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影像云解决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影像云解决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影像云解决方案

篇1

Part 1 区域及企业平台类

临床数据仓库

IntelliSpace Clinical

Data Repository

企业级临床数据仓库

通过建立临床数据仓库与临床数据集成平台,实现医院内不同部门之间的、异构信息系统间的临床交换、共享、互操作和统一管理。

同时,临床业务和临床用户的需求与临床数据的智能化应用相结合,为医院提供智能化临床数据浏览的临床医生门户、临床管理数据分析门户、临床科研门户以及患者健康门户。

心血管专业临床数据仓库

用于电子记录患者个人心血管数据的中央数据库,通过对不同数据结构的信息互通互联,以减少数据冗余;而直观和易于操作的Web设计,为用户提供轻松、高效和集中式的心血管注册数据访问。同时,系统能够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对全程诊疗信息进行智能数据挖掘,充分满足医护人员对数据注册、临床研究和医疗质量管理的需求。

区域医疗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Regional Health

Information Network(RHIN)

区域医疗协同平台

通过建立高效可靠的区域医疗信息交换平台以及标准化的区域临床数据仓库CDR,实现区域内统一医疗信息交换、共享和管理。通过此平台共享的数据包括居民健康档案、门诊和住院就诊摘要、体检、妇幼保健等。此平台包括了临床数据仓库、医疗文档与图像仓库、患者主索引管理、医疗机构与人员注册、术语(字典)注册、临床数据交换平台、临床医生门户、转诊与转检、疾病智能辅助诊断、患者健康门户、医疗数据挖掘门户、医学教育门户等在内的多个重要模块,可支撑区域范围内各级医疗机构实现医疗信息互操作及医疗协作流程。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Part 2 临床IT解决方案

影像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Imaging

Management IT Solution

影像PACS解决方案

(企业级,科室级,单机版工作站)

构建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智能医疗影像信息平台,实现高效、快速的影像处理和共享,提供强大的并行处理系统运算性能以及稳妥的多冗余数据安全保障设计。

区域影像平台

实现集团医院、医院及社区卫生中心等机构之间,对影像的同步、传输、访问、诊断和管理。提供灵活的架构设计,高效整合各类异构系统,建立起各医疗机构、各科室间在影像管理方面高效一致的沟通。

高级3D影像后处理云平台

IntelliSpace Portal

拥有飞利浦独有的并行重建技术,突破传统多台终端同时操作影像后处理在速度上的瓶颈。提供目前业内最为丰富的高级临床应用功能,实现全方位的影像后处理及诊断。

远程三维影像会诊平台

基于网页浏览器的临床互动工具平台,不仅实现同时、同一图像、同一操作的临床互动,还可以进行2D、Slab、3D容积重建等多种图像后处理,为放射科和临床医生疑难病例会诊和手术规划提供了全新的实时、远程诊疗工具,实现影像与临床高效互动。

心血管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ardiovascular

IT Solution

心血管专业影像PACS解决方案

用于收集、整合、保存心血管科患者就诊期间的所有检查影像并传输到临床部门完成信息共享。医生通过任意一台工作站即可查看所有检查的影像和波形,其中包括ECG、超声、核医学、ICE、IVUS、MR、CT、胸部X光、导管检查、以及电生理记录信号。

导管室IT解决方案

专业的心导管室信息管理解决方案,系统提供心导管室预约、手术排班、手术记录、报告、图像调阅、耗材库存管理以及智能化数据管理等日常工作所必要的模块。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科室梳理工作流程,并通过数据的无缝集成和传输,帮助用户在手术实时过程中一次性采集数据,减少数据的冗余输入或二次录入,帮助心血管医生简化工作流程,加快临床决策过程。通过统计、分析、数据挖掘等科研工具,提升科研教学水平,并帮助管理者提高管理水平。

心电图管理解决方案

可实现心电图讯息的实时远程传输及院内共享,即使临床医生不在身边,也可透过互联网的传输,随时获取并分析患者心电数据。为心脏疾病的诊断争取宝贵的时间。

心动超声IT解决方案

用于对心动超声影像及报告的有效管理方案,可针对超声科室的需要提供检查预约,图像浏览调阅,报告书写等模块。此系统利用专业的心血管超声图像浏览工具、可自定义的挂片协议、离线心脏超声测量工具,室壁运动计分工具、儿科心动超声Z core数据库。

另外,系统配备美国ASE超声的结构化报告模板,让超声医生轻易的完成一份专业的心动超声图文报告。除此以外,内嵌的QLab是专为飞利浦 iE33提供的高级定量分析工具。

专业的实施团队提供系统之间的集成服务(HIS、EMR系统集成),实现以患者为基本单位的全医学影像信息的电子档案管理。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Critical

Care IT Solution

重症监护IT解决方案

将床旁设备、院内信息系统信息全面整合,通过临床数据呈现及分析、智能临床决策引擎及集束化治疗方案,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做出临床决策,规范执行治疗方案。强大的数据分析及报表功能,为科室管理和临床科研提供强大助力。

手术麻醉IT解决方案

IntelliSpace Anesthesia

IT Solution

篇2

黄邦瑜就像老裁缝,一个手握大数据,利用ICT技术,为客户公司量体裁衣,并提供高端定制解决方案的信息技术裁缝。之所以比作裁缝,主要是为了和流水线式的粗暴生产区别开来。

作为富士通(中国)信息系统有限公司副总裁,黄邦瑜对于当下众多企业在大数据应用上的浮躁心有不满。在他看来,现在的大数据已经被某些人演绎成为包治百病的“一贴灵”,甚至完全背离了大数据的核心价值。

在现代化大潮的推动下,信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从某种角度而言,甚至可以直接等同于财富。尤其是随着网络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信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信息的过滤、筛选、分析、整理成为人们最关注的话题之一。

物联网、云存储、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开启了“大数据”的时代之门。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大数据”的商业价值,期待能够有一个解决方案,帮助他们从众多碎片化的信息中,找到经营的规律。

“但大数据应用并不等于简单的信息梳理。大数据的应用通常需要有扎实的IT基础,来不得浮躁,否则很难让解决方案达到预期的效果。”黄邦瑜指出。

作为全球范围内的ICT领航企业,富士通拥有传统基础架构和云计算基础,但富士通并不大规模地生产模式化的解决方案,就是为了让企业客户通过定制化的服务,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需要量体裁衣

自2012年起,富士通加大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的力度,并在中国市场上倾注了更大的热情。正是因为如此,富士通在中国的企业形象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曾经那个只会生产笔记本和打印设备的制造商,已经一去不复返。

富士通正在通过其多年积淀的ICT技术,转型成为一家基于大数据的企业解决方案提供商。在与中国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黄邦瑜发现,不少缺乏扎实IT基础的中国企业,把“大数据”看成了解决所有问题的“灵丹妙药”,在引进“大数据”解决方案的过程中显得过于浮躁。

胡春民:包括中国和欧美在内的众多跨国巨头都在涉足大数据业务,你认为中国与日本、欧美等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上有哪些差距?

