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整理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整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整理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 学习方法 学习重点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16

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学科,不仅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法,更是延续中华五千年文化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的绵延需要借助语文这门学科,中国的文化振兴也需要语文学科的知识力量。语文教学事业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都决定了我国的文化软实力的高低。因此,语文的学习不容轻视。

语文的学习在不同的学习阶段有不同的学习重点。高中的语文学习更是有其特殊性,这不仅是由高中生的特殊性决定的,还与高中语文学习内容的特殊性有关。因此,学习高中语文时,我们不能简单地等而化之,将其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混为一谈,而是需要我们区别对待,特殊学科特殊学习。那么,现在的高中语文学习到底存在着哪些问题,需要我们来区别对待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学习主次不分,不能把握学习重点

学习语文时应该把握学习重点,这样高中生在预习、听讲、复习等过程中才会有学习的侧重点,能够对重点、难点等进行重点攻破,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是,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却没有把握好这一点,他们往往不分学习的主次,总是选择对课本内容进行通篇复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既浪费了学习的时间,也影响了学习的效率。比如说高中生最常见的问题是在复习语文时习惯性地将课本翻到第一课,从第一页一字一字地复习学习。显而易见,在这反复的复习过程中,高中生语文知识学习最扎实的往往都是前面几篇课文,而后边的几篇课文往往都很陌生。

高中生不能把握语文学习的主次、重点,对已经掌握的知识与陌生的知识不懂得区别对待学习、复习,而反复的习惯性的语文学习方法是无益于他们语文学习进步的。

二、忽略基础知识,学习不扎实

高中语文的学习需要有较好的语文基础,这样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才不会由于基础知识的疏漏而妨碍学习的进行。语文基础知识主要包括:1.字词的准确区分。高中语文考试中经常考查学生对成语、同义词、多音字等的掌握,而这往往也是高中生最容易失分的地方。2.句子的充分把握。语文常常涉及对句子的理解、对病句的分析、对句子成分的判断等等,这都要求高中生有着扎实的语文基础能力。3.诗词的全面记忆。高中语文经常考查古诗词、重点句子的背诵,将诗句或掐头或去尾的,让学生填入空缺的诗句。这不仅考查学生对诗句的记忆把握程度,也是对学生字词掌握能力的考查。

由此可见,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绝对不容小觑,但是高中生却对此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因而导致学习不扎实,考试时容易失分。

三、课外知识了解不多,学习不全面

高中生的课业压力大,学习内容多是事实,但这不代表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忽视性学习。高中语文的学习不仅指课本知识的学习,还要求学生对课外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课外知识的学习是有利于高中生学习语文的,因为课外知识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也可以开拓高中生的学习视野,增加写作的素材。比如写作文时就可以将一些名人轶事等添加进去,丰富作文的内容,增添作文的风采。另一方面,高中语文考试或多或少都会考查高中生对课外知识的把握程度,比如经常会考查学生对四大名著的把握,对《红楼梦》《西游记》等故事情节、人物角色、经典台词等的把握。

课外识的学习是高中语文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中生适当地进行课外阅读,增加课外知识的储备,才可以促进高中生语文的全面学习。

由上可知,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多是因高中生学习方法不恰当而引起的。那么,高中语文到底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一)明确学习重点,把握学习主次

高中生在学习语文时一定要明确学习的重点,这样才有利于设计学习计划。那么怎样明确学习重点呢?1.对语文教师重点强调的知识点、篇章等,进行重点把握。语文教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对于语文知识的学习重点了然于胸。2.将课本与辅导书进行比较学习,把握重点知识。课本上的重点知识在辅导书上多有所侧重,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学习可以清晰学习重点。3.将课本习题、课后作业等重点考查内容列为学习重点。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试卷上、习题上等都罗列了学习的重点知识,对这样的习题进行整理归纳,必然有助于高中生把握学习的重点、主次。

如果高中生能够很好地明确学习的重点,那么在学习时便可以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学习,以免在学习时开小差错过了学习的重点,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重视基础巩固,保证扎实学习

高中生学习语文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巩固基础知识的学习:1.注重归纳。高中语文涉及大量字词的考查,尤其是同音词、多音字等,很容易在学习时产生记忆上的混淆。高中生可以对这类的词语进行归纳整理,方便系统记忆。2.反复复习。语文基础知识点多、繁杂,因而很容易就遗忘。高中生可以利用闲暇时间对整理过的这些基础知识点进行巩固记忆,在反复的记忆过程中加深印象,从而完全吸取知识。3.定期考查。高中生应该定期对所学的基础知识进行考查,从而查漏补缺,巩固学习。高中生往往以为自己对这些知识点把握得很清楚了,但考试时却总是失分,这就是因为平时练习不多,记得不扎实,在考试时一紧张就混淆了记忆。

(三)加强课外学习,保证充分学习

篇2

据调查显示,中学生语文课堂学习效率低下,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习方法不当。大多数学生把语文课堂效率低下的原因归咎于“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学习被动”。【1】这说明,在语文课堂上,由于学生自身学习方法的原因,学习效益在受着明显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语文学习行为规律,优化语文学习行为管理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把语文学习行为提高到” 管理”的高度来认识和理解,更系统,更全面。

