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职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面预算;管理;思考
中图分类号:F8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全面预算是指在单位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下,为合理利用资源,对收入、支出及结余等各个环节进行的统筹计划和安排,根据预算安排各项支出,有利于建立预算控制系统,以保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终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行全面预算管理的重要意义
全面预算是单位组织各项财务活动的前提和依据,是通过编制预算、内部控制、考核业绩所进行的一系列财务管理活动。目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预防服务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在预防服务管理中实行全面预算管理就显得更为必要。
1.全面预算管理的内容
全面预算管理是指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发展计划,结合国家的收费政策,对计划年度内的收入、支出、结余等诸方面做出预测,按照核定收支、定额或者定项补助、超支不补、结余按规定使用的预算管理办法,根据预算年度的收入增减因素和措施,以及以前年度结余情况,测算编制收入预算,根据事业发展需要与财力可能,测算编制支出预算。采用比较、分析等方法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监督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它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报告和审计五个环节。它通过引导、控制和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考核和激励管理者及员工,从而达到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预防服务活动全过程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机制。
2.全面预算管理对于提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整体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预算管理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体发展战略和年度发展计划具体化;其次,全面预算编制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了解,预算目标使每个部门都清楚认识到医院的总目标和各自的任务,更便于分工协作;第三,全面预算管理有助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绩效评价。科学的预算目标值可以成为绩效考核指标的比较标杆;第四,全面预算管理能够起到收入提升与成本节约的功效。当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收入、成本费用水平偏离预算指标时,可以及时分析原因,进而采取必要的改进措施;第五,全面预算管理能起到激励员工、增强凝聚力的作用。科学的预算管理体系增强了员工对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展的预见性,从而树立管理者和员工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激情。
二、对强化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面预算管理的思考
全面预算管理是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由于全面预算是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全方位控制的运行机制,更要强调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为了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深化改革中的积极作用,当前应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全面预算管理要以战略规划为前提
全面预算管理的根本目标在于实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发展战略,通常发展战略强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使命、战略等,一般只包括非常概括的预期收入和费用数额,年度全面预算则是通过对当前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收入和费用的具体安排将战略落实为行动方案,对未来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活动进行规划和安排,使长远战略目标得以分阶段实现。因此,全面预算必须以战略计划为前提和指导,战略实施必须以全面预算管理为支撑。
2.完善的组织体系是全面预算管理落到实处的保障
构建全面预算控制系统必须设立完整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部门共同参与,不只是财务部门的事情,各部门要职责清晰,分工明确,共同把全面预算管理工作落到实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主要包括预算决策机构、预算专职部门以及预算责任网络体系。
3.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强全面预算的执行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的实质在于预算执行过程中的及时调控和业绩跟踪。预算调控即全面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日常监控、调整职能;业绩跟踪是跟踪关键业绩指标的达成情况,以便及时采取决策。但现实中不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虽有预算机构,但对预算的执行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从而严重削弱了预算控制职能,造成这种预算控制“软”约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全面预算控制手段的落后,管理人员很难及时获得他们所需要的信息,一般要在每个月之后才能从财务报表中知道当月的财务状况。因而要使全面预算执行监控切实有效,要建立有效的、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信息系统。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对现有的业务、财务软件采集全面预算管理需要的各种数据,对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及时监控,发现异常,自动预警,还可以对业绩指标完成情况进行跟踪,能够极大地提高全面预算管理的有效性。
4.加强全面预算的考核与评价,充分发挥全面预算的激励作用
除了要有一个严密的监控体系跟踪全面预算的执行进度和效果之外,同时还必须有一个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让责任科室、员工明白单位希望他们做什么,做到之后的回报是什么。公正、合理的考核与评价是全面预算管理形成良性循环的重要推动力,预算考评应与绩效考评相结合,以各级责任单位为考评对象,以关键业绩指标构建考评体系进行度量和评价。通过业绩实际完成情况与业绩目标的比较,确定差异并查明产生差异的原因,进而据以评价各责任科室和个人的工作业绩,并与相应的激励制度挂钩。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经济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抵御风险的一种有效的管理方式,通过全面预算管理可以不断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竞争力和综合经济实力。
参考文献:
[1]史习民.全面预算管理[M].北京: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8.
篇2
【关键词】疾病控制;问题;对策
1前言
党的十结束后,我国明确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并将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作为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已把建立健全公共卫生医疗体系,针对各地实际切实提高控制疾病的能力,使艾滋病、乙型肝炎等重大传染病得到根本的遏制。并使地方性疾病及职业病也得到有效的控制,从而为疾病控制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目前我国在疾病控制方面的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对于疾病控制的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新时代的发展机遇下,疾病控制工作获得了瞩目的成就,例如:我国不断对疾病控制的体制进行改革,目前已相继完成各项改革措施,同时也相继出台了一些适应疾病控制发展的相关政策,并且在疾病控制的硬件方面,也加大了投入,使得各级疾病控制中心的硬件条件大为改善,各级疾病控制中心树立了疾病控制的良好社会形象。但疾病控制是一场持久的、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硝烟的战争。然而在取得发展与成就的同时,目前我国对于疾病控制工作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以及面临着各种挑战,总体形势仍然相当严峻。
当前我国对于疾病控制工作方面主要存在六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意识上不够重视。我国虽然在疾病控制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对一些重大传染性疾病的严重性、危害性自身认识不足,并且对一些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落实得不够。
第二,对于一些突发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不足,主要体现在应对机制不够健全。我国目前有许多地区的医疗资源分割条块,互不干涉,没有完善合理的分配措施,当发生突发事件时,往往会导致指挥不到位,信息交流不够畅通,反应行动不够灵敏等情况,以至于对一些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事件难以应对和采取有效措施。
第三,对于一些疾病的预防控制及手段能力不强。目前仍然有许多的机构和人员并不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往往会抱着侥幸的态度对待,同时在设施装备、人才培养和工作部署等方面,也做得不够好。
第四,疾病预防的政策条例相对滞后。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才公布施行,到目前为止已经已经有许多情况发生了变化,导致有些条例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新形势的要求。
第五,对农村卫生建设薄弱。我国一些偏远地区,已出现常规免疫接种率下降的问题,这将导致部分人群出现免疫空白,促使一些传染病发病率回升的问题出现。
第六,资金投入不足。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疾病预防的投入日渐加大,但与西方国家仍有不小的差距。
2疾病预防控制发展对策和措施的思考
2.1在疾病的预防方面,我们必须坚持“以预防为主,积极解决为辅”的主要方针,必须强化政府的职能,建立多部门共同协作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我国在抗击非典成功之后,从中吸取了许多的教训,也逐步形成了一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的共识,其中政府在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职责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只有继续贯彻好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并且将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纳入各级政府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当中,才能使疾病预防工作更加有效。我们可以通过政治法律、卫生教育等手段,不断的促进社会各界积极投入到疾病预防控制当中,继而能够有效的保障疾病预防控制各项条款政策的落实。
2.2加强我国对疾病预防控制体制的改革。
近些年来,我国已经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显示了我国政府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视,也标志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改革基本完成,然而就现状来看,我国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一些传染病疫情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免疫规划实施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各级疾病预防中心、监督机构及其他涉及公共卫生管理服务的部门存在着责任推诿、各自为政、协调困难等情况。由此可以看出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上,我们需要进一步的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各项条例,明确各级机构责任,笔者在此建议将卫生行政部门中疾病预防控制职能合并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当中,同时赋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以传染病防治法的执法职能,使之可以全面履行政府疾病预防控制的组织、行政管理、技术支持与服务提供等工作职能,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提高管理效能。
2.3必须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我国建立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主要的目的还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属于服务型卫生机构,近些年来,虽然我国愈发重视疾病预防控制,并且相继出台了各种政策、法规,然而对于疾病预防控制的资金投入依然不足,这也导致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职能明显存在不同程度的缺位,其根源主要是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的筹资和管理职能缺位。所以我们必须加大对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才能根除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职能缺位的问题。在此笔者建议,我们在对疾病预防控制进行资金投入时,必须与时俱进,让投入疾病预防控制的经费追上财政支出增长水平,同时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在保证政府增加投入后的效能方面,可采取一步改革投入机制,制订疾病预防控制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的方法,比如在传染病防治、计划免疫、慢性病防治、健康教育与促进等专项工作设定经费投入标准。
2.4重视卫生教育,加强人才的培养。
近些年来,在许多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出现了一个较为普遍的情况,那就是从事疾病预防方面的人才日益匮乏,有些地方甚至出现因人员不足而不能及时退休的情况出现,导致这种情况的有各种因素,但最重要的依然是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够重视,在此笔者建议,应对卫生教育方面加大投入,改善从事疾病预防工作者的环境,以及引进先进的技术。加强人事制度改革,加强高层次、高技术的疾病预防专业人员培养,同时对目前已经在职的工作人员,也必须要加强培训,知识与世界先进水平接轨,提高疾病预防工作者的素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适应当前疾病预防控制事业发展的要求。
