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区域医疗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区域医疗建设方案

篇1

关于医疗信息化,国际上有一个数字化医院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即以财物收费为核心的第一阶段,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主线的第二阶段,和以区域化、集团化为代表的第三阶段。区域医疗是医疗信息化的最高阶段。

区域卫生信息化缘起(2003年~2006年)

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医院信息化、公共卫生信息化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在2003年以前,卫生信息化主要是医院自发建设内部的医院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机构信息化。2003年SARS之后,以政府为主导,重点建设了以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直报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也可以称为条线信息化。条线信息化的建设与医院信息化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化存在矛盾和冲突。对于广大普通老百姓来说,感觉更直接的是“看病难、看病贵”。在新医改之前,部分地区就在自发地探索以居民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

以上海为例,2003年SARS之后,上海市及其下辖各区县开始探索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为核心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其中有些区县不仅考虑政府管理和应急指挥,也在考虑基于健康档案开展社区卫生服务。例如浦东新区在2004年立项浦东卫生信息网一期工程。该项目以应急指挥中心的建设为核心,同时涵盖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保健、社区卫生服务等业务,是平战结合、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当时是极富超前理念的。不过在工程实践中,一些矛盾逐步暴露出来。以疾病预防控制为代表的公共卫生信息化参考中国疾控的网络直报模式,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都登录到浦东卫生信息网上,报送病例,完成业务流程。而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中的传染病管理、慢病管理、计划免疫等与疾控系统中业务重叠的模块,社区工作人员只能放弃。这样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的工作一部分在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中开展,一部分要在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中开展。工作流程不连续,数据要重复录入,数据标准也不统一。这样工作效率、数据质量、工作积极性都很难保障。这就是所谓的条线信息化与机构信息化之间的冲突。

社区卫生服务与医院不同,医院是以疾病为中心,而社区以居民为中心。社区卫生的主要目的是维护居民健康,因此社区全科医生要通过健康档案来维护居民的健康历史和健康状况。在本世纪初,健康档案收集的手段,主要是全科医生上门开展基线调查、主要现状和回顾性调查,但是无法了解居民以往就医的详细情况,并且调查的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也有局限性。在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之后,居民在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信息有了比较全面的记录,但是居民在医院及其他社区开展的卫生服务记录就无从知晓了。因此社区卫生服务必须依靠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医疗机构传统上是一道围墙相隔,“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但是三级医疗体系的分工,本来就是要实现“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疑难杂症在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种医疗模式,要求医疗机构通过分工合作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即社区发挥可及性、成本及服务的优势,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发挥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目前“社区门可罗雀,大医院门庭若市”的局面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现象,这一现象只有通过“分级医疗、双向转诊”才能改变。而“分级医疗、双向转诊”必须依赖区域信息化来支撑。

1.探索实践

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原卫生部到地方原卫生部门,以及医疗卫生信息化企业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参与到这一进程中来。

还是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率先开始了以“管办分离”为特征的医改探索。作为国务院首批两个“管办分离”试点城市之一,上海借鉴香港医管局模式成立了正厅级事业单位――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由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主持,开始了以“医联工程”为名的区域医疗信息化探索。“医联工程暨上海市市级医院临床信息共享暨协同服务工程”于2006年启动,首要目标就是把申康所属23家市属三级医院互联起来,实现跨医院诊疗信息交换共享,建立就诊患者统一的电子病史档案资料,实现医院之间协同医疗服务,实现申康对所属医院运营及人财物的综合管理和辅助决策,进而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务。“医联工程“无疑是以医院为核心实现区域医疗的代表。

2.原卫生部工作

原卫生部主要围绕标准规范来推动卫生信息化工作。从2003年开始,特别是“十一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在国家层面,主要从标准和科研两个角度出发开展了许多积极和有意义的探索。

在2004年底启动了《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和《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编制工作。其中《中国公共卫生信息分类与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牵头,《医院基本数据集标准》委托中国医院协会信息管理专业委员会(CHIMA)牵头。2006年启动了《社区卫生信息技术标准》编制工作,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2008年启动了《中国卫生监督信息标准》和《中国妇幼卫生信息标准》编制工作,分别由原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和中国妇幼保健中心牵头。这些标准范围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大部分是数据元和代码等业务标准。

3.企业发展

在这一时期,一些先知先觉的IT企业开始参与到了相关项目的建设中。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承担了上海医联工程、长宁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浦东卫生信息网建设的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万达信息”)总部在上海,前身是上海市科委下属的上海市计算机软件研究所,该研究所于1995年整体转制为企业,成立了上海万达信息系统有限公司,2001年在国家工商总局备案更名为“万达信息股份有限公司”。万达信息是国内比较早的专业从事以政府信息化为核心的城市信息化的软件企业。1999年承建了上海市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建设。依托在政府信息化和医保信息化积累的大型应用软件开发、大型信息系统集成和异构信息整合的经验,万达信息积极探索医疗信息交换和整合技术。

在上海,上海金仕达卫宁公司(以下简称“卫宁”)、上海兰恒公司(以下简称“兰恒”)、上海乙木公司(以下简称“乙木”)、上海易可思公司(以下简称“易可思”)也是比较早就开始在该领域进行探索的企业。卫宁和兰恒最早都是做医院HIS系统的企业。在本世纪初,上海开始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的建设。依托在HIS方面的经验,卫宁和兰恒开始研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承建了上海多个区县的健康档案系统。乙木是上海比较早的专业从事公共卫生信息化的企业,承担了上海市疾控的传染病、慢性病相关系统的开发,并在松江等区县建设健康档案系统。易可思的张少荣总经理从海外归来,带着新的理念来做闸北区健康档案系统。此外杭州创业软件公司(以下简称“创业”)也在上海的闵行建设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社区卫生服务系统。

上海的区域卫生和健康档案建设应该是全国的一个缩影。

区域卫生信息化初探(2007年~2010年)

1.工程实践

先以上海市为例。在上海除了长宁区,闵行区和闸北区也开始了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但是角度和切入点不同。长宁在建设区域卫生信息化时,先期完成了所有二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以及部分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的建设。其中二级医院的开发商有卫宁、兰恒、军惠,社区HIS系统均由军惠承建,社区健康档案系统由卫宁统一开发。因此长宁区有强烈的把异构信息系统整合、建立基于区域平台的健康档案的需求。在上海市科委“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平台的研究与应用”的资助下,长宁区开始了以健康档案为中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探索。而闵行与闸北的情况不同,闵行主要由杭州创业来建设,闸北的医院、社区主要由易可思复高来建设。

2.课题研究

上海科委牵头,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以下简称“IHE课题”)2007年在科技部立项。

在前期长宁区域医疗信息整合课题实现一个区内部医疗信息整合的基础上,解决市-区两级纵向医疗信息整合共享,这是IHE课题的核心。以医疗资源共享、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协同服务共享为目标,解决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共享体系建设中的关键技术,在市、区、医院集团等之间实现健康档案、诊疗信息、医学影像等医疗信息资源的信息互通和共享,为进一步实现医疗资源共享和医疗协同服务奠定基础。该项目总投资1.45亿,其中中央财政4500万,上海地方配套1亿。

除上海市以外,厦门市也是比较早的以整个城市为单位开展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地区。厦门市从2006年开始了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的探索。恰逢科技部2006科技支撑重大课题“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的分课题“军民协同共建区域医疗协同示范工程项目”承担单位总医院(以下简称301医院)来厦门选择合作单位,双方很快就敲定了这次合作,将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纳入该课题的研究范围。

科技部于2006年启动了“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2007年启动了“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2008年启动了“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在技术攻关、产品研发和应用示范上,科技部主要从区域医疗协同业务领域入手。在“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启动了三个以区域医疗为方向的科技支撑项目。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总投资1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2000万,承担单位配套8000万,承担单位是301医院、华西医院、北京同仁医院、电子科大。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应用研究总投资2.9亿,其中中央财政拨款9000万,浙江省地方配套2亿。

301医院与厦门市卫生局合作的“军民协同共建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厦门示范区”,即厦门市民健康信息系统于2009年启用,是中国首个成功投入运行的地级市基于居民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该系统已覆盖占厦门市90%以上医疗资源的医疗卫生机构,并为厦门市一半以上的常住人口建立了个人健康档案(126万份),每月共享调阅万余次。实现了一个中小型城市完整的医疗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上海医联工程于2008年3月正式上线,实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档案的整合。诊疗档案的信息包括患者基本信息、诊疗事件记录、诊断、处方、检验报告、检查报告、医学影像、病案首页和出院小结等主要的诊疗信息。上海市23家市级医院可实现跨院诊疗档案调阅。2009年针对自费患者的“医联卡”系统上线,患者在任何一家医院办卡,可以实现在联网范围医院就诊,并实现诊疗信息共享。2010年7月,治疗安全警示和近期诊疗信息智能提示全面推广。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卫生信息学会副会长李兰娟教授联合多位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学者,本着现代健康维护的理念,结合我国医改的实际需求,针对这些突出问题提出了“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准备利用计算机和新一代网络技术,开展研究并示范应用,构建区域数字卫生体系,为实现数字卫生、健康中国而努力。这也促成了浙江省人民政府与原卫生部联合向科技部申报的“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数字卫生关键技术和区域示范运用研究”项目(即“健康面对面”行动计划)的落地实施。

