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医院医疗服务的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改善医院医疗服务的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改善医院医疗服务的措施

篇1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医疗服务是医院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具体体现。在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的基础上,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满意度,有利于减少并缓解医患矛盾,从而有利于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各医疗机构要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改善医疗服务的重要性,结合医院管理年活动的开展,加强医院基础管理,全面落实专项行动各项措施要求,为病人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优质”的医疗服务

二、明确职责分工,密切科室合作

“全面改善医疗服务,推进医德医风建设”专项行动是今年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重要内容,区卫生局医院管理年活动领导小组作为专项行动工作的领导小组。各医疗机构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负责制定本单位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确保专项行动顺利开展。专项行动涉及到医院管理的多个方面,包括医务、护理、行风、门急诊、财务、后勤、信息、宣传等多个科室,各医疗机构既要明确各个科室的职责分工,又要加强科室间的合作,要建立层层责任制,医院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直接负责,具体抓落实,职能科室各负其责,全院职工全员参与,层层分解任务,落实责任,逐级负责,一抓到底。

三、结合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

各医疗机构要根据省卫生厅提出的三大工作目标、十项工作措施以及市卫生局重点工作要求,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方案内容要体现在方便群众就医,改善服务质量,密切医患关系上;方案的措施要具体、要切实可行,要人人参与;方案的落实要有阶段计划,既要体现长期目标,又要有具体的落实时间,对比较简单、效果肯定,近期就能做到的要立即实施,对需要时间或需要实践验证的,可先行试点,逐步推行,要确保专项行动在明年7月份前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四、突出工作重点,务求取得实效

(一)切实改善服务态度,创建“满意窗口”

医务人员的不良服务态度是群众就医过程中反映的突出问题之一。各医疗机构要以创建“人民满意窗口”为抓手,切实改善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要切实抓好医德医风考评、医师定期考核和不良行为记录等制度,建立医务人员不良服务行为计分制度,对经常被投诉不良服务行为计分较高的医务人员要与年终考核、职称晋升、岗位安排等挂钩,对群众反应突出的医务人员要调离窗口岗位,直至待岗教育。

(二)优化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

1、优化服务流程。各医疗机构要在优化、简化服务流程上下功夫。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病人排队、等候以及在各窗口来回的次数和时间。

2、各医疗机构要在候诊、侯查大厅安排足够导医人员引导患者候诊、侯查。

3、合理安排检查。对于门诊病人不需要特殊准备的检查要做到当天及时检查。对病房病人与需要特殊准备的门诊病人预约检查要合理安排检查时间,避开门诊病人检查高峰。要加强医院信息化建设,创造条件设立门诊医师工作站,各种检查结果能及时转送到医师工作台,减少病人等候检查结果的时间。方便患者查取报告。

4、合理安排门急诊力量,实行弹性排班与弹性工作制。各医疗机构要根据门急诊量及高峰时间,合理安排门急诊医务人员,实行弹性排班与弹性工作制,尽量缩短病人的陪诊、侯查时间,同时也要合理安排好医务人员的休息。有条件的医院要推行专家门诊“全日制”,当天就诊当天了,方便农村和外地患者就医。

(三)做好咨询服务工作

各医疗机构要加强一站式服务及其他服务台的人员配置,安排责任性强,业务熟悉的人员为病人及时解答就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方便病人咨询。要加强宣传,让社会和人民群众了解医院的功能和任务、科室设置、特色专科、专家门诊等情况,引导患者选择就医。

(四)及时处理投诉,化解医患矛盾

各医疗机构要按照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以病人为中心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工作的意见》(宁卫〔2007〕43号)要求及时有效地处理投诉,化解医患矛盾。对于发生的损害病人身体健康的事件,要及时组织专家讨论,必要时可外请专家讨论,明确事件原因、正确对待医方存在的问题,善于承担责任,以便公平、公正及时解决医疗纠纷。对发生的医患纠纷要在分析原因的基础上,及时在适当的范围对职工进行教育,避免类似的情况再次发生。

(五)加强宣传教育,树立先进典型

各医疗机构要广泛宣传此项活动的意义,加强对职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思想认识,充分调动广大职工参与此项活动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主动改善服务的意识、能力和水平,使职工充分认识实施全面改善医疗服务对病人、医院和自身价值实现的重要性,使每一位医护人员树立并强化“病人第一、服务第一、质量第一”的观念。要注意树立先进典型,对专项行动中发现的先进人物、先进事迹、先进经验要及时宣传、推广,以典型引路。

(六)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各医疗机构要通过对各项基础管理制度的“三抓”(抓建立完善、抓教育培训、抓贯彻落实),着重在强化内涵建设上下功夫,促进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核心制度及规范的落实,保障医疗安全。

(七)创造条件,促进分级医疗形成

实行分级医疗,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引导病人“小病在社区,康复回社区”,缓解大医院门诊压力,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的重要保障,现阶段要做好以下工作。

1、加强健康宣教,引导患者就诊。要加强对群众的健康知识宣教,树立合理的就医习惯,对于常见病多发病要引导患者到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2、加强对口支援,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技术水平,使群众放心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3、实行社区首诊与双向转诊制,合理分流病人,减轻大医院医疗压力。

五、强化督导检查,及时总结推广

区卫生局将加强对各医疗卫生单位的监督、检查和指导,确保专项行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区卫生局将其纳入对所属医院的年度考核结果。

各医疗机构要建立以病人满意度为重要指标的监督考评体系,建立不良服务行为记分制度,纳入对职工的绩效考核,与个人奖金、晋升、科研、继续教育等挂钩,严格实行奖惩制度,使全体职工达成“病人满意与否是评价工作好坏的重要指标”的共识。

篇2

1 制订详尽的服务规范,加大审核力度

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保障,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内容和永恒主题。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医院取得社会信誉和占有相当的医疗服务市场份额,必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医疗服务质量管理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可以促进和实现医院经营模式的转变和医院服务模式的转变。

在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应制定健全、详尽的各种制度和规范,医院应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以及岗位技术要求,贯穿于医疗质量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等诸环节中,最重要的是这些制度和规范都应该并且必须成为绝大多数医务卫生工作者的行为准则。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法规等监督考核工作,应该切实将制度的遵守以及完成情况包括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考核标准中。

2 设立人性化服务

在任何服务行业中,客户的管理工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务意识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信息以及资料的了解与处理。建立完善的患者资料档案,是优化服务质量的前提。患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心态都是相近的,当其了解到医生对自己的情况、信息都有一定的了解并受到重视时,同样会增加对医师、医院的信任感。所以医疗机构内部机制优化可以考虑设立定期的人性化服务内容,例如建立患者跟踪回访档案、定期举办医疗服务公益性活动,免费专家咨询,让患者可以接收到医疗服务机构确实是在为自己服务的感觉。

3 增强服务意识

对于服务质量管理的改善,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树立全院职工的服务意识,这是管理者制定服务方案、工作者执行服务内容的前提,增强服务意识对于服务质量管理方案能否顺利、有效地付诸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质量意识是每个职工对待服务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管理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总称,是反映医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加强服务质量意识就是要通过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克服轻视服务或抵制服务质量管理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的服务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需要长期教育并在良好的环境中和科学实践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

