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起源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起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起源

篇1

一、零售商业的定义、特点及分类

零售商业是指向个人消费者或最终消费者销售商品或服务的商业。零售商业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或批发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中间环节。与其他产业相比,零售商业具有以下特点:交易次数频繁,交易批量小;对店铺选址及店铺设计有较高的依赖度;经营场所分散,经营受商圈的限制。 按业种分类法,零售商业可分为八种。见表1。

资料来源:copyright@2000-2005800j.cc

二、心理契约研究对零售商业的作用

(一)心理契约概念的提出

“心理契约”是美国著名管理心理学家施恩教授提出的一个名词。施恩在其《组织心理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在任一组织中,每一成员与该组织的各种管理者之间及其他人之间,总是有一套非成文的期望在起作用。这些期望可以是对经济内容的要求,但心理契约的本质是对无形的心理内容的期望。心理契约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及员工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组织的绩效。

(二)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

员工心理契约的形成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总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类:来自于组织和社会环境方面的外界因素,来自于个体内部的因素,(如图1,Roussean 1995,有改动)

(三)心理契约在零售商业中的作用

个人和组织间的社会交换关系无法把双方相互责任的界定完全体现在书面的雇佣合同中,在每一个员工的内心深处,对自己该为组织付出什么、付出多少,组织应该给自己回报什么、回报多少等都有明确的认识。因此,在零售商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中要有意识、有计划的对员工的心理契约加以引导和管理。员工作为企业效益的创造者,其行为对零售商业企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起了决定作用,要想让这些员工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益,有必要了解他们的心理,所以研究员工的心理契约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零售商业员工心理契约的管理

(一)心理契约管理的模型

心理契约是隐含的,可以减少雇佣双方的不安全感,规范员工的行为,形成对组织的归属感和忠诚感。国外学者谢伍德(Sherwood)与葛莱维( Glidewell)曾经提出了一个在日常工作情境中持续不断地对心理契约进行管理的框架(见图2)。

1.共同沟通协商是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心理契约的第一个阶段,就如一个组织管理者在对一个应聘的员工进行面试。

2.澄清角色与建立承诺指双方都认清自己的角色所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拥有的权利,并且相互理解和接纳对方。

3.稳定期是双方都履行既定的心理契约的阶段。

4.关键选择点,指当各种因素变化引起心理契约一致性的差异,差异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面临选择的问题。可能自动回到稳定期(员工主动适应),有计划的重新协商(双方进行交流)或共同期望破裂。协商成功则进入新一轮循环,否则就有计划终止(例如离开企业)。

5.期望破裂后就会产生模糊与不确定感,焦虑怨恨。

6.至关重要抉择点。例如:员工结婚后一直在克服个人困难坚持加班,管理者不了解。一次这个员工确实家里有很要紧的事情,提出不加班,此时就是至关重要的抉择点。根据处理结果的不同,可能会“带有怨恨的终止”,也可能“被迫重新协商”,或是“摒弃前嫌”,澄清角色,建立承诺。

(二)零售商业员工心理契约管理

1.实施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

所谓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零售商业的员工一般最开始从营业员做起,通过人力资源部门切实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找到一条满意的职业发展道路,全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服务企业,奉献智慧,从而实现个人与企业的共赢,实现自己预设的职业生涯。

一个百货商店普通营业员要发展到组长大约需要1~2年,从组长发展到店长大约需要3年,从店长到片长或楼层经理大约3~5年,这样粗略的估计,一个普通营业员要成长为一个楼层经理至少需要7年时间。

2.营造出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零售商业的员工不是每天都能坐在自己的办公室喝茶聊天的那种类型,他们是以自己的业绩说话的人。建设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决定了将要存在的心理契约的类型。企业文化的建设,要求企业及其管理者为职工的能力发挥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有效的机制、正确的政策和宽松的企业氛围。

3.设计出有效的激励方式与激励机制

建立“心理契约”要认识到员工的特定需要和有效激励方式。根据马洛斯――赫茨伯格需求理论组合,个人的需求一部分是维持需求,只会产生不满,不会产生满足,称为维持需求;另一部分是激励需求,只会产生满足,不会产生不满,称为激励需求。零售商业对于一般的员工而言,实行的激励方式主要是薪酬,即工资和作为其补充形式的奖金和津贴。人们能否有效的工作,是否会对组织及其目标萌生出责任感、忠诚心和热情以及他们能否从自己工作中得到满足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组织对员工的激励。

激励机制,是指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或激励手段与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总和,也是企业激励内在关系结构、运行方式和发展演变规律的总和。如表2。

企业实行激励机制的最根本的目的是正确地诱导员工的工作动机,但在采取激励机制的同时也要兼顾各方的利益,使他们在实现组织目标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需要,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从而使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继续保持和发扬下去。

4.鼓励员工参与

零售商业员工通过参与,形成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认同感,可以进一步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员工参与到组织中来,使员工有真正的当家作主的感觉,让员工以企业为家,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对于员工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员工心理契约的构建也是很有帮助的。

5.营造良好环境

良好的工作环境是留住人才的关键,是激励员工的有效措施,对每个员工保持高效的工作状态,饱满的工作热情,为员工营造和谐团结的工作环境,宜人的工作氛围是至关重要的。企业必须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必要的工具、完整的工作信息以及公司各相关部门的协调等。

6.构筑双向交流平台

拓宽企业高层领导与基层员工的沟通渠道。沟通渠道的顺畅及和谐气氛的培养很重要。员工的要求其实不高,有一个可以疏解情绪的渠道,就能舒心、顺心、安守岗位。而这种上通下达的渠道,需有快速沟通制度来保障。如访谈、与员工之间增进沟通、加强员工对公司的认同感等。

