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哲理名言范文
时间:2023-04-10 09:22: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生哲理名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幸福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虽然每个人都想要得到幸福,但他从来不能确定,并且前后一致地对自己说,他所向往的到底是什么。
——(德)康德
2、人无论如何都是疯狂,不疯狂只是另一种“疯狂”。
——(法)帕斯卡
3、人从未像我们现在那样对自身充满疑问。
——(德)马克斯·舍勒
4、在你发怒的时候,要紧闭你的嘴,免得增加你的怒气。
——(古希腊)苏格拉底
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北宋)苏轼
6、人生包括两部分:过去的是一个梦,未来的是一个希望。
——(美)霍桑
7、人生中最困难者,莫过于选择。
——(英)莫尔
8、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鲁迅
9、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它。
——(英)莎士比亚
篇2
1、人生是绘画,不是做算术。
2、我的人生哲学就是工作。
3、有了坚强意志,人生才有意义。
4、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5、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6、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7、人不应该像走兽那样活着,应该追求知识和美德。
8、吃饭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不是为了吃饭。
9、从不充分的前提中推断出充分的结论,这种艺术就是人生。
10、人生最大的快乐就是做人们认为你做不到的事情。
11、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12、浑浑噩噩的人生不值得过。
13、要选择行动的一生,而不是浮夸的一生。
14、人的幸福是由自己创造的。
15、记住,当人生的道路陡峭的时候,要保持沉着。
16、世间之活动,缺点虽多,但仍是美好的。
17、最杰出的人总是用痛苦去换取欢乐。
18、人生的目标,是唯一值得寻找的财富。
19、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20、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21、每个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22、生活就是战斗。
23、生命的意义是在于活得充实,而不是在于活得长久。
24、美好的人生是一种由爱所激励、由只是所引导的生活。
25、生命的价值并不在于我们活了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
26、人生只是努力下一系列的决心。人生中没有一样成就属于偶然。
27、人生的悲剧不在于人们受了多少苦,而在于他们错过了什么。
28、自己的历史自己写。
29、人生的秘诀在于对任何事物都要充满兴趣。
30、人生的信仰是青年的精髓。
31、人生短促,如果把那短促的人生浪掷虚度,那就太长了。
32、不要努力做一个成功者,而要做一个有价值的人。
33、生命是惟一的财富。
34、应该笑着面对生活,不管一切如何。
篇3
2、发光并非太阳的专利,你也可以发光,真的。
3、愚者用肉体监视心灵,智者用心灵监视肉体。
4、获致幸福的不二法门是珍视你所拥有的、遗忘你所没有的。
5、贪婪是最真实的贫穷,满足是最真实的财富。
6、你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你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人的价值,在遭受诱惑的一瞬间被决定。
8、年轻是我们唯一拥有权利去编织梦想的时光。
9、青春一经“典当”,永不再赎。
10、没有了爱的语言,所有的文字都是乏味的。
11、真正的爱,应该超越生命的长度、心灵的宽度、灵魂的深度。
篇4
2、逆境能打败弱者而造就强者。——尼克松
3、只要还有明天,我们就应该学着奋斗,学着努力,学着尝试新的事物,而不是旁观他人的成功,祝福他人的努力。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4、短暂的挫折胜过短暂的成功。毕达哥拉斯
5、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爱默生
6、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都会经历不少的挫折,一个人的一生中,绝对不会是一帆风顺,人生的路就如小河一样弯弯曲曲。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是逃避?或投降?还是视而不见?这样都不行,我们需要的是――勇敢的奋斗。
7、我主要关心的,不是你是不是失败了,而是你对失败是不是甘心。——林肯
8、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可能来自他们的博学。多样化会使人观点新鲜,而过于长时间钻研一个狭窄的领域,则易使人愚蠢。――贝弗里奇
9、鼓舞人心的语录,遇见深邃的森林,可以划分成平坦的土地,相遇的荒野,可以种植树木,满足沙漠,你可以挖井泉。鲁迅
10、人在逆境里比在顾境里更能坚强不屈,遭厄运时比交好运时更容易保全身心。
篇5
刚教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觉得最值得深究的就是哲学家死后,他的弟子们从哲学家最后一课中领悟到的人生哲理。哲学家引导他的弟子用一年的时间去感悟。我在教学时问学生:“弟子们想的办法不行吗?不能根除杂草吗?”
