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培养创新意识的途径

篇1

创新是小学生潜在具有的一种朦胧意识。那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我的体会是:

一、在教学目标上,做到“上不封顶”

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的确立上,我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下要保底”,是指要遵循教学大纲的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定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察得越细越好。这样的教学目标的确立,不仅有利于基础知识一和基本技能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我会学”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学生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引”的设计。一是引要奇异,使学生对学内容感到有趣,从而创设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引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引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四是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喜欢从问题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挖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引”的前提下,我还十分注意学生“学”的设计;一是让学生带着教师“引”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二是带着“为什么”去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渡;三是带着“这是唯一的吗?”的质疑去自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找解决问题的其它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当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坚持持久,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的。

三、在教学练习中,使学生“跳一跳,摘果子”

篇2

【关键词】活动课 创新意识 原则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08-02

创新意识主要由好奇心、求知欲、怀疑感、创造需要、思维独立性等因素组成。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表现在:①具有浓厚的认知兴趣和旺盛的求知欲,好奇心强,经常细心观察事物;喜欢追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爱好与兴趣广泛。②敢于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在学习中对教材知识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对已有知识和现成结论不满足,经常和教师、同学探讨各种问题;相信自己,有时显得固执。③追求新颖的事物,不喜欢一成不变的东西;自我表现欲望较强,期待一鸣惊人;有时想通过创造追求刺激或名利。④能从他人的谈话中发现问题;能不断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设想;持有自己独特的实验方法和发现方法;能够多方面探索问题的可能性等。

一、政治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般原则

1.激发兴趣

兴趣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当中学生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就会积极的、主动的、执着的去探索。因此,教师在活动课教学设计中应当了解学生的需要,设计巧妙的问题情景,采用灵活的语言,崭新的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一个富有吸引力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自己把抽象的知识展现为生动活泼的学生活动,从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2.鼓励置疑

“学源于思,思起于疑。”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的“传道、授业、解惑”,而是帮助学生对知识提出问题,正如朱熹所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活动中善于发现,勇于探索,敢于置疑,对于学生提出的幼稚的、可笑的、甚至荒唐的、错误的问题,都要从积极的方面加以鼓励和肯定。对于学生提出的有新意、有价值的问题,教师要及时肯定并鼓励其进行探讨或进一步的研究。

3.刺激需要

学生的需要是多方面的,创造的需要几乎是每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满足的。很多时候学生创造的火花却在教师的漠视、压制、责备和训斥中灰飞烟灭,一次次的悄然的打击使学生的创造欲望和需要逐渐的停滞。因此,通过活动课创设新情景、新问题,有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满足学生的创造感和参与中的成就感。对于所有的学生,对于学生设计的各种活动,教师都应该用赞赏的心态去鼓励、肯定他们。这样的鼓励对教师来说并不难,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刺激他们创新意识和需要的一剂“良方”。

4.尊重个性

有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究、有自信心、依赖性弱、富有冒险精神;有的学生缺乏热情、谨小慎微、依赖性强、循规蹈矩。作为教师首先应该正确面对学生的不同个性,不简单的依据性格特点来判断学生的创造能力。不管什么样的学生都有不同于别人见解的时候,这种思维的独立性正是进行创造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和创造需要。

二、政治活动课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

根据思想政治活动课的性质和特点,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般原则,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如下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表演性活动

(1)活动特点

表演性活动是通过设计、开展以学生表演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课来开展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通过编排和表演短剧、小品、歌舞等,带着积极情绪去验证、扩展、发现知识,去努力探索、分析、解决问题,达到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和锻炼综合能力的活动效果。由于思想政治学科密切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的特点,这种活动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知识能力实际,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有助于学生在参与中发现和创造。

(2)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获得成就感,在表演活动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发现和创造,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

2.竞赛性活动

(1)活动特点

竞赛性活动是通过设计、开展由学生参加的以各种竞赛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课来开展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查阅资料、精心准备,在竞赛中学会竞争学会合作。这种活动给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和竞争成功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求胜心理。

(2)活动目的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进取心,锻炼学生的竞争承受能力,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树立不怕挫折、永不轻言放弃的坚持精神。

3.综合性活动

(1)活动特点

综合性活动是通过设计、开展以学生表演、竞赛、讨论等综合性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课来实现的。这种活动实际上是由不同活动形式组合而形成的。就教学设计来讲,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编排短剧、小品、歌舞、竞赛、辩论、讨论等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求不同活动构成有机整体,衔接紧凑。主要特点:活动形式丰富、参与面广、信息量大,学生在活动的准备、组织、表演、总结等环节,能不断产生与众不同的新设想,通过和教师、同学探讨遇到的问题,或者质疑已有知识和现成结论,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发展个性特长,满足追求新颖和自我表现的欲望。同样,由于活动结合社会热点和生活实际,这种活动课有助于调动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参与,使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和发现知识。

