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技术标准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技术标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技术标准

篇1

关键词:电子书包;数字化技术标准;概念框架;功能建模

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习环境不断优化,数字化学习终端逐渐完善,电子书技术会在未来两三年之内发展成熟,对数字化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世界已开始了无纸化学习的新时代,出版和教育行业里,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身影逐渐增多。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发展技术支持,而标准就是一个重要保障,目前已有OeBPS“开放电子书出版结构”标准、ePub标准、国内的CEBX标准等,我国的新闻出版总署也成立了相关标准的研究机构,进行电子书的标准研究。

1、数字化学习终端技术标准体系构建视角

对标准体系的构建要考虑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这三个视角。无论是电子课本还是电子书包,都涉及了众多领域,教育、网络、政府、出版等,包含众多对象,例如电子课本内容、学习终端、服务平台等,并与学习者,教授者、服务提供者的利益都息息相关。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都是复杂多变的非良构系统,必须用生态的理论方法进行研究,构建学习终端的生态框架模型,在此前提下进行标准体系的建设。电子课本的出版涉及数字出版领域,电子课本的应用确实在教育领域,因此标准体系的构建需要对数字化学习领域与出版领域的多个标准进行融合,带有这两个行业的不同特性,必须对技术和产业以及应用这三个方面来融合。电子课本是一种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兴教育媒介,这对众多传统产业如出版业、培训、硬件制造商等都产生较大影响,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规范和推动此类产业的发展,并促进教育应用的创新,因此要从产业的视角来构建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准体系。

2、数字化学习终端体系框架

首先是概念框架。电子课本是特殊的专门用于教育的电子书,是科教书数字化后出现的带有教育属性的数字化出版物,具有阅读浏览和教学的功能,而电子书包属于一种个人学习终端,它整合了包括电子课本以及虚拟教具等服务。电子课本标准是一种关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内容、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平台等的解决方法。

其次是体系框架模型。包括电子课本内容、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学习平台四部分。电子课本是主要的学习内容,有阅读性、开放性、交流性等特点,电子课本要吸收现有电子出版物的优点,还要再内部结构表征,网络展现等方面加入教育特性。电子书包是学习终端,是辅助学习的电子设备的统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电子学习终端即具备强大的学习功能,还有支持容量扩充、充当播放器等功能。学习服务包括本机服务与远程服务两个方面。学习平台即虚拟学具,是相对于学生使用的传统学习工具来定义的,参照教育学的角度,虚拟学具也可以分为教具和学具两种。

再次是层次结构模型。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内容层次,有物理文件、内容表述和表现方式三个部分。物理文件的格式可以为TXT、GIF、HTML、RMVB等,电子课本及其内容的元数据描述,可以对照DC元数据标准来制定,表现方式包括内容排版、内容编排、内容包装等。

3、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引用组谱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的核心由五种技术标准类别组成,即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总体标准、电子课本的标准、数字化学习终端标准、虚拟教具的标准以及学习服务标准,这是首期应研发的技术标准,此外,还有服务质量与管理、教学应用范本、推广方式等第二阶段应该研究的标准规范。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的五个类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能将任何一个类别孤立的看待。

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不仅要研究新标准,还要对现有标准进行引用。在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标准体系构建中,要对不同领域的标准进行充分融合,电子课本的标准即和学习资源的封装规范有关,还必须注意像方正研制的CEBX规范里的关于版式和流式的问题,因此,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标题体系一定要融合数字化出版和学习资源这两个相关领域的有关标准。

4、结束语

本文在生态观、融合观以及产业观的视角下,对数字化学习终端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的构建进行研究,从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的概念框架、标准系统体系架构、标准系统层次结构、标准功能建模等多方面提供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框架模型,并给出了电子课本和电子书包技术标准体系引用组谱。

参考文献

[1] 吴永和.研制电子书包(课本)国家标准[J].中国教育网,2011(7):62-64.

[2] 肖君.学习技术体系谱系框架的设计和应用[M].上海:上海音像出版社,2005.

[3] 吴永和.“电子课本出版与生态发展的研究―基于教育创新、产业发展与标准研究的视角”项目申请书[R].2011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金项目申书.2011.1.

[4] 徐汉斯.英国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电子教科书的发展战略与前景(一;二;三;)[J].出版科学,2007,15(4):71-78.

[5] 祝智庭,郁晓华.电子书包系统及其功能建模[J].电化教育研究,2011(4):27-34.

篇2

【关键词】 电子信息技术 标准化 发展现状 发展策略

电子信息技术是现代科技高速发展下所形成的一种技术,该项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人们社会生产活动的效率和生活质量。对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意义重大。当前,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科技发达国家近些年来通过技术控制方法和手段设置技术贸易壁垒,致使许多的科技欠发达国家的电子信息技术发展速度迟缓,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所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电子信息标准化建设力量方面比较薄弱,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积极探索发展策略。

一、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特点

当前,基本上所有的国家都重视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然而基于全世界范围内的电子信息技术使用方式不统一,使得全球经济活动因信息交流和传递出现一些问题导致经济活动难以有效的开展。所以,我们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统一电子信息技术应用准则,更好地服务于人类社会。国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特点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拓宽技术发展思维,努力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自从我国加入WTO后,我国同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电子信息技术在经济贸易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在当前全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趋势下,我国应加强对技术创新,加快信息技术产品更新换代速度,积极学习并掌握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思路和方向。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国经济同世界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密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外大批企业涌进我国市场,与此同时国内企业也在加大经济活动开展力度,积极寻求国外经济市场。但基于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在标准化建设方面比较薄弱,使得国内企业在国际贸易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应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

1、技术相对落后,标准化水平不高。。当前,国际上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是由发达国家所制定的。我国基于电子信息技术方面,尤其是核心技术方面比较薄弱,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制定参与度低,通常我国采用的是国际通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虽然我国在结合我国发展实际制定了一些标准,但并不被国际认可,执行难度大。电子信息技术研发体制的不健全是制约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为了能够推动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应紧跟时展步伐,加强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只有这样技术才能够不断地提升,才能建立起一套适合我国社会发展并同国际水平接轨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

2、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重视程度不够,同先进国家的沟通合作意识欠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作为国际化的科技成果,基于我国在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和参与力度不够,使得我国在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会议上没有过多的发言权利,不能主导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方向。此外,国内的一些电子信息企业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认识程度不够,各企业间不能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及合作关系,往往是独成一派,各自为政,这无疑加大了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难度。

