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医疗系统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华为智慧数字医院方案助力北大医院移动医疗建设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以下简称北大医院)是一所融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北大医院一直在大力推进医疗信息化工作,陆续完成了HIS、LIS、PACS等业务系统的信息化改造。”北大医院信息中心副主任周国鹏举例说,“我们每日的门诊量已从过去的六七千人次增长到现在的一万人次。如何才能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医护效率、促进教学以及改善与病人的沟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挑战。”
北大医院最终选择了华为的系列网络产品和智慧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构建了一个全面覆盖和安全可控的无线网络,实现了包括移动查房、移动病历、移动PACS、手术直播等在内的诸多移动医疗应用。“我们的医护人员利用移动终端,可以查询病人病历,给病人做详细讲解。”周国鹏表示,“移动医疗减少了医护人员的走动,提高了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医疗差错率。”
智慧、敏捷、安全是三大核心
在构建数字医院的过程中,华为推出了以“智慧、敏捷、安全”为核心的智慧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并已在许多医院中得到了广泛部署。北大医院就是华为智慧数字医院方案在移动医疗领域的成功实践。
华为企业网络产品线解决方案总经理刘立柱将数字医院对网络的需求归纳为以下几点:第一,网络要随时随地可用;第二,网络要保证各类终端能够快速、安全地接入,实现主动性医疗服务;第三,避免网络孤岛,无线网络要与医院整个网络互联互通,实现无线网络与有线网络的整合;第四,网络要为大数据分析提供便利。
为了全面满足数字医院的信息化建设需求,华为提出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智慧的大脑、敏捷的肢体和安全的免疫系统,共同组成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刘立柱将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比喻成一个人,“敏捷数字医院解决方案可以帮助医院实现业务的敏捷化,同时保障医院网络的全面安全。”
具体来看,“智慧的大脑”的核心是一个园区业务控制器,它可以全面感知应用的接入,特别是无线网络应用,比如应用从哪里来,用户是谁,采用的是什么样的接入设备,接入的时间和地点等信息;“敏捷的肢体”指的是高性能、高可靠和有线无线深度融合的网络设备,在这个层面,华为创新的硬件集群技术可以为医院提供高可靠的网络方案,其专业的网优网规能力帮助医院实现了无线信号的全面覆盖,移动业务随行,而华为第三代随板AC实现了有线无线的深度融合,保证医院整体业务互联互通;“安全的免疫系统”指的是通过华为端到端安全解决方案,实现终端、网络传输、应用的安全管控,保证企业和个人的数据安全隔离。
篇2
1991 年3 月,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系统开发公司成立。同年6 月,沈阳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成立。
2006年,东软已由当初东北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发展成为在软件与解决方案、医疗系统和IT教育与培训三大业务群组中拥有8000多家大型客户的中国领先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者和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开发提供商。
为了实现“架设软件研究与应用的桥梁”的理想,1988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的刘积仁博士,领导东北大学计算机系网络工程研究室从3个人、3台PC机、3万元科研经费开始,探索大学孵化软件企业的模式,并于1991年创立了东软。十多年来,东软由当初东北大学的一个实验室,发展成为在软件与解决方案、医疗系统和IT教育与培训三大业务群组中拥有8000多家大型客户的、中国领先的软件与解决方案提供者和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开发提供商。
目前,东软在中国建立了40多个分支机构、8个大区总部、11个研发中心、15个行业事业部,以及3所大学和培训机构,并在美国、日本、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分公司。东软集团拥有中国第一家上市软件公司,也是中国第一家通过CMM5级和CMMI 5级评估的软件企业。
东软以软件技术为核心,提供面向信息基础设施的各种行业解决方案及相关服务,并将软件与产品制造相结合,开发自主品牌的数字化产品和为客户开发数字化产品中的软件。东软将软件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将软件与医疗设备、汽车电子等数字化产品相结合,将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构造了东软稳健的业务架构,也形成了东软独特的经营模式。
在软件和解决方案领域,东软的产品和服务在众多社会基础设施领域以及大型企业中得到应用,东软开发出电信、电力、社保、金融、税务、教育、交通、医疗等十多个行业解决方案,在国内拥有8000多家大型行业客户,在多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公司各主要行业的市场份额都超过30%,社保行业更创造了接近50%的市场占有率,电子政务、电信、信息安全产品等领域也处于国内市场占有率的领先地位。同时,作为中国最大的离岸软件开发提供商,东软近年来全面加大对日本市场的开拓力度,并十分重视对欧美市场的开发,使得东软的软件外包连续几年保持近50%以上速度增长。2005年东软的国际外包收入居中国软件外包第一,并跻身“全球IT服务100强”。
在医疗领域,东软的CT、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产品已在国内近3000家医院得到临床应用,占有国内30%的市场份额,并远销亚洲、欧洲、北美、南美以及非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4年,东软医疗与飞利浦合作后,相继研制出螺旋CT、磁共振、X线机等新产品,并成功地将其推向国内外市场。
在IT教育与培训方面,东软在大连、南海、成都建立三所IT大学,在校学生超过20000人。东软信息学院采用独特的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学生的实践和语言能力的提升,使学生的知识和动手能力达到与企业需求的无缝衔接,为中国IT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在国际合作方面,东软在过去与日本阿尔派、东芝,荷兰飞利浦以及芬兰诺基亚公司进行广泛的战略合作的基础上,不断加大与世界知名企业的合作,通过资本与业务的深入合作,推进公司的国际化进程。东软正在更加坚定地走向广阔的全球市场。
东软集团董事长兼CEO刘积仁
超越技术,超越智慧,超越梦想!
在这个秋意正浓的季节,中国计算机产业迎来了收获的第50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风雨相随,坎坷相伴,50年的艰辛与欢快只有我们知晓。东软集团伴随着中国计算机产业已经走过了15年,一路上,我们相知相遇,不言放弃,终于迎来了收获的季节。
我们衷心祝愿在未来50年内中国成为世界计算机软件大国。也祝愿中国能有一批优秀企业走向世界,建立全球瞩目的、令人尊敬的品牌!