(2)活动目的

从多角度、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可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进行理解、运用、发现、创造,获得成功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4.讨论性活动

(1)活动特点

讨论性活动是通过设计、开展以学生集中或分散讨论等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的活动课来开展的。通过开展辩论、讨论、座谈、话题访谈等活动来解决学生提出的教材、教学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让学生从怀疑开始,在查找和收集资料的活动中学到不少书本以外的知识,懂得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培养了学生大胆假设、敢于质疑的精神。

(2)活动目的

打破学生的定势思维,鼓励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批判精神,调动学生扩展知识面,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能力,增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5.研究性学习

(1)活动特点

这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并解决问题”的一种活动。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自己进行活动和目标设计,运用所知的经济、政治、哲学观点和原理去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研究性学习中延伸、综合、重组、提升已学知识。学生进行的这种活动更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理论知识密切结合社会生活实际,个性特长和才能得以有充分发挥的空间。

(2)活动目的

研究性学习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开展这种活动,有利于保持、发展学生独立的持续探究的兴趣,丰富学习体验,养成和发展学生合作与共享的个性品质,增进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成都市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中心编写.创新能力培养. 内部参考资料,1998

2 丁尔荣. 创造能力培养与训练.青海人民出版社,1997.12.1

篇3

一、引导学生想象,激发学生创新

儿童对事物富有想象力,而他们对事物想象的过程正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大胆放手,留给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播下创新的种子。

比如,在学习《高大的皂荚树》一文时,可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你能想象出皂荚树是什么样的吗?”学生争先恐后地想到黑板上画出高大的“皂荚树”。在几个同学的合作下,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在黑板上画出了又粗又壮、枝繁叶茂的“皂荚树”。此时,还有几名同学把手举得高高的,可见他们有不同的想法,作为教师,便要让他们到黑板上来画出自己想象中的“皂荚树”来。哪怕有的是没有树叶的,有的是把树叶涂上了黄颜色的,有的一片片叶子是张着苦脸的,还有树叶滴着汗珠的。黑板上画的几棵高大的“皂英树”,不仅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而且还充分调动了学生们活跃的创新思维,学生不仅获得了新知识,而且也产生了浓厚的创新欲望。

二、启发学生质疑,激励学生创新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是引导学生创新的重要一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从而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在上《捞铁牛》一文时,有个同学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利用书中的办法真的能把铁牛捞上来吗?”作为老师便把问题顺势抛给了学生,让学生讨论,想出最好的办法证实这个问题。在几名同学有条理地讲述了如何捞铁牛的过程后,一个同学站起来说:“老师,我有更好的办法,我们可以做个模拟实验来证明一下。”通过实验,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了。在这个和谐、活跃的气氛下,一个同学对课文提出了疑问,他说:“为什么不用吊车把铁牛捞上来,”话音刚落,便有同学站起来反驳了:“一千多年前还没有吊车呢!”在同学们的争辩中,课堂气氛再次活跃起来。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丰富,而且学生们积极参与创新的意识也有所增强,创新能力也有所提高。

篇4

【关键词】课外教育 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久动力。未成年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主要是依靠学校培养,但学校教育从时间和空间上讲是有限的,仅仅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为突破时空的有限性,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整合校外教育资源,建立课外活动场所与学校课程相衔接的有效机制,开展课外活动。课外活动是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和有效途径,如何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近年来许多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探索的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对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进行了探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性

强烈的创新意识是产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对未知世界和真理不懈追求的人,才会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姿态去学习、实践和创造,而实践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环节。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学生创新实践的主要阵地,它具有科技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特点,突出了“创新”的主要特征。开展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巩固、扩大课堂教学内容,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促进学生更亲近自然和社会生活,不仅能增强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的意识,同时对于提高其科研能力,特别是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如学生可以参加科技馆的航天科普知识讲座;体验操控火箭发射升空;参加科普开放日的科技游艺活动和科技小制作;学生科技节期间,各种科技项目比赛都是学生开阔眼界,发挥创造精神的机会。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渗透着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技小组活动更是注重以新颖的形式,有趣生动的体验式、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课外活动为学生开辟了获取最新科技信息的渠道,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动手、动脑、显露才华的舞台,通过生动的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逐步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也充分显露出学生的聪明才智,让素养和能力在活动中不知不觉地得到提升,为其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可见,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2、开展课外活动要目的明确,主题鲜明,因地制宜