项目通过构建统一标准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交互式卫生信息平台、城乡社区与医院双向转诊、远程诊疗、远程教育和健康咨询等系统,进行数字化医疗卫生资源共享、数字化医疗服务、数字化城乡社区卫生服务、数字化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等区域示范,将有效提升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应急处置能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服务可及性,推进卫生改革发展,从而达到突破信息孤岛、整合医疗资源、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就医效率、降低医疗费用,和谐医患关系、保障人民健康,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国家数字卫生项目的实施得到了各级领导和国内外专家的好评,项目取得的关键技术和成果不仅在浙江省内22个示范区和5个样板示范区得到了广泛应用,也给卫生信息化建设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起到了助推医改、服务健康的技术支撑作用。

3.原卫生部工作

在各地自发实践的同时,原卫生部继续以标准为核心开展探索和研究。特别是2007年原卫生部电子病历委员会和CHIMA启动了《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与前面的几个数据标准不同,《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首次在技术架构标准上作了探索,它在技术架构上采用了IHE规范,基于IHE规范实现临床检验结果共享的互操作,并且在规范文本编制完成后启动了配套的《临床检验结果共享互操作性规范》的概念验证工作,为国际规范的落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这些标准工作的基础上,原卫生部2008年在上海的长宁、闸北、闵行三个区开展了标准化健康档案应用系统的试点,在广东的佛山和江门开展区域卫生信息资源规划的试点。

“十五”和“十一五”期间原卫生部承担了两个关于健康档案和社区卫生的课题。2008年,在基本完成标准化健康档案研究后,时任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的饶克勤意识到:健康档案可以在社区管理,但数据来源不仅限于社区,需要整合医院等区域内的其他健康信息。这就需要建立一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并没有成熟的先例可循。为此,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开始面向全行业广泛征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方案》。意识到方案征集工作背后的重要意义,多家国际国内IT公司纷纷提交了自己的答卷。方案提交后首先由部里组织专家对方案进行评审,遴选出十家企业提交的方案。然后请这十家企业的代表到北京讲解方案。由原卫生部专家、全国省卫生厅信息化负责人和部分开展区域卫生试点地区的卫生局信息化负责人组成的评委对各家企业方案最后打分。

2009年4月,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将信息作为医改方案的“四梁八柱”之一,明确提出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包括加快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以建立居民健康档案为重点,构建乡村和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等。原卫生部领导要求必须尽快制定信息化对医改的支撑文件,所以建设方案就精简成《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并于2009年5月完成。该《指南》在技术路线上参考了加拿大Health Infoway电子健康档案蓝图的基础,结合了中国卫生体系和信息化现状及中国健康档案建设目标,提出了我国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架构,可以说是一种引进、消化、再创新。

原卫生部《指南》后,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写工作,在《指南》的基础上,在业务方面深化了结合中国业务特点和健康档案要求的业务建模和信息模型;在技术方面强化了区域平台的架构是基于IHE互操作规范的要求。《方案》于2009年12月。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一期项目于2009年12月启动,该项目遵循《健康档案基本架构和基本数据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

区域卫生信息化大潮(2010年至今)

1.原卫生部工作

2009年初,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提出“打好三个基础,建设三级平台”的顶层设计思路。逐步明确了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在卫生信息化建设中的核心地位。2010年底,我国首个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即全国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35212工程建设蓝图出台。该规划在充分总结“十一五”期间工作的基础上完成,总投资达到800多个亿。该规划概况为医改信息化“3521”工程:“3”即国家、省、地市(区域)三级平台,围绕三级平台建立的业务系统和健康档案、电子病历资源库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国家将投资上百个亿;“5”即五大业务领域,包括医改“四梁八柱”中的“四梁”――医疗、公卫、医保、药品这四大领域和卫生综合管理;“2”即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大资源库;“1”即医疗卫生信息化基础设施。

从2010年底开始,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连续启动多个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卫生信息化项目,总投资近100亿。其中与区域卫生信息化相关的是35212省级平台试点,即按照35212规划,在省级层面进行试点,要求建立省级平台,试点若干地市级平台及下属县级平台,在省内建立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资源库,通过试点为国家、省、地市三级平台建设奠定基础。

2010年,第一批五个试点是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2011年,第二批八个试点是北京、内蒙古、江苏、湖南、河南、云南、宁夏、新疆建设兵团;2012年,第三批是湖北、陕西、贵州。截至2012年,全国省级平台试点三批共16个省,相关地市平台超过50个,各地自发投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上百个。区域卫生信息化从象牙塔走向全国。

国家发改委在2011年启动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信息系统项目(以下简称“发改委基层项目”)建设。表面上该项目主要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使用的业务系统,并不属于区域卫生信息化的范畴。之所以要提这个项目,在于35212省级试点的投资规模是5600万(对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是2100万),一般仅能试点性地建设1个省级平台,2~3个地市级平台,每个地市平台下接2~3个县,即使完成试点,也无法实现地市级和县级的全覆盖。而发改委基层项目县级全覆盖的,即大部分项目以县为单位来建设,部署在县级数据中心,供县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使用,通过发改委基层项目可以实现县级数据中心全覆盖。

因此部分省开始考虑利用县级数据中心建设的机会,在软件上建设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把县内的基层卫生、医院和公共卫生系统互联起来。2011年启动了第一批――四川、贵州、湖北、陕西、甘肃、江西、安徽、浙江、山东、黑龙江十个省的建设。2012年启动了第二批剩余20个省的建设。其中贵州、黑龙江是省级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浙江、甘肃、辽宁、广西是地市级集中云计算试点省。

在区域卫生信息共享互联互通中很关键的一个环节是个人身份唯一识别问题。原卫生部从2010年底启动了居民健康卡标准的编制工作,经过一年多的工作,在2012年初形成了6大类15项标准规范。

原卫生部选定了河南全省、广东佛山、内蒙古鄂尔多斯和辽宁锦州四个试点地区作为首批居民健康卡试点地区。在2012年3月1日,这四个地区同时启动居民健康卡首发仪式。与其他地区不同的是佛山已经建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从2009年起,佛山项目经过近两年的建设,于2011年1月1日正式上线,并开通佛山健康卡。因此佛山发行原卫生部居民健康卡,主要是替换现有佛山健康卡。居民拿到居民健康卡后,可以通过区域平台开展自助预约挂号、居民健康档案调阅等跨医疗机构的服务。由于佛山在居民健康卡和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中的突出贡献,佛山市卫生局荣获2012年中国卫生信息学会首届“卫生信息化推进优秀奖”。

之后原卫生部又启动了居民健康卡第二批试点,包括以下单位:四川成都、绵阳、雅安,湖北武汉、鄂州和湖北同济医院,湖南湘潭、郴州、株洲和湖南省人民医院,黑龙江哈尔滨,上海闵行,河北石家庄,江苏连云港、淮安、高邮、扬中,山东枣庄,陕西榆林、子长县和安塞县,重庆部分区县和试点医院。

2.课题研究

2011年,“十二五”开局的第一年,科技部启动科技支撑重点项目“跨区域医疗健康协同服务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中央财政拨款5000万,各地配套1个亿。该项目在“十一五”期间数字医疗三个课题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在区域医疗卫生信息化领域的探索。可以说“区域协同医疗服务示范工程”完成了一个单一区域内部的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而“基于IHE规范的大型城市医疗信息共享服务及示范工程”实现了市-区两级互联基础上的大型城市区域医疗信息整合和协同。以上两个课题的重点是一个城市的区域医疗信息整合与协同。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探索了跨城市跨区域的医疗协同和异地医保结算。跨区域医疗医保协同是区域医疗信息化的最尖端。2013年7月12日该课题通过了科技部验收。

2012年科技部又启动了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 计划)生物和医药技术领域“数字化医疗工程技术开发主题项目”。项目主要研究内容:以建立医疗信息标准体系为基础,重点突破医疗信息集成与融合、个人健康信息获取与分析、医学知识库与临床决策支持、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研发医疗信息集成引擎、功能性临床信息系统、高端电子病历系统、临床信息决策支持系统、个人健康信息系统、区域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等产品,设立不同模式的数字化医疗示范工程。

3.各地成效

从2010年起各地自发开展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建设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有:2010年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2011年成都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2012年武汉市“智慧卫生”一期项目――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广州市一直高度重视区域卫生信息化工作。于2009年12月招标的广州市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一期对国际标准有较高要求,特别是HL7。广州市也成为首个按照原卫生部平台方案落地的区域卫生信息化项目。2011年11月1日,经过近两年建设,国内首个千万级的全人口基于HL7的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正式上线。2013年全国卫生统计与信息化工作会议在佛山召开前后,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和原卫生部办公厅主任侯岩分别到广州市卫生局调研,对佛山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评价。

成都市在2011年3月启动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该项目由成都市发改委医改办牵头,业主单位为成都市卫生局,涉及医保、食药监和新成立的医院管理局,因此该项目也成为全国首个面向医改四大体系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项目。通过该项目将形成临床数据一次采集,人社、食药和医院管理共享的局面。

近年来武汉市把“智慧城市”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医改,把“智慧卫生”作为“智慧城市”的切入点。武汉市区域平台与上海、广州、成都等采用的市-区两级平台不同,在一期将以市级平台为中心,市级平台直接接入10家三级医院和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并通过这种模式实现三级医院与社区的直接打通,实现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因此也算是区域卫生对区域医疗联合体的支撑。

