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开发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校本课程即基于学校的课程资源,为了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与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学校中开发的课程。教育部在《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指出:“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目前校本课程这个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和人们的口中,作为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如果要很好地贯彻新课程的实行,就必须对校本课程究竟是什么、如何开发、应注意什么问题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一、校本课程的涵义
“校本课程”从字面上可以分为“校本”和“课程”两部分。所谓“校本”就是以校为本,它有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课程是一个争议很多的概念,不同的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对它作了界定,课程概念的多样性同时也带来了校本课程概念的多样性。
校本课程应该是一个极具开放性和灵活性的概念,它要求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能够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我们不可固守某一种概念而以词害意。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如果我们只局限于任何一种定义,那反而会阻碍思路。
如果从一个较为宽泛的角度来理解校本课程,可以认为校本课程是根据社区、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要求,由课程专家、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能够反映多种需求的、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包括改变、拓展或重新开发等方式开发适应某种特殊环境的课程。
校本课程产生和使用确实意味着课程权力的下移,它的出现使得学校、教师在课程的选择、实施、评价等方面有了相当的自,这可以说是校本课程的一个特点。校本课程集中体现“以学校为本”的理念,主要强调课程的开放性、民主性、参与性,实施、评价各个环节都要能体现出一种民主的精神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开发和实施课程的过程中能够使得教师得到成长,使得学校成为一个更为和谐的工作场所和生活场所。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它主要强调以校为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不同条件来进行课程开发。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校本课程的开发。
1.以学校为基地。课程开发的全部活动要素,从计划的制定、内容的设计到相应评价体系的建立,都是在实际的教育现场――学校中发生并一步步展开的。
2.以学校为基础。学校是否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幅度和范围、开发的方式和策略等都必须以学校自身的性质、条件和特点及可利用的资源为依据。
3.以学校为主体。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主动的开发行为,是学校在领会国家课程的基本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对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适当的调整、改变或整合的校本化的过程。学校是真正的课程开发的主体,学校成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人。
4.以学校为整体。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到学校的整体教育目标和学生的整体学习需要,要充分依托并最大程度地调动校内相关人员和校外课程专家、教育主管部门、学校临近社区、学生家庭等学校办学因素的功能。
5.以满足本校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宗旨。校本课程开发要遵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根本宗旨,更要着力于发现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提供尽可能丰富多彩的课程对策。
虽然是以校为本的课程开发,但是在开发和实施的过程中必须接受中央有关部门的监督和指导,不能随心所欲。如果一味强调以校为本而忽视了国家和社会的需要,就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而且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来说,也不允许脱离国家的指导。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课程开发体现出的是不同的学术理念,两者在课程目标、教师观、学生观、课程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
三、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系列工程,从西方引入中国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在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有些问题我们要特别注意。
1.不可把校本课程当作“救命稻草”。目前一提到一种新的思想或理念,都会被用来试图解决当前遇到的问题,如果我们以这种态度来对待校本课程,以为只要实施了校本课程一切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那恐怕从一开始就找错了方向,选错了目标,而且还可能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引向歧途。如果过于追求功利的目的,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需要一系列的辅助措施和环境,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不断地积淀和酝酿。
2.应该把注意力集中在其理念上,而非技术上。校本课程的开发其背后有民主的观念在支撑,可以说它是民主观念进入到学校的一种形式,如果我们只是把它的操作层面的东西拿来使用而忽视或无视其背后的民主理念,则可以说是买椟还珠,与校本课程之所以产生背道而驰。
篇2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认识
“校本课程开发”这一概念的内涵极其丰富,国内外学者有不同的意义界定。首都师范大学徐玉珍教授综合国内外学者和课程文献所描述的各种案例,把“校本课程开发”界定为: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国家及地方制定的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可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课程开发的行动和研究过程。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校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1、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校本课程”是学校在国家规定的课程之外,为落实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而形成学校特色而自主确定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我校是一所市级重点院校,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先进的硬件设施,优质的教学师资,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立足于“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充分开发学校的特色项目,如乒乓、商务、数控、舞蹈等,体现“校本课程”“校本化”的特点。学校通过自行研讨、设计以及与社会其他力量合作等方式编制出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丰富教学实践,凸显“智慧育人”的办学理念。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种课程研制开发的流程,也是课程不断完善的过程,它遵循的是“开发——实施——观察——反思——再开发”这一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对自身科学课程观的建立、课程开发能力的增强、行动研究能力的获得、合作精神的培养等方面都起着积极的作用。教师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通过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教师与课程专家的合作、教师与学生家长、社区人员等方面的合作,以及各类教材或讲义的编写,教学行为的实施等,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从而打造“智慧型”的教师。
3、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
教育的实践证明,一个人每个方面都突出是不可能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保证了学生基本方面达到基本质量要求,在这个前提下,校本课程则要求为每一位学生充分发展拓展空间。我校在校本课程开发上,始终围绕着一个最终目标——促进学生的个性和谐全面的发展。我们依托课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的,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良好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组成了以拓展型课程为主、探究型课程为辅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的格局,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空间选择和内容选择,从而培养“智慧型学生”。
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
(一)前期准备
1、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管理机构。
在组织管理上,我校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校长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第一责任人,提出课程设置与开发的要求,教导处负责将要求落到实处,负责具体的计划制定,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为组员负责具体的开发与实施工作,确保学校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展与实施。
