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赋能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赋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技术赋能

篇1

关键词:数字化;知识管理;管理能力

知识管理的概念由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在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他判断“当今的时代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未来的典型企业以知识为基础”。此后,日本教授野中郁次郎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知识创造理论”,并指出“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方法被引入到中国。伴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和数字化浪潮的冲击,企业对数字化时代的知识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又有新的需求。

一、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理论

企业知识管理思想借助于管理学百年以来的发展实践,融合企业管理思想、现代管理理念、知识经济理论、现代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理论思想,服务于企业生产经营,经过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得到企业界的广泛认同。

(一)对企业“知识”的认知

企业知识管理所“管理”的知识是“组织知识”,是指企业里“特有”的知识,这里的“特有”通常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活动经验中获得的,是为能实现组织目标所“使用和共享”的信息。企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是基于企业内部来源(如企业知识产权,从经验获得的知识,从失败和成功项目吸取的经验和教训,获得和分享未成文的知识和经验,过程和服务的改进结果)[1]。日本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基于对日本成功企业的实践案例研究,他认为那些“没有被表述出来的、高度个人化的知识、技能、秘诀”“深深根植于企业某种工艺、某种专门技术或业务活动”的隐性知识(1958年,迈克尔·波兰尼提出隐性知识概念)对于组织发展、对企业持续创新都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野中郁次郎认为企业要“有组织”地对企业内部“特有的”“隐性知识”进行挖掘,并且要促使企业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之间进行相互转化[2]。这一观点深刻影响着国内企业知识管理的实践。

(二)对企业“知识管理”的认知

知识管理作为一种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方法,是伴随着各种标准认证、体系认证于20世纪80年代被引入中国,并应用于企业管理实践活动中。我国从2009年开始组织知识管理标准的制定和,GB/T23703.1-2009《知识管理第1部分:框架》提出知识管理的概念模型;GB/T23703.2-2009《知识管理第2部分:术语》中界定知识管理(KnowledgeManagement)为“对知识、知识创造过程和知识的应用进行规划和管理的活动”。从而可知,企业知识管理是一个围绕“知识创造、知识识别、知识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的动态管理活动过程,知识管理工作主要集中于战略目标、组织建设、内容管理、流程规范、激励机制、知识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知识管理从重视知识的内容建设,转向知识管理体系搭建、知识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以此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希望通过知识管理,沉淀企业知识,提高生产效率,助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

二、数字时代知识管理面临新挑战

当前社会正处于“万物皆数字”的时代,随着数字化的广泛运用,从“互联网+”到“智能+”,数字技术与产业业务正进行着深度的融合。数字技术对知识管理活动带来非常多的冲击和改变,使企业知识管理呈现出了新的特征,传统知识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需求。

(一)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内容面临的困境

企业传统知识管理的“知识供给”逻辑——是“当有问题解决时能找到已有的经验知识”,这种逻辑下的知识管理重点在于知识的收集和存储,企业知识的内容主要是“与业务流程有直接关系的知识”“以往成功实践经验”,目的是使“以往成功经验和实践”能够得到“复用”。在数字化时代,数据成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的第五大生产要素,数字要素构成了知识、经验和技能的新载体,智能化、平台化、个性化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新特征[3]。一方面,企业要面对内部海量数据的结构化处理、业务中产生问题的动态反馈、业务信息的迅速捕捉与深度挖掘;另一方面,企业还要应对外部信息资源的涌入和过滤,这就使得企业知识资源在整合和重构、多样化和个性化、共创和共享等方面面临更多的挑战,企业传统知识供给模式不能有效解决内部知识需求与知识供给之间的“供需落差”,知识资源可能将面临间断性的“短缺”困境。

(二)业务体系间存在“知识孤岛”现象

企业数据不仅贯穿于整个生产过程,而且深入企业的组织、流程、全价值链、日常工作等各业务环节。数字时代,企业对数据的获取和整合、知识的精度、实时性和准确性等提出的要求更高。而在现实中,企业基于保护内部数据安全的需要以及企业组织的科层制分工,导致业务系统大都采取独立运行模式,数据封闭在自己的业务系统中。例如,企业PDM(产品数据管理)、MES(制造执行管理)、ERP(企业资源计划)、OA(办公自动化)、协同办公等系统,各系统产生了海量的、多样化的数据。不同数据结构的资源系统往往缺少协同或有效的关联整合,极易出现业务体系间的“数据孤岛”现象。“数据孤岛”浪费企业的信息资源,造成业务壁垒,阻碍了对业务周边强相关信息的了解途径,而且不利于知识共享,不利于新问题的快速回应,不利于跨业务领域的知识碰撞和学习,进而影响企业知识的应用和创新。企业如何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增强业务数据处理能力,提高对碎片化知识的整合和数据挖掘,打破“部门墙”,加强数据在各业务系统间的流动,让数据真正发挥作为生产要素的强大作用,已成为企业在数字化时代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知识管理能力面临新的挑战

在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在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等方面的主要活动并没有改变,但由于数字技术带来新的工作场景,随之产生新的知识管理需求,这是传统知识管理观念和管理模式所不能有效提供的。这是因为,传统知识管理关注“硬实力”建设(组织、内容、流程规范、知识管理系统等),而数字化时代更关注“软实力”(个性化和多样化知识内容、精准知识提供、知识获取过程中的体验感等)。因此,企业要做到有效的知识管理,就不能把“数字化”看成知识管理“单纯的技术工具”,必须对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的内涵和外延进行重新的思考。“知识正成为一个战略性的变量而不是生产性的变量”,企业如果没有“知识驱动的能力、知识与技术组合的能力、知识与组织兼容的能力”,其实就没有新机会。面对知识管理的新变化,企业需要从整体管理视角对知识管理进行思考,重构知识管理组织运行模式,摒弃原有知识管理的思维惯性和路径依赖,而这仍需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数字化赋能企业知识管理的价值走向

数字化时代,面对知识管理的智能化、平台化、个性化的发展趋势,企业需要通过数字技术使得知识管理与IT技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等能够有效融合,重新梳理、挖掘、整合、优化企业知识资源,促进企业知识管理的再创新。

(一)推动企业知识提供的精准化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并不是职能管理,它的驱动力来源于业务需求、员工需求,而非职能任务,数字化技术可以有效精准、动态匹配客户需求,推动知识提供的精准化。首先,更需要跟业务连接,搞清业务逻辑,洞悉业务诉求,关注现在和未来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基于岗位职能、业务流的知识树,结合业务专业特点和业务流程,围绕业务架构,借助数字化的力量,以知识用途为末级目录来构建的知识资产框架,将关键业务节点模块化,形成一张适用于岗位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的知识清单,并伴随业务开展,汲取为业务真正所用的专业知识,完成知识沉淀。其次,推动企业知识需求分析的精准化管理。围绕需求去协调整合知识资源,以需求引导供给,以供给促进需求。通过挖掘和分析有价值的搜索数据,发现和预测企业的知识需求动向,利用数字技术对知识需求反馈进行有效分析,逆向反思原有知识清单和知识资产框架,并有计划地对业务流程中的知识进行不断补充、完善和迭代更新,只有这样才能既提高知识传递和知识共享的应用效率,又有效拉动精准知识的提供能力。

(二)推动企业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管理

企业知识来源于业务,更要服务好业务。数字化时代知识管理的主要活动内容(如知识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共享和知识创造)虽然没有发生变化,但企业对“知识获取”和“知识运用”能力则提出更高要求,提供智能化、个性化的知识服务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发展趋势。首先,推动数字化技术下的智能搜索。例如,在搜索企业技术标准、作业规范、优秀经验、技术要求、工作模板、专利时,通过关键字、关键问题、图片,能自动进行知识识别和知识整合,同时提供文本、可视化等多元化的搜索信息,实现智能化知识检索,减少搜索的盲目性,提高知识的复用率。其次,推动企业智能化知识管理建设。利用数字化、智能技术和大数据,结合企业行业特点和专业岗位任职能力,在已有知识结构化、知识图谱化的基础上,让各业务系统之间互通互联,把企业知识管理核心工作、知识管理系统、数字化三者有效地结合在一起,让企业知识变得更加“智能”,实现基于流程与任务的企业知识精准、有效推送或投放[4]。

(三)推动企业知识的数字化管理能力

企业业务的数字化推动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企业知识的数字化管理能力已成为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的新内涵。首先,应深刻地认识数字技术在企业知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数据挖掘和知识资源整合将成为企业知识管理的关键,是有效支撑企业业务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借助大数据、云搜索等数字化技术,企业通过对业务数据处理、业务信息准确迅速捕捉与深度挖掘、知识信息深度加工、新业务知识动态反馈等能力的增强,构建“数据提炼—价值信息—知识沉淀—知识应用”的数据价值创造模式,让数据真正成为企业发展的新动力,让知识管理真正地成为企业的“智慧大脑”。其次,重视企业“人”的数字化。“人”才是企业知识创新与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要让企业中的“人”能跟上数字技术的发展速度。企业可以通过数字技术(如人工智能),打造沉浸式新的工作场景和业务模式,提高员工工作体验感,使其在参与业务流程活动中掌握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每个人知识创造的参与度和积极主动性,使其在“数字化中学习”,转化为“数字化”员工。

四、结语

为应对数字化时代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新挑战,本文通过梳理企业知识管理基础理论,分析了数字时代企业知识管理面临的新困境,提出了企业知识管理要与数字技术、组织结构、业务流程、组织中“人”等要素进行有效融合,以推动企业知识提供的精准化管理、企业知识服务的智能化管理和企业知识管理的数字化能力的观点。旨在通过提升企业知识管理能力,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最终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开峰译.知识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兮,李玉龙,成一航,等.数字化知识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综述[J].数据与计算发展前沿,2021,3(2):23-38.

