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后服务课程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镇中心小学距县城**公里,是一所典型农村小学,学校在校生***人,专任教师**人,现全镇有一所小学,学生居住分散,离家较远,加之多数是留守儿童,特别是农忙季节,留守老人,放学后不能按时接孩子、学生回家后也无力辅导学生,为满足家长实际需求,学校依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一厅〔2017〕2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川办发〔2018〕95号)、《四川省教育厅关于做好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川教〔2019〕11号)和《成都市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实施意见》(成教函〔2019〕17号)规定以及《简阳市中小学课后服务实施方案》,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切实地解决了学生课后时间无所事事的实际问题,得到了家长、学生一致好评。
一、调研讨论,保证课后服务高效进行
学校多次召开教师、家长专门会议,进行广泛的调研、讨论,吸收家长意见建议,围绕课后服务怎么搞?时间多长?辅导课程如何设计?怎样收费?延时后家长接送途中安全隐患等问题进行研究讨论,明确了工作思路,确定了服务项目内容,完善了工作流程,制定了相关制度。学校课后服务总体按照动员广大教师积极参与课后服务工作,课后服务工作得到了有效开展。
二、完善管理制度,保障课后服务效果
学校根据上级相关文件精神,出台了课后服务工作实施方案,课后服务工作管理制度、安全应急预案、课后服务课程表、未参与课后服务学生的接送办法等一系列方案措施。通过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课后服务协议书》等,充分征求了家长意见,并主动向家长告知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安全保障措施等,建立家长申请、班级审核、家校签订协议,学校统一实施的工作机制。在完成正常的教育教学、作业批改、集体教研、备课的同时,动员全体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特长,参与辅导管理。
三、设置服务项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校的课后服务时间,一般安排学生做作业、自主阅读,开展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社团与兴趣小组活动、社会实践、观看适宜儿童的影片等活动,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缓解家长“后顾之忧”的同时,学校还不断升级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以及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成立了美术、书法,音乐舞蹈,体育类,机器人类等5个社团,每个社团都有独具特色的课程,并邀请外校美术、舞蹈专业教师予以辅导,以独特魅力深深地吸引着每一个学生。
四、展示辅导成果,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校定期开展课后服务成果展示汇报,充分利用学校开展的各项活动,进行汇报演出,推荐对口的活动,如学校经典诗文诵读,“校歌歌咏”比赛;青少年科普活动;篮球、乒乓球、田径体育比赛;学校德育处还定期开展跳绳比赛、诗歌朗诵会、才艺展示等多项活动,为学生展示特长搭建了舞台,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特长发展、特色成长,赢得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五、严格课堂管理,保证课后服务落实
在课后服务的管理上,学校制定了专项的考核制度,从
辅导教师工作纪律,服务质量上进行全方位考核,每节课后服务都有学校领导巡查,主要考核是否存在违规现象、是否填写辅导记录等,辅导教师现场签字。在总体考核上,学校给予了辅导考核占50%,汇报成果30%,家长满意度20%。
六、完善经费分配,做到公平合理
学生课后服务费用严格按照上级标准执行,本着现服务后收费,为切实规范我校课后服务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有效防范廉政风险,制定了《涌泉镇中心小学课后服务经费使用办法》,《办法》体现“按劳分配,优绩优酬”的原则。课后服务专项经费主要用于四大板块:第一板块:开展课后服务工作的水费、电费支出,约占本校课后服务总收入的5%;第二板块:税费约占5%;第三板块:消耗品购置;场地器材维护等,约占5%;第四板块:直接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补助和课后服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劳务补助支出,占85%。详细明确了参与课后服务人员的劳务补助标准,按照参与课时、服务质量效果、家长评价进行综合考核确定。
七、积极探索,升级课后服务模式
我校课后服务坚持了课后服务的“社团化”和课程的“特色化”的原则,使课后服务真正实现了“三不”承诺——“不上基础性文化课、不集中辅导、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为学生的课后生活增添了靓丽色彩,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受到了家长的一直好评,学生参与率达到了95%左右。我们将积极探索,如在传承经典文化,开展好“创新”第二课堂探究活动、整合校内外资源、丰富德育工作内涵上,下功夫,形成符合校情的课后服务工作模式,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让家长放心、社会满意。
篇2
计算机网络是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和核心课程,随着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目前从事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研究、设计和教学工作的科技工作者越来越多。社会上对计算机网络人才,特别是动手能力较强的计算机类毕业生的需求非常迫切,也给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的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为省级精品课,经过课程组教师不断总结、收集并设计实践教学环节素材,现已形成一套完整的网络教学资源。但由于缺乏一个实验教学网络系统,不能够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这些资源,没有相应的实验网络课程,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选择性学习特点。
此外,如果购买国内比较规范的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费用很高,而且针对性不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设计并实现一个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从而实现教学的资源共享,完成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建设,并形成实验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
“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将紧紧围绕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路,使网站的各逻辑单元设计合理、紧凑,内容安排上重点突出、主次得当,有效辅助该课程的实验教学。
在此系统中将通过理论介绍与示范案例,提出明确的实验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并根据学生学习的不同阶段设置课后训练、自评自测,强化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教师辅助答疑,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此实验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将大大提高网络实验教学的教学质量,促进教学的过程化管理,并且经济实用,能节约资金。
1 实验教学系统的总体结构
本实验教学系统内容设计将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实验的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设置了十二个模块,即: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
2 各功能模块设计
1)课程介绍:介绍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学习评价及考核方式,并展示实验室的硬件设施。
2)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网络课内、课外的14个典型实验。通过设置明确的实验目标与任务,辅助学生完成课程实验,具体包含实验理论基础介绍、实验示范案例、实验的内容与目标、实验任务与步骤、参考命令及思考题等子模块,其中各主要子模块内容介绍如下:
①理论基础:对相应实验的理论部分进行详细的介绍,例如内容概述、协
议原理、协议特点等。通过理论基础的学习,使学生对实验涉及的理论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此模块中还附带“记录笔记”功能,学生通过此功能对学习中的难点、重点根据自己的理解记录笔记,从而能更有针对性的进行知识回顾。
②示范案例:在学习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用具体的示范案例说明配置步骤,
学生可以无需教师指导,参考此模块中案例配置预习相应的实验。
③实验任务及步骤:教师根据实验内容与目标布置实验任务,并给出实验
步骤,以此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实验任务有若干的子任务,各子任务难度与侧重点不同,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任务进行实验训练。
④参考命令列表:实验中需要很多调试命令,学生难免遗忘,通过此子块,
学生可以翻阅常用的调试命令,作为实验参考。
3)授课录像:制作课程组教师的授课录像,并可在线播放。录像分为“理论讲解”和“操作示范”两部分,“理论讲解”部分主要讲述各个实验单元设计的理论基础知识、“操作示范”部分主要是展示如何在真实的网络设备上配置及操作以完成相应的实验,学生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播放。
4)电子课件:提供计算机网络课程实验教学所需的电子课件,并可供学生下载。
5)原理动画演示:对于实验中涉及的计算机网络相关协议,制作动画来演示相应的网络协议原理,加深学生的理解并激发学习兴趣。
6)课后训练:根据学生课内实验掌握情况,设置区分难度的10个课后训练任务,学生将训练任务的调试结果上传,教师根据上传结果及其说明做出评价并给出训练成绩。
7)自评自测: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后训练,学生已经掌握了各学习单元内容,可以通过此模块进一步检验自己的学习水平。此模块包含了典型的自测题,涵盖了所有实验内容,并将职业认证考试题也加入题库,方便学生课后的知识扩展。
8)辅导答疑: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此模块可作为师生交流互动系统,辅助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关问题答疑,及时的排除学生课上及课后解决不了的问题。
9)成绩统计:课后训练后,教师会根据学生每次实验情况给出平时成绩,根据课后训练提交的练习结果给出考试成绩,合计后作为学生每次实验单元训练的总成绩。教师还可以查看成绩的柱形图,以了解成绩的分布,并相应调整教学内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的过程化管理。
10)资源扩展: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如:真实设备产品资料、路由器交换机配置手册、国内相关竞赛试题、认证考试资料等等。
11)通知公告:提供日常教学中的各种通知及常用资源,如:实验课表、实验考核文档、常用设备典型配置手册、交换路由产品介绍、常用工具下载等文件。
12)信息管理:管理员对该课程网站的用户管理及权限管理。
3 系统的特点