(一)优化语文学习目标管理

长期目标管理

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应该与学生的终生发展相关。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是基本要求。当然,学习语文的长期目标也可以是开发智力和挖掘潜能。学习语文的另一个长期目标是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增进学生的精神追求。

中期目标管理

中期目标通常是指在未来3到5年内要实现的目标,是实现长期目标的关键一环。例如,高中3年要考上理想的大学,就必须为此全力以赴。

短期目标管理

短期目标,可以设定在未来的1个学期或1个学年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实现一系列的短期目标才能保证顺利实现中期目标。例如,清华大学的高考成绩在我省平均要求636分,那么你的短期目标就是保证每学年的平均成绩都不低于636分。

最近目标管理

如果你不做完今天的课后作业,你就不能保证这学年的平均成绩达到636分。最近目标就是指那些能引导你实现短期目标的那些目标。这就是“各个击破”原则的精髓所在。

设定目标最忌的是拖延时间。如果你把每个目标分解成更小的目标,直到任务表上所列出的每个目标都能在30分钟或1小时内完成,这样你就已经找到对付拖延时间的好办法了。

(二)优化语文学习时间管理

很多时候,学生不知道怎样利用时间学习语文。有的坐半天什么都没学进去,有的整天在学,成绩却不见提高。他们都应该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方法----ABC分类法【2】

1.将语文知识按轻重缓急分为:A(最重要)、B(次重要)、C(一般重要)三类;

2.按优先原则安排语文知识学习顺序,粗略估计各项工作时间和占用百分比;

3.记录实际耗用的学习时间;

4.每天进行计划时间安排与耗用时间对比,分析时间运用效率;

5.重新调整自己的时间安排,更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

选择最佳的学习时间学习语文

人在一天的不同时期,有四个学习学习的高效期。

第一个学习高效期:早上起床后,此时学习一些难记忆但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如生字生词、必背课文、诗词等。此时适宜大声念,会有利于记忆。

第二个学习高效期:上午8点至10点,人的精力充沛,大脑易兴奋,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认知能力和处理能力较强,此时是攻克难题的大好时机,应充分利用来做理解型的阅读题。

第三个学习高效期:下午6点至8点,也是用脑的最佳时刻,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当天学过的语文知识,加深印象,分门别类归纳整理,也是整理笔记的黄金时机。

第四个学习高效期:入睡前一小时。利用这段时间来加深印象,特别对一些难于记忆的长篇背诵加以复习,则不易遗忘。

试试下面的建议,改变语文学习状态

1.每天一节语文课,要用双倍的时间来复习、思考、总结。 同学们习惯于制定计划,但在真正执行的时候,却忽略了思考、总结的重要性、必要性。在课堂上,学生个体对一节课所讲的语文知东西只能有个了解,真正要达到熟练的掌握程度,花时间是唯一的法宝。

2.用精力最好的时间来解决难度最大的语文问题。 要有禁“欲”精神,太多的学生喜欢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己喜欢学的科目上,喜欢避难就易。却不知,解决了困难的知识点或不懂的知识点才算得上真正的进步。因此,要建立起根据需要来学习的学习理念,而不是简单的根据兴趣来学习。真正的学习需要是难点知识或不懂的语文知识。

3.避免长时间的学习一门科目或同一类知识。拿语文来说,很多同学总喜欢长时间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要懂得适当的转换。一般情况下,不要连续3个小时学习或训练同一种类型的题型,这样有利于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劳逸结合是学好语文的又一大法宝。

(三)优化高中语文知识(阶段性基础知识、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管理

分清语文知识类型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根据知识的时效性特点,这里把高中所要求管理的语文知识分为阶段性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素质知识。

这里要讲的阶段性基础知识指的是以高考考试大纲为指导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可分为语文积累和语文综合运用知识两部分。语文积累方面有八项基本考点。其中识记层面四个考点,一是拼音认读汉字,二是汉字的形音意,三是常用汉字的规范书写,四是准确默写新课标要求背诵的近50篇优秀诗文的句、段、篇。语文综合运用方面有三个考点,内容全部是从表达层面上进行要求,具体的形式分别是古诗词曲鉴赏、现代文阅读以及大小作文三个点上进行考查。

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质知识则是为了培养综合素质好,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健康人格,能够迅速适应高信息化、知识化未来社会发展的人,立足于人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语文实践,建构起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性知识。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来介定这一层面的的知识。它不但包含语文的积累、语感、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更包含思维品质、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特别是“思想观念”等。

那么,怎样管理好高中语文知识呢?首先,要加强阶段性语文基础知识的训练。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语文基础性知识,掌握必要的汉字音形义的知识、基本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常用的段落和篇章结构知识、基本阅读和写作方法知识等知识,多讲小技巧,在量(基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为质(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的飞跃奠定基础。其次,教学中要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如,勤查工具书的习惯,勤记笔记的习惯,专注听讲的习惯,书写整洁的习惯等。另外,还要加强学生深厚的文化素养。语文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并借鉴与吸收民族的文化的精髓;尊重多元的世界文化,采收人类优秀的文化养分。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构建