4 舒缓医务人员压力

分析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大多是因为各种难于承受压力下产生的不良心态所致。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压力,如某些负面的媒体报道使社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危机也会给医务人员造成压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医务人员承受的第二个压力是医疗风险。医疗风险是医疗行业不可回避的矛盾,而且伴随整个医疗过程,即使社会进步,医疗科技发展,也不能根本消除医疗风险的发生。因为伴随着医学的进步,病菌、病种也在不断地变异和衍生,个体对疾病、治疗方法、药物的反应不同均可产生医疗风险。医务人员一方面要面对这些随时产生的风险,一方面要面对患者过高的期盼,也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不良心态。化解这方面的压力,一要靠建立完善的风险化解保障机制,而与患者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需要医务人员善于进行人际关系的沟通,有宽容乐观的心境,同时,也需要医者在任何时候不要把 “不顺利”、 “不愉快”带到工作中来,而要在工作中去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愉快。

5 改善辅助设施

篇3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把维护群众利益,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优化执业环境作为主要内容。针对医院管理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落实院长责任,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药费用,改进服务作风。通过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公立医院管理制度,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二、活动范围

200年医院管理年活动范围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重点是公立医院。

三、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

(一)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巩固基础医疗和护理质量,保证医疗服务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重点要求:

1.严格贯彻执行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做到依法执业,行为规范。依法查处违反《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师外出会诊管理暂行规定》的行为并予以公示。

2.加大医院院长管理责任。明确院长是医院质量管理第一责任人,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医院院长减少临床专业技术服务,以主要精力加强和改善医院管理、维护公益性质。医院领导定期专题研究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的工作,确立质量与安全工作的重点目标,组织开展经常性监督检查,针对存在问题落实持续改进措施。

3.全面推行医院院务公开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信息,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医师定期考核,建立医院及其医务人员违法违规行为公示制度。

4.健全医院规章制度和人员岗位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制度。做到人人知晓,落实到位。其中,对病历的管理,要重点加强运行病历的实时监控与管理。

5.根据医院的功能任务,合理配备医务人员。加强医院管理人员法律法规和管理知识培训,对医师按照《医师定期考核管理办法》严格考核,强化医务人员“三基三严”训练。

6.坚持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因病施治。严格控制、规范使用高值耗材和贵重药品,继续实行三级医院同类医学检验、医学影像检查结果互认。

7.执行《处方管理办法》,加强处方规范化管理,实行按药品通用名处方,开展处方点评工作,登记并通报不合理处方。

严格执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提高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水平。

培养临床药师,实施临床用药监控,加强药品不良反应与药害事故的监测与报告。

8.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贯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正确实施治疗和护理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患者提供基本生活护理服务,提供康复和健康指导,保障患者安全和护理工作质量。

9.加强医疗技术和人员资格准入,维护患者安全。严格对大型医用设备、器官移植技术、介入技术、人工关节等高新技术的准入和临床应用管理。

10.加强对急危重症患者的管理,提高急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落实首诊负责制,提高急诊科(室)能力,做到专业设置、人员配备合理,抢救设备设施齐备、完好;医务人员相对固定,值班医师胜任急诊抢救工作;急诊会诊迅速到位;急诊科(室)、入院、手术“绿色通道”畅通。加强对重症监护病房(ICU)的管理,人员、设备、设施配备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科学、合理、规范救治。

11.加强临床检验、医学影像、病理和临床用血管理,提高质量。

12.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提高医院感染诊断水平,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按规定做好传染病报告工作。

(二)改进服务流程,改善就诊环境,方便病人就医。重点要求:

13.优化流程,简化环节,合理科室布局;加强挂号管理,创新挂号便民方式,提高预约挂号比例;采取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缩短患者各种等候时间。

14.科室、服务标识规范、清楚、醒目、易懂。

15.为患者提供清洁、舒适、温馨、私密性良好的诊疗环境和便民服务措施,门诊提供导诊咨询服务,有候诊椅、饮水、轮椅、电话等设施。

(三)提高服务意识,改善服务态度,转变服务作风,注重诚信服务,增进医患沟通,优化医疗执业环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重点要求:

16.维护患者合法权益,充分尊重患者知情同意权和选择权。

17.服务态度良好,语言文明礼貌,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

18.建立医患沟通制度,增强医患感情交流。规范医患沟通内容、形式,交流用语通俗、易懂,增强沟通效果。

19.完善患者投诉处理制度,公布投诉电话、信箱,及时受理、处置患者投诉。采取多种方式,收集患者意见,及时改进工作。

20.创建平安医院,优化医疗执业环境。

(四)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收支管理,完善分配办法,控制医药费用。重点要求:

21.坚持“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原则,医院一切财务收支必须纳入财务部门统一管理,严禁医院、部门、科室设立账外账和“小金库”。

22.建立科学决策机制,提高医院经济管理水平,加强财务监督分析,实行重大经济事项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重大项目必须经集体讨论并按规定程序报批。实行分级负责,责任到人。

23.加强药品、材料、设备等物资的管理,严格实行医院成本核算制度。加强管理、堵塞漏洞,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和药品、材料消耗。

24.加强综合绩效考核,突出服务质量、数量和职业道德,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按岗取酬、按工作量取酬、按服务质量和工作绩效取酬的分配机制。严禁科室承包,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分配与医疗服务收入直接挂钩。

25.落实各项惠民措施,努力缓解看病贵。

(五)严格医药费用管理,杜绝不合理收费。重点要求:

26.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药品、医用耗材集中招标采购的制度和规定,将应招标药品、医用耗材全部纳入集中招标采购,做到公开、透明、公正。严禁擅自采购应招标药品、医用耗材。

27.严格执行国家药品、医用耗材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项目价格。禁止在国家规定之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严禁分解项目、比照项目收费和重复收费。

28.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在显著位置通过多种方式,如电子触摸屏、电子显示屏、公示栏、价目表等,公示医疗服务价格、常用药品和主要医用耗材的价格。

29.严格执行住院患者费用一日清制度,将药品、医用耗材和医疗服务名称、数量、单价、金额等通过适当方式告知患者。患者出院时,提供详细的总费用清单。

30.接受患者价格咨询和费用查询,如实提供价格或费用信息,及时处理患者对违规收费的投诉。

31.完善医疗服务项目的病历记录和费用核查制度,定期对患者费用进行核查,病历没有记录的医疗服务项目不得收取费用。

(六)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重点要求:

32.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强调忠诚的服务精神和人道的服务文化。

33.认真组织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宣传先进典型事迹,弘扬正气,树立新风。

34.继续认真扎实做好自查自纠、查办案件和建立治理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等各项工作。

35.执行医德考评制度,加强医德医风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认真处理群众投诉、举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36.严禁医务人员索要患者及其家属的财物;严禁医务人员接受医疗设备、医疗器械、药品、试剂等生产、销售企业或个人给予的回扣、提成和其他不正当利益。严禁药品处方、检验检查等“开单提成”,严禁医院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

37.严禁医院利用回扣、提成及其他不正当手段从其他医疗机构招揽患者。

38.严格执行《医疗广告管理办法》,严禁违法医疗广告误导患者,欺骗群众。

39.加强纠风工作,落实纠风工作责任制,强化医院院长管理责任。

四、实施步骤

(一)准备和部署(*年3月)。

1.下发通知,对*年医院管理年活动进行全面部署。

2.召开医院管理年工作会议,总结前两年医院管理年活动效果,部署*年工作目标和任务。

3.各地根据本通知部署本辖区医院管理年活动。

(二)组织实施(*年4月-2008年4月)。

1.贯彻落实。针对医院工作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认真整改;按照*年医院管理年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制订实施方案和工作措施,自查自纠,狠抓落实。

2.检查指导。卫生行政、中医药管理部门按照职能,进行督查、评价、检查和指导,确保实施效果。

3.督促检查。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围绕医院管理年活动工作目标和重点要求,重点对三级医院开展督促检查。