三、推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平稳发展的策略

1、 积极转变思想,紧跟时展脚步。推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平稳快速发展的前提是要紧跟时展脚步,透彻地了解市场发展需求,探索出适合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技术和管理手段。具体分析,有关从事电子信息技术研发的机构应加强对高端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组织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手段和方法,并结合我国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实际情况建立一套适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标准化体系。此外,还需透彻地掌握世界市场的发展形势,从产业发展战略角度探索并制定科学化、合理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思路。

2、创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链。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包括的环节多,涉及的专业多,整个建设工作比较系统、繁琐。为了能够保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有序顺利进行,各个建设环节之间要建立良好的沟通联系,形成集技术创新、标准化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以及项目推广为一体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链;其中,对于推进标准化过程别需要注意的是对产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推动产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进而加快产业更新换代速率,加快产业经济发展。

四、结语

总之,就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状来看,并不是很乐观,同国际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水平存在的差距较大,需要我国加大对电子信息技术的研发力度,在提升电子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制定出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体系。

篇3

关键词: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

新时期,电子信息技术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研究开发也渐渐变成判定国家发达程度的核心标准。另外,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工作核心效能也越发明显。

1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特征与原理

电子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据传输、全面共享创造了较大的方便,各个地区由于经济发展建设水平不一致因此应用的技术方法也有区别,会令从事的各项经济活动遭受影响。因此做好标准化建设发展,为人们创造一致化的信息技术流程变成我们应全面关注的重要问题。伴随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进一步加快,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快速更新转变,不仅要契合市场经济环境,还应满足世贸组织有关协议,即对信息技术提出的标准要求,方能促进国际市场向着全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因而工作人员在标准化建设阶段中应变更理念、积极钻研,加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规范建设,方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工作效果。另外,科学技术的全面创新离不开员工在积极管理,规范化建设进程中应树立战略思想,由整体层面出发应对处理问题,加强统筹控制,做好积极协商,加强节点管控,通过闭环工作模式以提升实践工作效率。

2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现状

针对目前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现实状况可明确,该领域发展水平始终偏低,在一些政策体制的限定之下,我国电子信息技术起步发展较为滞后,同时速度较慢。目前仅能够在中文代码以及3G领域研发创立出一些标准,而其他行业则通常借用国际标准或是发达国家技术,该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对国内自主电子信息技术发展的市场竞争实力产生了制约影响,对行业标准化发展并不利。由制定标准层面上来说,电子信息技术在开发研究阶段中没能从实际出发,因此没有针对技术应用开发具体要求做进一步分析,导致与研究开发环节相互脱离。究其原因不难看出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体系同相关系统运行并不完善,技术标准不能跟随时展显现出科技生成的特点,也无法满足目前迅猛更新发展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要求。国际市场电子信息技术在持续的更新发展进程中创建形成了一个专项编订技术标准的组织机构。相反我国在该机构组织内部参与标准化会议主动交流经验、发表言论的委员会仅有一个,提出操作性强、执行力高的优秀方案的人员更是十分欠缺,使得我国于国际市场间缺乏良好的交流以及沟通。基于上述原因使得我国不能较好的抓住国际领域动向、把握时代脉搏,更多的内部技术不能得到国际市场的支持,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建设将造成长久的约束影响。

3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发展对策

3.1全面联动,积极推广。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实施标准化建设的工作任务庞大复杂,且具有较高的难度,因此需要在较为复杂的环境条件下进行,为此应积极重视各个层面内容,把握关键核心。行业市场竞争越发激烈,为占领主动地位,我们应积极应对各类矛盾问题,树立和谐文明发展意识。只有在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凸显和谐性,才能全面统一一致确保协调,提升工作效率,完成跨越式提升。信息产业单位渐渐清晰了在制定标准、开设项目与全面推广、实践管理阶段中应无时无刻都要确保良好有序的联动性,形成三联意识。即各个单位、司局部门、省市地区应进行快速全面联动。在应对一些重要问题、需拿出商讨意见的重大事件时应在联动思想引导之下一同讨论。再者,应发挥各个有关单位的多方力量,保证制定部门标准的科学合理性,凸显一致良好性,通过定期考核评估,真正发挥司局单位核心影响功能。省级单位联动应推动各个不同区域经济建设的全面联合,凸显不同区域内在优势,确保各地丰富资源集成共享,进而全面补充缺陷与不足,促进地区经济建设发展的文明和谐,实现全面提速。再者,应开创涵盖不同节点的标准链条,采用科学化方式技术,进行标准化研究、判定考察,确保各项知识产权应有的价值,促进行业深化推广,以提升实践应用的整体范畴。事实上创新技术方式的全面应用要基于相对独立的工作标准,其实这本身即是进行创新实践的一种。此后,可通过该标准开创形成体现自身特征的核心技术与优秀成果,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从容应对,占领更大的市场份额。

3.2积极进行封闭管理,实现更大的创新。我国电子信息技术产业为扭转不利局面,应在市场与业界还没有发展呈规模之时尽早下手制定完备计划,进而完成更大的产业突破。专业机构、各个管理单位、具体的技术组织单位应承担标准化管理的重要责任,占领主体地位,并上升到战略高度的层面,强化研究开发支持与投入,积极探究国内外市场先进科学的技术标准。另外,应加强国际贸易领域非关税相关技术的研发,把握创新思维,通过辩证的眼光应对各类现实问题。再者,应凸显原则性,重视系统性,把握适用性,更加自主开放,做到一致、整体、有序、协调,只有这样才能降低误差率,更加准确的处理众多关系标准,在更加良好有序的环境条件之中为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出一份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进程中应就不同的岗位员工编订对应性标准要求,各岗位员工不仅应对所负责的任务加强重视,同时,还应采用封闭管理手段,加强节点管控。各个部门应就组织研究的项目做细化判断研究,依据各项工程项目标准加强管控,并做好节点标准化验收核查。以上依照流程的工作环节可大幅提升单位管理经营效率与质量水平,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科学化、标准化建设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实践阶段中我们应更加注重上述两方面的工作任务,进而全面提升单位综合控制实力,实现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4结论

就当前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发展现状不难看出,实践进程遇到了一定困难,与国际发达市场包含明显差距。由于起步较晚、参与专家不多、话语权有限还会受国际贸易领域的较多限制。事实上标准化建设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因而我们应就现实阶段中包含的问题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才能明显的拉近距离、补充缺陷,创设最大化效益,显现促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必要性以及真正功能,最终推动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吴冰 单位:黑龙江盛和达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秋华.电子信息产业标准化工作中积极和健康[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学报,2012(4):124.