高中语文是一门集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学科,高中语文学习不仅关系到语文水平的提高,还对其他学科的学习有所帮助。课堂教学是学生接受知识的最主要方式,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成为高中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

一、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

(一)语文课既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如语音、文字、语法、修辞、逻辑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更要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即学生的朗读、默读、复述、背诵、看图说话、对话、发言演讲、写话、作文等等方面的实际操作语言的能力。培养这些能力的正确途径就是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从而习得语文能力“习得性”原则在教学中具体表现在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教学是教会学生学习,通过树立目标、群体教学、评价、矫正.学生就可以“掌握”学习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学会”上。是语文高效课堂的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的“语感”培养。

(二)当前的素质教育要求打破升学主义的束缚,主张多价值教育,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性格、兴趣爱好、需要等来培养学生和发展学生,使之成为个性化的主体,身心和谐统一的个体。它有两个涵义,其一,语文教学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健全人格.在感情、有个性、有创造思维的公民。其二,语文教师走自己的教学风格之路,形成富有艺术的“个性化教学”。

(三)“民主化”教学原则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陶行之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发挥到高峰”教师应是学生的“引导者”、“伙伴”、“朋友”、与学生平等相处.课堂上教师态度温和、方法灵活、创造和谐、宽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做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使学生主动学习语文。

二、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

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教育思想的变革.促进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与所有因素不断发生变化。课堂教学要讲求效益与公平.充分发挥学生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个性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学生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充满创造性.教师不应该拘泥于教学模式和原有教案设计的束缚。

课堂教学环节的优化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熏要的作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教师的主观能动性,教师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对知识只是被动的接受,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昏昏欲睡,课堂效率低下。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归还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模式。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的方法,优化教学环节,情境教学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作者渲染的氛围,不但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比如在学习《兰亭集序》一课时,学生一般会觉得文言文枯燥乏味,但对作者王羲之的轶事却有很大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王羲之生活中的故事作为开端。让学生了解王羲之的生活背景和性格特点.进而引出本节课的课文。让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学习.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创设教学情境,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过程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堂提问、课堂教学的灵活处理和教学方式的探究。课堂提问是思考的起源,当有疑问就应及时提出,并获得解答,我们把教学当作是一门艺术,课堂提问就是这门艺术的起源,精彩的提问不仅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还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事实证明大多数学生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将所学知识忘得一干二净,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众多因素,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对知识的记忆不够深刻。课堂提问本就是一项设疑、激趣、引思的过程,把握课堂提问的时机、程度和对象,才能将课堂提问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课堂教学除知识对流的主线外,还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由于高中生的自我控制和判断能力有限,外界主、客观因素对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师应积极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生动教学情境,使相对枯燥的语文知识呈现出动感和灵性,以此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兴奋点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习的内驱动力逐步由好奇升华为兴趣,在轻松、和谐、愉悦中兴趣盎然地掌握语文知识。

四、良好的预习是延伸知识构架

篇4

怎样做好初中、高中两个学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呢?

一、温故知新,循序渐进

教师要熟悉初中教材,作好衔接的准备工作。现行初中新编教材系统安排了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阶段性目标,总共五大项四十个语文活动,内容全面,实用性强。课标还专门介绍了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的建议、课外读物的建议、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高一教师应将初中教材的有关内容进行分类整理,结合高中教材分项列出对应的知识体系和训练序列,恰当安排衔接计划。例如高中教材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 “语文必修一”至“语文必修五” 五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是综合的,体现“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目标和内容。学生通过必修课程的学习,应该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和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在语文的应用、鉴赏和探究等方面比较均衡地发展,为以后有选择地学习打下基础。与此对应的内容,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目标的设计思路是九年一贯,整体设计,尽可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所以整个目标系统分为总目标和阶段目标两部分。就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说,纵向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和能力这三个维度,但这是隐性的线索;横向则是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这是显性的呈现。其中综合性学习属于学习方式,与前四个方面的内容不在一个层面,在现阶段特别需要予以重视,所以把它专门列出,加以强调。

这样把高、初中有关的知识集中在一起进行训练,衔接自然,温故知新,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二、着眼基础,融会贯通

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好基础知识的衔接。高中语文的课程目标指出通过高中语文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在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五方面获得发展,应该继续关注学生的语言积累以及语感和思维的发展,帮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增强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教学还应体现高中课程的共同价值,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协作和分享。高中教材有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散文、诗歌、实用文等文体,能与之对应衔接的有初中的记叙文、散文、说明文、议论文等与之对应。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结合初中相关的知识内容,了解每一种文体文章的特点和阅读的规律。在具体操作中,要在学生独立研读课文的基础上把握课文内容,分清文章层次,理清作者思路,明确中心意思,领会写作意图,评价内容和写法。由学生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经互相研讨,以谋求结论。教师根据情况,适时引导,教会方法,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由学生自己下结论,如有不妥,教师纠正。

