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控制措施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质量控制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材料的质量直接的影响着整个建筑工程质量,在建筑工程建设中加强控制原材料的质量,是为了确保整个建筑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对建筑工程质量的好坏是相关至要的。必须按照国家相关的标准和规范,对建筑原材料的各项技术指标进行检测,避免将质量不符合建设要求的原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中。
1 影响常用建筑材料质量的几个因素
(1)建筑原材料在没有计划的进行供应和不规范堆放或出现混堆、无提示标识、管理办法不当、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致使材料日晒雨淋,使其变质、锈蚀,失去原有的性能。
(2)建筑原材料没有及时的进行检测或出现漏检现象(如水泥存放时间过长),导致不合格的原材料被当作合格的材料使用,造成不该出现的质量安全隐患现象。
(3)在施工过程中,钢筋焊接(搭接)工艺水平较低,焊接完成后没有及时进行检测是否合格就直接使用。
(4)半成品建筑材料的构件(如预制梁、墩柱),没有达到强度龄期时,未及时经过检测就直接使用,造成该有的质量事故出现。
2 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检测
(1)建筑原材料因为种类众多,各种原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后,必须要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对原材料采取各种试验来进行检测。建筑工程项目中主要使用的原材料有:钢筋、水泥、砂石料等,
钢材应该检测其冷弯、焊接质量、抗拉强度等;水泥应该检测其细度、安定性、抗折和抗压强度、凝结时间等;碎石主要检测其级配、压碎值、含泥量等;砂主要检测其级配、含泥量、细度模数等;混凝土主要检测其塌落度、和易性、抗压强度等。
(2)采取原材料的试样必须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同一批原料材料里,按规定数量随即抽取不同部位的样品作为试样。采取试样的方法及位置必须符合规定要求,严禁为了试验而特意的制作试样。试样采取的数量对试验结果的准确性有着很大的影响,若试样采取数量太少、取样的方法与部位存在偏差,试验的误差率也就大大的增加。因此,采取试样的数量、方法、部位都必须要符合规定要求。
(3)引起试验误差的有诸多因素,比如进行试验的试验器械没有及时进行检查是否合格、试验方法不当、人为因素等。尤其是进行试验时,操作人员不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试验,其试验的结果往往不仅仅是存在误差而是错误的试验结果。比如在进行钢筋拉伸试验时,试验人员当钢筋出现缩颈时便停止了试验,而不将钢筋拉断,因此得到的伸长率结果出现错误。由于没有钢筋拉断,伸长率的结果要低于实际值。因此,必须要掌握正确的试验方法,避免出现错误。
(4)有的时候,用同一组试验进行试验时,试验结果数据偏差比较大。为了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应当对一些材料的试验结果进行适当的数据处理。例如对水泥胶砂强度进行抗折试验时,若当中一个试件出现了强度度值超过了平均值的10%,那么就应该剔除这个试件试验数据,用另外两个试件的强度平均值作为该次试验的结果。试验的结果有时会比预期的结果出现偏差,同一组试件的试验结果有时候也会差距悬殊或矛盾等,出现这些结果时,必须要认真查明原因,及时进行重新检测。
3 原材料质量的控制措施
(1)为确保建筑原材料的质量符合施工要求,对已经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必须及时进行检验。建筑工程使用的材料、器具、设备等必须具备质量合格证,其规格、型号以及其技术性能指标检测报告必须符合设计及规范要求。所有进场的原材料必须报给监理工程师进行检查验收,并严格按照规定要求采取试样进行试验,对试验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必须及时的清理出现场,严禁将不符合要求的原材料用于建筑工程中。当建筑原材料到达施工现场后,应检查其规格、型号、性能指标、数量、产地等是否与采购合同要求及样品一致,若不符合则要求将其返回。对于重要的原材料、设备,需要特别关注的产品,应该派人到产品生产现场进行监督、控制。例如购买商品混凝土时,就应该派技术人员到该商品混凝土厂内进行查看其生产的过程,配料时是否按照配合比设计要求进行;检查其水泥、砂石材料是否符合要求;检查其搅拌时间是否符合要求等,确保混凝土的拌合质量。但是,这也是施工单位比较容易忽视的,从而造成材料的质量得不到很好的控制,甚至对工程建设造成不利影响。
(2)为了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以及确保结构的安全性,防止质量其通病的产生,严禁控制不符合施工原材料用于工程建设中。要按照国家设计规范要求及地方主管部门的规定,按照规定项目进行检测。常规检测项目有:主体结构(柱、板、梁)砼的标号及钢筋数量检测,竣工后室内空气质量状况检测,钢筋抽样检测,混凝土制作试块的检测,加气块两项性能(外观质量及强度)检测(非必检测项目),瓷砖性能检测,铝合金门窗三性检测等,这些项目都是强制性要求必须检测的项目。
4 结语
总之,建筑原材料的质量控制是确保建筑工程质量的前提与保障,只要把好材料的质量关,才能确保建筑工程的质量。由于建筑材料产品的种类众多,各个生产厂家的实力参差不齐,建材市场缺乏严格的、规范的管理,从而导致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大量的流入建材市场,这也给建筑材料的质量控制带来的很大困难。但是,只要我们严格按照规范要求对建筑材料进行检查、检测,还是可以确保原材料的质量。因此,要对用于建筑工程的原材料必须严格进行检测,确保其符合建筑工程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2
【摘要】医学检验是一个受诸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工程,是一门集合的科学,临床检验的首要任务就是能为临床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和治疗信息。及时而可靠的检验有助于医生合理分析与正确治疗,低水平的检验质量控制严重影响检验质量,影响诊疗过程,甚至引发医疗事故与医患纠纷。因此检验科管理人员应特别重视质量控制,为临床提供真实、可信的检验报告。
【关键词】检验 质量 控制
一项医学检验一般要经过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3个环节之后,才能发出检验报告单。因此,要想获得高质量的检验结果,必须对医学检验的每个环节都实施质量控制,即质量的全程控制。
一 检验质量控制的一般措施
首先,应该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全面质控工作,并坚持对工作人员进行医风教育和业务培训,普及有关质量管理的知识,提高其综合素质。其次,医学检验不仅要有标准的操作流程,有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质量控制程序,还要注意仪器和量器的定期鉴定、校正,实验用水、试剂、质控品及校准品的质量水平,以及保证采用的各种测定方法的准确度、精密度等技术性能完好。再次,要注意选择合适的室内质控管理方法,经常开展室内质控,对于失控的检验结果,能够及时地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最后,要积极组织和参与实验室之间的质量评价活动或者比对检验活动,对结果进行认真分析和研究,对已经或有可能失控的结果及时检查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 加强检验质量控制的具体措施
