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缺乏创新意识改进措施

篇1

关键词:政治教学;创新意识;初中政治

一、引言

初中政治教学旨在通过思想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以及社会人生观,同时还要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教育改革中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重要体现在学生的求知欲、独立思维能力以及创造能力等。因此通过初中政治教育促进初中学生创新意识的提高是教育改革不断深化以来最为重要的课题。

二、初中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则

在全面推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初中政治教育首先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第一,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鼓励学生勇于提出自己的问题。只有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主动思考,勇敢探索,积极提出自己的问题,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不但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更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错误、荒唐的问题加以详细的解释和肯定的鼓励。第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够使学生学会主动思考,自主学习,不但能够有效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能够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初中政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不断的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问题,利用丰富灵活的语言,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的教学气氛才能够不断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三,激励学生的需要。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需要是多方面,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希望自己的创造需求得到满足。因此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不断的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手段以及新的情境的创设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形成,最大程度上满足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成就感和创造感。第四,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不同的生活背景和个性,教育改革提倡教学活动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独立性思维的存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条件。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并且善于发现和捕捉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鼓励学生积极发挥自身思维的优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

三、初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第一,教学理念滞后。在当今的初中政治教学中,教育改革的推进依然处于成长阶段。这主要是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十分深远,使得政治教学在初中课程学习中并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使得各学校在课程安排以及教学计划中对政治教学的规划存在一些问题。[1]第二,政治教材缺乏创新性。由于初中教学中的政治教学课堂时间不够充分,不能完全满足教育改革的实施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政治课程进行重新的规划,以确保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既能够完成课堂教学,还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些课外实践活动。从而发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政治课程教材和内容缺乏创新性,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无法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制约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2]第三,忽视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由于应试教育的深远影响,导致许多初中学校依然无法完全转变教学观念,对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缺乏足够的重视,不能有计划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也没有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规划,依然将书本教材上的基础知识作为教学的重点目标,不利于学生的创造力的形成。[2]

四、初中政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分析

第一,课堂教学应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在初中政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在课堂教学中更加有计划性和针对性。尤其是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今天,许多教师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转变了自己的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逐渐适应了自己的新角色,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点考虑到学生的自身特点,详细掌握学生的个人信息,进而有计划性的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向个性化需求的方向发展,从而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效率。第二,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思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就要不断改进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更加新颖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思维进行正确的引导,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发现自己的潜能》这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一个有趣的故事作为教学的开端,历史上有一位十分英勇的将军,李广,这位将军的箭法十分高明。有一日,他喝醉了在林间小憩,朦胧中发现面前扑出一只猛虎,情急之下连射三箭后认为猛虎已被自己射死。酒醒后发现自己面前只有一块巨石,上面插着三支自己射出的箭。这个故事说明,人在危急时刻能激发出平时感知不到的潜能。

五、结束语

初中政治教学不但要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更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针对当今初中政治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一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课堂教学效率的措施

作者:王洪彬 单位: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为了满足社会对日益增长的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设计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最终促进我国设计产业的顺利发展。而当前的设计市场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市场,它需要创新型技术保障我国的设计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推动从业人员创造出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1.国外相关研究。设计教育在法国是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学科,要求学科设置合理,学习形式受欢迎,教授具有综合才能。法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赫钦斯指出,在开展高等教育时需要加强对普通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两者之间的衔接。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內容相关的工作。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指出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重新安排、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培养实践能力。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形成主体意识,这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开展创新型课程实现。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内学者对艺术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重在认识层面,以论述人才功能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层面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第二,部分学者注重在某一方面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阐述,缺少对推进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第三,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较少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并且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落后,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足。在对教师的测评中发现,教师并没有较好地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而且一部分教师本身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由于设计专业对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其创新要求,缺乏必要的条件及氛围,学校在管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面面俱到,需从学生、学校、教师及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第一,应当提高学生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需要正确引导,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障碍需要克服,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需要极力塑造。第二,明确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特色。正确区分理工科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体现院校的特色,设计人才需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第三,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人才培养的全面化;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第四,建立一支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的革新意识急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急需增强,教师的艺术设计精神有待加强。第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第六,加强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四、总结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手段与措施。高职院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导向,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自我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教学。此举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慧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卓,陈征,马宇飞.如何加强动漫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35).

