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文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泰山文化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泰山文化概论

篇1

【关键词】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问题;对策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在各个高校的英语专业得到了大力的开展,并且也从此来开了研究该课程理论和实践的序幕。同时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高年级英语教学研讨会也逐渐在高等院校的英语专业召开,并提出了将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作为必修课程的建议,并且随着相关教学大纲的制定,使得研究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的步伐更进一步加快。时至今日,对于教材的建设依然有待改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服务和指导学生。

一、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问题

(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无法得到很好培养

听说读写这些基本技能的培养是学生学好英语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这些环节自然也就成为了重点,同时为了满足新课标要求,还开展了多种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在注重以上教学环节的同时,却忽视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严重匮乏,而对其根本原因进行追究,实则是教材编排过程中忽视了这一点,在教材编排的侧重点上为知识和理论的介绍,并未将知识、理论和相关语言现象结合分析,自然学生的语言现象分析能力就得不到培养。

(二)教材内容枯燥乏味

目前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对于广大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深奥难懂、枯燥乏味的特点,将学术性作为了教材建设的重点,并且内容难度较高,使得学生很难理解,进而丧失学习的兴趣。并且部分教材内容的选择主要源自原著片段改编和直接内容引用,却未说明、阐释,这样就使得语言不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与此同时,在教材的编排设计过程中也为将漫画、插图等引进,使得教材的趣味性不强,学生的思维无法得到启发,进而导致学生学习的兴致不高。

(三)教材内容更新不及时

自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开展至今,虽然语言学学科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教材的编排速度却不能做到与时俱进,或者是教材虽然进行了不断的重新编排,但是在内容的更新上却不明显,例如戴炜栋等在编排的过程中仅在原有基础上加入了“跨文化语用失误”、“派生构词法”、“分析词的结构”、“语言的功能”这些章节,却为涉及语篇语言学、认知语言学及其系统功能语法相关内容。

(四)语言学方法的介绍欠缺

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学的目的是将语言相关知识及其语言学研究方法向学生传授,以此来实现学生独立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但是就目前的教材编排过程中,却严重匮乏语言学方法的介绍,例如在对分支学科和某一流派进行介绍的时候,只注重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的介绍,却忽视了操作方法和思路的介绍。

二、建设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对策

针对以上英语专业语言学概论教材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相关对策的实施,以此来实现教材编排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的增强,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具体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分析具体语言现象,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即应用和掌握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思维方法和推理、判断、概念等思维形式,将抽象、空洞的理论知识过渡到具体和实际,并对语言现象借助语言学理论进行解释。以分析具体现象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概括、抽象、综合、分析、比较等。同时在设计教材练习的时候也要关注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当下我国的教材练习设计主要为简单的问答题,可以在教材中将答案直接找出,这样就不利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而相比之下,国外的教材确实值得借鉴的,所涉及的教材练习主要包括了Discussion topic/projects和Study questions,前者主要是对演绎和归纳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察,后者主要是对基本理论和概念情况的考察,在考察的内容、范围上更加全面,在难度上更高。

(二)重视介绍语言学分析技术

以上我们对我国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侧重点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了存在的不足。因此,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必须将知识不断的细化全面,将分支学科和语言学各流派的操作方法、思路等向学生全面详细的介绍,如句义分析的技术、功能主义及认知语言学技术和理论、生成语法的操作方法和思路、分布分析法、语义学的词义分析等,同时再将结构主义的描写方法和分布技术详细介绍,如变换、删除、扩展、替换等方法,使其成为语言学概述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将语言学概论教材基础性突出

该课程主要是以基础理论为主,因此在进行教材设计和编编排的过程中也要将其基础性突出,并将介绍基本方法、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作为重点不介绍或者是少介绍边缘性和非基本内容。再者就是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对知识水平和学生的专业语言能力充分的考虑,保证精选内容能够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删除学生不易理解、抽象的章节,当然其前提是保持语言学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四)教材的设计编排具备人性化特征

也就是讲插图等引进教材中,使教材具有生动、形象和直观的特点,能够将信息以图代文传递,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和思维的启迪。例如借鉴From-kin版的教材,在该版的教材中,所涉及的插图具有大量性,且多以卡通漫画为主。在进行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鉴别时,就将卡通漫画编排与教材中,选材源自电影《人猿泰山》,而内容则是简与泰山初次见面的故事,这种区别语言运用和语言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对原本乏味枯燥的知识感到生动有趣,进而提升学习的热情。而Hudson版的教材则将本章的术语和概念专门列出,以此来实现学生对重点内容的把握。并且还将提纲列出于每一章的后面,以此来让学生更好的把握本章的思路。除此之外国外Radford的教材还将术语索引附录于书中,而Fromkin版的更是将小型语言学词典及其索引附加,这样就使得在进行教材编写的时候对于术语的严谨定义,学生可以通过附录来进行理解和查检。由此可见,语言学概论教材的建设过程中必须向国外借鉴先进的手段,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

(五)重视语言学研究新成果的吸收

通常情况下,将定论传授,并将相对稳定的教材追求是教材设计和编排考虑的重点。但是现如今,要想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就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不断的更新,将新方法、新观点和新理论引进,使教材的建设与当下的语言学学科发展相适应。并且随着二十一世纪的到来,语言学思潮受强大解释力的影响,对于语言类型学的研究更是日益增多。并且将语法化及其话语分析作为了重点。故而在进行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对该领域研究的相关新成果进行吸收,保证语言学概论建设编排的与时俱进。

三、结语

以上我们详细的探讨了英语专业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建设中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具体化的对策,因此,要想语言学概论教材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效,就必须在进行教材编排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以上方式和方法,保证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保证涉及内容的全面性、通俗易懂性,使学生能够对知识和理论更加全面的掌握和理解,实现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黄腾翔.关于高校英语专业普通语言学课程的调查和反思[J].语文学刊,2011(6).

[2] 罗耀华,柳春燕.《语言学概论》课程创新教学尝试田[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9(2).

篇2

学校共有5个校区,占地3942亩,校舍建筑总面积125.09万平方米,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49.29万平方米。全日制在校生31000余人,其中,本科生29800余人,研究生160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1900余人,教授、副教授900余人。教师中有有突出贡献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5人,“泰山学者”特聘教授2人,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3人,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人,山东省高层次人才库19人,全国优秀教师15人,山东省教学名师14人,博士生导师46人。

学校现有21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其中,教育部特色专业7个,省级品牌、特色专业15个。拥有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3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15个学科方向;1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涵盖7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拥有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等13个专业学位授予权。现有16个山东省重点学科,19个校级重点学科。其中,财政学、金融学、企业管理、会计学、国际贸易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为省级特色重点学科。学校已形成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文、法、理、工、艺术和教育等八个学科门类互相支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

学校拥有完善的现代化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设备。共有各类实验室145个,各类实践教学基地85个。有经管类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山东省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3个,山东省骨干学科教学实验中心26个。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1.7亿元。图书馆藏书389万册,中文现刊2786种,外文现刊420种,电子图书171万册,数据库31个,自建特色数据库6个,实现了与省市图书馆图书资源共享。建有现代化演播中心、CATV教学系统和千兆以太校园网络系统。实验室、图书馆、体育场馆、学生公寓和食堂等教学科研生活设施比较齐全。

二、办学类型:教育部、财政部和山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公办重点财经类大学。

三、招生专业介绍

(一)视觉传达设计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人文素养及艺术修养,具有创新思维、现代设计理念和突出设计能力的专门设计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可进入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各类媒体、平面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制作,商业展示设计,会展展示设计及计算机设计创意等工作。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视觉传达设计、展示艺术设计等艺术设计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学习期间学生将通过艺术设计思维能力的培养、艺术设计方法和设计技能的基本训练,具备本专业创新设计的基本素质。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掌握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 掌握基本造型及色彩感受能力;

3. 具备一定传统文化素养、从传统中提取设计元素的能力;

4. 具有独立进行各类平面、广告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及展示设计的基本能力,具备一定的创新性思维能力;

5. 了解国内外艺术设计的发展动态,了解有关经济、文化、艺术事业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

主要课程:基础造型、色彩基础、图形创意、平面构成、立体构成、中西方美术史、艺术设计理论、民间美术、标志设计、招贴设计、会展视觉传达设计、系统设计、包装造型设计、多媒体设计、城市形象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字体设计、版式设计、标志设计、装潢设计、计算机图形设计等。

(二)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一定审美文化素养,掌握艺术品投资、经营、鉴定所需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能够从事艺术品投资、鉴定,同时适于金融领域艺术品抵押、保险等业务的需要及相关管理的专门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以及金融、抵押、担保、保险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从事书画及瓷器、玉器、杂项等艺术品鉴定、投资、经营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熟悉国家有关艺术品投资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2. 具有鉴定艺术品主要是书画艺术品的基本能力;

3. 掌握投资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担保、抵押、保险等金融业务所需的基本知识;

4. 具有一定的审美素养和艺术创作能力;

5. 了解书画等艺术品市场规律、发展动态;

6. 具备一定的外语读写能力;

7. 能够较熟练地运用计算机;

8.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和适应实际工作的能力。

主要课程:投资学概论、艺术品鉴定概论、中国传统文化概论、中外美术史、美学概论、考古学基础、艺术品鉴定实践(书画、瓷器、玉器、铜器、杂项等)、造型艺术基础(绘画、书法、篆刻、雕塑等)、艺术品市场分析、拍卖理论与实践、艺术品投资、市场营销、金融学、保险学、担保法概论、企业管理等。

