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的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的作用

篇1

【关键词】卫生理化检验;疾病;预防;控制;作用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疾病的发生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给人们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威胁,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其引起重视,并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各种疾病进行有效预防与控制,本研究主要就卫生理化检验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的作用作以下分析,以此为疾病预防及控制工作提供相关参考。

1.我国卫生理化检验的现状

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已逐渐成为社会的热点,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这就使相关部门不得不对食品的安全引起重视,而食品卫生理化检验的检测方法或技术还缺乏科学性,食品样品的检验结果代表性不够强,这就给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带来了难度[1]。随着卫生检验工作的不断发展及卫生改革的逐渐深入,近几年来,我国相关部门对卫生检验工作的要求已越来越高,卫生理化检验已逐渐成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疾控中心职责也发生了一定改变,因此,当卫生理化检验的技术水平具有一定的可靠性时,其对食物进行卫生检测时,才能具备一定的科学性,从而才能为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

2.当前卫生理化检验的内容与目标

(1)涂料、油漆中具有挥发性的有机物,水质分析中的氯化消毒副产物、农药、有机污染物,人造板中的甲醛,化妆品中的苯酚、氢醌等都是环境卫生理化检验中的重要内容。

(2)食品安全方面的理化检验,如瘦肉精、毒大米、吊白块,水产品、畜禽产品中的抗生素、激素,酱油中的三氯丙醇,奶粉中的三聚氰胺,塑料袋中的增塑剂等的检验以及怎样研究出新方法与新技术为相关企业的卫生理化检验提供制度保障与技术支持。

(3)对于国家卫生行政相关部门的下达的公共卫生的管理、疾病预防的控制、公共卫生事业中相关的技术支持与服务等都是卫生理化检验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从而过相关工作的完成来实现中毒应急任务与目标,从而促进疾病的有效预防与控制[2]。

3.卫生理化检验工作中相关考核技术的探究

(1)固体盐中金属含量的分析技术。这种技术通过考核固体盐类中金属的类型和含量,固体盐中金属样品的稳定性和滤膜沉着的金属样品相似,提取样品时,应适量,不宜过多,且应把样品放在比较干燥的地方,当其干燥1h或1h以上后,再把其放到干燥、洁净的器皿中。

(2)水溶液中毒物含量分析技术。水溶液中,通常有许多毒物考核样品需要检测,如三氧化铬在水溶液中的份量、氯化氢在水溶液中的份量等,一般而言,在自然状态下,此类样品的稳定性都较差,它们容易因环境的变化而产生影响,如若环境中的温度出现突然升高现象,那么样品中的水分也会出现一定蒸发,因此,对此类样品进行保存时,应使瓶盖处于密封状态,这样才能对水分的蒸发进行有效控制。此外,还应在温度比较固定的环境中保存,如把之放在冷藏箱、冰箱等中就是比较理想的保存方式,且还需把其瓶盖做密封处理[3]。

(3)滤膜上沉着的金属含量分析技术。即通过化学方法,利用化学物质使金属发生沉淀,然后进行过滤,接着再对过滤金属的含量、类型等进行详细分析。据相关研究可知,滤膜沉着的金属样品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正常状态下,添加化学剂使其沉淀并对其进行过滤后,其不会因环境的改变而出现损失,但在对滤膜上沉着的金属含量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应采取有效措施使灰尘对其产生污染,且对考核样品进行提取时,为了避免其受到污染,也应对相关工具进行干燥及消毒处理,这样才能使考核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一定保证。另一方面,考核结束后,还应把样品放到干燥、洁净的容器中保存[4]。

(4)活性炭管吸附有机毒物含量分析技术。这种考核技术利用的是化学的亲和作用,在某种环境的影响下,活性炭管有时会出现较强的吸附功能,此时如果无法使用物理措施对其进行有效分离,则可通过化学原理中的亲和力把其进行分离,并对样品进行合理而有效的考核[5]。需注意的是,对样品进行保存的过程中,应避免其出现潮湿,且还应防止其受到灰尘的污染。因此,对于此类样品,不能放在冰箱中保存。

卫生理化检验技术在疾病的预防及控制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检测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规范进行操作,这样才能使检测结果更加准确、科学,从而才能促进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隋,管廷武,陈会欣.食品理化检验中样品前处理的方法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0,(26):125-126.

[2]黄永亮.陈志强.乐业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现状分析[J].当代医学,2011,(24):102-103.

[3]张贵龙,易新欣,杨新燕.卫生理化检验中可调移液器的应用研究[J].社区医学杂志,2013,(10):198-199.

篇2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档案利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08

[中图分类号]G271;R1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06-0-02

0 引 言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监测、公共卫生服务、卫生学评价、科研培训等活动以及各项工作改革发展中形成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字、图片及其他不同形式的记载载体。它是人类社会一种巨大的信息资源,既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长期积累下的财富,也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几年,随着现代医疗改革工作的发展,我国的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档案资料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各项工作部署、实行以及突发事件的处理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显然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已经成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和利用现状

随着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也在不断进步,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逐渐从纸质档案转变为电子档案,方便了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其中一些非绝密文件也开始在网络上公开。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不但本行业需要,一些政府决策机构也需要用到,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也变得多样性。但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上仍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有些领导对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认为档案管理工作可做可不做,从思想上就没有重视档案管理工作。殊不知,疾病预防控制档案是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特定事件的现场记录,是各种疾病的历史见证,也是查验真伪的第一手重要资料。二是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制度依旧有不完善的地方。多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还在沿用落后的卫生防疫机构的档案管理模式,档案没有集中统一管理,档案的管理也缺乏科学性,建档、归档也不明确。三是硬件设施条件难以满足档案利用管理的需求。传统纸质档案有自己一套完整的管理模式,但这套模式已无法满足现代电子档案管理利用工作的需求,而且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配套设施不完善,档案存储环境过于简陋、潮湿,计算机老化现象都会影响档案的寿命。

2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和利用对策分析

2.1 健全档案管理与利用机制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管理和有效的利用,首先要建立健全档案管理与利用制度,包括各项规章制度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的管理体系,这是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关键。由于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种类比较多,形式也各不相同,因此,档案管理制度的完善要符合实际情况。同时档案管理制度要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保证与时俱进,制定出一套标准的、规范的、统一的档案收集标准,并明确档案材料收集的范围与收集的重点内容。在制定档案管理与利用制度时,档案管理人员应深入了解各科室的主要业务及其活动,在国家制定的相关规范制度的基础上,与各科室进行协商,制定出科学有效的档案管理与利用制度。

2.2 提高信息收集的全面性和实时性

档案管理的本质是提高档案的应用性,且将以往的档案资料加以整理和存储,在之后的工作中如果需要历史资料的支持,所存储的档案资料便能够发挥作用,更好地指导工作。因此,要使档案具有价值,必须严格把握好档案收集、整理等基础环节的质量,案卷材料是否收集全面、完整、及时对档案的价值有着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当发生此类事件时,疾控中心档案室将在极短的时间内迅速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档案信息服务,包括数据资料、防病知识等,与医院相配合,减轻突发卫生事件给社会造成的恶劣影响。

