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设计规范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设计规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设计规范

篇1

在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出现之前,我国也在使用一些网络技术进行信息数据的传输和网络之间的连接,但是以往的这些连接方式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那么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大的阻碍,那么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灵活运用的过程中,就必须要正确的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使用的灵活性,能够进行系统网络连接的灵活使用,从而促进其更有效的利用经济资源和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网络数据传输和运用。通过实现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能够减少人工操作量,这样就能够有效的避免在人工操作过程中造成对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的影响,造成后期的维护工作开展的麻烦,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减少虚拟网络的资源消耗,能够以最小的经济利益成本实现同等的信息数据传输,同时提高了信息数据传输的准确性,在保证达到信息交换和数据传输最大安全运行的基础条件下,能够确保其良好的使用,通过获取局域网相关的信息,避免了交换机在直接复制信息的过程中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信息传输堵塞,提高了网络连接的实用性,同时可以有效的替代路由器工作,提高了计算机虚拟技术发展运行的效率,通过将其技术很好的加以应用,从而促进其更好的发展和运行。

二、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原则探讨

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我国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当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工程发展非常迅猛,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其先进性的特性,因此其淘汰速度非常的快,那么就需要进行软件的频繁更换,在操作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资金,因此在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我们需要做好其前期设计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在设计工作开展时,要保证其正常的功能良好使用,同时也需要考虑其使用寿命,那么在软件和硬件更换和设计过程中,需要做好相应的设备筛选工作。通过明确目标,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能够提高设计技术的实施和发挥,减少设计成本的浪费,节约成本,从而更好的推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良好发挥运用。在计算机网络虚拟技术应用发展过程中,会存在很多的不确定影响因素,那么在其设计过程中,就需要正确的认识到这些干扰因素对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从而正确的认识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这些问题,能够正确的对待,并且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实施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过程中,需要制定严格的技术设计规范,通过对其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严格的规范和整理,保证计算机性能能够得到较好的发挥,同时将整个规范设计计划贯穿到整个网络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让研究人员能够通过利用大量的资源确保计算机的稳定运行和功能的良好发挥,从而提高了虚拟网络的安全实施和操作,在进行规范实施的基础上,能够加强对操作规范的认识,改善其操作过程,从而提高网络的安全稳定运行。

三、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实际应用探析

计算机虚拟网络技术的发展能够试下在公开性的网络平台上构建一个安全性能高、稳定性强的私人网络,VPN和VLAN两种不同的虚拟连接方式相比于其他的连接方式,更加的高效、安全、稳定、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采用的是实名制的身份认证方式,这就能够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即使是在公共网络中获取到了用户名等有关信息,也不会造成密码的泄漏,那么信息数据的安全性明显提高,提高了整个网络数据传输和保存过程的安全性能。这两种虚拟的网络技术,可以在公开网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发挥和改善,采用的是虚拟网络技术,其表现形式也更加的抽象,在虚拟网络技术操作和应用过程中,都是由专业的操作人员进行操作和实施,这样就能够保证基础网络和专业性网络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使得基础网络技术和专业性网络技术能够很好的发挥和实施,作为一项独立的专用网络系统,计算机虚拟网络能够确保个人和公共网络的分离,做到信息数据的独立传输和独立保存,从而能够最大限度的保证资源的稳定、安全和有效。

四、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雷电入侵计算机途径直击雷闪电感应雷电防护

中图分类号:S7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众所周知,我市地处亚热带边缘,当雨季来临的时候,雷电对居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我市的“雷公”也日益猖獗,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的计算机系统都因遭到雷电的袭击而被破坏。随着每年雷阵雨高发期的到来,雷雨交加后,雷击电器事件也随之进入了频发阶段,使正常使用的家用电器、网络设备及电脑设备等瞬间遭到破坏,损失巨大。尤其是网吧、零售业以及所有以网络进行经营的企业,由于雷击网络而导致的营业中止或联络中断,更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下面,就多年来从事防雷工作的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对雷电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主要途径和防护措施作详细地介绍。

一、雷电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方式和主要途径

(一)、雷电侵害计算机网络有两种方式:直击雷侵害和闪电感应侵害。

1、直击雷侵害。闪击直接击于建(构)筑物、其他物体、大地或外部防雷装置上,产生电效应、热效应和机械力者称为直击雷。直击雷击中建筑物,会产生强大的雷电流,如果电压分布不均会产生局部高电位,对周围电子设备形成高电位反击,击毁建筑物,损坏设备,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2、闪电放电时,在附近导体上产生的雷电静电感应和雷电电磁感应,它可能使金属部件之间产生火花放电,称为闪电感应。闪电感应一般由电磁感应产生,通过电力线路,信号馈线感应雷电压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从而造成网络系统设备的大面积损坏。

(二)、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入侵主要有以下三个途径:

1、由交流电源供电线路入侵。计算机系统的电源由室外架空电力线路输入室内,架空电力线路可能遭受直击雷和闪电感应;直击雷击中高压电力线路,经过变压器耦合到 380V 低压侧,入侵计算机供电设备;另外,低压线路也可能被直击雷击中或感应出雷电过电压。在 220V 电源线上出现的雷电过电压平均可达 10000V ,这样,就严重地破坏计算机网络系统。

2、由计算机通信线路入侵。据统计,由计算机通信线路入侵,通常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当地面突出物遭直击雷打击时,强雷电压将邻近的土壤击穿,雷电流直接入侵到电缆外皮,进而击穿外皮,形成高压入侵线路。

第二种情况,雷云对地面放电时,在线路上感应出上千伏的过电压,击坏与线路相连的电气设备,从而通过设备连线侵入通信线路。这种入侵沿着通信线路传播,涉及面广,危害范围大。

第三种情况,若通过一条多芯电缆连接不同来源的导线或者多条电缆平行铺设时,当某一导线被雷电击中时,会在相邻的导线感应出过电压,击坏低压电子设备。

二、雷电入侵计算机网络系统的防护措施

(一)直击雷的防护

1、对直击雷进行防护的作用

直击雷防护是保护建筑物本身不受雷电损害,减弱雷击时巨大的雷电流沿着建筑物泄入大地时,对建筑物内部空间产生的各种影响。计算机网络机房防避直击雷,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当雷击发生时,在很大的范围内产生危险过电压,造成线路上设备的损坏;其次,当直击雷击中机房的建筑物时,会产生很强的雷电流,如果建筑物无防雷设施,那么,强大的雷电流无法及时泄入大地,这样,对建筑物内的所有设备和人身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再次,由于强大的直击雷电流,促使机房建筑物的地电位升高至几万伏乃至几十万伏,从而通过电力系统和信号电缆的接地点反馈到机房,直接破坏接在电网和通信网络上的计算机设备。

2、防直击雷的措施

防直击雷措施包括接闪装置(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引下线和接地装置三大部分。它的设计要求应符合GB/T 21431-2008《建筑物防雷装置检测技术规范》、GB50057—2010《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和其它规范的要求。

(1)接闪装置。接闪装置就是接闪杆、接闪带、接闪线、接闪网以及金属屋面、金属构件等,接闪就是让在一定程度范围内出现的闪电放电,不能任意地选择放电通道,只能按照人们事先设计的防雷系统的规定通道,将雷电能量泄放到大地中去。为了降低建筑被雷击的概率,宜优先采用接闪网作为建筑物的接闪器,接闪网的网格尺寸应该按照规定的标准制作(不大于10mX10m)。在实际操作中,将接闪网与接闪杆进行可靠地连接后,测算具体的数值是否符合标准;如果屋面有天线,则可在局部加装接闪杆进行了保护,这样,接闪器的高度符合规定的标准,从而降低了建筑物的雷击概率。

(2)引下线。根据规范要求,引下线一般采用圆钢或扁钢,应沿建筑物外墙敷设,将引下线的上端与接闪器相连,下端与接地装置连接,并应避免弯曲,经最短途径接地。其作用是把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引至接地装置,它的粗细和数量直接影响分流效果,引下线多,每根引下线通过的雷电流就小,其感应范围就小。

(3)接地装置。良好的接地能有效地泄放雷电能量,降低引下线上的电压,避免发生反击。接地就是让已经进入防雷系统的闪电电流顺利地流入大地,而不能让雷电能量集中在防雷系统的某处对被保护物体产生破坏作用。对高层建筑来说,建筑物除了要有防直击雷措施外,还要有侧击雷的防护措施,并应符合以上规范的要求。

(二)闪电感应的防护

闪电感应的防护措施是对雷云发生自闪、云际闪、云地闪时,在进入建筑物的各类金属管、线上所产生雷电脉冲起限制作用,从而更好地保护建筑物内人员及各种电气设备的安全。其所采取的措施除要有良好的接地、布线系统、屏蔽措施和安全距离外,还要按照供电线路,电源线、信号线、通信线及馈线等情况,相应地安装安装电涌保护器。

1、电源系统安装电涌保护器

在供电线路上安装电涌保护器(SPD),目的是为了将线路上的电压限制在一个安全的水平。通常,我们需要采取三级防护措施。

电源一级:将雷击产生的过电流通过此级电涌保护器瞬间泄放入地,并将瞬间过电压限制在2.5KV以下。

电源二级:对第一级电涌保护器泄放后的线路残压进一步抑制,使瞬间过电压限制在1.8KV以下,确保一般用电设备的安全。

电源三级:在重要设备(如服务器、交换机等)的前端安装带精细保护和噪声抑制电路的电涌保护器,将残压进一步限制在0.9KV以下。此外,它还具有吸收非雷击导致的操作过电压的作用。