(三)数字媒体艺术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有扎实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基础理论、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设计能力,能够把艺术设计的新理念与数字化技术相结合,既掌握艺术设计过程中所需要的艺术设计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又能掌握与数字音视频、动画、网络游戏等数字媒体技术相关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能发挥其艺术创造力,从事数字媒体产品的开发、策划、艺术设计、编创与制作等工作,面向设计实践第一线的应用型、技能型的高级专业设计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 既具有扎实系统的数字艺术设计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又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

2. 具有一定的数字媒体艺术欣赏、艺术设计和艺术创意能力;

3. 接受各类数字图形图像制作设备操作和制作方面基本训练;

4. 掌握数字影像制作技术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掌握电脑动画与网络游戏设计的关键技术;

5. 能够具备广告设计、产品设计、概念设计、内容制作及质量评价的综合能力;

6.了解和初步掌握数字媒体艺术领域的新动向和新技术;

7.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

主要课程:艺术设计概论、素描基础、数字色彩艺术、计算机图形学、设计美学、美术设计与创意、摄影与摄像、网页设计与制作、数字音视频处理原理与技术、计算机动画原理与设计、网络游戏、影视艺术导论、视频特技与非线性编辑、数字媒体后期制作、数字媒体新技术与艺术欣赏等。

四、招生计划

专业名称

层次

标准

学制

招生范围

招生计划

艺术文

艺术理

视觉传达设计

本科

四年

山东

40

20

美术学(艺术品投资与鉴定方向)

本科

四年

山东、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

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

40

20

数字媒体艺术

本科

四年

山东

30

10

注: 报考我校艺术类专业考生须参加省美术类统考,我校不组织校考。 美术学专业在江苏、浙江、山西、陕西、福建、河南、河北、辽宁、黑龙江、四川等10个省份文理科招生计划总数为20人。学费按山东省政府主管部门规定的收费标准执行。

五、录取原则

艺术成绩合格之后按高考文化成绩投档,学校按考生专业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顺序录取(出现专业成绩同分考生录取高考文化成绩高者),录取时实行志愿清原则。

六、其他

1.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是学校合法的普通高考招生机构,办公地点设在山东财经大学燕山校区办公楼。招生咨询电话:0531-88596191;传真:0531-81793555。

2.艺术类招生考试的相关信息均由山东财经大学招生办公室通过学校招生网站向社会(web5.sdufe.edu.cn:8080/zb/)。

篇3

【关键词】汉英;形合;意合;《菜根谭》

1、引言

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有诸多的不同之处,如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语重静态,汉语重动态;英语重被动,汉语重主动等。但语言学界普遍认同形合、意合是英汉语言之间最重要的区别特征。本文将从《菜根谭》及蒋坚松的英译本探讨形合意合下的英汉差异。

2、英语形合和汉语意合

英语重形合,重明示,导致语言的严谨和清晰,虽然结构繁复,但各种关系清楚,秩序井然,达意准确。汉语重意合,重隐含,导致语言的简约与模糊,虽然语流中时有跳跃,却文气连贯,意义相连,形散神聚。《菜根谭》和蒋坚松译的“Cai Gen Tan, My Crude Philosophy of Life”是进行形合意合研究的理想对象

2.1词汇层面

英语是分析型的理性语言,句间讲究形合,其关联照应手段是显性的。英语句中存在着表示各种关系的连接词和关系词,多达100个。另外,介词词组也是英语重要的形合手段之一。汉语是综合型的直感语言,少用或不用关联词语和介词,主要是通过语言环境和语言的内在关系来体现。

原文: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

此心常在静中,是非厉害,谁能瞒昧我?

译文:If I am always leisurely and carefree, no honor or disgrace, nor success or failure, can ever affect me; if I am always calm and unruffled, no right or wrong, nor gains or loses, can ever confuse me.

此例突出的体现了英汉两种语言在使用关联词方面的差异。原文中没有一个关联词,英语译文中却出现了10个。从句法层面上看,原文包含两个具有假言逆转关系的紧缩形合复句,分别为“(如果)此身常放在闲处,荣辱得失,谁能差遣我?”和“(如果)此心常在静中,是非厉害,谁能瞒昧我?”,两个句子均省略了关联词语“如果”,译文中译了“if”,将隐性衔接显性化。从短语层面上来看,蒋先生对于表示并列关系的四字格短语“荣辱得失”和“是非厉害”的处理也别具匠心,巧妙地使用连接词“or”“nor”和“or”将四个名词并列起来作为小句的主语。

2.2语法层面

英语重形合,属屈折语,靠词形变化组句,运用形态变化来表达语法关系。包括词缀变化,动词、名词、代词、形容词和副词的形态变化以及各种代词的广泛使用,其形合作用十分精微。而汉语则仅凭词序来决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作用及句子的意思,并无任何词形变化。

原文:山林之士,清苦而逸趣自饶;

农野之人,鄙略而天真浑俱。

若一失身市井驵侩,不若转死沟壑神骨犹清。

译文:The hermit, though poor, has abundant leisurely delights; the farmer, though shallow, retains all his honest simplicity. If they should turn philistine and mercenary, they would be worse off than if they die in wilderness for keeping the innocence of body and spirit.

在此例中,汉语原文并没有任何形态变化,而英语译文中出现了七种形态变化。如,“leisurely”和“wilderness”属于词缀变化;“delights”属于名词数的变化;“has”和“retains”标示时态变化;“his”属于代词的所有格变化;“should”和“would”标示虚拟语气,属于语气变化等。

2.3句子结构层面

英语树形结构即任何一个英语句子,都可以归纳为SV或SVO结构,从重心出发,通过添加修饰成分或限定成分。汉语竹节结构,即多用短句,靠语序和虚词等表达其内在意义,SV或SVO句子不占绝对多数,仅通过语序来表达语义间隐性逻辑关系。

原文: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

疑心胜者,见弓影而惊杯中之蛇,听人言而信世上之虎。

人心一偏,遂视有为无,造无作有。如此,心可妄动乎哉?

译文:The extremely greedy, when chasing game, will be blind to the imminent collision with Mount Tai before, and, shooting at birds with a sling shot, will be unaware of the immediate fall into a deep well behind; the extremely suspicious, when seeing the reflection of a bow in the cup, will be alarmed for mistaking it for a snake, and, when hearing that there is a stray tiger in the street, will readily believe that it is true. Hence when human nature is distorted, one will take fact for fantasy, and fantasy for fact.

“逐兽”与“不见泰山在前”、“弹雀”与“不知深井在后”、“见弓影”与“惊杯中之蛇”、“听人言”与“信世上之虎”,以上四组动作皆有时序先后,但看似各个动作没有形态上的主次之分。但在蒋英译文中用时间副词when引导了四组动作,既表达时序上的先后,又分清了逻辑上的主从关系。

3、结语

形合意合是英汉语言的基本区别,形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西方重形式逻辑、重实证的思维模式,意合的语言模式反映了汉民族重内省和体悟、表达简约、不重逻辑、意义模糊的思维模式。对形合和意合的把握有益于汉英互译的操作,译者应仔细揣摩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形”、“意”差异,既要忠于原作,又要兼顾读者,令译文取得同原文尽可能相近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明)洪应明.蒋坚松英译.菜根谭(Cai Gen Tan, My Crude Philosophy of Life)[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1.

[2]何自然.语言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4

关键词:外宣翻译 译者主体性 翻译原则

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无不重视对外宣传,中国也不例外。我国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对外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为我们开展对外宣传工作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外宣翻译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媒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指在全球化背景下以让世界了解中国为目的、以汉语为信息源、以英语等外国语为信息载体、以各种媒体为渠道、以外国民众(包括境内的各类外籍人士)为主要传播对象的交际活动。”[1]22外宣翻译的实践性强,是跨文化传播和跨文化交际活动。

一、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外用语言学的原则和方法研究翻译。七八十年代西方翻译界突破翻译的纯语言研究的束缚,翻译研究出现“文化转向”,即把研究重点由文本内转向文本外,从注重忠实原文转向探讨译文的变形,从语言对比研究转向文化对比研究。西方译学研究中的文化转向为译者发挥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持。主体性(subjectivity)指主体的本质特性,它在主体的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为主体服务”。[2]123关于译者的主体性,有多位学者进行了阐述。屠国元认为“译者是中心主体,而作者、作品和读者是边缘主体”,“译者的主体性是指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等特点”。[3]9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22许钧、穆雷认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活动中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主体意识,在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凸显译者的独特性”。[5]191虽然学界对译者主体性的阐述不一,但均体现了译者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主体性贯穿翻译始终,选择、理解、阐释原文,对原文进行译前处理,选择翻译策略,对语言进行转换或再创造,对读者期待等方面无不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二、外宣翻译原则与译者主体性作用

我国的对外宣传翻译工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三贴近”原则:即贴近中国发展的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和语言习惯。[6]27对外传播的对象是海外受众,目的是向世界宣传介绍中国,因此译者在翻译材料的选择上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翻译的材料能否被海外受众接受;二是传递的信息是否有利于提升我国形象。由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与价值观,译者必须考虑海外受众的接受心理。为了让译文读者最大程度接受译文,译者要发挥主体性作用,体现在外宣翻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目的性原则