课外活动必须有明确的目的,还要有一个与活动目的密切相关的鲜明的活动主题。如向学生宣传科学思想、传播科技知识、普及实用技术、体验科学过程、启迪学生智慧为主题的课外活动。选题内容可以围绕科学纪念日主题开展的专题活动,这类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社会性,有些活动还具有世界性,它的主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课题。如3月12日植树节、5月“全国科技活动周”、6月5日“世界环境日”、6月底“全国科普日”等。如围绕生存环境和能源资源问题开展的科技探究实践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起青少年极大的兴趣,使青少年从小关心家乡经济和社会发展。

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各地区的教育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学校的生源、设备条件也有差异。所以,课外活动的开展必须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城镇地区到科普基地、工厂参观调查的条件好一些;农村地区则可结合农林牧副渔,组织开展课外活动。

3、建立健全课外活动机制,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供坚实保障

一个完善的活动机制并不能直接使学生产生创造能力,但它可以促进学生创新品质的形成。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共同努力,校外教育是校内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延伸,是家庭教育的连接,是社会教育的支持,各种教育在教育主体、内容、方式方法上各有优势,只有在教育力量协调一致的时候,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效才是最大的。因此,要建立健全学校教育与校外活动相互配合、有效衔接的工作机制,明确校内、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职责任务,做到合理互补,效能最优。

篇5

随着精神文明和文化素质的提高,美术课程标准在响应素质教育的同时,为美术改革也提供了具体的依据;美术教育作为当今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在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的同时,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思想素质、创新观念具有极大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必须转换教学观念,增强美术教学创新意识,通过不断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创设美、展现美,开拓学生大脑,促进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和谐发展,增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创新意识培养对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 能有效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在美术教育中,学生作品作为了解学生美术学习情况的主要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经常作为教学案例进行点评,由于不同的审美观点、审美角度以及审美视觉,会有不同的评价,同一副作品会给人不同的艺术效果。有的注重幻想、浪漫,有的着重实际。因此,在美术教育中没有真正定义好评和差评的方法,没有不好看和好看的评价;通过不同的评价不仅增强了学生和老师、学生与同学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开拓了学生思维,通过“新鲜”和“陈旧”的对比,不断增强美术作品创新观念。

2. 增强了学生创意写作的水平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学生根据实际见闻进行创意写作,不仅丰富了学生生活事业,对学生创意思维培养也有重要影响。创意作为实际生活的抽象、具体反应,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不断完善教学创新观念,通过具体幻化以及实际展示,不断引导学生创新意识,避免主观思想对学生穿衣作品造成的不良影响。

3. 能有效提高美术作品价值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中,老师通过正确判断学生作品,在学生的角度欣赏作品,不仅了解了学生心态、心理状况,同时通过直观观察也展现了学生某个阶段的心理世界,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因此,在课堂教育中,老师不能主观臆断学生作品,让学生对美术产生抵触心理,从而失去兴趣和激情。

同时,根据美术作品现实眼光,将艺术孕育在生活中,学生不仅实现了现实生活事物欣赏、成长,同时通过具体物象也展现了学生对生活、对美的进一步认识,从而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开拓学生思维。

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1. 增强学生感知能力

在美术教育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老师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增强学生感知能力,为学生带去广阔的视野、精细的轮廓以及想像的世界。通过引导学生思维,在创新意识培养过程中,不断发挥师生创新理念,增强艺术感知领悟成都;通过共同思考、研究、巧设布白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作品中不断领悟作品意蕴和人文特点。例如:在太阳绘画过程中,通过描绘太阳升起的方向、太阳的颜色以及构图变化,掌握学生思维状况、心理活动;通过尊重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创造具有创新意味的作品。

同时,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活动作为实践水平、人格魅力的展现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正确展现自然景象,同时通过心灵窗户也让人们了解到学生的思维选择方式。例如:在熟悉的旋律这个课题中,老师通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不局限于某个数目、人物、房屋;在让学生感受音乐的过程中,根据内心世界自由描绘乐曲般的世界,将具象转换成抽象,从而避免了格式化、程序化的单一教学模式,开拓了学生思维空间。

2. 提高老师自身素质,鼓励学生创新意识发展

老师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引导者,是美术知识、创新意识的桥梁。在实际教育中,老师必须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将辅导、仪表、板书、语言、演示、范画等相关活动有机的联系起来。在尊重学生思维的同时,用自身素质以及创新意识感染学生美术作品创新;在充分展示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让学生在主动的环境中,培养创新“悟”性,从领悟能力中促进创新意识发展。

意境作为美术作品灵感的源泉,老师在培养学生创作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真实反映作品感悟;通过精神或者物质鼓励学生别出心裁的思维作品,让学生在创作中得到满足和愉悦;通过还原生活真实面貌,促进学生对人文历史以及传统文化修养的理解和传承,从而促进美术教育正确发展。