(三)总结表彰(2008年5月)。

认真总结连续三年各地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经验及成效,交流各地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质量,改进医疗服务的有效措施。表扬、宣传管理好、服务好、社会反映好的先进典型。同时,研究加强医院管理与评价的长效机制。

五、工作要求

(一)克服松懈心理,切实加强领导。连续三年开展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是医疗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举措。全面实现医院管理年活动的目标和要求需要不懈努力,各级卫生行政、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不断总结经验,克服松懈和厌倦情绪,切实提高对医院管理年活动的领导,做好再宣传、再发动,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医院管理年活动各项目标的实现。

(二)突出管理重点,带动整体工作。200年的医院管理年活动以落实院长责任、加强医疗技术准入和临床用药管理为重点。各级卫生行政、中医药管理部门和各级各类医院要围绕工作重点制订具体措施,确保重点工作目标实现。同时也要以点带面,全面改进医院管理。

篇4

【关键词】医疗服务质量管理;竞争机制;社会效益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正在深化改革,医院要融入市场经济体制,医院内部要引入竞争机制,在市场化的医疗卫生服务体制中,以往的医患关系有了新的概念上的设定――服务/产品的供求者。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站在 “市场服务”的角度为自己“被服务者”的身份进行定位,开始接受 “治疗是一种医疗工作者为自己提供的服务”的观念。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优化建议以及改善措施就要做到立足于患者,从患者角度出发才能做到真正有效。

1制订详尽的服务规范,加大审核力度

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中,应制定健全详尽的各种制度和规范,医院应该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规范以及岗位技术要求,贯穿于医疗质量的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管理诸环节中,最重要的这些制度和规范都应该并且必须成为绝大多数医务卫生工作者行为准则。要注意的是制度和法规等的监督考核工作,应该切实将制度的遵守以及完成情况包括进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考核标准中。

2以人为本设立人性化服务内容

在任何服务行业,客户的管理工作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服务意识的建立,其中一个重要标准就是对服务对象的信息以及资料的了解与处理。建立完善的患者资料档案,是优化服务质量的前提。患者同时也是消费者,消费者的心态都是相近的,当其了解到医生对自己的情况、信息都有一定的了解并受到重视时,同样会增加对医师、医院的信任感。最重要的是要有视病人如亲人的医德感情。医德感情是指医护人员对病人的不幸和痛苦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同情和关怀,它包括事业心、责任感,如做好抢救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具有医德感情。所以医疗机构内部机制优化可以考虑设立定期的人性化服务内容,例如建立患者跟踪回访档案、定期举办医疗服务公益性活动,免费专家咨询,让患者可以接收到医疗服务机构确实在为自己服务的感觉。塑造良好的医院形象,打造自身品牌。

3增强服务质量意识

对于服务质量管理的改善,归根结底最为重要的就是从根本上树立全院职工的服务意识,这是管理者制定服务方案、工作者执行服务内容的前提,增强服务意识对于服务质量管理方案能否顺利、有效地付诸实施是至关重要的。医疗服务质量意识是每个职工对待服务质量问题和服务质量管理的思想观念、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的总称,是反映医院整体素质的一个重要侧面,加强服务质量意识就是要通过加强服务意识教育,树立正确的质量意识,克服轻视服务或抵制服务质量管理的心态和行为。正确的服务意识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通过需要长期教育并在良好的环境中和科学实践的条件下逐渐形成的。如医院的门诊部。门诊是窗口,是病人最容易发泄不满的地方,同时又是要害部门,要求工作人员素质高、涵养好、心理承受能力强,应变灵活,既能为临床用药,化验作各项解释工作,同时还能为临床收集各种意见。在工作中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病人的合理要求,将病人放在第一位,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树立质量第一、服务第一、病人第一的理念。

4注意舒缓医务人员的压力

分析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大多是因为各种难于承受压力下产生的不良心态所致。医务人员在医疗服务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主要有二个方面:第一是社会压力,如某些负面的媒体报道使社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信任危机也会给医务人员造成压力,甚至产生抵触情绪。第二是医疗风险压力。医疗风险是医疗行业不可回避的矛盾,而且伴随整个医疗过程,即使社会进步,医疗科技发展,也不能根本消除医疗风险的发生。因为伴随着医学的进步,病菌、病种也在不断地变异和衍生,个体对疾病、治疗方法、药物的反应不同均可产生医疗风险。医务人员一方面要面对这些随时产生的风险,一方面要面对患者过高的期盼,也会造成心理压力,形成不良心态。化解这方面的压力,一要靠建立完善的风险化解保障机制,而与患者沟通也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这需要医务人员善于进行人际关系的沟通,有宽容乐观的心境,同时,也需要医者在任何时候不要把 “不顺利”、 “不愉快”带到工作中来,而要在工作中去追求实现自身价值的愉快。这就要求医院建设成温暖的职工之家,做到职工心声有人听,职工问题有人管,职工实事有人办,职工困难有人帮,职工权益有人护,医务人员在前方为病人服务,工会有后方为职工解忧,使职工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构筑起对医院的信任感和依赖感,让职工们感受到自己正处在一种积极的、有发展愿景的氛围之中,给职工提供一个快乐并工作着的舞台。

5辅设施方面的改善

篇5

1、实施基本药物零差价制度,努力减轻群众就医负担。

2、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卫生事业持续进步。

3、破除以药养医机制,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4、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5、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推进中医药进社区。

6、临床用药实行零差率销售,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7、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减轻群众医疗费用负担。

8、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养医机制。

9、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水平。

10、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高医疗机构服务能力。

11、提升医疗服务品质,改善群众看病就医感受。

12、县级公立医院从2015年4月1日起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

13、促进合理用药,控制药物滥用。

14、实施市级公立医院改革,优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

15、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推广便民惠民服务举措。

16、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适当调整医疗服务价格。

17、落实医改政策,推进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18、调整完善医保支付制度,引导病人合理就医。

19、破除以药补医,取消药品加成,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

宣传重点:

1、首选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

2、促进合理用药,控制药物滥用。

3、提倡使用中医中药,推广适宜技术应用。

4、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推行便民惠民服务措施,提高群众满意度。

5、调整医保结算和支付方式,引导病人合理就诊。

6、门诊输液和抗生素使用控制。

7、调整医药服务价格,推进医药分开,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

篇6

创建“二甲”是整体提升医院综合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规范服务行为、减少医疗纠纷、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区卫生事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当前,医疗卫生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十七大报告中确立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奋斗目标,提出了“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重要任务,新医改政策也相继出台,党和政府在民生事业上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新农合筹资标准的逐年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面的进一步扩大,这些惠及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阳光雨露”,必将有力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老百姓“小病拖,大病抗”的局面将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医疗服务需求将日益增长。面对巨大就医需求,医疗服务机构只有自我加压,拔高标杆,才能迎得发展先机。区医院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提出并实施创建“二甲”目标,在新的起点前进,我认为,这是抢抓机遇、自求发展的具体行动,是积极化解人民群众“看病难”、提升“白衣天使”形象的具体行动,是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创建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把思想统一到创建工作总体部署安排上来,把创建工作作为医院实现追赶跨越、医护人员实现锻炼提高的“革新”机遇,把创建工作当作一次学习技术、学习管理、开阔眼界、开拓思维的实践历练,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切实把创建工作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二、突出重点,统筹兼顾,确保创建工作圆满成功

