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小学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该阶段学生学习能力强、可塑性强,可以很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魍澄幕。竹笛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之一,发展至今已形成较为完整的竹笛学科。但在我国小学教育中基本找不到其身影。针对当前现状,为响应“建特色学校、扬教师特长、育特长学生”的号召,相关小学应积极对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进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以促进学校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一、团队构建,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基础
一支专业、科学且严谨的团队,是实现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基础。通过研究发现,竹笛艺术内容、演奏特征以及派系类别丰富多样,且竹笛学科内容又蕴含多个学科的知识,故相关学校为保证竹笛校本课程的科学合理,首先需要重视校本课程开发团队的建立,以此为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校可以引导并组织学校相关专业教师进行专业培训,然后通过科学、严谨的考核选出参与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团队的基础人员。同时,学校可以招聘或邀请相关专业专家一起加入学校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以上形式招募一批专业性的人才,组建出专业的竹笛人才团队。其次,学校应安排或指定团队组长、副组长,使其协调沟通为团队人员安排适合的工作。然后,团队成员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积极参与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如,可以将团队成员按民间艺人、学科教师、爱好者分为三组,使其查阅、探索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然后在知识汇总时保留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吸收一些当代的新元素,汲取一些民间艺人、专业教师以及竹笛爱好者的技能技巧,进而设计并构建出多元化的校本课程。
二、内容开发,以此保证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丰富多彩
当前我国竹笛演奏内容广泛,如:二人转、戏曲、民间音乐、江南丝竹、流行乐曲以及西方乐曲等。故在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校应注重竹笛的内容开发,在校本课程中融入多样化的竹笛知识,如,竹笛的历史、发展史、相关理论知识、技巧等内容。
学校可以在构建出专业团队的基础上,要求课程专家、专业教师、竹笛爱好者甚至是学生都可以适时适当参加公共课程的设计。要求在设计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应根据竹笛专业的相关知识,结合学生的实际学情,设计开发出多元且内容丰富的校本课程,以此实现竹笛校本课程内容的多元化特征。另外,在开放竹笛教本课程的过程中,相关团队人员应积极向传统竹笛的传承者或继承者汲取相关知识。如,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团队可以寻找并拜访一些我国竹笛艺术的传承者或继承者,通过与其沟通与交流了解一些民间艺人熟记于心且带有地方特色旋律的知识与技巧,适当地将其融入小学竹笛教本课程内容中,通过这样的形式能促进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同时有助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传承。
三、理念教学,结合优势开发科学严谨且全面的竹笛教材
在构建科学专业合理的团队,完成教本课程资料的搜索、采集与提取之后,学校应将所收集到的资料进行详细的整合与精细的分析探讨。然后根据当前优势,结合当前教学理念,通过筛选、补充与完善建立出科学严谨且全面的小学竹笛校本教材,使其具有学校脚本特色,且适合当代小学生学习与发展。
首先,学校在整合建立竹笛校本教材时应以学校办学目标为基点,循序渐进地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实际学情逐渐深化完善竹笛校本课程,使教学理念与竹笛校本课程相融合。然后,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都应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学习兴趣,尽量使所开放的校本课程可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另外,在实践过程中,学校应使具备相关专业的教师担任竹笛教学(也可以同学校组织或鼓励教师参与相关专业的培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竹笛所具备的不限地域、时间与场地的优势,让学生在各种舞台上都能独放异彩。同时,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竹笛与其他专业知识相结合,为学生讲解相关的历史故事、不同地域竹笛不同的地域特点等,以此不断丰富小学生的文化知识,进而逐渐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总而言之,小学竹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是需要相关专业教师与相关专业专家共同研究,发挥众人之力,不断总结经验、勇于创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实践才能完成的。另外,在对竹笛教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总结经验,积极改进并完善实施过程中的不足以保证小学竹笛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科学、有效。
参考文献:
篇2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有效途径。早在20世纪80年代,劳动教育就被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表。进入新的世纪,我们对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对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提高的价值认识都有了前所未有的觉悟。但由于升学指挥棒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不重视甚至轻视劳动与技术教育,导致我们的学生劳动观念单薄,劳动认识片面,劳动态度消极,劳动习惯不良,劳动技能低下,许多农村孩子,特别是独生子女,不但不爱劳动,而且轻视劳动,少数学生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进入社会后往往难以独立生活,“高分低能”现象时有发生。针对这一实际,我校决定加强劳动与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特色项目应运而生,学校开发了《劳动与技术教育》校本课程分册――《烹饪》,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使学生在真正的身体力行中爱劳动、会劳动、善思考、能创造,通过把劳动技术的教育与道德情感教育紧密结合,促使学生健康和谐个性的养成。
二、烹饪课程开发的理念
在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劳技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小学的一个必修的基础性学习领域。烹饪课程充分体现了手脑结合、理论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原则。在强调其基础性、探究性、参与性、实践性等特征的同时,我们尤其要重视理解以下理念,并付诸实施。
1.动脑与动手结合。烹饪领域的学习是以操作为基础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即建立在操作学习基础上的知识、技能、态度、方法与习惯的综合性学习。
2.以项目为引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烹饪教学以项目为载体(如:进行一项设计,完成一件产品、一个任务、一样制作等),先后展开“决定――计划――实施――检验”这一系列教育过程。
3.以学生为中心。这是真正贯彻项目引导教学法精神的核心要素。烹饪教师要扮演另外一种角色,即由原来单纯的讲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指导者、建议者。学生的组织形式可以是小组式、伙伴式或个人式。
4.与现实世界紧密结合。课程的设计以当地的经济、社会和技术发展的大小环境为基本背景,选取其中对学生发展有益、对未来生活有用的内容(如:环保观念与行为措施)来组织教学。烹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取之生活、用之生活。
5.学习领域充分开放。烹饪课程其鲜明的生活性、现实性特征要求教学应尽可能走出课堂,走向社会。
三、烹饪课程实践的措施
