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管理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管理方案

篇1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管理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07)01-0022-05

我们欣喜地看到,多年来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丰富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但是,由于各个幼儿园的自身条件不同,他人的课程经验和课程资源通常无法在幼儿园里直接使用,这就需要每个幼儿园通过自己的思考、研究、选择和重组,形成适合本园的、本土化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严谨的课程方案和课程管理系统。加强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已经成为当前幼儿园课程改革中不容回避的问题。〔1〕

近年来,在教育民主化运动的驱使下,课程决策民主化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在这种背景下,特别是在国家教育纲要和地方教育纲要相继出台之后,我国各地的许多幼儿园开始在实践中努力争取自身的课程决策权,不断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内容,尝试构建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方案,逐步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课程管理系统。然而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之后,幼儿园的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正面临着许多新问题。例如,由于园长面对课程改革时无所适从,导致在课程管理上的消极等待;由于园长对课程管理意识淡薄,导致课程管理的失控;由于园长缺乏课程管理能力,导致教师对本园课程的困惑,教师难以把握课程实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概括地说,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表现为课程改革的被动与无序,课程设置的超载或缺失,课程编排的无结构与无系统,课程管理的“放羊”与“游击”等。由此产生的“园长迷惑”与“教师困惑”问题将会严重影响课程实施的质量和课程改革的进程。

当今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严峻态势已经向学前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课程管理的新挑战。我们需要改变传统的课程管理方法,针对课程改革的实际问题与现实需要,探寻和建立一套相应的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方法。幼儿园可以依靠幼儿园的“自组织能力”,编制并利用自己的课程方案进行文本化管理,推进幼儿园课程管理的有序进行。

一、幼儿园课程方案及其编制的基本内涵

所谓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是指幼儿园按照教育目标和幼儿的发展特点与需要,根据本园的实际状况和课程资源条件,对本园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编排、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实践进行梳理与整合,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课程认知表达形式。幼儿园课程方案是幼儿园在一定时期内实施教学和进行课程管理的依据,也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与管理的行动纲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指幼儿园根据课程目标、课程理念等对本园课程进行选择、策划、重组和创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课程策划与课程设计的课程管理活动过程。对幼儿园来说,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以幼儿园的课程实践为基础,以幼儿园的课程资源为载体,以幼儿园成员为主体,以幼儿园的课程理念为核心,以幼儿园的课程管理为保障的课程管理过程。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仅是对课程内容的简单编排,而且承载了课程园本化、系统化、文本化和结构化的管理功能。〔2〕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就是对课程信息的分析与选择,对课程内容的归纳与提炼,对课程方法的探索与梳理,对前期课程改革实践的总结与提升,其最终目的是将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已经认同的课程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课程行为,并在实践层面进行课程设计与课程编排,最终实现课程编排的最优化。〔3〕

二、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对本园课程系统和管理系统的策划与设计。课程方案的编制应该立足于幼儿园课程的现实需要和课程资源的实际状态,完整地表达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行为和课程体系。为了确保课程方案的可操作性,幼儿园课程方案一般分为“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正本)和“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副本)这两个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组成部分。作为正本的幼儿园课程编制方案主要是从宏观视角对幼儿园的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资源、课程关系、课程依据、课程编码和课程管理等内容进行系统的描述,大致包括编制背景、主体内容以及实施与管理三个部分。作为副本的幼儿园课程执行计划实际上是幼儿园的课程执行方案或工作计划。只有当幼儿园课程方案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课程执行计划时,才能确保幼儿园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

1.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背景

在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时,首先应该对课程方案编制的背景性条件作分析。分析越充分,方向越明确,课程方案的针对性越强。每个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各有特点。在编制课程方案之前,幼儿园先要对本园的课程背景、课程资源以及相关的背景因素作全面分析,从中找出课程方案的编制依据,确立设计课程方案的起点。编制背景信息通常包括课程方案的主题或名称的确立、幼儿园的课程现状与现实条件分析、课程方案编制的宗旨与指导思想、课程方案编制的实践基础等方面的内容。

2.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主体内容包括幼儿园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依据、课程功能、课程价值、课程目标、课程特点、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方法、课程序度、课程编排、课程类型、课程编码等方面的阐述。

3.幼儿园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为了课程方案的有效实施。组织成员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知晓度与认同度是课程方案有效实施的关键。为此,课程方案中还应该有关于课程方案及其实施问题的说明,以及对课程方案的实施与管理方法的阐述。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对提高课程方案的执行力度具有重要意义。

课程方案承载着多种教育价值与管理功能。对幼儿园来说,编制课程方案还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即幼儿园具有基本的前期课程资源条件,组织成员对课程方案编制高度认同,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管理者具备一定的课程管理能力等。这些基本条件关系到课程方案编制的实际成效。

三、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

众所周知,完成学前教育课程改革重任的实践主体是幼儿园。〔4〕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课程改革的预期目标和理想境界的实现取决于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实际成效。尊重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提升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吸纳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丰硕成果,建构具有幼儿园本体特色的课程方案,形成适合幼儿园的课程管理系统,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幼儿园课程管理的发展趋势。

1.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是课程管理的需要。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要根据教育目标和幼儿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本园的课程实践进行解读、梳理和重组。这实际上就是幼儿园进行课程规划的管理过程。〔5〕从课程管理的角度看,课程方案的编制实际上是一个制定与执行课程决策的管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首先应该明确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目标。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最直接目标是要使幼儿园课程管理文本化,以加强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适宜性和可操作性,逐步形成一个真正适合幼儿园自身需要的园本化课程方案。

2.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者角色定位

为了加强对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管理者应该承担课程方案的决策与规划、课程方案的研究与设计、课程方案的修订与完善等方面的管理职责。管理职责的有效行使取决于管理者的角色定位。园长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的管理者角色定位是保障课程方案编制达到预期目标的重要条件。

(1)决策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幼儿园进行的一种课程决策和课程规划管理。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应该不断强化课程决策者的角色意识,自觉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责任,确立幼儿园课程发展方向,形成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流程,对幼儿园课程园本化发展进行有效管理。

(2)引领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园长除了要承担课程决策者的角色外,还需要以引领者的身份带动全体员工进行课程方案编制工作。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是一项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没有管理者的带领与推进是很难完成的。幼儿园管理者在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发挥引领作用。这种引领作用主要表现为观念引领、过程引领、培训引领、研究引领、实践引领等。管理者的引领作用通常会决定课程方案编制的质量。

(3)组织者角色

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是一个组织和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课程方案编制的组织协调与过程控制,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整合等,都是管理者需要承担的责任。如果组织不力,必然会造成课程方案编制过程的混乱和课程实施的种种问题。

(4)主持者角色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员工始终是实践的主角,而管理者只是编制活动的主持者。如果管理者偏离了主持者的角色,过分夸大管理者的作用,就会发生课程角色错位、课程角色替代等管理问题,导致课程方案编制与管理的实际效用大大降低。

在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幼儿园管理者的任务是为员工提供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平台,引导员工参与课程研究的实践工作,协调各方面关系,为员工解决实际困难,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管理者角色的准确定位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走向有序化的管理保证。

3.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基本管理策略

从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实践看,坚持从实际出发,引领全体员工参与课程方案编制,把握课程编制平衡,保证课程相对稳定,实现课程设计创新,这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管理策略。

(1)从实际出发

幼儿园课程方案是每所幼儿园为自己度身定制的课程运作系统,幼儿园必须以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现实条件为依据来编制课程方案,确立本园课程的发展起点与发展方向。如果课程方案偏离了本园的实际情况,那么课程方案的适宜性就会大大降低。幼儿园及其组织成员应该从分析幼儿园课程现状入手,正视幼儿园课程的实际问题,寻找适合本园实际的课程发展路径,通过对本园课程实践的研究,逐步形成切实可行的、具有园本特色的课程方案。

(2)引领全员参与

编制幼儿园课程方案不是管理者的专利,不是园长的个人行为,也不是少数骨干教师的特殊权利,而是幼儿园的组织行为。课程方案的形成是组织成员集体智慧的结晶,是组织成员能力互补的产物。管理者应该从传统的只有少数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管理模式中走出来,实施全员化的课程管理。〔6〕全员参与的实质是调动幼儿园组织的一切力量,包括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课程方案编制的有效性通常取决于员工的参与数量和参与程度,而员工的参与程度也是决定课程方案的质量和执行成效的重要因素。因此,管理者应该建立全员参与课程方案编制的接纳机制和激励机制,鼓励全体组织成员积极参与课程方案的编制工作。

(3)把握课程平衡

把握课程平衡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的重要管理原则。我国的幼儿园课程改革已经为幼儿园提供了非常丰富的课程资源,新的课程内容层出不穷,幼儿园没有找准自己的课程发展定位或缺乏课程的选择与重组能力时,非常容易陷入课程超载的误区。另外,在面对各种课程资源时,幼儿园也可能偏离儿童发展的需要,只是从非常狭隘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进入课程缺失的误区。所以,在课程方案编制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防范课程失衡现象的出现。如何把握课程管理的方向,确保课程的平衡性已成为管理者必须认真思考与研究的重要问题。为此,管理者应该始终关注课程目标的平衡、课程性质的平衡、课程结构的平衡、课程内容的平衡、课程方式的平衡、课程类别的平衡,提高对课程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提升教师对课程的分析、选择与重组能力,以保证幼儿园课程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平衡性。〔7〕

(4)保证相对稳定

多年来的课程改革为幼儿园提供了自由实施课程的空间,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课程可以无目标、无依据地随意更改。可以随意更改的课程通常显示了其价值的低下,质量也难以保证。提倡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正是针对当前幼儿园课程极不稳定、经常变换的游击战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加强课程管理的应对性策略。通过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可以解决幼儿园课程实践的混乱现象,建立一个适合幼儿园操作的、相对稳定的课程系统。管理者要通过课程方案编制保证幼儿园的课程发展方向、课程目标、课程原则、课程运作流程、课程内容和方法的相对稳定,从而保证幼儿园课程管理系统的相对稳定。

保证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并不是说幼儿园的课程方案是一劳永逸、不可更改的。事实上,课程方案是课程发展的产物,课程方案的相对稳定只是在课程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形成的阶段性稳定。这种阶段性稳定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幼儿园课程的教育价值和教育质量。

(5)实现课程创新

实现课程创新是幼儿园课程方案编制过程中应该特别关注的问题。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解决课程问题、实施课程创新的管理过程。没有创新的课程是没有生命力的,难以适应现实教育的发展需要。实现课程创新是课程方案完善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不能把课程创新仅仅理解成一味追求时髦和摒弃传统。课程创新主要表现为课程的理念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课程方案的编制不是对过去的、他人的课程进行机械的模仿、抄袭或者摒弃,而是根据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去转换课程理念,完善课程行为。管理者应该把课程创新作为课程编制管理的重点,协调课程传承与课程创新的关系、课程稳定与课程发展的关系、全局创新与局部创新的关系、组织创新与个体创新的关系,在幼儿园内形成一个课程创新的管理平台,及时提出课程创新的管理目标,提供课程创新的资讯信息,开展课程创新的研讨活动,开展课程创新的设计活动,以此增强课程创新的适宜性,不断推动幼儿园课程的园本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9.