德国功能学派的翻译目的论的核心是目的准则,即“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7]翻译目的论强调译者主体性的作用,译者必须根据翻译目的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主张译文预期目的或功能决定整个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策略和方法的选择,即“目标决定方式”。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这是外宣翻译的基本原则。外宣资料本身是个功能性强、目的明确的文体,沟通、传播是外宣资料的特性,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以目标文本的交际目的和功能为导向,以期在译文中充分实现其宣传的预期目的。

(二)“内外有别”的原则

外宣翻译强调信息准确、表达通畅和简洁。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及审美观的差异,在中文外宣资料中所推行的宣传套话却不受西方读者的欣赏。西方读者希望读到简洁、清晰、实事求是的译文。正如Nida(2001)所言,“原文语言和译文语言的差距越大, 就越需要进行调整;原文文化和译文文化的差距越大,就越需要进行调整”。[8]因此译者必须具备主体性意识,翻译时要“内外有别”,译出源语中的核心信息,使译文更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译文的可读性。

(三)译语读者为中心原则

译文能被读者理解和接受,译语读者通过阅读译文能获得和原文读者一样的效果,因此,以读者为中心的原则体现在译文能被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理解和欣赏。但由于文化传统、思维方式、语言表达习惯上的差异,译语读者与原语读者在接受能力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外宣翻译中,译者需要发挥能动性作用,进行“换位思考”,即从译语读者角度出发,根据读者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原文进行创造性的改写或重组,把原文转换成易于译语读者接受的译文。

三、外宣的翻译策略与译者主体性作用

外宣翻译作为对外传播的重要媒介,其翻译策略应根据当前对外传播内容及方式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因此发挥译者主体性显得尤其重要。外宣翻译不同于一般汉译英,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原文进行“手术”:增补、重组、改写、删减,使译文清晰易懂又符合译语习惯,以达到对外宣传与交流的目的。

(一)增补相关背景知识或文化信息解释

中西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使译语读者无法理解原文。外宣翻译不同于其他文体翻译,与特定文化相关的词甚多。这种文化词译成英文后如不进行解释性增补,容易造成译语读者理解上的障碍,也会降低译文的可接受性。翻译时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对文化空缺词进行补偿,增加语篇外的文化信息解释,如增加年代或文化背景知识,重构文化语境,实现不同文化语境下的认知和语义的连贯。

例(1)图为外国游客正在品尝叫化鸡。

Translation:Foreign tourists are tasting the Beggar’s chicken, roasted chicken wrapped in lotus leaves and mud, firstly made by a beggar---a name, after a legend telling a beggar smeared a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and threw it into fire. After a long while, he remove it and cracked it open, finding it already bak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叫化鸡”如果只是按照字面意思译成the Beggar’s chicken,恐怕外国游客无人敢品尝这道美味菜肴了。在the Beggar’s chicken后面增加解释性翻译,介绍它的做法和来历,能让外国读者兴趣大增,增加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了解。

(二)语言结构上的重组

通过英汉句子对比,许多语言学家得出结论是:汉语的句法特征是意合(parataxis),句式常伴有大量的平行铺排结构,强调逻辑关联与意义关联,句际之间缺少形式衔接,主要借助语义和语境来形成意义的贯通;英语的句法特征是形合(hypotaxis),多为主谓语的语法结构,句子的特点是靠上下文的照应上下扩充,强调形式衔接与逻辑关系,需使用衔接词来显示句子的结构关系。译者要发挥主体性作用,注重译语读者的接受能力,对语言形式上进行调整,增加衔接词,化意合为形合,显化原文隐含的逻辑关系。

例(2)坚持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Translation: We will continue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deepen reform, open wider to the outside world, accelerate economic restructuring, and rectify the market order, thereby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growth and promoting sustainable, rapid and sou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progress.

原文是典型的中文排比句式,平铺直叙,句际之间没有任何的衔接词。译文中加了一个thereby,表示了上下文的清晰逻辑关系。

(三)语言逻辑上的调整

语言对比研究表明,具有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所采用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崇尚归纳法,先描述或先叙述理由,后作结论,归纳全文。英美人的思维方式往往采用演绎法,开门见山摆出论点或结论,再进行推演。外宣翻译是一个独立的篇章,翻译时译者发挥主体性作用,按照篇章的思路来统领全局,进行语言结构的调整,化归纳为演绎,突出重要的信息,使原文符合西方读者的思维方式。

例(3) 府上府花生系采用四川优质花生果为原料,经传统工艺焙制而成。具有酥脆可口、咸香适宜、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携带方便、密封保鲜、深受消费者喜爱。是理想的待客和馈赠之佳品。

Translation:Fu-Shang-Fu Peanut. It enjoys great popularity among customers. Selected from high-quality peanuts of Sichuan, it is rich in protein and vitamin. Baked in the traditional way, it tastes crisp and delicious. Airtight sealed, it is convenient to carry. [9] 28

把产品名称以小句的形式出现,非常醒目,符合宣传广告的文体风格。原文中“深受消费者喜爱”位于文本后,是典型的归纳法,翻译时变归纳为演绎。以一句“深受消费者喜爱”统领全文,再从“营养”、“美味”和“携带方便”三方面进行演绎。食品外宣资料几乎都采用一些相似的陈词滥调,如“酥脆可口”、“咸香适宜”、“是理想的待客和馈赠之佳品”,这些套话可选择性翻译。

(四)删减法

外宣翻译首要目的是传达信息,发挥传播信息的功能。中文外宣资料充斥着大量的宣传套话,有时还夸大其词,如 “国际领先、国内最好、国内一流”等大词(high-sounding words)。除此以外,外宣资料中有许多四字格及华丽的辞藻等重复性语言。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采用文化过滤手段,突出事实和重点,对一些套话、空话及一些冗余的信息可删除不译。

例(4)泰山荣誉:首例世界与文化双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五A级旅游景区、首批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Translation: In China, Mount Tai is among the first group of the National Parks of China, the State 5A-Class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World Geoparks.

译文对原文动了较大的“手术”。原文介绍泰山获得的各种荣誉,对于英文读者而言大多数都是冗余的信息。因此译文把这些信息删去,只保留一些具有实际意义并获得国际认可的信息。

总之,外宣翻译的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读者意识”并发挥主体性作用,努力迎合译语读者的交际需求、兴趣、阅读期待和认知水平,用适当的语言表达形式弥合文化差异,提高目标文本的可接受性和在译语交际环境中的连贯性,真正提高外宣翻译质量,增强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 张健.外宣翻译导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3:22.

[2] 王玉墚.论主体性的基本内涵与特点[J].天府新论,1995(6):34-38.

[3] 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6):8-14.

[4] 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1):19-24.

[5] 许钧,穆雷.翻译学概论[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191.

[6] 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7] Nida,Eugen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篇5

关键词: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203-02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随着课程改革的日渐深入,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语文作为母语教育课程,更是具有其他课程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对其开发利用的途径广阔。

1. 语文课程资源的涵义及分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语文课程资源的表述是:

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与城市相比较,农村中学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其现状是:

2.1 语文课程资源理念还比较模糊。课程资源的理念提出已久,但在经济、交通、信息相对落后的广大农村地区,一些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概念并不十分明确,课程资源意识还比较淡薄,这种状况导致了广大农村教师面对身边存在的大量课程资源缺乏敏感性,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甚至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虽然自觉不自觉的利用了一些课程资源,但仍然不清晰这就是在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呈现出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盲目性。

2.2 网络资源普及利用率较低。近年来,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加快,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这也反映到教育网络的普及上。部分农村学校连计算机都没有,一些农村学校拥有计算机,但还没有接通网络,或者是接通了网络的计算机屈指可数,从根本上不能满足广大师生对网络资源的需求。部分已经联网的学校,对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也存在严重的问题:硬件与软件投资比例不合理,往往是硬件投资完成后,软件投资不到位,网络资源闲置;网络管理维护不好,安全监控不到位,缺乏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有效的维护机制;人员培训跟不上,农村学校的网络管理人员大多数都是非专业人员,一些网络专业人员也普遍存在知识老化等问题,创新开发能力不强,学校缺乏一支高水平的专业网络管理队伍。

3. 农村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途径

3.1 立足教科书,深入挖掘语文教材这一基本资源。语文教科书是语文课程资源的基本资源。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教科书有其他课程教科书不可比拟的优点。这首先表现在对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上,语文教科书分单元编排,每一单元都集中了大量的优秀范文,这些范文中有许多是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它们本身就是全人类文化的瑰宝,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人格素养组成的不可或缺的成分。其次,语文教科书中,选文的表达更多的体现了作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为了表达特定的思想感情而选择和运用语言的经验。这些经验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和创新探索,但并不一定具有普遍性和概括性。既给语文课程的教与学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语文教学带来了广阔的、可供师生自由解读的空间,带来了可供语文教师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的自由度。

3.2 开发与利用语文相关课程资源,丰富语文课程资源。

3.2.1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在广大农村中学,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诗歌朗诵、编演课本剧、辩论赛、演讲赛、讲故事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活动中来,既是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水平。课外,可以安排广播站在课间活动和午休时间播放一些经典诗文的朗诵、富有哲理的童话和寓言;开展大型的演讲赛、讲故事、读书月等活动;组织学生办板报,以及对教室的的学习园地、墙面、角落的布置。

