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课程纲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课程纲要;目标;内容;实施;评价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3-0028-04
所谓“课程纲要”是指教师个体或小组合作设计的某一门校本课程的具体方案[1]。一般情况下,它包括一般性项目和主体内容两部分。一般性项目包括课程名称、课程类型、教学材料、授课课时、主讲教师和授课对象等;主体内容主要包括课程的四个元素,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
“课程纲要”相当于一门校本课程的设计蓝图,对于校本课程开发可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课程纲要”之于教师则起到了规划和设计的作用,有利于教师从整体上规划、设计一门校本课程,有利于对该课程要达到的目标、所要选择的内容、如何实施、如何进行评价等方面进行设计,有利于避免校本课程实施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课程纲要”之于学生起到了导向和沟通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明确所学课程的总体目标,把握学习内容的逻辑框架,明确本门课程的教学安排,了解本门课程的评价要求,使其积极主动地进行本门课程的学习。“课程纲要”之于学校则有助于其对校本课程进行审议与管理,避免课程管理的形式化和行政化的倾向。
由此可见,“课程纲要”对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作用不容忽视,它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质量。目前,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出现了一些偏差,如将校本课程开发等同于编写校本教材,没有明确的目标设计;校本课程内容出现纯知识化的现象;校本课程实施随意,教学方式与学科课程雷同,学生自主实践活动不足,难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兴趣自主选择课程;多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是短期计划或一次性的探究活动,缺乏对一门校本课程的整体规划;校本课程评价不受重视;等等。究其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课程纲要”的设计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课程纲要”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有的作用。下面就“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的设计进行探讨。
一、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向学生发展的,说明通过校本课程的实施,学生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课程目标是“课程纲要”的重要内容,课程目标的设计是“课程纲要”设计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但在“课程纲要”设计中,往往最容易忽视的就是课程目标的设计。一些教师把“课程纲要”等同于教材编写,只列出了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而恰恰没有确定课程目标,这必然导致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可见,要加强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纲要”的设计,首先应当从课程目标的设计入手。
“课程纲要”中课程目标设计与一般课程目标设计所遵循的大的原则是相同的,只是需要在校本课程的前提下进行考虑。从当前“课程纲要”设计的现状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应注意以下问题:
1.要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
课程目标可以说是“课程纲要”中的纲要,它贯穿于课程运行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为课程内容的选择提供依据。课程内容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课程目标。第二,为课程实施提供依据。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在某种意义上正是创造性地实现课程目标的过程。因此,课程目标必然是课程实施过程的重要依据。第三,为课程评价提供依据。课程评价是用一种标准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的手段,而课程目标则是这种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所以,课程目标决不是可有可无的,它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其意义和价值,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课程目标的设计。
2.应完整地把握课程目标的内涵
课程目标涉及的范围应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领域,要防止只重视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而忽视其他目标的做法。当然在“课程纲要”的设计过程中各个维度的目标应体现各门校本课程的特点,三维目标要具体化,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彰显学生的个性。
3.结合校本课程特点进行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是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是课程目标设计必须面对的一个基本问题。关于这一问题,学者的研究已经达成了共识,普遍把学生的需要、社会生活的需要以及学科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但是,在具体设计课程目标时,必须充分考虑校本课程的特点。
第一,学生需要。由于校本课程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改革的产物,从原先国家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使学校拥有了一定程度的课程自。这一变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扩大了学校的管理权力,而且更在于为学生的自由发展创设了重要的外部条件。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发展学生的兴趣与特长,把弘扬学生的个性作为校本课程的主要目标。
第二,社会生活需要。由于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而学校总是处于一个特定的区域和环境内,所以,在设计校本课程目标时,我们必须更多地考虑到当地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需要。比如,在设计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目标时,要以服务于新农村建设作为前提,着重培养农村中小学生的“爱农”情结,重视向学生传授农业生产技术,使学生树立为解决“三农”问题而努力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恰当地表述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的表述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为选择内容提供依据,并为教师组织课程实施和进而进行的课程评价提供基本准则。如果课程目标表述正确、清晰,就能为课程目标的实现奠定坚实基础;如果目标表述不当,则会对课程实施产生误导。从教师们设计的“课程纲要”来看,在课程目标的表述上有以下几方面偏差:有的目标太抽象,以普遍性的教育目的代替某一门校本课程的目标,如“使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有的使用动词太空泛,目标设定可行性不足;有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
3.关注合作性
课程实施可以采取个人活动和合作探究的形式。个人活动的形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个人完成活动后,应鼓励学生积极与他人进行交流与分享。但在校本课程的实施中,单靠个人的力量可能难以完成,可以采取合作探究的形式,依靠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来解决问题。合作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小组合作探究,班级合作探究,跨班级与跨年级合作探究,学校合作探究,跨学校合作探究,跨地区、跨国界合作探究,等等。在合作中,每人承担不同的任务,全体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研究任务,使学生体会到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其合作的意识和合作能力。如在“轻叩诗歌的大门”这一母课题下,学生可结合最感兴趣的和感到困惑的问题,讨论产生若干子课题,并自愿组成小组合作选修学习,在组长带领下制订活动计划,使每个小组成员明确活动时间、内容、方式和分工等,并在此基础上充分协作。教师要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进行指导,如教育学生认识合作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帮助学生合理组建合作小组,对合作探究的任务进行合理分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课程评价的设计