烹饪贵在实践,在黑板上学炒菜,是绝对不能体验情趣、感悟真知,掌握技术的。要真正实施烹饪教学,必须要有充实的设施设备,才能保证以实践为主要特征之一的劳技教育特色的健康运作。
加强领导。成立劳技教育研究工作室,建立学校《烹饪》校本课程开发及实施管理领导小组,确定一名分管负责人,把《烹饪》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推进列入学校的工作计划,从实际出发,多方面、多途径组织和实施。根据劳动与技术教育指南,结合本校实际,落实课程计划。积极、稳妥地组织学校教师和相关人员开发具有本地特色的《烹饪》教育校本课程,使其内容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上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编写教材。我们除了以省编劳技课教材为主要内容组织教学外,还结合学生实际和本地经济发展实际,根据安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迁移性原则、量力性原则、时代性原则、巩固性原则、综合性原则。编写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和地方经济发展的烹饪教材。
设置课程。根据江苏省课程设置的要求,我们依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开设、开全、开足课时,从地方课程中拿出一节课,每周比我国现行课程计划多1课时,即每周2节劳技课,且连排,烹饪课3-6年级学生每月到烹饪专用教室实践一次,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式上课,烹饪课是我校学生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
培训师资。为培训劳动师资,我们一方面选送骨干教师到省劳技师资培训中心短期进修,一方面立足于校本培训,学校定期举行专题知识讲座,并以市级课题“学校、家庭、社区力量的整合促进小学劳动技术教育的研究”为核心,定期举办劳动教育学术沙龙,编印教师劳动教育论文专集。同时还邀请校外厨师到校对劳技教师进行烹饪指导,我们对教师提出了“专一会二学三”劳技教学基本功要求。近两年来教师在省级刊物上发表劳技专题论文或获奖40多篇。烹饪课教学故事《幸福的感觉》发表在中央教科所主办的《劳动与技术》上。
装备教室。校内装备了“三室一厅”(烹饪室、缝纫室、农具室、劳技成果展览厅),德方资助使得我校的烹饪教室设备日趋完善,走进烹饪教室就如走进具有本地区现代化的家庭厨房,电饭煲、、电冰箱、微波炉、电磁炉、消毒柜等应有具有,学生操作台由原先的5组增加到10组,满足了小组教学的需要,学生兴趣极高,社会影响极好。
实践基地,充分挖掘学生丰富的闲暇时间来进行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践,“学校学习――家庭实习”将成为劳技学习的主要途径与方式。学生在烹饪课学到的家常菜回家后自己买菜、洗菜、炒菜,让辛劳了一天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歇歇,学生不仅学会了劳动技能,而且逐渐帮持家务、养成孝敬长辈的美德,培养了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德,体现我校劳技思想的内涵――以劳辅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溢美。
篇3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是新课改的亮点之一,能够有效弥补国家课程的缺陷,在关注学生共性发展的同时,更加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素质得到全面综合的提高。初中化学是初中学生的一门重要课程,能够初步培养学生的化学知识素养,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为他们将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一方面能够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让教师结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情况和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传授化学知识,探索研究与众不同的化学课程和教学方法,提高课程的活力,提升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初中化学课本课程开发对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弥补国家课程过分注重学生共性发展的缺陷,让学生能够发散思维,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创造性开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具体活动措施
1.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发的内容
创造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著名教育家富尔克曾经说过:一个具有天才的人必须具有超人的性格,绝不遵循通常人的思想和途径。生活在这个社会节奏和步伐异常迅速的时代,成为创造型人才、具有创造性思维才能取得学业、事业的成功。创造不是凭空想象、毫无根据的,要根据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在初中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时,首先必须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根据不同教师的经历、爱好和知识面范围,对其进行正确有效的引导,帮助教师形成独具一格、与众不同的校本课程内容,让每个教师都能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钟来,赋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让每个教师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者、实践者,加快开发进程。另外,还要照顾到学生的区域差异,关注学生的实际需要,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每个学生都要根据自身不同的发展需要形成与众不同的有针对性的课程,让自己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提高,对于那些成绩比较优异的学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程内容上不断深化研究,探索化学知识的未知领域,对于成绩较差的学生,可以通过发展他们的一技之长,要知道天生我材必有用的道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时,要注重鼓励学生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认清自己的擅长之处,找到自己未来的人生方向。
2.创造性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开发模式
初中校本课程开发具有比较生活化、个性化和开放性的特点,要提高初中化学教育论文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就要开展多样化的合作开发模式。如学校与学校之间进行合作,结合不同学校的独特资源,整合优势资源,共同开发;学校与专家之间进行合作,专家有比较丰富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学校的教学条件为专家的理论知识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所。学校要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调整办学理念,在纵向上,要做好不同年级之间的合作,避免课程有重合的现象,做好不同年级课程的衔接工作,该改变的就要改变,不要盲目守着老规矩、老传统做事;在横向上,要与其他学校和专家学者及时沟通,互通有无,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把自主开发的课程与国家统一课程结合起来,避免重复教学。但是,在合作开发的过程中,要因校制宜,不能搞一刀切,要注重凸显本校的办学特色,决不能为了合作而牺牲一些原则性的要求,更不能忘记合作开发的初衷,要根据每个学校的教学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本校的办学特色,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3.开展创造性科学探究活动
在初中化学课堂上以及课外活动中,要广泛开展创造性科学探究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初中化学的内涵及意义,构建对化学的科学认识。在化学课堂及课外活动中,开展探究式学习及科学探究活动,对发展学生真正理解化学科学内涵和建构化学层次观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广泛开展各种活动,深入探究教学领域的新问题、新思路。要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来,改变教学评价标准,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要鼓励学生做家庭小实验,提高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提高学生对化学实验的重视程度。
参考文献
[1]欧阳丹,房慧.现状·问题·对策——我国校本课程开发浅析[J].基础教育参考.2005(2).