“可以除掉杂草,但是必须每年除草,杂草才不会重生。”
“用火烧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是会长出来。”
“撒上石灰就会除掉所有的杂草,但是,石灰过期,杂草又会生出来。”
“斩草除根可行,但是草非常容易存活,草的种子很快又会生出草来,所以这还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是啊,所以,只有在上面种上庄稼,杂草才真正能被根除。
你又是怎么理解“同样,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唯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为了帮助学生学得更扎实,我把问题分解“灵魂里的杂草”指什么?“美德”指什么?“占据”是怎么回事?
“‘灵魂里的杂草’,就是人的灵魂里一些肮脏的念头。是不好的东西。”“比如:坑蒙拐骗、贪图安乐、偷鸡摸狗、损人利己等等。”
“‘美德’,就是美好的、高尚的品格,比如:团结互助、关心弱小、奋不顾身、舍己为人等等。”
“‘占据’,是指用美好的东西代替坏的,用纯洁的心灵感化肮脏的灵魂,使人通过教育、熏陶净化人的心灵,人的灵魂。”
我觉得,课上到这儿,可以说是完美的了,学生基本上领会了本文的主旨,感受到美德的重要,体会到一个人不仅要有学问,更要具有美德。
今天,坐在办公室里,同室的老师也教六年级,他问我:你怎么和学生说哲学家的学生们的办法的?我就把自己的教学过程陈述一遍,他说,其实还不够,他们的办法之所以不可行,是因为即使用他们的办法根除了杂草,又怎么样呢?一片荒地还是一无是处。只有种上庄稼才能体现它的价值。正如人一样,一个人活在世上,碌碌无为的一生,看起来没有什么肮脏的灵魂,但是他对社会没什么作用,而一个具有美好灵魂的人,他就是把优秀的东西传承下来了,也成为更多人的榜样,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
文章的思想含义是在不断的品读中挖掘出来的,那位老师的分析更透彻地剖析了人应该怎样地活着,这也是本文揭示的人生哲理之一。
二、好课文总有一两处“亮点”
有这么一句话,叫做“文似看山不喜平”,是说文章要有精彩之处,不可平淡,有了精彩之处,文章自然会“亮”起来,令人耳目一新,为之叹服。
这篇《哲学家的最后一课》的亮点何在呢?大家一定会把文章的结尾视为精彩之处。的确,这篇文章的结尾为文章增色不少,是文章的闪光之处,它把哲学家最后一课的意义揭示了出来,给人以深深的思考,使人领悟到关于人生,特别是为人修养的真理――用美德占据灵魂。
文章先叙述一件事情,哲学家给学生上最后一课,平平常常,似乎没有什么过分特别之处,而读者读到结尾时却豁然开朗,在内心闪过一丝会意的微笑,顿时觉得这篇文章立意深远,构思巧妙。原本平淡的叙述也因结尾的升华而显得充满了智慧的高度。寥寥数语,可以使文章顿生光辉,文章中的精彩词句的作用功不可没。
让文章亮起来的方法很多,有的通过细致的描写来实现,有的依靠动人的情节,有的则警句发人深思,有的借助于情感的抒发……无论哪种方法,读者总能在文章中找到相应的词句――使文章灿烂生辉的地方。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习作时,一定要告知他们,为了把自己写作的意图说清楚,不要吝啬自己的笔墨,可以根据需要也来一些精彩之笔,使文章更有深度,令读者眼睛为之一亮。
三、教书与育人应该有机结合
“要想除掉旷野里的杂草,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上面中上庄稼。同样,要想让灵魂无纷扰,惟一的方法就是用美德去填满它。”这话说得多么好啊!
教看完这篇课文之后我想,那些弟子如果缺了这最后一课,即使学富五车又有什么意义呢?联想我们今天的教育,新课程要求教书育人并重的意识已经深入人心,但在日常工作中,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上的责任而疏忽育人的重要性,甚至认为找孩子谈心等育人事情不是科任老师的责任。这,是完全错误的,也是有悖教育主旨的,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必须加以纠正,教书与育人应该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
学生应从小打下良好的品德基础,这会使之终生受益,也能使他们将来真正立足于社会,成为建设国家的有用之才。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孩提时期的道德品质、习惯往往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如果在孩提时期养成了任性、自私、好逸恶劳等恶习,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便很难与人相处,更难以适应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空有学识却不能有利于国家和社会。
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教学简案
一、教学要求:
1.通过把握记叙过程,感受哲学家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2.理解最后一段的含义,并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3.促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光有学识是不够的,还要有美好的品德。
二、教学流程
(一)教师提出下列问题,供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这位哲学家的一群学生漫游世界回来了,他们个个早已见识广博,知识丰富,都成了学问家。如果你就是他们的老师,接下来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2.那么哲学家是怎么做的? 这群学生又有何反应呢?