1)结合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的特点,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搭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教学系统,可满足各阶段的实验教学需求,设置了课程介绍、课堂教学、授课录像、电子课件、原理动画演示、课后训练、自评自测、辅导答疑、成绩统计、资源扩展、通知公告、信息管理等学习单元,各单元相辅相成,有效的辅助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
2)功能丰富,集助教、助学、助练功能于一体,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前预习、课堂学习、课后复习和课外延伸学习,以及实践教学等环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教学系统中的实验内容与课程教学单元学习目标一致,按主题把内容划分为合适的学习单元,各实验教学和学习单元都有明确、具体的学习目标与任务。
将充分运用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图表、视频等媒体形式来表现学习单元内容,针对实验课程单元的重点、难点内容提供相应的示范案例和演示录像,能够很好地辅助学生自主学习。
篇3
[关键词]MOOC;导游实务;课程设计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0279
1“导游实务”课程MOOC开发利用现状
MOOC又叫“慕课”,起源于美国硅谷,是现代教育方式的新探索,它是各校教师将自己的课程制作成视频,并借助相关平台上传至网络免费供用户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它不同于简单的网络公开课,所有的MOOC课程都是定期开课,其录入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最多也只有十多分钟,这非常符合网络时代阅读碎片化的特点,而且MOOC上还会提一些问题,有作业,有期末考试,如果MOOC学习者在学习中遇到了问题,还可以在课程论坛中发帖请求帮助,最后不仅可以得到来自老师的答案,还有来自其他学习者的答案。
纵观全球,技能短缺已经成为制约许多国家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而MOOC作为一种教育新举措已经融入到教育界的各个领域,它不仅为学习者提供了学习专业知识的平台,也为他们掌握时下最需要的专业技能提供了便利。“导游实务”课程MOOC的开发利用能为参加导游资格考试或从事导游工作的准导游们提供非常直观、易懂的理论知识和导游技能。本文作者经过上网查询中国大学慕课平台上的“导游实务”课程MOOC的开况,仅可以看到青岛旅游学校建设的“导游实务”MOOC课程。
2基于MOOC的“导游实务”课程设计思路
“导游实务”MOOC建设应以导游人员的职业素养为基础,以导游人员的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根据导游人员的工作流程和岗位分工,依据MOOC、翻转式课堂等理论基础和导游服务的工作流程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具体做法:一是基于导游人员的工作流程及导游资格证考证要求选择教学内容;二是基于MOOC平台开发导游资格考试试题库、案例库、PPT、电子教案和教学视频等网络教学资源;三是基于“翻转式课堂”建立学习导航、学习测试和评价及在线答疑体系。
3基于MOOC的“导游实务”课程设计的步骤
31“导游实务”课程框架设计
本文在广泛的市场调研基础上,采纳旅游专家、学者、旅行社相关负责人及导游人员的意见和建议,从分析行动领域到转换学习领域,以导游人员的接待任务为主线,设计4个模块、8个项目、24个任务,形成任务驱动的项目化课程体系,详见表1。
32“导游实务”MOOC课程数字教学资源建设
第一,以“项目”为单位,开发完成PPT15个、电子教案1本、试题集和案例集各1套。第二,以“任务”和“知识点”为单位,完成教学微视频28个(详见表2)。
33“导游实务”MOOC在线课堂教学模式探索
利用老师和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互动三环节,通过线上与线下学结合、传统课堂和在线网络课堂结合的方式,创设“导游实务”“翻转式”在线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课前学习相关知识点、在线测试,进而提出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估并根据学生的能力设计相关的学习任务和路径,同时分析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课堂中听老师授课并进行相关任务的实际操练,老师现场示范、答疑并指导学生的实操,最后总结;学生课后进行在线测试和在线咨询,并进行教学效果的反馈,老师在课后要对学生的测试进行批改、在线答疑、教学效果分析、教学资源推荐,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适当调整课程设计。
34“导游实务”MOOC在线课程教学模式考核评价
“导游实务”MOOC在线课程教学考核与评价要将测试结果与过程评价结合起来,即不仅注重测试结果,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线上线下的练习过程,要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作为测试的重要评价依据。
参考文献:
[1]娄在凤《旅行社计调实务》课程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与研究[J].科技经济市场,2016(4):251-252
[2]王玮翻转课堂的“翻”与“不翻”――基于文化视角的思考[J].教育与管理,2016(1):20-23
[3]张黎,王海杰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与管理,2015(6):104-107
篇4
关键词: 微信公众平台 云服务 《形势与政策》 舆情传播
1.背景
“信息化教育”概念的提出使得课程考评信息的查询从纸质向线上转变。传统的院校课程信息主要是任课教师在院校官网、校园APP或者类似“易班”等第三方平台供选课学生下载[1],但因查询过程不便、师生互动性较弱等问题受到冷遇,未能实现及时便捷的课程程信息查询。
随着微信公众平台的正式上线并广泛使用,其即时性、互动性、多元性、个性化的特点使之在教师学生群体中广受欢迎[2]。依据CuriosityChina提供的微信用户数据,目前学生微信用户数量约1.08亿人。根据对30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结果,约55%的学生希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查询的方式完成课程考评结果的查询及日常与教师间的课下互动,比例远远高于利用校园网、BBS的人数。微信开发接口丰富,可有效实现传统应用载体的功能[3],便于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院校课程综合信息查询工作,便捷学生对于课程考评结果查询的同时也方便教师对于任课班级学生的管理,加强师生课堂内外的互动,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增强实际教学效果。因此,本文采用“公有云+微信”模式,设计一套便捷的课程信息综合微信查询平台。
2.基于微信的课程考评查询平台
2.1平台构架
微信公众平台作为课程教学的辅助服务工具,包括两种模式:即个人微信用户可便捷使用的例如课程推送、自定义菜单设计等资源推送类服务的“编辑模式”及需要专业开发团队维护的旨在进行资源呈现的“开发模式”[4]。本文在B/S构架基础上进行拓展,设计的微信公众平台下的课程综合查询服务构架将两种模式有机结合,设计构架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综合查询服务整体构架示意图
其中数据采集层中数据来源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课程考评人员将审核结果利用在线录入平台进行登记,通过汇总节点上传云数据服务器。另一方面是任课教师在编辑模式下对于课程相关通知、课后参考资料等依照学生的特性分类,利用图文、文字、视频等不同形式进行差异化信息,信息通过汇总节点到达业务逻辑层中的微信服务器。学生用户利用自有微信关注课程综合查询平台后即可在多终端实现课程完成情况的查询及课程材料的查看。
2.2功能实现
依照课程特性,本文将功能群划分为考评统计、通知与互动和信息查询三大模块,具体功能如下:
2.2.1考评统计
考评统计模块采用JAVA语言开发,并依托RDS关系型数据库提供的数据存储与分析管理,为考评人员提供便捷化的课程考评辅助服务。如图2所示,课程考评人员可在登录考评平台后于“录入”模块中将学生考评信息录入,完成考评工作。同时,后台服务器自动完成汇总工作。此外,考评人员在“”子菜单下可完成对于考评要求及考评通知的工作,大大减少实际教学过程中课程考评时间成本。
图2 考评系统主要界面图
2.2.2课程信息与互动
图3 课程信息与互动界面
任课教师在微信公众平台用户端课程的相关通知。受移动设备物理特性的影响,通常需要将学习内容切割成信息短小的信息组块[5],如图3所示,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多媒体信息优势,将课程通知、课后参考资料等碎片化信息依照教学主线以微信图文、视频等不同信息类型向选课学生。此外,利用平台对于课堂上出现的疑问在课下进行讨论,也能有效保证课堂教学与课下辅导的教学连贯性。
对于课程公告及课程资料已阅读的情况,教师端在微信后台可实时查询,从而有效地评价学生课后的学习情况和资料查阅情况,以便及时地针对教学计划进行修正。
2.2.3信息查询
选课学生可通过微信平成对于课程相关信息的查询。如图4所示,学生用户查询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选课学生输入学号或者查询码可对于课程考评结果进行查询,后台服务器后依照报告模板以文字消息的形式进行用户反馈,避免下载统计表查看带来的不便及信息滞后的问题,便于学生与任课老师及时沟通。
图4 学生端信息查询界面图
除此之外,学生用户能通过自定义菜单及日常推送,查阅课程通知及相关课程学习资料,实现知识的“碎片化学习”。在图文消息的下方留言与任课教师的沟通可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二度学习。
2.3平台优势
2.3.1简化课程考评结果流程
相较于原先的课程考评结果,目前的考评流程在结点数量和考评周期方面均有了明显的减少,工作效能整体上有极大的提升。如图5所示,考评业务节点从4个减少到2个,周期大大缩短,在达到考评结果的便捷高效的同时也使得任课教师的工作重心更倾向于课程设计等教学核心工作,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图5 两种课程流程对比
2.3.2方便“大班课”课程课后师生交流
传统课后师生BBS平台答疑交流因平台原始属性易导致交互效率低下,微信作为目前使用率最高的社交平台,师生间可以利用微信媒介进行深入的点对点交流,使得课下辅导交流不受到时间空间局限一对一开展,保证课后答疑实际效果。
2.3.3增强课程资料碎片化学习效果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阶段的体系化灌输,学生更多地在寻求自主学习空间[6],所以要求学生具有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课程再学习的能力。微信公众平台操作深度浅,图文资源呈献系统直观等优势大大便利学生利用移动设备在课后再学习、再讨论,也便于学生对于课程考评结果的查询,增强课程系统学习效果。
3.应用效果
本文以“形势政策课程微信综合查询平台”在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团委微信订阅号(SHOU_TW)的搭载为案例分析。自2015年11月服务正式开通以来,共吸引包括学院937名“形势与政策”课程选课学生在内的1467人对平台的关注。关注平台者均可查看“形势与政策”课程相关课程资料与通知;选课学生在输入框输入学号,获取包括考评结果、最近考评时间、考评通知等信息,获取的查询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考评情况查询结果
为真实了解平台的应用情况,在实际使用的一学年内,在引入微信作为课程考评查询与师生联系的辅助手段的同时对于考评结果、课程通知等课程信息与原先使用的“易班”平台同步,对于学生是否关注不做强制要求。通过对于实验周期内接口调用数据分析可知,本平台共计为学院选课学生提供15232次考评结果查询服务,平均响应时间控制在0.15s内,服务率达到99.97%。如下表所示,多项性能指标相比“易班”平台有较大的提升。
表 同期“微信平台”与“易班平台”技术参数对比
(统计数据截至2016年10月13日12:00)
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考评结果的不仅能帮助学生更便捷地获取自己在课程中的考评信息,而且能大大方便教师对于课程通告的及与学生的课程交流。以2016年9月14日至2016年10月13日的样本时间段图文信息分析结果如图7所示:
图7 样本时段图文阅读分析
从图7可看出,课程通知日均出现图文消息阅读波峰的现象,重复阅读率显著提升。且学生对于图文推送内容的转载容易形成“舆情传播效应”,可在短时间内使课程信息精确快速散布,便于学生的课堂内外学习及相关课程信息的获取。
4.结语
