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与生物技术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与生物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畜牧养殖业;污染分析;清洁生产技术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4-0052-01
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的高速发展,因其导致的各种污染问题也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如何在保持畜牧业高速发展的情况下降低其带来的污染,就成为畜牧养殖业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关键问题。本文对养殖业造成的污染及危害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措施及清洁生产技术,供相关人员参考。
1 畜牧养殖业污染及危害分析
1.1 水体污染及危害
在畜牧养殖业中,畜禽的排泄物必须要经过处理才能进行排放,如果不加处理就排放到河流、水库、湖泊当中,很可能对水体造成污染,导致水体发黑、细菌增加等问题,而这种污染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清理。过多的畜禽排泄物可能会破坏土壤自身的净化能力,降低土壤肥力。
1.2 大气污染及危害
畜禽的排泄物可以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释放出NH3、甲胺、硫醇、H2S、CH4等有害、有毒的气体,而规模大的养殖场可排出更多的排泄物,一旦这些排泄物超出了区域大气的承受能力,就会改变一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严重危害到周围居民和动物的健康。
1.3 农田污染及危害
部分地区的畜禽养殖户缺少必要的环保知识,直接把未处理的畜禽粪便作为肥料施加到农田当中,导致禽畜排泄物中的寄生虫卵、病原微生物等有害物质直接污染农田,并且过多的肥料被施加进农田里,可引发农作物贪青、疯长等情况,最后推迟农作物的生长日期,甚至对土地造成难以恢复的损害,降低农户利益。
1.4 传染疾病及危害
近年来,世界各国人畜共患传染病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已经确认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已经有100多种,这其中与牛、羊、猪等家畜有关的传染病就已过半,如结核病、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杆菌病、口蹄疫、破伤风、狂犬病等。人猪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30多种,人禽共患的传染性疾病有20多种,如禽伤寒、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给人类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
2 畜牧养殖业的污染治理及清洁生产策略
2.1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
畜牧养殖业生产中,养殖场的建设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必须经过系统、全面地规划,务求布局的合理性,保证养殖场和居民点、水源、农田等都有一定的安全距离,并且根据当地土地容纳排泄物的能力和粪便自处理水平来控制畜禽养殖场的规模。
2.2 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养殖场建设环保审批制度、排污申报制度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养殖场基础设施的建设严格按照“三同时”方案施行,养殖场粪污处理工程应该和主建筑同时投入使用,对于那些已经建成但是超标排放,污染严重的畜禽养殖场应该予以改造和重建。
2.3 开发粪污处理方法及技术
在畜牧养殖业中,畜禽的排泄物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污染来源,“无害化处理”就是把畜禽的粪污通过一些技术进行处理,以达到不损伤人类身体健康的标准,尽可能降低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保证处理后的畜禽排泄物可以运用到农田中,并且不会对农田产生不可逆转的损害。畜粪还田利用前必须经过高温堆肥或沼气发酵处理,防止病菌、病毒及寄生虫等病原微生物扩散。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系统包括畜禽粪便的收集、运输、贮藏、处理和应用。无害化处理技术的选择应综合考虑畜禽的种类、饲料、场所及其附近的农作物种类和地形、离水源及居民区的距离等因素。
2.4 建立区域循环经济模式
篇2
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们通过学习,要求其掌握最基本的畜牧兽医专业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加强对理论的认识;培养学生掌握本专业必需的基本技能和实践技能,锻炼并加强自己的实践能力、动手操作技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并与生产实践紧密结合;培养实践技能、创新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的能力.掌握现代畜牧业的生产管理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术,有利于学生自身创新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发挥及综合能力的提高,使同学们适应就业市场,适应终身教育发展的需要.
2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培养要求
通过对高校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们应该掌握和必须具备的畜牧兽医专业的知识和能力,为以下几点:掌握畜牧兽医专业的理论和方法、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以及家畜外形体质和形态规律;学生要掌握家畜的生产与经营的基本理论,强化专业知识,重点培训其实践技能;掌握对家畜生产与经营中的饲养管理、生产技术及生产性能的鉴定及经营方法;加强学生从事畜牧兽医方面的实际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动手的能力,以便学生将来走上社会,服务于社会,造福社会.
3高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教学核心和重点
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是畜牧兽医专业培养的重要基础.在实际教学和技能培训过程中,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对畜牧兽医专业的课程深入细致地讲解,以使学生掌握畜牧兽医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实训技能,掌握家畜的生长发育规律和外形体质及生产能力的鉴定;掌握家畜的选种选配的改良方法和杂交优势应用的措施;掌握家畜的饲养与管理方法,掌握家畜的疾病诊断和预防及治疗方法.同时,不断努力加大对学生的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力度,使学生能够为将来从事畜牧兽医领域的实际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4结语
篇3
关键词:生物技术产业;科技革命;新型工业化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伴随着信息革命方兴未艾的浪潮,以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为基础的生物技术经济已经展示出了不可估量的前景。近年来,随着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领域的一系列重大突破,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新的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生物科技革命和生物产业革命。2000年6月27日人类基因组序列“工作框架图谱”的完成,被称为继原子弹、人类登月之后人类科技历史上第三个里程碑。因而,生物技术将对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影响。
一、生物技术产业的特征
1.大机会。生物技术产业属于高技术、高投入、高风险和高回报的行业,因其前期投入大、科技含量高、生产工艺复杂、质量要求严格、受国家扶持,所以进入壁垒高、垄断性强、利润丰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2002年,世界生物技术市场销售额在1 000亿美元以上。据资料显示,全球每10个成功的高科技企业中就有4个与生物技术有关。
2.大市场。新旧传染病的出现和复发以及各种危及人类生存的非传染性疾病为生物技术产业提供了无限商机;全球人口大,而且不断增长,使生物技术产业拥有了长期永久性的市场;众多投资者之所以对生物医药行业趋之若鹜,主要原因是看中其高回报特点。如在财富500强企业中,虽然制药公司在销售规模等方面无法与汽车、电子等行业相提并论,但是在盈利能力例如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回报率的评比中却名列前茅。
3.高技术。这主要表现在其高知识层次的人才和高新的技术手段。生物技术是一种知识密集、技术含量高、多学科高度综合互相渗透的新兴产业。生物技术的应用扩大了疑难病症的研究领域,可以使原先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得以有效控制。
4.高投入。生物技术是一个投入相当大的产业,投资主要用于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及厂房的建设和设备仪器的配置方面。目前国外研究开发一个新的生物技术项目的平均费用在1亿—3亿美元左右,并随项目开发难度的增加而增加。一些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额的比率超过了40%。显然,雄厚的资金是生物技术产品开发成功的必要保障。
5.长周期。生物技术项目从开始研制到最终转化为产品要经过很多环节:试验室研究阶段、中试生产阶段、临床试验阶段、规模化生产阶段、市场商品化阶段以及监督生物产业的每个环节都有严格复杂的审批程序,而且产品培养和市场开发较难,所以开发一种新产品周期较长,一般需要8—15年,甚至15年以上的时间。
6.高风险。生物技术产品的开发孕育着较大的不确定风险。新产品的投资从项目筛选、临床前实验、稳定性实验等直到用于人体的临床试验以及注册上市和售后监督一系列步骤,可谓是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失败将前功尽弃。一般来讲,一个生物工程药品的成功率仅有5%~10%,时间却需要8—15年,投资1亿~3亿美元。
7.高收益。生物技术产业的利润回报率很高。一种新生物药品一般上市后2—3年即可收回所有投资,尤其是拥有新产品、专利产品的企业,一旦开发成功便会形成技术垄断优势,利润回报能高达10倍以上。
二、生物技术产业的作用
1.改善医疗卫生水平。健康是人类永远关心的问题,生物技术的应用将会大幅度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这主要表现在人类的疾病预防、诊断和治疗手段将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医疗技术发生质的飞跃,使人类更健康、更长寿。今后医疗发展的一个明显趋势是更加注意预防医学和日常保健,使重大疾病的突发率大大减少,疫苗等生物技术产品将大幅度提高重大传染性疾病预防能力。疾病可以通过基因诊断和治疗,不仅可对单基因控制的遗传疾病进行预测性治疗,还可以治疗多基因控制的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另外,随着干细胞研究获得的重大突破,器官移植将更加便利,价格将更加低廉,从而为器官需求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干细胞、组织工程研究的重大突破,为再生物医学开拓日益广阔的前景。 转贴于
2.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全球人口在2000年超过了60亿,预计到2050年将达到近90亿,与此同时,世界的人均耕地却正在减少。在人口和需求增长的压力下,在耕地不断削减的形势下,解决食物问题的唯一的出路是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通过生物技术的应能够明显提高作物的产量和改善食品的营养质量。转基因技术可以使作物产量增加5%—15%,而且还可以改变食物的营养成分,使它变得更为丰富和适合人体需要。同时,生物技术的应用还能为农业从业人员提供能抵御各种虫害、抗疾病和抗逆境的优化改良的农作物新品种。另外,通过转基因动物育种技术的应用,不仅可提高畜牧业的生产效率,还可拓展家畜的新用途,为发展高效益畜牧业提供技术力量。还将推动农业经历新一次的“绿色革命”。
转基因技术、组织培养技术、动物胚胎移植与克隆技术大大促进了农作物与畜禽品质的改良,推动了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巨大变革。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的应用,将大幅度地减少化学农药、化学肥料对农田和环境的污染。
3.对传统工业的改造。由于资源环境压力的不断加大,这就要求工业发展必须走出一条低资源消耗、低污染物排放、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只有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才能改造传统工业,促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走出一条工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如纺织工业以发酵工艺取代化学工艺,可降低用水量18%;塑料工业以碳水化合物取代石油作原料,可降低石油用量80%;造纸工业以植物取代化工原料可降低能耗40%;以生物技术工艺取代传统工艺,加工抗生素中间体(一种药物原料),二氧化碳排放可降低50%,电耗可降低20%,用水量可减少18%。同时发展生物质能,利用“绿金”代替“黑金”,开发生物乙醇、生物柴油、生物发电、生物氢等生物质能将部分替代日渐枯竭的化石燃料,从而增加世界能源的供给。生物技术是解决环境污染的一种基本工具。植物抗旱、抗盐基因的发现与应用,将有可能彻底改变10亿亩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使5亿亩不毛之地、盐碱地变为良田。用于废气、废水、废渣处理的基因工程极端微生物的应用,可降解生物塑料产品的产业化推广,将会解决工业排放、白色垃圾等环保难题,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生物技术还可以推进“绿色制造业”的发展。工业生物技术将使化工、造纸、防治、食品、发酵等传统工业领域地生产工艺与手段发生根本改变,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生产成本,加速传统产业升级。