2、制定课程实施方案,确立开发类型。
篇3
【关键词】 网络 英语语法 校本课程开发 特点 条件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教学任务之一,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开发校本课程对提升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有重要意义。校本课程开发与国家统一课程,地方出版社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开发立足于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所开发出来的课本更能适应学校学生的发展。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开发语法校本课程对学生英语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在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实现科学开发就必须充分认识到网络技术的作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水平,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在新形势下,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要想实现自身的开发水平的突破就必须重视网络技术的应用,必须充分掌握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1. 英语校本课程开发概述
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以学校为主体,以教师为执行者,运用专业手法来编撰一本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教学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全新概念。它是课程开发的一种,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又有显著区别。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担任平常教学任务的教师。在长期的教学中教师总结教学特点,把握教学规律,最终编撰出符合学校自身特点的课程。
一个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一般包括四个步骤:科学评估,确定目标,组织编写,反馈评价。但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不一样的是在执行这四个步骤的时候,执行者、执行水平是与两者相比是有很大不同的。
校本课程开发有其自身特点,笔者经过深入调查分析,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四个特点:一是校本课程开发是课程民主决策的重要表现;二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三是校本课程开发是理论进一步联系实际重要体现;四是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重要补充。这四个特点是校本课程的显著特点,教学工作者要想提高自身实际开发水平,就必须要充分把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
笔者认为要想实现校本课程开发,学校必须要符合以下几项条件:一是学校自身要明确教学宗旨,二是广大教学工作者要学会善于总结,三是学校自身的硬件设施要跟上,四是要实现民主决策,五是要建立及时有效地师生沟通反馈机制。只有当学校符合这五个基本条件之后,才能谈得上进行校本课程开发。
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因而它具有校本课程开发的共同特点,同时学校也只有在满足了五个基本条件之后才能实现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英语语法教学是英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科学地设计英语语法教学课程对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具有重要意义。实现科学的英语语法课程开发要把握好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2. 网络技术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通信技术在英语语法课程设计与教学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信息传播平台也日益多样化。在信息时代中,广大教学工作者通过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英语语法课程开发水平。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网络技术对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2.1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多媒体技术是网络技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在网络环境下,多媒体技术成为了网络提高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突破口,网络化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被动式学习。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有助于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为学生主动性学习创造了条件,学生积极性的提高对于英语语法校本开发的具有促进作用,因而我们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为校本课程有效开发创造了条件。
2.2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水平
信息传播平台日益多样化是网络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丰富的媒体资源中,学生原来对英语语法的理解模糊、概念不清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多种渠道的教授使得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丰富的媒体资源有助于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
2.3网络技术有助于建立及时有效的师生沟通机制
上文提到建立及时有效的师生之间的沟通反馈机制是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五个条件之一,要想实现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开发就必须要重视沟通反馈机制的建立。随着网络技术的大力应用,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日益多样化,这为实现两者之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条件。网络技术的互动性促进校本课程开发。互动性是网络技术的一个显著特点,在网络环境下实现了人人互动、人机交换,学生的主动性大大增强,师生的互动时间与空间也得到空前拓展,学生主动性的提高对于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提升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措施
上文充分分析了网络技术对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接下来笔者就结合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步骤,来探讨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的措施。英语语法教学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理论教学,二是练习实践。笔者认为要想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必须要从这两个方面来下功夫,具体而言就是要构建网络环境、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构建实践性英语语法网络平台,下面笔者就来详细论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3.1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
英语语法学习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理论学习与练习实践,构建英语发学习资源库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理论教学水平,在网络环境下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的优势。要充分利用文章系统(如CMS)、博客、微博、QQ空间等平台来构建学习资源库。具体而言要做到:首先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英语教学资源。网络技术的两大功能是数据传输和资源共享,资源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功能,在网络上存在海量的英语语法教学资源,教师通过筛选、整合进而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水平。其次是有条件地学校要把校园网中英语语法教学资源集中起来,校园网是学校自身专门的网站,校园网上英语语法教学资源与网络资源相比更加专业,更加详细,充分利用校园网上的英语语法教学资源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语法能力,提升英语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是提升英语教学课件制作水平。在网络环境中,英语语法教学中教学课件的使用频率越来越高,提升教学课件的制作水平,是教学工作者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手段。学校应当成立课程开发小组,组内应当有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教师,负责提高其他工作者的技术应用水平,如flash课件的制作和修改、网络课件的应用和制作等。以上三个措施,就是构建英语语法学习资源库的重要措施。
3.2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