2.3 档案信息资源合理利用

档案工作要办得好,就要将局面进行创新,档案信息资源合理利用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首先,要将原有的被动服务变成主动服务,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要积极主动地预测上级和其他部门对档案信息资源的需求,改变以往“坐等需求”的做法,这能够在传染病爆发时,让疾病预防控制业务人员快速调取档案,节约大量的时间。其次,要实现局域网上档案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并且要能够及时地更新疾病信息,让人们能够了解到最新的消息,这样才能减轻民众对疾病的恐慌。最后,在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充分做好档案信息资源的合理利用工作,做到边建档边利用,不断完善档案,编纂人员要多方面、多角度地编纂专题档案,整合相似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将档案信息资源能够被充分合理的利用,进而使疾病预防控制部门档案信息化工作早日得到普及。

2.4 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档案管理手段越来越丰富。在档案管理的发展过程中,档案资料的数量越来越多,尤其是信息化发展以来,档案数量急剧增长,也为档案管理和利用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存在档案利用率较低、档案保存环境较差、档案资料不共享等问题,要想使这些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就要对n案实现管理信息化。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指的是借助计算机技术、现代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技术对档案信息资源进行保存、管理、处置、利用等工作,使疾病预防控制档案能够发挥出其最大价值,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做出贡献。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实现档案信息资源高度共享。疾控中心应将档案管理纳入办公自动化的总体架构中,实现档案管理与办公自动化的一体化,其中要包括人事、行政、财务、传染病、调查报告、监控数据、方案措施和疫情统计等数据资料。要将档案信息进行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实现档案的收集、存储、管理、利用的一体化建设,使档案资源高度共享,实现档案信息资源最大程度的利用。

(2)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疾控中心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十分重要的一环,是实现档案信息化水平的前提条件。这些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存储设备、网络设备、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以及信息安全系统等,且硬件和软件应当以满足使用需求为目标,避免财力浪费,要将资源用在信息化建设的关键地方。

(3)利用大数据等分析手段对信息进行有效利用。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方便,提高档案管理的效率,提高档案信息的利用程度。在对疾控档案信息加以利用时,由于存储的档案资料数据量大、数据结构复杂,直接进行统计工作可能比较困难。因此,利用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对档案数据进行建模分析与统计工作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并能够挖掘出隐含的信息,发挥出档案信息的价值,更好地为疾控工作服务。

3 结 语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管理与利用工作是公共卫生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能够提高档案管理的有效性,发挥出档案信息的最大价值,对当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因此,相关人员应当从实际出发,探析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现状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合理的解决方案,切实提高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管理与利用工作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顾兴成,郑磊,魏胜月.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档案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6(5).

篇3

中山市人民医院儿科,广东中山 528403

[摘要] 目的 探析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对婴儿过敏性疾病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为早期预防儿童过敏性疾病提供依据。 方法 入选2010年1—12月于该院定期产检并生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300例,按照随机原则分为3组各100例,A组采用非纯母乳喂养法,并将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作为唯一母乳不足时的补充品,B组也采用非纯母乳喂养法,将非适度水解配方作为母乳补充品,C组采用纯母乳喂养法,观察时间不少于6个月,24月龄时,测量头围、体重及身长评价婴儿生长发育状况,记录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发生率,采集脐血4月龄时血清并用荧光过敏原吸附试验测定IgE水平。 结果 3组婴儿的头围、体重和身长情况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发生率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的IgE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有助于降低婴儿IgE水平,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且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关键词 过敏性疾病;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免疫球蛋白;预防

[中图分类号] R1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8(b)-0006-03

婴儿时期常发生过敏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和胃肠道症状,出现湿疹、腹泻、便秘、呕吐、肠绞痛及非病理性胃食管反流等。过敏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措施,给患儿家庭和社会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婴幼儿过敏疾病的早期预防具有重大意义。母乳喂养有助于避免异种蛋白的摄入,从而减少致敏原数量,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风险[1],但目前纯母乳喂养较少。国外研究表明,母乳不足时使用水解配方奶粉喂养可以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2]。但国内对适度水解配方的过敏预防作用的研究尚有待进行。为探析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对婴儿过敏性疾病和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水平的影响,选取该院2010年1月—12月间纳入100例婴儿予以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喂养,观察其对过敏性疾病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入选于该院定期产检并生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300例。入选标准:于该院定期产检并在该院生产的孕妇所生的婴儿,孕周>37周者,出生体重>2 500 g者;分娩前均征得孕妇及家人同意;婴儿出生后第一口奶即开始随访观察者。所有婴儿按照随机原则分为3组各100例,A组男58例,女42例,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38.8±1.2)周,出生体重在2 500~4 500 g之间,平均(3 250±150)g,B组男61例,女39例,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38.6±1.3)周,出生体重在2 500~4 400 g之间,平均(3 200±160)g,C组男60例,女40例,孕周在37~42周之间,平均(38.8±1.3)周,出生体重在2 500~4 600 g之间,平均(3 300±150)g。3组婴儿的性别、月龄、孕周及出生体重等基线特征大体一致。

1.2 方法

在孕后期即确定观察对象,与家长解释有关情况,并协助填写有关调查问卷,A组和B组,婴儿出生后若按需添加相应的母乳补充品,对6个月内均不需添加母乳补充品者,即归入C组。A组为非纯母乳喂养组,并将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德国雀巢超级能恩3)作为唯一母乳不足时的补充品,B组也为非纯母乳喂养组,将非适度水解配方作为母乳补充品,C组为纯母乳喂养组,不加喂其他代乳品,所有婴儿均不在4个月前添加固体食物,6个月后正常添加其他辅食。所有婴儿从第一口奶开始使用配方奶粉后,即进行临床观察,观察时间不少于6个月,且配方奶粉的使用量≥10 kg。出生后0、1、3、6、9、12、18、24月龄对婴儿进行随访跟踪,每次随访,测量头围、体重及身长评价婴儿生长发育状况,24月龄时,比较婴儿生长发育状况。记录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发生情况。采集脐血4月龄时血清并用荧光过敏原吸附试验(试剂盒由北京博蕾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测定IgE水平。

1.3 疗效评价及标准

过敏性疾病判断标准[3]:特应性皮炎:具有典型形态学和分布特征的有瘙痒感的湿疹,并具有迁延化和复发性趋势;哮喘:咳嗽和呼吸困难时伴随的能够听得见的高音调呼吸音可被去气管扩张药物缓解;荨麻疹:依据典型的形态学特征来确定或由父母报告的皮疹符合其典型的形态学特征。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3组生长发育状况比较