2.1 检测前的质量控制措施:检测前质量控制是基础,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最重要环节。首先临床医生要根据患者病情、发病时间来合理选择检测项目。其次,护士有责任将所检测项目的准备要求、注意事项、正确的标本采集方法详细告诉患者,以取得患者的配合,保证检验标本的客观、真实、合格,这是取得检验质量控制最为重要的工作环节。要考虑到患者饮食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如血糖、血脂检查,最好坚持空腹抽血,一般在禁食12 h时要求患者处于平静、休息状态;要考虑到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必要时要询问患者的用药史;要注意标本采集的合理时间,严格按采血步骤规范操作;注意抗凝剂的种类以及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要适当;标本采集后尽量减少运输和储存时间,这样可提高结果的可靠性。
2.2 检测中的质量控制措施:检验科收到标本后应立即核对检验申请单,检查标本是否合格,要对患者姓名、性别、住院号、床号、医生签字、标本采集人姓名等项目进行核对。采用血清或血浆检测时,对采集的标本应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处理,如标本不能当天检测,应按要求保存。检验仪器要定期调试保养,使其处于最佳工作状态,实验室人员要对仪器及时进行校对,检查仪器对于周围环境要求是否合适,如温度、湿度等。严格按照操作规程操作,避免人为误差。试剂要求有质量保证能力的单位生产提供,选择有生产批准文号的试剂。要保证所有器皿、吸头等实验用具干净。每天都要用高、中、低3个质控品对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检测项目进行比对,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2.3 检测后的质量控制措施:各种试验完毕后,要认真细致、完整准确地写出质控报告,并绘制质控图,对每天质控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差距,提出整改方案。建立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加强检验科与临床科室的沟通,找出检验质量问题所在。
参考文献
[1] 李燕平.重视分析前质量控制 提高检验质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2)
篇3
【关键词】 免疫检验; 质量控制; 影响因素; 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7-0145-02
临床免疫学检验是指免疫测定技术在临床中的应用,主要包括抗原抗体的反应、免疫原和抗血清的制备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酶免疫、化学发光免疫、放射免疫等免疫检测技术。免疫学检验的准确性及可靠性依赖完善的免疫检验质量管理[1]。近年来,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和临床医学的深入实践,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观念、质量管理理论以及质量管理方法都发生了重大变革。各个医院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旨在对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控制措施按检验前、检验中、检验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探讨,为进一步的理论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借鉴。
1 免疫检验前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检验前检验质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免疫检验科检验质量管理不足,部分医院免疫检验科没有颁布系统性的质量管理体制和条例,没有对免疫检验科检验人员进行正确的、系统的、有针对性的检验质量控制培训和教育,造成检验人员检验质量控制意识薄弱,增加了人为误差发生的可能性。(2)检验标本采集不正确、标本输送及保存不合理,样品溶血、乳糜、损坏或污染等直接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3)检验仪器未校正,仪器使用不规范,导致引入过大仪器误差,比如移液器长期使用造成准确性下降,移液器操作不规范引起取液量不稳定甚至造成样品污染等[2]。(4)检验人员心理压力过大,由于免疫检验科检验工作繁琐、耗时费神,造成检验人员精神上得不到放松,引起机体免疫力下降,精神状态低落,容易造成操作错误,降低检验结果可重复性,进而影响样本检验质量。
免疫检验前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强免疫检验科检验人员的素质管理,根据科室具体情况,制定完善的免疫检验科检验人员管理制度,系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检验人员开展加强职业素质教育;免疫检验科检验人员在掌握基础检验方法的同时,应定期开展目的性强的业务学习,提高专业技术水平。(2)加强免疫检验科的质量管理,强化检验室卫生清洁管理,对检验室内的无菌区、相对无菌区、污染区、清洁区做明确标志,不同区域的清扫用具绝对分开,对检验室器具作定期消毒。检验室严格执行每周一次药物熏蒸,每天一次紫外线照射,保证检验室内空气培养细菌数
2 免疫检验中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检验中检验质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检验人员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在样品检验中求快或偷懒,没有进行正确的、必要的检验操作,或者忽视正确的操作规程,造成检验结果不准确。(2)检测方法选择错误或者不可靠,检测样品使用不当或浪费严重,检测方法耗时、成本过高、不安全,多样本与单样本的检测方法不通用[5]。(3)免疫检验中试剂盒敏感性低,可重复性差,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与其他化学物质反应,检出下限高,检测范围窄,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及精确性受限。(4)免疫检验中标准品的使用不正确,基质效应大,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分解变性,传染危险性严重,造成过大的系统误差。
免疫检验中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强免疫检验中的检验质量管理,对样品检验使用器械严格检查、严格清洁消毒,确保无菌操作,避免不同样品交叉污染,减少检验过程中引入不确定因素。(2)检测方法的选择应考虑其实用性和可靠性,检测方法应流程简单,操作方便,容易掌握,检测样品应在节省材料的基础上合理使用,检测方法应省时、经济、安全,并且多样本与单样本通用[6]。(3)免疫检验中试剂盒应敏感性高,定量检测可重复性好,化学性质稳定,检出下限低,检测范围宽,特异性好。(4)免疫检验中使用的标准品应化学性质稳定,检测准确性高,量值可溯源,无显著基质效应,无显著传染性,可重复性好等。(5)免疫检验中应将操作规程标准化,建立规范的、正确的、合理的、系统性的检验操作流程,减少由不同操作人员造成的检测低重复性。(6)坚持并加强室内质量控制,增强检验工作的可靠程度,保证检验室工作质量。
3 免疫检验后检验质量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
免疫检验后检验质量主要受以下因素的影响:(1)免疫检验后使用过的器具、仪器设备未能及时恢复造成仪器污染,影响下次检验。(2)免疫检验后检验人员没有做必要的卫生清洁,或对剩余样品处置不当造成交叉污染。(3)免疫检验后检验报告填写错误或者遗漏检测项目。
