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新意识方面的不足

篇1

关键词:创新意识 培养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52

一、创新意识培养及目前小学教育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现阶段科技发展驱动的核心因素。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学校教育实践中的重要工作之一,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小学教育开始,因此小学教育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着重知识学习,轻创新能力培养的不足,教学考核也主要以学生文化知识的学习效果为主,对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

二、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

小学教育中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该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模式创新、教师意识转变和学生评价方式改革等四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小学教育中,课堂环节应增加探索性内容

目前,我国小学教育的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经典自然科学或人文社科知识,其正确性已经过了长时间的实践检验。这种设置主要考虑到青少年的认知特点,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弱,因此一般教学内容选择没有争议的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对于学生社会认知能力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内容同时桎梏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学生习惯于被动地接受教学内容,缺乏怀疑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因此,小学教学内容在坚持以经典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为主的基础上,应适当增加具有一定探索性的研究内容,可以调研、统计类内容为主,要求学生针对某一问题开展调研、统计,根据调查结果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这样的内容设置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二)创新教学模式,开展讨论性和实践性教学

目前,小学的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占支配地位。这种教学模式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率,保障教学秩序。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其主要原因在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缺乏参与性,不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讨论性教学,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环节,活跃学生思维。针对专门设置的探索性教学内容,允许学生在课堂上发表不同意见,鼓励学生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质疑、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三)转变教师意识,强调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地位

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占课堂的支配地位,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往往被忽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不善于发表自己的观点及对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进行质疑。虽然这种教学模型更容易确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保障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但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中,应该强调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真理是判断是非的唯一标准,鼓励学生与教师展开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获得知识,同时也收获创新意识。

(四)改革考核方式,肯定学生的创新和实践活动

目前的小学教学考核以考试考核为主,注重知识学习效果的考核,而对于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较少。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更加注重知识教学以外的能力考核。以考核促发展,用考核引导学生在课外实践和创新方面投入更多的经历,用考核确立创新意识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从而引导教师、学生、家长重视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讨论与总结

篇2

关键词:创新意识 缺失原因 培养措施

一、创新意识的基本内涵

创新意识首先是一种动机,是在面对未知的问题、未知的领域时所产生的解决问题和探索究竟的冲动,并能够在这种动机的引导下发挥潜在的能力解决问题或者创新方法。所以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离不开的意识行为,因为只有对未知的探究和解密才让人类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经验,才让文明得到了进步。所以创新意识归根结底是人类不安于现状的进取精神。

广义地看创新意识的主要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发现问题的意识;另一方面,是发明创造的意识。发现的意识是让人类能察觉问题和新的事物,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意识的重要基础。发明意识是人类创造新的事物、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动机和行动,这是对发现意识延续,形成完整创新意识的另一个重要步骤。从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还可以理解为:问题感、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方法创新、发明的创新、评价的创新等。无论是从广义和狭义的角度看,创新意识都需要具备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二、新时代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原因

1.发现问题的动力缺失

在传统教育方式的教导下,大多数的学生都以学会为首要前提,再加上考核制度的单一,就导致了学生过度的依赖课本、依赖教师、依赖课堂,而且满足于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主动探究的兴趣日趋淡化。缺乏主动学习和探究愿望及能力的大学生即使掌握了网络技术也不能利用资源进行主动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更谈不上创新意识了。这种创新意识的丧失是在发现问题阶段上出现了根本性的缺失,是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意识的根本原因。

2.提出问题意识的匮乏

目前在大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很少能够出现学生打断教师授课并提出问题的情况,尤其是与课本相违背的问题更是没人提及也没人敢提,因为一旦提出问题就会出现两种状况,其一,自己的知识储备不足以保证问题的准确性,一旦出现错误怕出丑的心理往往占据了上风;另一方面,一些教师因为准备不足,对提出的问题不进行当即的解答,将问题冷处理,这样就严重地损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提出问题后真正得到解决的少之又少,学生当然不愿意挑战课本和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这就使得学生渐渐失去了质疑的能力,也就失去了问题意识,创新意识也就没有了出发点。