篇4
摘要:现代生物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已经深深影响了医学、农学和一些应用学科的发展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引起人类过敏或中毒、生态环境破坏及一些相关的社会问题。作为现代生物技术的重要产品,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是高校生物技术专业生物安全课程中的重要教学内容和难点之一。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分析和教学实践,对目前师范大学高校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一章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173-03
重组DNA技术的研究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有力推动了众多生物学理论问题的解决,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就。生物制品是以微生物、细胞、动物或人源组织和体液等为原料,应用传统技术或现代生物技术制成,用于动物或人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和诊断[1]。与传统生物制品相比,基因工程技术的应用使得生物制品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研制过程。因此近年来基因工程在生物制品研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兽用生物制品一词,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含义。我国所指的兽用生物制品,是用微生物(细菌、病毒、衣原体、钩端螺旋体等)、微生物代谢产品、原虫、动物血液或组织等,经过加工制成用以预防、治疗或诊断动物特定传染病或其他有关疾病的免疫制剂。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是指利用重组DNA技术生产的兽用免疫制剂。由于其研发和制作过程均涉及基因重组技术,故其生物安全性和潜在危险不可避免地摆在人们面前[2]。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内容较为复杂,涉及多个生命科学前沿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内容抽象[3];有关生物安全防护方面也一直受到国家和社会重点监控和高度关注,因此具备该方面理论基础十分必要。但是考虑到生物安全学课程的整体安排,此章内容如何才能在计划的二个课时之内高质量完成呢?本文将从合理组织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两方面入手,对提高该章节教学质量展开详细的探讨。
一、教学内容安排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节内容可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围绕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学展开,包括其定义、分类、研制过程和应用等侧重于有关工程技术的理论知识;二是以安全性问题为出发点的产品质量评价、生产管理和控制规范,及结合已有知识体系对国内外的标准进行比较分析和评判。然而在有限的课时内,全面讲述如此众多内容几乎不可能,因此,课程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异常重要。研究近年来使用较为普遍的生物安全学教材[4][5][6]后发现,该章节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模块展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概况、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概况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管理。而其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部分内容涉及基因工程核心技术,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所以在教学前需要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基因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复习和拓展性学习。而其余部分内容可在教学过程中直接介绍、讲解或组织学生自行讨论。下表仅就重要讲解和讨论内容做出安排。
二、教学方法探讨
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是生物安全学课程中的难点所在,涉及内容十分广泛。教师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分配教学时间、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活动形象生动、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堂参与度,以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良好的课堂效果,帮助学生充分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这一章的教学中,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学校的教具设备等多方面问题,可以应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使课堂更加充实以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7]。
1.参与式教学。学生在前期的专业课程中已经学习过细胞生物学、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一些基础课程[8]和生物安全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如生物安全性评价、生物安全控制措施、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等,所以在此章教学过程中与此相关的内容可以通过学生的自学或者小组讨论解决,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参与式教学特别适用于难度不大、逻辑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可以通过学生小组或个人展示汇报、课堂或课下讨论等多种方式进行,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解决内容多与课时紧之间的突出矛盾,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协同合作及语言表达等能力。就本章节而言,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发展历史并不久远且脉络清晰,分类依据明确,简单易懂,适合学生自学。而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在养殖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先进的生物技术在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究与生产中得到了广泛和充分的应用[4]。正因如此,这部分的内容较为繁多,与生产实践的联系也最为密切,可以通过个人或小组汇报展示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可以使内容更加全面,而且能使学生切身体会到生物技术的实用性,进一步意识到生物安全的重要性。
2.多媒体教学。基因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生物制品更新极快,本章内容十分丰富,但是从课程总体安排来讲时间有限,为了达到在较短时间内高效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充分应用多媒体教学成为了必然选择。多媒体教学可以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示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灵活恰当地应用多媒体课件、录像等模拟和再现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研制过程与各国对基因工程生物制品采取的安全管理等,有利于使抽象、枯燥的热菪蜗蠡、具体化,加深学生的形象化理解与记忆,从而突破教学难点,节省课堂时间[9]。另外,建设课程网盘及网络论坛,上传课件、习题及补充知识等,使得学生更快速的获得大量有用信息,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解决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据此灵活调整教学方案,更有针对性。
3.小组研讨法。基于大学教育课堂人数众多的普遍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充分顾及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可能会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接受度低、课堂效率低下等问题,而小组研讨则能解决此类问题。本章节中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部分,既可以从受体细胞、基因操作等方面入手,利用基因工程和分子生物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展开对其安全性的讨论;也可以联系生物工程下游技术的相关知识,评价转基因生物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可能会导致的潜在危害;还可以让学生们寻找新的切入点并展开讨论[10][11]。
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有充分的时间和机会阐述自己的意见与独到见解,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完成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对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安全隐患的预见能力。
4.案例式教学法。自从19世纪70年代哈佛法学院在大学课程中开始使用案例式教学以来,这一有效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应用。生物制品安全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使用案例式教学具有很好的前提。虽然在有限课堂教学时间内,对所有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的可能性不大,但可以选择部分内容进行案例式教学[12],如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的制备、血浆蛋白的分离纯化、抗毒素的研制等有代表性的生物制品。
5.对比归纳法。对比归纳可以让教学内容化繁为简。生物制品教学中有很多相似知识,如生物制品和生物药品,抗血清和多克隆抗体,血清和血浆,免疫调节剂和生物反应调节剂,等等。也有很多相反知识,如灭活疫苗和减毒活疫苗,单克隆抗体和多克隆抗体,类毒素和抗毒素,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等等。通过对不同事物的比较,寻求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分别加以归纳总结,有利于学生学习和理解。最重要的是对各种不同类型生物制品的优缺点和工艺技术路线进行分析比较、总结,找出规律,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12]。
三、小结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以上安排的教学内容和计划相比传统教学具有如下优越性:①内容全面,涵盖了教材中的基本知识点,并能进一步拓展延伸;②形式多样,采用多媒体和小组讨论等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③影响深远,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能精准把握教学的节奏和进度,并根据教学反馈即时调整,否则无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完成该章教学任务。为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各校必须结合我国生命科学教育现状和各个生命科学院校课程设置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以上方法,不能生搬硬套。S着现代基因工程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教学硬件设施的逐步完善,要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和调整,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紧随学科前沿,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方案[13]。
参考文献:
[1]刘大卫.预防接种的免疫学基础[J].江苏卫生保健(今日保健).2008,(2):13-16.