篇3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在原卫生防疫站基础上重新组建的疾病预防与控制、卫生监测检验机构(简称疾控中心)。疾控中心实验室在传染病防治、卫生监督执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以及健康相关产品检测和评价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加强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是疾控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1-2],实施实验室标准化管理是实验室出具的数据、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保证。本文就疾控中心实验室现状及能力提升思路做出浅显分析,供大家商讨。
1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标准化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作人员,人员有限导致缺乏明确的职责分工。往往很多职责集中在同一部门或者同一个人身上,因此,造成质量审核把关不严,质量管理制度难以得到落实。
1.2缺乏对使用新标准检验方法的确认认为新标准检验方法经批准颁布已是成熟的方法,照本操作,没有考虑要通过实验来对新标准检验方法是否理解、掌握和正确地运用进行确认。
1.3缺乏高效的自动化管理当前的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运行方式,仍然采用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管理,自动化运行效率极为低下,质量管理方式较为落后,同时还浪费了大量的物力人力。
1.4缺乏对试剂质量评价及确认不同企业生产的或同一企业生产的不同批号的试剂,由于生产时对质量执行标准有所不同,其检测的灵敏度也不可能相同,就会出现同一样品(标本)用不同生产企业或同一生企业不同批号的试剂进行检测而得出不同结果的可能。
1.5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基层疾控机构质量管理大多流于形式,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过程中,规章制度和相关文件较为齐全,由于缺乏健全的奖惩机制,难以得到贯彻执行,也不利于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
1.6仪器的使用、维护和保养不规范例如用天平称量时不注意检查天平水平器中的水泡是否处于水平器的中间位置,称量完毕不注意对天平进行清扫保洁;分光光度计的变色硅胶已变红未及时更换等。
2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质量管理标准化的关键控制点
2.1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员工整体素养卫生检验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是基层疾控中心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制约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能力提升的瓶颈。中心管理层应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向政府各部门争取编制,形成人才引进及毕业生招收的长效机制,有计划地安排基础条件好、责任心强的中青年检验骨干到沿海及发达地区区级疾控中心进行短期及中长期进修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业务水平。
2.2积极筹集资金,改善实验室条件实验室面积不足,层高、布局等难以满足规范化要求,如相邻实验室的相互影响、实验室主物安全等。实验室条件是能力提升的基础硬件,要积极争取政府资金,尽量按规范修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符合生物安全的实验室。
2.3增添检测设备,提升自动化操作水平随着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在卫生检验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相比,普遍存在数量少、档次低,按国家A类要求,设备达标率普遍不高。设备落后和不足造成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工作效率低,基层疾控中心应争取政府支持,不断增添和更新检测设备,满足工作需要。
2.4建设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中应当推行自动化管理,配置先进的计算机管理系统,实现实验数据的及时分析与共享。使实验室从样品收样编号、收费以及人员档案的查询等一系列活动实现网络化管理,建立完整的自动化质量管理体系,减少人力物力的支出。
2.5加强实验室管理部分实验室各项制度、措施落实不够,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应建立和完善实验室质量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对员工进行定期与不定期的考核。对于发现的问题应当及时纠正并记录保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对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处罚;对工作认真、质量控制严格的员工应当进行奖励。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执行力度,使各项体系、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实验室安全及检测规范化、标准化[3]。
2.6加强同行之间的联系,拓宽技术交流渠道作为基层疾控中心实验室,在质量管理和检测活动等方面,应加强向上级机构或同级优秀机构进行学习借鉴。可以定期选派工作人员到上级机构接受培训,与同级机构之间加强质量管理经验交流,促进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也可以采取互派监督员的方式,找出自身机构没有发现的质量问题,做到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总之,在实验室管理过程中,实现质量标准化管理要坚持八项原则,即人员上岗要持证、仪器使用要校准、试剂质量要保证、方法选择要正确、设施环境要满足、测量溯源要经常、被检样品要均匀、样品处置要规范。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在疾病预防控制与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等领域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平林,疾控机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9,19Q2):29762977.
篇4
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2000年在原区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转制以后,随着政府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视和经费投入的力度加大,在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硬件建设上得到明显加强。但是,对照目前日益严峻的防病形势及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中心在运行机制、功能定位、人员素质等软件建设方面仍存在相当的差距,尤其表现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着工作人员整体专业技术素质偏低、结构分布不合理、工作责任心和主动性不强、工作效率较低、高素质人才流失等问题。初步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既有历史原因形成的,也有当前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原因造成的。为此,我们决定以工作分析为切入点,明确疾控中心的职能和主要任务,编写中心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为今后对各岗位进行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做好准备,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建立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营造有利于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和氛围,逐步建立一支思想过硬、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富有开拓精神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地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
1工作分析步骤、分析内容与信息搜集方法
工作分析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是通过对工作的研究,确定该工作的任务、职责、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以及该种工作的工作环境和任职要求的过程[1]。
1.1工作分析的步骤
1.1.1确定工作分析信息的用途进一步明确工作职能和主要工作任务,编写各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为今后对各岗位进行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打下基础。
1.1.2成立工作分析小组工作分析小组由中心人事部门主管牵头,与中心业务综合管理办公室主管和1名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中心主要领导随时掌握工作进展,审核把关,并在内部会议上宣传动员,使每一位职工都了解此次工作分析的意义,能够充分配合工作分析小组的工作。
1.1.3搜集与工作有关的背景信息通过查阅文献(期刊、书籍、政府文件),收集关于区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的信息,中心内部组织管理体系文件,包括原有的组织图、工作流程图等。
1.1.4确定进行分析的工作岗位本次工作分析对象包括各业务科室和管理职能科室的工作岗位及现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岗位。
1.1.5搜集工作分析的信息通过搜集有关岗位工作活动、工作条件、工作对人员自身条件(如个人特点与执行工作的能力等)的要求等方面的信息,来进行实际的工作分析。
1.1.6 核对搜集到的工作信息将通过工作分析所得到的信息与现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员及他们的直接主管人员进行核对,再由工作小组对照已经搜集到的背景信息加以完善。
1.1.7确定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依照有关法规、文件要求,结合本地区实际的防病形势,明确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
1.2工作分析的内容
通过工作分析,完成职位说明书的编写。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项:① 工作标识;② 工作综述;③ 工作联系、职责与任务;④ 工作权限;⑤ 绩效标准;⑥ 任职条件。
1.3工作分析信息的搜集方法
1.3.1访谈法包括对各业务科室和管理职能科室职工进行的群体访谈和对各科室主管人员进行的个别访谈。访谈中,明确告知被访谈者此次工作分析访谈的目的意义是什么,争取被访谈者的配合,以获得尽量客观、准确的信息。
1.3.2观察法由工作分析小组成员跟随职工一起到工作现场,直接观察职工在现场的工作活动,搜集有关信息。
1.3.3工作日志法工作分析小组调取每个职工1年的工作日志,搜集有关信息。
2结果
依据工作职能和主要任务,调整了科室和工作岗位的设置,编写了所有129个工作岗位的职位说明书。职位说明书中描述了每个工作岗位的总体性质,详细罗列出工作责任和工作任务,界定了工作承担者的权限范围,明确了每一项工作任务需要达到的标准及工作承担者的任职条件。
2.1科室和工作岗位设置的调整
经过工作分析,各科室主管对自己科室的工作进行了梳理,经过工作分析小组的审核论证,对部分工作岗位的设置进行了调整,大部分科室设置的工作岗位数都比原先有所减少。
2.2确定岗位职责任务和绩效标准
职位说明书详细描述了从单位领导到后勤人员每个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业务科室主管人员的岗位,将其科室管理职能与所承担的业务工作分别列出,科室的精神文明建设、经济管理、科研管理等内容也均被纳入各个岗位的工作职责中,并尽量予以量化,不能量化的也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词汇进行了描述。
2.3岗位任职条件的变化
根据各岗位的工作职责、任务及绩效标准而确定的岗位任职条件,通过工作分析,其学历水平、专业技术职称水平及工作经验的要求,比现有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学历和职称水平有明显提高(表1、2)。
如果将学历区分界定如下:1为硕士及以上,2为本科,3为大专,4为中专,5为中专以下[2],则目前的学历系数为3.42,通过本次工作分析,要达到的学历系数为2.99。对照工作分析要求,需要增加幅度最大的是大专学历人员,研究生和本科学历则略有增加,而初中专学历人员要大幅度减少。
对照工作分析得出的任职条件,需要增加幅度最大的是中级职称人员(主管医师),而初级职称以下要大幅度减少。
3讨论
3.1工作分析对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意义
工作分析是加快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各工作岗位职责明确、标准明确、效率提高的前提下,才能进一步开展工作人员选用、调整、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奖惩、培训等工作,在政府适当投入的支持下,营造出留住人才、吸引人才的环境氛围,不断提高中心专业队伍素质,适应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3]。
本次工作分析显示,杨浦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人力资源现状与各工作岗位所需要的任职条件有很大的距离。为尽快达到各岗位所需任职条件要求,应执行以下人力资源发展策略:
3.1.1加快人员调整实行岗位选人和人选岗位的双向选择,按工作岗位的任职条件择优和竞聘上岗。
3.1.2加大人才引进力度根据岗位任职条件,在1~2年中,甄选、录用5~10名大学学历以上新职工充实现有岗位。同时引进2~3名既有较高专业技术职称和学历背景又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人才,带动重点业务科室的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
3.1.3实行绩效考核,改革分配制度根据工作分析制定的岗位绩效标准,实行绩效考核,将奖金分配与工作岗位、绩效考核结果挂钩,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
3.1.4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加强多层次、多形式、多领域的培训,大力开展岗前培训、学历教育、专业技能培训、管理能力培训等,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理论、新技能、新方法。
3.1.5加强人才管理充分发挥中心现有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作用,采用分级带教和重点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结构合理、网络健全的人才梯队。
3.1.6适当分流在稳定的前提下,对不符合条件的人员实行分流,安排其合适的工作。
3.2对本次工作分析方法的探讨
在搜集工作分析信息时,由于时间有限,信息搜集还不够全面、准确,因此,工作分析小组一定要与被分析科室主管和职工密切合作,共同对获得的资料进行检查和核对,尽量减少错误的信息。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具有很强的专业特殊性,许多工作岗位的工作量和工作标准难以被量化。在编写职位说明书的过程中,对于不能量化的内容采用半定量或定性的描述,力求做到:一是要“清楚”,即工作描述尽量清楚地说明职位的工作情况,不能与其他职位说明书混淆不清;二是要“明确”,即在界定职位时,要确保指明工作的范围和性质;三是要“专门化”,即选用最专门化的词汇来表示,如在表示动作时用分析、搜集、召集、计划、分解、引导、转交、维持、监督等;四是要“简单化”,即做到使新进职工在阅读了职位说明书后能对其工作有所了解。
4参考文献
[1][美]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第六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卫生部人事司等.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界定和人力配置标准研究阶段报告[R].2003.