免疫检验后检验质量控制措施主要有:(1)加强免疫检验后的质量控制管理,对免疫检验中使用过的一次性器械作严格预后并销毁,对非一次性器具行严格清洁及消毒,行免疫检验后对检验室按要求作严格清洁。(2)加强检验室物品管理,对检验室易污染仪器设备应妥善保管,用前用后做登记,责任到人,仪器使用过后要及时规整清洁,减少仪器误差的发生机会。(3)建立健全的残留送检标本处理条例规定,正确保存、留验及处置检验剩余样品。(4)免疫检验后应有专人对检验报告进行复查,确保结果填写正确、完整,保证检测数据的一致性。
综上所述,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关系着每位患者的诊疗准确性和生命健康,临床免疫检验科全部质量管理及其实施应本着一切从患者利益出发的宗旨,保障检验结果的可靠性、有效性。检验人员也应积极提升自身职业素养和业务水平,降低人为误差的发生率。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有标本采集不正确、检验仪器使用不规范、检测方法选择错误或者不可靠、检验质量管理不足、操作不规范、试剂盒及标准品使用不当、检验后仪器设备未及时恢复、检验后剩余样品处置不当、检验后未做及时的卫生清洁、检验报告填写错误等。加强免疫检验质量管理,加强检验室物品管理,强化检验室卫生清洁管理,提高检验人员自身业务素质,保证送检标本质量,检验仪器定期校正,规范使用检验仪器,选择实用性强、可靠性强的检测方法,选择敏感性好、准确性高的试剂盒及标准品,加强室内质量控制,正确处理残留送检标本,对检验报告进行复查等质量控制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控制检验错误及误差,降低样品污染发生率,增强检验准确性,消除检验质量影响因素,提高临床免疫检验质量,具有重要的临床实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曹玮.临床免疫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2,10(4):314-315.
[2]姜邦蓉.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相关措施探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5):1141-1142.
[3]唐洁.对临床免疲检验的质量控制效果的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9):3542-3543.
[4]胡海燕.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J].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9):2721.
[5]许军海.临床免疫检验的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外医疗,2013,32(7):173,175.
篇4
1.1采集前医学检验结果失真有一半的因素是在采集前形成的,所以应对采集前的方法和检验载体进行控制。首先在采集前就对采样人的饮食进行控制,如:检测前不能饮酒、不能喝茶或咖啡、不能吸烟和吃含糖量较高的食品;其次,检验前采样人不能进行一些其他的治疗,其中包括:针灸、化疗、磁疗、点滴等,这些治疗方法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同时也不能反应出患者真实的身体状况,这也就是说如果采用了以上方法,对患者的检测结果会有很强的遮蔽作用;再次,检测时患者的心情和身体状态都会影响到检测结果,如果患者出现紧张激动等情况,会影响到血常规、血糖、乳糖、激素的检测结果,同时大量的身体活动也会影响到肌配、乳酸、尿样的检测结果。
1.2采集中标本采集中首先要注意时间,在对血液进行采样时一般是以进食后的12到16小时为宜,过早会造成血液中的氨基酸、蛋白质、糖类、脂类的偏高,较晚采集会造成血胆红素的增高等;其次采集部位也会影响到检验结果,这主要是指采集过程中同时输液的患者,采集部位应以侧肢体为主,而不应该在同侧静脉采样,因为同侧静脉中的血液被液体所稀释,所得结果会不准确;再次,采样量偏多会导致标本的浪费,偏少会导致标本的偏差过大。
1.3采集后采集后标本的运送过程时间偏长或运送中温度、光照等理化因索影响,有可能会导致某些生化成分的改变。如血糖的标木运送时间偏长,会导致自细胞降解、红细胞会消耗部分能量,增大细菌污染率而影响检验结果偏低。储存标木在储存过程会产生较多的反应,如代谢、化学反应、蒸发、光学变化等,这些反应如果时间较长或程度较重则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
2医学检验方法的标准化
临床医学的检验方法很多,即使同一种方法测定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会有很大的区别,所以得到的检验结果也不同,这给临床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检验人员带来的极大的困扰,现在对临床医学的检验方法还有没制定具体的标准,要想达到统一还非常困难,所以应以临床医学的需要出发,有利于检验和诊断的标准,便于质量控制和检验的准确性的方法来进行标准的制定,针对各医院不同的医疗环境,检验方法也可以进行调整,但必须要确保检验结果的真实可靠。
3检验质量操作流程的质量控制措施
医疗检测过程的每个细节都会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近而影响到了病人的医治方案,所以检验过程中必须对全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其中包括:采集、运输、标本处理、测评、分析报告、储存等,过程的每个细节都要有效的控制质量,以确保提供给临床医疗人员及时、准确、可靠的依据。
3.1试剂盒的质量控制医学检验中标本都是通过试剂盒进行采集存储的,所以在试剂盒的选择上要一定要严格,一般甲等医院都是选用卫生部检定合格的产品,同时在使用前应对试剂盒的质量进行自检,并做好相应的保管,在使用过程中还要注意试剂盒的使用期限。
3.2标本传送中的质量控制检验过程中标本的传送也非常重要,有时往往是因为传送过程中存在漏洞,而引发了检验结果的失真,所以在标本离开人体后,需要对传送的过程进行质量控制。影响传送质量的因素也有很多,如:温度、湿度、光照、时间、环境因素等,所以采集后需要有专门的负责人进行标本的传送,送达检验室后应安排专业人员进行标本进行核对,对采集不合格的标本要退回并说明退回理由,对合格的标本检验人员应进行细致的检验操作,尽可能的避免误差。
篇5
一、指导思想
(一)、实行全面质量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建立从患者就医到离院,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和部分院外医疗活动的全程质量控制流程和全程质量管理体系。明确管控内容并将其纳入医疗管理部门的日常工作,实施动态监控并与科室目标责任制结合,保证质控措施的落实。
(二)、以规章制度和医疗常规为依据,并不断修订完善。
(三)、强化各种医疗技术把关制度,如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制度等,将医务人员个人医疗行为最大限地引导到正确的诊疗方案中。
(四)、质量控制部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对多因素影响或多项诊疗活动协同作用的质量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并制定全面的干预措施。
二、管理体系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系统的人员组成可分为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和各级医务人员自我管理两级管理体系。
(一)、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
(二)、医务人员自我管理
在医疗活动过程中,医务人员的个人行为具有较大的独立性,其个人素质、医疗技术水平对医疗质量影响较大,是质量不稳定的主要因素,是质量控制的基本点。在质控过程中,特别要强调三级医师负责制度、会诊制度和病例讨论等把关制度,确保医疗质量控制的正确实施。对各级医务人员的要求分述如下:
1.门诊医师
(1)严格执行首诊医师负责制。
(2)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要有初步诊断。
(3)门诊病历书写完整、规范、准确。
(4)合理检查,申请单书写规范。
(5)具体用药在病历中记载。
(6)药物用法、用量、疗程和配伍合理。
(7)处方书写合格。
(8)第二次就诊诊断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请上级医师诊视;c.收住院。
(9)第三次就诊诊断仍未明确者,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10)按专科收治病人。
(11)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2.病房住院医师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进行检查并作出初步处理。
(2)急、危、重病人应即刻处理并向上级医师报告。
(3)按规定时间完成病历书写(普通病人24小时、危重病人6小时内完成;首次病程记录当班完成,急诊病人术前完成)。
(4)病历书写完整、规范,不得缺项。
(5)24小时内完成血、尿、便化验,并根据病情尽快完成肝、肾功能、胸透和其它所需的专科检查。
(6)按专科诊疗常规制定初步诊疗方案。
(7)对所管病人,每天至少上、下午各巡诊一次。
(8)按规定时间及要求完成病程记录(会诊、术前讨论、术前小节、转出和转入、特殊治疗、病人家属谈话和签字、出院小节和死亡讨论等一切医疗活动均应有详细的记录)。
(9)对所管病人的病情变化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
(10)诊疗过程应遵守消毒隔离规定,严格无菌操作,防止医院感染病例发生。若有医院感染病例,及时填表报告。
(11)病人出院时须经上级医师批准,应注明出院医嘱并交代注意事项。
三、考核内容
全程医疗质量控制包括门诊医疗、病房医疗、院外部分医疗活动等多个组成部分。其考核内容按过程分为:
(一)门诊医疗
1、挂号室:按照专业病种及病情轻重缓急指导患者挂号。
2、首诊医师:
(l)、首诊医师负责制:a、询问病史详细,物理检查认真,拟定初步诊断,做出恰当处理,同时按病历要求书写门诊、急诊病历。b.建议专科门诊就诊。c.收住
(2)、第二次就诊:
①原接诊医师应:a.建议专科就诊;b.收住院。
②新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门诊治疗。
(3)、第三次就诊:仍未能确诊,接诊医师应:a.收住院b.患者拒绝住院应履行签字手续。
(4)、当患者需入院诊治时,应由开具入院通知单的医师按病情需要,注明特殊入院方式:车送或陪护。
(二)、病房医疗:
l、24小时内
(1)、病人入院30分钟内应给予初步处理。
(2)、由经治医师做出初步诊疗意见并完成病历书写。
(3)、必要时由组织组织医生院内会诊。
(4)、急、危、重病人随时请上级医师查看并于6小时内完成病历书写。
2、入院三天内
(1)、确诊者按诊疗常规进行。
(2)、未确诊者,做进一步检查,必要时组织院内会诊。
3、入院后1周未确诊者,必须进行院内会诊,确诊者按诊疗计划实施,2周内仍未能确诊者须进行院外或远程会诊。
4、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药物选择:a制定专科用药规范并严格执行;b.加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②用药后注意观察疗效;③根据病情、疗效及时更改、调整用药方案。④注意观察药物的不良作用,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注意药物对其它脏器及其它疾病的影响。
(2)、手术治疗①.术前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前准备;②.按手术常规操作;③按诊疗常规做好术后处理。
(3)、特殊诊疗按各专业诊疗常规执行。
5、转归:
(1)、治愈——出院,门诊随访。
(2)、好转——门诊随访。
(3)、未愈——患者要求出院或转院需履行签字手续。
(4)、死亡——24小时内完成死亡记录,l周内完成死亡病例讨论并及时上交病案。
(三)出院
1、治愈者由住院医师审批,向上级医师汇报后即可出院。
2、好转者由医师向患者交待专科门诊继续治疗或返院治疗的注意事项,并批准方可出院。
3、未愈者由医师向病人做继续治疗指导并批准方可出院。
4、管床医师必须在患者的门诊病历上书写“出院小结”。
注:1、根据病情,不受时间限制及时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诊,如院外会诊、远程会诊等。
2、重危病人应床边交接班,每天有交接班记录。
3、报告方式:对病危病人须将病危通知单送交院办;对特殊、紧急抢救病人须电话报告院办;对死亡及入院两周未确诊病例应书面上报院长。
四、考核方法和奖惩制度
1、住院医疗环节质量由质控办牵头对正在诊疗过程中的“活病历”随机抽查,按考核表内容逐点考核,一般每个月对每个医务人员考核1-2次;终未质量主要由质控组负责考评。
2.分析各项诊疗活动对整体医疗质量的影响程度,对各质控点控制措施的落实情况,按合格(√)、轻度缺陷(1)、中度缺陷(2)、重度缺陷(×)分为四个级别进行定性标化,并在质控考核表扣除相应分值。
具体评分要求如下:
①病房医疗质量监控量化考核的满分为80分,如检查的各项所得总分大于64分为合格。
②各医护人员检查实得分数占应得分数的百分数≥80%者为合格,70%~79%为轻度缺陷,60%~69%为中度缺陷,<60%为重度缺陷。
举例说明:如共检查三份病历的“入院三天内每日记录病程”一项,应得分合计6分,而实得分为4分,则该质控点得分4/6=67%,定为中度缺陷。
篇6
【关键词】 血型实验室; 输血检验; 质量控制; 应用效果
doi:10.14033/ki.cfmr.2017.2.08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152-02
输血治疗是临床一项十分重要的急救措施,尤其是对失血性休克、大面积烧伤等危重症患者,输血是挽救其生命不可或缺的急救措施之一。但随着临床输血治疗率的不断增高,人们法律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由于输血治疗引起的安全事故及医疗纠纷也呈现高发趋势,因此应加强实验室输血检验质量控制,提高输血检验各岗位、各环节的工作质量,促进血型实验室管理制度自我完善、自我规范[1]。为探寻质控流程对实验室输血检验效果的影响,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输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进行资料分析,现将应用效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567例输血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自愿参加本次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258例,男146例,女112例,年龄(49.4±2.3)岁;外伤致失血过多者124例,其中交通意外55例、高空坠落伤者29例、暴力外伤者32例、其他8例,消化道大出血者79例,妇科出血者37例,大面积烧伤18例。有输血史者22例,妊娠者14例。观察组:309例,男183例,女126例,年龄(49.8±2.1)岁;外伤致失血过多者151例,其中交通意外伤67例、高空坠落伤者34例、暴力外伤者39例、其他11例,消化道大出血者88例,妇科出血者45例,大面积烧伤25例。有输血史者27例,妊娠者17例。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质控方法