[3]董小英,胡燕妮,曹坤坤.数字经济时代的知识管理:挑战与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19,1(63):60-64.

篇2

本文网址:http:///tabid/583/InfoID/2724/frtid/911/Default.aspx

摘要: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haftsorganizationen)在2013年1月启动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priority initiative-digital information),旨在促进数字科研信息的开放共享与利用。普鲁士文化遗产暨柏林州立图书馆、萨克森州暨哥廷根大学图书馆、法兰克福大学图书馆等加入了数字信息工作小组。该计划包括国家许可制度、国家典藏战略、科研数据、开放获取、法律框架、虚拟科研环境等6项执行方案。德国科学组织联盟及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将在2013-2017年间为德国科研人员提供更为强大的知识服务能力。

关键词:德国信息政策 科研数据政策 开放获取论文资助 机构知识库 知识产权 著作权

1 德国国家数字信息计划的概况

数字信息计划是德国国家级信息政策,是由德国10家有代表性的科研机构组成的科学组织联盟,根据科技发展所需要的信息基础设施(包括技术软硬件、法律法规政策、人力资源培养、财务与商务环境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所设计的5年计划。第一期着重于组织和整合各个单位成员的需求、意愿、资源和政策方案,第二期着重于具体政策实施。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在2013年1月正式启动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Priority initiative digital information) [1-2]:将在5年内结合专业和政策领域的合作伙伴,建立数字化科研基础设施以及共享资源,并且在国家和国际背景下继续从法律、财务、技术和组织等4个层面持续推进开放出版和开放获取在科学领域内的实践。

该联盟由10家德国科研教育单位所组成(见表1),旨在提升科研与教育中的数字信息支撑能力,以满足“科学需要快速、自由和不受限制地交流信息”的需求。

在2008年至2012年推行的第一期工作基础上,第二期计划于2012年1月26日制定[3],并且在2013年1月17日向外第一期工作总结以及第二期计划重点。称为“数字信息重点倡议”,主要内容包括[4]:①促使数字出版、科研数据和查询检索的全面开放,以确保日后在其他科研环境中的数字信息的可用性。②创造在国际上传播德国科研出版和科研数据的有利条件。③确保全球数字媒体与内容的长期获取以及融入德国数字科研环境。④持续创新支撑学术科研活动的信息技术和数字方法。

2 德国科研资助单位、科研单位、国家以及地方图书馆的参与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自2008年成立以来,已经在第一期计划中完成基本原则、策略、国家许可的指导方针、科研数据共享协议、虚拟科研环境的建立、开放获取范式的国家存储等,并且为著作权法修正提出科学界的修法建议。第二期数字信息计划包括6个战略实施方案[5]:国家许可制度(Nationale Lizenzierung)、国家典藏战略(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科研数据(Forschungsdaten)、开放获取(Open Access)、法律框架(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虚拟科研环境(Virtuelle Forschungsumgebungen)等推进计划。

德国主要的公共、教育、科研图书馆也参与了第二期计划的各个工作小组,如表2所示: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的运行机制是[12]:各个成员单位派员成立共同监督小组,且各自指派两名人员负责协调沟通,工作小组定期向监督小组汇报各项工作进度,监督小组负责检查工作并且制定进一步发展的行动建议。

德国图书馆参与数字信息计划的方式,一是由主要具有相关经验的图书馆承接研究项目,成为工作小组的成员;二是在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根据监督小组制定的最终行动纲要,实施有关的政策推进工作。

3 数字信息计划中的政策实施重点

根据德国数字信息的6项计划,在提升该国的知识服务能力方面,主要是为满足在数字化科研时代中的学术交流需求以及解决如何破除信息交流障碍的各种困难。

国家许可制度[13]:在国家范围内以及其他开放获取领域中,实现数字出版物在最广泛意义下的可用性。第二期计划主要是促使联盟成员在联盟倡议的原则下,联合收购许可证。其目的是为了实现科研信息市场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将数字信息资源供应从供应驱动(商业模式)扭转为需求驱动(科研友好模式)。

国家典藏战略[14]:实行德国科研基金的国家战略以及科研机构长期保存的“双层(doppelten Bodens)”做法,以实现数字出版物的永久保存。第二期计划要求实施对电子信息资源长期保存的各项协议和项目。

科研数据管理[15]:旨在以专业的信息科学与信息技术方法,实现科研数据的收集、存储、开放共享。第二期计划包括:改进数据互操作性和元数据交换方式,以成功案例促进科研数据的使用与开放,分析科研数据中心的营运成本,确保用于科研目的的科研数据不受访问限制等。

开放获取运动[16]:主要为数字科研环境去除财务、技术或者其他法律方面的障碍。第二期计划旨在促进科研数字信息的全面开放获取,通过政策以及实践指南,引导科研教育机构有系统地在不同学术领域内实践开放获取。协同科学欧洲(Science Europe)和全球研究理事会(Global Research Council)共同促进开放出版和开放获取。

法律法规政策[17]:著作权法以及邻接权的法律框架对发展数字科研环境至关重要。第二期计划着重对著作权法法条进行修订,提高联盟在著作权权利事务中的会议协商地位以及解决联盟协议中的若干交叉议题,例如开放出版、出版物与科研数据的使用权利,开放获取服务的长期资助以及确保开放获取的合法权益等。此外,联盟伙伴努力争取减低对数字出版的税收,使之达到与纸本出版相似的水平。

虚拟科研环境[18]:构建可让科学家们在不同地方,以不受限制的方式进行科研合作的工作平台,包括从处理科研数据到发表成果的整个过程的软件和网络通讯基础设施。第二期计划将着重提升现有工具在映射和分析方面的能力,从临时搭建平台过渡到永久性操作(明文表示不会考虑许可证和收费制度),探讨新的组织形式可能产生的各种法律问题(如土地资金资源等)以及评价与交流成功案例的经验等。

4 德国数字信息计划将对全球科技界产生广泛影响

德国科学组织联盟在《数字科研数据》的文件中强调[19]:数字信息计划旨在实现该国提升科学质量、生产力和世界竞争力等目标,是科学、政治和其他社会部门必须共同投入的一项战略任务。

第一期计划着重规划和设计,第二期计划注重实践和推广,每期计划历时5年。这些内容不仅与德国图书馆及信息中心的知识服务相关,也与世界各国的图书情报事业有关。该计划参考了全球相关政策报告与本地实务经验,并且结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与图书馆事业,形成一系列协议、规范、实践指南和行动计划(请参考http://allianzinitiative.de网站中的文件),其具体实践过程与结果,值得我国图书馆界观察借鉴。抛砖引玉,是以为文。

参考文献:

1.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Priority Initiative “Digital Information”[EB/OL].[2012-08-16]. http://allianzinitiative.de/en/start/.

2. 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der Allianz-Partnerorganisationen[EB/OL].(2008-01-11).[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fileadmin/user_upload/keyvisuals/atmos/pm_allianz_digitale_information_details_080612.pdf.

3. 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 der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Fortsetzung der Zusammenarbeit in den Jahren 2013 bis 2017[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fileadmin/user_upload/Schwerpunktinitiative_2013-2017.pdf.

4.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etzt die Schwerpunktinitiative ?Digitale Information" fort[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euerungsgremium/allianz_der_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_setzt_die_schwerpunktinitiative_digitale_information_fort/.

5. Allianz der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tart[EB/OL].[2012-08-16].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art/.

6.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Nationale Lizenzierung[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lizenzierung/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7.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hosting_strategie/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8.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Forschungsdat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forschungsdaten/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9. Allianzinitiative.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Open Access[EB/OL].[2013-04-07].

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open_access/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10.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rechtliche_rahmenbedingungen/arbeitsgruppe_materialien/.

11.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Vorsitzende der Arbeitsgruppe Virtuelle Forschungsumgebung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virtuelle_forschungsumgebungen/.

12.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 Steuerungsgremium[EB/OL].[2013-03-08].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steuerungsgremium/.

13.Allianzinitiative. Nationale Lizenzierung[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lizenzierung/.

14.Allianzinitiative. Nationale Hosting-Strategie[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nationale_hosting_strategie/.

15.Allianzinitiative. Forschungsdaten[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 /forschungsdaten/.

16.Allianzinitiative. Open Access[EB/OL].[2013-04-07].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open_access/.

17.Die Allianz der deutschen Wissenschaftsorganisationen.Rechtliche Rahmenbedingungen[EB/OL].[2013-04-07]. http://allianzinitiative.de/de/handlungsfelder/rechtliche_rahmenbedingungen/.

