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6 17:23: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与企业管理

篇1

一、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意义

(一)充分掌握企业的经营情况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企业间的竞争异常激烈,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企业需要严格合理的管理模式,而这样的管理模式需要对企业的经营状况充分掌握,并要做到与时俱进,结合当前社会的发展模式,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工商管理对企业管理的模式进行不断的改进,使得企业在竞争如此激烈的市场中得以存活并不断取得进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使得企业工作顺利运行

企业的正常运行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基础。企业是一个大集体,每个工作人员间的协调合作是使得这个集体共同收获利益的重要条件。一套系统的管理措施,要求高素质的工作人员进行配合,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员工招聘时格外重视的。每一个工作人员对制定的管理措施相当配合,并通过此过程使自身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都得到大大提高,企业的工作得以顺利运行,最后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保障。

(三)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企业与企业间的竞争需要内部工作人员的高度配合,而企业内部的竞争就需要我们自身所具备的能力了。从事一份工作,我们从其中收获的不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自身能力的提高。在企业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中,每个人在公平竞争的情况下,会使得工作热情得到提高,从每个小我做起,让企业环境相当和谐稳定。只有企业整体水平提高了,在面对外界激烈的竞争时才能取得一席之地。

二、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现状分析

(一)管理模式与社会体制不符

工商管理最初起源于资本主义社会,而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并经过几千年的封建主义社会,有一些思想早已在我们的心里根深蒂固。虽然我国已经改革开放近五六十年,但有些封建思想还会存在。工商管理是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的,这样的一种管理模式在应用于我们的企业管理时,大多数员工和领导者还不是很适应,当然,根据我国当前社会的发展速度,相信我们的工作人员能很快?m应并更好的运用这种管理模式。

(二)管理模式不完善

工商管理是一种严格合理、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每个企业要根据自身具体的经营状况来制定管理措施,在符合基本的道德规范和员工需要的情况下开始具体的实施。但是任何管理模式都不会让每个员工都满意,因为管理模式的建立不仅要考虑到员工的需要,还要考虑到企业的盈利情况。比如说,员工对工作时间的不满,每天进行相同的工作使得员工失去工作热情,还有选拔制度的不公平等。长久下去,这也必然会导致问题的出现,管理者要及时发现这些问题,并做出改进措施。

(三)员工整体素质不高

管理制度的实施需要员工的高度配合。员工要具备理解上级指示、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我们在选拔人才时特别注重的。企业管理过程中,为了使员工素质得到提高,开始进行系统的企业管理学习与培训。只有员工整体素质的提高,才会让企业的经营更为顺利。

三、工商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实施与运用

(一)初步建立企业经营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创新成为当前社会的发展动力。企业的发展要做到与时俱进,只有在符合社会发展的情况下企业才能顺利运行。企业要得到发展,也要贯穿科技创新的理念,激发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并制定相关的奖励措施。一个企业只有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不断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最后获得收益以便于后期的生存与发展。

(二)管理制度的完善

管理制度的建立要以工作人员为基础,最后再考虑企业的盈利。一个企业的正常运行离不开系统合理的管理制度的实施,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总是会产生一些让人意想不到的问题,这是就需要管理者对产生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并对管理制度进行不断改进,虽然做不到让每个员工都满意的结果,但让员工看到了上级所做出的改变,让员工产生了对未来的希望,更进一步激发了工作热情,使得企业更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的未来发展

树立目标,是一个企业发展的动力。工商管理对于企业管理的实施与运用,不仅是要解决企业当前存在的问题,更要对企业的未来发展做出规划。要在企业当前状况的基础上对未来发展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使企业的发展风险得到大大降低,并进一步稳固了企业的当前发展。

篇2

企业信誉是企业立足之根本,因此加强企业信誉,构建企业管理体系就具有重要意义。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使企业行为更加规范,企业欺诈减少,企业销售等更加正规,从而获得更多客户的认可,提高了企业的销售业绩,促进了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立足。其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是商业道德和市场经济理论的必然要求,是企业必须遵循的轨迹。也是促进市场经济稳定,维持社会和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环境复杂,只有在稳定的环境下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然而现代市场经济混乱已经成为现实,市场经济犯罪行为较多,因此企业急需从自身出发,构建完善的信用管理体系,维持市场经济稳定。具体要求企业应做到规范化管理,彻底消除市场经济中的不稳定因素,提高企业的诚信度,减少企业经济犯罪行为。第三,只有加强企业信用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才能使企业自身竞争力得到提高。诚信、公平始终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也是其生存的根本保障。因此只有在构建诚信体系的前提下,企业才能逐步提高自身的产品生产技术水平,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获得价格优势,并且通过与客户的接触获得客户满意度,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二、构建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加强管理人员对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工商企业管理人员作为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者和企业的主要管理者,其必须加强对企业信用度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企业信誉,使企业能够在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中稳定发展。对于企业管理来说,风险管理是其核心,但对于复杂的风险管理来说,由于涉及专业和众多因素,因此仅靠一个部门无法实现完善管理。并需将企业业务和管理融入到各个部门之中,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建立更加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机制。在合作过程中,企业应明确各个管理部门的职责,并出台相关准则和奖惩制度约束部门行为,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效率,从而最终实现企业整体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工商管理人员应加大风险管理的投入,建立全方位的工商部门职员之间的协作模式,并且增加企业信誉构建方面的资金以及人力物力投入,不断加大企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使其能够服从管理,提升其思想高度,优化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这是构建工商信用管理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企业管理者与企业职员之间共同努力。