篇2

实训资源是培养职业人才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践训练需要的教育教学资源。它是职业院校学生进行实践训练的物质基础保障,是培养实用型、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和必要前提条件。根据我们课题组实践和调查发现,教育教学资源供给不足,已经成为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而实训资源是培养职业人才的瓶颈问题。探索和实践培养职业人才实训资源的使用和共享的理论方法,是我们职业人才培养工作者的当务之急,也是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实训资源包括静态和动态两种。静态实训资源是指学校已投资建成的专供学生实验实训使用的教育教学资源,如实验基地、实训场所、仪器工具等;动态实训资源是指教师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的学生实训任务,确定共享使用的非静态实训资源,如网吧、超市、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等,原本的功能都不是供学生实验实训使用的设施设备,但在不影响原本的功能使用的前提下,供学生实验实训使用。笔者结合多年的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工作实践,探索动态实训资源使用共享的理论和方法。

二、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现实意义

教育教学资源是为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的素材等各种可资利用的条件,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也包括教师资源、教具、基础设施设备等,广义也应该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内容。教育教学资源可以理解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与信息的来源。就培养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而言,通常意义下的教育教学资源可以满足培养该职业理论知识的需要,但无法满足培养该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实践训练需要。因为,一是我国产业结构呈现出快速调整和不断升级的新局面。二是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外国公司的入驻对我国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和衡量都有了新的标准及要求。三是职业岗位时时在推陈出新,新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也在与时俱进;四是社会上的工商企事业单位千变万化,没有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工商管理职业人才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在此背景下,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资源提出了新要求,尤其是实训资源,任何一所高职院校都无法根据培养学生动态多变职业能力需要及时开设配套实训基地,模式化的一个或几个实训基地也难以培养学生动态多变的职业能力。

有调查资料显示:物流实验室基本上是投资400多万元~1000多万元建的仿真实验室,开展和完成了相关的实训项目,但是空置率较大;而在教育资金短缺的一些高职院校则无法建立物流仿真实验室,或只能建有简单的仓库和货架,开展某些项目实训。建设工商企业管理实训基地也会遇到类似问题。因此,构思如何挖掘、使用共享校内现有的其它用途的场所和设备,开辟、构建具有真实的、变化的、动态的、可操作性的社会资源使用共享平台,既能缓解学院教育经费、实训场所和设备的不足,又能把学院现有归属于其它用途的设施设备利用到最大化,还能借用社会资源为教学服务,实现原设施设备的拥有者、学生、学院三方利益“共赢”,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机会和时间进行职业技能训练。

三、构建动态实训资源使用共享平台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是围绕以“实践”教学为主线的教育。提供必要的实训资源是满足学生的实践课程实施,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动态实训资源使用共享的平台,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主动的利用资源来满足实践的需要。那么,如何为学生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创造条件呢?对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工作,探索了一些方法和技巧。

(一)确认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只有基于正确合理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的动态实训资源使用共享平台,才可能收到良好的资源利用效果。因此,在探讨构建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平台的方法和技巧之前,有必要先充分分析和确定工商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所谓职业人才培养目标[4],就是教师在实施了教育活动之后,学生因此在职业素质、职业技能、职业能力等方面变化程度应达到的指标,如学到了哪些理论知识,掌握了哪些职业技能,提高了哪方面的职业能力。通常,在各年级的专业教学计划里,已经明确了该年级专业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需要将目标分解和落实到不同阶的不同课程,以便具体实施。如在2010年级广西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计划里,明确了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即在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背景下,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健全人格,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现代管理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基本方法与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素质与能力,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及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能满足商贸、流通、生产等行业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岗位要求的高素质、实用型、技能型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基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是针对职业技能目标和职业能力目标设计的。例如,针对培养学生设计调查问卷的专项职业技能目标,设计的实训项目是:布置学生就某具体调查项目“设计一份调查问卷”;针对全面培养学生具有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素质,具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创业能力、沟通能力、策划能力及一定的开拓创新能力的综合职业能力目标,设计的实训项目是:布置学生“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一般而言,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多层次多目标的,分解和落实到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的分目标各不相同,各有侧重,与之对应的实训项目也应该灵活多样。例如,为了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思维,我们设计的实训项目如表1所示:

(三)设计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

在确定实训项目之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设计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即对实训工作各个方面和全部过程进行通盘考虑。设计实训项目的实施方案,是职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最重要和最主要的工作,就是根据实训项目的目的和内容,在学生进行实际训练之前,对实训工作总任务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进行的通盘考虑和安排,提出相应的实训工作实施方案,制定出合理的工作程序。通常这一工作过程包括确定实训目的、确定实训学生、确定实训内容、确定实训时间和地点、设计实训方式和执行计划、预算实训经费等工作内容。

下面以实训项目“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的实施方案为例说明如下:

1.实训目的。全面训练学生从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包括:⑴训练专项能力:策划能力、调研能力、管理能力、创业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团队合作意识,等等;⑵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行驶管理职能的方法技巧;⑶训练学生创业思维,实践创立企业的工作程序和管理企业的工作方法技巧。。

2.实训学生:2010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

3.实训项目: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4.实训时间:第二学期课内外时间,主要是课外时间。