3.探究进取的意识丧失

创新意识往往需要人们具备强烈的探究和进取意识,对大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但是新时代的大学生却普遍存在兴趣局限、好奇心不强、不思进取等。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就是长期的课业压力,导致了思想活跃性的下降,高考、就业的压力让他们无法顾及自身的兴趣和爱好,更谈不上好奇和广泛的涉猎了,所以逐渐丧失了探究和进取意识。

4.害怕失败的思想突出

生活条件的改善让新时代的大学生在成长中很少遇到困难和挫折,一路走来听到的都是鼓励和赞扬。害怕失败是当代大学生的突出思想意识。这种意识对创新显然是极为不利的,因为害怕失败就不会尝试,没有尝试当然也就没有创新的成功,所以这种思想是导致大学生创新意识缺失的诱因之一。

三、培养创新意识的措施

1.把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作为教育目标

影响学生的思想意识的主要因素就是教育的方式和方法,要培养创新意识就要首先改变教育的思想方针,把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层次,从学生的智慧潜能入手,重视大学生的精神层面的教育,从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其主动地学习、主动地思考、主动地提问、主动地解疑,由此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并建立起创新意识。

其次,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学生的心理素质的提高,因为害怕失败的思想是阻碍创新的最大障碍。所以在教学中应当注意对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教会学生用良好的心态来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解疑、敢于创新。同时这样的心理素质将伴随学生进入到社会中无疑有利于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最后,还要着力提高教师本身的基本素质。因为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很难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的。尤其是大学教师一定要具备更加广博的知识基础、精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换句话说也就是教师应首先具备创新意识才能引导学生一起来进行创新。

2.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创新的欲望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愿意创新才能形成创新的意识。所以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时候,要鼓励创新,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首先,要从教学中对一个问题进行多角度的解决,教师应多提问,鼓励学生多质疑,从而形成良好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创新。其次,要让学生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无论结果是正确还是错误都要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优点并加以肯定。最后,要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利用解决实验难题或者课题的机会,提倡分工合作,鼓励团队的创新和合作,以此让学生树立信心和发展自身的优势,以此鼓励学生进行创新。

3.在教改中调整知识结构力求全面而合理

创新意识的形成实际上是一种知识的应用能力的形成。创新的初级阶段就是,学生利用自身的知识储备,发现问题并能够解决问题。试想,如果学生连知识基础都没,当然不会发现问题,谈不上解决问题,而创新更是虚无缥缈。所以创新需要学生具备更加全面而合理的知识结构。针对这一问题,在教学改革中应当强调知识的全面和合理,全面主要就是指要将知识进行整合,并且用一个主线贯穿起来,以此让学生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基础,做到学的全、学的广。另外,在合理性上,要注重知识的关联性、专业性、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学到的知识是可以应用到创新中的,而不是空中楼阁式的理论堆砌。所以在教学上应当注意精难搭配、文理综合,让学生不仅具备完整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具备广博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看到问题的更多层面,无疑增添了创新的信心和能力,当然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十分有利的。

四、总结

创新意识的内涵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层面,发现意识需要的是探究的主动性,解决问题的意识则需要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所以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需要从主动学习、主动探究开始,并使其全面合理地掌握知识和技术,这样才能使得大学生既有发现意识又具备创新能力,这样才是真正的具备了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潘立达.以创新教育平台的创新型人才培养[J].黑龙江教育研究,2009,(3).

[2]王惠兰.创新教育的内涵及途径刍议[J].山东大学学报,2009,(4).

