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读书笔记摘抄

篇1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效率

一、培养学生自觉投入阅读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引路为主,以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为主,尽量减少固定结论,发挥学生思维甚至联想的热情。使读者与文本之间相互作用,这一互动过程激活了读者的社会知识、先前经验、期望以及直觉,使其与文本进行交流、碰撞和对话,并理解文本,从而获得精神参与的愉悦。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表扬、唤醒。经常发现学生优点并适时表扬,能够使学生在学习上有信心,有奔头,有积极性,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当作重要的课程资源,尽可能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作为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产生阅读期待,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的兴趣,使之进入一种“乐读爱读”的境地,自觉地投入到阅读中去,让学生真正把学习语文当作一种快乐的事。

二、培养学生阅读积累的习惯。

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积累语文知识的习惯。没有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本之木。语文教师应当在精心选择的基础上,增加课文中要求学生必须会读、会写、会用的词语的数量。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长期不断收集课内外词汇,注重培养学生勤摘抄、勤做读书笔记的习惯。摘抄是阅读积累的一种有效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好这个工作,会使学生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的效率。做读书笔记有一点难度,我们要帮助学生先从简单的做起,如写批注、写心得、作评价等,进而学会做读书笔记。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做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来阅读理解文章。

另外,要有朗读和背诵的好习惯。其基本要求是:准确、流畅、有感情,这样坚持不懈的训练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好的语感既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和技巧的感悟,又可以促使自我的书面语和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相比照,体会到自己的不足。良好的背诵习惯,不仅可以锻炼出良好的记忆力,掌握丰富的知识,还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语的文化内涵。

三、研究性阅读教学法

研究性阅读就是以目的性为阅读前提,以信息论为阅读理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高中生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研究性阅读教学法,是以信息论为理论指导,阅读介质除了传统的书籍报刊外,还应包括视听信息、网络资讯、多媒体等等,它是把阅读材料看成一个系统的信息集,通过识码、解码、编码达到对它的有效理解与把握:过滤次要信息,筛选主要信息,压缩有用信息;使无序信息条理化,使隐性信息显性化把信息原码重新组合加工,衍生出新的信息。在这里,阅读是被当作一种终身使用的技能看待的。在一生的学习与工作中,阅读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能力之一,因而对个人的成长、成才、成就影响都非常之大,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好的阅读习惯,使阅读为学生的终身幸福服务的一种习惯性工具,我认为,这种方法是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我认为顺应高中语文新课改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要抛弃“文章学阅读教学法”,而确立“研究性阅读教学法”。因为,在一个资讯高度发达的社会,人们传递信息的手段、表达感情的方式、审美价值的取向都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对人才也有了新的要求:不但要知识丰富,更要具备定向检索、分析、综合、利用、创新知识(信息)的能力。高中阅读教学必须要顺应这种社会要求。

四、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指导学生自己读书

篇2

——南充市高中语文黄政名师工作室11月研修活动纪要

蓉城十一月,天公作美,暖阳如春。南充市高中语文黄政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在黄政老师的带领下,于11月6日上午准时到达成都市石室中学文庙校区参加高考语文名师示范课观摩活动及2021年高考语文命题分析与备考策略培训活动。本次活动主要有三大内容:观摩示范课,听讲座,参加主题沙龙。

(一)示范课:花开三朵各傲枝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献上了一堂极具实践价值的示范课:《现代文阅读模块概括能力的复习》。

冯老师基于学生学情,步步引导,让学生树立了一种观念:答题思路就在题干中,答案就在文本中。并在师生合作中,让学生学会了摘抄法、连缀法、转换法等概括方法,要求学生在复习和考试中做到四有:有序、有数、有术、有为。

〈二〉

11月7日上午,陈维贤老师呈现了一堂既有深度,又有高度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句》。

陈老师首先提出了诗歌鉴赏要三方面并重,实现综合突破的策略,即知识、能力、方法三方面并重,并从真正读懂、题型方法、精准表达三个层次上进行训练突破。

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探讨如何读懂诗句,研讨理解诗句题做题方法,探讨与诗句理解相关选项的解决之道,整理、构建、内化等四重任务为推手,步步推进,在“读懂(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真正实现了方法和认识的突破。学生认识到:在做题过程中,要真正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不仅要积累必备的基础知识,还要掌握理解诗句的方法和能力。

〈三〉

11月7日下午,默文婷老师从学生解题能力的角度为我们展示了一堂精彩的示范课:《诗歌鉴赏之读懂诗歌》。

默老师从具体生动的题例中教会了学生读懂诗歌的重要方法,并把它们总结成四句话:还原现汉常态,填补内容空白,琢磨语句修辞,思考表现手法。

(二)专题讲座:名师频出有真经

〈一〉

11月6日下午,冯小琼老师作了名为《深研高考语文命题,导向课堂提质增效》的讲座。

冯老师指出,高考命题有三次变革,从考是什么(知识立意),到怎么做(能力立意),再到如今的考思维方法(素养立意)。她从评价体系思考我们应该如何教语文,他认为,学生在高考备考复习中,应该构建起自己的系统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并打通各个复习模块间的联系,综合归并一些系统和训练,做到化繁为简,以求高效。

〈二〉

11月6日下午,罗小维老师作了关于高考作文复习策略方面的讲座:《阅卷忧思与指导策略》。

罗老师有六年的担任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的经历,对高考作文的写作和评改有深刻的认识和独到的见解。他主要从高考阅卷的情况引发的十大忧思出发来展开论述,指导高三的作文复习和备考策略。罗老师特别强调了老师的示范带头作用,指出了老师写下水作文的重要性。