上文提到练习实践是英语语法教学的重要步骤,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英语语法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是各种字词的性质以及语句顺序的安排。加强练习实践主要是要通过判断语句构成以及选择合适词汇来构成完整正确的语句。加强实践练习是提高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重要手段,笔者认为构建实践性网络练习系统,要把握好三方面的措施。首先是要重视实践性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环境建设。在平常练习中教学工作者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设计来提高学生英语语法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练习过程中要引用各种手段来激励考核学生,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积极构建浓厚的英语语法学习氛围,如,建立在线语法学习虚拟社区,这对于学生英语语法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影响。其次是要构建网络化英语语法互动机制。所谓英语语法互动机制主要指的是练习过程中要通过网络技术的运用来实现人机之间、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以保存自己的学习记录,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设计出符合实情的英语语法校本课程,使学生更加了解老师的教学内容,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英语语法水平。最后是要进行专业的网络化考核,建立网络评估系统。考核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基本内容,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来加强英语语法课程考核,比如,建立“在线语法能力评估系统”和“在线语法试题库”,可以使得广大英语教学工作者更能了解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又检验课程的有效性,从而能够调整并完善课程的开发,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英语语法校本课程,这也是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措施。在网络化时代,教学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信息优势,通过多种平台来进行考核。
4. 新形势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与条件
上文充分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措施,接下来笔者就来探讨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特点与开发条件。首先来谈特点。在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化,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使得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表现形式也日益多样化。二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日益丰富。在网络环境下,媒体资源的多样,使得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教学形式日益多样化。三是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实现了有效开发,所谓有效开发主要指的是开发效果和开发速度有了显著提升。在分析完特点后,我们再来看条件。与传统课程开发相比,网络环境下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也变得复杂起来,首先是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其次是对学校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提出了新要求,最后是对开发主体的认识程度也有很大要求。
5. 结束语
英语语法校本课程开发是英语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内容,提升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开发水平对提升学生英语语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探讨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并结合这一概念对网络环境下的英语语法校本课程的特点和条件进行了论述。
篇4
关键词: 校本课程 存在问题 改进措施
就目前我国教育而言,基础教育课程政策改革方向正在从原先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课程模式转变。校本课程强调的是,在具体实施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指的是学校根据本校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
一、校本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校本课程开发受学校、地域、文化及经济环境的影响,有明显的差异性和地方性,但校本课程资源开发途径有其独特的规律性,存在普遍性和共性。校本课程是主体性教育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课程改革追寻人的主体性的集中体现。但在开发中存在一些问题,如下:
(一)国家课程的设置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
校本课程开发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而新课改中,国家课程的设置在逐步完善过程中,本着科本位思想,就本学科又增加了许多课外延伸的知识,占用了很多课余时间,压缩了校本课程的质量,这无疑加剧了校本课程开发的难度。
(二)教师课程观念陈旧制约了校本课程开发
由于长期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仍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开发从意识上没有足够的重视程度,从行动上不能很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很多学校与教师仍局限于为完成任务而完成的状态,对校本课程的真正含义与意义所在知之甚少。
(三)学生的需求被忽视
校本课程的开发属于课程的生成过程,这个过程是自下而上的构建,而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性计划的落实。这种构建过程旨在尊重每个个体的需求和选择,然而现实中,学校往往为“开发”而“开发”,以老师的特长或社会的舆论导向作为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不能完全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领导或教师的个人意志为主,既失去开发校本课程的意义,又严重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
(四) 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常常与地方或社会发展规划联系在一起,然而在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中,地方与社会支持力度相对较为薄弱。很多学校的资源比较有限,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发展。
(五)校本课程开发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改进的过程,所以,课程评价获得的信息可以成为下一轮校本课程开发的决策基础。然而,由于校本课程开发处在起步阶段,学校无法对开发的校本课程的方案、内容、效果等进行科学地评价,因此存在评价过程不严密、评价结果真实性差等问题。很难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使校本课程的开发成为一盘散沙,造成课程资源的巨大浪费。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改进措施
(一)对校本课程开发进行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应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学校需求、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首先,尊重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才能真正实现校本课程的意义,满足学生的心理和知识双重要求,高质量地实施校本课程;其次,学校、地区和社会是实施校本课程的主体,满足这三者的需求,才能保证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让校本课程行之有效。
(二) 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
只有参与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一线教师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改革意图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增强自身的课程意识,更好地落实校本课程。因此,为教师提供良好的培训资源,提高教师的教学课程观,如邀请当地高校教学课程专家进行集体培训,对学校主要开发者进行个别指导,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给予技术与资源支持,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校本课程质量。
(三)校本课程开发主体多元化
校本课程的开发本应是学校自主开发,但是在课程改革起步阶段,应充分发挥教育科研机构的作用,组织课程专家、重点学校的骨干教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搞联合开发,同时积极与地区和社会合作,鼓励教师创新,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再反馈到这些主体中,不仅体现校本课程开发的多样性和自主性,而且将积极加快校本课程的进程。
(四)尽快建立校本课程科学的评价体系
校本课程的评价是校长和教师对本校开发的课程进行质量分析和监控的过程,也是学校对校本课程进行跟踪管理的过程。只有建立科学的、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才能在评价的基础上进行反思、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丰富和完善校本课程,真正使校本课程促进学生发展。对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个过程,可以围绕校情――目标――方案――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在这一过程中尤其要高度重视评价主体――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靳玉乐.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与策略[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2]郝保文.论教学质量的结构及教学质量的提高[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4.
[3]郝保文.论教学质量意识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J].内师大学报(哲社版),1996.
[4]崔允t.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J].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5]赵永柱.影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J].中国农村教育,2007.