3组婴儿的头围、体重和身长情况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过敏性疾病发生率比较

A组和C组的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发生率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3组IgE水平比较

A组和C组的IgE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目前,过敏性疾病在世界范围内发生率逐渐上升,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成为本世纪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儿童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高达33.3%,而我国上海地区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于10年内上升153%,且让呈迅速增长趋势[4]。过敏性疾病历经3个阶段,累及皮肤表现为瘙痒、湿疹、荨麻疹及皮肤黏膜水肿,累及消化系统表现为腹泻、腹胀、恶心、呕吐及肠痉挛,累及呼吸系统表现为鼻塞、打嚏、流涕、喘息及咳嗽等,严重者出现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疾病。过敏性疾病一般无法治愈,且发作频繁,目前尚无根治措施。过敏性疾病对症治疗副作用明显,给患儿、家庭及社会带来较大负担。因此,婴儿过敏性疾病的防治仍是临床的重大挑战之一。

引发婴儿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原因有4种[5]:环境污染,内源性因素,遗传因素及预防不力。通常来说,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物质,对于出生头4个月的婴儿,均提倡母乳喂养,一旦婴儿无法得到充足母乳,则需牛乳配方奶粉喂养。普通牛乳配方中的蛋白质以酪蛋白为主,该异种蛋白正是引发婴幼儿过敏性疾病增加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6]。对于处于关键时期的4~6个月内的婴儿,偶尔接触一滴普通配方牛奶都可能致敏。适度水解乳清蛋白指的是蛋白质经过水解后所得的小分子肽混合物,其水解程度低于深度水解蛋白,但仍保留不过敏、易消化吸收的优点,还可有效避免苦味。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和普通配方奶粉基本一致,完全满足婴儿的营养需求[7]。因此,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不但减少致敏原数量从而减少过敏疾病的发生,而且保留了部分免疫原性使口服免疫耐受。据报道,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的这种保护作用可一直持续到婴幼儿24月龄,甚至到5岁[8]。

该院纳入300例婴儿予以不同的喂养方式,结果发现,24月龄时,3组婴儿的头围、体重和身长情况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的营养成分与普通配方奶粉及母乳一致,保证营养正常摄入,可确保婴儿正常发育。A组和C组的特应性皮炎、哮喘和荨麻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发生率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和母乳喂养的过敏性疾病发生率基本一致,可有效预防过敏性疾病,且显著优于普通牛乳配方奶粉。A组和C组的IgE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大体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和母乳喂养的免疫球蛋白含量大体之一,均低于普通牛乳配方奶粉所产生的抗体,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过敏反应,降低过敏性疾病的发生。谢艳秋[9]关于适度水解配方奶对改善婴儿湿疹的研究表明,在外用药物治疗相同的情况下,以普通婴儿配方奶和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的患湿疹的婴儿,治疗4周后,两组患儿的湿疹的有效率和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说明适度水解蛋白配方奶能够辅助治疗婴儿湿疹,较长时间的应用对防治婴儿湿疹的复发有积极作用,这与该次研究结论一致。

人体内血清IgE水平升高是过敏性疾病最有力的提示,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诱导产生特异性IgE,与肥大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结合,很容易导致机体呈现致敏状态,一旦过敏原再次接触机体,即与细胞膜上的IgE受体结合,引发一系列生化反应,释放与过敏反应相关的各种生物活性介质,从而引发过敏反应。水解蛋白将普通牛乳配方中的致敏性大分子乳蛋白变小,去除过敏成分,降低致敏性,从而降低过敏性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水解蛋白配方预防过敏性疾病的效果和蛋白来源及水解程度均无关,因此,并非蛋白水解程度越高,致敏性就越低[10]。因而,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奶粉比深度水解配方更适合预防婴儿过敏性疾病。

综上所述,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有助于降低婴儿IgE水平,从而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且不影响婴儿生长发育情况。

参考文献

[1] 方睿,韩萍,蒋思琼,等.喂养方式对特应性体质婴幼儿哮喘发病的影响[J].护理学报,2010,17(21):46-48.

[2] Meyer R.New guidelines for managing cow´s milk allergy in infants[J].J Fam Health Care,2008,18(1):27-30.

[3]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免疫学组,《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婴儿过敏性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11):835-838.

[4] 熊振玲,李艳秋,郭丽冰,等.喂养方式对剖宫产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影响[J].当代医学,2013(5):1-2.

[5] 车千红,赵晴,孙灿,等.牛奶蛋白过敏患儿的营养干预[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9):1486-1488.

[6] 黎小秀,张咏梅,谢伊玲,等.适度水解蛋白联合益生菌配方对高风险婴儿过敏的预防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18(8):10-11.

[7] 陈惜荣.适度水解乳清蛋白配方对婴儿湿疹的预防作用研究[J].医药前沿,2012(30):194.

[8] 邵洁.水解蛋白配方与婴幼儿牛奶过敏的预防和治疗[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1):997-999.

[9] 谢艳秋,腾金巧,许宝英,等.适度水解配方奶对改善婴儿湿疹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14):103.

篇4

关键词: 六气 中风病 治未病 脑血管意外

中风病现代医学又称脑血管意外(CVA)或脑卒中,是目前人类疾病的三大死亡原因之一,存活者中50%~70%遗留瘫痪、失语等严重残疾[1]。我国属脑血管病高发区,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病死率为120/10万,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脑血管病患者,其中156万死于脑血管病,生存的脑血管病患者达500万~700万人。随着人口的老龄化,脑血管病的问题将日益严重,同时也给此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要想打好这场防守战,最根本也是最必须的是要从预防着手,从治未病抓起。正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充分体现了传统中医“治未病之人,治未病之藏”的重要思想。现根据这个中心思想,来谈谈六气在治未病(中风病)中的基础作用。

1  六气与中风病的概念

   

何谓六气?《灵素·决气篇》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故根据以上经文可知,六气在这里具体指的是精、气、津、液、血、脉等六者(而非风、寒、暑、湿、燥、火之六之气)。此六气虽有名称、性质、功能、病理之别,但均由水谷精气一气所化,分一为六,合而为一,为同源异名。在生理上六气是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在病理情况下又是相互影响的。对于六气不足所致的病症,文中亦有阐述,《灵素·决气篇》云:“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泽;脉脱者,其脉空虚。”

   

中风病是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遇有劳倦内伤、忧思恼怒、嗜食厚味烟酒等诱因,进而引起脏腑阴阳失调,气血逆乱,直冲犯脑,形成脑脉痹阻或血逸脉外。临床上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为主症。并且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按病性分为出血中风(hemorrhagic apoplexy)和缺血中风(ischemic apoplexy)[2]。由以上可知,中风病的发生、发展,无论是在病因上还是在病理上都与六气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血之与气并走于上所致的大厥,肾精不足,气血虚衰不能温养四肢筋骨肌肉所致的偏枯等,均是由于六气的失调所致。