[3]高丹.加强高校研究生创新教育[J].航空工业,2009,(6).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 机械创新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作为主要为企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要保证所培养的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在教学和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至关重要。高职生毕业后一般都工作在生产一线,行业企业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特别是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已从行业企业发展的外在需要转化为高职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高职院校学生不仅要有“一技之长”,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迁移能力。由此可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打造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技能型应用人才,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1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关系

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包含创新意识的激发和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一方面,从创新意识到创新成果,需要通过实践能力作为桥梁来转化;另一方面,创新意识有利于实践能力的切实提高。创新意识在实践能力培养中的作用在于,创新意识有助于避免在实践能力培养过程中的模拟性和重复性实践活动,有助于运用新方法高效能地完成具体工作。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因此,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活动的过程既是知识经验积累的过程,也是发现探索新知的过程;既是知识运用的过程,也是知识结构改造的过程。而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应当以学生知识的应用为基础,不断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逆向思维等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是在具体的生产实践中不断地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在总结新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的。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都要求为学生提供符合其素质发展的真实的生产实践场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最终都是为了让学生成为创新实践型人才。

2当前高职院校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现状

2.1部分高职学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积极性不高

由于目前我国大部分职业院校的投资主体是政府,职业教育虽然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但管理和评价考核主体仍然是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部门制订了许多评价考核评审评优的硬框框和标准,各个学校为了获得“优秀”“示范”等称号,就必然要依照各种评审标准而建设发展,同时还要应付主管部门检查、考核,从而忽略了自身特色的发展,其中包括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虽然目前也要求引入社会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但如何正确评价还无完整的标准,但这相对于“优秀学校”“示范学校”的称号还显得微不足道,从而导致了学校教育在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这项工作方面积极性不高。

2.2缺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机制

部分高职学校对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认识不够,对教师进行创造性教学活动尊重不够,对教学规律性尊重不够。近年来职业教育高速发展,使专业教师人数和专业教学设备数量相对于学生人数增长严重失调,在实践性教学环节方面,学生往往只能观摩,动手机会很少;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师资匮乏,教师整天忙于教学疲惫不堪,导致教学效果较差;也影响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研究;加之教师的主观积极性不高和客观工作量大等因素,而科技是不断发展的,专业技术不断更新,但教师未能及时将教学内容更新补充,所教知识与社会知识技能要求相差悬殊,因此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机制也未形成。

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过程和实践活动中才能体现出来,是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在具体实践过程中的现实展现,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体现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更重要的是,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素养的反思总结和提高。通过实践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得到巩固和发展,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基本的实践能力是学生从业的基本素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突出应用,就必须侧重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并且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仅仅停留在操作阶段,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与手段以及在技术应用性层面上有一定的开发和创新能力。

3培养高职机械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措施

通过学习国内有关职业院校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我们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按照上述要求做了一些初步尝试。

3.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评价方法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需要。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按照市场需求与社会需要,改变以往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现在国家在高职院校大力提倡和推行的“订单式”培养、“工学交替”模式和“双证式”制度,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培养模式。为此我校在机械类专业中推行了“校企融合,工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让学生在比较真实的企业环境中,进行实际操作,提高专业技能,“学中做、做中学”,全面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使其成为满足社会需要、符合现代企业要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创新人才。

(1)制定科学课程体系,紧跟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建立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所有机械类专业的专业课程都要求以就业岗位为导向安排课程体系,打破原有的学科体系,强调了理论与实践的教学结合,理论与实际的学习结合,动手与动脑的结合。岗位导向型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为了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学习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实现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即职业能力的培养,我们根据专业对应工作岗位及岗位群实施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到行动领域,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课程)。

(2)为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造必要的条件。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在学生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不是外界强加于学生的。从这个角度看,创新教育的关键或教学的直接任务,是要创造出学生的活动,是要给学生提供适宜的活动目标和活动对象,以及为达到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所需的活动方法、条件和环境。教学中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教学中鼓励学生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敢于突破定式进行思维,鼓励学生用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教学的首位,营造创新的氛围。

(3)改进教学评价方法,建立创新教育机制,改革传统的以一张试卷来考核评价学生的方法。采用“过程+结果”的考核模式,考核除了对完成产品质量进行考核外,还对学生工作过程进行考核,如动作的规范性、做事的条理性、解决问题的技巧性、与同学之间的合作沟通性、对问题的反映表达准确性等,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

