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的色彩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6 09:23: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春雨的色彩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春雨的色彩课件

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设计理念

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文本及画面,以听声赏图、品词析句、创作交流等形式,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关注阅读策略指导,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描写春雨、赞美春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体会“淋、滴、洒、落、飘”等词的妙处,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学难点

丰富词汇,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五、课前准备

(一)课件。

(二)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赏读《春雨的色彩》,提炼春雨的美。

1.听声感受声音美。

(1)感受春雨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你们听!(课件播放春雨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

师:谁来模仿一下春雨声?(沙沙沙,沙沙沙……)

【设计意图】春雨声,声声入耳。通过模拟声响,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感受春雨的悦耳,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赏图感受形态美。

(1)体会春雨的形态。

师:春雨听上去那样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样儿呢?你们瞧,(课件出示春雨图)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学生自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楼飞甫爷爷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导品读。

【设计意图】春雨图,赏心悦目。通过观察画面,想象说话,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阅读欣赏。

3.读文体会色彩美。

(1)师:春雨的声音那样动听,春雨的样子那样可爱,小鸟们也被春雨吸引来了,它们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鸟们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颜色,交流。

(3)师:春雨的颜色真丰富!你喜欢谁眼中的春雨?

(4)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小鸟们的对话。(准备头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个性化表演读,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空间。

(5)师:小朋友真会读书!老师仿佛看见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课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样落下来的呀?(指导读好带“落”的句子。)

(6)师:春雨就是这样的温柔,你还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轻柔的动作?(突出“淋洒滴飘”四个字。)

(7)师: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娴熟的魔术师呀!她让雨丝落向草地,淋在柳枝,洒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飘向蒲公英花。(点击出示图片)这些植物因为有了春雨,显得生机勃勃,散发生命的色彩!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来夸夸春雨!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辅以多媒体的配合,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8)师:春雨听了你们的夸奖呀,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满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赶紧去寻找她的足迹!

(9)(播放课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师:雨后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莹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娇小可爱,梅花散发清香,春笋冲破泥土,蘑菇撑起小伞,紫玉兰在枝头绽放,郁金香举起欢乐的酒杯……此时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补充积累描写颜色的成语。)

(10)师:春雨的色彩这样丰富,你最喜欢春雨的哪一种颜色?当回小诗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 )色的。

你们瞧,

春雨( )在( ),

( )就( )了。)

【设计意图】把春天各种颜色的植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在生成中进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体会心意美。

(1)师:其实春雨本无色,但春雨滋润万物,不知不觉中,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此时此刻,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对你说……)

(2)师引读《春夜喜雨》。

(3)师:春雨就是这样默默地装扮春天,让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赏心悦目,它不仅声音美、形态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设计意图】辅以问题情境,引入已学古诗《春夜喜雨》,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辅读《春雨沙沙》,发现春雨的美。

1.师:楼飞甫爷爷笔下的春雨是如此美丽,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诗。(出示诗歌《春雨沙沙》。师配乐范读)。

2.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小诗,用笔画出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师参与讨论。)

3. 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结合板书,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春雨的某一个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预设一:声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预设二:形美——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预设三:色美——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预设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4. 师: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将春雨读得更加有滋有味!(生练读。)

5. 师生合作品读小诗。

【设计意图】引入的诗歌在内容上与前文相呼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由扶到放,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荐阅读《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 师:春雨细如丝,春雨贵如油,春雨美如画!你们听,这细细的春雨又下起来了。(师配乐朗诵赖松廷的《春雨》片段。)

2. 师:这是赖松廷爷爷笔下的《春雨》,喜欢的话,课后自己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交流。

3. 师:不光作家爷爷喜欢春雨,诗人、摄影师、画家……他们也喜欢春雨。这不,小小音乐家也来了,你听!(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出示歌词。) 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

4. 在音乐声中老师小结,并布置作业:今天,我们走近春雨,欣赏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课后,请爱画画的小朋友,用笔画一画春雨,想当小诗人的,用笔写一写春雨,想当小摄影师的,用相机拍一拍春雨……让我们把春雨的美,种在心里。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诵读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让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学生在优美的歌词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轻快的旋律中走出课堂。

【课后点评】

(一)教者在选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这是一种主题阅读欣赏的结构方式。在文体上有散文,有古诗,有现代诗,还有音乐《小雨沙沙》,歌词优美;在文本的解读上,关注了春雨的声音、形态、色彩和心意,及其内在的联系。儿童在阅读中欣赏春雨,亲近春雨。

篇2

关键词:散文欣赏;音乐欣赏教学方法;幼儿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20-02

幼儿园新《纲要》中明确提出:“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幼儿散文是用凝炼、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它结构鲜明、语言凝炼、意境优美、想象丰富,给幼儿清楚明了的记忆和想象线索,使幼儿易于理解和感受。散文欣赏活动能够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感受语言美、体验意境美,陶冶幼儿的情感。音乐欣赏则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是提高幼儿音乐理解能力,丰富幼儿音乐想象力,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的一种活动。从以上可以看出,散文欣赏和音乐欣赏作为“艺术欣赏”的两种不同形式,有许多共同的地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也有共通之处。为了更好地开展散文欣赏活动,我尝试将音乐欣赏的教学方法“巧嫁”于散文欣赏活动之中,让它们形成互补,促进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一、语言导入法――调动幼儿主动欣赏的第一步