对照组输血前实施常规输血检验程序。观察组则给予质量控制流程,具体措施包括:监督体系建立,根据医院和血站血型实验室输血检验情况,制定符合输血检验的流程图及管理制度,成立由医院、血站、输血科负责人、临床医生及高年资护士组成的监督管理小组,定期对输血检验质量进行督促和考评,并及时解决督促考评中发现的问题[2-3]。加强工作人员培训,输血检验工作效果与工作人员素质、责任心等有显著相关性,一方面要加强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应对输血检验工作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增强工作人员工作责任心的培养,避免人为因素引起的安全事故发生率[4]。输血前质量控制措施,输血前要采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常规传染病检测,一旦发现肝炎病毒、梅毒、艾滋病等传染病者,要对患者做好隔离措施,并对病情进行详细记录,避免输血后医疗纠纷及保护医护人员安全,同期要详细了解输血治疗者的适应证,满足输血治疗适应证的患者要做好输血治疗预后检查,择期手术者尽量选择自身输血治疗[5-7]。规范样本采集流程,严格审核输血申请单信息,审核无误后方可采集样本,并做好样本信息登记,防止采集的样本混乱影响检测准确性,为避免溶血、污染等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样本采集完成后要尽快送检和登记信息[8]。加强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血型鉴定是进行输血治疗的基础条件,只有确保血型鉴定准确,才能进一步进行常规检查和交叉配血试验,因此要重视血型鉴定的准确性,血型鉴定前要核准检验试剂有无体外诊断试剂批准文号,诊断试剂是否过期,检验设备仪器是否运转正常或定期校正,血型鉴定要严格按照规程进行操作,如肝病患者、蛋白异常患者应采用洗涤红细胞法鉴定,采用正反定型验证法鉴定,结果不符合样本要重新鉴定,妊娠、疾病、输血史等会产生免疫性抗Rh抗体,因此对于上述可能引起鉴定不准确的因素,要进行Rh血型检查[9-11]。血型鉴定准确仅是输血治疗的前提,要保证输血治疗安全性,还要进一步完成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能筛选出血液中小规则抗体及血型鉴定中的疏漏。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过程中要充分注意是否出现凝集和溶血现象,尤其是对妊娠和输血史患者要注意小规则抗体筛查,要充分注重信息核对工作,确保检验工作的准确度及可靠性,整个检测过程要规范检验报告信息填写和签名,进而落实检验工作的责任,检测样本要按照保存条件进行备份,以备出现问题后能及时复查[12-14]。其他质控条件,为保证检测结果出现假阳性,要充分重视患者有无基础病、不完全抗体遮断、样本保存时间、红细胞含量小等因素,进一步排除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可能性。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交叉配血不合格率、安全事故发生率、医疗纠纷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安全事故发生率包括职业暴露、输血性传染病及输血前后消毒,比较两组安全事故发生率,评价质控流程对输血治疗安全性的影响[15]。患者满意度采用自制问卷表进行调查,调查结果分为满意、一般及不满意3类。
篇7
【关键词】 质量控制;眼科患者;院内感染
眼部,是人体的重要部位,护理人员是各项医疗措施的直接执行者,由于眼科疾病专科护理强,技术精细,任何护理质量问题都会给患者带来身心的痛苦或经济负担,眼科患者周转快,平均住院天数相对较短,发生院内感染的机率不高,但一旦眼内感染则往往治疗效果差,所以加强眼科质量控制院内感染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重点观察质量控制对院内感染的影响,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10月至2011年4月入住眼科的患者240例。其中白内障患者40例,青光眼患者60例,眼部肿瘤患者10例,眼外伤患者50例,其他眼部疾病患者80例,年龄在8~75岁之间,实施各种眼科手术的患者128例。
1.2 方法
1.2.1 根据对患者的评估制定的质量控制 主要从年龄、有无全身疾病、有无局部的炎症、患者的知识面等方面进行评估,对评估结果填写成每人一张表,由主管护士针对情况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确立各项监控指标,使患者经过精心的护理后各项目达标。
1.2.2 在操作技能和业务水平上的质量控制 眼科护理操作是专业性很强的技能操作,平时对科室护理人员注意规范护理操作 强化专科训练,提升业务水平,掌握和提高眼科护理操作技术,对低年资有护士,安排高年资,责任心强,业务能力强的护士负责带教[1],对科室开展的新技术、新项目组织全科人员学习,必要时派相关人员到外进修学习[2]。使用有经验的护理人员给患者进行护理操作。
1.2.3 从患者方面采取的质量控制 利用空闲时间给患者讲解或采用板报、发放小手册的形式给患者宣传院内感染相关知识,让患者注意个人卫生,保持手的清洁,不用手随便去眼部揉搓。加强自我防护措施,防止细菌之间的传播。
1.2.4 利用人利资源采取的质量控制 因护士工作繁忙常会忽视很多消毒环节,科学合理排班,统计各班的工作量,根据工作量大小合理安排护理人员,使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设立监测员,定期监测消毒灭菌剂有效浓度,定期进行培养,有专人负责科室的诊疗器械清洗、消毒,保证消毒有效。
1.2.5 在病室环境上采取的质量控制 保持病室空气流通,定时开窗通风,减少人员走动,降低室内细菌密度,对病室定时用紫外线消毒,定时监测。整理床铺时让患者暂离病房,或患眼用无菌纱布覆盖,以减少细菌直接进入或沉积于患眼内。
2 结果
240例患者中有仅有1例发生轻微的院内感染,发生率为0.4%,比报道的1.3%[3]低,护理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加强,能自觉规范各项护理操作,护理质量有了明显提高。
3 讨论
儿童免疫功能尚未完善,而老年人各种器官处于衰退阶段,抵抗力较低,加之手术应激反应等综合因素使术后医院感染率明显增加,全身疾病不仅是很多眼部疾病的诱因,也是影响其愈合及使伤口感染的因素,特别是高血糖使伤口不易愈合,增加了感染机会,并发局部炎症,患者自身常带有致病菌,增加院内感染的机会,通过对患者全面的评估,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有了一定的掌握,就可根据掌握的情况给患者患者提供有针对性地护理,如给患者营养丰富的饮食,增加患者的抵抗力,积极治疗全身疾病,控制局部的炎症等;规范护理操作减少了由于操作不当带来的侵害,保证了护理操作的安全性,通过学习还能使护理人员的意识性增强;配备专职的监测员,使其责任感增强,有利于监督和执行各项消毒工作,合理的排班使护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能自觉执行各项消毒隔离制度;同进对患者的宣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患者自身病菌带来的感染;清新的室内环境,减少了细菌的滋生,给患者的身心也带来一定的愉悦,有利于疾病的恢复。通过以上各项护理质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缩短了平均住院天数,提高的患者的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 晋云花.耳鼻喉科低年资护士压力产生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四川医学,2007,28(6):686.
篇8
【关键词】医学检验;重要环节;质量控制