1988年,东软的前身东北工学院计算机系软件与网络工程研究室成立。
1991年,东北工学院开放软件?穴OPENSOFT?雪系统开发公司成立;与日本阿尔派合资成立东工阿尔派音软件研究所(有限公司)。
1993年,东大阿尔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东北大学软件中心成为国家设立的第一个“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1995年,东大软件园奠基投入建设,并成为国家第一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 1996年,东软与东芝合资成立东东系统集成有限公司;东北大学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宣告成立;东大阿尔派成为中国首家国内上市的软件企业。
1998年,宝钢集团投资东软集团;东软软件园大连园区投入建设。
2001年,东软进行品牌整合战,对旗下的7家控股公司进行更名;东软日本公司成立。
2002年,东软通过CMM5级评估,成为中国第一家获得CMM5评估的软件企业。
2003年,东软集团完成战略重组;东软软件园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成立。
篇3
根据国外手术室的成功范例及《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2012》、《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GB50333-2002》的要求新建手术区宜按照三区二通道的原则布局(即手术区,辅助区,其它用房区,洁净走道和准洁净走道)术前术后人员及无菌物品从清洁走道通过,术后污物从污物通道通过,这样清污分流可使手术后的污物及时得到处理,减少了交叉污染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平面布局更趋合理,达到将建筑平面与净化空调系统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它既满足净化技术要求又符合医院建筑设计和管理的要求。
天津市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主要提供以洁净手术室为核心的医疗专业工程整体解决方案,具体包括医疗专业工程(如手术室、ICU、实验室、化验室、医用气体工程等)的规划设计、装饰施工、器具配置、系统运行与维护等一体化服务。公司坚持“以人为本,用科技关爱生命”的宗旨,秉承“以德为尚、以质为荣”企业经营理念,为医院打造洁净、卫生和智能化的手术环境及就医环境。公司是国内医疗专业工程领域最大的服务商之一,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洁净手术室建设市场空间巨大
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主要从事以洁净手术室为主的医疗专业工程,与医院新建、改建、扩建的发展密切相关。近年来,虽然我国医院建设发展较快,但相对于医疗服务市场迅速发展而言,目前我国医院卫生资源上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主要问题有:医疗资源紧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20%的大城市)、老旧医院管理的发展等。据统计,国内需要改扩建的医院数量庞大,80%的医院存在改扩建问题,20%需要新建。在《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的建设,三年内中央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含中医院)建设,使每个县至少有1所县级医院基本达到标准化水平。同时,为缓解医疗资源不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服务需求之间的矛盾,各地政府都在加快医院新建、扩建工作。
随着我国医院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洁净手术室的逐步普及,未来五年内,我国新建手术室将保持不低于20%的增长速度。除了新建手术室以外,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及医学的发展趋势判断,洁净手术室在未来10 年将逐步取代现有普通手术室,而手术室的平均使用寿命约为10-15年,则2009年底我国各类医院现有的11万间手术室将在未来10年间可能进行一次改建或更新,每间手术室改建或更新的费用约为60万元,未来10年间现有手术室改建及更新的规模达660亿元。新建洁净手术室以及现有手术室的改建和更新,未来的市场空间巨大。随着2009年新医改的逐步深化,未来5-10年各级医院将迎来设备升级改造的高峰,公司以洁净手术室为核心的医疗专业工程业务有望迎来黄金发展期。
快速成长的洁净手术室专家
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最早将洁净技术引入医院手术部的企业之一,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公司已积累了多项运用于洁净手术室的专利技术,并建有强大的研发团队,同时与天津大学、天津城建大学等科技机构长期密切合作,致力于医疗专业工程发展方向、整体规划设计、空调净化技术、智能自控技术、数字化控制技术、医疗设备设施的研发,能够根据需求为客户量身设计相应技术方案、产品方案。公司建有先进的生产平台,多种高科技检测装置和系统,为医疗专业工程的建设提供材料加工及非标准产品的生产。
龙川净化工程有限公司是国内手术室方案解决及承建商之一,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公司已积累了行业内领先的行业知识、专业人才、核心技术、应用软件、行业解决方案和成功案例,公司的业务已遍布全国各省市,积累了丰富的行业经验。公司作为国内医疗专业工程领域重要的服务商之一,未来将继续为医院提供“设计+施工+产品+服务”式的专业化整体解决方案的创新商业模式,同时利用手术部领域的技术优势,通过持续的技术与管理创新,成为行业内产品、服务与技术的重要供应商,致力于实现中国医院全面现代化。
手术室控制技术的新发展
手术室的控制系统是保证洁净手术室能够满足手术过程对环境的参数,如温度、湿度、风量等使用条件的重要核心组成,随着控制技术的发展,洁净手术室控制方法历经了空调起停控制阶段(简单的控制温度及湿度)、仪表控制阶段(使用自动化仪表控制温度、湿度)、随着单片机技术的发展进入了单片机与医控面板结合可编程控制器(PLC或DDC)控制阶段,控制精度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手术室做为医疗手段的一个特殊组成,有着与其他医疗空间不同的特点,其无菌的洁净环境中使之成为医疗环境中的孤岛,为了避免外部环境对其的影响,很多交流受到了限制,尤其是人员的流动,但是,在手术过程中对患者信息的需求(病历、医案、检验结果等)是很强烈的,希望有很好的即时性;医疗过程中各种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对患者的术后治疗和病案分析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人工采集记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同时教学和指导由于手术室内空间的限制不能全面和方便的进行;医疗设备的增多使得操作者工作量加大。凡此等等都迫切期盼手术室实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信息化手术室建设已经势在必行。但是一个完整的数字化手术室建设投资很高,随着技术的发展其更新换代也较快,另外洁净手术室气密性要求和洁净气流的流向也限制了后期升级改造的空间。
篇4
东软医疗软硬并举
在医疗领域,东软是个“全能型”选手,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在国内医疗业,东软是目前惟一一个如此“全能”的高科技企业。但是媒体尚无对东软医疗的全面报道,以至于东软医疗像个“谜团”,很多人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有些人不知道作为一个软件企业的东软还能生产CT;还有些使用过东软CT等医疗设备的业内人士,不知道东软还能提供医疗卫生的全套IT解决方案。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到了东软集团高级副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卢朝霞教授,希望能全方位解读东软医疗,并为读者呈现一个全面的东软医疗。
缘起:第一台国产CT
东软进入医疗设备领域要追溯到1995年。卢朝霞给记者讲了一个有意思的故事,早在1988年,沈阳某家医院花50万美元进口了一台CT机,组装后开机时出了问题,国外厂家的人一直没有维修好,一直闲置,成了“植物人”。有一天,沈阳卫生部门对外张贴了“招贤红榜”,试图将其维修好,而当时的东北大学的两位年轻教师郑全录、李甲递前去揭了榜,结果花了不到90天的时间就把机器修好了。从这以后,东北大学校领导就提议:“你们能修好CT,那么你们能不能研发和生产CT?”