[2]余丽芸,曹宏伟,等.生物安全[M].黑龙江: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6:120-136
[3]李晓薇.基因工程教学改革的思考[J].才智.2016,(6):120.
[4]张伟,宋小玲,等.生物安全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175-199.
[5]郑涛.生物安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6]谭万忠,彭于发.生物安全学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5.
[7]崔晓华.《兽用生物制品技术》实验课教学改革与实践[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5,(8):71-72
[8]吕立堂,刘洋.本科生《基因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J].教育文化论坛.2016,(4):60-63.
[9]殷红英,杨柳,魏子晴.高校非生物类专业生物学教学方法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2,(12):16-17.
[10]俞路,章世元.兽用基因工程制品生物安全性探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7,(5):58-59.
[11]范书才.兽用基因工程生物制品的安全性问题[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6):39-42.
篇5
自从水稻之父扬名天下,自从基因技术深种人心,农学专业扬眉吐气,不再灰头土脸。
其实,农学专业的内涵非常宽,包含水产类、植物生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环境生态类、森林资源类、动物生产类7大类,分为作物学、园艺学、农业资源利用、植物保护学、林学、水产养殖学、畜牧学、动物医学等8个一级学科,共27个二级学科。今天,小编将带你浅尝“农家乐”,想要报考这类专业的考生们也可以顺便多了解一下相关信息。
汗滴不再禾下土――作物学
十里稻花,百里飘香。提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你一定不会感到陌生。他成功地研制出杂交水稻,使得中国的粮食产量惊人般地增长,堪称作物学的标志性人物。狭义的农学就是指作物学。这是一门研究作物遗传、生长规律和育种技术的学科,也是农学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作物学是通过改良粮食品种、提高粮食产量和质量,探索并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低成本集约化的理论栽培与技术措施的综合性应用科学,是实践带动理论学习的新探索。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基础生物化学、基础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农业生态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作物育种学、种子学等。
【就业方向】 毕业后主要到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机关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考研率也在35%左右。
【学府推荐】在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领域首屈一指的当然要数中国农业大学了。当然,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山东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扬州大学等也都久负盛名。
农园的美发师――园艺学
现代栽培技术加入了美学元素,通过对园艺作物的栽培、育种、组织培养等技术的贯彻,实现果树、蔬菜以及观赏植物的栽培。园艺场(庭园)规划设计、园艺植物栽培、种质资源保护、品种选育和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商品化处理等都是园艺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技能。看来,农学专家也要给作物们穿上漂亮的外衣了。
【主要课程】英语、计算机、植物学、植物生理学、遗传学、生物统计与田间试验、园艺学总论、园艺学各论、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园艺作物育种学各论、园艺植物组织培养学、设施园艺学、园产品商品学、无土栽培学、现代果树科学、现代蔬菜科学、现代观赏园艺科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主要在园艺科研院所、中等和高等院校、企业部门、行政部门等从事园艺作物栽培和遗传育种、园艺生物技术、现代园艺生产技术、现代设施园艺等方面的教学、科研、管理、开发和规划设计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南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侨大学、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等。
土地的魔术师――农业资源利用
农业资源利用是农学门类中的一个新生科学,是伴随着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等问题而产生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产物。本专业主要研究土壤、水、养分、气候、生物等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基本理论与知识,推进资源的优化配置、高效利用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主要课程】植物生理学、土壤学(英语教学)、普通生态学、植物营养学(英语教学)、地学基础、土壤资源调查与评价、遥感与信息技术、土壤环境污染与治理、资源与环境分析等。
【就业方向】主要在农业资源与环境相关部门和单位,包括环境保护部门、生态环境治理、农业资源开发、农产品综合利用等企事业单位,或在科研单位、农业生产、土地管理、环保、农资等部门、单位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
【学府推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已形成地域特色明显的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土壤物理、土壤地理与信息技术、土壤生态与旱地农业、土壤化学5个研究方向。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吉林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华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等大学也是不错的选择。
植物的白衣卫士――植物保护学
植物保护学是农学类专业中一门跨学科、综合性最强的学科。其开设目的就是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保护生物多样性、控制环境污染、节约能源,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生态的目的。给植物作白衣卫士,也是很光荣的工作。
【主要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普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植物化学保护。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出入境检疫,国家、省、市县植保部门,涉农大型企业,农业科技园区等从事检疫、测报、植保技术推广与开发、企业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浙江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可是响当当的,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福建农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的植物保护学科也都非常不错。
森林的检测器――林学
林学是研究森林的生长发育、结构与功能,探求如何对森林进行培育、管理、保护和利用的学科。注重培养森林基础科学研究、森林防火、林木育种、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护、森林资源调查规划、湿地保护与管理、城乡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森林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高素质的科学研究、应用技术和经营管理方面的研究应用型人才。其中,木材科学与工程的家具与室内设计方向是该学科的热门,就业前景广阔,就业率相当高。
【主要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植物营养学、基础生物化学、普通遗传学、林木病理学、森林生态学、测量学、树木学、土壤肥料学、森林培育、林木育种学、森林环境学、数字林业技术、森林计测学、森林资源经营管理、林业经济管理。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在林业、城市园林绿化、环保、农业等部门从事森林培育、森林资源管理与利用、森林生态环境建设、城市园林绿化等方面的技术、经营与管理、教学和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东北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贵州大学、大学、甘肃农业大学、青海大学、宁夏农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
海底大将军――水产养殖学
水产养殖学是以水产经济动植物(如鱼、贝、海藻等)为研究对象,研究水产经济动植物的应用、开发、经营管理及开发新型渔业技术的科学。通过学习生物科学、水域生态学、水环境科学、水生生物技术以及水产动物生产、水产品加工与贸易和水生资源开发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毕业生将具备水产经济动植物生产、水产饲料生产、水生生物病害检测与控制、水域环境监测、水产资源开发、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主要课程】普通动物学、鱼类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学、生态学、水生生物学、遗传育种学、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水产动物病害学、鱼类增养殖学、无脊椎动物增养殖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到水产部门从事水产品的增殖、养殖、保藏加工利用工作,也可从事渔业技术设备研究、制造工作,还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学府推荐】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大学的水产养殖学都非常棒。
风吹草低见牛羊――畜牧学
传统的畜牧技术,加上现代化的科学管理,让大草原上牛羊成群、膘肥体壮的景色,成为眼底更加美丽的风景线。农业现代化的今天,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畜牧业,提高畜产品品质、实施名牌战略,降低畜产品药物残留指标,开发畜禽附加利用,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早已成为畜牧业的发展方向。畜牧学专业就是研究家畜育种、繁殖、饲养、管理、防病防疫以及草地建设、畜产品加工和畜牧经营管理等的学科。
【主要课程】动物生理与生物化学、动物遗传学、家畜育种学、动物营养学、饲料与饲养学、动物繁殖学、家畜环境卫生学、动物生产学、草地学、生物统计学、畜牧经济管理学、畜产品加工学等。
【就业方向】毕业生可以到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畜牧生产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产品进出口企业、国家机关等单位从事农业科研、教育和行政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动物科学相关领域和部门从事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等工作。
【学府推荐】南京农业大学是我国进行畜牧学研究生培养最早的单位之一。此外,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甘肃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西南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等的实力也很雄厚。
动物的保护神――动物医学
现在,人类与动物越来越亲密,动物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动物医学可算得上农学领域的热点了,主要包括预防兽医学、基础兽医学,研究预防和治疗家畜疾病,通过掌握动物疾病的致病因素及疾病发生规律,预防和治疗动物疾病的发生。
【主要课程】基础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胚胎学、兽医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学、兽医微生物学、兽医免疫学、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兽医产科学、中兽医学等。