3.2.2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课程资源指的是基于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以网络共享方式出现的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络等网上教育信息资源。中学语文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结合将越来越紧密,在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网络资源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开发和利用网络技术能给我们带来最新的语文教学活动信息、语文教学参考资料、语文教学课件及课件素材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将对信息相对闭塞的农村的语文教学产生很大的影响,对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3.2.3 开发利用乡土资源。乡土资源主要指学校所在社区的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方面的资源,包括乡土地理、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农村学校拥有丰富的乡土资源,如热闹非凡的集市、弯曲幽深的小巷、风景秀丽的群山、独特古朴的风俗等都属于乡土资源。教师可充分利用农村当地的乡土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增强学生对事物的感性体验。

3.2.4 利用自然风光与文化古迹资源。大自然是一座巨大的宝库。美丽的大自然蕴藏着丰富的语文课程资源。挺拔高峻的群山、广阔蔚蓝的大海、宽广无垠的草原、苍翠碧绿的林海、翱翔高空的雄鹰、活蹦乱跳的鱼群….都能激起学生的丰富联想。许多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名胜,黄山的云海、泰山的日出、杭州的西湖等也是丰富的课程资源。农村学校对于这些自然风光与文化古迹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优势。

综上所述,农村中学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及利用任重道远,非一朝一夕所能完善。我们既要重视语文教科书这一基本资源,又要充分挖掘语文课程相关资源,作为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学语文教师更要积极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增强自己的专业能力,从而为探索出一条具有农村中学特色的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之路而积极努力。

参考文献:

[1] 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

篇6

关键词:中西文化;旅游文化;地理环境。

一、中西文化的差异。

翻开世界地图,我们可以发现当今世界的主流文化来源于三种不同的文明: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希腊文明。在这三大文明中,西方文明和中国文明所表现出的文化是最有特色的,印度文化居中。中国人认为印度与中国同属东方,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西方则认为印度文化属西方文化的部分,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中国文化。著名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博士就说过这么一段有理有情的话:“我很想向任何人建议进一步亲自看一看中国哲学的伟大经典和中国技术发展的历程。它是如此令人神往,因为印度文明虽然也是有趣的,却更多的是欧洲文明的一部分。但中国文明则具有完全不同的、难以比拟的美,而且这种唯一完全不同的文明能激励人们对它产生最深的爱和最深厚的研究愿望。”[1](p53)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可以用两种颜色来代表,用黄色来代表大陆文明的中国文化,以蓝色象征海洋文明的古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化,而居于中间的是印度文化。所以中西方文化有很大的差异,具体体现在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习俗中。笔者着重讨论中西文化的差异对于旅游文化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两种不同颜色的文明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这可以从地理环境方面作为切入点来看,“对一个民族而言一定的地理环境决定他们的生活方式,并强加给他们某些限制,而这种受限制的生活方式又影响了他们的精神和文化”[2](p30)。黄色的大陆文化是以务农立身安命,蓝色的海洋文化是以冒险经商求富,这是由他们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的。中国在地理形势上是“内陆外海”的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北面是寒冷的西伯利亚荒原,东面、南面是浩瀚的大海,西边是阿尔泰山及沙漠戈壁,西南处是喜马拉雅山。沧海茫洋与高山大漠形成包围华夏的特殊地理环境,再加上黄河传流而形成丰腴的土地及古代那里十分丰富的植被,不似今日干旱枯燥,当时气候与现在也有差异,较现在温暖而湿润,形成了悠久的农业文明。黄土、黄河及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中国古文化的起源,所以中国文化又被称为黄色文化。

西方文化的发源地,是位于地中海北岸的古希腊,所以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也造就了后来的西方文化。古希腊是一个半岛,它的陆地部分由一系列小山脉组成,这些山脉属于巴尔干中部主脉的支脉,并将希腊切割成独立的部分,而巴尔干主脉将希腊大陆分成两个完全不同的部分。西部岩石凌厉、满目荒凉、交通不便,而在东部则有世界上最为发达的海岸线,有许多天然港湾依傍着东地中海域的爱琴海。也就是古希腊特有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文化是以海洋为依托的。由于没有丰沃的土地,古希腊人民是靠海洋为生的,所以西方文化又称为蓝色文化。

正是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古希腊和中国分别走上了不同的文化道路,并影响着其他方面的种种特征。由于海洋是宽广的,又是多变的,所以西方文化中人们思想流派众多,个体意识强烈,主动性多,易激动,不稳定。而中国人则因耕种性而形成思想稳固、人际意识强烈、被动性多、喜静不喜动等特性。中西的这种差异表现在社会生活和人生态度上,则显出鲜明的特点。如西方以个人为重,四海为家,而中国以社稷为重,乡里为重,家庭为重,个人次之;在姓名的排列上,西方人以自己的名字领先,父名次之,族姓居后,中国人反之:宗族在前,辈分次之,自名最后;其他如地址顺序、时间顺序也都如此,西方人是具体或个体在前,整体在后,中国人则倒过来。

其次,在观念意识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较明显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实践观念。中国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是儒家哲学,它的特点是重现实和人情,重行动和功利,也就是人们所说的中国人的实践性或现实性。但这种实践性表现较多的是在日常生活、伦理道德和政治观念上,较少体现在科学精神上。在科学上,中国人玄想较多,试验较少。而西方人什么都要求你拿出试验数据来,即便是社会科学也不例外。

二是守纪观念。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都有自己的纪律、制度和规章,要求人们服从和遵守。但各国的文化观念和体制不同,因此也就形成了守纪观念的不同。例如,进剧场看戏,西方人最能约束自己,如同进教堂那般虔诚;而到学校课堂上课,他们却显得很放松和随便。反之,中国人进课堂如同进佛堂,恭恭敬敬、老老实实地听课作功课;而现今有些中国人到剧场中,就无所顾忌,大声吆喝。

三是人情观念。一般说来,历来以讲人伦道德和孝敬忠义为重的中国,人情味要比讲物质利益和以法为重的西方更深厚浓郁。中国人对较为亲近的人,例如父母、子女、兄妹、亲戚、朋友、同学、同乡、同事以及有各种利益关系的人,人情味浓厚关系密切。

西方人则与此不同,或者说是基本相反。我们经常听到的是西方人父子、夫妻、朋友间如何在经济上斤斤计较。

二、对旅游文化的影响。

孔子说:“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进;智者乐,仁者寿。”这句话正好说出了由大海所淘养出来的西方人和由大地所哺育出来的中国人之间的不同。体现在旅游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

“旅游文化是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必然建立在一般文化的基础之上”[3](p16)。正是在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出了不同的旅游文化。旅游文化中最突出的差异是审美观上的差异。“从某种程度上说,审美观分为精神性体验和物质性体验两种”

[4](p7)。旅游文化也可以分为精神性体验文化和物质性体验文化,前者指一般的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因素,后者指自然山水、园林、建筑、工艺、烹饪等因素,相对而言,旅游文化较多涉及的是物质体验文化与精神性体验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的园林强调的是“虽由仁作,宛如天成”。人工模仿天然物制作,要使人分不清哪是天然,哪是人工,使之浑然一体。同样在审美中,则讲听曲、小游、闲谈一并构成古代园林的组成部分,这是让人们体验一种轻歌曼舞与林木婆娑相融合的人间仙境生活。西方人则不同,他们往往将精神性和物质性截然分开。一类是人工的公园、庭园、娱乐场,另一类是纯自然的森林公园、动物园。

再如建筑、宫殿和一些博物馆,突出的要么是纯精神审美性的绘画和雕塑,要么是物质性较强的精美工艺,较少将它们混放在一起。

正因为有这样不同的审美对象,因此也就造就不同素养、不同心态的审美者。由于中国旅游审美对象的复杂性与丰富性,因此就需要游览者具有综合的文化修养,知晓琴棋书画、了解掌故历史、懂得词曲游记,那才能真正游出水平和领悟各种各样的美。西方人一般不是这样,他们玩是玩、游是游、学是学、识是识,不要求互相融合和渗透,共同在旅游中发挥作用。相反,中国人是将玩与学紧密结合起来的,就连很简单的一次春游、秋游或游园活动也不例外。

三、结束语。

在简单比较了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之后,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对于整个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虽然黄色文化和蓝色文化有着各自不同的审美观,但它们之中有一些人类审美观的共性,那就是人们对所有美好事物的喜爱与追求。人类的旅游活动就是要寻找差异,去体验不同文化带来的奇特风情。正是由于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我们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中华民族的特色旅游文化,让更多的西方人去感受并喜爱独具魅力的中国文化。

参考文献:

[1]潘吉星。中国古代的社会与科学[a]。李约瑟文集[c]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2]刘红星。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

篇7

关键词: 比喻 民族文化差异

比喻就是打比方,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用比喻来对事物某某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比喻是人类语言中一种最有力的手段,没有比喻,语言的发展就不可想象。比喻的种类有很多种,早在我国宋代就有关于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引喻、虚喻等的记载,发展至今,最常见的比喻形式有明喻、暗喻、借喻和博喻。语言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联系。有怎样的民族传统文化就会出现相应的语言表达方式。同样,作为一种修辞方式的比喻也深受文化的影响。比如古希腊人常用天神比喻快乐、逍遥;阿拉伯人常用风暴比喻灾难;非洲人常用橄榄树枝比喻和平;印度人把牛作为神的象征;墨西哥人常用仙人掌比喻独立;美国人把耶稣当神一样崇拜;而中国人则常用龙比喻自己的祖先,用梅、兰、菊、竹比喻中华民族的气质和传统精神。总之,任何一种民族的语言比喻都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特征。

比喻的心理基础是想象,更准确地说是联想,人们时常把某些品质、特征与某些事或物联系起来进行联想。在这方面英汉比喻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但是,由于英美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主要指汉族人)之间的文化差异,就出现了在英美文化中提到某些事物时往往可以联想到某种特征,而在中国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或者是其它的特征。反之亦然。所以本文就民族文化对比下的英汉比喻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一下简要说明。

第一, 由于社会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Their opinions on art are for the birds. 词典注明for the birds是一个源自美国的成语,主要用于口语,意为“没有意义或价值”,因为birds在英文中常比喻比自己懦弱或蠢笨的人,因此为birds准备的东西被智力正常的人认为是unacceptable。在不同的上下文里,这一成语可以有不同的译法,如:

Their opinions on art are for the birds. 他们对于艺术的观点简直荒唐可笑。

I’ve seen the film. It’s for the birds.我看过这部电影,无聊透了。

A T-shirt selling for one thousand yuan. The price is too high. It’s for the birds. 一件T恤衫要卖一千块钱,太贵了,才不值那么多钱呢!