2、通信线路安装电涌保护器

为了避免因通信电缆引入雷电侵害的可能性,通常采用的技术是在电缆接入网络通信设备前,接入信号电涌保护器(信号SPD),即在链路中串入一个瞬态过电压保护器,防护电子设备遭受雷电闪击及其它干扰造成的传导电涌过电压,阻断过电压及雷电波的侵入,尽可能降低雷电对系统设备的冲击。由于信号电涌保护器串接在通信线路中,所以,信号电涌保护器除了满足防雷性能特征外,还必须满足信号传输带宽的要求。因而,选择相关防雷产品时,应充分考虑防雷性能指标及网络带宽、传输损耗及接口类型等网络性能指标。

3、屏蔽、等电位连接、接地和综合布线、安全距离

等电位连接的目的,在于减小需要防雷的空间内,各金属物与各系统之间的电位差。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标准,防雷保护地、防静电地、及电气设备工作地等应共地使用。机房门窗和设备外壳的电位连接端子盒、所有穿越防雷区界面的金属物和系统,均应就近与等电位连接带(网)相连,确保机房内各接地线间的电位均衡,同时,还可以及时泄放聚集在地板表面和设备外壳上的静电电荷。

综合布线的主要任务是将电源线、信号线分槽布置,减少线间交叉和冗余信息点。电源线、信号线置于屏蔽槽内,屏蔽槽两端接地。各线缆屏蔽层两端应同时接地,当系统要求单端接地时,须进行二次屏蔽处理。(所谓屏蔽,是指采用屏蔽电缆,利用各种人工的屏蔽箱盒、法拉第屏蔽笼、钢筋结构等和各种可以利用的自然屏蔽体来阻挡、衰减施加在微电子上的电磁干扰和过电压能量。)在摆放电器设备和为电器设备布线的时候,要尽量远离建筑物的外墙及结构柱子,离外墙应保持1米的安全距离,或者摆放在建筑物的中心位置。

结束语

雷电所产生的强大雷电流,对计算机网络系统造成了破坏性的损害。只要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系统地做好机房内、外的防雷措施,定期对防护系统进行检测,及时处理安全隐患,就能有力地减轻甚至避免雷电对计算机网络系统的损害,保障计算机系统的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2010

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

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火灾自动报警;自动化

通常情况下火灾报警系统主要由触发装置、报警装置、警报装置等功能装置组成,可将在火灾将发生的第一时间,将室内环境内的各种气体、温度等,通过探测器转换成某种信号,通过网络传输介质,传到报警控制器,然后通过系统软件将火灾地点,时间等属性显示出来,在此同时,通过人工智能可以采用多种措施对火灾进行扑救,从而将火灾带来的生命与财产损失减少到最小。

一、建筑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设计要点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探测火灾隐患,肩负着重大的安全防范重任,是智能建筑中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建筑中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设计要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依照保护对象发生火灾时,火灾的各种自然属性确定火灾类型。

2.依照所需防护面积部位,来确定火灾范围。

3.按照火灾探测器的总数数量确定火灾报警控制器的总量。

4.按划分的报警区域设置区域报警控制器。

5.根据消防设备确定联动控制方式。

6.按防火灭火要求确定报警和联动的逻辑关系。

7.建设设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适应性。

8.在以上条件基础之上,必须符合国家<<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设计规范>>的要求,同时也要适应智能建筑的特点。

二、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功能及其框架通常,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主要功能有以下几个:

1.报警功能:通过探测器感知,一旦有火警发生或者将要发生时,立即发出报警功能,并且能够将火灾报警的地理位置提出。

2.状态监控功能:对整个系统的所有消防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控。

3.纪录功能:将发生警报的时间,地点显示自动纪录。

4.灭火就绪工作:当发生火灾警报时,将系统设备直接转换为就绪态。

5.疏散信号:火灾发生时,可将信号发馈给值班人员,同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将信号在建筑内部指定设备上提示。

三、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的网络硬件系统

目前,火灾自动动报警系统是一个集散式网络监控系统。由一台集中报警控制器(主机)和多台区域报警器(分机)组成。通常情况下,在设计系统的网络时,可采用三种拓朴结构,即:总线型、星型、环型。

(一)总线型

各分机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共用一条总线,并采用双向串行通讯,按时间片算法监控分机状态。本系统工程结构以及布线叫简单,易维护,可靠性较高。

(二)星型

主机与分机放射式连接,适用于保护处所分散的系统。在星型系统中,设有传输故障指示,当接收装置收到一个传输错误讯息,系统将拒绝确认,并且重复请求输出讯息,如果在连续接收三次台有错误的讯息可确认为故障源。在设有测试讯号功能的星型网络系统中,系统正常运行可靠性较高。

(三)环型

特点是将各分机依序用传输介质连接至主机形成一个环形,可随时对系统增加设备,系统扩展不会影响现有装置,某分机故障则该分机自动旁路,旁路分机可从环网上摘掉,当分机恢复正常运行时,能自动投入系统,提高了网络的可靠性。:

当然,在确定了网络拓朴结构之后,也应该确定系统设备和设备的接线方式。采用火警与故障自动交替巡检技术查询各报警点工作状态,总线上所有部位问联动逻辑关系以软件形式存于分机中,且便于设计、修改。分机通过总线上控制接口将动作命令译给现场设备使其动作,同时分机可显示该设备编码、类型以及设备应答信号。

在一般防火报警系统中,整个工程的接线主要用树状型或者环状结构进行接线,树状型布线灵活、适用在各个报警点、控制点分散布置,而环型接线相对而言期接线以及使用灵活,可靠性较高。分机设备则以单总线结构与各类火灾探测器及报警设备连接通过专用接口与现场设备连接。

四、系统软件的实现

火灾整个报警系统的软件系统部分,通常将软件模块化。

记录模块可记录全部事件的时间、日期、原因、区域号、探测器号。全部记录文件是可检索的。系统和数据显示模块以图形显示方式分别给出用户名、时间装订、系统区域分机和探测器分布及区域实际情况。通讯模块可定时和键盘命令巡检各分机探测器和线路的工作状态及位置,由用户对各分机及所带探头的编号重新定义。报警模块是报警信号启动,一旦发生火警,分机和主机分别显示和打印出报警区域、探测器编号、报警时间,并调用文件记录模块等。而报警模块的具体数据流程图如下:

结语

计算机网络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将不同地区的信息交换、共享,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应用于人工智能、卫星通信等科学领域,还可以应用在火灾报警系统等重要领域。通过计算机网络不仅可以加大消防意识的宣传,促进各种信息社会化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篇4

机房环境、电源及防雷接地应满足《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7)的要求。计算机机房的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设备间内所有设备应有足够的安装空间,其中包括计算机主机,网络连接设备等。设备间的地面面层材料应能防静电。设备间至少提供离地板255CM高度的空间,门的高度应大于210CM,门宽应大干90CM,地板的平均荷载应大于5kN/m2。凡是安装综合布线硬件的地方,墙壁和天棚应涂阻燃漆。设备间应采用全封闭房间,防止有害气体(如SO2、H2S、NH3、NO2等)侵入,并应有良好的防尘措施。设备间室温应保持在10℃至25℃之间,相对温度应保持60%至80%。设备间应安装符合法规要求的消防系统,应使用防火防盗门,至少能耐火1小时的防火墙。机房内的尘埃要求低于0.5um;对于开机时机房内的噪音,在中央控制台处测量时应小于70dB。机房内无线电干扰场强,在频率范围为0.15—1000MHz时不大于120dB。机房内磁场干扰场不大于800A/m。计算机房内的照明要求在离地面0.8m处,照度不应低于200lx,其它房间的照明不应低于5lx,主要通道及有关房间可根据需要设置,但其照度要求是在离地面0.8m处不低于1lx。设备间应采用UPS不间断电源,防止停电造成网络通讯中断。UPS电源应提供不低于2小时后备供电能力。UPS功率大小应根据网络设备功率进行计算,并具有20-30%的余量。设备间电源设备应具有过压过流保护功能,已防止对设备的不良影响和冲击。防雷接地可单独接地或同大楼共用接地体。接地要求每个配线柜都应单独引线至接地体,保护地线的接地电阻值,单独设置接地体时,不应大于2欧姆;采用同大楼共用接地体时,不应大于1欧姆。

Abstract

Theengineroomenvironment,thepowersourceandtheanti-radarearthshouldsatisfy"ConstructionAndArchitecturalcomplexSynthesisWiringsystemEngineeringdesignStandard"(theCECS72:97)request.Thecomputerengineroom''''sdesignshouldtallyfollowingstipulated:Betweentheequipmentinallequipmentshouldhavetheenoughinstallmentspace,includingthecomputermainengine,networkconnectionsequipmentandsoon.Groundsurfacelayermaterialbetweenequipment''''soughttobeableagainststaticelectricity.Betweentheequipmentprovidestothefloor255CMhighspaceatleast,thegateshouldbebiggerthan210CMhighly,thegatewidthshouldgoallout90CM,floor''''saverageloadshouldbebiggerthan5kN/m2.Everyinstallmentsynthesiswiringhardware''''splace,thewallandtheceilingshouldspreadthebeingflame-resistantpaint.Betweentheequipmentshoulduseentiresealroom,preventsthenoxiousgas(forexampleSO2,H2S,NH3,NO2andsoon)toinvade,andshouldhavethegooddustprevention.Betweentheequipmenttheroomtemperatureshouldmaintainat10℃to25℃,therelativetemperatureshouldmaintain60%to80%.Betweentheequipmentshouldinstallconformstothelawsandregulationsrequestfirepreventionsystem,shouldusethefireprotectionburglar-proofdoor,canatleastthefireproof1hourfirewall.Intheengineroomdustrequeststobelowerthan0.5um;Regardingstartingwheninengineroomnoise,whencentralcontroldesksurveyshouldbesmallerthan70dB.Inengineroomradiojammingfieldintensity,whenthefrequencyrangeis0.15-1000MHzisnotbiggerthan120dB.Intheengineroomthemagneticfielddisturbancefieldisnotbiggerthan800A/m.Calculatesintheengineroomtheilluminationrequesttoleaveground0.8mplace,thedegreeofilluminationshouldnotbelowerthan200lx,otherroom''''silluminationshouldnotbelowerthan5lx,themainroadandtherelatedroommayaccordingtoneedtoestablish,butitsdegreeofilluminationrequestisleavingground0.8mplacenottobelowerthan1lx.BetweentheequipmentshouldusetheUPSUPS,preventsthepowercuttocreatethenetworkcommunicationinterrupt.TheUPSpowersourceshouldprovideisnotlowerthan2hourreservepowersupplyability.TheUPSamountofpowershouldcarryonthecomputationaccordingtothenetworkequipmentpower,andhas20-30%remainders.Betweentheequipmentthepowerequipmentshouldhavepressedtheoverflowprotectionfunction,haspreventedtoequipment''''sadverseeffectandtheimpact.Theanti-radarearthmayearthaloneorusesincommontheearthbodywiththebuilding.Theearthrequestseachwiringcabinetshouldtheindependentleadwiretotheearthbody,protectsthegroundingtheearthresistancevalue,whenaloneestablishestheearthbody,shouldnotbebiggerthan2ohms;Useswhenusesincommontheearthbodywiththebuilding,shouldnotbebiggerthan1ohm.