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自身健康问题关注度逐渐提升,对医疗行业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在临床医学检验中,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存在质量不高以及检出结果不准确等问题,容易引起救助不及时或者误诊等现象,如果错过了患者的最佳治疗时间,直接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根据当前存在的具体问题,在整个过程中必须注意的是明确检验的内容和基本要求,只有有序进行控制,才能达到理想的控制效果。为了分析临床医学检验重要环节的质量控制措施,总结效果,选择100例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实施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的是常规控制,研究组实施针对性管理,管理后对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接受的100例参加临床试验的患者作为对象,随机实施分组,分别是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实施的是常规控制,研究组实施针对性管理,管理后对结果分析。
1.2方法
在本次研究中对照组进行常规的检验分析,按照要求进行。观察组实施的是针对性的检验控制,如下:(1)掌握实验信息一般情况下,需要对待检的样品进行基本信息的分析,在整个质控过程中确保信息的可靠性。此外需要严格对标本进行检查,检测时间以及所用的药物信息等确保一致。对于承认的信息需要再次确认,针对存在的基础信息不完善的现象,需要在检测过程中进行确定,在短期内进行完善,确保基础信息的完整性[1]。(2)进行质量控制仪器设备的质量管控很重要,由于保养方式不同,需要进行针对性的管理。优质服务指导很重要,在整个阶段要求不断提升技术设备的操作水平。部分数据在电脑系统中进行数字化的管理,结合现有的国家规定可知,对医疗设备需要了解设定的要求。如何好好保养医疗设备机械是重点,需要能用更长时间,确保仪器达到理想的工作状态[2]。(3)完善检验制度管理检验过程中的质量管控很重要,在检验阶段,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在责任管理的过程中,换班制度和工作安排等都可能产生影响,要求最大程度调动检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此外必须进行工作上的管理,只有进行靠谱和准确的测试后,才能减少漏洞。(4)进行检验报告的落实在实际报告管理中,结合报表的数量以及复杂性等,避免测试单丢失。在整个判断和治疗中,可能存在严重的拖延的现象,在计算机系统中必须进行各项检测数据的分析。多次重复操作造成不良影响,需要进行控制是重点,给出报告后,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确保报告科学化。在测试中,医务人员需要反复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用药情况,采用计算机管理技术后,对各种测试结果分析,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借鉴[3]。
1.3指标分析
在本次本研究中对差错性事件的发生几率分析。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x2检验,计量资料比较应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检验水准=0.05。
2结果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案例的差错例数发生几率分析,研究组的发生几率是4%,对照组的发生几率是16%,对比可知,研究组的发生几率低于对照组,如表1:
篇9
关键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分析;应对措施
0引言
在现代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项环节就是临床医学检验,临床医学检验是以先进的仪器和设备为依据,在此基础上结合科学合理的检验手段,检验分析病人的体液及血液等[1]。对病人病情的判定必须要以临床医学检验的结果为重要依据,这样才能制定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2]。临床上需要加强对医学检验质量的控制,以为治疗的效果和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本文将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针对性的应对措施,现做如下报告。
1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产生影响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其二是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1.1实验室管理方面的影响
临床医学检验对检验所需要用到的设备、仪器等的标准要求很高,对标本的管理也有一定的规范,这些会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因此在进行检验工作时,要注意对所使用的药品和试剂进行检查,如果超过保质期则不可使用,注意自己的操作是否符合标准和规范、使用的试管和注射器是否干净、采血针有没有密封好等。还要对血液标本等进行规范的管理,以免血液标本发生溶血状况或是受到污染,要注意在规定的时间内对标本进行及时的检验,完成之后要及时进行记录和反馈;对需要检验的各种人体分泌物标本、体液标本进行规范管理,对于长时间放置后就不可进行检验的标本如脑髓液标本要保证在1h之内进行检验,需要采集患者的唾液标本时,要让患者使用生理盐水对口腔进行充分的清洁;对于粪便标本也要进行规范管理,粪便标本必须放置于灭菌封口的容器中;对于尿液标本,则要放置于干燥而干净的器皿中,防止有其他物质掺杂其中。还需要重视的一点是,在对标本进行检验之后,要理清检验结果,将结果和受试者标本一一对应做好标识,切不可发生混淆。
1.2受试者自身的影响
患者自身的生理、饮食、药物等方面都会对检验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3]。在临床检验程序中,需要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年龄、性别、病症程度等来对比正常值;同时患者在受试之前使用药物后的药理反应也要进行充分的考虑,使用可免除药理反应对结果产生干扰的测试方式或衡量标准等;患者在检验前的饮食对检验的结果和质量也会产生较大影响,如,尿液标本中的糖分浓度升高,血液中乳酸含量上升等。另外,有时患者的心理因素对检验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其血压会升高,因此要保证患者在采样前其情绪处于稳定状态。
2针对性应对措施
2.1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进行建立
针对以上临床医学检验的质量控制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必须要加强对实验室的管理,这样才能更好的确保临床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有必要对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加以建立[4]。对于需要检验的各种标本和各项测试项目,实验室都要进行严格的控制,不能敷衍了事。这就要求参与检验的人员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任何工作都竭尽全力地做好。要想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还要重视实验室内的质量监督工作,严格落实各项要求和规范,对于问题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绝不拖沓、不推脱,不可存在侥幸心理,要彻底将问题解决后再进行检验操作,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检验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判定依据。此外,临床检验实验室还需要和其他科室多进行沟通和交流,使临床医师充分了解检验结果,这样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才有有效的保障[5]。如果实验室的检验结果出现错误,很有可能影响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正确性,这将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巨大的不良影响,加重患者的病情,其后果不堪设想。为此,在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中,必须要求实验室和各科室保持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相互协调合作,对患者的检验结果进行探讨,避免检验结果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同时,实验室人员要合理地听取其他科室工作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对检验工作进行反思和改进,以使检验结果既科学又准确,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促进作用[6]。