(二)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工商企业信息的更新和准确性直接影响其效益。风险管理要求管理者具有高超的技能和管理能力,因此,企业信用管理部门应在企业内部独立存在,而不是依附或从属于其他部门,并且部门及部门人员的职的调查、分析以及执行。确保管理体系的合理性,并对其进行系统的掌控,对待企业容易出现的问题做出相应的预防政策,如针对企业销售业绩低下问题应全面排查企业人员的诚信问题,针对现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从而使销售人员与财务人员及其他人员之间建立和谐互助的关系,提高工商管理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由于工商企业自身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构建系统的信用管理部门有助于企业人员建立共同的目标。当然也要求管理人员不断的通过学习或培训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并重视个人信誉的重要性。

(三)推行资信管理制度推行资信管理有助于降低企业运营风险,是企业信用管理系建立中的关键一步。在这个过程中,客户资料的收集是重点,只有企业了解客户具体信息,才能以客户为基础推行自信管理制度,构建完整的客户资料管理库,并不断开发新的客户,对客户信用进行调查。也就是说,自信管理制度的推行其主要目的就是获得即时的客户信息,企业可利用合法手段,通过多种方式对企业客户进行调查,了解客户的真实信息。通过建立工商企业的内部授信制度,考察合作客户的赊销条件。正确了解客户的信用额度,并以此作为向客户发放贷款的依据,降低工商企业运营风险。企业可对客户近期及以往的交易记录进行调查,建立专门的审查部门对客户进行追踪调查,确保调查的准确性。

(四)建立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客户是企业服务的目标,也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因此对于工商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建立来说,其首要目标就是获得客户满意度。要实现这一点,企业应建立客户档案,并对其档案进行分类管理。认真分析客户的品质,信用度以及还款能力等方面内容,对其进行综合性评价。一般,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信用等级评价应建立在分析客户需求和整理客户基本信息基础上。客户信用分析可按月或按季度进行,对客户的信用等级做出合理的评价。

三、总结

篇3

    1.目标不明确

    当前,在我国企业中的工商管理人才通常被定义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这样笼统定性没有将企业理论性人才与应用性人才分别开来,导致实际工作的开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传统的精英教育逐渐发展为大众化教育,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需求日益矛盾。因此,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定位与市场经济不符合,严重影响力现代企业发展。

    2.课程体系存有缺陷

    企业工商管理的课程体系存在着先天性的缺陷。首先,在具体的培养方式上,知识结构单一,没有核心力;其次,理论培养与实践培养脱节,尽管有一定的实习活动,但是系统设计与操作还不够,导致了工商管理人员在应用能力方面的先天性不足。第三,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培养往往只注重传授国内外相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培养出的人才通常只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明显不够。

    3.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重视理论传授,对于基本创新能力的开发很容易被忽略。企业在市场中竞争和发展,是非常需要工商管理人才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的。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够获取更大的利益空间,最终实现现代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企业在市场中竞争须要将企业工商管理类的人才细分成理论型人才与应用型人才。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确定需要哪种类型人才,进而确定不同的培养目标。首先,如果是理论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学习国内外在该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最终实现创新理念对实践工作的指导。其次,如果是应用型的人才,那么要重点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计划

    首先,要设置出人才培养的科学课程。根据企业中从事生产经营一线工作的管理人才的实际能力需要,以及创新需求等进行目标性人才的培养。可以将没有必要的学科做适当的删减,主要设置一些专项课程。其次,要建立一些交叉性学科,着眼于综合管理人才的培养。建立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计划,可以将相关学科专业教学与企业管理教学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还应该适当加入一些辅助学科,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其日后工作效率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最后,要建立起系统的模块化的教学模式。因为人才在企业中的分工不同,须要将学科与专业进行划分,所以模块化的人才培养尤为重要,只有实现模块化教学才能使学生胜任以后的工作。

篇4

1.中小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工商管理人才

工商管理人才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并知晓与企业有关的法律的综合型人才。他们的能力主要分为2大部分,首先是理论知识体系部分,不仅要理解当前主要的管理学理论流派的重点理论还要知道当前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并且掌握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商法等。其次是技能体系部分,具有良好的表达能力与语言沟通能力,能够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决定管理方法,能够收集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领域的信息并以此做出建议,能够对企业的现状进行判断并发现其中的问题。这些均属于工商管理人才的必备素质,但是,由于工商管理人才的专业性非常强,针对不同的社会需求那么培养的重点也会发生改变。具体以那些知识的培养为主还要视市场而定。国企由于规模庞大、生产任务繁重、人事关系复杂导致其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形。即高级工商管理人才起到决定性作用,制定本企业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方法。大量的低级工商管理人才具体负责管理政策的执行,起到一个基层管理的作用。而中层工商管理人才则负责对低级工商管理人才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监督,收集信息并向上报告以及处理紧急事件。这是一个组织严密各司其职的系统。对于这个系统而言,它所需要的不是有特别思想的管理人才,而是一名良好的执行者。因此,对于国企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要强调其社会性、语言表达和组织以及配合与执行能力。事业单位要从整体上和政策方面对所管辖的范围内的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管理。收集管辖区域内的企业的经济信息以及据此判断当前执行的政策是否得到了有效的执行。正式事业单位的这些工作内容,决定了事业单位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必须具备较好的法律基础,同时也具有较为丰富的经济学知识,要有实际调查的能力。中小型企业来讲,它们所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与国企和事业单位有极大的区别。这主要表现在中小型企业对综合能力要求较高而并不突出对某一方面专业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的要求与其企业规模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于中小型企业的资源非常少,为迅速发展企业规模,它们往往倾向于人员的一专多能。一般而言,一专多能的人才需要昂贵的雇佣费用呈现出人员性价比的降低,但是由于中小型企业所面临的问题都是非常细微琐碎难度低的问题,因此,这就降低了对知识的水平高度和技能熟练度和专精度的要求,但是对知识的广度和技能的种类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中小型企业由于企业规模小人员少,因此对企业进行管理时,无需采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组织手段,采用已经成熟的方法即可。这就进一步降低了所需人员的知识的需求。中小型企业所需的人员少,但是平均到每名管理人员身上所要做的工作却并不少,因此,管理的效率非常重要,这就提高了管理人员表达和语言组织能力以及实际组织经验的要求。由于中小型企业的管理人员管理层面十分复杂,既涉及到高级的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又涉及到基层的人事管理,那么,管理人员对复杂信息的处理并从中发现问题,寻找解决方案就成为一个相当重要的能力。这不仅对中小型企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同时对该工商管理人才的事业发展也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