实行等级医院管理是国家加强医院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水平,规范医疗服务行为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区医院在基础设施建设、医疗服务质量水平、医疗服务效益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绩,特别是投资2900万元,新建住院大楼,将极大改善就诊环境;增挂遂宁市第三人民医院牌子,将提升医院的品牌形象;与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结成教学医院,将进一步规范诊疗技术规程,这些都为创建“二甲”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但医院等级的评定有着十分严格和详细的规定,内涵丰富,刚性要求高。在创建过程中,一定要有攻坚的准备,必胜的信心,饱满的激情,全力作好创建工作。

一要突出重点。要对照“二甲”标准,认真疏理、查找存在的不足,特别是存在的“硬伤”,以问题为导引,以问题为着力点,采取得力改进措施,限期整改到位,决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否则会因小失大,影响整个创建工作成效。要积极学习借鉴区外兄弟医院创建“二甲”的成功经验做法,多多请教先进等次医院和专家学者,扬长避短,取长补短,为创建工作寻求帮助与支持。区卫生局将根据创建需要,作好有关方面的指导服务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二要统筹兼顾。创建工作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今天在座的各成员单位,涉及到医院的各科室部门,涉及到医院的历史、现在与将来。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评审标准的基础上,各成员单位鼎力支持,通力配合,密切协作;医院各部门统筹兼顾,分类完善,确保在管理制度、行为规范、硬件建设等各方面做到不漏、不缺,遇到困难不回避,不退让。在自评过程中,要逐项核对,认真开展“回头看”,使各项工作措施落实到位,务求基础好的项目指标优化,基础差的项目也符合评审要求,让考核专家学者满意,让所有参与创建工作的同志们满意。

三要狠抓落实。创建过程是艰辛的,但满意的结果是让人欣慰的。这次创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压力大,创建工作又是一件实实在在的事,不能有半点马虎和懈怠,改进是基础,落实是关键。全院上下要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采取倒计时工作法,排好创建工作日程,保证各项工作有序、有效推进。医院所有干部职工要全身心参与,讲团结,讲奉献,顾大局,遵守创建工作纪律要求,形成强大工作合力,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各自工作任务。开弓没有“回头箭”,确保圆满成功。

三、以创建“二甲”为契机,全面提高医院服务水平

篇7

【关键词】 中小型医院;开展;康复医疗;探讨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康复医疗的需求在不断增长,康复医疗的开展也必然促进医院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分科不细,医疗资源匮乏,康复医疗服务的形式必然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本文主要就中小型医院如何开展康复医疗的问题进行探讨。

1 技术骨干的培养和医务人员的康复知识教育

在中小型医院,由于医疗资源短缺,不能要求组建高层次、专业化的康复技术队伍,去培养正规的康复医师(RD)、物理治疗师(PT)、作业治疗师(OT)、语言治疗师(ST)和矫形师等,而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决定培养方向和技术水平。在中小型医院,要开展基本的康复医疗服务,至少需要培训2~3名PT,培训人员应具备中专以上的医学基础,经过半年以上的正规康复技术培训。在开展康复医疗的初期,工作强度不大的情况下,康复技术人员可兼职从事原来的医护工作。

在基层医院,由于信息的相对闭塞,医务人员普遍对康复医疗的认识不足,康复意识淡薄,这是开展和发展康复医疗的主要障碍。因此,在基层医院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的宣教工作尤其重要。特别是医院领导层,必须充分认识到开展康复医疗对医院医疗质量的推进作用,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要充分挖掘潜力,推进康复医疗工作的开展。提高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使其自觉应用康复理念从事医疗服务,并主动协助专业康复技术人员的工作。所以,聘请专业人员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康复医学基础知识教育非常必要。

2 将康复医疗服务渗透到临床科室

康复医疗起步的一种形式是由康复技师深入到各临床科室,与科室医护人员密切合作,为需要康复治疗的患者服务。比如:为术后或衰弱的患者进行手法排痰和呼吸肌训练,以防治肺部感染;指导适合于每个患者的体能锻炼,以改善机体机能;对骨关节、神经、肌肉、肌腱手术后的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理疗、设计制作支具和功能训练,以提高手术疗效,促进功能恢复;对各种感染、疼痛和功能紊乱等进行理疗;为偏瘫、截瘫、四肢瘫、儿童脑瘫、持续植物状态、帕金森氏病、颈腰椎病、骨关节疾病等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以上康复医疗服务的开展,将缩短病人的住院日,显著提高临床疗效,并使以往用药物和手术无法治疗的功能障碍获得显著的改善。而且,向临床渗透的康复医疗服务,可逐步强化医护人员的康复意识,提高全院业务素质,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以后,各医院可根据自身条件和业务开展情况,逐步发展,建立康复治疗室、扩充设备和技术力量。

3在门诊治疗室开展的康复医疗服务

基层医院启动康复医疗还可以从门诊治疗室开始。由医生介绍适合康复治疗的门诊或住院病人,有康复医师时可开设康复门诊,康复医师或技师利用门诊原有治疗室先开展一些简易的手法治疗、功能训练和局部注射等康复疗法,配合门诊原有的针灸、理疗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以后再根据医院实际情况逐步发展:如扩大治疗空间、划分各类治疗区域、引进技术和设备,甚至建立康复医学科。由于门诊病源广、病种多,立足于门诊可灵活应用多种治疗手段。所以,发展门诊康复医疗的治疗手段和主要治疗方向的伸缩余地较大。另外,门诊作为医院对外宣传的窗口,新的治疗手段及优异的疗效将迅速扩大医院的影响。

4 开展康复医疗的硬件要求

开展康复医疗服务的硬件建设投入的弹性极大,在创办的初期阶段,因资金缺乏,先利用医院原有设施和一些自制的简易用具和设备开展康复治疗。在没有先进设备和大型训练器材的情况下,同样的技术也可以获得同样的康复治疗效果。所以,在硬件设置上不必追求一步到位,可根据医院的具体情况逐步发展完善。

篇8

关键词社区医疗服务满意度质量改进

就诊者参与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管理,越来越受到卫生计划和管理者的重视,收集就诊者对服务质量的经历信息,用以评估卫生服务过程和结果,进而提出切实的质量改进措施,以完善和发展以人为本、以就诊者为中心的社区医疗服务。

资料与方法

2010年5月16日~5月22日选择北京市某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及下属服务站就诊的就诊者。

方法:调查采用《患者参与社区医疗服务质量改进调查问卷》,该满意度调查工具采用5级评分的Likert刻度(从最满意到最不满意),测量社区医疗服务质量的可及性和有效性2个维度。服务可及性包括物理、技术、心理、经济和组织可及性5个方面;服务有效性包括技术和服务有效性2个方面,共42项服务阶段经历问题。将就诊者的回答为“好”、“非常好”、“好极了”的视为满意。该问卷为自填式,就诊者知情同意,在就诊完成后专人回收问卷。到调查结束时,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58份,回收率91.6%。

诊的方便程度、工作时间以外就诊的方便程度等)满意度均未超过70%。这些不是硬件问题,存在可提升的空间。

就诊者对投诉管理的满意度较低,一方面可能是大部分就诊者在不发生医患冲突的情况下不会接触到“投诉系统”。另一方面,可能是投诉系统的可及性较差,设置不到位。引导和解决好就诊者投诉在缓和医患冲突,营造和谐的就医环境方面作用巨大,应加强重视。

经济可及性问题的满意度很低,和我国“看病贵”的医疗大环境有关系。随着医疗保险制度的推进,医保实时结算的开展,就诊者需要自己支付的医疗费用将会减少,可能会缓解就诊者看病的经济压力。建议:1拓宽社区医疗服务渠道:目前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没有体现出社区服务模式的优势。工作时间以外就诊、上门服务等服务的满意度较低。可以通过全科医生全天门诊、全科医生健康通热线、全科医生巡诊服务等形式满足就诊者需求。2增强投诉管理意识:投诉管理在提高就诊者满意度,改善医患关系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该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在完善投诉管理方面仍有很大改进空间。可以通过专门培训,提高医生的医患沟通能力,增强服务和投诉管理意识,及时、有效化解矛盾纠纷。同时,通过建立投诉管理责任制度,完善投诉管理部门与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机制,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就诊者权利。3加强社区医生技能培训:医生的技术水平是卫生服务的核心价值。本次调查中,就诊者对医生能力的满意度不高。通过加强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医生诊疗能力;还可以通过与三级医院的合作交流,依托专家进社区工作的开展,凭借专家带教,提高社区医生的技术水平。

参考文献

1任依,张拓红.北京市某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患者的经历监测调查分析.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4-1767.