3.2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师是关键。教师的教学,不光要研究课本完成教学任务,还应该是学生创新路上的引路人。因此要求教师要具有广博、精湛的专业知识和不断进取的精神;并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以独特的教学风格进行创新教学。

通过引进具有企业产品开发背景的技术人员进入教学一线,同时选拔机械类专业教师,参加校内外技术培训、进修、承担科研课题、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等培养成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教学能力的“双师”素质教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同时让教师了解该学科最新动态、最新进展、最新成果以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态,促进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职业教育观念,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及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参开文献

[1] 吴兴富.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03).

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创新意识 问题 质疑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从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角来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释放出来,并且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胆略,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中心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抓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第一场雪》中有这样一句:“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处质疑:凭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发亮,那么这一句中“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又“亮晶晶”?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它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中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 转贴于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来表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的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

例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学生了解了一些动物尾巴的用处后,可以告诉学生,人类正在研究动物尾巴的用处来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鱼的尾巴、鸟的尾巴设计的船只的舵、飞机的机尾都是用来掌握方向的,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尾巴的用处来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来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要素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篇5

本文仅就小学语文教学怎样培养创新意识作如下论述:

所谓创新意识,是指人对客观世界独到的看法、新颖的见解及标新立异的欲望。创新意识强的人总能以不同寻常的独特视觉分析问题,具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勇气。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把学生这方面的潜能挖掘出来,不断注入开发创新意识的活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往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学说,波义耳发明石蕊试纸,谢皮罗发现自然界水的漩涡与地球自转的关系,都起源于质疑。可见,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精神,是一切优秀人才必备的品质。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这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

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角,是创新意识的具体体现。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时要着力引导他们在实践中掌握质疑的基本方法。

比如:从课题质疑,从标点符号质疑,从主题思想质疑,从语言运用质疑,找原因质疑,找依据质疑,找联系质疑,抓关键句质疑,抓矛盾质疑,寻实质质疑,联想质疑等。例如《两小儿辩日》中有这样两句:“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教师可引导学生抓矛盾质疑:凭我们平常的经验,两个孩子说的似乎都有道理,但两人的结论又是矛盾的,谁对谁错,或者都说错了,为什么?教师还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对书本上现有的知识和结论作独创性的发现,甚至发现课文的不足之处,并设法加以弥补,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鼓励标新立异,培养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的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一言一语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的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妨碍了学生的创新。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标准答案”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前、超群、超常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曲直、优劣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的萌发、生长、成熟的过程,其意义绝不是某一问题的答案是非正确所能代替的。

三、启发创造想象,诱发创新思维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创造力更多的是以创造性想象实现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信息,唤起头脑中有关表象,给学生留下充分想象和联想的空间,让学生的想象思路向四面八方辐射。例如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学生明白了人类从蝙蝠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雷达。再告诉学生,人类研究动物,利用动物的某种特点进行发明创造,为人类服务,比如人们根据鲨鱼等海洋生物的特点,研制了潜水艇,然后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知道的动物特点进行辐射想象和联想,从中受到启发,设想发明某种事物为人类服务。

这样从模仿入手,通过相似特征的组合,进行适当的开拓和延伸,使学生的想象更具体,更合理。

四、挖掘创造性因素,培养创新品质

在各种人格特征中,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意志力是创新个性的核心品质。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介绍名人成功的故事,如司马光、童第周、牛顿、爱迪生、詹天佑、爱因斯坦等的故事。这些课文,极富创新教育因素,语文教师应尽力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教育学生学习名人的信心、恒心、精神和意志,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及敢于创新的勇气,培养学生的成就动机,从而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

篇6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重视。在本科化学教育中,由于其化学教学的特殊性,其涉及的领域较为广泛,实验教学较多,对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要求也较为突出。本文针对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展开研究,通过分析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明确了现阶段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并提出了与之适应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