篇3

选题是毕业设计过程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具有战略指导意义的一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学生毕业设计能否顺利完成,对培养学生独立获取新知识起着关键作用。好的选题能充分发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因此,教师要选择富有科学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课题,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毕业设计的全过程。

(二)建立学科指导小组,实行联合监督指导

这种做法增加了学科指导工作统筹协调的灵活性,优化了学科小组内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杜绝了因个别指导教师临时出差而发生其学生无教师指导的现象。实行学科指导小组后,学生不仅对自己的课题比较熟悉,对其他学生的课题也有所了解,这有利于学生将设计过程中萌发出的创新的火花融合到毕业设计中去。

(三)建立定期交流和报告制度

为降低外部因素和实验条件对论文质量的影响,在学生选题初期就明确应完成的内容和任务,使学生对自己将要完成的题目有较好的认识和预期设想。建立每周师生见面讨论交流的制度,全程监控设计进度,教师随时掌握学生的毕业设计进展情况;每两周学科指导小组的教师进行一次交流,针对学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展开讨论,给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四)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毕业设计评价体系

毕业设计成果验收、毕业设计答辩以及毕业设计成绩评定时,创新性都占有很高的比例。学生对某些设计内容或某些概念论述进行了创新或对前人的工作有所改进或突破,就应获得较好的成绩。这种评分办法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学生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充分发挥其个性优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时代对具有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人才的要求。

(五)建立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学生科研激励措施

目前大部分学生对科研缺乏认识,没有形成一定的科研意识。因此,我们拟采取以下措施激励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首先,让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这样既能让学生形成科研的基本概念,又能提高学生的科研水平与学习水平;其次,学校可以将教师指导学生从事科研的工作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研究挂钩,即如果学生发表了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优秀作品,那么可计入导师的科研分;再次,学报应开辟学生论文专栏,鼓励学生积极投稿,开展学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

(六)造就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要在毕业设计工作中开展创新意识教育,教师必须首先成为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高校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多角度、多空间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对于获取新知识的欲望,启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思路。因此,全面提高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要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因为作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导力量,教师本身必须与时俱进,具备很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其次,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师不仅要具备宽厚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再次,要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只有拥有较强科研能力,教师才能将其所在领域最前沿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才能将新的科研方法传授给学生;最后,还需提高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师扎实的治学态度和严谨的科学作风会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形成产生深远的影响。

(七)小结

篇4

关键词:高校;机械工程;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有了创新,时代的脚步才会向前迈进。创新教育一直是教育行业所关注的重点,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虽然相对以前而言,在创新教育上,有所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善。

一、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不明确

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很明确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只是简单地把创新教育当做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对此也没有多加关注,自然而然,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教育内容,它实质上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的教师及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创新教育的意义,明白它的实质。由于高校对创新教育的本质认知不足,没有领悟到创新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得在高校中,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二)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且条件有限

虽然大学教学没有高中那样紧张,但是科目繁多,想要真正学好一门科目,学生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实践。尽管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社团,但由于创新意识淡薄,学生们大都不会参加。高校虽然一直都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提供给学生们进行创新的场地、设备都非常有限,使得学生本来就不强的创新意识,变得更为淡薄,不会自主进行创新活动。

(三)高校创新教育力度不够,师资不足

所谓创新教育,当然就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上要进行全面革新。虽说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并且支持创新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缺乏,即便有学生想要进行创新研究,由于教师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引导,时常采用小组、小范围创新研究模式,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大大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不能一味地只进行课本知识讲解,没有实践,学生们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也不会深入。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探究,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机械工程类专业本来就是理论知识多、步骤流程复杂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理论及图表、步骤的讲解,相信学生们也难以理解清楚,并且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们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们可以大胆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不能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标准,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机械发明,为学生讲解其发明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结合原理,进行创新思考,看是否能创造出一些有趣的机械产品。

(三)建立激励创新机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是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所以,高校需要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者除了可以获得证书以外,还能得到一定的奖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会不断进步。与国外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创新教育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传达不够,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师资力量不够等,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我国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国栋,赵鹏起,殷宝麟.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28-30.

[2]魏文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235-236.