课程评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是对课程的计划、活动及结果等各方面的评价,也可以包括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对“课程纲要”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等等。“课程纲要”中的课程评价专指对学生的评价,主要说明对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方式、计分方式和成绩构成等。
课程评价是“课程纲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学生的评价可以了解校本课程实施的效果,了解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了解课程内容设计的是否合理,了解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它可为“课程纲要”的修订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但是,在实践中课程评价的设计并不受重视,有的“课程纲要”中就没有课程评价,有的“课程纲要”中虽有对学生的评价设计,但评价方法单一,多以书面考试形式为主,只强调结果评价、成绩量化评价、知识评价和教师单方评价,使评价缺乏全面性、教育性、多元性、发展性和过程性,因而不具备科学性。还有的“课程纲要”中虽有评价部分,但在实施时并不重视评价工作,不能有计划地实施评价。可以说,目前课程评价是实践中最薄弱的、也是最迫切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
在设计“课程纲要”中的学生评价方案时,首先要明确校本课程评价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给学生排位、贴标签。因此,为了使每一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必须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发展功能。为此,在设计学生评价方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评价的标准,评价的内容应与课程目标一致,评价不仅要关注在本课程实施后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的提高,而且还要重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尤其是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而且更要强调对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和参与状况等;不仅要关注学生达成课程目标的情况,而且还要关注学生在某些方面的特别收获,顾及学生的个别差异。总之,一切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旨归。
2.评价主体的多元性
现代教育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强调被评价者作为评价主体要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注重评价各方的对话和协商。校本课程实施中的学生评价应是一个民主开放的信息流动过程,是在多元主体的多方面参与下进行的,它需要学校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学生家长及社区代表共同参与,需要从多种渠道获取信息、建议和意见。此外,要特别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让学生成为评价主体,彻底改变评价主体缺失的状态,让学生对自己的发展变化作出充分的和自主的评判,让学生自己真切地体验自身的发展,体验发展中的快乐。评价主体间应进行双向的和多向的交流,让评价成为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生命发展过程,使评价结果在最大程度上为学生所接受,以发挥评价的最大效益。
3.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应采取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既可以采用常规的纸笔测试,又可以采用成果展示、汇报演出、观察法、面谈法、作品分析法、情景测验法、行为描述法、个案研究法和档案袋评定法等质性评价方式。
在具体实施评价时,要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渠道获得反馈信息,利用评价结果改进“课程纲要”,使评价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教师的不断提高,促进学校课程实践的不断完善。
“课程纲要”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案,而且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案。所以,“课程纲要”设计出来后,要让学生充分阅读和讨论,使学生了解教师的期望和意图,了解教师制定这份纲要的理由,学生还可以提出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充分发挥学生在“课程纲要”形成过程中的作用。“课程纲要”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因为校本课程要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因此,每个学期结束时,教师都要在一个学期课程实施的基础上修订“课程纲要”,使之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崔允t,林荣凑. 校本课程开发:课程故事[M]. 上海:华东师范 大学出版社,2007:3.
[2]索桂芳,冯秀军. 新课程体系下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J]. 天津 教育,2007(7):52-53.
收稿日期:2012-11-14
篇2
一、顶层设计
(一)规划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
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与发展目标,通过对学生的共性与差异,社会与家长的要求,教师的现状等方面的分析,构建了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框架。
(二)进行针对性培训,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
校本课程的设计、规划在领导,开发在教师。只有提高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能力,学校才有可能开发出高质量的校本课程。为此,必须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一是对教师进行课程理论的培训,让教师初步掌握课程的一些基本原理,明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探究等基本原理,为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不断拓宽其知识面,重新构建教师的知识结构,为课程开发提供知识和智力支持;三是要通过培训把校本课程的开发工作真正内化为教师从内心滋生的动力。
(三)规范校本课程的开发流程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课程纲要的制订、课程内容的设计、课程的编写、课程的实施和管理等方面。因此,必须严格规范开发流程。定题(明确主题、范围与领域)申报,填写《昆明市第三十思中学校本课程开发申请表》(书写《课程纲要》,同时要附有课程介绍,交学校课程开发委员会初审)审定,由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负责,经初审通过后,列入《校本课程目录》开发开设(学生选择)。通过这样一个严格的程序和流程,不断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质量。
二、步入正轨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化学校本课程 研究
校本课程的开发是针对国家及地方课程难以照顾到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而产生的,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初中化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课程,它不仅是传授化学知识、提高公民综合能力和化学学科素养的平台,也应是尊重学生个性,提供满足他们学习化学需求的平台。农村地域广阔,中学条件相差很大,如何充分利用本地农村资源和学校的课程资源,与中学化学课程有机整合,提高农村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效益?这是农村中学化学教育工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在湖南省基础教育研究所领导的指导下,我市进行了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下面谈谈一年多来的实践与认识。
(一)确立《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建设的目标
校本课程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和灵魂。在开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之初,我们就提出:①《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必须与国家中学化学课程的一般目标结合起来,寓特殊性于一般性之中,使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特殊目标在与一般目标发生联系的过程中得到实现;②《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必须“姓农”,内容要结合当地农村的特点,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利于学生观察与思考。为此,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为《农村初中化学校本课程》制定了如下课程目标,用课程目标来规范和引导整个开发过程,防止或避免校本课程开发偏离方向。