黄邦瑜:大数据的应用在国际上也是个新事物,中国、日本和欧美等国家都仍处在研发阶段,我个人认为中国同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相比,在大数据的研发和应用的水平上并没有太大的差距。

如果说有差距,我觉得最大的差距还是体现在客户的成熟度上。欧美、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客户相对更成熟一些,因为他们过去在业务层面和IT层面的积淀都比较深厚,这让他们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会有更明确、更具体、更战略的方向和想法。

在中国,一些IT基础并不扎实的企业可能会进入一个比较浮躁的误区,希望大数据可以变成一贴灵药,能够马上解决他们过去积累的所有问题。其实富士通在应用层面上也没有能够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大数据解决方案。因为给企业提供的大数据方案,它本身就是针对不同客户要解决的不同问题“量体裁衣”而设计的,是需要通过与客户共同研讨,不断改进,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形成。

富士通拥有很好的硬件技术、软件技术和IT技术,但是要帮助客户找出规律,关键还是要根据客户的业务,企业不能指望富士通来告诉你所有的一切。如果可以的话,富士通就直接去做汽车、医疗或者其他行业了。

大数据解决方案,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客户和IT供应商一起去发掘规律的过程。就像制造业存在着大量的数据,但是很难有一种解决方案,刚好把企业经营者想要找的所有规律都找到。

富士通拥有很多大数据业务和应用场景的介绍,因为我们发现,大数据并不是一个像软件一样成型的方案,你拿光碟过来一装就能立刻解决所有的问题,而是一种我们称之为“最佳实践”的模式,即客户能够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或业务场景,把想要发掘的问题告诉富士通,然后我们一起去解决这个问题。

在中国,我最担心的就是有客户跟我说,富士通你给我提个方案吧,用了这个方案,研发、生产、市场等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解决了。坦白讲,这个真的做不到。

胡春民:关于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各国企业都拿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美国GE提出了“工业互联网”,德国则提出了“工业4.0”,和这些欧美企业相比,富士通等日本企业的优势在哪?

黄邦瑜:相比来说,德日企业好像更相似一些,美国公司也有他们自己的一些特征。我们在实施的方法论和工作方式上存在着一些不同。我个人认为,与欧美国家的企业相比,富士通和其他传统的日资企业可能相对于其他国家的企业来说,做得更扎实一些。

欧美企业通常会制造大量模式化的产品,并把它们打包出售,可以更快地产生销售额。但是在解决单体客户的实际问题上,总是有些欠缺、不够完美。这与富士通“最佳实践”的服务方式完全不同。

富士通可能不一定会形成这种大量的模式化、可打包销售的解决方案,我们一直都是针对每一个客户在做精准的“量体裁衣”,我们认为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式会让我们的企业客户觉得更合适、更贴心,最后在用户体验上,我们的单个客户满意度会比欧美企业更高一些。

胡春民:除了硬件之外,富士通也在做软件产品,从产品线角度而言,富士通的大数据解决方案有什么特点?

黄邦瑜:每个企业在它的产品线上各具特色,而富士通最大的特色是“全”。我们在存储、服务器、运算分析软件等方面进行了整体的研发。富士通的全套解决方案能够将这些部分更优化地整合在一起,因此从整体架构上看比较全面。对于客户而言,找富士通一家,各个环节都能够全部搞定,比较方便。

业务的全面性,让富士通能够针对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做一些功能优化,而这些经过优化的产品,可能在该环节的性能指标方面优于我们的竞争对手。

但这种全面性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我们的劣势,毕竟企业的经历是有限的,做得比较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可能会使富士通在某些环节上的专精度做得不太到位。

胡春民:在大数据真正实施的过程中,IT企业跟客户是需要进行很多沟通的。跟欧美的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这方面是不是具有更多优势呢?

黄邦瑜:我觉得跟欧美公司相比,应该是各有优劣吧,不能一概而论。

富士通一直以来都做得比较务实,这就使我们与一些企业在某些领域的合作关系会相对比较长久。合作的时间长了,富士通的工程师就会相对更加了解我们的客户。而且在日资企业中,人员流动率没有欧美企业那么高。人员稳定的好处就是我们的工程师在行业和业务领域的知识积累会更多一些,这种好处最后也会反馈给我们的客户。

云安全必不可少

胡春民:日本企业和欧美企业相比,在做法上有很大区别。除了ICT技术以外,其工业基础也不一样。制造业的解决方案其实是一个整体,不可能单纯只靠ICT技术的支持。包括富士通在内的一些日本企业,在这方面有没有更好的一些做法?

黄邦瑜:举个医疗行业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在医疗方面有一个影像解决方案,包括对CT影像扫描的收集,对病人进行相应的管理等多个方面。

像美国的某医疗设备公司,他们是做医疗影像设备的,在卖设备的同时就可以附送打包的软件。如果客户刚好需要他的软件,那么跟他们比,在价格上富士通是没有任何竞争优势的。

但他的劣势是什么呢?因为它是设备制造商,他们附送的软件基本都是专门用于服务特定设备的,而医院不可能每个科室都使用它的设备,这时医院就需要一个全套的影响信息管理系统,而这恰恰就是富士通所擅长的了。

我们是IT厂商,我的关注点不在于设备本身,而是着眼在整个ICT的架构上,使之能够整体服务和支撑客户的影像系统。回到制造业上,道理也是一样的。

我觉得每行每业都存在“术业有专攻”的问题,而我们富士通最大的优势就在于能够通过IT手段将客户整个产品生命周期无缝连接在一起,全方位覆盖研发、制造、ERP、销售等各个环节,为客户提供一整套的价值。

胡春民:富士通在硬件方面根基深厚,但是与Informatica这样的数据提取公司相比,富士通在软件和大数据的获取及预处理方面有什么优势?

黄邦瑜:Informatica在大数据的数据提取领域里确实是非常领先的。富士通也有数据提取的功能,在这个环节可能没他们好。但是,大数据分为若干个环节,除了抽取还有分析和运算环节。这些恰恰是富士通的优势。

而且,富士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开放性。这就意味着并非大数据所有环节都只能使用富士通的技术,Informatica也可以成为我们的合作伙伴。这样一来,在抽取环节,我们既可以用Informatica的软件,也可以使用自己的软件,甚至可以使用其他合作伙伴的软件。

一体化整合是富士通比较优势的地方,但是其他过程中也有一些的问题存在,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数据安全问题。对于普通用户和小型企业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并不是很重要。但是,一旦公司达到一定规模以后,数据安全问题就受到重视了。

在企业里面,对于非核心业务来说,放在哪里并不重要。但是当涉及到公司核心的销售系统或者会员管理系统需要放到云端时,企业可能就会担心:“我把数据给了服务商,它是不是会恶意使用呢?”