化学教育;创新意识;学生培养

现如今,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在科研领域的创新与人才培养更是如此。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需要不断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创新意识培养。针对本科化学教学而言,其教学涉及的领域较广,且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性极强,相关实验教学较多,这些都必须要求本科化学教学中,一方面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还要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科研创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维空间,借助化学教育本身的实践性与创造性,促进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形成[1]。

一本科化学教育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

(一)创新能力培养激励机制不够完善

现如今,我国的本科教育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阶段,尽管近年来素质教育不断发展,但是在实际的高等教育中,素质教育并没有完全落实,一些传统教育中的问题仍然存在,例如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缺失。盲目追求理论教学,忽视了对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激励。

(二)师资团队创新能力较低

教师作为本科化学教育的重要组成,其师资团队的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创新教育的落实。然而实际情况是,传统教学模式的思想限制,其对于教学中的创新意识相对较低,因此在对学生的教学引导中,不能够有效地通过创新性的教育手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另外,一些资深的本科化学教师,尽管教学经验丰富,但是缺乏现代化教学理念,不能够满足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需求。

(三)学生自我创新能力差

现如今,大学生的课业压力越来越大,而针对本科化学实践性的需求来说,很多大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社会实践,尤其是针对一些化学科研项目的实践,这些都影响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提升。

二本科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在本科化学教学中尽管已经融入了一些现代化的教学理念,并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作为教学的重点,但是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化学课程设置不够完善

首先,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课时安排不合理。盲目重视理论专业的教学,忽视了化学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就导致学生在实际的化学试验中,操作能力较差,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意识培养。其次,交叉学科知识结构较差,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尤其是化学相关课程与其他必修课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这就造成学生综合知识掌握不够扎实,具体到化学与其他学科领域之间的交叉点,其应用与创新也就相对较差。

(二)课外创新实践平台尚未建成

1.课外创新活动参与度低

课外实践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性意识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大多数的本科化学教学过程中,参与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较少,学生不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化学实践中,阻碍了学生的开拓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缺乏对学生参与性的鼓舞与引导。

2.创新实践基地管理不当

尽管各大高校都设立了相关的创新实践基地,但是其再创新实践活动的组织、管理方面都还不够成熟,很多实践基地都是由学生会负责管理,缺乏专业导师的指导,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意识的提升。

(三)教学模式和方法单一

1.教学方法单一

学生创新性意识的培养,需要本科化学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基础上,注重交叉教学,同时进行化学实验的创新与科研。然而实际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对互动教学、启发式、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尚嫌不足。课堂氛围和学生参与性都相对较低,单一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了化学课堂教学效果,而且不利于学生课堂思维的扩展。

2.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

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现如今,大多数的高校化学教师仍然停留在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中,而化学教学不仅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性较强,而且还涉及到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要求化学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结合交叉学科基础性、专业性的需求,不断丰富教学模式,注重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观能动性。

(四)评价方式与实验课程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1.评价方式不科学

目前很多高校的化学教师对于学生的评价仍然停留在考试阶段,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社会实践、创新意识的评价相对较少,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评价标准。导致学生盲目地片面地重视理论考试,忽视了社会实践与自身创新意识的提升。

2.化学实验课程作用较小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化学实验课程十分重要,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重要组成。然而在实际的化学实验课程中,往往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忽视了对学生设计、探索能力的培养,实验课程变成了一种固有流程,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够进行创新,也就不能够通过实验课程进行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本科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对策

(一)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1.优化课程设置

对于本科化学课程来说,其与其他学科的兼容性较强,某些内容具有一定的交叉点,因此在化学课程设置中,可有针对性地适当增加学生的相关选修课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在具有良好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开拓思维,更好地参与到教师的化学教学中。

2.丰富教学内容

随着高等教育知识结构的不断调整,本科化学教学应该结合具体的教学需求,合理调整教材内容,同时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针对具体教材进行相应的化学理论教学、实验教学的创新,引导学生参与到理论课及实验课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化学创新的主动能动性。