〈二〉

11月7日上午,黄怡老师作了一堂生动而务实的讲座:《高考语文薄弱模块复习与优生提升策略》。黄老师认为:学习一定是一个特别复杂的牵涉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思维活动过程;考试一定是一场越来越关乎素养的测试。

黄老师特别强调了指导学生学会做读书笔记和做好读书笔记的重要性,列举了一系列学生做的优秀的读书笔记案例,以实际的案例证明了读书笔记在高考复习中突破学生薄弱环节的重要性。

黄老师还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介绍了自己在教学中和学生开展的阅读时光、我看天下、书写规范等语文教学活动,讲解了这些活动在培养学生兴趣,提升学生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这些活动是她在教学中实现突破与培优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黄老师还强调一定要严选试题,要严,要全,要活,要透;同时,她还介绍了对高三学生进行心理调试的做法,要百炼成钢,也要有法有方。

(三)专题沙龙:群策群力话培优

篇3

一、了解高中语文的基本学习方法

1.制定计划

计划是行动的指南,也是目标实现的基本保证。为了保证学习目标的实现,就必须制定学习计划。制定学习计划有利于增强学习的主动性,避免盲目性,从而增强有序性。只要我们能制定一份详细、周密的学习计划,并且按计划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主动预习

强调课前的预习,是学会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习的初始阶段。—般的预习要达到以下四个目的:

一是要对课文或下一课所学的内容及层次有大致的了解:

二是要巩围复习旧知识,理解新知识,能把新旧知识进行粗层次的有机联系:

三是要找出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自己感到费解的地方,尤其对那些似是而非、似曾相识的知识要特别引起注意:

四是要了解课文后面的练习,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要做记号,等老师授课时注意听讲或提出。预习实际上是听课前在思想上、心理上及知识上的准备。

3.做好充分的上课准备

课堂学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有以下个方面:

(1)确立明确的课堂学习目标。明确的学习目标对课堂学习有很强的导向和激励功能,能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活跃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2)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一要有旺盛的求知欲:二要有乐观的学习情绪;三要有积极的思维定向。

(3)做好身体上的准备,为了保证有饱满的精神投入到课堂学习。

(4)准备好学习用具,同时注意把课桌整理得井井有条,以免课桌上东西零乱而影响你的学习情绪。

4.在课堂上,专心上课

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学生在校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度过的。上好课、听好课是学习各门功课的重要途径。课堂学习是一顼艰苦的脑力劳动,只有讲究策略,才能取得好的效果。行之有效的课堂学习策略主要有:(1)抓住老师的思路,(2)抓住关键内容,(3)积极思维,学思结合。(4)珍惜课上学习时间,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5)注意课堂小结。总之在课堂学习过程中要做到,眼到、手到、心到。只有在课堂上达到对老师所讲内容的最基本的消化吸收,才有可能为知识的进一步掌握和巩固打好基石出。

5.课后及时复习

复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也是提高语文学习成效的重要因素。语文复习必须要主动,可以运用以下几种具体方法:(1)系统整理,(2)独立作业,(3)分析错误,(4)系统小结。

6.增加课外学习的时间

(1)要尽可能与课堂学习内容相结合,有利于促进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和发展正当的兴趣爱好。

(2)课外学习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要适当,不要影响正常的课堂学习和身体锻炼。

(3)在课外学习活动中,要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练结合,脑手并用。

(4)要争取老师的指导,提高课外学习活动的效果。

以上这些方法仅仅是语文学习、阅读的常用方法,远没有包括全部的学习方法。特别是朗读、背诵、摘要、笔记等重要方法都未列入。然而这些却又是极为重要的。我们应当在语文学习中全面、正确地运用,以求得自身的主动发展。

二、高中语文必须养成的良好学习习惯

1.勤读课外书籍

语文学习最重要的内容是读书。要学好语文,光读几册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大量地阅读课外书籍,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勤奋读书,必须做到珍惜时间,抓紧分分秒秒。欧阳修善于利用“三上”的时间读书,即“马上、枕上、厕上”,郑板桥读书则利用“舟中、马上、被底”的零星时间读书背诵。古人勤奋读书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

2.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必须学会圈点勾画,学会做读书笔记,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写读书笔记有助于培养勤于思考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条理性和深刻性,有助于加深对读物的理解、记忆。做读书笔记有以下几种方法:1、摘抄、摘录,2、做卡片,3、提要钩玄,4、写读后感。

3.勤于朗读背诵

朗读背诵是我国传统的学习语文的重要方法,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要做到吐字清晰,音准气足,节奏停顿合理,要有抑扬顿挫的韵律美,准确地体现出作者的情感。

4.善于独立思考

思考是掌握知识的中心环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首先要善于提出问题。思考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引起思考的最好办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其次要善于分析综合。分析就是深入到文章的内部分解剖析,将各部分的个别特征区分开来;并加以比较和鉴别,从而对学习的内容有深透的了解和认识。对所读的书要分解成若干部分,然后逐一剖析。综合则是在分析的基础上把各部分联系起来加以认识从而把握整体。第三,培养独立思考习惯要克服不良的思维定势,防止思想的僵化。所谓思维定势就是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好的思维定势可以使学习和解决问题变得容易、迅速;不良的思维定势则会束缚人的思想,难以有所发现和创造。要善于从固有的思路中跳出来,变换角度去思考,往往会有新的思想。

5.勇于求教探讨

篇4

那么,如何来指导学生阅读文学名著呢?