4.卫生信息标准

区域卫生指南和技术解决方案出台两年后,结合各地工程实践,原卫生部在2011年7月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编制该规范的背景是,各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基本上仍主要从自身的需求出发,基本上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指南》、《方案》给出了建设的思路、方法和设计,35212规划给出了各级平台的定位。但是对省市县卫生厅局而言,区域平台在卫生信息化领域中更偏重于技术,区域平台是卫生信息化的金字塔,对建设方有一定门槛;《指南》和《方案》更多地是从如何建的角度、而不是如何评价的角度出发,建设方很难开展对承建方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

对医疗卫生信息化厂商而言,《指南》和《方案》的外部约束性不强,企业首先考虑如何占领市场,如果采用规范化的手段来开发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产品成本较高,则企业趋于规避采用符合标准的技术来开发,最终市场上出现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

因此在2011年,原卫生部在《指南》和《方案》的基础上启动了《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技术规范》的编制工作。本项目由原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牵头,联合包括上海、四川、浙江、重庆等4省市和医疗卫生IT企业共同参与标准研制工作,并从各参研单位抽组长期从事临床、卫生信息标准化、医院管理以及信息技术等领域工作的专家组成标准研制项目组。在2012年5月通过了原卫生部卫生信息标准专业委员会组织的标准报批会议的评审。

在此基础上,原卫生部于2012年6月30日启动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试点工作。到2013年1月完成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预实验,出台了《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评方案》、《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规范》等文件的征求意见稿,并编制了测试中的典型测试用例,开发了用于机器测试的健康档案标准符合性测试平台。

当下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现状)

1.35212工程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情况概况如下:

第一批:上海健康信息网基本建设完成(万达信息),实现了对全市600家公立医院的全覆盖,接入38家三级医院和17区县平台;浙江省、安徽省(东软)、重庆市(重庆亚德)的平台基本建成,其中浙江省5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安徽省2个地市建立了区域平台,重庆市若干区县建立了区域平台。

第二批:湖南省(万达)、河南省(蓝海联盟)、江苏省(东软)、内蒙古(用友)建立了省级平台,湖南省建立3个地级市、江苏省已有10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内蒙古有2个地市建立了市级平台。宁夏、北京、云南在筹建平台。

第三批:陕西、湖北和贵州也在筹建省级平台。

其他省市中,福建省(厦门智业)、天津市(厦门智业)、河北省(厦门智业)、海南省(东软)已经建立了省级平台;四川、广东、江西、吉林、黑龙江、辽宁等地在筹建省级平台。

2.发改委基层卫生项目进展情况

截至2013年8月底,各地工程建设及承建商分布概况如下:

第一批:四川(自建)、贵州(万达信息)、湖北(创业)、陕西(卫宁、天网、世轩)、甘肃、江西(万达、创业等)、安徽、浙江正在建设。

第二批:湖南(卫宁、东软等)、内蒙古(用友)、河北(厦门智业)、云南、重庆(亚德、中联等)、青海、辽宁(东软)、福建、江苏(东软、卫宁、创业、中联)正在建设。

区域卫生信息化的下一步

(三年内的“智慧医疗”)

篇2

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

突出贡献企业奖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企业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贰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浙江省高新技术企业,拥有浙江省高新技术研发中心、浙江省医疗卫生信息化技术研究发展中心、杭州市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公司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二级资质认证、CMMI-3 级软件开发能力认证、ISO9001质量认证,是国内一流的医疗卫生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和服务商。

公司办公场地2300多平方米,研发设备、检测设施齐全,具有独立开发国家级医疗卫生软件的能力,并长期致力于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 ,围绕医疗卫生行业研发、推广、应用管理软件产品。其中45项软件产品获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证书,多项目产品列为国家课题和火炬计划项目 ,获得国家级优秀产品称号。 公司目前员工总数300余人,大专以上学历占员工总数98%,从事软件技术及医疗卫生专业员工占总人数的96%。

优势和特点:

1. 提供医疗行业咨询与培训服务。公司拥有一支由业内资深专家组成的专业咨询队伍,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医疗机构提供专业的信息化建设咨询服务,根据用户需要提供行业发展、医院运营、区域信息化建设、数据库优化、软件产品等方面的专业培训服务。

2. 提供智慧医疗整体解决方案和产品。公司提供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 、医院临床信息系统 、医院综合管理系统、医院决策支持系统、公共基础支持平台。提供数字化区域公共卫生整体解决方案,包括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公共卫生管理系统、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区域卫生协同系统。

3. 提供系统集成方案和服务。由OCP、CCIE、CCNP、AIX、HP-UX、Linux、HCSE、ACSE、CSPE、FCNE等认证工程师组成的一支具有丰富系统集成经验的专业团队,全方位服务于信息化建设的每一个阶段,为用户提供IT基础设施建设的专家咨询与规划、软硬件系统的专业集成服务、专业的数据库性能调优维护及备份策略服务、专业的应用容灾保护和可持续运营支持服务、专业的安全解决方案等。

4. 参与标准制定。公司为浙江省信息标准化委员会成员单位,曾参与温州市区域卫生信息业务数据规范的地方行业标准的制定。

篇3

4月23日,北京戴尔全球商用渠道事业部与医疗业界专家及行业IT解决方案渠道商共聚一堂,探讨医疗行业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需求。

数据整合是趋势

“最近两三年,从国家政策到各个区域性的医疗机构,大家都在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戴尔作为一个解决方案的供应商,看到的是医疗行业信息化正在发生极大的变化。”陈杰认为,医疗行业信息化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医院信息化、数据安全和数据连续可用性等。在区域医疗的推进过程中,医疗数据的整合越来越急迫。例如病人去医院看病时,医院需要查看病人之前在其他医院的就诊记录,这就需要各医院之间电子病历共享。

“从计算资源和信息传输资源管理,到信息的存储、访问、保护、安全,戴尔的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可以将各类信息进行匹配。在很多厂商的支撑平台上,都需要配合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共享,但是戴尔的解决方案有这样两个特点:第一,它是完全开放的。尽管业内很多厂商也号称是开放的,但是很多它自己内部的东西跟其他厂商不兼容,戴尔基本上不存在这个问题。第二,戴尔以效率著称,它的系统性能和性价比都比较高。另外,戴尔对市场的反应很快,并且可以进行很好的定制化。”陈杰介绍,“对于区域医疗市场的变化,我们将在6月份一个产品。这个产品将为县、乡、镇乃至最基层的医疗机构提供有效的帮助。”

建设广泛的渠道优势

戴尔遵照原卫生部2011年颁布的《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提出的医疗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包括了医疗领域战略咨询和转型、应用系统建设、基础架构设计以及运维外包等多个方面的内容。目前医疗行业里的绝大部分信息化问题可以通过戴尔相应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来解决。“医疗行业的解决方案最根本的是顶层的架构设计,戴尔在这些架构设计上具有领先技术和丰富经验。2009年戴尔收购美国佩罗公司,增强了戴尔在该领域的技术储备――佩罗公司是做顶层设计起家的,它是美国医疗行业中的第一大IT咨询服务供应商。” 陈杰向记者介绍。

“戴尔在医疗行业有明显的优势。一个是解决方案,另一个是合作伙伴。戴尔端到端的解决方案除了开放、高性能、性价比高、服务的快速响应这些优势外,其覆盖范围也很广,基本上覆盖了医疗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在业界中很难找到和戴尔一样全面的解决方案供应商。此外,戴尔的合作伙伴众多,目前我们正在和很多ISV(独立软件开发商)深度合作,开发出很多定制化的东西。”陈杰说。

篇4

2010年初,原卫生部(现已更名为国家卫生计生委)等五部委联合《关于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选定17个城市作为国家联系指导的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鄂州成为入围城市之一。“鄂州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公立医院改革和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风向标。据媒体调查,超过90%的鄂州当地群众对于新医改效果满意,除了百姓的赞许,“鄂州模式”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鄂州模式”之所以能够得到领导、百姓的认可,主要是在就医流程如何优化、临床路径如何规范、双向转诊如何实现、患者等待时间如何缩短等四大问题不断的突破和取得进展。

负责鄂州市医改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李志主任认为:要完成以上四个方面的工作任务,一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一是要建立覆盖面广、功能齐全、快速高效的业务管理系统作为技术手段来支撑新医改各项制度的落实,以解决有制度缺手段,有项目少监管,有数据难分析的问题;二是要通过建立卫生信息平台来实现各医疗卫生机构、各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资源共享以及业务协同,消除信息孤岛和烟囱,加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纵向以及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的横向业务联动

区域医疗建设挑战频发

搭建以“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为核心的鄂州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实现鄂州市4家医院,13家乡镇卫生院,283家村卫生室的互联互通,对于鄂州卫生局是一个前无故有的挑战。

挑战一 信息系统覆盖面广,医疗机构分散,业务条线多,维护难度大,但是信息化人员少

医疗卫生业务本身就极为复杂,业务条线多,环节多,流程多,包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药品管理、运营管理等诸多方面。而卫生信息化系统的复杂性就更加让人头疼了,硬件设备多、应用系统多、接入终端多,还要解决软硬件平台的系统集成、数据的共享和交换、业务系统的协同和联动等等。但是鄂州卫生局专业信息化人员仅有2人。

挑战二 医保专网和卫生专网,既要能够数据共享和交换,又如何能实现安全隔离

鄂州市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进行了整合,实现了“三网合一”的医保运行和医院结算模式。医保系统拥有自己的医保专网,而卫生系统也有自己的卫生专网,两个平台之间既要实现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又要实现各自数据的安全隔离,这是实现“三网合一”实时结算的技术难题。