篇4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校本课程 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平台,也应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满足他们学习化学需求的平台。农村地域广阔,中学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与中学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效益?这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领导的指导下,我市进行了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下面谈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认识。
(一)确立《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在开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提出:①《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必须与国家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②《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必须“姓农”,内容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为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农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偏离方向。
1.知识与技能:获得与自己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获得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收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农村,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积极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制定《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制定了《湘乡市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它由主题内容、开设区域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主题内容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材;开设区域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学校建议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则是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在内容选择上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际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科技等都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继而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农村本地的实验材料作为化学实验探究的场所与器材,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编制的湘乡市农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为:
(三)编写《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和教案
根据课程纲要,各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二至三个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主要以主题式及主题―导学―活动式两种形式来编写教材和教案。
1.主题式:通过研究确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再将相关主题的化学知识按照教学结构或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和组织。如某中学的《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将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进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内容: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主题―导学―活动式:确定相应的主题后,教师再提供阅读材料、数据资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图片作为信息,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载体。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体验。如某中学利用学生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条件,组织学生,调查研究该公司的啤酒生产。
(四)开发、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体会
1.促进了我市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自己设计教材和教案,使得该课程更容易被老师们理解与实施。如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与教案的编写都是教师们经集体讨论而成,任课教师都能领会实质,教学中把握自如。反过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这样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课程设计空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再次,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省、市课程专家、学校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厂矿技术人员、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合作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动研究能力。
如一个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农村家酿米酒感兴趣,开设了《米酒的酿造》这一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计划主要从反应原理与酿造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农村里流传有不法商贩在米酒的蒸馏过程中加入几滴甲胺磷(一种农药)来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吗?这样做对吗?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继续开设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和其他老师一起,再拓展为《米酒与传统文化》。随着校本课程的一个个专题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某中学的几个学生在学习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校本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探究,对湘乡城区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乡城区水污染的方法建议,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辉,韩春亮.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篇5
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刻理解,是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什么是校本?有人把它更简练清晰的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人来解决;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开展的一切活动。理论界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种定位:一是校本的课程开发,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的课程开发是一种绝对意义上的课程开发,是学校对课程进行独立自主的开发,目前,这种课程开发对于学校来说并不适合,能够进行绝对意义上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学校几乎是不存在的。与此相对应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则具有普遍性。目前比较认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定义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教学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二、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理论基础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与新的学习方式。⑴问题解决:数学教育中的“问题解决”是指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那种并非单纯练习题式的问题,包括实际问题和源于数学内部的问题。⑵做数学: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现实的体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认为学生的实践、探索与思考是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条件。⑶现实数学教育:情景问题和数学化是现实数学教育思想体系中重要的概念。它们既是获得数学概念、数学方法的源泉又是应用这些概念和方法的领域。
三、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目标
⑴丰富完善课程体系内容,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有个性地发展。⑵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提高教师新课程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⑶实验国标教材校本化处理的原则和策略,落实知识内容领域的课程目标。⑷实验对“实践与综合应用”内涵的理解、素材开发的原则及教学策略,落实该领域的课程目标。
四、数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框架
篇6
关键词 罗店中学 健美操 校本课程 实践 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一)背景分析。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指出:“充分关注不同地区、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差异,各地区和学校要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目标及课程内容,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课程内容 。”依据课程标准的精神,我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着力于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保证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本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健美操运动是体操运动项目中基本体操的深入发展,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基本体操。它融合了音乐、体操、舞蹈,吸收了艺术体操、舞蹈、现代舞中有力量性、节奏性、健康而有利于增强体质的动作进行再创造,它以身体训练为基本内容,以有氧运动为基础,是健身、健美、健心的一种锻炼手段[3]。经常从事该项体育活动可以发展人体的灵活性、协调性,可以提高人们上下肢及躯干的活动能力,改善呼吸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提高有氧供能的能力,调节神经系统并提高其抗乳酸的能力,而且能起到增进健康、抗病防衰、调节精神的作用。
(二)学校情况。
我校有8位专职体育老师,33个教学班,有一个400米的田径运动场,学校的各种体育器械基本齐全。近些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我校的体育成绩有显著的提高,而健美操课程的开设,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提供选择,体现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选择性。