篇5
欢迎到我中心进行计量认证复查评审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工作。我中心自1998年取得计量认证资质以来,在各级领导的重视、支持下,在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有力监督下,以及在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指导、帮助下,经过中心全体检测人员的积极努力,中心的质量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质量方针和目标均得到了很好体现。现在,我就中心的质量体系运作状况向评审组作如下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基本情况
1、法律地位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县人民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是县卫生局的直属事业单位,在县卫生局的直接领导下负责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能,是全县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技术指导中心,是实施政府行为,带有社会公益性质,能够承担法律责任的实体。可直接承接县疾病预防控制的各类卫生检测服务,并向社会提供各类相关产品理化检验、微生物检测结果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具有独立的实验室资格和开展公共卫生标准检测项目的各类检测工作。
2、检测能力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于12月成立于,由原县卫生防疫站组建而成,是集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卫生检验、公共卫生信息和预防医学康复治疗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过50余年的发展,目前,检测专业人员的素质和检测设备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拥有办公楼m2,实验楼1400m2,以及原子吸收、气相色谱、原子荧光、全自动酶标仪等一批较先进的实验仪器和监测仪器。现在检测的项目有216项(实验室资质认定复评审92项,食品检验124项),已成为县疾病预防与控制、微生物、理化检测技术指导机构。
3、人员构成和工作领域
本中心现有在职人员68人,卫生专业人员58人,占职工总数的84%,主任医(技)师2人,占3%,副主任医(技)师2人,占3%,主治(管)医(技)师20人,占29%,初级人员34人,占49%;大学本科生11人,占16%,大专生36人,占53%,中专生15人,占22%,其他占8%。其中从事食品检验及相关工作的人员16名,含高级专业技术职称2人,占13%,中级专业技术职称5名,占31%;初级人员8人,占50%;其他人,占%。中心内设7个业务科室和2个行政职能科室,其中卫生检验中心、艾滋病防制科、慢性传染病防治科3个科室设有检测实验室,配有各类检测仪器100余台。开展包括食品、公共场所、水质、职业危害因素、消毒产品及卫生用品、疾病监测等类别的卫生标准项目的检测工作。
中心十分重视检测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资料的收集工作,拥有较齐全的检验标准和技术资料,能通过各种渠道及时跟踪最新资讯获得新标准及技术资料。目前中心的检验标准和技术资料共计92册(本),能够保证开展检测工作的要求。
二、中心质量体系的建设与运作
1、中心质量体系建设过程
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原县防疫站)于1998年首次取得实验室计量认证资质,经过的计量复评审工作,已初步建立起中心的质量体系。根据《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国认实函[]141号)的要求,中心对许多内容已不能达到新的《评审准则》要求、已落后于现实和发展要求、已不适应目前检测工作的版的《质量管理手册》,按照《评审准则》和《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检验工作规范》的要求,结合中心实际,对《质量管理手册》进行了全面转版,并对新增的要素,编写了相应的程序文件。形成了一套由《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记录表格》四层次组成的新版质量体系文件。新版《质量手册》涵盖了《评审准则》的19个要素,编制的40个程序文件、108本《作业指导书》以及208份《记录表格》,从而保障质量体系有效实施。同时根据《评审准则》要求,中心任命了质量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授权签字人6人,内审员5名、质量监督员8名、生物安全监督员6名,为中心质量体系的顺利运行,作好了组织保证。
9月中心为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根据《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条件》、《食品检验工作规范》、《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和《食品检验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对转版后的质量体系进行了补充完善,新增加《食品检验特殊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增加部分)》,进一步夯实中心发展的技术基础。
以上内部体系文件的建立与完善,标志着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卫生检测方面已建立起完善的质量检测体系,有能力在水质、食品、工作场所、室内空气、消毒监测、疾病监测等方面提供准确的计量检测结果。
2、中心质量体系的运作情况
中心始终坚持“科学、公正、严谨、高效”的方针,严格按照“检测能力高水平、检验工作高质量、业务工作高效率”的目标,使中心的质量体系能够持续、有效地运行至今。具体表现为:
(1)、加强制度建设,措施落实到位
计量工作是一项科学而严谨的工作,只有加强制度建设,措施落实到位,才能够保证计量操作的规范性、检测数据的准确性。为此,中心制定相应的各项实验室管理制度,如《样品管理规范》、《实验室废弃物处理规程》、《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处理规程》、《食品检验回避程序》、《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验程序》等,使各项操作规范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合理设置机构,强化职能管理,明确责任分工:如中心设立了质量管理负责人,统一协调办公室、检验中心和后勤科等相关科室共同完成中心质量管理工作,建立人员技术档案、仪器设备档案、标准(方法)授控管理、服务和合格供应商档案、检验 报告档案、内审和管理评审材料、实验室能力验证和比对试验结果等一系列质量体系运行的档案管理系统。这样,无论从人员培训计划到实施,计量器具的采购入库到使用管理,量值溯源计划到仪器检定台帐、作业指导书以及记录表格的制定填写等始终按照中心质量体系文件规定执行,确保了计量检测工作规范运行。
(2)积极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检测质量
中心历年来均十分重视实验室结果质量控制,经常通过有计划地对实验室的检测活动实施质量控制,来验证和评审检测活动的有效性和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以保证实验室检测结果的质量。3年内累计参加国家、省级和州级组织的能力验证及实验室比对12次,考核项目19项,均获得优良的成绩。此外定期按时进行内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实现了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同时每年还进行一次管理评审,确保质量体系的适应性、充分性、有效性,从而达到质量控制的目的,为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了依据,保证了出具的检测数据科学准确。截止目前,中心尚未接到因检测结果错误或报告逾期未发而导致的纠纷投诉,客户满意度达100%。
(3)做好设备和标准物质管理,做到检测数值科学精确
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是中心检验室正常开展检测工作、并取得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的重要资源。为此中心专门制定了《设备管理程序》和《标准物质使用程序》,并实施专人管理。设备严格执行计量器具标志(绿、黄、红)管理,严格遵循检定制度,确保计量器具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周期检定工作一直做到年度有计划,检定有台帐。强制检定的计量器具检定率为100%,检定合格率为100%,仪器设备随时处于正常运行的状态。目前,中心对实验室配置的98台(套)设备仪器均建立了档案。并配有合格的玻璃仪器和标准物质、标准菌(毒)株抗血清,确保计量器具溯源准确、量值科学。
(4)、培训教育为先,努力提高业务素质
我中心历来重视专业人员的技术培训,年初制定培训计划,年终进行培训总结。积极为在职人员和新进人员提供了培训、进修学习的平台。至中心外派检验和质量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学习38人次以上;各科室组织职工学习162期计培训1242人次,在新版本的质量手册转版后,中心要求相关科室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宣贯,明确了宣贯目的和要求,让每个使用者都要认真地通读学习,真正理会文件的精神和要领,保证文件对每个使用者都能适用掌握,使其真正发挥其指导作用,正确应用于质量工作中来。
另外,中心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专业人员技术档案69件,全面反映和掌握了人员的资格、培训、技能和经历的整体情况。
(5)认真开展各项审核活动,促进质量体系不断完善
为确保转版后的《质量手册》真正落到实处,中心根据情况定期和不定期地对各实验室检测人员仪器使用、检测方法及操作、表格记录、报告编制等行为适时进行监督,计出具针对科室的监督记录或要求整改笔录31份,自我监督频次基本平均达到每月一次。与此同时积极接受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监督,三年内接受疾控中心监督评审1次、疾控中心的监督评审1次。
除此日常监督之外,中心每年认真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1次以上。并根据内审情况、实验室比对和能力验证结果、质量手册、程序文件在实际运行中需要改进和完善的方面等进行充分的讨论、认真评审,并提出纠正措施,为中心质量体系的持续改进提供依据。