2晁华林琳,张献文,梁春琦.根据患者需求改进门诊服务.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7):467-468.

3Shane Thomas,杨辉,Colette Browning,等.从病人观点看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全科医学服务质量.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0-1764.

4李志新,张拓红,刘丽,等.医疗服务体验和满意度监测结果对社区卫生服务质量管理的启示.中国全科医学,2007,10(21):1769-1771.

5杨辉,刘峰,张拓红.患者满意度调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1:437-439.

统计学处理:用Epidata3.0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SPSS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用回答“好”、“非常好”、“好极了”的调查对象比例合计计算满意度。

结果

社区医疗服务的可及性:物理环境可及性就诊者对给儿童提供的娱乐设施、给老年人提供的设施、整体设施满意度,分别为34.6%、49.6%和50.2%。清洁程度得到肯定,满意度达到71.1%。

技术可及性:“医生给小孩看病的能力”的满意度最低54.5%。“医生对您病史的熟悉程度”满意度最高76.8%,见表1。

服务可及性:57%的就诊者认为工作时间以外看病方便,60%左右的就诊者认为预约服务和预约时间方便,对候诊时间的满意度较低为64.2%。如果将服务可及性分为“就诊前”和“就诊中”两个部分,就诊者对就诊过程中的服务可及性满意度较高,见表2。

经济可及性:调查对象对经济可接受性的满意度较低。“医生开药的总价钱”、“医生开检查化验的总价钱”满意度分别为60.3%,62.9%。可见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药和检查化验的价钱高。

投诉管理满意度:调查对象对投诉管理的满意度较低。“工作人员告知投诉途径、工作人员鼓励您提建议/意见、得到满意的投诉结果”几个问题的满意度,分别为67.4%、68.0%和71.3%。

社区医疗服务的有效性:有80.3%的调查对象认为医生给他开的药有效。此满意度高于调查对象对服务技术方面的满意度。

讨论

篇9

【摘要】通过介绍医疗服务战略的主要内容,从以推行“五个一”模式,确保医疗服务细心到位;建立集约式预约服务平台,确保服务的无缝对接;中心化门诊服务探索,满足患者不同层次就医需求;打造医院优质服务品牌,开展“八项承诺”服务等方面阐述了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实施医疗服务战略的实践,由此提出公立医院服务战略要体现卓越品质、要追求便捷高效以及患者满意等几点思考。医疗服务质量是医疗服务领域竞争的第一要素,是病人衡量和选择医院的首要条件,也是公众评价公立医院医疗服务的重中之重。随着医改不断深入,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医疗服务需求多样化,医疗服务逐渐成为公立医院竞争的焦点。当前,中国公立医院服务战略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没有从战略高度谋划,大多从某一角度考虑,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战略管理规划。因此,医院医疗服务战略改革势在必行。

1公立医院服务战略内容

医院服务战略是在医院服务战略环境分析的基础上,为实现医院在未来一段时期适应领域竞争和应对社会变化,以医院的长期生存与不断发展为方向,确立的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全方位服务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价值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和策略[1]。

1.1树立服务战略的公益导向

实施医疗服务战略首要的、关键的一步就是要使所有员工树立公益性的医疗服务理念。新医改方案进一步强调公益性,公立医院是实现医改目标的主体,公益性是公立医院服务战略的定位。从管理的核心要素看,医院发展要以社会效益和患者效益最大化为首要前提,这就决定了医院管理在任何时候都要以向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适合的医疗服务为首要目标。虽然当前医院还要平衡自身的公益性与经营性,但毋庸置疑,社会效益永远是放在第一位[2]。所以,医院服务战略首先要明确医院公益性的定位,在正确的导向下,让员工理解为患者服务的真正价值,全心全意为患者提供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

1.2明确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

患者是医院的服务对象,没有患者就没有医院,没有忠诚服务对象的医院也不能称之为管理成功的医院。以病人为中心已成为普遍认可的医疗服务原则,也成为了当前医院管理的基本原则。要想提供给患者优质的医疗服务,就要准确了解患者的医疗需求,以及患者对现有医疗服务有什么建议,满足患者个性化的需求。否则,提供的医疗服务不被患者认可,浪费医疗资源,甚至可能引起患者的不满。因此,只有满足患者标准化和个体化需求,才能提高患者对医院的忠诚度。

1.3健全考核体系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

长期以来,很多医院对于医疗服务的考评都有一套严格的制度规范,但大都采用病人评价和内部评价结合的方式,虽然也能发现一些问题,但调查和评价结果有时缺乏客观性,存在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现象。对于服务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内部的评价机制,迫切需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通过对服务态度、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护理服务、就医流程、医疗费用等情况进行客观调查和评价,更能得出最真实的医疗服务结果,同时及时反馈结果,作为医院考核科室和员工服务质量的重要依据和指标。

1.4医疗服务要实现可持续改进

医院作为服务性行业,持续改进服务永无止境。评价医疗服务战略的成效还要看能否实现医疗服务的可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涉及每个员工、每个环节的连续不断的改进,是一种全员广泛参与的对现行医疗服务行为进行的渐进式改变过程,包括查找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实施改进—检查反馈。只有主动听取患者反映的问题,主动查找可能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通过分析找到影响医疗服务质量有利或不利因素,然后制定改进计划和措施以消除不利因素的影响。有的放矢地进行整改,当持续改善目标后,再进入下一个PDCA过程,如此循环不断推动医疗服务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2医院推行服务战略的实践

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一家百年老院,坚持独具特色的服务战略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积极探索现代医院服务战略新路径。

2.1以推行“五个一”模式,确保医疗服务细心到位

医院服务战略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很大程度还体现在患者就诊过程中对细节的感受。2004年以来,我院按照服务战略定位指引,独创“五个一”服务新模式,即:“一医一患一诊室”充分尊重患者隐私权、“一个窗口发药”优化就诊流程、“一站式服务中心”为患者提供“管家”式服务、“168后勤服务一条专线”切实解决患者住院需求、“一条红腕带标识”给急危重患者开辟绿色通道等[3]。我院独创的“五个一”服务模式举措受到全国、省、市等主流媒体广泛关注,进行了重点专题报道,近三年来,吸引了全国1300多家医院的2600多名院长和医院管理者来此学习、应用、推广、再创新,在全国卫生界产生了一定的反响。

2.2建立集约式预约服务平台,确保服务的无缝对接

服务流程是医院实现其服务基本功能的过程,流程的优劣是医院能否提供便捷、有效救治的关键[4]。医院借助HIS平台对全院预约服务进行统一管理,成立全院预约诊疗中心,通过电话、网络、现场等方式提供各类预约服务。为缩短大型检查预约时限,实行综合检查集中预约管理,将B超、CT、MRI、心超、HOLTER、胃肠镜等多项可能需预约的检查集中办理,减少患者往返次数,保证患者能在一天内完成所有检查,实现服务的无缝对接。依托智能化门诊服务,推行多种方式预约挂号,包括电话预约、现场预约、网上预约(包括自建网、114平台)等,减少患者候诊等待时间。