(三)学生情况。
我国生活水平在逐年提高,而学生的身体素质却在普遍下降,自我活动意识不强,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动手能力较差。加上现在一个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文化成绩要求提高,但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
基于以上各个方面,健美操校本课程的开发尤其重要。将富有节奏、激情的健美操运用在课程中,将会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同时也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发展,还能培养学生的表现力、丰富想象力及集体意识。
二、课程开展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美操校本课程是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全面提高为主要目标,在课堂上营造一个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气氛,提高学生克服困难和调节自身情绪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增强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实践性原则。
在课程开展上,我们会在每周3次的体育课时间的基础上,设置健美操的兴趣课程,并保证每周60分钟的固定教学时间。此外还会配备专业的教师和活动教室,并加强授课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教师的自身素质。
(三)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健美操课程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在课程的建设、设计、实施的各个环节,始终会把学生主动和全面发展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学习潜能,达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
三、课程的目标
《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指出“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掌握体育与健身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在健美操校本课程的开展过程中,首先要以发展学生的协调力量、灵敏、柔韧和耐力等基本素质为主,使学生身体协调的生长,从而增强身体素质。在此同时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健美的体态美的动作和气质。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四、课程的内容和评价
课程的内容主要分成四部分:健美操理论知识;健美操基础动作;健美操成套动作创编和健美操竞赛实战技巧。具体内容如下(表一)。
课程评价的存在,重在发现和肯定学生的能力和潜能,观察学生的参与能力和自我表现的态度。课程的评价应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这样能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评价的主要方式以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主。
五、课程的实施与保障
健美操校本课程开展的初期主要是健美操理论知识、基本动作、基本步伐等在各年级的开设。开设“健美操”兴趣班,通过挑选组成健美操队进一步强化训练并适时参加各级比赛从而激发其他学生更加喜欢这项运动。加强对健美操的资金投入,加快专业的健美操教室的完善,为课程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
篇7
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ER或OM)创新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科技与艺术创造力的活动。它通过整个团队的集体参与,使队员学会团体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被誉为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活动。笔者所在学校围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展开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与研究,提升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长期以来,学校开设相同的课程,无法突显自己的特色。特色课程是指学校根据学生发展需要,为本校学生开发的区别于传统课程的校本课程。建设特色课程是学校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从宏观上看,它既可以推进教育民主化、多样化的发展进程,也可以推进国家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还可以促进新课改的顺利实施;从微观上看,它在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的同时,可以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蓬勃发展的态势。
课程开发的背景
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中学把头脑奥林匹克作为特色课程建设项目。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ER或OM)创新教育是一项培养青少年科技与艺术创造力的活动。它通过整个团队的集体参与,使队员学会团体努力,团结协作,共同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创造能力,被誉为是培养未来创新人才的活动。
学校是地处城市化的农村中学,生源参差不齐,如果按传统的办学理念来培养学生,很难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能与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挖掘学生的潜能结合起来,能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目标联系起来,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
特色发展既是我国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客观需要,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必然选择。学校近年来坚持“弘扬传统,崇尚科学”的办学理念,坚持“改革活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在创建科技教育特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取得了优异成绩。如何把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做强做大,创建富有个性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品牌,能进一步凸显学校的科技教育特色。
课程目标的设置
学生学习目标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学习目标如表一所示。
教师发展目标 通过开发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校本课程,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和科研意识,提高教师的科技创新教育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科研水平。
学校发展目标 建设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课程体系、内容方法、管理模式、评价体系和保障机制,擦亮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
课程的组织与实施
硬件保证 开展头脑奥林匹克训练活动通常要有三间训练场室,包括科技制作室、艺术创新与排演室、即兴题训练室,才能满足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训练的需要。当然在场地紧张时也可由一间场室多用。
学生选拔与组织 在选拔学生方面的原则是:第一,有利于挖掘学生创造力。对于创造力有天赋的学生,优先考虑成为培养对象。第二,有利于鼓励学生参与。对愿意参加本项活动的要表扬和鼓励,使其即使不能参加比赛,也可成为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成员,做本项目的支持者、宣传者和推动者。发动各班学生报名参加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协会,然后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下,在各班具有科技和艺术创新天赋的同学自愿报名基础上,选拔20名至 30名组建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协会。协会成员分两三个小组,通过小组协作学习训练。
师资配备 师资队伍的专业技能,决定本项目的实施效果。因此,学校认真选拔头脑奥林匹克指导教练,从教师爱好特长、责任心、教育创新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为了提高教练水平,学校还外聘上海头脑奥林匹克协会主席及技术教练来指导,以促进本项目的高水平发展。如项目启动前邀请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开展活动,训练过程邀请专家指导我们如何寻找作品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研究改正措施。
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是课程资源开发。作为头脑奥林匹克课程教练,大家深深体会到:必须重视头脑奥林匹克的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在初期阶段,指导教师遇到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缺乏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为此,开展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必须利用各种渠道开发头脑奥林匹克课程资源,通过广泛采集、立体开发,形成头脑奥林匹克资源库,并实现资源共享。基于以上认识,结合新课程改革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采用“改编、新编”二种方式开发“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改编”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校或当地的现实条件,对已有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教材内容进行局部的修改或结构调整;“新编”就是教师根据需要而开发的全新的课程内容。
二是课时安排。由于现在学生的课业负担沉重,学生大部分时间被繁重的课后作业、各种辅导所占据。因此,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应该考虑如何不占用学生的在校时间。学校的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总课时数为每学年三四个课时,再利用第二课堂时间,将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融入到学校教学中去,与学校所有课程有所联系。
三是教育内容。根据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头脑奥林匹克”校本课程,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努力提高科学素质和创新精神。其中,部分课程内容、学习目标和要求举例如表二。
四是教育形式。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形式是:交叉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训练。学校力求体现融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为一体,注重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体现“群体协作能力、人才优化组合”的竞争,强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努力创设有利于创造思维的环境。在即兴动手训练中,以“制作一个能承受一只网球的支撑架”为例,说明如下:
提供材料:1张A4纸、4根吸管、6张标签纸、10根牙签、2根橡皮筋、2支铅笔。
训练或比赛要求:10分钟内完成制作(当时间剩下1分钟时教练会提醒)。支撑架必须立在桌面上规定的方框内,网球必须在支撑架的顶端。
评分标准:①在支撑架能支撑起网球的基础上,以网球最下端到桌面的距离计算成绩;②制作的创新说明(包括说明项目的创新点、不足或改进之处)加1厘米至5厘米长度作为成绩;③团队合作加1厘米至5厘米长度作为成绩。
五是教育程序。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一般程序是:创设问题――制订方案――探索解决――互动交流――展现评价。以即兴题“用一张A4纸叠高”的教学训练程序为例说明如下:
①创设问题: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均从提出问题开始。在“用一张A4纸叠高”的活动时,提出的问题可有:怎样才能使一张A4纸叠得更高?