篇3

“白皮书”分享了数字化转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为中国企业在加速数字化转型中遇到的困难和痛点“献计”。大会还邀请了戴尔、联想、惠普、华硕、华为、宏和清华同方等厂商共同探讨了企业转型背景下如何加速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推动企业快速成长等话题。

数字化转型已经无处不在

IDC数据显示,2017年将有67%的全球1000个大企业将数字化转型作为企业战略核心。在中国,2017年基于第三平台技术和6大创新技术加速器的ICT市场规模将达到30亿元人民币,这一数字在2020年将超过50亿元。

然而,目前中国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面临着紧迫的压力和巨大的挑战。据IDC统计,目前中国85%的企业尚处于数字化转型入门探索阶段,转型诉求还集中在通过数字化技术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企业生产效率方面。数字化转型人才稀缺以及新数字化业务系统复杂程度高和硬件环境的集成与协同不足,这些问题也阻挠着中国企业数字化转型前进的步伐。

IDC中国区助理副裁王吉平表示:“未来10年既是中国经济调结构、转方式、创新升级的10年,也是IT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升级的10年,更是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的10年。PC作为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也被重新定位。”在转型过程中,PC需要转变角色,从传统的办公生产工具转变成为业务赋能工具,通过在产品形态、计算性能、交互方式、协同扩展能力及安全可靠性等方面的创新提升,切合企业数字化转型所需,驱动业务发展。

商用PC举足轻重

企业在转型升级中,商用PC不仅是核心的办公生产力工具,也是企业业务赋能工具。数据信息在企业转型过程中正变成运营资源。满足新的计算场景的同时,无缝对接各类设备的PC可以有效收集和处理海量数据,创造商业价值。

英特尔中国区市场部总监张怡[在论坛中表示:“一直以来,英特尔都在从战略和策略的高度为促进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全面支持和不断升级的解决方案。我们凭借长期的技术、市场经验,总结出企业PC换新的最佳周期和更换策略,能够帮助企业最大限度降低成本、减少安全风险并提高员工效率。同时,英特尔对于智能互联时代数据洪流带来的产业数字化变革,有着较多的理解,我们希望帮助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使产业升级、创新驱动能落到实处。”

篇4

2018年,是AI赋能行业、展示威力的关键年。企业和公众已经不再质疑“AI能不能”,而是迫切的想知道“AI怎么能”。AI必须要在生态建设、行业应用、产业赋能等方面取得比以往更大的成就,才能更进一步,形成燎原之势。

针对这个趋势,在1月16日CSDN举办的“AI生态赋能2018论坛”上,CSDN副总裁孟岩重磅了《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本路线图从AI基础资源、AI基础技术以及AI技术主要应用领域等方面着手,基于十多位特邀业内专家的支持及众多的实际案例调研,探索不同行业的企业智能化升级的路径,并首次提出了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并将随时更新,动态开放,希望成为中国企业实现AI转型的有益参考。

CSDN《2017~2018中国人工智能产业路线图V1.0》

主要观点摘编

1. CSDN首次推出AIMM——企业智能化成熟度模型

根据AIMM可以将企业按照智能化的程度划分为0~5级6个发展阶段:

0级企业无信息化

1级数字化:企业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2级商业智能:在业务中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实现描述性分析

3级算法模型:企业运用机器学习算法建立模型,预测和优化决策

4级AI采用:在业务中使用AI为基础的解决方案,实现创新和效率的提升

5级AI驱动:以AI为核心的全新企业形态和商业模式

2. AI投资热潮来临,然而超过五分之一的企业还不具备基本条件

2017年CSDN中国软件开发者大调查显示,22%的企业还未进行信息化改造,51%的企业刚刚在核心业务中实现了核心流程标准化和数字化。

3. AI人才需求迅速增长,薪酬比IT工程师高出一个等级

2017年,AI类工程师在全部IT技术招聘岗位中的占比为9.86%,是2014年的8.8倍。

十年以上工作经验的AI工程师,最高年薪可达140万,而10年以上工作经验的普通IT工程师的最高年薪还不到55万。

4.中美互有胜负:美国垄断AI芯片,中国在AI应用领域蓬勃发展

中国在AI芯片领域实力薄弱,玩家多为创业公司。而美国在这一领域既有英伟达、英特尔等重量级玩家,创业公司也层出不穷。

中国在AI领域除了BAT之外,还诞生了包括商汤、旷视、云知声在内的新兴独角兽,融资额度甚至超过美国同行,支撑AI应用蓬勃发展。

5.金融、文娱、安防等领域向AI转型的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有待观察

AI对各行业赋能需具备数据、计算力、算法、应用场景这四个要素,其中计算力属于通用基础设施。

金融、文娱、安防等行业条件最成熟,农业、制造业等还在积累阶段。

6.人工智能领域投资额逐年攀升,智慧金融、智能汽车、智慧医疗最受资本青睐。

篇5

然而,真正的威胁在别处,而且有可能冲向2017年,这就是中产阶级的极度恐惧。近25年来,这种恐惧日益加剧,但因为发行大量货币而避免了让它变成愤怒。

全球化压垮了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下层”,也就是工人和工业领域的雇员,但大量发行货币到目前为止避免了通货紧缩、国家破产和社会突发事件。还有什么比个人房产所有权更令人放心的呢?还需要发行更多的货币来治愈危机,而且坦率地说,根本就没得选择。可是,我们现在该因为流动资金而无法安心了。

银行和保险公司因无息贷款而耗尽资金。放弃零利率,金融系统就会崩溃;如果不放弃零利率,则经济会崩溃。各国银行的银行家们还有多长时间来走钢丝呢?

停止大量发行货币对我们焦虑的中产阶级人士不利,因为他们将遭遇新的冲击,也就是人工智能的冲击,它将摧毁那些能躲过新兴国家竞争的熟练工种。

两百年来,工人们学会了忍受技术进步,后者在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摧毁的就业机会比它能提供的少。随着数字技术大发展,就业的良性循环首次变成了恶性循环,开启了人类工作大量消失的可能性。机器人在新兴国家扼杀了蓝领们的就业机会,人工智能则在发达国家扼杀了具有附加值的白I就业机会。通过给富国以及后来的新兴国家中产阶级带来希望的教育以让后者获得地位提升的社会体系处于危险中。

这种全球性的变化让人预测不出多么乐观的前景:贸易保护主义、民族主义、拒绝民主、国际局势紧张……英国脱欧或特朗普都有可能只是国家民粹主义海啸的前奏。但是,无论人们愿意与否,地球将会采纳数字技术,因为任何人、任何事情都无法阻止这样一种进步。此外,许多难以克服的重担将会依靠这些新工具的高效得以解决。例如,只有数字技术可以低成本地让教育和医疗变得更好,对于负债累累的国家来说,这两个领域负担最重,应该对它们加以挽救以保护那些将受到数字化影响的民众。在第三世界国家,尤其是非洲数十亿年轻人的健康和教育,如果不借助数字化解决难题,将无法得到保证。我们已经被数十万难民搞得焦头烂额,如果再有百万难民来到我们家门口,我们该怎么办呢?

在这个数字化的地球上,最优秀的将会继续生存下去。今天,美国拥有压倒性的优势。美国股市近年来依靠著名的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等公司强势走高。欧洲必须拒绝这样一种垄断,而且法国在这种大国集团游戏中只能是最重要的。

篇6

年报数据显示,2015年欧莱雅在华销售总额达149.6亿元,同比增长4.6%,中国已超越法国成为欧莱雅全球第二大市场,仅次于美国市场。尤为亮眼的是,欧莱雅电商渠道的全球销售额达13亿美元,占集团销售比例8.69%,其中中国较去年增长60%。

2012-2015年,欧莱雅在中国的增长分别为12.4%、10.2%、7.7%及4.6%,增速逐年放缓。有调查认为,日韩品牌的热销、中国本土品牌的崛起及年轻消费群体的小众化趋势,使得美妆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同时,受国内商业大环境影响,实体零售行业整体低迷,依靠便利店、超市、传统百货为主要销售渠道的日化企业也到了变革时刻。

斯铂涵显然看到了市场的改变。他告诉记者,如何与新一代的消费者建立并维系紧密的关系,才是欧莱雅中国制胜的关键。“欧莱雅希望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和解决方案,通过电商覆盖、触及到更多消费者,不管他们生活在中国的哪个地方。”

10亿消费者 美宝莲MAKE IT HAPPEN活动现场,Angelababy担任代言人。

3月中旬,一箱箱新品中样从欧莱雅仓储中心出发,运输至菜鸟驿站分布在全国的210家派样站点。近20座城市中,有3000家便利店及500家高校的菜鸟驿站站点上贴着二维码,消费者扫描后只需支付1分人民币,欧莱雅的新品中样便会从派样站点到达消费者手中。

菜鸟驿站营销专家曾凡春向《21CBR》记者解释道:“每年欧莱雅都会在春季新品,不同的是,以往新品预热是通过微博发帖、淘宝推荐,停留在展示层面,今年是直接派发中样,线上线下互动。”之前,曾凡春就曾与欧莱雅电商部门人士有过交集,“欧莱雅在寻求一种创新营销,能够贴近消费者生活,连接用户。”

合作的结果超出了欧莱雅预期。“欧莱雅CMO看到数据后非常惊讶,他们没想到能够获得这么多新用户。”曾凡春说。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最新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即90.1%的网民通过移动端连接网络;其中,10-39岁年龄段为我国网民主要群体,占比高达75.1%,正是欧莱雅面对的主要客户群体。

此次欧莱雅派出的新品主要集中于欧莱雅官方旗舰店、欧莱雅男士旗舰店、欧莱雅美发旗舰店及美宝莲旗舰店,共派出20万份试用装、40多款特别折扣产品,触及年轻群体多达500万。

曾凡春算了一笔账,线下新增用户成本平均在10元左右,如果新增10万顾客,成本则为100万元。此次为期10天的新品推广活动中,20万份试用装全部被认领,经欧莱雅内部数据匹配后发现,其中90%为新用户,且大部分为淘宝初级会员。这意味着,通过二维码扫描,欧莱雅获得了10余万具有可观消费潜力的用户,新数据价值逾百万元。

另一方面,不同于传统物流,菜鸟驿站的特别之处在于其分布在全国的4万站点。商户将所需货物整体运往站点,再由站点就近分派,其成本远低于商户直接以快递方式派发单件产品到用户手中。以江浙沪地区为例,目前该地区单件快递成本为3-5元,若派送10万份单品,其成本至少为30万,而通过菜鸟驿站,商户只需支付整箱运送的物流费用。