课程综合查询服务是课程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通过在“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实际应用证明,相较于原先纸质化或半手工化的课程信息综合查询,本平台无论在用户体验或者性能指标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具有较强的通用性。平台可在体测、日常考勤管理等不同的应用场景下进行应用,在课程综合服务能力及学生学习效果增强上具有较强的推进作用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卢挚飞.易班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 群文天地,2012(2):217-218.
[2]郭洪禹,郭洪淼,李净,等.基于微信公众号的软件工程教学研究[J].考试周刊,2015(A5):105-105.
[3]王萍.公共微信开发消息接口的实现技术[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5(4X):92-93.
[4]孔杏.微信公众平台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在远程开放教育中的实现――以统计学课程学习为例[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5,15(4):113-119.
[5]程超,李国林,石秋香.微信公众平台下的微课程开发与应用――以《教育统计与测评》课程为例[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5, 17(1):29-33.
篇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切实推进职业教育广泛、深入和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全面加强信息技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能力,以先进教育技术改造传统教育教学,以信息化促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社会服务培训是贯穿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全局的重要活动。信息化正在全面渗透和融合到社会服务培训活动中,成为现代社会服务培训最重要的核心特征和时代特征。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服务体系,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社会服务资源,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
1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设计
社会服务在线平台秉承“门户、集成、汇聚、学习”的设计思想,基于世界大学城学习空间云计算平台,利用空间资源无限存储和P2P视频分发技术的特性,构建适合我院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开放式网络培训服务总平台、总门户,是各子培训项目的导航入口和课程资源的汇聚集中展示的场所,其建设内容包括基于空间的门户管理系统、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网络培训系统四块。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总体设计如图1所示。
空间门户管理系统通过空间主题机构平台的门户风格定制功能搭建在线学习云平台、掌上学习云平台等项目主题网站,对外最新的培训动态、新闻以及课程展示、登录入口等。
培训项目运营管理系统是构建和管理各培训子项目的运维服务系统,通过运营管理系统可以将各子门户和资源库中的课程进行关联,管理所有的培训用户以及权限控制。
课程资源制作管理系统和网络培训系统针对世界大学城空间信息、资源存储等功能扩展开发在线学习、课程制作、考试测评、互动讨论、课程管理等教学功能,将老师、学生的教与学行为、过程等关系型数据存储在本地数据库,视频、文件、图片等非关系型数据存储在世界大学城空间。
(1)在线学习云平台建设。
利用世界大学城无限量的空间存储,以及平台全开放式的设计体系,搭建社会服务在线平台,从而实现从思维引导,课时制定,学习效果管理,资源聚合与分享,改善教学方式,优化数据结构的全方位社会服务信息化。
(2)掌上学习APP开发。
对接移动端,无缝依托教育微博社交应用平台、掌上大学云平台、社会服务OA系统,开发掌上OA平台、学习圈、微信平台等,通过功能引导,监督,使学员学习系统化,效率化,使管理更加优化轻松。学习圈是面向学员和培训组织者,提供训前、训中、训后的集约化产品和服务。
(3)定制化服务体系建立。
建立社会服务信息化中心,根据单位用户需求定制开发个性化社会服务在线平台,并提供社会服务信息化咨询、电子教务服务、现场培训指导、信息系统集成、平台租用服务、课程购买定制、课件制作等专业化系统化服务。
2 建设开放共享的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
社会服务在线资源库建设主要从空间课程建设、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和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等方面展开。
2.1 加强空间课程建设
加强网络学习空间建设与应用,建立学院空间课程评价标准,使得90%空间课程达到院级精品课程标准,其中30%以上的课程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将“空间建设和应用技术”纳入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计划和教师业务培训计划,聘请优秀的空间教学教师进行业务指导。将对采用空间教学的教师的备课、讲课、作业及课后辅导作出统一要求,并作为教学量化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教师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教师教学比赛、项目申报与评审等活动全部在空间中进行。建立空间课程,教师主题特色空间、管理主题空间、院长话题空间,创新管理模式和交流方式。以“世界大学城”为平台,教师深入行业企业调研,解构工作任务、重构学习内容,泛在集中互联网上的优质教学资源,利用录播教室将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现场上课的视频转化为教学资源。加快专业和课程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逐步扩大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课程单元设计、课件的数字化和网络化覆盖面,建设学院课程资源库和精品课程墙。
2.2 推进面授精品课程MOOC化
基于空间将现有面授精品培训课程MOOC化,与相关在线优质课程/内容提供商建立双赢共享的合作机制,要将优质的课程或者内容资源MOOC化放到平台上进行远程,建设服务对象需要的个性化定制课程资源。
2.3 广泛吸纳社会学习资源
大学城作为一个共享式开放平台,允许用户自己独立打造自己的展示平台,可随意引用自己想要学习的知识,并且只需要一台电脑甚至是手机就能录制自己的视频上传到空间社区,通过热点视频推荐功能,可将自己的专业能力展示,分享,甚至是收费,形成自我学习-针对分享-参与展示-享受成果(荣誉、资金等)-口碑传播的良性循环,达到资源来源社会化,资源服务社会化的功效。
3 校企联合建设满足社会服务在线平台所需的基础设施
3.1 完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
联合运营商,实现无线网覆盖全院所有建筑以及校园内主要室外空间,适应多种智能终端接入,为开展网络学习空间教学等服务。改善学院信息存储分散、服务器维护水平低以及存储环境重复建设的现状,实现服务器集中托管、信息统一存储等管理与服务,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信息系统和数据的安全性和使用率,提供安全、可靠的服务器运行环境。建设30T的网络存储系统,满足学院各类数据存储需要,为各部门及广大师生提供基于云计算技术的个性化计算、存储、空间以及共网盘等共性和个性化基础服务,配备离线备份系统,确保学院重要数据资源的安全。采用智能化管理软件工具,实现对物理机、虚拟机、存储、网络、数据库、中间件、应用等在内的各项数据中心资源实现统一、动态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学院信息化建设保障能力。
3.2 建设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录播直播教室
采用智能化管理录播系统对教学信号进行录制,录制的同时可在网络上做课程直播也可同时将录制文件存储于网络存储中。并对课程分类、归档,课后学员可按课程、教室、教师等信息检索相关课程课件点播学习,学习中可对课程疑问留言、对课程评价打分。领导或教师亦可登陆媒体中心对学员的疑问进行答疑、对其他教师的课程进行观看、评价、指导等,将极大丰富我院空间网络社会服务资源。
篇6
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在资源共享的条件下进行资源建设,一方面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另一方面,关键在于提高高职院校对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利用效率,可以通过公共平台让广大师生利用资源库进行教学与学习,以保障教学相辅,提高教学质量与学生综合素质。
一、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目标
1.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高职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主要是为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提供丰富的、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多种媒体形式来管理和组织教学资源,供教师教学以及学生自主学习、模拟实训等使用的资源。
2.推动教学改革
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是推动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通过建设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把高质量、内容丰富、多种形式、通俗易懂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整理,利用公共信息平台实现共享,既能为教师教学提供丰富的资源,同时又能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多样的学习形式,最终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
3.拓展社会服务渠道
目前社会上对税务及咨询、记账、会计考证等有着迫切的需求,有部分高职院校会计专业集中自身优势开办了相关的培训机构以及记账公司。教学资源库正好能有效解决这些问题,一方面利用优势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另一方面能协助企事业单位解决专业技术问题。
二、教学资源库建设的设计框架
1.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
应从适用性及拓展性两方面出发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首先,在进行专业调研和专家论证的前提条件下,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其次,人才培养方案中要充分考虑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进而为课程体系的设计及课程标准、学习指南、教学设计等提供依据。
以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我们根据专业调研报告对会计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归纳出三类能力:(1)基本职业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获取信息的能力、决策与规划的能力、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信息资源搜集与处理能力、阅读一般性专业英语资料和简单口语交流能力、计算机操作与办公软件应用能力、基本经济管理能力。(2)岗位核心能力。包括会计核算能力、资金管理能力、资产管理能力、税务处理能力、专业审计能力、会计软件操作与基本维护能力。(3)职业拓展能力。包括数据的统计处理和分析能力、理财能力、新专业知识的接受和应用能力。教学资源库的建设就是为了更好地提升这三类能力。
2.设计资源分类及分层递进
完整的资源库应包括文本类素材、动画类素材、音频类素材、视频类素材等。会计专业资源库的建设应以基本素材建设为基础,以课程体系为核心,既能充分满足职业技能的需求又能展现会计专业资源的优势。
对资源的分类及分层递进设计应建立在对课程体系进行分类的基础之上,如我院会计专业将课程体系划分为四类,具体见图1:
图1 会计专业教学资源库课程分类