其实,我个人认为,数据安全性的问题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一个制度或者运作的问题。现在的IT技术很强,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防止黑客的攻击,但是却没有太多可供使用的法律法规和监管体制,防止客户信息的恶意使用。如果没有完善的制度去管理,云的使用可能只会停留在一个很粗浅的层面。

胡春民:富士通是制造业出身。目前制造业有一个趋势就是高度智能化和集成化,包括怎样让机器人、软件和系统更好地去结合。这其实是把IT企业的优势逐渐弱化了。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黄邦瑜: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报道说,未来几十年后也许所有行业的公司都是IT公司。因为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高技术行业,IT已经成为公司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时候所有的企业都是IT企业。以后这个IT和非IT的界限可能就会越来越弱。

篇3

【关键词】医院 影像 云

1 业务背景

我国医院信息化经历了20余年的发展已进入了数字化和信息化时代。大型的数字化医疗设备在医院中使用,各种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和医疗临床信息系统在医院普及。医疗信息化使医院工作流程发生了改变和创新。

目前,动态的、高清的、大覆盖范围的容积CT成为主流设备。图像处理也从单机工作站应用向真正的网络应用转变。网络带宽10年来从10M到1000M,增加了100倍,而影像的数据量从一天500M增加到50-100G,增长了100-200倍,网络传输的压力愈来愈大。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基层医院由于医生力量的薄弱性,导致了对疑难病例的诊断不明确等问题,给地区患者带来了许多烦恼,也形成了医患矛盾以及纠纷的开端。因此基层医院迫切的与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合作,由专家为基层医院进行影像,病例的会诊,联合治疗等工作,以确保基层患者能够不离开当地基层医院就得到医院专家的诊断以及治疗意见,以解决患者的燃眉之急。

随着新的影像设备的不断出现、新技术的使用,更重要的是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远程医疗业务不断拓展,传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s System)――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已经不能满足医院当前的建设要求,面临许多问题。

2 存在的问题

当前医院现有的先进医学影像设备,每年产生近10至50T的影像数据,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医生对于患者的医学影像大数据的应用和处理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了对这些医学影像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应用和管理,目前现有的数据传输型技术的PACS系统提出的提高网络带宽、提升硬件配置的方案已经不能适应医院信息化中医生对患者影像应用和处理的建设要求。因此也严重的制约了医疗信息化的发展,其主要产生以下问题:

2.1 对网络的影响

在医院的信息化数据中,医学影像数据几乎占据了95%,并且呈现单体数据量大的特点,这些数据在传输中对医院网络带宽提出非常高的要求。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自身的发展,越来越先进的影像设备会以几何级数的速度产生影像大数据,这些数据对网络带来的影响几乎是灾难性的。

2.2 传输型影像解决方案制约了业务发展

随着检查设备越来越先进,医生对患者的疾病诊断对医学影像处理的功能越来越高,当前的影像会诊系统只能对医学影像进行简单的二维处理,并且对网络要求较高,需要对患者影像进行传输后才能调阅,因此,传输型的会诊系统远远不能满足医院专家无处不在、随时随地进行影像诊断的要求,严重制约了业务发展,同样也浪费了许多医生宝贵的时间。目前的医疗影像系统存在如下问题:

(1)整个影像的服务器压力大及影像数据调取的效率慢。

(2)网络传输难度:大数据的传输,对网络带宽有较高的要求高。

(3)系统维护复杂,扩展性差。

(4)无法实现互联网影像的即时应用。

(5)医生及专家无法在其智能移动终端上对影像进行会诊,以及会诊后的报告书写。

(6)医生及专家无法影像进行高级应用比如三维重建等应用。

3 方案建议

3.1 方案建议

采用云计算技术的影像云系统是医疗发展的未来趋势所向,鉴于目前云计算技术的发展,目前影像云技术已经成熟,也是正在逐步发展的区域医疗、医联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针对医院现阶段信息化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建议建设适合医院发展需要的能够实现移动应用的影像系统,该系统要实现以下内容:

3.1.1 建设先进的数字化影像应用系统

该系统要降低影像数据的传输对医院网络的要求,实现窄带宽应用,满足基于互联网的医疗影像数据应用。

3.1.2 建设全功能的移动终端系统

每个终端均实现在线即时三维处理,诊断医生可实现个性化影像处理,提高工作效率。

3.1.3 实现影像数据的云端存储

通过云存储,满足影像数据的高可扩展性、高安全性和高可用性。

3.1.4 建设先进的云计算引擎

通过先进的云计算引擎,实现基于云端的影像数据处理,分担原厂工作站三维后处理压力。原始影像大数据不在数据中心与各个应用终端之间传输,通过云计算,实现影像大数据的“0”下载(ZeroDowload)应用,影像计算处理在云端,计算结果显示在医生用舳说姆绞健2⒃诎括Wi-Fi、3G/4G的网络带宽环境下,实现实时影像应用。

3.2 应用场景

为医生提供更多的辅助诊疗手段。可实现临床医生对放射影像设备所产生的高清、高分辨率2D影像进行实时的3D图像重建,快速完成3D高端影像处理,帮助医生完成对患者从诊断――治疗评估――手术制定――手术过程指导――术后评估的全医疗过程的个性化先进影像即时服务。

为更多场景提供随时随地的影像应用。可在手术室、医生站、病房、会诊室应用,支持移动的影像应用,建立放射科与临床科室、临床科室之间快速的影像沟通。

支持与基层医院、协作医院之间的影像数据共享与业务协同。采用国际标准,支持和基层医疗机构、协作医疗机构实现远程影像诊断,实现对基层医院原始影像数据的无损查阅。

篇4

今年展会的主题是“传承‘C&C’底蕴,创新引领信息化新时代”。展会中,NEC从绿色地球、平安城市、高效运营和美好生活等这四个主题,展示了NEC在环保、公共安全、信息化提升竞争力等领域的先进技术和创新理念。

会上,NEC全球总裁远藤信博发表题为《创造新时代的NEC C&C云计算---为实现对人与地球友爱的信息社会》的主旨演讲,并承诺NEC将通过C&C云计算服务为解决环境问题、实现安全放心的信息社会、同时为提高企业效率而贡献力量。

灾害预防解决方案

通过对地震、泥石流、火灾、台风和海啸等灾害进行监控、提供早期预警,在灾难发生后的混乱情况下,可立刻恢复通信,实施灾情收集、救灾指挥和应急处理,防患于未然,为重要信息和数据提供自动化备份与恢复,针对各种自然灾害的发生提供早期预警、救灾指挥和灾后恢复等全面的信息化解决方案,以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提高救灾反应速度和效率。

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NEC通过安装在地面的感应终端测量车流数据,使中心可以实时了解交通路况;车载GPS和无线通讯终端实时收集车辆的速度信息,通过数字地图提供学校和商业区等重点区域的交通状况信息,智能识别各种交通违规,实时抓拍违规车辆,在逆光,强光,弱光和摄像角度较偏斜等条件下,正确识别出车牌号码,为中国日益增长的城市交通管理需求提供全面解决方案,以实现信息收集、综合指挥、信息和自动违章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管理。

智慧社区解决方案

NEC基于RFID技术,通过智能感应车闸、门禁、电梯等的出入安全管理方案,以及基于车牌识别和RFID技术的停车场综合管理方案、基于人脸识别和智能图像分析技术的智能视频监控方案,为中国日益增长的高端社区管理提供全面IT解决方案,可覆盖智能楼宇、停车场管理、出入管理和安全监控等各种业务需求。

汽车制造执行解决方案

面对汽车行业的制造执行软件,其中包括ALC(生产顺序、知识以及实际管理)、场内物流、质量收集及分析、质量追溯、车辆跟踪、质量管理以及设备监控等功能。可实现车辆生产的平准化、混流化,同时保证零部件提供的同期化。对生产车辆在生产线的位置可以进行跟踪和准确定位。提供“不接收、不制造、不传递”的质量保证平台。对生产用的设备进行实时监视与控制。