一、计算机机房的环境条件

1、温度的影响

计算机对温度的变化范围要求较高。温度不宜过高、过低,更不能有剧烈的变化,即温度的变化率减至最小。一般说,15℃~30℃范围内的温度对工作较为适宜,超出这个范围的温度会影响电子元器件的工作的可靠性,存放个人计算机的温度也应控制在5℃~40℃之间。由于集成电路的集成度高,工作时将产生大量的热,如机箱内热量不及时散发,轻则使工作不稳定、数据处理出错,重则烧毁一些元器件。反之,如温度过低,电子器件也不能正常工作,也会增加出错率。温度:冬季:20±2℃夏季:23±2℃温度变化率≤5℃/h。

2、湿度的影响

一般而言,电脑工作要求的湿度范围为35-80%,其中最佳湿度范围为45-60%。如果湿度过高,会引起看不见的小水滴附着于电脑部件的表面,使电路工作性能降低,甚至出现短路而烧毁某些部件,而打印机也常常因为纸张吸湿而变软,极易出现卡纸现象。更为严重的是,电脑部件吸进湿空气后,会使磁盘驱动器的金属部件生锈、霉烂而损坏,印刷线路板的绝缘性能也会因此变差。除此之外,湿度过高还会降低磁性材料的导磁性,易造成存储器读写错误;电脑内部的接插件也易导致接触不良。湿度过低对电脑的影响也很严重。空气干燥时,电脑元件易吸附灰尘,磁盘出现读写错误的机率增大,甚至会导致磁盘或磁头的损伤。此外,低湿度不利电脑内部随机动态存储器关机后存储电量的释放,易产生静电,同时,打印机的色带也容易干燥,从而降低色带和打印机房选用加湿器最好不要选择超声波加湿器,因为水中的钙等离子会被振荡出现白雾,白雾为粉末会对电脑等物品产生极大的影响。相对湿度:50%±5%。

3、洁净度的影响

灰尘可以说是电脑的第一大敌人。它能够使元器件短路或断路,对某一些元气件造成严重的损伤。因此,对微机的防尘和除尘工作是一份很重要的工作。由于计算机的机箱和显示器等部件都不是完全密封的,灰尘会进入其中,过多的灰尘附着在电路板上,会影响集成电路板的散热,甚至引起线路短路等。在我们维修计算机的过程中,经常遇到这种情况,一台有故障的计算机经过清洁除尘后就恢复了正常工作,可见小小的灰尘也会成为引起故障的罪魁祸首。对软驱和光驱来说,灰尘进入也会影响其正常读写功能。洁净度:符合标准ASHRAE52-76,粒度≥0.5mm,个数≤10000粒/dm。

4、电磁干扰的影响

磁场对存储设备的影响较大,它可能使用磁盘驱动器的动作失灵、引起内存信息丢失、数据处理和显示混乱,甚至会毁掉磁盘上存储的数据。另外,较强的磁场也会使用显示器被磁化,引起显示器颜色不正常。

二、计算机机房的供配电系统

1、概述

计算机机房环境设备主要包括供配电、UPS、空调、消防、保安等。一旦这些机房环境和设备出现故障或灾害,就会危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严重时会造成机房内的计算机设备故障,甚至使系统长时间全面瘫痪,其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对机房动力环境设备以及计算机主机和网络系统进行自动化实时监视和有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尤其在机房场地设备维护和管理专业人员比较紧缺的情况下,对机房环境设备进行现代化监控和管理尤显得十分重要。

2、计算机机房供配电系统的要求

机房的供配电系统设计既要满足设备自身运转的要求,又要满足网络应用的要求,必须做到保证网络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保证设备的设计寿命,保证信息安全,保证机房人员的工作环境。

计算机和网络主干设备对交流电源的质量要求十分严格,对交流电的电压和频率,对电源波形的正弦性,对三相电源的对称性,对供电的连续性、可靠性、稳定性和抗干扰性等各项指标都要求保持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机房的供配电应满足《电子计算机场地通用规范》GB/T2778-2000的规定,其供配电系统的电源频率为50Hz,电压为220V或380V,需要提供的电源相数为三相五线或三相四线制,单相为单相三线制。供配电系统容量应该按照机房所配备设备情况确定,同时考虑系统扩展、升级的可能,预留备用容量。计算机网络机房的负荷等级应该设为一级负荷,供配电系统应该按照一类供电方式设计,即为提高机房设备的供配电系统可靠性,在配电设备前端增加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达到供电可靠不间断,质量稳定无干扰。

计算机网络机房供配电系统应该是一个独立的系统,通常由计算机网络设备供电、机房辅助设备供电和其他供电三部分组成。计算机网络设备供电部分负责向网络主干通信设备、网络服务器设备、计算机终端设备和计算机外部设备供电;机房辅助设备供电部分负责向机房空调新风系统、机房照明系统和机房维修电源系统(活动地板下或墙面专用电源插座系统)供电;办公室属于其他部分供电。这些部分都统一通过安装在机房配电间的动力配电柜进行配电。外部供电电缆先进入机房总配电柜,然后分送各个部分。机房动力配电柜应该选用自动的空气开关,并且与消防系统联动。当机房出现严重事故或者火警时,管理人员能够立即切断所有电源。

在与公共电网的配接方面,有条件的机构最好采用双路电源供电,即接入计算机网络机房的总进线有两路,且来自不同的供电单位。两路供电在总配电系统中可以自动进行切换。当一路供电发生故障时,能够自动转换到另一路。必要时配置防浪涌抑制器。电网中过高或过频的高能瞬态浪涌的侵入,轻者会造成计算机设备的误码率增大,重者会造成设备损坏。因此,根据情况可以在电源输入端配置防浪涌抑制器。

3、计算机机房供配电技术

机房对电网供电质量要求较高,内容主要包括稳态电压偏移范围、稳态频率偏移范围、电压波形畸变率、允许断电持续时间和三相电压不平衡度等几个主要因素。机房供配电设备选型应注意:专用配电箱内保护和控制电器的选型应满足国家规范要求;专用配电箱应有充足的备用回路,以满足计算机网络系统设备的扩容;专用配电箱应该设置电流、电压表供管理人员监测三相不平衡情况;专用配电箱要设置足够的中线和接地端子。

篇5

关键词:校园网;布线;智能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0)19-5169-02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Intelligent and Flexible Net-cabling System for Campus

CHEN Dao-cun, LIU Kai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Hefei 230036, Chin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analyze multifarious net-cabling of campus, synthesized actuality and trends, put forward cabling of computer-network as only method of cabling system in campus, providing a material way which is strong maneuverability and easy to actualization according design of cabling system in building and inter-buildings.

Key words: campus network; cabling; intelligent

校园网络主要包括:计算机数据网络、电话语音网络、视频监控网络、一卡通网络等,是各种相关信息网络的综合体统称。统名称但不统实际内容,各个网络均自成体系,单独铺设线路,单独设置管理设备间;互相独立,无法实现兼容,更无从谈起灵活智能。同时最新的国家规范《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中总则要求:综合布线系统应与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公共安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统筹规划,相互协调,并按照各系统信息的传输要求优化设计。须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的要求,各系统传输都应归纳于综合布线系统,简言之,实现一线通。

1 存在的问题

1) 线路如麻。各个独立系统独立布线,太多的线路,一方面破坏了校园整体及单体楼宇的美观,另一方面避免不了造成管理上的混乱。

2) 使用介质与接口不同。计算机网络使用的介质为双绞线,接口为RJ45。电话语音网络介质为2芯线,接口为RJ11。视频监控网络介质为同轴电缆,接口为BNC。一卡通网络485线缆,接口为485。

3) 无法实现智能灵活。最典型的是语音和数据网络,目前校园宿舍信息点常见配置为2个数据网络点和1个语音网络点。假设1:若语音点线路中间断了,结果就必须重新铺设语音线路;假设2:若仅需1个数据点、2个语音点,结果无法实现,理由是只有1个语音点、语音线路是独立的。

2 校园网络布线分析

2.1 现状分析

校园网络布线,各系统建设初期,更多的是从系统安全角度出发,采取了单独组网方案。但实际利用率非常低下,也不便于网络的布线共享及系统管理。

一卡通系统网络结构分为两层,采用10MB/100MB交换机和协议转换器,将所有的485(或232)网络连接起来。形成了下层为RS485(RS232)采集转发网络,上层为100MB以太网的两层网络结构。系统流量见图1。

监控系统主要由摄像部分p传输部分p控制部分以及显示记录部分四大部分组成,传输部分常用点对点的方式传输,即图像信号由视频线(SYV75-5)传输、声音信号由音频线(RVVP2×0.5)传输、控制信号由控制线(RVVP2×O.75)传输。布线方式一般采用光纤加同轴电缆方式。