2.如何用教育培养合格的中小型企业工商管理人才

中小型企业对工商管理人才的特殊需求对工商管理人才的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以往的教学中,侧重的是对国企和事业单位所需人才的培养,对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投入大量的教育资源。但是,现在的市场需求促使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包括延长学生的实践时间,增长其相关的工作经验,还包括采用案例分析和模拟情景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提高其感性认识。同时,学校也应当锻炼学生对工作报告进行总结发现问题的能力。

作者:邹旭 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管理学院

篇5

创业课程需要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因此要将原本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进行合理整合,以当今社会需求为教学导向,在现有课程体系中加入创业理论相关知识,逐步增加学生对创业技能的理解与掌握能力。将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重点,精心编排符合创业型人才标准的技能课程。全新的课程构建要满足以下几点:

(1)把创业教育和学科理论知识进行有机融合,加强学生的综合创新型能力。在以往与创业有关的工商企业管理相关内容保留之基础上,加入创业管理、创业投资等内容作为必修课程,使学生了解创业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应对市场需求变化。并拓展学生选修课程范围,设置如口才训练、团队为单位的拓展训练、市场调查、创业相关合同法等可以训练创业实践基本能力的课程,此外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可以加入文史哲等提高学生思维研究能力的科目。

(2)着重于教学课程实效性,必须保证课程内容符合当今社会环境形势,对于国外相关理论知识,必须结合我国实际情况,配以相关案例进行讲授。

(3)把握当地经济发展方向,结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和创业知识,对地方产业的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分析,使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更具竞争力。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根据当今社会对于创业教育的要求以及目标,着重于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因此在教学方式上首先要改变以往填鸭式灌输教学模式,加入有针对性的讨论式、启发式、案例式以及模拟法教学等多种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教学方式,从而激发其创业渴望。本文在此列举几个基本教学方法改革的相关分析:

1.案例式教学法。此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带领学生分析成功的创业案例,通过丰富实例,让学生从中学到值得借鉴的创业方法和创业理念,并发挥榜样的力量,激发学生创业热情。此外适当分析创业失败案例,让学生可以从中吸取经验,在不断地借鉴学习中,学会规避创业风险的有效策略。并可以开展实地调查活动,让学生组成调查小组,去企业进行调研,编写当地案例,并组织班级讨论,让学生可以以身临其境的姿态真切地感受到创业真谛。总而言之,案例式教学法是一种直观、深刻的教育手段,值得推广。

2.模拟式教学法。以往传统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多采用程式化的灌输式教学,显得过于抽象,学生们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掌握。因此必须改变以往灌输式授课方式,可以营造经营模拟氛围,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于理论知识的运用与深化认知。例如某些学院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出市场经营环境,在其中对于经营管理问题进行分析、决策,除了使学生掌握基本经营管理程序之外,还可以模拟创业环境,以创业流程为营造对象,使学生强化创业技能的掌握。

3.项目教学法。教师先设定几个相对独立的项目,并将项目以组为单位下发给学生。教师首先进行相关指导,之后由学生进行独立操作。主要项目包括信息收集、设计方案、实施和最后的结果评价。最后各组进行成果展示,并由教师和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此种教学方式主要是将项目作为主线,并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形式来完成。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对经营管理以及创业等相关实践有一定掌握,为其日后知识技能的高效运用打下坚实基础。

4.“顶岗实习教学法”的内容。即,学校要安排工商管理专业学生深入企业顶岗实习,学生通过顶岗实习参与企业营销管理活动,在市场调研、产品市场开发、产品销售、客户关系管理、促销活动、物流管理等业务,为学生毕业自主创业积累丰富的正反两方面经验,提高创业成本率。

三、强化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学生的创业教育主要是由教师进行传授,因此师资队伍水平对于创业教育效果的成效有着直接影响。应当定期对工商企业管理教师进行创业技能知识培训,或者鼓励教师直接深入实践,参与创业活动,让教师队伍通过丰富实践,了解当今社会的发展形势,具备敏锐的创业洞察力,并通过创业实际强化对理论知识进行理解。并且可以邀请具有成功创业实例的企业人士,为师生进行宣讲,讲述其创业发展历程,总结其心得体会,让师生可以更加明确了解创业实际中应当具备的技能知识,从而使创业教育师资水平上升至新的高度。

四、结语

篇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系,工商企业管理成为一项重要的工作,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在此背景下,我国许多高职院校纷纷设立工商企业管理课程,大力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为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社会发展的速度越来越快,工商企业管理的内容也在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因此,高职院校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地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时调整和改革工商企业管理的课程体系,从而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工商管理人才。