〔2〕〔5〕上海市教委教研室.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理论与实践的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3〕〔4〕上海市教委学前教育课程教材改革办公室.上海市学前教育纲要指导用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6〕阎水金,张燕.学前教育行政与管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7〕钟启泉.国外课程改革透视〔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On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of Kindergarten Curriculum

Yan Shuijin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62)

篇2

关键词:高职 微课程 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F23;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5)18-0124-02

一、微课程教学的特点

“微课程”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的全过程。微课程教学以其短小精悍、以小见大的优势,迅速掀起了一场突破资源单一型传统教学的教育革命。而且,这一特质也与高职学生乐于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某一特定知识点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的学习需求不谋而合。

二、 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

微课程的开放性决定了受众群体的多样性。由于学生群体认知水平和能力结构存在差异,不同的学习对象可能具有不同的学习欲望。为了适应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可以制定层次化的教学目标,使不同学习目的的学生都能在微课程的使用中收获自己关注的学习内容。

(一)实施过程

为了提高微课程教学的适应性,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设定涵盖知识、行为和情感在内的层次化教学目标,每一类目标又细分为不同等级,能力要求随等级依次下降,实施分层梯度推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而合适层次和精准梯度的确定则源自对授课对象的充分了解,对未来微课程使用环境的可靠预测以及长期一线教学的经验累积。

(二)应用举例

现以“经营杠杆”为例,展示层次化教学目标的设置。根据教学内容,可将教学目标设定为甲、乙和丙三等。每等目标又可分解为知识、行为和情感目标三部分。

1.甲等目标。(1)知识目标。充分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充分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熟练掌握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迅速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掌握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能将所学理论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2)行为目标。能够熟练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迅速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提高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拓展逻辑和创新思维。

2.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了解经营杠杆定义公式和简化公式,并能计算;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了解经营杠杆的影响因素。(2)行为目标:能够比较熟练地区分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判断选择适当的计算公式;提高数据处理能力;养成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丙等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经营杠杆的基本内涵;了解经营杠杆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对象;知道经营杠杆作用效应的衡量使用经营杠杆系数;了解经营杠杆系数的含义。(2)行为目标:尝试运用资金时间价值观念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据处理能力。

三、构建雪片化的教学内容

微课程时长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要求在较短的时间内,围绕某一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以通过该微课程学习,达到能够解决某一特定问题的目的。这就要求每节微课程内容的选取,既要保持内容上的独立性,内容自身又要保持体系上的完整性。因而,需要将完整的课程内容如雪片般分解细化。

(一)实施过程

将完整的课程内容按知识体系分解为不同的独立单元,各自形成独立的微课程资源。每个微课程自身教学内容的构成也需要有效分解,细化为一定逻辑关系串联的几个知识点的集合,每个知识点内部再拆分成几个精心提炼的有代表性的关键词,从而实现从面到线、从线到点的分解。而对关键词含义的精准掌握奠定了全面理解每个知识点的底层基础,知识点的逻辑串联又有效组合成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从而实现点动成线、线动成面的整合。就像雪花自上而下飘落,每片雪花独立存在让我们能够看清楚雪花内部的细小结构,而每片雪花落地又共同覆盖成整片雪地,让我们能够从整体上把握雪的规模和形态。

成功的分解和细化源自平时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专业资料的广泛阅读和积累,各种有关该节微课程教学内容的思路和想法在头脑中碰撞,激发出符合授课者逻辑思维的知识体系,从而搭建起该课节的知识架构,再往框架中添加具体内容,让教学内容不断立体丰满起来。

(二)应用举例

首先,经营杠杆在整个财务管理课程中可以作为一个独立单元存在。“经营杠杆”自身教学内容分解和整合可以类比物理上的杠杆原理,杠杆原理体现为对力的放大效应,而该效应能够形成需要以下三个要素:首先,支点(作用点)的存在是引起杠杆放大效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杠杆的放大效应作用于杠杆的两端,即具有两个相互作用的对象;并且,每个作用对象距离支点(作用点)的距离大小决定了力的放大程度。因此,“经营杠杆”的教学内容按逻辑关系分解为经营杠杆的产生原因、作用对象和作用程度的衡量,前两者组合形成了经营杠杆的含义,最后一个内容形成了一个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衡量指标――经营杠杆系数(DOL)。每个知识点再进一步分解,以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为例,对于数量指标的理解,我们引导学生不但要学会计算经营杠杆系数(DOL)的公式,而且要明确计算结果所代表的财务含义;不但要明确含义,还要能够探讨如果该项数量指标传递的财务含义不够理想如何改进调整它。从而将经营杠杆系数(DOL)的衡量进一步分解为经营杠杆系数的计算、含义和影响因素,从而实现了教学内容到知识点的细化。以经营杠杆的含义为例,含义经过分析又分解为了固定成本(原因)、息税前利润和产销变动率(作用对象),实现知识点到关键词的分解。反过来,对关键词的准确把握支撑了每个知识点,知识点的逻辑整合又宏观勾勒出了该节微课程的全部教学内容。

四、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一)实施过程

辅助声音、影像、案例和游戏等多种手段,努力寻求诠释教学内容的最佳方式。按照学生吸收新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具体到抽象实现新知识的初步接纳,通过个别到一般实现新知识的引申迁移,通过现象到本质实现新知识的理解拓展。

恰当教学手段的运用源自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多看、多听、多思积累下来的“素材”资源,根据每节教学内容所需在“资源库”中反复检索,挑选出适合的“素材”,而每一个原始“素材”又需要经过精心剪裁成适合本课节的表现形式,初具雏形再经过前期教学试用,反复调整,最终成型。当然,在多元化教学手段的选择中要注意时间上避免过长喧宾夺主,形式上避免过于花哨本末倒置。

(二)应用举例

在具体到抽象的接纳阶段,我们通过“两点间最短距离”的游戏进行“经营杠杆”作用点重要性的引入。具体过程是:向学生展开一张印有两个黑点的白纸,请学生思考:两点间最短的距离是多少?限于固有思维,学生可能回答:两点之间直线最短。带领学生突破平面思维,如果将两点用直线相连,取直线中点对折,可以看到两黑点将实现重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找到合适的作用点,可以将原有平面的最短距离缩减到更小至没有,从而突出作用点的重要性。

从具体内容入手抽象为新知识中的第一个核心知识点,带领学生接纳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在个别到一般的迁移过程,学生通常不愿意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除非真正感受到事实的存在。在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展示、产生原因的分析和相互作用对象的识别中,通过引入具体公司销售案例,在数字计算中引导学生从心理上接受经营杠杆放大效应的存在,同时发现引起放大效应的原因――固定性经营成本的存在,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产销和息税前利润。

从个别企业的产销案例入手过渡到所有企业适用的经营杠杆效应,引导学生将学习经验推广引申。在现象到本质的拓展阶段,以经营杠杆系数的影响因素为例,经分析,不但接受销售额与经营杠杆系数反向变化的结论,同时通过案例,分析企业在销售额逐渐递减时经营杠杆系数的变化情况,不但带领学生观察经营杠杆系数越变越大的一般事实,还要引导学生观察到当销售额持续减小到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系数趋近于无穷大的特殊情况,提示学生尤其关注企业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杠杆的作用效应,正效应可以实现更大收益,反效应则导致跌入更深的亏损绝境。从影响方向的表象引向背后更深的影响实质。

五、 形成动态化的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反馈的重要形式。一般的教学评价主要有以课程结束后一次性考核为主的终结性评价和以过程进行中多次成果汇总形成的过程性评价,当然也包括上述两者的结合评价。日常课堂教学中,一般理论类课程选用终结性评价居多,实践类课程选用过程性评价居多。而微课程教学由于突破了课堂的限制,更利于形成多阶段、多形式的动态化的过程性评价结果。

学习前,学生可以通过视频微课资源预先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针对学生初步学习情况形成有针对性的评价成果,可以简单设问回答和收集学习问题为主,通过学前评价了解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和基础。学习中,可以借助学生的深入学习设置更深入的考核成果,可以讨论、分析和总结为主,通过学中评价了解新知识重难点的消化情况。学习后,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和辅助练习了解学生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各阶段动态化的考核成果综合、辩证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Z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本文对高职《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测评、课程条件以及实践性教学进行分析与研究,以能力为本、学生为本、活动建构为本构架课程模式,提出课程解决方案。

关键词:餐饮课程能力内容组织评价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主干专业任务课,在我院已开设九年。从2000年开始,我们以课题研究形式对课程内容、教材、教法、测评方式以及实践性教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配套的改革,并付诸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和预期成果。构建了切合餐饮业务实际,符合国家职业标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提出了课程模式,课程解决方案,初步建成了立体化的教材体系。教改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得到提高。学生课程设计受到社会欢迎,连续五年学生高级餐厅服务员的过证率100%、就业率100%。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具有较强的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且能很快适应餐饮业的需求。本课程现已成为我院精品课程,并在2005年通过湖南省教育厅专家评审推荐参加了国家精品课程评选。

一、课程教学内容建设

(一)课程教学特征(一线、两点、三环节、七模块)一条主线———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两个结合点———课程教学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三个环节———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职业意识训练环节七大模块———基本技能、接待服务、菜单设计、餐厅设计、宴会设计、美食策划、资格认证七大教学模块构成教学内容,通过三个环节和两个结合点以及以学生为中心的任务驱动教学,开放式实践教学,多元评价,实现课程教学主线———职业意识与职业能力培养。