三、今后工作重点
、继续抓好质量体系文件宣贯及检测管理、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明确宣贯目的和要求。不单使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了解中心质量体系的全貌,还要让广大职工自觉按照质量体系的相关要求,熟悉自己所在岗位的职责和权限,清楚自己工作所依据的文件,熟练掌握本岗位的工作技能并做好相关的活动记录,真正做到“写我所做、做我所写”,使中心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运行。
2、进一步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实施有效的食品质量安全检验监督措施,保障公共安全,维护广大群众的利益和生命安全,确保食品检验工作的快捷、准确、公正。
篇6
一、以增强疾控能力建设为重点,努力提高服务能力和检测水平。
1、加强国债项目建设。在市政府、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的关心和支持下,我市疾控中心国债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完成。中心综合大楼建设规模为3100㎡,辅助用房500㎡,2006年7月竣工验收,于2007年3月23日中心实现了部分科室搬迁,结束了我市卫生防疫工作50多年来无工作用房的历史,为完善我市公共卫生体系创造了基本条件,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能力和增强疾病预防和控制能力奠定了基础。2、争取贷款项目。在市政府、省卫生厅的大力支持下,中心争取的荷兰政府贷款项目用于购置实验室检测设备获得批准。目前,正在做好所购设备的洽谈工作,预计明年可以到位。届时,我市疾控中心的装备可望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
3、完成了HIV和无菌净化实验室的建设。有效提高了艾滋病、病原微生物等综合检测能力。
二、加强疾病监测、积极做好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霍乱等重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
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置是一项覆盖面广、专业性强、要求高而难以预测的工作,为使疫情处置及时、效果明显,我们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做到精心组织、未雨绸缪,确保了我市未发生重大或有影响的传染病疫情。
1、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组织机构。成立了由中心主任为组长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工作领导小组,组建4支应急处理工作机动队和6支应急处置技术指导小组,明确了工作职责和任务,为应对疫情的发生提供组织保障。
2、制定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预案和实施方案。先后制订和修订了市疾控中心《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预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人感染高致病病性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理工作方案》和《霍乱疫情应急处理工作预案》等防控方案,为及时有效应对和处置各类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了技术规范。
3、积极组织培训,提高技术人员应急处置能力。认真组织全市疾控工作人员开展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业务培训48期 ,对应急处理机动队和各技术指导小组成员重点进行疫情和中毒处置工作的流行病学调查、检验检测、消毒等内容的专项知识培训和模拟实战技术演练。此外,中心选派5人分别到省CDC和省劳卫所进修3个月和1个月,还先后34次选送132人参加卫生部、省卫生厅和省CDC举办的各类业务知识培训班。组织对下级疾控机构及市直医疗单位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传染病预防控制知识和疫情信息报告培训46次,举办市级继续医学教育专题讲座28场次。
4、加强疾病监测和重点传染病的预警。为确保一旦发生传染病疫情做到“四早”(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防止疫情蔓延,我们坚持派专业人员到医疗机构进行主动监测和搜索传染病疫情;密切关注和充分利用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信息,及时分析和通报疫情信息;坚持对不明原因肺炎监测点监测督导,实行周报制度;在霍乱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我们主动加强霍乱疫源检索,06年来,在昌江河段设5个监测点,每周一次对水源、全市餐饮业、农贸市场甲鱼、龙虾、蛙等各类海鲜水产品检索霍乱弧菌,共采水样411件,海鲜水产品593件进行霍乱弧菌培养,结果均为阴性。先后8次对各县(市、区)疾控中心、市直各医院和大型厂矿医院的肠道门诊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同时,做好霍乱疫情监测月报表、霍乱弧菌环境和食品监测月报制度。
5、加强传染病科普宣传,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利用多种形式积极开展“传染病防治知识”、“职业病防治知识”、“4·25儿童免疫接种日”、“碘缺乏病防治宣传日”和“遏制艾滋、履行承诺”等大型咨询活动20次,并应对传染病发病季节的不同,提前针对性进行防病知识普及宣传,活动期间共发放各类卫生科普知识宣传资料37000余份,展出传染病防治知识宣传展板15块,接待前来咨询的市民15200多人次。同时还开展“卫生防疫防病服务队”下农村、进社区活动,发放各类宣传画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预防控制知识”宣传单11000余份。并开通了防病知识咨询电话,为市民解答相关疾病预防知识。
6、加强学校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指导和检查。根据省卫生厅的要求,我们对全市16所学校和市直幼托机构进行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控督导检查,同时下发《关于加强对幼托机构和学校流脑等呼吸道传染病防控工作指导意见》及《呼吸道传染病基本知识及预防措施》,指导、协助学校开展晨检工作,并做好传染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教育和培训。同时与省CDC一道共同完成了35所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的调查工作。
7、积极开展重点传染病国家和省级监测点项目工作。
病媒生物监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定为国家病媒生物监测点,在省CDC的指导下,中心组织专业人员开展对老鼠、苍蝇、蟑螂等病媒生物进行了密度监测和鉴定工作。监测工作得到省CDC领导专家的肯定。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被定为国家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点,按《全国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景德镇市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监测实施方案》(试行),每月能按要求进行采样,收集各类数据并及时上报相关报表,共采集猪鼻拭子138份、猪扁桃体137份,检验结果均未检出猪链球菌2型。监测点工作。去年8月份起,我市被列入伤寒、副伤寒省级监测点,按《全国伤寒、副伤寒监测方案》的要求,我们制定了《景德镇市伤寒、副伤寒监测实施方案》(施行)。除开展常规监测以外,还开展了病例监测、重点人群监测、菌株耐药性监测,至11月上旬共监测病人18例,饮食从业人员66人,并按时上报监测报告。
8、免疫规划工作。认真做好儿童基础免疫工作,五苗报告接种率均在95%以上。开展全市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率调查工作。考核4个县(市、区)疾控中心计划免疫综合科,分别对18个乡(镇),90个村(居委会)进行了接种率入户调查,对7岁儿童查看卡疤,共调查1276名儿童(其中:基础免疫642名,加强免疫634名)。完成了乐平、浮梁以乡为单位计划免疫接种达90%目标考核验收工作。
三、认真履行艾滋病防制职能,切实抓好艾滋病各项工作的实施。
篇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09)7-0244-02
我国的卫生防病与监督体制改革在二十一世纪的第一个春天正式拉开序幕,各级卫生防疫站被分步骤的撤消和重组,组建了自上而下统一的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即卫生监督所,成立了预防保健服务科研机构即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由此,卫生防疫站面临着从职能、机构到人员的大调整。而建立在原有职能、机构、人员基础上的档案工作也无疑面临着改革和挑战。档案工作人员应从哪些工作入手,积极配合和支持改革,是一个急需研讨和解决的问题。
随着档案工作的升级发展,如何提高档案编研工作,深入开发档案信息资源已成为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档案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我中心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时,在突出疾病控制专业特色上做文章,使编研材料有很强的专业性、实用性,受到业务人员的欢迎和好评。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要开发有疾病控制特色的档案编研材料,主要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编研工作的主要对象为中心的业务档案