需要提醒大家的是,bird一词在英语中有贬义也有褒义,可以指女孩(dolly bird)、犯人(jail bird)、机灵鬼(downy bird)、行家老手(old bird)、怪人(queer bird)、夜猫子(night bird)、早起的人(early bird)等。

同样,汉语中也有这样的比喻: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走过,留下圈圈年轮……那么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寻梦的足迹;我们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个性的张扬,我们应当留下无悔的演绎和星光的灿烂!

我们从以上这些英汉比喻可以体会出其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各自的社会风貌和行为习惯。

第二, 由于历史发展和文艺方面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发展至今拥有了无数的文化瑰宝,中国有“卧薪尝胆”、“南柯一梦”、“掩耳盗铃”、“鸿门宴”……然而,英国人就没有这个历史背景,所以也没有这些比喻。同样,英美国家常用的一些成语典故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找不到渊源:cat’s paw,字面意思“猫爪子”,出典为17世纪法国著名的寓言作家拉・封丹的《猴子与猫》。讲的是狡猾的猴子哄骗头脑简单的猫儿,替它从炉火中取出烤熟的栗子来。猫儿应命去做,结果猫爪子被火烧伤了,而取出的栗子却被猴子吃光了;a Shylock(夏洛克),指贪婪、残忍、追求钱财、不择手段的守财奴――这是莎士比亚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人物;a Frankenstein(弗兰金斯坦;人们常说“制造一个弗兰金斯坦”),指杀伤原制造者的怪物或东西,也指制造这种东西的人以及可怕的怪物或人――这是玛丽・雪莱的小说《弗兰金斯坦》中的人物。这本书的主人公是医学院的学生。他把尸体中的骨头取来,制造了一个似人的怪物,最后自己被这个怪物杀害; Odyssey(奥德赛)比喻艰难的旅程。但中国就没有这些文化渊源,因此也就没有这类的比喻。又如《基辛格》一书开头对基辛格的一段描写:

...he (kissinger) has been described as, among other things...“Dr.Strangelove,”...“Nixon’s Metternich,”...“Jackie Onassis of the Nixon Administration.”(M.&.B.Kalb;Kissinger)...他(基辛格)成了传奇人物,给他加的头衔多极了,……“斯特兰奇洛夫博士”……“尼克松的梅特涅”,……“尼克松政府的杰姬・奥纳希斯”(马文・卡尔布佰纳德・卡尔布:《基辛格》)Strangelove(斯特兰奇洛夫)是1964年美国同名电影Dr・Strangelove(《斯特兰奇洛夫博士》)的主人公,是一个受美国雇用、毫无人情的德国科学家;Metternich(梅特涅)是19世纪奥匈帝国的外交大臣和首相,外交老手,基辛格非常崇拜此人;Jackie Onassis(杰姬・奥纳希斯)是美国已故总统肯尼迪的妻子,一直被认为是“最受欢迎的妇女”之一。这就是说,基辛格具有这三个人的特点。中文比喻里也有不少同类的例子,比如:“在你们中间肯定会有未来的鲁迅和郭沫若。”是指在你们当中肯定会有文学家产生;“我们厂里的诸葛亮真多”,是指厂里有很多聪明又有才干的人。又如“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洒泪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天安门诗抄》)诗中用“鬼”和“豺狼”来比喻残暴和险恶的“”。“雄杰”喻指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总理。只有了解中国历史背景的人,才能理解诗中的喻意。

第三, 由于概念和思维方式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英国人、美国人和大部分西方人,都把狮子比喻成“百兽之王”,使它享有很高的声誉。如:regal as a lion(狮子般庄严),majestic as a lion(像狮子一样雄伟)。但是,中国人则认为狮子不过是一种凶猛强大的动物,而不见得庄严雄伟,倒是常把老虎(tiger)比喻成“兽中之王”。如常把勇将比喻成“虎将”;把勇猛善战的人比喻成“虎胆英雄”或“如猛虎下山”以及“攻如猛虎,守如泰山”。又如“他干起活来像个小老虎”,则是比喻“他”生机勃勃。提到兔子,中国人很快就会联想到它的敏捷。如中国人常说:静如处子,动如脱兔。东北方言还把跑得快的人说成是“穿兔子鞋了”。但英语民族却认为兔子是胆小的象征。英语常说as timid as hare, as timid as rabbit(胆小如兔)。可是,中国人认为胆小的是老鼠,故有“胆小如鼠”之说。又比如: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喜欢我也要喜欢我的狗)。in like a lion, out like a lamb虎头蛇尾(来时像狮,去时像羊羔)。like a cat on hot bricks像热锅上的蚂蚁(像热砖上的猫)。like a drowned rat像落汤鸡(像落水的老鼠)。as stubborn as a mule犟得像头牛(顽固得像头骡子)。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狡猾得像狐狸(狡猾得像头死猪)。 eagles do not breed doves虎父无犬子(苍鹰不会生出鸽子),等等。

以上的这些英语比喻,如按汉语习惯译成中文后,便会出现英汉喻体完全不对应的现象。这反映了英汉民族在思维方式、概念和习惯上的差异。中国人怎么也想象不出,死猪有狡猾的特征。只有英语里才有这类比喻。但译成中文时,只能按中国人的习惯进行意译,不能直译。

第四, 由于和神话传说的不同而引起的差异:

英美和大多数西方人大都信奉基督教,他们常常用《圣经》中的人名、地名和故事情节来做比喻的喻体。如Prometheus Unbound的原义是“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转义“释放出来的巨大力量”。把Prometheus喻为一种巨大的力量。英语中用这类宗教和神话作比喻的很多。用Tower of Babel(巴别通天塔)比喻语言障碍。用olive leaf 来比喻和平。而人名Cain又是杀人犯的代名词,因为在《圣经》中,Cain因为嫉妒弟弟Abel得到了上帝的称赞而将其杀死。同样的Noah’Ark 则表示危险之中的安全之处,因为《圣经》中上帝为了惩罚那些邪恶的人们故意发了大水要将他们淹死,而只有诺亚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好人,所以上帝用一只方舟挽救了他和家人的性命。此中的洪水Flood也就被比作成了一种严厉的惩罚工具,等等。在中国,佛教也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佛教对中国习俗、思想的影响在比喻中也得到反映。如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胸无大志;用“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不努力,用时应付一下;用“八仙过海”比喻各有高招。还有“三个和尚没水吃”,“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等等,都无不与佛教影响有关。

以上从四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英汉比喻的不同之处,体现了民族文化特征对语言文化的影响。不少英语工作者,由于不了解这些,不知道英汉语言修辞以及所引起的联想方面的差异,不能正确理解和运用地道的英语比喻,同样也不能灵活地将汉语里的比喻准确地译成英文。难以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影响我们同外国朋友交流。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中国,而比喻无论在中文还是在英文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了解比喻在民族文化差异下的不同之处,对于外国人了解中国和中国更多的了解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英美文化词典[M]. 北京:外语教学与语言研究出版社.