2  气血与中风病的关系

   

正如《素问·调经论》所云:“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而导致血和气都循经络上逆而发生大厥证。《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精者养神,柔者养筋。”“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指出了气血与中风病的密切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生命活动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正常生理情况下,二者是相互资生,相互依存。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气旺则血生,血旺又能作为气的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在病理情况下,二者又相互影响,气病及血,血病及气。若气虚则固摄作用减弱,血不循经而逸出脉外发生于脑可导致出血中风;若气虚或气滞,推动血行的力量减弱,则血行迟缓,流行不畅,出现气虚血淤或气滞血淤,淤滞于脑血管就会出现缺血中风。

   

譬如中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就是由于暴怒伤肝致气机逆乱,血随气行,并走于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中风病证。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的病变。近贤三张(张伯龙、张锡纯、张山雷)也多强调《内经》“血苑于上”,“血之于气并走于上”的病机。张锡纯的经典名方镇肝熄风汤就是针对此证而设的。

3  精血津液与中风病的关系

   

精血津液四者关系极为密切,均指体内的阴液、体液而言,在人体有生殖,繁衍后代,濡润空窍,补益脑髓,滑润关节,营养肌肤的作用。精血津液在正常情况下,相互资生共同作为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使人体关节活动自如,使人聪明灵敏,使肌肤滋润,在病理情况下,亦相互影响。精脱可致液脱,液脱可致血脱,血脱亦可致津脱。临床上肝肾阴亏,肾精不足,阴虚阳亢所致的中风,就是由于精血津液的亏虚所致的虚风内动。肾藏精,主骨生髓,肾精不足则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若倾,目为之眩晕。由于精血津液的不足,使关节失养,肌肤失润,脑失所养,故致头昏、耳鸣、四肢屈伸不利、步履艰难等症。

4  脉与中风病的关系

    

《灵素·决气篇》云:“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正常情况下脉按一定的轨道运行气血,营养周身,运行不息。如果脉失去了壅遏营血的作用,使血不循经而外溢,横窜经络,亦会导致中风的发生。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脑血管突发破裂而导致的出血中风。

5  六气与中风病人年龄的关系

   

六气不但与中风病关系密切,且与年龄密切相关。中风病的好发年龄多为中老年期,而在青壮年期则较少见。因为老年人生理机能衰退,六气亦表现为不足,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聩,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青壮年生理机能旺盛,元气无损,体力充沛,如《灵枢·营卫生会篇》所云:“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濇,五脏之气相搏。”由此可见,人的年龄决定人体的六气盛衰,所以说中风病多好发于中老年人。

6  治疗中风病应注重调补六气

   

中风病属本虚标实的疾病,其病本于六气失常和阴阳失调,所以在治疗中风病时除针对其主证治疗外,更要注重调补六气之虚实,如对气血虚衰,血不能养筋之中风,在治疗上当大补六气中之气血,并根据《素问·调经论》所云:“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的指导思想治之。对形不足者,温之以气,血不足者,补之以味。

篇5

1 高血压的一级预防即消除高血压的病因或易患因素

社区医师对高血压的一级预防措施是:

1.1 建立健康档案 社区医师首先要进行入户走访,筛查高危人群,建立健康档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

1.2 开展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肥胖、不合理饮食:过量饮酒、精神紧张、运动少等)和高危人群,在不同场合,用不同的媒体和方式,有针对性的进行宣传,提高群众的知晓率。

1.3 进行行为和心理干预 通过改变高危人群的不良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实现对高血压危险因素的控制。帮助患高危人群建立合理的膳食模式,进行生活起居指导,心理干预等,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说明一级预防能够提高了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他们无病防病,及时主动测血压和称体重以控制肥胖,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2 高血压病的二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治存在三高(患病率、死亡率、致残率高)、三低(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低)的不正常现象。为改善这种局面,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模式,社区医生要更新知识,转变单纯依赖药物的观念。二级预防具体措施是:

2.1 对35岁以上就医者(不知自己血压水平的人)首诊医生必须测量其血压并记录之,以便高血压病患者的早期发现。

2.2 对35岁以上人群每年查体测血压1次。

2.3 固定责任医生建立高血压门诊、实行档案制,预防、随访跟踪服务,早期检出的高血压病患者每周测血压2次,治疗稳定后每周测血压1次,坚持每月测血压至少1次,以便为患者提供个性化、持续。

这种在社区中相对固定的责任医生和以患者为中心的良好医患关系,极大提高了患者治疗的依从性,从而使高血压的控制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3 高血压病的三级预防即减少病残或死亡,促使其恢复劳动能力或生活能力

社区高血压病防治的三级预防措施,以治疗为主。目前高血压治疗提倡的是首选非药物治疗,当血压控制无效时选用合适的降压药物进行药物治疗。

3.1 非药物治疗既是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高血压病患者必须遵循的基础治疗,其内容包括:①减轻体重。有报道称,肥胖患者四年内减重4.5 kg,可维持血压正常,并能撤掉抗高血压药物;②减少饮酒量每日摄酒精少于15.30 g;③有规律的适当运动每日步行或慢跑3 km;④合理膳食减少钠盐的摄入量;⑤戒烟;⑥学会减轻心理压力掌握放松心情的技巧。

3.2 药物治疗 若经过上述改善生活方式的非药物治疗,舒张压仍>90 mm Hg者,应考虑药物治疗。

治疗原则①根据指南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要求进行药物治疗。参考JNC.7和欧洲最新指南;②药物的选择: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降压药物种类为以下几类:利尿剂、B受体阻滞剂(BB)、钙拮抗剂(CCB)、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Q受体阻滞剂,醛固酮拮抗剂;③小剂量开始,绝大多数患者应从小剂量开始,循序渐进,在数周内使血压达标;④联合用药有助于干预高血压的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增加和补充药理作用,抵消药物的不良反应,防止单一用药是血压下降触发的代偿性反应,降低单一药物剂量和副作用;⑤个体化用药根据个体状况,如基础血压、合并症、靶器官受损情况及其他危险因素,同时考虑药物作用、代谢、不良反应、相互作用。降低心血管危险的证据多少及患者的经济能力和药物供应状况;⑥平稳降压尽可能使用长效药,减少血压的波动,保护靶器官,防止清晨血压突然升高而导致猝死,脑卒中和心脏病发作。推荐长效抗高血压的血压谷峰比值>50%;⑦血压达标:a.一般人群

社区医生有责任和义务协助患者做出经济有效的选择,开处方时还要详细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了其对副作用的顾虑。只有在全科医疗基础上的三级预防才能使高血压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降低并发症和致死率提高健康水平。