斯铂涵也对与菜鸟驿站的合作做出了满意的评价:“欧莱雅中国和菜鸟驿站之间的合作是探索的第一步,在此基础上,欧莱雅可以获得更多数据和信息,加深与消费者的互动。”他透露,欧莱雅中国的目标是10年内触及到10亿消费者,而菜鸟驿站正好能为欧莱雅提供更宽广的渠道。

数字化与电商

事实上,欧莱雅中国的数字化尝试早已开始了。2010年,巴黎欧莱雅天猫旗舰店正式上线,以大众品牌为切口,欧莱雅旗下美宝莲、兰蔻、HR、碧欧泉、巴黎卡诗等品牌相继上线天猫、京东等电商平台,同时,大部分品牌均有其垂直官网。

“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令人赞叹。5年前,欧莱雅电商业务规模基本为零,现在,电商已经是欧莱雅在中国排名前三的销售渠道。”斯铂涵对《21CBR》记者说。

根据品牌定位不同,电商平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以美宝莲为例,其定位为前沿潮流彩妆产品,包括专业脸部彩妆、眼部彩妆、眉部彩妆、唇部彩妆等产品,目标客户为年轻群体。而对于“巴黎欧莱雅”这一品牌而言,欧莱雅集团所要做的是通过电商扩大受众范围,从一二线城市覆盖至三四线城市。

在欧莱雅集团方面, 2014年正式设立全新的CMO职位,由曾就职于微软与全球管理咨询公司Capgemini的Lubomira Rochet担任,目前该数字部门已逾千人,其主要任务包括:提高集团人才的数字化技能、提升欧莱雅中国的在线销售份额、建立与消费者的直接关系以及如何维护和加深这层关系。

在欧莱雅中国区CMO Asmita Dubey看来,数字化与电商是完美搭配的一对,可以将不同消费者导流到各个平台,以适应并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和渴望。

以往,广告在品牌与消费者之间扮演着重要角色,品牌通过广告将产品推向消费者,单向告知消费者产品的优势,吸引消费者购买;现在,信息流动成本的降低与消费者需求多元化,让传统广告模式不再“一呼百应”,甚至相反,品牌开始试着接触消费者,先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继而再向其推荐个性化产品。

“我们力图渗透到整个消费者的购买决策过程中,通过在线投放和购买、自有平台账号营销以及与其他平台合作等方式,能让万千消费者接触、了解、喜爱并最终做出购买的决策。” Asmita Dubey向《21CBR》记者介绍道,在执行上,欧莱雅的策略是:通过网络电视,醒目的网络横幅广告和App广告形成品牌认知;通过信息搜索介入考虑过程;通过电商平成购买决定;通过社交平台进行后续维护。

“越来越多的化妆品消费者通过网络搜索产品的信息,如使用评价和视频教程,同时也在不断了解品牌的历史和文化。数字化让消费者得以在购买前中后都能了解到足够的信息和服务。” Asmita Dubey透露,欧莱雅正在利用网红的力量推动C2B的商业模式。不久前,美宝莲邀请Angelababy担当代言人,通过直播、网红及VR等方式传播,在极短的时间内就售出上万只新品唇膏。

斯铂涵也表示,数字化和电商正在改变欧莱雅与消费者互动的方式。“数字化说到底是互联互通,数字化和电商结合在一起产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年轻一代是数字化的一代,欧莱雅需要和消费者之间建立更好的联系和关系。” 在手机程序上控制理肤泉UV紫外线感应贴。

跨界科技

在5月18日举办的一个新品会上,欧莱雅中国研发和创新副总裁博思赋的手上贴着一张蓝色爱心型贴片――理肤泉UV紫外线感应贴,这是由欧莱雅旗下品牌理肤泉研制的美妆行业首款“纸联网”穿戴设备,厚度仅为50微米,主要功能是探测紫外线感强度,并给予消费者精准的防晒建议。

当记者将其称为非化妆品类产品时,博思赋举起手晃了晃说:“在我看来,感应贴就是美妆产品。”据介绍,用户可将感应贴贴于身上任何一处,含有的光敏染料会根据日照情况变色,以显示出不同的紫外线照射剂量。接着,下载与之适配的手机客户端,在应用程序中建立包含肤色、肤质、肌肤光反应分型等个人数据。通过美妆客户端+智能硬件的联动,应用程序将根据个人数据生成自我监测的提醒时间,推送精准、个性化的防晒方案。 欧莱雅中国2012-2015年在华营收情况

“欧莱雅作为以研发为主的企业,一直在关注未来发展的趋势和前沿科技,只不过在数字时代,需要采取更加高精尖的技术才能转化成这样的产品。”博思赋对《21CBR》记者说。

尽管理肤泉UV紫外线感应贴在正式推出前已在全球范围内对40万消费者进行了测试,但现阶段,该产品仍不对外销售,而是以赠品形式推广。博思赋对记者表达了顾虑:“肤色是非常重要的信息数据,而仅仅在中国就有7种不同肤色,所以只有获得更多信息,产品才能做到精准。”

篇7

数字化小组工作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数字化改革的决策部署和《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关于印发“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2021年工作方案的通知》(浙农字函﹝2021﹞229号)要求,切实抓好“数字三农”专班重点任务“肥药两制”改革集成应用,推动“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建设数字赋能,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职责分工

(一)机构人员

组长:皇甫伟国,负责小组全面工作。

副组长(常务):朱秀丽,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小组日常工作,协调对接相关单位。

副组长:宋兆祥,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子平台、农产品合格证、农业主体生产记录等工作。

副组长:余晓华,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做好自建农资监管平台网络公司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的协调对接,4月底前完成系统对接;负责数字化系统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肥药批发环节大数据统计等工作。

副组长:吴降星,协助组长开展工作,负责化肥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化肥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负责农药定额施用示范区建设,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融入数字化系统,配合做好农业主体农药购买施用环节的生产记录。

成员:齐敬甲,“数字三农”专班成员,协助组长、副组长抓好各项工作,负责综合试点县创建、试点主体培育,筹办相关活动和会议;负责落实上级交办各项任务,做好相关文件材料的起草和信息宣传,联系网络技术开发公司做好数字化系统建设。

成员:章雯雯,负责与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小组的对接联系,做好调度和统计工作,完成各项交办任务。

成员:周宏华,市农业综合执法队联络员,承担农资监管与服务子平台运维管理,组织开展示范农资店的创建验收,做好业务指导和操作培训,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曲龙,质监处联络员,承担农产品质量追溯子平台运维管理,配合开展试点主体培育,抓好农产品合格证和生产记录电子台账,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高湖滨,市农技推广总站联络员,承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叠加进数字化系统,会同科教处建立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承担制定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标准和技术导则并导入数字化系统,参加相关协调会议。

成员:吕长淮,负责《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精准管控应用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暨建设方案》和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改革项目实施方案》的拟制,负责与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和宁波国际投资咨询有限公司的对接,负责做好系统平台建设招标、实施等工作。

成员: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人员,负责做好需求对接,提供技术支持,完成与数字化系统开发相关的各项工作任务。

小组办公室设在局科教处。

(二)工作任务

坚持从“农民生产绿色生态农产品、政府实现肥药双减量”的双向需求出发,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为载体,推动“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落地,加快构建快速响应、高效执行、精准追溯、科学决策的执行链,不断增强农业绿色发展内生动能和智治水平,打造农业高质高效金名片。

二、指标体系

(一)数字化系统。在系统中设置肥药实名购买活跃度、定额施用活跃度,肥药实名购买活跃指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4个核心指标。前两者用于评价农资店、试点主体“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后两者用于评价区县“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应用程度。

(二)示范农资店。按照省厅“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评价指标体系(浙农法发〔2020〕5号),体系内包括数字化管理、绿色化服务、规范化经营3个方面共14个二级指标,对符合条件的报省厅认定为“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

(三)试点主体。按照浙江省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绿色生产、绿色环境、绿色资源、绿色管理、绿色形象5个方面,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产业大类,差异化设置二级指标的内容及权重,对农业主体进行滚动式评价,在系统平台中以三色图形式展示。

(四)综合试点县。按照“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实施方案,在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中设置试点创建、制度创新、生产方式、资源循环、生态环境5个方面共25个二级指标,对完成创建的4个区县市报省厅进行分批认定。

三、工作体系

(一)下达计划。印发“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2021年工作计划,明确综合试点县、示范农资店、试点主体等各项目标任务,将数字化系统建设和应用作为强基固本的重点任务。

(二)组织实施。梳理“需求清单、问题清单、任务清单、改革清单”四张清单,建立省、市、县三级联动的工作联系制度,实行“周报送、月通报、季会议、年考核”工作机制,适期召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协调会、座谈会、现场会。

(三)服务指导。依托农民素质提升工程开展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建立面向农业主体的“一对一”联系责任制度,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开展现场调研和检查,切实抓好以电子台账记录为重点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

(四)评价验收。按照“县级自评、市级初评、省级验收”的流程开展综合试点创建评价验收。

(五)考核管理。推动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等指标纳入“五水共治”、乡村振兴实绩、平安宁波等考核体系,根据数据调度情况对区县市考核打分,压实各地政府职责。

四、政策体系

系统梳理“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工作存在的短板和弱项,有的放矢出台《关于开展“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试运行的通知》等政策文件。

五、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由两张画像组成,一是从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等维度,勾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画像;二是从化肥使用量、农药使用量等维度,勾勒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画像,综合评价各地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总体情况。

    

附件: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附件

宁波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任务分解和进度安排

分任务

难点堵点

对策措施

责任单位

“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

在省厅统一建设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中,主体评价等模块以及活跃度、活跃指数等指标仍需完善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根据要求于4月下旬完成相关模块和功能建设