5.实训地点:校内外的任何场地,根据实训需要随时确定。

6.实训方式:以小组为单位成立模拟公司,以设计创业计划书为载体,一案贯通,随管理课程进度同步开展实践训练。

7.执行计划:管理课程的授课计划和实训进度计划。

8.实训经费预算:调研与交通费约100元,问卷与创业计划书印刷费约50元,合计150元左右。

小组成员协商自愿承担此费用。

(四)明确实训资源

在认真分析实训项目实施方案之后,确定需要哪些实训资源。例如,分析上述的实训项目“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的实施方案,需要实训资源主要包括时间、信息资料等。为了获取二手信息资料,需要电脑与网络、书刊与报表等资源;为了获取一手信息资料,需要到校内外各处实地调查,这里需要的场所可能是各种不同类型的工商企业、学校食堂、学生宿舍等,主要利用课外时间实施实训项目。显而易见,此实训过程中,主要使用动态的实训资源。

(五)构建动态实训资源使用共享平台

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与使用静态实训资源不同,这需要使用共享原来功能不属于专供学生实训使用的资源,在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中,不能影响原来能力的发挥。在前述的“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的实训项目的不同阶段实训的子项目不同,需要的动态实训资源不同。这为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增加了难度。尽管如此,笔者在多年的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中,成功地为此构建了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实训平台。其做法是任务导向,一案贯通[3],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某一案件为载体,把求知、教学、做事和技能训练结合在一起,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紧密结合而齐头并进,贯通于整个课程活动,如“以设计一份创业计划书”这一案件为载体开展实践训练。

在这里,学生得亲自到网上查找创业计划书的模板和创业信息,得亲自联系调查的个人或单位,并亲自实施调查,通过网络传送电子邮件与教师沟通而不断修改创业计划书,小组成员要团结协作,要进行团队管理和服从团队管理。学生可以在上厕所的时间构思创业计划,小组成员可以在吃饭的时候商讨小组活动内容,在与朋友聊天时寻找创业机会,在上网、看电视、听广播时留意创业信息和思索创业计划书的设计问题,等等。显而易见,在这实训中,互联网络、电脑、创业计划书的模板、创业信息、厕所、被调查的个人或企事业单位、小组成员本身、吃饭的时间、广播、电视,等等这些本原功能不属于供学生实训使用的资源,都成为了学生实训资源。从而,这一做法为学生构建了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实训平台。

四、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障碍

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是充分利用校内外的社会资源,减轻教学资源短缺,实行低碳办学的有效途径,避免了使用静态实训资源的一些弊端,它为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改革思路,提高职业人才教养质量。但是,在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中常常遇到一些障碍。

(一)思维定势,难得领导的认可与支持一般而言,多数职业教育工作者认为只有具备足够应有的静态实训资源,才能开展实训活动。当实训资源不足或缺乏的时候,就不组织学生实训。在这种思维定势之下,教育行政管理领导不认可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实训活动,因而,在时间和机制上不给予支持与保障。

(二)职业人才实训质量评估标准不具体明确或缺失实训的目的是训练学生具体专业的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是,笔者调查发现,有些年级专业教学计划中只有笼统的职业人才培养目标,把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目标混为一谈,没有明确不同阶段的不同课程的具体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任务。这造成职业人才实训质量评估标准不具体明确或缺失,动态实训的效果评估不完善或缺失,教师组织实训活动动力不足,实训活动随意性较大,如果没有足够或缺少静态实训资源,就不会考虑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组织实训活动。

(三)难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实训项目和实训方案专业教学计划通常由教研室主任制定,实训项目和实训方案由课任教师制定。课任教师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了解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但是,对于如何制定合理的实训项目和实训方案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觉得困难。设计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实训项目和实训方案,难上加难。

(四)实训涉及到的第三方个人或单位有时不配合不支持例如,学生想到一个物流企业了解该企业的业务工作流程时,该企业可能借故工作忙等各种原因拒绝学生调查访问。

(五)实训进度跟踪难度大,实训指导难以到位由于利用动态实训资源实训涉及的人或单价和内容多,实训小组较多,实训指导教师因精力和时间有限,往往难以及时跟踪每小组的实训进度,给学生到位的指导。

五、推进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工作思路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提高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素质为目标的指导思想,推进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工作。

(一)改变观念,积极为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创造条件任何职业院校都只能在某些专业的某些环节或某些方面上拥有办学优势,而不可能拥有全部的优势。教学资源尤其是实训资源紧张是所有职业院校面临的问题,等待教育经费建成足够的静态实训资源之后,才开设实训课程,势必影响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各职业院校应改变此观念,树立静态实训资源和动态实训资源并济的观念,基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尽量采用校内外现有的静态资源,并积极创造条件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组织实训活动。笔者在工商企业管理职业人才培养的探索实践中,充分发挥自己课程教学的设计能力,为《市场调查与预测》和《管理学基础》两门课程,分别设计了实训项目“关于我高职院学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和“设计创业计划书”,为学生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创造了条件。

(二)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职业人才实训质量评估标准不具体明确或缺失是影响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据调查,关于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组织实训活动的制度和标准尚属空白。因此需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建设,其主要工作可从五方面着手:一是职业院校要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改革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认可和采用灵活多样的职业人才实训方式,基于职业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实训规划,确定实训内容,按照社会职业岗位标准编写实训教材和实习指导书。二是.以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提高程度作为实训质量的最终评价标准。三是由教学主管部门,以专业教学计划、实训课程大纲和学生实训成果(如前述的创业计划书)为依据对实训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四是指导和鼓励及认可教师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开展实训活动,在时间安排、课时计算、制度等方面予以保障。例如,学生在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进行实训时,教师和学生可能都不在教室,教学主管部门对此不能定为旷课,而是在调查确认之后,确定为实训课。五是在对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开展实训活动的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投入/产出的效率大小评价和奖励实训指导教师。