一、观影视,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改编成影视作品,我们可以带领学生观看影视。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背景,精彩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人物,能把学生带进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里,从而为名著阅读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像《三国演义》还拍成了动画片,重要的故事情节基本保持了原著的风貌,画面唯美,战争场面宏大,音乐动人,肯定会吸引住学生,激发他们去阅读原著的兴趣。通过观看影视,学生便能较快地掌握原著的基本内容,吸收原著的精华,能更好地理解原著。

二、制定阅读计划,巧取时间

“凡事预则立。”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具体、可操作的阅读计划。高一时,时间从容些,要将《红楼梦》《三国演义》这些大块头的名著全书阅读完,高二时可以读完鲁迅的作品及其他文学作品。高三时学生进入紧张的复习阶段,学习时间比较紧,主要阅读作品中的精华部分。计划制定好,教师则要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一曝十寒,读读停停。阅读的时间不需要大块的时间段,让学生学会见缝插针,挤出时间阅读。如每天的午饭,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晚上临睡前的时间,晚自习抽出半个小时。当然,教师也可每星期抽出一节语文课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时间,多读书。

三、巧用合适的阅读方式

文学名著可首先采用略读的形式。略读前可先让学生找一些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来读读,让学生可先粗知大体内容。略读时教师要训练学生养成默读的习惯,注意速度,达到“阅读一般现代文名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然后再具体指导学生细读、精读。对于文学名著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片段,教师可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使学生阅读的目的性更明确,或者先阅读再做题目,教师检查其阅读的效果。另外,还可指导学生借鉴“三遍阅读法”,茅盾说:“读名著起码要读三遍,第一遍最好很快地把它读完,这好像在飞机上鸟瞰桂林城全景;第二遍要慢慢地读,细细地咀嚼,注意到各章各段的结构;第三遍,就要细细地一段段地读,领会、运用,这时要注意到它的炼字炼句。”

四、学写读书笔记,鼓励多交流

阅读文学名著最实际的目的之一在于多积累知识来应对考试,我们要指导学生学写笔记,以加强阅读的效果。

首先,读书笔记可采取多种形式,如写入小册,或载之卡片等。但都要立即动笔,看完后就要马上总结去写,否则,时间一长就会忘掉内容。

其次,要指导学生写名著的读书笔记。一要做到全面而简洁地反映出所读文章的内容,体现文章的行文脉络。很多学生在读完名著后过一段时间就记不清名著中的内容了,人物关系,事件总是搞混,这就需要对所读的章节篇章列一个简单的提纲,内容要能够反映本章节的故事情节,行文思路脉络等。二要做到适当摘抄佳词妙句和一些重点的小片段(细节描写)等,然后进行揣摩,吟诵、领悟,或对原文中的某些观点加以分析和发挥,对原文提出批评和商榷,或把原文的内容、观点与其他同类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加以比较和分析,写出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这样,学生便能加深对作品内容及艺术风格等的感性或理性的认识。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名著阅读要取得预期效果,还须良师的启蒙和与益友进行探讨。教师要鼓励学生互相交流,适时组织学生举行作品讨论及阅读经验交流会,指导他们与别人交流阅读的方法、经验与体会,谈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人物的评价、技法的运用等。要指导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样,学生就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

五、巧联课堂,提高语文素养

名著阅读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文学素养,我们应指导学生将名著阅读与日常的语文学习有机地联系起来。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便是名著节选,教学时,如能指导学生适时地阅读原著,便会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

篇5

一、阅读书目的推荐与阅读兴趣的激发

阅读,就是善待自己,充实自己。因此,我们要尽量寻找高质量的书来读。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后都附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笔者再结合自身的阅读经历,整理出25部课外阅读书目,在高一新生报到时推荐给学生。附录如下:《论语》《庄子》《红楼梦》《三国演义》《呐喊》《鲁迅杂文全集》《围城》《边城》《谈美书简》《平凡的世界》《活着》《目送》《追寻生命的意义》《哈姆莱特》《堂吉诃德》《悲惨世界》《欧也尼・葛朗台》《战争与和平》《飘》《双城记》《老人与海》《歌德谈话录》《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普希金诗选》《泰戈尔诗选》。除了上述推荐的,也可以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只要有兴趣,就可以翻一翻、读一读。不拘于时、地;也不拘于是纸质书还是电子书。广泛涉猎,必有收益。

书推荐给了学生,但学生未必会去读。所以有必要引用名家关于阅读的金玉良言来申明阅读的好处,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对于具体的一部书,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笔者的做法是分享读书随笔。如读完《红楼梦》,笔者写了题为《红袖漫言且轻狂》的系列读书随笔,摘录如下:

红颜薄命之宿命论启示。曹公在《红楼梦》开篇自云:“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这个中滋味,因人因时,固然不同。“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红颜薄命说,在当时当朝,不知掬下了多少多情女子的眼泪,其中更不乏感同身受、同病相怜的共鸣者。虽说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只不过,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又岂可躲过情劫?故,世殊事异,俯仰一世,犹应怀一颗平常心。祸福旦夕,顺逆有时,终须泰然处之。

切不可步秦可卿、林黛玉以及晴雯这类“伤己型”女子之后尘。此三者本是千娇百媚身、灵秀聪颖禀,皆因自矜己才、思虑过度、殚精纵心而毁。美好青春,昙花一现,何其惋惜!