2.3中心化门诊服务探索,满足患者不同层次就医需求

患者的需求是多样的,正确判断患者的医疗服务需求层次是医院服务战略的差异化要求。医院借鉴现代服务新理念,在广泛调研患者需求的基础上,2008年起,先后成立了“脑科中心”、“影像中心”、“心脏中心”等医学诊疗中心,实行专业归并,同查房、同门诊、同急诊、同讨论、同会诊,提高专科的科研、技术、服务与发展能力,实现“一医一患一诊室”向“多医一患一诊室”的内涵提升。

2.4打造医院优质服务品牌,开展“八项承诺”服务

服务品牌是实现医院服务战略的重要载体,是医院发展持续增长的动力,代表了患者对医院服务的认可。我院长期致力于优质服务品牌的打造,实行“一年一主题、一年一品牌”,持续改进医疗服务,提高患者满意度。2014年我院推出了以“八项服务承诺”为主题的医疗服务啄木鸟行动。经过院、科两级从上而下的逐级排查,梳理出了较为突出和集中的医疗服务“顽症”,提出八项“承诺服务”,并针对每一项承诺内容,确立一级责任人为院领导,二级责任人为职能部门和临床科室的负责人,细化具体执行的时间要求和标准内容,通过媒体、网络、橱窗、入院宣教等多种途径向社会和患者公布,自觉接受外界监督。

2.4.1承诺“两个准时”,杜绝拖拉作风。

一是针对患者反映的手术不准点问题,承诺每天8:30前开始第一台手术。通过指纹考勤,对医生抵达手术室时间进行记录,实行月度滚动管理,对于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分别给予主刀医生黄牌警告、行政处罚以及取消第一台手术资格等处理。二是针对患者反映门诊开诊不准点问题,公开承诺门诊开诊时间,同时承诺医务人员在接诊、手术、交接班和查房期间一律不得接听手机,医院向外界公布投诉电话,接受群众监督。对于违反上述承诺内容的人员,分别给予警告、下岗学习、暂停处方权等处理。

2.4.2确保“两个到位”,规范服务行为。

一是承诺各专科院内会诊确保当班内完成,手术科室当天会诊班不得参加手术,遇特殊情况(参加急诊手术等)需请示科主任,并安排好替班医师。实行月度滚动管理,对于执行不到位的人员给予相应处理。二是严格控制医院感染,承诺查房和接触患者前后手卫生执行率达到100%,手术室、静配中心、ICU、供应室等重点部门手卫生执行率达100%。在院部组织反复督查的情况下,医院还安排第三方人员对医务人员手卫生执行情况进行暗访,确保在医务人员中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2.4.3加强“两类沟通”,满足患者需求。

一是根据患者及家属的需求,承诺医生每天查房不少于两次,每次与每位患者沟通时间不少于5分钟/床,床位医生主动告知各项检查结果,普通检查结果当天告知,重大检查结果24小时内告知。在此基础上,各病区每天16:00-17:00至少安排1名医生专门负责接待患者及家属咨询,并建立沟通登记本,由护士长监督执行情况。二是承诺各病区全面覆盖健康教育,各临床一、二级科室自行选择2~3个专科常见病制订健康教育处方,并在病区向患者和家属发放,同时在门诊免费发放,各病区每月至少组织在院及出院患者开展一次健康宣教活动。

2.4.4前移“两项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医院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一是在为当天出院患者床边办理出院手续的基础上,承诺每日床边结算提前1小时开展,根据各病区次日出院医嘱情况,出入院处工作人员每天提前1小时到患者床边办理出院和饭菜票结退手续。二是承诺对内部员工的人性化服务,针对职工反响强烈的夜班伙食供应不足的问题,提出由食堂工作人员每晚将免费夜点心送至各病区值班人员手中,并确保一周菜单不重复,受到了广大职工的好评。“八项承诺”服务实施以来,共开展手术1.7万台,第一台手术准点率达到97%,医患沟通满意度达97.5%,门诊准时开诊率达到97%以上,健康教育覆盖面达到100%,手卫生执行率达到100%,床边结算1896人次,发放夜点心近2万份,较大程度地改善了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准,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3成效与思考

通过推行医疗服务战略,有效解决了医院服务中的“顽症”,在持续改进医疗服务的同时,拓展服务半径,提高医疗质量,提升患者满意度。医院获“全国百姓放心示范医院”、“2014年中国医疗机构公信力示范单位”,2014年三级医院复核评价江苏省第一,2014年三级医院患者满意度第三方调查护理服务满意度100%。因医疗服务不到位引起的投诉占比下降至30%~40%,出院病人的综合满意度保持在98%以上。

3.1公立医院服务战略要体现卓越品质

为患者提供及时、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新医改对医院服务提出的新要求[5]。近年来,许多公立医院的院长和医院管理者对于医院服务战略逐渐开始重视,但尚未形成一个精准的规划和定位。面对社会发展的不断进步、患者医疗需求的不断提升以及医院自身发展的内在需要,更迫切要有一种体现卓越品质的服务战略。医院服务战略就是要让医院服务与众不同,又彰显个性特点,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通过医院服务标准化、科学化、流程化、规范化,最终实现医疗服务从优秀到卓越,让患者享受到更为优质的服务,推动医院整体效能的提升。

3.2公立医院服务战略要追求便捷高效

让患者就医体验的便捷高效是衡量公立医院服务战略优劣的重要标尺。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主体[6],医院的公益性决定了医院服务战略始终要以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适合的医疗服务为首要目标。每一位患者从挂号、诊疗、检验等各个环节都亲身体验服务是否便捷高效,是否舒适安全。因此公立医院的服务战略要及时了解和正确判断患者的各种医疗服务需求,综合分析患者病情、文化背景、经济、社会地位等因素,为其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亲情化的医疗服务。同时,要注重病人就医感受的收集,通过服务战略的不断完善和调整,为患者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才能让服务更接地气,提升患者满意度。

3.3患者满意是公立医院服务战略的最高标准

转变服务观念,落实优质服务措施,将病人需求想到首位,将病人满意度提升到首位,是医院谋生存、求发展的最佳举措[7]。医院服务的评估系统中患者的满意是根本,也是医院服务战略的最高标准。如何才能让患者满意?最重要的是要站在患者的立场上去考虑和解决问题,把患者的需要和满意放在首位,不断完善医疗服务系统,减少医疗服务失误和风险。此外,要借助科学的考评工具,建立一套患者满意度分析处理系统,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检测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及时将患者的意见或问题系统地研究分析后,采取措施改进工作,在新的水平上满足患者需要,逐步实现“超越患者期望”的服务目标。医疗服务战略是医院创新发展的主旋律,实施医疗服务战略是医院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法宝。医院只有全面、有效、科学、合理地实施医疗服务战略,才能不断构筑和提升医院社会认同度、信誉度和知名度,使医院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提升患者满意度,提高医院美誉度。

参考文献

[1]易利华.医院战略管理概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136.

[2]李霞,易利华.基于精细化管理理念的医院文化建设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5):359-361.

[3]易利华,赵阳,胡敏敏,等.构建精益管理链提升我院管理品质和服务的探索[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4,30(3):174-177.

[4]高录玲,谈祥娟.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医院服务创新的思考[J].现代医院管理,2010,5(38):34-35.

[5]章伟芳,汪天林.我院门诊患者流量分析与管理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3,29(6):433.