[6]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5
【论文摘 要】校本课程对于学生体验人生、关注本土社会与文化、培养创新精神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赋予学生更多的权利显得尤其重要。但是现有研究对校本课程中学生的课程权利的认识和分析不够,在学生参与课程权利落实方面存在的问题还缺乏思考。鉴于此,文章对其现状进行分析及总结,试图提出一些有效建议。
一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现状分析
不少地方在编撰校本课程及校本课程的开发中,类似只注重学校、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的作用,却忽略学生在校本课程当中的作用等问题时有发生。本文试从学生的角度,首先对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学生被动参与课程设计与实施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而学生的主体地位却被忽视。由于学生本身对校本课程的设置、课程的内容、课程的开展形式等了解甚少,使得学生在选择课程、教师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二)学生缺乏对课程选择的权利
“学生的自主选择是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种形式,可以作为评估校本课程需求的依据和参照 。”但由于现行校本课程资源十分匮乏和选课制度的不完善,学生既无法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有效的选课,并且由于课程选择的范围极其有限,导致学生不但缺乏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缺乏选择教师的自由。
(三)学生缺乏对课程评价与反思的权利
学生既是课程评价的参与者,同时又是评价课程的主体。鉴于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但在校本课程开发现实中学生对校本课程开发漠不关心,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方案的可行性、实施过程等方面缺乏自主性,由于大部分学校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并未起到作用。
二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缺乏的原因分析
校本课程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 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同时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而校本课程未被很好地开发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学生权利意识薄弱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真正被确立。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学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学生认为课程的开发是教师、学校的事,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导致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
(二)教师素质影响学生权利的落实
由于教师的课程观念和专业能力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这间接导致学生权利不到位。由于缺乏标准、成熟的校本教材和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教师对校本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实施过程中需要运用的技术、课程评价等都感到迷茫,在校本课程的教学工作中导致教师无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这使学生实现课程权利显得更加苍白无力。
(三)学校配套制度不健全
校本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要求教师及学生走出教室,到课外搜集大量的材料,并且需要一定的活动经费,但由于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经费,另外,大部分学校仍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重要指标,学校领导实质性支持不够导致课程难以顺利实施,所以校本课程无法持续地开展下去。
三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
为了能更好地使得学生发展自我个性,并促使学校形成特色教学,每个学生都应该提高积极性,有计划地制订方案并转化为实际行动,笔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突出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
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转变学生观念,确立他们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可以吸收学生参与校本课程资料的收集与教材的编写,让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可以征求学生对校园文化环境建设总体规划的建议以及一些具体景点的艺术构思。另一方面,发动学生参与校本课程的社会服务,学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并结合本校的特点和相关课程的学习,可以组织学生绘制校园人文资源导游图,将其作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中心,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仍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应该改变传统观念,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发挥自己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其次,教师还可以通过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及实施过程中需要的技术等知识,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再次,改进教师培训制度,既要关注理论层面的培训,同时也要将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开发校本课程。
(三)学校提供配套保障制度
学校要创造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参与课程决策,享有必要的课程管理的权利。比如,学校领导在校内明确教师课程权利的范围和运行机制,为师生创设校本研究提供必要条件,保证校本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50~156.
篇6
【摘 要】校本课程开发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向。中学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目的是弥补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的不足,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现就出现的问题及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关键词】历史
校本课程
问题
对策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建议”中提出“鼓励和提倡不同地区和学校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利用和开发历史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资源整合利用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没有明确提出乡土历史教学概念,只是将其作为支持历史课程的一种途径;二是强调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三是乡土历史教学的目的更注重挖掘乡土历史教学的情感培养功能。这是新课改对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出的新要求。一、开发历史校本课程必须重视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逐步展开和深入,现行的课程体系已不能完全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开发校本课程已是大势所趋。历史学科因其独特性质而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因此作为历史老师,开发与国家课程相整合、适应学校办学条件、满足学生需求的历史校本课程,是责无旁贷的。但是,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必须引起我们重视的问题: 1. 学校不重视,流于形式。虽然开发历史校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历史,但是领导并未真正重视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有的领导直接让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新教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校本课程的开发,或者干脆照搬其他学校的模式,远离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本质,没有将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学校对于开发历史校本课程没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一些教研组长教育教学理论功底较为欠缺,方法不多,措施不力。他们只是“靠经验吃饭”,造成开发的校本课程收效甚微。 2. 教师观念陈旧,积极性不高。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意味着要加重工作负担,从中又无法得到相应的回报,他们认为课程开发即使与学校有关,也是极少数权威教师的工作职责,与普通教师无关。