语言导入法主要是指在音乐欣赏活动开始,教师用一段抒情的话语或编一段有意义的故事,引起幼儿对音乐内容的兴趣。我们在散文欣赏的开始部分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引起幼儿倾听和欣赏的兴趣。如在欣赏散文《云彩和风儿》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导入语:秋天到了,天空变得格外晴朗,蓝蓝的天上飘着朵朵白云,阵阵秋风吹呀吹,朵朵白云变呀变,变成了什么有趣的东西呢?我们一起来听一首散文《云彩和风儿》;或者也可以用猜谜的形式,如“身体轻又轻,空中来旅行,有时像老虎,有时像大象”,让幼儿猜测。这样的引导有助于激发幼儿仔细倾听的兴趣,调动了幼儿欣赏的主动性。

二、视听结合法――感受散文意境美的关键所在

这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而加入一些视听方面的教具调动幼儿的多通道参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境、情绪情感、内容等。在散文欣赏活动中运用视听结合法,幼儿更容易去感受散文的美,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如在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时,我就使用了多媒体课件:可爱的小屋在沙沙的春雨中静默着,屋檐下拟人化的小鸟们在唧唧喳喳地辩论着,伴随着甜美的语言以及轻柔舒缓的背景音乐,草地、柳树变绿了;桃花、杏花变红了;油菜地里、蒲公英上也开满了黄黄的花儿……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有声有色的教学手段,把幼儿一下子带进了春天的美景中。这时,孩子的注意力被吸引了,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他们听到的春雨的声音、看到的春雨的颜色告诉别人。这样的方法能使幼儿充分感受到散文的意境美。

三、图谱记忆法――掌握散文内容的有力支持

图谱是一种视觉符号材料,它可以把音乐材料简单化、形象化,在音乐欣赏活动中能启发幼儿掌握各种旋律节奏,使幼儿对于音乐的感受力、创造力和表现力得到有效的发展。在散文欣赏活动中,同样可以利用这些图片、形象、符号等让幼儿轻松地掌握散文的内容。如欣赏散文《春雨的色彩》,在视听欣赏之后,为了更好地帮助幼儿记忆小鸟们争论的内容,我还出示了图谱:一共分四条,每只鸟说的话各一条,小鸟、春雨、草地、桃花等景物都用图片表示,绿色、红色、黄色等都用各自的颜色表示,句式相同,一目了然,简单有效。图谱记忆法使得幼儿在有限的活动时间内,尽快解决了记忆散文内容这一难点,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感受散文的美,欣赏散文的美,表现散文的美,创造属于自己的散文的美。

四、游戏表演法――强化散文欣赏效果的有效途径

在感受和理解作品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游戏或表演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受和理解,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体验作品中表达的情感,以提升幼儿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游戏、表演法主要运用在对作品的表现、表达环节,适合有一定情节或角色的作品。例如欣赏散文《捉迷藏》:黑夜用长长的手帕,将太阳的眼睛蒙起来了,趁它还在数着:一二三……颜色们赶快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地方,静悄悄地躲在里面。绿色太多了,挤不下。有的躲在树叶里,有的躲在小草里。黄色躲在里,白色躲在云朵里,蓝色躲在大海里,红色躲在玫瑰里。大家都躲好啦,黑夜将手帕解开,太阳睁开眼睛,一下子就把他们全都找出来啦!表演时为幼儿准备一些颜色条贴在身上,布置好草地、花园等场景,幼儿就会根据自己扮演的角色进行游戏且乐此不疲。这样边朗诵边游戏表演,不仅丰富了散文欣赏的活动形式,更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都会得到发展,也促进了散文欣赏活动的深层次开展。

五、创造想象法――表现散文语言美的重要方法

篇3

关键词:课堂氛围;内涵的意境;学习效率;反思与构想

随着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已越来越多地走进中学语文课堂,为深化教学改革,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现代素质,发展学生的个性,提供了崭新的天地。它对于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组合,教学手段的运用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做为一名语文教研员,我将结合语文教学,谈谈现代技术媒体在其中的独特作用。

1节炎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行为的动机,而不是行为本身。对也就是说,必须建立起学生正确的行为动机,利用动机的教育达到对行为的教育。例如在《赶海》一课的教学中,可利用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蓝蓝的大海,金色的海滩,伴着“哗哗”的海浪声,人们赤脚在海滩上捉螃蟹、捡贝壳,嘴里还哼着《大海啊,故乡》的乐曲。学生伴着轻柔的乐曲,一边听着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大海的美丽景色,完全陶醉了。有的学生被金色的海滩吸引了,以至音乐停了,学生还沉浸在那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激发,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验”,使学生在阅读学习中真正获得探究的兴趣,认识的乐趣,审美的乐趣,创新的乐趣,积极向上的乐趣,并将这些乐趣转化为学习的内驱力,让学生有一个阅读学习的良好开端。

在《春雨的色彩》一课中,为了调动学生对春天的喜爱,对春雨的感悟,教师可以在导语中设计了让学生看着优美的春雨图,淅淅沥沥的小雨沙沙的下着,一群可爱的小鸟唧唧喳喳的叫着让孩子们一下了就走进了课文联想到小鸟们都在争论着一个有趣的问题,直奔课文主题,很多枝节都在一副副美丽的画面与音乐声中感悟明了,学生的情绪与心也随着这一副副美丽的画面与动听的歌声进入文本和小鸟一起争论春雨的色彩。这便是多媒体的巧妙应用,它带给孩子的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的一界优秀的课所能比拟的。