电话语音系统分为两层,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作为主干传输层,二芯(四芯)线电缆作为终端接入层。

计算机数据网络布线主要由主干光纤、接入双绞线两大部分组成。数据网络布线采用结构化系统,便于管理与维护。一般为千兆上联,百兆下联,系统流量见图2。

2.2 光纤传输分析

光纤传输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光源(又称光发射机),传输介质、光接收机,其中传输介质包括单模光纤和多模光纤。单模光纤芯径9/125微米,千兆吞吐环境下,能够支持几十公里的传输;多模光纤芯径包括62.5/125微米、50/125微米,千兆吞吐环境下,能够支持的距离详见表1。

表1 光纤传输距离

从光纤传输的技术角度出发,光纤本身理论上能够传输30-50T(1T=106M),从各系统运行的情况来看,光纤的实际使用率小之又小。

目前无论单模或多模光纤,采用中心束管结构的光缆,4芯、6芯、8芯、10芯和12芯光缆价格相同,为了实现校园网络布线的灵活性,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选择12芯的光缆,也便于同根光缆不同纤芯传输不同业务。

2.3 双绞线传输分析

双绞线是由两根具有绝缘保护层的铜导线组成,并按一定的密度互相绞在一起(一般为逆时针绞合),主要作用:利用铜导线中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互相抵消邻近线对之间的串绕,并减少来自外界的干扰,提高抗干扰性。其传输性能,见表2。

双绞线电缆属于平衡电缆,即电缆线对中的两根导体对地具有相同的电压(而同轴电缆则属于非平衡电缆,就是说中心导线和电缆屏蔽层的电气特性是不相等的)。平衡电缆更适合于传输通信信号,平衡电缆支持差分信令,即信号的正部在双绞线的一根中传输,信号的负部在另一根中传输,这样,任何加于双绞线电缆上的噪声会同时出现在传输信号的正部和负部中。这就为接收者对信号进行抵偿、排除以及电缆电磁能量自我消除等提供方法。如图3所示。

2.4 趋势

目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包括VLAN技术的应用、访问控制列表策略的加载、防火墙技术的实现等等,以及校园计算机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利用计算机网络物理线缆(即光缆加双绞线)作为校园网络的承载平台已是大势所趋。

3 校园网网络布线设计

结合校园网络布线分析,以及最新的网络技术与施工经验,将校园网网络布线设计分成两块,分述如下。

3.1 楼内布线设计与实现

楼内布线系统采用计算机网络布线为基础,即分层星型布线架构。见图4(其中BD/CD表示楼内总配线设备,FD表示楼层配线设备,CP表示转接点,TO表示信息插座)。

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采用六类布线,可根据用户需求铺设信息点,便于用户高速、快捷接入校园网。

语音系统网络布线直接使用数据网络布线系统,同为“RJ”标准。根据用户需求算出语音点数量,BD至FD段采用三类大对数电缆连接,而在FD至TO段直接使用六类线缆铺设,在FD采用数据配线架端接。从而便于数据语音的智能灵活共享。

监控系统的视频信号,是一种非平衡方式的视频基带信号,而双绞线是平衡传输方式,因此采用双绞线代替视频线传输视频信号,须在线缆的前、后端加平衡/非平衡转换器。布线策略包括:点对点,即每一个监控点铺设一条网线;一线串,即每四个监控点铺设一条网线;先集后发,即先将摄像头的信号通过同轴电缆集中到一起,进入多路发射器后再通过一条网线传输至监控中心;树型结构,即利用双绞线将分散的监控点信号汇聚至一处,然后通过六类双绞线传输至监控中心。根据用户需求,铺设监控点(即信息点),双绞线承载时,多余的线缆可以作为传输控制信号线及电源线。

一卡通系统下联,将485正和485负两条线用双绞线的一对线处理,如:白橙色标线对应485+、橙色标线对应485-,其余6芯备用。根据用户需求,铺设一卡通访问点(即信息点)。

3.2 建筑群布线设计与实现

鉴于多个信息系统共用建筑群互联通道,以及用户未来对于网络性能的需求,建筑群互联布线传输介质主要使用光缆。仍然采用计算机网络布线为基础。见图5(其中CD表示建筑群总配线设备,BD表示建筑物总配线设备,FD表示楼层配线设备)。

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考虑到距离以及成本可根据表1进行光缆的选型,但对于智能灵活型校园网络布线,须采用统一的单模光缆。经测算,校园网络布线纯单模型比单多模混合型成本仅高8%-10%,而其智能灵活型系数高出79%。

计算机网络布线系统,根据楼宇用户量及网络带宽需求,目前四芯作为两两聚合,至少可以满足2Gbps的速率要求,能够达到用户上网要求的理想值。

语音系统建筑群互联,可以采用各建筑物语音交换机加光缆方式,但成本太高。目前多数校园语音网络建筑群互联仍然是大对数电缆,随着电信“光进铜退”步伐的加快,楼宇互联采用光缆已是必然趋势,因此设计考虑留有2芯光纤作为电信备用。

一卡通系统建筑群互联,考虑到一卡通数据的安全性,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

1) 在校园数据网络设备上启用VLAN(虚拟网)功能。建立一卡通专用虚拟逻辑网,该子网与其它子网之间取消路由功能,从而在逻辑上与其他网络隔开。

2) 使用计算机数据网络的主干光缆纤芯,仅作无源中继,通过端到端的光端机互联。

监控系统建筑群互联同一卡通系统,在此略。

3.3 网络结构图

根据楼内布线及建筑群布线设计,校园网络结构见图6。

篇6

关键词:综合布线

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信息的安全、高速传输成为公司、企业发展的重要条件。而综合布线系统是信息传输的网络基础,也是现今和未来信息通讯的有力支撑环境。综合布线系统是智能建筑的基础,同时在建筑物内采用综合布线系统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综合布线系统的概念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用于计算机、通信设施与监控系统的信息传输通道。它使话音和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又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接。

二、综合布线的系统的特点

综合布线系统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模块化设计,具有开放性、灵活性、扩展性及可靠性等特点。

1.开放性综合布线系统采用开放式体系结构,符合多种国际上的现行标准,它几乎对所有著名厂商的产品都是开放的,并支持所有的通信协议。

2.灵活性在综合布线系统管理间进行跳线管理,可灵活地实现不同拓扑结构网络的组网;当终端设备位置需要改变时,除了进行跳线管理外,不需要更多的布线改变,使工作区移位变动变得非常灵活;综合布线系统能满足多种应用的要求,使系统能灵活的联接不同应用类型的设备。

3.扩展性综合布线系统严格遵循国际标准,可以适应计算机、通讯设备及控制设备技术的发展,使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扩展性。

4.可靠性综合布线系统所有产品均经过严格测试及认证,保证其可靠的电气性能,系统中布线全部采用点到点端接,任何一条链路故障均不影响其他链路的运行,而且系统中采用相同的传输介质,因而可互为备用,提高了备用冗余。

三、综合布线系统组成

综合布线系统由以下6个独立部分组成:

1.配线子系统(水平子系统)

配线子系统由信息插座、配线电缆或光缆、配线设备和跳线等组成。

2.干线子系统(垂直子系统)

干线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

3.工作区

工作区是需要设置终端设备的独立区域。

4.管理

管理是针对设备间、交接间、工作区的配线设备、线缆、信息插座等设施,按照一定模式进行标识和记录。

5.设备间

设备间是安装各种设备的房间,主要是指安装配线设备。

6.建筑群子系统

建筑群子系统由配线设备、建筑物之间的干线电缆或光缆、跳线等组成。

四、工程概况

广州航空货运有限公司货运站工程位于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是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合资建设项目,是可以进行陆、海、空货物转运,可为国内外航空公司、货主及其货物提供全面的航空货物运输、地面服务的功能齐全的综合性中性货运站工程。工程总建筑面积为104678m2,包括办公楼3层,库区,熏蒸室、危险品

库、维修站以及门卫室。

五、设计依据

主要遵循目前已公布的国内外有关综合布线设计标准、规范以及本工程中其他相关专业的要求,具体如下:

1.标准

IEEE802.3Ethernet、IEEE802.5TokenEing、EIA/TIA568B、EIA/TIA569、EIA/TIA—TSB36/40工业标准及国际商务建筑布线标准IS0/IECll801。

2.设计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范(JGJ/T16—92)》

《工业企业通信设计规范(GBJ42/81)》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舛)》

《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2000)》

六、设计原则

1.坚持开放性和标准化:遵循统一的通信协议及建筑规范,具有良好的开放性,适用未来的扩展及升级;

2.在实用性的基础上追求先进:设计中本着实用的原则,同时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尽量保护用户的投资;

3.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安全性和保密性。

七、方案设计

从理论上讲,综合布线系统可支持几乎所有的弱电系统(包括楼宇控制系统、消防系统、有线电视系统、保安监控系统以及广播系统等)。但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各种原因,只是通信与计算机系统采用综合布线传输介质,本工程的综合布线系统涉及通信系统、计算机系统以及设备控制系统。

在货运站内,以往的设计中对于工艺设备(包括显示终端等)的控制一般采用现场总线及485线或232,422线缆作为传输介质,线路另外敷设。在本次设计中,结合工艺及控制专业的需求,为控制设备以及终端设备做了布线设计,增加了相关专业布线的灵活性、可靠性及统一性。

本工程设计的综合布线系统为开放式结构,采用模块化设计和分层星形拓扑结构,可支持电话及多种计算机网络系统。结合用户对语音和数据设备使用的需求以及未来的发展,本工程采用综合型设计等级,用光缆、非屏蔽双绞线和大对数干线电缆混合组网,在部分办公室内根据要求设置光纤到桌面(FTTD),整个水平系统为UTP(6类)+光纤到桌面FTFD。整个工程信息点共计3448个,其中光纤点75个。综合布线系统由以下六个子系统组成:

1.工作区子系统

考虑到货运站的本身特点,既有别于普通的写字楼,又有别于常规的工厂企业,办公楼普通部分按每6—8m2设一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双孔信息插座,一个用于数据通讯,一个用于语音通讯。部分工作区设置光纤点,以满足较高要求的需要。海关部分,由于其性质的特殊性,按每5m2设一个工作区,每个工作区设置一个数据口和一个语音口,并设置适量光纤点。

在一层库区内,根据工作需要设置信息点,用于满足电话与计算机以及一些工艺设备,如电子秤,打印机及LED等的连接需要。

在二、三层在大办公室内,采用了CP集合点,以满足开放办公室的灵活性要求。

2.配线(水平)于系统

水平电缆采用6类UTP及6芯多模室内光纤,每个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均采RJ45标准插座或光纤插座,信息插座安装方式为在墙上,柱子上或地面安装。

3.干线(垂直)子系统

干线采用6芯多模室内光纤和3类大对数铜芯电缆连接主配线架和分配线架,光纤主要用于通讯速率要求较高的计算机网络,铜芯电缆用于电话通讯。

4.设备间子系统

货运站设备间面积约为70m2,设在二层,可实现与公共系统的不同设备互相连接及与货运站外的其他建筑设施的通讯连接,其内放置语音部分及数据部分的主配线架以及网络设备等。主配线架预留有与联检、民航快递、邮件中心、物流中心、机场信息中心、南航信息中心、机场海关以及海关二级监管库等通讯的光缆接口。

5.管理子系统

主配线架设在二层的设备间内。货运站办公楼每层设5个交接间用于放置分配线架,每个交接间面积约5m2。考虑到库区内一些信息点的距离超长,同时接受其他项目的教训,在设计时水平线缆控制在90m内,但当实际施工时却经常超90m,本项目库区内共设分配线架41个,以充分满足水平线缆最大为90m的限制。

6.建筑群子系统

本项目的建筑群子系统主要是指货运站与熏蒸室、危险品库、维修站以及门卫室之间的线缆连接以及预留与联检、民航快递、邮件中心、机场信息中心、南航信息中心、机场海关以及海关二级监管库等之间的线缆管线接口。

参考文献

1.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2000

2.刘国林编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篇7

综合布线目标

综合布线系统是建筑物或建筑群内的传输网络,是计算机网络的线路基础。它使语音与数据通信设备、交换设备和其他信息管理系统彼此相连,也使这些设备与外部通信网络相连。结构化布线设计应该满足以下目标:

1、满足要求,兼顾发展布线设计必须能够满足各部门的主要业务需求,并能兼顾未来的发展需要;

2、易于扩展,预留空间符合当前和以后的信息传输需要,保证较好的扩展性和足够的升级空间;

3、遵从标准,采用星型布线系统设计遵从国际(ISO/IEC 11801)标准和邮电部、建设部标准,布线系统采用国际标准建议的星型拓扑结构;

4、高质传输,适应面广布线系统应该能够支持语音、数据等综合信息(如ISDN、B-ISDN、ATM等)的高质量传输,并能适应各种不同类型、不同厂商的电脑及网络产品的需要;

5、预备互连、国际接轨布线系统符合综合业务数据网ISDN的要求,以便与国内国际其他网络互联。

综合布线原则

1、性价比原则选择的线缆、接插件、其他设备应具有良好的物理和电气性能,而且价格适中;

2、实用性原则设计、选择的系统应满足用户在现在和未来l。至20年内对通信线路的要求;

3、灵活性原则做到信息口设备合理,可即插即用;

4、扩充性原则尽可能采用易于扩展的结构和接插件;

5、易管理原则便于管理,有统一标识,方便配线、跳线。

需求分析

本次布线涉及到数据系统的布线,和语音部分布线;电话共180信息点共计180;

采用光纤和电话4芯电缆作为主干通讯,五类UTP线缆作为水平到桌面通讯;

采用分散、集中式网络配置,信息点集中至MDF主配线间和IDF配线间。

系统设计

1、系统设计依据

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72:97》

EIA商业大楼电讯布线标准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DBJ08-47-95》

中国建筑电气设计规范

AVAYAA SYSTIMAXSCS设计规范

AVAYA公司布线要求

2、传输介质选型

根据用户的需求,我们选择AVAYA公司的布线产品作为我们系统的主选材料。AVAYA是目前国内最大的布线商,满足国标标准要求,外观上整齐美观。布线标准选用5类产品,每个工作位是一个单孔插座。机柜端采用24口以及48口模块式配线架。

布线系统管槽设计管线铺设建议:

由于安装的是非屏蔽双绞线,对接地要求不高,建议在与机柜相连的主线槽处接地。

各区域需要线槽的规格是这样来确定的:线槽的横截面积留40%的富余量以备扩充, 超5类双绞线的横截面积为0.3平方厘米。

线槽安装时,应注意与强电线槽的隔离。布线系统应避免与强电线路在无屏蔽、距离小于20cm情况下平行走3米以上。如果无法避免,该段线槽需采取屏蔽隔离措施。

进入家具的电缆管线由最近的吊顶线槽沿隔墙下到地面,并从地面镗槽埋管到家具隔断下。

管槽过渡、接口不应该有毛刺,线槽过渡要平滑。

线管超过两个弯头必须留分线盒。

墙装底盒安装应该距地面30厘米以上,并与其他底盒保持等高、平行。

线管采用镀锌薄壁钢管或PVC管。

3、综合布线系统选型

本方案将采用朗讯公司FGT的SYSTIMAX SCS结构化布线系统中的IBS技术,来为用户的数据通信提供一条实用的和可扩展的模块化介质通路。

FGT的SCS结构化布线系统(STRU CTURED CABLINGSYSTEM)是一套为迎接未来的综合服务数字的需求而特别设计的配线系统。它采用由FGT所属贝尔实验室设计制造的高质量的标准材料,其组合压接方式、模块化结构和开放性系统的特点使其很容易组合成一套完整的布线系统。

它采用非屏蔽双绞线和光缆的组合,可以传送话音数据和图像信号。利用不同的适配器可以连接不同厂商,例如:IBM、DEC、WANG、HP、Lucent Tech等计算机和网络,如:IEEE802.3,802.5,FDDI网,并能适应未来的ATM高速数据传输的需要。

FGT的SCS系统还能满足大楼自动化BA系统的布线要求。完成安全监控、消防监控、给排水监控和其他设备监控所需的布线,更适合数据/语音通信。

4、综合布线PDS设计

我们将采用分散/集中式网络配置来实现大楼综合布线,把MDF中心网络设备都集中放置在弱电室,IDF各设备间子系统的综台布线线缆最后都集中到中心机房的主配线间。这样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各子系统详细设计:

工作区子系统

工作区子系统由终端设备连接到信息插座的跳线和信息插座所组成,通过插座即可以连接计算机或其它终端。水平系统的双绞线一端在这里端接。每个面板有超5类插座,插座装在面板上。安装在每一个工作位置上。插座选用S芯RJ45型。跳线用于连接插座与PC。跳线的两端带RJ45插头。

插座采用FGT的国标白色方形面板,在端口的上边有专门的标签卡槽;这种插座具有性能高,

尺寸小,外表美观,安装简便等特点。插座采用FGT的国标白色方形面板,在端口的上边有专门的标签卡槽。这种插座具有性能高,尺寸小,外表美观,安装简便等特点。

信息点序号采用如下方法进行标记:

A-B-D为数据点编号,A为楼层编号,B为信息点总序号,D为数据信息典标志位。此序号在与插座相连的五类线的端部也有标识,便于以后维护。

水平子系统

水平子系统的作用是将主干子系统的线路延伸到用户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子系统的数据、图形等电子信息交换服务将采用四对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Cat.5UTP)布线。超5类非屏蔽双绞线是目前性能价格比最好的高品质传输介质,其性能指标完全符合ANSI/EIA/TIA 568标准,能够保证在100米范围内传输率达到并超过100MBps。根据超5类UTP用于支持100MBps传输的最大距离为100米设计,设计线从配线架至最远端(工作区)的端口小于90米。

水平子系统由8芯非屏蔽双绞线组成。常用的双绞线有3类线和超5类线。3类线可用于电话和16Mbps的数据传输。超5类线传输数据的速度可到100Mbps。为适应以后扩展的要求并最大限度保护投资,本方案采用全超5类线模式。

光缆/铜缆从主配线MDF间即机房出发,连向各IDF配线间一再连向工作区的信息插座。各区的信息点将按照具体的布点情况引出,原则是使每一个工作站距离有源网络设备的距离小于100m。每条线缆在连接插座的一头端部附近,都有与插座一致的编号,以便于以后维护。

在该方案中,水平超五类系统需要8芯UTP电缆。

管理子系统

配线架管理模块,与水平双绞线连接选用先进通用的600×600标准模块化配线架。为保证美观和方便管理,采用标准化的600×600机柜,配线设备和网络设备均固定在机柜上。配线架的管理以表格对应方式,根据座位、部门单元等信息,记录布线的路线;并加以标识,以方便维护人员识别和管理。各种对应信息表将在文档中提供。

配线架系统:采用超五类24口模块化配线架。600×600机柜上部用来安装配线架,下部是网络设备空间用来安装交换机。机柜式安装的选择,可以便于安装网络设备,便于对大量跳线的管理,对日后设备的维护管理、网络设备的使用和扩充等多有深远的意义。

设备间子系统(机房)

篇8

【关键词】单片机;液晶显示器模块;数字钟

在信息技术急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科学日新月异。而单片机作为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在微机控制领域得到长足发展。在计算机网络,通讯方面是微机的天下;而在微控制领域,小到电子表,大到家用电器,到处都有单片机的用武之地.