3.他们为什么感到惊愕呢?
4.这么简单的问题,学生们也是很快就回答完毕。面对学生们的回答,哲学家表态了吗?为什么他不表态?
5.学生们想的办法不行吗?不能根除杂草吗?
6.最后一课就在平平常常中结束了,他们约定一年后在郊外再见,学生如约而来时,他们见到的是什么呢 ?醒悟到什么人生哲理?
7.哲学家想告诉学生但却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的人生哲理,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读了最后一节,你的收获是什么?
8.哲学家是睿智而深刻的,不愧是一个“一直在探讨人生奥妙的哲学家”,,即使他的最后一课也不会偏离他一生探索的主题――关于人生的真理。而他的学生也不愧为满腹经纶,他们都对“杂草”的意义有了深层的理解。你们明白了吗?“灵魂里的杂草”指什么?“美德”指什么?“占据”是怎么回事?
9.那些满腹经纶的弟子们,通过实践、观察、比较、亲身体会到人生哲理。他们把这条人生哲理,写进了书籍之中,目的是什么?
二、学生小组交流,全班讨论以上问题
在讨论的过程中,教师相机落实“满腹经纶、饱学之士、惊愕”等词语知识,并要求学生分角色朗读、自由朗读、齐读、熟读,同时抄写并背诵哲理性语言。
三、巩固延伸,开展语文实践活动(选做两题)
1.把这个故事讲给比自己低的年级学生听,并把道理告诉他们。收集哲学家的名言。
2.你觉得哲学家的最后一课上得怎么样,谈谈你对这位哲学家的看法。
3.把课文最后两句话工整地写下来,制作成一枚书签,或写成一幅书法作品,送给自己或自己的好友。
篇6
2、张老师义正辞严而又铿锵有力的话语,让我们感到醍醐灌顶。
3、他的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很快意识到自己所犯下的错误会带来怎样不良的后果。
4、他说话言辞犀利、醍醐灌顶,令在场所有人都为之折服了。
5、这本书意蕴深厚,让读者感到醍醐灌顶,仿佛一下子明白了不少人生真谛。
6、我读了这本书后犹如醍醐灌顶,顿时对人生和生活产生了不少感悟。
7、读了这些名言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懂得了不少人生哲理。
8、老师对我教导的话语犹如醍醐灌顶,让我感到生活其实也是挺美好的。
9、他知识渊博、阅历丰富,所以说出来的话总是让人感觉醍醐灌顶、受益匪浅。
10、看了这部励志电影,我们犹如醍醐灌顶,奋斗的决心更坚定了。
11、他的真知灼见让我们感到醍醐灌顶,激励着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
12、一件件历史教训折射了人类社会的真谛,让我醍醐灌顶,了然在心。
13、他用词严谨、有理有据,讲起话来醍醐灌顶,让我们感到受益匪浅。
14、他的生动发言让我感到醍醐灌顶,顿时我的心情变得豁然开朗起来。
篇7
目前,据调查发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生价值和人生哲理的理解和关注不足,更多地停留于语文知识的传授,这样一来既难达到教学审美情趣的效果,更谈不上教学语言的哲理性,这便是目前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方面普遍存在的明显不足。造成这种状况,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从客观上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教参”过度依赖,往往导致了公式化教学语言的产生,教师失去了阐发教材时的能动性、艺术性和个性;教师缺乏通过语文教学塑造自己、学生人格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从主观上讲,目前高职语文教学的应试教育模式,教学目的上过于注重语文知识点的传授;教学方式上过于注重向学生传授死的知识,死记硬背;教学目标上,追求考试高分,高及格率。最后,从当前学术界的认识来看,学界普遍认为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仅仅是教学的外化形式要求,形式较之内容并不具有同等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使得大部分高校的大部分语文教师忽视了语文课堂语言美的创造。忽视了人文关怀和人生引导,课堂中的师生关系变成为单纯一味的知识的授与被授的关系。
二、培养语文教学哲理美的意义
首先,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化、艺术化绝非是可有可无的问题;绝非是可要可不要的问题。高职语文教学哲理化、艺术化它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内在要求,而且是教学内容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1)这是由高职语文教学追求真、善、美的目的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是文化建设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文化建设和人文教育的深层内涵之一便是培养人们有意识地追求真、善、美,而语文教学的哲理美正是实现这一目的必要途径。目的和途径分离,目的总难实现。(2)这是语文知识传授过程和升华过程的统一,而传授和升华两者本身不可分离,若做到教学语言的哲理化,那么,语文知识传授的过程就是语文知识创新和升华的过程。由此而来,高职语文教学的哲理化就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其次,具有深邃哲理美的教学语言,实际上是更能详尽阐述教学内容的更有效的形式。