1.知识与技能:获得与自己农村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知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获得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观察、实验、调查和访问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参观、调查、实验探究等方式学习化学知识,体会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收集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知识,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整理和分析;从农村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运用恰当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探究体会、见解和成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关注农村,学会生存,增强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情感;养成积极向上,主动的学习态度和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感受化学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制定《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纲要是组织教学内容、编写教案和组织教学活动使之顺利开展的保证。我们制定了《湘乡市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它由主题内容、开设区域和教学活动建议组成。主题内容为开发校本课程提供一些可参考的题材;开设区域是根据不同地域的学校建议开设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建议则是为开设相关的教学内容提供教学活动建议,各校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和自行设计。
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在于使学生获得学习的最大收益,在内容选择上要最大限度地选取与学生的现实需要、生活经验与文化背景相结合的化学知识。初中化学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际应用,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化学与科技等都是化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在内容选择上要重视与农村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充分体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继而利用这些知识来解释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初中化学课程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实验。化学实验在化学课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必须高度重视化学实验教学,充分发挥化学实验在教学中的功能。充分利用学校实验室和农村本地的实验材料作为化学实验探究的场所与器材,培养学生探究与发现问题的科学精神,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基于此,我们编制的湘乡市农村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纲要的主要内容为:
(三)编写《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教材和教案
根据课程纲要,各校根据本校课程资源特点和学生实际选择二至三个主题进行课程开发与研究。我们主要以主题式及主题―导学―活动式两种形式来编写教材和教案。
1.主题式:通过研究确定日常生活中有用的,又与化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问题作为主题。再将相关主题的化学知识按照教学结构或知识结构重新建构和组织。如某中学的《化学物质与健康》主题,将化学物质与食品安全进行融合,主要有如下内容: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某些有机物(如糖、淀粉、油脂、蛋白质和维生素等)对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主题―导学―活动式:确定相应的主题后,教师再提供阅读材料、数据资料、典型案例等文本材料和图片作为信息,作为研究的起点和载体。然后进行学习活动的主体部分――活动体验。如某中学利用学生对湖南燕京啤酒有限公司很熟悉的条件,组织学生,调查研究该公司的啤酒生产。
(四)开发、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体会
1.促进了我市农村初中化学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在实施《农村中学化学校本课程》的过程中,由于是教师自己设计教材和教案,使得该课程更容易被老师们理解与实施。如课程目标的构建、教学内容的选定,教材与教案的编写都是教师们经集体讨论而成,任课教师都能领会实质,教学中把握自如。反过来,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改革的理解,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2.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课程开发实施过程就是教师对知识的不断构建和重组,对教学实践的不断反思和探究。这样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观念等会发生相应的改变,教师的知识能力也得以提升。
首先,教师课程意识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本,考虑课程是否满足了学生的需要与发展,要求教师从传统的初中化学课程的实施者转化为校本课程的开发者与创造者,同时构建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课程评价意识。这样拓宽了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
其次,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得到了提高。开发与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但要自己决定课程,也要对自己的课程负责,这给教师创造了更大的课程设计空间,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了课程开发的能力。
再次,教师的参与意识和合作精神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需要省、市课程专家、学校教师、校长、家长、学生与社会各界人员如厂矿技术人员、农林水的专业技术人员的广泛参与。在合作中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最后,教师开展行动研究能力得到了培养。开发与实施过程就是教师不断反思、参与科学探索的过程。在开发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研究学校、学生、自己,还要研究问题的解决的方法。教师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实践和反思,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行动研究能力。
如一个教师教师根据学生对农村家酿米酒感兴趣,开设了《米酒的酿造》这一校本课程,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原计划主要从反应原理与酿造技术的角度进行设计,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提出:农村里流传有不法商贩在米酒的蒸馏过程中加入几滴甲胺磷(一种农药)来提高出酒率。加甲胺磷真能提高出酒率吗?这样做对吗?在学生的强烈要求下,教师继续开设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等知识,和其他老师一起,再拓展为《米酒与传统文化》。随着校本课程的一个个专题的开发,教师的课程意识、课程开发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得到了不断的提高。
3.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完成义务教育化学学业水平的基础上,化学校本课程为学生个性和个性化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的追求提供了更多的途径,为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发展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如某中学的几个学生在学习完《水资源与环境保护》校本课程之后,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继续探究,对湘乡城区排污情况进行了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并向市政府提出了治理湘乡城区水污染的方法建议,受到政府的充分肯定,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好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毕华林.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李辉,韩春亮.中学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5,(6).