【就业方向】本专业的毕业生可从事各级农业教育部门、畜牧兽医研究单位、兽医行政管理机关、各级兽医诊断和医疗机构、畜牧生产企业、卫生行政部门及实验动物研究生产单位、生物药品制造及研究部门和企业、商品检验部门、海关检疫单位、环境保护部门、外贸系统、农业科技出版单位、军事部门、兽医医疗器械检测管理部门、科技情报单位、科研管理部门、公安系统等方面的工作及其他相关的工作,前景不错。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 课程体系 教学模式 实践技能
生物技术作为一门涉及领域宽、涵盖范围广、基础性强、多学科交叉的新兴生物学科,被认为是21世纪科学技术的核心,可为人类解决人口、资源、能源、环境等领域面临的难题提供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近年来,国内生物技术产业蓬勃发展,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进步需雄厚人才资源作为支撑,高校作为人才重要的培养基地,学科或专业发展与对应产业发展息息相关,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随着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国内开设生物技术专业的院校数目迅速增加,有的新增此专业不久,有的已有悠久的专业历史。但开设此专业的高校层次各不相同,有“985”“211”的国家重点高校,有省属的重点高校,有省属的一般高校(二本,三本类),还有一些职业技术类院校。所有开设本专业的院校类别也呈现多样化,有医学、师范、农林、理工等类。因此,采用多角度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优化,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实践的有用之才,使我国的生物技术更快速发展,已成为高校培养高质量生物技术人才的神圣历史使命与重要职责。
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能不能在有限的几年时间内,把自己塑造成一名合格的生物技术人才,与专业课程体系密切相关。因此,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否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是否具有系统性、创新性、前瞻性,将决定培养对象是否符合行业的需要,是否具有创新精神和应用型才能。课程体系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最基本环节,是培养目标的直接反应。专业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建设内容的重中之重,可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然而,大部分高校特别是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设置却没有随着时间推移和产业发展发生明显变化,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性。同时,对理工科学生的培养,实践经历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与积累十分重要,特别是对于将来准备攻读研究生继续深造的学生而言更加如此,这种能力的锻炼需要课程体系中设置专门实践环节来完成。但是目前还有许多地方本科院校没有专门设置集中实践环节,或者虽然设置了但是学时占总学时比例偏低,如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另外,大部分地方院校的课程体系不能体现为地方经济服务的思想,甚至与企业脱钩。基于此,山西师范大学生物技术专业对课程建设工作展开了积极探索。
一、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模式及生命科学发展的需要,依据本学院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学校将我院生物技术专业定位为师范类教学研究性专业,以适应地方经济社会生活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本学院制定的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不仅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扎实的生物科学及生物技术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还能胜任基础教育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生物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及其管理的专门人才。目前,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指向明确,注重基础理论教学、英语水平、计算机应用及实验技能的提高。毕业生可到高等院校、研究所、生物工程、医药、食品、农林等行业,从事与生物技术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行政管理工作。
二、对本学院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以合理的课程体系为前提。随着学院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和教师教育、科研成果的不断积累,我们对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中,强调实践环节,适当扩大实践课的比重,整合实验内容,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时比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我们队生物技术专业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结构如表1所示,总共170学分。
1.加强课程体系与地方经济之间的联系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以及长远战略需要,国家对高等教育赋予的使命已经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化。地方性本科院校为更多的年轻人提供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为我国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对于地方性本科院校,服务地方经济是其不可推卸的责任。
山西师范大学地处临汾,位于山西的南部,离省城太原较远。作为地方性本科院校,为培养生物技术专业人才设置的课程体系应该紧密联系地方经济。临汾有大小规模的酒厂、药厂、醋厂等相关企业,为了利用好这个优势并使得我们的课程体系更贴近地方经济,我们开设了《生物仪器分析》《生物制药技术》《乳品工艺学》《软饮料工艺学》等相关课程。当然,这只我们根据目前实际情况所做的一点改进和尝试,专业的课程能体系还需要根据需要而做相应的调整和修改。
2.改革教学内容,调整不同模块课程之间的比例
国家教育部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要求核心课程是生物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各校必须严格按课程设置来执行;不属于核心课程范围的专业课,各校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取舍,并根据自身特点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逐步建立有自身特色的课程体系。鉴于此,我们对本专业各个课程的教学计划重新进行了审定和调整,着重考虑了以下几部分:①注重教学内容“少而精”,做到“精讲多练”。②教学内容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突出重难点,淡化一般内容,删除臃肿内容。③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能力训练,如自学能力、分析能力等。我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教师向学生公布自己的研究课题,让学生按自己的意向申请,在教师指导下参与科研实践,并将有较高理论或实用价值的实验成果及时总结成论文、专利等,这不但可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还提高科技论文写作能力。④利用学院现有生物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和重点学科等优势,建设特色的生物技术专业实验课教学体系,所有专业课程实验课程独立设课,且要求所有专业实验必需开设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⑤注重实验课与毕业及生产实习的地位。⑥注重课程论文与毕业设计、毕业论文的训练和要求。
另外,要想培养素质全面、视野开阔、有专业特色、实践能力强且适应地方经济需要的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则要求我们提高集中实践环节以及选修课模块的比重。因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学分总数条件下,对不同模块之间的学分之间进行适当调整。在对学生和各课程教师进行调研和教研室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已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进行内容整合或者课程合并,这样积压出课时可以用来增加实践环节和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选修课比例。如将《生物化学》中“DNA的复制与修复”的与《分子生物学》中的“染色体与DNA”合并,“RNA的生物合成与加工”“遗传密码”“蛋白质合成及转运”与“生物信息的传递”合并;《基因工程》课时从原来的33课时增加到42课时,实验课时从原来的15课时增加到30课时。
3.调整教学计划,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
生物技术专业课程的学期安排基本情况是:第一学年主要开设公共课程及少量专业基础课,第二学年主要是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第三学年开设专业课程和少量选修课,第四学年开设的是则全部为选修课以及毕业论文。从课程的指导性计划可以看出留给学生按照自己兴趣进行专业相关选修课程选择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可以尝试把主干课程的开课学期跨度压缩,我们初步认为在第三学年的第一学期全部结束所有主干课程还是比较合理的。相对以前的安排可以增加一个学期的自主选择机会。
4.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考试改革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改革都不是简单的单因素问题,一般会牵涉到多个相关方面。课程体系改革也不例外,要想进行富有成效的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所涉的全部或者大部分课程的教学改革和考试改革是必要的。
目前,多数院校的教学模式仍然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记;教师问、学生答;老师考、学生背”,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互动,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缺乏思考、创新的动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为提高本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我们学院推行课堂教学改革,推行“翻转教学”等模式,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来,课堂不再以教师为主,而是以学生为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由被动学生转变为主动学习。
随着高等教育目的和理念的革新,一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能全部以学期末的一次考试成绩来度量,我们学院还分A卷和B卷来判定学生学习的质量。在此过程中不仅伴随着试卷难易程度的困扰,还可能有其他非卷面方面的能力无法得到测量。所以,只有推进考试改革,学生才能更有效地接受教师所采用的新课堂教学方式。在考核过程中,对专业性比较强的课程,实行半开卷或开卷考试,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作业成绩占20%、课堂回答问题成绩占20%、出勤成绩占10%、期末考试成绩占50%,总分值为百分制。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撰写综述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进行考查。如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制品学等,主要考核学习态度、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地方性高校能否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培养出适合社会、经济需要的专业人才,融入到地方的经济发展中去并做出自己的贡献,使所在地区能真正感受到地方高校的存在,是地方高校自身能否健康发展和实现存在价值的重要标准。因此,与时俱进地构建新的与地方经济紧密联系的课程体系就显的十分必要和紧迫。当然,本文只是从目前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的实际情况出发,认为在今后一个阶段需要尝试推进的一些改革思路。
参考文献:
[1]廖阳,闫荣玲,刘小文,李尊华,张敏.地方本科院校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43(3):50-52.