[6]刘静,毛宗福.福建省三明市公立医院改革阶段性评价与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15,31(5):325-328.

篇10

一、指导思想

按照省委“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部署,进一步解放思想,立足于尽快改善患者就医感受,使群众最大限度体会到改革带来的实惠,立足于全省各级人民政府特别是县级人民政府履职尽责、勇于探索,立足于当前全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实际,以破除“以药补医”为关键环节,以完善公立医院改革补偿机制和落实医院自主经营管理权为切入点,统筹推进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人事分配、价格机制、医保支付、采购机制、监管机制等综合改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落实各项惠民便民措施,统筹县域医疗卫生体系发展,为县域居民提供健全有效的基本医疗服务保障。

二、改革目标

每个县(市、区)至少选择1所县级医院开展综合改革试点。通过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和优化配置县级医疗资源,建立体制合理、机制灵活、功能完善、效率较高的服务体系,提高县级医院等级水平、服务能力,建立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机制,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维护公益性、调动积极性、保持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实现“小病不出乡镇,大病不出县城,预防在基层”的目标。

三、改革任务

(一)以改革促发展,适应人民群众需求。

针对__省卫生事业“发展不足、发展滞后”的现状,通过扩增医疗资源总量,尤其是增加优质医疗资源并合理分布,着力解决县级以上大中型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门诊拥挤、检查排队、住院候床、手术等待”等问题。各县(市、区)要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服务需求,在优先满足民营医疗机构发展需要的基础上,可适当启动部分公立医院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为新兴城市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医疗服务保障。按照人口数超过20万的县(市、区)应建立1所二级甲等以上公立医院和人口超过80万的县(市、区)鼓励建立1所三级公立医院的要求。

一是实施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填平补齐”原则,完成县级医院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关标准配备县级医院床位数、核定建筑面积和配备医护人员,使县级医院的土地、人员、设备等硬件因素符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及产科、儿科、病理、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等重点专科建设。以县级医院为中心,完善县域急救服务体系,建立院前急救体系。探索成立区域检查检验中心、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以及后勤服务外包等。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对医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和改制,优化资源配置。支持和引导社会资本办医。

二是提高县级医院技术服务水平。制订县级医院重点专科发展规划,按规划支持县级医院专科建设。重点加强重症监护、血液透析、新生儿、病理、传染、急救、职业病防治和精神卫生,以及近3年县外转诊率排名前4位的病种所在临床专业科室的建设。开展好宫颈癌、乳腺癌、终末期肾病等重大疾病的救治和儿童白血病、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等复杂疑难疾病的筛查转诊工作。推广应用适宜医疗技术,适当放宽二、三类相对成熟技术的机构准入条件,切实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规范医疗行为。

三是加强县级医院人才队伍建设。引导经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生到县级医院就业,并为其在县级医院长期工作创造条件。逐步实现新进入县级医院的医务人员,必须具备相应执业资格。临床医师应当进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积极培养或引进县域学科带头人。增强护理人员力量,医护比不低于1∶2。鼓励和引导城市大医院在职或退休的骨干医师到县级医院执业。通过政府给予政策支持、职称晋升、荣誉授予等措施,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到县级医院长期执业。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合理确定财政补助标准,招聘优秀卫生技术人才到县级医院工作。

四是加快县级医院信息化建设。按照统一标准,建设以电子病历和医院管理为重点的县级医院信息系统,功能涵盖电子病历、临床路径、诊疗规范、绩效考核及综合业务管理等,与医疗保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系统衔接,逐步实现互联互通。积极探

索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区域医疗协同服务。20__年底前实现所有县医院与三级医院建立完善远程医疗服务网络,与50%(三州为30%)的乡、镇医疗机构建立远程医疗服务网络,力争40%的县级医院达到__省数字化医院建设标准。发挥省市级城市优质资源辐射作用,全面推进民族地区县级医院远程医疗工作,按照城乡医院对口支援工作方案,指导帮扶区域内民族地区县级医院的远程医疗平台建设和培训工作。

五是提高县级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针对地方主要疾病,积极利用当地中医药资源,充分发挥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和优势,提高辨证论治水平,并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支持和指导,促进中医药进基层、进农村,为群众防病治病。加强县级医院中医服务能力建设,落实对中医医院的投入倾斜政策。

(二)改革补偿机制,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各地要积极支持,创造条件,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规范药械采供、治理流通环节商业贿赂、加大投入保障、改革支付方式和控制医药费用等措施,充分发挥医保补偿作用,稳步推进价格改革,总结试点经验,改革“以药补医”机制,鼓励探索医药分开的多种形式。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将试点县级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

一是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按照总量控制、结构调整的原则,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政府出资购置的大型医用设备按不含设备折旧的成本制订检查治疗价格,合理提高中医和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价格,使医疗机构通过提供优质服务获得合理补偿。严禁医院贷款或集资购买大型医用设备,已贷款或集资购买的大型医用设备原则上由同级政府回购,回购有困难的限期降低价格。价格调整要遵循总的医疗收费降低、患者负担减轻的原则,以取消药品加成政策后减少的合理收入为基础,确定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总额,并与医保支付政策相衔接。同时,各地要适时推进理顺医疗服务项目比价关系和地区间价格衔接工作。积极开展医疗服务定价按病种收费试点,病种数量不少于50个,逐步取代以项目为主的定价方式。

二是加强药械采供监管。全面实施县级公立医院药品、器械(含医用耗材)集中采购管理,医院使用药品必须按规定通过省级采购平台实行网上统一采购、统一配送,通过县级结算中心统一结算;优先配备、使用基本药物,并逐步提高使用比例;推行医用耗材省级公开招标、集中采购。

三是改革医保支付方式。落实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建立医保对统筹区域内医药费用增长的控制机制,制定医保基金支出总体控制目标并分解到定点医疗机构,制定医药费用控制分级评价体系,逐步推行总额预付、按病种、按人头、按服务单元等付费方式,建立完善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谈判协商机制与风险分担机制,逐步由医保经办机构与公立医院通过谈判方式确定服务范围、支付方式、支付标准和服务质量要求。医保支付政策进一步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倾斜,鼓励使用中医药服务,引导群众合理就医,促进分级诊疗制度形成。

四是发挥医疗保险补偿作用。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范围要与基本医疗保险保障能力相适应,严格控制基本医疗保障范围外的医疗服务,缩小医保基金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与实际报销比例的差距。以基本医疗保险(含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农合)基金为主,通过购买服务对医院提供的基本医疗服务予以及时补偿。同时,加强对“三保”基金的监督管理。坚决打击和查处截留、挤占、挪用、虚报、冒领。

五是落实和完善政府投入政策。全面落实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政策性亏损补贴、承担公共卫生任务和紧急救治、支边、支农等公共服务的政府投入政策。县级人民政府作为县级公立医院的举办者,应履行出资责任,禁止县级医院举债建设。省和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各县(市、区)经济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给予适当财力支持。对位于地广人稀和边远地区的县级医院,可探索实行收支两条线,政府给予必要的保障,医院平均工资水平与当地事业单位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三)深化惠民便民措施,改善群众看病就医体验。

一是改进就医服务。全面落实“三好一满意”活动要求。全员改善服务态度,杜绝生、冷、硬、顶、推现象,为患者就医提供温馨的全程服/!/务;严格落实首问责任制,着力加强医患沟通,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用药选择、诊疗程序、检查项目和收费标准;认真实施手术及术中方案变更、特殊检查、特殊治疗、贵重药品使用告知制度;通过设立医疗服务随访热线、发放满意度调查表、上门回访等多种形式,关心患者康复,征求群众意见,及时改进工作;县级医院要100%开展预约诊疗工作,100%开展便民门诊、双休日门诊、节假日门诊,充实门诊力量、提高接诊能力,全面缓解“三长一短”问题。拓展门诊手术、日间手术。能在门诊做的手术尽量不住院,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效率。