篇4
关键词:高中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开发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9-023-1
教育产生于人类社会的实践活动,是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社会活动,同时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又有助于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进而推动教育的发展。高中生物实践活动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学生加强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生物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的开发是对生物实践活动开展的提炼和升华,运用生物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可以更加科学地指导实践活动,使生物实践活动更加有效、更加高效。另外,如果根据地方特色,利用地方乡土资源把生物实践活动开发成校本教材,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回报家乡的感恩之情。
一、如何开发高中生物实践活动校本课程
1.主要思路
建立校本课程开发的组织体系并进行培训构建校本教材开发目标撰写课程纲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安排、课程实践细则、课程评价)充实内容、组织编写与修订课程实施(包括课时安排、教学监控与测评)配套管理(完善管理网络)。
2.在开发过程中,重点要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1)建立校本课程的组织体系并进行教师培训。组织体系的确立是确保课程开发的组织机构,是校本课程得以正常开发的保证。建立组织体系包括成立领导小组,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并且要定期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既可以不断地统一思想,分工协作,想着共同的目标迈进,又可以经常交流操作过程中的得失、总结经验,保证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培训是校本课程能否高质量开发的基础。
(2)撰写课程纲要也是一个关键性环节,课程纲要是校本课程的主干和精髓,直接反映校本教材的编写思路。
(3)校本教材内容的编写与修订。校本教材的内容编写关系到教材的实用程度和精彩程度,编写前要围绕课程纲,要广泛收集并精选相关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等,然后对材料进行整理、围绕纲要精心组织编写。编好以后还要反复修订,特别是把握内容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二、如何利用本地资源开发实践活动的校本课程
1.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开发生物实践活动的优点
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开展实践活动,资源利用方便、直观,可就地取材,投入少,实用性强,过程简单,便于学习,可减少因组织活动的安全性和复杂性带来的隐患。
2.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可以为生物实践活动提供不同类型的生物实践活动基地
例如,以本地(淮安市盱眙县)为例,目前,可以为生物实践活动利用的实践活动基地有:(1)校园内生物(以植物为主)实践活动基地:可为学生学习常见的植物分类服务;(2)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实践活动基地:可向学生展示一些古老的和稀有的植物品种;(3)盱眙县家禽养殖园区相关企业的实践活动基地:可以向学生展现常见家禽的种类、生活史;(4)校园附近种植基地(如附近的平菇培养基地,可以让学生体会食用菌的培育过程);(5)都梁公园实践活动基地:可以帮学生认识不同类型的动植物;(6)盱眙第一山山区的生物类群实践基地;(7)盱眙县象山(矿山)公园生态系统实践活动基地;(8)盱眙县龙王山水库水产资源生物实践基地等等。
3.利用本地乡土资源开发生物实践校本教材的注意点
(1)选择适宜的实践活动基地。选择实践基地时应考虑实践内容与《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相关内容相联系、相对应,并且能达到理论与实践互相促进,相互提高的目的。
(2)科学地安排实践程序和开发校本课程的程序。
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探索科学的实践活动程序,规范操作,要做到安全性、科学性和实用性的统一,培养学生严谨、科学、规范的科学素养。实践活动开展的同时,要不断地总结操作程序,积累各方面的材料,为开发校本教材做准备。开发校本教材,应规范开发程序,使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应用规律,以保证课程开发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关于高中生物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开发的思考
1.高中生物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找到理论知识应用的支点,培养其对科学和探索未知的兴趣;养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树立创新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社会责任感,理解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高中生物实践活动要想有效、可持续地开展,教师可以结合本地资源情况开发编写具有针对性的校本教材。生物实践活动校本教材开发时取材范围广泛、内容丰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开发。
篇5
【关键词】美术 校本选修 兴趣 特长 特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6-0008-02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同时我们也看到,在应试教育扎扎实实的形势下,高中阶段阶段的美术教育,处在十分尴尬的地位,有的甚至沦为边缘学科,致使高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很不乐观。
自2012年秋始,省教育厅出台方案,推进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把更多的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实现学生"共同基础、个性发展",这是美术教育发展的机遇,也是挑战。近几年,笔者一直在尝试实践高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编写了《风景速写》《校园创意美工》二册选修教材,积累了些许经验与感受。认为要把美术校本课程开发做好、做大、做强,首先应考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选课,校本课程才能从无到有;其次考虑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有针对性的建设一批美术课程;最后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打造精品选修课程。
兴趣――从选题到教材编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术"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就其分支来说,就有书法、素描、版画、速写、漫画等进二十来个分支,相对于单一的国家课程,具有十分丰富的学科课程开发资源。与其他文化学科相比,美术学科重操作而不依赖严密的逻辑,重多样而不强求统一的标准。美术学科的趣味性、灵活性和开放性,能激发学生兴趣。在课改形势下会变成的热门课程,成为学生热捧的课程。