他们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校本课程发展需要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理念以及课程运行机制和条件、如何具体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等认识模糊,甚至认为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可有可无的。 3. 保障机制尚待改进。开设历史校本课程,需要一系列相应保障机制,主管领导的重视、教研机制的规范与完善、相应的督促检查制度、时间经费资料的支持、研修机会的创造等都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必要保证。然而领导们对开发校本课程兴致不高,也不愿意多付出,负责开发课程的教师一方面面临超负荷的教学任务及升学压力,另一方面在开发校本课程过程中,没有任何政策扶持,时间、经费、资源准备严重不足,校本课程的开发举步维艰。 4. 评价体制不健全,流于形式。在各校校本课程的评价过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其一,评价方式传统单一。很多学校只在学期末上交一些相关材料,如教师编的教材、学生的作业等,教师和学生都在应付。其二,评价标准不一。尽管有些学校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及全面发展的评价,但是校本课程实行内部评价,就会出现评价标准不一、过程不严密等问题。其三,评价制度不健全。单一的评价制度与新课程改革精神存在冲突,大多数学校放弃原来单一的从学生成绩来评价学生与教师的方式,尽量采用多元的评价制度。二、应对措施 笔者通过参与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认为要达到预期的目的,应做好以下几点: 1. 学校要高度重视,以创新管理体制保障校本课程的顺利开发。校长要树立科研兴校的办学理念,将校本课程的开发列入学校重点工作,在内部机制上进行创新,围绕新课程,制定开发校本课程的实施计划,突出研究主体,挖掘研究潜力,提供支持条件,建立激励机制,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责任心。学校可以根据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果对老师进行精神及物质奖励,也可以跟教师的职称评定挂钩,逐步激发教师专业成长的内部需要。学校和教育行政等部门应给予承担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更多的人文关怀,为其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时间和精力上的保障,积极进行资料建设,尽可能地提供经费支持,努力创造与各层次专家、校际间交流对话的机会。 2. 加强校本教研培训,打造出一支学习型的教师队伍。学校要紧紧抓住制订学校发展规划的契机,组织教师认真分析学校发展的优势、存在的不足,使全体教师达成“校荣我荣,学校与教师共同发展”的共识。同时学校要丰富校本教研的形式,以校本培训配合校本教研,重视教师的发展性评价,站在有益于教师教研能力提高的角度,全面、科学地了解和评价教师的教学研究,重视考察校本教研的实际效果。 3. 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一定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内容与进程,根据自己学科知识与教学特点自主选择课题,经学校有关教学专家鉴定后,开发供学生自主选择,而不是完全由历史教师的个人兴趣决定。课程的开发要结合常规教学内容和进程,选择设计中心课题和系列讲座题目,以相关中外历史知识为线索,结合地区历史与现实,联系社会热点问题与高考命题趋势,收集资料与制作课件,运用多媒体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可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能力。 4. 加强不同学科之间、校际间的交流。历史学科与政治和地理两大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开发历史校本课程中,三个学科的教师应加强交流,历史校本课程应渗透一些政治和地理知识,这样可以增强授课效果。总之,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是一项全新的工程,它赋予了学校与历史教师新的使命。校本课程开发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满足学校每个学生的不同发展需要,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发展。作为历史教师,必须努力学习,刻苦钻研,争取开发出高质量的历史校本课程。
篇7
【关键词】体育,校本课程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理统计等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进行研究,通过对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的调查中得出,青山区中学体育教师能够加入到校本课程开发中来,在他们看来,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因素主要是校长的参与和支持、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以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民间体育项目为特色的。
1.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
1.2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国内外相关校本课程开发、新课程改革、校本教材开发等资料,把握了新课程改革发展现状,掌握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理论依据。
2.结果与分析
2.1 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2.2 青山区中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状况调查。
从总体来讲,广大体育教师对目前所进行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态度是积极的,调查数据表明有90.7%的人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同时有94.4%的人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重要的。但体育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了解程度并不深入,这一结果表明,体育教师尽管有较好的愿望,但对如何进行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缺乏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体育校本课程的发展。另外,在对体育教师为何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66.6%的人认为这是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有68.5%的人认为它可以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需求,有66.6%的认为它可以发挥本校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势,77.7%的人认为校本课程开发可以使学校办出体育特色。在对不愿意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因调查中,有5.6%的人认为对体育教师要求过高,有11.1%的人认为体育教师工作量过大;有24.1%的人认为目前学校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需要,有12.9%的人认为学校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不重视。
2.3 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遵循的原则。
2.3.1 科学性原则。
开发体育课程资源也应当科学,要符合《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要根据三维健康观、体育自身的特点以及课程发展的趋势,将学习内容划分为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构建以民俗体育为体育课程的校本课程。
2.3.2 实用性原则。
研究开发的体育课程资源,既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终身受益,又要适用于课堂教学,具有可操作性,简单易行。
2.4 青山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影响因素。
2.4.1 学校管理者。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活动中,校长作为一名教育者,其主要作用在于实现教育思想的领导,从而实现学校集体在教育理念上的统一。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
2.5.2 体育教师。三级课程的实施使教师成为校本开发的主体之一,尤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教师更是处于极为关键的地位。斯坦豪斯认为:整个课程的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问题探索研究的过程,课程开发者不在是解决办法的人。因为,各个学校的情况不同,学校是课程开发的中心,所以必须让教师从事课程研究和开发工作。体育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最主要承担者和实际的操作者,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正如斯坦豪斯所言“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开发”,这充分说明了教师是影响校本课程开发成败的关键因素。良好的专业精神可以使体育教师对教育实践工作保持积极的反省、反思、探究或改革的习惯与态度,并能与教育工作情境中的相关人员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与团队精神。
2.5.3 学生。学生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合作者。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讲,“课程是为学生而存在的”。反过来说,关于课程的一切活动也必然受到学生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作为立足于学校本身而展开的校本课程开发更是如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作为课程开发产品的实际用户,即学校师生开始拥有足够的选择权利和选择空间时,学生在决定课程开发活动走向中的意义就更加突出了。”