教学语言深邃的哲理美,能使教学内容在多样化的形式中闪耀光彩,发挥效力。能使新鲜的内容在新颖的形式中变成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新信息、新观念;这能使新颖的语言形成为一种活化剂和驱动力,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欣然自觉地投入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过程后的人生哲理的思考。最后,富有哲理美的语文教学语言更能切合学生的思维状况、思维能力、思维方式以及学生的思想状况、思想水平的实际,从而更能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教学任务。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感性的、鲜艳的、明亮的语言色彩更能为学生所接受和理解;同时,教育心理学还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苏霍姆林斯基)
三、培养语文教训哲理美的建议
高职语文教学语言是由教学内容所决定的,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哲理美来源于教学内容。它是语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深层次地挖掘与深刻把握的基础上,结合教师人生感悟和高尚的情操,以独特的审美慧眼从课文世界中“开采”出人生的真谛,给予学生以强大的人格魅力影响。这里对课文的“开采”既可以是对“点”(句或段)的生发,也可以是对“面”(篇)的升华。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材要有审美透视力,从中发掘出美的光华,并结合自己深刻的人生体验,提炼出具有深邃哲理性的语言,与学生分享。首先,“点”的生发既很重要,又很必要;这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要求,也是提炼教学语言的哲理美的开始。况且,在高职语文教材中具有丰富思想营养的篇目也很多,例如,《孟子》节选中那贯穿始终的精神主线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乡》那深沉隽永的结尾:“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生命的意义》中那段激励了几代人的、荡气回肠的名言:“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等等。在这些闪光的词句中,可以说已深刻地阐发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问题在于,教师应该在精心策划的基础上,用极富哲理色彩的教学语言作深刻的阐发与引申,留给学生足供咀嚼和品味的深邃启迪,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忧患意识、奋斗精神,使之为其圆满、充实地完成自己的人生使命奠定坚实的思想情操基础,也为培养他们百折不挠的精神信念创造条件。其次,教师的语言还应当具有审美性。古人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应当有文采的,高职语文教师的语言尤其应当如此。教师的语言美,仔细分析起来,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内容美,一个是形式美。内容美要求教师的语言思想深刻,富于哲理,充实而又含蓄,常常具有令人豁然开朗的启迪性;形式美则是要求教师在遣词造句和修辞上显示出高超的艺术,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规范化语言,要锦上添花,努力做到具有“建筑美、色彩美和音乐美”。许多产生巨大艺术魅力的教师语言范例,都是富于审美性的。
语言因为美丽,所以才动人,“大自然的美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也不同于充满青春活力的人体美。然而大自然的美又似乎融合了所有的美。尤其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锦绣山河,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季节,展现出不同的姿态。今天我们要学一组文情并茂,描写四季景色的名家散文,来领略祖国大自然的美景”。这段导语通排比、对照、夸张等修辞手法,表达了富于哲理的美学思想和热爱祖国大自然的美好情怀,烘托渲染一种美的氛围,正与高职语文教学目标相吻合。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国文教学[M].上海:开明书局,1945.
[2]陈先菊.高职语文教育法[M].武汉:华中师范高职出版社,2001.
[3]杨道麟.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9.
[4]郭启明.教师语言艺术[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3.
[5]赵大鹏.对优化高职语文教学语言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1997.
[6]马月红.语文课要重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5).