高端医院数字化解决方案

智能电子病历,实现了纸质病历中那以实现的“诊疗信息的时间组合系列显示”以及“设定条件的筛选”,以诊疗过程为轴,整合患者各类临床信息,在大画面上轻松查看和比对,注重诊疗过程的安全管理。同时,可多视点捕捉患者状态,关注患者的就诊状态,关注患者的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

健康管理支援解决方案

06年4月,劳动安全卫生法修正案严格要求企业针对过重劳动、精神健康开展自主安全卫生活动;08年4月,高龄者医疗法正式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各企业必须建立志愿健康隐患管理体制。NEC的该套解决方案面向从事自我保健、公司保健管理工作的一般职员和管理者,可对隐患管理所需的信息,如职员属性、考勤信息、体检结果信息、疾病信息、指导记录等进行一元化管理,是用户能够很容易地查看重新判定和指导业务所需信息,为促进职员健康、管理职员身心健康提供对策。

篇5

然而,无论从名字还是模式上看,这个概念生来就带有不易理解的、令人颇感遥远的气质。实际上,云计算倡导“聚合”,包括CPU、存储、网络在内的所有硬件、软件,以及数据、计算能力、IT构架与服务,这些整体的提供,构成了云计算的体系。

“将创新的医疗服务模式提供给患者,这是未来的一个趋势,也是云对医疗体系最深远的影响。” Netapp大中华区市场总监刘志强说。

信息重整

“云计算”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如何有效地运用在医疗实践中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随着区域医疗网络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决策者发现,如何通过区域医疗信息共享,为区域内的临床用户提供优质的临床数据浏览与使用服务是未来建设区域医疗网络的意义所在。

以重症病人为例。他们是医院的一个特殊的群体。一方面,医院对他们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因此医生需要用最短的时间、最便捷的方式调用患者最全面的信息。另一方面,对于急救和术后的监护也决定了患者的存活和康复。而如何将云技术应用在重症监护领域,使医生能快速调用最全面的患者数据,并通过快速的数据分析实现决策支持将是一个有意义的创新课题。

对危重病人的监护,传统上由医护人员设定一个数值范围,当病人的身体数据超出这个范围就会报警。如果要实现在出现最坏情况之前做出处理,对监护软件及计算速度处理要求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云计算”就可能发挥作用,整合云计算的病人监护设备将成为一个“智能化的终端”,将帮助缓解医院ICU病房医护人力紧张的局面,降低看护成 本。

重症病人的手术和急救后身体能否恢复过来?护理和治疗尤为重要。监护仪除了反映病人本身的生命指征外,未来,治疗功能将不可或缺。过去,呼吸机、输液泵等危重病人身边的仪器是各自单独运作,而未来,可以通过搭载云计算机解决方案的监护设备整合到医院信息系统中,使病人治疗信息更完 整。

平台创新

作为重症监护领域的领导者,飞利浦率先将云技术应用于监护设备,做了一次有意义的创新实践。其“云”系列智能化监护仪内置“双核”,一个芯片处理监护仪本身信息,做测量、报警使用;另外一个通过飞利浦特有的“云平台”—iPC,跟医院的信息系统结合起来,实时、完整地保存病人的数据。同时,通过一些专业参数的设定及分析软件的应用,对数据及其变化进行分析,提高监测的敏感度,帮助医生和护理人员实时掌握重症病人的病情趋势并及早发现患者病情变化,使监测由“报警”转向“预警”。

通过云平台也使病人所有信息的跟踪和整合成为可能。云监护设备可以让医护人员在监护仪上直观地一键调阅患者最全面的影像学(PACS)、实验室等信息(LIS),并可在床旁完成医嘱、病历的录入和管理。另外,集成了云计算平台的飞利浦监护系统也可以建立远程诊断服务,使重症病人不需要转移就可以获得大医院的指导。

创新背后

重症病人的情况各不相同,监护的生命指标及参数也各有侧重。而中国,不同省份、不同城市、不同级别的医院以及中医院和西医院,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的情况都各不相同。所以在中国做业务,尤其要了解客户的需 求。

如何掌握客户的需求?不仅一线销售人员的日常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搜集客户需求并反馈飞利浦医疗还在全球范围内定期系统搜集客户提到的关于产品、服务等反馈问题,系统性地监控客户要求以及解决方案的后续情况。比如,一家客户曾提出在床边监护开一个“窗口”以方便看到超声和核磁共振的片子。当时的技术条件并不具备,但是客户的这个需求被记录到系统中,在下一代产品设计中得以体现。

篇6

触摸医疗 智慧健康

现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民生问题。公共医疗水平还远未满足人们的期望。医疗行业需要迎接三大挑战: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质量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看病贵的就医现状,而这些挑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不够均匀。

新医改政策出台后,从跨国IT巨头IBM、微软、英特尔、惠普、戴尔到本土方案商华为、曙光、东软、用友、金蝶、神州数码等,纷纷强势挺进医疗市场,与以天健科技、西安华海、浙江联众、广州怡捷、中域海量等为代表的专业医疗信息化方案商,纷纷争抢新医改带来的商机。GE通用、西门子、飞利浦等跨国医疗巨头也纷纷进驻中国基层医疗机构。

IBM推出了一系列智慧医疗解决方案,面向区域医疗卫生和大型综合性医院集团,包括区域医疗信息网络、CHAS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医疗协同平台、基于云计算网络环境的智慧医疗等,旨在以信息化推进医患资源的优化流动,助力新医改扎实启程,从而构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智慧医疗体系。

华为智慧医疗通过打造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的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建设,利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相关职能部门业务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和联动协同;同时有效的实现患者、医生、医院,以及医疗设备之间的沟通。在中国新医改的背景之下,华为智慧健康解决方案努力实现让智慧医疗走入寻常百姓家。

技术为基 完善医疗

智慧医疗的实现需要生命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支撑,其关键技术分布于物联网体系中,涉及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在感知层,涉及到射频标识(RFID)技术、定位技术、体征感知技术、视频识别技术等。智慧医疗的数据主要从医院和用户处传出信息的传感器获得,并实现检测对象数据的准确采集、检测、识别、控制和定位。在网络层通过信息互通类技术实现检测数据的上传工作,实现用户和医疗机构、服务机构之间健康信息网络写作的数据沟通渠道,并及时给用户提供必要的响应。在应用层,通过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的信息处理技术对数据进行存储、分析,为监测数据的开放提供做好准备。

智慧医疗一直是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最重要的应用之一。医疗作为IBM沃森最早进入的应用领域,2011年8月开始,沃森就开始在美国的一些医疗机构“实习”了。沃森的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可以直接阅读医学文献和各种医疗文档。除此之外,沃森还具备学习能力,它可以从医生看病的活动记录中学到相应的经验。由于具备了主动学习知识和获取经验的方式,沃森的准确性要远远高于过去的医学专家系统。

医疗行业的数据量大而且类型复杂,其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信息价值,如果能够有效地对其存储、处理、查询和分析,就可以辅助医生做出更加科学、准确的诊断和用药决策,甚至帮助相关研究机构实现医疗方法和药物的革新。英特尔公司的开放架构大数据平台是英特尔针对医疗行业用户开发的。它由双路至强处理器和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组成。英特尔双路至强处理器能够实现对存储子系统的优化,可用于打造存储服务器,支持横向可扩展存储方案。英特尔Apache Hadoop发行版软件是专门为大数据存储、管理、处理和查询需求开发,且针对英特尔至强平台进行了充分优化。