(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教师的专业素质水平直接影响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实训项目和实训方案的设计,以及实训项目的实施。对于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这种没有典型、固定的业务流程,而重视实际技能的实训课程,需要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开展实训活动,要求教师有更高的专业素质水平。

(四)教材建设通常情况下,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都是教材,所有的教学活动都是根据教材来安排。笔者调查发现,目前,能够方便教师使用共享动态实训资源开展实训活动的教材几乎是空白。笔者和杨凤敏共同编著的全国“十二五”规划教材《市场调查与预测》(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出版)和《管理学基础与应用》第二版(农业出版社出版,2007年教育部的精品教材),填补了这一空白。

篇3

军事装备的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决定着试验乃至战争的成败,是一个国家安全与稳定的重要保障。而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是军事装备供应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武器装备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加强元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是整机单位获取持续稳定、低成本、低风险、高效率供应商的有力保证,是优化军事装备供应链结构、增强军事装备战斗力的有效措施。

【关键词】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供应商评价;培植;激励机制

军事装备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并达到预定军事目的的物资基础。而军用电子元器件是电子信息装备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装备建设至关重要,是赢得未来战争主动权的战略资源。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武器装备的技术性能和作战能力,决定着武器装备研制、试验乃至战争的成败。先进的元器件水平是大国地位的象征,没有先进元器件就没有核心技术,必然处于被动状态。因此,一旦谁拥有了先进可靠的电子元器件产品,谁就拥有了未来战争胜败的资源优势。近几年,随着上级主管部门重视程度的提高,我国的军用电子元器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军事电子信息装备中,部分高端核心元器件领域仍然依赖进口。一旦国外厂家停产或国际形势趋紧时国外禁运,就会影响装备任务的完成,售后服务也不好保障。因此,对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管理理论概述

1.1 供应链管理理论简介

对供应链的研究,有的学者从供应链中的物流活动进行研究,未能突破物流一体化管理的范畴;有的从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渠道管理进行研究。尽管所站的角度不一样,在结构和复杂性等方面也千差万别,而且在某些行业中可能非常简单,而有些行业的可能非常复杂,但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供应链是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和顾客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在系统内物料从供应商流向顾客,而信息则在各节点间双向流动。

1.2 军事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军事供应链是由多个实体构成的网络系统,由企业供应链和军队内部供应链组成,企业供应链对武器装备完成的好坏直接影响军队内部供应链。

1.3 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原则

军事供应链管理的原则是:(1)必须站在一个战略的高度对军事供应链中的核心能力和各种资源进行集成,各节点之间必须站在讲政治的高度,协同运作,不折不扣地完成相应的任务;(2)必须确保以国内保障为原则,特别是军事装备以及为装备配套的核心配套件(包括部件、元器件、材料)必须国内保障,否则一到战时,国外可能卡脖子,导致装备无法正常使用;(3)必须以部队用户为中心,使整个军事供应链成为作战保障力持续提升的不尽源泉;(4)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对军队内部供应链、相应的企业供应链,以及相互之间的资源进行整合;(5)建立军民兼容、各军兵种一体的标准化体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供应链保障体系。

1.4 军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军事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1)通过合理利用军事供应链各节点的资源,合理安排计划,使供应链总成本最小化;(2)在总成本费用与服务水平之间权衡,力争在最小的总成本情况下实现部队用户服务最优化;(3)对整个军事物资供应链(包括军队内部供应链和企业供应链)的库存水平与库存变化的最优控制,实现供应链总库存适度化;(4)最大限度地缩短从部队提出需求、军事物资供应部门签订合同到装备制造商完成物资发运到部队的时间,实现总周期时间最短化;(5)从军事物资、装备及配套件供应的零缺陷到军事供应链管理全过程、全方位质量最优化,实现军事物流质量最优化。

1.5 军用电子元器件的主要特点

A.质量等级要求高。B.可靠性要求高。C.投入经费多。D.易坏,需要按规定的操作程序使用。E.价格昂贵,需要合理存放、保养。

1.6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的特点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和民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相比,有许多共同的特点:A. 要求交货进度紧。B. 需要多沟通、协调。但是,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链具有一些不同之处:A. 多品种,小批量。B. 军用电子元器件用户相对固定。C. 配套周期长。D.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计划胜于市场。E. 上游厂家的风险较大。F. 元器件的生产周期长。G. 供货渠道不畅,核心元器件受制于人。H. 元器件更新换代快。I. 保密性好。

1.7 军用电子元器件的保障策略

A. 战略定位及战略采购。B. 适当库存进口元器件、原材料。C. 进口与自制、国产化决策。

2 国内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问题及分析

2.1 存在的主要问题

A.设计和生产工艺水平比较落后,工程化水平较差。B. 企业生产规模偏小,批生产能力较差。C.产品品种较为单一,没有形成系列化和多样化。D.供应商的售后服务和保障能力较差。E.可靠性差。

2.2 主要原因分析

针对上述问题,经过对一些供应商进行调研,发现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国内供应商市场观念淡薄,缺乏竞争意识,国外供应商伺机进入。第二技术开发投入少,缺乏核心竞争能力。第三供应商与整机单位之间缺乏有效合作。