篇8
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人生哲理:人活在世界上不能没有梦想,为了自己的梦想要付出艰辛的努力。我想起了文学大师林语堂先生,他把梦想和行动看作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阶梯。他说过:“梦想无论怎么模糊,总潜伏在我心底,使我们永远得不到宁静,直到这些梦想成为事实为止”。但要使“这些梦想成为事实”,行动才是唯一的手段和保证。
我原来一直没有梦想,生活在没有目标的世界里,通过阅读《毛毛虫的梦想》我明白了:如果小时候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长大了会象一只无头的苍蝇;如果你有了梦想,你已经有了一半的成功.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个小故事:一个农村的小女孩叫王雪,上课用泥做的桌子,学习用的是旧课本,每次上学都要走40公里路程,而且是山路,相当于我到学校来回40多趟!不过小女孩还是考上了中学。——是梦想激励着她学习,而她的梦想是:当一名人民教师!
篇9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哲学与人生》课程;五步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开设《哲学与人生》课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哲学基本观点和方法及如何做人的教育。在课堂教学中,为增强德育课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笔者根据哲学学科特点、教材编写特点及中职学生德育教育特点,初步形成《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步教学模式概述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周国平有一句名言:“哲学的首要目的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人们追求智慧。”《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增长学生做人的智慧,学会从哲学的思维高度理解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规范人生行动、促进人生发展。《哲学与人生》五步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教材中每一课所涉及的哲学原理和人生问题为基本单元,按照逻辑严密、简约高效的要求,把每一课的教学(通常2课时)进程设定为五个基本环节,即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二、五步教学模式的运用
下面以高教社出版《哲学与人生》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课《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为例,浅析五步教学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巧用案例情景,引发探究欲望。
《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的教学目标,就是要求学生学会用联系的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问题,以积极的人生态度,自觉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在引入新课时,按照贴近学生、贴近生活的原则,教师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处理人际关系时易出现的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景。
放短片:一位学生看见老师从前面过来便绕道而行;另一位学生遇见老师时,不打招呼低着头匆匆而过。
教师提问:这两位同学这样处理与老师的关系好么?他们为什么选择会这样的行为方式?其认识误区在哪里?
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总结:说明这两位同学在人际交往中缺乏主动性或自信心,其认识误区是没有用联系的观点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没有认识到师生之间的联系具有客观必然性,采用回避的态度,造成主观与客观不统一、不协调;这样,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自己也会觉得不愉快。下面通过学习唯物辩证法有关联系的哲学理论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思想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用积极的态度去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
教师板书课课题:普遍联系与人际和谐。
(二)、利用探究欲望,弄懂哲学原理。
老师讲:前面的例证告诉我们,教师与学生是相互联系的。那么,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呢?还是彼此孤立的呢?对此有两种不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认为事物是彼此孤立的。认为:
1、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板书)。
播放录音:介绍自然界生态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情况。然后讲解以下问题:
(1)联系的含义(举例说明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2)联系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及案例证实其特点)。
①联系是客观,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联系是普遍的,不存在孤立的事物,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
③联系是复杂多样的(列举各种形式和各种类别的联系)。
老师讲:我们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就就是我的世界观,在正确的世界观的指导下形成的观察事物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就是方法论。因为事物是彼此联系的,所以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师生互动和举例说明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防止孤立片面地看问题:既要尊重自我独立性又要高度重视社会联系性。
(2)处理好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既要以人为本和要有以国家、集体利益为重。
(3)善于发现事物间的复杂联系,区分多样联系的不同特点:对事物认识更深刻、方法更得当,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三)、运用哲学原理,悟出人生哲理。
在学生从哲学的角度明确了联系的含义、联系的特征(客观性、普遍性、复杂性)的基础上,教师提出并启发学生探究“如何用联系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体讲就是弄清楚以下4个问题:
1、什么是人际关系?
2、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客观性?
3、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普遍性?
4、如何理解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教师抛出问题后,组织学生对每个问题进行讨论,教师参与其中,并对与联系范畴相关的人生哲学作如下总结:
1、人际关系的涵义:人际关系是人的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通过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而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关系具有客观性必然性:个人离开了与他人的关系就无法生存发展。脱离社会、脱离群众注定会失败。
3、人际关系具有广泛多样性:人际关系无处不在,每个人扮演着多重角色,当今世界人际关系更加广泛和紧密。
4、人际关系具有复杂性和交互性:每个人都生活在关系网中,存在着吸引、排斥、合作、竞争、领导、服从等复杂联系;每个人的思想、个性、行为和价值观存在差异,需要相互包容、彼此兼顾。
(四)、应用人生哲理,思考人生问题。
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因人际关系不和谐而感到郁闷和困惑的事情么?请大家大胆地讲出来,我们一起来寻求解决办法。
部分学生举手发言:有人说,昨晚熄灯后,我在寝室和同学争论一个问题,被扣了班上的纪律分,今天有点郁闷;有人说,周末回家妈妈责备我那不行这不行,与妈妈发生争执,很不爽;有人说,前不久我和以为好朋友因一件小时发生口角,感到郁闷;有人说,我常常莫名其妙地有一种郁闷和孤独的感觉,不爱与人交往,不爱参加活动,别人也觉得我很孤僻,不知如何走出这种困惑……,等等。
1、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不和谐问题?