多媒体进学生阅读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使各种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生本身的一种自我学习需要,在情感上表现出高涨的求知欲和愉悦的成功体验,将客体的教育学目标“内化”为自身素质,并不断引导学生向智商、情商的方面发展。

2 创设语言内涵丰富的意境

教师比学生一定是早一些体会到,深一些体会到语言文字中的意境的;教师一定是先于学生被语言文字中的意境感动了的。那么,教师就可以带着种种体验感受为学生创设一个有助于他们获得体验、获得感动的情境。例如:在讲授《春雨的色彩》时,我设计了这样一组画面:优美的雨境中显示着课文中最能体现意境的句子,让孩子通过图画在多种形式的朗读这些能描写春雨的句子,图文并茂学生一下子便进入情境之中来切身的感悟春之韵美!引领学生步入文本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当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必须充分发挥网络资源优势,为学生创造情境,激感,启迪思想,使他们通过直观、形象,步入文本境界,感悟课文内容,达到既定的学习要求。

通过观赏《小蝌蚪找妈妈》录像,情境导入。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感悟小蝌蚪是怎样找到妈妈的和他们的身体发育过程,为学生领悟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通过配乐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课文使学生能入景、入情地感知课文内容,升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通过学生在网站上自主查找、搜集资料,讨论交流。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索的空间。尊重学生个别差异和多样性的选择,有利于发挥他们各自的特长,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自由选择诵读课文的有关段落,体会课文的感情。允许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有重点的选择,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进一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达到强化语言积淀的目的。

3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孩子的语文素养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动画、图像、解说、文字、音乐等多种信息,能使学生通过电脑手段,观其境、闻其声、触景生情,充分调动了积极性、主动性,能更好、更快、更准、更深地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我在讲授《乌鸦喝水》这篇课文时,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带给我们的优势,从网上下载了一个Flas,让学生们看了以后,上讲台来续编故事假如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会怎么办?要求按照Flas的情景,恰当得穿插旁白。学生们的积极性像炸开了锅一样,既有利于了解课文内容,以便下一课时的开展;又锻炼了学生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课件的恰当使用丰富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对文本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更好的理解了课文,知道在困难面前不能停止不前而应该积极动脑想办法。直接升华了文章的表达思想,不必老师的泛泛讲解。而当老师结合这一情景又让学生下来做着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的放在瓶子里的实验的时候,孩子的兴趣就更高了,知识性一下子就体现出来。学生自己通过课件的体会、实验的观察、课文的感悟,朗读层次一下子就提升了一个台阶。老师的范读又给孩子以引导,因此本篇课文就在这样的轻松的环境中结束了。孩子的语文素养也相应的提高了。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随着我们教学的开展,也在不断扩大。可见学生们对于语文这门学科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相信也一定会学好这门课。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地整合,同学们跃跃欲试,言之有物,兴趣盎然,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多种感官功能,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的机会和空间,让课堂充满活跃的学习氛围。

4 教学反思与构想

4.1 容易造成想象能力的缺乏

电脑毕竟是机器,学生们也是在不自觉中被动地接受教师们早已经设计好的某些东西,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也完全被局限在某一框框内,一如水在重力作用下只能向低处流一样,学生的思维在课件的影响下也只是跟着老师思路走。而语文的功夫重在一个“悟”字。这个“感悟”从何而来?它绝不是来自图片或者动画,他应该来自文字本身,来自文字所给予人的想象的空间,来自文字那熔古铸今的无边的意韵,来自上下五千年无数的诗魂、文魂、爱国魂所寄托于文字的那种人文精神。我觉得这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

4.2 容易造成师生“感情冷漠”

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俱是有情人。语文课堂教学应当是人情味很浓的人文化的教学,师生间的关系应是一种和谐的人性关系,而这个冷若冰霜的电脑往往会割裂师生间的感情纽带,进行多媒体教学变成了进行多媒体演示。没有了奔泻的激情、思辩的火花、迸发的灵感,岂不悲哉?!我自己有时候在用多媒体教学后课堂是静如“死水”,鼠标点击的声音响得自己直发毛,回去总结一下,其实那堂课不用课件会比用的效果好。

4.3 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这就是做课件的一个“度”的把握问题。像我有时候特意在课件里穿插一些动画,如一只小鸟在屏幕下角不停地拍着翅膀,一个问题答对了,不但给予一阵掌声,还给来一个摇头换脑,眉开眼笑的小人头……这些固然有其好的一面,但结果往往是使得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了这些音乐和动画上面而忽视了对知识点的把握。

多媒体教学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何况还有“辅助”二字限定,另一方面,我们的语文是“大”语文,老师是“配镜师”,或者说是引路人,怎样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引好路,体现大语文的性质特点?只能说是“摸着石头过河”,且行且思了。但在以注重学生文化积累,使学生逐渐形成健康人格为中心的语文“人文”教学为中心的今天,多媒体辅助教学无疑具有传统教学所无与比拟的优越性!怎样使多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达到最完美的融合,将是我们今后继续探索的课题。

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媒介则为中介,要优化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教育创新,与时俱进”,路尚长。