一.硬件设计

1.系统原理分析

系统设计中用到89S51单片机的部分功能:包括内部定时器,键盘扩展,程序中断,口通信等。用一个四联体的共阴极八段显示器,可通过一个输入/输出口作为显示器数据发送端;另一个输入/输出口的四位作为显示器各位的片选信号,另四位作为键盘扩展口使用。采用一个频率为32.768 KHz的晶振构成时钟电路。系统原理图如图1:

图1.系统原理图

2.硬件电路图及其功能

图2.硬件电路图

功能说明:

(1)内定时间为12点00分00秒,提供新产品或换电池时使用.如里没有内定时间在首次

开机进,会造成时间乱码,至于开机时是使用内定时间还是RTC内部时间由RTC使用者RAM 0E地址的内容来决定,其内容为1表示RTC内部已有时间值,读取RTC内部时间表示,非1则表示RTC内部尚末有时间值,定入内定时间并显示

(2)时间调整

每按P3.0(RXD)一次加1秒

每按P3.1(RXD)一次加1分

每按P3.2(RXD)一次加1时

(3)读取MC146818时间

读取MC146818的时钟值有下列3种方法:

(a)检查A寄存器的UIP=0,表示未进行周期更新,至少有244us的时间可读取.

(b)更新周期结束中断(设定B寄存器UIE=1),约有1秒的时间可读取.

(c)周期性中断法(设定B寄存器PIE=1),约有1984+244us的时间可读.

3.特殊功能

(1)温度检测方案选择

采用集成温度传感器 DS18B20。该传感器结构简单,不需外接电路,数据传输采用 one-wire总线,可用一根 I/O数据线即供电又传输数据,在-10 ℃ --+85℃范围内精度为±0.5℃,完全能满足题目±1℃的要求,且分辨率较高,重复性和可靠性好。

(2)闹铃响及报警模块

闹铃响采用带音乐芯片的扬声器,过、欠压报警采用不同声音的蜂鸣器完成报警功能。

二.软件设计

1.程序流程图

图3.程序流程图

三.总结

本系统以8051为核心部件,利用软件编程,通过键盘控制和液晶显示实现了时钟功能、闹钟功能,并完成了对环境温度测量显示,能实现题目的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尽量做到硬件电路简单稳定,减小电磁干扰和其他环境干扰,充分发挥软件编程的优点,减小因元器件精度不够引起的误差。由于时间有限和本身知识水平的发挥,我们认为本系统还有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例如选用更高精度的元器件,硬件电路更加精确稳定,软件测量算法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等。

参考文献:

[1]《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汇编语言》 电子工业出版社1995 [M]

[2]《微机计算原理及应用》(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M]

[3]《单片机系统设计及工程应用》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5 [M]

? o ?/! (L :方正书宋简体;mso-hansi-font-family:宋体;mso-bidi-font-family:宋体;color:black; mso-bidi-font-weight:bold'>常见系统

(1)消防报警系统、计算机网络、宽带接入及增值服务

(2)闭路监控系统,无线转发系统及无线对讲系统

(3)停车场管理系统,音视频系统

(4)楼宇自控系统,水电气三表抄送系统

(5)背景音乐及紧急广播系统,物业管理系统

(6)综合布线系统,大屏幕显示系统

(7)有线电视及卫星接收系统,机房装修工程

5 建筑智能化的设计规范

设计规范在设计中起到法律的作用,国家制定的设计规范实际上就是建设单位与设计单位必须遵守的法规。安全性在智能化建筑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没有安全性,舒适性和使用性都无法保证。安全性包括人身安全与设备安全。智能化建筑人员集中,设备昂贵,安全性就尤为重要,所以智能化建筑必须严格遵守设计规范。

6 结束语

智能建筑的发展正向着高效节能、生态环保、健康、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越来越好的为人们提供更加便利、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紧紧围绕“绿色、人文、科技”的主旋律,秉承“低碳、节能、环保”的理念。

参考文献:

篇9

本期内容是“‘优秀’是怎么炼成的”系列专题的第二部分,主要介绍我省中高职衔接专项课题研究里获得“优秀”评审结果的唯一一项“3+4”衔接课题“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相关成果。如果说“3+3”“3+2”等衔接方式基本上还只是创新了职业教育内部学制衔接的形式,那么“3+4”就是突破了传统职业教育的范畴,真正连缀好现代职教体系中纵向贯通的重要一环,打通了职业教育向上进阶的途径,因此具有了格外重要的意义。观察此项研究价值的视角,不仅在于它的人才培养方案成功地进行了课程内容、教学场所、教育过程的衔接,在学制衔接方面贡献了宝贵的研究成果;更在于其探索了本科阶段进行专业教育的路径和方式,为应用型本科的专业运行和改革提供了一具有参考意义的样本。另外,该项课题牵头学校江苏理工学院所在地的常州市也归纳了他们如何做好中高职衔接相关服务、保障、引导工作的经验,为从区域整体层面推进该项任务树立了范例。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3+4”;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04―0007―15

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

一、概述

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

(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

(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

(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注重和突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兼顾本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需求;方案中本科段的通识课程和中职段的公共基础课程相衔接,学科专业课程和中职段专业技能课程相衔接,两段的集中实践环节和技能证书相衔接,两段的课程体系在内容和时间上尽量做到不脱节、必要的适度交叉基本上不重复。

(四)由于4年本科段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前3年进行理论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最后1年进行专业综合实践和企业顶岗实习),特别适合“3+4”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故而形成了“3+3+1”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

(五)本方案的实施能够很好地解决3个问题:

1.中职和本科学校的生源。

2.中职生低端技能岗位的就业。(对47个企业的调查数据显示,近91%的企业需要招聘本科学生。)

3.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合格的计算机网络行业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二、专业基本信息

(一)不同阶段专业名称(略)

(二)招生对象(略)

(三)学制与学位

学制:3年(中职)+4年(本科)

学位:工学学士

三、培养目标

四、职业(岗位)面向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范围

(二)继续学习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专业。

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技术方向)中职阶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概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施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已成为社会必需。中职教育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工程方向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水平为目标,学生具备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能力,同时为升入“3+4”对接本科院校做好理论和技能的准备,在此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宜兴中专“3+4”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2013年开始招生,在现有五年一贯制、对口单招、专升本、专接本、专转本等相关中高职衔接模式基础上,与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专业相衔接,分段培养高学历高技能创新型人才。目前学校该序列共有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班级3个,分别为14―16级(13级以93.9%的高转段率顺利升入江苏理工学院学习)。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一体设计、分段培养、整体优化。

按照“共同制订培养目标,共同制订教学计划、共同制订评价方法”的思路制订三四分段中高等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职学校负责实施前三年的学生管理和教学任务,其中第六学期为过渡学期。以培养本专业合格毕业生为导向,立足教学过程,对教学模块进行选择配置、有效组合和合理排序,给学生提供一个毕业后多渠道发展的平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整体优化。

2.主动适应地区经济发展需要。

围绕苏南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对不同层次、类型人才的需求,合理确定中职阶段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的毕业生有熟练的职业技能,以快速主动适应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动态变化。

3.突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施四大对接。

强化系统设计,统筹考虑中职学段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编排。围绕职业岗位群构建课程体系,贯穿“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对接”的思路。基础理论课程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课程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优选设置综合课程,注意各门课程之间的相互衔接、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努力使课程功能取向与人才培养目标取向一致;专业实践课强化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技能的培养;选修课程设置经济与管理类、人文与社科类、科学与艺术类等三个类别,兼顾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3)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不断线。

(4)产学合作办学不断线。

(5)综合素质教育不断线。

(二)专业主干课程

有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计算机网络基础、图形图像处理、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网络操作系统、计算机编程基础、网页设计与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

(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有计算机录入技术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B培训、计算机组装与维护实训、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计算机网络基础实训、办公软件高级工考证、综合布线设计与施工实训、网络操作系统实训、图形图像处理实训、计算机编程基础实训、网页设计与制作实训等。

(四)继续学习专业

毕业生可继续学习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等本科专业。

(五)转段升学要求

1.通过全国公共英语二级考试(笔试)。

2.获得全国或江苏省计算机等级考试高级工证书。

3.课程考核要求:所有课程总评成绩必须达到60分或合格水平(平时成绩占比不得超过20%;其中专业核心课程逐步实行标准化考试,考试成绩必须达到70分)。

每学期都进行学业审核。若审核出现2门及以上课程不合格,或者累计不合格课程达到2门的学生,不能参加最终的转段审核。转段审核通过的学生,按江苏省有关文件精神进行报名注册,中专毕业后转入本科阶段学习。

4.获得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职业资格鉴定高级工或以上证书。

5.对“3+4”班学生提出参加技能竞赛的鼓励性建议,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积极性(参赛人数为班级人数的10%)。

6.D段预审时间:第五学期末第六学期初。转段终审时间:第六学期末。

(六)课程结构及学分比例

(七)教学计划安排表

1.说明。

(1)每学期按照20周安排,其中16周为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授课时间,周学时为28;3周集中实践,以完成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规定的各类实习和实训任务;1周考试。

(2)学分计算方法

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16学时为1学分,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30学时安排,1周为1学分。

2.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表。(:专业核心课程)

三、课程编制说明

本方案依据教育部2014年《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信息技术类(第一辑))、《省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的通知》(苏政办发[2012]194号)和《关于组织申报2012年江苏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的通知》(苏教高[2012]5号),以及中职学校现状、企业需求调研分析结果编制。

四、课程改革论证

本方案充分体现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的课程改革理念,并突出以下几点:

1.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推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2.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尊重学生特点,发展学生潜能,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关键能力培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满足学生阶段发展需要,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良好基础。

3.注重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衔接。统筹安排公共基础、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课程,科学编排课程顺序,精心选择课程内容,强化与后续高等本科职业教育课程的衔接。

4.坚持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坚持“做中学、做中教”,加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整合融合,开展项目教学、场景教学、主题教学和岗位教学,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

五、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保障措施(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方向)本科段人才培养方案对比论证报告