卫生防疫站卫生监督执法职能划转到卫生监督所,组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不是职能的萎缩,而是职能的拓展。由原卫生监督带动卫生监测转向以卫生防病为主,其职责也由原承担全县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拓展到预防传染病、慢性非传染病、职业病和对突发疫情的调查处理。疾控中心还将以科研为先导,以技术服务为手段,重点加强卫生监测、检验技术服务、健康教育、预防医学科研和教学等工作。单位职能的变化和拓展必然导致与单位职能息息相关的档案和档案工作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调整,都必将随着疾控中心新业务新技术的出现而产生新的内容,如业务档案的收集范围势必要扩大,档案的分类也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疾控中心将以检验技术服务作为主要收入手段,检验检测质量控制就成为关乎疾控中心生存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为配合此项工作,就要求档案人员更经常地深入科室第一线,加强相关的技术材料如卫生检验检测技术报告、检验设备管理等技术材料的立卷指导。
疾控中心在以开展卫生防病为中心的各项工作中,形成了大量的文书、业务技术、科研、基建、设备、会计、教学、声像、实物等档案材料。但由于疾病预防控制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因而记录此项工作的主要载体――业务档案,也就具有了极强的专业性。此外,疾病预防控制在业务上又具有连续性的特点,对病情流行规律的认识以及在开展卫生监测的过程中,都必须以业务档案为依据。因此,在开展档案编研工作时,应首先从业务档案入手,编研材料才可能有专业特色,才能更有效地为中心开展卫生防病、卫生监测工作服务。
2围绕业务上的主要任务进行选题
档案工作人员应关注卫生防病事业的改革进程,档案工作要有前瞻性的安排。应主动关心和了解有关信息,对档案工作可能因改革而做哪些调整,做到心中有数。特别是目前防病保健体制的改革并不是一步到位,还需一个渐进的过程,正处在不断探索、实践、逐步完善之中,我们更要随着改革的进展,新的机构的出现、并入和人员的分流,积极思考由此引发的档案全宗的设置、分类大纲和编号方案的调整等方面一系列的改变,同时还要着手进行档案相关工作制度的修改和档案兼职人员队伍的重建等项工作。
疾控中心的档案编研材料要把好选题关,要有疾控专业特色。选题应围绕和反映单位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业务活动。脱离业务工作的选题,就谈不上编研材料的专业性。为此,档案人员应做到两个心中有数。
2.1要对单位的中心工作心中有数。在开展全年的档案编研工作之前,先要摸清单位档案利用需求的趋向,以此来确定编研选题,从而确保编研材料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单位实际工作的需要。档案的利用往往都围绕着单位的中心工作。因此,只有了解和掌握单位的中心工作,才能对当年的编研工作的开展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确保编研选题在大的方向上与单位的中心工作保持一致,不偏离利用需求,更好地服务于中心工作。如我中心近年来的中心工作是为申报省市级二级站评审做准备工作,而等级站评审标准要求出具近年的监督检测数据的综合分析。对此,档案室及早做出反应,在制定编研计划时,就安排编制反映这一内容的编研材料,为及时满足全中心的利用需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2对单位各项业务的工作内容心中有数。疾控中心的主要业务是开展传染病、地方病的预防和管理以及食品卫生、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劳动卫生的卫生检测工作。档案人员在具体做各专业对口的编研计划时,应针对以上各业务工作的特点和内容来确定编研材料的题目和适合的类型。因此,档案人员应经常深入科室,广泛地与业务人员交流,了解各科工作职责和范围,熟悉各科业务工作的流程和具体内容,从中掌握各科业务人员的档案利用需求。此外,还可通过在借阅中开展利用登记、发放利用意见表和分析利用效果等形式,全面地了解和掌握业务人员的利用需求。这是确保编研选题具有专业性并能符合业务需求的重要环节。
3大力开发深层次的档案编研材料
档案部门在分析利用需求的基础上,针对室藏档案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开展多种层次的编研加工。如各疾控中心的档案中有历年来国务院、卫生部及本省、市政府颁发的关于传染病管理及四大卫生的法规、条例、程序及业务技术规范,而疾控中心在履行其职责时必须依据有关的法规条例进行。档案部门如能编制相关的业务依据性文件汇编,就会十分有效地满足业务工作的需要。
卫生防病业务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工作,在开展疫情的分析预测,制定防治策略以及卫生监测的过程中,常常需要掌握和对比上一年度的监测数据,特别是在开展预防医学科学研究时,需要以较长年度的相关数据做参考依据。因此,档案部门如将分散在各年档案中的监测数据集中起来,做出有针对性的统计和分析,就可以使档案的利用变得更系统、更直观,就可以极大地节省业务人员的时间。这就要求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除进行上述初次加工外,还应将编研工作的重点放在能系统地提供高度浓缩的档案信息的二、三次加工产品上。从实践中看,根据各专业口的需要,开专题性的统计分析更为适宜。如我中心所编制的“2006-2008年通榆县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结果分析”,这类编研材料经常地被业务人员应用于科研、专题调查等实际工作中,显示了很强的实用性。
档案人员在编制专题性统计分析材料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3.1要积极争取业务部门的配合:档案部门根据所选题目,以中心藏档案为依据,在完成对各年度相关数据统计后,可交予业务科室,由专业人员做出分析性报告。这样的编研材料既内行,又有一定的深度。
3.2统计分析时间跨度要大:统计分析材料的时间跨度越大,越能揭示出规律性、本质性的信息,越能有助于业务人员认识和总结疾病流行规律及公共卫生发展趋势。如果所跨年度过短,就没有多少实用的价值,不能为凑编研材料的数量而忽视编研材料的实用性。
3.3统计数据应真实、准确、完整:编研不是杜撰,它必须以档案材料为依据,是在分析档案原件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选题对数据进行取舍。因此,如实地采用档案数据,是决定编研质量及可靠程度的前提。有时,某个编研题目所需数据不能从档案上直接得来,就需要档案人员认真研究档案材料,找到相关的数据进行计算而得出,不能图省事而主观杜撰。另外,数据必须要准确完整,不能随意遗漏,要保证所采用的数据能系统全面地揭示编研材料的主题。要根据数据间的有关联系进行分类,同类项目才能进行有关的计算。计算要正确,并要经过复核。
3.4形式应新颖生动:编制专题性统计分析,往往以表格、数字、文字为主,形式比较单一刻板。我们可采用计算机丰富的图表处理软件和打印技术,使编研材料做到图文并茂,色彩鲜艳,生动直观,新颖好看。
4档案人员应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
篇8
关键词: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动因途径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关系到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健康幸福的重要民生问题,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是改革的时代潮流在疾控领域的自然延续和反应,对于促进疾病控制事业发展,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质量的最有效措施。建立和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不但能够能够为绩效分配的实施提供依据,而且可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以及健康危害因素控制等服务能力。随着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制度的逐步推行和普及,这种影响从各个方面加速了疾控事业的改革进程。
一、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动因
(一)内部原因
1、疾病控制机构的中国性。我国疾病控制机构与国外疾控机构的国情特点不同,它享有政府预算拨款,承担政府的职能,却并非政府部门,这也就是疾控机构的中国特色。如何对财政供养负责,保证政府投入财尽其用,确保社会效益,就需要疾病控制机构通过对自身工作的评估,来对管理的方式进行改革。
2、疾病控制事业的特殊性。国家对社会的公共卫生服务的功能从疾病控制事业上可以体现出来,因此,对疾控事业来说以市场化和社会化为主要方向的改革思路上是行不通的,相对其它领域疾病控制事业改革进程较为独立,其改革的压力和内在要求也就愈加强烈。
(二)外部原因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与整个时代环境的大背景相契合,具有强烈的外部推动色彩。由于改革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当发展进入瓶颈期后,对改革需求必然会增大,目前我国进入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但是事业单位改革一直没能实现实质性的突破,因此,要推进事业单位职能的重新定位,政府部门必然改革现有体制,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绩效考核改革正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二、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现状与分析
(一)管理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管理的根本目标是通过对各方面的关系的协调和调整,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从而使工作效率得到提高,最终对社会和经济产生积极效益。绩效考核从目前实施的效果来看,还没能把疾病控制发展的各种关系理顺,疾病控制工作开展的环境也没能优化影响,还存在固有的矛盾。
(二)疾病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的目标没有充分实现
促进疾病控制工作发展、提高疾病控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提高工作质量等是实施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的宗旨,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影响考核的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其主要原因有:疾病控制工作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差异,发展不均衡,如果采用一刀切的标准很容易挫伤有些地区工作的积极性。另外新旧考核方式共同存在,没有明显的过渡,例如疾病控制工作每年卫生行政部门都有工作目标和工作要点,如果现在又有绩效考核标准,不同的目标和标准要求很容易造成被考核者的无所适从。