1990年,东北大学成立了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开始了国产CT的研究与开发,1994年6月,由东北大学研制的CT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技术鉴定,但要作为一个产品生产出来再销售,还有很长的过程。1995年11月,东北大学为了推动一直在校园里孵化的CT科研成果尽快产业化,并解决他们后续发展资金问题,决定将东北大学计算机影像工程技术中心并入东软。东软从此开始投入研发力量,最终于1997形成了能够在市场上销售的CT产品。
1997年,东软医疗所生产的第一台国产CT获得国家生产许可,成为中国惟一能够生产CT的民族医疗企业,使我国成为继美、日、德之后第四个能够生产全身CT的国家。CT是现代医院必备的诊断装置之一,技术含量极高。在东软之前,全球只有3个国家的6家公司具备CT扫描装置的研究与生产能力。我国市场被几个跨国公司垄断,东软医疗的崛起彻底打破了上述落后被动的局面。
“东软对我国大型医疗器械的贡献就如同通信行业的华为。”卢朝霞如是说:“东软CT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使CT价格大幅度下降。” 东软CT率先在业内通过了FDA和CE认证,使中国研发和制造的CT机以及后续研发成功的核磁共振等医疗设备成功出口到美国、欧洲、中东、南美、非洲等55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国产大型医疗设备从无到有、从国内市场到全球市场的质的飞跃。东软不仅有能力冲破CT等医疗设备关键技术的国际封锁、突破市场垄断,而且能够在短时间内、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依靠自主创新获得产业化成功、实现国际化的跨越式发展,并为中国医疗产业国际化发展做出有益的探索。
作为计算机软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数字医学影像设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依托建设单位,东软在CT之后继续研制彩超、数字X光机、核磁共振等其他医疗设备,目前已具备10大类55种产品。2009年5月26日,东软自主研发的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装置)在沈阳研制成功,并获得了美国FDA(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成为中国第一家能够生产并面向国际市场销售PET的公司。
每年,东软医疗都盛装出席国际上最大的医疗器械专业展RSNA(北美发射学会年会)以及中国国际医疗器械博览会,作为中国本土厂商,东软推出的CT、核磁等大型医疗设备引起广泛关注,已经成为国际和国内医疗市场的重要力量,在大型医疗器械领域,惟有东软可以与GE、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公司厂商相抗衡。
发展:软硬并举
东软医疗在把硬件(医疗设备)做大做强的同时,医疗软件也在同步发展,软硬并举,力争做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据卢朝霞介绍,东软医疗软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是面向大医院做HIS。从最初的门诊收费系统,发展到后来的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住院管理系统、药品管理系统、库房管理系统等,这些系统是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连数据库都是东软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是东软医疗的早期典型客户,当时东软用适合的软件、适合的硬件,为中国医大盛京医院架构了一个投资少却很有效的系统,院长每天都能看到收入情况、经营情况、库存状况等。中国医大盛京医院也是东软最忠实的客户之一,东软每年都给他们的系统不断地扩展,增加新的功能。
第二是社保。东软是在全国最早涉足社保系统的软件公司之一,早在1994年,东软就在辽宁省抚顺市做社保系统,当时还社保业务还没有设置个人账户,而是由企业统一交费、差额拨付,东软在对大力业务和政策研究基础上,设计并开发了第一个面向社保个人账户管理的大型数据库应用系统;1996年,东软获得了辽宁全省社保系统,并在河南洛阳市和太钢、本钢成功实施社保系统;1999年,东软作为骨干研发单位参加了“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的研发和项目管理工作。围绕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核心平台”,东软在社保行业“五险合一”的解决方案涵盖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2000年5月,劳动部推出“社会保险管理信息系统核心平台”之后,东软相继为全国各地上百家社保用户实施了核心平台。
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东软在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领域的市场占有率名列第一,中心城市社保用户数已达200多家,实施医保的医院和药店数达15000家,其中,中大型医院有300~400家。
第三是以社保系统推广应用为机遇,大范围实施HIS、PACS等信息系统。由于社保的医疗保险系统要和医院端进行接口,东软就做了医院端的系统,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HIS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很多医院都购买了东软的CT等医疗设备,他们要把影像管理起来,这就为东软医疗带来了PACS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基于一些偏远地区医院客户的需求,东软以北京天坛医院为会诊中心,广泛开展远程医疗服务,让更多的偏远地区的医院客户享受到一流医院的资源。
创新:剑指“新医改”
面对“新医改”3年内投资8500亿元的市场机会,东软相识而动,并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2009年2月,东软集团针对国家即将推出的“新医改”政策,成立了跨业务单元和部门的“东软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用以协调和推动公司医疗卫生业务的研发和市场工作。4月19日,东软在深圳“医疗春季会”上,推出了面向“新医改”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东软此次推出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以“服务医改、惠及民生”为宗旨,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数字字典为标准,形成覆盖医药卫生信息化全过程的系列解决方案,主要包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服务体系解决方案、医疗保障体系解决方案、药品供应保障体系解决方案,为主管政府部门和各级医疗机构提供高性能价格比的数字医疗设备、软件产品、解决方案和服务。
据卢朝霞介绍,东软此次的医药卫生全面解决方案有如下特点:第一,面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推出医疗设备包(CT/CR/DR/数字肠胃/高频X线机/黑白超声/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可以提升基层卫生机构基础设施能力;第二,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医院提供的普及版医院信息系统、医学影像系统、远程会诊系统和远程教育培训系统,可以提升基层医院诊疗能力,基层医院也能看好病,缓解医院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第三,推出了符合国家标准的基于健康档案的信息共享与交换平台,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健康档案提供高可靠性技术支撑;第四,电子健康档案的建立,可实现全民,全生命过程的高质量医疗服务;第五,区域(社区)卫生解决方案,为少生病、易看病、看好病、少花钱提供支持;第六,基础药物管理解决方案,对基础药物的供应、配送和使用进行全过程监管,使老百姓真正享受到药品降价带来的实惠。
据介绍,针对新医改,东软在组织架构方面的准备还是比较超前的。首先,东软在去年就把医疗软件从原来的政府事业部分拆出来,成立医疗软件事业部,因为医院管理系统有其特殊性,与政府其他业务是不同的。其次,把原来隶属于软件产品事业部的PACS分拆出来,划归到医疗软件事业部。第三步,新医改之后,东软在今年5月将医疗软件事业部并入到东软医疗系统有限公司,让医疗软件、医疗服务与医疗设备和数字化医院整体建设有更加紧密的结合。