2.3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策略

为了提高军事装备的水平,保证现有研制、生产任务的顺利完成,保障售后服务工作,需要从战略角度和供应链整体利益出发,加强元器件供应商关系管理。从现阶段看,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不只是整机单位的事情,而要供应商和国家相关管理机构一起参与。A转变观念,双方都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时代的紧迫感。B.加大投资,进一步完善电子元器件的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C.建设军用电子元器件专用电子市场,构建信息共享平台。D.完善竞争机制,鼓励产品出口。E.创造核心竞争力。F.树立市场观念。F.整机单位与元器件供应商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3 军用电子元器件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研究

供应商是整个供应链的“源头”,对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是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基础。供应商在产品质量、设计、交货、提前期、库存水平等方面都影响着整机单位的成功与否。同时,供应商所供应产品的价格和质量决定了最终产品的价格和质量,从而也决定了最终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生存力,并且对供应链的各组成部分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计划经济时期,军用电子元器件供不应求,由国家统一给每个整机单位计划分配,不存在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问题。后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对武器装备实行“多研制,少生产”的战略,相应地,装备对元器件的需求减少;改革开放后,国外的元器件供应商逐渐进入国内,他们的产品性能好,可靠性又高。因而,国内元器件供应商对整机单位的重要程度逐渐减弱。

【参考文献】

[1]余高达,赵潞生.军事装备学. 北京:国防大学出版社,2005

[2]李鸣.军品采办理论研究.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2,1-20

篇4

为规范期货经纪公司的管理,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国发〔1998〕27号),现就期货经纪公司变更登记及提高注册资本金的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期货经纪公司变更股东、住所、法定代表人及注册资本金,须先向中国证监会地方派出机构提出申请,经初审同意后报中国证监会。中国证监会对审核合格的期货经纪公司换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企业持《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和有关文件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变更登记。

期货经纪公司变更名称,须先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申请核准,再向中国证监会申请换发《期货经纪业务许可证》。

二、期货经纪公司注册资本金的最低限额由1000万元提高到3000万元,其中货币资金应占一定比例。

期货经纪公司股东人数应符合《公司法》的规定,股东投资比例原则上不受限制,但不得规避法律变相成为独资公司。新股东应符合中国证监会《关于规范期货经纪公司接受出资若干问题的通知》(证监期字〔1996〕16号)的有关规定。

篇5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改革与思考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定位是困扰各个院校的比较难解决的问题,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专业要求实践性强,与工作岗位能否有效对接,但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将管理学的思想与内容更好地传递给学生,却是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因此,迫使各个开设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高职院校不断提升建设的内涵,着力打造特色专业,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是我院的龙头专业,具有很强的品牌效应,本文着重解决如何把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专业特色,打造成广西区内有一定影响力,为我区及全国各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提供相关借鉴作用,现将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中的问题及解决办法进行阐述。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术科班简介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于2007年开始招生,是学院重点建设、重点打造的拳头专业,2013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项目,2015年获“工商企业管理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项目。自2012年9月开设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术科班,从2012級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中遴选37名学生组建术科班,进行教学改革实验,为做好对比实验研究2013级再次组建术科班。改革实验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内容设置分为基本知识、职业素质、职业能力三个模块,课程教学主要以讲授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基本流程是:教师讲授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针对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演练,最后再由教师通过点评向学生传授企业管理专业知识,要求教师对术科班教学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主,加大学生的训练力度。经过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该课程教学已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式,同时也显现出一些问题。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定位方面

调查2012级和2013级工商管理毕业生100人的职业现状,为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依据。方法是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毕业生为调查对象,以班级为单位,随机抽取100名毕业生进行调查,50名普通班,50名实验班。结果显示非实验班的50名工商管理毕业生的职业锚多倾向于生活型和挑战型,男女生只在管理型和创造和创业型。实验班的50名毕业生男、女生职业现状差异性不明显,均倾向于挑战型和创造型。根据调查也显示出问题:实验班的学生由于在校期间的教学方式采用术科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人才培训定位倾向于中层管理者,而非实验班的学生人才定位倾向于基层管理人员。两者的差异从学生的就业导向可以看出,问题存在于两个方面:首先,实验班的同学在就业能力从理论上较本科生存在差距,本科层次人才定位为中层管理者(根据南宁市5所开设工商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人才培训方案得出),其次,依据调查分析实验班的学生实践能力指标在毕业的2年左右时间段内尚未发现与普通班学存在显著的差异,这也说明实验班的学生就业质量尚未达到人才培养的预期。

(二)毕业生就业情况

2016、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人数分别为296人、405人,毕业人数逐年增长。2016、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94%、93%,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3%左右,就业形势保持良好。

本校2017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布中,受雇全职工作的比例为77.8%,受雇半职工作的比例为1.2%,自主创业的比例为8.0%,毕业后入伍的比例为0.6%,毕业后读本科的比例为4.9%,无工作继续找工作的比例为5.6%,无工作及其他的比例为1.9%。

(三)教学体系建设方面

教材体系建设问题主要存在课程建设规划、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这3个方面,方面存在具有学生调查表统计显示:

(1)课程建设规划方面,由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周期较长,定性类型的研究方法运用较多,定量的方法采用较少,在岗位要求与课程设置存在错配性的可能。

(2)课程内容方面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创新创业内容存在明显的不足。100名同学有90%不具备创业的基本理论,对开设创业课的课程类型不多,课时较少反映比较强烈。二是实践内容上,实验班的同学具备认为内容与就业岗位要求存在差别。三是师资大部分来源学校老师导致课程内容与就业市场具备一定的滞后性。比如:实验班的同学很多就业于共享经济的企业,教师可能对共享经济的模式都不是很了解,更谈不上就业前的指导与培养。