课程开发首先是选题,教师可以依师生双方的兴趣,进行选题。确定选题以后,就要制定课程纲要。这里包括确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安排课程实施建议,制定评价方式。本人编写的校本教材《风景速写》目标定位:掌握一般的构图要领和透视知识,尝试艺术创作,表达艺术感受和思想,提升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课程主要内容是掌握构图要领、透视规律、空间层次感、画面经营和表现技法等知识。俗话说,蛇无头不行,有了这个课程纲要"头",就可以自编教材了。我依据纲要设计了概述(常用的工具、取景与构图、透视规律),风景速写的表现技法(常见景物"树、桥、船、亭子"的临摹),课外实践写生三章共10节教材。有了纲要指引,充实教材内容就容易多了。从开课的情况看,学生对这门课程都比较感兴趣,表现出了很高的积极性。不少同学以前没有真正绘画过,通过课堂作业的表现,发现自己其实也能画画,而且画的不错。体验了成功的喜悦,提高了学这门课的兴趣。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创意也使得这门课的开展非常具有意义。
特长――课程品质化的提升方法
目前,我们美术组已尝试开发了《藏书票制作》《风景速写》《名家名作品评》《漫画》《篆刻》《校园版画》《创意拓印》《校园创意美工》等8门校本选修教材。这些美术校本课程内容广泛、题材多样,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学生思维。但反观这些课程,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受教师开发能力的影响,课程比较粗糙,课程的教学内容、形式距离真正的"三级课程"还有一大段差距,二是有些课程美术特色不明显,距离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有较大差距。从目前开发的美术课程来看,课程内容划分不清,培养目标指向模糊,课程特征不够明显。
为弥补不足,可以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补充,使得美术校本课程系列化、规范化。必修课程中的"欣赏"与"绘画"给我们很大的启示:美术校本课程的可以开发以培养审美能力为主的"欣赏类"课程,以及培养艺术专业技能的"绘画类"课程。"欣赏类"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感受力、理解力和想象力。可以以观赏美术作品为主,侧重于作品内容的理论阐释与形式解读,以美术作品、艺术风格、作品主题、表现形式与技术语言为教学重点,对中西方美术的流派、主题、种类等进行欣赏,从而达到理解美术文化,养成一定的美术鉴赏素养。已有的《名家名作品评》校本课程就是此类,但也仅此一门,无法满足培养全体学生审美素养的需要,建议可以在这类课程上做些补充。"绘画类"课程注重关注学生的观察力、创造力,以临摹美术作品为主,侧重于学生对绘画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技法的提升。学生专注几个内容学习,由"博而杂"变成相对"专而精",从而有可能形成相对熟练的某种技能。《漫画》《篆刻》《校园版画》《创意拓印》等课程尽管具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性,但也不能满足学生特长凸显和人生规划。校本课程开发应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真正满足学生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可以开发拓宽发展空间,帮助规划人生的专业性较强的课程,比如《色彩》《素描》《速写》《设计》等课程,以此来培养学生完整扎实的绘画基础和美术基本功,圆一些特长生的艺考梦。
特色――课程精品化的必然之路
篇6
我们文化育人的魅力课程体系,以国学积淀为核心理念,通过校本课程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带动三级课程整体和谐推进,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不是被动地把国学内容照搬、照抄,以“选择、适合、生动、精典”为主要原则,明确了学校国学校本课程的定位。2008年,学校成立了国学校本课程研发小组推进校本课程实施,以课程纲要为依据着手编写各校本课程教材。教材研发采取边编写、边试验、边听课、边总结、边修改的方式,增强教材的实践性、针对性,保证教材具有较强的适用性。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教材编辑组结合《登莱小学国学校本课程纲要》及各年级课程设计框架,编撰了供1―6年级上下学期使用的教材与学材。教材在编写上以学校自主开发的“新六艺”为单元框架,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精心选择了生动的学习内容。每课时教材体现对学习主题的要素分解,并借助精炼的文字和精美的图片呈现学习资源。同时研发组还提出为了辅助学生学习尝试设计开发与之配套的学材,学材在设计上更着重对教材内容的拓展,引导学生采用课前搜集资料、课后延伸等形成记录学习过程的档案。学生们借助学材反馈学习信息,丰富学习实践,提高课程学习效果。
结合学生发展需求,选择适合学生持续性发展需求的内容,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我们学校国学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古代六艺之学(礼、乐、射、御、书、术)是进行综合技能训练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文武并重、知能兼求。我们在国学校本课程教材中,适当补充了“奕”和“武”,借棋道与武德涵养身心。我们结合学生发展,为“六艺”做了注脚:“礼”突出以“敬”为主旨的道德素养内涵,引导学生掌握做人基本道德观。“乐”强调体悟,提高学生审美水平,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其涉及古乐、京剧、国画、园林建筑艺术等内容。“书”囊括了古代经典著述,培养学生崇尚热爱知识,通过主动学习、晨读吟诵等,让学生对话先贤,扩大文化积累,形成自觉的文化意识。“术”将古代算法、计数等原有内容合并为“古代数学”,同时又纳入刺绣、中医等华夏独特技艺,使这一内容更为丰富,让学生领略祖先精妙技艺的同时,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并形成严谨的思维能力。
我们的国学校本课程从多个角度为学生建立起一个适合自我发展、可观、可听、可触、可赏的立体国学系统。国学课程成为了学生最喜欢的课程,学生的文化修养和经典文化知识积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在国学文化知识的魅力海洋中,学生尽享求知的乐趣。
学校努力营造国学氛围,借助一系列具有文化馨香的国学活动激发学生“学国学、品国学”。2009年9月1日,学校首次组织了针对一年级新生的开笔礼。典礼整个过程分为:正衣冠、朱砂开智、击鼓鸣志、启蒙描红、茶敬亲师等五个部分。隆重的开笔仪式,让学生在踏进校门之始便感受到厚重静雅的古代文化氛围,从心理上对即将开始的学习生活满怀期待,而其他年级在观礼过程中也受到了一次文化的熏陶。
篇7
关键词:校本课程;设置;实施;评价
一、校本课程的设置
我校地处农村,地理位置靠近京秦铁路线,爱路护路,铁路安全对于学生尤为重要。针对此情况我校从1995年开始开展了“铁路小卫士”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利用寒暑假时间开展实践活动,向社会宣传爱路护路常识,宣传铁路知识。活动开展得很成功,得到上级领导的支持,并获多次嘉奖,在此基础上我们搜集整理活动资料,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把此综合实践活动提升为《平安铁路伴我行》校本课程。从满足学生的需求出发,在充分的资源调查和分析的前提下,我校还增开了更多校本课程科目。严格按照“课程申报―论证审批―课程实施―评估总结―完善成型”的方式规范开发程序,开设了以人文、艺术、身心健康、安全等领域的校本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实施
1.完善制度,组织培训
为使我校校本课程教学更有效,我们首先完善了《校本课程实施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开发管理制度》《校本课程学习制度》《校本课程备课制度》等相关管理制度,拟定了“教、学、研”一体的科研计划,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自主选择,规范实施
我校将校本课程纳入课时计划,排入课表。教师严格执行课程安排,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做到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对于选修课程,执行学生自主申报的原则,每位学生可以自主申报两门,学校按照自主申报的内容和人数进行分组、安排上课地点,保证学生参与率为100%。学校经常深入课堂及教研组进行调研,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学校三次检查教师备课情况,平时进行查课、听课,了解学生上课效果,对每门课程的实施做到“心中有数”,每次调研后,对于发现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及时召开课题组会议进行总结,针对问题深入分析,寻求解决方法,最大限度地保证了学生的安全和课程的质量。
三、校本课程的评价
1.对课程评价