科教处、农业综合执法队、质监处

“肥药两制”改革千家试点主体仍有4家未录入系统

督促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于4月下旬之前,根据各区县市提供的试点主体名单完成数据核查入库

种植业处、科教处

省市县一体化的“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建设仍需加快

4月底前,将今年的4个“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创建县率先接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监管系统

科教处、镇海区、象山县、慈溪市、海曙区农业农村局

宁波以及县市区使用自建平台,还未实现无缝对接省“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负责做好有关区县市农业农村局、省厅委托的网络技术公司、负责开发地方自建平台的网络公司三方协调对接,抓紧落实具体操作方案,4月底之前完成系统转移或者系统接入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在局“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浙政钉、浙里办应用平台上无法直接打开“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

加强与“数字三农”专班对接,推动市“肥药两制”改革数字化系统接入“数字三农”协同应用平台和市政府数字门户,力争4月底之前系统上线并试运行

科教处、局“数字三农”专班

“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

对“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创建情况掌握不深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重点检查网络连接、系统安装、硬件配套、主体操作等方面,加强对不达标农资店的监管和指导。建立“肥药两制”改革农资店退出机制,于年底省厅发文公布农资店验收名单时进行动态调整。

农业综合执法队、种植业处、政策法规与改革处

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水平不高

在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认真开展农资经营主体系统操作培训

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

部分农资店硬件设备老旧,无法正常使用

开展示范农资店建设

农业综合执法队

“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培育

各地提供的“肥药两制”改革试点主体质量不高,相比于改革要求有一定差距

于4月下旬组织开展一次专项检查,于6月上旬组织开展复查,要求各地围绕生产台账记录,重点清理“空壳”合作社,结合高品质绿色科技示范基地、示范性家庭农场、数字化工厂建设,重新梳理选定培育对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性政策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产业信息处、政策改革处、合作经济处

大部分试点主体还未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开展生产台账电子记录

5月底前,率先在试点主体上推动合格证制度由主体追溯向过程追溯延伸,切实抓好生产记录电子台账

质监处、农业综合执法队、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技推广总站

在农民素质提升培训计划中列入千家试点主体大轮训年度任务,指导各地开展数字化系统操作和生产台账记录培训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要求各地于6月底之前落实试点主体“一对一”联系责任制

科教处、质监处、种植业处、畜牧处、渔业处

推动试点主体培育情况作为绿色食品标识认定和产销平台推介的重要依据

产业信息处、农业绿色发展中心

线上农药减量增效技术服务不够

5月底之前在系统内设置水稻化学农药定额施用试行标准,按照配套技术导则和重大病虫草害绿色防控产品推荐名录提供用药指导和建议。

农技推广总站

“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未在数字化系统内叠加

6月底之前,对接省厅“浙样施”平台有关功能在数字化系统实现有效叠加。

农技推广总站

试点主体培育情况缺少评价依据

7月底之前,按照省厅农业主体绿色发展评价管理办法并开展滚动式评价

科教处、种植业处、畜牧兽医处、渔业处、农业综合执法队

试点主体化肥减量情况缺少监测调查

11月底之前,制定出台试点主体化肥减量跟踪监测调查制度

农技推广总站

“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

地方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4月底之前,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五水共治”、平安宁波年度考核体系,每月通报各地工作进度

科教处

将肥药实名购买、定额施用活跃指数纳入“肥药两制”改革综合试点县创建评价体系

科教处

 

 

 

篇8

 

为深入贯彻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落实《数字青岛发展规划(2019—2022年)》规划部署,持续建设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全面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加快协同高效的数字政府建设

(一)构建智慧管用的城市云脑“智能化”体系

1.一体化综合指挥。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中心、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城市云脑大数据中心等一体化城市运行中心,满足应急协同联动、城市运行状态监测和数字即墨管理服务等工作需要。(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应急局、社会治理指挥中心、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

2.全域感知体系。建设完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物联感知接入、视频监控资源共享三大基础支撑平台,推动全区基础地理信息服务一张图、动态感知数据分级分类接入、全域视频资源共享共用。(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3.数据业务中台。打造城市云脑场景应用集群,推动公安、城管、应急、交通、水利、生态环境、科技创新、经济运行等重点领域应用上线,至少3个场景一屏接入城市云脑。基本建成城市云脑区(市)中枢,构建城市云脑一体化应用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应急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生态环境分局、科技局、统计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二)打造便捷满意的公共服务“数字化”体系

4.一码通城。实施“码上即墨”行动,推动政务服务、交通出行、医药卫生、文化旅游、体育健身和智慧校园等公共服务领域统一身份认证、多码融合和社保卡多领域应用。(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公安分局、行政审批局、交通运输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文化和旅游局、教育体育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5.一网通办。实施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深化完善“爱山东·青e办”即墨分厅掌上办事平台功能,建成便民利企服务专区不少于1个,接入亮点应用不少于10项。全面推行“一事全办”主题式服务,丰富应用场景,拓展可办主题至200个,实现更多事务“一次办好”。(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行政审批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按照上级部门统一部署,以公民身份号码或法人和其他组织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唯一标识的电子证照可用率超过85%。(责任单位:区行政审批局)

(三)构建数智融合的政府决策“协同化”体系

6.政府决策数字化。深化数据汇聚共享,重点围绕营商环境和重点领域应用场景需求,强化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充分利用社会数据资源强化政府决策支撑,加强政企合作,鼓励多方参与,形成数据来源广泛、多方数据比对、数据时效性强的政府决策数据支撑体系。(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各镇街,各功能区)

(四)形成精准高效的城市治理“现代化”体系

7.城市治理一网统管。整合各级各部门指挥调度、综合运行和辅助决策类系统及相关数据资源,建设“上下贯通、左右衔接、全区一体、高度集成”的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应急局、公安分局、卫生健康局、综合执法局、生态环境分局、交通运输局、水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建设社会治理综合信息平台、智慧公安、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更好地支撑以网络化运行、海量化参与、社会化协同为特征的社会治理需求,提高数据汇聚、事中监管、趋势研判、协同联动等能力。(责任单位:区委政法委,区公安分局、综合执法局、气象局、住房城乡建设局)

8.一部手机游即墨。依托“一部手机游青岛”平台,整合全区范围内“食、住、行、游、购、娱”等资源,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文旅公共服务。(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9.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加快智慧社区和智慧街区建设,推动城市治理和服务向基层延伸。智慧社区建设总数达到25个,其中示范点达到12个;智慧街区建设总数达到11个,其中示范点达到2个。推动建立社区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光影街区、数码地标、车路协同、车充响应等应用场景示范。(责任单位:各镇街,各功能区,区民政局、住房城乡建设局、综合执法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二、推动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建设

(五)提升教育数字化水平

10.智慧教育。整合部、省、市、区、校5级教育信息系统、数据资源以及各类教育服务,为全区教师、学生、家长和教育管理者提供一站式服务。开展智慧校园新装备、新技术试点,提升智慧校园建设应用水平,智慧校园覆盖率达到99%。推动青岛市智慧体育平台应用,统筹全区各类体育资源,推行全民健身网上查询、网上预约、网上指导。(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11.人工智能教育。构建“课程教学、内容创作、开源创新”一体化的人工智能教育服务平台,打造集“课程教学、应用实践、互动体验”综合性人工智能实验室,推进全区人工智能教育快速发展。(责任单位:区教育体育局)

(六)提升医疗数字化水平

12.智慧医疗。积极配合青岛市级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升级改造,提高医疗数据互联互通效率,提升医院信息互联互通标准化成熟度,推进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建成1家以上互联网医院。参照《医院智慧服务分级评估标准体系(试行)》(国卫办医函〔2019〕236号),2022年智慧服务达到3级以上的医院数量不少于1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辅助开展流行病学和溯源调查。进一步推动电子健康档案动态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动态使用率达到75%。(责任单位:区卫生健康局)

13.智慧医保。进一步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建设智慧医保信息化平台。推动医保电子凭证在定点医药机构应用,逐步实现预约、挂号、就诊、支付以及查阅报告等场景亮码、刷脸服务。(责任单位:区医保局、卫生健康局)

(七)提升交通数字化水平

14.智慧停车。利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便捷支付、全景导航等技术实现全域停车资源的“智能感知、智能调度、智能服务”,建立全区停车管理、运营、服务一体化体系,打造智慧停车模式。(责任单位: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综合执法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15.智慧交通。利用新技术新方法进一步提升对交通态势的精确感知控制能力,建设智能化、可统一调度的交通信号灯系统,实现对道路信号实时调整。开展5G交通网示范工程建设,推进即墨区巡游出租车车载智能终端安装项目。公共汽电车来车实时预报率达到100%;交通路口实时信号配时系统比例超过80%、电子警察监控点覆盖率达到100%,不断提高公交电子站牌覆盖率。(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自然资源局、交通运输局、公安分局)

(八)提升人社和养老服务数字化水平

16.养老服务“静默办理”。深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信息平台应用,实现全区老年人户籍、健康、就诊、养老金、医保等信息共享共用。推动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平台与个人信用平台互联互通,鼓励更多的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推广应用智慧养老设施设备,推进医疗健康监测设备、智能安防设备、可穿戴设备、养老服务机器人等智能化设备在养老中的广泛应用,为全区居家失智老人发放智能手环。构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审批、民政备案、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等养老服务质量综合监管的联动机制。优化老年人服务事项“静默办理”,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实现在线预约、签约,养老保险待遇资格认证、津贴补贴领取等涉及老年人高频使用的政务服务事项基本实现由系统自动办理。按上级部署,试点推行门诊慢特病部分病种“零材料办理”。(责任单位:区民政局、卫生健康局、医保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行政审批局、公安分局)