东软成立的“医疗卫生业务发展中心”,横跨多个事业部,卢朝霞本人亲自担任此中心的主任。譬如区域医疗卫生业务,它既与政府相关,又与医院相关,还与电信运营商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跨业务部门的、综合的机构来运作。业务发展中心加强了东软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并统一进行客户分析、市场运作、解决方案整合以及售后服务。
“东软看好医疗卫生市场发展前景,同时也看到竞争的激烈,为此,东软已经在组织、策略、研发和市场等方面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合了自身在数字医疗设备、医院信息化、医疗保障、公共卫生等领域十多年的研究成果和服务实践,为新医改方案的实施和落地提供切实的实现手段和技术保障。”卢朝霞说。(更多医改和信息化专题报道请参考计世网:省略w.省略/topic/20090327/index.shtml)
采访手记:
终结HIT作坊式时代
中国的卫生IT产业缺少“重量级全能选手”,活跃在中国卫生行业的IT公司大都规模不大,属于一种小而散的作坊式经营模式。东软或许是中国HIT产业作坊式时代的终结者。之所以下如此判断,原因有三。
首先,东软就是做IT服务起家的,擅长IT服务。东软积累了金融、电信、政府、电力等大量国计民生关键行业的客户服务经验,对于行业客户需求的理解和响应,是东软进入任何一个行业最雄厚的资本。
其次,软硬兼备,产品线最齐。在医卫行业,它既能生产大型医疗设备,又能提供从公共卫生到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以及远程医疗的全套解决方案。
篇5
不断增加的医疗支出、屡见不鲜的医疗事故,是当前困扰着许多国家的社会问题。据统计,从2013年起,经合组织国家的人均医疗费用增长率就已超过GDP增速。在医疗安全方面,有研究表明,医疗事故已成为全美仅次于癌症和心脏病的第三大致死原因,每年美国都有超过25万人死于医疗事故。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成为许多国家的当务之急。
今年8月,麦肯锡咨询公司的两位研究人员托马斯・伦敦(Thomas London)和佩内洛普・达什(Penelope Dash)发表的名为《通过数字化变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的文章认为,数字化技术可以很好地帮助政府应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事故增加的问题,各国政府和医疗机构应重视数字化技术的应用,特别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医疗数据云平台,以此来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数字化技术是解决方案
数字化技术能推动现有医疗体系的升级,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在《通过数字化变革改善医疗服务质量》一文中提出,数字化技术可从三大方面帮助政府应对医疗费用上涨和医疗事故增加的问题。
一是医疗数据的电子化。电子医疗数据可在不同医疗机构和病患之间实现无缝对接,为远程医疗和移动医疗方案的实现提供条件。例如,个人的电子健康数据能远程、即时反馈给医疗机构,患者足不出户就可以得到医生的诊断。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住院流程,节省一笔医疗费用;同时,不同医疗机构之间共享患者的健康数据,还能显著减少治疗路径不一致的问题,优化临床治疗效果。
二是先进的数据分析工具。对患者而言,多样化的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帮助其了解和改善自己的健康状况。例如,美国阿基米德集团曾推出一款名为IndiGO的产品,该产品通过分析患者的病史、治疗记录等信息,为病患提供个性化的医疗指南,如推荐更加健康的生活方式,或者通过计算患者预期的治疗方式是否超出医保报销范围的方式,协助患者控制医疗费用。
对医生而言,数据分析工具可以将患者的临床数据与其它大型数据库内的信息进行交叉对比,辅助医生做出临床决策。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举例称,当前生物医学文献的总量每5-7年就会翻一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文献资料进行检索分析,将有助于医生优化医疗方案。 当前医院诊疗流程的诸多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包括预约登记、后勤服务、住院手续等等。
三是医疗领域的自动化趋势。当前医院诊疗流程的诸多环节都可以实现自动化,包括预约登记、后勤服务、住院手续等等。医疗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改善治疗效果。文章提出,通过安置在病人身上的传感器,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自动化设备就可以辅助医生进行远程监测和治疗。
建立医疗数据云平台
尽管推进数字化医疗能带来诸多益处,但是其推行过程依然存在不小的阻碍。其中,最大的障碍就是医疗数据的访问权限问题。
对此,托马斯・伦敦和佩内洛普・达什提出,加速医疗系统的数字化进程,关键就是要建立一个开放的医疗数据云平台。这一平台需囊括从各个渠道收集来的海量医疗信息数据,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院方出具的病历、患者自行上报的诊疗效果等。它既可以帮助医生快速检索和浏览患者的基本信息,提高诊疗效率,也能为患者提供一个了解病情和健康常识的渠道。同时,大量医疗信息的整合和分享还将为医学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两位研究员认为,无论是政府的医疗卫生部门,还是公立或私营医疗集团,都可以承担云平台管理者的角色,负责基础设施维护和数据访问等事宜。
例如,美国的凯撒医疗集团(Kaiser Permanente)曾推出一款名为“KP Health Connect”的电子病历系统。它整合了该集团住院部、门诊部、药房等诸多部门超过900万名会员的详细信息,无论是患者、医生还是集团指定的医疗服务供应商,都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数据。2012年,这一系统还推出了手机客户端应用,患者可以通过这款应用预约医生、浏览诊断结果、给医生发送加密邮件、要求开具处方药等。
不过,在建立医疗数据云平台的过程中需特别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机构都具备建立和管理云平台的条件。云平台管理者要有整合统筹医疗数据资源的能力,以号召和确保更多人加入到这个网络医疗社区中来,亦或本身就拥有海量的数据――就像凯撒医疗集团一样。此外,由于数据云平台无论是在建立初期还是后续维护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因此,无论是平台的建立者还是管理者,都应具备雄厚的资金实力或融资能力。
政府应如何作为
推进数字化医疗意味着,整个医疗体系都要向数据驱动转变。文章认为,为实现这一转变,政府需从两方面着手,以保障医疗数据云平台的顺利构建。
篇6
关键词:电子病历 证据 医疗纠纷
中图分类号:O785+.5
随着我国医院信息化的全面施行,电子病历已经大范围的替代了手写病历。电子病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医院的看病效率,节省了病人的看病时间。2002年5月,卫生部已印发了《医院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在2003年要将此《规范》作为重点信息化标准,加大贯彻实施力度; 卫生部表示三级医院在全面应用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重点加强临床信息系统的建设应用,如电子病历、数字化医学影像、医生和护士工作站等应用。有重点、有选择的先期建立10家信息化示范医院,跟踪世界医院信息化发展的趋势。 二级医院实现医院信息网络化管理,逐步建立临床信息系统。街道医院和乡镇卫生院要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但是,随着医疗信息化的全面推进,而法律方面我国目前的法律法规尚未对电子病历的应用有明确规定,电子病历在应用中遇到不小的阻力尤其是其法律地位还需进一步明确。因此解决电子病历的相关法律问题迫在眉睫。而电子病历,一方面,医院需要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医院的质量与效率。以适应全球医疗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电子病历必须符合我国各种法律规定,使得电子病历能够真正成为有价值的有效的医疗证据。以便在发生医疗纠纷时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所以,面对《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举证责任倒置”的实施,如何承认电子病历的合法性成为医疗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尚未明确电子病历具有的法律效力。尽快解决电子病历的法律地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医疗系统信息化发展的当务之急。若想电子病历真正实现与纸质病历一样的法律效率。必须落实电子病历的真实性,合法性与关联性。如果不能保证电子病历实现这三个方面特性,不仅不能给医院带来应有的效率和效益,还直接破坏医疗系统健康有序的运行。