篇5

高职院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创新思维的开发、创新个性的培育、创新实践的加强应集中融入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中。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关于设计专业创新问题的研究现状,指出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在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通过调研分析、走访设计行业资深专家及借鉴德、法相关院校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等方式,提出高职工业设计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创新能力

一、培养高职工业设计学生的创新能力的意义

为了满足社会对日益增长的设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我国高职院校开设了工业设计专业,其目的是为社会输送大量的工业设计人才,为我国的设计产业提供人才支持,最终促进我国设计产业的顺利发展。而当前的设计市场不同于传统的设计市场,它需要创新型技术保障我国的设计可以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推动从业人员创造出更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作品。因此,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培养设计专业人才的创新能力。

1.国外相关研究。设计教育在法国是基础教育的一门核心学科,要求学科设置合理,学习形式受欢迎,教授具有综合才能。法国著名学者罗伯特•赫钦斯指出,在开展高等教育时需要加强对普通教育的研究,积极开展两者之间的衔接。大学生在生活中会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专业课程的学习上,但是有超过一半的学生都不会从事与专业內容相关的工作。

2.国内相关研究。国内学者开展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研究,指出高校要改变培养目标,重新安排、设计课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锻炼、培养实践能力。开展创新意识培养最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形成主体意识,这可以通过进一步完善平台、开展创新型课程实现。但是总的来说,目前的相关研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国内学者对艺术教育以及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重在认识层面,以论述人才功能为主,缺少实际操作层面有关运行机制的研究。第二,部分学者注重在某一方面对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进行阐述,缺少对推进设计创新人才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研究。第三,大多数研究都是从管理者的角度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素质,较少涉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分析发现,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对创新的理解还不到位,并且没有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生学习动力不够,学校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方法不灵活,学习成效评价方式落后,教师自身创新意识不足。在对教师的测评中发现,教师并没有较好地开展创新意识的教学,而且一部分教师本身也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

三、高职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建议

由于设计专业对创新性有较高的要求,而现有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其创新要求,缺乏必要的条件及氛围,学校在管理上面临巨大的挑战。教学改革要面面俱到,需从学生、学校、教师及社会等多方面入手。第一,应当提高学生对创新意识重要性的认识。主要表现在: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需要正确引导,创新意识培养的心理障碍需要克服,开拓进取的个性品质需要极力塑造。第二,明确院校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角色和特色。正确区分理工科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需体现院校的特色,设计人才需满足文化产业的需求。第三,改革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凸显人才培养的全面化;改进学生评价体系,完善创新教育教学管理机制。第四,建立一支勇于变革、善于创新的教师队伍。教师的革新意识急需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急需增强,教师的艺术设计精神有待加强。第五,大力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培养模式。第六,加强艺术创新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结合。

四、总结

大力发展高等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是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由之路,也是创新发展的必要手段与措施。高职院设计教育的创新发展,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导向,充分发掘学生潜力,在尊重学生自我个性品质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化教学。此举对培养创新人才具有重大意义,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作者:赵慧 单位:杭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成卓,陈征,马宇飞.如何加强动漫设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中外企业家,2013(35).

篇6

摘要:创新意识在各种场合都被提起,且在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参与科研活动逐渐成为科研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如何在科研活动中更好的完成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学生参与学校科研活动的契机来有效增加学生的专业知识,也成为高校科研的一个关注点。本文就此作出一点自己的浅薄的看法。

关键字:科研管理;创新意识;人才培养

高职高专类院校在科研工作上依然面临着许多的问题,如高职高专院校本身对科研工作的整体重视程度不足、科研工作缺乏强势带头人,科研课题竞争力不强导致科研经费来源不足等,这些问题都是我们科研工作者需要解决的。然而,作为一个学校,工作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教与学。高校要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最重要的一个举措就是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这也应该是高校培养目标的组成及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创新能力是指怀疑、批判、调查的能力,是指研究者利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艺术、技术、管理和各种实践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的能力。”[1]科研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创新活动,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来说,所接受的教学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有所差异,但是需要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却一点也不少,此也是我们当代素质教育所提倡的,是大学生素质教育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学生参与科研实践具有重要的作用

高职高专院校的学性参加科研实践的活动中来,对于我们的科研工作及学生的本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等都有关切实的意义。有利于学生在科研实践,加深对原有专业知识的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加强了学生学习的效果。而学生在参加科研活动中,了解了老师在科研工作中的辛劳,更有利于师生间的互相了解,有利于增进师生关系,促进教与学的和谐进行。

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都大大的提高,这些都为学生在以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增强工作竞争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实现科研目标的努力中,学生科研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同样对指导科研活动的老师也有着重要的帮助,对老师更好的完成科研工作也有着促进作用。