挑战三 业务全部集中上收,如何保障业务的不中断

建成好的鄂州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实际上鄂州卫生局就成了一所大医院,全市300多家的医疗机构,病人的看病和数据的调阅,全部依赖这个平台进行支撑。如果在上午9-11点这个病人集中看病的时间,发生断网或者是设备的故障,后果将不堪设想。所以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的稳定性,保障业务的不中断,是区域卫生平台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复杂难题 轻易攻克

通过整体部署解决方案、应用安全域解决方案与IT综合业务管理平台,跟可信多业务路由器等配套产品,鄂州市卫生系统成功突破的难题,通过信息化工作建设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常态化的管理,真正为新医改的落地做到了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一,针对基层医疗机构地点分散、网络集中维护工作量大、没有专职的IT人员、网络故障排查困难等一系列IT运维管理难题,信息中心部署了运维管理平台,并实现了7*24小时不间断地IT基础环境监控,以及在每个基层医疗机构配置了RSR可信多业务交换路由一体机。如今,通过对这些监控数据的归集和分析,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员可以预先发现威胁隐患,一旦发现应急故障,管理平台可以通过邮件、告警、短信等多种形式通知给相应的值班人员进行处理,为全网基础设施和各个业务系统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另外,基层医疗机构网络设备出现了问题,只需要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生,拿着一个U盘,重启一下设备,就能实现了业务的不中断,免去了市局信息化人员奔波之苦,真正的做到了“零维护,零配置”。

第二,针对鄂州市卫生局医保专网和卫生专网,这两个平台之间既要实现相关业务数据的共享和交换,又要实现各自数据的安全隔离这一技术难题。因此,鄂州卫生信息中心采用了应用安全域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中心部署SMP安全管理平台和在数据中心交换机部署防火墙板卡,以安全准入来实现终端安全,用行为审计全面管理用户行为,通过安全域边界隔离实现分级分域管理,使用网络授权来控制指定的人访问指定的业务。安全域实现了医保结算业务对于两个系统跨区域访问数据的需要,同时也保证了双方各自系统数据的安全。这样鄂州卫生局对人和业务之间就有一个管理的桥梁,保障安全从过去的复杂,到现在的简单。除了医保实时结算的应用,在以后省市两级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以及跨部门、跨平台间的数据交互应用方面,应用安全域解决方案都将是一个很好的解决途径。

篇5

PACS 技术发展趋势

1. 成像设备的快速发展要求更合理、高效的PACS存储方案

几年前设备研发厂商还引以为傲的64层CT已经被256层CT的光芒覆盖,它能够产生相当于64层扫描仪10倍尺寸的数据集。如何将爆炸性增长的影像数据安全的管理、高效的利用势必成为影响未来决策而需要解决的因素。东软医疗PACS产品致力于引导用户建立投资合理,可任意扩充,高性价比的存储模型和分级在线存储方案,轻松应对海量存储与高峰并发,并为客户解决原有系统的切割、历史数据的迁移和长期数据如何在线保存以及快速调阅等具体问题。

2. 医疗成像成为医院广泛应用的手段

拍摄、检索、存储诊断影像不再集中在放射检查,数码影像的范围迅速扩展,包括了数量更为丰富、密度更大的心血管造影、数字化肿瘤、病理学影像等领域。整合单独科室的PACS解决方案,以及将安全功能和其他管理功能标准化的能力,正在促使像东软这样的本土PACS解决方案提供商考虑企业范围PACS解决方案,如何整合并合理利用被放射科、心血管科、肿瘤科、病理科各自单独管理的医疗成像数据成为我们关注的重心。正是因为诊断设备的DICOM兼容使得这些不同的成像设备越来越朝统一的PACS基础架构发展。CPACS标准减小了各厂家对标准理解的差异,为我们减小了多类设备的兼容性差异。

3. 影像后处理技术和计算机辅助诊断

目前,PACS系统越来越被医生所依赖。此外,医生还希望今后PACS的发展方向是更方便临床使用。他们尤其希望在PACS中增加图像后处理技术。现在,医生对CT、MRI 等大型仪器的图像后处理都只能在原机上进行,并且每个PACS供应商、每个机器的处理技术方法以及处理能力各不相同,需要他们分别学习、掌握与研究,这不仅占用了他们的宝贵时间,也浪费了他们的研究精力。如果有一天,PACS的各项功能都完备了,那么就能从最大程度上满足医生的工作需求。同时,各大型仪器厂家设备应该成为PACS系统的数据输入单元,这样做有利于厂家的硬件生产、研究与开发,减少现在各厂家对各自软件的操作及昂贵的费用支出。同时要求厂家用统一的标准方式输送其影像数据,PACS可以从各个厂家的设备获得这些数据,用PACS自己的一整套、最优化的处理技术及强大的处理功能对图像进行后处理。医生只需要研究一套PACS,就可以对图像进行最优化的处理,真正实现应用、研究与需要的一体化。这将是PACS供应商今后努力研究与开发的方向和目标。此外,它已经远远超出了PACS的现有内涵,加大了PACS供应商的研究与开发的难度。哪家PACS厂商先实现了这一目标,它就能研发出最受医生欢迎的PACS产品。东软医疗在早些年前就开始致力于三维后处理、图像融合以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等方面的科研工作,提出了属于PACS的一整套的功能强大后处理技术工作站,同时实现了统一的操作、报告和UI风格。

4. PACS同EMR/HIS的无缝整合

随着国内PACS用户的逐步成熟,系统间资源共享成为他们的迫切需求。PACS同其他信息系统的整合目的主要有三个:首先,可以达到信息的一次性输入,PACS和其他各个系统一次性输入形成无缝连接,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失误;其次,使当前各种各样的诊疗信息实现共享,消除信息孤岛,有利于医疗企业资源利用。这也涉及到接口的问题;第三,能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因此,系统间的互联互通成为PACS建设者的首要工作。

东软一直很重视推动PACS和HIS/EMR的集成与整合,在国内多家大型三甲医院用户具体的整合实施工作中,借鉴经验教训,最后总结出下面的道理:IHE参考模型为系统融合建好了“梁”和“骨”,DICOM和HL7等标准恰恰填好了构架中的“血”与“肉”,至于各家PACS厂商又可以在这“血肉”之上建立属于各家风格的美丽外表,发扬特色和优势特性。整合的道路我们要以国际IHE参考模型为医院信息系统融合的基本指导方案,规范业务流程,优化实施过程,发掘符合中国国情的特色模型。

5. 新医改下的区域影像数据中心

新医改环境下区域影像中心的发展趋势,是一个很大的话题。影像融合和区域影像中心某种程度上是和医疗体制改革密切相关,区域影像中心的探索和发展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区域影像中心的提出是医院内部PACS 应用发展后的必然结果,是在医院内部实现患者影像信息共享后,在医院之间这一更高层次的实现,同时也是电子病历系统实施的基础和先决条件。

我们认为建设区域范围内的数据中心需要注意以下3点:首先,要基于一个稳定的、可扩展的集成平台;其次有一套明确的保证互联互通的标准;最后,要对集成平台和应用软件进行认证,要有国家级的认证机构和严格的认证测试手段,对通过认证的厂商产品和购买、应用经过认证产品的用户给予奖励。在区域卫生信息化的长期建设过程中,刺激厂商和用户双方都有实现互联互通能力的积极性。只有同时重视技术和管理两个层面的问题,通过政策和管理来推动和促进技术层面的进展,再通过技术层面的进展来逐步落实和完善政策层面的设想及规划,把技术和管理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才能最大程度的确保PACS建设过程的高效和结果的成功。

目前,世界很多发达国家由于电子健康档案应用系统分散以及信息标准不统一,实现信息共享和逻辑集成的方式主要选用互操作技术的发展路线。由于电子健康档案内容复杂,存储分散,信息生命周期长,要实现众多医院和各种应用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必需选择和研究互操作技术。因为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包括各种各样的应用信息系统,必定会有多个应用系统供应商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东软医疗PACS产品发展路线与规划

近几年,PACS已经从最初的单机版系统发展到科室级乃至全院级PACS,并随着集团医院内部和区域医疗机构之间对影像存储、共享和管理的迫切需求,快速发展为区域PACS系统。

传统的中心化PACS解决方案应用到广域网分布式环境中会遇到系统应用瓶颈、架构封闭难扩展和系统拥有总成本高等问题。东软根据多年的行业经验规划出一套PACS发展技术路线,并提出了基于产业标准的PACS解决方案。它能够满足集团医院和医疗机构对于企业级PACS的高性能访问、大容量分布存储、数据备份、系统容灾和降低系统拥有总成本的要求,可以为我国医院集团企业级PACS和医疗机构间区域PACS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它在提高我国医学影像信息存储、管理和共享水平的同时,让广大患者享受到高效医疗信息服务带来的便利。

篇6

[关键词]目标需求;信息系统架构模式;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5—0420—01

1信息平台建设

1.1目标

1.1.1整合旧时的信息系统

整合区域医疗机构已有的信息系统,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具备区域集成的条件。目前,国内初级医疗机构都建立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但私有的医疗信息系统沿用老式的繁杂而多元化的信息集成技术和管理模式,需要遵循标准和原则来改造现存的多元化医疗信息系统,以便建设规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1.2确定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

标准各级医院医疗信息系统的数据、确定区域集成数据的交换方式,整理独立的信息中心逻辑性不强的数据,优化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结构,方便建设的信息平台为各个医院独立的数据中心服务,促成区域卫生信息被各级医院共享和利用。各数据中心的资源是以格式多样的描述性数据集成存在,可以元数据集成交换建立管理信息平台。元数据以XML为载体,根据共享平台的标准,保留数据中心,统一管理模式,减小平台架构建设的成本,方便各个卫生部门在权限范围内共享平台的信息资源或者操作数据。