2.2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
现代社会医疗技术在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各样先进的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也随之出现,而各种新的疑难杂症也日渐增多,为使检验结果保证科学准确,必须根据实情对临床检验标准进行革新,建立或完善新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检验人员在进行检验工作时必须要结合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进行分析和反思,融入新的检验标准进行充实合理的判定。此外,先进的高科技检验设备和仪器可以为临床检验的准确性提供基础和保障,实验室也要根据情况更新临床检验设备和仪器。
2.3加强培训,促进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的提高
检验实验室在医院的工作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而检验实验室工作人员的素质和技术水平对检验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和提高其技术水平在检验工作中十分重要。为使检验人员的技术水平得以提升,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不断地更新其检验观念和技术操作,使之与现代临床医学检验的要求和科技进步潮流相适应,对于新出现的疑难杂症要学习新型的检验技术,并且掌握先进检验仪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等。检验人员要注重和临床各科室的沟通,探讨适合的检验方法并且对检验结果进行分析,以保证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准确而科学有效[7]。此外,患者在检验的过程中可能会因对疾病和检验工作的不了解而出现紧张焦虑的不良心理反应,检验人员要以积极的态度和患者交流,简单介绍一些和疾病、检验有关的知识,让患者的不良情绪得到缓解,检验人员要保持耐心、爱心和责任心对待每一位患者,给予他们关爱和温暖,对检验工作尽心尽力,以保证提供最准确的检验结果。
3结语
临床医学检验工作在多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对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进行加强和改进,为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做出保障,使医师结合检验结果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从而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和治疗[8]。因此针对影响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因素,就需要建立标准化的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系统,改进并完善临床医学检验标准,全面提升检验人员素质和技术水平,以促进医疗工作不断进步。
参考文献
[1]操金金.试论临床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9):29-30.
[2]李廷廷.临床医学检验环节的质量控制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5(5):180-181.
[3]李悦琳.药物对临床医学检验结果的影响分析[J].现代养生,2016(2):57-57.
[4]王翠兰,黄玉双.临床医学检验中质量控制提高的影响因素及措施[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2):116-116.
[5]罗彩燕.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探讨及应对措施[J].当代医学,2016,22(30):94-94.
[6]冯铁成.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措施的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82):122-123.
[7]徐小兵.临床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对策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19):165-166.
篇10
检验实验室的的管理包括检验活动的每一个阶段及每一个方面的具体管理内容,具体指应用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并且具有协调性达到教育目的的管理能力对检验实验室系统采取运用达到预期的质量目标的管理过程。质量控制指的是将标本分为三个步骤处理: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过程作为质量控制,实际就是对工作人员、仪器设备、检验方法、实验环境以及其他相关的科学工作程序进行有规律和条理性的控制,并且建立合理的控制标准,保证每一个工作程序环节能够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同时得出的检验结果有质量保证。相对于过去对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的狭隘理解,仅仅是对实验标本本身的管理和质量控制是片面的,应该以全新的观念去理解这个问题,本文主要就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控制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作探讨。
1 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之间的关系
不同的实验室都有不同的服务宗旨和服务计划,各个检验实验室应根据实验室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合理科学的质量目标和质量方针,并且按时有效的完成计划,这是对社会、客户以及实验室的所有工作人员的一种尊重和承诺。质量控制是建立在严格良好的管理控制上的,所以首先要建立实验室本身的严格科学的管理体系制度并行文执行;第二,在已有的目标和方针管理的情况下,安排相关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各种涉及到的资源围绕实验室的管理制度、标准及工作程序来展开检验工作;第三明确控制的根本涵义,及时对检验实验室的工作进行纠偏和监制。在管理控制工作中为实现质量达标的措施及方法称之为质量控制,前者包含后者,但又不绝对相同,两者是相辅相成的[1]。