(3)课程标准上,由于课程的授课方式,内容未形成统一的标准;课程教学大纲存在不一致的现象;教师在课程讲授方面存在差异等等问题未形成统一意见。

(四)教学方法方面

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一般要求理论与实践课是3:7比例,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还是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居多,大多数知识的教授以书本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满堂灌讲授方法为手段,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虽有实验班的学生训练与练习,但占比比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因不能以实操为主,所以,学习的主动性欠缺,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教学过程已然变成了学习主体缺失的纯粹教师讲授灌输行为。

(五)学生接受方面

现在的教学手段多以多媒体教室PPT展示授课为主。即使利用实训室授课,多数教师对实训室的多功能掌握较少,教学仍然以播放、讲解PPT为主,教学软件、教学资源库等共享资源未广泛应用于教学实践中。此外,教学中涉及到的很多问题,例如虚拟建立企业、构建组织结构图、战略制定、决策、物力管理、信息管理、市场分析、市场投标等知识还是需要借助于特定职业情境教学来完成的。如果缺少了这些真实情境,对于学生来说对知识的掌握,对实际问题的解决仍停留在抽象的理论思维上,学生缺乏生动直观的实践感受,导致学生遇到实际问题解决的实际能力相对不足。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策略研究

(一)重新定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我院这几年立足广西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广西经济建设培养管理类人才为定位,大量走访广西企业,充分了解企业对工商企业管理类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情况,认真分析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社会需求的知识能力和综合素质要求,进一步明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结合学院的实际,立足于行业特色,设计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分方向培养模式(见下表:工商管理人才培养分方向培养列表)。

提出此方案是基于以下分析得出:

专业发展方向与专业定位:

(1)专业培养方向定位:适应广西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服务面向北部湾经济建设,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为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培养社会急需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

(2)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按照“知识+素质+技能”的要求,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管理类职业岗位所需的综合素养,具有扎实的管理类技术技能知识,富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应用技术技能型人才。

(3)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服务广西地方经济,主要面向中小型企事业单位,培养具有宽口径、强实践、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

(二)构建基于工作岗位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

根据调研结果,管理类专业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上是以1-2年基層业务型工作,3-4年逐步走上管理岗位,担任班长、组长、基层部门的负责人等,5-6年成长为企事业单位的中层领导。基于这个成长路径制定基于工作岗位的程序化、系统化、科学化的课程体系,缩短学生的成长时限,增强学生的发展后劲为突破口,开发课程体系,与企业共同形成课程标准,总结各阶段所需的知识结构,构建适应学生成长的实践教学体系。

1.制定切实可行、规范合理的教学计划

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话,普遍会出现“三多”现象,即上课不能专心听课学的知识少的多、上课看手机的低头一族多、上课中人到心不到神游的多,这样教学效果不能很好地实现。所以制定的教学计划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以实训课为主,以教师教,转变为学生学为主。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增加户外课程,按照到企业学习、职业情境模拟、学生岗位角色扮演等要求设置课程,坚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训练,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2.制定详细完整、富有创造性的课程教学大纲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学大纲的制订要坚持课程体系整体设计和教学基本要求,充分考虑“知识+能力+素质”三者要求的现实需求,特别是要兼顾学生就业后的3-5年内的能力培养和个性化发展需要,能够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多元化。据调研结果分析,毕业5年后,走向中层领导岗位的学生占培养当年培养学生人数的30%左右,所以,大纲修订时要进行优化、整合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适应不同的学生的学习要求,培养方向要兼顾课程之间的衔接,使教学内容能够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3.充分研讨、积极开展课程标准建设工作

课程标准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最终落脚点,以《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来说,因为教学对象不同,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考虑学生的就业方向,所讲授的内容也有所不同,但这门课程是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来说,是比较难上的,理论知识偏多,学生学起来比较难理解,所以课程标准的建设相对难。但总体思路可以是:立足课程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分析培养人才的规格和基本要求,将所有课程串起来,根据培养方案分析每门课程要教会学生什么,再分析具体一门课程要如何完成要教会的内容。在课程结构整体优化前提下,调整、合并、重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不断深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同时,还要考虑在课程建设上,要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开展集体备课会,加强教师梯队建设。以优化教学大纲为依托,注重课程内容的重组、优化,以自编教材为突破口,要求教师开展教材编写工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在教学中应要求每门课程均需设置一定比例的案例讨论课,教师应适当编写适合课堂教学的课程案例供学生讨论使用。要采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课程质量和效果。

4.加强校企合作,加大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基地的建设力度

管理类专业离开企业的支持与合作,就象无根之水,难以进行下去。所以要加大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充分满足教师实践教学的需要。财经商贸类企业与院校合作中存在的难度比较大,主要是企业以经营获利为主,学生去企业往往以现场参观、企业工作人员对流程进行讲解为主,学生实际参与经营并不多,所以对于开展一门课程的企业实践还需要创新,通常以半个学期或者3个月综合实习为主进行开展,这对教师也提出了要求,如果教师个人对企业工作流程不熟悉,那么教学过程就比较枯燥,所以,也要求教师本人积极到企业实践,同企业建立联系,形成教师实践——学生实习——学生就业的校企合作模式。学生通过具体工作岗位的实习,强化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加强产教融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要求,需要将课堂教学、在校实训、校外实训、社会实践、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综合实践报告)、预就业等实践环节有机地贯穿起来,以加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出发点,将学生在校三年的学习时间分阶段进行合理规划和安排。实行“2+1”或者“2.5+0.5”培养模式,从目前实践的结果来看,把学生三年学习时间分成三个阶段,一是在校学习阶段、二是校外学习阶段、三是预就业阶段,通过三个阶段学习,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寒暑假的安排,一般以完成专题调研报告为主,学生在假期与企业有效沟通,对社会问题有效分析,学习能力有所提高。