参考文献

篇4

1注意引导,示范朗读

低年级学生受知识面的局限,很难体会语言文字的色彩、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样就需要教师正确、耐心地去指导、范读,教给他们一些朗读技巧,逐步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范读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讲前范读,一般适合于情境教学的文章。如教《小壁虎借尾巴》这篇课文,课前教师进行精彩的范读,可以让学生初步感知小壁虎借不到尾巴是因为老牛、燕子、小鱼的尾巴各有用处,使学生仿佛进入了当时的情景,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就得心应手了。二是讲中范读,适合于范读文中精彩的或重要的句段,多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如《春雨的色彩》中有这样一段话:小黄莺说:“不对,不对,春雨是黄色的。你们看,春雨落在油菜地里,油菜花黄了。春雨落在蒲公英上,蒲公英花也黄了。”刚开始学生把握不准,往往会把两个“不对”读成高声喊叫。这时,教师适时范读,把两个“不对”和“你们看”读得急切些。学生借助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情境,进行朗读时,急促快速的语气就自然而然地读出来了。三是讲后范读,适合于那些写景状物的优美文章。如教《黄山奇石》时,我先让学生闭上眼睛,然后声情并茂地范读,让学生静静地感受“黄山石”的“奇”,一幅黄山美景图浮现在脑海中,达到一种境界,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2创设情境,指导朗读

指导学生朗读必须“入情入境”。具体的情境可以唤起学生相应的情感。叶圣陶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朗读教学十分注重创设情境,要让学生进入意境去感知文中所描述的语言形象,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活动画面。如《回声》一课,我针对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编写了一个课本剧,以课文句子为台词,学生当演员,借助手势、表情、动作等,把静止文字转为动态画面,让学生注意对话,运用不同声调,再现角色形象。文中的妈妈用凝重缓慢的语调,声音偏粗些,体现妈妈善于循循善诱,引导孩子探索知识。文中的小青蛙语调要高而且稍快,表现出幼稚但又活泼、聪明的孩子形象。又如教《夏夜多美》时,我先让学生看画面,分析本课的情境,弱小的小蚂蚁掉进池塘里,既害怕又着急;被睡莲救上来,心里有说不出的感激;被蜻蜓和萤火虫送回家心里特别高兴。因此,在朗读小蚂蚁的话语时,要根据小蚂蚁的情感变化采用“伤心感激高兴”的语气。其他三个主人公,他们语言朴实,态度诚恳,读他们的话语时,要采用诚恳的语气。另外,课文的最后两段是对他们行为的赞美,要读出高兴、感叹的语气。

3富有情趣,表演朗读

许多同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甚至会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但朗读时语气却平平淡淡,总觉得少了点什么。这是由于学生朗读时没有把口、耳、眼、心并用,没有用心体会课文所蕴含的丰富深邃的思想感情。我发现低年级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抓住时机,诱导他们进入“角色”。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对课文的了解,而且能启迪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表演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如教《小蝌蚪找妈妈》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通课文,然后请几位小朋友表演小蝌蚪,一位表演青蛙妈妈。当小蝌蚪找到妈妈时,他们游过去叫:“妈妈,妈妈!”没想到这些学生把小蝌蚪找到了妈妈那种兴奋、亲热的样子表现得淋漓尽致。青蛙妈妈往下一看,笑着说:“孩子,你们已经是青蛙了,快跳上来吧!”这位学生把大人对小孩说话的神态、语速、语气模仿得非常生动。由此,我想低年级学生虽然不能领略文章的情感,但他们的模仿力惊人。这样,通过表演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就可以调动朗读的积极性。

篇5

一、化枯为趣,以情促思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之中产生的。多媒体教学以那色彩丰富的画面,那生动可感的声音为课堂创设特定的意境,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低段学生来说,字词教学是重点。但传统的字词教学却极为枯燥乏味,而且效率低,学生遗忘也快,然而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前景喜人。在教学中,我根据低年级的年龄特点,用直观、形象的画面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让学生的感受和情感体验更深刻,更能深入地感知事物,透彻地分析事物。

如在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前,让学生看准备好的课件,同时让画面里重点出现壁虎、黄牛、燕子等小动物以及它们间的对话。学生看到这些声形并茂的画面,注意力全部转移到屏幕上来、转移到文中小壁虎向黄牛、小鱼、燕子借尾巴的过程中来了。

这时,当学生每看到一个小动物时,我随即点击出拼音学习生字和理解它们的对话内容,并把字形与动物外形相结合,加深对字的理解。这时,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识字绝招,识字量大的学生更没闲着,把与生字有关的形近字、部首相同的字甚至意思相近的字词相继奉上,机灵的学生还意识到文中的动物名称都属于动物类的词……学生们在看、听、说的过程中,很快地将生字的字音、字形掌握了。这样,化枯为趣,在多媒体课件中边欣赏活泼生动的画面边识字,学生既看得欢、思得欢、说得欢,也学得欢。

二、化远为近,以景激情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感情可以在某种特定场合中被激发出来,这就是“触景生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出具体的、动态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这时,课件随着教学层层展示,使学生感情不断积累、铺垫,最后达到,得以升华。我在教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时,抓住教学重点“三种动物的对话和美丽的春景”制作课件:在碧绿的草地上,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一片黄艳艳的油菜地,三只漂亮的动物正在草地上激烈地争论着……以动画演示画面,让学生在一种富有动感的影像中,听动物的对话,赏美丽的春景,展开丰富的想象,感受春雨有趣的色彩。

三、化难为易,以静思动

想象,是借助表象在脑中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其水平依赖表象的质量和数量,表象越丰实,想象就越开阔、越深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为学生展示生动的表象,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大胆、积极地去思考、去创造。