2.6 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策略。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后,学校和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逐渐受到重视,保证学校和体育教师开发课程的专业自这也就是要鼓励每个体育教师都积极地参与体育校本课程的开发,让体育教师在参与中体会到成功与自信,从教育科研的角度看,草根模式是课程改革的一种行动研究,也是体育教师在课程改革中主动发展的一种机制。通过这种方式,体育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参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使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成为体育教师自主发展的一种机制。
3.结论
3.1 青山区区中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现状是:37.6%的学校已经开发了体育校本课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32.8%的学校正在进行体育校本课程的试验开发。
篇8
论文摘要:在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校本课程逐渐引起教育界的普遍关注、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学校各主体在课程决策中地位的改变。而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其校本课程权利主要包括知情权,主张权,选择权,课程设计权、参与实施权和评价权等。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缺失存在多方面的原因。
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校本课程开发成为理论界和实践界同时关注的热点,其意义主要表现在学校各主体在课程决策中地位的改变。学生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主体之一自然需要获得更多的课程权利。同时,校本课程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但是在实际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很多课程权利得不到实现,本文拟对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缺失的表现及成因进行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重视。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要探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首先就必须明确“学生权利”。然而,国内很多学者都把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相混淆。因此,有必要先对二者进行一下区分,本研究才能顺利的进行下去。本文首先对权利和权力的基本涵义作一个大致的介绍,为接下来对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的分析提供一个概念平台,以免引起混乱。
(一)权利和权力
1.权利。权利概念是西方文化下的产物,在法学界,对“权利”的界定存在着诸多分歧,主要流行有自由说、意志说、利益说、法律上之力说、尺度说、法律原则说等六种学说。本文采用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中的定义—权利是“法律关系的内容之一,与义务相对应,指法律对法律关系主体能够作出或者不作出一定行为,以及其要求他人相应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权利由法律确认、设定,并为法律所保护。当权利受到侵害时,国家应依法施用强制手段予以恢复,或使享有权利者得到相应补偿。离开法律的确认和保护,无所谓法定权利的存在”。简言之权利是由法律规约的一种利益,或权益人有权获得的利益。
2.权力。权力的概念由来已久,但至今仍无定论。“权力”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antorias",指权威、法令和意志等。本文采用经过博采众家之长所形成的定义:权力是指某种强制力或影响力,这种强制力或影响力由力量、价值和权威构成,即权力主体拥有相对较大的某种力量、相对较多的某种社会价值或相对较高的权威,因而权力客体必须自愿或不自愿地对权力主体所发出的指令加以服从,如果权力客体违背权力主体的旨意,那么前者就有可能受到后者的惩罚。
(二)学生权利和学生权力
1,学生权利。当代学者对学生权利的认识大致有两种,一种是把学生权利等同于公民权,要求给予学生同社会公民一样的两大类权利,一类是实体性权利如生命权、人格权、隐私权等,另一类是程序性权利如告知权、申辩权、起诉权等。另一种认为学生的身份是特殊的,学生除了拥有社会公民的一切权利外,还具有特殊身份的身份权,即学生权。笔者认为,学生具有双重身份,一方面,他们是国家公民,另一方面,他们是正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公民。因此本文所称的学生权利主要是指学生作为公民所应享有的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以及其基于其受教育者的身份在教育活动中应该享有的权利。
2.学生权力。从现有资料看,国内学者还没有给学生权力作过明确的界定。在少有的几篇专门论述学生权力的文章中,大都谈论给予学生权力的必要性和意义等,而且很多都把学生权利与学生权力相混淆,有的学者干脆认为学生权利就是学生权力,如“学生拥有的权力,也是学生享有的权利。在笔者看来,目前国内恐怕只有李福华教授的文章中涉及到学生权力的实质。该文章认为学生权力是基于自身资源、法律或学校组织体制的一种权力形式。除资源性权力外,学生权力只能通过法律或学校组织体制加以保障,而在现阶段,资源性权力是比较弱小和隐蔽的权力形式,这就是人们常常看不到学生权力甚至把学生权力当做学生权利的根本原因所在。
(三)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
现阶段,对于学生而言,赋予一定的课程权利较为可行,而授予相应的课程权力则稍欠妥当。权力的基本特性表现为一种支配力量,其相对的是责任,而权利一般是指一种能力、资格、利益或自由,相对的是义务。就贯彻落实或操作性而言,享受权利要比获得作为“支配力量”的权力更为现实。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把文章题目界定为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浅析。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可以界定为“学生对于校本课程(或学校教育内容)进行决策、设计、实施、评价等方面的能力与资格”。
二、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应然权利研究
新课程改革尊重学生的人格、权利、尊严和价值,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以确定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我国基础教育三级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价值就在于它“提高课程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实现学校的课程创新,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其中,又以发展学生潜能的多样化为终极追求。只有澄清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才能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教师、学校得到充分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相应环节,学生都应该享有一定的权利来积极参与。学生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在于:其一,如果学生对课程内容感兴趣,他们的学习动机就会增强。其二,学生参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设计可以促进学校生活民主化,自主化的进程。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寻找到学生们感兴趣的是什么,什么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有用的。同时,校本课程又是学生课程权利得以实现的最佳平台。因此,赋予“学生课程权利”便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前提,校本课程的开发亦是学生课程权利实现的重要途径。
在笔者看来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应该包含两种层级:首先是参与权;其次是个人话语权。参与权指学生要有参加校本课程开发的机会。个人话语权是指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要有言说的权利,即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基于自己的体验,表达自己对校本课程各方面的理解和建议,并且他们的话语能够真正地被发出、被听到并被重视,最终发挥应有的作用。个人话语具有自由性和有效性,但应该注意到自由是在体验基础上产生的自由,有效要在具有可行性的前提下有效。在校本课程中,参与是学生权利得以实现的前提和保障,学生不能参与其中,个人话语就没有产生的空间;个人话语是学生权利的实质,参与其中,却个人话语“失声”,这样的“权利”充其量只能说是从形式上的“学生权利”。所以,参与权与个人话语权是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享有权利的必不可少的两个组成部分,两者缺一不可,否则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学生权利产生。就内容而言,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知情权。即对校本课程和相关信息了解的权利。法律既然赋予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那么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对于要接受的校本课程中的教育当然也就有了解的权利。《教育法》第42条中规定:受教育者享有“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的权利,而要参加这些活动,首先就必须了解这些活动的目的、内容和性质。另外,作为缴费上学的消费者,学生也有权了解学校所能提供校本课程的的内容、质量及范围。