切不可学王熙凤这“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之“害人型”女子。心眼太多、性子太强、锋芒太露、心肠太狠、一味逞强恃威、工于心计、趋利避害,终会落个众叛亲离、孤独终老的下场。何其可悲!

亦不可效薛宝钗之“忘我型”女子。容貌、才情、家世、性格、品行等无一不完美,无一不令人称羡。这样的女子,是集万千钟林毓秀于一身的圣贤。她的存在,就是为了恩惠别人,就是为了让别人活得更好,故而周遭人人领她的情,人人念她的好。可是,宝姐姐,你终归不是神仙圣人,生在尘世凡间,可否率性地笑一回,任性地哭一回,随性地爱一回?为别人活,累其一生,何其委屈!

综上所述,我等凡夫俗子,无论贫贱富贵,来此人世一遭,何其不易。故,既要葆天真单纯之童趣,又要享风花雪月之情趣,还应思淡然自足之理趣。多学学平儿、刘姥姥、史湘云以及柳湘莲,便会释然自足很多。

二、阅读活动的开设与阅读方法的指导

高中的学业任务重,学习时间紧张,如何保证学生的阅读,确是个问题。为此,笔者给学生明确规定每天必须保证半小时的课外阅读时间,并以读书笔记上的摘抄为凭证。“不动笔墨不读书”,阅读时要养成摘抄以及圈点批注的习惯。

如笔者安排了一个课前5分钟的“读书汇”活动,每节课一位同学利用课前5分钟,与同学分享自己最近看的书。分享的主要内容以PPT的形式展示。PPT展示内容包括:作者与篇名、故事梗概、经典文摘等。在“读书汇”中分享的内容,学生也可以谈谈自己阅读该书的感受以及朗诵个别段落。例如,当笔者示范时,就与学生分享了读书感受:

从逃学少年霍尔顿种种荒诞无聊行为的表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周遭一切人事的怀疑与批判,但在他的内心,我们又可以明晰地感受到他关于是非善恶的价值判断标准。他是孤独的,同时他的言行也是异化的。就是这样一个怀疑、孤独、异化又满心纯善的少年,让年轻一代找到共鸣,也引发所谓知识份子精英们关于孩子成长的反思。

以我的阅读经验来看,王小波与冯唐肯定是深受塞林格影响的,这从他们作品中人物的性格与语言上就可窥端倪。作为普通读者,我们膜拜这本书,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一个词语――守望。这是一个超越族群,超越时空的词语。守望,是一种心灵期待,是一种精神呼唤,更是世间万物赖以生存的文明传承。但凡我们有思想,有良知,我们就会不由自主地守望星空,守望大地,守望我们的精神家园。如果我们的心灵达不到这一点,那么优秀的文学、音乐与艺术作品,会帮助我们。

守望与被守望,都是幸福的。

而这个分享的过程,对师生来说,就是一个生命互相触碰与成长的过程。

三、读写并举,化语言碎片为思想华章

现当代朦胧诗人舒婷对写作有一句精辟之言:你表达了自己,你才获得生命。阅读――积累――领会――运用是写作的不二法门。高中作文在讲求文法语句章法基础上更注重个性风格、思维素养、文化底蕴。这就要求学生看问题有角度、有深度,有力度。阅读的积累,主要靠读书笔记与背诵两种方式,而我们在摘录或记忆的同时,即是将书中的吉光片羽内化为对生活、对生命的一种态度的过程。而写作是将这种对生活、对生命的态度表达出来。

阅读对写作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如下这篇学生习作《读书的滋味》:

很多人说,人的阅读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所读过的书籍就会垒成一座高山,他站在山巅,就能看得比别人更高更远,尽览广袤天地。读书,能让人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豪情。

但我不这样认为。我看过很多书,却从未有豪情在胸中,读书于我而言,自有另一番滋味。现在我提起笔却无法用一两句话来概括我“读书的滋味”,我翻遍了家中所有书,终于在苏轼的《玉楼春・次马中玉韵》里找到了这样一句词――

“知君仙骨无寒暑,千载相逢犹旦暮。”

知道您的仙骨不被寒暑侵染,也可随时间变化,即便经过千年的相逢也不过就是旦暮之隔而已。这就是我想对那些书中人物,以及那些写书的人说的话。

有段时间我沉迷于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作品,把他的《维庸之妻》《Goodbye》《秋风记》《人间失格》全看了一遍,我最喜欢的,莫过于被称为太宰治的“灵魂之书”的《人间失格》。在这本书里,人性的丑陋与虚伪无处遁形,世间的丑恶像一把又一把利剑,将男主角叶藏刺得遍体鳞伤。他是一个郁郁不得志的画家,也是一个渴望爱又不懂爱的胆小鬼。这世上唯一让他感受到爱的,是那位在别人眼里“难看又穷酸”的恒子小姐。可是恒子最终自杀了。叶藏眼中的“美好”,被世界全盘否定。

篇6

【关 键 词】 名著阅读;高考;问题;对策

经典名著,魅力永恒,常读常新。正如赫钦斯所言“经典著作乃是每个时代都具有的当代性书籍。”名著阅读可使学生打破时空的界限,与文学、思想大师进行心灵的沟通、生命的对话,使学生在生命与语文学习的起点就占据精神和生命的制高点,为终身发展奠定牢固的基础。阅读是对外部世界的开发,更是对自己生命的开发。每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生命的质量需要锻铸,阅读是锻铸的重要一环”,余秋雨先生说,“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一个人如果在青年时期就开始平庸,那么今后要摆脱平庸就十分困难。人胸中久不用古今浇灌,则尘俗生其间。照镜觉面目可憎,对人亦语言无味。”可见,语文教师的第一要务就是要引领学生发自内心深刻认识到阅读尤其是阅读经典对他们的发展有多么重要!