画“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是《詹天佑》一文的难点部分。学生对文字理解一知半解,特别是两个火车头的调换对学生来说更难以想明白。因此,根据课文的字面理解去画示意图,学生难度很大。为突破这个难点,在教这一课时,我设计制作了一组动画,并配上了开凿声和火车的启动声。教学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播放配音动画,指导学生据像联想,静中思动,对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这两部分的内容进行合情合理的想象和推测。课件一演示,学生把开凿隧道和“人”字形线路设计的示意图跃然纸上,并一致惊叹:詹天佑真不愧于是我国杰出的工程师。学生能有如此收获,这全得归功于现在先进的教育手段。因此,借助多媒体教学为学生提供想象的材料,架起表象与思维的桥梁,这样,可以化难为易,使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层层深入,对情感的体验步步加深,学生在趣中求索,在乐中求知,起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四、化空为实,以情拓思

文字是一种抽象符号,但它背后却蕴涵着丰富的内容和情感。有时,作者经特殊处理或自己的需要而不直接表达,甚至留白。语文教学既需要语感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进行情感的拓展。如果在留白处进行拓展,不但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更深刻,而且有助于感情的升华,情感的迭起。

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课文通过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对比让学生对这句话有了较深的了解,但圆明园被毁前后的那段真实历史是这篇课文留有的空白。执教时,我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后,在课尾播放纪录片,把真实的历史画面呈现学生面前,进一步加深对英法联军丑恶罪行的愤怒,随后出示吕厚龙的《告别圆明园》、樊美平的《透过圆明园的硝烟》等文,学生情感得以升华,最后再一次走进文本,让学生由愤怒走向如何把祖国强大,把自身强大……一堂课下来,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师情感 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255-02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伯恩斯坦),而要培养学生对本学科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的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情感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心理氛围

课堂心理氛围是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绪和情感的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是指课堂教学的情景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产生了满足、愉快、羡慕、互谅等积极的态度和体验。巴班斯基说:“教师是否善于在上课时创设良好的精神心理气氛,有着重大作用。有了这良好的气氛,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的高水平。”实践也证明,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可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他们的思维潜能,从而更好地促进他们接受新知识,并在获得新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联想、综合、分析、推理等创造性学习,进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使师生都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二、教师的教学热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英国学者N・恩特威斯特指出:不可能存在着一种绝对“正确”的学习方式或一种“完美无缺”的教学方式。由于人们在智能、态度和性格上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别,因此他们在学习、教学、进行研究或著书时都会采取截然不同的方针,而在这些方针中,没有任何一种可以适用于许多人。因此,由于教师的个性不同,不可能要求每个教师都激情四射,但是至少你得拥有高昂的教学热情。“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欢欣和鼓舞。”只有带着满腔的热情,用你灵动的眼睛,用你不停变换的语调,用你的表情和动作告诉你的学生你是热情的,在你热情的召唤下,学生的活力就会被催发出来,与你产生情感的共鸣,学生的积极性才会得以充分激发。

三、教师是教材文本内涵的挖掘者

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课文所蕴藏的情感内涵,激发学生心里的情感因素,找出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以情促学,以情促教,将教师和学生的情感融入课文,同时也滋生着更多的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别忘了播撒情感的种子!让情感的种子在你的课堂绽放出最夺目的光彩,让你的课堂因为情感的投入而熠熠生辉。如教学《春雨的色彩》中小燕子的话“春雨落到草地上,草就绿了。”这一句时,教师就以想象为切入点,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朗读感悟。师:春雨落到草地上,小草变绿了,我们去看看。(出示课件:动画演示春雨滋润下,黄色的土地上小草慢慢地变绿了。观看时,学生一片惊叹。刚看完,已有不少小手举起。)生:它在说:“谢谢你,春雨!”师:“它”指谁呀?生:“它”指小草。师:如果你是小草,你还会说什么?生:谢谢你给我穿了件新衣服!生:谢谢你给我洗了个澡!生:谢谢你使我变得更漂亮!……

四、教师情感因素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篇7

执教者:许××(××幼儿园)

活动目标:

1、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学习替换歌词,尝试跟着节奏说唱。

2、用说唱和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春天喜爱的情绪。

活动准备:

1有对春天特征感知的经验

2多媒体课件一套版权所有

活动过程:

一、律动“小鸭”

以愉快的情绪进入活动主题。

二、尝试用说唱的形式为歌曲“春天”替换歌词

1、说唱歌曲“春天”

摘句说唱,跟着节奏把每个字说清楚。

2、改编歌词

(1)、说说春天的特征

“春天来了,小草绿了,花儿开了,春天还有哪些变化呢?”