(二)技术性的模块式课程内容设置

1.课程内容设计的“1、2、3”原则课程在内容设计上贯彻了解决一个问题,注意两个得当,坚持三个结合的原则。即:解决学生餐饮服务与管理职业能力训练与发展问题;注意课程内容经典与现代关系处理得当,注意课程内容技术性、综合性和探索性关系处理得当;坚持课程内容与餐饮业务活动相结合,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相结合,课程内容与职业认证相结合。

2.课程内容设置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餐饮业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为涉外饭店或独立经营的餐饮企业的中、西餐厅高级服务员、领班、主管、餐厅经理、宴会部经理等,因而我们把这些岗位主要餐饮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方法以及进行这些职业活动的国家职业标准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并注意把体验经济时代餐饮服务与管理的一些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引入课堂,如:顾客期望管理等。技术能力则涵盖了餐厅初级服务员到技师的全部内容,探索性地选取高级技师部分内容,如:主题餐厅设计、大型宴会接待计划编制。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精心编制了7个教学模块,每个模块都有理论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和学生课程设计。职业意识训练则贯串于整个教学过程,各模块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支撑形成整体。每个模块要求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具体实践,掌握从事这些业务活动的技术和能力。课程内容设置的特点是,紧扣餐饮业务活动,针对性强,强调技术应用,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课程模块设计见下表:

3.以能力为本位的实训课业

(1)实训课业设计本课程在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实训课业的训练,学生通过听取老师解析问题,社会实践,校内实训和阅读辅助教材,查阅专业资料,了解相关链接知识,以团队或个人形式完成如下课程设计:服务经验面面谈、餐饮服务设计与创新、命题宴会菜单拟定、菜单销售分析,固定菜单设计与制作、餐厅主题设计、宴会接待计划、专项美食节计划、宴会花台设计、培训大纲编制与授课。

(2)实训课业训练的实践价值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实训课业表示满意和欢迎,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不仅要熟悉、理解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走出课堂,对餐饮业务活动有实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实训课业训练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作用是很大的,完成这样的作业虽然辛苦,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创造力,其有效性是一般教学实践形式所不能达到的,它能使学生真正掌握餐饮业务活动的工作内容、工作程序、标准以及专业技能,具备从事餐饮服务与管理实际工作要求的能力和资格。如,我院学生为金叶大酒店作的菜单销售分析,得到企业好评等。

二、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一)学生为主体导线的协作式任务驱动教学在教学方式上,重视探究性学习、协作学习等现代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的应用,注重学习国外著名酒店管理学院的先进教育方式,教师多为发现式、指导型,学生多为参与式、展现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再是主体和中心,而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在教学组织与安排上,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与培养,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厂学合作,课内外结合,重视学生智商与情商的协调发展,重视学生职业习惯养成,职业操守教育,灵活运用课堂教学、个别教学、分组教学、现场教学多种形式,同时融合解析法、讲授法、案例教学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法、模拟训练法、实践体验法、行为引导法、系组工作法、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加强与企业合作,理论联系实际,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学会接受任务,自主地找到解决业务模块问题的答案,并以协作的形式展现课程设计。增强学生学习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图示如下)

(二)做中学、学中做,建立发现式、开放式实践教学课堂我们以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布鲁纳的认知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力求有机结合付诸实践。以职业能力逐渐提升为主线,设计了职业认识与职业体验实习+专业技能实训+服务价值增加与管理实践实习三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学生首先到企业认识、体验实习1个月,在做中学,学习服务技能和服务经验,再回到学校进行理论指导下的餐饮实务操作训练,教师以职业过程为导向教,注意对企业各种操作进行总结和升华,强调学习过程,强调直觉思维,强调学生内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在较好的实践条件下学中做,我们设计了多种训练活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具有职业氛围的教学活动中展现自己,使知识得以内化,能力得以提升,思维得以创新。然后又到企业进行为期6个月的服务价值增加与管理实践实习,在全真的环境中做中学,体验现代职业感,工作成就感,全面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能力。

(三)多元评价方式1.测评方式。课程改变过去老师一支笔定成绩的评价方式,取消一次性期末书面考试,学生通过完成每个模块的课程设计获得学分。课程设计的评价可由教师、学生、社会共同参与,在课程授课之初,教师将考核标准(《综合能力测评册》)告知学生,教师根据评价标准考评学生的学习表现与学习效果,例如,“职业素质与通用能力”以学生评价为主,“菜单销售分析”、“宴会花台设计”以企业、社会评价为主,其余课程设计以教师评价为主。本课程要求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餐厅服务员”高级证的考试,使学生获取从业资格,增强就业资本,提高竞争优势。测评方式的改革,在理论上依据了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对信息的组织和提取。实践告诉我们,这样的测评是有效的,不仅能较全面地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考试的欲望,因为学生能在考试的过程中展现自己。2.测评方法。本课程按模块分单元测评,一个模块教学完成后,由老师组织测评,为此,我们特别编制了《学生综合能力测评册》。每个单元都有测评项目、测评内容与方法、评价等级与分值。考核方式为分组考核与单兵考核相结合,社会考证与利用试题库考教分离相结合。评价方法采用加权求和法,全面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示例见下表:餐饮服务与管理综合能力测评

三、课程教学条件建设

(一)教材体系教材体系的建设是课程教学的基础,我们选用了优秀的高职理论教材,采用了自编的实习教材,并注重使用电子教案和多媒体课件,开辟学生留言板和网络辅导站。我们建设有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实习指导、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教学光盘、专业图书、参考文献、习题、试题库、职业技能测试方案、学生综合能力测评册等教学资料,努力建设理论教材和实训教材相支撑,辅助教材和阅读资料相呼应,电子教案、教学课件、网络辅导相匹配有机结合的立体化教材体系。多种教材资源综合配套使用,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教学效果良好。

篇4

关键词 案例教学 教学理念 案例制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公共管理学科越来越为社会所重视,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也在发展中不断改革和完善,在公共管理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开始引入和推广案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的重要方式,在国外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科教学中广泛使用,尤以哈佛大学负有盛名。①案例教学以教学案例和课堂讨论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生达到特定学习目的,②具有真实性、 参与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的教学特点。相比国外成熟的案例教学模式,国内公共管理课程案例教学的开展时间较短,在教学理念、教学课堂、案例选编和建设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

1 对案例教学的理念认识差异

教育理念既是教育活动的基本反映,也是教育实践的思想指导和行动指南。③案例教学侧重于对能力的培养,通过对特定场景问题的学习讨论,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主要是对过去或现在正在发生的公共管理问题进行判定和分析、分析的研究,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学生创造一个仿真环境,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实际管理问题,从而增强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是促进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手段。④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须以对相关的理论获得更好的理解为根本目的。不少老师依然秉承传统授课模式,认为公共管理理论作为由概念、原理和方法组成的严密的体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需要有对知识和理论体系的系统掌握,传统的教师上课、学生听讲记笔记的方式依然有效。也有老师认为,相比案例教学的个案性和典型性,理论教学更具有抽象性、客观性和基础性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完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抽象思维能力,而案例教学削弱了对学生整体知识结构教育的完备性要求,容易以点带面、以偏概全。思维上只是将案例教学看作是一种新的教学技术方法,没有认识到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2 案例教学课堂准备不充分

案例教学是师生间教授和学习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准备的充分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包括案例的选择和制作、案例材料阅读、课堂发表见解、提出完整解决方案等,是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从教师制作案例开始,到组织案例课堂讨论、提交案例解决方案等,都需要进行案例教学前的详细认真准备。但不少教师对案例教学的理解局限在举例、习题、发言上,在教学实践中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认为在教学理论、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着举例子就是案例教学,没有认真准备案例课堂教学。举例并不是案例教学中学习和讨论的主要内容。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对学习过程是一种启蒙和引领作用,课堂教学是开放的、互动的,而不是依赖于教师个人对教学例子的单向讲授和评论。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主导和控制着从案例背景介绍到提出问题、展开分析、得出结论等案例讨论的各个环节,学生只在有限的范围内被动而不是主动地参与案例讨论。还有些教师因为班里的学生多,不重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和信息的整理,没有认真总结案例讨论,未能引导学生展开对案例问题的深入思考,影响了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效果。

3 案例编写滞后于教学需要

公共管理课程选用的案例需要符合教学目的,充分考虑到案例与公共理论教学内容的相关性,使学生从一定的理论基础和高度来准确地把握现实,而不是抛开理论体系的纯粹案例分析。同时,还要考虑到案例的代表性、典型性,所选案例要尽可能联系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因为学生对这一类问题的关心度比较高,容易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和反馈。案例选择还要有普遍意义性和针对性,使学生感到对案例的研究和讨论能够对已经从事或未来从事的工作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而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案例教学的核心工作之一就是依托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精心制作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而从目前高校的教学实际来看,绝大多数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没有自己的案例库,自己制作案例的少,使用别人案例的多;结合地方公共管理实践的案例少,改编国外的案例多;使用过去的旧案例多,新编更新的案例少,不能有效反映公共管理的现实变化。与国外相比,教学中能够反映我国当代公共管理代表性、实务性、针对性的案例缺少,案例更新的速度慢,学生对高质量公共管理案例的期望和需求强烈,也对案例制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获得源自管理实践并反映公共管理学科前沿发展的本地化案例,是公共管理案例教学的一大难点。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资源的不足,既有对案例制作的不重视,也有案例制作的经费投入和师资不足等原因。