然而客观的现状是,中学生不爱读名著。一个高一的学生告诉我:很多名著都太古板了,网络小说和漫画轻松有趣,比名著好读多了。名著读起来费劲,还有很多地方读不懂。读过《巴黎圣母院》,里面有一章,全是在议论建筑,看得自己兴致全无。他们老师曾号召全班同学读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但自己实在没有耐心读完,书太厚了,而且哲理议论太多太枯燥了。还读过其他一些西方小说,心理描写都太多了,嗦嗦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高考这样一个指挥棒,很多年来,一直强调文本阅读的重要性,但是在学生最关注的高考中却没有相应的检测,并且中学语文老师疲于应付升学考试、应试教育的压力,没有精力来恰当地引导学生读文学名著。在应试教育的体制环境面前,素质教育成了一句空话,更何况事倍功半的文学名著导读呢?学习考试的压力无情地剥夺了中小学生们读名著的精力和时间,书山题海还应付不过来,何谈读那些修身养性的“名著”。面对这样的情况,名著阅读被纳入高考范围,在附加题中以多项选择题和问答题两种形式存在。从而给经典名著阅读带来了机遇和压力。

为了更好地落实课标要求,引领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课外阅读,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来谈谈如何进行名著学习和教学。

一、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阅读方法各种各样,在此提倡高中学生适用的资料性阅读的方法――摘抄法,摘抄法是一种根据个人喜好与研究,将精美难得的资料摘抄下来分类保存,以供阅读、品味、引用的资料积累方法。摘抄法是重要的读书笔记方法,它的基本形式有:(1)语录式摘抄;(2)内容提要式摘抄;(3)内容赏析式摘抄;(4)专项研究式摘抄;(5)组合式摘抄。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需要和作品的类别,采用不同的摘抄法尝试做摘抄读书卡,把自己的阅读收获积累下来,不仅可以加深阅读印象,而且能为写作提供素材,还能留下你的阅读轨迹和心路历程。

二、尽可能让学生独立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给学生更多自由阅读的权利,放手让学生独立地与文本展开对话,去理解、表达。不必担心学生“读不懂”或者“读不透”而硬要插上一手,要让学生自己去进行阅读实践,自己去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得到营养。进入名著之后学生会有自己的惊喜与发现,他会睁大双眼在其中捕捉、感受,他会转动大脑边读边领悟、评价。他可能会为名著的博大精深而叹服,也可能被其中某一个局部深深吸引而久久驻足。他也许思考得很深,也许只是一点点真切的感觉而已,但是必定每一个读进去的人都会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记录下这些最真最深的点滴感受,并贴在自己的书上,想想若干年后仍然可以由此回望自己的读书生涯,应是件轻松愉快且富有意义的事情。

三、促使学生合作交流,共同提高

“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交流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它本身就是一种碰撞和融合,两种思想交流之后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由于名著的博大精深和含英咀华,使得交流在阅读中成为一种必需。

在小组交流中,可以互相合作,利用各种途径查阅资料,可以互相探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同时,提供一定的时间给学生交流阅读心得,组织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展示课外阅读的效果。如故事会、朗诵比赛、读书报告会、演课本剧等形式,让学生向全班同学朗诵自己在课外阅读中积累的优美语段、名言警句、好词佳句、精彩故事……向全班同学讲课外阅读中所见的时事要闻、奇人怪事、民情风俗、自然风光、历史故事……向全班同学交流阅读的方法、感受、经验……从主要内容、写作特点等方面向大家推荐自己喜欢的书等,在学生的交流过程中,我除了在必要的时候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外,还鼓励学生之间相互点评。课外阅读中的合作与交流,满足了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的交际需求,为学生提供了传达自己读书收获的机会,同时还使那些原本没有兴趣参与课外阅读的学生受到“场”的影响,产生谐振,形成浓厚的读书氛围,使学生获得共同的发展。

四、教师应该合理安排时间

将机械的抄写作业尽量压缩,引领学生视各自实际情况,每日争取用半小时左右的时间有计划地阅读名著。对于名著不能平均施力,一段时间只能死啃一本,附带着集中阅读与它有关的书籍,务必把这个制高点完全占领。这是一个似慢实快的办法,更不要摆出博览群书的派头一目十行、一天一本。如果本本都是泛泛而读,到头来就像笨熊掰玉米,掰一个丢一个,满地狼藉却食不果腹。应该反过来,慢慢地啃一本是一本,神定气稳地反复咀玩。每一本又都是高水平的作品,那么用不了多久,学问规模就影影绰绰地成型了。

五、教师应该进行必要、有序的指导

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名著阅读也是如此,学生阅读同样的阅读材料,也会由于原有的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的不同,对材料产生不同的理解,有的贴近原文,有的对原文加以了升华,有的却与原文风马牛不相及。这时,如果没有教师有效指导,没有合作与交流,就可能会使学生缺乏发展的平台,影响名著阅读的兴趣和质量,而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更会一筹莫展、“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有意义有目的的帮助和指导。