[2]张军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程序探讨[J].电子产品标准化和质量学报,2011(6):36.

篇4

1.1坚持同国际接轨,拓宽发展思维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质逐步确立并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日渐频繁,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性要求,同样这也是为适应国家间信息技术协议的要求,使我国能够与世界接轨。因此,在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钻研技术,加速我国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又要在思维方向上纠正保守落后的观念,积极学习国际市场的通行标准,从技术和思想两方面同时发展。

1.2增强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问题分析高瑞强河北远东通信系统工程有限公司石家庄050200市场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企业大量涌入中国市场,同时国内企业也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参与国际竞争。在国际经济活动中,中国企业屡屡受到国际贸易战的打击,究其原因,最为关键的一条就是对国际贸易活动惯例缺少了解。在信息交流上缺少必要的协调沟通。所以,对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信息技术人员在进行技术更新过程中应坚持从整体出发、站在长远角度,提高信息技术交流的控制力。

2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发展状况

2.1标准化水平低,技术相对落后

目前国际电子信息技术标准主要是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控的,由于技术缺乏,我国在这项技术上的参与度比较低,所以在标准的制定上很少有发言权,通常是采用国际较为通用的标准。我国也制定了一些相应的标准,但是执行起来却很困难,也不被国际所认可。落后的管理和研发体质成为制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且缺少创新精神,与时代的发展步伐相背离。这些因素导致我国的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长期滞后,缺少市场竞争能力。

2.2不懂得向先进国家学习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是一项国际化科技成果,但是由于自身技术能力差,在这方面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的会议上几乎没有发言权,对于未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很不能起到掌控作用,这就限制了我们对未来发展方向的规划。另外国内很多企业对于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必要的了解。各个企业间缺乏沟通合作意识,往往各自为政。造成标准化建设困难重重。

3促进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3.1顺应时展趋势,转变思想方式

进行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应该做到顺应时展的趋势,提前做好准备工作,适应产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在技术上和管理上实现创新。从事标准化建设的管理部门、技术组织人员,一方面应该加强技术研发的投入,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应该根据世界市场发展的形式,打破国家间的技术贸易壁垒,站在国际地位威化和产业发展的角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对我国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好规划。既要保证标准化、系统化同时也要确保思路的可行性、自主性,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发展需求,将各种利益关系协调好,促进标准化向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

3.2坚持“三联”思想的指导

电子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影响面大,这就要求电子信息技术应该朝着标准化的方向迈进,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在标准化建设中应该坚持统一思想,共同发展,摒弃矛盾,同心协力实现跨越式的发展。在进行电子信息的产业立项、标准制定、标准验证以及行业发展等环节的规划发展中,应该坚持“三联”思想,即部门联合;司局联合;部省联合三相要求。对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应通过协商办法来解决,将各自的优势展现出来,促进信息技术的全面发展。各个部门间应充分协调各自的工作,做好标准化的立项、制定与审核工作。另外还应积极发扬各企业、各地区的优势项目和技术,加速经济发展的步伐。

3.3创建电子信息技术的标准链

电子信息技术标准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各个环节都应做到紧密结合,在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实验论证、知识产权维护、产业推进和项目推广工作中应形成一条标准链,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技术研发的标准,鼓励自主创新,保护自有知识产权和合法地位,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综合国际竞争力。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运用市场化的试验平台检验标准化的合理性。在推进准化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加快产业更新换代。从整体看,标准化建设应当充分整合各项资源,保障技术、资金、政策的协调统一,推动标准化建设的前进步伐。

4总结

篇5

【关键词】高职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 课程标准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C-0074-03

随着当前工业自动化集成度越来越高,管控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也在不断扩大,从而推动了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在高职自动化类专业中的开设,并将其作为专业骨干课程,但各高职院校在开设课程过程中对课程目标、内容和要求等方面具有一定差别。笔者根据多年来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出广西职业技术学院自动化类专业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此与大家进行探讨,共同推动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该课程标准展示如下。

一、课程性质与定位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是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在电气工程师岗位上从事电气设备和自动化系统集成开发等方面的职业能力,达到本专业获取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考证的基本要求,也是技术技能型人才所必须掌握的基本要素。

在课程设置上,前导课程有电工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与接口技术、PLC控制系统安装与编程、变频调速系统安装调试与运行维护等,后续课程有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

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以工程项目和企业自动化技术员职业成长过程所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为学习内容,将职业素质培养融入课程,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过程性评价方法,具体设计思路如下:

第一,组建以学院专任教师和企业专家的课程开发和实施团队,分析电气自动化技术在专业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排序,对完成任务应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做出较为详细的描述,形成团队成员认可、线索清晰、层次分明的工作任务分析表。

第二,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召开有教学专家、课程建设团队人员参与的课程标准建设会议,形成课程标准。

第三,引入自动化仪表与装置行业标准,校企共同进行课程整体设计、单元设计、教学组织设计、教学情景设计。

第四,以相关企业自动化控制系统操作、维护维修等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为导向,从初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设计反应车间监控中心控制系统设计、开关量组态工程设计、模拟量组态工程设计、铝加工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四个学习项目,包含简单工程的建立与运行、南南铝业模拟铝挤压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等16个情境。

第五,根据教学规律及认知过程,构建教学计划、考核评价办法、课程考核标准及题库、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评价反馈等步骤组织教学。

三、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学习,学生掌握组态软件控制技术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并具备工业自控系统组态、控制软件编程、参数设置调整能力,为从事电气工程师等工作岗位打下基础,并注重职业素养和诚信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1)掌握课程中组态控制技术中常用的基本术语、定义、概念和规律,在今后工作中应能较熟练地应用这些概念和术语;(2)掌握组态控制技术组态方法,通过工程实例,学会制作组态相关工程;(3)对组态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有所了解。

2.能力目标。(1)具备组态软件编程的基本能力;(2)具备组态软件与开关量设备、模拟量等设备的联机调试能力;(3)具有较强的典型自控系统设计能力;(4)能完成组态控制系统综合设计。

3.素质目标。(1)具备自我管理、团队精神、交往能力;(2)诚实守信,具有完成任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具备创新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4)具有吃苦精神和责任心,勇于承担责任,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

四、课程内容与要求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的项目、学习情境、要求以及对应的学时数,如表1所示。

五、课程实施的建议

(一)教学方法

针对不同的学习情境,选用不同特点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方法如表2所示。

(二)教学评价

课程考核与评价采取笔试、口试、实操、作业展示、项目总结等多种方式,学生自评、小组评分、教师评分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注重能力和过程考核,过程考核占总成绩60%,结果考核占总成绩40%,如表3所示。