 

一、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1.课程模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

 

目前我国高职教师所使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那一套,课堂上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记,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侧重讲解各章节的系统性,过多地强调思维的严谨性、逻辑的严密性,缺少与现实社会发展的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

 

2.教材更新慢,教学内容陈旧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使用的教材更新速度十分缓慢,往往一套教材会用上很多年,因此,课本内容往往与学科发展相脱节,与工作岗位要求相脱节,无法保证高职工商管理专业教学内容跟上时代潮流。很多知识虽然已经过时,但是在课堂上老师还在不厌其烦地教着,学生也在痛苦地学着。这样不仅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和精力,而且也难以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级管理人才。

 

3.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依然延续着传统的思维模式,过分注重本专业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安排就存在过分追求专业知识的内部系统性和完整性的缺点,课程设置复杂,造成学生学习负担大,而且抓不住重点。许多不重要的属于边缘的知识占据了大量的课时,一些晦涩的过时的理论知识依然被纳入到课程体系当中,要求学生认真学习,这样的课程设置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浪费了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往往学生花了许多精力学习的知识,到后来却发现根本无用武之地,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这种脱离实际的课程体系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和发展。

 

4.课程体系定位不准确

 

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课程已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是改革的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原因在于改革缺少顶层设计,没有明确的方向,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从而使得课程改革具有较大的盲目性,有些改革措施并不符合实际要求,有些措施实施的初初衷是好的,但是实施起来往往偏离设计者的目的,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目前,通过数次改革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课程依然存在定位不准确的问题。由于改革过程中一些人呼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所以工商管理的专业课程以及课时都遭到压缩,课程设置往往以够用为度,这样一来使得本来就不怎么充足的上课时间进一步减少,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也只能进行粗浅的讲解,从而影响了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导致学生知识体系不完整,基本知识不牢固等问题。

 

5.当期课程体系重理论轻实践

 

目前我国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据了绝大部分,也就是说,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在三年的学习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习工商管理的理论知识,而很少有参加实践的机会,在这种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对理论知识倒背如流,但是一旦遇到现实中的实际管理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原因就在于在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低,无法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

 

1.体系框架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以社会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导向,以工商企业管理本身的学科特点为依据,以培养实用人才为目标。首先,要重视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人才首先必须是一个合格的社会公民,要具有良好的品质和素养,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商企业管理所做的是管理工作,因此,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更高。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首先必须照顾到这一内容,把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作为重要教学目标,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当中。其次,专业知识方面。无论什么学科,都有自己的专业体系和基本理论知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也是如此,因此工商企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要重视对学生专业素养的培训。当然,工商企业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牵涉的方面很多,仅仅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学习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上必须既注意专业知识的教育,也要兼顾相关领域的教育。但是必须坚持够用适度的原则。最后,实践能力的培养。工商企业管理的教学不能仅仅靠纸上谈兵,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十分关键,并且最终决定了教学质量。所以,在工商企业管理的课程设计时要充分了解企业管理的现实需要,根据企业要求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并且探索校企合作的教育模式,让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增强学生实践锻炼。第四,除了正式的教学活动之外,还应该设计各种第二课堂,例如专家讲座、学者访谈、课外调查等,丰富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锻炼他们的各项社会能力。

 

2.课程体系构建要点

 

(1)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建立工作过程完整的课程体系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课程需要基于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课程设置,“淡化”原有学科专业色彩。需要对“工作领域”逐个进行讨论,并对课程进行合理归并和拆分。依据任务与能力的需要,设计通用课程,并对课程进行分层。要重视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同时要把握好课程容量,控制每门课程学时。课程名称设置也要突出任务特色,明确反映课程目标。要认真研究课程设置逻辑路径,编制课程结构图。

 

(2)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高职工商企业管理教学有必要对目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引进新教学模式,如:探究型教学模式、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自学辅导型教学模式、协作讨论型教学模式等。注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对于工商企业管理课程来说,理论的学习必不可少,因此,在理论学习课上,教师应该优先考虑使用讲授型模式,以讲解为主,学生讨论为辅。另一方面,工商企业管理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因此,需要引进实践活动型教学模式。这样就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整合为一个整体。使“教,学,做”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探索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不断改革教学方法,重视现场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重视优质教学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的利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进一步改进考核方式,探索闭卷、开卷、口试、无纸化考试、上机测试、现场操作、项目研究等多种考核形式相结合。

 

(3)以职业能力目标为导向,构建综合课程体系

 

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绕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与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知识、能力整体设计、协调发展的原则。同时,必须明确专业所面向的具体工作岗位。第一,要注重培养学生健康的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第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交往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第三,要注重专业素质的培养。在实际工商企业管理中,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数学、统计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因此必须加强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科基础,不断拓宽专业面。除了加强对学生进行基础课程的教学,还应该开设经济学、管理学、计算机学等相关学科的基础课程,从而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基础。第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职业核心能力一般是二、三个,每一个职业核心能力针对一个岗位群,每一个职业核心能力通过3-4门课程理实一体化教学来实现,这3-4门课构成了一个模块。

 

(4)加强师资力量建设,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实施者,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效果的好坏。对于教师自身来说,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要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由于工商企业管理所面对的工作对象是变化万千的工商企业,企业需要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工商企业管理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它需要随着现实情况的变化而变化,这就要求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能力,能够根据当前市场发展的要求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系统,转变教学观念。从学校方面来说,要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师提供深造的条件,主要是让广大教师深入工商企业管理的第一线,丰富他们的实践经验,努力让他们成为双师型教师,为学校培养一支基础知识扎实,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够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