每个阅读阶段向学生介绍相关背景指导,组织专题讲座。先给了学生一个“面”之后让他自己去选择一个或几个“点”,一般在一个月之内完成一本书的阅读,继而转入下一本书的阅读。在这样的指导和调控之下,学生的阅读既有“点”的自由,又可以得到“线”和“面”的保证。一段时间的引导之后,学生还可以学会自己来选择书目,制定读书计划。从阅读行为养成上来说:第一阶段以激发兴趣和求知欲为重点,第二阶段以养成良好习惯为重点,第三阶段以优化方法、学会评价鉴赏为重点。

总之,在名著阅读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师生互动,合作探究。阅读名著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及创造的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是以大量的阅读为基础的,它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学生产生了阅读兴趣,增加了阅读量,拓宽了视野,这不但能使学生们轻松面对高考,作文能力得到提高,并且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 胡月清. 高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的现状[J]. 开心(素质教育),2014(1).

篇7

关键词:教育;高中语文;课堂效率

所谓高效课堂就是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精神成长,由传统的共性和整齐划一的教学转变成更加注重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在高效课堂中主动求知的新模式。

一、构建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方法

1.教师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准确定位

在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师作为母语文化的传播者,要在课堂中做到精准定位。在帮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时,应做到只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会的不讲,学生能学会的不讲,怎么讲学生都不能理解的不讲。同时还应有效地开发学生积极创造、主动交流的潜能,将课堂转变为学堂,引导、点拨和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要做到以上两点,首先要做到相信自己的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是具有一定的才气和灵性的,并能充分理解每个学生在理解和掌握知识上的个体差异性,做到给优等生以雄心,中等生以恒心,差等生以信心。其次,教师还应做到真正尊重和赞赏每一个学生,对学生中胆怯、怕说话和基础不好的弱势群体,可以采用鼓励的方法,使学生在鼓励和赞赏中找到积极学习的信心和勇气。最后,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尝试和研究新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法教学,在讲解和学习语文课文时,引导学生进行提问,在提问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习问什么样的问题,怎么提出好的问题,何时是提出问题的最好时机,这样不但能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开发智力,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下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更高效地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学生在语文高效课堂中的自主学习和交流

学生自主学习首先表现在对所学课文的提前预习上。学生要认真细致地将要学的课文从头到尾阅读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和理解文章大意,在有困惑或疑点的地方做好标记,在教师讲课过程中重点理解和记忆,会使语文的学习事半功倍。其次表现在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在阅读经典的文学作品时,将读到的精彩句子、经典段落摘抄记忆。这样不仅能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还能在作文时引用,使得作文水平得到提高。最后,课外练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表现形式。学生通过仿写、日记、读书笔记等形式将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所思所想记录下来,不仅可以表达自己心声体验和思考的过程,也可以积累和提升自己的作文水平。

学生自主交流不仅包括积极思考和回答教师的问题,将自己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与教师进行沟通,还包括与同学分享和探讨在课外阅读和写作中遇到的感悟和问题。

二、关于高中语文高效课堂的反思

虽然新课改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广大教师和学生对于语文教学和学习的积极性,但是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很多问题。首先,新课标中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和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的能力。许多教师为了达到学生积极参与这一目的,在教学中忽略了学生对于语文基础知识的掌握和理解,使得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字、词、句的含义,在判断语义时不能做到正确把握,这无疑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最初目的。其次,在课堂学习中也可能出现过分重视学生自己讨论和探索,忽略了对于经典范文和古诗词的背诵积累的现象。新课标提倡语文学习应该灵活多变,可诵读经典范文和古诗词无疑是对培养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积累。最后,虽然提倡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应该多进行自主学习和交流,可对于一些生性腼腆、不爱说话或者写作基础差的学生,可能会导致其在自身不积极主动的情况下,又缺乏教师的点拨和指导,走入学习的误区。

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新课标摒弃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高耗低效的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及不同的学习需求,在有限的时间内,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使学生得到高效的发展。在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下,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刻不容缓,但在积极推广高效教学模式时还应注意和回避一些可能出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肖东洋.浅谈互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阅读与鉴赏:中旬,2011(11):36.

篇8

【关键词】课堂;语文味;目标;诵读;圈点勾画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规定,“语文课教学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怎样让语文课具有语文味呢?结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认真审视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工作,笔者进行了一些浅近的教学探索。

一、确立教学目标,让语文课充满语文的味道

在新课标的推进中,广大教师有三重任务:一是理解新课标,二是实践新课标,三是发展新课标。就语文教学而言,如何落实新课标的任务,最重要的是要体现语文特点、语文规律,不能忘了语文课还是语文课。换而言之,在整个课改背景下,无论你怎样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去开发课程资源、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但在具体贯彻这些理念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忘了各自的特点。无论你运用什么新观念新方法,语文课必须要有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就是语文,不是历史课,也不是政治课。也就是说,语文课必须具有语文的特点,要有语文味。

二、反复诵读,让语文味弥漫整个课堂

从新课标的要求来看,我们的课堂教学要能促使学生的再思考、再创造,我们的教学不能重形式,不能以炫技为目标,不能走过场,而应立足文本,让学生走进文本,细细地品味文中的真意。

让学生走进文本,让语文课散发出语文味。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最重要的还是要深化一个“诵”字,多读多思多感悟。“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是诉诸形象和情感的。阅读文学作品总是从感性到理性,先入情入境体验,尔后才有所悟。学生学习也一样,总是从理解语言文字入手,再对思想内容进行把握。课文打动人,教育人的各种形象和情感是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