二、提高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具体措施

1.改革教学,促进教育创新

提高大学生参加科研实践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应该是改革教学。无论是何种类型的学校,主要矛盾只能是教与学。在教学上进行创新改革,促进教育创新可以说是学校想要提高学生参加科研,提高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主要的内容。

改革教学的一个首要的方面就应该是改革教学内容。学校在选择教学教材,教学内容的方面,第一要注重的应该是教学内容的创新性。有许多专业的教材已多次改版改进,而有的学校在为学生选择教材时,出于各种原因依然是选择老版本的内容。同时,在授课过程中,有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可以数年不更换教学教案,这些都大大阻碍了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

教学方法的更新也是创新性教学的重要方面。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对内容进行精解,对学生进行设疑,有必要时,进行全方位的交流,在全班甚至全校进行交流,以提高学生参加科研学习的热情。教学方法的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科研创新的积极性。

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的同时,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以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主要的目标。改革以前不适应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实行新的评价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也有较好的提高。

2.不断提高科研奖励,完善科研政策

学生参与科研工作,还需要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的大力支持。鼓励学生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应该是学校的一个方针政策。提高科研的奖励面,将学生的科研奖励提到学校奖励范围中,更有利于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现有的科研政策如能再增加及明确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部分,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积极的参与到科研活动中来。

3.学生参与校科研实践的动力――市场化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经济动力是不可忽视的动力。在保证正确的方向指导上,以经济导向刺激学生积极投身科研实践,并以此增强自身的专业学习也不失为一个快速提高的方法。将科研工作市场化的有利点就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积极性,但应注意的是,市场化只是一个方式,不能将此作为终极目标,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主要目的应该依然明确。

三、学生参加科研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应注意分清主次矛盾,以学习为主,可以在科研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以科研为导向。但也要注意在学习中恰当的分配精力,以增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为以后参加更高目标的科研活动积累知识与经验。

2.注意端正态度,明确目标,保持积极良好的学习心态。科研活动中,对于学生来说重要的不是科研所带来的名利,学生参与科研所追求的应该是在参与中提高能力,在活动中增强意识,增加对科研活动中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增加。对科研活动的目标应明确,以一个学生的良好的学习态度来完成整个活动。

3.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追求更高的目标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创新意识。同时也要在学习过程中,主动请教指导老师,在老师的指导中树立正确的科研观,以避免走弯路。再则,师生共同全作也是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一个基础。没有老师的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也缺乏正确的导向。

总之,培养和提高高职高专学生的创新意识及能力是综合性的课题,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的任务。我们不能寄托于一时的改革就能实现。也不能说让学生参加科研实践就一定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科研实践活动中提高及培养学生只是方式方法,一个手段而已。我们所希望的是在不断的研究中,通过一个一个的课题研究,为国家及人民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鹏,于兰,刘助柏等.高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7.大学教育科学.2005.3

篇7

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独生子女在社会成员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多。现代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习惯性地为孩子包办一切,过度溺爱,导致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不断增强,不利于孩子独立自主意识的形成和动手实践能力的提升。初中化学教育注重学生创新思维与动手实践能力的发展。化学药品、器具的使用,实验操作的要领,如排水法收集气体、粗盐提纯等实验,更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甚至利用自己的创新思维对实验器具、操作过程进行改进。而独生子女正缺乏这种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因此,家庭教育方式需要不断改进。

二、初中化学教育中,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措施

(一)改变传统教育体制,激发学生创新思维(1)在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给予学生发展创新思维的自由空间。鼓励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化学实验中出现的现象,尽量少强调“答案”一词,以免禁锢学生的独立自主思维。(2)注重对思维活跃,实践能力较强学生的培养,树立学习榜样,激励其他学生向榜样学习,以少数带动多数。从课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实验课上的操作能力,课外对化学现象的探究与发现等多方面综合考察学生,这将有利于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自由的学习发展空间让创新思维自由飞扬。

(二)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为教育发展营造良好氛围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为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兴旺发达。反过来,创新型的社会环境也会反作用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社会发展中更加注重自主研发、保护个人及团体专利,在社会上提倡创新、鼓励创新。创新型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必然对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产生积极影响。创新型社会环境,会为中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对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营造良好氛围。

(三)鼓励学生在化学实验探究中掌握知识化学以实验探究为基础,不亲身进行实践就不能真正探寻到其中的奥妙。在课堂教育中,老师在教授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应多开展探究性实验,例如:利用化学知识让学生自制饮料,粗盐提纯,制作简易净水器,与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将枯燥无味的理论知识变为兴趣盎然的小魔术。可以使学生置身于无限的知识天地,陶醉于在化学实验中通过亲身实践带来的乐趣。化学实验探究,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也逐渐提升了实践能力。