专业基本能力课程是基础,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是核心,专业能力拓展课程是延伸,社会综合实践课程是保障,只有在课程结构中合理把握好这四类课程的关系,才能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优势。
3.开发优质资源
教学资源库应以“高效充分使用”为原则,既方便教师组织课堂教学,又提供学生自主学习和交流的平台。以我院为例,我院会计专业针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在大学城空间建立了供学生课后自测的“在线自测题库”,题库中的资料都来源于教师从网络、会计证考试系统等渠道搜集的资料,题型和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一样,题量多且出题灵活,学生通过课后自测反映效果很好,对会计从业资格证考试的通过起到了关键作用。
针对高职学院普遍存在的学生课堂学习效率低的问题,应引入MOOC理念,将课堂中学生难掌握的问题以微课程视频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在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提高学生对知识点的兴趣,便于课后学习和拓展,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4.提升服务社会能力
衡量学生就业质量的关键指标就是学生服务社会的能力,服务社会的能力是由人才培养方案中的三类能力等构成,应把握好这三类能力之间的递进关系。其本职业能力应以“够用”为度,在企业中可能要用到的技能一定要有基本的资源包;岗位核心能力力求将企业中必须要用到的技能对应知识点在资源库中作为重点体现,并且要佐以“视频、课件、讲义、案例”等多种形式的资源以供学生课后学习;职业拓展能力应充分考虑学生毕业后可能会就业的职业岗位群,比如,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可能在银行、会计师事务所、中小企业、证券公司等就业,则对应要建设“企业管理”、“行业会计”、“证券投资基础”等课程资源库。具体如图2所示。
篇7
“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是在信息化环境下,课程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一方面翻转课堂中学生能专注于自己的学习,自主学习,另一方面翻转课堂将传统的课程模式进行改革,让课堂适应学生。在翻转课堂中,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更多的是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所了解和掌握的知识量远远超过了传统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点逐渐建立。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表述出来,不仅能锻炼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积极主动探索知识的信心,更重要的是能最大限度促进学生自我成长,做学习的主人。
二、翻转课堂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区别
(一)学生学习过程区别
传统学生学习过程通常包括知识接受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知识接受过程通过在课堂上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对课程内容被动接受和初步理解来完成,学生在课下运用所学知识完成作业和练习,强化对知识的深度理解,进行知识的内化。而翻转课堂则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前,让学生对课程内容进行自主学习,把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课堂上,在课堂上进行协作探究等。
(二)教师教学模式区别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首先需要在课前备好课,在课堂中针对课程目标的教学任务给学生进行讲解,课程结束后针对课程的内容给学生布置课程相关的作业,学生通过完成作业来掌握课程知识。翻转课堂教学是教师在课程开设之前,提前将录好视频、对应的课外读物以及课程内容放在专业网站上,例如,一些微课、课程视频、课程测验等。在课堂中教师更多是答疑解惑,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变学生的被动学为主动的探索,把传统教学方法进行颠倒。课堂互动中,教师不再是主导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导者。
三、翻转课堂教学法的优势
(一)翻转课堂增加课堂互动
翻转课堂从字面上理解也就是把课堂颠倒过来,上课之前学生要在课下提前掌握课程的内容。在课堂中通过和老师的互动和答疑来加深对课程的理解,课堂互动由老师引导提问变成了学生讲解老师答疑。翻转课堂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融入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环节,学生通过自己的参与去查漏补缺,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有更深入的了解,实际应用能力也有所提高。
(二)翻转课堂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是有进度的,大家统一学习,不会因为学生的兴趣点而放慢脚步。翻转课堂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知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的同时,告诉学生学习的航向,让学生探索自己的学习目标。翻转课堂通过一些活动或小组讨论等,让每位学生都参与进来,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三)翻转课堂改变课堂管理形式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备好课然后在课堂上给学生进行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在大班教学中,学生人数较多,老师很难兼顾到每一个学生,导致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掌握学习的知识。翻转课堂让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组建自己的团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老师通过对学生的答疑和解惑,有针对性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对于课堂中不主动的学生,老师可重点关注,进行个案咨询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补充,去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真实所需。
四、翻转课堂在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一)教学准备
目前,旅游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流程主要运用的是超星公司的泛雅平台,在平台中加入了教师的课程大纲、课程相关视频、课程测验及课程相关资料等,让学生提前观看视频,进行课程练习测验、课程讨论等。课前学生需要完成教学平台上的任务点。课堂中主要是学生的问题解答和学生的课程演练环节,通过老师和学生的互动来完成教学目标。课后需要学生进行知识的内化总结和实践来稳固教学内容。上课前教师需要提前做准备工作。(1)制作课程站点,确定好课程目标,课前、课中、课后需要学生预习、学习、复习的内容,掌握的知识点,重点了解的内容,熟练掌握的技能,学生达到的学习效果。(2)上传课程相关的导读提纲、注意事项、考试大纲、课程提纲、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课程PPT以及课程相关视频,建立课程章节的相关测验,布置章节作业,链接课程资源。在泛雅平台中有小组广场、培训课程、超星名师课堂、直播广场、学习成果、课程广场、超星阅读本、资源库、移动图书馆以及期刊等海量资源可供学生提前预习准备课程。(3)将制作好的学习资源分享给学生,让学生课前进行阅读,找到学习重点,主要通过超星学习平台和学生进行互动。超星平台有通讯录、代办事项、收件箱等联系方式。(4)教师课前要准备好上课进行的活动、讨论、路演内容等,在第一次上课时就要把任务分给学生,让学生提前进行准备。
(二)教学活动设计
在旅游管理专业中,旅游心理学对于学生来说更多的是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在对其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时,要多一些实训拓展活动,让学生灵活运用,心理学本来就有些枯燥,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进行实训拓展,学生会找到其中的乐趣,具体步骤如下。(1)课前给学生明确的实训目的、实训要求、实训方法以及实训考核。例如,饭店服务情景模拟实训拓展,实训目的是培养学生在饭店服务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进一步理解掌握饭店服务的各种心理需要。(2)课中让学生根据课前的准备,进行实训拓展。例如,学生分别扮演管理人员、服务人员、旅游者,设定不同的场景让学生进行模拟,模拟结束后老师进行点评指导,让学生交流心理感受,教师总结点评学生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改进服务技能。(3)课后考核,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实训心得。通过实训任务的布置,让学生课前主动搜集资料,去获取知识,去探索他们各方面未知的潜能,学生在进行课堂实训展示时,能感受到他们的自信提升和知识储备量的增多。课后实训心得的任务会督促学生对当天知识的掌握进行反思,加固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三)教学效果有效评价
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后,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在旅游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超星泛雅系统的课程分值占到总成绩的60%,线下成绩占40%。一个知识点结束会让学生在泛雅系统中进行充分的互动和讨论。例如,讨论、评分、对课程的建议等,通过学生的互动,了解课程的教学效果。
五、翻转课堂在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结果的思考
(一)翻转课堂教学的局限性
目前,高校部分课程实行的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学校的教师进行访谈中发现,翻转课堂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学习效果参差不齐。主动学习的学生学习效果要高于小部分学生的两三倍,对知识的掌握度更高。翻转课堂对课下的要求更高,但课下学生比较分散,教师的把控受环境的影响,小部分学生学习效果很差。另外,翻转课堂注重学生的知识开拓,对于基础知识点的讲解时间缩短,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度不够。
篇8
关键词 翻译教学平台;翻译技能;翻译实训;教学管理;Blackboard;Moodle;iSmart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020-04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s in China//WANG
Leyang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aims of employing computer tech-
niques to translation teaching,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s are introduced here: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for the sake of teaching management,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for the sake of teaching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for
the sake of translation training. Universities can choose the appro-priate platform(s) with reference to the uniqueness of each platform and situations in the university.