1.1.3建立数据中心

建立区域医疗卫生数据中心,使信息数据集中于同一构架。以共享平台作为主要数据源,分析各数据中心的数据,便于宏观管理和决策。传统关系型的数据库专攻于捕获数据,难以分析多种数据中心的冗余复杂数据;而数据仓库存储的是历史数据,具有维表和事实表,以分析数据为主。

1.1.4引进NHIN

为便于用户之间共享医疗信息,依据国内外研究,创建了专门的国家卫生信息网,简称NHIN,规范医疗技术和政策、标准的法律、实施项目等整套的医疗信息。NHIN共同框架具有一套相互加强的技术文件及规格,引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可以达到改进医疗卫生服务的目的。

1.2信息系统架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涉及居民健康的所有信息,业务数据类型多、容量大,由此,根据数据存储的相同要求可以采用不同的构架来管理区域卫生信息[3]。现如今,国内外常用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有几种,即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从国内外信息平台的发展经验看,集中式、分布式和混合式三种模式具有各自的优缺点和缺陷。

集中式的信息系统架构模式整体成本低,方法简单,安全性高,易于管理全局数据和挖掘分析,但不适应区域医疗管理政策及资垒数据投资规模的差异性,系统扩展、性能维护性等方面也存在问题,不适用于区域医疗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混合武(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兼备集中式和分布式的优点,因而技术相对复杂,系统开发初期成本比较高。

分布式信息服务系统具有多个不同的部分,集成一个功能更强大的复杂系统,但各个部分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数据核心通讯接口,即共享交换平台。共享交换平台帮助不同类型的应用系统和程序实现交互和共享信息,便于建设安全可靠的通讯服务。共享交换平台提供通信标准和接收标准,数据应答自动化,协调所有的应用关系,为客户端提供一系列使用对象,维护建立起来的数据路由,提供管理和安全总线以保障分布式信息服务体系架构的稳定。分布式信息系统架构模式实施陕捷、灵活,分摊业务压力,但系统维护成本高,难以提供用户全面的信息等。

1.3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随着RHIO的广泛应用,信息系统内运转的数据量趋向于大、多和高效传输的发展形势,总线在数据库中的意义越来越重大;同时,系统间共享数据和模块间数据的缠绕等问题,总线系统都能良好地协调处理好。

1.3.1数据库建模设计

数据模型构架必须结合数据仓库模型虚拟数据库两者的优点来建设。区域医疗数据中心主要为政府卫生机关提供决策支持、疾病监控、疫情预警、数字化的日常监管报表等,要求数据更新的实时性并不高。给予医疗服务机构提供的双向转诊、远程会诊、影像共享、电子病历等服务,则宜采用虚拟集中模型,用虚拟数据库整合各级医疗机构数据,数据的实时更新和交换周期短、速度快。数据层集成提供了信息共享,并以某种方式将共享数据提供给医疗信息系统,为医疗眼务层提供保障性的渠道。

1.3.2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

基于交换平台整合庞大的医疗信息数据群,必须使用一种功能强大的模式统一数据库。Web Services是一种独立软件和服务程序,在应用程序(即应用层)和异构数据源(即数据层)之间集成数据,并协调各种数据库系统以及访问集成数据的应用系统,程序接口和协议高度标准化,提供统一的全局数据模式,可以使各种各样的硬件平台数据库系统达成资源共享的目标。Web Service整合异构数据源,必须为应用程序提供统一的全局模式数据视图,使数据层的数据通过一个特定的数据模型被统一格式化,同时能够在特定的数据模型上实现定义的基本运算,形成查询、存取等多功能操作。

1.4数据交换的模式

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数据交换模式有智能卡、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等,都针对单个病人数据存储、记忆和处理,运行简捷,方便医疗机构管理。

智能卡是用于存储病人数据的医疗卡,不需要中心数据库的支持和运作,授权用户直接通过使用专门的读卡器获取病人就诊记录,病人自身也能直接通过智能卡访问医疗机构有关部门咨询病情,医疗政策等信息。信息分发RHIO运行数据中心记录病人实际医疗信息和主文档索引,标明病人数据,以便参与系统询问数据中心,确定数据的储存点,然后从源系统或信息中心获取病人的数据。

2应用和展望

规范化、多元化、多功能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建设,涉及到科学技术方面、信息技术方面、管理方面等广泛的范畴,花费大,耗费时间长,为了提高区域卫生信息平台资源的利用率应充分考虑系统的可扩展空间和可移植性。要建立适合区域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必须使其协同医疗公共服务集成运行的流程与规范性模式:优先考虑集成需求量大、范围广的业务,如双向转诊、电子病历等。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双向转诊。此外,培育网上信息服务、社区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品配送(如药品配送、器械配送、检验标本送检等)第三方服务运营商,制造良好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3结束语

为了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在构建数据库和信息中心时也会采用许多其他技术,如RFID技术、PKI技术、无线网络技术、虚拟服务器技术、规则引擎、业务过程引擎、工作流程引擎等。建设多元化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析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体系架构,引进的先进技术填补体系架构下的漏洞,解决异构系统之间操作方面存在的瓶颈,建立企业消息总线集成技术,与时俱进、量体裁衣,完善整个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促成各级医疗卫生业务部门数据和资源的相互连接以及各种客户之间的数据共享和交换,提高区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卫生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顾泰来.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方案研究.医学信息,2010,23(6)

篇7

关键词:急诊急救中心 内科病房楼 医院建筑 绿色设计

东营市人民医院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楼工程方案设计始于2012年3月,经过前期历时一年多的方案设计、调整及施工图设计,现工程已进入施工阶段。该工程总建筑面积95600㎡,建筑高度92m,分为地下2层、地上22层(未计入5~6层之间的设备层),集急诊、部分门诊、医技、病房及保健等多功能于一体。

一、规划方案

(一)总体布局

以院区西南侧的一期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为起点,由南向北依次规划建设二期门诊医技楼、二期病房楼和科研行政中心。另外,在二期门诊医技楼和病房楼之间规划设置后勤保障楼,各楼之间通过一条贯穿南北的医疗街相连;院区西北侧规划设置告别厅和感染门诊;在院区北侧,由科研行政中心和二期门诊楼及现有病房楼围合的北广场地下,远期规划建设地下复式停车场。

上述规划布局可以由南向北依次建设,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两期或多期建设,其灵活性较强,并且后一期的建设完全不会影响前一期的使用。另外,远期规划建设的地下复式停车场,可在院区车位极为紧张的情况下择机而建。

(二)功能分区

按照各单体医疗功能的关系,将院区分为若干区域。其中,污染区(感染门诊及告别厅)位于院区西北侧,处于城市的下风向。为减少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与其他建筑保持了安全距离,并通过院区西侧专用道路及污物出口进出,有利于控制感染。

将二期门诊医技楼设置在中间位置,与急诊急救中心裙房和门诊综合楼裙房形成门诊医技区,既整合了医疗资源,又与南侧的内科病房楼、东侧的门诊综合楼和北侧的二期病房楼联系便捷,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

后勤综合楼位于医疗区中心,为医疗功能区提供有力保障;北侧科教行政楼自成一区,相对独立,且与医疗功能区相隔较远,避免干扰。

(三)洁污流线设计

院区内的洁物流线与污物流线严格分开。其中,洁物流线由东侧胶州路进入,通过院区内东侧广场道路进入;污物流线由告别厅前专用的污物出口输出,院区西侧现有的道路作为感染门诊就诊通路和污物输出道路,与院区完全隔离,保证了院内医疗环境的安全。

(四)院区出入口设置

在东侧胶州路上设置了两个院区主入口,并在南侧的南一路上设置一个主入口和一个次入口。南一路的主入口与胶州路上的东南入口串联起门诊主广场的车行及人行流线;胶州路上的东北入口可待二期建设时再开设。院区西侧设感染门诊入口和污物出口,洁污分流明确。

(五)交通流线及停车布置

院区内采取“人车分流”的交通模式。在广场设置车行道路及停车场,机动车进入院区后可在地面停车区停车,或通过广场外侧的地下停车场入口直接进入地下停车,所有机动车(除急救车辆外)均不得进入广场。广场成为单一的步行区域,人车分流明确,互不干扰。

地面停车区结合绿化布置在院区南侧及东侧,避免停车区过于深入而对医疗环境造成干扰。在一期急诊急救中心地下设置两层复式停车场,在北侧的二期科研行政楼及病房楼广场下设置远期单层复式停车场。全部建成后,院区内的总停车位将达1900个,可有效缓解院内停车难的问题。同时,将停车场设置在地下,也避免了对外部环境的影响。

二、单体设计方案

一期建设的急诊急救中心暨内科病房综合楼(以下简称“综合楼”)作为总体规划的“开篇”工程,无论是功能还是规模,均占重要地位。

(一)平面布局的比选

在方案设计之初,就综合楼的平面布局形式做了两种方案的比选:方案一是将主楼放在裙房北侧,方案二则将主楼放在裙房南侧。

方案一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北侧,不遮挡裙房,减轻了对城市的压迫感;缺点是与现有门诊病房综合楼距离较近,对现有建筑有一定的影响。

