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部编版高中历史知识点

篇1

【关键词】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知识;教学体系

一、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点

从目前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教材的编写情况来看,其在知识体系上,具有以下优点:在处理知识方面更为灵活;知识的包容性以及专题性较为突出;知识的个性化以及选择性更为明显。但同时其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如历史内容缺失、重复以及跳跃等;知识的系统性较为破碎;知识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不断增强,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比如在高中必修一中关于西欧封建专制制度方面的内容缺失,导致学生对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阶段的封建制度构建所呈现出的进步性不能进行深入地了解,更无法深入认识法国民主力量和专制之间的斗争所呈现出来的残酷性、反复性以及复杂性。

针对上述内容,笔者认为在编写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以及在教学时,均应有意识地对其实施调整,淡化高中历史课程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色彩,改变以往教材中专题孤立静止这一状态,增强教材中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推动其发展。其调整措施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入手:第一,在历史内容上对具有其他学科色彩的这些内容实施“历史化”,比如在处理中国绘画、京剧、戏剧、元曲、相对论、明清小说、国外宪法等相关内容的时候,应该防止纯科学、法学、艺术、政治学以及文学的学术化以及专业化特征的出现,最好用具体的历史事件或者相应的时代背景来将这些内容带出,而不是单独地进行某些制度、历史人物、事件以及现象的介绍。第二,注重初中教科书与课标的参照,补充以往所忽略的知识点;第三,尽量避免概念的抽象化,加强语言通俗化,降低其难度,以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二、高中历史教学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一)课程知识各模块的整合

纵观近年来我国的教学改革情况,在高中历史课程的结构改革上,有很多突破性的尝试,这些尝试不管是在实践上,还是在理念上,一直到今天为止,都具有一定的启发价值和借鉴价值。因此,在进行教学体系的调整过程中,除了要认识到这一点内容外,同时还应该审慎、积极地汲取国外历史教育观念中的积极因素。鉴于此,笔者认为在高中阶段,进行教学体系调整时,应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的基础性放在首位,让学生对世界历史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第一,从思想文化、政治以及经济这三个方面来进行古今中外历史的叙述,基于政治活动、文化活动和社会经济活动之间密切的关系,以及其互相作用的特征,在建立和完善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时,应整体研究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注重教材中各模块之间的统筹兼顾与互相参照,加强三者之间的联系,从发展和联系的角度来全面、深入且客观地进行历史专题的叙述。

第二,加强各模块内部之间的整合。基于《标准》中的相关内容,教师可将教科书作为其整合的“依托”,基于其自身对历史宏观、微观的理解,在不违反课标的改革精神和不违背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对历史教学体系重新进行建构与整合。比如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中的必修一,教师可采取以问题作为核心的方式来实施整合,整合单元1、单元3、单元4以及单元8的相关内容,着重探讨我国政治发展的简史。此外,还可采取以对比为目的的方式来其进行局部的整合,比如为了理解中西古代政治制度特点之间的不同点,可把单元1、单元6以及单元7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结合,以此来分析和探讨中西古代制度的不同。

(二)通史体例的编写

其编写可从以下两个方案来实施设计:方案一为中外历史“合编”通史体例,将高中历史课程知识点分为三个模块,即古代世界、近代世界以及现代当代世界。其中古代世界主要叙述的是人类出现至1500年这一段的历史;而近代世界则阐述的是16世纪至20世纪初这一阶段的历史;现代当代世界则为20世纪后的历史。通过这种体系的设计,使高中阶段的学生逐步了解人类在文化、经济以及政治等方面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方案二为中外历史“分编”通史体例。从初中历史课程教材知识体系的实际情况来进行考虑,鉴于该阶段的知识体系较为松散,信息量较小且知识较为零碎等,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对中国历史以及世界历史的认识无法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结构。因此,在高中历史中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进行分编,使学生对我国历史发展有一个深入、理性且整体的认识和了解,提升学生对本国历史发展道路及其文明特征的认识与理解,从而使其树立一种正确国际意识,培养其爱国情感。

总而言之,高中历史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历史课程上必须要注重其基础性,在必修课方面可基于政治、文化以及经济这三个模块之间的互相影响和作用,来进行中外合编通史或者分编通史的编写。而在选修课程上,则应把多样性以及选择性作为其编写与调整的原则,可通过专题史的编写来达到这一目的。在打好基础后,再由学生自己来继续拓展并深化历史方面的知识,以此加深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广义.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Ⅰ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探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

[2]刘亚芬.高中历史新课程难点问题突破研究——以人民版必修一为例[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3]胡小娟.浅谈高中历史教材中图文史料对历史教学的作用——以人民版教材为例[J].大观周刊.2012.(14):275-275.