4 案例教学激励机制缺乏

案例教学在引入公共管理学科的过程中,虽然得到了一定的普及,但由于在教学中缺乏相应的制度激励与安排,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热情并不高。高校愈来愈重视科研,虽然需要付出巨大精力和财力来编写案例和准备教学,但丝毫不涉及科研产出,算不上科研成果。教学方法的改进和上课质量的提高很难与高校教师工作考核挂钩,在一些高校教师荣誉评比方面,如教学名师、优秀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大赛获奖上,参考标准多注重科研成果,获奖者也多是凭借传统的教学方法,依靠案例教学获得教学荣誉的教师很少。制作好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还需要教师付出和承担一定的经济成本,都削弱了对教师投入案例教学的激励。从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而言,目前一般没有明确要求公共管理课程考试内容和考试成绩要紧密联系案例教学,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学生对案例教学的参与意识也不强,都影响了案例教学中师生的激励和互动。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应该逐步深化案例教学,完善案例教学过程衔接,加强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逐步发展出适合我国行政管理实践的公共管理案例教学。在当前公共管理学科的案例教学中,还应从完善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重视案例教学。公共管理作为综合性管理学科,具有鲜明的理论指向性,实践性强,教学中必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增强学生对公共管理实践的认知。在公共管理课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就是通过对公共行政管理中真实管理细节的描述分析,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管理环境之中,对现实管理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判断和讨论,从中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和途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运用所学理论和工具方法来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途径,以实现巩固理论原理、深化知识运用能力培养的目的。作为在国外取得良好效果的教学方法,我们要借鉴案例教学的成功之处,对于从应试教育背景下考入大学的学生而言,案例教学尤其有积极的一面。在案例教学中,学习者是这一过程的核心和主角,教学关注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个人独立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基点,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式,让学生直接运用公共管理理论知识来分析、研究、解决案例中的问题,教师更多地是作为辅助者和引导者,这与传统教学模式是截然不同的。需要教师转变教学理念,转变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述学生记忆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参与,提升能力训练。

其次,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案例教学过程。提高案例教学的成效,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做好课前准备。从老师的角度讲,要明确教学目的,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理解掌握公共管理的基本理论,掌握、分析、解决实际公共管理中出现问题的能力。根据所要讲授的公共管理理论或实践层面知识,选择相应的管理案例。案例应能够贴近我国公共管理领域现实,在课前或教学中通过印发案例文本材料、电子文档、多媒体手段展现等发放或展示给学生,把案例相关的背景材料提前发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案例讨论的准备工作。学生要全面阅读案例资料,积极进行案例讨论发言的准备。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意活跃课堂气氛,鼓励每个学生都在课堂上参加对话和交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处理和解决公共管理领域实际工作中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⑤在案例讨论之后,让学生提交书面讨论发言材料,探讨自己从案例分析中的收获与疑问。

再者,应逐步丰富更新公共管理教学案例。教学案例的认真组织和编写是搞好案例教学的基础。完整的公共管理教学案例包括:案例内容、教学理论基础及目的、案例带来的开放性问题、教师对案例的总述与点评、案例涉及的文献目录等。要更好地在公共管理课程开展案例教学,就要有丰富的、鲜活的、高质量的案例来满足教学需要。案例要具备时代性,与时展保持同步,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加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设计不同的讨论主题,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促进教学教学效果的顺利实现。教师可以在借鉴他人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收集新的案例,根据课程特点,有准备地为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收集资料,如注意平面媒体和网络新闻,获取一手的公共管理实践资料,积累案例资料素材。运用社会调查方法,关注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对反映我国行政管理实践层面的基础性和探索性的事例加以收集整理,编写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公共管理案例。

最后,应从制度安排上建立案例教学的激励机制。建立对案例教学成果的师资评价。案例教学老师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难以用传统的课时计算。在现行的教学考核制度下,案例教学工作虽然付出了巨大的精力,但工作绩效结果却并不一定好。要建立科学的教学成果评价制度,提高教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加大案例教学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案例教学一种模拟式的教学实习,需要一定的教学投入并建立专用的教学设施,才能适应案例教学的需要。由于高校扩招,很多高校的教学班中学生人数很多,在开展案例教学过程中,或是缺乏适合讨论对话的教室环境,或是因人数多而难以顾及每一位同学发言,不仅教学经费投入少,而且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因此要加大对案例教学专用场所的投入,设立案例教学专用室,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选择有效的解决途径。

注释

① 张晓燕.哈佛案例教学的魅力和启示[J].学习时报,2004(9).

② 周金堂.哈佛公共行政管理案例教学的特点与启示[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08(7).

③ 李运庆.论案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1(20).

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 《客房管理实务》课程 研究

客房管理实务》是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既有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践性。要想上好这门课程,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的案例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与含义

案例教学法由来已久。在国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用大量的民间故事来阐明观点。在国外,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苏格拉底也采用这种方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现代案例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勃兴于哈佛商学院。通过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教学效果大为提高。后来,哈佛商学院的这种案例教学方法逐渐传到了世界各地,对其他领域的教育影响十分深远。

案例教学法又叫实例教学法,它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采用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学习、讨论,以锻炼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通过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教学情景,提出典型的问题让学生去思考与分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步骤

(一)展示案例

此阶段是课堂案例教学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教师首先要根据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精心选择合适的案例。例如:在讲解“住客房的清扫”这一节时,可借助“一次令人尴尬的客房清扫经历”这一案例,让学生对住客房的清扫先有直观的感知。

(二)提出问题

这一阶段是课堂案例教学非常关键的阶段。问题设计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后面环节的效果。要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在案例问题的设计上就应有层次,即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让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能找到成就感。如在“一次令人尴尬的客房清扫经历”案例中,可设计如下问题:客人为什么会投诉?客房服务员进房清扫时有什么规定?当发现客人正在休息时,你会怎么办?

(三)案例的分析讨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阅读案例会形成自己的见解。教师此时可将班级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小组成员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分别进行交流。问题1比较简单,大多数学生能回答出来,没按规定进房,侵犯了客人的隐私,所以遭到投诉。问题2则比较深入,学生可结合前面所学的有关进房的相关知识进行回答,但是不容易答全,需要教师加以引导。问题3则是考验学生灵活应变的能力。通过讨论与交流,能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同时还可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四)教师总结与评价

这一阶段是案例教学的最后一阶段,也是关乎学生能力培养与提高的非常重要的阶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的同时,还应注重点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与不足,鼓励学生在讨论过程中所展现的活跃思维,引导学生总结。同时,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及学习效果,课后开展教学反思,总结完善此教学方法在课堂中的运用。

三、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法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很大,总的来说,有以下几点:以真实的企业为背景,能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口头表达能力。案例教学法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化繁为简,使理论联系实际,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

四、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案例教学法有自己的优点,但是要运用好这种教学方法,教师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的选择

案例教学法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案例应是为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服务,因此案例的选择必须具有典型性、真实性与针对性。客房管理实务方面的案例素材非常多,可以通过网络、报纸、杂志、甚至酒店业员工的真实经历等渠道来收集。

(二)问题的设计

如果说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主线,那么,根据案例所设计的问题则是案例教学法的灵魂。这些问题的设计也应紧紧围绕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一一分解,能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

(三)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案例教学法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应扮演“导演”的角色,把课堂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学生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做中学”。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改变了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转变了课堂上师生的角色,让教师成为导演,让学生成为演员,在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房管理实务》的课堂教学效果,真正体现了教学中以学为主的教学思路,达到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目的。

Abstract:Practice management of Hotel Room is a core courses for tourism and hotel specialty. The application of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improves the effect of classroom teaching, embodies the idea of student-centered, and attains the purpose to train the students’ all-round quality and ability. The article starts from the origin of cased-based method, introduces its steps, effect and the questions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Key words: case-based teaching method; practice management of hotel room course; research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科研单位 项目管理 管理方案 管理历程

中图分类号:D92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179-01

引言

军工科研单位担负着国家武器装备研制和生产的重要使命。军工科研单位对于其科研项目的研制、设计、开发、生产等各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和流程控制。由于军工科研单位科研项目的重要性,使得军工科研单位有必要建立科研项目的风险管理体系和机制,以避免在科研项目的研制和开发过程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错误,使其能够更好地正常运行并能够最后装备部队使用,服务于国防建设。项目风险管理就是军工科研单位确保科研项目能够正常运转的一个关键环节。

军工科研单位的项目风险管理是指对项目风险从识别到分析乃至采取应对措施等一系列过程,它包括将积极因素所产生项目风险管理流程的影响最大化和使消极因素产生的影响最小化两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风险识别,风险量化, 风险对策。

1 项目风险管理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所谓项目风险管理是指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去认识项目的风险,项目风险管理并以此为基础合理地使用各种风险应对措施、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对项目的风险实行有效的控制,妥善的处理风险事件造成的不利后果,以最少的成本保证项目总体目标实现的管理工作。

风险管理与项目管理的关系是指通过界定项目范围,可以明确项目的范围,将项目的任务细分为更具体、更便于管理的部分,避免遗漏而产生风险。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各种变更是不可避免的,变更会带来某些新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可以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分析来评价这些不确定性,从而向项目范围管理提出任务。

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性质是指风险的客观性,首先表现在它的存在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决定风险的各种因素对风险主体是独立存在的,不管风险主体是否意识到风险的存在,在一定条件下仍有可能变为现实。其次,还表现在它是无时不有、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潜藏于人类从事的各种活动之中。

风险的不确定性是指风险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即风险的程度有多大、风险何时何地由可能转变为现实均是不确定的。这是由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可能准确预测风险的发生。风险一旦产生,就会使风险主体产生挫折、失败、甚至损失,这对风险主体是极为不利的。风险的不利性要求我们在承认风险、认识风险的基础上,做好决策,尽可能地避免风险,将风险的不利性降至最低。风险的可变性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风险可以转化。

2 项目风险管理的管理方案

在全面分析评估风险因素的基础上,制定有效的管理方案是风险管理工作的成败之关键,它直接决定管理的效率和效果。因此,详实、全面、有效成为方案的基本要求,其内容应包括:风险管理方案的制定原则和框架、风险管理的措施、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等。

2.1 制定原则

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

管理方案首先应针对已识别的风险源,制定具有可操作的管理措施,适用有效的管理措施能大大提高管理的效率和效果。

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

管理方案涉及的多项工作和措施应力求管理成本的节约,管理信息流畅、方式简捷、手段先进才能显示出高超的风险管理水平。

主动、及时、全过程原则

项目的全过程建设期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设计阶段、招标投标阶段)、施工及保修阶段、生产运营期。对于风险管理,仍应遵循主动控制、事先控制的管理思想,根据不断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和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调整管理方案,并将这一原则贯彻项目全过程,才能充分体现风险管理的特点和优势。