三、培育富有活力的数字经济生态

(九)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17.海洋大数据产业。发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等海洋科技重大平台集聚优势,持续引进涉海研发机构和产业项目。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发挥国家海洋技术转移中心作用,布局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专业产业园,畅通科研成果转化路径,加速蓝谷科研成果在当地产业转化。依托鳌山湾未来城做好蓝谷科研成果及产业转化承接,助推海洋经济融合发展。依托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建设国际领先的超算和海洋大数据公共服务平台,建立集数据采集、存储、更新、处理、分析、共享、应用等为一体的海洋大数据综合发展体系,支撑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科技发展和成果转化,推动海洋特色创客发展。推进华录山东总部基地与国家海洋大数据产业孵化基地建设,融合超算、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开发海洋信息资讯服务产品,打造以光磁一体存储设备为核心的新一代大数据设施。(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自然资源局,各镇街,各功能区)

(十)推动数字产业化发展

18.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培育,规范数据交易主体行为,支持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等市场主体探索数据交易新模式。支持更多银行和有关机构进驻数据中台开展信用贷等业务,以数据资源赋能全区实体经济发展。(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19.数字经济园区。支持加快数字经济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推动华为科技产业城、金蝶软件园、华录山东总部基地、金口智能制造及大数据发展示范基地等建设。(责任单位:经济开发区管委、鳌山卫街道办事处、金口镇政府,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一)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

20.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智慧农业发展,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线上线下“双融合”,构建共创、共享、共赢的数字农业生态圈,为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新动能。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提高农村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进精准农业与智慧农机示范系统,建设卫星导航差分定位基站、农用远程气象监测站,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生产的精准化、智能化。加快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推动淘宝村、镇创建,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软实力。(责任单位:区农业农村局、商务局)

21.工业数字化转型。通过实施工业互联网赋能行动,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有序推进区内企业实施工业互联网改造,重点培育纺织服装、汽车及零部件两大特色产业,打造酷特智能“数字驱动的C2M大规模定制模式”、即发集团“织染缝一体柔性化制造模式”、森麒麟轮胎“基于精益制造的智慧工厂模式”等。完善工业互联网行业标识解析体系,工信部备案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不少于1家。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打造工业互联网安全信息共享、监测预警、攻防演练等平台,提升工业互联网安全公共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22.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发展智慧物流,推进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等重点物流园区数字化升级改造,建设智慧物流园区。发展网络货运等新业态新模式,形成智慧物流典型示范应用。(责任单位:区交通运输局,国际陆港管委、蓝谷高新区管委)推进商业实体向线上销售转型,鼓励发展平台经济,支持直播电商、社交电商、新零售等新业态发展。(责任单位:区商务局)发展金融科技,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创新应用,加强金融风险防控,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提升金融服务效率。(责任单位:区地方金融监管局)推进自然人、企业法人、非企业法人公共信用数据库建设,推动信用信息的深度融合与协同使用,构建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增强社会诚信和自治能力。(责任单位:区发展改革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发展智慧文旅服务,组织有条件的景区与互联网企业进行合作,推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建设。(责任单位:区文化和旅游局)

四、构建智能融合的数字基础设施

(十二)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23.多功能一体杆。以场景建设为牵引,结合道路建设、老旧路灯改造,整合路灯杆、信号杆、公交站台等市政设施,加快物联网设施部署,加速多功能杆、柱、桩等新型智能感知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公安分局、交通运输局)

24.“双千兆”城市。加快推进“双千兆”城市建设,推动移动通信网络、固定宽带网络接入能力逐步达到1000Mbps。全面部署IPv6,统筹推进全区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IPv6升级。加快推进5G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运营商以共建共享共用新模式开展5G基站建设,城区重点公共区域5G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高质量建设5G网络,全面推进5G网络试点和规模组网,推动5G与重点垂直行业深度融合。(责任单位:区工业和信息化局)

五、加强数字化转型支撑保障

(十三)完善数据资源服务体系。统筹全区基础数据资源建设,整合各类信息平台、信息系统和数据中心资源,健全基础数据资源动态管理体系,探索建立城市数据资源服务体系。加强社会、产业、互联网等领域数据汇聚。加强数据治理,提升数据质量,确保数据完整性、规范性和准确性,为风险防控、应急调度、公共决策、协同治理提供大数据支撑,依法依规推进公共数据开放。(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政府有关部门)

(十四)构筑防护有力的网络安全体系。推动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建设,实现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采用流量监测、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问题,化解潜在风险,保障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平稳运行。推动网络安全规范化管理。拟定即墨区网络安全管理办法,明确各部门职责,夯实主体责任。科学研究制定安全策略,组建网络安全专家技术团队,加强智力支撑,提高政务网络和政务云中心安全防护水平。组织开展安全知识培训和应急演练,提高人员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持续强化数据安全保障。统筹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明确数据采集、传输、存储、使用、开放等各环节保障网络安全的范围边界、责任主体和具体要求,加强安全风险评估、审查和监督,提升安全监测和预警能力。(责任单位:区委网信办,区公安分局、大数据发展管理局)

(十五)优化数字即墨发展环境。积极推动数字即墨建设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加快完善专项资金申请发放、绩效管理、调度激励等制度。(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加强对数字即墨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推进落实,对责任单位年度完成情况进行考核、督导。破除行业壁垒,推动各行业领域在技术、标准、成果转化等方面充分对接,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市场监管局)深化重点领域政务公开,重大建设项目、公共资源配置、社会公益事业建设领域政府信息公开内容更加丰富、渠道更加多样。(责任单位:区政府办公室)配合青岛完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资源开放、数据流通交易、个人信息保护等领域标准体系、管理制度等。(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区委网信办)加大数字即墨建设宣传力度,及时推介数字政府建设发展的新成果、新成绩、新成就,积极营造重视数字即墨建设的舆论氛围。(责任单位:区大数据发展管理局、工业和信息化局)

 

 

 

 

 

 

抄送: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办公室,区监委,区人武部,区法院,区检察院,省、青岛驻即单位,各派,人民团体。

  青岛市即墨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年7月1日印发

 

 

 

篇9

若干政策措施

(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佛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行动方案(2021-2023年)》,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1]]发展方针,加快我市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步伐,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制定本政策措施。

一、支持建设数字化转型示范工厂。

支持制造业企业联合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打造数字化车间、数字化工厂。支持开展基于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探索5G在生产制造的应用场景,建设5G全连接数字化工厂。

(一)数字化示范工厂[[2]]。每年认定不超过20个佛山市数字化示范工厂。综合企业投资建设、财税贡献等情况,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2000万元,数字化示范工厂最高一次性奖励1000万元。已获得数字化示范工厂奖励的企业,入选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按差额进行奖励。

(二)数字化示范车间[[3]]。每年认定不超过40个佛山市数字化示范车间,数字化示范车间一次性奖励200万元。政策有效期内,单个企业累计获评数字化示范车间不超过5个。已获得数字化示范车间奖励的企业,入选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或数字化示范工厂,按累计奖补的差额进行奖励。

二、支持打造数字化智能改造转型标杆。

支持制造业企业综合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新一代数字技术,开展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打造一批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推动主要产业智能化制造能力快速提升。打造一批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

(一)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每年组织佛山市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事前申报,评出项目总数不超过30个,按照不超过项目计划投入总额的30%、最高300万元给予扶持,扶持资金分两次拨付,项目计划下达后拨付30%,项目通过整体验收后拨付7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全额追回第一次拨付的扶持资金。对入选省级以上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的佛山本地项目,按市级工业互联网标杆示范项目予以奖励,单个项目各级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该项目投入总额的50%。

(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每年在全市重点行业,按照项目计划投入总额分档组织以机器人应用为代表的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标杆示范项目事前申报,评出项目总数不超过30个,按照项目计划投入总额的20%、最高800万元给予扶持,扶持资金分两次拨付,项目计划下达后拨付30%,项目通过整体验收后拨付70%。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开展中期检查,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全额追回第一次拨付的扶持资金。项目投入中已获得市工信局其他市级财政专项资金项目扶持的部分,不再获得此条款的扶持。

三、加大金融服务力度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鼓励商业银行等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制造业企业实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的信贷支持力度,设立数字化转型专项贷款,并有针对性地创新数字化转型金融产品,通过分担金融机构贷款风险和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建立支持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融资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银行贷款贴息。对佛山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建设项目进行贷款贴息,按照项目的数字化设备及其配套装置、数字化系统、工控软件等数字化转型建设的银行贷款在上一年度实际发生的利息支出给予补贴。纳入补贴的贷款利率不超过1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上浮200个基点,根据企业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进行贴息比例分档,10亿元以下(含10亿元)企业贴息90%、10亿元(不含10亿元)至50亿元(含50亿元)企业贴息80%、50亿元以上(不含50亿元)企业贴息50%。在政策有效期内,企业可每年申请一次贷款贴息,单个企业每年获得补贴金额最高不超过2000万元。

(二)融资风险补偿。在市融资担保基金项下设立规模为10亿元的专项资金池,首期到位资金5亿元,对各类金融机构发放的“数字贷”等金融产品予以风险补偿。单个企业在融资担保专项资金池项下融资总金额原则上不超过5亿元,融资期限最长不超过5年。具体风险分担比例按企业融资金额分档设置,风险分担比例最高为50%。

四、支持中小企业“上云用云”[[4]]。

支持制造业企业购买先进联网生产设备或升级改造非联网设备,采用云化核心业务系统,实现生产经营在线协同,促进降本提质增效。佛山制造业企业购买使用《佛山市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的产品,按不超过其实际合同金额的50%进行奖补,单个企业每年奖补金额不超过50万元。