方案二的优点是:主楼位于南侧,裙房位于北侧,裙房部分的门诊医技与现有的门诊医技,以及二期规划的门诊医技楼可以形成组团式的门诊医技科室,有利于院区内医疗资源的整合。另外,主楼位于南侧,可以沿南一路形成完整而有气势的建筑形态,成为突出的地标性建筑;缺点是主楼会对裙房形成一定的阴影遮挡。

经过比选,最终认为方案二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且其缺点也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弥补,最终形成了主楼在南侧,裙房位于主楼北侧的平面布局形式。

(二)功能布局

综合楼内功能繁多,流线复杂,其具体的功能设置为:一层为急诊急救中心、高压氧舱、静脉输液配置中心;二层为信息中心、档案室、输液室及急诊留观病房;三层为保健查体中心和康复科;四层为行政办公(暂用);五层为手术室、ICU和中心供应室;六层为保健病房;七层以上为标准护理单元;地下两层为设备用房及地下停车场。

(三)流线分析

综合楼内功能较多,如何处理好各功能区块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组织好各类人群的流线成为设计的重点。因此,通过不同的门厅和交通核将人流进行分类梳理,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合理的平面布局和清晰的人员流线。其中,在一层南侧自西向东分别设置了办公门厅、病房楼门厅、保健查体中心门厅;在东侧设置了急救中心门厅;在综合楼西北角设置了高压氧舱门厅和静配中心门厅;在北侧设置了静配中心药品入口。同时,各类门厅均设有专用的垂直电梯。通过对各出入口的合理设置,使医患能够快速准确的到达目的地,避免互相干扰。

(四)内部空间结构

综合楼内部采用了“医疗街”的空间形式,平面最东侧为宽12m的医疗街,通过医疗街可以快速便捷地到达各目的科室。医疗街不仅是综合楼内部的交通中心,更是二期规划中贯穿院区南北的连廊式医疗街起点,医疗街向北延伸出去,形成了医院总体规划空间的主动脉。

(五)功能设计

急诊急救中心秉承“大急诊”的设计理念,整座急诊急救中心的面积超过3000㎡,为建设成为东营市的急诊急救中心预留了充足的发展空间。中心共设A、B、C三个抢救区,均采用大空间布局,使用时可以灵活分隔,及时调整,拥有极大的应变性。此外,中心的大厅及室外广场还可作为应对突发医疗事件的抢救场地。

手术部除设计了7间常规手术室外,还设计了两间DSA手术室,这种设计方式有别于一般医院将介入手术单独设置的布局方式。经与院方协商讨论,最后认为这是一种值得推广和探索的新布局方式,将DSA设于手术部内,在介入手术发生问题时,可以就地抢救,避免将患者来回移动造成伤害,延误抢救时间。同时,还可以利用DSA的手术设备,建成杂交手术室,提高医院的医疗实力。

保健查体中心位于三层,设置了普通体检及VIP体检两个区域。其中,VIP体检在闲置时可以作为接待集体体检(如征兵体检、单位体检等)的专用区域。两个区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医院的体检接待能力。

(六)建筑形象

考虑到院区内建筑风格的一致性和延续性,工程的立面设计风格仍然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设计风格,并力求创新,在立面设计上采取不对称的形式,使整栋楼的重心偏向右侧,既突出了院区东南角主广场和现有病房楼在院区内的主要位置,又自成一格。另外,通过大量采用密集的竖向线条,使主楼显得更加挺拔,裙房东立面的设计手法也更为现代,大量玻璃幕墙的采用使裙房对广场的压迫感大为减轻。在开窗尺度等细节上延续了现有门诊综合楼的尺度,使两者在变化中保持统一。米白色干挂石材幕墙的使用,使整栋楼富有典雅的气质,建成后必将成为东营市人民医院新的地标性建筑。

三、以创建绿色医院建筑为目标

在方案的设计中,始终将建设“四节一保”的绿色医院设计理念贯穿其中。通过采用多种手段和技术,力求建成一座充满生机的绿色医院建筑。

(一)自然通风和采光

实践证明,采用被动式的节能策略往往是最简单且行之有效的。综合楼南北长近80m,东西长约90m,在内部设置3个天井(两大一小),使绝大部分房间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和采光。另外,在一层无法设置内天井的位置开设屋面采光窗,尽管平面尺寸大,但内部的自然通风采光条件仍然很好,为患者和医护人员提供了舒适的就医和工作空间,同时大大降低了后期运行的成本。

在裙房的东侧和北侧设置由地面下沉到地下二层的采光天井,将光线引入地下,大大改善了地下空间的品质,同时改善了地下设备用房的通风及采光条件,有效减少了设备因潮湿而产生的易锈蚀问题。

(二)利用高窗和玻璃隔断改善室内光环境

在室内大量设置高窗和玻璃隔断,增加室内光线,减少照明能耗。在保健病房单元,通过房间布局的调整,将活动区布置在正对护士站的位置;整个活动区为开放式,使得护士站可以获得良好的通风和采光。在标准护理单元中,由于部分医护用房位于平面中部而难以获得光照,因此在这些部位设置了大量的高窗、大玻璃窗及玻璃隔断,将光线尽可能地引入室内,改善室内光环境,提高工作人员的舒适度。

(三)设置屋顶花园

在五层裙房屋面设计了大面积的屋顶花园,为人们提供休憩空间的同时,还起到了隔音降噪、保温防晒作用。

(四)使用可重复利用的建材

四层行政办公区作为暂用区域,待二期科研行政中心建成后即会迁出,因此在设计中,尽可能使用轻质隔断和可重复使用的U型玻璃隔断,避免将来改建时造成的建材浪费,同时可以将拆除的轻质隔断重复利用。

(五)节能产品的利用

研究表明,遮阳系统的利用可以使室内的空调能耗减少50%。为此,在裙房西侧的窗户上设置外遮阳硬百叶卷帘,可有效避免西晒问题。东侧玻璃幕墙较多,采用中空玻璃内衬电动遮阳百叶的构造,可以大幅度降低建筑内部的空调能耗,并可根据季节及时间调整室内光环境。结合东侧外立面,还采用了梭型翻板遮阳百叶,使建筑立面与节能效果完美结合。

在地下一层停车场南侧开设采光天窗,形成有效的引导效果,地下二层无法开设天窗则采用光导照明技术,在最南侧设置10组光导照明装置,将光线引入地下,起到局部照明的作用。

(六)其他系统的绿色设计措施

通风空调系统:空调冷水采用一次泵变流量系统,所有空调末端设备均设置电动调节阀(两通阀),空调循环水泵采用变频变流量控制,节约了日常运行费用。采用转轮式空气处理机组、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新风机组和数字化分体式能量回收排风机组,在完成空气处理的同时回收排风中的热量,同时对新风进行预冷预热。高大空间采用分层空调方式,应用全空气系统,过渡季节可全新风运行。

给排水系统:选用节水节能型的卫生洁具、用水设施及配件。消防水池的水和冷却塔补水合用一个水池,在保证消防用水的前提下,夏季形成活水,控制水质变化,延长换水周期,减少补水量。屋顶设置太阳能系统供应热水,节约能源。

电气系统:整体规划10KV的开关站,分变配电所既深入负荷中心,又要按供电半径确定变配电所的位置,以有效缩短低压配电线路长度,减小电压损失,降低线路的损耗。对于正常照明则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以实现就地控制、远程控制、定时控制、场景编程控制等功能,提高节能效果,降低运营成本。

篇8

云计算作为IT产业的革命性发展趋势已经不可逆转,并逐步成为一个领域、一个产业、一个城市甚至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之一,规模宏大、市场前景广阔,对于电子政务、医疗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慧城市,云计算将是其实现的最基本的前提。

而未来,其对全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将加速渗透和扩张,改变传统的产销模式,带来创新商业模式,直接影响冲击传统产业的发展。而其中与更普遍用户最息息相关的,莫过于医疗行业。资料显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全球约有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并且亚健康人群数量正在持续增长。此外,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中国85%的死亡人口均死于慢性病,是发达国家的4倍以上。不仅如此,中国老年人数量已超过1.85亿,占全国人口数量的12.8%,是全世界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过亿的国家。随着亚健康、慢性病和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加剧,政府及个人医疗费用持续快速增长,医疗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复杂的挑战。

打破医院信息孤岛

东软集团董事长刘积仁认为,医疗健康问题是一个全球幽的热点问题,正在引起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正在面临着医疗费用持续上升、慢性病、亚健康人群快速增加且呈现年轻化的趋势、老龄化社会的来临等一系列的挑战,而对于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和专业化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充满着期待。而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传感器技术的发展,通过商业模式创新构造“健康云”服务平台,使老百姓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享受优质的医疗资源和健康管理服务成为可能。