(小草长出绿头发、桃花涂上红胭脂、茶花戴上小红帽……)

(2)、自主探索,共同讨论,替换歌词。

选择合适的句子填进歌曲并说唱。

*替换歌曲第一段中的“花儿都开了”这句。

春天天气真好,蝌蚪找妈妈;

春天天气真好,青蛙呱呱呱;

春天天气真好,小朋友呀去郊游;

……

指导要点:帮助幼儿积累替换歌词的经验。如:句子太长可以去掉一些词或说得快一点等。

*替换歌曲第一段的“杨柳树儿对着我们弯弯腰”

指导要点:替换的句子加长了,引导幼儿互相讨论,选择合适的词句,共同完成歌词替换。

三、用复合节奏演唱“春雨”

1、春雨滴滴答,……滴答……

2、用新编的歌词演唱。(鸭子、青蛙……)

四、来来来,恰恰恰,一起舞起来。

在愉快的歌舞中结束活动

背景介绍;

最近我班正开展“春天真美丽”的主题活动。在主题开展初期小朋友多次在校园里寻找春天的秘密。有的找到迎春花象喇叭,有的说小草变绿了,还有的发现白玉兰悄悄地开放了。小朋友亲眼目睹茶花的花苞想吹气球一般变成一朵朵灿烂的小花;光秃秃的树枝上苞出嫩芽。就象看着一个婴儿慢慢长大一样,小朋友对春天的情感尤然而生。春天的美是多姿多彩的:有自然景色的美、小朋友服装的美、动物有趣的变化和小朋友快乐的郊游。于是大家分别去了解收集一些相关的资料。有赞美春天的诗词、散文以及许多优美动听的歌曲等。我们欣赏了散文诗春雨的色彩、春天的秘密,古诗:春夜洗雨、春晓……等。小朋友对用音乐的各种形式表现春天特别感兴趣。我们唱了歌曲春天、我是一朵小花、春雨、小鸭洗澡……用舞蹈、说唱、乐器等多种方式表现对春天的了解和喜爱之情。其中歌曲“春天”是一首家喻户晓的老歌,我在想,能不能给老歌注入新的活力,让这首歌曲更富有时代气息呢?于是我借鉴流行的元素,尝试用hippop的说唱形式来表现歌曲春天。小朋友十分喜欢说唱,那欢快的(节奏、与众不同的演唱形式激活了小朋友的表现欲望。他们对春天喜爱的热情也越来越高涨。我在思考,可否让幼儿把对春天的相关经验用说唱的形式,替换歌词的方法表现出来呢。从而通过活动促进师幼和幼儿之间的多向交流,使得他们各自的经验能够互相迁移又互相重组。同时也培养大家共同合作协商解决活动中题难的能力。今天的活动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进行的

目标:

1、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学习替换歌词,尝试跟着节奏说唱。

2、用说唱和歌表演的形式表达对春天喜爱的情绪。

活动流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主题律动“小鸭洗澡”

以诗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引出律动小鸭,师生共同愉快地表演把幼儿情绪、情版权所有感以下子调动起来,很快进入活动主题。

第二个环节:尝试用说唱的形式,为歌曲春天替换歌词

这个环节有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把歌曲中“春天天气真好,花儿都开了中的花儿都开了”替换成春天其他的事物。小朋友的思维很活跃,有的说唱道“春天天气真好,燕子飞来了”;有的说唱:“春天天气真好,青蛙呱呱呱叫”;还有的说:“春天天气真好,小蝌蚪呀找妈妈”……

第二部分是替换歌曲中“杨柳树儿对着我们弯弯腰”这一句。这一句比前一句长,对幼儿又是一个挑战。中班幼儿已经具备好胜心,因此,面对进一步的挑战,他们表现出越发激动和高度的创作热情。他们思维的火花被激活了。这些他们的成果——“小朋友呀去郊游,真呀真高兴”;“小草长出绿头发,痒得咯咯笑”;“大狗熊呀睡醒了,出来找吃的”……在这一环节的重点开是拓幼儿思路鼓励幼儿求异思维,但是幼儿的思路有时会狭窄,会被先前的幼儿所影响,这时老师要用一些开放性问题来开拓幼儿的思路。如:“还有其他的吗?有不一样的吗?除了花、草,动物有变化吗?我在此时提供了一个多媒体画面,选取了一些与春天有关的动植物的图片组合成一幅春天的画,我没有把春天所有的事物都呈现出来,这样会禁锢幼儿的思维,提供画面是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帮助幼儿打开思路,多向思维。

这一环节的难点在于。小朋友要把脑子里想的归纳成简短的一句话,并填进固定的乐曲中,很可能会出现字多了,字少了的现象。比如:“春天天气真好,美丽的茶花红彤彤”。一开始唱不进歌曲中,于是我启发小朋友一起想办法,他们有的交头接耳,有的自言自语,还有的拍手跺脚打节拍,就这样你言我一语,师生共同出点子找窍门,最后终于成功了。在成功后大家悟出替换歌词的诀窍了:原来字少就说得慢点,字多句子太长可以去掉一些字,也可以说得快一点。在替换歌词时幼儿肯定会有失败或出现困难,这些都是正常的,在经历了失败——尝试——成功的探索过程中幼儿的编唱经验和爱春天的情感更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在讨论的同时更幼儿感受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和重要性,这是隐性的教育而非显形的。

第三个环节:歌曲“春雨”幼儿分成两组用复合节奏把歌曲中春雨滴答声的快和慢同时演唱。在合作成功之后启发幼儿改编歌词把与春天有关的动物唱进歌里。这个内容是对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有良好的合作意识是才能把两种不同的节奏在同一时间里合唱成功。

第四个环节:律动“来来来恰恰恰”

篇8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 形象直观 扬长避短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0)04-0167-01

多媒体技术进入课堂,从教学方式看,它有别于传统教学。它使单纯由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作用于视觉感官演变成多彩的画面、动人的旋律,多感官触动,审美对象静态固化变成动态活跃,信息内化速度,信息负载姿态容量,均有高效性。学生以语言无障碍的便捷地受到创作者的熏陶,取得别样的教育效果。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姿彩富赡、轻松活泼的学习物质境况。它具有跨时空、广拓展、超容量的特点,使教材演绎得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多媒体技术改变着学生固有的思维习惯和学习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带来了新的契机。