[2]韩荣玉.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科学发展的战略选择[J].教书育人,2011,(9):11-13.
[3]蔡袁强,戴海东,翁之秋.地方本科院校办学面临的困惑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J].2010,(1):98-101.
[4]韩俊艳,齐淑艳,杨雪莲,王剑峰,冯典兴,姜燕,金昊.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的探索.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34(9):58-59.
[5]谢青梅,吕红霞,付晓兰,等.动物生物技术专业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教育教学论坛,2013,(6):173-174.
[6]赵凯,唐艳,孙晓丹,马春权,李海英.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和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3,3(3):16-19.
[7]陈万光,押辉远,张耀武,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生物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30(8):113-115.
[8]章金章,张晓丽,吴越,等.生物技术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探索与思考.现代医药卫生,2012,28(12):1908-1909.
[9]薛绍礼,白亮亮,周胤.生物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改革的一些体会.科技创新导报,2011,(35):159.
[10]刘志明,吴磊,满亚辉,等.夯实本科基础,加快生物技术专业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1,34(4):98-101.
[11]孙健,姜毅,付晶晶,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思考.轻工科技,2013,(6):165-166.
[12]谢洁,徐水,杜华茂,等.校企合作培养生物技术专业应用型人才.蚕学通讯,2012,33(1):46-49.
篇7
关键词:新疆;现代畜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S8-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6)02-0059-01
生态保护在二十一世纪变得越来越重要,无论是国家的经济建设还是产业能力增长,都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而在中国新疆地区的草地畜牧业已经开始出现草地面积大规模退化的现象,寻找现代畜牧业的新型发展路径刻不容缓。我国新疆地区一直是畜牧业的产能大省,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对传统畜牧业的冲击,传统畜牧业的一些客观弊端不断暴露出来,经济增长方式滞后、科技水平与当今经济不符以及产业的动能逐渐降低等。
1 现代畜牧业的经济内涵
现代畜牧业作为一个历史性的概念,包括两方面含义:它是指畜牧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才出现的,就是说它是在现代科学和现代工业技术应用于畜牧业之后才出现的;是指现代畜牧业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其内容和标准将会发生一定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进步,现代畜牧业的内涵也会不断的扩大 。
现代畜牧业就是在传统畜牧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现代畜牧兽医科学技术和装备及经营理念武装,基础设施完善,营销体系健全,管理科学,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优质生态、高产高效的产业。以布局区域化、养殖规模化、品种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商品市场化、服务社会化为特征。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系统学、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以畜牧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化学和生理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开展集约化条件下的畜牧业生产体系中经济与生态良性循环以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全面而又系统地进行畜牧业生产活动,使畜牧业生产向着高产、优质、高效和稳定协调的方向发展。
2 现代畜牧业的意义
整个世界经济体制都在变革,原有的传统经济体暴露了很多经济上的弊端,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迅速发展。这便为新型的现代畜牧业提供了发展空间,要求原有的小型个体生产要逐步转换脚步融入到发展迅速的大型经济市场,要求原有的脱节的经济链条要重新扣紧,形成系统规范的产-销一体经营模式。畜牧业要得到真正的发展,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滞后,固步自封的发展模式。作为连接工业和农业的中间链条,畜牧业发展要真正思考新型经济下的发展步伐,才能产生与时代同轨的经济效益。
3 新疆地区发展现代畜牧业的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尊重规律,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不能不顾现实的超越,更不能消极滞后。实现新疆从畜牧业大区向强区的转变,打造全国最强的畜牧产业体系,建成最重要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充分发挥畜牧业在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支撑作用,新特的自然资源、人文环境是优势,发展现代化是方向,科学技术是支撑,保持和发扬区域特色是关键,强化政策措施和组织领导是保障。
首先,要重视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就当今社会经济体制而言,有机畜牧业不仅能最大化的优化产业结构体系,也能真正意义上改善畜牧业所带给土地的压力,缓解一直存在于家畜饲养和草地利用之间的矛盾,而且这样的经济机制也能很好的诠释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与环保的有机结合。并且,就我国经济而言,有机商品市场的前景越来越好,市场潜力越来越大,这也是有机畜牧业的重大商机。积极促进有机畜牧业在新疆地区的发展能合理的拉动地区经济增长,优化产业模式。因此,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和扶持是建立健全新疆畜牧业发展的路径之一。
其次,当今社会已经大规模引进“标准化”一词。各行各业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标准化企业文化,标准化流程、标准化手续、标准化企业礼仪等。而现代畜牧业也同样需要标准化的行业要求,地区应全面推行标准化的畜牧业养殖。在现有畜牧业中树立行业的标杆效应,规模化标准化的完成产业链的构建,大规模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将标准化的规模养殖作为产业发展的原动力,逐步树立产业的品牌效应,联动效应,最大程度的促进经济一体化进程。
篇8
问:请介绍一下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现状。《规划》的对于推进相关工作有什么意义?
答:我国多样化的地理生态环境,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孕育了数量众多、各具特色的畜禽遗传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畜禽遗传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已发现地方品种545个,约占世界畜禽遗传资源总量的1/6。畜禽遗传资源是重要的生物资源,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的重要战略资源。在保护中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畜禽遗传资源,已经成为今后一个时期衡量一个国家畜禽种业综合竞争力和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志。
农业部历来重视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工作。各级畜牧兽医部门坚持以完善制度、提升科技、夯实基础、有序开发为着力点,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取得积极成效,法律法规体系不断完善,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重点遗传资源得到保护,一些重点保护资源数量稳中有升,全社会品种资源保护意识不断增强。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畜禽资源数量总体下降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遏制,面临不少挑战。一是资源安全状况日趋严峻。地方畜禽品种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濒危和濒临灭绝品种约占地方畜禽品种总数的18%。二是保护能力薄弱。大部分保种场基础设施落后、设备陈旧,有部分地方品种未采取有效保护措施,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三是技术支撑体系不健全。原产地活体保护与遗传物质异地保存相结合的机制刚刚建立,还很不完备,基层人才队伍年龄和知识结构老化,技术薄弱。四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对地方品种优良特性评估和发掘不深入、不系统,产业化开发利用滞后,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
在当前畜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规划》既是贯彻《畜牧法》的具体体现,也是破解畜禽遗传资源保护难题的现实需要,对于加快推进资源的合理化开发利用,实现保护与利用协调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问:据了解,这是继2006年和2011年之后,农业部第三次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的规划。与以往相比,这次规划有哪些亮点和特点?