(三)转变教学方法,以“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如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已经变成一个共性问题,现在的学生对知识获取的渠道相对比较多,对教师上课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如何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成为需要共同探讨的问题。通过对现阶段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中教学管理和教学效果的研究来来看,原有的“填鸭式教学”、“问答式教学”已经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实施启发式、讨论式、角色扮演法等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以《现代企业管理》课程为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以小视频引出要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或者以案例开篇,引導学生自己查找资料或进行调查,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讨论和解决问题。从实践的结果来看,学生普遍接受的教学方式有案例分析、课堂讨论、职业情境模拟、公开展示、角色扮演、社会调研等等互动式学习,这样容易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结合课程到企业参观考察也比较受学生欢迎。比如《门店经营管理术》课程,要求学生针对某一运营中的门店,开展调查实践活动,写出详细的社会调查报告。再比如《营销管理》课程,布置学生联系实习单位进行产品服务质量调查分析,并写出调查研究报告。开展研究型学习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独立思考、善于发现、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咏梅.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合作经济与科技[J].2017(8),108110. 

[2]韩红蕾.国际视野下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J].时代金融,2017(9),322. 

[3]周媚.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研究[J].中国商论,2017(5),183184. 

[4]龙昱.信息化环境下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网络工程职业学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J].教育现代化,2017(10),304305+31. 

[5]陈素,黄炜.工商管理毕业生职业定位的调查[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4),515517. 

篇6

深圳信达律师事务所:

现就你所于1997年2月19日关于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上市有关问题的请示答复如下: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证券市场宏观管理的通知》、《股票发行与交易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关于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员会1995年证券期货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关于1996年全国证券期货工作安排意见的通知》的有关规定,境内企业直接或者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将其股票在境外上市,都必须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审批;未经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批准,任何境内企业不得以任何形式到境外发行股票和上市。

二、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在为境内企业间接上市提供法律服务时,应当遵守上述有关规定,对其出具的法律意见书承担责任。任何认为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不需要国务院证券委员会批准的法律意见都是没有依据的,出具此类不正确法律意见的选题事务所及其律师应当对其行为承担法律责任。

三、具有证券从业资格的律师事务所及其律师在从事境内企业间接到境外上市的法律服务过程中,对有关问题如有疑问,可以向我会有关部门请示。

篇7

关于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原业主索要、强占营业用房问题,原供销合作总社和商业部曾于一九八一年三月五日以(81)供基联字05/118号、(81)商层联字第5号发出《关于合作商店入股房产坚持不退还实物的函》。两年来,部分地区强占营业房屋的情况有所缓和,但是还有些地区的情况仍在发展。为此,我们共同研究,并向最高人民法院征求了意见,拟定了《关于索要、强占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营业用房问题的处理意见》,已经国务院领导同志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研究执行。

关于索要强占原公私合营企业、合作商店营业用房问题的处理意见(摘录)(1983年2月20日)

一、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时,经过清产核资,将流动资金和营业用房、设备以及其他经营用具等固定资产转为公私合营企业的资产,国家已按年息五厘发给定息,定息发至一九六六年第三季度。公私合营企业的资产(包括原来核定投资的房屋)已属国家所有,不应退给本人,这是党和国家的既定政策,不能改变。至于一九八年从原资产阶级工商业者中间区别出来的劳动者的股金,按照中发〔1979〕84号文件的规定“以后再议”。无论以后股金如何处理,原则上也不退还已入股的营业用房等实物。原业主不得以任何理由要求退还。强行侵占已属国家所有的房屋是违法行为,必须说服他们自动搬出。坚持不搬的,应依法处理。

二、原来家店不分的商店,一部分房屋虽然经过清产估价,但事实上并没有入股,也没有领取定息,至今仍由原业主住用的,其房屋所有权应归原业主所有。已经折价入股并领取了定息,房屋一直由原业主住用的,可以维持现状,但产权为国家所有,应适当收取租金。

三、原小商小贩参加合作商店时折价入股的营业用房、设备和其他经营用具,是集体所有的财产,其折价金额已转为私股股金。国务院一九六二年十月四日批转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国营商业、公私合营商业、供销合作社、合作商店和合作小组的小商小贩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意见的报告》进一步明确规定:“下放农村参加农业生产的小商小贩的原有股金,应当退还给本人,但一般不退还实物。”现在重申:在退还股金时,一律以当时核定股金(包括固定资产的折价金额)为准,只退现金,不退房产等实物。对于非法强占合作商店营业用房屋的案件,依照本意见第一条的原则处理。

篇8

体系紊乱,缺少系统性。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新兴专业,多所高校虽然开办该专业时间不长,但大都建立了完整、系统的理论教学体系,从设立组织机构、设计培养方案、编制教学大纲到教材建设、教学制度建立与完善、质量评估体系构建与实施,从专业、学科、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到教研、教改和科研项目,相关院校均做了大量工作进行探索和创新,成绩显著、效果突出。同理论教学相比,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无论是软环境还是硬条件的差距都还很大,更无法同其他如工商管理、师范类专业相提并论。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实验中心、实践基地、经费支持、平台建设等硬件建设滞后;二是制度、规章残缺不全或流于形式,软件建设没有跟进;三是已有资源整合度差,缺少有效统筹和整合,效率较低。