关注民生 智慧未来

篇7

公司主要技术骨干人员拥有多年健康管理软件产品开发经验,致力于健康管理软件产品的研发与应用。目前公司已经形成一系列的健康管理软件产品,应用于全国各地的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管理会所、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等实际案例中。

秉泰提供独立的健康管理服务平台,即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一个开放的、安全的、健康管理的云服务平台,是专门为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体检机构、诊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养老机构、企业、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等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门诊、远程监测、慢病管理、会员管理信息化支持服务的软件服务平台。

2008年起,秉泰更致力于健康管理服务,推出独立运营的优康网,为个人、家庭、企业提供:健康档案、疾病评估、健康监测、慢病管理等健康信息平台服务。2014年优康云4.0以来,已经为近100家体检机构、健康管理机构、健康会所提供在线信息化支持,是目前国内健康管理行业软件产品的领导者。

公司平稳发展,特别重视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赢得了良好的口碑和可观的业绩,在同行业产品市场占有率高,成为健康行业中知名品牌。

秉泰是专门做健康管理信息化解决方案的公司,拥有健康管理行业的全部计算机著作权证书。秉泰遵循“诚实守信,一心一意地为客户服务”的原则,建立了严谨的售后服务制度,公司高素质的技术支持团队,在制度上、技术上能够长期及时进行系统维护升级的工作,保证系统安全、稳定运行为基本要求,达到用户最大满意程度。

服务内容主要为:a.日常系统维护;b.系统升级服务;c.垃圾数据的清理;d.数据迁移;e.数据备份服务;f.新需求的响应这六方面的内容。

服务保障主要体现在:1. 5天×8小时服务;2. 免费QQ群、微社区、公司总部及办事处技术员上门服务;3. 软件升级服务;4. 400客服热线电话咨询服务;5. 主动回访、电话回访、10分钟接听电话处理这五方面。

秉泰注重技术成员成本的投入,现有员工30余人,其中软件开发工程师15人,售前及售后工程师10人,技术人员全部为硕士及本科学历,公司注重技术积累和投入,不断开发新产品,引领行业的发展方向。

秉泰以“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作为赢取市场的主要手段,公司领导及全部职员决定将服务公开化,公平化、制度化,设立服务监督和奖惩制度。服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为:公司相关部门和人员对服务人员的工作状况进行考察和点评;服务监督的主要方式为:用户电话投诉和公司内部检查。多年来,秉泰为客户提供的服务质量一直是好评,公司谨记服务至上的原则,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甚至未来,永远为用户提供满意服务的政策屹立在发展前进的中央大道上。

秉泰对于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发生重大技术问题,将组织相关技术支持部门及时协调组织技术专家小组进行会诊,个案分析,以确保系统的及时正常运行,保证用户的满意度。

系统特点

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拥有会员制功能的健康管理平台。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能够为用户建立包括门诊、体检、住院等健康档案的功能。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是开放的平台,能够连接数十种智能硬件。可以接入第三方应用如:心理测评、健康风险评估、预约医生、营养师、健康管理师、心理咨询师、健身教练、月嫂陪护等,实现便捷的绿色就医。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内置丰富慢性病干预模板,适合全科医生适用,同时,可提供推荐专家,服务机构的功能,随时可以分享健康管理服务。

行业业绩和贡献

伴随着医疗健康行业和互联网软件技术的快速发展,秉泰在董事长史东恒的带领下,市场占有率逐年递增,公司始终遵循为广大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的准则,获得广大客户的赞赏和行业认可。一直以来,秉泰自主研发的秉泰健康体检、体检智能排系统、职业病体检、检验系统、影像系统、优康会员健康管理系统、坐席管理系统等6个产品,拥有全部计算机著作权证书。

秉泰以自主研发产品为基础的同时,还根据客户需求,定制化实施或升级客户的信息化管理项目。2008年起,秉泰更致力于健康管理服务,推出独立运营的优康网,为个人、家庭、企业提供健康档案、疾病评估、健康监测、慢性病管理等健康信息平台服务。

秉泰在多年努力服务的医疗健康行业领域,形成了最具影响力的解决方案,主要体现在体检中心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上,实施三甲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

2004年起,秉泰提供健康体检管理系统,目前已为400家机构提供体检系统。支持以下类型体检:健康体检、职业健康、从业人员体检、婚孕检、中医体检。

该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 性能稳定、操作简单。2. 可以提供多种报告,报告格式和统计方式灵活多样。3. 一体化设计实现健康体检、健康管理。4. 大容量下数据运行。

2005年起秉泰为体检中心提供智能排检系统,提供体检中心多媒体智能导引,可以大幅度提升客户满意度和体检中心的服务水平。

秉泰智能排检系统功能如下:1. 支持无线寻呼。2. 第二队列同时排队。3. 自动或手动调控。3. 与服务评价系统接口。4. 微信或优康App查询排检状态。

此外,秉泰还提供“健康管理+健康门诊”医疗服务方式――优康云健康管理平台。该平台功能包含档案管理、预约、会员管理、健康评估、远程监测、健康干预、客户服务、统计分析、知识库等功能模块,具有个人PC端、移动健康微信端应用。同时,财务管理、电子处方、药房等系统可以接入到会员健康管理系统。

其公有云系统部署在阿里云上,采用了多种安全措施,保护用户数据。

此外,秉泰还提供区域体检平台解决方案。区域体检平台解决方案主要支持分区方式,使用同一数据库,适合同一医院,不同院区之间有光纤的情况;数据同步形式,各医院数据独立存储,同步备份。

各医院的体检系统分别与各三甲医院的LIS、PACS、HIS接口、数据中心接口实现体检业务全面连通。此外,优康会员健康管理系统可实现数据存储、统一预约、报告查询、微信平台等业务。自主独立研发的健康管理云平台,目前已成为国内众多企业,体检中心的数据解决方案。

行业需求和反馈

随着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需要,医疗健康软件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天津秉泰软件技术有限公司紧跟时代和科技的步伐,自主研发健康管理云平台,为广大用户提供便利,已经和多家合作伙伴完成了健康管理应用,为合作伙伴提供数据采集、健康评估、健康干预、健康跟踪、效果反馈等解决方案,用于体检机构、健康管理中心、门诊、疾控和会所等多种场所,该合作项目已在全国各地等用户处已经实现了产品化交付,受到最终用户好评。

当下,老龄化日趋明显,符合行业需求的秉泰在研发健康管理系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研究出“健康小屋”产品, 基于益体康终端的“健康小站”,适用于社区医院,健康小屋,体检中心等多用户人群的场所,通过刷TFID卡,可以测量包括心电、血压、血糖、血氧、体重、体脂等人体数据,设备测量方式简单便捷,通过无线数据传输网关可以直接将测量数据发送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医生只需要简单的培训就可以独立操作设备,一套设备可以一天测量数百人,为社区医院或企业节约运营成本,提高体检效率。