Key words translation teaching platform; translation skills; trans-lation training; teaching management; Blackboard; Moodle; iSmart
1 前言
S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日益密切。语言是对外交流的媒介,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翻译人才需求量与日俱增,这给高校的外语人才培养带来新的机遇。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2006年,教育部批准设置翻译本科专业,截至2016年3月,全国共计230所学校开设该专业。200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置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截至2014年7月,获准试办翻译硕士专业的高校已达206所。
翻译本科专业和硕士专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亟待解决的翻译教学问题,其中CAT教学成为重中之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时也为了适应语言服务行业的实际需求,中国翻译教育界正在逐渐摆脱传统的课本教学模式,转向CAT教学模式。
2 三类翻译教学平台概述
CAT是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学科,也是翻译研究的一门分支学科,专门研究翻译计算机化的相关内容和技巧[1]。很多大学陆续开设CAT课程,但因该门课程开设时间较短,各高校的翻译专业把计算机应用于翻译教学的深入程度也千差万别。本文对翻译教学类平台的使用情况做了一个较全面的梳理。根据计算机应用于翻译教学的不同目的,共介绍三大类翻译教学平台:为教学管理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为技能技巧训练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为实训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
为教学管理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 传统的课本式教学模式与现代翻译市场上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容易造成学生或对翻译学习兴趣不高,或认为用处不大。翻译学是典型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仅靠教师在课上罗列一些范例来讲解翻译技巧,而不给或很少给学生提供练习和交流的机会,翻译技巧就会被搁置成抽象的概念。针对这一问题,学界提出“交互式”语言教学法,并把这一理念应用到翻译课堂教学,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元交互模式,以达到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高效交流的目的。
校园网Blackboard系统是为教学管理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之一。它以课程为中心,为教与学提供了高效的交流环境,教师与学生之间、不同学生之间可围绕所教所学的课程实现作业、测试、评价等多环节的交流,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强大的网上虚拟交流环境。Blackboard平台具体包括课程信息、课程资料、教学内容、作业、讨论版、网上资源、测试、成绩管理、小组管理等模块,并可根据实际需求创造新的模块。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也是平台的管理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成绩等进行跟踪统计[2]。
讲授翻译课程的教师在应用Blackboard教学平台时,可以根据翻译课的特点,在开课之前将一学期所讲课程的框架搭建好,包括课程通知、课程目标、教学大纲、修课要求、教学内容、互动分享、常用工具、常用概念、参考资料及课程论坛等模块。每次课程的内容可以包括内容简介、课程讲义、微课视频、案例演示、作业布置、拓展材料、范文作业等部分。教师在课前、课中和课后将相应的资料上传,供学生课前预习、课中演练和课后复习。
Moodle音译为“魔灯”,是与Blackboard功能相似的一款教学平台。它是一个免费开放源代码的软件包,开发的理念是建构主义教育理论。教师可以根据自己所授课程的特点,使用Moodle来创建课程管理平台。将其应用于翻译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克服传统翻译教学的诸多缺点,如呆板的课堂讲解、象征性的课堂讨论、被动的课后书面翻译练习等,提高学生在课上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在课后进行翻译实践的锻炼。
Moodle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实现教学信息一体化和发展性评价体系。
一方面,Moodle教学平台可以把备课、讲课、作业批改、复习和考试这五大教学环节都放在计算机网络上,使教师根据具体课程性质而构想出来的教学理念得以体现。尤其是使用在翻译课上,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些弊端,实现课上、课下互动,学生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3]。
另一方面,Moodle平台能够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非常符合翻译课程的评价要求。对翻译课程效果的评价,不应当只注重结果,而应当更注重过程。期末考试的一张考卷只能展现出最终的学习效果,并不能体现出学生翻译技能提高的整个过程,教师也不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过程中去。
翻译课不单是一门讲授翻译知识的课程,它更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是依靠个人的经验或体验而获得的,它不能脱离认识主体而独立存在;而知识的建构,不能单纯凭借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而独立产生,而是需要外部世界一系列活动的刺激才能够全部完成,它是一种社会互动的结果[4]。翻译技能的提高更是如此,必须通过学习者与教师、学习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并在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加以调整和修正才能建构起来。这个过程是逐步发展的,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指导。
Moodle教学平台根据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评价原则,综合运用观察、交流、测验、实际操作、作品展示、自评与互评等多种方式,展示学生的翻译学习过程,便于学生通过个体的体验建构翻译能力,也便于教师在学生建构翻译能力的过程中适时地给予指导。
为技能技巧训练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 现行翻译教材的主体内容大多与“技能技巧”有关。虽然很多学者对教材中罗列的各类翻译技巧,如增词法、减词法、词类转换等,提出过批评,认为这些都过于程式化,但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一定的翻译技能和技巧,这是一个译者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翻译技能,传授一些行之有效的技巧,是翻译教学的一项根本任务。
传统的翻译技能技巧教学存在一定的劣势,满足不了当今社会发展对专业翻译人才的高要求。传统的翻译技能技巧教学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多在课堂上进行,采取教师讲解、学生练习的方式。“由于缺少与文本理论的互动,翻译教学往往会偏向于规约而非描写―解释,使学习者受缚于对比语法的视界而非认识双语文本转换机制及其功能和效果的关联等。”[5]接受这种方法训练的学生虽然学到一定的翻译技能技巧知识,但多停留于对课本例句的感性认识。当他们从事真正的文本翻译时,由于缺少对文本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在课上学到的知识多被抛之于脑后,译文随性自由,欠缺严谨,受源语影响的痕迹较重,不符合目的语表达习惯的语句较多。
此外,传统翻译教学对于翻译技能技巧的讲解和训练多是以教师印象式的传授为主。国内开设翻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迅速增加,但是师资的培养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很多高校的师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虽然接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但多属于传统的技能技巧式训练,与当今大数据时代的市场对专业翻译人才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甚至有些教师并未接受过专业的翻译训练,只是具备良好的外语语言能力,这部分教师面临转型的问题,亟待快速更新专业知识。印象式的翻译技能技巧教学对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和翻译经验依赖性强,缺乏系统性、权威性,也没有强有力的理论支持。考虑到目前各高校翻译师资的现状,传统的翻译技能技巧教学会拉大各高校翻译课教学水平之间的差距。
为了培养学生对文本的独立分析能力,同时也为了减少印象式教学对教师水平的依赖,由香港城市大学朱纯深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开发了“iSmart基于精标注语料库的翻译教学平台”,在香港该平台被称为“clinknotes”。iSmart是结合计算机科学、IT技术和语言学、翻译学、语言教学法、语料库开发等专业知识,由翻译学专家、语言学专家及计算机专家共同开发的。它适合课堂教学及远程在线教学,尤其适合于自学。
相比于传统的翻译技能技巧教学,同样侧重于翻译技能技巧训练的iSmart翻译教学平台的特点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先进的开发理念、科学的精标注系统、灵活的课外学习环境。平台开发的初衷在于高效地、低成本地解决高校翻译技能技巧教学的诸多实际操作问题,包括合格的翻译师资不够、课堂模式单一、训练和细评匮乏、质量控制不够优化、翻译教学知识体系化不足、翻译教学资源有限等题。
针对合格的翻译师资不够和课堂模式单一的问题,iSmart的解决方式是以双语文本的功能和效果分析为出发点,而非传统的以单句为范例讲解技能技巧的方式。文本的选择和技能技巧的讲解基于理论研究,如篇章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文体学和话语研究等,而非印象式教学,这样可以减少对师资的依赖。
课堂教学模式也由单一的知识灌输,转变为课上教师以文本和效果分析为驱动来引导学生思考,与课下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大大提高了翻译教学的效率。