篇2

从2008年秋季到现在,我已把从人教版的历史三本必修及选修一和选修四完整地教了一遍。在教学中,我发现了诸多问题,也存在较多困惑。

一是发现学生初中历史知识掌握得太少了。由于许昌市初中历史教学的现实,中招考试采取开卷形式,对学生的要求较低,导致学生初中历史知识的储备十分有限。如对简单的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分不清。这对高中历史教学是十分不利的。

二是高一新教材内容的时间跨度过大、体例新、容量多、学术性强、难度大、融通古今中外,且内在逻辑严密。它给历史教师展示才华带来了机遇,但也给历史教学带来了新的挑战。一节课45分钟根本讲不完,不是内容多而是新教材的内容好似压缩的太空饼干,再加上学生初中知识的“肤浅”,前后内容无法衔接。如在讲解必修一第三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时,我们要介绍北宋为何要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铲除地方割据的基础,那就必须讲解唐中期是如何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以及五代十国是如何形成的,这就必然会花费不少时间,但如果不介绍这个过程,而大讲特讲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其结果事必无法培养出学生的能力,这与新课改的精神是不符合。

三是教师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还未更新。这个问题较为复杂,不是一两句可以说完的。在教学上还表现为“满堂灌”、“填鸭式”的旧的教学方法,这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听课的积极性。即便有讨论,也会由于学生对初中历史知识掌握的肤浅,而无法深入地进行讨论。

最初接触课改第一年,历史老师们普遍反映:讲好历史课,难;讲好新课改中的历史课,更难。因为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内容的老化和知识点的琐碎,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准确传授知识、把握重难点的同时把历史课这份粗粮精工细作成宫廷御宴。

非常荣幸的是,在校领导的倡议和重视下,课改第二学期即2009年秋季我们许昌高中开展了“高效课堂”活动。我聆听了一些走在课改前沿的老师们的课,领会了一些教育专家们的课改精神,认真阅读了《高效课堂二十一条》,在教学中开始转变教学理念,对高效课堂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先后在学校公开讲了三次“高效课堂”模式课,既有成功之处,也有遗憾不足。现总结一下,恳请领导和同行指正。

真正转变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说实话,对于我这个有十五年教龄的教师来说,一下子把讲台让位于学生,做起来很不适应,关键是很不放心,担心学生一知半解,知识掌握不到位。但是现在的新课程形势和教材编写特点都促使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思路,再搞“一言堂”、“填鸭式”必将下课!特别是我阅读了李炳亭的“高效课堂22条”之后,终于下决心尝试这种模式。最初,在讲到“分封制”、“雅典的民主政治”、“美国的三权分立制”“戊戌”“俄国农奴制改革”等内容时,我让几名学生提前编历史短剧,学到这些内容时就把讲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示,结果出乎我的预料,不管学生是以历史短剧、新闻会还是以辩论会的形式展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融会贯通以及语言组织、表演才能都让我佩服,在赞赏、鼓励中,学生在课堂上淋漓尽致地展示自己,体会学习的快乐。

采用多媒体授课,课堂内容丰富,感染力增强。本人克服重重困难,初步掌握了PPT的制作方法,通过网上查询、搜索相关知识、提供更多的图片、视频和文字资料,让学生除了提高提取历史信息能力外,还加深了对相关知识的印象。

坚持不懈、认真细致地编好导学案。在接触高效课堂之前,我曾讲过历史必修一、必修二的内容,当时我就尝试让学生预习,至于怎样预习、达到什么效果就没去细想。直到看了杜郎口中学的预习提纲,我才醍醐灌顶、豁然开朗。每学期,几位历史老师能始终如一地编写导学案,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改、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更有效指导学生预习的学案,其流程是:课程标准——重点难点——知识梳理——相关链接——难点突破——检测结果——反馈信息。这些导学案一课课地及时编写、及时发放,在高效课堂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课下在征集学生评价时,反映良好。

解放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诚然,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当我们教师的理念和方法转变时,学生也应该转变。然而,在我所了解的高一大部分学生中,认可“学习成绩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师讲课水平”的大有人在,老师的讲解成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从而造成这部分学生被动学习、自主性差、知识面狭窄,在组织一些讨论时一部分学生一言不发,在大屏幕打出相关知识时,先慌着抄写,甚至不想漏掉一个字。传统课堂上,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师生配合“默契”,效果也是有的。但经过八次课改,若课堂还是“涛声依旧”,我们培养的学生何时才能创新?解放学生,关键还要看教师的引导。这一方面,我感到建立平等、和谐、相互信任的师生关系是基础,课堂“放权”是可行的,在知识的海洋里,让学生成长为劈风斩浪的舵手,我们只做航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