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极强的工作,不仅其产生的原因复杂,而且后果影响面广,所需处理措施综合性强。例如项目的多目标特征(投资、进度、质量、安全、合同变更和索赔、生产成本、利税等目标);因此,要全面彻底的降低乃至消除风险因素的影响,必须采取综合治理原则,动员各方力量,科学分配风险责任,建立风险利益的共同体和项目全方位风险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的工作落到实处。

风险管理方案计划书内容框架

计划书一般应包括:①项目概况;②风险识别(分类、风险源、预计发生时间点、发生地、涉及面等);③风险分析与评估(定性和定量的结论、后果预测、重要性排序等);④风险管理的工作组织(设立决策机构、管理流程设计、职责分工、工作标准拟订、建立协调机制等);⑤风险管理工作的检查评估。

2.2 控制措施

经济性措施

主要措施有合同方案设计(风险分配方案、合同结构设计、合同条款设计);保险方案设计(引入保险机制、保险清单分析、保险合同谈判);管理成本核算。

技术性措施

技术性措施应体现可行、适用、有效性原则,主要有预测技术措施(模型选择、误差分析、可靠性评估);决策技术措施(模型比选、决策程序和决策准则制定、决策可靠性预评估和效果后评估);技术可靠性分析(建设技术、生产工艺方案、维护保障技术)。

组织管理性措施

主要是贯彻综合、系统、全方位原则和经济、合理、先进性原则,包括管理流程设计、确定组织结构、管理制度和标准制定、人员选配、岗位职责分工,落实风险管理的责任等。还应提倡推广使用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等现代管理手段和方法。

3 项目风险管理的管理历程

3.1 第一阶段

在风险的潜伏阶段,风险尚未显现,但其可能性存在于各种征兆之中。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预防:

识别潜在的风险。这是预防风险的第一要务,不能识别就无法预防。识别风险的一个重要手段是量化,量化的好处是可以通过对比来鉴别风险征兆,可以设置临界点作为预警指标。

规避和转移风险。是预防潜在风险的另一个有效办法。当你识别出某件事情可能会有风险时,只要放弃做这件事,或者换一种较稳妥的方式去做它,就可以避免风险发生。

准备风险应对方案和危机处理预案。是预防风险的核心内容。一旦风险和危机来临,有应对预案就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的损失和危机的灾难。也许有些风险预案永远也用不上,但是这并不说明它们是多余的。只有风险降临的危机关头,人们才会感觉到它们性命攸关的价值。

3.2 第二阶段

在风险的发生阶段,风险已经来临,风险将带来的损失已经不难预料,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应对:

选择和实施风险应对预案。事先准备的预案可以大大提高风险应对的决策效率,把决策简化到抉择。如果你能够事先准备好应付的预案,你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有充分的应对时间,就不会在突然降临的风险打击下束手无策。

采取权宜措施缓解风险。有些时候实施风险预案需要时间和条件,权宜措施就是为了争取时间和创造条件。在很多情况下,权宜措施也是构成风险预案的组成部分,但是当风险预案没有料到的情况发生时,应急的权宜措施最能考验一个管理者的应变能力。

采取补救措施抵消损失。当风险造成的损失不可避免的时候,可以堤外损失堤内补救。

3.3 第三阶段

在风险的后果阶段,风险造成的损失已经成为事实,形势危急,这个阶段的风险管理重在应急和善后:

选择和实施危机处理预案。应急实际上和风险应对没什么区别,不过预案的作用会更突出,因为危机时刻没有时间容你深思熟虑,只能选择过去准备好的主意。

实施灾难救助措施。危机往往伴随着灾难性的后果,损失已经铸成事实,形势无法逆转,因此需要考虑善后措施。

资料存档总结教训。这是善后要做的最后一件事情,但是它常常被忽略忘记。所有的风险和灾难留下的记录都是人类的遗产,它将为后人识别风险提供宝贵的线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 数学学困生 类型 成因 转化

教师既要关心“优生”,又要关心“差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关注每一名学生,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情感。在初中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形成了人数不少的学困生。在新课程下,要做好学困生的工作,就必须掌握其心理特点、成因,遵循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辅导方法,如此才能把学困生转化好、教育好。

一、数学学困生的类型

1.从智力角度看。

有的学生对数学问题的反应不敏锐,分析、综合过程不连贯,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往往束手无策或解答起来毫无章法,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向和途径。这类学困生往往小学基础不好,再认能力差,对知识掌握慢,在学习中理不清知识的主次、先后顺序,数学课程中的普及性、大众性的双基目标都难以落实,尽管本人有心学,但无法跟上教师上课的进度,久而久之,积重难返,就成了一名学困生。

2.从心理行为看。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智力造成学困生其实很少,主要是在学习过程中因“困惑”、“曲解”或“误会”而产生一种消极的心理问题导致的。我接触了一些学困生,与他们进行了交谈,了解了他们的一些心理状况,大致有以下几种:

(1)自卑、畏惧心理。

数学内容向来具有枯燥无味的“坏名声”。它的高度概括性与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懂。进入初中阶段,数学对学生的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推理演绎能力要求提高,很多学生开始对其望而生畏,尤其是沉默寡言、表情呆滞、不爱发言、害怕老师提问的学困生。他们在学习上不是没有拼搏过、奋斗过,但与一般学生相比,付出同样的时间却达不到同样的效果,还经常受到批评,得不到教师和父母的关爱。在一次次尝到失败的“苦果”后,于是他们退却了,丧失了“自信”,产生了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自卑心理。

(2)封闭、厌学心理。

学困生由于在学习上无成就感,感到学习无乐趣,即使学习、生活上遇到困难,也不愿向教师、同学求教,不愿暴露自己的弱点,怕别人讥笑;不愿弄清所学的内容,课堂内外对教师提出的问题及练习漠不关心,作业抄袭了事;对待问题缺乏积极主动的思考,不肯动脑,总是漫不经心,“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对数学毫无兴趣可言。

(3)依赖、惰性心理。

在数学教学中,学困生普遍对教师存在依赖心理,缺乏学习的主动钻研和创新精神。总是期望教师对数学问题进行归纳概括并分门别类地一一讲述,尽可能地提供详尽的解题示范,并一步一步地模仿硬套,生怕有哪一步抄错或少写。长此以往,学生的钻研精神被压抑,创造潜能被扼杀,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渐丧失。

(4)急躁,心理波动大。

学困生的心理不稳定,受外界思想束缚的干扰和自身心理因素的制约大,听懂一点时就会表现出豁然开朗,显得异常兴奋和活跃,急于提笔就做,不顾教师在课堂上的继续讲评。结果是“作业都做了,答案全错了”;而当受到批评时,情绪马上低落下来,甚至不服气地嘀咕,影响纪律;如果听不懂或不适应其听课水平时,思想就开小差,影响了听课质量、教学秩序和纪律。

(5)思维定势心理。

定势心理即人们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思维定势。在六年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习惯性教学程序的影响下,学生形成了一个比较稳固的习惯性思考和解答数学问题的思维格式和思维惯性。这种定势思维的深化和习惯性增长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

此外,还有逆反心理、自谅心理、迷惘心理等,这些心理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影响、制约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数学教学效益降低,教学质量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二、数学学困生的成因

1.学生自身原因。

(1)智力因素。

有些学困生智力水平不高,上课时目瞪口呆,也不知教师在讲些什么,甚至讲哪一门课都不知道。

(2)非智力因素。

①健康因素。罗马谚语云:“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的体魄。”有些学困生因为身体奇差,动辄上医院,药当饭吃,一学期下来,没在学校上几节课,成绩自然就上不来,成为学困生。

②学习方法不当。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又一因素,一些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注意力不集中,缺乏正确的数学学习方法,对照例题仅仅是简单的模仿、识记;上课时,思路跟不上教师,课后又不再学习,平时不重视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等重要环节;不善于比较、归纳、总结,不能使所学知识形成网络,从而影响数学的学习。

③学习兴趣不浓,意志薄弱。学习兴趣是指个体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知指向与情绪状态。郭沫若先生曾说:“兴趣爱好有助于天才的形成。”而数学学习中的学困生往往成绩不好,态度不端正,学习目的不明确,他们普遍对数学缺乏兴趣,求知欲不强、意志簿弱、自控能力差,平时贪玩,经不起诱惑,不能坚持学习,使其学习成绩下降,学习成绩下降又使他更加厌学,自暴自弃,从而陷入“厌学―学习成绩下降―进一步厌学”的恶性循环中。

2.升学压力。

在“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影响下,大部分家长把孩子的学业置于第一位,最大的愿望是孩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孩子们从第一天挎着书包上学起,就面临着无形而又紧张的学习压力。其后果是导致大量学业不良学生的产生,越来越多的学生厌学、畏学,最终成为学困生。

3.不利的家庭环境。

伴随社会变动而来的是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这种变化猛烈地冲击着家庭的领地,导致产生离婚家庭、单亲家庭、寄养家庭、贫困家庭、富裕家庭等。这形形不同形态的家庭环境,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孩子的学习。

4.数学学科本身的原因。

恩格斯指出:“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对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特别是在培养学生思维方面,具有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但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逻辑推理性、抽象性、想象空间和创造空间,并且系统性、概括性强,往往使学生觉得晦涩难学。

5.教师原因。

在“应试教育”大气候影响下,片面追求升学率,实行题海战术,使得学生忙于应付,对素质教育缺乏科学全面的理解,以师为本,满堂灌;教法单调死板,缺乏针对性、趣味性和灵活性;不注意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缺乏对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培养;对学生的错误认识和不公平的对待,等等。这些都加剧了学困生的产生。

三、对数学学困生的辅导

1.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爱学生,给予学困生更多的尊重和信任。

每个学生都需要关心和鼓励,学困生更是如此。学困生自认学习成绩差,有自卑心理,感觉自己被老师遗忘,在班里无地位可言。他们在心理上就更需要教师的关注、理解和信任。课堂上,教师的目光应多投向学困生,多鼓励、表扬,哪怕只是细微的闪光点;课后应多找学生谈心、聊天,关心他们的学习和生活,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用爱心与鼓励让他们知道老师就在身边,自己并没有被遗忘。学生受教师情感的感染,会对教师报以相应的反应,而对教师最好的反应就是听老师的话好好学习,把学习看作一件愉快的事情,看作一件乐事,乐于学习,会以自己的努力学习来回报教师的爱。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情感。