当然,医疗业的科技革命比其他行业似乎更为复杂,医院的特殊性带来资源互通的困难、对IT系统安全性的高度要求、病人隐私问题、等等,使得云计算在这个领域的进展遇到不小的阻力。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信息中心主任马靖翔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曾透露,虽然云计算作为热点已经谈了两三年,但很多医院对这个技术主要还是在观望。云计算从宏观到微观来看,进入医院的业务网的话,第一条的要求就是稳定,再就是安全。所以虽然医院都知道云计算的一些优点,但考虑到业务网的连续性,都很谨慎。比如像虚拟存储,这也是“云”的一种方式,它可以最大限度的扩充服务器的容量,但是业务平台已经在先了,如果要对平台进行虚拟改造的话,就有可能和现有的底层软件产生冲突,那就非常危险。一旦冲突了,全院也就面临瘫痪。医院如果不能正常运转的话,这就是一个社会问题。所以,当引入一个新技术的时候,医院都非常谨慎,千万不能碰底层软件。但在医院的其它的非核心技术运用上还是可以的,比如说用OA系统上,或者是其它孤立的软件上。马靖翔表示,医院的IT架构大部分分为两个网或者三个网,主干业务网的外网从物理上是隔开的,它本身自己是个封闭的网。从云计算来说,它属于“私有云”的范畴,这样就保证了它不太容易受病毒袭击。现在大部分的医院都采用物理隔离的方法。但是随着技术不断的更新和应用,现在卫生部提出了“电子病历”、“健康档案”的提法。现在医保和卫生局都向医院要数据,而且提出数据共享,互联互通,遇到很多困难。如果互联互通,那么内网和外网就必定要连接。特别像健康档案,它是必须要与互联网相连的,安全性的问题马上就迫在眉睫了。所以,要实现这一点的话,医院要有一个统一的平台。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与东软合作的盛京医院为其63家联盟医院已经搭建了统一的系统平台,病人的电子病历在可以在这些联盟医院之间调用。但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最有效的方法,是由政府来建立一个区域为单位的公共卫生平台,以行业云的形式来实现用户的电子病历与健康档案的共享。

原因很简单,原来医院都是国家拨款的,后来医院进入市场,都是自己挣钱,那么病人就是医院的资源,如果把这些资源放开的话,这些资源就很可能流失,医院怎么办?马靖翔认为,这对于资源共享是个壁垒,要打破几乎只能靠政府的力量,而且具体的配套政策得下来,否则这事就会比较乱。当然,从大的方向来说,资源共享是趋势。首先要打破医院内部的“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现象在目前医院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各个系统不能有效的打通成了难题。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那么一切就都好办了。所有的“孤岛”都可以和平台建立接口,每个孤岛里的信息都可以连接到平台上,到统一的数据库里,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所以,如果真的是实现医院之间互联互通的话,首先是要建立一个医院的统一的平台,很多老牌三甲医院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就不能和外界互联互通。而且这个平台越新医院信息化就越容易建立,越是老医院牵涉的流程就越多,也就越复杂。

医疗云应用兴起

包括上文中所提到,目前医疗信息化建设正面临一系列困境: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利用率低,医院管理者很难全面掌控医院业务;区域信息系统建设缺乏整体规划,存在机构众多、业务差异性大、医疗管理难度大等难题。而随着临床信息共享,医保实时结算等医院业务的发展,医院的异地容灾迫在眉睫。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旦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将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损失。

医院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整体系统由上百个业务子系统组建而成,而这些系统间又有频繁的数据交换和业务联动,医院数据、信息中心系统的建设和部署是整个数字化医院系统建设的核心和基础,其架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医疗机构也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提升用户体验,降低成本,推动医疗信息化发展。

很多国内外IT企业都已经针对医疗信息化提出了自己的云计算解决方案。如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富士通HOPE DrABLE解决方案等。

IBM数字化医院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包括IBM HIS(医院信息系统)业务连续性方案、IBM PACS(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信息生命周期管理、数字化医院基础架构解决方案、医院集中存储与灾备解决方案等,该方案力求在保护医院已有IT系统投资的基础上,建立一个符合SOA设计理念的,可扩展的IT基础架构。最终为医院集团内部、多机构、多业务系统的接入提供底层支撑,建立面向临床面向科研面向集团化管理的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临床科研一体化以及医疗信息集成和共享交换,促进医院内部信息流的通畅。

在整体设计中,整个医院IT平台分为三个平台系统进行建设,包括生产平台、集成平台、协作医院。系统设计的关键在于建立一个跨平台的医疗信息集成平台,规范临床信息模型及信息共享接口标准,规范系统集成的信息交换标准及其相应的接口规范标准,以适应未来的集成要求。通过创建企业级的信息架构,确保信息随时访问,实现安全的访问和共享,并遵从各种法规监管,通过优化的服务管理提升医护服务质量。在智慧、灵活的动态架构的基础上,发挥IBM Power架构系统优势,以及System Storage完整的磁盘阵列、虚拟磁带库、磁带库和SAN、NAS的稳定存储和数据分级管理的优势,通过医疗系统信息化支持就诊服务的高可持续、病历共享和影像存储。

华为区域医疗解决方案是以云数据中心为基础平台,深建立以居民健康档案为核心的区域卫生信息化综合方案。方案包含了区域医疗和医院信息系统两个方面。其中社区医疗业务基于区域四大平台,包括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传染病防治、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慢性病管理、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9类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在医院信息系统方面,区域医疗方案提供临床信息系统,运营管理,影像系统和实验室系统四个部分,多种应用子系统。

金蝶医疗hBOS云平台则立足于满足区域卫生信息平台、数字化医院、居民健康等及服务和管理需求,通过安全、便捷和丰富的云服务,服务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医疗机构运营与管控,服务政府主管单位的医疗服务监管。

惠普移动医疗解决方案提供了商用台式一体机和惠普医疗推车的解决方案,用于医生、护士移动查房的应用。一体机可支持联网搭建多方视频会议,最大程度的为医生和患者争取时间,提高救治效率。而惠普医疗推车通过无线网络保持与整个信息系统网络实时连接,将患者信息从护士诊疗室带到病床旁;同时,护士还可将现场观察的数据直接输入工作站,提高护理记录的准确性,降低工作量。

服务个人健康管理是趋势

实际上,一个云计算搭建起的智慧医疗体系可以建立协同的合作伙伴关系以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服务,并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同时,还能激励每个人作出更明智的选择。这种智慧体系的一大特征是,将让更多人注重个人健康的日常管理,通过多种渠道自动获取和交换信息,从而主动地管理并提供预防性和治疗性的医疗服务。

目前,中国医疗卫生主管部门已经加大对我国卫生事业和国民健康问题的重视程度,并采取了系列措施。2012年8月,我国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明确提出履行政府职责,加大健康投入,依靠科技发展健康产业,揭止、扭转和减少慢性病的蔓延和健康危害等发展目标。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表示,健康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制度,是政府的责任。到2020年,中国要实现‘人人享有健康’的发展目标。

云计算能让相关设备从远程操控一些无线近身网络,来侦测我们日常的身体状况,这些健康数据医院能够集中保存,数据长期积累之后为医院提供重要分析参考:把健康信息、体检信息收集起来,通过技术软件分析和一对一的健康服务,能够在对这些数据有判断之后,早早地告诉用户的可能的健康趋势。发现你要做预防治疗。如对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的管理,这也是我国民间常见的高发病。

因而,除了预防疾病,未来医疗业能够做得更多的促进健康,这不是说到了用户快生病的时候才提醒,而是通过对健康数据的分析提前掌握身体状况的趋势,并且提供运动的改善计划、提供食物改善计划。这尤其适合对用户慢性病的管理,去医院一次看不好,打针吃药也不行,慢性病本身需要有一个中长期改进计划。

在健康管理方面,东软集团是国内投入较早和投资较大的IT企业。其开发的“数字化健康服务平台”,是一个覆盖城乡居民、实时动态、互动优化的医疗健康管理与服务系统。利用这个平台,可以实现居民健康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上传,居民和健康顾问可以通过健康服务网站随时查询健康信息。同时,运用IT和网络技术,为用户构建基于IT的“医疗联盟”,通过这个联盟,可以实现中心医院和基层医疗机构之间的双向挂号和转诊,方便患者就医、降低就医成本。

东软和唐山市合作,建立了统一的数据中心和居民健康档案,为全市居民提供健康管理与服务。通过信息平台,建立起统一的数字化集成平台、统一的医疗专网、统一的数据中心、统一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统一的居民健康卡。实现全市居民全覆盖,医疗机构全覆盖,卫生行部门全覆盖,行区划全覆盖,总之,构成了一个数字化、全覆盖的医疗健康服务网络。

东软集团子公司东软熙康与盛京医院合作成立的熙康健康管理中心,则通过整合优质医疗资源,利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及传感器等先进的技术打造的专业化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无处不在的健康管理产品与服务。包括健康体检、健康风险评估、运动康复、膳食指导、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远程医疗会诊服务以及绿色就医等专业化、个性化的健康管理与专属医疗保障服务。即消费者在盛京熙康健康管理中心进行健康检查后,其个人健康数据将上传至熙康云平台进行健康数据分析和健康风险评估,从而有针对性地提供个性化、定制的健康干预促进服务,并实时进行远程健康监护,形成全日制、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模式。

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卢朝霞告诉记者,东软和宝马等一些企业的合作形式,则是根据员工在盛京医院的体检信息和日常的健康数据,结合餐饮和当地的疾病趋势,结合个人的身体状况,为他们提供健康管理方案和更多的提醒、改善。

针对个人,东软推出了腕表这款自主健康管理工具平台,腕表首先是运动设备信息采集器,收集积累用户长期的个人运动和健康数据,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后,经过处理分析后为用户提供运动指导、营养管理,把医疗、饮食、运动和IT设备、移动设备整合起来。

篇9

第一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申报单位及项目概况

近 年来,我国医用敷料行业保持高速发展,出口始终占全球医用敷料出口总额的20%以上。由于我国是传统纺织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棉花生产国、消费国和进口 国,棉花纱线产量大,纺织行业产业链较为完善,具有很好的产业集群优势。因此,出口优势产品主要是棉花、纱布、绷带等天然材料类医用敷料。但这些产品技术 难度较低,附加价值不高。另外,虽然现在已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我国的出口行业面临一些困难,医用敷料行业也不能幸免。XX 年,从国家统计局陆续的物价等经济数据来看,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等环比都继续上升,我国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