三、说,让“语文味”盈满我们的心灵

人类语言信息交流的基本形式是听说和读写两大系统,听说是基础,读写是发展,二者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制约。而传统的语文教学自觉不自觉地重视了读写,忽视了听说,在很大程度上违背了科学的教学规律,阻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

学会说,就是要学生学会正确流畅得体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作为一名独立存在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表述自己想法见解的欲望,都有渴望被认同的情感需求。所以“学会说话”就是一项最基本也最切合实际的显现“独立”存在的表现方式。

作为老师要想办法教会学生正确地去“说”,激发他表露自己观点、想法和看法的积极性,渐渐地也就给了他“说”的欲望和理由,再适时地给他一些能够引起思考或者引起争论的热点话题,养成学生的语言表现欲。

教师利用好课堂上的时间,尽可能地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说新闻,讲成语,分析品味诗歌;或给学生一定的话题:青春、早恋、老师、生命、音乐、电视、名人等,要求学生从中选取即兴说话,使课堂洋溢着青春的气息,诗歌的韵味。让学生结合课文背景给同学们讲故事;让学生紧扣老师所提的问题,进行讨论,讲事实摆观点;利用指导学生阅读课文的机会,把对课文的阅读和学生自己的思考结合起来谈体会:让学生充分地说。如学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可以以“珍视和平”为题配合教学,创设情景,要求学生演讲。既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能力,使语文课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四、圈点批注,让“语文味”贯穿我们的课堂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认为“语文味”还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上,我在教学实践和读书实践中发现用圈点、批注的方法阅读文章效果颇佳。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成效;提升方法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只有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才能实现教学的整体目标。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于课堂教学方法的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整体情况进行教学创新,保证教学效果,提高高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中,着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高中生的思维能力已经日趋成熟,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注重知识的传输,而忽略了学生的反应和学习效果,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学生进行学习时,比较被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率相对较低。而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以学生为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进行学习,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和思考,预期待同学进行合作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提高。

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能够使学生充分意识到自身的重要性,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增强对于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进行交流,是学生从思想上消除与教师之间的距离感,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发挥主导作用进行教学工作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良好的教学课堂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组织和课堂作业的有效布置。

(1)营造课堂气氛。活跃、轻松的课堂气氛对于提升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教育学研究表明,在轻松、活跃的状态下能够进行良好的思维活动。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情境创设,使学生在学习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想象和体会。例如,在教学进行前,教师可与学生针对学习内容进行共同探讨,对课堂时间进行充分利用并保证课堂效率。

(2)课堂教学应以学习为主要目的。在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进行掌握。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教师的教学内容。

(3)在课堂教学中应注重交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但高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进行积极的互动,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体现“学生为主”。

(4)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活动。在课堂教学中,应采用活动的形式使学生进行合作探究。但在探究的过程中要进行高效布置,合理利用课堂时间,并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以教学目标为前提进行学习。在课堂中的主体是学生,因此在对于课堂活动进行选择时,要使学生真正感兴趣才能保证活动效果的有效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并得到教师的指导,能够及时纠正在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教师要对探究的内容和学生的分组安排进行合理分配,使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身的作用。

(5)合理布置课堂作业。作业是检验课堂效果的重要标准,教师通过对作业的布置得到教学效果的真实反馈。在课堂汇总布置的作业要督促学生及时完成,以达到练习巩固的目的。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学习结果的检验,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在作业过程中得到巩固。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对全体学生的综合情况进行考虑,对作业的难度适当进行控制,如果作业太难,就会使学习程度不是会很好的学生出现作业完不成的情况,如果作业过于简单,又不能很好的达到巩固知识的效果。布置作业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自身的思考进行完成,使作业的布置真正体现知识巩固的目的。

在进行作业布置时,要紧扣课堂教学内容,以课文中的知识为前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以文本为立足点,使课堂作业与课堂目标保持一致,让学生达到练习的目的。在对教辅材料进行选择时,要保证材料的质量,对其优点进行借鉴吸收,作业布置的参考。

在课后,教师可为学生布置拓展作业,增加学生的知识量,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语文学习。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实践表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是学习方法的一种确定形式,也是对于知识进行良好掌握的前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知识进行理解和灵活应用而不是死记硬背,生搬硬套。因此,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例如:使学生养成对于知识进行迁移和联系记忆,在阅读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思考,善于想象,勤于动笔等。通过教师的指导,使学生真正做到主动学习,正确学习。鼓励学生多以文字的形式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进行及时记录对于文章中优美的词句进行摘抄,仿写,在阅读后做好读书笔记,使学生感受到文字的魅力和阅读的乐趣。

四、结束语

教学效果不在于教师是否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是在于学生在课堂内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是否真正的实现。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展开,使学生真正提高自身语文学习的水平,保证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莫里森.严玉萍译.设计有效教学[M].冲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篇10

关键词:阅读 教学 方法

语文学习最基本的方法和最好的方法就是阅读。只有在不断的反复阅读中,我们才能真心领会语言文字所展示的思想内涵和所创造的文字魅力。通过文字本身去鉴赏、理解、体悟、发现和创见,让心灵在一个跳动的文字里自由地飞翔。