4 讨论

篇6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5.18.163

近几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生活饮食习惯等随之改变, 导致糖尿病发病率呈现逐渐升高的趋势[1]。糖尿病是一种常见内分泌代谢疾病, 在社会上已经获得广泛关注。有学者报道所有已经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60%以上患者血糖控制状况不良。本院将本次研究中收治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并采用分组对照法研究护理干预应用于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并发症预防中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此次研究中收集的10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53例, 女47例, 年龄38~78岁, 平均年龄(52.54±10.13)岁;其中合并高血压27例, 合并高血脂29例, 合并心血管疾病44例。将所有患者根据不同护理模式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47例),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护理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系统护理干预, 主要包括心理护理、用药指导、运动护理、饮食护理和并发症预防护理。具体措施包括:①心理护理。由于糖尿病的终身性特征, 患者很容易产生悲观、焦躁和抑郁等不良心理, 从而影响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跟患者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对患者心理状态有一定了解, 有针对性的劝慰患者, 缓解患者心理压力, 树立治疗信心, 让患者明白糖尿病虽无法根治, 但可以通过改善饮食结构、坚持每日适量运动、保持积极乐观心态和适当的服用药物来控制血糖, 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保持乐观心态,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2]。②饮食护理。由于糖尿病的主要表现是血糖升高, 因此改善饮食结构是控制患者血糖的重要手段。在患者入院时, 可通过患者年龄、活动量和体重为患者制订科学饮食方案。在制定饮食方案时要遵循少食多餐的原则。在选择食物时, 要遵循多元化原则, 将谷类、豆制品、油脂类和蔬菜类纳入饮食方案选择中, 其中谷类以粗粮为主, 油脂类以植物油为主。③用药指导。为避免患者因为用药时间、用药次数和用药剂量不合理而出现不良反应, 护理人员必须对患者进行科学用药指导。为患者讲解药物用法与配伍禁忌, 比如双胍类药物需在餐后或者餐前服用, 而胰岛素需在患者进行注射1 h前从2~8℃的冰箱中取出, 在充分摇匀后将温度恢复到普通胰岛素的温度, 然后在餐前0.5 h进行皮下注射。④运动护理。糖尿病患者需每天坚持适量运动, 其运动最佳选择为有氧运动, 如慢跑、散步和登山等, 运动时间保持在30~60 min, 注意在运动期间带上水与食物, 运动前要少量进食。⑤并发症预防护理。糖尿病患者通常会出现并发症, 导致心脏和血管等慢慢发生病变, 最终使患者失明、心肌梗死或者脑卒中, 还可能危及患者生命。因此护理人员要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让患者主动配合医生治疗, 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分为:①显效:患者空腹时血糖水平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疗效对比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11%,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5.9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 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有1例, 酮症酸中毒1例, 高渗性昏迷1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5.66%;对照组患者出现低血糖症状的有3例, 酮症酸中毒2例, 高渗性昏迷3例, 其并发症发生率为17.02%,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篇7

杀菌剂的作用方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1 保护性杀菌剂

保护性杀菌剂在植物体外或体表直接与病原菌接触,杀死或抑制病原菌,使之无法进入植物,从而保护植物免受病原菌的危害。此类杀菌剂称为保护性杀菌剂,其作用有两个方面:

1.1.1 药剂喷洒后与病原菌接触直接杀死病原菌,即“接触性杀菌作用”。

1.1.2 把药剂喷洒在植物体表面上,当病原菌落在植物体上,接触到药剂而被毒杀,称为“残效性杀菌作用”。保护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硫及无机硫化合物,如硫磺悬浮剂,固体石硫合剂等;铜制剂,主要有波尔多液,铜氨合剂等;有机硫化合物,如福美双、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等;酞酰亚铵类,如克菌丹、敌菌丹和灭菌丹等;抗生素类,如井冈霉素、灭瘟素、多氧霉素等;其它类,如叶枯灵、叶枯净、百菌清、禾穗宁等。

1.2 内吸性杀菌剂

施用于作物体的某一部位后能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运输到作物体的其他部位发生作用,具有这种性能的杀菌剂称为“内吸性杀菌剂”。内吸性杀虫剂有两种传导方式:

1.2.1 向顶性传导,即药剂被吸收到植物体内以后随蒸腾流向植物顶部传导至顶叶、顶芽及叶类、叶缘。目前的内吸性杀菌剂多属此类。

1.2.2 向基性传导,即药剂被植物体吸收后于韧皮部内沿光合作用产物的运输向下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中属于此类的较少。还有些杀菌剂如乙膦铝等可向上下两个方向传导。内吸性杀菌剂主要有以下几类:苯并咪唑类,如苯菌灵、多菌灵、噻菌灵、硫菌灵与甲基硫菌灵等;二甲酰亚胺类,如异菌脲、乙烯菌核利等;有机磷类,如稻瘟净、异稻瘟净、三乙膦酸铝等;苯基酰胺类,如甲霜灵等;甾醇生物合成抑制剂类,此类杀菌剂包括十三吗啉、嗪氨灵、丁赛特、甲菌啶和乙菌啶、抑霉唑和咪酰胺、三唑醇和三唑酮等,从化学结构上看,他们分别属于吗啉、吡啉、吡啶、嘧啶、咪唑、1,2,4-三唑类化合物。甾醇合成抑制剂类杀菌剂兼具保护作用和治疗作用,杀菌谱较广。

2 杀菌剂防治植物病害的原理

杀菌剂防治病害的原理不外乎三种,即化学保护,化学治疗和化学免疫。

2.1 化学保护

化学保护就是在植物未患病之前喷洒杀菌剂预防植物病害的发生。有“未见兔子先撒鹰”的意思。有些杀菌剂的主要保护措施一般有两种:

2.1.1 在病原菌的来源处施药清除侵染源,病原菌的来源主要有病菌越冬的场所,中间寄主和土壤等。通过施用杀菌剂消灭或减少侵染源的目的就是要减少病原菌对作物造成侵染的可能性。

2.1.2 在田间生长着的未发病而可能被病原菌侵染的作物体上喷洒杀菌剂,防止病原菌侵染。作物表面喷上杀菌剂以后就可以对前来侵染作物的病原菌细胞或孢子起毒杀作用。为防治土传病原菌对作物的侵染,在播种前用杀菌剂处理作物种子或在移栽前使用杀菌剂处理幼苗根部都属于此类措施。

2.2 化学治疗

根据病原对植物的侵染程度和用药方式可以把化学治疗分为三种类型:

2.2.1 表面化学治疗 有些病菌,如白粉病菌主要附着在植物体表面,使用石硫合剂就可以把病菌杀死,起表面治疗作用,非内吸性杀菌剂可以防治此类病害。

2.2.2 内部化学治疗 把杀菌剂引入到作物体内治疗已经侵入到植物体内部的病菌。只有内吸性杀虫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等有内部化学治疗作用。内部治疗的内吸性杀菌剂的作用有两个方面:

①对病菌直接产生毒性。

②改变植物的代谢,改变其对病菌的反应或病菌的致病过程。但多数内吸性杀菌剂只具有其中一种作用,有些杀菌剂则兼有两种作用。

⑶外部化学治疗,防治果树或森林病害时常常采用的“外科疗法”就是外部化学治疗,即把树干或枝条外部被病菌侵染发病后的病斑刮去,伤口再用杀菌剂消毒,涂以保护剂或防水剂,防止侵染的进一步扩大。

2.3 化学免疫

化学免疫是利用化学物质使被保护作物获得对病原菌的抵御能力。目前比较肯定的具有化学免疫功能的化合物有2,2-二氯-3,3-二甲基环丙羧酸,乙膦铝和噻瘟唑等三种化合物。其中噻瘟唑是最典型的化学免疫剂,用它处理水稻植株可诱导产生几种抗菌物质,使水稻获得抗稻瘟病的能力。

3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

杀菌剂的施用方法有多种,每种施用方法都是根据病害发生的规律设计的。常见的施用方法主要有:对田间地上作物喷药,土壤消毒和种菌消毒三种。

3.1 田间作物喷药

针对田间作物喷药,影响杀菌剂田间防病效果的因素也不外乎药剂、环境、作物三个方面,但杀菌剂在施用技术上比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施用技术要求更高,尤其要充分了解病害的发生和发展规律,因为病害的发生和发展不像虫害和草害那样一目了然。对田间农作物喷药要注意两点:

3.1.1 药剂的种类和浓度。药剂种类的选择取决于病害类型,所以先要作出正确的病害类型诊断,然后才能对症下药。如稻瘟病可选稻瘟净、稻瘟灵、三环唑等,小麦白粉病、锈病要选三唑醇、三唑酮等,花生叶斑病要选甲基托布津等。但还应注意的是同样的病若发生在不同的作物上,有时也不能用同一种药剂,如波尔多液可防治霜霉病,但易对白菜产生药害,故不宜防治白菜霜霉病。药剂的种类选择后,还要根据作物种类及生长期、杀菌剂的种类和剂型、环境条件等选择合适的施用浓度。一般农药使用说明书都有推荐施用浓度,可以按说明施用,但最好还是根据当地植保技术部门在药效试验基础上提出的使用浓度进行施用。干旱或炎热的夏天应当降低使用浓度,避免产生药害。

3.1.2 施用杀菌剂时还要注意施用时期和施用次数,掌握好喷药时期的关键是掌握病害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做好病害发生的预测预报工作,或根据当地植保部门对作物病害的预测预报做好喷施杀菌剂的准备。一般情况下杀菌剂的喷洒都是在病害发生的初期进行,如稻瘟病等,尤其在高温天气,稻瘟病发展快,应立即喷药。而花生叶斑病害发展比较慢,刚发病时不要轻易喷药,更不能在发病前喷药,而是在发病后形成一定的发展趋势时开始喷药。气候条件有利于病害迅速发展时要立即着手喷药,有时为了控制病情不得不在下毛毛雨时也喷药。喷药时期决定于病害发展规律外,还要考虑到作物的生育期,很多病害的发生都是与作物的某一生育阶段相联系。此外,还要注意作物各生育期对杀菌剂的耐受力,防止产生药害。植物病害的发生和发展往往要一段时间,喷洒杀菌剂也很难一次解决问题,往往需要喷洒多次。喷洒次数的多少主要取决于病菌再侵染情况;杀菌剂的残效期取决于气候条件、光照、温度和降雨等。

3.2 种苗消毒

浸种要用乳浊液和溶液,不能用悬浮液,即可湿性粉剂不能用来浸种。浸种的关键是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操作不当会造成灭菌效果差或造成药害。其它因素如温度、种子类型、病菌所在部位等也影响浸种效果。一般情况下,在种子类型、气温、药剂种类确定后,药剂浓度和浸种时间是可以协调的,浓度高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病菌所在部位较深或种皮坚硬可适当延长浸种时间,气温高可适当缩短浸种时间。拌种时要求种子和药粉都必须是干燥的,否则会造成拌种不均匀,产生药害,影响种子的发芽率。药粉用量一般占种子重量的0.2%~0.5%,拌种时药剂和种子都要分成3~4批加入,然后适当旋转拌种容器使之拌和均匀。内吸性杀菌剂出现以后,近年来又出现了一种新的拌种方法――湿拌法。即把药粉用少量的水弄湿,然后拌种,或把干的药粉拌在湿的种子上,使药粉粘在种子表面,待播种之后,药剂慢慢溶解并被吸收到植物体内向上传导。

篇8

关键词 难治性白血病 血液流变学 解毒化瘀方 中医药疗法 临床研究

在既往的实验研究中,我们发现具有白血病细胞耐药逆转作用的中药大多数属钙离子拮抗剂,并且这些药如川芎嗪、姜黄素、丹皮酚、冬凌草甲素、毛冬青甲素、榄香烯等都具有活血化瘀作用,受此启示,我们对难治性白血病进行了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并加用解毒化瘀方治疗后观察其病情变化,现将研究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观察病例均来自笔者医院血液科的住院病人。难治性白血病治疗组13例,其中男6例,女7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年龄14岁,平均年龄35.25±16.16岁;对照组12例,其中男7例,女5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15岁,平均年龄31.56±13.74岁。治疗组病程最长36个月,最短3个月,平均7.81±8.12个月;对照组病程最长18个月,最短2个月,平均6.72±4.44个月。同期非白血病患者对照组15例,其中男9例,女6例,最大年龄64岁,最小年龄17岁,平均年龄33.89±14.77岁;上呼吸道感染7例,肺部感染3例,急性胃肠炎2例,消化道溃疡3例。

1.2 难治性白血病诊断标准:西医诊断标准:参照《邓家栋血液病学》有关难治性白血病诊断标准,经常规方案(HA和DA)全量治疗两个疗程无效的初治病例;完全缓解后经过巩固强化治疗,在6个月内首次复发或在6个月后复发但经常规治疗无效者;再次或多次复发的病例。病例纳入标准:符合难治性白血病西医诊断标准和急性白血病中医辨证属毒蕴血瘀者;年龄14~70岁;无严重心肺及肝肾功能异常,能坚持化疗;愿意配合口服中药治疗者。非白血病普通患者均排除心脑血管病、血栓性疾病等有血栓及高粘倾向的疾病。