(三)师资条件

组成一支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专兼比例合理的课程教学“双师”结构师资队伍。主讲教师由校内专任教师担任,应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能综合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较好掌握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新知识新技能,并具有相关职业资格技能证书,动手能力强;辅助教师由企业兼职教师担任,应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技能,具有较丰富的企业一线工作经验,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

(四)教学条件

1.教学场地条件。教学做一体化教室:要求配备有电脑、组态王软件、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并且配备多媒体教学软件、投影仪和白板,方便开展一体化教学。

2.实训设施、仪器配备要求。学生每人一台电脑,4人为一个小组,需要配备PLC、板卡、智能仪表等设备;组态王6.55网络版软件(50用户)一套。

(五)其他说明

1.由于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对实践经验及操作技能要求较高,应由专业技能熟练的骨干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实施,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按照“教、学、做”一体的方式组织实施。

2.同时组态软件控制技术应用性强,应重视现场教学,通过认识企业生产流程,掌握组态软件控制在工业生产上的应用,提高教学效果。

六、小结

组态软件控制技术课程标准在自动化类专业中经过多年检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普遍反映良好。当然,该课程标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软件的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教学方式多元化发展,需要不断修改课程标准来适应需求,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将来课程标准会得到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佐芳.高职院校课程标准建设探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32)

[2]王雨华.关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建设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11(5)

[3]钟建珍,李桂霞.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标准转变的思考[J].职教通讯,2012(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重点课题(2014JGZ159)

篇6

关键词:电子装备;标准化系数;计算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4) 04-0000-01

标准化系数是度量产品构成件标准化程度的指标,是衡量产品标准化、通用化程度的参数,它以定量的形式表达定性的概念。该系数既能反应标准化管理要求,又能促进产品、生产设备、零部件的通用化、系列化和组合化,所以能给生产带来直接效益,同时,该系数也被列入标准化审查报告的内容之一。虽然在电子装备研制中标准化系数的计算已有明确规定,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各个单位的标准化人员对其引用不尽相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电子装备标准化系数的计算方法进行明确统一,并解决公式本身的一些缺陷。

一、标准化件数系数计算

(一)航天标准化系数计算方法

表中未列出元器件的数量,其标准化系数已达到83%,由表可见,该装备专用件的数量占自制件的绝大多数,设计师利用大量的外购紧固件将整个设备的标准化系数提高到80%以上,标准化人员通过统计发现外购紧固件的数量足以使该装备满足产品标准化大纲指标的要求,计入元器件的数量反而会导致标准化系数过大,与实际情况明显不符,于是在统计过程中刻意将元器件的统计数量排除在外。这样的计算方式虽然满足了总体单位的标准化要求或者顺利通过鉴定,但对于装备研制单位,这样的计算并没有带来任何实际的意义,它并不能如实反映出装备的标准化程度,设计师也不会花心思去采用通用件来提高装备的标准化程度,导致电子装备的标准化系数计算偏于形式化。

三、解决方法探讨

电子装备中的自制件包含了设计、制造、检验、装配、使用、维修等过程,且很多自制件的结构比较复杂,外购件则不需要进行设计制造。因此,自制件成为影响产品研制周期长短及经费节约的主要因子,也应当在标准化程度的评价中作为相对更重要的因素。电子装备中的外购紧固件和元器件一般都占有数量上的明显优势,根据公式(1)的计算方法,外购件在标准化系数的计算中势必会成为影响计算结果的关键因子,这与其对标准化程度的实际影响不成比例。

为了减少外购件引起的标准化系数的偏差,应当对公式中的因子增加权重分配,即采用加权系数对公式进行修正,对自制件和外购件按其对标准化程度的影响重要度分别赋予一定的加权系数,将修正后的数量重新代入公式进行计算。使用加权系数对实际的零部件数量进行修正,得到更具有可比性的零部件数量,装备中较大及较为重要的零部件数量相对提高,次要零部件数量相对下降,提高了件数比较的合理性。

四、关于计算公式的注意事项

(一)系数的确定:加权系数α、β应综合考虑自制件和外购件的各零、部、整(组)件在电子装备中的重要程度及耗费成本等因素,可采用专家打分法或其他方法来确定具体的数值分配。

(二)零部件的统计:以产品明细表为依据,对于不编制明细表的简单产品,以图样中的明细栏为依据。

五、结束语

本文主要探讨了电子装备标准化系数的一般计算方法的合理性,针对电子装备特点对已有的公式进行分析并解决其存在的缺陷,提出采用加权系数α、β的方法来修正单纯的件数统计所造成的标准化系数失真。本文通过采用更加合理的标准化系数计算方法,能够突出对重要零部件的要求,使设计师更加注重产品的通用化设计,使标准化系数的计算更具有科学性。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职业标准;维修电工;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

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基于工作过程的学习领域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必须打破传统学科系统化的束缚,将学习过程、工作过程与学生的能力和个性发展联系起来,将“工作过程的学习”和“课堂上的学习”整合为一个整体,将职业资格研究(包括职业分析、工作分析、企业生产过程分析)、个人发展目标分析与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维修电工的考证及学习是重要项目之一,该专业的核心能力对应的职业是维修电工。因此,以“维修电工”国家职业资格为标准、以高职人才培养为目标,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有机地融合到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以项目为导向、工作任务为载体,重建专业方向课程体系,以解决专业教学与“维修电工”考证相互脱节的问题。

一、确立专业及其面向的职业岗位分析

根据企业调研,维修电工在不同工业部门如机械与设备制造、汽车与配件工业、电子工业,从事自动化生产。除操作自动化生产设备以外,这些设备的维护成为其专业工作的重点。此外,维修电工参加生产设备的建造和改造,进行电子维修,在车间维修并制造电子、自动化和信息技术的组件和仪器。符合专业要求的工具、测量仪器和测试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务的工作和工作岗位设计以及与同事进行符合专业要求的交流,都属于维修电工的任务要求。同时,还要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对职业行动的要求。维修电工能对任务进行整体性观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过程背景下对其进行组织,也就是说,借助其企业关联知识关注过程的衔接并与其他部门(机械保养、物流、制造计划等)合作。

二、提取、划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

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中以电气设备的运行、安装、调试与维护及营销服务等职业岗位为导向,重点突出技能培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提炼难度1-4级的典型工作任务。

(一)职业定向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1)