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育不仅不应该使学生厌恶学习,而且应该使学生有一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诱导着学习。”这种不可抵挡的吸引力就是学习兴趣,我们应该从两方面着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直接兴趣的激发。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事物和活动本身的兴趣。

一般说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爱好,教师可以通过日常观察、个别谈话、家庭访问、浏览学生周记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在了解的基础上承认他们,鼓励他们,有个人的兴趣爱好是一件有利于智慧开发的好事。

(2)间接兴趣的激发。间接兴趣是指个体对活动目的或结果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数学美,寓美于教,要有趣味性、有吸引力。如教师在教学中设计一种“悬念”唤起学生追求“悬念”的答案,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思维力就会非常活跃。间接兴趣激发要有科学性,要在教学中不知不觉地进行,即“润物细无声”。如提问时,专挑简单的让学困生回答,让他们感觉自己“并不比人差”,并非一无是处,逐渐增强自信心,逐步战胜自卑感。只要学困生接受了教师,他们就会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自主地进行学习。

3.建立家校联系网。

教师在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后,应因人制宜,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如离异家庭的子女常表现出固执、多疑、情绪不稳、孤僻、胆怯、沉默、悲观和怪癖等,教师对这类学困生应更加关心和爱护,经常和家长联系,取得家长的支持,让爱和教育的围墙没有缺口,而且家长的适度督促,也可以帮助学生增强学习的自觉性,使学生生动、愉快地学习。

4.提高教师的教学技巧,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反映了传统上对教师知识储备的高要求。在新课程背景下,为学生学习而设计教学,这是教师的一项必要能力,因而面对参差不齐的学生,一般采用分层递进教学与成功教学法。

(1)分层递进教学。

这是探索在班级授课的条件下,如何使学困生得到适合的教学的策略,它改变了以往学生适应教学的传统教学思想,而提出教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的观点。具体步骤有:

①学生分层。

根据学生的学习可能性水平,将全班学生(包括学困生)划分为若干层次。

②目标分层。

确定与各层次学生的实际可能性相协调的分层教学目标。

③分层施教。

在课堂教学及其延伸部分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开展有区别的教学活动。

④分层评价。

通过形成性评价,及时了解学生达到分层目标的情况。

⑤矫正、调节、分层提高。

根据形成性评价的结果,及时采取矫正、调节措施,鼓励一部分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一个层次。

(2)成功教学。

其基本思想是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成功的机会,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克服自卑感,增强自信心,培养成功的信念,达到学习上的成功。具体步骤有:

①低起点。

摸清学生知识准备和能力状况,把起点放在学生努力一下就可以达到的水平上。

②小步子。

即根据学生实际能达到的目标,把教学要求按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分解成合理的层次,各层次间的步子尽可能小些,把学生产生学习挫折的频率减至最低。

③多活动。

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大量参与学习活动,以增加其自我表现的机会,并延长其有意注意的时间。

④快反馈。

在每一层次的教学中,既有教师讲,又有学生练,还有教师查,快速反馈,可以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变成有形的事实,使之受到鼓舞。

学困生一般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对,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没有记笔记、预习、复习。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课前做好预习,圈出不懂的板块;上课认真听讲,适当做笔记;课后独立完成作业,及时复习。总之,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地指导,使他们的成绩逐步提高。

在几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学困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转化学困生是一个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摸清情况,找准问题对症下药,热情耐心,持之以恒,才能帮助他们积极转化,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2.

[2]傅安球.离异家庭子女心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篇8

关键词: 项目管理 人才培养方案 设计模式

1.引言

项目和项目管理实践从人类社会开始形成而开展社会活动时就已经开始了,经过项目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的不断努力,伴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项目管理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单独的专业或者学科[1]。项目管理的应用领域也从最初的工程建设领域渗透到了人类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和活动中,项目和项目管理已经成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之一[1]。在教学领域中,教研活动、课程教学、实践项目教学等均可以应用项目管理技术以增强教学效果[2―6]。在高校的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甚至学校的效能管理等方面,运用项目管理方法也有了较成功的实践[7―9]。

现代项目管理认为:项目是一个组织为实现自己既定的目标,在一定时间、人员和其他资源约束条件下开展的一种有一定独特性的一次性工作[1]。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或者设计是高校针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并在考虑自身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制订的大学生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具有明确的目标,每间隔一定时间就需要修订或者设计,每次修订和设计均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内完成,并充分考虑相关的人员、教学条件等资源约束因素。由此可见,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符合项目的若干特征,其本身就是一个项目。因此,运用项目管理理论和方法设计高校人才培养方案是可行的,更是合理的。本文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特征,提出基于项目管理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并对模式的应用过程提出了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提供了更好的思路,能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水平,从而更充分地利用高校现有资源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的提出

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和如何培养的问题。一般来说,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等。培养目标旨在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体现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路径和方法。因此,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和培养计划的唯一目的是形成学生的基本的理论素养和必要的实践技能,即实现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目标分析、课程体系确定、课程时间分析等。应用项目管理思想中的项目相关利益者概念、项目活动分解方法和项目活动进度控制等方法。因此,提出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如:图1.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

图1 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

在目标分析阶段,旨在确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目标是培养计划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课程体系设计和课程安排的最终依据。培养目标的相关利益者包括外部相关利益者和内部相关利益者。外部相关利益者包括家长、用人单位、教育管理机构等;内部相关利益者包括学生、教师、教辅行政等。这些相关利益者各有不同的诉求,结合自身的利益或者对信息的了解情况对培养目标的期望不一样。所以确定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考虑各相关利益者的主要期望,力求协调好多方的不同利益和期望,做到求大同而存小异。

课程体系的确定旨在实现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不同课程的学习内容和教学目标设置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所以课程设置必须针对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利用项目管理的WBS技术将培养目标细分为具体的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要求,然后将这些细分的具体要求进行汇总整理,将相近的技能要求纳入同一门课程,最终形成针对理论技能和实践技能培养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

在确定课程体系后,还需要将课程按照先后次序安排到各个学期,并确定每门课程所占的学时数。借助项目管理技术的活动分析和时间分析方法,可以用网络图法首先确定课程间的逻辑顺序,然后根据课程内容多寡和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每门课程所需学时数,最后按照学期的课时数限制将课程分配到各个学期而得出具体的培养计划。

3.设计模式应用实证分析

应用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可以有效地提高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水平,有利于更好地利用高校资源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有利于提高人才的针对性和毕业生的就业率,有利于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和强化教学效果等。实施中需要注意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一是培养目标确定要慎重。培养目标是整个培养计划的灵魂,如果目标确定不合理,那么培养计划注定是失败的。确定培养目标前要经过充分调研,准确把握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变化、家长和学生的求学期望,同时要注意借鉴学习同类院校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二是在目标分解和设置课程体系是要严格按照培养目标的需要设置课程,务必做到不设置和培养目标不相干的课程,课程内容务必和培养目标的要求相一致。坚决杜绝因某教师擅长某课程而设置该课程的“看人点菜”式设置课程。三是在课程进度安排上注意兼顾课程之间的内容上的逻辑衔接关系,尽可能遵循科学的学习规律,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技能体系。

为清楚地展示模式的应用过程,本文结合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介绍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应用过程。

由于我校工商管理专业已经存在多年,已有人才培养方案,因此我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实质是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但是,为了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符合社会需求,学校在汲取既有经验的基础上,并不固守已有的模式,而是以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思想开展培养方案的修订和优化工作。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阶段,二是设计论证阶段,三是完善确定阶段。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融入了三个阶段之中,从而使得我校工商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做到了立足实际、定位准确、内容合理、安排科学、符合需求、特色鲜明。

调研阶段:该阶段的主要目的是了解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当前培养方案的不足和优点、国内外相关专业的培养方案发展趋势等,确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保留原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经验,汲取先进的人才培养方案精华,为最终打造科学而富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奠定基础。

设计论证阶段: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参考往届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汲取相关院校的先进经验,并充分考虑各方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后,以教研室为单位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初步设计。然后,由学校统一组织,邀请同行专家学者和企业人士同本学院专业教师一起召开人才培养方案论证研讨会,充分收集听取各方意见。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我们首先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分解,同时结合我院工商管理学生的具体情况,抽象出相应的实践技能要求和理论学习要求,针对两者的具体要求,设计和相关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课程体系。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我们又运用了项目管理的进度管理技术,利用网络图分析了理论课程和实践技能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了科学合理的教学进度。

完善确定阶段:根据设计论证阶段的意见,由教研室结合具体情况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至此,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确定,最后报学院和学校教务部门审批后确定。

4.结语

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充分考虑了人才培养方案各相关利益者的不同诉求,从方法上保证了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质量,可以有效地避免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缺陷。在运用该模式的同时,可以采用项目管理方法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从而使得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更加合理和科学,并有效地保障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的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高校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应用基于项目管理思想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模式必将进一步为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戚安邦等.项目管理学.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傅慧.项目管理在技校教研活动中的应用.教育导刊,2001.7:35-36.

[3]王芳,王秀平等.建立项目管理机制促进教改不断深化.中国高等教育,2001.5:35-36.

[4]陈惠卿.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的项目管理.科技管理研究,2008,28(11):266-268.

[5]邓晓红,赵锦锴.基于项目管理技术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12:107-109.

[6]马玉慧.运用项目管理方法进行协作学习过程管理.电化教育研究,2009.4:82-85.

[7]黄建平,罗道全.在教学管理中实行项目管理的研究和实践.继续教育研究,2002.1:69-70.