答:《规划》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更加注重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规划》提出“以保为主,以用促保”的原则,以开发利用促进保护,推动资源共享和可持续利用。“十三五”期间,要以地方品种为主要素材,自主培育一批畜禽新品种、新品系、配套系,打造一批以特色畜产品开发为主导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实现保护与利用有机结合。二是在工作思路上更加注重分级保护、突出重点。我国地方品种众多,在经费、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必须分清主次、突出重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规划》提出,要全面落实《畜牧法》,建立健全国家和省级分级保护制度,完善国家级和省级保护名录,科学确定保护优先序。制定重点品种个性化保护方案,确保重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三是在任务措施上更加注重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近些年,科研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结合越来越紧密,作用更加凸显。《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在资源保护、监测预警和开发利用三大体系建设中,要强化科技驱动,创新保种理论和保护方法,为资源有效保护利用提供支撑;充分采用生物技术和信息化技术,开展地方品种的种质特性研究;利用传统手段与生物分子技术相结合,提高本品种选育和培育新品种的能力。
问:《规划》提出,到2020年国家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95%以上,省级保护品种有效保护率达到80%以上。请问农业部将采取哪些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十三五”目标如期实现?
答:《规划》在分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明确了“十三五”期间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即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坚持依法保护,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科技驱动,完善体制机制,努力开创保护与利用相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融合的新格局。围绕具体发展目标,《规划》提出:一是完善保种体系,提升保护能力。对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畜禽遗传资源全面落实保种主体,完善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相结合的保护体系。二是建设预警体系,提升监测水平。建立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系统开展藏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基本实现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信息全覆盖。三是完善体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建立完善畜禽保种绩效管理、利益分享和联合协作资源保护机制,进一步发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作用。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保护水平。整合各类保种主体的资源和科技力量,开展地方畜禽品种种质特性评估分析和保种方法技术研究,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提供有力支撑。五是推进种质创新,提升管理水平。
问:《规划》在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利用地方畜禽品种开展自主创新方面有哪些举措?
答:保种是基础和前提,开发利用是目的和根本。“为了保种而保种”,既不现实,也不会长久。“十三五”期间,资源工作要努力做到有效保护与有序开发相结合、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相融合,为现代畜禽种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规划》在重点工作中提出要推进种质创新,提升利用水平。具体措施:一是突出机制创新。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畜禽遗传资源本品种选育和经济杂交利用,挖掘市场潜力。二是突出科技创新。鼓励支持以地方品种为素材,采用常规育种与分子育种技术,培育优质、高产、抗病、节粮型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三是突出管理创新。完善畜禽新品种审定办法,探索开展畜禽新品系审定。四是突出多元开发。加大蜜蜂、兔、水禽、马、驴、骆驼、鹿等特色畜种的开发,挖掘地方品种文化内涵,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五是突出品牌创新。加快已育成新品种、新品系和配套系产业化开发,打造自主品牌,提高特色畜产品供给能力。
篇9
1汽车产业
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汽车研发和服务。增强自主开发与设计能力。建设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研发中心。提高车身开发技术,形成汽车底盘匹配能力,加快新型和代用燃料汽车发动机、汽车电子产品开发和产业化。围绕汽车及零部件销售、推销、仓储和配送,建设汽车物流园区。围绕汽车售后服务,建设汽车贸易服务园区。
支持集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巩固汽车产业优势。扩大产业规模,完善产品体系;加快汽车产业开发区建设,培育汽车零部件企业集群;发明条件,积极发展与差异化的各种类型整车。年,汽车工业产值达到3000亿元,其中,集团产值20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值700亿元,与差异化各种类型整车产值300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汽车生产、研发和出口基地,打造国际汽车城。
加快开发经济型轿车,汽车整车。重点发展轿车。提高自主品牌轿车比重。扩大卡车生产规模,引进与开发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吨位重型车和系列中型车。鼓励发展工程自卸车、厢式运输车、食品保鲜车、无污染垃圾车等专用车和特种车。
属地零部件生产为配套率占50%以上,汽车零部件。重点发展汽车电子、内饰及附件、转向及传动、发动机及附件等七大领域。年。并逐步实现向国内外市场供货,建成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汽车零部件生产和出口基地。
推进国际间合作,其它行走机械。支持长客股份公司技术改造。以发展高速、高档铁路客车和城轨客车为重点,加大轨道车辆研发力度,扩大生产规模,提高零部件配件属地化产能,建设国家轨道车辆研发与生产基地。年,轨道车辆产值超越100亿元。重视发展低速货车、拖拉机、摩托车等机械制造业;扶持有条件的国有企业发展高水平的光机电一体化设备,增加产品门类,形成新的装备制造业和行走机械企业集群。
2农产品加工业
实施系列开发、名牌带动战略,依托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全力推进玉米、肉鸡、肉牛、生猪、肉鹅、鹿产品、大豆、稻米、蔬菜和乳制品十大加工体系建设,把农产品加工业培育成为我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建成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绿色食品城。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发展化工醇、赖氨酸、有机醇、淀粉糖、聚乳酸、聚脂等深加工系列产品,玉米精深加工。加快建设玉米工业区。带动纺织、日用化工、工程塑料等下游产品开发。年,形成500万吨玉米加工及200万吨化工醇生产能力,力争实现产值600亿元。
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畜牧产品深加工。提高肉鸡、肉牛、生猪、肉鹅、鹿产品加工能力。建设畜产品入口加工基地。重点开发梅花鹿产业园区、集中养殖区和科研园区,建设国家鹿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年,牧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350亿元。
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由单一产品向系列产品方向发展。年,粮食、蔬菜饮品加工。重点开发精制米、小食品、大豆营养制品、小包装鲜净菜和果品、奶制品、优质酒类、系列饮料等加工产品。粮食、蔬菜饮品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
推广组培技术,君子兰花卉。依托“中国君子兰之乡”知名品牌。实施工厂化生产,建设以宽城、绿园、君子兰产业园为重点的养植基地,建设集花卉培育种植、展览展销、旅游观光、入口创汇为一体的君子兰花卉产业基地。年,君子兰种植面积达到100公顷,产值达到100亿元。
(二)大力发展三大主导产业
1光电信息产业
重点开发光显示和汽车电子两大产业链条,以光电子技术为依托。突出发展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光电仪器仪表与设备和软件三大重点领域,培育龙头企业,推进终端产品开发,建设集研究开发、生产制造、贸易物流、综合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光电信息产业基地。年,光电信息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形成产业链,光显示。重点发展以为主的光显示系列产品及控制模型和相关系列产品。技术上坚持全国领先地位。建设覆盖全国的光显示工程技术中心、测试中心,形成集聚效应。
积极参与国家汽车电子计算机平台工程建设,汽车电子。重点发展汽车控制单元电子系列产品、汽车传感系列产品、汽车车载通讯系列产品、汽车驾驶控制电子系列产品。提高为汽车配套份额。
提高市场占有率。光电子器件与材料。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编码器、光栅光电传感器等系列产品以及光学玻璃、稀土资料、发光资料等光学材料。
扩大生产规模,光学仪器仪表及设备。重点发展频谱分析仪、生化仪、电子产品精密加工、医疗精密仪器等产品。提高产品质量,逐步替代进口。
教育、工业、农业等多领域的应用软件,软件技术和产品。重点发展生物特征识别、信息平安认证软件。开发嵌入式软件平台,密切软件与其他产业的联系,形成互为推动、互为依托格局。
2生物医药产业
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医药中间体和化学药,依托生物技术、人才和资源优势。扩大生物技术在农业、牧业、林业、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药品入口基地。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
从全菌苗、裂解苗向基因工程苗、从单价苗向多价苗、从注射接种苗向口服接种苗、从预防性疫苗向治疗性疫苗发展。疫苗。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
加大重组蛋白类药物凝胶剂、干扰素等系列产品新剂型的深度开发和推广应用,基因工程类药。扩大重组人生长激素、重组人α干扰素系列等产品生产。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开发人参、鹿茸等生物中药产品,生物中药。利用生物技术开发中药资源。提高中药市场竞争力。
依托大成集团,医药中间体。以玉米为原料。采用生物技术精深加工,生产医药级赖氨酸、谷氨酸、改性淀粉等系列产品。
扩大化学药物生产规模,化学药。推进生物技术在化学药品制造领域的广泛应用。提高化药市场占有率。
3现代物流业
依托区位、交通、信息等优势,以建设南方区域性物流中心为目标。积极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搞好物流基础设施,重点建设汽车、玉米、陆港和空港等4大物流园区;依托重要商品集散地和公路交通枢纽,建设生活资料、生产资料等8个物流配送中心。改造完善机场、铁路、公路等物流通道,建设物流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现代化的物流网络体系。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和组织方式,系统整合现有物流组织和资源,培育一大批大型物流企业。鼓励现有仓储、运输、电信、邮政、商业等领域的重点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年,现代物流业营业收入达到900亿元。