工厂车间照明设备的安装与维修、普通机床电气设备的安装与维修、电机的安装与维修、小型电子设备的调整与改装、工厂供电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计划与实施、印刷电路板的设计与制作、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的构建与维护。

(二)系统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2)

交直流调速系统的安装与调试、设备运行的检测与控制、电气设备控制的安装于调试、生产过程的组织与实施。

(三)蕴含问题的特殊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3)

电气设备的调整与改装、数控设备的维护。

(四)无法预测的工作任务(学习难度范围4)

生产设备的调整及生产质量保障。

三、构建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维修电工方向教学计划

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提炼支撑课程,形成了12门理实一体化的学习领域课程。

学习领域课程编号 学习领域课程 基准学时

小计 第一学年 第二学年 第三学年

1 电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电气设备安装与维护 4周 4周

3 电子技术应用实训 4周 4周

4 电气绘图技术实训 8周 8周

5 PLC应用技术 5周 5周

6 组态控制技术 2周 2周

7 传感器技术及应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调速系统与应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与现场总线 3周 3周

10 单片机应用技术 4周 4周

11 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 5周 5周

12 自动化课程设计 2周 2周

合计学时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学习领域课程教学计划(举例)

以《自动化课程综合实训》学习领域课程为例,建立讲授单元和行动单元学习任务和内容。讲授单元主要对PLC的组成与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编程软件及编号范围;基本逻辑指令表示方法及其应用方法;掌握梯形图的绘制原则及PLC设计原则、步骤和方法;对典型生产线工业控制对象进行系统的意见设计、系统的软件设计、安装调试设计,共计150课时。

行动单元中建立五个子学习领域课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设计(学时:12),学生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及需改造的生产线进行调查,并据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讨论并完善,最后提交具体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学时:48),根据项目设计要求对交流电机的控制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电机的PLC变频控制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3、物料分控系统的PLC控制(学时:24),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物料分控所需器件进行选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统,并进行系统测试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4、机械手的PLC控制(学时:30),根据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机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机械手控制子系统,并进行测试与调试,最后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5、系统综合计划与调试(学时:36),根据控制方案要求,对全系统进行联合调试,分析并找出其中的问题,完成全系统了,并提交相关技术文档。

将维修电工职业标准融合到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的学习领域进行课程开发中,解构原有的基于知识储备的学科体系架构课程,重构基于知识应用的行动体系架构课程,凝练工作过程要素,在现实的职业资格基础上,培养学生普适的职业资格,为未来的职业资格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职业竞争力”。通过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研究,可有效的优化学校课程资源,在有限的课时内发挥课程最大的作用;可优化课程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体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色;为相关专业的课程结构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适应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平均,王伟,韩宝如.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研究――以高职维修电工实训课程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3(5):49-51.

[2]刘勇,段保才.高职教育课程模式的选择――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模式.中国高教研究,2011(6):85-89.

篇8

关键词:大数据;数字资源;资源整合;标准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5)08-0008-03

作者简介:刘 亮(1981―),郑州大学图书馆馆员。

大数据是指超出传统数据管理工具处理能力的大规模、复杂的数据集合。以IBM公司为代表的业界认为大数据具有3V特点,即种类(Variety)多、速度(Velocity)快、容量(Volume)大。2013年3月,国际数据公司(International Data Corporation,简称IDC)了名为《大数据,更大的数字身影,最大增长在远东》的研究报告,据该报告显示:随着手机和电脑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数字宇宙的规模在过去两年间增加了一倍,达到了惊人的2.8ZB。该报告还预计,从现在起,数字宇宙将以两年增加一倍的速度飞速增加,[1]到2020年,数字宇宙规模将超出预期,达到40ZB,相当于地球上人均5,247GB的数据。随着云计算在大数据的管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全球范围内服务器的数量将增长10倍,而由企业数据中心直接管理的信息量将扩大14倍。[2]大量数字资源、高速的互联网络、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广泛发展预示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1 数字资源的概念与特点

通俗地讲,数字资源是指通过互联网等手段、处理、传播、收集的信息资源总和,它主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常见类型。[3]相对于传统载体的文献资源,大数据时代的数字资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①多样性。数字资源的种类很多,既有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OA资源,又有大数据产生的各种统计图表以及各种自建数据库等,其中包含了文字、声音、图表、视频等动态多媒体信息。正因为数字资源的类型多样性,使得数字资源整合成为一种迫切需要。②时效性。数字资源是数字化的产物,在大数据时代,信息的生产和周期大大缩短,信息创造、交流与获取的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可通过数字技术对其进行内容或形式的修改,如数字资源对象存储位置的移动、格式的转换等,可随时复制、编辑、修改、更新,及时将信息给用户,可对不同的资源对象进行链接,实现异构资源的互操作等。[4]③易复制性。以现代计算机技术为生产手段而形成的数字化的信息,可以快速地实现大量无差异的复制,并且复制出来的资源对信息源没有任何损害且成本低廉,在质量和功能上无任何缺陷。[5]数字化的信息能被计算机识别,从而使得数字信息突破了时空限制,在全球复制共享成为可能。

2 大数据时代数字资源整合与技术标准

数字资源整合就是指在符合一定条件、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标准将相对独立的分散无序的各种数字资源通过融合、重组或聚合等方式形成一个较大的、有序的、可读的、高效的整体,供人们方便快捷地利用。因此,数字资源组织的技术标准是有效开展资源整合工作的基础。

2.1 现代标准化工作的研究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移动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得标准化组织以及标准化进程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信息技术推进了标准化进程,标准反过来在信息社会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信息技术的特点是标准数量庞大、更新速度快,因此,相应标准的制定和推广速度也必须加快。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崛起了一批与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相关的标准化组织,他们承担了制定相关标准、推动信息技术进步的责任。著名的有ISO、W3C、IETF等。由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推动成立新的标准化组织,这些标准化组织又致力于新技术的开发与发展,从而使得标准日益丰富,在各领域的影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大。

2.1.1 数字资源整合技术标准的研究意义。标准化是指通过定制一系列的可重复的、共同的规则,对已实际存在的及潜在的问题进行规范和约束,最终在一定的范围内得到理想秩序的过程。标准化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其具体的体系方式就是标准。数字资源整合技术标准是指数字资源组织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如资源数字化加工、描述、标引、互操作及资源服务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各种技术标准。这些技术标准的采用,能够有效保证资源编码、著录格式、数据格式的标准化和信息系统的互操作性,从而为资源的利用和共享打下基础。数字资源整合标准应该依托已有的信息组织的理论和技术而建立,其目的是为了增强数字资源组织的可用性、通用性和互操作性,最终促进整体的最佳社会效益。大数据时代下的数字资源整合过程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应用领域也十分广泛,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各类资源服务机构等都面临着持续增加的海量信息处理问题。只有在数字资源整合过程中严格按照一定的技术标准,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资源组织的需要,实现最大限度的数字资源标准化建设,尽可能地减少混乱无序的信息,消除“信息孤岛”现象。因此,制定、选择、使用适当数字资源整合相关的技术标准,对数字资源整合具有深远的意义。