事实证明,初中教材的一些基础知识,由于受年龄、知识水平等局限,学生未必完全明白,进入高中后要求学生回过头认真研读,居高临下,融会贯通,定有新的收获。强化思维训练,培养语文能力。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注意培养能力。分析、综合是思维的过程,概括是思维的基础,培养概括力又是语文能力的基矗在日常生活中的听说读写,说和写要有明确的中心,听和读要了解其说和写的意图,这种表明自己的观点,明确对方的意图,都必须概括。只有概括,才能见物知类,触类旁通,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另外,在思维训练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培养思维品质。即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和敏捷性。比如对词语的深刻理解就要注意语境,离开语境理解词语,就是静止的、简单的、表层次的,注意语境的多方面因素,才能理解到词语是动态的、综合多种因素的、深层次的。在这样的分析、综合过程中,也就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的能力也就有综合性。再如在阅读课文方面,初中只要求“感知”课文内容,即对课文有一个直接的反映,简单的认识;而高中则要求学生“把握”课文内容,也就是要占有课文所涉及到的知识,要变作者的认识为自己的认识,这就要求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并以此为基础分析课文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分析作者的思路及写作方法等。这种从“感知”课文内容到“把握”课文内容的训练过程,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由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轨迹。高中阶段的教学衔接工作做得好,这个转变就好,对教学就有利。高中阶段的练习中的问答题,是学生最难掌握的,要想作出符合题意的答案来,必须要有较强的概括力。如果重视回答问题的思维过程训练,也是可以逐步培养的。首先进行分析,认准解题方向,根据要求提出答案的要点,对要点之间的关系作分析后,理清答案的思路,最后组织语句作出解答。这个答题过程的分解,培养了思维品质,训练了概括能力,提高了语文能力。

篇5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语文 创新教学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倡导创新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是符合教育教学发展的时代趋势的必要手段和发展的正确方式。在当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由于长期的传统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惯性,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落后的发展问题,以现代化的眼光观察,这些问题将成为高中语文发展中的局限性力量。为此,教师要充分认识高中语文创新性教学的实现途径,这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及整个语文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积极转变教学理念,主动实现教学手法和教学手段的创新性发现,成为当下改善高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急需之举。具体来讲,高中语文教师要想逐步实现语文课堂的创新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理念

任何一门学科的教授中,教学理念的转变对整个教学模式的应用都具有引导性作用,教师具备了新的教学理念就会逐渐完善自身教学方式,否则坚守传统的教学思维和教学理念会导致教师故步自封,脱离社会及素质教育的要求。因此,教师要想改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际,实现创新性教学的目标,就应该先从教学观念入手,为创新教学的整体框架搭建奠定良好的基础。

我们所讲的创新性教学理念是指符合时展要求的,体现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发展思路的教学理念,主要是在其与传统性的教学理念相比较时,体现教师的教学认识、教学观念及教学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不同。具体来讲,有以下表现形式:

首先,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理念中,教师教学以教师为主,而不是以学生为主,而创新后的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真正做到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技巧的使用,切实以学生学习为落脚点和出发点,切实做到“一切为了学生”,打造“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

其次,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停留在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上,对知识学习以外的学习方法等技能有所忽略。而创新以后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理念则要求教师在设定教学目标的时候,除了要照顾学生对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以外,还要照顾到知识学习以外的技能的培养,照顾到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和人生观念等方面。

除此以外,在传统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学生往往处于课堂学习中的被动位置,整个课堂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发挥思考的能动性,也很难激发自主思考的热情和积极性。新课程改革以后的创新性教学理念,更加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性地位,注重对学生自主动脑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其自主探究、自我创新能力的激发。总之,从学生的长远健康发展的角度看,教师要想构建创新型课堂,就应该实现教学理念的创新。

二、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创新性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将会促进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实现。在传统的教学理念引导下,教师往往会采取“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学生在长时间的听讲过程中逐渐失去听讲兴趣,并逐渐失去自我参与课堂的热情和积极性,长此下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受到打压,而在缺乏兴趣引导的课堂学习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很难集中。为此,教师要引以为鉴,在打造创新性的课堂教学时,创新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具体来讲,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教师创设教学情境的途径加以实现。比如,教师在讲解《荷塘月色》一课时,可以在课前通过时代背景的渲染、语言描述等方式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夜晚情景当中,让学生在宁静的氛围中,感受一个内心装载了压力和不安的人的心理动态。同时,教师营造的静的环境将使得学生在动景和静景的对比下,感受到作者内心的不安情绪。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也就是说,教师多给予学生课堂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先要对学生进行小组划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对不同的问题进行讨论,选出小组代表对小组意见进行陈述,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及时评价和总结。

三、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创新教学手段

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使用与教学手法相适应的教学手段。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受现实条件水平的限制,教师教学手段的应用往往停留在黑板、粉笔这样的板书工具的层面。当下,随着时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伴随网络信息技术发展而来的多媒体技术也在课堂教学的领域中获得使用空间。

篇6

【关键词】整理 试卷 分析与总结 答题框架

各种类型的考试对高中生来说再平常不过,试卷凝结着出题者的智慧和心血,学生答题纸上那些尚不完美的答案是考生思维现状的显现,如果往日的试卷给师生留下的印象只是一个分数,对于当初苦苦追寻而不得分数的原因、以后再遇到此类题目的对策,却不作深层次的思考,这是学习资源的一种浪费。

怎样才能实现语文试卷的有效利用?