每学期末,教师都对本学科的课程从优势与不足两方面进行评价,学校参考开课情况、学生的兴趣、学生的学习效果等因素对各门校本课程进行评价,适时调整教学,使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成为学校、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2.对教师评价
学校通过听课、查阅资料、调查访问、讲校本课程故事等形式,对校本课程教师进行考核。主要是五看:一看学生选择该科的人数,二看学生接受的效果,三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应,四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五看教师教学案例、教案的实用性。另外,对教师撰写的课程纲要、备课教案、教学效果、反思能力进行评价。
3.对学生评价
从学生出勤、作品或成果质量、学习的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成绩分为优、良、及格、待合格四等,以此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篇8
我校的校本选修课程包括丰富型课程中的兴趣类校本选修课程和发展型课程中的专题课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校的校本课程在种类和数量上,已经具备了相当的规模。随着课程的发展,对科学合理的实施课程和管理课程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如何最大程度上实现课程构建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需求?如何让这些课程获得学生充分的认可和接纳?如何让相对松散的课程有序、有效地开展下去?如何保证数量众多的课程的质量?这些都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排课选课环节,满足学生自主需求
我校的兴趣类选修课,最初是按照年级分别安排,初一初、二两个年级各集中在一天,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报名参加。虽然保证了课程的覆盖面,也便于管理,但是热门课程人数过多,无法充分开展活动,而强制全员参与,又导致了不少课程有相当数量没有兴趣的学生参加,也影响课程开展的实际效果,这样看来,虽然课程的种类和数量十分丰富,但是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兑现。
这些问题使我们认识到,要满足学生多元化的学习需求,除了在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上下功夫,还必须在课程实施和管理的过程中,贯彻以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对校本选修课这类非强制性的课程,不能停留在自上而下的思考问题的既有观念上,还应该有一种为学生的发展需求服务的意识。
基于这种想法,我们在本学期扩大了选修课程的规模,调整了课程结构,进一步开放了学生选课的权利。选修课程从每周一天下午扩展到周三、周四和周五三天下午开设。周三,初一和初二两个年级共开设37门选修课;周四,开设33门;周五22门,合计92门,涉及科技、人文、体育、艺术、生活等方面。这些课程为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搭建了广阔的舞台;为学生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和体验方式,密切了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和研究方法,学会合作交流和自主探究,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
既然是选修课,我们就要尊重学生的选择,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学生可以选课,也可以不选课,可以只选其中某一天的课,也可以三天都选课。没有选课的学生,可以参加社团活动,可以找老师答疑,可以去图书馆读书,可以去自习室学习,也可以回家。这些改变并不是一种盲目的尝试,而是建立在我校这些年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的,是基于我们对课程内容和课程质量的信心。本学期课程开展的实际情况证明,学生选择的空间大了,兴趣与爱好的发展得到了满足,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本学期,有29%的学生选了一门课,41%的学生选了两门课,28%的学生选了三门课,放学后图书馆座无虚席。期末,教师给予学生的评价优秀率达到89%。95.2%的学生对自己所选的课非常满意,93.8%的学生认为选修课的学习收获很大。
规范课程管理,保障课程质量
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和发展空间,是建立在高质量的课程基础上的,而规范的课程管理,是课程质量和课程顺利实施的保障。因此,我们一直非常重视完善校本选修课程的管理,在明确部门和教师职责,建立有效的监控机制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首先,教学处要对开设的课程严格把关。教师需要在开学初提出开课申请,并递交《课程纲要》(简称《纲要》,见附表),《纲要》需涵盖课程特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评价和考核办法、课程对学生的要求,以及课程所需物质保障。教学处初审后,展示课程纲要,组织学生选课。学生选课人数达到开课人数下限,教学处审批,并开课通知。
在开课过程中,建立有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教师需要填写教师手册,学生填写学生手册。手册除了记录课程内容,更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和互动的平台,使得教师在开放性的课程中也有管理的着力点,能够加深对每个学生个性特点和学习情况的了解,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制定自己的教学计划,更容易实现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引导和对学生学习状况的掌控,使得教师对课程的管理有据可查,有理可依。每次课,教师需要点名,记录考勤,并于课后反馈给教学处。期末,教师撰写总结,并依据课程纲要中的评价标准和考核办法给出评价,学校可以从中掌握课程开设的总体情况,了解学生学习效果,为课程下一步的建设提供依据。
校本课程这样的管理,提高了对教师的要求。学校要求教师做到:胜任基础型课程,精通丰富型课程,指导发展型课程,承担专长型课程。故此,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成为必需。我校依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补短取向、成长取向、变革取向、问题解决取向,通过课题研究,制定了教师专业发展指标体系,利用科学的测评工具进行测评。同时,我校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校本培训,既有外请专家的专题讲座,也有校内课程建设工作会;既有课程建设主题研讨活动,也有展示交流评比活动。通过多层次全方位的学习、培训、反思、评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在提高教师水平的同时,为了提高课程质量,打造精品课程,我校鼓励老师们撰写课程讲义、编写校本教材,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库。目前,已有多门课程积累了一定量的课程资源,一部分课程编写出了相应的校本教材。
开发网络管理平台,拓展课程交互渠道
开放的课程,庞大的学生群体,对课程交互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了,要提高课程执行的效率,使课程顺畅地开展,借助于网络平台管理课程是课程管理的必然趋势。我校在推进课程建设的同时,提出了“立足四类课程的特色与需求,开发并逐步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网络平台”的目标要求。开设校本选修课的教师将《课程纲要》上传选修课选课平台后,学生就可以登录选课平台,检索课程科目,阅读课程纲要,选择课程。选课结束后,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选课结果和上课的时间地点。管理者可以了解学生选课情况。期末,教师通过平台评定学生成绩,学生和管理者可以检索成绩。
鼓励多元评价,凸显课程特色
篇9
关键词:专业化 教育科研 课程建设 心理辅导
先来关注两则案例:
第一则:课程改革以来,教育界一直流传着一个颇为经典的故事:“三百年以前的医生,如果活过来,他肯定不能行医、诊病,但三百年前的教师如果苏醒过来,他依然能当教师。”
第二则:90年代,我校因数学教师短缺,在社会上聘来一位数学尖子——L老师,听说陈景润曾接见过他,并对他的解题思路大加赞赏。然而,遗憾的是,L老师只会做题,不会讲课,方法单一,调控无术,历经三年的摸爬滚打,教学效果很是一般,最终责任心极强、学高身正的L老师以辞职的方式结束了他曾为之激动不已的教师生命。