2.1.2 数字资源整合技术标准的特点。数字化互联网技术和计算机的普及,无时无处不影响着整个人类社会,同样也渗透到标准化工作中。信息技术、通信技术带来了现代标准化组织和现代标准的一系列新变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标准呈现出新的特点。首先,各国都在致力于采用国际标准,以便使其产品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标准呈现出国际性。其次,标准具有公开性,有利于信息渠道的畅通,企业、团体、个人都可以参与到标准的制定过程中,提供充分的意见,推动标准化进程,同时也可对标准化组织起到监督作用;科技产品频繁的更新换代,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市场风云的变幻多端,使标准的制定一直处于动态发展之中,因此标准也伴随着技术的发展而呈现出动态发展性;在复杂系统条件下,标准以系统形式存在,并以系统方式发生作用,呈现出标准的系统性。分布式的海量资源库必须有标准支持实现无缝连接和资源整合,检索技术要实现跨平台、跨库的检索也必须有标准支持,数字资源整合也必须依托各种标准化、规范化的数字信息资源及所涉及的硬件、软件以及互联网技术都需以标准规范为基础,进行系统性的整合。

2.2 国际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标准

信息技术标准化是围绕信息技术开发、信息产品的研制和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而开展的一系列标准化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术语、信息表示、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的标准化。在大数据时代下,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标准制定者的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标准制定机构组织形式的开放性。

2.2.1 ISO。ISO的全称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这个组织是一个全球性的非政府组织,在国际标准化领域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ISO的成员来自世界上的160多个国家,它设有超过800个技术委员会,委员会秘书处与位于日内瓦的ISO中央秘书处直接联系,其中,中央秘书工作组有30名成员团体。此外还有28个国际标准组织,他们在联合国的约束下,制定某一领域的国际标准。其中,ISO/IEC制定了大多数的国际标准,约占85%左右,而余下的15%的国际标准由其他28个国际标准组织共同制定。[6]

2.2.2 W3C。万维网联盟(World Wide Web Consortium,简称W3C)是专门致力于创建互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并促进互联网向更深、更广发展的国际组织,截至目前已有超过40个国家的数百家组织加入了该联盟,同时,该联盟在各个地区建立了十多家办事机构,主要包括:技术产品和服务的销售商、内容提供商、团体用户、研究实验室、标准机构、政府部门等。普通民众(非成员单位的雇员)可以进入W3C的邮件小组讨论问题,参加W3C的相关会议及其他活动。[7]众所周知,成立于1994年的W3C是主要的Web标准的制定者,截至目前,该组织已经了超过二百项的Web技术标准和实施指南,如广泛使用的可扩展标记语言(XML)和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Web技术的互相兼容得益于这些标准,它对互联网的发展影响深远,甚至可以说起到了基础性和决定性的作用。

2.2.3 IETF。IETF的全称是国际互联网工程任务组(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这个组织同样是一个国际非政府组织,它通过互联网技术,汇集了与之业务相关的网络设计师、运营商、服务供应商和研究人员,并向所有感兴趣的人开放,任何人都可以注册为IETF会员,该组织由为Internet做出重大贡献的专家自愿参与管理。[8]其主要任务是负责制定与互联网发展相关的技术规范,制定了大部分的现有的互联网标准,同时其标准也得到了ISO认可。IETF开发或改进了除TCP/IP协议以外的几乎所有互联网的基本技术。例如,由IETF创建的路由、管理、传输标准是互联网的生存基础。IETF定义的互联网安全的安全标准,已经成为下一代Internet协议的自身标准,并为Internet提供更安全稳定的服务,甚至连标准制定过程也被作为一个IETF最佳当前实践(Best Current Practice)标准来执行。

2.3 中国国家标准化组织及相关标准

2.3.1 中国国家标准化组织。中国的统一全国标准化管理工作的主管机构为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它是由国务院授权的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国家质检总局管理的事业单位。其中涉及信息组织领域的技术委员会主要有:①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83年,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信息产业部共同领导下,全国信息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了,它主要负责同ISO/IEC JTCL相应的ISO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领域,包括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信息组织、数据管理交流等多个领域标准的设计和制定。[9]委员会目前有27个分技术委员会和特别工作组,也是中国现有的最大的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信息技术标准的规划、设计和研究,尤其是对中文信息处理的标准化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②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于1979年,由国家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秘书处工作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承担,它主要负责同ISO/TC46相应的ISO标准化工作的技术领域。[10]技术委员会目前有6个分技术委员会,其中SC1负责文件和报告管理,SC2负责文字音译,SC4负责技术互操作,SC7负责出版物格式,SC8负责统计和质量评估,SC9负责识别和描述。全国信息与文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制定了近50项国家标准,主要涉及信息与文献领域术语、文献格式、著录检索、信息标引等。这些标准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中国信息情报、图书档案、出版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也标志着我国信息情报工作逐渐向标准化、正规化过渡。

2.3.2 相关标准介绍。①GB/T21364―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该标准描述了用于数据模型的、基于规则的XML编码绑定技术。它首先给出了基于规则的XML绑定技术的一些基本术语及其定义,对部分术语还给出了必要的示例和解释。其次详细规定了XML编码绑定的各种模板,包括生成和产生XML的规则基本原理、消费和解释XML的规则基本原理、各种基本数据类型(字符、整数、实数、日期等)的表示方法、字符的编码、异常和扩展处理时的各种行为。该标准的措辞可以被包含到相关标准中,用于支持XML绑定。措辞描述的基本规则方法,可用于描述相关标准中的词汇。②GB/T21365―2008信息技术学习、教育和培训学习对象元数据。该标准规定了学习对象的数据元素以及用于定义学习对象的元数据实例结构的概念数据模式。该标准中的学习对象被定义为可以用于学习、教育和培训的数字或非数字的任何实体。学习对象的元数据实例描述了适用于学习对象的有关特征,这些特征包括通用、生存期、元―元数据、技术、教育、权利、关系、评注、分类等9个类别。

3 结语

我国在数字资源整合领域制定的标准相对较少,并且相关标准的制定多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及欧美的数字资源整合标准,与目前信息领域的发展速度相比相对滞后,有关数字化信息的著录标准和规范尚不完善。当前发展速度较快的要数美国国家信息标准协会。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未来数字资源整合的应用将会越来越广泛,中国应该积极参与该领域的标准制定,争取在国际舞台上的主动权和发言权,从而更快地提高我国数字信息组织的水平和质量,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伏琰.云计算环境下数字资源整合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1):126-129.