主张权(或要求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权利就是一种主张,也就是说即权利主体可以通过意思表达或某种行为,有效地去要求、去坚持拥有某种权利。是当其利益可能或已经受到他人干涉与侵犯时,可以寻求法律途径给予保护、提出终止侵害。学生对校本课程运作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拥有一定的主张权或要求权,如对校本课程开发及运作的建议权或话语权、对充足和优质校本课程资源的要求权等。
选择权。选择权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规定范围内对课程和任课教师选择的权利。权利就具有可选择性。也就是说,权利主体可以按照个人意志去行使或放弃该项权利而不受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的干预或威胁。作为校本课程开发主体之一的学生,不仅应该有选择课程的权利,而且应该有选择教师的自由。
课程设计权。本文所指的课程设计是微观层面的课程设计,即在校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范围基本确定后学生参与具体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及其编排顺序,课程形式的选择,教材的式样、类型、规格及各科内容的联系、配合和照应等的权利。
参与实施权。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对学生而言,实施权不仅表现为学习权,也可以表现为教学权。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要实现这种建构,校本课程的实施就不能以教师为中心,更不能完全由教师决定,学生也应该有参与实施的权利。
评价权。即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的权利。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别强调了学生也是评价的参与者、评价的主体。因此,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也应该享有课程评价的权利。学生对校本课程实施过程进行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对校本课程的评价以及对学生自身的评价。
三、学生校本课程权利缺失的表现及原因
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应该享有以上各种权利,然而,在实际中的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的很多课程权利都得不到实现。我国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学生权利面临严重缺失,这已是无法否认的事实。
(一)表现
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缺失是极为普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
1.对校本课程信息及相应的师资状况不了解。由于学校未能实行应有的公示制度及相关的设施条件滞后,导致学生对校本课程的教学计划、所开课程及任课教师缺乏应有的了解,从而影响他们学习计划的制订,并使得他们在选择课程与教师时具有盲目性与随意性。
2.选择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由于校本课程资源匾乏和选课制的不完善,致使学生一方面选择范围有限,另一方面在选择时束缚太多。学生的选择权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兴趣、爱好和需要也难以得到满足。
3.课程设计权和参与权得不到满足。受传统的学生观和教育观的影响,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主要由学校和教师支配,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体现。学生的声音很少出现在校本课程的设计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体现。而且实施中经常是“独白式”或“一言堂”,很难使学生成为“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4.评价权不充分。虽然不少学校也让学生参与课程的评价,但很多都是流于形式,学生的评价结果很难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起制约作用。
(二)原因
综上所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只享有部分的课程选择权和有限的教学参与权和评价权,甚至有时因为课程资源的匾乏和对学生评价结果的漠视,这些仅有的权利有时也难以落到实处。造成这种现状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这是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得不到真正实现的根本原因所在。因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权利的实现是建立在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之上的。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完全确立主要体现在:首先,传统文化和教育观念的影响。传统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教师的地位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过分重视书本知识强调智育而忽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以及填鸭式的知识灌输方式等,这一切并没有随着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而消失。其次,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很多学校的管理者依然把学生作为被动的管理对象,这同样不利于我国学生的自主性、选择性、创造性的发挥和培养,从而影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立。
2.学生权利意识薄弱。随着教育法制和学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发展,学生的课程权利意识有所增强,但对自己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究竟享有哪些权利、当权利受到侵犯时又应该如何维护却颇感困惑。尤其是对于其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权利没有明确的意识,大多认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是国家、学校和教师的事,与学生无关,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可能也无能力享有或行使课程权利,从而导致社会不重视,学生自己也不主动主张或要求,其校本课程权利缺失也就不足为怪了。
3.课程开发能力缺乏。权利从另一种意义上说也体现为一种能力,即权利的行使必须以相应的能力为基础。学生之所以未被赋予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们对他们的能力缺乏信任,担心授权给他们也未必能够行使,反而会影响教学质量。而学生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缺乏的现实又反过来佐证或加深了人们原有的判断。
4.相关法制法规不健全。现有的法律、法规很少对学生的校本课程权利进行具体可行的规定,大多是间接或原则性的表述,缺乏实际操作性。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又不能真正体现“学生为主体”,而且很多制度尚不完善,如学分制、选课制等,从而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中学生权利的实现。
5.学校、教师未能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从现实来看,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生权利的缺失与学校和教师未能履行应有的职责和义务密切相关,如校本课程管理制度不完善,不能保证充足、优质的课程资源,不能保证必备的教学设施和设备条件,不能保证学生参与到校本课程开发中,不能保证采纳学生的话语。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校本课程开发中中学生权利的实现。
篇9
一、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与校本课程共同成长
1.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但在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新一轮课改中,强调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是一种生态系统。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师日常的教学过程就是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打破了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神秘感,消除教师对于校本课程的距离感。
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关键,同时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教师的任务是借助现成的教参讲授教材,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现在,要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激发每一位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让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形成反思态度和反思能力,同时通过教师研究态度和研究能力的培养,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2.教师培训要“以校为本”,并贯穿于校本课程开发的全过程
教师培训是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有力保障。当务之急是要加强对教师课程知识的培训。在培训中笔者以为应坚持“以校为本”,校本培训应是培训的主要形式。在培训中树立“学校即研究中心,教室即研究室,教师即研究者”的思想。可采用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和开发过程中的边学习边提高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开发前的集中强化培训主要是让教师了解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等一些基本知识。在校本开发过程中,学校要有计划地安排学习和研讨活动,随时解决课程开发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相信这定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二、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形成办学特色