篇8

1.1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脱节

医学信息学的教学体系应该从医学信息的上、中、下“三游”来加以组织。医学信息学上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本质、特征、类型、产生机制与机构、传播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中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的搜集、整理、鉴定、组织与分析,以及医疗信息化背景下的医学信息的描述与信息库、卫生信息系统、医学信息的储存、检索和深加工等知识。医学信息学下游主要是指传授医学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服务及其文化传承等知识。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是一门应用型较强的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根据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研修相应的“三游”知识。如临床专业的学生需要研修病案管理学、病案信息资源管理学、医院信息系统、电子病历等课程。但是就笔者所在的南京医科大学进行调研发现,在医学学生的教学计划中,只有卫生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与医疗保险专业开设了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而作为未来医学信息的产生者——医生,临床专业的医学生教学计划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的相关课程。这种医学信息学教学与医学实践需求之间的脱节,直接导致临床专业的医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培养良好的医学信息学素养,进而导致这些医学生在未来成为医生之后对医学信息不重视,甚至为医学信息产生、收集、整理而烦恼。

1.2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不深入

长春工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对开设医学信息学专业(或方向)的高校进行了排名,其顺序是复旦大学、中山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医科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华中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石河子大学、吉林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山东大学、杭州师范大学、南京医科大学、泰山医学院、河北医科大学、南昌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医科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青岛大学、天津医科大学、延边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新乡医学院、南华大学和大连医科大学等33所高校。笔者在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网站利用“题名=医学信息或卫生信息,文献类型选择‘中文书籍’进行检索,返回结果为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文献。在51本与医学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医学信息检索的文献为31本,涉及到医学信息学基础教程的结果为8本。其余主要包括医学信息研究、医学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系统、医学信息学决策与支持系统和医学信息分析等。综观这些检索结果基本上是针对不同对象的大学课程教科书。在14本与卫生信息相关的检索结果中涉及卫生信息管理的结果为8本,涉及卫生信息系统的结果为2本,涉及卫生信息化的有2本,涉及卫生信息技术与卫生信息资源的各1本。从检索结果可以得出在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过程中存在创作重复现象。如在检索结果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雷同多,书本编排应急就章,重复建设,后出版之书不仅没有超过前者,有的反而出现倒退现象。除刘冰、黄玉玲主编的《医学信息研究》之外,主要用于医学信息学专业教学教材。在这些教材中除了丁宝芬教授的《医学信息学》、罗爱静教授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和《卫生信息管理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教材规划教材之外,其余教材鲜有得到国际或国内同行普遍认同。有些著作虽然注重吸收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的学科知识,但是没有能够与医学信息学有效融合,移植现象比较明显。当然笔者在此无意于简单否定医学信息学界与出版界同行的工作,但我国33所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应该反思,应考虑利用范式理论指引学科发展,加强知识横向与纵向的传承与发展,引进图书情报与档案管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理论,弥补国内医学信息学学科的空白和不足,提升学科地位。

2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是解困之举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医学信息学也将与其他学科更加相融,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必将走向开放与合作,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问题将会成为一个国际性课题。因此我国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利用范式理论作为研究手段,从国外学科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中汲取有益成分,使之为解决国内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之瓶颈成为应然解困之举。

2.1范式研究有助于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深化与拓展

医学信息学要想从宏观上和根本上提升学科地位,需要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投入更多精力。元科学理论,即关于科学的科学,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即是指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当医学信息学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对学科的本质、规律及其相关元问题进行分析与探究,便产生了“学中之学”、“科学之科学”的研究取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这类的医学信息学分支学科称之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会遵循学科发展史的轨迹,即经验研究、方法论研究和理论研究,具体发展走向为病案管理、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化、卫生法律法规、医学信息保护技术学、医院信息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区域医疗合作和医学信息学史等。在此基础之上,医学信息学科分支中会产生医学信息学概论(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以“揭示医学信息学现象本质和规律为研究目的”的学科。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就是关于医学信息学学科自身的深化与拓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从根本上认识医学信息学的元问题和本质规律。现阶段我国的医学信息学研究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水平,其研究领域已经从医学知识表达、卫生信息系统、生物信息学、医学信息学教育与培训l等传统领域向面向语义互操作的知识体系构建、跨系统和跨应用的互操作标准制定、网格与云环境下的应用、转化医学、人体模型建设、临床决策和认知学领域深入发展。尽管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领域,具有较快的发展速度,但是对元问题层面的挖掘探讨仍对学科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以医学信息学元科学代表“医学信息学概论”或“卫生信息管理概论”为例,现有的文献仅有一本,即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卫生信息管理概论》。笔者认为作为医学信息学元科学的《卫生信息管理概论》应当注重对医学信息学生存环境、发展史和共同体的研究,应从医学信息学本身的问题出发建立起本学科研究问题的独特视角,而不宜将大量的篇幅放在对“对象性事物”的描述和阐述上。基于元科学的重要性,医学信息学理应将更多的空间设定在元科学领域的研究上,才能从根本上提升该学科地位。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理应针对医学信息学自身的探讨和分析,立足于宏观抽象层面认识医学信息学基本问题和本质规律的研究。鉴于此,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与医学信息学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它是医学信息元科学研究的最佳切入点,它是以医学信息学发展史为研究主线,不仅涉及到医学信息学未来的发展方向,还需要研究医学信息学学科共同体主体作用、医学信息范式变迁与学科外在环境因素之间的关系等。

2.2范式研究是医学信息学汲取外学科精华的典型尝试

较之于医学信息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之间的互相融合,医学信息学对其他学科理论和技术应用的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将不断推进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即使医学信息学在解谜过程中出现不可通约性,分歧未能达成一致意见,医学信息学也会在反复的推敲和质疑中逐渐成熟。因为在外学科理论引入医学信息学的磨合期中所产生的碰撞、摩擦和火花,可能为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提供争论的焦点和学术的创新点。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正是基于这一思考与目的。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像力》中论及:“将自己的领域当作独立的王国,而忽略它与其他领域,诸如经济、政治等方面的联系,造成了归纳的一般性无法演变成演绎的精确性,演绎的精确性又无法上升到归纳的一般性。最终的结果就是,个人困扰没有成为公共论题,甚至于渐行渐远。人文精神的组织力进化成为科学精神的机械性,而概念和方法则成为了问题的主导因素,这不禁有本末倒置之嫌。加之于我们对社会本身是如何形成的一无所知,而只是无意识地接受了其存在的合法性,这更容易加深身处其中人的无力和无助感。”医学信息学范式从本质上说就是社会学理论进入医学信息学领域的一大尝试。医学信息学由单一研究方向向多重研究方向发展,从病案管理学向病案学、医学信息检索、卫生信息系统、医学决策支持系统、认知学和医学伦理与监管等方向发展,医学信息学专业呈现日益增多,学科日趋分化的趋势。从医学信息学的发展趋势来看,符合人类的认识发展规律。初期关于医学信息学的知识是从病案管理实践着手,对于学科还没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随着研究活动的深入、认识的推进,与学科内外发展动力因素的影响,对医学信息学进行逐块逐层的分解研究,于是出现了整体知识的不断吸收、引进、消化、渗透、移植等,在学科组成上表现为学科不断分化成病案学、医学信息学、卫生信息系统等分支学科(或专业)。医学信息学的发展理应汲取外学科的精华充实与强化本学科内涵建设,来解决医学信息学科建设中的热点、难点与焦点问题。因此,为了医学信息学的科学发展,我们需要的是深刻剖析与之存在学科依赖关系及其运作原则,并结合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来探讨此情境下的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问题,而不是脱离其中任何一方。我国的医学信息学发端于2O世纪80年代初的医学图书情报学,研究体系不够完整和成熟,研究领域也不平衡,例如重视文献信息管理、技术路线和微观实践,但是对于理论研究和学科RESEARCHONLIBRARYSCIENCE19建设研究不够深入,标准规范建设滞后,信息共享不足、缺乏系统规划,人才数量不足、质量有待提高、结构不尽合理。新时期的医学信息学又面临学科外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的影响,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社会学、伦理学、认知学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与渗透,意味着医学信息学已经沿着范式理论的轨迹,发展成为一门综合各学科精华的边缘交叉学科。在医学信息学研究呈现多样化趋势的今天,借鉴社会学方法有助于分析医学信息学的发展方向、分支学科,或许会让我们发现原来的封闭视野所不能看到的演进过程与规律;也有助于当我们习惯于现有学科思维框架下的医学信息学发展之余,换之以外学科的视角重新审视和考察医学信息学的发展和演变,给学科的发展与建设输入新的血液。

3医学信息学学科范式内涵探微

“范式(Paradigm)”一词是托马斯•库恩首先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用于科学研究的,他在该书中指出:“范式通常是指那些公认的科学成就,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为实践共同体提供典型的问题和解答。可以用来解释科学历史发展轨迹及其科学知识增长模式的社会学概念。”“范式的主要表现为‘符号概括’、‘信念’、‘价值’和‘范例’等。”在解读与理解库恩关于范式的阐述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医学信息学范式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生产和管理实践活动中所共有的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即范例)等成分,是指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公认的“模式”。共同体、世界观、方法论、理论成果和范例等是医学信息学范式的重要组成成分,其虽不可能涵盖医学信息学范式全部的“应有之义”,但可以把这些当作医学信息学范式的核心内容。

3.1共同体

科学共同体简称为共同体,最早运用可以追溯到1942年,英国物理学家、哲学家波朗尼(Polanyi)在其论文《科学的自治》中使用了这一概念。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把“共同体”理解为科学范式的承载体——“一个科学共同体由共有一个范式的人组成”。学科共同体是以上一切成分元素的执行者,也是经常被忽略的研究主体。科学共同体研究在范式研究中的地位毋庸置疑,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正因为有了共同的范式才能集中在相同的研究领域内,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交流和互动。因此在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时,首先要明确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概念。传统的医学信息学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医学信息学的对象、方法论、理论标准,而很少涉及医学信息学的认识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理解为发展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研究医学信息学范式主体,拥护同一医学信息学范式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由授受相应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背景和学科训I练的学者构成,他们以发展医学信息学为使命,具有共同的价值理念,遵循共同的学术规范和维护共同的学术尊严。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通常遵循医学信息学学科发展规律,致力于医学信息学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是医学信息学学科的主体。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可以是相对稳定的正式组织形式,也可以是自由组合的非正式组织形式。前者具有相对稳定的组织机构、成员、规范和活动方式。如中国医院管理学会下的病案管理委员会、医学信息学会,全国33所开设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或方向)的院校教师组成的同事式组织、导师与学生组成的师徒式组织,以及其他医学信息科研、实践机构组成的固定团队等。后者一般不具备严格意义上传统固定的组织形式、规模和稳定人员构成等内容。如因课题立项而临时组建的课题组形式,各地组织的拥有固定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学术论坛、博士论坛,同一学科领域或分支学科的共同爱好者等。从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发挥的作用来看,非正式组织形式的学科共同体不仅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也是正式组织形式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的补充力量。当他们的自身作用和地位日益得到社会及统治阶层认可时,自组织形式随时有可能转化为有组织形式。