篇9

关键词:安全学科;教育方案;中西对比;安全管理

劳动安全作为我国惯用的劳动保护一词的代名词已经使用多年。近年来,职业安全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 and Safety,OHS,我国有时叫职业安全卫生)又耳熟能详。但是职业安全健康的学科内涵,目前有许多不同理解,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尤其是我国高等学校1990年以来,新兴的专业安全工程与职业安全健康专业的联系日益增多,很有必要将其混淆之处加以澄清。这也是一个关系到国家职业安全水平、国家经济发展的大问题。

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正经历一个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过程。但应该看到,这个专业的本科、研究生教育方案还不是那么成熟,学校招生、学生就业、社会人才需求等诸方面还存在许多不协调因素。笔者通过中外案例对比研究,阐述了一些个人观点,供业界人士讨论。

2 学科对应关系比较研究

2.1 学科分类概述

英联邦国家(这里主要指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下同)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与我国有所不同。我国教育部在1998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将本科招生学科分为11个学科门类,每个学科门类下设类,类下设学科,学科数量多达数百个;在1997年的《硕士、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中将研究生招生专业分为12个一级学科,其下的二级学科数量也多达数百个,学科分类十分详尽具体。

而西方国家的高等教育学科分类一般只设大类(类似于我国本科招生目录中的学科门类和研究生招生目录中的一级学科),大学中一般按学科大类设学院(Faculty),有文学艺术及社会科学、理学、工程学、经济管理学、医学、农业与园艺学、法学等10个左右学院。如果某个学科具有较大优势和规模则可能设有专门学院。学院根据师资、社会人才需求、课程需求状况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案(Program)或开展科学研究。教学方案设置灵活,且比较准确地反映业界人才需求趋势。

2.2 公共健康与安全科学技术

在西方国家有一个研究领域名为公共健康(Public Health),它依关系密切程度分别是管理学(劳动关系、生产经营过程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工学(人机工程学、行业安全工程)、医学(职业病)、社会科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的交叉学科。因此,公共健康学科在不同大学中可能分布在管理学院、工学院、医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学科大类)等,也可能独立于上述相关学院直接设置在大学首脑管理之下的研究中心或教学单位。

公共健康研究领域的内涵为职业安全健康、环境安全健康、老龄人口健康、儿童安全健康、体育娱乐活动与设施中的安全健康问题及交通安全、灾害等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课题,研究对象大体可概括为人类活动(广义生存活动,包括娱乐、休闲)中的安全、健康相关因素与损失控制。

我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GB/T13745—1992)中的“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类活动(广义)的负效应(依重要程度分别为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效率降低等)问题。研究各种负效应的发生发展规律、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当然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包括管理、工程、医学、心理学等多种手段。

以上比较可以看出,安全科学技术和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内涵大部分是相同的(见下图)。

2.3 职业安全健康与安全工程

在英联邦国家和美国,职业安全健康是公共健康学科领域的一部分,相当于其中的一个研究方向。它研究组织及其成员在职业活动中的安全、健康、财产损失、效率影响等问题,也可以通俗地说主要解决企事业单位职业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健康与财产损失问题。我国教育部的安全工程或安全科学技术学科的研究内容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一部分,尽管在各种学科分类中并未指明这一点。从名称来看,安全工程学科以人类活动中各种负效应的预防与损失控制策略的工程解决为研究对象,但就目前发展实际来说,研究范围基本限于职业活动,而解决方案却不限于工程解决(因此,可以说“安全工程”这个专业名称不能恰当反应目前这个专业领域的研究内

容;如果称为“安全科学技术”则更为贴切,内涵范围也更广泛一些;尽管如此,笔者仍沿用“安全工程”一词)。所以,我国的“安全工程”和西方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以下为叙述方便统称二者为“安全学科”)的内涵基本一致,都是以组织为研究边界,以职业活动为研究对象,他们是基本对应的。因此,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主要是课程设置方案)具有可比性,是可以相互借鉴的。这正是笔者的研究基础。

3 程设置方案研究

据前阐述,安全学科是一个管理学、理学与工程学、心理学及医学的交叉学科,所以4个方面的教学内容均是必须的,但课程类别比例在中外专业教育方案中差别巨大。笔者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及我国的安全学科专业学历教育方案作了对比研究。

3.1 研究案例选取

研究英联帮国家的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可以发现,由于历史渊源,它们具有基本一致的特点,因此,选取案例时只取1所英国大学(Greenwich University)、3所澳大利亚大学(Edith Cowan University,University Of Central Queensland,Curtin University)的案例。美国与英联邦国家的情形稍有差别,选取2所大学(1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West Virginia University)的方案作为案例。中国的方案较易获取,且各校方案差别很大,尤其是核心课程设置各校有明显差别,故选取5所大学的方案进行比较研究。

3.2 核心课程类别

观察所有选取案例发现,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中的核心课程可以分为4类,即通用于各行业的安全科学方法论类、工程技术类、医学类和心理学类。各类课程比例如表1所示。

3.3 比较分析

分析选取案例的具体方案,可以得到如下认识

(1)课程设置基本思想不同

我国安全学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思想是设置广泛的(或有侧重的)工程背景课、工程安全课程,设置少量安全科学方法论课程,设置极少量(或不设置)医学、心理学类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或有侧重地掌握各种工程技术及相应的安全技术,加上少量安全科学通用知识,以便主要用工程技术、次要用管理手段解决安全问题。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工程技术人员。

而西方国家在方案中课程设置的基本思想是设置大量的通用安全科学课程,以便解决各个行业中具有共性的安全健康问题,设置少量行业(不只是工业,还有农业、教育、运输业等)背景课及行业安全课程,辅之以一定比例的医学、心理学类课程,使学生重点掌握通用安全科学技术方法知识,学生的就业岗位主要是各个职业领域的安全管理人才。

(2)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不同

英、美国家的方案中以管理学、统计学、流行病学、心理学等为职业安全学科的主要专业基础课,有时辅以少量工程基础课程。我国的方案以力学、电学、各类工程学为专业基础课。

(3)生源和获取作为专业课基础的必要知识的途径不同

我国安全专业的学生基本上是刚刚完成12年基础教育的应届毕业生,知识连贯性好,但缺乏社会与工作经验,获取专业知识之前,他们在大学一、二年级通过学习设置稳定的工学基础课程获取基础知识。这些基础课除数学以外基本上是按安全健康事故发生的能量诱因设置的,如力学(机械能)、热学(热能)、辐射(辐射能)、电学(电能)、化学(化学能)等。能量的释放是安全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管理是根本原因。

西方国家安全专业的学生很大一部分是有工作经验或受过其他专业高等教育的成年人,他们获取基础知识有多种途径,有着不同的知识背景,对人文、社会、心理、经济活动有较好的理解,对解决安全健康问题有较多的经验,这对学习专业课十分有利。

(4)课程稳定性、通用性不同

英联邦国家的方案在各大学之间变化不大,比较稳定,通用程度高,但工程技术性较弱。安全工程专业在我国开始的时间较短,教学方案在各校之间变化较大,还很不稳定。如研究的我国5个教学方案中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急救技术课,只有一个方案中设置了组织行为学课程,只有一个方案侧重化工行业安全等。类似这种“一”的问题还有很多,说明我国具有相同专业的大学间还需要加强交流。由于我国的方案目标是培养工学学位,而工学有多个领域,教学方案必然有所侧重,所以通用性较差是明显的。美国教学方案的课程稳定性居于英联邦国家和中国之间。

(5)课程重点不同

方案对比还可以知道,在安全专业的教学中,英联邦国家重视安全管理,美国重视技术方面的工业卫生问题,中国重视安全问题的工程解决手段。

(6)课程范围不同

我国方案中的课程普遍没有涉及西方国家中常见的劳动关系(1ndustrial Relations)问题。劳动关系实际上是雇主(或行业协会)、雇员(或工会)、政府三方间的关系,正确处理这个关系对改善雇员的职业安全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这也是职业安全健康学科与管理学科交叉的一个重要方面。事实上有些国家的职业安全健康立法是三方协商的结果,也规定了三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我国方案中还对一些公共安全课程有所涉及,如道路安全、车辆安全、大气环境等,而英、美国家方案中的课程内容基本限于职业活动。

(7)研究生培养方案方面的差别

所研究的方案中,英、美国家安全学科研究生学习的课程同大学课程内容深度差别不大,广度大不相同,研究工作内容当然更是不同。我国方案中研究生和本科的课程是严格分开的,课程深度循序渐进。

(8)课程方案的影响因素不同

课程设置方案与所在学院、大学的师资力量有关,我国许多安全工程专业设置在资源工程、环境工程及其他工程学院内,不可避免地降低了教学方案中通用课程的比例。此外,英美国家在制定课程方案时常常听取工业界的意见,对学生就业极为有利。事实上,澳大利亚的六级安全中,高等教育层次准确地对应着工业界相应的安全职位。我国安全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机制尚在建立和形成之中,但目前很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国家政策虽重视安全,但工业界的认识还跟不上,所以安全专业岗位在招聘市场上十分少见。

3.4 案例研究评述

笔者在研究中选取的案例,尤其是英、美国家的案例还十分有限,得到的研究结论是比较粗略的,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才能得到教学方案间的定量可比关系。尽管如此,案例比较研究仍然显示了中外安全学科学历教育方案的明显差别。希望这个研究能对我国的专业教育方案建设有参考价值。此外,对教学方案差别的分析都是客观认识,笔者也并没有给出评论,目的在于提供真实资料。

4 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课程评价 方案评价 CIPP评价模式 新课程改革

一、课程评价含义辨析

就整个社会科学而言,课程评价属于方案评价的范畴。方案评价(program evaluation)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方案的设计、实施、改善、或者结果等,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方案,常常又称计划、系统、工程、制度、项目、活动等,可以包括任何有组织的、非常规的活动,如社会领域的计划生育制度,一般教育领域的义务教育计划,特定课程领域的新基础课程改革、某课外阅读计划、校本课程开发、作为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等。

作为方案评价的一种类型,课程评价是系统地运用科学方法,对课程的过程和产物,收集信息资料并作出价值判断的过程。

那么,课程的过程和产物又包括哪些成分呢?广义的课程产物,主要有课程目标、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这些产物,其载体为课程改革总纲、各科目的课程标准、各科目的课程资源和教科书、教师备课计划、教师的实际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中纸笔考试的试卷或者学生档案袋中的作品等。就运作过程而言,主要包括课程设计、课程管理、课程实施等。所以,一项全面系统的课程评价,就会涉及上述各类成分,这就是课程评价的对象。

这样看来,课程评价的含义和对象十分广泛复杂。课程教学活动中常见的一些评价,如课程资源和教材的评价、学生学业评价、教师施教评价等等,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子系统。另一方面,它们并不是只在课程评价的过程中才会出现,它们也是独立的,与课程评价并列并存。