 

(5)创新专业教学模式,实行校企合作

 

工商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需要为学生提供实习的机会,但是学校本身由于各方面的条件的限制很难做到这一点,因此必须借助学校以外的力量来实现这种要求。因此需要加强校企深度融合,进一步完善专业(课程)校企共建机制。校企合作是培养适应市场需求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关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许多专业都建立起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并且取得很好的效果。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有必要借鉴这种有益经验,通过与校外企业进行合作,让企业为学校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校则根据企业要求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课程体系改革,为企业输送合格人才。同时要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专家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使那些工作在一线的管理者们走进课堂,对学生进行指导,可以有效地弥补学校师资结构的缺陷,从而全面培养学生能力。还可以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 “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订单培养”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现形式,强化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根据企业的用人需求,合理地柔性调整教学进程。也可以利用学校教学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实现网络远程学习,把课堂延伸到企业,聘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任课,将企业的理念和文化融入教育教学中。总之通过校企合作既能够促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的革新,使其更加符合企业管理的现实要求,又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可谓是一举两得。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生存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因此工商企业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是培养工商企业管理人才的重要机构,其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工商企业管理的现状。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顺应时代潮流,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进行了多次改革,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由于缺少长期规划,改革目标并不明确,导致改革措施缺乏系统性,难以形成合力,最终效果并不理想。面对当前形势,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采取综合措施,构建一个新型的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从而使我国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跟上时展潮流,我国家发展输送合格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问题;对策

一、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性

首先,就企业内部管理层的需求定位来说,最受企业青睐且需求数量最大的是企业基层和中层的管理者,高职院校的毕业生由于缺少实际的企业管理经验,因此不适合同时也不具备出任企业的内部高层次管理者的资格,毕业生在企业中大多都是出任基层的管理者。所以一些高职院校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为中层次管理者。其次,处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大量务实性较强的人才,且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将来所从事的工作也具有极强的实践性,虽然理论研究型人才也是国内各企业所需要的,但就总体需求量来说,十分有限。因此,大部分高职院校应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在实践务实型人才。最后,在毕业生具体去向上,学校难以做出一个清晰的定位,大多数高职院校将毕业生去向模糊定位在企业、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而毕业生主要的输送方向,高职院校则难以根据社会大环境以及自身实际情况来制定出清晰、准确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缺乏准确性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未来的良好发展。

(二)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培养

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是综合国力增强的主要推动力,在人才的各项综合能力当中创新能力最为重要。就现阶段,各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所培养出的学生来看,大部分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在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诸如模拟教学法、情境创设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虽然都被运用到了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中,但是无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占据的主导地位是难以改变的,这就致使学生在创新方面的能力难以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并且,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大多数教师所采用的评价方法都较为单一,难以将学生各方面具备的能力充分的反映出来,进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激发也就被忽视了。就目前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实际情况来看,以考试的方式进行测评是教师较为普遍采用的一种评价方式,这种评价方式具有以偏概全的弊端,过于片面,不利于高职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及思维的培养。除此之外,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重视度不足也是阻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课堂教学内容设置不合理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堂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缺乏合理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学内容的实践性较差,忽略了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这主要是受到了教材的影响,虽然通过教材学生学习到了丰富的工商企业管理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实践的机会,因此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践,不能通过所学知识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第二,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较为落后,不符合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一些院校在参考国外先进工商企业管理经验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工商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的整改、编排,对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处于经济全球化以及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这些是远不够的。第三,我国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材大多引自国外,即便是在应用之前经过了专业人员的编写,大部分内容与国外教材依然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甚至有关案例的一些分析也是相同的。国外的工商企业管理经验和知识,虽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未必能够有效的解决我国企业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二、促进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发展的具体对策

(一)构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系统

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系统构建包括实习、实践、实训、实验以及与企业之间多渠道的合作等,进而将课堂学习、假期实践、过程实训、企业管理竞赛、创新项目竞赛等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科研和理论学习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起到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

1.基础实践,主要是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课程的相关理论做进一步的运用和理解,通过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及综合实验室,来开展企业经营、人力资源管理、创新设计、营销、工业及商业企业等各项模拟活动,使学生在模拟真实的环境下,以小组角色扮演的形式,进行学习和思考。

2.假期实践,主要是利用学生寒暑假的空余时间,开展包括企业实训、参观、听讲座等形式在内的广泛的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全面认识社会的基础上,结合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知识内容的分析和研究,增进学生对本专业重要性的认识,进而起到提高学生的整体学习质量,促进本专业发展的目的。

3.创新实践,是指支持并鼓励本专业的学生积极参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ERP沙盘、策划营销等相关科研比赛,以激发高职院校学生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习的兴趣,培养其对学习的探究精神及创新能力。

(二)优化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直接策划者、实施者和参与者,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想促使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未来得以又好又快的发展,就必须对本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优化,提升本专业教师的综合能力。具体做法包括:1.聘请社会中管理经验丰富的企业高层管理者,在本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出任部分课程教学工作,在校内举办一些关于成功企业家的讲座,并从同类学校引进一些优秀的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师,以此来丰富本专业的教学方法和思想。2.高职院校要鼓励本校教师广泛参与社会实践,使教师通过社会实践的参与来找到理论结合实践的正确方法,进而促进教学方式及理论的变革。此外,还要为教师创造各种便利条件,鼓励教师进修,使教师在学到先进的工商企业管理知识及教学方法的同时,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3.在教学和科研方面老教师要帮助和指导青年教师,以缩短青年教师成长的时间。