第二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分析

本 项目实施后,主要生产普通敷料、新型功能性卫生材料,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各类医用卫生材料3420吨的生产能力,达产年可实现销售收入约 12132.00万元,该项目内部收益率为24.86%,大于15%的目标收益率,所得税后净现值5820.29万元(远大于零),投资回收期5.57年 较短,盈亏平衡点为23.22%,项目各项财务指标良好,抗风险能力较强,从经济上看,该项目切实可行。

第三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资源开发及综合利用分析

1、资源开发方案。

2、资源利用方案。

3、资源节约措施。

第四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节能方案分析

1、用能标准和节能规范。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所遵循的国家和地方的合理用能标准及节能设计规范。

2、能耗状况和能耗指标分析。阐述医疗卫生材料项目所在地的能源供应状况,分析拟建项目的能源消耗种类和数量。根据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特点选择计算各类能耗指标,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进行对比分析,阐述是否符合能耗准入标准的要求。

3、节能措施和节能效果分析。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为了优化用能结构、满足相关技术政策和设计标准而采用的主要节能降耗措施,对节能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第五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建设用地分析

本 项目计划在****工业园区新征土地60亩,规划建筑总面积27400平方米,其中:纺织生产车间6000平方米、医用纱布、绷带生产车间8200平方 米、敷料新产品生产车间8000平方米、医疗卫生用品消毒包装车间4000平方米、办公及其他辅助用房1200平方米、配套完成厂区道路、供配电、给排 水、消防、环保等辅助工程。引进现代化的先进生产和检验分析设备。

第六章 环境和生态影响分析

l、环境和生态现状。包括医疗卫生材料项目场址的自然环境条件、现有污染物情况、生态环境条件和环境容量状况等。

2、生态环境影响分析。包括排放污染物类型、排放量情况分析,水土流失预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对流域和区域环境及生态系统的综合影响。

3、生态环境保护措施。按照有关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要求,对可能造成的生态环境损害提出治理措施,对治理方案的可行性、治理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4、特殊环境影响。分析拟建项目对历史文化遗产、自然遗产、风景名胜和自然景观等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并提出保护措施。

第七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经济影响分析

1、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从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角度,通过经济费用效益或费用效果分析,评价拟建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2、行业影响分析。阐述行业现状的基本情况以及企业在行业中所处地位,分析拟建项目对所在行业及关联产业发展的影响,并对是否可能导致垄断等进行论证。

3、区域经济影响分析。对于区域经济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应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空间布局、当地财政收支、社会收入分配、市场竞争结构等角度进行分析论证。

4、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投资规模巨大、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应进行宏观经济影响分析。涉及国家经济安全的项目,应分析拟建项目对经济安全的影响,提出维护经济安全的措施。

第八章 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社会影响分析

1、社会影响效果分析。阐述拟建医疗卫生材料项目的建设及运营活动对项目所在地可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和社会效益。

篇10

关键词:电子健康档案; 医疗卫生; 信息平台、=

21世纪是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移动智能终端不断普及的时代,移动通信技术等被广泛应用于疾病治疗与预防、全民保健等方面,不断加快了医疗信息化、智慧化的步伐。

卫生部的《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在医疗信息化方面,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包括大型综合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全民电子健康档案和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三项工作[1]。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有高效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使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衔接,达到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才可为最终构建国家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全国范围内可相互操作的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奠定基础。

1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内容

电子健康档案简称EHR(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电子健康档案是以电子化的方式存储和管理的有关人整个生命周期简况状态和医疗保健行为的信息记录[2],贯穿生命的整个过程,记录从出生开始的体检结果、计划免疫记录、既往病史、各种检验检查和治疗记录、药物过敏史、行为危险因素等。

2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重要性

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是对本社区居民建立系统性健康信息档案。从宏观上来讲,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能够对全社区各类人群的健康状况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帮助社区卫生医疗机构医生对群众的健康水平及本社区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准确的分析与评估,进一步科学的制定出适合本社区群众的疾病防治工作方案以及卫生保健宣传措施,充分展现社区卫生医疗资源在保障群众健康方面的作用,更重要的是,高效的管理区域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国家及有关主管部门制定政策、投入资金、设备与人力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从微观上来看,当今社会的移动只能终端让社区居民可随身"携带"电子健康档案,根据针对电子健康档案提供的方案进行医疗保健、康复性治疗等等,实现医生与患者之间的随时互动。另外,社区电子健康档案涉及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等多个卫生服务领域,通过区域将分散于研究院、医院、社区、预防保健、计划生育及医疗保险等机构的居民健康信息进行集成,不仅方便区域内各医疗卫生服务电子健康档案相关信息的共享,而且大幅降低公众医疗成本,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压力。

3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现行的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主要包括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孕产妇、儿童、老年人口、慢性患者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档案,医院门诊和住院病历等几种类型,电子健康档案以不同的形式分散于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相互之间缺乏信息的集成、共享与交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3.1 档案形式不一,信息收集无标准和管理规范可循。这是导致各个独立的医疗卫生系统信息共享渠道堵塞不通的重要原因之一。

3.2 档案设计以疾病为核心而不是以个人健康为核心。现有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多为疾病经历及重大疾病的预防等,而并未针对居民个人的身体状况有的放矢制定合适的医疗保健方案,尤其是现有"亚健康"人群数量不断上升,更需要个性化的医疗保健、健康养生等方案。

3.3内容不完整。档案信息一般只记录了整个生命过程某阶段的信息,没有贯穿整个生命过程,信息采集过于片面,不利于有效判断疾病成因等。

3.4信息缺乏集成、共享和交换。医院、预防、保健、医疗保险、计划生育等不同机构的系统独立运行,容易形成信息孤岛,不利于深层次挖掘各系统信息的相互关系,实现资源最优配置。

4与高效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相关的问题

4.1 技术问题

4.1.1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的开发 开发以云计算为中心的数据管理系统,这个系统能够管理和支撑海量数据检索、管理和分析,满足个体健康评估、重大疾病预警、临床检查检验信息、人群健康档案的汇总与挖掘等。个性化需求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对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的管理和维护至关重要,特别是在个人健康数据中心运行一段时间、积累了大量数据后,这样一个高效、方便的管理系统更是关乎个人健康数据中心成败。

在云计算的网络应用模式中,数据保存在服务器端,所有电子设备只需要连接互联网,就可以同时访问和使用同一份数据,真正实现医疗卫生信息的集成、共享、交换[3]。当然,这一切都有严格的安全管理机制,只有对数据拥有访问权限的人,才可以使用或与他人分享该数据。

数据中心管理系统在科研、医疗、康复、预防、保健、健康教育、计划生育、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用,重点开发个人健康状况相关因素分析、疾病地域分布、年龄分布、个人生活史、遗传史等流行病学分析,疾病转归相关因素分析等与个人健康、疾病转归、流行病学特征等统计和展示工具,各种疾病多种治疗手段疗效及费用对比分析,各医疗机构确诊率、各种诊断符合率、切口感染率、床位周转率、医疗事故与差错等各种医疗质量和医疗效率指标统计工具,并按医疗卫生、教学、科研、医疗、公共卫生管理、医疗卫生行业相关产业的要求进行查询和展示[4]。

4.1.2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的开发 电子健康档案不仅仅只为医疗机构等提供数据信息,我国所有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设都是为了人本身,电子健康档案的建设当然也不例外。电子健康档案可移动终端按照时间轴顺序记录人体各项生理指标、门诊、临床经历等,庞大的数据库系统和数据挖掘技术将进行有效计算和准确判读,实施预警机制。这种个性化定制与手机同步,可随时更新、随时获取健康信息,特殊人群将给予24h监控,真正实现以疾病为中心的健康档案到以切身健康为中心的智能化电子健康档案的转变。

4.2 标准问题 建立一个适合三级医院、二级医院、一级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管理标准, 在上述数据标准建立之后应立即着手建立完全按上述标准建立的个人健康信息数据,中心架构、数据架构和网络架构、系统业务流和数据流以及业务模型、功能模型、数据模型、体系结构模型和信息资源管理基础等均应完全符合上述标准,以确保上述标准符合实际需要,具有可行性和可推广性,为我国今后建立类似数据中心提供标准方面的依据。

4.3 管理规范问题 ①数据采集管理。所有数据均采集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由受过专业训练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人员录入实际业务数据,保证采集的个人健康信息与各种医疗卫生机构实际发生业务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证采集数据专业性和准确性。②各区域科研、卫生、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等各类卫生机构的协同管理与控制。③各类卫生机构建立、修改、调用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和信息的授权与管理。④电子健康档案跨区域调用及区域管理。⑤电子健康档案云平台系统和信息维护与管理。⑥电子健康档案移动终端系统和信息同步、修改、使用与管理。⑦个人在电子健康档案建立过程中的义务、隐私权保障

4.4 政策法规问题 刚刚在前面指出,据《健康中国2020 战略研究报告》,卫生部将推出 611 亿元预算的全民电子健康系统工程,加之现代健康、阳光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新技术产业高速普及,相信未来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会越来越快。

参考文献:

[1]邢黎闻. 智慧医疗这几年[J]. 信息化建设,2014,10:10-11.

[2]陈敏,李道苹. 如何构建以区域为中心的电子健康档案[J]. 中国医院院长,2008,11: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