在课程评价中,评价人员也会监控自己的评价行为,对课程评价进行再评价,也就是元评价。为了保证课程评价的质量,元评价日益成为课程评价的对象之一了。

二、CIPP评价模式之理论进展

在方案评价的各种模式中,CIPP模式的应用最为广泛、最为成熟。CIPP是背景(context)、输入(input)、过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这四种评价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组成的缩略语,该模式由斯塔佛尔比姆(Stufflebeam)及其同事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提出[1]。当时为了对美国政府资助的课程改革计划实施评价,他们先是采用了泰勒的目标模式,结果遇到了困难:学生的情况各不相同,评价者很难对课程目标作出一致的描述,而且目标模式只在课程实施结束时才提交评价报告,对于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无法解决。于是斯塔佛尔比姆与他的同事认识到,必须确立一种新的评价模式,为课程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评价不是为了证明(prove),而是为了改进(improve)。

在很长的时间内,CIPP模式主要包括了四种评价即四个步骤。不过,从本世纪初开始,斯塔佛尔比姆重新反思自己的评价实践,感到四步骤的CIPP模式还不足以描述和评价长期的、真正成功的改革方案。为此,他对其作出了补充和完善,把成果评价分解为影响(impact)、成效(effectiveness)、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和可应用性(transportability)评价4个阶段,由此构成了7个步骤的评价模式。斯塔佛尔比姆对每个阶段的含义及其具体活动,作出了更为明确的阐述[2]。

(一)背景评价,是对所在环境的需求、资源和问题的评价。在该阶段,评价者的活动包括:对方案所在的背景信息,尤其是方案受益人(beneficiaries)需求和资源的信息,进行收集和评估;访问方案的领导者,了解和讨论他们对于受益人需求的各种看法观点,识别本方案需要解决的问题;访问其他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进一步了解受益人的需求和资源,识别本方案待解决的问题;以受益人的需求和潜在资源为依据,评价方案的目标;指派一位评价者,监督和记录各种方案所处环境的数据资料,包括其它的相关方案、地区资源、地区需求和问题、政治动态等;方案的有关职员,应当定期向评价小组呈交收集到的有关方案受益人和环境的资料;每年或者在某个合适的时间,评价小组应该向委托人或者大家公认的利益相关者,递交背景评价草案报告,就方案有关的需求、资源和问题,连同对方案目标和优先事项的评价,提供最新的评价信息;大约每年进行反馈讨论会,就背景评价的结果,向委托人和利益相关者作出汇报、进行讨论;完成背景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二)输入评价,对其它可供选择的方案、本方案的设计和工作计划、本方案的财政预算等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鉴别和调查已有的方案,以便作为新方案的对照;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背景需求的吻合程度,以及其可行性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已有的研究和文献之结论的吻合程度;评价方案建议的策略,考查它与其它方案相比之下的优点;评价方案的财政预算,考查其能否保证完成预定的工作;评价方案的工作计划和日程安排,考查它已有的安排是否充足、技术上是否可行和政治上是否可行;撰写输入评价草案报告,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举行反馈讨论会,就输入评价的结果,进行讨论;完成输入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三)过程评价,监督、记录和评价方案进展中的活动。评价者的任务包括:对方案的实施状况,评价小组进行监督、观察、以图像或者录音的方式记录、以及定期撰写进展报告;与方案的参与人员紧密合作,记录方案实施中的事件、问题、费用、以及资源分配;定期访问受益人、方案领导、员工,以获取有关方案实施的资料;在方案档案库(profile)中,及时更新有关方案实施状况的资料和报告;定期撰写过程评价草案报告,发放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性讨论会上,呈现和讨论过程评价的结果;完成各阶段的过程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四)影响评价,对方案到达、影响目标受众(target audience)的程度作出评价。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顾问、和/或评价小组成员,建立所服务人员和团体的通讯录,记录他们的需要及其收到的服务;就该方案所实际服务的个人和团体与它意图的受益人之间的一致性程度,作出评价和判断;定期访问地区的利益相关者,例如社区领导、雇员、学校和社会方案的人员、职员、警察、法官和私房屋主,了解他们对于方案如何影响社区的看法;把所获得的有关信息和评价者的判断,及时放置于定期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恰当地服务了相应的受益人团体;判断方案在何等程度上,不恰当地服务了非意图的人员和团体;撰写影响评价草案报告,反馈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影响评价的各种发现;撰写影响评价报告,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五)成效评价,是对结果的品质和重要性进行评价。评价者的主要任务包括:访问主要的利益相关者,如社区领导、受益人、方案领导和职员、其它有关团体,了解他们对于该方案正向和负向结果的评价;选择合适的受益人,进行深度的个案研究;评价小组成员和方案职员提供证据,鉴别和证明方案对受益人所产生的成效的范围、深度、品质和重要性;评价小组成员汇总和评价方案对于社区的成效;运用目标游离评价法,评价方案实际上所做的工作,全方位地鉴别其正向与负向的、意图与非意图的成效;获取别处同类方案的本质、费用、成功之处的信息,与同类方案的对比中,判断本方案的成效;以草稿的方式,汇总成效评价发现,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在反馈会议中,讨论成效评价发现;撰写成效评价报告,并呈交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把成效评价报告整合到不断更新的方案档案库中,以及整合到最终的评价总报告中。

(六)可持续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成功地制度化了,将长久地得以实施下去。评价者的任务包括:访问方案领导和职员,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访问方案的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的问题,鉴别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回顾评价者有关方案成效、方案花费、受益人需要等的资料,判断方案的哪些成功之处应该和将会可持续地实施下去;访问受益人,就方案的哪些措施和条件,有助于方案的可持续性实施这个问题,鉴别他们的理解和评价;获取和检讨方案的计划、财政、人事安排和其它信息,评价方案将会可持续实施的概率;定期地回访方案,评价其成功之处正在可持续实施的程度;在评价的过程和最终报告中,汇总和汇报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中,讨论可持续性评价的发现,以及是否有必要进行追踪研究以评价长期的效果;撰写可持续性评价定稿,发送给委托人和公认的相关利益者。

(七)可推广性评价,即在何种程度上,方案已经和将会成功地被调适和应用于别处。评价者的任务包括:方案职员记录方案的咨询者、访问者,从中鉴别出方案的实际和潜在的采用者;调查有代表性的潜在采用者,要求他们:仔细阅读方案的描述性资料和汇总的评价发现;判断该方案与他们意图推广之地的情景的相关度;判断方案的品质、重要性、以及可复制性;报告他们是否正在或者计划采用该方案的全部或若干部分;访问和评价方案的调适部分;以草稿的方式,汇总和报告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在反馈讨论会上,讨论可推广性评价的发现;撰写可推广性评价定稿,提出具体的改善措施,并提供给委托人和公认的利益相关者。

上述7个阶段的描述,主要针对的是评价的内容。各阶段的方法,则可见下表。

表 CIPP模式各阶段可能使用的方法

三、CIPP评价模式的理论启示与实践应用

CIPP评价模式对我们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在理论上,CIPP模式毕竟属于一般方案评价的范畴,它自然适用于课程评价。不过,在应用于课程之时,需要结合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改造和完善工作,以反映课程本身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其次,CIPP评价模式的各个环节,尤其是新提出的可持续性、可推广性等概念的含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在实践上,CIPP评价模式可以作为我们分析此次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以及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框架。

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推行素质教育以来规模最大的改革之一。对此进行评价和监控,至为重要。的确,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要“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周期性地对学校课程执行的情况、课程实施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评估,调整课程内容、改进教学管理,形成课程不断革新的机制”[3]。仅就文字表述看,这里的课程评价,主要是课程实施之评价和反馈,缺少了对课程设计、课程管理等的评价和反馈机制。

实际的情况也是如此。此次新课程改革,在国家层面上,专门性的评价工作,主要分为两类。

一是专题性评价。如由董奇牵头的“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对教师发展状态、学业评价方式的进展,进行评价。由余文森牵头的“新课程教学专业支持工作”项目组,对课堂教学的进展,进行评价。对新课程改革各实验区中考的进展,则每年都在进行评价。各专题性的评价,也可以视为课程评价的一小部分,但是毕竟不等同于课程评价,所以不拟在此展开论述。

二是整体性评价。由马云鹏牵头的课程实施评价课题组,受国家教育部的委托,先后于2001年12月、2003年5月和2004年12月三次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了调研评估[4]。前两次以国家级实验区为主,第三次以省一级实验区,特别是农村地区实验区为主。

课题组三次评估调研的内容和结构基本相同,使用的工具相似。例如,第二次评价的主要对象和范围包括: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实验的组织与管理情况;实验学校对实验工作落实情况;实验班的教学情况;管理者、教师与学生的变化。

对照CIPP模式,以及我们对于整个课程理论、课程评价对象的理解,在对我国新课程改革方案进行评价时,还可以包括以下问题:新课程改革,对学生、学科、社会三者的需求分析,以及对改革的条件分析足够了吗?所设计的新课程改革方案,包括目标、内容、教法、学业评价等等的设计,合理吗?是否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对原课程的分析合理吗?对国际趋势的把握精确吗?国家层面上的资源投入、课程管理是否足够和到位?从课程实施和过程来看,有哪些课程意图和设计已经成功了?它们具备可持续性吗?实验区的成功经验,能够推广至全国吗?自然,要按照CIPP模式,对课程改革方案作如此全面的评价,非常困难。例如,教育部是否认同和愿意作出如此大范围的评价授权?评价的经费足够吗?评价小组具备如此广泛的能力吗?国内已有的课程理论、评价理论,足以支撑如此大规模、深度的评价吗?就现状而言,回答可能是否定的。就未来趋势看,就评价的应有内涵来看,似乎又必须给以肯定回答。

注释:

[1] Stufflebeam, D. L.. Evaluation as Enlightenment for Decision-Making. In H. B. Walcott (Ed.), Improving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an Inventory of Measures of Affective Behavior (pp. 41-73). Washington, DC: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Education Association. 1969.

[2] Stufflebeam, D. L.. The CIPP Model for Evaluation. In D. L. Stufflebeam, %26amp; T. Kellaghan, (Eds.), The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Evaluation (Chapter 2). Bosto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3.

[3] 教育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 教基[2001]17号, 2001,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