结束语

创新意识作为美术教育的核心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老师必须尽量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在加强讲课创新方式的同时,提高各种多元性因素,从各方面增强学生创新意识,提高教学质量。

篇6

【关键词】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 创新技能

在五四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创新能力是运用理论知识,在科学、艺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思维,更是一种技能,大学生如何能更好的将自身的创新能力应用到实践中去,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从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来看,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可以具体从三条战线中出发。第一条战线即创新意识是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标新立异,提出新观点新方法,解决新问题和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它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基本前提和条件;第二条战线即创新思维是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灵感思维等多种思维形式的有机结合,是判断推理敏捷,概括综合准确,分析思考深刻,联想想象新奇的高级智能思维方式,它是增强创新技能的核心;第三条战线即创新技能是指创新主体在开展创新活动时所需要的实践技能,包括信息加工技能、动手操作技能、运用创新技术的技能和表现,创新技能是创新能力的直接体现。这三条战线是层层递进、紧密联系而且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

一、创新教育理念,优化课堂教学,激发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

在高等院校中,对于大学生学习期间学生自身创新意识的激发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所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石。教师只有以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教学实践,才能实现预期目标,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一般是指通过独特而新颖的思维,从而发现和产生前所未有的结果。

对于大学生而言,通过独立思维而产生的思想、见解以及发现和解决的问题,只要对于本人是全新的就应该是创新意识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各种途径或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提出新问题、想法,推陈出新,鼓励学生大胆地想、大胆地做。

对于教师而言,创新教育理念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开展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活动,激发学生主动的求知欲;第三,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和爱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创建有利于发挥学生创新能力的轻松的学习氛围。

高等院校的本科教学可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部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本身就是获取通过实践教学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和方法的过程,课堂理论教学是传播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场所。在教学内容上,一方面讲授基础知识,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学科前沿的信息、动态、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等。介绍本领域研究的重大意义和科学价值,借以强化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挖掘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同时要营造一个宽松、愉快、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与辩驳。激励学生产生新意识;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要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的教学。开发学生的智力。在授课中教师要让学生知道问题如何提出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和途径有哪些,最终如何解决。即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在此基础上通过提出具体课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实际教学内容,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积极思考,激励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意识;在教学手段上,教师要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特别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大力提倡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增强实践教学效果,使学生由“被动式”转变为“主动式”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造各种机会,想方设法地鼓励学生自己摸索、推敲和推导,互相交流,相互学习。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强制性”教学活动变为“主动参与型”教学活动,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强化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强烈愿望和对科研创新的兴趣,树立创新志向,发展创新思维,从而获得真正的创新意识。

二、完善教学体系,强化教师在实验探究上的导师作用,搭建学生的创新思维

众所周知,高校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教师,他们教育思想的更新和教育观念的转变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过程和学生创新思维的搭建。在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和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者,使学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开展创造性教学活动,善于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激发学生的潜力,承认学生的兴趣和性格的多样化。因此,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教师,便成为当务之急。

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导师教授们要起到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独立思考、独立实验、独立解决问题的机会,而且还要使实践教学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其创造性思维,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技术的有效途径。高等院校应该以现有实验为基础,在导师教授们的悉心指导下,逐步形成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生产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等多种方式共存的导师指导下的实践教学体系。特别要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层次,注重实验教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减少传统验证型实验的比例,增加应用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实验,将科研成果、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转化为实验教学内容,使实验教学内容充分体现先进性,形成适应现代教育理念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由导师们主导下的设计性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要求学生独立或小组合作完成从实验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实验实施以及实验结果与分析等完整流程。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导师们将学生推向实验的主置,由学生自主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制定实验步骤,分析实验结果。教师们只提供实验材料,解决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设计性实验从根本上属于小的科研训练,教师们在引导学生主动思维、强化实际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及科研实验的兴趣,从而使教师们的导师作用起到最大化的效果,最终极大地促进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提高。

三、加大对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的投入,增强学生创新技能

作为增强学生创新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应该积极广泛地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包括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 “毕杯”全国电子创新设计竞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车大赛等专业学科竞赛上,通过积极参加这些学科竞赛的科技创新活动,能能很好地激发大学生崇尚科学、勤奋学习、迎接挑战的主动性。