五、支持建设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加快模具、五金、塑料、有色金属、装备、家电、服装、纺织、钢贸、汽车等传统产业集群的数字化转型。支持工业互联网平台商联合行业龙头、行业协会等机构,推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实现产业集群协同生产,推动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

每年入库不超过10个以下(一)、(二)两类型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每年开展入库集群试点复检,通过复检的集群试点,可继续获得下一年度的奖补,政策有效期内单个产业集群奖补年限累计不超过3年。申请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奖补的,不能重复申请本政策中的打造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标杆、中小企业“上云用云”奖补。

(一)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试点[[5]]。对产业链龙头企业开发集群应用、搭建集群平台、运营集群平台等费用给予奖补,奖补比例不超过已投入金额的50%,单个集群每年奖补金额不超过1000万元。

(二)中小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试点[[6]]。鼓励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组建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联合体,每年给予试点集群牵头单位1000万元服务额度,对该集群制造业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项目给予奖补,奖补比例不超过项目服务合同投入金额的50%,单个项目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300万元。

六、支持培育数字化转型服务商[[7]]。

(一)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鼓励具有信息化、数字化服务能力的企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管控、经营管理、工业设备服务等工业具体应用场景,开发低成本、快部署、易运维的云端数字化应用解决方案。支持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技术服务,成立独立法人实体,提供集成数字化解决方案。每年评选不超过50家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企业,入池企业的产品列入《佛山市制造业企业“上云用云”应用服务目录》。对首次入选佛山市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的企业奖励20万元,在政策有效期内,对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2000万元、纳税累计达1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

(二)佛山市数字化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支持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企业向专业化、精细化等高水平创新型企业方向发展,培育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企业发展壮大。每年评选不超过35家佛山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应用服务商入池,入池企业的产品列入《佛山市制造业企业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应用服务目录》。对首次入选佛山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的企业奖励20万元。对于在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项目中提供服务的资源池企业,给予其服务合同金额5%、最高200万元的扶持。

(三)佛山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对本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企业按年主营业务收入首次达到规模分档次给予最高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被认定为“广东省机器人骨干企业”、“广东省机器人培育企业”等分别给予100万元、50万元奖励。上述企业纳入市机器人制造和系统集成骨干企业名单,并直接入选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在获得此条款扶持资金的同时,可获得对首次入选资源池的企业20万元奖励。

七、支持开展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8]]建设及应用。

支持开展关键产品追溯、供应链管理、企业生产系统间精准对接、跨行业、跨地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标识解析集成创新应用。对国家或省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有关管理部门认定为建设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9]]的项目,最高按项目建设金额的30%给予项目牵头单位一次性奖励,最高奖补金额不超过200万元。若项目已获得上级补助,则单个项目各级扶持资金总额不超过项目建设金额的的50%。

八、支持工业互联网APP[[10]]开发应用。

推进工业互联网软件和工业APP的开发,培育一批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的工业APP,覆盖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维护和经营管理等制造业关键业务环节的需求,推动工业APP向平台汇聚。对获评国家级、省级工业APP优秀解决方案的项目分别奖励50万元、30万元,同一年度单个企业获得奖补金额不超过200万元。

九、支持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

支持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提升供应商智能制造能力,以龙头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建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佛山产业服务平台功能深化平台功能,建设提供检测检验、能耗优化、制造协同、供应链协同等应用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支持产业集群加快推进协同生产管理,建设工业互联网平台。鼓励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关键技术的优势,实现工业技术软件化、网络化、智能化。

(一)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1]]。佛山本地企业入选国家工信部门认定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次性奖励800万元。对获得国家工信部门认定的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一是支持其总部落户佛山,一次性奖励800万元;二是支持其在佛山设立控股子公司,在政策有效期内,对服务本地企业达200家、主营业务收入累计达5000万元的企业,一次性奖励800万元。对推动佛山工业互联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平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予以支持。

(二)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12]]、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13]]。每年认定不超过20个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本地企业运营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对于特定行业平台、特定区域平台给予3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政策有效期内入选国家级或省级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特定区域工业互联网平台的,再给予一次性奖励200万元。

十、支持建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

推动重点产业集群所在地政府或园区,积极对接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平台商,建设具有佛山特色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示范基地,推动建设基于5G网络的数字化应用,深化5G技术在生产制造环节的应用。对入选国家或省级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园区、示范基地的(含工业互联网、5G应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一次性奖补500万元。

十一、支持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

(一)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公共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具有较强数字化服务能力相关单位、涉企行业协会等机构针对我市制造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规划咨询、技术指导、人才培训、应用推广、政策宣讲等公共服务,采用事后补助方式,按不超过服务项目实际投入金额的50%进行奖补,单个机构奖补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

(二)数字化智能制造产业监测及诊断服务。①市级每年安排300万元引入产业监测服务机构,围绕机器人生产、应用与公共服务三个方面,对以市智能制造装备及机器人产业生态供给资源池内单位为主的产业链企业情况、以机器人与智能制造装备应用示范项目为主的机器人应用情况和产业公共服务环境情况进行监测分析。②市级每年安排500万元引入优秀智能制造诊断服务商,为我市不超过50家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制造诊断服务。

(三)工业互联网安全服务。推动工业互联网安全态势感知、工业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等安全产品研发和应用,引进和培育工业互联网专业安全第三方服务机构,指导企业开展工业互联网安全保障建设。对服务本地企业超10家、上一年度主营业务收入达300万元的第三方安全服务机构,按照不超过服务合同总额50%的比例给予奖励,最高100万元。

(四)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各电信运营商等相关机构加快产业园区、产业特色明显的工业园区、大型厂区特别是村级工业园改造园区的5G、千兆光网、物联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对5G网络覆盖率、光网传输速率、工业设备5G联网率等达到一定规模和水平的,按基站、光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的一定比例给予园区建设方资金补助。

十二、支持培育数字化专业人才。

(一)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鼓励企业大力引进数字人才,对在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高端人才,参照《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创业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选拔认定实施办法》给予相应奖励。鼓励企业柔性引进海内外专家智力资源,单个人才(项目)补贴最高100万元。

(二)加快人才基地建设。支持本地高校、技工院校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职教模式、培训项目,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学科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建设,鼓励企业与学校开展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实训平台建设。对获评“佛山市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改造人才实训基地”一次性给予最高100万元的资金支持;对引进或合作的重大技术人才培训基地,可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

十三、附则

(一)本政策第十一(二)条涉及的扶持资金全部由市级承担,其余条款涉及的扶持资金由市区两级财政按35:65的比例共同承担。

(二)本政策第三(二)条由市财政局负责解释并实施,第十二条(一)由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解释并实施,第十二条(二)由市教育局负责解释并实施,其余条款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并实施。

(三)项目申报单位原则上不得以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专项资金(本政策第三条除外),同一实施内容的项目确因特殊情况已申报其他专项资金的,必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原因,以申报项目最早获得的专项资金为准,后续其他专项资金作废。

(四)本政策所称的“不超过”包括本数。

(五)本政策到期后继续执行终止日期当年度奖补工作。

(六)原《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关于印发佛山市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发展工业互联网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佛工信〔2020〕22号)执行至2021年12月31日止。

本政策措施由佛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负责解释和实施,自2021年  月  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4年  月  日。

 

 

附件:1.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计划表

2.名词解析

 

 

 

附件1

全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目标计划表

 

区域

数字化示范工厂

数字化示范车间

智能化改造标杆

工业互联网标杆

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数字化转型服务商

工业互联网平台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2021年

2022年

2023年

合计

全市

15

15

20

50

32

33

35

100

20

25

25

70

20

25

25

70

4

3

3

10

50

50

50

150

7

11

12

30

禅城区

2

1

2

5

4

3

3

10

2

2

2

6

2

3

3

8

1

1

5

10

10

25

1

2

2

5

南海区

4

5

6

15

10

12

13

35

6

7

7

20

6

7

7

20

2

1

1

4

25

20

15

60

3

3

4

10

顺德区

6

7

9

22

12

14

14

40

8

10

10

28

9

10

10

29

2

1

3

15

15

20

50

3

5

5

13

高明区

1

1

1

3

2

1

2

5

2

3

3

8

1

2

2

5

2

2

1

5

三水区

2

1

2

5

4

3

3

10

2

3

3

8

2

3

3

8

1

2

3

3

4

10

1

1

2

 

 

 

附件2

 

名词解析

 

[[1]]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是制造企业通过综合运用新型制造技术和5G、云计算、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一代数字技术,激发数据要素创新驱动潜能,打造提升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能力,加速业务优化升级和创新转型,促进全产业链、产业集群在线协同制造,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创造、传递并获取新价值,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过程。

[[2]]数字化示范工厂:是制造企业内外部通过对数字化工作流、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有效管理,实现资源共享和工作高度协同,构建一个全新的数字化规划、决策、执行智能制造体系,从而实现企业全部业务流程一体化运作。在生产、经营、设计、决策、产品以及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等方面有较突出的示范作用。优秀数字化示范工厂在数字化示范工厂的基础上,参照世界经济论坛灯塔工厂评价标准进行评定。

[[3]]数字化示范车间:重点涵盖生产制造过程,重点包括基础层(包括生产设备的信息采集和命令执行以及生产资料的数字化标识)的数据化和执行层(指车间计划与调度、工艺执行与管理、生产物流管理、生产过程质量管理、车间设备管理等一系列功能单元的数字化)的数字化,车间通过数字化赋能,具有解决企业生产车间的核心环节问题,具有可参观、可推广、可复制示范指导作用。