3.2世界观

世界观,又称为宇宙观,是哲学的朴素形态。由于医学共同体所处的社会地位、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不同的医学信息学世界观,这种观点是共同体自身医学信息学工作、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结果,往往是自发形成的,需要医学信息学的相关研究者对其进行自觉地概括和总结并给予理论上的论证,才能成为指导学科发展的哲学。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是形而上的部分,是共同体对整个医学信息学学科,以及共同体与医学信息学之间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简而言之即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对于医学信息学这一学科的总体认识,对医学信息学的共识,包括医学信息学科共同体所共有的基本信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是本体论、认识论层面的承诺,以及对自身在医学信息学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医学信息学共同体的世界观可作为指导思想,指导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开展医学信息学研究。医学信息的世界观往往决定着一个学科的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表现在医学信息学范式研究中则是要解决“如何看待医学信息学专业研究对象”的问题。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历史记录属性时,要维护的是学科历史有机联系;当认为医学信息体现为一种知识属性时,要实现的是学科最大效益。

3.3方法论

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在医学信息学学习、实践和研究中所自觉沿袭的一般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以解决医学信息学中的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系统,通常涉及问题分析、任务工具和方法技巧等方面的论述。方法论体现在世界观、自然观、社会历史观、伦理观、审美观、科学观之中,可以是由模式、方式、方法、手段等组成的经验研究成果、案例和实用技术方法。医学信息学方法论会对一系列具体的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系统总结并最终提出较为一般性的原则。医学信息学学科的发展范式按照库恩的科学范式为一般原则,即从前科学——常规科学——反常与危机——科学革命——新的常规科学为医学信息学的学科发展线索,并利用历史主义方法构建医学信息学范式理论;在经验层面,方法论是理论适用的方式,如在病案科整理病历资料时,利用来源原则与事由原则进行归档管理;在医学信息学安全和实用技术中则是一些纯事实性和操作性方法,如利用原型法指导医院进行信息系统开发建设。医学信息学方法论是用以指导医学信息学进行学术研究和实践活动的路径与纲领,解决的是“医学信息学如何从事专业学术活动”的问题。如研究方法中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实证主义方法、论证方法、比较方法和调查研究方法等。

3.4理论成果

医学信息学理论成果是指对医学信息学范式形成并起着决定作用的共有医学信息学理论。理论需要寻求解释,而范式则提供了寻找解释的方法。医学信息学理论在成为共有认识之后可以上升到范式层面,达到范式层面的理论成果同一般的理论成果有联系,也有区别。联系在于,范式层面的理论来自于一般理论而又高于一般理论,它是医学信息学共有的概论、命题及其推理。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单位,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作为医学信息学理论逻辑出发点的概念是基本概念。共有概念是对医学信息学学科共有基本元素的约定,而这些概念必须是以医学信息学学科的本源概念的面貌出现。如“病历”、“医嘱”和“病案”。命题是表明判断结果的陈述语句,有真假意义的语句才是命题。如病案的本质属性是原始医疗记录性——这是对病案本质属性的肯定判断,是一个可以做真假检验的语句。共有命题是指医学信息学学科理论中类似自然科学中定理、定律性质的命题。推理是指一判断借以另一判断推出的思维功能。共有推理是由共有命题中引申而来的。如从病案的原始性可能推理出病案具有凭证性。虽然范式层面的理论已经得到充分的论证,成为共同体内部约定俗成的公理,但是医学信息学共同体不会因为具体理论的不完善而影响范式共有理论的存在,对于共有理论,也不会因为研究主体的不同阐释而影响其范式指导作用。虽然处于同一学科共同体的成员往往引用同样的理论成果,得出类似的理论观点,医学信息学共同体能够同意确认一个范式,但不会同意对范式的完整诠释或合理化。缺乏标准诠释或不能得出一致同意的规则并不会阻止范式指导研究。

3.5范例

篇9

[关键词]元素教学 磨韵 提炼 时代性

鼓子秧歌是我最为钟爱的一门民间舞风格课。第一次看到《鼓舞声声》这个节目时深深地领略到了鼓子秧歌那独特的魅力以及那种东方特有的思维表现形态所形成的中华民间舞蹈的核心意向。然而这种审美意象在转化为教材和舞台作品时却无法大包大揽,囫囵地全都拿来就用,于是就产生了提炼这个过程。那么,提炼什么,怎么提炼,就成了核心问题,而本文的内容就是以这两个问题为出发点,来寻找在“原始素材——课堂教材——舞台作品”这个民间舞蹈文化再创造过程当中,什么是最关键的。

一、元素教学简述

我想一看到“古韵今风”这个词,大家一定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中国古典舞,因为在现在的民族民间舞中很少会用到“今、古”这种字眼,似乎一谈到民间舞,“今、古”就会被“原生态、学院派”给代替,而在我看来,这是个误区。民间舞一样具有时代性,一样有过去,现在,将来。在时间的长河中,民间舞的悠久远远胜过任何一个舞种,她伴随着人类的诞生而诞生,也将一直伴随着人类走向时空的彼岸。

元素教学法是由许淑媖教授为代表的民间舞教育者提出,并实践于中国民族民间舞系的一种教学方式和教材建立方式,那么对于我们来说,什么是民间舞的元素呢?许淑媖老师说:“追寻动的原理,捕捉‘根元素’”。潘志涛老师说:“从原生态民间舞素材中提取举一反三又神形兼备的艺术形象和动作态势。”而我认为:就是在“古”中取其精华,在“今”中显其精神,中心词:时代性。为什么需要元素教学法?因为原生态已经无法满足当代的审美需求了,我们需要的是创新,需要的是从自然模仿到理性运用的转变,但民间舞的创新是以传承为基础的。因此,出现了元素、元素教学和元素教学法中的“提炼”。搜集,整理,加工,提炼,编组合,排剧目,都是因为:“今天的这一个,不是过去的翻版,也不能决定将来就是这一个。”

二、“磨韵”动律的提炼

(一)“磨韵”的由来

在我们现在所学习的鼓子秧歌教材中,有“磨韵”这样一个动律,它是鼓子秧歌教材中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民间,广场上,农民老乡们跳的鼓子秧歌中根本就没有这个动律,它是由舞蹈学院民间舞系的老师们在对鼓子秧歌元素的整理时提炼出来的,其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心态和气质,加强学生对鼓子秧歌的民族性、风格性在宏观上的把握。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动律的提炼是成功的,它充分地体现了元素教学法中“将原生态民间舞元素理性运用”这一理念,非常准确地找到了鼓子秧歌动作态势的核心内容,集“稳沉抻韧”于一体,举一反三又神形兼备。

(二)“磨韵”动律简析

磨韵,顾名思义,与磨有关,上下身有如上下两个磨盘,从腰部分开,启动时后背向左侧(左右均可)斜靠,同时双腿屈膝,重心同上身一起下沉,好象泰山压顶一般一泻而下。然后慢慢由左向右(正反均可)平移过去,过程要慢,要抻,要韧,这个动势称做磨拧,平移到位后慢慢直起上身,同时站直。这便是磨韵这个动律的基本过程和运动路线。虽然是一个简简单单的动作,但其中却包含了影响中国数千年的儒家文化。磨韵这个动律的提炼比较准确地抓住了融合天地,吐纳万物的东方精神境界这个核心。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也是从动作出发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感应的程度,从而由外到内再到外地启发学生。

三、“提炼”当中的时代性

对于当代专业的舞蹈工作者来说,在对民间舞蹈元素的搜集整理时“提炼”显得越发重要了。提炼不是单纯的模仿,不是将任何的民间舞蹈动作直接拿来,搬进教室,搬上舞台;提炼也不是改变,不是对原生态民间舞蹈的变异。它应该是一个以传承为基础,以发展为内容,从根元素出发,延伸至动律动态的一个变化过程,时代性是其最大的特点。就拿“磨韵”的提炼来说:它没有脱离“稳沉抻韧”的基本特征,又同时具有外晃下晃拧、外晃上晃拧、内踅拧等几个主要动律的基本动态,从“以腰部为发力中心”这个基点出发,提取“手中拎鼓,沉稳如磨”的形象态势发展而来,最重要的是,它抓住了这个时代所需要的东西。

大系教材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建立的,过程艰辛曲折,为了搜集整理这些民间舞蹈素材,我们的前辈们上山下乡,走村串户,边疆地区一住就是好几个月,但整理出来后却发现那些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并不是全部都可以用作教材,于是,他们开始进行加工提炼,开始进行组合编排。建立起了汉藏蒙维朝五大民族的民间舞教材。在这套教材中有很多磨韵这样的动作或动律是由舞蹈前辈们自己提炼发展而来的。当然这个方法和做法有利也有弊,从当代学院派民间舞的教学形式和教材内容上来看,我们需要这种提炼而来的成分,因为它一方面可以使我们更加完善地领会原生态民间舞古朴的风格和内涵,一方面可以更加规范地帮助我们掌握民间舞的风格。