因此,在高等院校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平台,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项目,对深入开展创新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更进一步的说,高等院校在此基础上更可以积极倡导大学生进行科研活动,建立和规范大学生科研立项制度,将科学理念尽早植入学生心田,让学生在科研活动中拓展视野。在学生实施科技创新项目过程中,指导教师将自己丰富的科研经验传授给学生,并划出部分科研内容由学生自行探索,自行设计试验方案,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要积极引导学生将自己的创新思维进行提炼和升华,培养学生的学术意识。课外科技创新活动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科技文化活动对增强创新技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而必须营建浓厚的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应该多种途径、多种渠道并行,鼓励百花齐放。因此,实践教学要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院内与院外相结合、培训与竞赛相结合等不同途径,寻找多种实践教学载体,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各类知识竞赛、技能比赛、科技制作、项目研究。所以,切实贯彻和积极广泛的参加以学科竞赛为主要平台的多元化实践教学活动真正地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技能。

参考文献:

[1]刘兴亚.以市场为导向迎接大学生就业挑战t-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3,(3).

[2]邓晓丹,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高教研究,2007,(5).

[3]王章豹,刘光复,吴玉程.强化工科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7―11.

[4]水恒福,姚文锐。吕民.化工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fJl.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0一22.

[5]孟春,郭养浩.加强科研能力训练,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化工高等教育,2006,(1):96-97.

[6]王德军.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途径[J].长春大学学报,2004,(3):83―84.

篇7

(南京化工职业技术学院社科部,江苏南京,210048)

[摘要]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投身社会实践、参与科研项目、营造科技文化、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创新评价制度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

关键词] 高职学生;创新意识;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4)06?0026?02

一、引言

创新意识即是人们追求创新的源泉、观念和设想。创新意识能促进人才的素质优化,以适应激烈的社会、行业、企业和人才的竞争。国家和经济社会的创新发展战略深刻启示着高职院校和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精神、提升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高职教育要生存发展必须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自己重要的使命和发展方向,要依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来打造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创造一切必要条件,激励学生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一)树立创新教育理念

创新意识教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基础,是提高国民素质的有效途径,是国家持续发展的灵魂。高职院校要把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办学的重要标准和理念,并高度重视创新教育。学校要帮助学生树立创新意识的价值观,帮助教师树立创新意识的教育观,帮助管理者树立创新意识的理念观,学校领导要自觉树立创新意识的发展观,营造出敢于探索、敢于实践的创新氛围。

(二)改革课堂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上要允许学生提出不同见解,鼓励学生有创新思维和勇气,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主体意识。教师要想方设法打开学生的创新思路,训练学生的胆量和自我表现意识。因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就会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这就能够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科学进取的信心。在课堂上教师要注重问题导向的教学过程,要以问题促进学生思考、促进思路变化、促进创新思考。提出问题要充分体现教学针对性和实用性,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诱导学生积极探索,能促进学生积极互动,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能学会质疑、学会主动、学会发现、学会创新。

(三)鼓励学生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学校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创新意识,这对学校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高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能加深对专业的了解,确认适合的职业,增强就业竞争优势,激活思维创新意识。通过社会实践,学生将由被动接受者成为在实践活动的积极主体,提升和拓展了学生对现实丰富认识。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学生必定会遇到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提出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各阶段,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这一过程正是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最佳阶段和时机。

(四)指导学生参与科研

鼓励学生在科研项目参与中培养创新意识。高职院校应让学生在校期间了解科研、参与和推广科研项目的工作。学院各系部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科研活动氛围,让学生早早接触科研工作,适时成立学生科研学术社团。在学校团委、科研处、科创园、教务处的组织和配合下,在相关教师的指导下,经学生自愿申报后参与和开展科研活动。活动中要大胆地鼓励学生去参与、去动手、去创新、去推广。科研指导教师要帮助学生制定规划和实施科研计划。学校可适时地开展区域内或行业校际间学生科研交流、技能竞赛交流和学生创新工作交流等。

(五)营造校园创新环境

学校通过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举办创新创业讲座、学生科技报告会、专业发展报告会,组织学生创新、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等各类社团开展竞赛活动,营造校园创新文化氛围,促进学生通过各项活动的锻炼,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科学素质。学校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类科技创新活动,加强校际间学生的创新交流,开阔学生的创新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坚定学生的创新意志和创新方向。

(六)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设置与实施公共艺术课程教育教学,可以发挥艺术教育在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独特作用。如开设“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等限选课程和相关美育课程,其课程价值能提升学生人文艺术修养,使学生更加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对人的发展意义,并且能够深刻地启迪学生智慧、丰富学生眼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拓展思维能力。科学更需要艺术的想象力,而艺术的想象力能够帮助学生拥有更加宽广的创造性思维和想象。所以在公共艺术课教育中,学校对于能够拓宽学生想象力与审美能力的课程应该放在更加突出地位给予重视,这将有利于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思维。