(三)教学评价方式多元化

对于教学改革来说,评价结果是其重要的依据,为保障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未来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学生评价体系。学生质量的高低,除考试成绩外,用人单位最具有评价资格,且学生的就业机会将受到用人单位评价的直接影响。因此,高职院校有必要关注并重视人才市场对本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质量的需求和评价,以毕业生、企业、学校三方为主要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构建一套严谨、完善的评价信息反馈体系,将招聘企业对高校毕业生规格和质量的实际需求及时的反馈回学校,以促使高职院校根据社会实际需求来监控本校学生质量,进而保证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培养的人才符合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春颖,乔梅.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保障体系的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2011年12期

【2】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年02期

篇8

【关键词】高职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7C-

0043-02

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不断深入,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由过去的学历型、学科型向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转变。社会需要具有全面的管理知识、卓越的组织能力、敏捷的思维方式、高超的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的现代企业经营管理者,面对这种人才需求的新结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和改革以适应需求,在高职教育中找到自身的位置,办出教育特色。广西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在培养社会需求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其开展调查有利于培育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型人才。

一、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社会需求调查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社会需求,课题组对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工商企业管理的2006级、2007级、2008级和2009级等毕业生及其就业单位进行了毕业生走访、问卷调查等多种途径的调研,安排各专人分别对毕业生展开覆盖式电话、网络询问等调查,试图通过毕业生的就业信息、用人单位意见等调研,更好地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历届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走访与跟踪调查。课题研究组派专业教师前往广东等沿海地区对毕业生进行回访,并了解广东地区对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的需求情况。调研人员先后几次到广州、东莞、深圳三地进行专业定位及毕业生跟踪调研,走访了深圳市景光物流有限公司、东莞时尚电器有限公司、东莞市明扬广告公司、广州南方人才市场、东莞市创富人力资源信息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等单位。大多数用人单位均要求毕业生能吃苦耐劳、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工作的适应能力强、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注重有晋升有事业抱负、管理潜能、思维敏捷的人员,在学校时担任学生干部的同学往往具备这些方面的素质,他们得到提拔的机会就比较多。在珠三角地区制造型企业较多,对品管员和仓管员的需求较大,如品管员要求掌握常用的品质管理技术、ISO 9001:2000质量体系和5S管理法;仓管员要求能独立开展及处理仓库日常工作,熟练操作OFFICE,有ERP系统操作经验优先。在与管理2005级、2006级毕业生的反馈情况看,学生们对三年的学习的课程内容基本感觉满意,对教师的师德感觉很满意,对就业指导课程内容觉得帮助不大,认为比较实用的课程有礼仪、人际沟通、管理心理学、基础会计、市场营销等,提出加强商务英语尤其是口语的交流能力,加强办公软件应用的熟练程度,提高数据分析的能力。

(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问卷调查。经过调查了解到,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历届毕业生约90%在私营企业中从事管理基础业务工作,剩余10%的毕业生中包括幼儿教师、设计、保险、待业等。大部分毕业生对每个调查问题的回答结果基本一致。从调查的结果中,了解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口径有不一样的认识,同时对基础技能及专业技能的训练要求较高,目前设置的专业课程及实训课程无法满足学生对技能提高的要求。在就业服务工作环节中,现行就业指导工作不能给予学生有效帮助,主要体现在就业单位招聘管理岗位较少与管理专业毕业生较多的矛盾上,以及对招聘企业的经营业务、薪酬制度、晋升制度等情况不明,无法清晰解答毕业生择业的疑问。此外,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面临的职业岗位群选择较广,让不少学生在选择职业时迷茫无措,导致形成专业口径太宽,无法对口择业的认识。在回答“学生还需掌握哪些必要知识,注意哪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时,有部分学生提出应加强外语口语沟通能力,以及提高数据分析能力。

(三)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单位回访调研。课题组对毕业生就业单位进行问卷调查,并抽样进行了电话回访和部分走访。调查显示,大多数企业认为该专业大多数毕业生的思想素质和爱岗敬业精神比较好,与人交流、沟通能力与协作精神较满意,求知欲及学习意识比较好,但在解决实际问题、开拓创新能力方面较为一般。在调查的大部分就业单位认为,刚从大学毕业的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自我意识较强,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承压能力差,对企业的忠实度不高,没有安心踏实地为企业效力,更多地考虑个人利益,当薪酬不满意,得不到所谓“公平”待遇时,往往选择离开企业。同时,被调查的就业单位也提出学校应多开设提高专业技能的实训课程,课程内容应符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在回答“学生还需掌握哪些必要知识,注意哪方面能力的培养”的问题时,有部分就业单位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得不牢固,在面试及笔试中的简单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另外,应加强外语方面的沟通能力,提高外语口语及商务文书写作的能力。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一)人才培养体系存在缺陷。根据调查表明,目前学生普遍反映,管理专业课程学习内容多而广,泛泛而谈,不专、不精,操作性不强,学过不久就忘,难以记牢。目前开设有实践课程的专业课不多,可以依托和使用的实验实训设备资源有限,大部分是专业教师自己制作和编写的,实训时间比较集中,多在整个学期理论课程结束后进行为期一、两周的综合实训。实训内容综合性强、用时短,学生感受不深,所以学过就忘。实践课的比重偏少且效果不佳,导致学生理论知识“丰富”,却缺乏运用它们的机会和能力,碰到实际问题,往往束手无策。