一、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综述

为了贯彻落实江苏省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神,加强“以育人为根本,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从2013年起,制订了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并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

(一)现有基础

江苏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1994年批准设置并招生的,目前下设3个方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师范)、网络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非师范),其中网络工程方向是2007年增设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按照学校《关于2014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指导意见》文件及修订意见,在参考中国计算机本科教学参考计划(CCC2012)及国内同类型高校相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基础上,根据江苏省地方经济特点及其对人才的需求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分三步骤进行:公共通识课程由学校确定,学科专业基础平台课程由院、系确定,专业限选、任选课程由系级确定。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实行按类教学;高年级进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

(二)制订原则和思路

1.对接产业。依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中高等职业教育专业,依据工作任务要求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内容,依据学生职业发展途径确定中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与课程内容。推动课程标准与职业标准相融合,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相对接。

2.任务导向。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点,推行“做中学、做中教”,优化公共基础课程体系,构建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模块化专业课程体系。

网络设备和系统是一个特殊的计算机设备和系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支撑技术,网络工程专业的基本原理、硬件与软件系统结构与计算机系统一脉相承。所以,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首先应继承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数据通信是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功能,通信技术是网络工程专业区别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核心技术,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交叉与融合构成了网络工程专业的主体。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涵盖通信工程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电子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等专业硬件系统设计的基础。所以,网络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还必须包括电子工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

在设计网络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时,既要充分考虑对计算机、通信等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又要考虑与这些专业的差异,以体现网络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为此,根据网络工程专业自身的特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技术技能要求,一方面需要对所继承的知识领域、知识单元和知识点进行裁剪,使之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一般要求;另一方面还需要对其中部分知识进行加深、拓展和融合,以满足网络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特殊要求。例如,在熟悉一般计算机系统原理和体系结构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一步熟悉并掌握网络系统(如交换机、路由器、防火墙等)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和实现技术,为将来成为研究型人才从事网络相关技术的科学研究、网络设备与系统的设计开发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再如,在掌握一般信息系统与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学生还必须熟练掌握网络系统以及网络化信息系统的规划、部署、集成、管理与维护等方面的技术,为将来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管理等相关工作提供保障。基于上述思路,以网络工程专业的核心知识为基础,综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电子工程等专业的相关知识领域,确定了网络工程专业方向的知识体系,详见如下课程安排表(注意:从“3+4”七年一贯制的角度考虑,本科段从第七学期开始,到十四学期结束,共8个学期)。

三、课程改革论证

(一)采用“3+1”和四年企业实践不断线的模式

为体现能力培养的特色,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加大实践性环节的课程比重,有实践环节的课程占到专业课程的90%,形成了“计算机专业基本技能训练课内实验课程设计综合训练实践环节毕业设计”五个层次实践环节,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科学(专业)融合的多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实现“3+1”模式的卓越网络工程师培养计划为目标,即前三年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第四学年安排12周专业综合实训、6周毕业实习以及16周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其中,专业综合实训以校内和校外两种方式进行。校内实训是由有网络工程实践经验的老师和到学校兼职的企业网络工程专家对学生进行项目实训,并结合与星网锐捷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合作的网络工程师认证培训;校外实训是通过校企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由基地直接对学生进行网络工程方面的企业项目实训,同时还可指导其完成毕业设计并推荐就业。

1.第1学年:专业导论,专业见习,以专业认知、企业程序设计规范训练(代码、流程图、文档和文化)为目的。

2.第2学年一第3学年:专业实习,以学科课程群(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等)综合应用为目标,代替软件综合课程设计。

3.第3学年:社会调查(课余时间),新技术讲座(请企业高管、项目经理和高校研究生导师做讲座、报告等形式),以使学生了解行业发展、规划职业生涯为目标。

4.第4学年:专业综合实训(含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顶岗毕业实习),目的为熟悉企业项目开发规范、标准、开发流程,掌握至少一门企业项目开发技术,积累1~2年企业工作经验,培养综合应用知识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接受企业文化熏陶,切实增强学生专业就业竞争力。

(二)重要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更注重中、本课程之间协调,内容上既不过度重复,也注意前后衔接。

1.将“程序设计基础(包括课程设计)”调整到第7学期(本科第1学期),要求在中职熟练掌握程序设计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基础上掌握程序设计高级编程技术,以会熟练应用为目的。用“项目驱动法”或者“案例法”教学方式、“作品+报告+答辩”考核方式,将答辩时间也计算在课程学时中。

2.将中职“网页设计与制作”课程提升为“网站设计与开发”,再增加一个“网站综合设计与开发”课程设计环节。在课程设计时,必须采用“网站设计作品+报告+答辩”的教学方式。即,凡是不需要网络的单机软件课程设计均转变为“中职原理课程或技术基础+本科段技术提高课程+课程设计”模式。在技术课程开始时给学生布置作品任务,然后循序渐进教给学生方法和思路,作品主要在课后完成,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掌握学生作品进度。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积极主动思考,综合运用知识,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包括书面语、口语表达能力。

类似的课程还有: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原理、计算机网络综合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程序设计基础+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3.为了将最新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在网络工程方向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基础、wEB应用程序设计、网络存储技术、云计算技术基A等课程供选修,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4.为体现“分型培养”的教学理念,在不同的专业方向设置了不同的课程(课程模块),学生可以根据各自爱好、职业生涯规划不同进行选择,此外还增加了拓展模块。

四、执行人才培养方案的措施保证(略)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教育建设思考

中高职衔接教育,是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经济发展对科技含量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使得人才包括实用型人才的高移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中职毕业生继续深造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同时,中高职教育间的衔接与沟通,将会使中职生拥有更多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在给中职教育发展带来活力的同时,也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后备力量”。实现中高职教育的有效衔接,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明确培养目标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部制定的有关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文件精神,遵循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市场规律,以新时期的人才观、质量观、教学观来指导本专业的教学改革,体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特征。以专业技能和学历教育为主,积极探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加大专业核心理论和技术课程、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力度,包括路由交换技术实训室、综合布线实训室、融合通讯实训室、IT技术实训室等。根据专业的特点,基本形成与办学规模、人才培养、教研科研和社会服务相适应的师资队伍,使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全系综合实力和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具体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

(一)职业素养

能够较快解决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中出现的相应问题,能够从众多的信息源中获取和提炼有用的信息,善于与人交流合作,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创业素质,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适应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变化,学会终身学习,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二)专业知识

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知识,熟练掌握计算机系统的操作;掌握当前行业中主流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管理系统、计算机网络建设、管理和维护的知识;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安装、调试、维护、销售的基本知识;掌握网页设计、网站开发维护、管理的基础知识;了解相应的法律法规。企业普遍认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至少应包括:数据库开发、网页设计与开发、网络布线与工程、服务器配置、网络施工、网络管理与安全技术等。

(三)专业技能

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具有团队合作开发项目、交流沟通及协调能力;具有计算机系统安装和维护能力;具有计算机网络系统组建、管理和维护的能力;具有网页设计制作、网站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能力;具有实用程序编写基础能力;具有综合布线能力;具有计算机及网络产品的营销及售后服务的能力;具有信息处理能力。

二、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改革现行脱离经济社会和人的自身发展需要的、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适应行业需要、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体现职业教育基本特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深入研究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规律,摒弃以学科为中心,树立能力本位的思想;加强技术应用能力(尤其要注重创新能力、关键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精专业技能,重个性。

目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中,中职教育阶段有些课程内容只是普通高职课程的简化,理论知识讲述多了一些,实用技能的训练相对不足,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不够,对职业素质的培养(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爱岗敬业等)尚没有得到全面的落实。

在教学方法方面,虽然基本上采用了理论与上机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法,但对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不够,职业技能以及动手能力方面的锻炼也不足。因此,需要在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教学规律,明确新形势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基本思路: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打破传统学科教育的思维模式,树立以人为本、以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指导思想,不断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突出实践教学环节,积极探索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方法,努力构建有利于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符合高职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改革现行理论脱离实际的课程和陈旧的教学内容,根据专业培养目标重组和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反映信息行业的新成果、新设备;理论教学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重建理论教学体系。探索建立有利于培养基本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与专业技能、综合实践能力与综合技能相对独立并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

改革现行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改革过去单一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引导探究式、发现式等教学方式并辅以现代化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课程教学、实践教学等灵活多样的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知识相对较弱的知识结构,建设一支适应职业教育特点的具有时代性、层次性、专兼结合的高素质高水平的“双师素质型”师资队伍。改革过去那种只注重工作管理的管理方式,推行目标管理、项目管理,强化激励管理。以管理促进步、促提高。

改革单一的课程考试模式、闭卷考试方法和重书本知识的考试内容,建立有利于知识的灵活应用、有利于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考核体系和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既考理论,又考实践,探索多种方法、多种途径的考试模式,包括设计、答辩、讨论、调研、制作等。注重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的考核。既考学得怎么样,又考老师教得如何。条件成熟时,将国内、国外机构认证同课程考试相结合。