电子病历的真实性:电子病历是指以电子化方式管理的有关个人终生健康状态和医疗保健的信息,它可在医疗中作为主要的信息源取代纸张病历,满足所有的诊疗、法律和管理需求。相较于手写病历的字迹潦草、速度慢,连贯性差。不易存储等缺点,电子病历则字迹明确,速度快,长久保存。目前我国医院主要由质控科来保证医院电子病历的质量与真实性。其主要做法是电子病历的填写必须在病人出院后固定时间完成。过了时间,电子病历则被系统收回。医生从其的电子病历系统里面看不到。而质控科电子病历系统此时负责这些收回的电子病历的管理。如果能切实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电子病历的相关操作。则对电子病历和真实性有了很好的保障。但是现实是当发生医患纠纷时,患者往往对医院提供的电子病历产生质疑。认为医院进行过了修改。因此,大部分的医院在应用电子病历的同时会手写一份门诊病历。因为完全抛弃手写病历,出现医患纠纷时,电子病历还是不被认可。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成立一个独立于医院之外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电子病历的合法性需要第三方认证机构的认证。第一:独立于医院的第三方认证机构管理医院的所有电子签名与电子病历。保证电子病历的真实性,打消患者的顾虑与怀疑。第二:电子病历横跨于医院之外集中管理更利于医学研究,医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集中管理的电子病历对疑难杂症进行集中分析。真正实现一举两得。目前我国主要有有TSA(可信时间戳服务中心)由国家授时中心负责建设并提供授时的保障,提供具有法律效力的可信的时间签发服务。是用来证明电子数据产生时间和内容完整性的权威第三方服务机构。CA(数字证书认证服务中心)是由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审批的第三方数字证书颁发机构。如果这两个机构可以同时对电子病历进行保障,电子病历的法律问题就迎刃而解。
电子病历的合法性:电子病历目前已有多部法律对其进行法律规范,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二条:电子病历属于该法规定的数据电文,可以使用电子签名。对电子签名进行法律保护。 《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的规定,设计签名的人员有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负责人、患者及其法定人或近亲属或关系人等。对电子病历功能进行规范。而2010年2月22日卫生部《电子病历基本规范(试行)》实施电子病历重在保证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医疗机构对电子病历的建立,使用,保存,和管理实施有效的措施,防止电子病历篡改伪造。 相应的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医学界,法学界,计算机技术人员都在共同致力于推进电子病历的法制进程。相信不远的将来电子病历会真正实现合法化。
篇7
一些机构正在探索一套可以同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相互作用的影像学应用方式,这种应用将基于医疗整合的策略,并在影像学策略和实施上对客户有所帮助。传统而言,医学影像学资料的存储是在个体图片的存储和通讯系统的应用和控制下进行的,对数据的管理完全依赖于系统功能。而那些有远见的机构,则开始配置由供应商提供的中立、开放式临床数据存档(VNA) 来提高图像档案和数据的可及性。在图像数据不断增长的背景下,VNA可以实现更具成本效益的数据存储,且能避免传统存储方法中存在的种种影响数据共享的限制。
11月8日,商务部市场秩序司巡视员温再兴表示,在8万亿的大健康服务业市场中,现有42万家零售药店大有作为。作为医药流通行业的主管部门,商务部正在积极推动,将零售药店尽快打造成为健康服务业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平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常务副会长武滨称,中医人才数量严重短缺是实现药店行医的最大瓶颈。在此之前的10月14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提出鼓励零售药店提供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患者耐心等候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互联网可以提供在线排名、价格信息、质量数据等内容,人们完全可以通过互联网找到服务体验更好的医院。影响患者体验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在医院等候的时间。据统计,患者在医生办公室的平均等候时间为22分钟,而在急诊科,则有可能超过4个小时。等候时间过长,不仅会降低患者的满意度,还会增加感染的风险。业内人士表示,医院管理者应该从宾馆、饭店等服务行业中寻找灵感。医疗领域应该将“没有等候”作为一种预期。
位于美国阿拉巴马州中部城市伯明翰的阿拉巴马州儿童医院是一家独立的儿科医院,由于医院需要更多空间以满足不断增长的患者数量需求,需要更新基础设施以满足持续增加的技术需求,便新建了一家儿童医院。医院建筑的外表面主要采用了玻璃结构,外墙被各种色彩的嵌板点缀,很容易从伯明翰的地平线中辨认出来。病房有两个朝向,朝北面向伯明翰的市中心,朝南面向当地的地标景观红山。医院副总裁表示:“希望患者和家属能在医院获得更好的就诊体验。”
李俊是天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调解员,刚过完59岁生日,乌黑的短发,举手投足间透着一股雷厉风行的劲儿。拍桌子、骂人的家属和患者,她早已见怪不怪:“在我们这设灵堂、摆花圈的也有过。”对于记者如何解决医疗纠纷的问题,她说:“如果双方在沟通的时候,除了据理力争,能递一杯水、端一个凳子,那双方就能更平和地来解决问题。我们总说情理、情理,但很多人忘了那个‘情’字,只在‘理’上辩论。可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
http://ehealthnews.eu
新型数字医疗技术获创新奖励
一家总部设在阿姆斯特丹的新兴医疗产业公司日前击败了19个竞争对手,赢得了由杨森公司和强生公司组织的“数字健康大师班挑战赛”一等奖,获得约30000欧元的奖励。该公司由医学科学家创立,主要研发针对癌症患者的移动程序,为其提供个性化的医学支持。数字医疗的重要性已经获得了普遍认可,在欧洲已经初具产业规模。在挑战赛中获得二等奖、赢得15000欧元奖金的是一个在线医生平台,主要提供性健康测试、旅游健康等在线医学咨询服务,目前可以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士等国家接受视频咨询。一个为癌症患者研发个性化治疗数字解决方案的法国创业公司获得了三等奖,赢得了5000欧元奖金。
http:///
患者参与能够提高公众对研究的信心
英国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如果知道医学研究项目经过了包括公众成员在内的伦理委员会的审核,其对研究工作的信心将会得到显著提升。该调查涉及近1300人,目的是将过去几个月所获得的有关患者及公众对医学研究的一些观点进行量化。调查显示,大约77%的参与者表示,如果得知研究伦理委员会已经对研究项目进行过审核,将会增加他们对项目的信心。一般而言,研究伦理委员会的成员有三分之二是国民医疗服务体系的专家,另外三分之一则来自公众。长久以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一直被认为是加强研究设计方案的重要元素,医学研究人员经常被鼓励在其研究中纳入患者和公众的参与。
http://
电子医疗工具或对医生门诊产生影响
伴随美国政府对医疗信息技术“有意义使用”的推广,目前已有超过70%的医生开始使用电子健康档案,而患者也开始更多地使用互联网和移动电话来进行健康管理。在不久的将来,绝大多数患者与医疗系统的互动将通过数码媒介进行。医疗信息技术和电子医疗的应用日益增加,将会影响未来对医生的要求。美国的研究人员基于对近年来数字化医疗发展趋势的分析及对科学文献的综述,认为随着电子健康档案及客户电子健康程序的推广,患者未来对医疗服务的使用将会发生巨大改变。研究人员估计,当电子健康档案和其他电子健康系统能够在30%的社区医院中充分实施时,医生每天诊疗的患者数量即可提高4%~9%。
http://myscience.cc/
篇8
事实上,早在2009年8月,在接受《计算机世界》报记者采访时,刘积仁就曾预言,“金融危机会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导致全球资源重新整合,也会加快区域间的合作与重新选择,使全球经济体系更加优化。”
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成为事实。大量的软件企业已经在紧锣密鼓地布局自己的全球化网络。进入全球化时代,以东软为代表的中国软件企业将面临怎样的竞争与挑战呢?