教师解答:刚才几位同学都说了心里话,很好。无论是与学校要求不和谐、与家长不和谐、与同学不和谐、还是与环境不和谐、自己内心不和谐等等情况。我们如何认识和处理人际关系不和谐问题呢?其一,不和谐使我们心情不愉快,应主动改善人际关系。其二,人机关系不和谐主要应从自身去寻找原因,别人对我不满意说明我没有适应别人,或者事先没有体察到别人的反应,去主动作一些协调和解说工作;我对别人不满意时,首先要思考是不是别人的问题,然后要思考选择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的意见。这样就可以增加和谐因素,减少冲突。其三,改善人际关系,关键在于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主动交往,不要唯我独尊,我行我素。
2、怎样才能更好地营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结合根据教材内容,师生对以下论点进行互动讨论:
(1)明确和谐人际关系的特征?(学生阅读教材)
(2)认识人际和谐对人生发展的重要作用
①人际和谐有利于心理健康: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信任、友谊使精神生活得到满足;人际和谐能培养良好的情绪、开朗的性格和乐观的生活态度
②人际和谐有利于自我实现:可以人为鉴,吸取别人的优点和长处;能获得社会知识、经验和各种信息;能相互帮助、相互支持。
(3)学会用联系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人际关系,就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使人从冷漠、自闭、排斥、对抗之心转为理解、接纳、合作、和睦之情,在社会生活中积极主动地释放正能量。
(4)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讲“和谐”的文化传统,学习借鉴先贤处事为人的智慧和经验(要求学生收集“和”文化相关的名言警句和成语)。
最后,安排学生讲述教学参考书上的小故事:“别人的感受”。并布置思考题:哪位澳洲小孩的妈妈应用了什么观点对待与老师?她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对教育孩子和协调关系产生了怎样的效果?这个故事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有什么启示?
(五)、解决人生问题,改变人生行动。
树立观念和规范行为是德育教育两大目标。通过哲学与人生理论的学习帮助学生走出了认识的误区,为解决人生面临的问题奠定了思想基础,在教学中还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如何将观念变成行动,给自己营造一个和谐宽松的人际关系环境。教学中围绕“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创造快乐人生”的教学内容,开展4个主题实践活动:
1、“走出孤独、主动交往”活动。
要求学生两周内认识三个新朋友,并开始联系和适当交往。
2、“与人共处、和谐共事”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教室清洁扫除比赛活动,按照平时的清洁卫生安排表,每小组轮一次,看谁扫得又快又净。
3、“消除隔阂,增进友谊”活动
要求学生主动与自己曾有隔阂的同学、朋友或亲人进行沟通、交流,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缓和关系。每人原则上沟通交流的不少于1人,两周内完成
4、开展“人际和谐大家谈”主题班会活动。以上前三项任务完成以后,写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在主题班会上进行交流。
三、五步教学模式的评价
(一)、五步教学模式适用于《哲学与人生》课程教学。
《哲学与人生》课程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知识载体和基本主线,以分析和解决中职学生中最切要的问题为主题和落脚点。教学中,首先从解决学生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激发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然后进入哲学基本原理的学习,从哲学基本原理(世界观)引申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方法论);又从哲学基础知识引申出人生哲学基础知识;再用人生哲学知识及方法解答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客观实际问题;最后将这些观点、方法用于规范人生行动,并有针对性地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将学哲学与用哲学融为一体,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为建构教材提供了新思路。
(二)、五步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三维教学目标。