未来科技展望畅想

篇8

智慧医疗行业5G应用分析

当前5G在智慧医疗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一是基于新型智能终端的远程操控类场景,例如机器人远程手术等;二是基于高清视频、影像的远程指导和诊疗类场景,包括远程查房、远程会诊、远程急救指导、远程教学和远程超声诊断等;三是基于医疗健康传感器和设备数据的远程监控类场景,包括患者实时定位和体征采集、远程输液监控等;四是院区医护人员、医疗设备管理等。综上分析,5G在智慧医疗中的4类应用包括远程设备操控、目标与环境识别、超高清与XR(包含VR/AR等)播放、信息采集与服务。5G智慧医疗以移动通信技术为依托,在充分利用有限的医疗人力和设备资源的同时,发挥大医院的医疗技术优势,在疾病诊断、监护和治疗等方面提供远程化和信息化服务,创新智慧医疗业务应用,节省医院运营成本,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及下沉,提升医疗效率和诊断水平,缓解患者“看病难”的问题,协助推进偏远地区的精准扶贫。5G引领智慧医疗数字化转型传统医院通常采用专业的医疗设备管理软件进行设备资产管理,以提高工作效率并保证账目登记的准确性,还通过系统提供各类账薄、报表等对单位的固定资产进行全面分析和评估。5G智慧院区管理利用5G海量连接的特性,构建院内医疗物联网,将医院海量医疗设备和非医疗类资产有机连接,能够实现医院资产管理、院内急救调度、医务人员管理、患者体征实时监测、院内导航等服务,提升医院管理效率和患者就医体验。目前医疗系统主要应用包括PIS视频、运行监控、实时通信、紧急等。5G作为新一代移动宽带通信技术,其传输效率远高于4G网络,并且可以很好规避LTE-M系统的频段资源限制。5G通信技术具备低时延、大宽带、广连接的特性,可以从本质上解决智慧医疗业务的通信速率及质量问题;同时5G网络频谱可以满足智慧医疗多项业务的并行通信需求,实现各类通信服务的高独立性与安全性;5G通信网络的高连接密度,结合物联网编码技术有助于实现对智慧医疗运营的全量数据感知与传输,为智慧医疗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基础。

5G+行业应用解决方案

中国移动充分发挥运营商5G和云网优势,为医卫行业重点打造“1+1+1+N”产品体系,如图1所示。“1”张5G医疗专网,包括院内专网、远程专网。在新型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借助网络切片与UPF分流等技术,叠加MEP算力能力降低业务时延,提供面向医疗行业的专属网络服务,提高生产效率,提供高品质、高可靠的网络服务,满足医卫行业终端、平台和应用的高速、可靠、安全互联。“1”朵云边新型基础设施,包括院内医疗边缘云、区域公有云。针对应用上云、监管上云、边缘云定制等需求,提供从机房托管到IaaS、PaaS、SaaS一体化的产品服务体系,为医卫行业用户提供完整的上云解决方案,并提供托管式边缘云,抢占医卫行业云计算市场。“1”个平台底座,即中国移动自研OneHealth平台。融合5G切片、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整合集成自研和生态应用,提供符合医卫行业应用与服务需求的基础平台能力,满足医疗行业用户业务、连接、计算、安全等需求,构建医疗机构统一的门户、账号、权限、认证管理等体系。平台包含四大核心组件:综合接入网关实现多网融合接入;边缘云平台提供应用管理、服务管理等平台能力;弹性资源池提供基础的计算、存储等资源;态势感知平台是整个专网及边缘云态势的展示平台,可提供网络带宽、安全态势等感知。“N”个业务领域创新特色应用,主要包含智慧医院、远程医疗、区域医卫、智慧康养、智慧药监和智慧医保六大领域。以5G智慧医疗云平台为基础,打造以移动医护、5GVR探视等创新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医院体系,以远程诊疗、互联网医院等新兴应用为核心的远程医疗体系,以应急救援等特色应用为核心的区域医卫体系,以智慧康养平台等主流应用为核心的智慧康养体系。

青岛大学附属医院“5G+智慧医疗”项目案例

篇9

个性化,指不同个体具备不同的基因和蛋白配置文件,研究者通过年龄组和基因组对比,可尽早筛查出早期病变。预测性,就是强调早诊断、早发现、早治疗。借助PET/CT,我们能够筛查出更小的肺癌肿瘤,提升患者成活率,甚至做到肺癌的治愈。这一进步已使20%患者的生理功能得到保存。预防性,即在患者发病前采取行动,进行预防,更强调健康和功能维持。参与性,则是希望唤起保健护理对象的积极参与,同样也希望社会负担起一定责任。筛查、诊断、治疗、随诊依赖于现代诊疗技术的影像融合过去的40年可以说是影像发展的黄金40年,单模式的影像技术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筛查、诊断、治疗、随诊过程中依靠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X线、DSA、显微镜、内镜、核素显像、磁共振成像、PET等技术可以对病患进行较为准确的诊断。随着2003年PET一CT技术的出现,基于多模态的影像融合 (intergrationimaging)技术得到发展,出现了PET一CT、超声聚焦海扶刀、PET一MRI,这种融合充分发挥不同影像技术的作用和优势,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依靠这些技术,通过对病患的精确诊断、定位,可以对疾病进行精确地治疗。以上这些实验室数据、病理信息、影像资料利用IT技术,通过医院PACS系统、HIS系统为广大医生提供了海量疾患信息。随着这些影像技术不断融合,现代诊疗技术越来越能够为疾患预防和治疗提供有力支持。

影像学科已从单一影像发展到融合影像,由过去的解剖图像发展到更加关注代谢和功能。以前,医学影像的大量工作都属于鉴别诊断;今天,医学影像更多地涉及诊断和组织学层面。随着 p4Medieine的发展,医学影像还将为其提供治疗方案,甚至直接参与治疗。未来医学影像势必将会参与筛选、诊断、治疗、随诊的全流程。未来,影像学将不止是放射学、核医学、超声波,而是综合诊断和综合影像。它的核心是要把实验室、影像、病理,特别是分子病理,融合在一起,远远超出现在所说的“大放射”的内涵。也许我们无法完全描绘出未来医疗机构的架构,但是影像学科未来必然影响病理科的发展。数百年以来,病理科在诊断中都具有重要地位。现在,融合技术的进步可能促使影像学科与病理诊断联合起来,实时发现人体异常数据,然后用影像定位,提出解决方案,最后使用分子病理来进行标记和治疗。医学影像的发展使用了多种融合技术,PET/CT的兴起恰好证明了“融合技术是生产力”。融合技术不单是把设备融合,也不单是把治疗和诊断融合,甚至可以将药学和设备融合。当然还要使用各种IT手段,搭建一个综合影像平台。当前国情需要现代诊疗技术跨越式发展我国地大物博人多,近30年经济发展迅猛,但是GDP发展地区不平衡,人口分布不均匀,医疗资源地区分布差异较大。随着老龄化、城镇化的加深,医疗服务需求已改变且增加,医生的来源及诊疗水平的提高、先进技术的挑战,都巫需现代诊疗技术有大幅度的提升。二、现代诊疗技术设备的市场和规模2012年8月17日,卫生部部长陈竺在2012中国卫生论坛上的《健康中国2020战略研究报告》指出,到2020年,我国国民主要健康指标将基本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13%。,孕产妇死亡率降低到十万分之二十,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到6.5%一7%。未来8年将推出涉及金额高达4000亿元的七大医疗体系重大专项,其中有1090亿元明确要用在县级医院建设。2008年的医疗体系投资安排的资金为48亿元,而未来8年年均将有500亿元的专项资金,为2008年的10倍。现代诊疗离不开先进的设备,我国医疗设备的市场规模将超过6000亿,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市场。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装机CT设备Hooo台、核磁设备4000台、血管造影剂3(X)0多台。随着医院设备更新、添加,这些设备的装机数量每年都在稳步增长,市场潜力很大。数字化放射科的设备,年增长4%一7%。2012年北美数字影像设备市场970万美元,欧洲的市场居第二位。2018年全球数字影像设备市场将增长到133亿美元,从2012年到2018年,将实现 5.40/0的年增长率。我国的医疗行业IT产业市场和规模同样不可小觑。IDC的报告显示,2011年医疗行业IT花费已达 146.3亿元(到2015年这笔花费将达290亿元),较上一年增长28.9%,占医疗总费用比例已接近0.8%,而未来五年内年复合增长率仍将达到18.4%,高于其他行业1T市场平均增速。2011年医院数据中心基础设施投资已达到6.17亿元,增长率达到14.3%。医疗行业目前已逐渐形成一套完整的综合性信息系统,但各个子系统的数据结构和存储方式存在一定差异性,需要占用大量计算和存储资源,部署统一的云计算数据中心将尤为必要。