(三)积极培育五大重点产业
1能源产业
加快外地能源开发建设,以满足能源需求为目标。积极引进外地一次能源,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逐步建立以能源引进为主、外地能源开发为辅的能源保证体系。推进九台煤炭的勘探和开采,扩建热电一厂、热电二厂,加快建设热电三厂、九台电厂等重点项目。广开能源引进渠道,积极推进俄罗斯天然气、大庆天然气和吉林油田天然气引进工程,推动农安油页岩、吉长间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步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积极发展洁净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年,能源产业产值达125亿元,属地煤炭开采量力争达到700万吨。
2建筑和资料制造业
进一步完善建筑与房地产市场体系,建筑业。以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合理调整住宅开发结构。引导促进住房消费,大力发展与市民接受能力相适应的普通商品住房,适当发展中高档商品房。重点进行出城口旧房改造、铁北地区商业与房地产开发、南部新城高档住宅和商务区建设。年,房地产平均每年施工面积600万平方米左右,累计投资700亿元以上,基本完成旧城改造。
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资料制造业。推进新材料的轻量化、功能化、复合化和产业化。加快开发特种工程塑料、特种金属资料、生态环保资料、汽车用先进资料和纳米资料等。建设国家重要的新资料研发与生产基地。进一步扩大水泥、陶瓷等激进资料生产能力,扩大市场份额,建设东北最大的水泥生产基地。年,水泥生产能力达到1000万吨,资料制造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3旅游会展业
力争创立3处4A级景区,旅游业。重点发展汽车工业、冰雪运动、电影文化、娱乐保健、历史遗迹、雕塑艺术等六大支柱旅游产品;积极开发农业观光、科普、东北民俗、森林氧吧、湖湿地、专题公园、文化和沿江自然风光等特色旅游产品;建设、现代休闲度假、西部等民俗文化、乡村中心综合三大旅游产品集群。十一五”期间。每年建成一处3A级景区景点。雕塑旅游、影视旅游成为国际品牌,汽车旅游、会展旅游和冰雪旅游成为国内知名品牌。年,旅游业收入达到270亿元以上,旅游外汇收入达到7000万美元以上,力争进入“中国最佳旅游乡村”行列。
把东北亚博览会逐步发展成为中国南方第一展会。年,会展业。重点培育汽车、农业及食品、生物与医药、光电、教育、影视、冰雪、雕塑、体育、民博等10大系列会展品牌。年均举办全国性、国际性会议25项以上,重要展会60个以上,带动相关产业收入150亿元。
4文化产业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充分挖掘文化资源优势。培育各类文化市场主体,构建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为主,中小文化企业联动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不时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发展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休闲娱乐、创意文化五大行业,建立汽车、影视和创意三大文化产业园区,全面推进文化印刷集中区、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数字电视、文化大厦、汽车技能培训中心、印务中心、机械加工培训中心、赛车场重点项目。突出地方特色,营造文化氛围,扩大文化交流和对外影响,加快建设科教文化城、电影城、雕塑城。年,文化产业收入超越70亿元。
篇10
[论文摘要]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区域创新本质上是区域经济行为。从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相互联系的视角,对两者的耦合关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建议。
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日益成为影响区域发展的关键因子,成为很多政府为增强竞争优势而选择的一种重要的弹性政策措施。成功的经济区域应该是内生型经济增长的区域,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创新能力的竞争。改革开放后的前2O年,在Xl~4,平“两个大局”思想指引下,中央政府实行“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从根本上改变了长期落后的面貌,中国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得到大大提升。本文运用耗散结构讨论方法建立区域分工与合作的新的分析框架。为寻求解决东、中、西部协调发展的新路径,破解区域封锁、恶性竞争难题的新措施,探讨区域分工合作的转制和创新,为中国乃至发展中国家的区域分工合作、发展落后地区提供实践范例,为各级政府区域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
1.1区域经济及中国区域经济发展
经济区域是指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区域经济则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了从低水平平衡发展到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的转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造就了带动国民经济整体增长的经济核心区和增长极,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1.1.1区域经济的基本内涵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其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1.1.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重要历程1978年以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变。根据不同时期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即l979—1990年向东倾斜的不平衡发展阶段、1991一1998年开始关注中西部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和1999年以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中国是一个地区差异较大的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政府在“六五”计划中采用传统的沿海与内地“两分法”来反映这种差异性,到“七五”计划时期,中国政府按照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地带,并以此作为国家确定经济开发重点和生产力布局优先次序的依据;在“八五”计划中,中国政府又采用了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这种“两分法”,“九五”计划则表述为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1999年,中国政府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西部大开发的范围,除了“七五”计划时期的西部1O省(区、市)外,还包括原来属于东部地区的广西和原属于中部地区的内蒙古,以及吉林省的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这样从省级行政单元看,形成了“10+2”的大西部概念和西部大开发背景下的新三大地带格局。2005年以来,中国政府相继实施了东北地区振兴战略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中,将中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分为四大区域,由此形成了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的新格局(表1)。比如,在西部地区,西南和西北地区的发展情况就差别较大,主要包括西部大开发省份;在东部地区,主要包括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半岛和京津冀的差别也很大,而东北地区可以大致看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经济区。
1.2区域创新能力及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2.1区域创新能力的基本内涵区域创新能力的概念,国内外尚未有十分明确、统一的概念。如从科技层面出发,将区域创新能力定义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发展和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主要表现为工艺流程、产品设计等方面的研究和开发能力之和”、“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区域科技能力和区域科技竞争能力”等;美国哈佛大学波特教授波特和斯特恩认为,国家创新能力取决于共有创新设施的强度,支持创新集群的环境条件下以及两者互动联系的强度。在我国,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在区域创新能力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该研究小组认为,区域创新能力是指一个地区将知识转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服务的能力,将区域创新能力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流动能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的经济绩效5个方面(图示)。
1.2.2区域创新能力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创新在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区域创新在本质上就是区域经济行为。区域经济强化了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的区域意识和空间意识,即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区域整体竞争优势,优化区域产业结构,促进区域经济高速稳定持续发展。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帮助区域创新从各个方面建立了一种区域架构。区域经济活动暗示区域创新的系统特征,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诱导区域创新的空间布局,区域经济活动的地域分工加强区域创新的优势互补,区域经济政策引导区域创新的发展方向。总之,区域经济学对区域创新发挥着基础理论的导向作用。
2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的耦合关系
2.1区域创新是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技术创新使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成为相关行业新的“增长极”,该增长极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不断吸引着周围的各种要素。一是增长极的高速增长对生产要素供应部门产生影响;二是增长极高速增长诱导周围地区新兴工业部门、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等的出现。区域创新环境还可以为区域内的大量中小企业提供新技术及各种技术服务,并进行技术扩散,形成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效应。通过区域创新可以优化、整合区域内的创新资源,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区域的创新合力,区域中高科技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园区形成区域经济中的新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区域内大型企业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自身对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能力,还可以逐步形成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技术创新促进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