前一则案例体现了人人皆可为师。这种理论反映了社会对教育、对教师的认识误区。后一则实际的反应了教师行业的问题,不是随便谁都能够当老师,教师仅仅靠“学高身正”也未必就能是好教师,教师应该是一支真正的专业化的队伍。
教师的专业,是教学行为的综合体现。我个人认为:这种综合表现,不仅指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而且也包括与课堂教学行为紧密联系着的一切教学行为,如备课、教师交流、领导能力、教学研究、教育评价、课程建设、心理辅导等,教师的教学行为是教师专业的外在表现形式,是教师专业的载体,是可以观察的教师专业水平。支持教师教学行为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的核心。
做为一所兼有现代、新建两重特征的“大连博伦中学”副校长,面对学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整体水平不高的现状,如何为一方孩子们提供优质教育,带出一支经得起考验和推敲的教师队伍,探索教师专业化成长之路成为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当下科研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心理辅导技术是我校教师亟待提高的能力,以下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努力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
我校在“十一五”期间,申报了区域课题“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设计与实施研究”,其目的是通过课题研究,推进教师在新课程下对基本课型教学行为的思考和实践。
课题全员参与、全学科推进,并通过各种制度建设落实课题研究。例如:1、申报实施学科基本课型教学行为的教学设计研讨课制度;2、围绕课型教学行为设计的即时性教学研讨课评诊制度;3、学校专家组对常态课堂的教学调研制度;4、定期的科研主题教学沙龙制度;5、学校面向教师的学报性质刊物月报—《家园》;6、常规的集体备课制度; 7、教师学习制度;8、教师日反思制度;9、教师论坛制度等多项制度,以课题研究为中心,营造学术氛围、强化教师的研究意识、关注解决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真实教学问题,努力提高教师的新课程实施能力,使教师向专业化成长的必由之路主动迈进。
目前,我校教师通过课题研究,开始亲近科研、认同科研,开始建立现代教师职业生活习惯,新课程实施能力不断增强,教师们对科研的认同和尊重使我看到了学校的发展潜力与后劲,为此,我对“博伦”充满信心。
二、以校本课程开发为切入口,发展教师课程建设能力
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现状,实行课程国家、地方、校本三级管理体系。为了落实新课程理念,也为了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校决定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发展教师的课程建设能力。
首先使教师认识到其自身独有的特长优势。其次编制课程纲要。指导教师对自己准备开发的课程进行论证和说明,对课程性质、基本理念、内容标准(分章节)、评价方法、实施建议五方面作出陈述,上交课程审议委员会审议通过。经过了课程纲要的编制,教师不会再随意地将校本课程等同于课外活动小组,他们会树立现代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建设技术,实现专业化内涵发展。最后编写讲义、教材,使校本课程的品质得以提升和成熟。我校承担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利用寒暑假,公休日查阅了大量的与他们开发的课程相关的资料,按照章节体的体例,撰写、编纂了校本课程讲义、教材8种,无论是讲义还是教材,都注重了内容的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问题、习题的独特性、可操作性。
三、通过培训、研讨和实践,提高教师的心理辅导能力
家长期望值高,社会价值取向呈多元化,使学生的压力越来越大、心理问题越来越多,人们对教师担当心理医生的角色的期待进一步加深。特别是我校地处城乡结合部,学生家庭背景各异,外来学生偏多,因此学校不仅要抓德育、智育,更要注重心育,教师具备心理辅导的能力成为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向。
为此,我校制订了教师心理辅导培训五年规划。准备在心理健康教师、班主任、全体教师三个层次上进行分阶段的培训和辅导,特聘资深青少年心理专家赵晓捷老师分期分批对教师开展培训,辅之以案例分析等沙龙活动,掌握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学习心理辅导技术,积累个案,丰富经验,力争在五年内实现“学校无闲人,人人能育心”。使五年内,教师申报青少年心理咨询师的比例不低于50%,获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比例高于30%。
教师专业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绝不能停留在理念和空谈的层面之上。它需要教师在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学习、教育教学研究、教育教学实践中生成,在行动中建构其专业知识结构,提升专业能力(如前所述),这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中的良好途径之一。尽管目前我校在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方面刚刚起步,许多思考还不够成熟,但随着对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不断加深,我们将不断完善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方法途径,期待在“十一五”期间,我校能涌现出一批具有专业化水平的教师队伍,实现“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的学校使命。
参考文献:
篇10
论文摘 要: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重点转向课程,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基本取向。它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的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不少学校在校本课程实践中,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尤其是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师资力量匮乏,随意性大。因此,我们认为,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落实: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凸现学校办学特色,发挥教师个性作用,发展学生个性,与已有课程资源结合,认识“三级课程”间关系等方面工作。
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改革重点转向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都从政策层面上明确提出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以重新调整国家、地方和学校之间在课程决策上的权力分配结构,改变传统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1]可以说,强调校本课程开发是当今世界改革的一种潮流,也是未来基础教育改革基本取向,它既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发展的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然而,不少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缺乏科学性、系统性,热衷于表面文章,忽视了内在的实质。尤其在广大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由于师资力量匮乏,随意性很大,要么“跟着感觉走”,要么“依样画葫芦”,只是“迎时尚”、“赶时髦”,搞花架子,求“轰动效应”。其实,校本课程的开设必须是学校自己教育哲学的产物,应体现学校独到的教育思想,要与学校独到的人文、地域等实际情况相结合,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体现科学性、生活性、可操作性。据此,我们认为,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 充分认识“三级课程”间关系