针对训练和细评匮乏、质量控制不够优化这两个问题,iSmart平台设计了精标注中英双语平行语料库,标注词就是中英双语转换时所需的各种技能技巧。语料库中每个标注都经过一级输入、校对断句、文献查阅、标注撰写、专家初审、打回修改、专家再审和最终提交等步骤,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严格的学术质量把关,具有当前一般的教学资源无法比拟的专业性和实用性[6]。以标注词为线索,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学生也可以在课下自学。语料库中专家的评注非常严谨,能够保证评注和翻译质量的权威性。
针对翻译教学知识体系化不足、翻译教学资源有限等问题,iSmart平台设计了系统的标注词导航,已纳入的双语文本语料达几百万字,并且语料库收集的语料题材比较广泛、文理兼顾,适合本科和硕士不同的翻译水平。除讲解用的语料库之外,还配有大量的习题库。教师课上讲不完的,学生可以在课下自由学习。
该平台在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已使用两年,目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是该平台的内地教学示范基地。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广东第二师范学院、西交利物浦大学等学校也在使用该平台进行教学。由于iSmart走向市场的时间非常短,与传神、雅信、Trados等本地化服务平台相比,目前使用iSmart的学校数量并不多。但从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的使用报告来看,学生和教师对该平台持肯定评价。香港城市大学85%的本科生和91%的硕士生希望能在课程教学结束后继续使用该平台。学生认为该平台容易上手、灵活便捷,使他们有更多的学习动力和自由。香港中文大学的教师认为,iSmart选取的语料难度适中,文本形式多元,有利于课堂教学;标注词清晰、说服力强,可有效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现象和翻译现象;平台的追踪设计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在课下的使用情况;平台的各个模块联系紧密,双语和翻译学习过程比较系统化。
为实训服务的翻译教学平台 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翻译工作模式与传统的翻译工作模式有着明显的差异。传统的翻译工作更多依赖译者个体进行双语文本的处理,而信息化大数据时代的翻译是一项由“双语转换”“管理艺术”“IT技术”结合而成的复杂组合体。翻译服务供应商对从业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职业译员不仅需要具备双语甚至是多语的转换能力,还特别强调团队合作能力,能熟练使用CAT辅助工具等。是否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是否具备翻译项目处理经验,已经成为职业翻译工作者的必要条件。
为了提高学生在职场上的竞争力,帮助学生掌握翻译实战技能,积累项目经验,需要在学习阶段就采用实训或实习的方式对学生进进行培养。“为实训服务的教学平台”就是指教师采用与市场上的职业译员基本相似的工作模式对学生的翻译学习进行指导和实战训练。目前国内比较常用的此类教学平台有传神、雅信和Trados三个品牌。三个品牌的翻译实训教学平台虽各有特点,但大同小异。总体来说,此类平台可实现两大功能:教学管理功能和翻译实训功能。
在教学管理模块下,教师在开课前可以建立自己的课程信息,并把相关的课程资料和翻译素材上传,便于重复利用已建立的课程数据。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与学生实时互动,讲解、点评例文和学生的习作。课后,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实现多种模式的作业批改。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灵活安排自主学习。课程结束后,教师可以在系统中安排在线考试,并进行成绩分析和错误分析。
翻译实训模块以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和翻译团队成员为参考,设计了简化的实训流程。前期的商务环节和后期的辅助环节予以简化,重点放在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环节,翻译活动中的非核心流程和成员则通过情境模拟和虚拟角色完成。这样既能保证实训的针对性,又能保留翻译场景的完整性。
实训模块主要包含两大类:个人实训和团队实训。个人实训是指为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而进行的单项训练,在训练过程中系统会根据学生当前的错误给出实时指导。除译员角色外,团队中的其余角色均由系统虚拟完成,便于学生在课前和课后进行个人技能的训练。团队实训是多人参与的实训方式,教师、学生可组成模拟团队,在平台上开展实训。
3 三类翻译教学平台的比较
三类翻译教学平台各具特色,各有所长。
为教学管理服务的平台的优点与不足 为教学管理服务的平台的最大优点体现在它的开放性和创新性。虽然Blackboard和Moodle并不是针对翻译课程教学而专门设计的,但是它们的设计理念非常符合翻译教学侧重交流互动的要求。教师既是课程的设计者与参与者,也是平台的管理者,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进度、测试成绩等进行跟踪统计。在分析学生在某一阶段的学习效果之后,可以在平台上添加或创造新的模块,对学生的学习进行适时的、科学的、有针对性的指导。
此类平台的弱点体现在它对教师的依赖性较大。此类平台并不具有语料库功能,课堂讲解及课下练习的语料仍需教师自行添加,而这些语料的添加、处理和讲解依靠的是教师自身的判断力和翻译能力,缺乏理论依据,系统性不强,更没有权威专家的评注。在教师本身不具备较高的翻译、教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水平的情况下,此类教学平台很可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为技能技巧训练服务的平台的优点与不足 为技能技巧训练服务的平台的最大优点是权威性和系统性。此类平台的语料全部经过权威专家的审核,无论是源语文本还是目的语文本,均列出详细的、权威的分析和讲解。此类平台的设计是建立在系统的理论知识之上的,涉及的理论包括语言学、翻译学、语言教学法、语料库开发等。所有精标注词的分类均经过科学的系统分析,并非由计算机自行添加,也不是由开发者个人凭借经验随意添加。语料的呈现也是系统性的。所有语料均以篇章的形式呈现,而并不是数据提取式的单个语句,便于使用者从篇章的整体角度对源语文本和目的语文本进行系y的分析。权威性这一优点能够降低对教师翻译能力的依赖性,保证教学质量。系统性这一优点能够让学生通过短时期的强化训练,迅速掌握扎实的翻译技能技巧。
此类平台的弱点在于语料更新速度较慢。由于语料、精标注词的添加均需经过权威专家的审核,因而此类平台的语料库目前所包含的语料数量远远低于为实训服务的平台,语料更新的速度也比较慢。
为实训服务的平台的优点与不足 为实训服务的平台的一大优点是语料库庞大,并且语料的更新速度快。这一平台的使用者并不是单个的个体,而是一个团队。团队中的任何成员所完成的双语文本都可以随时放入本团队所使用的语料库中,团队中的任何成员也都有权限查看或使用其他成员输入的双语文本。此外,团队还可以通过购买语料库的方式,购买开发方或其他团队已经完成的语料库。从理论上来说,任何一个平台的使用者都可能成为语料库的建设者。因此,语料库的扩展和更新并不需要平台的最高管理者统一授权,使用者就可以较自由地完成扩展和更新操作。
此类平台的另一大优点是与职场上的实际操作非常接近。在项目处理流程方面,为翻译实训服务的教学平台在设计上参考了实际翻译项目处理流程,虽然经过一定程度的简化,但与职场上的实际流程基本相同。简化的部分主要是前期的商务环节和后期的辅助环节,因为这两个环节的重点并不在于培养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也超出了授课教师的能力范围。未经任何简化的部分主要是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密切相关的翻译活动的生产及管理流程,这两个流程对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至关重要,也是教师授课内容的重点。
此类教学平台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由于无法以篇章的形式呈现语料,当计算机给出备选翻译时,学生对语料的挑选方法很可能仍然来源于教师印象式的教学方式。在很多情况下,双语翻译需要考虑上下文以及篇章的整体特点,而不是单纯地以语句为单位来确定特定词汇或句式的选择。学生对源语的分析和对目的语的形成、选择和翻译是在篇章的基础上逐渐建构起来的。也就是说,学生的翻译技能与技巧的学习需要外部因素的不断刺激,通过积累个体的经验而逐渐建构起来。虽然此类平台有强大的术语库和语料库功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相似的术语或语料只能以单句的形式呈现出来,而不是以篇章的形式。缺少了篇章这个外部因素,学生个体的分析能力很可能无法建构,从而导致在翻译实践过程中,学生依赖的仍然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印象式教学方式传授的“翻译知识”,而不是通过外部因素的刺激而建构起来的“翻译技能”。
其次,术语库和语料库的质量无法得到保证。为实训服务的教学平台属于本地化服务平台,是建立在对数据进行搜索提取的计算机功能之上的,因此,它们的使用范围仅止于数据提取。一方面,从理论上来讲,任何此类平台的使用者都有权扩展术语库和语料库,而这一扩展的过程并不总是能够得到翻译专家的权威指导,因此,术语库和语料库的质量并不稳定;另一方面,虽然术语库和语料库中有标注词,但标注词的添加是由计算机自动完成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计算机只具备识别功能,并不具备分析功能,因而由算机自动添加的标注词也会降低术语库和语料库的可靠性。
4 结论
三类翻译教学平台各有所长,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师资水平、硬件设施、学生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合自己的翻译教学平台。如果硬件条件允许,尽量同时配备三类翻译教学平台,以满足不同年级、不同水平的学生的需求;如果硬件条件有限,至少应配备一套为实训服务的平台,这样可以与翻译市场实现良好的对接,毕业生能够较快地适应职场需求。
在生源水平并不太高的情况下,可以同时配备两套平台:技能技巧平台和实训平台。先通过技能技巧平台提高学生的基本翻译技能,再通过实训平台综合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在生源水平较高的情况下,可以综合使用教学管理平台和实训平台。教师可以利用教学管理平台的创新性和灵活性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也可以利用实训平台来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的职场。
总之,翻译教学平台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此外,在配备了相应的教学平台之后,需要教师和学生提高对教学平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翻译教学平台的优势,更好地为翻译教学服务。参考文献
[1]Chan Sin-wai. A 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Technology[M].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4:258.