(四)丰富课外化学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竞赛(1)创办兴趣型社团中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并由老师进行专业点评与指导,推选优秀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型知识竞赛,还可以定期进行化学知识专题讲座,让学生获取更多、更新的信息,更加深入的了解化学。(2)学校还可以与校外企业进行联系,让学生走进社会,走进企业,组织学生参观并进行劳动。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扩大视野,开阔眼界,也能够了解企业发展对于化学知识的最新需求。

(五)改变家庭教育观念父母对于孩子的疼爱是出于本性,但不应是过度的溺爱。父母应果断的抓住一切时机,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孩子也会从中得到乐趣。在面临困难时,父母更不应该包办一切,应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和面临困境的勇气,让孩子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实践能力,活跃思维,为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铺垫。“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根深蒂固的,父母的创造性思维也会影响孩子。父母也应该广泛学习化学知识,从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介中,选取易于孩子接受的知识,与孩子共同学习、探讨。在家中与孩子一起做化学实验,建立融洽的家庭关系,与孩子像朋友一样相处,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三、结束语

篇8

一、个人存在问题和不足

1:对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不深。在理论学习上存在浮燥情绪,在学习内容上,认为没有业务知识更实用。在学习的方式上,理论联系实际还不够,不能融会贯通到真正的在干中学和学中干。

2:在思想上还缺乏开拓创新意识。在思维方式上,有时习惯于凭经往常经验考虑问题,大胆探索的方式方法比较少。

3:工作作风有时不够扎实、不够深入、处理问题有时有时还存在不妥之处,工作中还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自我思想有时还存在。

二:根据以上的不足之处,提出下一步的整改措施:

1、努力强化学习,不断提高思想境界,全面提升自身素质。自己越来越注意到在当今这个与时俱进、知识与信息不断更新的社会里,学习是提高自身素质的第一要务,充分认识到,在当前形式和环境中,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被这个社会所淘汰,这不但要学习应具备的相关业务知识和政治理论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法律法规、科学管理、市场经济、计算机、英语等普及社会必须掌握的知识,学习这些的目的就是为了今后游刃有余的工作打好一个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更重要的是要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修养问题,还要强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努力做一个有德有才的大家认可的机关人员,做一个高素质的人。

2:不断提高和改变工作思路,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工作水平。我们现在从事的工作,会面临许多新问题,新矛盾和新内容,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地更新知识,丰富自己的工作技能和实践本领的同时要善于在工作中开拓创新,提出新的思路和新见解,对企业、基层农民,我们除了要真心诚意地对待他们,更要时时刻刻的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分析,去解答所提出的问题和所遇到的困难,切切实实地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把良好的愿望和实际工作效果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在工作中争创一流。

篇9

【关键词】高中数学;兴趣;动机;创新

作为一名高中数学教师,我对如何提高教学存在着一种认识,认为数学是作为衡量一个人能力的一门重要学科。高中数学语言表达很抽象,逻辑很严密,思维很严谨,知识连贯性和系统性也较强。那么,怎样才能数学教学质量得到提高呢?要从它的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达到可喜的目标。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即复习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即使在学习环节中注重了“预习”,也是为了更好地“讲授新课”,为了更好、更快地让学生接受“新知”。久而久之,客观上导致了学生思维的依赖性和惰性,因而也就根本谈不上让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以致于丧失了创造力。上课基本采用满堂灌的方法,不管学生听不听得懂,反正讲了,学生就该仔细听,就应该会,课上作笔记,课后大量作业做巩固。但是,事实上有些学生根本听不懂,不知道教师讲了些什么,课下只能抄作业,结果学生疲劳厌学,教师疲劳厌教。长此以往,学生一旦习惯了这种被动的学习,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渐渐丧失。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以“讲”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早已经过时的,从学生的潜能开发、思维拓展、身心 发展 、自主健全的角度来看,是非常不利的。

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社会的进步对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学提供新的技术手段,为学习提供新的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运用于数学教学,弥补了传统教学的不足,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般来说,高中学生要探究出某个数学问题或者定理,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这绝不是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内就得到解决,高中学生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前人的知识与方法,任何脱离知识基础的探究都是盲目的。应该承认,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但是,它不能和“填鸭式”教学简单地划上等号。