[2] 何非,何克清.大数据及其科学问题与方法的探讨[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4(1):1-12.

[3] 王爱丽.数字资源整合技术与模式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6(3):60-62,73.

[4] 马文峰,杜小勇.数字资源整合的发展趋势[J].图书情报工作,2007(7):66-70.

[5] 杨萌.基于Taxonomy-folkonomy混合模型的社会化标注系统资源聚合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4.

[6] 何小菁.论元数据与开发利用数字档案信息资源的关系[J].情报杂志,2003(11):98-99,101.

[7] 刘超然.“万维网之父”蒂姆・伯纳斯・李的科学家精神[D].重庆:重庆大学,2014.

[8] 李峰.移动IPv6路由优化中的绑定更新注册验证机制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6.

[9] [JP4]沈玉兰,张爱霞.信息与文献标准体系研究及其框架构建[J].图书情报工作,2008(12):28-30,62.

篇9

【关键词】测控技术;构建标准体系;科学现代

自古以来测控技术就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最早出现的测控仪器日晷,一个测量时间的原始时钟,各种长度、质量测量仪器使人们对世界有了更深的了解。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测控技术已经进入了全新的时代。中国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市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的质量差无法和其他工业强国竞争,所以着重发展测控技术,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达到与世界接轨,提高产品竞争力。

1、测控技术的基本概念

测控技术一般以光、机、电、计算机一体化为特色,应用于计算机应用、电子信息、智能仪器、虚拟仪器、测量与控制等多领域的产品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企业管理等多领域。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和广泛的发展空间。

2、测控技术的特点

2.1测控技术的智能化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嵌入式处理器技术不断完善,该技术被应用在工业自动化、农业自动化、建筑自动化等多个领域。人工智能在1956年被提出后,被不断地研究和拓展,如今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们完成部分繁重的工作。人工智能的应用使得测控技术变得更快、更准确。

2.2测控技术的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出现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各种网络聊天工具拉近了人们之间的距离,使信息交流变得更加方便,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网络技术与测控技术结合起来,组成系统的网络测控系统被应用于各个行业,在这些行业中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3测控技术的数字化

当今的社会是信息化时代,信息的数字化也越来越被研究人员重视,数字信号具有稳定性好、可靠性高的优点。测控系统中的数字化控制、信号处理利用数字化技术,使得信息传输变得更稳定、更清晰。

2.4测控技术的分布式化

测控系统利用分布式系统实现测量、控制和管理的自动化,减少了员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3、测控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3.1测控技术的现状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测控技术已经被应用于很多领域。经过研究人员的不断探索,测控技术被不断的完善、提高。但是我国的测控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工业发达国家还是比较落后。因此,我国应该在测控技术的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方面学习和引鉴工业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努力提高测控设备的技术水平,减少与先进技术间的差距,进入国际市场,从而实现工业强国的愿望。

3.2测控技术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发展,网络的普及使得现代测控技术逐步趋向世界化、网络化。随着各个国家和地区间的联系不断密切,现代测控技术将发展的更加智能化、网络化。研究人员会根据世界市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现代测控技术不断的完善和发展,适用于社会的需要,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将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人的器官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一个完善的测控系统能够带动社会各种行业的迅猛发展,所以在如今网络覆盖全球的时代下,标准完善的现代测控系统将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测控技术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

3.3测控技术的发展意义

现代测控技术是现代工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测控技术的发展带动了世界工业技术的进步,在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各种科学研究大部分离不开现代测控技术,它被应用于计量、测试、控制工程、智能仪器仪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等高新技术领域的设计、制造、开发和应用等领域,解放了人们的双手,增强生产效率,推动社会的发展。所以发展现代测控技术对社会的进步有着重大的意义。

4、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几点建议

(1)了解目前测控技术标准,向有经验的工作人员请教,经大量数据的测试后建立符合测控系统需求的现代测控系统标准体系。

(2)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时不应一成不变,深入了解现阶段的测控系统,完善其中不尽人意的地方。科学先进的思想使测控系统的内容更加丰富,适用范围更加广阔,效果更加明显。

(3)二十一世纪以来,微电子技术、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蓬勃发展,结合这些高新技术,使测控装置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加强系统的可靠性,增加新功能,扩大应用领域,为用户解决复杂困难的问题。

(4)测控装置的微型化网络化,可以减小装置的体积,降低功耗,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功能更加强大,覆盖面积更广,应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每一部分,增强相互间的信息交流,将生产执行部分和信息处理部分紧密的结合起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电子信息化工厂。

(5)测控系统体系应能同时执行多个任务,增强工作效率;强化网络能力,便于信息的交流,使处理信息高速化;发展集成化软件,使用开放性的标准接口,将测控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增强安全技术,例如冗余技术、容错技术、热插拔技术、数据信息加密技术等,来保证信息的安全。

(6)测控技术作为共性技术,被应用于各个领域,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应具有完善、科学、独立、现代化的特点,使其应用范围更广,包涵内容更多,专业性更强。

5、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组成

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结构分为三层。第一层次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代号为BV。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第二层次分为六个分层次(1.共用标准体系,代号BVA;2.信息获取标准体系,代号BVB;3.信息传输标准体系,代号BVC;4.信息处理标准体系,代号BVD;5.运行管理标准体系,代号BVE;其他相关标准体系,代号BVF。)第二层次的每一个分层次包含十个支体系,这六十个支体系构成测控标准体系的第三层次,支体系名称和内容的确定一般按照专业和按照使用载体这两种方法分类。其中按照专业分类是比较常用的分类方法。以信息获取标准体系(BVB)为例,共分为00~09十个支体系:共用标准体系(00);光测标准体系(01);遥测标准体系(02);遥控标准体系(03);脉冲雷达标准体系(04);连续波雷达标准体系(05);微波统一系统标准体系(06);机载专用标准体系(07);船(舰)专用标准体系(08);其他相关标准体系(09)。