[2]王华树.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5(2):17-20.
[3]韦建华.基于Moodle平台人机互动翻译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9(4):108-113.
[4]成晓光.社会建构主义的语言哲学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1):3-7.
篇9
一、研究的背景
能力本位教育是以提倡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职业教育体系,是以提高学习者岗位所需的实际工作能力为重要目标的教育理念。该理念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之后传入北美洲、欧亚及大洋洲等国家,至20世纪90年代初,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均以能力本位教育思想作为基础,设计和安排职业教育的内容。能力本位教育以其独特的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关注和重视,引领了全球高等职教教学发展进程,成为国际最为流行的一种职教改革思潮。关于职业能力的构成,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诠释,著名管理学家罗伯特・卡茨(Robert L. Katz)认为,职场中的人们尤其管理者,应具备三种基本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与技术技能。《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作为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中占据重要位置,其教学设计理应围绕着学生的概念、人际和技术技能的培养来进行。然而,从当前的教育教学实践来看,由于在教学设计时通常比较强调对学生进行技术操作能力的训练,较为忽视学生人际沟通能力与决策管理等概念能力的培养,使得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学生仅掌握了前厅与客房服务中部分基础性的操作性技能,而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提升微弱,不利于学生对本专业的正确认识和高质量就业。为实现学生全面综合能力的提升,加强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显得十分必要。
二、文献综述与概念模型
现有研究者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乃旅游与酒店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其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行业客观需要和学生能力培养等不相匹配,为适应行业发展需求,学者们分别从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选取、教学师资配备等方面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一)关于教学场地的选择
余美珠、李应春(2011)等认为,应通过模拟实验室的应用,让学生在模拟操作过程中掌握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及技能。王小娟(2008)和赵豫西、练建华(2012)等学者则认为,《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对实践的要求十分高,传统的以教室为主要场地的授课平台不能让学生切实地感受到酒店的工作氛围、不能很好地体验酒店服务工作的性质与辛苦程度,抽象的学习也无法让学生对酒店运作加以系统了解。因此,将该门课程的授课场地由学校内的教室或实训室转移到酒店内部,实现完全实景教学,将有利于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理论,并将理论切实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二)对于教学方法的选取
王飞(2013)、邓峰(2014)、杨问芝(2010)、沈蓓芬(2015)、徐秀平(2015)等认为,应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引入项目驱动教学法,为提高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和学习效果,教师在课前将本门课程分为若干项目模块、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项目模块,再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分组演练,最后教师对每组的表现进行点评与总结。张丹丹(2012)认为,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应在课程教学中多采用案例教学,利用酒店前厅与客房服务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引导启发学生解决酒店管理中的问题。此外,还可利用角色扮演及情景化教学法,增加课堂的直观感受,帮助学生进行知识转移与构建。李光宇(2011)重点阐述了情景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在《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三)关于教学师资配备
王小娟(2008)认为,由于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部分教师从高校毕业直接进入教学岗位,一般没有太多的行业工作背景,导致授课知识与酒店的实际所需脱节;另一部分教师之前虽有过相关行业工作经验,课堂上能够引用各种具体案例与理论教学相结合,但离开企业一段时间后,其实践经验不再适应当前酒店业发展现状。因此,怎样加强《前厅客房管理与服务》课程教学中师资力量,是提升教学效果、培养优质酒店管理人才的重要一环,而选派既具备理论知识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到现场任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赵豫西(2012)也认为,组建一支由企业家和中青年教师共同组成的实践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让其担任前厅客房课程的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综上可知,当前学者们对于《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成果集中在教学方法的选取方面,部分学者关注到教学场地与师资队伍建设对提升本课程教学效果的重要性。而本文认为,教学效果的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教师、学生、教学环境与教学手段共同作用的结果,不能割裂出某一点来单独谈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基于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教学设计,应涵括教学场地选择、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师资的构建三个方面(见图1)。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前厅客房课程教学构想与实施
国际上现有的典型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为瑞士洛桑模式、美国康奈尔模式、澳大利亚模式和日本模式,这几种模式中都特别注重实践教学场地和师资力量的建设,注重学生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积累。
(一)能力思维下的教学场地选择
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澳大利亚蓝山酒店管理学院等为国际公认的成功酒店管理人才培养院校,这些院校均注重教学基地的情景化,即学校与酒店的有机融合,部分院校甚至以店为校,让学生能全方位感受酒店文化氛围,在实践中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与管理经验相联系。鉴于我国旅游酒店管理相关院校当前的现实情况,比较难做到店校合一,因此,利用学生实习期的相关酒店资源进行课程教学显得颇为重要。此外,前厅和客房相关管理与操作知识教学对实物的依赖性较强,并非通过教师抽象地讲解学生就能掌握,而将《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安排在酒店实习期进行,能更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前厅及客房的工作规则及管理知识,更快速有效地让学生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的概念技能与操作技能的融合。
此外,实习酒店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场地,也是教学中重要的素材来源,酒店文化极大地影响着实习学生的能力培养。所以,选择具有良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的酒店作为学生实习基地和课程教学实施场所,将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能力目标下的教学组织形式
能力本位下的课程教学组织,通常是指课程的课前准备、课堂实施、课后辅导与课程评价等都应围绕着学生的能力培养来进行。为更好实现《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目标,先要了解该门课程教学的具体能力要求(见表1)。
1、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包括:对学生的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辅助素材的准备,课堂教学方法和课程评价考核方式的设计。从我国现有的酒店实习方式来看,学生通常在酒店进行定岗式顶岗实习,即学生进入酒店后会被固定在某一岗位上工作直至实习结束。定岗式顶岗实习方式决定了学生只会对酒店某一固定工作岗位的工作流程与所需技能比较熟悉,对其他工作岗位知识知之甚少。此外,高校学生在酒店实习期,通常被安排在低端工作岗位,很少能接触酒店管理性知识的培训与学习。基于以上现实,教师在对《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时,应侧重“管理”相关的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教学,而对于前厅和客房操作技能的学习,则可通过同伴协助为主、教师引导为辅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方式上,应以学生为主导,采取情景教学、角色扮演为主的项目导向方式,教师在整个课堂中仅起组织、引导作用。在课程考核评价方式选择上,除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考核,更应突出对学生人际技能与概念技能的考核。
2、课程实施