学校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要科学评估学生发展需要,继承学校优秀传统和已经形成的特色,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和现有资源,开发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学校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实现课程创新,进而形成办学特色。
1.学生发展需要是开发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
在校本课程开发的第一个阶段——“需要评估”中,要明晰学校的培养目标,要评估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要,要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在这些研究工作中评估学生的发展需要是关键环节。要综合考查学生兴趣、特长,学生发展意向,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设想。
2.在继承传统上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传统,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在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养成教育等方面都有自己的传统项目、特色项目。这些之所以还不是课程,还不能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所缺少的是把它们放到课程的概念下去开发、实施。
三、整合、开发、利用校内外课程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发校本课程
1.在校内,教师是最主要的课程资源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教师具有极大的智慧潜能,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巨大资源宝库。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运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
2.在校外,充分利用社区资源
社区应作为最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基地被开发和利用。充分地利用社区的一切人文和自然资源。校本课程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社区的优势、传统和积极性,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性、多样性。提高学生的实际生活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自主和独立批判的精神,让学生在生活中学到更多的知识。
四、建立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校本课程开发和决策机制,不断更新完善,形成开放、民主、科学的课程
篇10
【关键词】高中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补充
“校本课程”是指在国家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适当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本校的课程”。
一、校本课程的概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教育哲学为理念,以学生的个体差异为基础,以教师为主体,以当地社区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的多样化的课程。新课程的实施,必须以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更接近学校实际和学生实际,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新的教育内容和方法。新课程高中教学,赋予了地方和学校以适当的课程开发的自,学校应该“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和本地方和学校安排的课程”。
二、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1.数学校本课程是国家数学课程的重要补充
数学校本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就课程的形式、课程内容等方面,弥补了国家数学课程缺少弹性和差异性的不足,成为国家数学课程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个重要补充。
2.数学校本课程将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发展成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数学校本课程本着体现农村学校办学特色,满足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促进农村学生个性发展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首先,乡土课程是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
其次,注重学校学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数学校本课程能够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各种不同层次和水平的需要,因而能促进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充分的、可持续的发展。
3.数学校本课程开发将提高数学教师实施课程的质量
新课程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具备较高的课程意识和课程理论,要有正确的课程观和教材观。
(1)构建以乡土资源为背景的体验性校本课程体系,有特色、有示范意义。
(2)通过校本课程的开发,使学生了解社会资源、学校资源和家庭资源,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思考问题,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尊重事实,尊重他人,敢于发表,乐于合作的精神;激发学生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品质。
(3)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促进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技能的发展,促进研究型教师群体的形成。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数学教师不只是一个实施者,更主要的是一个决策者、研制者、编写者和评价者,这将促使数学教师加强学习,把研究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三、数学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
目前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还处在初始阶段,多数学校还没有开设,在理论和实践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开发数学校本课程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由学校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课程。
(2)补充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是从属性课程,是弥补核心课程的“遗漏”、“滞后”和突出特色的课程。
(3)适应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要与科技迅速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要与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相适应。
(4)特色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区域特色、学校特色和数学特色。
(5)科学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开发要具备科学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②课程内容的科学性。
(6)实践性原则。数学校本课程要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能力。
四、数学校本课程的一些课题
结合高中数学的新增内容,数学校本课程可采用以下几个课题:
(1)数学史的研究。主要介绍数学发展的过程及其影响,古今中外著名数学家的成就。
(2)初步数论的认识。主要让学生了解非常简单的数论知识,注意难度的掌握。
(3)矩阵的运算。主要介绍阶数较低的矩阵的基本运算,特别是乘法不满换律。
(4)风险与决策。结合概率与统计的基本知识来探索一下实际生活中的风险与决策问题。
(5)信息技术与密码。结合一些排列与组合的基本知识来研究信息技术与密码。
(6)数学建模。主要是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数学学习方法论。与学生一块探讨一下好的数学学习方法及改进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新课程实施的深入,数学校本课程将取得前所未有的地位,我们教师需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学习,不断总结新鲜经验,努力在数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求实、探索、创新,真正促进学生获得充分、可持续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高峰.《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研究》.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 上一篇:病案管理总结
- 下一篇: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