(三)评价体系不科学,反馈不及时
考核和评价疾病控制工作如果用唯一的指标和统一的标准,而忽略地区差异和职能的不同,将有失公平。有些单位考核计分比较复杂,工作实绩情况通过自评和现场复核不能如实的反映,就会导致评价和反馈不能进行。
(四)考核程序过于繁琐
有些单位考核项目多,而且部分指标相互重叠,基本信息跨行业跨部门;考核周期不按年度考核,有时候中间会间隔好几年,设置不合理;各种基本数据、参数和率划分过细、统计繁杂;而由考核者收集整理所需资料,一般会造成考核效率低下、成本高、考核准备时间过长。
(五)政府未参与,卫生行政部门不重视
按照原先设计,卫生行政部门作为考核的主角,应是疾控工作绩效考核的组织者和推动者。
三、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管理体系的途径
(一)建立组织机构
通过建立管理协调指导组和评估执行组,以充分发挥各级管理效能为目的,使组织机构责、权、利相一致,层次清楚。管理协调指导组具有计划、组织、协调的职能,对实施方案和计划安排进行审核,并协调有关部门,对执行中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评估执行组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各级党政领导组成,通过领导和指导绩效考核工作,听取责任人的初步评估意见和汇报,纠正评估中的偏差,来对评估尺度进行有效控制。实行“科主任领导下的分级负责制”, 构建中心、科、个人三级管理组织,明确组织的责任、权力、绩效。
(二)建立绩效评价体系
1、 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
通过部门日常管理,查找和纠正未按计划实施的项目、每月、每周工作计划完成情况、项目化管理和重点工作实施情况、以及检查中心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施情况定期通报制、责任追究制,从制度上规范岗位目标绩效考核,强化内部管理。根据有关规范和规定的要求,绩效考核要求对各类资料进行归档,以备本部门考核小组检查;建立工作情况记录制度,及时做好各部门和各组业务工作情况记录,将对绩效完成情况、并跟踪、反馈和评估工作提供很大的帮助。
2、建立考核评价制度
结构、过程、结果构成了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基础,医疗卫生服务系统通过这三个过程来完成与社会的联系。其中结构评价,主要是对单位投入的人、财、物方面数量和质量的高低进行评估和考核,通常也叫基础质量评价;过程评价主要是通过操作流程上来衡量具体操作行为的合理性和适宜性,通常也称环节质量评价。绩效考核作为一项复杂的工程,应不断进行改进监督绩效完成过程中各种行为因素,对在过程控制中发现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进行纠正,并提出合理建议。同时,注意保持绩效考核工作的连续性,对考核工作也要根据绩效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也要及时改进。只有这样,广大职工干部对考核工作才能高度重视,使他们能够自觉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力,积极完成既定目标,从而提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整体绩效考核工作,全面推进绩效考核工作。结果评价也称终末质量评价,是对过程结束时的测量评价。
3、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
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的保障是要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如果责任人对考核结果产生争议时,就可以通过申诉让评估小组仲裁,从而达到客观公正。
4、建立基于绩效考核结果合理的薪酬制度
通过建立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把考核结果同个人的职位变动、职务升降、薪资调整及奖金分配有机的结合起来,为达到绩效考核的激励作用, 把责任人晋升和收入的确定以及个人能力的衡量都参考考核的结果,从而充够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绩效考核也可以反映出员工在工作中的优劣,可以警示他们改进工作态度,立足自身的岗位,提高工作业绩。
5、建立培训制度,增强职工参与的主动性
通过培训,可以对全面了解绩效考核体系的组成和各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使实施绩效考核的实质和意义能够被广大职工干部所认识,从而使他们掌握绩效考核的方法,熟悉考核标准,使各单位顺利实施绩效考核工作。
(三)定期反馈持续的绩效沟通和考核结果
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将评价绩效情况、存在的问题及相关建议,应以正式文件或反馈书的形式反馈给被考核人员,并督促其改正,来增强绩效评价工作的约束力。通过反馈,可以避免因表面现象造成的误解,并对考核评估结果是否正确与否进行有效纠正;同时应当把解决问题放在反馈过程中的重点,帮助指出其工作缺陷的原因,对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对提出看法、建议并进行改进。可以说评价结果反馈与整改是绩效评价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提高社会综合参与度
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应该是一个开放的考核架构,我们不能把考核对象仅限于疾控系统内部,因为现阶段疾病控制机构绩效考核所涉及的部门、影响和意义实际上已超出了疾病控制系统的范畴。但在疾控机构绩效考核在没能成为统一行为的情况下,他还是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因此,作为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仅靠疾控机构有些工作是无法完成的,疾病控制工作应积极争取到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其次,疾控机构的绩效如何,最有发言权的是与疾控工作利益相关的社会和群体,而不是疾病控制机构本身或者主管部门。另外,社会满意度、服务对象调查等相关内容也在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中,只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改变只与被考核方接触的旧观念,加强与利益群体的直接互动才能够解决资料的全面性、可靠性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增强考核的客观准确性。
参考文献:
[1]龙翔凌,程薇,范得慧,等.公立医院综合绩效评价体系指标权重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10,(2)
篇9
关键词: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公共卫生服务;政策 中图分类号:R 730.1 文献标志码:A
大肠癌是少数几种可以通过以人群为基础的筛查降低死亡率的肿瘤之一,制定和实施人群筛查策略应列入区域性癌症控制规划之中。上海于2011年在全国率先将“社区大肠癌筛查”列入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向50岁以上居民提供免费的大肠癌筛查服务。一个癌症筛查项目要列入公共卫生项目,既要符合筛查的应用原则与条件,使得大规模人群筛查成为可能,又要满足公共卫生项目在均等化、可及性和促进健康等方面的要求,才可以切实为居民带来健康上的收益。上海地区在向市民提供社区大肠癌筛查的公共卫生服务实践中所获得成效,可以为我国在人群癌症筛查领域发展相关公共卫生政策和服务提供借鉴。
1项目背景
1.1上海市居民大肠癌的疾病负担迅速上升
大肠癌是全球位居男性第3位、女性第4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大肠癌的发生与超重和肥胖、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缺乏体力活动等危险因素有关。多年来,大肠癌高发主要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而近年发展中国家大肠癌上升也引起了关注。我国居民的大肠癌发病率,无论城乡,在过去20年中均出现明显上升趋势,疾病负担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日益加重。最近全国肿瘤登记资料显示,目前全国大肠癌的发病率达到29/10万,是第3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死亡率达到14/10万,大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全球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我国人群大肠癌死亡率高,原因是诊断时中晚期所占比例较高。据估计,我国大肠癌患者诊断时I期的比例仅占5%,超过60%的大肠癌患者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历年的肿瘤监测数据显示,常见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最为明显的就是大肠癌,目前无论男性女性,都已经是第2位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与全国水平一样,上海地区大肠癌发现时也以中晚期居多,2005-2007年肿瘤登记资料显示,上海市大肠癌早期(I期)比例为11%,而同期美国这一比例已经达到了30%。因此,在我国大肠癌发病率迅速上升的形势下,需要采取措施以早发现、早诊断,来改善大肠癌预后,降低死亡率,从而有效降低大肠癌的疾病负担。
1.2大肠癌筛查被证实可以有效降低大肠癌疾病负担
大肠癌可以通过及早发现癌前期病变,或在疾病早期得以确诊,从而获得良好的预后。证据显示,大肠癌癌前期病变得到及时治疗的人群,今后的发病率要低于一般人群,早期大肠癌手术后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而晚期则不足10%。欧美国家大型随机对照研究证实,以人群为基础的大肠癌筛查可以使大肠癌死亡率降低27%。大肠癌早期多无特异性症状,因此,在无症状的自然人群中开展大肠癌筛查是大肠癌二级预防的重要内容。世界卫生组织推荐将人群大肠癌筛查纳入地区性癌症控制计划中。