《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能力教学实施主要从三个方面开展,首先是前厅与客房部的操作技能培养,该部分的教学主要采取小组任务式情景教学模式。即先将前厅常见的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预定、入住登记、离店结账、礼宾服务、应求服务5个任务模块,将客房部的常见操作性工作分为客房清扫、客房设施设备管理、客房安全管理3个任务模块,再将这8个任务模块分配给相应工作岗位的学生,由他们通过情景剧、场景再现等方式,将岗位相关操作知识传授给其他没有相关岗位工作经验的同学。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中,教师主要负责对学生的情景剧设计等进行指导,并对各岗位的接待流程知识及重点环节进行总结完善与提醒。其次是人际技能的培养,教师要求每位学生必须总结3个以上酒店实习期间的人际沟通事例,教师组织学生对这些事例进行讨论分析,最后总结出酒店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过程中正确的对客沟通与上下级员工间沟通的技巧。最后是对学生概念技能的培养,因为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极少有进入管理层学习的机会,所以更需要发挥授课教师在学生概念技能培养中的作用。授课教师一般要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形象生动地了解酒店客房价格制定、控制及调整的方法,掌握酒店员工招聘、培训、激励的方式,授课教师还可适当邀请学生实习酒店中富有管理经验的人员给学生讲解酒店如何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塑造企业品牌形象。
3、课后辅导
课后辅导主要是教师通过邮件、QQ讨论群、微信群等方式,给学生提供相应的课程答疑解惑支持和必要的课程知识支持。由于酒店授课环境的特殊性,学生需要在不耽误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完成学业学习,而在工作之余,学生不一定有心力对前厅客房服务管理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与总结。为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教师每周可选择一个近期发生的前厅与客房管理中的典型案例,在约定的网络交流群中与学生进行探讨,并要求每个学生都要对该论题发表观点,周末时授课教师再对该论题进行点评、总结。同时,教师可把授课内容和收集到的有价值的资料分享到网络交流群中,以方便满足学生再次学习需要。
4、课程评价
能力本位的课程评价方式是一种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评价,考评的因子包含了对学生技术技能、人际技能和概念技能的评价,评价方法主要为3600评价法。其中,学生的技术技能分数由其岗位主管、授课教师、同班学生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学生对岗位流程的熟悉情况、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情况;人际技能分数主要由学生所在部门的领导和同事共同给出,主要考核其对客沟通技巧、跟上下级和同级间关系的处理能力;概念技能分由授课教师评定,主要依据学生在情景剧、课堂讨论、每周议题中的表现和最后考核卷的成绩来给定等级。通过这种全方位课程等级评定方式,能较好地引导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全面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拓宽其未来的职业上升空间。
(三)能力视野下的师资队伍构建
优秀的师资是确保课程教学顺利实现的基石,具有丰富酒店实践经验和丰富理论知识的授课教师,是《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课程高效实施的重要因子。然而,现行许多高校酒店专业教师很难做到实践经验与理论知识的完美结合,通常高校教师具有丰富理论知识,但缺乏酒店管理实践经验。为弥补单个教师在综合知识方面的不足,一方面,授课的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个的人,而应是一个团队,该团队是一个以授课教师为核心,涵括酒店的部门经理、学生实习期的岗位师傅团,乃至学生实习中的同伴的团队;另一方面,为了让授课教师能全面了解本行业的发展动态,更好地胜任教学任务,在获得实习酒店同意的前提下,可让授课教师随同学生一起进驻酒店相应岗位进行顶岗工作。
四、结论
篇10
“双减”政策出台后家长们喜忧参半,既有缓解压力之感,又有莫名的不安。家长的担忧聚焦于几个问题:减少学科类校外培训,会不会造成阶层固化?市场需求仍在,会不会造成“私教”盛行?“双减”会不会造成孩子“放羊”?“双减”后,什么样的孩子会脱颖而出......
想弄明白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需要分析“双减”政策的底层逻辑:针对学科教育,要把学科教育回归学校教育的主阵地,减轻家庭负担。
由此可见,“双减”政策将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回归各自的角色。“双减”政策出台前,家庭与学校出现同质化趋势。学校像考场,家里还是像考场。
受市场宣传的影响,家长们大都别无选择又极其负责地将孩子送进培训班或在家给孩子布置额外作业。当校外辅导被政策性叫停,家长们失去了方向。停下来,分析一下政策,找到家长可以尝试的角度。
家长要怎样
把时间还给孩子呢?
文件第二项第5条规定:“分类明确作业总量。学校要确保小学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小学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60分钟,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90分钟。”
第三项第9条规定:“保证课后服务时间。学校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在校内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引导学生自愿参加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原则上不早于当地正常下班时间;对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学校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学校可统筹安排教师实行‘弹性上下班制’。”
根据这两条可以推断:孩子的作业和在校完成作业的时间都会有所调整,那么回家后的自由时间肯定增多,取消校外培训会进一步增加空余时间。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把时间给孩子呢?
一是密切家校联系。积极参加家长会、家长学校,主动与教师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和身心状况,制订有针对性的家校联动教育方案,构建和谐家校关系。
二是更新育儿观念。了解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提升自身育人素质和能力,理性规划孩子未来发展方向,不盲目送孩子参加校外培训。
三是融洽家庭氛围。细心关注孩子思想情绪变化,倾听孩子心声,做孩子的朋友,形成良好沟通互动模式,帮助孩子排忧解难。
四是要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适度安排家务劳动,加强体育锻炼,开展亲子阅读等。加强孩子网络行为监管,及时发现、制止。
五是不妨将重心转移到培养孩子习惯上来。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日积月累、水滴石穿,这个过程离不开外力的推动,经历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过程。阅读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思维的发展;运动的习惯能有效促进注意力和专注力的提高;劳动的习惯能帮助孩子确立正确价值观、责任感,提升独立能力;参与家庭生活的习惯有助于孩子公民意识的培养;兴趣爱好的习惯有助于塑造培养健全人格,全面发展,建立自信,积极健康。好习惯成就好未来,孩子就更容易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内驱力也会更足。
哪些学习习惯很重要
这里列表供大家参考
没了校外辅导
怎么办?
文件第四项第14条规定:“规范培训服务行为。建立培训内容备案与监督制度,制定出台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材料管理办法。严禁超标超前培训,严禁非学科类培训机构从事学科类培训,严禁提供境外教育课程。”
家长对这条规定会本能的出现紧张。没了辅导,考试怎么办?
此时,家长不妨问自己三个问题:
1.孩子通过校外辅导获得了稳定而持久的分数增长吗?2.分数的提高等同于学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吗?3.孩子在接受辅导后,学习习惯和方法有积极、长效的变化吗?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就可以客观地评估校外培训对自己孩子的价值。真正的教育,不在于校外培训机构,而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双结合。好的成绩,不是靠刷题刷出来的,教育肥沃的土壤,还包括家庭和睦、自我驱动等。
再看文件第五项第18条“深化高中招生改革......坚持以学定考,进一步提升中考命题质量,防止偏题、怪题、超过课程标准的难题。逐步提高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命题趋势和招生指标分配。
先看命题。防止偏题、怪题、超标题,那什么题最重要?当然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的题。这就形成了一个系统:课堂--作业--考试--评价。再看招生。文件强调了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比例,其本质是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均衡趋势。
家长还应对户籍所在区域的公办学校有所关注和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师资情况、校园文化、课程建设、学生活动等一系列因素都会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针对这一变化
家长可以怎么办呢
这里列表供家长参考
此外,教育部积极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完善课后服务有关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家长应予以积极配合。学校开展课后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家长接送难、孩子没地方去的问题;可以充分利用课后时间,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内容,为学生提供学习和发展空间;还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随着教育均衡化、区域化的发展,学校间也会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我们常和家长强调:孩子的身上有家长的影子。
家长改变,孩子改变。
“双减”政策后,家长角色回归。
- 上一篇:生物技术数据分析
- 下一篇:高中历史重点知识点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