(七)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师生关系要民主和谐,一是教师群体都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位学生,理解学生所想,倾听学生内心,克服在课堂上老师当主角、大多学生当观众的师生关系。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要相互尊重。学生要尊敬教师,尊重教师的课堂劳动,尊重教师的人格,虚心接受教师指导。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平等宽容地对待每位学生,师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形成民主和谐合作的学习环境,更好地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三是学生之间的相互开放。学生与学生之间要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八)创新学生评价制度

学生考核评价中突出创新意识与能力目标。课程评价要体现以创新技能为中心,从过去单一的根据文化理论考试成绩评价,转变为着重依据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来全面衡量[1]。高职院要科学建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制度,对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进行多元评价,对学生的评价要有弹性、要重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鼓励高职院校教师构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三位一体的课程考核评价方法[2]。时刻掌握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发展状况,对于创新意识与能力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给予积极鼓励,为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提供条件,满足学生创新探索的需要。学校通过教学评价制度的创新,牢固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结语

高职院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从多层面全方位齐抓共管,学校要树立创新教育理念,整体营造校雷锋创新文化、全面实施艺术教育、构建师生和谐关系、创新设计评价学生的制度。教师要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注重改革课堂教学,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在高职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实践中,用创新教育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高职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蒋波.创新技能型人才培养与高职院校教学改革[J].职教论坛,2012(15):31-33.

篇8

创新,是社会主义新人的个性和能力特质,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时代的迫切需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创新人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有效途径。只有以创新为目标,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带动学生学好知识、学活知识,全面发展各方面综合能力。新《大纲》在“教学目的”中明确提出: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学生智力的核心部分。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一个人不愿墨守成规,渴求标新立异,自觉地要求自己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途径,从超常规的独特视角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态度和意愿。在创新活动中,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时机,启动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方法。因此,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成为小学语文创新教育的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教育学告诉我们“兴趣是学生发展创新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力”。有兴趣的学习不仅能使人全神贯注,积极思考,甚至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而且要有意识地创设情境,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自己也要有创新意识,要善于捕捉创新信息,发掘学生潜藏的创新诱因,把握创新教学。例如: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时一揭示题目,有个学生突然问道:“老师,为什么课题用‘毁灭’,而课文大部分内容都是写圆明园的辉煌景观呢?”为了突出这一教学难点,我相机鼓励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联系自己平时所读、所闻和自己课前收集到的材料,展开分析讨论,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问题的强烈欲望。从而培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创新意识。接着,我抓住他们表述中的某些看法,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议辨析,学生越议越明。得出了写圆明园的辉煌,更能激发大家对“毁灭”的不甘与惋惜,对英法联军恨之入骨,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这一正确答案。这样一引导学生就能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多途径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空前活跃,创新意识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培养。

二、发掘潜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离不开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想象是智慧的翅膀,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关键。因此,语文教师应该运用有效的机制和科学的方法,为学生提供表现创新的机会,发掘每一个学生的创新潜能。例如:教学《狐狸和乌鸦》一文时,我利用结尾悟空白,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文中最后一句写“狐狸叼起肉,钻到洞里去了。”我引导学生展开,从不同角度去考虑:钻回洞的狐狸得意洋洋地夸自己聪明,笑乌鸦是个大笨蛋;有的说狐狸美美吃了一顿,然后舒舒服服地睡一觉。我接着问:“当乌鸦眼睁睁地看着狐狸叼着肉钻进洞时,乌鸦会怎么想呢?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乌鸦很后悔,它明白了狐狸说自己歌唱得好听,是为了骗自己嘴里的肉;有的认为乌鸦会这样说‘这下该怎么办?孩子们还没有饭吃呢?我真不是个好爸爸’。我适时加以引导:以前我们还学过有关乌鸦的哪篇文章?话音未落,一个学生就叫起来:老师,我知道,我们在一年级的时候还学过《乌鸦喝水》这篇文章。这时我紧追不舍:它们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这样一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新的。这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更新和创造,创新潜能得到了较好的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篇9

关键词:初中物理 创新教育 意识培养 启蒙 阶梯 途径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它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去对权威、传统进行挑战,突破条条框框,思维定势的局限,形成自己独特、新颖、富有创新的见解。

那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本着物理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特点:密切与实际相关联,来源于生活,解释生活现象,高于生活,是一门综合学科。笔者在教学中积极探索,感觉到要想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除了在教师备课的过程中,要在分析教材、学生情况的基础上,注重落实好教学目标,有意识的渗透创新教育的思想之外,更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的。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

一、新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启蒙

新课的导入更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良机。导入的创设需要教师依据学生的心理状态,顺着学生的认知规律,讲究知识的铺垫、台阶或过渡,达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引发学生的兴趣。