1.3 治疗方法:难治性白血病治疗组:中药解毒化瘀方每日1剂口服,配合西药化疗(AML用MA方案,ALL用MVP方案)。对照组:单用西药诱导化疗,化疗方案两组相同。两组接受相同的支持治疗:化疗期间有恶心、呕吐者,化疗前均加用盐酸恩丹西酮注射液4~8mg静注或静滴,并常规加用肝泰乐护肝,参麦注射液护心,碳酸氢钠、别嘌醇碱化尿液保护肾脏,注意口腔护理,有口腔溃疡者加用银莲含漱液漱口或局部以双料喉风散外涂,伴霉菌感染者加用制霉菌素或伊曲康唑含服,贫血或出血严重者常规输注红细胞悬液及机采血小板,感染重者常规加用抗生素,粒细胞缺乏者加用细胞因子。中药解毒化瘀方药物组成:山慈菇、莪术各15g,青黛、川芎各10g,蚤休、补骨脂各30g,虎杖、丹参各20g。有气虚者加入太子参、北黄芪各30g;有阴虚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各20g;有血虚者加阿胶(烊化)10g,鸡血藤30g;有出血者加茜草根15g,白茅根30g;有淋巴结肿大者加浙贝母15g,牡蛎(先煎)30g;有关节疼痛者加威灵仙、怀牛膝各15g;恶心呕吐严重者竹茹、法半夏各12g。

1.4 统计学处理: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t检验。

2 结果

2.1 难治性白血病患者与普通患者血液流变学比较:与普通患者比较,难治性白血病患者全血粘度、全血还原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电泳等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升高,两组相比具有明显差异,P

2.2 难治性白血病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相比较,中药治疗组在全血粘度(无论高切、低切)和红细胞压积两个方面有明显差异(P

2.3 中药治疗组与单纯西药化疗对照组临床缓解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CR率和总有效率均有显著差异(P

3 讨论

难治性白血病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医师所面对的难题,一旦患者经某些化疗方案治疗无效,则往往改用其它化疗方案也很难取得满意的疗效。近年来,随着一些新药的问世,新的化疗方案的组成,多药耐药的逆转及免疫疗法的开展,已使难治性白血病的疗效有了一定的改善。据报道60%~80%AML,和75%~90%ALL患者经诱导治疗可获完全缓解,但50%~80%的缓解者可复发。不能获得完全缓解和缓解后复发的患者,均有可能成为难治性白血病。以传统中医理论为基础,我们认为难治性白血病的发生机制与毒蕴血瘀有关。不论是禀受先天母体之胎毒,蕴潜体内,或因反复用药,药毒深入脏腑,或感受温热之毒,邪毒内蕴,均可致使人体正气日渐虚弱,抗病能力低下,邪毒亢盛。当邪毒进一步深入脏腑,阻碍脏腑气机运行,气滞则血瘀;或毒入营血,耗损营阴致络伤血瘀,毒瘀血络,络气闭阻,气机壅滞,升降出入失司,耗血动血;或毒邪深入骨髓,生血紊乱。因此,难治性白血病的发生除与邪毒有关外,尚与瘀血有直接关系,也就是说瘀血是难治性白血病产生的又一重要因素。不论是因正气不足而外感邪毒,或因邪毒外感而伤及正气,均可导致邪蕴血瘀,毒瘀互结而发病。其病机特点主要表现:①毒邪壅滞,气血不畅;②热毒内盛,炼血为瘀;③毒邪耗阴,津亏血滞;④热毒动血,离经成瘀。因此,我们认为毒瘀互结是难治性白血病产生的病理基础,且贯穿于疾病的始终。毒邪侵袭人体,可导致脏腑、经络、营卫、气血之间关系失常,引起人体阴阳失调,诸症蜂起。正所谓“无邪不有毒,热从毒化,变从毒起,瘀从毒结”。毒邪一经形成,深入脏腑经隧,阻碍气血的运行而致瘀。瘀积日久不散,久蕴则成瘀毒。因此,毒瘀互结,相互为患,是白血病多药耐药患者久治难愈的根源。

篇9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脑出血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诊断标准,并经CT或MR证实。应激性溃疡出血诊断:于脑出血发病后14 d内,从胃管内抽出咖啡样胃内容物或肉眼可见血、呕血、黑便并隐血试验强阳性(+++)[1]。

1.2 临床资料 选择2008年10月至2009年12月北京丰台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出血患者75例,均为急性起病,在72 h内入院,院前无上消化道出血。依据随机原则方法分为常规治疗组(仅用常规治疗) 和预防性治疗组(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常规治疗组37例,男22例,女15例,平均年龄58.71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1例、脑叶出血4例、脑干小脑出血5例、丘脑出血7例,Glasgow-Pittsberg(GCS)昏迷量表评分平均10.25分。预防性治疗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平均年龄57.25岁,其中基底节区出血24例、脑叶出血3例、脑干小脑出血3例、丘脑出血8例,GCS评分平均11.17分。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出血部位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GC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方法

1.3.1 常规治疗组 包括控制血压,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止血,镇静及对症支持等治疗。

1.3.2 预防性治疗组 常规治疗+预防性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注射奥美拉唑40 mg/次,1次/d,共10 d。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用χ2检验,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两组疗效的比较见表1。两组并发SUB发生率的比较,预防用药组明显少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并发SUB发生率的比较(例,%)

组别发生SU未发生SU总例数发生率

常规治疗组14233737.8

预防用药组5333813.2

合计19567525.3

注:χ2=6.037,P=0.014

3 讨论

脑出血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高达14%~76%[2],本文常规治疗组为37.8%,与文献相符。其病理机制尚不清楚[3]。一般认为是由于脑出血后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等形成强烈的应激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下丘脑、脑干和边缘系统,通过神经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的相互作用,使得维持胃十二指肠黏膜完整性的攻击因子和保护因子之间的平衡破坏,最终导致广泛性的黏膜发生病变,形成应激性溃疡。某些神经肽类物质能影响胃黏膜的血管舒缩功能,参与应激性溃疡的形成。此外,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加,促进胃酸及蛋白酶的分泌,而胃酸与胃蛋白酶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因素。胃肠道的氧自由基大量产生,破坏黏膜细胞的完整性,使胃黏膜失去对H+及胃蛋白酶的抵抗力,促使黏膜糜烂,形成溃疡。实验表明,当胃内H+浓度在25~50 mmol/L时,极易产生溃疡[4]。临床观察显示胃内pH值保持在3.5~4.0以上可以防止应激性溃疡的发生。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者常常存在胃的高分泌状态,胃液H+浓度增高且形成逆弥散,促使溃疡产生[5]。

奥美拉唑是质子泵抑制剂,其药理机制是:①质子泵受体阻断剂为H+-K+-ATP酶抑制剂,作用于胃壁细胞,选择性地抑制胃酸分泌,提高胃液pH值;②抑制胃蛋白酶的分泌;③抑制胰腺及小肠的分泌[6,7]。有研究发现,质子泵抑制剂能提高或保持胃内pH值>6[8, 9]。

本研究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奥美拉唑40 mg,1次/d,静脉滴注,因脑卒中并发SUB发生时间多在发病后24 h 内,亦可发生于病程10 d 左右[10],故疗程定为10 d。结果显示,脑出血早期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奥美拉唑)预防应激性溃疡出血是有效的,与对照组相比SUB发生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对脑出血患者早期给予奥美拉唑等预防性治疗措施,可降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率,对于改善脑出血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杂志编委会.应激性溃疡防治建议.现代实用医学,2003,15(4):260-261.