一、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意义

1.享受阅读,给学生的心灵带来诗意的韵味。

人类的文化底蕴,人文内涵集中体现在传世文学中。语文教材选择篇目,又都是从这些浩繁卷帙的传世书海中撷取的精华,文质兼美,他们对学生的精神领域无疑有着持久而深广的熏陶感染作用,这些文化中的精品、瑰宝只有通过阅读,才能转化为个人的素养,这是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性特点所决定的。阅读这些篇目,不仅能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丰富自身的精神底蕴,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而且还可以让学生能够以一种自然的心境和自由的态度去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的砥砺和碰撞,情感的体悟和对流,美感的激发与生成,从而引导学生进入一种真、善、美的境界。

2.感悟性阅读,给学生带来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在教学中,教师的任务就是要调动学生的全部情感,使其积极参与到阅读活动中,引导学生,以作品为媒介,借此来体验感悟,理解作家在作品中流露的情感和思想,探究个中滋味,与作者的情感在一个节律上跳动,与作者同构一个精神世界,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乃至进行灵魂的拥抱,在忘我的投入与同化之境中达到心灵之间的自然契合,从而享受心灵和谐共振的情趣。

3.理解性的阅读,给学生带来意象流动衍生的美趣。

文学作品是作家心灵的产儿。作家在情景创设、意象组合、人物塑造、结构运思乃至言语描述上都以自身的思想、才智,赋予作品灵魂和生命,并由此融合为一个浑然的整体。文学作品的美是作为一个整体所焕发出来的神韵,是意象所辐射开来的情趣,是蕴藏在文字后面的灵气,它未必在于一词一句一个段落的精美。因此,理解性阅读,使学生可以感觉到作品前后连贯着的主旨意脉,言辞间渗沥出的情趣睿智,直观的表象后潜流着的思想、信念与追求。学生可以尽情地把作品当作飞鸟、游鱼、骏马去欣赏,感受一种飞翔、游动、奔跑的生命律动的活生生的美,体会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优美的意境。

4.鉴赏性阅读,给学生思想以多维砥砺的理趣。

文学作品总是借形象说话,是“情动而辞发”,而意蕴又不能用纯粹的客观的词语来描绘,它具有飘逸、朦胧、含蓄、多元等特点。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就只有靠阅读来产生那种个体的独特感受。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学识水平、兴趣爱好、性格品质等不同,对作品解读、体验和阐释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不能把参考书中对作品主题的阐析对人物的解读,对结构运思的评判为圭臬,而应重视学生的阅读思维的个性差异,兼顾作品本身多维的主题和丰富的意蕴,允许和提倡学生根据各自的生活体验,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进行解读。

5.拓展性阅读,给学生创造一片自由的天空。

所谓拓展性阅读,就是一种自由的、理性的阅读,每篇课文学完以后,要向同学们推荐一些与内容相关的文章和阅读材料,以达到巩固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还要向同学推荐一些经典名著,因为这些文化中的精华,凝结着人类的智慧,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对历史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同时也塑造了今天的世界。学生们阅读这些经典,不仅能增强对五千年悠久灿烂的中华的了解,增强对语文学习的认同感和责任感,而且还对健全学生的人格有着重要的作用,可以让学生在思想道德的圣殿里领略圣贤和哲人的道德情操,找到人生正确的方向。向学生推荐一些时尚的、畅销的、实用的书目,可以让学生寻找轻松感和刺激感,品味别样的人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想像力,为他们有一个精彩的人生奠基。

二、如何开展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实际上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它占用的课时多,所耗费的精力最大。然而从整个语文教学的效果来看,阅读教学的情况是最让学生发愁,老师担忧的教学内容之一。开展语文阅读教学的方法,笔者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1、立足教材,在诵读中积累语言。

如朱自清的《春》一文景美文美,它以优美的笔触,描写了春回大地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教师可让学生听配乐朗读,可让学生观看记录春天景色的图片、录像,激发学生对春天的热爱向往之情,在此基础上配乐读、表演读,反复诵读。再如郭沫若的《雷电颂》,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表达效果,如用反复、排比、反问,无比愤怒地斥责恶神,达到了最大限度的抒情效果,感人肺腑,撼动人心。句子本身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和节奏感,增强了语句的气势,琅琅上口,铿锵有力,适合学生用最激越的感情诵读,体会感情,同时也积累了语言!

2、稳抓阅读,在品析中积累语言。

引导学生学习和积累语言,可在品析中积累。如宗璞的《紫藤萝瀑布》一文中:“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其中“沉淀”一词重复使用,就很有韵味,它化静为动,生动地表现了紫色由浅入深最后到深紫的变化。如此的赏析,宗璞语言的魅力也会“沉淀”在学生的心里。

3、相互交流,在碰撞中积累语言。

交流之于积累的作用尤为重要,因为学生的阅读和生活体验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交流能沟通个体偏狭的理解,使语言的积累达到融会贯通。交流所达到的效率永远是优于个体行为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如课堂讨论、辩论会、积累成果展示(摘抄笔记、心得体会),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材料,并沉淀积累。

4、通过课外阅读中外名著,让学生去感受、体验,并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

5、虚拟提问,引导学生的求知欲。

一节课的成败在于学生能否积极思维去探讨。虚拟提问是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自己主动去解决问题的开始。只有把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来,才能更有效的使语文课上得有内容、有意义。

总之,阅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一个支点。所以,只有让学生不断地阅读,才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会张扬他们的个性,让他们领悟到学习的方法,才会不断地去吸收我们五千年的文化、思想、道德和世界文明的精髓,才会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才会让学生的灵性飞扬,才思敏捷,知识积累丰富,从而走入语文学习的最佳境地。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P16?[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