近年来,我尝试着让学生主动去整理试卷,即在每次评讲试卷之后,我鼓励学生结合自己的答题情况,选择一些典型题目并其答案整理到积累本上;然后,分析题目的特点、答案的设置,进而分析题目与答案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自己的答案,找出在审题、语言表达等方面的不足,写出对自己的提醒、以后做此类题目应注意的事项,最终在头脑中建构某类题目的答题框架。

我和学生们商定了一些整理的方法和原则,我们习惯上将试卷分为:基础知识、语言知识与运用(以下简称“语知”)、作文三大部分进行整理。基础知识包括语音、成语、病句、名句默写和文言阅读中的实词、翻译等识记的知识点。这一部分主要是整理自己暂时还没有掌握的知识点,进而夯实知识功底。如在字音题的四个选项中寻找自己尚感陌生的词语,文言实词除了题目中出现的实词、虚词,还可以从原文中再找出几个重点词语进行整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词语的整理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而作文资料的整理主要是积累试卷中可供借鉴的素材和语句,如文言文中的人物故事、现代文中的精美词句,等等。

最值得探究的是“语知”部分的整理,主要包括诗歌鉴赏和现代文阅读。具体整理方法和原则如下:

选择失分较多(失去分值一半以上)的题目进行重点整理。“主观题具有开放性高的特点,给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考查考生思维的结果,也考查考生思维的过程。”失分多的答案正好能反映学生做题方法和思维方式上的严重不足,因而这些题目应该成为师生大可有为的重要资源。广东广雅中学的肖广慧老师认为,将错误答案直接告诉学生的做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不利于引发他们对答题规律的探究和思维方法的改进。学生把这些题目整理在一起,更容易发现自己的不足,进而改进方法、提升自己的思维水平。

对题目进行分类整理。“就某一个知识点从试卷呈现的问题向具有相似性的另一些问题拓展延伸,使学生对所研究的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把知识点联系紧密、考查角度相似的题目整理在一起,然后在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找出某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案。

整理答案比较规范的题目。如有些诗歌鉴赏题目,所提供的参考答案语句冗长且不够规范。而高考和一些质量较高的参考答案则角度明确、语言简洁,不拖泥带水,这样的答案无论思考角度,还是语言组织,都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整理时切口要小、要有的放矢。整理的切口要小,目标要明确,针对自己的得失情况,每次确定两三个整理目标。

把题目搬到本子上只是整理的第一步,更重要的是之后的分析、归纳和总结。2013年4月我校高一月考的现代文阅读《稻草人》,一位同学整理的是14题:文中父亲说,“用不了几十年,稻草人在大地上怕要消遁了”“稻草人去了,以后也不会有了”,请分析这两句话的深刻含义。该生的反思为:①谁说的话就应该反映谁的看法和态度;②结合语境,“父亲”在什么场合说的这些话,为什么这样说,表现他怎样的心理和情感。另一位同学整理的是15题: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他反思道:先梳理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哪些故事;再看涉及哪些人(父亲、我和侄子),对于稻草人的去留问题,他们各自的态度如何;最后要明确:探究类题目一般是围绕文章的主题去分析,所以要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

整理的过程是一个慢慢领悟的过程,需要及时回顾整理,领悟其中的内容,进而学会知识的迁移。早读课学生可以花些时间去读,在品读过程中去感知参考答案的遣词造句,去质疑其合理性并探究参考答案的弹性空间。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因而我还定期组织学生交流整理的感悟、心得,以期精神成果的共享。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之间也会相互促进,他们会感受到别人思考的深度,也会去效仿、学习,甚至更为努力。

市场上也有现成的错题集出售,但我还是坚持让学生亲自整理。因为市场的错题集收录的是常见的易错知识点,而每个学生的基础和思维方式不同,他们在考试中的得失也就不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地去整理,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收益最大;同时学生对自己亲历的失分题目印象很深刻,再遇到同类题目,他们就能很快调动起头脑中已有的储备。

一段时间之后,学生整理本的内容丰富起来,面对未来的考试他们也就多了几分从容。“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一个在不断整理、积累中慢慢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赵静宇.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主观题系统误差产生的原因分析. 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3):7.

篇7

高中语文总复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近年来,由于教育部对体制改革与教学过程的不断优化,对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引起了高度的认识。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合理的方法指导学生复习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就是严格遵循高中语文复习教学规律,采用有效的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一来,才可以切实提高高中语文总复习的质量,在使学生获得较好的语文成绩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作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与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希望可以对高中语文总复习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复习技巧 探讨

1.前 言

进入高三阶段后,证明学生已经踏上高考的路途。众所周知,高三教学不仅非常枯燥,而且非常艰辛,因此,想要从根本上提高语文复习的质量,既要求教师应该认真工作、刻苦钻研,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总结,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做出巨大努力。以下是对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和方法进行的详细阐述。