发达国家经验证实,有效地组织人群筛查可以切实降低地区性的大肠癌疾病负担。美国大肠癌死亡率1988-2001年间下降25%,200-2007年间,发病率每年下降3.4%,死亡率每年下降3.0%。美国大肠癌疾病负担持续下降,得益于大肠癌筛查的普及。美国50岁以上人群接受过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的比例为54%~75%,大肠癌死亡率下降的50%可以归因于筛查参与率的提升。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适合开展人群筛查的疾病应该符合发病率高、有合适的筛查手段、筛查后治疗有效、筛查和治疗可以降低死亡率、筛查敏感度和特异度高和成本合理5个条件。从我国其他地区以及上海地区开展的研究和应用实践来看,大肠癌筛查符合这些条件,可以成为一项具有潜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2上海地区人群基础的大肠癌筛查试点证实了筛查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2.1七宝社区试点项目情况
基于对上海大肠癌疾病负担的研判,以及θ球大肠癌筛查技术和实践的总结,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向原上海市卫生局提出了开展社区大肠癌筛查试点的建议。经过市卫生局的批准,2008年开始在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试点工作。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上海市肿瘤医院、闵行区卫生局、闵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闵行区中心医院、闵行区肿瘤医院等单位,做好组织协调与技术支持工作。
七宝镇位于上海的西南部、闵行区的北部,占地面积23 km2,下辖8个村、50个居委,户籍人口11万,常住人口28万,是一个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镇,同时兼有城市和农村居民,具有很好的代表性。2008年七宝镇的社区诊断报告显示:慢性病已经成为影响该社区居民健康的首要因素,在死因排位中,肿瘤位居第1位,循环系统疾病位居第2位,其中肠癌的发病率较高,而早发现率较低。
2008-2011年的项目试点期间,共筛查了2.78万人,初筛阳性率达13.7%,有3 941人参加了肠镜检查,肠镜检查顺应性达到了51.3%,确诊了663例癌前期病变和75例肠癌,其中早期病例42例,早期比例为56%。相比上海市户籍人口自然发生的大肠癌,试点地区新发现大肠癌的早期比例有了显著提升。试点结果证实,基于上海地区目前大肠癌发病水平,开展大肠癌筛查能有效地发现癌前期病变,并降低新发大肠癌的诊断期别。
2.2七宝经验为大规模筛查提供了依据
七宝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不仅为大规模人群大肠癌筛查策略中的一些重要问题,如筛查方法、筛查的投入和成本、筛查执行机构的工作量估算以及筛查可能获得的收益和风险等,提供了可靠的测算依据,并且探索和建立了适合上海地区的大肠癌人群筛查策略。
2.2.1筛查方法的选择 目前国际通用的人群大肠癌筛查的方法有两大方向,一是以美国为代表,对50岁以上的人群直接进行肠镜检查,一是以英国等欧盟国家为代表,采用粪便隐血试验进行初筛,阳性者再进行肠镜检查的方式。人群随机对照试验结果显示,每2年1次的粪便隐血试验筛查,可以使人群大肠癌的死亡率降低16%。由于上海地区的大肠癌发病率低于美国,而社区卫生服务全面覆盖,可以满足粪便隐血检查的需求,因此,欧盟的筛查方式更为适宜。浙江省海宁和嘉善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起就开展了大量的大肠癌筛查研究,也证实了粪便隐血试验加问卷评估的方法初筛、肠镜复筛的方法在中国人群应用效果较好,有推广的价值。因此,七宝试点确定采用粪便隐血加问卷评估初筛、肠镜诊断的筛查方式。
2.2.2估算筛查费用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对大肠癌筛查项目的费用支出进行了资料收集和分析,发现在上海现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实施社区为基础的大肠癌筛查,增加的费用为3部分,一部分是粪便隐血检测的采便管和试剂费用,第2部分是宣传教育的材料费用,第3部分是社区发动、筛查对象登记、危险度评估调查、粪便隐血结果判读、结果通知和建议等人工费用。根据七宝社区试点结果估算,以10万人社区为例,社区中50岁以上人口大约占1/3,提供一次社区筛查服务成本大约40万~45万元,每个服务对象支出约合13元。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增加4~5元/(人・年),增加2名全职工作人员就可以开展此项服务。
2.2.3评估临床诊断资源的可及性 开展人群为基础的大规模大肠癌筛查项目,除了社区提供的筛查服务以外,筛查阳性对象进一步肠镜诊断是筛查项目的重要步骤之一,需要考虑区域性肠镜资源的可及性。由于上海地区是首次开展人群筛查,阳性对象检出数量多,肠镜检查的需求会显著增多,进一步诊断治疗的需求也会增多。通过七宝试点项目,获得了有代表性的上海社区居民中粪便隐血阳性的比例,以及阳性者进一步参加肠镜检查的比例,用以对大规模筛查实施后肠镜检查的需求量进行估计,以及全市肠镜资源可及性的预判。
2.2.4建立多部门和机构合作机制 在七宝的试点项目中,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以七宝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联合了市、区两级医疗机构和疾病控制机构,确定了各自职责分工,通过项目实施的协调磨合,建立起了多部门和机构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合作机制。由两级疾控中心负责项目计划实施、质量控制、评估督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宣传发动、规范初筛、转诊建议、分类随访管理,定点医院为粪便隐血试验阳性的初筛者提供绿色通道服务、肠镜检查、明确诊断。
2.2.5构建筛查流程 大规模人群筛查,每个对象要完成一次筛查,需要涉及到不同人员在不同机构中执行各种相关工作任务,构建一个标准、有序、高效的筛查流程至关重要。在七宝试点项目中,经过设计、预试验、正式筛查和反复调整,设计了一套以筛查对象为中心的筛查流程,并在流程的每个节点上制定了相应的工作规范。社区大肠癌筛查项目工作流程:发放知情同意书、社区l生服务中心登记、危险度评估、领取粪便隐血试验采血器、居民在家采集、送回社区卫生服务区中心、结果判读、筛查后建议、阳性者肠镜检查(定点医院,绿色通道)。经过对相关现场医务人员的反复培训、现场质控和收集筛查对象反馈,证实筛查流程和工作规范是可行的,也易于大规模推广。
2.2.6摸索健康教育措施 七宝项目启动之初,主要工作是宣传发动和健康教育。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编制了大肠癌筛查宣讲标准课程,培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到住宅小区和居民村宣讲。他们在教育过程中摸索总结出了接地气的顺口溜,居民一听就懂。筛查中居民在家中采集粪便样品,往往记不住怎么做,为了做到好记易懂,又编了顺口溜,用本地话进行现场演示,确保了居民正确完成粪便的采集。在3年试点项目期间,七宝镇常规的健康教育和媒体宣传更新不间断,积极参加筛查的观念在七宝居民中很快普及。
3普遍开展人群大肠癌筛查项目需要解决技术性和实施性问题
在七宝试点项目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为了惠及更多居民,将大肠癌筛查列入上海市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由于我国尚没有一个地区将一项大规模人群癌症筛查纳入公共卫生服务,这将是我国公共卫生政策上的一大突破。在提出这项新的大肠癌筛查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前,需要综合考虑和确定以下这些问题。
3.1筛查对象的年龄
对于筛查对象的界定,既要考虑不同人群大肠癌的风险,使目标筛查对象覆盖到风险最高的人群,也要考虑筛查资源的可及性以及目标筛查对象对不同筛查检查的顺应性,使筛查项目的成本效果最优化。发达国家普遍把50岁作为大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根据卫生部《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2011年版)》,以及近年来的多项研究结果和专家意见,50岁作为起始年龄是适宜的。筛查终止年龄目前世界各国尚无统一的意见,但筛查对象的年龄越大,其检查风险也越大,甚至风险可能大于收益,美国预防医学工作组(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USPSTF)建议75~85岁人群需要制定个性化的筛查策略。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肿瘤登记资料显示,上海地区大肠癌发病呈现明显的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50~74岁的发病率为81/10万,占所有大肠癌发病的58%,50~54岁年龄组发病率是45~49岁组的2.3倍,平均发病年龄为66岁,中位年龄男性和女性均为71岁。因此,在七宝试点时,根据上海人群大肠癌平均风险,将50~74岁人群确定为筛查对象。
综合考虑上海大肠癌年龄别发病率历史和现况资料,以及欧美、部分亚洲发达国家大肠癌筛查的人群证据,建议大规模人群大肠癌筛查对象年龄定为50~74周岁。据测算大约覆盖25%上海户籍人口。上海地区老龄化程度较高,可制定公共政策,鼓励各区(县)根据医疗资源和财政投入的实际情况,将年龄上限放宽至79岁。
3.2粪便隐血检查的采样次数和检查频率
粪便隐血检查建议采用2次采样的方案。大肠癌所导致的肠道出血通常为微量间断性出血,多次采样可以减少漏诊的概率,提高大肠癌的检出率。目前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都采取每次粪便隐血检查进行2次或2次以上的采样方法,以提高肠道出血的检出率。我国海宁和嘉善地区的大肠癌筛查经验显示,2次采样的检出率比1次采样高25%,提示如果只采样1次,可能有25%的漏诊概率。
粪便隐血检查的间隔时间,欧盟大多数国家一般推荐1年1次。美国由于50岁以上人群接受过乙状结肠镜或全结肠镜检查的比例为54%~75%,在这种较高的肠镜检查比例下,也建议每3年进行1次粪便隐血检查较为合适。综合现行3种筛查方案评估结果认为都是有效的,不同方案之间并无差异。在实际操作中,欧盟的大肠癌筛查方案认为粪便隐血检查的间隔不宜超过2年,目前英国、法国及芬兰等国家在各自的大c癌筛查项目中都采用每2年进行1粪便隐血检查的方式,德国作为欧洲最早开展人群大肠癌筛查工作的国家,目前采用每年1次粪便隐血检查的方式。而上海地区50岁以上人群肠镜覆盖率非常低,仅为3%左右,同时大肠癌发病率亦低于发达国家。综合考虑欧美的筛查策略以及上海地区公共卫生投入的实际情况,建议采取每2~3年进行1次粪便隐血检查的方案。
3.3危险度评估的工具