②制订方案:大家围绕问题献言献策,然后制订一个以上的解决方案。
③探索解决:围绕解决方案,大家分工合作,尝试完成第一个解决方案。不行或不理想就改进,真的不行就用第二个或备用方案。
④互动交流:先进行小组内交流,再在小组之间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⑤展现评价:展现和介绍创作成果,介绍项目创新,包括说明项目的创新点、不足之处及改进措施。
六是教育过程。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的整个活动过程,把它划分为五个步骤:启动和准备――成员选拔――探索和训练――比赛和展示――总结和评价,也可称为“五步曲”。具体介绍如下:第一步,启动和准备。主要任务是:组建学校头脑奥林匹克领导小组和教练团队。主要内容有:确定项目的行政主管,选拔教练和任务分工。然后集中师生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解题和训练。第二步,成员选拔。主要任务是:从各班级优秀分子中选拔科技精英组建头脑奥林匹克校队。主要内容有:在班主任和家长的支持下,把各班具有科技和艺术创新天赋的同学在自愿的基础上选拔进入头脑奥林匹克协会校队。第三步,探索和训练。主要任务是:对校队进行训练。在不影响正常课程学习前提下进行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以创造力为核心的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努力提高科学素质、艺术素质和创新精神。主要内容有:交叉进行长期题和即兴题的训练,使动脑、动手得到均衡发展,科技与艺术创新相结合,个人创新与团队合作相结合。第四步,比赛和展示。主要任务是:组织学生参加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比赛和成果展示。主要内容为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比赛,我国比赛每年在上海举行,世界比赛每年在美国举行。第五步,总结和评价。主要任务是:分析本次活动和比赛情况,总结评价活动过程和结果。主要内容有:寻找作品的最佳创新点和艺术展现方式,找到训练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研究改正措施和策略。
教育评价 此处的教育评价分三方面来谈,一是总结评价活动过程和结果,二是对教师的评价,三是对学生的评价。在评价方式方面,我们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做法就是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过程评价中伴随着一些量化的评价,但主要还是比较关注质性的评价。我们每周和每月评比一次,评比以自评、小组评、教师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探究过程的创新性、协调性等方面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学生的情感态度、科学方法和活动成果进行综合评价。
社会支持 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必须有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保障。学校此项活动得到了当地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生家长的大力支持。
综上所述,建设头脑奥林匹克特色课程,并且保持可持续发展,必须协调处理好硬件保证、学生选拔和组织、师资配备、课程设计与实施、教育评价和社会支持六个方面,见表三。当然,特色课程建设也要处理好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不能因为建设特色课程而影响和削弱其他课程。
取得成效
学校通过近8年的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实践探索,取得了如下成效。
促进了学生的综合发展 头脑奥林匹克这种新颖的、开发创造力的活动,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学校培养了一批批有个性、有特长、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优秀学生,69项作品获国家专利,参加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创新大赛获得4个冠军、1个亚军和2个最佳创造力,成为了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大赛史上获世界冠军最多的学校,也创造了获世界最佳创造力最多的学校纪录,还创造了没有教练到场(教练因签证遇到问题没有到美国赛场)而取得冠军的世界纪录。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学校一批头脑奥林匹克教练的课程开发能力、创新教育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得到提高。学校共产生11位世界头脑奥林匹克冠军教练。学校头脑奥林匹克(OM)世界冠军教练纷纷应邀在省内外作专题经验介绍,其中笔者曾在中央电视台上科技教育示范课,在世界首届创意节作经验介绍和上示范课,叶耀词老师在全国中学物理创新教学研讨会作“物理教学与头脑奥林匹克创新相结合”的专题经验介绍。
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 通过开展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促进了学校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教育特色的形成,也推动了学校的科学发展,学校科技教育成绩显著,获省级以上荣誉超过十项,其中主要有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先进组织单位、中国头脑奥林匹克特色学校、中国创新型学校、中国当代特色学校、世界创意人才培养先进单位、全国少年儿童科学体验活动先进组织单位。现在学校头脑奥林匹克作为一个特色品牌吸引着海内外兄弟学校纷纷慕名前来参观交流。
参考文献
[1]米克卢斯.头脑奥林匹克活动丛书-创新无止境[M].上海辞书出版社,2012
[2]陈伟新.挑战创造力――中国头脑奥林匹克活动20年[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篇8
关键词: 初中英语校本课程 资源开发 实践
建构主义认为,创建与外语学习相似的学习环境,尤其是学习者熟悉的环境条件,能够在有效激发其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前提下,增强认知体验。由此可见,在教学中,优化教学思维方法,尝试开发运用校本课程资源,能够使学生的英语学习视野更为开阔,增强学生的学习主观内驱动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主要具有如下意义:(1)有助于丰富课程学习资源,拓宽学生的英语学习知识视野。(2)体现英语课程的多样性、灵活性和开放性,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3)校本资源的开发过程更是学生学习发展创新不断深入和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1.整合课程学习资源,激发好奇心
英语校本课程资源是基于学生对英语课程认知感悟需要基础上的拓展延伸,是根据英语课程的开放性和生活化特点而形成一种学习载体。整合这样的学习资源,不仅能够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探寻英语学习表达元素因子,更能够使学生产生学以致用的心理,始终保持新鲜感和好奇心。
教师不妨根据英语课程的兼容性和实践性来优化资源,多从学生的学习认知需要中探寻有效运用的生成点。首先,充分利用学校走廊、板报、画廊等可利用资源,不断丰富学习的空间资源,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其次,注重尝试运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可学习交流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最后,多为学生提供展示语言学习才能的平台,让学生能够在学校一定范围被认可和肯定,激发其学习信心。课程资源的整合过程更是学生好奇心不断激活和内驱动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在整合学习资源中,可结合课程学习要点与本校特色来优化组合。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Fun with English)8AUnit 1 Friends的Reading:Best friends教学中,可根据本地的朋友见面习俗,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常识,思考交流:How to greet your good friends?在此基础上,不妨建议学生做“找朋友”游戏,要求学生将自己心目中好朋友性格特征以“Are you my good friend?”为话题,通过学校的收发邮箱来寻找,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待学生找到自己理想的好朋友之后,可建议学生在朋友联谊会上与好朋友共同表演节目,并且用以“Why do I like to play with my good friend?”为题进行互动交流。
2.注重情境互动引导,增强交际性
将校本课程资源融入英语学习探究过程中,一方面能够使得课程资源更具有生动性和丰富性,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情境互动过程中增强认知感悟。情境互动过程更是学生语言知识和综合表达运用能力不断增强的过程。
教师可从校本资源的特点出发,多探寻英语课程的内在联系性。首先,多为学生营造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学习交流。其次,多为学生提供互相表达学习的时机,以此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思维和运用技能。最后,建议学生有效运用校本资源,多激发英语学习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尝试运用多元化方式交流。这样情境互动,更能够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通过以校本课程资源来优化教学,互动过程更为深刻和丰富。像在《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3 Teenage problemsReading:What should I do?教学中,可运用学校的草坪地,组织学生以交友会的形式盘地而坐,围绕“What do you meet the troubles in you life?”和“How to settle your troubles?”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利用宽松的学习环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够为学生提供可表达交流的机会平台,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
3.延伸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运用力
校本课程运用不仅仅注重资源的优化和丰富,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提供可自由学习和综合表达运用的空间载体。在教学中,可根据学校特点,引导学生走出课堂,鼓励他们根据学习任务,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自主思考和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同时可鼓励学生综合运用表达。
结合课程学习内容,设计合理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熟悉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学习,增强综合语言的表达运用能力。在校本课程运用中,通过设置探究话题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和深化学习认知思维。同时,可利用英语角、学校广播文化、宣传画廊等资源,围绕学生认知表达需要,创建富有情趣的英语学习交流环境,起到活化和促进作用。
如前所述,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丰富教学资源载体和优化教学方法的重要体现,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学习生活经历和感悟入手,最大限度地保持课程的引导生成作用。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够有效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帮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和多元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1.