现代诊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要紧密考虑“政、产、学、研、用”五个方面的需求,要以政府和临床需求为出发点,目的是要适合国情解决临床应用的难题,产、学、研、用合作,以科研创新推动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在这个过程中要重视建设和发展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具体举措如下:1.研究重点课题,推动产、学、研、用平台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例如正在进行的“基于多模态影像的缺血性脑卒中新技术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多模态分子影像关键科学问题研究”项目。这些项目由临床医生、理工科研究人员共同攻关,将解决临床重大问题,随之而来的带动设备技术的创新,新技术的创新将推动适应临床需求的高新技术设备产品问世,从而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形成良性互补的产业研发模式。今后应当重点加强对慢性病、老年病的现代诊疗技术研究,在“治未病”方面开发新技术。2.加强多中心研究,带动推广和应用。利用联盟的优势,建立几个全国性现代诊疗技术推广基地,在联盟单位间开展多中心、大样本的研究,可以大大提高科研效率和质量,推动新技术开发、应用。3.创办新型学科教育,着重复合型人才建设。科技创新的核心是人才队伍建设。因此,要搭建平台,创造适应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促进培育一批学科带头人和创新团队,推动现代诊疗产学研用深度结合,切实保障我国现代诊疗产业可持续发展。东北大学中荷生物医学与信息工程学院以及首医医学影像信息工程研修学院,在这方面走在了前列。他们认准了人才市场需求,积极培养生物医学专业复合型人才,受到了市场的欢迎。4.依托产业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要放眼世界、着眼于临床需求,建立理工医紧密合作的“政、产、学、研、用”平台,以“产”为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扶持建立国际化大型医疗集团。5.加强现代诊疗技术标准化建设。提高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研究,防止医疗资源浪费,加强现代诊疗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势在必行、迫在眉睫。例如“工HE技术”的标准化建设、影像诊断的路径等等,都是鱼需解决的。综上所述,加强现代诊疗技术推广和应用任重而道远,重视“政、产、学、研、用”合作是成功的关键。

作者:戴建平

篇10

马靖翔的话其实道出了现在很多医院,特别是三甲医院面临的处境。对HIS这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应用系统的升级和改造,很多医院都表现得非常慎重。

自2010年开始,原卫生部先后多个关于电子病历系统的规范性文件,大力推动电子病历系统的建设和应用,而电子病历系统不可避免地需要与HIS等信息系统进行交互。是不是在部署电子病历系统的时候必须对HIS进行更换?传统的HIS能否满足电子病历系统以及越来越庞大的各类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的需求?HIS是应该升级还是应该重建?在医院CIO的心中,这总是一个问号。

长期以来,在我国医院信息化的体系中,HIS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当电子病历和集成平台愈来愈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时,HIS的概念正在逐渐发生变化。HIS将何去何从?

HIS的功能被拆分

HIS可谓历史悠久,从上世纪90年代即开始开发并在军队医院统一应用的“军字一号”就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军字一号”及它的衍生版几经升级,至今仍被军队医院和一些地方医院应用。

从收费管理开始

“一开始,医院没有很多专业的信息系统,所以就出现了被称为HIS的信息系统,为了支持医院的整体运营,它既包含了医院的临床、药物、辅助科室等方面的管理,又对预约、挂号、费用归集、核算、物流等诸多功能都有所涉及。”东软集团医疗IT事业部副总经理张陈告诉记者。“后来,随着医院在某些领域的信息化需求越来越强烈,很多功能模块发展成为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医院的信息系统变成了树型结构,HIS就成了连接分支系统的树干。”

“HIS最早是从收费管理开始的。为了精确药品收费,HIS中就加入了临床药品管理功能,为了精确耗材管理,又加入了临床医用耗材跟踪的功能……”张陈认为,早期的HIS通常是以收费管理为主线,通过收费管理不断拓展功能并延伸应用范围,一些功能经不断完善变成例如成本核算这样的分支系统,这种演进在医院信息化进程中不断发生。

“然而,最深刻的变化来自以医疗为核心的电子病历的推广。”张陈表示,过去医院信息系统的演进大多是分支系统的加强和完善,而电子病历的推广使医院信息系统的主干发生了变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位于北京中心城区的东西院区以及远在亦庄的南院区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一些信息系统不能兼容。其信息中心主任潘登表示:“对于东西院区和南院区信息系统的融合,从信息中心的角度,我们准备先从两个院区的电子病历系统融合入手逐步开展。”

尽管不是所有的医院都有多个院区,但随着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信息系统的不断增多,各个信息系统的融合成为了很多医院必须面对的问题。显然,潘登敏锐地意识到了应该以电子病历为抓手推进信息系统的整合。

开始面向临床诊疗

2010年9月,原卫生部下发了《卫生部关于开展电子病历试点工作的通知》,2011年,原卫生部又相继颁布了《电子病历系统功能规范》、《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等规范,电子病历系统被业界越来越多地讨论。

“传统的HIS实际上是基于患者在医院业务流程的,系统与患者的诊疗并没有太大关系。”东华软件医疗卫生事业部副总经理温珩表示。张陈则更为直白告诉记者:“最早的HIS不是给医生用的,而是给收费员用的。配备系统终端的是收费员,医生仍然是手写处方。即使给医生接入系统,界面仍然是面向收费的,而不是面向诊疗的。”

然而,电子病历的推进实际上就是希望医院的信息系统不再简单停留在面向收费和经营的层面上,而是要让信息系统更大程度地为医疗和临床服务。总医院医学信息情报研究所副所长薛万国认为,电子病历的核心功能包括医疗信息和数据、结果管理、医嘱录入和管理、决策支持、电子通信与连接性、患者支持、管理过程、上报与公共卫生管理八个方面。此外,电子病历还将扩展接口功能和系统对接功能,这将充分发挥其在医院信息系统中的核心作用。