2 如何保证实验室管理和质量工作的高效性
在过去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总体工作结果不是很好,管理上出现紊乱,而在工作质量方面的效率及效益不显著,技术问题不过关,检验的结果误差较大。那么如何保证实验室管理和质量工作的高效性。
2.1 检验实验室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的建立和基础内容
2.1.1 建立工作 确立实验室的管理和质量方针和目标 包括相关的体系文件:方针和目标、影响因素及关系、体系文件的程序说明、关于这个体系的评审修改和控制的规定;程序文件:实验室文件的存档、管理、评审、人员培训、计算机安全、投诉处理、亲项目开展、标本管理、仪器和设备的购买、废弃物处理等相关的工作;标准操作程序:作业指导书包括具体某台仪器的操作规程、标本的收集程序[2]。
2.1.2 建立组织,实施管理和质量控制责任制 建立组织的各部门及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工作,落实到每一个部门及每一个工作人员,并且严格要求管理者和实验室工作人员执行自己的工作职责。
2.2 基础内容
2.2.1 实验室环境控制 实验室环境严格控制主要体现在肃静、美观、整洁、无感染性。严格要求满足检测工作的要求,室内空气流通、光线充足、各方面的设施布置准备符合要求、并且布局合理,不影响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工作人员的安全性以及室内仪器的维修保护进行控制。
2.2.2 仪器设备控制 按照实验室仪器使用的标准规范程序来操作,切忌安全事故:购置新设备和验收、建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仪器的名称、型号、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仪器维修记录)、设备校准校订(一些需要定时检定的仪器在检定期间内进行核查,若不需要,贴上标签备注以免混淆)、设备使用与维修(使用时注意仪器的性能和操作要求,使用完毕后保持清洁,平时不使用的时候注意维修保养,并作详细记录)。
2.2.3 检测试剂、标准物、质控物质量控制 实验室使用的试剂、标准物、质控物必须经过专业部门检测核定才可使用,需要配制的药品遵循配制原则保证药品质量。定期检查这三大类物质,并制定核查计划和方法,并详细记录。一些重要的试剂、药品应专人管理,建立其详细大档案。另一方面对于物品试剂的采购应该根据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来执行,使用信誉好、有质量保证的供应商提供的药品试剂。对于试剂、标准物、质控物的放置分门别类的进行存放,贴上标签并存档。
2.2.4 检验方法选用 检验方法使用原则优先使用国际及国内较为稳定成熟的检测方法。使用新方法的前提该方法对于检测的结果干扰度较低,比如其线性、稳定性、重复性、灵敏度等的测试是否满足实验预期检测的指标是否接近。
2.2.5 工作人员素质 除了试剂设备仪器和检测环境需要注意,对于工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是很高的,检验技术人员不仅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还要要丰富的实战经历和较强的判断分析能力。有关部门必须注重培训工作人员的管理和质量控制的技能和综合素养,增强每个员工的责任和质量意识。
2.3 具体控制工作实施 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主要体现在检测前、检测中、检测后的质量控制。
2.3.1 检测前质量控制 检测前的适量控制主要过程:合理选择实验项目、准备标本、标本采集的质量控制、标本的送检和存档的管理和质量控制[3]。按照此过程进行检测前的质量控制,并遵循操作流程对采集以及留取的标本并保证其中的其中的质量,另外从采集到检测的这个过程都要进行质量控制。
2.3.2 检测中质量控制 标本采集和检测控制过程是为了检测中的质量控制作准备的,保证标本的质量有利于获得较准确的结果和提高检测出来的结果的可靠性。检测中处理标本并测定结果分析的整个过程是检测实验室的关键阶段工作。这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包括室内控制和实验室间的质量评价。
室内质量控制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每个标本的测定的结果的可靠性及保证工作的批阅和标本的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常用的方法有:质控样品检验法、留样的再检验法、平行双样检测、方法比对和人员比对方法、空白对照法、回收实验法等[4]。而最有效也是做常用的质控方法是质控样品检验法。比如临床上每天室内需要的质控标本和患者标本同时测定时,只有当质控结果达到实验室预定的范围时,才可以签发当天的化验报告单;若遇到失控的时候,及时检查原因和分析,最好重新测定才可发报告;还有一种假失控,患者的标本仍可以按原来测定的结果签发报告。
室间控制主要指的是参加检测项目的实验室之间的检测互动及结果比较,进行评价的过程,目的是比较检测检测结果,减小实验室之间检测系统误差,可以进行标准溶液校正来对比评价测定结果。
2.3.3 检测后质量控制 主要包括检查者自行复核、送他人复核、检验结果评审、检验结果报告。前两步主要是避免个人操作失误,而检验结果的评审的主要要点是结合相关资料分析检验结果、同标本不同项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同患者同时间不同检验目的结果的相关分析、结合以往的检验结果分析来审核检测结果。最后一步是检验结果报告,根据有关的检测结果报告程序规定录入真实的检测结果及原始数据,并全面审核,确保报告的准确性并及时发出报告。
综上所述,检验实验室的工作其关键在于管理和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科学管理质控体系;制定管理质控计划要及时且全面;重视工作人员的考核和培训;切实发挥纠正措施的作用;正确使用检测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标准溶液以及标准样品等;科学管理仪器和标准物质、严格执行管理和质控制定的规章程序进行管理检测实验室,才可以保证检验实验室检测出来的结果可靠性大,并且工作效率高。
参考文献
[1] 孟庆莲,王崇才,王颖,等. 综合性医院临床检验实验室质量控制措施[J].实用医药杂志,2012,29(6):576-568.
[2] 高建红,刘兴云. 临床检验实验室的质量管理[J]. 中国医疗前沿(上半月),2009,4(17):123-124.
[3] 俞斌. 湖北省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质量管理探讨[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1):136-137.
[4] 朴美花. 浅谈临床检验标本的质量控制与管理对策[J].吉林医学,2008,29(1):75-76.
[5] 李广武. 浅谈医学检验室的科学管理[J]. 科教文汇,2010,(1):108-110.
[6] 蔡明翠. 血站检验实验室的质量控制[J]. 职业卫生与病伤,2006,21(3):214-215.
[7]李红岩,候振江.检验实验室开放教学的效果调查与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8):187-188.
[8] Xu Fen,Luo Jie,Li Yi.college testing laboratory management and security[J]. HEALTH DIGEST,2011(4):89-92
[9] Liu xue yong. Quality management of clinical testing laboratories[J]. GUIDE OF CHINA MEDICINE,2009,7(3):156-158.
- 上一篇:医疗服务应急预案
- 下一篇:关于中秋节的民俗文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医疗安全管理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