[2]夏丽.也谈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J].中学英语之友(中旬),2011,12.
[3]李香菊.基于初中英语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1,19.
篇9
“手绘校园地图”校本项目学习课程是在教育生活累积中逐渐生成的。其累积的过程源于生活,累积的轨迹大致有四步。
第一,植根于学校传统的教育活动。笔者学校有一个传统,就是初一新生入学时将开展一些常规的学校生活教育活动,其中一个就是“知我梅中,爱我梅中”竞赛活动。活动大致分两步:一是学校印发“知我梅中”材料,一般包括学校发展历史和学校文化景点简要介绍;二是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利用班会进行“知我梅中,爱我梅中”书面竞赛。目的是让初一新生认知学校,热爱学校,从而快速地融入到学校生活中来。
第二,发展于教育活动形式的拓展。传统的活动应该说是有效的,但也有其局限之处,那就是这样的认知学校只停留在书面的了解和书面的回答上。为此,学校在初二年级创建了“导游社团”,主要以学校景点为主进行现场讲解。具体活动是:社团人员根据意愿认领校园里的一个景点,拟写好讲解词,并集体修改;然后由拟稿者现场进行讲解训练;最后分班向初一新生进行现场导游。另外邀请校外人员来学校充当义务讲解员讲解。这样,初二学生加深了对学校的理解和情感;初一新生现场与书面结合认知学校更深入。
第三,提升于教育活动内容的增加。学校为了把此项基于生活的教育活动做强,又借新课程改革的机遇,由学校德育处和教科室联合将学校相关的人文景点编写成校本读本,并且丰富了活动内容。由传统单一的书面认知竞赛,演化为校园人文摄影展示、校园人文诗歌创作、校园人文散文抒怀、校园人文景点解说、校园人文景点绘画、校园人文景点命名探究等系列活动。另外,为了把活动内容真正落到实处,学校还安排专门的课时和教师,即在初一年级的研究性学习课时内,由负责的教师来实施,所有优秀的成果将在每学年第一学期的学校艺术节上汇报与展示。
第四,生成于教育生活的优化综合。源于生活的教育应该是综合的,而上述三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尽管活动形式趋于多样和活动内容逐渐丰富,但仍缺乏生活教育之综合的特性。于是课题组根据项目学习课程的要素,提出在原有教育内容的基础上优化重组,整合成一个项目:“手绘校园地图”。这样可以以小组为学习单位来合作完成一个项目,小组人员根据项目计划进行内部分工,有的负责整体版图设计,有的负责校园各区域的绘画,有的负责各景点的文字介绍撰写,有的负责为文字配照片,有的负责学校发展历史简介的撰写等,各个环节又可以互为交融渗透,最后整合起来,就是完成一个项目的学习。
上述四步,步步源于生活,最终生成了生活化校本项目学习课程“手绘校园地图”。
“手绘校园地图”项目课程源于生活教育而生成,自然应该回归生活才能发挥其作用,实现其目标。如何回归生活呢?我们采用的方法就是指导学生围绕项目课程去“做”项目,即回归生活化的流程:项目导入,明确任务;项目设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执行任务;项目展示,达成目标。让学生们在“做”项目的过程中走向生活,走进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学懂知识,习得技能,陶冶情操,快乐生活,真正实现课程的教育目标。
1.项目导入,明确任务,激发浓厚的兴趣,走向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第一环节。首先以班级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以10位左右学生为宜。其次明确小组项目任务,通力合作手绘一张校园地图。再次是提出完成项目任务的要求:①要有导游地图的特点,可以参考生活中看到的导游图样式,也可以上网查找著名风景区线路图的样式,更可以创新性地设计独到的样式;②要涵盖校园的一切,外在的文化景点、教育设施、生活设施、体育设施以及道路场馆等,内在的学校历史、景点涵义以及场馆楼道命名等;③手绘,就是亲手绘制,手绘时要避免绘成简单的指示图或者线路图;④要求合作完成项目,最后共享成果。这个环节如果导入得体、项目任务明确的话,就会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向生活走去。
2.项目设计,制订计划,满怀激情走进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第二环节,此环节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活动。首先发挥集体的智慧,比较分析,构想设计,确定一张校园地图的样式;其次根据样式的需要分解地图上需要的“材料”和绘制地图需要的“原料”,开列出相应的清单,以便于下一步的分工和利于最后的完工;第三就是分别领取完成项目的具体任务;第四集体制订出完成项目、最终形成“产品”的整体计划,包括时间节点、分工任务等。这个环节如果分工合理,而且每项子任务又贴近领取任务学生的生活的话,学生就会满怀激情走进生活。
3.项目实施,执行任务,运用做学的方法体验生活。这是做“手绘校园地图”项目的重要环节,也是小组学生根据计划分工分别“做”好子任务的关键环节,更是学生用“做”的方法来体验生活的达成环节。学生“做”的方法贴近生活,呈现多样性。负责原料采集的学生需要进行上网搜索、市场调查、考察分析、成本计算,最后确定采购绘制地图的工具等;负责手绘的学生需要实地观察、现场临摹、景物定位以及征求地理老师和美术老师的意见,最后合理集成;负责学校历史简介的学生需要查阅资料、调查采访,最后定稿;负责文化景点文字说明的学生需要实地观察、资料查阅、采访老师,探究文化底蕴,最后提炼成文;为文化景点配图的学生需要现场拍摄、比较选择,最后确定最佳视角图片;负责文字书写的学生需要考虑地图背面的版面设计、字体选择、合理书写等。凡此种种都需要学生亲自去做,在做的过程中体验生活,习得技能,学会知识,积累经验。
4.项目展示,达成目标,揣着成功的喜悦感悟生活。通过小组分工自主,互助合作,共同探究,形成最终的项目成果“手绘校园地图”。接下来的环节就是项目展示。首先是班级内展示,展示流程为:小组组长出示成果,并对手绘地图进行说明;小组成员作适当补充;接着小组间相互点评;最后教师比较综合点评,评出班级优秀成果,推荐参加校级展示评比。其次是班级优秀成果在学校期末的文化艺术节上展示,其展示流程除与班级展评相似外,还应加上小组成员陈述感悟与体会等环节。
上述环节是项目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回归生活的过程。其优势在于学生在参与项目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走进了生活,体验了生活,感悟了生活,有意无意地感知了学校,了解了学校,融入了学校;同时无痕地增长了知识,习得了技能,陶冶了情操,有效地实现了项目课程的学习目标。
“手绘校园地图”作为校本项目课程,源于生活开发形成,回归生活做学实施,其过程中所彰显的价值远高于生活,大致体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1.课程生活化,践行着教育教学的基本理念。
作为一种课程开发与实施,需要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为依据,才能使课程科学化、规范化。源于生活开发,回归生活实施的校本项目课程“手绘校园地图”开发与研究也不例外,其过程践行着教育教学的三种基本理念。
(1)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是生活和教育的统一,其统一的基础是“做”,即实践。这个项目正是强调了这一点,即学习过程“做”的特点,实践的特性。首先,每一个项目的子任务,是学生在现实生活基础上自主调查研究选择确立的,必将具有内在的驱动力,自然激发起学生主动实践的激情;其次,很多项目子任务需要小组合作才能完成,生活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会自觉地组成合作小组,进行合作实践;再次,每一个项目任务的完成,离不开学生亲身实践,在动手动脑的实践中,即在“做”“考察”“实验”“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挥并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一句话,课程的“生活化”,就是力求课程从学生实际、教师实际、学校实际、地域实际出发,以源于生活、贴近生活、走向生活为原则开发;并且在实施与研究中突出做中学、做中教,实现做学合一、个性发展的开发研究目标。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践行着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的基本理念。