篇10

1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流程中沿用计算机技术的现实意义论述

最近阶段,我国各类高职院校办学体制和内部学生综合培养方案都做出系统化调整,相对地教务管理单位在筛选和解析多元化教学信息期间面对前所未有的技术挑战。毕竟以往单纯样式的教学管理手段,已经和现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方向产生重大分歧。所以,相关规划主体有必要联合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进行现代化、科学化教学管理体系架构构筑。归结来讲,计算机技术的大力沿用,已经被定义成为高职院校改革活动中的关键支撑要素。所谓的日常教学管理职务,实质上便是针对高职院校内部各类教学信息资源加以科学协调管制,借此稳定教务工作秩序的正常流程运作结果。关于这部分数据信息,基本上源自于教学状态、教学质量、教学管理决策细节之上,需要技术人员在筛选和存储调试期间多加审视。规范调节这部分冗杂的数据资料,始终是传统手工操作部门难以承担的,计算机技术则能够轻松应对。也就是说,如今广泛认可并大力实施拓展的现代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方针,在计算机应用功能细节之上才得以充分凸显。实质上计算机技术在素质化教育方针落实期间发挥着不可计数的辅助功效,是高职院校实施全新课程改革策略的前提条件。需要加以关注的是,素质化教育体制落实的最终动机,在于令广大高职院校学生能够主动摆脱以往繁重课业下的身心压力状况,并且利用标准计算机教学辅助手法,令学生能够自觉参与到各项实践交流活动之中,稳固自身知识吸纳和技能系统化开发效率。包括多媒体在内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给现代教学活动注入了一股强大的动力,不仅减轻了教师板书的劳动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同时还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开放的、自主性的学习氛围及环境,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一改传统教学方法的枯燥与单调,具有十分突出的创新精神,是教师对教学模式进行改革的表现,也使课堂教学变得更加充满活力和想象力。

2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内部沿用期间遗留的弊端问题整理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新教材呈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教材内容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掌握的知识为出发点,通过各种有趣的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对未知世界进行观察、学习、交流;教师则通过开展相关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组织,使学生掌握教学目标要求的知识与技能,并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事物,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中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呈现出动态和静态图像。如此活泼的教学气氛充满了趣味性,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能将依靠一般方法不能表述清楚的理论知识,通过生动的图片、再现的情境、详细的解说、美妙的音乐及有效的反馈,完全透彻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这对于优化课堂教学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上述内容陈述,计算机在高职院校日常教务管理工作中的确发挥着独特的支撑引导功效,但是我国毕竟计算机技术开发沿用时间较晚,加上各类设备资源应用经验不足,使得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单元中的计算机应用实效饱受限制。具体细节表现为:

1)教学管理人员普遍对计算机技术核心主导地位认知不够全面教育理念将直接决定规范管制人员今后一切行为结果,包括教学现场课程覆盖线路和课题交流方式等。不可否认,高职院校各类专业教学始终关注计算机技术改革实效,相应地忽视内部管理结果的现代化、智能化特征。也就是说,其在教学管理计算机改革意义方面认知水准较为低下,加上自身教学管理经验过于陈旧,无法在合理时间范围内完成和信息建设单元的转接任务,使得经验型教学管理方式过度延展,这是造成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期间计算机技术调试步伐全面滞后的根本原因。

2)教学管理人员计算机技术操作实力和自身职业道德素质低下长久以来,关于注重教学而忽视管理行为迹象,在我国高职院校内部时有滋生。事实上,就是因为高职院校上层领导在管理团队建设工作上认知存在缺陷,使得对应的教学管理工作,在较长时间范围内,仍旧停留在事务性工作范畴之内,关于创新教学管制人员的定期培养、选拔结果便更加不用期盼了。几乎大多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人员都不具备专业化计算机操作实力,他们只会凭借以往自身积累的经验进行各项事务调节,劳动强度极大且无法换取可观规范实效。整体上观察,高职院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活动,已经远远滞后于师资队伍修缮进度。

3)教学管理期间提供的计算机软件适用性较差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提供的日常教学管理软件不管是在种类或是数量方面都较为可观,可就是不能从中选取一类迎合高职院校内部教学秩序协调指标的软件资源。尤其是现阶段,大部分高职院校都直接面临学年、学分制度改革挑战,对于此类环节软件设计规范要求明显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单纯拿网上教学环节为例加以探析,当中提供的教学内容、考试答疑、话题讨论、课堂笔记等模块单元,但是却不能得到既有网络技术的有效支持,仍旧需要教师额外加以复杂操作,才能切实掌握各类软件工作特性。如若长期放置不管,必将严重挫伤教师课堂教学兴致,对于高职生技能和素质拓展来讲无疑将是最大的打击。

3今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核心应用措施解析

相关技术人员如若想尽快将高职院校日常化教学管理活动内部的计算机技术支撑功效发挥到极致状态,就势必要进行内部教学管理职能清晰化设定,同时构筑起与之有机协调适应的教学规范体制。细致来讲,关于此类教学规范管制体制,其日后延展方向应该努力朝着高职院系管理和谐结果跟进,至此令院系内部教学管理自细致化彰显,稳定各类信息反馈技术功效,使得日常化教学管理活动信息监控与回应绩效产生全面性变化结果。经过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体制系统化改革延展过后,有关教学管制机构开始透过全方位、全程式渠道进行教学管理事务宏观调控和多元化服务,相信会为今后内部结构单元计算机、网络化技术改革创设应有的协调疏导贡献。有关细致化规范细节内容具体将如下所示:

1)高职教学管理人员自身理念的灵活转变客观来讲,现代化计算机技术提供给高职院校日常教学管理职务全新的辅助支撑单元,但需要管制操作主体及时更新管理体制和服务观念。正如上述内容强调,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流程中的滞后效应,始终源自于计算机技术控制实力不足细节之上。面对此类状况,相关规范管制主体,应该尽快确立以现代化教育理念为核心的计算机操作行为指标,使得自身思想体系获得有机解放,善于运用各类创新教育理论加以课堂秩序协调,将传统教育思想部分先导动力适当保留和如数发挥,借此完成这部分管理的创新改造任务。需要特别关注的是,计算机技术在教学管理事务中的创新适应结果,必须挣脱教学管理主体传统控制理念完全摒弃前提条件过后,才能获得有力舒展。依照现代化经济时代创新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界定,高职院校教学管制主体,理应系统化吸纳外国先进化人才培训管制经验,进一步探索并吸纳一切和知识经济时代改革发展相协调的教学管理途径。

2)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实效的系统化完善为了尽快完成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事务计算机、信息化改造指标,相关规划主体需要首先针对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加以有机完善,顺势提升单位管制人员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全新教学经验应用潜质。教学管理网络化环境,对于教学管理队伍素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规范要求,需要内部成员细致梳理并灵活沿用各类现代教育思想,推动信息管理科学整体前进步伐。再就是要求其在自身管理经验创新成就上独树一帜,能够在网络技术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指引范畴内,逐渐过渡发展成为技术、复合、创新型管制主体。系统认证,唯独将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主体计算机技术应用能力发挥到极致状态,日后学生多元化素质和技能开发数据信息才能得到精确化整理,进而主动遏制网络教学技术要素交接穿插难度,最终灵活适应现代化高校日常教学管理信息多元化发展规划要求。

3)多元化教学引导情境的科学设置与开放沿用事实证明,高职生由于身心发展特征影响,唯独对课程内容感知情绪足够高涨情况下,才会顺势激发起自主长久研习意识,在得到教师适当激励支持基础上,为日后各类难点知识灵活消化指标奠定深刻适应基础。所以,教师当下最紧要的任务,便是尽量稳定学生课堂注意力集中结果,必要情况下沿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各类视频、文字、图像资料自由整合,使得教学内容能够更加生动地呈现出来,方便在今后创设特定教学引导情境。

4)抽象教学内容的适当简化改造依照上述内容陈述,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辅助教师进行一系列创新知识点重组。作为新时代高职院校教师,应该主动探究特定教材内容布置规则,确保静态、动态图像影音资料都能灵活交接,同学在观赏教师精心筛选的影视资料过后,可以更加直观、快速解读以往过于抽象、艰涩的专业理论。此类协调管制手段,可以辅助学生更加清晰地掌握关键知识点的本质特性,确保其主观能动性得以有机绽放过后,过往一切教学难点相信也会在短时间之内得以克制。

5)开放性素质化教学规范体系的精确化构筑教师在沿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教学管理模式改造期间,内部各项辅资源基本长期维持开放特性。尤其是在如今计算机网络技术如此发达环境下,教师切勿故步自封,应该主动借鉴其余高职院校先进形式的教学管制经验,及时搜集并解读相关学科专业的综合发展信息。相对地,计算机技术可以进一步指导教师,及时依照自身规划要求进行各项辅助型资源灵活开发沿用,对于教师最终教学实力水准提升相信贡献颇大。另外,在教师上述科学管制引导基础上,学生开始懂得透过网络学习更多知识,丰富自身素质形态,而不是选择长期沉迷于游戏;相信经过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事务特殊性信息交流渠道开辟过后,可以为日后高职生发展规划提供更多宝贵性指导经验。

6)各类教学辅助型资源的充足有序供应结合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学管理期间,计算机辅助型资源开发和供应状况观察,毕竟其和自然资源有着本质化区别,可以满足可持续化使用和共享交流需求,唯独硬件设备磨损状况除外。例如:作为计算机专属网络信号接收装置,一旦说和教师内部标准配备科学衔接,就能够在较长一段时间内迎合各类课程主讲教师规范需求。事实上,计算机网络空间内蕴藏丰富的教师资源,在不同形势下,不管是主讲教师或是学生,都需要透过特定信息精细化掌握,才能顺势消除内心疑惑。但是,现实生活环境下的信息资源,分布扩散其间往往同步承受时间、空间因素影响,无法在尽量迎合使用主体自我素质改造指标。也就是说,在高职院校各类专业教学环境中,计算机技术都能够快速丰富当下课程结构样式和引导手段。此后学生便愿意时刻围绕各类专业内容进行系统化研习,同时积极搜集并整理加工相关信息内容,这对于今后高职日常化教学管制秩序协调改善将产生巨大支撑功效。需要加以强调的是,计算机网络空间下的信息内容毕竟存在不被严格审核监管迹象,在信息完善质量方面得不到系统化保证,经常会在课堂内衍生专业主流研究方向偏移状况。面对此类现象,教师必须建立强烈的责任意识,适当针对计算机网络资源进行灵活精确筛选,同时鼓舞学生多在校园网络内提交相关建议,使得此类群体能顺势过渡成为高职院校网络教育信息的收益、供应主体。作为教师,还应提供给学生特殊性网站链接技术支持,切实提升学生今后多元化知识点网络索引和沿用实效。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