筛查对象的危险度评估是通过筛查对象的疾病史、家族史以及近期的肛肠症状等来判断筛查对象是否属于大肠癌高危人群,是对粪便隐血检查的有效补充,也是对筛查对象进行危险度分层的重要依据。经过专家论证,确定采用卫生部颁布的《癌症早诊早治项目技术方案》中提出的“大肠癌筛查危险度评估表”,并根据上海实际情况对个别问题加以调整。
3.4肠镜检查的人群顺应性和费用支付
我国以往的实践显示,大肠癌筛查中肠镜检查的参与程度较低。造成这一现象主要原因是筛查对象无力支付肠镜检查费用、对肠镜检查的恐惧以及肠镜检查不方便等。欧美国家开展大型人群筛查项目的经验显示,对筛查中相关医疗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和管理上的支持,制定帮助低收入人群和缺乏医疗保险人群的政策,可以提高肠镜检查服务的可及性,提高筛查参与率。
因此,在上海大肠癌筛查的公共卫生项目建议中,提出了相应的配套政策建议,包括将初筛阳性对象的肠镜检查纳入农村地区合作医疗报销范围,以及在提供肠镜检查的医疗机构中建立预约机制和绿色通道,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协同改善倡导准备和肠镜检查流程,并减免初筛阳性对象肠镜检查的门诊费用等。这些政策可以有效减轻筛查阳性对象接受肠镜检查的支出负担,并通过提高服务便利程度来提高筛查对象参与意愿。
3.5项目评估
大肠癌筛查项目作为一项普及型的公共卫生服务,服务的目标人群达到400万人口。大规模实施过程中,需要建立相应的持续跟踪评估机制,评价项目实施过程和结果,查找问题,优化技术措施,调整和完善各项管理措施,为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因此,在制定大肠癌筛查项目的实施方案同时,也制定了项目的评估方案,包括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评估工作与项目实施工作同步。确定了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承担项目的内部评估,第三方承担项目的外部评估,各相关参与机构应配合评估。为了更好地评估项目的效果,建立起了筛查登记数据库,掌握了参与项目的筛查对象从初筛到最后诊断治疗的连续信息,为项目效果评估奠定基础。
4启动上海地区大肠癌筛查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总结七宝社区试点结果发现,通过有组织的人群筛查,可以提高居民的知晓度、居民健康筛查的依从性,使筛查地区大肠癌早发现率显著提高。基于试点结果,借鉴发达国家大肠癌筛查项目经验,经过反复论证,本着“基于国家、高于国家”的原则,原上海市卫生局提出了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纳入公共卫生服务的政策建议。2011颁布的《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正式将“社区居民大肠癌筛查项目”纳入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上海在全国率先将一项成熟的癌症筛查措施纳入公共卫生服务,是我国大规模人群癌症筛查在公共卫生政策上一大突破。
篇10
[关键词] 艾滋病咨询热线;程序管理;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R593[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141-03
艾滋病不仅仅是全球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还是一个敏感的社会问题[1]和很容易遭到歧视的疾病,因此咨询热线就显示出其在艾滋病控制有的优势[2]。艾滋病热线电话咨询是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对一交流过程,求询者不必因隐私而难于启齿,电话咨询也可以把求询者的顾虑减到最低程度,能较好地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有针对性地传播健康信息,并具有方便、保密、快捷、费用低廉等特点,在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010-64266958是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原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于1992年4月7日在卫生部、世界卫生组织的大力支持下开通的我国内地第一条“艾滋病/性病咨询热线”,15年来,一批批的志愿者坚持在每周一至周六的16∶00~20∶00为公众提供有关性病/艾滋病的信息咨询和心理社会援助的人工答复,并于2002年增加了每天24 h对公众开放的语音答录系统及来电留言答复的功能;进行了4期对全国艾滋病热线咨询服务培训工作,编写了两本咨询手册;开展了对艾滋病咨询热线的程序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探索。热线至今已经接受了14万余人次的咨询,在国内产生了较好的效果和影响。
1 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我们在多年的咨询实践和管理工作中建立了质量控制模式,即严格招募和培训合格的咨询员、建立督导制度、收集整理咨询资料、评估咨询工作、建立咨询员的支持系统,从而保证了这条热线的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1 培训合格的工作人员
热线创建之初,就进行了咨询员的招募工作,选择热线咨询员的条件是:有较强的责任心、爱心,能够尊重别人,耐心倾听他人的谈话,能很好地与对方交流,并且有较好的保密意识,语言表达能力较强,工作热情,态度诚恳,能够坦然面对、冷静处理涉及敏感问题。录用的咨询员都是来自所内外的志愿者,均为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健康教育、公共卫生和心理学等专业人员,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和初、中、高级专业技术职称。通过多次培训,咨询员基本掌握了较丰富的与艾滋病/性病有关的医学知识以及心理学、社会学、法律法规等知识和信息;进一步了解了可以为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病人及其家属提供帮助的有关社会资源(相关服务、支持机构等)[3]。
在工作中要求咨询员做到:准时到达岗位。不能值班时,提前通知督导员。咨询员值班时,要遵守工作纪律,对求询者实行尊重、保密、不评判、启发/自我决策的原则。使用工作代码,使用规范用语,认真做好电话记录,各项内容要填写完整。不能以个人名义与求询者交谈,遇到自己能力范围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向求询者提供转介服务。 不能因私事占用热线电话。咨询员要按时参加业务培训与研讨会,反馈热线电话接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积极参与探讨热线电话的发展,不断完善咨询工作。15年来,作为志愿者的咨询员换了又换,有的同志走上了新的岗位,如:担任了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副主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项目官员、教授、研究员等,但老咨询员留下的好传统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一直在咨询员队伍中延续着。
咨询员在热线咨询时充分利用传播学、医学、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知识,耐心倾听,灵活运用交流技巧,针对每个人不同需求及心理特点开展咨询。经常为公众提供艾滋病预防知识、传播途径、检测与治疗服务信息、解答疑难问题及公众的热点问题;吸引重点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真正起到了服务公众、防止误导的作用,保证了咨询服务的质量。热线也从启动时由一个相对稳定特征的目标人群扩展到一般人群。
1.2 建立督导制度
在热线的创建初期就建立了督导制度、设立了督导员。
督导员是一个特殊的职位,是服务机构日益注重服务水平与质量的产物。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从所内选派工作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办事公道,具备一定的督导管理能力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的人员担任。
督导员要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和纪律,做出表率;必须依据工作规律和咨询员管理规定对咨询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全面履行督导工作职责,在严格管理的同时,要注意发挥督导的引导职能,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敢说、敢管,对有生命力的新生事物要善于发现和宣传。做到“管、导、研”。在不断提高工作质量的同时,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通报,提供咨询意见供决策部门参考。每年工作有计划,年终有总结。
督导员还承担排班、收集整理值班记录、定期检查值班表的记录情况的工作,并对每位咨询员的值班情况做出分析,及时发现并纠正值班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咨询员提供最新的预防艾滋病信息资料,解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维护自动语音应答系统的正常运作。出现故障及时请技术人员修理,以及对每位新上岗的咨询员进行资格审查和组织岗前培训。每年不定期组织召开3~5次咨询员座谈会、业务研讨会,举办培训班,开展继续教育;邀请有关方面的专家同咨询员一起探讨研究解决咨询工作中出现的困难、问题,使咨询员不断获取艾滋病/性病预防控制方面的知识信息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等方面的信息;督促咨询员遵守《咨询员纪律原则》。近几年也请HIV感染者参加座谈,倾听他们的感受和需求,以利于更好地工作。同时,按咨询员的工作需要合理调整值班时间,避免值班时间内空岗、缺岗现象发生。进行不定期的工作检查,及时向上级汇报热线工作情况,以获得支持。
1.3 热线的服务方式
2006年以前热线的服务方式为:每周一至周六的16∶00~20∶00为咨询服务时间,由咨询员进行一对一的人工答录,日均接入电话量为10余人次,高峰时可达到40余人次。2006年开始增加了语音答录系统及来电留言答复功能,该系统全年每日24 h工作,为语音答录和对求询者的来电留言进行回复,每周一至周六的16∶00~20∶00仍为人工答录咨询服务时间,其余时间日均接入电话的数量为:人工接入10余人次,答录系统的语音答录及留言回复为50余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