(二)课程设置、教学内容重规范、轻实证。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受传统教学影响较深,设置课程多以规范性知识为主,侧重于定性分析的内容,缺乏实践导向和应用导向,而在市场经济中更多的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的是实证性知识。

(三)考核办法单一。高职现行的考核制度与大多数高校的考核制度是一样的,采用以考试成绩评定学生的能力为主的评估制度。我们往往会发现一些考试比较在行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显得比较刻板,欠缺创新精神,而另一些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的学生在实践操作时往往表现出思维活跃,富有创新意识。传统的以考代评的考核办法存在较多的弊端:解释概念死记硬背,缺乏对全部知识的综合运用和系统掌握;忽视归纳思维的评估;忽视创新能力的评估;学生实践能力不足;不能有效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不利于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等等。因此,高职工商类专业的考核模式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

三、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的策略

(一)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复合型人才培养。经过调查发现,工商企业管理人才包括营销推广员、销售业务员、人力资源管理助理员、会计、仓管员、品管员、采购员等。随着产业的相互渗透于交叉,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技术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于人才的专业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需求趋向于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应兼具有知识性和技能性的特点。横向看,知识面广,知识的融合度要高,要求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多专业技能的复合、多能力素质的复合以及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复合;纵向看,掌握的知识既要有高度又要有深度,知识迁移能力强,适应能力强,创新能力强。

(二)以综合能力为导向,加强外向型人才培养。目前从事对外事务性质工作的学生人数不多,但在调查中发现,许多学生渴望进入这一岗位和行业,可是在外语口语能力上达不到岗位要求。这种迫切想要提高外语能力、外交能力、国际管理能力的毕业生主要集中在广东地区。广西背靠大陆,面向东南亚,与东南亚国家山水相连,广西的区位优势决定了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区、加强与东盟各国合作的过程中,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正在逐步构筑粤港澳―西南―越老柬缅的分工层次,承接了很多外来转移的产业,各类外资、合资企业纷纷落户广西。面对广西经济市场的变化,培养外向型人才向社会提供符合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

(三)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职业素养对学生未来的竞争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企业认为责任心、敬业精神、承压能力等基本素养很难通过短期培训获得,而这些职业素养又恰恰是影响个人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在调查中的企业管理者普遍认为,专业业务技能是从大学开始习得,在工作中才开始熟练的,因此通过企业的岗前培训加上工作的积累完全可以使新员工的业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但是基本的职业能力比如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表达能力等则需要较长时间的训练,企业培训难以迅速取得成效,所以这些基本职能能力是企业在挑选人才时较为看重的。而职业素养更是与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以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比较稳定的特征反映。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仅仅看重考试分数,忽视实际能力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大大阻碍了毕业生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陈井安,柴剑峰.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基于高技能人才发展趋势的视角[J].成人教育,2011(10)

[2]刘明贵,向梅梅.基于实践教学改革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中国大学教学,2009(2)

[3]钱金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践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0(30)

[4]刘凯,黄亚东.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7)

[5]王璐.经济学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以辽宁大学国家经济学基础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中国报业,2011(2)

[6]闫伟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7)

【基金项目】2009年广西新世纪教改工程“十一五”项目(2009B12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2011年年度课题(高职教育类)(2011GZZX098)

篇9

关键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专业教育;创业教育

一、理念的渗透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先导条件,而创业教育的理念核心是融合教育哲学中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价值观,并在不断的培养和激发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创造性,从而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促进社会的长足进步,并使社会空间和团队发展得到开拓和进步。在专业教学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理念,不仅是教师传授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知识的重要方法,还能够依据专业和课程的实际情况和特征,充分结合授课的内容,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将创业教育理念渗透进专业教育,其实就是依据专业的特征,结合专业的实际情况,来培养学生的创业素质,简而言之就是以创业教学为基础,充分结合专业的特点,加强对于专业创业背景的讲授,使得教学更加灵活,在列举专业创业案例后,从中挖掘出创新元素和知识点,从而使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渗透。

二、课程的渗透

高校应当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融入创业教育,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充分体现出创业素质的培养,从课程的培养目标、素质结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入手,促进创业教育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的渗透,从而形成一体化的教学架构,促进学生的开拓性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在设置创业课程方敏不仅需要充分考虑到创业课程的独立性,还需要注意与其他课程的相互联系和交叉,不仅需要有针对性地设置创业课程,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精神、能力等素质,还需要充分挖掘出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中的创新性教学绒绒,并以此为基础开设一些具有专业倾向的创新创业课程,并通过选修课和必修课等形式将创业教育渗透进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中。

三、活动的渗透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的活动种类非常丰富,如实训、实习、毕业设计和竞赛等,甚至有很多基于专业教育所开展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和勤工俭学活动,因此可以充分结合活动的特色,以活动为载体,将创业教育的内容渗透到活动当中去。另外,还可以以专业背景为基础,以创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为依据,设计出与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活动,如创业方案设计比赛、企业参观、专题讲座等,甚至还可以开展与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相关的创业比赛,活动的内容可以使创业计划、能力和模拟实战,还可以与校内外的实训室、中心或基地相结合,使学生在竞赛中感受到真实的状态,从而调动起学生的创业热情和学习的积极性,为未来的创业积累充足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综合创业素质。在进行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相互渗透与融合时,可以从课程的正规性、活动的也与丰富性以及教育的多元化入手,培养出高质量的工商企业管理人才。