一、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一)多感官参与,增强感知效果

语文教学中使用多种媒体手段,鲜明的色彩、逼真的画面、优美的旋律,演进的过程,拓宽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路径,触动学生的多重感官,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准确、更牢固、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知识和技能。学生对实物实景有了视听感受,对课文的理解感受必然会既深刻而又灵活。如讲曹植的《七步诗》时,可以在这首诗的朗读录音带上配上曹植朝堂上被哥哥曹丕生死相逼,无奈机智成篇的视频。曹丕对弟弟生死相逼的残酷,曹植命悬一线的惊险,曹植沉着机智地应对的故事情节,学生身临其境的情感感受,思维自然进入诗的意境,其效果是传统教学方法无可企及的。

(二)便于拓展,载体鲜活,激发兴趣,主体乐学

如阐释朱自清的《春》时播放配有春回大地,春水澹澹中的春草图系、春花图系、春风图系、春雨图系、迎春图系五幅图画系统和朗读的甜美描绘,给学生以新鲜感和吸引力。这种将文字表意符号和口头语言描述变为逼真形象的视觉画面的手段,改变了传统单调枯燥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使学生时刻处于学习和求知的愉悦状态,从而理解所学的知识,扩大感受视野。

(三)营造气氛,为难于其易,体现人本关怀

语文教学要传承广播古今中外数千年人类辉煌灿烂文化,由于文本内容时空的大跨越,致使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存在疏离。多媒体手段在语文教学中的使用,允许教师以个性解读来引导,让学生得以轻易走进另一个别样天地,进而去感知、去欣赏、去理解、去领会、去热爱。教材中我国古典文学篇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古今经典篇章,借用多媒体来教学尤其必要。多媒体可以营造出良好的气氛,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美的熏陶、智慧的启迪、良知的开启。进而使学生热爱文学,热爱人类共同创造的古今中外的辉煌灿烂的文化。而这为难于易的功效是传统语文教学手段无法办到的。凡事有长就有短,事物都有它的两面性,多媒体手段的运用也是如此。教师们被多媒体手段的巨大优势所吸引,也被学生的高涨的兴趣所激引,不知不觉中是传统尽弃,多媒体完全统治课堂,纯粹以多媒体替代小黑板与挂图,视频替代文本,师生参与变成媒体的看客与被动受感对象。以多用、频用多媒体而自得。对这一番变化,笔者觉得有必要对语文多媒体教学,做一些理智的认识,以期广大语文教师科学恰当运用多媒体手段。鉴于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观念及多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所限,多媒体教学也客观存在其不足之处。

二、多媒体教学存在的不足之处

(一)淡化文本感知,思维浅表化,模式化

语言教学的本质是感悟: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传统的“咬文嚼字”和“字斟句酌”的方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包含的情意之境,只可潜心静意去品言析意心领神会,是任何甜美的声音和精妙的画面都无法表现的。正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篇9

关键词:阅读个性化;指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4-0231-02

笔者认为,阅读教学中,在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多元化见解的同时,教师应关注每一位阅读个体,充分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正确审视学生的每一处体验,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正确的轨道。下面笔者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谈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

一、依托情境,让学生萌发走进文本的兴趣

兴趣是阅读行为的最佳动力。小学语文教材课文题文并茂、取材广泛,教学中应根据课文教材特点,通过创设具体生动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走进文本。

1.关注学生认知的焦点。如在教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文时,在出示课题后可以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对于爬山虎,你们知道点什么,你们还想知道些什么”?学生几乎会异口同声的说“爬山虎是什么样子,它是一种动物吗,它有怎样的特点呢?”显然,这些问题确实是我们学习的焦点。为了寻找这些秘密,学生纷纷打开课本读起来,想尽快找到答案。

2.课文的题眼设问。题眼是课文的关键字,有表情达意的作用。如《飞夺泸定桥》中,为什么要夺泸定桥?围绕“飞”、“夺”二字,课文讲了哪些内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夺取泸定桥的?紧扣题眼,展开对文本的挖掘。

3.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教学《少年闰土》一文时是这样导入,问学生“同学们,在你们身边谁是你记忆深刻的小伙伴,你们之间都有哪些故事呢?”学生交流后,再出示课件老师课文挂图,“鲁迅先生的童年有一位小伙伴,他叫闰土。”再问学生“鲁迅先生笔下的闰土是一位怎么样的小朋友呢?咱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一看,去听一听他俩之间的故事,好吗?”这样设计问题,拉近了学生生活实际与文本的距离,唤起了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迫切情感。

4.把课堂知识与社会见识联系起来。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去收集各种关于鸟的玩具或图片,并了解各种鸟的生活习性,从而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存在,在生活中学到知识。

二、尊重个性,让学生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

传统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围绕重难点精心备课,精心设问,把学生送进预定的圈子。教师应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归还学生阅读的主动权利,使学生成为自觉主动的行为者,而不是教师活动的追随者。

1.自主选择读的方式。在《找春天》这一课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由读课文,有轻声朗读,有大声诵读,有小队开火车读,有同桌互读等方式。通过多种朗读策略的开展,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读的能力,另一方面学生在灵活多样的朗读形式中,体会到课堂的活力。