2.正确对待复习

在高中语文总复习阶段,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复习等同于复收,借助复习弥补之前的学习漏洞,这样一来,教师只是让学生进行简单的练习,有些采用课堂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回答;也有些教师只是粗略地将重点知识重复一遍;甚至有些教师认为复习课可上可不上,并没有布置更多的学习任务。然而,上述观点是非常错误的。事实上,复习是整个高中教学阶段不可缺少的内容,特别是进入高三阶段,总复习极其重要。教师引导学生科学的复习,能够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以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并且,通过对高中语文的总复习,能够使学生及时查缺补漏,教师可以举一反三,及时弥补教学不足。这样一来,教师必须正确对待语文的总复习,同时还要制定一套完善、可行性较强的复习计划,认真备课、采用合理的复习方法,从而提高高中语文复习的质量。所以,复习质量的提高,教师的任务极其艰巨。

3.优化复习教学的创新性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高中语文复习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要受传统教学方法的约束和限制,更多的是让学生进行创新思考。例如,在鉴赏诗歌过程中,通常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其中,“知人”指的是将作者和作品紧密联系在一起;“论世”指的是要将作者所处的时代与背景加以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作品。近年来,高考始终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为减少猜题、押题产生的负面影响,考试题目的诗歌尽量不选择名家名篇。这样一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诗歌鉴赏时,应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情感,传授给学生一套鉴赏诗歌的可行性办法。

4.明确复习目标

对于高中语文复习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在进入语文总复习阶段,应该熟练掌握知识体系进行合理复习,重点是对重点和难点的复习,这样一来,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减少解题阻碍,紧扣得分点。其次,结合课程标准进行复习。高中语文复习按照题型、内容等完成复习目标。尤其是教师把握好题目的难易程度,如果选择的复习题目较难,那么很容易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题目难度偏小,又达不到考查学生的目的。再次,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复习。教师要正确把握学生的求知心理,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要分别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因材施教。

5.突破重点与难点

近年来,高考试卷中,对诗歌或者文章的鉴赏比例非常大。这样一来,“赏析”成为语文复习较难的一类题目,由于大多数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太多的知识储备,因此,担心此类问题的学习。一般来说,对诗歌、文章的赏析都是对作品写作技巧、内容等进行理解,任何一种问题都离不开上述题目的分析。只有多进行此类练习,便会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由此看来,想要从根本上解决此问题是非常简单的。

6.总结复习规律

在进入高中语文复习阶段后,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清知识结构,进而找出规律。例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不善于运用成语,但是,对成语的应用又是很常见的题目。所以,在复习阶段要进行总结。如,在语句中应用“络绎不绝”一成语时,应用的对象是人,而不能是其他事物。

7.优化复习方法

高中语文复习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准确解决的能力。想要达到此目标,只靠教师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最主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和解题。因此,教师就应该帮助学生总结解题技巧。例如,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快速阅读文章、通过所学知识,大概了解其内容;第二,结合题目要求,在文章快速找到此句子;第三,试着去翻译,从而找出最为合适的答案。如果题目要求翻译文章的某句话,那么就要把它放在文章中的段落中去理解,结合语境,其他和所翻译语句无关的直接可以不考虑。一般来说,解决文言文题目的思路大致相同,尽管出题的方式多样化,而学生只要熟练掌握解决方法,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语文总复习的效率,使学生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8.回归教材,强化语文复习导向性

高中语文复了需要题海式训练,还需要强化利用课本。对于学生来讲,学习语文更重要的是触类旁通,所以,回归教材是提高语文复习效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对于语文的复习,学生需要对复习资料进行精心挑选,但是广度与深度不如教材。第一是其涉及面比教材更加全面,第二是深浅度把握不如教材适中。因此,教材才是最好的复习资料。

总体来说,想要使语文复习收到良好的学习效率,教师就必须结合教材要求,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利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复习,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复习教学过程中,从而快速深入地加深对语文知识的理解,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在高考中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从而在实践生活中,能够更好地应用语文知识。

【参考文献】

[1]张丽辉.浅谈高中语文总复习[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2(10)

[2]郝建梅.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总复习技巧探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23)

篇8

关键词:阅读心向;阅读期待;高中古典诗歌

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高中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审美、探究能力为目标,偏重于对基础知识的运用。教学大纲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语文提高整体把握文本内容,归纳总结文章要点,独立进行阅读材料分析、判断的能力。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朗诵、理解、记忆、运用古典诗歌外,还应加强对学生鉴赏、联想等能力的培养。这对高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擅长开发、利用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古典诗歌知识的深度、广度。

一、解读“阅读心向”“阅读期待”的内涵

笔者根据文献资料,并结合教学实践,对“阅读心向”“阅读期待”的内涵进行了整理、内化。

(一)阅读心向

阅读心向,即阅读心理的倾向,主要包括阅读愿望、阅读动机、阅读心境、阅读兴趣四个部分。积极向上的阅读心向是提高阅读效率的必要条件。学生在进行语文阅读之前,做好“主动接受”的心理准备,是促进语文教学的关键点。语文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阅读心向,进而使其养成主动阅读的习惯、态度。

(二)阅读期待

阅读期待从心理学角度属于迫切求知,阅读者开始阅读之前就已经在内心深处对情景、期望进行了预设。读者的知识水平、个人喜好、鉴赏水平等能够在阅读期待中得到充分的体现。

阅读期待蕴含了拟定期待、实现期待两个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提出问题等环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参与阅读。