四、师资力量的渗透

学校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方式,培养与引进同时进行,在提高现有教师的专业素养的同时,了解和掌握当前的专业教师创业素质和校内的创业教学水平状况,由此制定出相应的专业教学素质和创业教学素质培养计划,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以定期派遣教师到知名高校和企业中进行学习及培训。教师在经过实际的理论应用后,就能够在参与到企业的产品开发及技术服务中积累到相关的经验,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和创业素质、能力。而外部的引进则需要遵循着求精不求广的原则,高校可以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关系,从企业中聘请专业的人才来高校中担任兼职教师,甚至还可以邀请成功的创业人士开设创业专题报告等。通过这些方法就能够建立起规模庞大且专业能力及创业能力较强的高水平专兼职教师团队,为高校的师资力量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结论

总而言之,工商企业管理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的研究,不仅是国家政策和当前形势的趋势,也是符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应当大力推进创业教育,从中探索出适应专业与创业教育相融合的发展模式,从而实现高等教育的科学发展观和提高人才质量的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阳瑾.分析中国创业教育发展面临的困境[J].艺术科技,2016(4):35.

[2]宋清华.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与路径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6(6):76-78.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 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协同化

近些年,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企业运作模式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与以往相比,企业的各个运作环节,如客户管理、定价、采购等,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在市场环境中,企业的运作模式要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变化而变化。而现如今,消费者的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内容在不断扩大,对产品的时间、地点、价格等因素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企业有必要对自身的供应链管理模式做出新的调整。实践证明,电子商务是企业调整供应链管理模式的一项非常切实有效的手段。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交易成本降低,信息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从而核心竞争力将不断增强。

企业:从价值链走向供应链管理

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一条完整的供应链。这条供应链既要覆盖到整个行业领域,又要具备环环相扣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建立健全一套科学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才能切实实现多个企业的协调运作与经营。与此同时,通过供应链管理的建立,我们可以整合企业的分散计划、实现资源的共享,并最终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此相反,如果我们还是一味地坚持传统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企业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不仅不会给企业带来理想中的收益,相反只会事倍功半。

(一)价值链

供应链是由价值链演化而来的,而价值链最早由波特提出。波特将组织看成是一系列相关基本行为的总和,是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有效流动。波特的价值链理论是针对职能部门而言的,进一步讲,资源在企业流动的实质就是各职能部门对其增加价值。近些年,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与发展,这种以专业协作与劳动分工为基础的管理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具体而言,它将精力主要集中在业务流程的单个任务上。然而,在现实中,单个任务并不会给顾客带来任何价值。只有将这些任务集合起来时,才会给顾客带来应有的价值。价值链不应是一条“孤链”或“断链”,“小而全”或“大而全”的做法,实则是一条“孤链”也是一条“断链”。FORD汽车曾经在美国圈过一块地养牛养羊,目的却是为了真皮座椅的自给自足,结果使得FORD在二十世纪40年代末濒临破产。因此,价值链的增加强调开源节流,有效的途径就是横向的分工与合作。

(二)供应链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二十一世纪的竞争不再是单个企业间的竞争,而是链与链的竞争”。诚然如斯,价值链依托于供应链,敏捷、开放和循环的供应链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价值,并给终端的顾客和消费者带来使用价值。供应链是一种功能性的网链结构模式,这种网链结构的总结和高度凝练是在20世纪末,其实,供应链网链结构亘古有之,一件商品从原材料采购、到分工生产、到运输到销售市场进入百姓家,这是传统的供应链,是一种“推式”结构。当供应链的理论提炼出来以后,通过分析,发现随着市场竞争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拉式”结构的供应链更能使企业降低成本、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从而增加价值。

(三)供应链管理优化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将供应链上的各个节点企业进行优化的过程。通过这种优化,资源得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产品得以实现自身流通速度的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可以得到最大限度地满足。与传统管理模式相比,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点。概括起来讲,供应链管理模式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的特点,能够及时地反映市场的需求变化,并作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供应链管理模式是其关键与核心环节。在以前,企业的供应链比较单一,只是单纯地满足了原材料与产品购销的对应关系。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不断应用,企业的供应链更加全面,逐渐形成了一种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在内的供应群落。换句话说,电子商务实现了供应群落的大规模协作,而这恰好是传统供应链模式无法实现的目标。除此之外,在线行业交易市场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也冲击了传统的供应链运作模式。具体而言,在交易市场兴起以前,一些产品或服务要过分地依赖于某一特定的供销商;在交易市场兴起以后,企业可以通过竞标等方式,择优选择最适合自身的产品或服务。

电子商务在供应链管理中的应用

(一)订单电子化

电子订货系统(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EOS)在当今的供应链管理已显得司空见惯。EOS也是商务电子化一个最重要的工具,它借助EDI或Internet网络,辅之以网上支付工具、VMI库存管理手段,使商务交易的订单从面生产到传递到都“e化”了,告别了费时费力的看货、面谈交易等。EDI或Internet都是信息传递工具,由于EDI安装和使用成本昂贵,比较风靡的是Internet的使用,首先它费用低,同时又可以分为Intranet(内部网)和Extranet(外部网),在内、外网交互时需要网络交换机、服务器、路由器的支持,同时应做好防火墙,以保护网上交易的安全。通过电子商务网上接单,可以很好地实现可视化(Visibility)和互联性(Connectivity),降低供应链系统的冗余,提高管理效率与效益。与此同时,方便与动态、变化的客户保持“无缝”的联系,客户的需求就是订单,客户需求的变化就代表市场的变化,从而便于工商制造企业、贸易商家随市场而动做出相应的调整,缩短订单周期,降低库存,降低成本,增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