《哲学与人生》教学的总体目标:在认知上,使学生了解哲学中与人生发展关系密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应用能力上,提高学生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人生发展重要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人生的健康发展奠定思想基础。五步教学法,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理论讲解精要,结合实际具体,既符合哲学学科的内在逻辑,更注重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既要重视知识传授、观念树立,又要重视情感体验和社会实践,体现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教学原则,达成了知、信、行的统一,实现了三维教学目标,给学生的人生道路点亮了一盏明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颁发的《哲学与人生》教学大纲
[2]高等教育出版社《哲学与人生》教学参考书
篇10
演讲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开场白是否能吸引住听众?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是演讲成功的关键,因而对于开头要求极高。开场白应达到三大目的:一是拉近距离,二是建立信任,三是引起兴趣,为下面的演讲做好准备。
作为演讲者,不管你准备了多少演讲内容,演讲最初的30秒都是最重要的。不要小看这短短的开场白,它将决定此后你所说的每一句话的命运。听众将根据你给他们留下的第一印象来决定是否耐心聆听你的演讲。因此只有独具匠心的开场白,以其新颖、奇趣、敏慧之美,才能给听众留下深刻印象,才能立即控制住场上气氛,在瞬间集中听众注意力,从而为接下来顺利演讲搭梯架桥。
一、制造悬念
制造悬念可以让你一开始就能引起听众的好奇心,深深地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力,这对你是十分有益的。人都有好奇的天性。在开场白中制造悬念,能激发听众的强烈兴趣和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解开悬念,使听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也使演讲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创作文章需要设置悬念、演讲也不例外,因为它能使你的听众产生极大的好奇心,并能在这个悬念的“指引”下很快进入“设下的圈套”。
二 、讲述故事
在开头讲一个与你所讲内容有密切联系的故事从而引出你的演讲主题。这个故事要求完整,要有细节和主要人物。演讲稿的开头通过故事跌宕起伏的情节,将听众引入一种忘我的境界,并将自己的思想观点不动声色地溶入到故事中。总之,你要注意的是故事型的开场白一定要摒弃复杂的情节和冗长的语言。
1962年,82岁高龄的麦克阿瑟回到母校——西点军校。一草一木,令他眷恋不已,浮想联翩,仿佛又回到了青春时光。在授勋仪式上,他即席发表演讲,他这样开的头:
今天早上,我走出旅馆的时候,看门人问道:“将军,你上哪儿去?”一听说我到西点时,他说:“那可是个好地方,您从前去过吗?”
这个故事情节极为简单,叙述也朴实无华,但饱含的感情却是深沉的、丰富的。既说明了西点军校在人们心中非同寻常的地位,从而唤起听众强烈的自豪感,也表达了麦克阿瑟深深的眷恋之情。接着,麦克阿瑟不露痕迹地过渡到“责任——荣誉——国家”这个主题上来,水到渠成,自然妥帖。
三、引用名言典故
演讲的开场白也有直接引用他人话语的(大多是名人的富有哲理的名言),它为演讲主旨作事前的铺垫和烘托,概括了演讲的主旨。演讲开场白如果恰到好处地引用富有哲理的名人语录,不失时机地抛出寓意深刻的典故,演讲就会有声势有威力。
被引用的开场白,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话语本身富有蕴意,具有高度的感染力和极强的说服力。
第二,引用的话语要出自名家、权威人士或听众熟知的人物,这就是一般所说的权威效应和亲友效应,从而引起听众注意。
四、一鸣惊人
运用夸张的手法或从不同的角度对你的演讲内容或主题加以渲染,从而引起听众的高度重视。如果你想迅速吸引你的听众,那么在演讲开场白,你可以描绘一个异乎寻常的场面,或透露一个触目惊心的数据,或栩栩如生地描述一个耸人听闻的事情,造成“此言一出,举座皆惊”的艺术效果,这样,听众不仅会蓦然凝神,而且还会侧耳细听,更多地寻求你的讲话内容,探询你演讲的原因。
有个班主任在毕业欢送会上向学生致词。他一开口就让学生疑窦丛生——“我原来想祝福大家一帆风顺,但仔细一想,这样说不恰当。”这句话把大家弄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大家屏声静气地听下去——“说人生一帆风顺就如同祝某人万寿无疆一样,是一个美丽而又空洞的谎言。人生漫漫,必然会遇到许多艰难困苦,比如……”最后得出结论:“不一帆风顺的人生才是真实的人生,在逆风险浪中拼搏的人生才是最辉煌的人生。祝大家奋力拼搏,在坎坷的征程中,用坚实有力的步伐走向美好的未来!”许多年过去了,该班主任的话语犹在许多耳边,给学生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象。“一帆风顺”是常见的吉祥祝语,而老师偏偏反弹琵琶,从另一角度悟出了人生哲理。第一句话无异于平地惊雷,又宛若异峰突起,怎能不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