[2] 中华医学杂志编辑委员会.应激性溃疡预防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专家研讨会议纪要.中华医学杂志,2002,82(14):939-940.

[3] Wijdicks EFM,Fulgham JR,Batts KP.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in stroke.Stroke,1994,25:2146.

[4] 潘国宗,曹世植.现代胃肠病学.科学出版社,1994:951-955.

[5] 赵明伦.脑血管病的抢救与治疗.人民出版社,1993:220-224.

[6] Martin RA.Utility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 the treat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hemorrhage.Conn Med, 2004,68(7):435.

[7] Nikolopoulou VN,Thomopoulos KC,Katsakoulis EC,et al.The effect of octreotide as an adjunct treatment in active nonvariceal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Clin Gastroenterol,2004,38(3):243.

[8] Phillips JO, Metzler MH, Palmieri MT,et al. A prospective study of simplified omeprazole suspension for the prophylaxis of stress-related mucosaldamage.Crit Care Med,1996,24:1793-1800.

[9] Asky MR, Metzler MH, Phillips J.A prospective study of ome-prazole suspension to prevent clinically significant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from stress ulcers inmechanically ventilated trauma patients.Trauma,1998,44 (3):527-533.

篇10

关键词:精神病患者;激惹因子;危机干预;暴力防范

精神病患者常在精神症状的影响下,发生冲动伤人、毁物等暴力行为[1]。往往导致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伤害或毁物事件发生,是精神科病房管理的难点之一。而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常常具有突发性和难预料性,因此,探讨防范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护理对策,减少暴力行为的发生,对确保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我科采用NOSIE进行激惹因子测评,结合患者情绪反应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使暴力行为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8例住院精神病患者,其中男61例、女7例,符合CCMD-3相关精神疾病的诊断标准,在家均有暴力行为发生史,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4例,研究组精神分裂症21例,躁狂8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2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3例,年龄16~56岁,平均(33.33±9.20)岁。小学3例,初中12例,高中以上19例。对照组34例,其中精神分裂症23例,躁狂9例,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例,酒精所致精神障碍1例,年龄17~55岁,平均(32.61±10.16)岁。小学5例,初中11例,高中以上18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精神科治疗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激惹因子分值的高低和患者情绪反应评估,采取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

1.2.1对安静无暴力倾向的患者(10分),安置在一般病室,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各种工娱治疗活动,巡视1次/h,责任护士要主动与患者沟通交流,适时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1.2.2 对轻度激惹低暴力倾向的患者(11~25分),安置在一般病室,患者在病区内可以参加各种工娱治疗活动,使用转移技巧,减少患者激惹情绪,活动期间作为重点观察对象,其活动范围要在护理人员视线范围内,允许患者畅所欲言以减轻其焦虑心理,同时责任护士要多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内心感受,与患者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1.2.3对中度激惹中暴力倾向的患者(26~39分),要安置在观察病室,限制活动范围,移走一切随手可用的硬性物品,沟通交流时使用放松技巧,引导患者转移到感兴趣的话题,转移患者病态体验,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必要时提供个人空间。

1.2.4对高度激惹高暴力倾向的患者(≥40分),要安置在监护病室,与其他患者隔离管理,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治疗时有2位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必要时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镇静药物或实施保护性约束,对约束患者要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患者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和护理记录。

1.3评价指标 采用护士观察量表(NOSIE-30)中激惹因子项目评分,该因子有6个小项,即"不耐烦、容易生气、不如意便心烦、拒绝做日常事务、易激动发牢骚、容易冒火"。每项0~4分。0 =无,1 =有时有,2 =较常发生,3 =经常发生,4 =几乎总是如此,共5级。 首次评定在患者入院24h内,2w后再进行一次评定,由两名精神科工作10年以上的护师通过观察交流,对患者的行为、思维、语言、表情、情绪反应、接触合作程度以及对治疗的态度等进行评估,对照量表中6项激惹因子进行评分,分值计算,两评定员评定分值相加,最低评分为0分,最高评分为48分。10分患者安静,无暴力倾向,11~25分患者轻度激惹,低暴力倾向,26~39分中度激惹,中暴力倾向,≥40分高度激惹,高暴力倾向。

1.4统计方法 使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心理危机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6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6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4例,≥40分高暴力倾向8例。对照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5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7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5例,≥40分高暴力倾向7例,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见表1。

2.2心理危机干预后 研究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16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12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4例,≥40分高暴力倾向2例。对照组患者10分无暴力倾向8例,11~25分低暴力倾向患者4例,26~39分中暴力倾向14例,≥40分高暴力倾向8例,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心理社会危机干预前 研究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2例,发生率为35.29%,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11例,发生率为32.35%,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798),心理社会危机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2例,发生率为5.88%,对照组患者发生暴力行为7例,发生率为22.58%,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31),见表3。

3讨论

3.1激惹因子测评可有效防范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精神病患者住院期间出现的暴力行为,往往会导致医务人员及其他患者的人身伤害或毁物事件的发生,是精神科管理者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暴力行为的发生,不仅影响医院的工作秩序,而且能够对医务人员产生严重的短期或长期生理、心理和情感创伤[2]。为有效降低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保证医务人员和患者的人身安全,对精神病患者激惹因子进行测评,观察激惹因子分值与患者情绪反应的联系,制定相应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减少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提高护理安全。

3.2 激惹因子测评能及时预测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 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多是在精神症状影响下发生的,其特点具有突发性和难预料性[3]。护士观察量表是对住院患者行为的观察量表,是通过护士的严密观察和沟通交流,对患者症状存在与否、症状的频度、强度和患者的情绪反应进行评估,对有潜在冲动行为的患者及时给予有效的心理社会危机干预措施,能有效防止住院精神病患者暴力行为的发生。

3.3激惹因子测评的临床意义 精神病患者最突出的症状是缺乏自知力,否认有病,尤其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大部分患者是被哄骗住院或强制治疗,因此易造成患者的逆反心理,加之精神症状的协同作用,容易激发患者冲动和暴力行为的发生[4]。本文研究组患者通过护士观察量表对患者激惹因子测评,结合患者的情绪反应,及时给予恰当的护理干预,两组患者暴力行为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住院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可以在适当的护理干预下降低或避免发生,这需要护理人员在临床工作中有敏锐的观察力、审慎的思考能力,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掌握与精神病患者接触与沟通的特殊技巧,以及应对暴力行为的护理技能,提倡团队合作精神,减少暴力行为发生。

参考文献:

[1]杨志平.精神科患者冲动行为的原因分析及防护措施[J].全科护理,2010,8(11):3074.

[2]王亚华.新加坡精神暴力危机的干预与应对[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9(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