[[4]]上云用云:是指企业采取按需付费、以租代买、服务租赁等模式,使用云平台提供的计算、存储、数据库等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以及采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生产管控、售后服务等云化核心业务系统,实现业务在线协同,促进降本提质增效。

[[5]]产业链协同数字化转型试点:行业龙头企业面向行业的产业链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牵头会同工业互联网平台商、服务商、上中下游产业链企业等联合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为产业链上中下游打造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6]]中小企业抱团数字化转型试点:支持本地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聚焦特定行业或垂直领域,会同本地产业链企业、工业互联网服务商、行业设备商、行业商协会等联合开展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打造中小企业适用的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7]]数字化转型服务商:为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提供数据采集、工业软件、行业解决方案、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系统集成、工业网络、工业自动化控制安全、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各类解决方案服务的企业或单位。

[[8]]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工业互联网标识通过赋予每一个产品、零部件、机器设备唯一的“身份证”,实现全网资源的灵活区分和信息管理。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类似于互联网域名解析,可以通过产品标识查询储存产品信息的服务器地址、产品具体信息以及相关服务。

[[9]]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面向特定行业或者多个行业提供标识服务的公共节点,既要向上与国家顶级节点对接,又要向下为工业企业分配标识编码及提供标识注册、标识解析、标识数据服务等,同时满足安全性、稳定性和扩展性等方面的要求。

[[10]]工业APP:是基于工业互联网,承载工业知识和经验,满足特定需求的工业应用软件,是工业技术软件化的重要成果。面向特定工业应用场景,开发者通过调用工业互联网云平台的资源,推动工业技术、经验、知识和最佳实践模型化、软件化、再封装而形成的应用程序。

[[11]]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持续引导平台在工业设备连接、机理模型沉淀、工业微服务禀赋、平台开发者积累、工业APP创新、工业数据汇集等资源管理能力建设提升,引导平台持续迭代创新,扩大接入规模;鼓励平台在特定行业、特定领域的解决方案走深向实,提高解决方案的整体数量、行业及领域覆盖度、场景复杂度、技术先进性、应用效益以及可推广性,强调平台为工业转型升级所带来的作用效果,引导平台在重点行业落地发展;兼顾培育平台作为“新基建”核心要素的基础支撑能力,鼓励平台在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和“六稳六保”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强化平台基础支撑能力;着力提升平台战略保障机制、安全可靠水平、投资回报潜力等可持续发展能力,支撑平台产业长远稳定发展。

[[12]]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围绕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垂直行业的深化应用,聚焦“平台+原材料”“平台+装备”“平台+消费品”“平台+电子信息”“平台+安全生产”“平台+节能减排”等领域,鼓励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互联网企业等建设面向重点行业的特色型工业互联网平台,基于平台打造设计制造协同、生产管理优化、设备健康管理、产品增值服务、制造能力交易等解决方案,提升工业互联网平台行业应用水平。

篇10

关键词:数字孪生流域;水利工程;水资源管理

数字孪生流域与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各有侧重,共同构成数字孪生水利系统核心,是推动新时代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施路径之一。当前水利部已编制完成《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技术大纲(试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技术导则(试行)》《水利业务“四预”功能基本技术要求(试行)》《数字孪生水网建设技术导则(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为数字孪生流域、数字孪生水网、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指南。在水利部统一部署下,长江水利委员会、黄河水利委员会等7大流域管理机构和三峡、小浪底等11家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均完成了数字孪生流域或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先行先试实施方案编制工作,为流域防洪和水资源管理调配等业务系统建设提供了指南。本文调研梳理了数字孪生流域缘起、主要进展和未来研究方向,以期为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提供借鉴参考。一、缘起与发展

数字孪生流域构想可追溯到21世纪初提出的“数字黄河”,随着数字孪生技术发展,数字流域和数字孪生逐步融合嬗变,诞生“数字孪生流域”。

1.数字黄河

数字黄河的基础是数据,核心是模型,目标是应用。围绕模型这个核心,清华大学王光谦等主持研发了数字流域模型,数字流域理论和技术在水利信息化的推动下逐步深化拓展,为流域水循环及其伴生过程耦合模拟提供了关键支撑。

2.数字孪生技术

2002年美国密歇根大学MichaelGrieves教授首次明确提出“物理产品的数字等同体或数字孪生体”概念,2017年我国提出“数字中国”概念,数字孪生技术与流域及城市管理等行业逐步融合,形成了数字孪生技术下的数字孪生城市等一系列新概念。

3.数字孪生

流域2021年,水利部正式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工作,指出要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数字赋能、提升能力”要求,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线,以数字化场景、智慧化模拟、精准化决策为路径,以算据、算法、算力建设为支撑,加快推进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实现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功能。在现代人类活动影响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既包括自然地貌、植被和水系,也包括水库、堤防、闸坝、泵站等水利工程体系,还包括流域和水利工程监测、管理及服务机构等,对象种类繁多、关系复杂、系统耦联,亟待研发一套技术实现上述实体与自然水系数字体、水利工程智能体和水利管理智慧体的全要素映射、多过程模拟和复杂场景推演。

二、主要进展

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及应用主要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数字孪生平台、业务应用系统三大部分。在以往信息化建设基础上通过理念更新、数字赋能、奋发建设,数字孪生流域已经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和成果。

1.信息化基础设施

基于全国水文水资源监测站网,构建了天—空—地一体化水利监测感知网,实现了重要水信息及时掌握。全国各类水情站点达到12万处,5186条有防洪任务的中小河流实现水文监测全覆盖,11万座国家报汛站雨量水情监测信息收集传输时间由过去的小时级缩短到分钟级,在有防治任务的2076个县建设了山洪灾害监测预警平台,监测预报预警能力显著提升。水利信息网传输能力、安全性、可靠性大幅度提升。综合应用低功耗物联网、北斗卫星通信技术等实现了偏远、无公共网络覆盖地区的水文要素监测与数据传输。水利云服务设施随着业务系统的建设和升级稳步拓展,业务覆盖范围越来越广,智慧水利管理类App等“微应用”在水利业务管理中的应用日益广泛。

2.数字孪生平台

2022年4月水利部启动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先行先试项目,黄河、长江、淮河等主要江河流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陆续规划实施,在数据底板、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进展显著。全国规划在建主要流域L1级数据底板,蓄滞洪区等重点区域L2级数据底板,以及重点水利工程L3级工程模型,部分接入水文水资源监测基础设施获取的多要素实时监测数据,构建了流域及工程动态数据资源库。水利部汇聚完成全国水利一张图,覆盖55类1600万个水利对象,全国范围内规模以上江河湖泊、水利设施、水行政主管单位都实现了空间化管理,为水利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数据支撑。在模型和知识平台方面,基本建成洪水调度和水资源配置专业化模型和知识库等,水利部正在组织专业机构研发完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流域产汇流及洪水预报模型、全国地下水通用模型和水土保持预报预警模型等。北京市、深圳市等依托市域智慧水务工程建设开展了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实践探索,流域、省级、市域的数字孪生平台建设稳步推进。

3.业务应用系统

按照需求牵引、应用至上原则,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特别强调业务化应用,尤其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四预”功能。水利业务应用主要包括流域防洪、水资源管理调配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等“N”项业务,目前已经探索建立水利业务数字孪生建模平台,强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水利业务的深度融合,水旱灾害监测预报预警、水资源管理调配、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能力显著提升。

三、未来研究方向

数字孪生流域要通过全面感知、动态模拟、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融合,建立流域物理空间实体在虚拟数字空间动态映射,未来需重点研究解决“感、存、仿、知、行”五方面技术难题,以获得科学认知、开展快速推演、实施精准操控。

1.“感”——流域透彻感知

研发“天—空—地—水”“车—船—站—网”全方位立体监测技术体系,突破关键设备技术瓶颈,开发数据采集端边缘计算和智能感知技术,支撑流域透彻感知,实现流域水循环物质—能量全要素、多过程、跨尺度实时动态监测。

2.“存”——数据融合存储

研究汇聚多来源涉水数据,突破数据噪声去除、多源数据融合协同等关键技术,构建水利数据模型和网络模型,创新发展流域大数据分析算法与应用体系,打通水利多领域知识关联,提升数据价值和信息、知识服务能力,为流域数字孪生平台建设提供数据处理技术支撑。

3.“仿”——过程数字仿真

通过仿真技术与水利专业模型相结合,研发流域洪水快速演进模型、城市洪涝精细化模拟及风险评估模型、水工结构运行安全监控及风险预警模型、水电站智能运维关键技术模型等,采用GPU、CPU并行计算加速技术及分布式并行调度算法,实现流域自然—社会二元水循环流场实时、动态、精细化模拟,综合构建流域、区域/城市、工程不同尺度的智慧模拟平台,为数字孪生流域和数字孪生水利工程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4.“知”——业务智能决策

面向“2+N”典型业务应用需求,深入研究流域自然规律,创新升级现有水动力学、水资源配置、防洪决策、灌区需耗水预测和用水多过程调控等模型;研究典型水利应用场景“预报、预警、预演、预案”决策智慧推演技术;开发水旱灾害防御、水资源管理调配、城市水系统智慧调度、灌区高效用水调控等业务方面具有四预功能智慧决策系统。

5.“行”——工程安全运行

基于芯片级国产硬件设备、国产操作系统、国产数据库系统环境,开展安全可控的水利工程智能测控一体化平台研发,重点突破水工程堤—库—渠—闸—泵—阀等运行智能诊断、智能控制、智能处置等技术,同时强化水利控制网络安全防护能力,支撑水利工程智能体建设和业务智能管理能力升级。

四、结语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