八年级是物理的起始阶段,新课的导入是否成功,直接影响他们爱不爱学物理,想不想学物理。这就要求教师在接受传统的教育按照教学大纲传授教育之余,进行创新。因为只有教师的创新才能更好的带动学生的创新。在讲序言的时候,应用“奇特、新颖、有趣”的实验。力、热、声、光、电、磁的部分知识用实验来展现,用多媒体来激活:有苹果落地,有奥运会上惊心动魄的场面,助跑、跳高、铅球的飞出,观众们时刻关注着他们的动作,他们的表情,等等,有生活中的豆腐切刀,冷、热水的交替,有回声测距的奥妙,有池水变浅加强安全教育的场面,有电的时代的展望……引起了他们的好奇心,有了探究的兴趣,以及浓厚的求知欲和兴奋感。正是这兴趣与好奇心,促进他们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它们是发展思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催化剂,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创新性的一种内在动力。物理学史的大量事实证明,强烈的创新意识来源于永不满足的好奇心和对科学的热爱。

二、复习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阶梯

九年级是中考前的冲刺阶段,九年级的复习方法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按照以往的教学模式,一般情况下是以专题复习,或以章节复习,中间贯穿一些典型例题。笔者在教学中,实施每一章,或每一个专题中以知识网络复习,并时时刻刻穿插一些中考试题,横向以2010年外地典型中考试题为切入点,纵向以近5年河北省中考试题为突破口,研究题型,以及中考的命题趋向。措施中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层次性、渐进性的提问,适应学生水平的教学起点,小步前进。让他们在每跨出新的一步之前,都有充分的准备,使他们能够调整学习步骤而避免过多的疑惑和挫折,以便能更好的激活学生的创新潜能。如果学习太容易,他们会感到厌烦,如果太难,他们会产生挫折感。最能激发学生动机的是,让他们做出一定努力并达到较高的成功水平。本着以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发表与他人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创新意识。教师在提问、举例、讲评问题时,不能就题论题,还要注意多样性,就题拓展发挥,倡导“一题多解,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一题多问,培养学生的全面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多题归一,培养学生思维的收敛性”的训练。

三、实验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最佳途径

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主阵地,因此,实验教学在整个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实验的具体做法,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还要引导学生学会研究物理问题的实验方法,为培养他们的物理创新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如常用的间接测量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的实验方法、以大量小的实验方法等。教师通过选择典型的实验(可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学生实验、小实验、习题实验等内容),通过多种实验方案的设计、讨论和辨析来培养学生的物理创新能力。

四、讨论课,是激活创新意识的升华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差异很大。通过讨论甚至争论,学生的认识更加完善,表现出很强的互补性,更为重要的是,在讨论时大家积极开动脑筋,思维与思维的碰撞产生了智慧的火花,创造性思维被激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五、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是创新意识的延续

人们的价值观念正经历着从重视人的创造物的价值到重视人自身的价值的转变,而对人的品质评价已趋向于提倡人的创造性、开拓型的性格。因此,最终应把创新能力的培养落实到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上。凡是有利于创新活动的个性品质,都是创新需要的,这些个性品质称之为创新个性。创新个性具有相当的完整性和持久性,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和决定性的影响。

创新人格主要表现为:良好的思维品质;独立的个性特征,如怀疑精神、创新意识、不迷信权威;优良的意志品质;强烈的求知欲;不竭的进取精神。具有创新人格的学生往往显示出首创性、感觉敏锐、洞察力强、能独立判断、能接纳新经验、持怀疑态度,不太关心细节和实际而具体的事物,对于理论观念及符号转换很感兴趣。为了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在教学中应做到如下几点:保护学生的好奇心,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鼓励独创性与多样性,鼓励幻想;鼓励和有创造力的人接触。

篇10

一、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分析

结合国内外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土建类学生培养模式的定位,我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是指土建类大学生具备的各种能力中最具特色、最强有力的那部分能力,它是在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基础上凝练出的、独有的,并且能够使个体在就业创业甚至职业发展过程中拥有比较竞争优势,进而促成个体在激烈的就业市场上取得主动的综合能力。

一般认为,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核心能力包含三个层次(见图1)。最低层次是作为个体的基本能力,中间层次是大学生的专业能力,最高层次是适应职业发展的综合能力。基本能力包括个性品质、沟通表达、鉴别是非、身体素质等,它是土建类大学生就业的基础和必备前提;专业能力是指从事土建类相关职业应具备的识图能力、设计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及其专业素养,该部分能力的培养要适应土建类学生就业的实际需要和市场导向;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发展能力、适应能力和管理能力等,其中“创新能力”又常被认为是最核心、最精华的部分,是土建类大学生竞争优势的源泉,其关键是创新意识的养成。只有具备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综合能力,才可能拥有良好的就业、创业机会和职业发展前景。