全球化经营的挑战
正如刘积仁所预言的,如今,中国的软件业正在进入跨国经营时代。据记者调查,有不少本土软件公司都在加紧海外布局。例如,东南融通就在美国、加拿大成立了分公司;文思创新在美国、伦敦设立分公司;软通动力在日本、韩国、北美、欧洲都设有分支机构。
两三年前,东软还是一家本土公司。如今,东软迅速跻身跨国公司行列,这在外人看来有些不可思议。实际上,东软“预谋已久”,早在2000年时,东软就进行了重组,对海外战略、国内业务发展、面向服务转型等方面做出了长远规划。
金融危机终于给东软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东软“借机抄底”,收购了不少国外企业,2009年8月,东软收购了芬兰SESCA智能手机软件业务;2010年1月,东软中东分公司落户迪拜,意欲拓展其医疗业务;2010年4月,东软以600万欧元收购哈曼国际旗下做汽车电子业务的ISG公司。通过这几次并购,东软完成了国际化布局。
在刘积仁看来,中国软件企业正迈入3.0时代,即跨国经营时代。但攻城容易,守城难,跨国并购之后,软件跨国公司面临着管理、人才、文化等诸多方面的挑战。
首先,从落地过程来看,各个行业的软件应用,势必要求客户化,而这需要结合各个国家或区域自身的特点。业内人士认为,统一管理的方式容易降低效率,这样会使得企业对客户的反应速度下降。
“我认为,试图在全球建立一个统一的跨国公司体系是错误的。因为这样的体系要求各个分公司按照全球统一的规定做事,分公司自利不大,各个分公司做事前需要向总部报告,明白的人报告给不明白的人,然后,让这些不明白的人明白,再来做决定,这成本太大了。”刘积仁举例说道。
在人才方面,中国软件公司也面临着新的环境。以前,发达国家转入中国市场是为了寻找更低的人力成本和更多的资源,而现在,中国企业全球化将会面临更高的人力成本,而这样做为的是拥有更强的技术研发实力。
未来的跨国公司文化将会更加多元化,欧美、日本、印度、俄罗斯等全球各地的员工都会在一起工作。业内人士指出,每个国家有自己不同的文化,如何来做好文化融合的工作,中国企业还需要摸索一阵。
中国人管理外国人,基本无经验可循。对于人才的管理,刘积仁有自己的见解,他认为,首先要知道“用外国员工干什么”;其次是给外国籍员工充分的自由度,让他们有创业的感觉。
同时,软件企业还面临着转型的挑战。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软件行业已经从最开始的卖License、卖“人头”转型到卖服务,软件业务模式不断推陈出新。
从国内的形势来看,软件业的转型既是格局所需,也是当务之急。金融危机后,针对我国现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方式,我国出台了“调结构、促转型”的产业升级与变革的政策。而“调结构、促转型”,就必须依赖IT。不仅如此,“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现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这意味着,软件业需要贴近行业,需要进一步落实到业务上。
刘积仁认为,软件业的转型需要与嵌入式技术、与IT产品相结合,并且还要与云计算、物联网等趋势相吻合。而对于未来全球竞争格局下软件业要面临的挑战,刘积仁在东软2010解决方案大会上也都一一给出了解决之道。
东软的跨国之道
“东软一定要在全球市场上获得更大的份额。”刘积仁毫不避讳地说出自己的想法。现在,东软营收中的35%来自海外市场,65%来自中国本土。更具体地说,在整体营收中,欧洲的比例是6%、中东是1%、非洲是0.4%、北美是2.5%、南美是0.5%、中国及亚洲是72.6%、日本是17%。由此看来,东软市场和服务的网络版图已经扩散至全球。而在刘积仁的规划中,未来东软50%的营收将来自国际市场。
据了解,通过几次并购,东软大大提高了其技术研发实力,增加了客户资源,形成了手机研发、汽车电子、医疗等三驾业务马车。
在刘积仁看来,并购获取的并不仅仅是营收上的增加,通过国际化,东软的组织变得更加完善,吸收了更多的人才,研发能力得到提高。“我们把国际化看成我们的目标,首先需要改变的是竞争能力,我们的竞争能力蕴含在全球,无论是中国市场,还是海外,都有我们的生存空间。这是未来10年到20年的发展趋势。”刘积仁说。
当然,跨国经营时代,挑战也更多了,从一个本土公司到跨国公司,东软也开始这种角色的切换。为了更好地全球化,东软深入研究了跨国公司当年的成败经验。在布局全球化时,东软选择了区域管理的方法。即每个分公司的团队都是相对独立的,公司用国际通用的财务准则来管理。“我们在德国分公司的员工除了财务是中国人以外,其他都是外国人,其它分公司也一样,我们相信当地的员工更懂得当地市场。”刘积仁表示。
除了管理上的“松散”,东软对人才也是“不惜重金”。随着软件产业的发展,各公司对人才的要求必定愈来愈高,而人才也一定会要求越来越好的待遇,这是必然趋势。“公司总说以感情留人,以事业留人,我觉得最重要的是用好的生活质量来留住员工。”刘积仁认为,对人力成本这个难题,必须勇敢地去解决。据了解,东软已经“先发制人”,其员工工资未来每年将上涨12%~15%。
另外,东软的研发已经转移到了海外,虽然养一个海外员工的成本是国内同等员工的6倍,但东软觉得值。“用高人力成本来进行研发,并和国内队伍相结合,对我们来说,这是迎接未来挑战的综合选择。”刘积仁说。
创新软件模式
在刘积仁看来,软件企业若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创新的力量就不可被低估。从1991年创建开始,东软经历了软件产业的一系列升级与变革,如今东软摸索出了一套自己的业务创新模式。
其中,东软的医疗业务堪称典型,从最开始的CT机硬件模式,到后来的软硬件结合,再到服务模式,东软医疗解决方案一直保持着行业前瞻性。如今,东软在数字医疗领域,已经深入到医疗设备产品与服务、医疗IT解决方案和健康服务3个方面。在东软位于唐山的数字城市健康体验馆里,从家庭、乡村、社区、城镇到县市等各级医疗系统能够联动,不仅可以共享信息,还能够做到远程医疗。
在唐山这个“健康城市”的试点,记者看到,农村居民在村医务所就能体验省级医疗服务。通过东软终端一体机上的传感器技术,村级医生可以采集各种生命信息,再基于各类数据采集模型,建立健康知识库,根据个人的体重、血压等人体信息,评估健康状况。
据了解,东软的医疗方案除包含了基层医疗、区域医疗等公共服务外,还包含了面向家庭和个人的健康管理服务业务――“熙康”。
据东软集团副总裁卢朝霞介绍,作为健康管理服务业务,熙康包括信息采集和健康管理两个平台,涉及知识库、健康档案、预约挂号、健康教育等方面。未来,熙康还将推出公司企业版本,为企业员工送去健康管理服务。而随着“健康城市”在全国30个省市的全面推广,熙康还会进入每一个社区,为人们提供社区医疗和个人医疗监测服务。
创新的业务模式,真正让信息化惠及广大民众,同时也确立了东软在医疗解决方案领域的优势地位。而这些经验也有助于东软推进国际业务。“东软医疗在国内的运作经验可以在南美、非洲、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得到复用。”刘积仁兴奋地说。
在软件业务模式上,东软靠的是解决方案和产品工程两条腿走路。在产品工程方面,东软着眼于数字化过程中的软件应用,除了全面进入健康管理服务领域,东软的行业解决方案将在3G应用、交通物流、三网融合、智能电网等领域全面铺开。“未来几年,在这几个方面,我们都会加大研发投入。”卢朝霞表示。
篇9
政府空前重视
与往常卫生信息化会议有所不同的是,国家发改委、卫生部、厦门市等政府部门的领导到会,并纷纷表述对卫生行业信息化的看法。
备受行业关注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无疑成为本次会议的焦点。这是我国卫生信息化领域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有望从根本上改变国家对卫生信息化投入严重缺位的基本状况。这无疑是我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国家发改委高新司吴珏处长在大会发言时表示,“信息化是深化医改的重要抓手。前段时间,国家发改委进行了专项调研。我们看到,信息技术在医改过程中必然引发两个重要的变化,一是组织结构发生变化;二是卫生服务的重心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转变。卫生信息化涉及到管理理念和利益结构的改变,必然遇到不同的阻力和挑战。”
吴珏还表示,“国家发改委非常重视医疗卫生信息化,高新司正在制定国家‘十二五’卫生信息化重大工程的计划。我们建议大家在信息化中注意解决四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信息孤岛的问题。第二,重硬轻软的问题。第三,投入渠道单一的问题。卫生行业信息化建设投资目前主要还是依靠政府部门,短期看会有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营运有问题,难以贴近群众实际需要,需要调动社会资源。第四,多头建设的问题,这也是医药卫生部门的特有问题。卫生信息化涉及医保、社保等不同部门,部门各自为战,影响整体推进,这也是医药卫生信息化必须解决的问题。发改委愿意和大家共同努力,在上述方面取得突破;目前正在与国家发改委医改办协商,启动区域医疗试点、远程医疗试点。”
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主任孟群对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进行了详细解读。
“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共有“重点任务”,除了此前公布的、并已广为流传的“3521”(“3”意为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地市级三级卫生信息平台,“5”表示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综合管理5项业务应用,“2”意为建设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两个基础数据库,“1”代表一个国家卫生信息专网)外,最终版本的卫生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又增加了两项重要内容:加强信息标准化和安全体系建设。简称为“35212”。
“卫生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思路是要实现三个转变。”孟群说,“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关于下一步工作思路,孟群提到:“卫生部将组建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办公室,抽调精兵强将,集中力量,集中智慧,集中时间,集中办公,统筹推进项目的实施工作。同时,尽快研究制订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时间节点,加大督促指导的力度。”