(2)新课程的亮点就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设,倡导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三维目标的落实,追求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型学习方式的培养。“手绘校园地图”课程生活化的做学过程,就是综合实践的过程。具体而言就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通过学生制作特定的校园地图实施教学,回归生活的过程扎扎实实地让学生步入“现实生活”,真真切切地把学生引向“综合实践”。学生利用网络技术查找制作材料和最佳地图样式;到现场对项目任务进行考察调查,发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以研究性学习为手段,提出实际问题,收集、整理、分析资料,撰写学校发展简史;以采访、探究、实地观察为方式,撰写校园文化景观的简介;以自主合作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集成项目“产品”。同时在项目产品展示活动中,小组成员交流心得体会、实践感悟等。总之,这个回归生活的过程,新课程的亮点得到了体现,三维目标得到了落实,新型学习方式得到了有效训练。因此说,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践行着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3)建构主义理论最基本的理念是教师不能只是给学生以知识,而应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头脑来建构知识。“手绘校园地图”校本项目学习课程的开发,就是想给学生一个学习的项目,并且在具体的实施中,培养学生在实践中建构知识的能力。事实上也达成了这个目标,学生在做项目的过程中,在生活化的活动中,主动构建着地理知识、绘图知识、校史知识、学校文化知识等。因此说,此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有效地践行着建构主义教育理念。
2.课程校本化,丰富了学校教育的特色内涵。
近年来,笔者学校以传承为基调,以发展为宗旨,以转型为契机,努力营造校本化、个性化的教育特色“习得教育”。习得教育的要义是习以为常,日有所得;习得教育的理念是以人为本,和谐发展;习得教育的方法是做学合一,个性发展;习得教育的课堂是项目引领,生命发展;习得教育的课程是项目整合,校本发展;习得教育的策略是学生做学项目学习课程,教师施教项目学习课程,学校开发项目学习课程;习得教育的目标是习而手巧,得之心灵。在具体的建设实践中,我们深切地感到,课程校本化是学校特色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隐文化的重要元素。为此,近年来我们着力优化“习得教育”特色内涵的生活化校本项目学习课程形态。此课程的开发源于校本教育生活,即传统的爱校教育活动,在具体的实践中校本化特色更加鲜明,最后生成完全具有学校个性的校本课程。另外,此课程实施又回归于校本教育生活,实施过程更体现了课程之校本化:项目导入,明确任务;项目设计,制订计划;项目实施,执行任务;项目展示,达成目标。每一个环节都以“习”(即做与实践)为先导,以“得”为目的,实现培养“手巧心灵”的学生之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手绘校园地图”项目课程校本化的开发与实施,诠释了学校“习得教育”特色的含义,丰富了学校“习得教育”特色的内涵。
3.课程项目化,促进了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
篇10
关键词: 高中学段 生态文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校本化开发与实施
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课题组,按照研究规划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校,分别同步开展高中、初中、小学三个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研究。本研究选择建瓯第一中学、吉阳中学、建安中心小学为研究样本学校,是因为这三所学校均为南平市青少年水土保持普及教育基点校,具有至少十年持续规范开展以水土保持为突破口的生态文明普及教育的历史积淀。
本报告是福建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课题――《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项目编号:JYZD-2013067)结题报告的重要组成部分暨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之研究结题报告。
一、高中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及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一)本学段研究完成的内容、取得的成果
1.开发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础级课课程(必修)和升华级课程(选修)。
基础级课程(必修)的课程对象为全体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人人可为、人人应为的理念。该课程设18课时。学生修满18课时并经过考评合格者获得1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的课程对象为部分学生。本课程倡导责任使然、兴趣所至、特长展示的理念。学生可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一项或者若干项活动,若经过考评合格者可获得相应的学分。
2.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开设。
基础级课程(必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学生完成了该课程学习并获得了一个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升华级课程(选修)已在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的建瓯一中高一年段分别开设,有2900多位同学自主选择参加其中的1项或者若干项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综合实践活动学分。
3.建构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施教机制。
为了保证《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同时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学生践行生态文明的能力,特别创建或者建构八方面的制度(机制)。
(1)课程导师制。《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基础级课程(必修)所有活动和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6号的活动实现学校指定课程导师制,即这些课程活动必须接受学生所在班级的班主任或者任课教师的指导。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7―19号的活动实现学生聘请课程导师制,即序号为7―19号课程活动的指导教师由学生自主聘请。
(2)课程代表制。在开设《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高一各班级设置课程代表,各班课程代表分别由高一各班班主任各自指定。各班课程代表负责指导各自班级学生完成《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等相关事项。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份《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修行记录卡填写(注:各班课程代表须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组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偿劳务合同。各班课程代表只要完成合同中约定的工作,就有权获得相应的勤工助学金)。
(3)方案征集制。基于升华级课程(选修)序号为19号的活动要求,每学年向高一或者高二学生征集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2014―2015和2015―2016学年共征集40个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