(二)建立课外创新实践平台

1.举办化学创新研究讲座

对于本科化学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就必须要改变“闭门造车”的现状,积极开展化学创新案例讲座,将化学创新的一些成功案例、科研成果进行总结和整理,让学生在实际的化学创新案例中,丰富化学知识,收获创新理论,进而为学生实践与创新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通过创新研究讲座,一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水平。

2.建立网络化学实验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各大高校都建立了校园网站,成立了师生互动、学术交流的教学平台。对于化学教学来说,应该积极借助网络平台的优势,在平台中创建化学实验栏目,将学生的一些实验课题、创新科研成果进行公布,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

3.加强校企合作

建立产学研基地是有效推动学生创新性意识的途径之一。借助企业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科研经费,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中,这样不仅为企业培养了储备人才,而且也更大限度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三)多元化教学模式与方法

1.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要加强基础实验教学,只有加强基础实验教学才能够保证学生扎实的实验基础,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二要加强综合实验的教学,综合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第一步,需要教师结合交叉学科的特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的总体设计,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2];三要尝试展开创新实验教学,设置一些创新科研实验,鼓励学生自主设计、操作、完成,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创新意识。

2.丰富教学方法

首先可以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针对科研成果和化学实验案例,进行课堂探讨,鼓励学生进行模拟,并在探讨完善理论原理和实验操作流程的同时,提高学生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其次可以采用联想教学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将化学现象、化学实验与日常生活相衔接,通过联想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化学,进而主动低参与到化学教学中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四)科学调整评价方式

改变单一的考试评价方式,采用将口试、创新实验、考试合理地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评价标准,避免由于应试教育模式,阻碍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的提升。另外,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应设置不同的评价标准,融入对科研创新与实践能力的评价,使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方式更为合理,也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意识。

作者:李玲 单位:江南大学化学与材料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创新教育 大学生 培养

在依靠科技强国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知识创新的核心取决于人,取决于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开发创新能力,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内院校教育的目标。如何做好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教师面临的一项课题。笔者结合教学实际,提出几点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看法。

一、注重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引导创新意识的形成

意识是个体行为的心理动机,没有创新意识的人不可能进行创造发明。创新首先要让学员建立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包括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等心理品质,而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气质、性格等心理因素,是成才的决定因素。只有具备这些创新的心理品质,才能发现新奥秘,探索新方法,只有拥有刻苦钻研的精神,持之以恒的决心,才可能不断涌现灵感和新思想。因此,作为教师,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求新求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这种创新意识,贯穿到学习中,就是对知识的探索求知,是一种科学精神。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课本内容和老师讲授的知识,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求知,把学习的过程变成一种知识再发现,把被动记忆的经验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手段的

创新教育,不仅仅是教师个体所能完全展开的,对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需要在总体把握课程的基础上,构建出合理的课程体系。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分析原有课程之问的逻辑关系,分析每门课程对于学生形成特定的知识能力结构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将知识点和内容有交叉的课程进行合并,增设符合专业特点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的课程,增设突出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课程,并适当开设一些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的选修课和专业新方向的课程,从整体上对课程总门数、总学时进行分配调整。教师需要改变原有单一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可以采用“启发式”、“参与式”、“讨论式”、“探究式”等互动的教学方法,改变以往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被动接受者的角色,激发学生自学、讨论、科研和实践,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目的是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学习、自主建构,把学生的维持型学习转变为创造性学习。当然,这种转变对教师来说需要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教师首先要树立这样一个创新教育的理念,有了这个大方向的指引,在课堂环节中,就可以自觉主动地运用创新教育的理念进行教学活动。

篇8

乍一听很好笑,反思一下,我们的许多做法是不是也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呢?答案是肯定的,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某小学考语文,试卷上有一题:雪化了变成了什么?有个颇有创意的学生写道:变成了春天。可他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变成了水。”再一题:“冬天,雪在干什么?”有个极有想象力的学生回答:在和大地说悄悄话。这个答案多漂亮,就像个美丽的童话,可他也偏偏不及格,为什么?因为标准答案是“静静地飘”或“随风乱舞”。