卫生部办公厅副主任吴琦介绍了目前的工作计划。一是加强与国家发展改革委的协调与沟通,争取将卫生信息化建设纳入“十二五”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
二是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指导,研究下发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指导意见等深化医改的配套文件。
三是开展卫生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工作将是以点带面推进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主要包括六项试点:(1)支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支持中西部地区42万多个村卫生室的信息化建设,按照每个村卫生室4500元标准补助;(2)开展上海、浙江、安徽、重庆、新疆5省(区、市) 卫生信息平台建设试点工作;(3)县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4)支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5)支持16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城市的信息化建设,中央补助每个城市2000万元,其中1800万元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6)支持公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建设,2011年〜2015年,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逐步在全国除省会城市以外的310所地(市)综合医院和2572所县级综合医院建立医院医疗行为管理系统,每个地(市)综合医院补助650万元,每个县级综合医院补助280万元。
四是开展卫生信息化标准工作。2010年〜2011年底,完成以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和卫生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的有关信息标准与规范的修订完善工作。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网络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吴建平发表了题为“下一代互联网技术与医疗卫生信息化”的演讲,建设国家卫生信息专网是“35212”的重要内容之一,清华大学将参与其中。
点面结合
探索电子病历
孟群用“三个最”来强调电子病历(EMR)和居民健康档案(EHR)的重要性:“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是最基本、最主要和最重要的医药卫生基础数据资源。”
最基本的问题,往往是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为破解电子病历难题,卫生部采取了点面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试点,另一方面抓紧制订出台相应的技术方案和功能规范。
在前一段时间电子病历试点的基础上,目前,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正在网上征求意见,建设方案涵盖从设计到建设、再到运维的一系列工作。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副院长张成普介绍了盛京医院的电子病历试点经验。11月中旬,“全国以电子病历为核心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工作现场会”刚刚在沈阳召开,与会代表还参观了盛京医院。据介绍,盛京医院拥有4388张开放床位,2009年的门诊量是242万人次,2010年实行了112个病种的临床路径,并在门诊试点推行EMR。
“盛京医院实施电子病历的主要经验就是要以临床应用和医疗管理为主导,要比较实用,要解决临床问题。”张成普说。
目前,盛京医院的住院病人已经全部用上了EMR,门诊EMR正在试点推行,并集成了各种医疗信息,譬如:电子体温单、电子医嘱单、重症报告和肿瘤报卡等;系统还能自动生成麻醉记录单,解决了麻药使用监管困难的问题;还能将无线查房的录音自动嵌入到EMR系统。
张成普还介绍了EMR在医疗管理方面的重要作用:管理者可以实时调阅和检查病人的病历;对于书写不规范的情况系统可以自动反馈;基于EMR优化了会诊流程和电子交班流程;电子签名完成后,系统可以自动提示查询和监管;麻醉科、病理科、输血科以及院感科等科室都能共享EMR的信息;系统还具备危重症自动分析评分预警功能。
厦门长庚医院行政中心特助何国豪介绍了长庚医院实施EMR的经验,长庚医院下属的10家医院已经100%实现了电子病历,并且在10家医院内实现了信息共享。何国豪认为,需要有四个要素来保障EMR的成功实施:首先是法规保障,要颁布医疗法,赋予电子病历以法律基础;二是管理保障,要设置并运营医疗凭证管理中心;三是标准,电子病历必须符合标准才能实现信息共享及交换;四是要对电子病历的内容设置一个基本格式。谈到EMR的未来发展,何国豪认为EMR将在四个方向上不断进步:法规面、标准面、推广面和安全面。
区域卫生信息化急须配套软环境
浙江省卫生厅副厅长马伟杭认为,目前区域卫生信息化至少缺乏五大支撑:一是标准;二是流程规范;三是平台,这个平台首先是面向公众提供服务的,而不是面向医疗机构或者政府管理部门的;四是法,缺少法律保障,“如果国家立法的程序很复杂,很难短期内实现的话,我们可不可以先颁布一个‘部长令’呢?”五是关口,“要设置一个IT厂商的准入原则,这个原则至少包括两点:符合标准、承诺开放接口。”
厦门市在区域卫生信息化方面堪称佼佼者。厦门市卫生局局长黄如欣在会上介绍了厦门市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情况和经验,整个系统包括六个平台:一是面向公众的服务平台,市民可以预约挂号、调阅健康档案、查看检验报告等;二是面向医疗机构的协同平台,可以调阅病人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避免重复检验检查、不合理用药等,厦门市有一些医院已经实现了100%预约挂号,并能预约到具体的时间段;三是面向社区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平台,市民在不同医疗机构的诊疗结果能够自动转化成为社区的健康档案;四是面向妇幼保健的信息平台;五是面向第三方的信息化服务平台;六是数据挖掘和分析的平台,可为管理部门提供日常监控、疾病预警、决策支持等。
综合卫生信息管理建设也日益摆上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的议事日程。
远程医疗不再沉寂
11月底,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等几个部门通过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方式,面向中西部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拨付27亿元,专门用于卫生信息化建设,其中重要的建设内容就是远程医疗和远程培训。而近年来一度沉寂的远程医疗,在本次大会也成为十分活跃的议题。
事实上,新医改方案早已明确,“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促进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合作,积极发展面向农村及边远地区的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有四大优势:访问(无边域限制),质量(最好的医生、最好的服务),高效(提高效率)和收入(降低成本,使医疗机构利益最大化),这就好比是一个凳子的四条腿。”美国远程医疗协会首席执行官Jonathan Linkous说。
在下一步工作计划中,孟群明确表示要支持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具体有四个要点。一是基层远程会诊系统建设,在中西部地区每个省份选择地处偏远的5个县开展试点,每个县的一家综合医院与省级定点综合医院建立远程会诊系统,每个系统补助50万元。二是高端远程医疗系统建设。三是在卫生部所属的综合医院建立远程医学综合服务中心,部署先进的数字化远程医疗设备和完善的应用系统软件,开展高端远程医学活动。在西部地区每个省选择2所省级综合医院,或2所地市级医院医院,建立远程医学中心,完成远程会诊、远程手术指导、医学影像实施传输和交互式操作、虚拟化病历切片等高端远程医疗业务。第四,该项工作要见实效,要探索通过信息化手段,切实解决偏远地区医疗卫生工作的实际困难。
中日友好医院院长许树强介绍,北京将对口支援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医院和陕西神木县医院,上海将对口支援云南。“中日友好医院的远程医疗中心将建设3D手术会诊中心,为边远地区提供3D的手术指导。”许树强表示,“此项目将分三个阶段完成,先做2D,再做3D,2011年3月30日完成第一阶段。”
篇10
【摘要】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如何在健康管理平台中应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也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本文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入手,分析移动健康管理的的需求,提出了一种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建设的思路方案。