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关系:一是技术创新的系统性要求与产业集群内各主体的互惠共生性要求一致(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在创新系统中都有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二是技术创新系统中的外部经济效益与产业集群中的集聚原理一致。在产业集群中,众多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在一起,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产业群的发展和建设可以促进地区间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合理分工,减少产业结构趋同化和重复建设等问题,达到规模效应,从而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健康发展。技术创新加快了产业集群的形成与发展,这是由于技术创新的内在属性与产业集群的一般特性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在我国,无论沿海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都已形成或正在形成一些主导产业或产业集群带动的区域发展典型。如中国的硅谷“中关村”,武汉“中国光谷”已研制成功5大品种、4O多种型号的新型激光切割机,在占领国内55市场份额的基础上,开始称雄东南亚地区的激光市场。
2.3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内技术进步及对经济、文化资源的依存产业结构的升级仅靠技术引进和模仿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能力,而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依靠区域创新环境的建立和完善。区域经济的创新离不开地区的经济、文化和资源等条件和水平。国外的研究也证明,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受到区域具体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及其所形成的制度、结构因素的影响。区域创新是以区域作为整体,以发展区域经济为目的,来构建区域创新系统,从而能够一方面根据本地区的特点发展科学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技术进步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3贵州省区域经济与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3.1.1加快西电东送的建设贵州动能资源丰
富,水能、煤炭和煤层气开发潜力极大,尤其是火力发电弥补了枯水期水电紧张的状况,具有独特的“水火互济”优势。同时,随着贵州电力工业的发展,必然带动煤炭生产的规模化、自动化及集约化水平,促进煤层气等新能源的开发,增加煤炭工业的科技含量,进而可使高附加值的煤化工产品进入东南沿海。
3.1.2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贵州磷矿资源丰
富,原矿品位高,有害杂质含量低,是全国数百家大、中、小型磷肥、磷化工企业生产的重要原料。贵州磷及磷化工的生产规模、技术水平、生产设备和总体经济效益在全国具有突出的优势,发展潜力巨大。贵州的磷酸二铵为中国名牌产品。
3.1.3铝及铝加工贵州的铝加工在全国占有重
要地位,氧化铝、电解铝在国内外都有很强的竞争力,经济效益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目前,贵州省铝产品主要销往广东,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经济技术协作的深入,贵州铝的深加工产品必然能寻求到更为广阔的市场。
3.1.4加快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建设贵州
高新技术发展较快,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群。另外,为了使贵州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指数、信息产品与服务指数、信息化水平总指数能接近或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贵州省制定了“数字贵州”建设总体规划方案,加强了“数字贵州”信息交换中心、数字国土、数字城市、数字农业、企业信息化、数字林业、数字交通、数字公安、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制定并规范了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力争形成较完备的信息产生、交流及共享体系,推动全省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的快速发展。
3.2注重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贵州位于西南喀斯特的腹心地带,处于长江、珠江上游分水岭地区。由于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石漠化面积的迅速扩展,已从根本上威胁到贵州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并严重危及长江、珠江中下游地区和三峡库区的生态平衡,直接影响我国经济、社会与生态的持续协调发展和全国小康目标的实现。因此,加强贵州喀斯特区的环境保护及生态建设已刻不容缓。围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生物资源开发及监测评价等内容,贵州省已开展了改善生态、生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的研究,并创建了退耕还林还草、保土节水、产业化生态旅游、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试验示范区。为了进一步推进喀斯特石漠化治理和环境污染的控制,还需联合其他省(区)共同攻关。
3.3加大贵州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
3.3.1畜牧业贵州气候温暖湿润,畜群生长及饲
料生产条件明显优越于西北和北方牧区,且广大农村受工业污染和化学农药污染的程度小,是生产“无公害食品”的理想地方。贵州畜禽品种丰富,拥有一批适应性好、抗病性强、周期短和肉质优的地方特色畜禽资源。全省天然草地可利用面积达400万hm2以上,还有约33万hm2地坎,200万hrn2林下草地,80万hm2退耕还林地和数千万亩冬闲田土可供利用,畜牧业发展的增长空间极大。此外,养畜成本低,使贵州畜牧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价格上的竞争优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国家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列为重点,出台了退耕还林还草等优惠政策,为贵州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加上加入世贸组织后,拓展了贵州畜牧业发展的国际市场空间,随着“泛珠三角”区域的协作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国家将进一步推进南贵昆经济区的建设,这对贵州畜牧业的发展更为有利。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推进,必然要加大对脱贫带动力大的畜牧业的投入,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
3.3.2卷烟、酿酒等特色产业
贵州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历史悠久,有明显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是全国烤烟种植和卷烟生产大省。全省拥有黄果树、遵义、云雾山等名优卷烟品牌,目前,围绕提高卷烟产品的质量,正对烟草配方技术、安全型卷烟生产技术、混合型卷烟产品以及烟用香精香料等进行研究开发。以“国酒”茅台为龙头的贵州酿酒工业,是贵州的传统优势产业。全省拥有茅台、董酒、习酒、贵州醇、青酒等名优品牌及其系列产品。贵州酿酒工业拟实施名牌带动战略,在保证质量和增加品种系列的同时,扩大市场占有份额。
3.3.3特色食品业贵州具有发展以特色农产品
和野生植物资源为原料的特色食品生产的优势。黑糯米、薏仁米、荞麦、芭蕉芋、山药、辣椒、竹荪、土豆、魔芋等特色农产品目前已由原料出口转为就地加工;刺梨、猕猴桃、杨梅、柑桔、银杏等已从野生转为基地规模化种植;竹荪、香菇、蕨菜、折耳根等山间野菜资源丰富,为贵州特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保障。
3.4发展贵州旅游业
贵州旅游以原生的自然环境、奇特的喀斯特景观、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和宜人的气候著称。境内溶洞、瀑布、峡谷、石林、温泉等自然景观数量多、分布广、观赏价值高。全省拥有可供旅游者游览的旅游景区(点)1000多处,有黄果树、龙宫等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贵阳、花溪、百花湖等4O个省级风景区,有梵净山、茂兰喀斯特森林等6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淮河麻阳、道真大沙河等3个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遵义、镇远2座历史文化名城,现已开发4条各具特色的旅游风景线。贵州是多民族省份,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旅游产品不仅在全国旅游市场占有一定优势,还具有重要社会文化旅游科研价值。随着“泛珠三角”创新联合体系的建设,区域协作内容的扩展,贵州与滇、桂、川将会形成旅游片区优势,建立起西南区域旅游资源的大系统,合作推出旅游品牌。随着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旅游业独特的地缘优势将得到更好的发挥。
3.5重视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
贵州劳动力资源丰富,具有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优势。随着“泛珠三角”创新体系的建设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贵州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的数量将会增大。因此,除加快建立反应灵敏的国际劳务市场信息通道,积极拓展国际劳务市场,提高贵州国际劳务合作质量和水平,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劳务输出人员专业技能和新知识的培训,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整体水平,并通过劳务输出,带动设备技术的输出,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
3.6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构建科技创新基地要依据现代科学技术是知识经济的核心、高新技术产业是知识经济的主导产业、科学技术成为知识经济中生产力的第一要素等知识经济特征,寻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支撑、实现产业化过程中核心技术随资本、股权漂移,重点是建设知识经济发展平台。贵州科技创新基地建设重点应以省会贵阳为中心,以主导产业项目为支撑,核心技术研发为重点,核心组件经营为目的,最终形成有自主知识产权、自我开发能力的高技术产业成果转化。科技创新基地建设要整合上、中、下游产业,形成产业链。产业化基地发展分三个时段:第一时期为基础期,2003年7月至2006年底,完成组织核心团队、掌握核心技术的主要支撑项目建设;第二时期为发展期,2007年初至2009年底,主要以抢占市场占有率为策略目标,占领一定份额国际、国内市场,实现科技创新基地的稳定收益;第三时期为整合发展期,在2009年以后的4~5年内,以品牌经营为主轴,实现以核心技术带动的跨越式发展。科技创新基地的实施主要由信息产业、新材料、生物技术三大块组成,突出微硬盘核心技术产业、光电核心技术产业、数字TV核心技术产业三个核心项目及高科技产业群。
- 上一篇:高中历史基本知识
-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学常识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