从小学到高中绝大多数同学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然而并非人人都是成功者,许多小学、初中数学学科成绩的佼佼者,进入高中阶段,第一个跟头就栽在数学上。高中数学学习是中学阶段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不少学生升入高中后,能否适应高中数学的学习,是摆在高中新生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学习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因素等外部因素外,同学们还应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和改进学法。

众多学生造成成绩滑坡的主要原因:

(1) 学习的兴趣。要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愿意主动的学习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自此变得更加的重要。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1)学习不主动。许多同学进入高中后,还像初中那样,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没有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2)学法不得当。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 总结 、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做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

(3) 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数学现象具有好奇心、探究心,不断追求新知,独立思考,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而现在的大部分学生都缺乏创新意识,照搬教科书和老师的方法学习,致使学习呆板,乏味。

篇10

【关键词】高校 教务人员 创新意识 淡薄

教务管理在高校教务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维系着教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是协调、监督教学工作的保障。教务人员是负责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人员,承担着正常教学秩序的管理、协调工作,为高校领导制订工作计划反馈意见与决策提供根据。随着我国高校快速发展带来的日趋扩大的教学规模与多元化的教学层次,教务管理工作已不再只局限于行政工作,而变得日趋复杂。提高高校教务人员的创新理念与工作素质已成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并关系到高校日后的健康有序发展。

一、高校教务人员创新意识淡薄的原因

1.高校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

在高校的教学管理中,教务管理部门负责高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从教学课程的安排到教材的选择,再到学生学籍的管理,都离不开教务管理部门。高校教务人员也就成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具体实施者,并对其他各部门的工作进行监督与管理。在权利如此集中的管理模式下,教务部门无法做到高质量安排与管理高校的各项工作,也缺乏利于教务人员树立创新理念的环境。

2.高校信息化设备的不完善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高等教育越发普及,高校的招生人数与办学规模也日趋扩大,这也就给教务人员的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如此高要求下,部分高校先进的信息化设备却不完善,无法有效地辅助教务人员开展工作。部分高校也不注重相关教务平台的开发,加大了教务人员日常的工作量,不利于高校教人员创新理念的提高。

3.教务人员自身素质不高

新时代的要求下,高校的管理工作取得了极大的进步,也对教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务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高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但是当前部分高校的教务人员却没有相应的教育管理人员应有的素质,无法有效地协调组织高校日常工作以及创新工作方法。更甚者,高校的教务人员不是通过合理招聘的优秀人才,而是通过裙带后其他关系走上了工作岗位,这就严重影响了高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也不利于教育人员的创新意识的树立。

二、提高高校教育人员创新理念的办法

1.树立科学开放的管理理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高校应树立“人本思想”的管理理念,教务部门要不断下放权利,并赋予院系更大的权利去管理本院的日常教学与管理工作。在开放的管理理念下,各利益相关者应采取相互依赖、相互合作,形成有效的合理推动高校的教学管理职责。教务人员也要在开放的管理理念下,逐渐实现开放化的管理模式,深化认识教务管理的重要性与意义,树立起适合高校、学生协调健康发展的管理理念,为树立创新工作理念营造良好的环境。

2.加强高校信息化建设

在当前高校发展形势下,教务人员不仅要负责高校日常的行政工作,还要完成相应的学术管理职责。这就需要教务人员根据高校办学宗旨与学生的发展目标,进行相应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承担其教学质量的管理与评价等工作任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克服了人工管理的弊端,极大地提高了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和管理的规范化。信息化设备的投入使用,加强了高校各部门间交流与合作,全校师生能够使用互联网随时查看相关的信息,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安排。此外,教务管理服务平台的构建,使教育管理工作更加规范与合理,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平。

3.提高教务人员的素质

提高教务人员的素质,不仅是创新意识的发展要求,而且也是提高高校教务管理质量的基础,同时还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推动了力量。因此,加强高校教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从高校管理层面来看,要对教务人员实行各种形式的培训,如岗前培训、短期培训、合作交流以及专业技能培训等,提高教务人员的道德与业务水平,并提升其严谨的工作态度与处理应急问题的能力。同时,还应不断鼓励教务人员对自身工作进行研究,并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机制,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奠定理论与实践基础。此外,高校教务人员还应与学生保持良好的关系,时刻倾听学生的意见与想法,在学校教学目标的指导下,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志安.浅谈如何解决图书馆工作中服务理念淡薄的问题[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22(06):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