很显然,是学生没有创造力吗?不是。是我们的封闭保守正在扼杀学生这种创新的欲望!说到底是我们教师观念不更新或更新的不彻底直接影响着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绝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而应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创新意识。

现代创造理论表明,创造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基础,它的获得不是靠传授或是手把手的教。而是在课堂教学中依靠潜移默化的熏陶方法,让学生在不断经历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加以培养得到的。

书本上的知识和老师传授的学习方法,大多是前人智慧和经验的总结,认真“接受”和继承这些经验是非常必要的,不认真“接受”和继承老一辈的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人类社会不仅不能发展,而且不可能存在下去。学习的定义就是“指由经验或练习引起的个体在能力或倾向方面的变化”。这里的“经验”就包括了继承前人由实践得来的知识或技能,从这个意义上看,可以知道“接受”和继承前人经验在学习中的重要性。

但是“接受”不等于是盲目机械的知识灌输和技能模仿,学生也不是个单纯的知识容器,总要对前人总结出的知识和技能有所思考和改进。因为人类社会总是不断完善、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一个水平上,否则人类就不可能进步,因此既要学习前人的经验,又不能“惟书、惟师、惟上”,在学习和继承的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摆脱传统思维方式的羁绊,在前人经验和智慧的基础上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创新的实质是对现实的超越,要超越现实,就要对现实独具“挑剔”与“批判”的眼光,发现事物的缺点是一种科学品质,因此可以说,质疑是创新的突破口,它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因为有“疑”才有“思”,有“思”才启“新”,任何新的东西都源于对旧事物的不满,都孕育于对原有事物不足的质疑,所以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大胆质疑是非常重要的。

二、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因此我认为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创设问题情景,多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并引导学生自己来析疑、解疑。让学生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实现创造想象,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如在新课导入时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把学生带入问题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求知的需要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提供可能。例:教学“能被2和5整除的特征”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只要你能说出一个数,我就知道它能否被2或5整除。”出于强烈的好奇心,学生都抢着说出较大的数,力求难住教师,当教师都准确迅速地判断出来后,学生的好奇心就转化成了求知欲,纷纷问教师:“为什么您能判断得又准又快呢?”很想了解其中的奥妙,从而主动地学习了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由于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还提出了“能被3、7、9、11等整除的数是不是也有特征呢?”学生创新的潜在意识顿时得到萌发。

三、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创新意识。

篇9

按照局党组要求,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用心参加了此次作风整改活动。通过认真学习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在巡察反馈问题整改暨作风整顿推进会上的讲话,我对深入开展作风纪律整顿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各方面有了很大的收获和提高。根据讲话精神对照自我,重点从思想意识、纪律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检查剖析自身存在的问题,及时查摆在遵守党纪国法、践行“3456”行业准则、守牢“四个底线”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一、存在的问题

(一)业务知识不足,理论业务学习不够。

(二)为人民服务宗旨意识不够牢固。

(三)无私奉献意识不强,工作作风还需务实。

二、存在问题的根源

考虑自身存在这些问题有诸多方面的思想根源,其中有客观的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主观因素造成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政治学习“走过场”。平时的理论学习停与形式,只是从字面上去理解意思,学习时缺乏思考,没有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精髓,在联系实际工作时没能充分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在工作的开拓进取上也就存在着差距,这是自身存在诸多问题和差距的一个重要根源。

篇10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出路

创新既是人类个体发展的最高体现,又是人类文明的源泉,也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高等院校的重要使命,也是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特别是国家把创新人才的培养,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融入创新教育,研究实施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高校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高校正面临着由强调知识灌输的传统型教育模式向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代型创新教育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高校已开始重视创新教育,但创新教育的具体实施还未进入规范化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观念、教师的创新素质、创新教育投资、创新教育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制度保障、学生的自我创新意识、创新教育成效等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都有较大差距,影响了高校创新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当前高校创新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应试教育下形成的大学生创新意识的障碍