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是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课程资源,不可替换或独立,三者组成了课程资源这一有机整体。校本课程主要指学校在理解国家统一课程纲要基础上,根据自身教育哲学思想和资源特点组织并实施的课程。它的开发是以试图弥补国家课程开发的局限、以学校为基地而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必须与国家、地方课程配套实施。[2]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并不是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割裂的,它们的内容无论是难度还是逻辑结构上都应互相协调和平衡。它的开发必须遵循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相关规定,在立足于乡村、学校特点的同时,还受国家教育方针约束,否则,就会偏离我国总的教育目标。只有明确国家、地方、学校是统一基础上的多样性关系,才能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灵活性和统一性。
2 充分发挥边远山区农村区域资源优势
“三级课程”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各地实际情况、条件、特点不尽相同。学校是课程实施的载体,避开学校情况和条件,照搬照抄国家、地方或其他学校课程,没有自己特色,就无法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也就失去了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课程开发和实施便会成为空中楼阁。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必须对学校所处的地域环境进行充分的资源挖掘、分析,寻求可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乡土课程资源,并围绕乡土文化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创设适合自己实施的校本课程方案。[2]如学校驻地有丰富的养羊经验,开展课外调查、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养羊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农”意识和学农技能,聘请有经验的养羊专业户讲讲养羊、杀羊、贩羊、办公司的创业经历,就让学生经历一次人生“创业”教育。这样的校本课程开发,才真正做到了“人无我有,独辟蹊径”。
3 尽力凸现边远山区农村学校办学特色
在当前的课程管理体制下,国家名正言顺地获得了组织和分配课程资源,控制、支配学校课程的权利。在课程领域,学校至多只是一个循规蹈矩的执行者,没有探索与创造的空间。由此造成了“千校一面”的现象。事实上,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背景、外在优势和内在条件,它们的综合,就形成了该校具有自己特色的办学传统和校风。而校风是“此校与彼校之间自然存在的个性差异。”[3]学校要根据国家教育方针、课程管理政策和课程设置要求,针对学生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乡村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着眼于发展学生兴趣、特长,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充分体现师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使其具有鲜明的学校特色。中外大量的特色学校创建的成功经验也证明:特色课程的构建是实现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4]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要走的就是这样一条基于学校现实的特色化道路。因此,每所学校都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学校的特色,进行特色校本课程开发。比如有传统体育、书画、校园文艺等特色的学校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充分挖掘学校所蕴涵的文化底蕴,进行校园文化课程建设。总之,校本课程开发一哄而上、东施效颦,就失去特色,失去开发校本课程的目的和意义。
4 充分展现教师个性作用
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往往把教师更多地视为一种职业而提倡具有共性的职业道德,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一面。实际上,“一个真正的教师永远是一个个性,一个鲜明的个性,独具一格的个性。”[5]由此看,教师的个性品质必然影响着其对课程的选择与组织。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学识,更重要的是在人格方面。学生个性往往总是或多或少地带有老师个性痕迹。这就是所谓的“以个性养成个性”。[5]因此,必须让教师真正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使其在校本课程开发和重建过程中充分发挥个性作用,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具鲜活的地方特色。
5 挖掘发展学生个性特长
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一本质特点决定了学生是教育出发点和归宿点。教育必须尊重学生。[6]然而,学生有自己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情绪情感体验、个性闪光点以及其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国家课程不可能完全适合各地实际情况,而校本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弹性化,则能充分满足学生各异的个性发展需要,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时空,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校本课程开发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做实实在在的、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探讨。以学生“知识获取和能力发展”为目的,“以生为本”。
6 与现有课程资源紧密结合
课程开发非单纯地编教材,而是课程体系、教育观念的地方化重建。[4]因此,要重视教材开发,也要注重对已有课程资源的校本化。如“读书工程”,根据不同学段的要求,从古诗、童谣、谚语等方面入手,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列出每个学龄段要求学生阅读的书目,并提出具体要求;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方式推动“读书工程”开展;建立“读书卡”,使读书活动持久不衰,同时记录了学生读书成长轨迹。如此,读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实与提高。
总之,校本课程开发,是发展学生潜能、促进教师发展、发挥学校社会功能和实现教育思想的重要途径,是新课改的关键环节,应予以高度重视。[2]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教师工作重要内容,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创造勇气和智慧。如此,校本课程“品牌效应”才能真正地轰动起来,才利于形成学校特色,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最终利于学生主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z].2010.
[2]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z].
[3] 徐玉珍.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案例[z].
[4] 廖哲勋,田慧生.课程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4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