将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在塑造人才培养模式和开展实际就业工作中,具有以下优势:第一,可测性。一般来说,个体是否具备创新意识是难以衡量和测评的。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对参加诸如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等具有创新特征活动的统计,从而认定土建类大学生是否具备创新意识。第二,独特性。就业核心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具有个性特色的优势,不能轻易地被模仿。对于具备创新意识的大学生,在就业、创业和职业发展中,其所呈现出的这种差异性,往往会成为应聘和升迁的关键因素。第三,持续性。大学生创新意识可通过培养在短期内形成,但它也只能作为衡量就业核心能力的一个信号,而非全部。因为后者的培育要靠长期的积淀和提升,其一旦形成便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丧失价值。

二、具备创新意识土建类学生的就业实证

本文以某高校土建类学生为研究对象,抽取了该院系2009—2012年的“毕业生参与创新意识培养活动”(以“大学生科研立项、实题毕业设计”参与者为例)与“当期全体就业”相关数据,并以其中的“高质量就业率”为研究切入点,进行了以下举例与分析,以此证实“土建类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信号”的现实存在,并以期对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产生实际的指导意义。

1.数据对比与分析

2.数据举例

(1)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就业相关数据

(2)某高校土建类学生近四年科研立项情况

从图2的对比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2009—2012年期间,某高校土建类“全体学生就业率”和“高质量就业率”两项指标并不能找出一定的规律;并且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存在(如国内房地产经济低迷、建筑工程市场萎缩、基础设施投资放缓、高铁建设安全隐患等),于2009年和2010年分别处在两项指标的最低点。但针对“具备创新意识学生的高质量就业率”指标而言,则是逐年递增的;从实证数据来看,该类学生成功克服以上影响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种种负外部因素,其主要原因可以被看作是“自身拥有的创新意识经培训和锻炼从而固化、形成为一种被市场和企业认可的综合就业能力”。因此,大学生创新意识作为其就业的核心能力信号,在素质培养和就业实践环节,可充分提升土建类学生的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三、把创新意识养成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提升信号的举措

1.构建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四化”体系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和经济增长模式的重构,普通高校土建类大学生的培养,应充分具有前瞻性、国际性和创新性,面向基层、注重实践,以科学发展的眼光,打破高等教育以往的常规定式,准确预测土建行业的发展前景和土建经济的增长规模,创新教育理念、模式和方法。总之,只有把学生的创新意识养成作为提升就业核心能力的信号,才能把学生培养成开拓型、创造型和应用型的“良才”。主要途径:一是创新意识培养普及化,使观念上的认同转化为行动上的体认;二是创新意识培养常态化,要使相关活动纳入、融进教育教学环节并持之以恒;三是创新意识培养全程化,从意识养成、实践锻炼到创业精神几个方面实施全过程培养;四是创新意识培养特色化,在“大工程”、“大实践”教育理念下要突现土建人才培养和成长规律。

2.以制度建设保障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

大部分高校都已经注意到“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性,但也都处在“零敲碎打”和“盲目徘徊”的阶段。我们认为,普通高校应坚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作为就业核心能力是否提升的信号,利用先进的实验设备,加强实践能力和岗位技能的锻炼,并依托建筑行业和企业,提倡土建类大学生开展实题研究和毕业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研究、学会创新”。主要途径:一是建立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导师制,并纳入教学工作量和职称评聘考核范围,通过利益机制激发专业教师的积极性;二是拓宽人才培养思路,结合土建专业重视技术应用的特点,鼓励并吸纳一部分企业高级人才指导毕业生开展实题设计;三是在创新活动开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形成方面,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和利益关系,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化的土建类人才培养道路。

3.深化教学改革逐步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

土建类大学生人才培养工作要适应社会的需要,深化教学改革,针对土建类大学生就业核心能力的实践性特点——要求大学生具备的专业能力是一种适应性、应用性能力,在教学安排上要突出两个特点,即科研起点要“准”,课题设计要“实”。我们认为,普通高校亟须尝试以灵活多样的、“开放式”的教学管理制度规范大学生创新活动,促进创新意识养成。主要途径:一是科研立项和毕业设计要找准定位,要契合生产一线的需求情况,避免从事“空中楼阁”式的项目和题目;二是探索创新意识与就业能力评价体系,客观、全面、公正地反映大学生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三是加强诚信和道德教育,保证作品的原创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养成良好的科研态度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 杨磊,邬承斌.对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作为就业能力信号的博弈分析[J].经济师,2012(1):11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