二、“阅读心向”“阅读期待”理论优化高中古典诗歌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策略

(一)“阅读心向”的应用策略

1.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起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生的心理需求一般受认知、写作、审美等因素的影响,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刺激学生。

(1)认知欲。认知在心理学中是指通过形成概念、知觉、判断或想象等心理活动来获取知识的过程,即个体思维进行信息处理的心理功能。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抓住学生的认知心理开展教学。例如,在教学屈原的《离骚》时,教师可以播放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视频,从而调动学生的认知兴趣,接着引入屈原与端午节的渊源故事。

(2)引导学生创作的欲望。在进行古诗学习前,教师可以设置一个主题供学生自行创作。然后,学生将自己的创作与已有的古典诗歌进行比较。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审美欲。审美能力的培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教师应该合理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进而促进学习。笔者在《观沧海》的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了这一点。在开始诗歌学习前,首先播放了风平浪静时大海的波浪声音、海鸥的叫声、游轮的汽笛声,为学生营造了幽静、安逸的氛围,促使学生心中对大海产生神往之情,进而引导学生鉴赏《观沧海》。

2.培养学生的参与感

学生消极学习的状态一直得不到改善,归根结底,都是“填鸭式”教学模式造成的结果。“阅读心向”的建立,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心态。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教学杜甫诗歌《望岳》时,我先让学生分享了爬山(最好是泰山)的趣事及感受。当他们沉浸在分享的热闹氛围里时,我适时引导:“今天老师带领大家学习杜甫的《望岳》,看看大诗人杜甫爬山时会有怎样的领悟。”

(二)“阅读期待”的应用策略

1.提高学生对阅读期待表述的能力

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构建阅读期待,但不一定能顺畅、完整地表述出来。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设立阅读情景的能力,并为他们提供交流的平台。比如,在教学《蒹葭》时,可以要求学生对这种诗歌的意境进行描绘,而后进行深入学习,进一步体会《蒹葭》的语境美。

2.为学生精选课外学习资料,提高阅读期待的开放性

经研究表明,学生的知识水平决定着其阅读期待的层次高低。学生通过扩大阅读范围,可以深化原有的阅读期待。比如,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个实验: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只能参考教材产生阅读期待,第二组还可参考我给他们配备的关于钱塘湖美景的图册。结果证明,第二组的阅读期待要比第一组的更加生动、翔实。

“阅读心向”“阅读期待”理论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发挥着不可比拟的作用。希望广大高中语文教师加大对学生积极阅读心向的培养力度,进而提高学生阅读的深度、广度。

篇9

一、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素材,为写作准备充足的材料

写作好比是做饭,需要丰富的素材和丰富的情感。即使再好的厨师,没有材料和调味品也做不出色、香、味俱全的菜肴。可见,写文章必须拥有充足的材料,如果没有丰富素材就无法写出高质量的文章。而素材不会自己钻进学生的脑子中,主动提供给学生去写作,它需要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逐渐积累,从而把生活经验和情感转化为自己笔下的文章。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哪些积累素材的方法呢?

(一)素材积累的最佳渠道――走进生活

生活即是教育。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让学生体验和感受生活带来的丰富情感。叶圣陶曾经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每一个学生都身处写作的源泉之中,且学生的生活丰富多彩,每天都能体验到五味俱全的情感,只不过没有及时进行整理和归纳,没有把自己个人生活、集体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事和情积累为自己写作的素材,因此就会在写文章时出现“无米下锅”或是“心中有情,笔下无字”的尴尬情况。

这让我想起了罗丹的那句话:“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最佳途径。但是学生却没有发现,并灵活地加以运用。在新课程标准中,要求高中语文教师要有效引导学生去多角度观察生活,多层次体验生活中的经历和丰富情感,使学生自觉去感受自然、社会和人生。为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走进生活,用心去观察、去体验、去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并且把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及时地整理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自己的文章变得活泼、健康。

其实,很多优秀的文章都是学生在生活中精细观察的结果。生活中拥有丰富的知识,像谚语、俗语、歇后语等。如果学生能在生活中用心去体会和记忆,并且把它适当地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便会为文章增色不少。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实践,体验人生的种种,并帮助学生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以便及时准确地把生活中的经验和情感记录下来。

(二)重视第二课堂――传媒中素材的积累

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途径并不是只有课堂这一种形式。新课程标准就强调:“学生一定要会运用多种形式来获取信息,如图书、报刊、文件、网络和传媒等。”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事事都亲力亲为。为了弥补生活中自己没有体验和感受到的写作素材,我们要通过其他渠道来获取。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先进的传媒技术被学生所熟悉并利用,这就为学生获取更多更丰富的素材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在高中紧张的学习状态中,学生接触最多的也能够最大限度开阔学生眼界的便是“电视”这个第二教学课堂了。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观看一些优秀的电视节目,使学生通过这些节目来了解外面的精彩世界,关注身边的生活动态。如教师可引导学生从电视的公益广告中提升自己的良好品质。同时,每一个优秀的节目都有一个简练、好记的口号。对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记忆这些语言,并适当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更加新颖别致。