应试教育下,分数为本,教师和家长形成了挑错教育的思想观念,仿佛把孩子的错误“挑”没了,孩子就完美了。由于教师、家长热衷于挑错,很少允许学生精神发散。灵感的火花,大胆的想象力,都被扼杀了。大学生也为此形成了思维定势、从众心理和信息饱和等心理状态,成为严重束缚他们创新意识的主要障碍。

1.思维定势。应试教育下,为了追求高分数,大量的习题练习,使学生形成了思维定势。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以前的经验越有效,思维定势也越强烈。这种习惯性精神对人的创造力的发挥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它常常使人表现出精神的惰性、呆板性,这对于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则往往会成一种障碍,从而限制人的创造性思考。

2.从众心理。应试教育下,追求统一标准答案,扼杀了学生的奇思妙想,加重了学生的从众心理。

3.信息饱和。信息饱和的最突出表现是提不出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原因就是“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应试教育”是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考什么学什么,即便是考试科目也只是围绕“考试说明”转,一切为了争取高分。

4.大学生缺乏自主创新的意识。从目前高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好奇心强,但创新意识贫乏;思维敏捷,但缺少创新思维方法;具有一定的创新想法,但缺乏创新技能;有创新的热情,但创新精神不佳。因此尚需要进一步激发其自主创新教育的意识。

(二)教师的创新素质缺失

大量文献和国内的有关调查结果均显示:近年来我国各高校不断扩大招生,师资力量匮乏。每个教师都是超负荷的教学工作量,很少或根本没有时间搞教学研究和科学技术研究。大多数高校教师的创新素质令人堪忧,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精神不足,创新能力不高及创新人格不健全。缺乏具有产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师资力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非常有限,毕业的学生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校在为社会提供人才支撑方面的作用。

(三)保障教学的基本环节的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缺乏

教学的基本环节包括教学内容的确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择,课堂教学的组织等。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基本环节的实际情况看,教学内容陈旧,缺乏激起学生兴趣和创新意识的新意;教学方法落后现象严重,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仍存在教师一言堂的现象,不重视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方式的培养与训练。课堂气氛沉闷,学习积极性的钝化,思想活跃度的窒息,致使学生缺少质疑的品质,导致思维阻塞,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被削弱。没有相匹配的制度来保障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创新教育。

(四)教科研设备不足且利用率低,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教科研实验设备不足,尤其是比较高层次的科研实验设备更是缺乏,不能满足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需要。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然而学校现有的设备利用率非常低,学校的实验室没有对学生开放,而且没有把为学生开设的实验放在重要位置,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缺乏创造技法训练。

二、高校创新教育的出路

(一)更新教育观念

教育观是指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最高指导原则。新的教育观念包括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人才观: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人才的根本标志;质量观:当前要大力倡导和宣传“创新性”质量观,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思想观念基础;教学观:教学工作要注重培育学生的主动精神,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二)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

高等学校要全面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当务之急是要培养大批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教师通过自己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不但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前沿,养成专业意识,提高专业能力,缩短创新周期,更要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等方面能够体验创新情感,养成创新人格,成为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熟练应用创新思维和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三)建立保障创新教育的制度体系

1.调整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培养需要,调减部分远离培养目标的课程内容,增加反映新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知识。教师可以把多种观点和发展趋势介绍给学生,留给学生进一步探索研究,以培养学生形成探究问题的思维方式。

2.高校的考试可以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测试学生理解、掌握、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可以采取书面答卷与科研论文、产品设计、社会调查报告等相结合的方式,更要考查学生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建立促进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教育体系

大学生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培养自主创新能力,树立创新意识。具体地说应该做到:勤于实验观察,树立创新意识;努力学习课程知识,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积极参与科研项目,锻炼创新技能。这就要求教育者注重树立学生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良好人格。

总之,高校创新教育的根本出路为:强化创新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创新素质,建立制度保障下的创新教育的教学基本环节,加强学生的自我创新教育。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