《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1.0)》将医院信息化应用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临床服务,这些应用实际上面向整个的诊疗过程,包括门急诊挂号、门诊医护工作站、住院医护工作站、电子病历书写与管理、临床路径、医学影像、临床检验等管理系统;二是医疗管理,包括门诊住院收费、医务管理、护理管理、病案管理等系统;三是运营管理,包括财务管理、人力资源和绩效管理、药品管理、设备管理等系统。“这个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解决方案,实际上已经把属于传统意义上HIS的功能拆开了。它把原来HIS中的挂号、医护工作站等放在了临床服务中,把收费放在了医疗管理中……”温珩说。

在从以HIS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架构转向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信息系统架构迁移过程中,必然涉及到电子病历系统与的HIS整合。张陈对记者坦言:“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最本质的转变是信息系统中医嘱职能的转变。目前厂商和医院对信息系统的设计肯定会更加重视医疗行为本身,但是能够做到真正面向医疗的信息系统并不多,东软是少有的实现这种转变的供应商之一。”

“正是因为国内的医院信息化经历了HIS这样的一个阶段,所以才会有现在基于电子病历的应用体系。东华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设计是比较先进的,一开始就没有所谓的HIS概念。但是国内大部分医院要实现从以HIS为核心到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转变,信息系统的升级和整合肯定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温珩说。

集成平台:新“插线板”凸显

事实上,电子病历系统不应该也不可能作为一个独立的应用系统存在,而是应该和传统的HIS、PACS、LIS等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很多医院,HIS还是会被保留,但原来HIS是一个“插线板”,什么应用都往上插,而当HIS只是作为一个功能模块或者子系统存在于医院的信息系统当中时,各个系统如何集成呢?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是个典型案例。其院长助理刘帆介绍,该院共有大型的应用系统40多个,子系统180多个。从2006年主要有HIS,包括PACS、LIS、药房管理在内的医技支持系统,运营管理系统三大主要的应用系统到2010年已经建设的临床信息管理系统(CIS)、区域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决策支持、HRP(医院ERP)等诸多系统。最终的应用系统涵盖了基础架构、临床医疗业务、信息系统平台、区域医疗协作、运营管理五大领域。

实现应用交互

“方正国际的端到端数字化医院整体解决方案推出了信息交换集成平台产品。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案例中,我们参考了已通过HIMSS EMRAM 7级的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Stanford Hospital and Clinics)的信息化建设整体方案,历时4个月对人民医院现有的应用系统和接口进行了梳理,共涉及18个厂商。”方正国际软件医疗卫生事业部副总经理张浩如数家珍般地介绍,“通过我们的集成平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共集成了既有业务系统33个,经过对383个接口的排查,保留了有效接口271个,废弃了无效接口112个。”

张浩介绍,方正国际的集成平台包括了集成引擎(IE)、患者主索引(EMPI)、临床数据仓库(CDR)和医疗公共服务等模块。集成平台的下层是IT基础架构,上层是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临床应用系统、以HRP为核心的运营管理系统以及基于健康档案的远程协作平台。通过集成平台,可以实现各类应用数据的有效交换。“作为一个拥有众多业务系统,大规模的综合性三甲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实现了全院级的IaaS改造,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应用系统的集成,同时实现了平台层面的云计算架构。”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集成平台的集成引擎中,方正国际已经编制了38个HL7 v3 CDA(临床文档结构)模板,建立了60个CDA的规范定义。“在集成的过程中,如果能够遵循统一的标准,将会使集成工作大大简化。HL7是国际上通用的集成接口标准,我们也同时承担HL7 China的一些CDA模板编制工作。”张浩说。

集成方法的选择

“集成平台已经成为当前趋势,有了集成平台,数据才能‘活’起来。”马靖翔对记者表示。

温珩认为,早期应用系统与HIS集成造成医院对HIS过于依赖。如果HIS出现问题,有可能导致整个信息系统出问题。“未来医院的信息系统一定是以集成平台或者接口引擎为技术基础的。”

如果集成平台是大势所趋,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原有的部分应用系统无法与集成平台集成怎么办?集成平台是否需要对原有的核心系统推倒重建?

张陈介绍,对于有很多既有系统应用复杂的用户,应该首先对用户各子系统的建设情况、成熟度、医院整体的信息化规划、实际运行规模、系统的数据量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找到最经济的方法。“如果原来的系统功能缺失,供应商也没有很好的支持,不如推倒重建。如果原有系统只是功能不够完善,供应商也有运营能力,则可以保留原有的系统,再进行扩建和集成。”

本着对用户负责的态度,评价用户的需求并选择真正适合用户的方案至关重要。集成平台是现在很多大型HIT厂商都在提供的解决方案,“但用户需要辨别厂商提供的是‘真集成’还是‘伪集成’。”温珩认为,真正的集成平台是从用户本身的集成需求出发,而不会以某个系统无法与平台集成为借口推销其自己的产品。

温珩介绍,东华软件为很多客户进行了集成平台的实施。“例如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原有的HIS、电子病历系统等都是第三方厂商提供异构产品,通过点对点的方式进行集成。随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引入了东华软件基于Ensemble的数据集成平台解决方案,实现了各个系统的集成并为新的集成需求做好了准备。”

“在集成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保证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如果医院之前的应用系统主要与HIS进行集成,那么我们可以先把HIS集成到平台上,在保证稳定的前提下,再将其他应用逐步转移到集成平台上。这样集成的方式周期会相对较长,但是风险能降至最低。”温珩说。

应用系统将一体化

随着医院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原先一提到医院信息化首先想到HIS的时代已经过去,现今的医院信息化已经涵盖了太多的领域。“现在,究竟什么才是HIS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如果从HIS(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字面的意思来看,它应该是医院信息化系统的总称,而原来的以挂号、收费为主要功能的HIS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已。”张浩认为。

薛万国告诉记者,无论是HIS还是电子病历,都是很大的概念,所以可能会出现同一个词汇指代不同含义的情况。现阶段,电子病历系统与HIS如何进行有机的整合,是各个医院都在面临的问题。

现在,最早以HIS起家的方正国际(注:以HIS起家的北京众邦慧智软件被方正国际软件收购,并以此为基础成立了现在的方正国际医疗卫生事业部)、东华软件都早已转向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数字化医院解决方案,而用户方也早不再以HIS的能力来衡量厂商的实力。“尽管在三甲医院的HIS中,东华软件的占有率很高。但是现在和我们新签约的客户,并不是因为我们的HIS产品,而是更看重东华软件的整体解决方案、先进的设计、全B/S的架构以及我们的服务能力和成功案例。”温珩说。

温珩认为,单纯的HIS厂商肯定是会消亡的。因为原来HIS中临床管理方面的内容肯定会和电子病历系统越来越紧密地结合,而运营管理方面的内容肯定会和HRP越来越紧密地结合。数字化医院的发展趋势,肯定要遵循原卫生部“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的相关规范。

2012年2月,原卫生部还拟定了《基于电子病历的医院信息平台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向医疗卫生系统征求意见。据了解,这一规范目前还在修订阶段,未来有可能以国家标准的形式。有了技术规范,电子病历系统可能会得到更为有效推进,马靖翔则认为,这个规范将对电子病历系统互通起到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