【关键词】移动 健康管理 大数据中心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how to use the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in h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task. In this paper,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bile Internet technology, we analyzes the needs of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scheme of a 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platform construction.【Key words】Mobile, Health management, The large data center
【Author′s address】Qingyuan City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 Guangdong 511500,PPC
doi:10.3969/j.issn.1671-332X.2014.10.064
当前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工作节奏也快速提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随之带来各种健康问题。因工作和生活压力大,传统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等症状越来越年轻化,慢病占比越来越高,这也引起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相应也出现各种健康管理机构。这些健康管理机构在进行健康管理时,主要还是基于体检着手进行健康分析,都需要人员每年到机构进行体检,体检出问题再去医疗机构就诊,这带来一个明显问题就是间隔的时间较长,无法满足人们需要时刻关注个人健康,特别是慢病跟踪管理的需要[1]。
随着信息化技术在医院管理中的不断发展,医患沟通也已开始借助信息化技术而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正确的认识和使用信息技术可以使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而能达到较好的医疗效果 [2]。
而当前信息时代已经进行移动互联网技术高速发展的年代,移动互联网技术将信息技术带到我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使我们的生活随时都可以传递快速的信息,这种技术特别适合健康管理的需求,可以随时随着地的让人们了解健康信息、跟踪自身的健康问题,实现对自身健康的快速关注。
如何将移动互联网技术和健康管理需求进行紧密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1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
移动技术和互联网已经成为信息通讯技术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藉着高覆盖率的移动通讯网、高速无线网络和各种不同类型的移动信息终端,移动技术的使用开辟了广阔的移动交互空间。近年来3G和智能手机的引入无疑为移动应用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心剂,现在手机CPU的速度已经达到前几年台式机的水平。而手机和移动终端的可移动性是普通电脑所没有的巨大优势。手机已经不仅仅是一个通话工具,而且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可以随身移动的信息处理平台。这些移动的计算平台与笔记本电脑构成了移动的“云”,因此应运而生的“云计算”概念正在不断地扩大它的影响力,必将带来一次新的技术的飞跃。因此移动应用将会越来越深入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这包括移动医疗、移动办公、移动政务、移动商务、移动执法、移动旅游服务等等。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多可以找到和他所在位置相关的信息、处理的办公事务或私人事宜。现在有许多IT界的巨型企业加入进来,例如Google推出开源的Android移动平台,整合了他的Gmail、Google地图等资源,创建了一个庞大的移动应用产业链,并引入了各行业的巨头参与(手机制造,软件开发,移动运营)。移动应用正在发生一场新的变革[3]。
移动互联网有如下特点:
①高便携性:除了睡眠时间,移动设备一般都以远高于PC的使用时间伴随在其主人身边。这个特点决定了,使用移动设备上网,可以带来PC上网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即沟通与资讯的获取远比PC设备方便;
②隐私性:移动设备用户的隐私性远高于PC端用户的要求。不需要考虑通讯运营商与设备商在技术上如何实现它,高隐私性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终端应用的特点——数据共享时即保障认证客户的有效性,也要保证信息的安全性。这就不同于互联网公开透明开放的特点。互联网下,PC端系统的用户信息是可以被搜集的;
③应用轻便,除了长篇大论,休闲沟通外,能够用语音通话的就用语音通话解决。移动设备通讯的基本功能代表了移动设备方便、快捷的特点。而延续这一特点及设备制造的特点,移动通讯用户不会接受在移动设备上采取复杂的类似PC输入端的操作。移动互联网的前提,抓住行业强势资源,相关节点进行有效的整合产业的资源。
2健康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健康管理平台是基于健康管理需求来建设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一般由医院体检中心或健康体检机构来负责建立,该管理平台主要依托健康管理专家为各种人群提供健康体检、体检评估、预防干预、临床干预和慢病跟踪等全健康管理过程[4],这些过程如图1所示,这些过程不仅需要使用健康管理平台的人群使用,而且全程需要各专业专家等共同参与健康服务。因此一个完整的健康管理平台有如下需求:
①全健康过程管理,我们从图1可以看到健康管理过程是保证人体健康、预防、治疗等整个完整的健康干预管理过程,整个流程是紧密相连的过程,现在的健康机构主要是预防干预过程,而医疗机构更重视临床干预过程,因此他们的健康过程管理还不完善;
②健康管理需要时刻关注健康状态的变化,健康管理过程是人体健康各种状态变化的管理过程, 各种状态的变化需要时刻关注,它的时效性很高,特别是一些疾病病灶出现的时候很可能就是某些疾病要出现的表象,而一般人是难以判断和提前干预的;
③健康管理过程需要多个专业专家的参与,健康管理从体验的基本指标开始需要体检的专家进行判断,如果只出现医学化验指示的异常,营养专家就需要用饮食进行调整,健身专家需要提供健身建议,而当出现疾病病灶时需要相应的专科专家进行判断并进行前期临床干预,只有这样才能使健康管理过程更专业和更安全。
3移动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
移动互联网技术带给我们实时快速沟通的互联能力,而健康管理平台的全过程专家参与和健康预防等也需要快速的服务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一个健康管理平台,将健康管理的全过程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的基础上,要建立好一个完善的移动健康管理平台必须充分考虑以下问题:
①健康管理平台的大数据中心建设,健康管理平台包括健康的评估、营养管理、健身管理、疾病管理、疾病诊疗和疾病的病后跟踪等,这一系列数据都需要基于建立一个大数据中心,通过建立各个专业的资源库以支撑健康管理平台的信息建设;
②健康管理平台移动终端建设,为方便人群快速的使用健康管理平台,对自身健康进行快速的管理评估,就需要人群能快速的使用健康管理服务,而移动终端是实现这些服务最便利的设备,通过移动终端提供友好的界面方便专业化的管理和咨询,同时现在也可以通过IOS或Android等移动终端设备连接各种生化指标测试设备实现实时的生化指标数据的采集,以提供各专家的诊断;
③健康管理服务能力的建设,要提供专业的健康管理服务能力,就必须要健康管理过程中的各种专家的参与,通过一个健康管理云平台[5]可以让各类专家随时提供相应的服务,而不只是局限于在一个健康管理机构或者是医疗机构,这样才能快速的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
基于以上原因,笔者提出移动互联网健康管理平台的建设模型如下图所示:
近来提出的云计算正迅速地从概念和理论探讨走向实际应用。它是一种崭新的体系架构,是一种服务方式和运行模式,是合理组织和充分利用信息资源的平台。[6]该模型通过建立一个健康管理云实现一个健康管理大数据中心,而各类专家和普通人群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7]随时接入该健康管理平台中,实现快速的健康管理使用、咨询和服务等功能,以实现各种专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快速集成,提高移动互联网的高效健康管理平台。
4结束语
通过分析移动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健康管理的需求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健康云管理平台大数据中心的解决方案,为移动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康管理平台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常盼盼.云计算在医疗信息系统中的应用与思考[J].医疗论坛,2010,(9):2579-2580.
[2]李郝,程铭,王鹏,等.建立信息化平台加强医患沟通[J].现代医院,2006:93-94.
[3]刘军,马文丽,姚文娟,等.基于GPRS远程医疗系统的移动终端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3):9-12.
[4]刘鹏.云计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178-185.
[5]潘凤明,张烨.医疗卫生云计算化应用管理[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11,14(1):6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