(4)资金资助制。为了激励学生踊跃参与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的设计,每学年从征集到生态文明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方案中选择五项作为资金资助的活动项目。
(5)课程评鉴制。在每学年的6月上旬,召开《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鉴会,该会由高一各班级《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课程代表和部分指导教师⒓樱共同完成生态文明学分认定。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总计完成5700人次的生态文明学分认定(注:生态文明学分证书见附件1和附件2)。
(6)骨干培训制。在每学年的10月上旬,对包括各班课程代表在内的水土保持志愿者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提升培训。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共培训100位学生。
(7)分享引领制。要求学生在参与《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与同伴分享参与活动的收获,以此引领同伴更有效地参与课程活动。例如:在每学年的“三节”期间开展“水保绿网杯”装置艺术作品竞赛获奖品展示活动;在每年中国水周期间举办“水保绿网杯”美丽乡村寒假环保行手机微拍作品展示分享活动;在每学年的10月和3月期间分别举办资金资助活动项目的设计说明课、成果汇报课;在每学年的上下学期各举办1期感悟展评活动。
(8)评优准入制。把学生参与生态文明综合实践课程所得学分作为评优(先)的准入条件之一。
(二)高中学段研究达到的目的和水平
1.达到的目的。
第一,促进了学生更好更快更直接地优化自己的生态文明知情意行模式,提升了学生践行的生态文明能力。
第二,实现了《〈我与生态文明携手同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被纳入建瓯一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
2.达到的水平
本学段研究不仅填补了建瓯一中在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空白,而且为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的实施提供了有借鉴价值(在实践层面上)的范本。
二、比照原申请书制订的研究工作计划,对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自评与原因分析。
高中学段研究严格按照课题组设计的研究路线图和研究步骤,开展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五个子方向研究,且高质量地完成了课程开发研究子方向、课程设置研究子方向、课程指导研究子方向、课程激励研究子方向四个子方向研究。之所以能完成这些研究任务,最主要的原因是契合了福建省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改革试点实验项目――建瓯一中《完善立人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验研究之需要。
学业评估与管理研究子方向特别是学业评估没有完全达到预定目的。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各项综合实践活动学业评估细则制定得较粗放(客观上评估细则的制定是很难的),再加上活动过程的记录有失周详和缜密。
三、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对本项目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和建议。
(一)同期国内外同类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
目前,国内外开展高中学段的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的校本化开发与实施方面的研究较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对养成化原则、趣味化原则、精细化原则、乡土化原则、校本(课程)化原则疏于恪守,存在五方面的缺陷或者不足。具体表现:
第一,由于疏于养成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能发挥较好的养成教育作用,即没有较强的养成性。
第二,由于疏于趣味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易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即没有较强的趣味性。
第三,由于疏于精细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即没有较强的操作性。
第四,由于疏于乡土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贴近学生家乡的生活生产实践,即没有较强的针对性。
第五,由于疏于校本(课程)化原则的恪守,开发出的高中学段生态文明主题综合实践课程不会较好地融入学校的课程体系,即没有较强的持续性。
(二)高中学段研究后续研究工作的设想与建议
1.开展课程目录优化研究。
2.开展课程学业评估优(细)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教基二司〔2014〕4号,2014.
[2][美]阿姆斯特朗.当代课程论[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模式[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1.
[4]马桂新.环境教育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董奇.心理与教育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洪明,张俊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导论[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
[7]肖成全.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实施指南[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8]李臣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9]叶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问题与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1(6A).
[10]贾艳秋.挖掘综合实践活动资源,提高学生实践能力[J].中国民族教育,2011(2).
[11]钱维菊.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资源的几点思考[J].现代阅读,2011(5).
[12]余谋昌.生态文化的理论阐释[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1996.
[13]余\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
[14]李锐锋,罗天强.论和谐社会的生态支撑[J].与现实,2007(3).
[15]张德昭,徐小钦.重建人和自然界的价值论地位[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3).
[16]金涌.工业生态:原理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17]卢风,刘湘溶.现展观与环境伦理[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4.
[18]彭慧芳.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08.
[19][美]卡逊(Carson,R.).寂静的春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 上一篇: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
- 下一篇:国内旅游市场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