2.自主选择内容和表达方式。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经验、接受能力及喜好的个体差异,从立足生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差异存在出发,在学生对文本整体感知后,教师可让学生喜欢什么内容就选择其中的一个来细读或表演,充分放手让学生选择,让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展示自我对文本的解读。如在教学《春雨的色彩》时,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角色,进行分角色朗读或作画,潜移默化地将书中的语言内化为个体语言,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和伙伴进行重点学习,并给合问题“你认为春雨是什么颜色的,你怎样来描述和展示春雨”,从而把学生带入充满诗情画意的大好春光的意境之中,让学生在自主中深入解析文本,并获得美的陶冶和享受。

三、激活课堂,让个性的花蕾尽情绽放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程应是一种充满活力的认知旅程,唯有立足阅读教材的特点及学生的认知情趣,应用多种有效策略,方能点燃学生的阅读欲望,激活课堂,让学生在阅读的园地里,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彰显个性。

1.以“读”激活课堂,使学生有情趣。“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形式的读(如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学生在各种形式的读中,依托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并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中“组织分离阅读”这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你在哪个地方体会到作者的“爱”?哪个地方特别有感悟、特别有心得?请让周围的同学们分享,再把自己的理解加进去读一读有关语句。倾听的同学要做出回应(师举例示范),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要请教他人。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会交流,会表达与倾听,会求助,他们的学习活动充满了情趣。

篇10

一、提高对水墨画学习的兴趣

儿童都爱游戏,也只有游戏才能快速、有效地让儿童亲近水墨画,从而对水墨画产生兴趣。而游戏的形式又要多变,单一的游戏难免只符合部分儿童的口味,多种游戏形式可以最大程度上照顾到所有学生兴趣。让学生熟练掌握笔墨技巧的同时,也培养其创新意识。

(1)牵根线条去散步。线条是水墨画中最重要的元素,所以,我首先会让学生来做线条游戏。不用跟学生特别强调水墨线条与平时铅笔画出的线条的不同之处,只是简单地使用毛笔作画,让学生画出各种线条,例如直线、曲线、点状的虚线等。也可以画一些简单的图形,例如树叶、笑脸、小船、山丘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地锻炼了对笔墨的控制能力。当然,这个线条游戏只是一个前奏。时间一长,学生掌握了其中的技巧,使用毛笔画出简单的图形已经不能满足好奇宝宝的求知欲,这个时候就需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

(2)泼出墨色找创意。泼墨游戏的主要特点就是随意性,与儿童爱涂画、且不爱修改的特性相适应。儿童喜欢随意地泼洒,本是无意识的。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在看似无意义的图像上进行添画。就好像马良的神笔落在了学生的纸上,山川河流、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等,都精彩地出现在画面上。对儿童来说,这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新奇感,而这种感觉又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水墨画的兴趣。

(3)和着乐曲来画画。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征表明,情境的设立会对教学效果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选择一段音乐播放给学生欣赏,让儿童跟着或悠扬、或欢快、或雄壮的乐曲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点、线、面等元素都可以被使用,尽情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适当地整理画面,再进行点评。这时你会发现,学生的画面拥有成人无法绘制的童趣。

在游戏中学习,其效果一定比简单地让学生临摹范画好得多。轻松的绘画游戏就像春雨一样,润物细无声,让水墨画教学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丰富水墨画的内容选择

(1)贴近生活更自然。低年级儿童的绘画技巧虽然是稚嫩的,他们的表现能力也不太成熟,但是,孩子们十分迫切地想用画笔展示他们内心瑰丽神奇的世界。在传统水墨画教学中,所画的内容大多都是高山流水、香草美人,因为成人会通过这些内容聊以表达某种情感或传达一种精神。但是,低年级的儿童无法领会其中的玄妙,他们往往是画皮画不到骨,教学效果也是事倍功半。我们可以反其道行之,布置绘画内容为贴近生活的事物。例如操场上欢乐的小朋友、美丽的校园一角、我的爷爷、我家的小盆栽等等。这样的教学内容都是低年级小朋友所熟悉的,画起来也将会得心应手。画的同时,教师适当指点学生注意笔墨的使用技巧,提高学生的综合绘画能力。

(2)五颜六色来添彩。一幅由墨与色相融合的水墨作品,能够使儿童产生更大的创作激情。南朝齐谢赫的《古画评录》中所举“六法”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我们可以借鉴其中的一法:随类赋彩。在画面中颜色主题突出的部分,可以直接用颜色绘制。例如,花朵可以用朱砂和胭脂、叶子就用石绿、樱桃可以用大红。水墨画具有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我们不需要要求学生在这里遵循西方的色彩理论,这样可以让画面具有中国画独有的艺术特色和韵味,更能较好地体现儿童率性、稚嫩的年龄特点。

三、临摹与写生相结合

在水墨画教学中,许多老师会让学生临摹教师的范画,在临摹的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多观察、勤思考的好习惯。如教学生画“葫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葫芦的外形、颜色,让学生寻找葫芦的细节。为了拓展学生视野,还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欣赏相关图片,丰富学生的视觉经验。

但是,长期停留在临摹的阶段,会使学生无法对事物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也会扼杀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意识。所以,写生教学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教师一定要重视。我们要尊重儿童的眼睛,尊重他们的写生成果。儿童写生的观察方法是自由的,是跳跃的,不必拘泥于二维或是三维的空间,更不能对学生独特的视角加以苛责。教师可以适当进行引导和鼓励,让学生把所看所想用笔墨来表现。这样的作品,才是真实的、可爱的、动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