二是优化诊疗流程。整合门诊资源,改进就医流程,全面缩短病人候诊、等待检查结果、等待化验报告时间;做到办理入院手续后有专人将患者送到病房,办理出院手续后有专人送出病房;工作日和节假日都能及时为患者办理出院结算手续,出院结算金额要准确、无误,钱账相符,病区要积极创造条件为患者提供预约出院结算服务,患者出院力争做到零等候。

三是深化优质护理。推进护理模式改革,继续推行责任制整体护理工作模式,为患者提供全面、全程、专业、人性化的护理服务。加强护理内涵建设,提高专科护理水平,积极开展延伸服务。全省100%县级医院开展优质护理服务,覆盖40%以上的病房,改善服务态度和质量。

四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认真实施《__省医疗纠纷预防与处置暂行办法》,建立医疗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和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医患沟通,将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组织、调解员队伍、工作运行机制和调解室规范化建设纳入“大调解”工作体系规范管理,继续推进“平安医院”创建活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多管齐下,控制医药费用过快上涨。

一是加强医院内部管理。规范医师处方行为,合理使用抗生素,在加强医疗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同级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覆盖90%的县级医院。

二是推进临床路径试点。各地卫生和医保管理部门要组织县级医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和按病种付费的要求,制订实施适应基本医疗需求、符合县级医院实际、采用适宜技术的临床路径,全省县级医院100%开展,病种数不少于10个。

三是发挥医保机构调控监督作用。采用基本医保药品目录备药率、使用率及自费药品控制率、药品占比、次均费用、住院率、平均住院日等指标考核,加强实时监控,考核结果与基金支付等挂钩。

四是加强价格监督检查。各相关部门加强协作联动,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

五是加强医院信息公开。公布县级医院年度

财务报告,以及各医疗机构质量安全、费用和效率等信息。

(五)改革人事分配制度,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一是创新编制和岗位管理。根据县级医院功能、工作量和现有编制使用情况等因素,合理确定人员编制。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有减有增”的原则,加大机构编制动态调整力度,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县级医院按照国家确定的通用岗位类别、等级、结构比例和我省岗位聘用管理有关规定,在编制规模内按有关规定自主确定岗位结构,报主管部门和同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逐步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医院对全部人员实行统一管理制度。

二是深化用人机制改革。按规定落实县级医院用人自,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灵活用人机制。新进人员由医院按规定公开招聘,择优聘用。结合实际妥善安置未聘人员,推进县级医院医务人员养老等社会保障服务社会化。完善县级医院卫生人才职称评定标准,突出临床技能考核。

三是完善分配激励机制。提高医院人员经费支出占业务支出的比例,医院收支结余着重用于改善医务人员待遇。医院业务收入用于建立医疗风险基金、事业基金、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确保改革后医务人员总体收入有合理增加。严禁医务人员个人收入与医院的药品和检查收入挂钩。完善人员绩效考核制度,实行岗位绩效工资制度,将医务人员工资收入与医疗服务技术水平、质量、数量、成本控制、病人满意度等考核结果挂钩,做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同工同酬。收入分配向临床一线、关键岗位、业务骨干、作出突出贡献和短缺人员倾斜,适当拉开差距。

(六)探索机制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大力推进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合理界定政府和公立医院在资产、人事、财务等方面的责权关系,建立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分工、相互制衡的权力运行机制,落实县级医院独立法人地位和自主经营管理权。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县级医院领导职务。明确县级医院举办主体,探索建立以理事会为主要形式的决策监督机构。县级医院的办医主体或理事会负责县级医院的发展规划、财务预决算、重大业务、章程拟订和修订等决策事项,院长选聘与薪酬制订,其他按规定应负责的人事管理等方面的职责,并监督医院运行。院长负责医院日常运行管理。建立院长负责制,实行院长任期目标责任考核制度,完善院长收入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是优化内部运行管理。健全医院内部决策执行机制。鼓励探索建立医疗和行政分工协作运行管理机制。建立以成本和质量控制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严格执行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

三是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以公益性质和运行效率为核心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制定具体绩效考核指标,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由政府办医主体或理事会与院长签署绩效管理合同。把控制医疗费用、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效率,以及社会满意度等作为主要量化考核指标。考核结果与院长任免、奖惩和医院财政补助、医院总体工资水平等挂钩。

(七)上下联动,建立城乡分工协作机制。

一是深化城乡医院对口支援。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进一步强化对口支援工作的长期性、针对性和稳定性。20__年完善和巩固69个三级综合医院与174个县级综合医院、13个三级专科医院与20个受援医院形成长期对口支援关系;三级医院每批下派每个县级医院医务人员不少于5人,三级专科医院每批下派人数不少于1人。落实119个内地二甲综合医院对口支援民族地区59个县的291个中心卫生院,二甲医院每批下派每个中心卫生院医务人员不少于1人。20__年所有下派医务人员诊治基层病人人次比去年增加20%,开展示范手术比去年增加30%,开展新技术项数比去年增加50%。

二是推进县级医院上下分工协作。县级医院要发挥县域龙头和医疗中心作用,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探索建立县级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长效机制,使一般常见病、慢性病、康复等患者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模式。支持县级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专项培训和定期轮训。县级医院要与城市三级医院开展危重病例远程会诊、重大疑难病例转诊等工作。

三是加强民族地区巡回医疗。完善巡回医疗考核评价制度,探索整体托管式对口帮扶模式,强化甘孜、阿坝、凉山州“流动医疗巡回服务工程”,20__年巡回医疗派出医务人员、诊治农牧民群众要比20__年分别增加10%、15%,巡回医疗重心要继续放在牧民定居点、藏区新农村建设新区、寺庙周围和僧侣聚集点。

四是强化远程医疗服务。推进全省县级医院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利用网络等现代科技技术,积极开展远程会诊、教学甚至示范手术等。到20__年底,市与县80%实现远程医疗,充分发挥市(州)级医学中心的辐射引领作用,着力提高区域内县级医院诊疗水平;县与乡镇50%实现远程医疗,将较为优质的医疗资源释放到最基层,直接惠及广大农村老百姓。其中,藏区32个县医院与华西、省人民医院要实现直接远程医疗。

四、组织领导

(一)明确责任。全省各级人民政府要充分认识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重要性、紧迫性和艰巨性,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把公立医院改革作为重大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主要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领导职责,建立相关领导机构,制定全面推进的实施方案,明确具体任务和时限要求,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强指导。各市(州)卫生行政部门和医改办是县级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牵头单位。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加强对试点工作的指导和评估,及时总结试点经验,完善有关政策措施,推进试点工作积极稳妥地开展。

(三)完善监管。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医疗质量、安全、行为等的监管,开展县级医院医药费用增长情况监测与管理,及时查处不合理用药、用材和检查等行为。建立以安全质量为核心的专业化医院评审体系;依托省级或地(市)级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中心,建立健全县级医院医疗质量安全控制评价体系。

(四)加强协调。卫生厅、省委编办、省发展改革委、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为试点市县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在价格调整、人事分配、机构编制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试点地区大胆探索。各级医改办要配合卫生部门加强统筹协调,强化督促检查,认真组织实施。切实按进度要求完成既定目标任务。各市(州)要组织开展调研,分析梳理情况,提出对策建议,并形成研究报告及时上报卫生厅、省医改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