考核评价失范,缺乏科学性。实践教学的评介体系包括评介的依据、目标、原则、方法、标准、实施、监督、反馈和采用等多方面内容。综合多所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突出问题表现在:实践项目的能力、技能和素质等目标要求不具体,教学活动缺少可靠的理论依据,评价方法欠科学、操作性不强致使评价结果信度和效度受到质疑,重目标轻过程、监督失控,评价结果不反馈或反馈不即时,等等。

原因分析

(一)跨越多学科的专业特点导致实践教学难度大。一般认为,公共事业管理起源于威尔逊将泰勒的科学管理思想和韦伯的“官僚体制”理论运用到政府管理中。因深陷政府规模扩张、机构臃肿、财政赤字加剧、行政效率低下等困境,20世纪80年代开始,英、加、美、澳、新等西方国家掀起了以私有化、市场化、社会化、地方化为特征的新公共管理改革运动。与此同时,我国的改革开放也把变革政府机构,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实现公共事业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提上了议事日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引进和创办起来的。该专业把培养掌握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的理论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能在文、教、体、卫、环保、社保等公共事业单位及行政管理部门从事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人才作为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主要学习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受到一般管理方法、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还要兼顾人文、自然科学、文理工交叉边缘学科的学习,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可见,跨越多学科既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又是实践教学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二)专业快速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推进较慢的矛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政治经济生态原本是西方议会民主制和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环境,其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取向以效率为主,旨在打造一台高效、廉洁和简政的政府机器。该专业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引入我国的初衷也正是为了满足我国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需要。然而,30多年改革开放,虽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就,但政治体制改革步伐比较缓慢。行政机制、人事制度、领导体制等变革的力度有待加强,政府、事业单位和第三部门的关系没有理顺,良性的政治决策体制、行政体制和监督体制尚未完善。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理论与方法同我国政治经济的生态环境脱节,如何将舶来的理论与方法同我国本土的公共管理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三)教育观念不能与时俱进。一是部分教育管理者没有充分认识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对培育公共管理人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没有足够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基地平台建设和实验实训平台建设等。二是部分教师对实践教育的意义、目标、方法、内容、方式、评估、监控等一系列问题缺乏清楚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其教学思维始终停留在单纯的课堂授课环节上,理念落后,方法简单,对学生的监督控制不力。三是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

(四)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较低。“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师,不仅应具备较高的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较强的公共管理的实践能力等。”实践教学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欧美等发达国家均把公共事业管理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一代公共领域管理人才,并把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训练确认为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的基本特征。在我国,由于理论教育与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不协调、大多数院校公共管理学科发展历程短、专职教师缺乏管理实践经验等原因,公共管理教师自身实践教学能力不足,从而限制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工作的开展。

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问题的原则

要解决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尽可能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实用性原则要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设计、方法选择、形式组织、活动安排、质量评估等不能囿于理论,而应考虑教师的教学特点、能力水平和学生的专业层次、能力需求与能力水平等其他因素,同时还应兼顾社会政治经济生态环境。

(二)能力本位原则。能力本位教育是以全面分析职业角色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为出发点来确定培养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方法和过程、评估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思想与实践模式。开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模式时,应充分分析职业角色的能力需求,对相关能力需求进行细分,并按一定规律和逻辑关联进行科学整合,这样,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目标定位才有针对性和科学性,实践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三)本土化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坚持“本土化原则”的具体要求是:秉持教育“国际化”理念,以中华民族优秀的管理文化传统为依托,以具有中国特色的决策、行政及人事体制的政治制度环境为基础,坚持中国公共行政的教育实践路线,移植国外的先进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借鉴外国的公共行政的实践经验,使之与本民族的教育实践相沟通、融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自主创新和实践,创生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原生性的公共行政理论与方法,培养出符合中国特色的公共行政管理人才,以便更有效地为中国公共行政管理服务。

改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策略

(一)成立管理机构,制定管理规范,为实践教学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学校应由教务部门牵头,协调各相关职能部门,成立由二级院系负责组织实施工作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院实践教学工作,起草实践教学相关各类文案规章、统计评估、协调、督导和归档工作;小组成员由本院系全体专职教师和实践教学老师组成,各相关人员应分工明确,责权清晰。小组负责人应高度重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及时组织小组成员研究、讨论和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二是研究、设计、完善或深入学习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开展实践教学的课程和课时,制定基地实践或专业实践教学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三是制定相关的成绩评定方法和标准;四是遵循实用性、能力本位和本土化原则编制实践教学课程大纲。

(二)加大经费投入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为社会培养的是高素质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是该专业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高校是组织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主体,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学校的高度关注和较大投入;同时,实践教学本身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相关部门只有在学校统一领导和协调下,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取得实效。

(三)加强课程建设,完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一是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强调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适当减少理论教学课时以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二是优化实践教学内容。针对职业能力需求结构和知识水平层次的不同,依照循序渐进原则,规划课程及其内容和教学方法,制定评估方法与标准,优化毕业论文(选题)的形式和操作规范。三是坚持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强化监控力度,做到任务具体、目标明确、流程清晰、全程跟进。四是注重考核公正、合理、规范。五是改进教学方法。根据实践教学环节和各阶段的不同特点和不同要求,选择和创新不同的教学方法,注重案例研究教学、管理游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等方法的综合应用,完善团队式案例研究教学过程的组织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