但是在提炼这些动律动作元素的同时,真正意义上的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我们现在可以在教室里学习到整套整套完整的教材,但原生态民间舞蹈的群众性、自娱性、即兴性等特性在我们这些从课堂走出来的民间舞蹈演员身上又能留存下多少呢?民间舞正在由百花齐放向一支独秀转变,我们身上共性在慢慢大于个性。对于这个问题,潘老师说:“教材的目的性最终是培养舞台上的演员,因此,舞台的需要就必然会影响到课堂教材的选择和提炼,元素的提炼也就必然带着时代的印迹。”

我们无法将原生态的民间舞蹈原封不动地搬上舞台,我们需要找到符合当代审美需求的民间舞蹈素材,加以提炼,因此,对于元素提炼加工的过程中时代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时代在发展,时代对于舞台艺术的需求也在发展,六七十年代的人们看《东方红》会激动地热泪盈眶,但你现在让我们来看,似乎只能让我感受到当时人们的那种感情,而很难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也无法从当代审美的角度去获得美的体验。这不是我们不接受前辈们的艺术理念和作品,而是我们对于美的享受的概念和评价发生了变化。《东方红》这个作品有不同的版本,当年的革命历史歌舞剧《东方红》集结了很多民间舞专家表演的舞蹈,无疑非常热情澎湃。在当时无可厚非地成为了舞台艺术作品展示时代审美特征的代表。但到了泱泱大歌中的舞蹈《东方红》,融合了现代审美元素后,更为契合时代精神,在舞蹈尾声中所有人抛开红绸,跪地大喝声中,民族当代奋进的精神激昂着每个人的身心。因此,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有不同的阐释,这便是“时代性”的作用的具体体现。元素教学也是同样如此,现存的教材只是我们对于民间舞蹈在一个阶段中的认知和延续,如果抛开时代对于民间舞蹈的需求的话,那么这套教材就没有什么实用意义了,正是因为这个时代赋予了我们这样的使命,我们才去搜集整理,教、学、编、演。因此,元素教学的发展一定要强调时代性,强调我们的教材必须具备满足当代审美需求的功能。这不是一个人的事,不是一个学校的事,而是所有投身民间舞蹈工作的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文舞相融: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教师文选[A].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篇10

又一次净化心灵的阅读

这一代人,大多没有“追星”的嗜好和闲情,然而,吴晓邦先生却宛如艺海云天的泰山北斗,永远地、默默地引导着我们为舞、为人的历程。

我接受南方某大学艺术学院之约,参与了该学院“舞蹈学”研究生点的申报工作,在对“研究方向的特色”与有关问题的探讨中,其中牵涉到一个焦点是对“舞蹈编导”与“舞蹈创作”的定位与阐释……记忆中,最早对舞蹈的“编导”与“创作”作出概念上的区分是吴晓邦先生,于是,为求得严谨、科学的论证,便又一次捧起了吴晓邦先生的《舞论集》。

上个世纪的80年代是中国舞蹈界挣脱桎梏、走出寒冷的“寻舞”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国策激励下,舞蹈观念的更新与舞蹈本体的寻觅,促使舞蹈创作实践走向充满热情的理性思辨与多元的艺术探索之中。“完善自我”是那个年代的特殊语境,那时作为舞蹈编导的我便十分自觉地为获得自我的完善,开始了读书、思考与书写。当时的现状是,要对舞蹈创作理论方面作出系统性的了解,能寻觅到的似乎只有吴晓邦先生的著作,因此,第一次的阅读、第一次的对舞蹈创作实践作出理性的思考,便是在吴晓邦先生文论的牵引、指导下获得的启蒙。“每一次阅读吴晓邦先生的舞蹈文论,心情总是难以平静,这是因为吴晓邦先生的舞蹈文论,能给人以收益、充实、信念与振奋。吴晓邦先生文论中满溢着对祖国、民族、信仰的炽热情感与忠诚,对中国“新舞蹈”艺术事业不倦的探求精神,对人民大众深切的敬爱与关心,能促进舞蹈创作实践者思想境界的提高并获得极大的精神陶冶……”。这段“读书随笔”是我最初的阅读感动,而吴晓邦先生在《随感录》中书写下的那段“舞蹈家要在逐渐的成长中,认识到舞蹈并不是一种自娱或娱人的玩意儿,而要让人感到自己对社会、对人民的一种责任心,成为人民的代言人。”的教诲,却永久地成为了一个普通舞蹈工作者为舞、为人的座右铭。

“责任”,就是一种在“肩负”过程中的“承担”。为实现创建“中国新舞蹈艺术体系”的理想,吴晓邦先生无论是脚踏炮火纷飞的国土“在时代脉搏上起舞”,抑或是面对政治纷纭的险恶、忍受来自各方面的冷漠与高压,始终坚定且艰难地跋涉着他的精神之旅――“为人生而舞,为大众而舞”。1956―1958年创办“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是吴晓邦先生一生中最幸福的时光,“天马”原本可以成为吴晓邦先生的一块园地――一个可以让他实现自己的舞蹈思想、完成他的舞蹈体系的地方,但是,在那个动荡多变的年代里,这个在舞蹈艺术的各方面已经很成熟了的艺术家和中国许多知识分子一样,虽然在现实中总是“谨小慎微”,总是“注意不讲错话”、“不暴露自己的幼稚状态”、并全力以赴地钻研天马工作室的业务,虽然“为了新舞蹈能够有一个新局面”,竭尽全力地以他瘦弱的身躯带领着天马工作室的成员走四川、进贵州、入湖南、下广西,“五十二岁仍然坚持每场演出八个节目”……然而,刚刚开始实验的“天马”无力回天――天马舞蹈艺术研究室夭折,成为了吴晓邦先生永远的心痛。

党的的召开对于吴晓邦先生而言,意味着一个迟到的春天。1979年的吴晓邦先生被推选为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席时,已经到了73岁的高龄。耄耋之年的吴晓邦先生面对新时期的召唤,为改变舞蹈界理论工作的薄弱环节,穷尽一切精力致力于舞蹈理论方面的研究,并以《我的舞蹈艺术生涯》和《新舞蹈艺术概论》两书作为他“重要工作的开端”,还相继出版了《舞论集》和《舞论续集》等著作与文论。高擎理想火炬,照亮一代风流,而今,当一批批舞蹈博士、硕士、学士迈向中国舞蹈理论建设的漫漫征途,当成十成百的有关舞蹈史论、舞蹈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著作相继问世,终于,可以告慰吴晓邦先生的天国之灵了。

没有任何的自我掩盖,却透露着真诚、平和与安详,没有任何的张扬,却蕴藏着无尽的炽热与坚贞,没有雄辩般的旁征博引,却能牵引着读者迈入清晰思路――这是吴晓邦先生文论给予我的又一次感动、又一次收获。“舞蹈分类学”、“创作法与编导法”、“舞情、舞律、构图”、“民族特色与民族精神”、“传统与传统主义”等等,是吴晓邦先生文论的一种精彩,宏观的观念性把握,具体的方法论言说,吴晓邦先生总能站在一个时代的高度,高瞻远瞩地作出鲜明、确定的指向。十分令人叹服的是,吴晓邦先生的艺术思想,面对今天的艺术实践仍然具有极高的指导性价值,依然能启发、触动当代人在艺术创作实践中深层思考。心动掩卷,浮想绵绵,对吴晓邦先生、对上一辈舞蹈艺术家的景仰与尊敬不正是来自于他(她)们为舞、为人的真诚和给予我们的知识与力量?捧卷深思,扪心自问,这一代,是否果真坚守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曾几何时也很赞叹现今舞蹈“后生”的几分霸气,几分张狂,每每一处,似乎都可以“划时代”地“掀江倒浪”,然而,英雄气短,面对无涯的艺海行舟,大多难以抵挡“实惠”的诱惑,轻易地卸去了同学少年时盟誓的“承当”。过去的崇高与责任或许成为了今天的沉重与负担,成为了今天的笑谈,但是时下许多艺术“怪象”的滋生、许多粗制滥造的舞蹈、舞剧“作品”的泛滥,恰恰正是由于我们散失了那份崇高,那份责任,那份承担,那份境界――一旦舞蹈、舞剧成为单纯谋取“功利”的手段,我们的生活与创作便失去了诗意,一旦舞蹈成为了“面镜自恋”的“嗟叹”,我们便脱离了社会、脱离了对人民大众的深切关爱。

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置身感受吴晓邦先生的教诲,是在1985年的南京。吴晓邦先生在夫人盛婕的搀扶下,来到了全国舞蹈创作会议分组讨论会场。温暖的阳光照在老人瘦弱的身躯,儒雅清瘦的面容透出几许安详,当时的老人说了什么?或已模糊淡忘,眼前重叠、幻化的是,乘坐“天马”起舞净空的吴晓邦先生,依然在为人民而舞,为人生而舞……。

“编导”、“创作”与“原创”

循舞筑文、思路漫漫,踏着吴晓邦先生奠定的“舞论基石”,里程,依然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