二、教师要引导学生注重语言积累

写作有了素材之后,就需要靠学生的语言功底来表达。为此,学生语言功底将直接影响文章在表达层次上的效果。为此,学生在重视写作素材积累的同时还要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功底,注重语言的积累。语言积累主要是词汇量的积累。学生拥有了强大、广泛的词汇量,才能确保自己在写作时用语准确、生动。因此,丰富的词汇量是写作的重要前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来引导学生来丰富词汇量呢?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注重教材中的语言,让学生把那些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和段落积累下来。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文章,这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本小小的“百科全书”。而且,这些文章中有很多名人轶事、天文地理等知识,只要学生有心将其进行整理和归纳,都可以成为自己写作时的良好素材。其次,文章中富有生活气息的语言、精确提炼的字词以及文中简练、干脆的语言表达都值得学生学习和效仿。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引导学生运用这些词汇,使学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

篇10

关键词:高中;文学底蕴;教学改革

一、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现实意义

高中生经过从小学到中学共九年的语文学习之后,已经具有了深刻解读语文素材并进行创作的一些潜能,其实这就是学生文学底蕴沉淀和积累的过程。高中语文教学迎着新课改潮流,逐步在丰富和完善应用教材,教师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也寄予了殷切的希望。一方面对高中生而言文学底蕴传达出了一种综合的表现力,语文基础知识、写作发挥、阅读欣赏、语言交流的水平都和学生的文学底蕴密不可分。学生功底越是深厚的,学生越容易激发内在认知结构的改变,慢慢地向新的认知高度跨越。教师践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不能单纯地靠新教材的推动就能够顺利实现,只有在强有力的文学底蕴支撑下,师资力量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再一方面任何一个学生都有创作的潜质。高中语文教学承担着承前启后的重要教学使命,学生跨出高中校门之后,还要继续接受高等学府的教育并最终走到工作岗位中,其中无不蕴藏着各式各样的创作机会。文学底蕴是引发学生内在创作潜能的动力源泉。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将对他们今后的发展产生很重要的影响,随着这种潜移默化的力量的影响,将最终体现为质变的升华结果。毫无疑问的任何一个语文教师都不会停留在只让学生对李白、杜甫的敬仰,对鲁迅、巴金的尊崇,对莫泊桑、海明威的欣赏的这一单纯的阶段,而是更期盼他们发挥出自己闪光点,用自己的文学底蕴去铸就更多为世人所赏识的新篇章。所以,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及形成将是课程改革最首要的任务。

二、高中语文教学改革路径的探索

当真正意识到文化底蕴的意义之后,进一步的分析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瓶颈”问题就显得尤其重要。首先高中语文教学对于学生文学底蕴塑造动力不是十分充足。高中生仍然处在文学底蕴塑造的关键阶段,换言之他们的文学底蕴基础还不深厚,还需要不断的浇灌以生根发芽。教师对教材的讲解只是传达文学中文化底蕴的一般性的工作,教材之外的文化素材是不可或缺的。就目前而言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对文学底蕴塑造的辅素材,应用比重还非常有限。其次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过程缺少感染力。感染力是激发学生产生共鸣的关键。高中语文教材是一种静态的画面,然而对于其中一些动态的场景描述,不管教师的讲解与描述怎样惟妙惟肖、入木三分,也始终不能取代真实场景,这些问题普遍的存在于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学底蕴的塑造仅仅是一句虚无缥缈的口号,这样就成为一种的空洞的改革期望。由于现有的语文课程考核制度变革不健全,教师也没有建立有效的结果评估方式。单纯地依靠写作口语交际环节中学生的创作表达,教师还不足以更好地去开发挖掘学生主动创作的潜质,因此文学底蕴塑造的结果遭到忽视。

三、高中语文教学对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科学改革方法

为了更好地去积淀塑造高中生的文学底蕴,科学合理地教学方法成为了当前语文教学“瓶颈”问题解决的不二法门。运用模式、资源、机制的整体统一,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将会得到良性循环的发展。

首先,高中语文教师应尽力营造内外结合的教学氛围。内部教学素材是指语文教学的主体教材和辅导配套资料。外部的一些教学资源则是致力于教材讲解而需要的相关背景资料、案例资料、同类资料等,并且需要动静相结合的资料,为的是通过视觉和听觉意识的阐发,让学生文学底蕴的塑造更富成效。教师应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内外教学资源让两者更好的相辅相成,在每一单元各个篇章讲解前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相关的背景资料,更需要在篇章讲解中融入同类资料及在篇章讲解后引入案例资料,以达到拓展学生的视野的现实性目的。让他们在耳濡目染当中获得文学的真谛,更深层次的得到文化底蕴的塑造。

其次,高中语文教师需要积极的运用复合型的教学方法,将传统的课堂教学和现代的外部教学两者张弛有度的相结合,建立复合型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外部学习的机会。学生在新的复合型教学体制推动下,将会重新搭建语文课程学习的认知,浓厚学习兴趣,文学底蕴的塑造将更加张弛有度。最后高中语文教师应努力尝试引入创新的考核体制。如语文教师可以在平时、期中,期末等成绩考核中把学生的戏剧表演、朗诵、文章创作等吸纳到到能力考核比重当中,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学生文学底蕴塑造的成果将会得到明朗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