6、结束语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构建测控技术标准体系的意义巨大,为时代的发展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好处。本文通过了解现代测控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一些建议为相关专业人员参考,希望能够完善测控技术标准体系,使我国测控技术能够与世界接轨,实现工业强国的愿望。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高校 档案数字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1-0060-02

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扫描技术、数据库技术、存储技术等高新技术把各种纸质、声像等传统介质的档案转换为数字化档案,利用网络将其连接,通过计算机加以管理,最终形成一个档案信息库,实现档案的共享与快速利用。[1]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高校现代化管理的开展而出现的。[2]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通过在高校档案管理工作中充分运用各种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以达到数字化管理相关档案并提供利用的目标。[3]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目标及现状

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目标是使档案库房原有的档案全部实现数字化,建立相关档案的目录数据库、现行档案的全文数据库和照片、音频、视频等声像档案的多媒体数据库,采用完备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对高校档案进行安全、高效的管理和利用。[4]

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起步较晚,大部分高校档案管理还主要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有些高校虽然使用在线档案管理系统,但也未充分挖掘系统的各项功能,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还有很漫长的道路要走。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档案数字化思想意识薄弱

随着高校档案事业的不断发展,档案工作已逐渐为高校师生所了解,并逐渐为高校领导所重视,但关于档案数字化工作,高校才刚刚起步,还停留在对纸质档案的保管与利用上。

(二)高校档案数字化相关制度不够完善

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必须依据统一的标准规范进行,使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能够有章可循。但就目前来看,高校档案数字化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并不完善,需要制定相关制度,以此作为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的依据。

(三)高校档案数字化的理论研究不足

目前,档案数字化本身还处于不断探索论证的初级阶段,距离其全面实施还需要很长时间,从总体来讲,我国以档案数字化为主题的研究仅仅在最近几年才逐渐活跃,因此高校档案数字化理论研究相对不足,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探索。[5]

(四)缺乏档案数字化方面专业人才

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不仅要求其具备档案专业理论,还要熟悉计算机扫描、音视频处理等较高的计算机技能,而高校档案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相对较少,更谈不上具备计算机技能的档案管理人才,因此,从总体来讲,高校档案部门缺乏全面掌握数字化知识的档案管理人才。[6]

(五)高校档案数字化硬件技术缺乏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档案部门已经建立了本部门的局域网,已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信息化体系,但实际上现有高校档案的管理模式,还主要是手工管理模式,很少通过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虽然有些高校档案管理部门配备了一些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但仍然存在部分设备老旧过时的情况;有些档案管理系统软件也存在过时的情况,导致相关档案数据无法读取;并且缺乏一个操作简单、功能强大的档案管理系统。

(六)高校档案数字化资金投入不足

由于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要以高新技术为支撑,而高新技术的投入则需要巨额资金,如购入大量的数字化设备及软件;维持现有设备的正常使用,更新过时的设备和软件;更换过时的硬件或升级相关软件,设备过时时还需要迁移转录数字档案信息等,因此,资金短缺也就成为了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主要障碍。

(七)数字化档案信息安全存在问题

将档案数字化后,因为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化档案信息可能存在以下安全隐患:档案数字化载体的寿命一般不长,这时候如果没有产生新型载体,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将面临无法读取的危险;档案管理系统的软件和硬件更新换代速度相对较快,导致换代后系统中的数字化档案也可能无法读取;档案管理系统本身也存在许多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问题,比如: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犯罪等。[7]这些问题若是没有解决,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将面临巨大威胁,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此外,有些纸质档案上有单位的盖章、领导签字或盖章等,这是有法律效力的,因此这些纸质档案具有十分重要的凭证作用。但是,由于存在计算机技术条件的限制及立法相关的问题,这些数字化了的档案属性遭到广泛的质疑,法律部门对其也不予认可,因此,利用这种数字化档案无法实现档案的原始凭证价值。[8]

三、高校档案部门如何应对档案数字化的挑战

(一)加强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

高校档案部门应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宣传力度,每学期定期召开由各部门兼职档案员参加的档案培训,由学校档案管理人员对兼职档案员的归档工作进行指导,宣传档案相关制度,讲解档案管理系统的使用方法等。同时在校园里也应适时开展档案知识和对档案数字化的宣传活动,使学生和教工广泛了解档案数字化的便利性,提高对数字化档案的利用意识,最终有效提高高校人员的档案意识。

(二)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相关制度

建立和完善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相关制度有利于全面开展高校档案的数字化工作,有效进行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确保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质量和进度。高校档案部门在档案数字化工作开展前,首先应遵循国家的统一标准,既要按照国家已有的与档案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已经明确的国家信息化体系来制定,同时也要充分了解本校的实际情况,使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三)加大投入,并提供技术保障

高校档案要想实现数字化并确保数字化的档案能够得到有效利用,一方面,要以计算机技术作为保证,而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则是以高投入为代价才能进行的,这就需要高校加大对档案数字化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高校档案部门进行档案数字化还需要相关技术保障,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高校档案部门应遵循国家制定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并制定自己学校的档案数字化技术标准和规范;高校档案部门应配备必要的硬件设施,还应对系统和设备定期进行升级并加以完善,组织自己开发或购置先进的数字化档案管理系统;挑选数字化档案存储介质和相关设备时,尽量选择以主流、成熟的技术为基础的存储设备;还应更新、检测存储设备,当技术发生升级、载体过于老化时,还应及时将数据迁移到新载体上。

(四)加强档案数字化人才的培养

高校档案部门应大力培养档案管理型、复合型人才。高校引进与培养档案管理人员时应做到与时俱进,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有较全面的知识结构、良好的职业道德。高校档案数字化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较高的工作,这就对高校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其不仅档案专业素质过硬,还要重视计算机专业知识的获取及提高。而高校则要重视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定期对现有档案工作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使其能适应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发展。

(五)重点馆藏档案数字化

数字档案馆的出现已成为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引起档案界的普遍关注。档案数字化建设是档案信息化建设的起点。

高校档案馆主要是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和广大师生服务的,但短时间内将全部馆藏档案实现数字化是不可能,因此档案工作者要对重点、有特色、利用率高的档案资料先进行数字化以保证服务利用。

总之,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才刚刚起步,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本文仅从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方面给予理论探索,但问题可能并未全面完备,需要进一步完善,为我国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提供更好的理论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晋川.对大型医院档案信息数字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12):28-31.

[2]张春.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北京档案,2009(12):18-19.

[3]王建萍.浅谈高校档案数字化建设[J].常州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72-75.

[4]罗敏.浅析企业档案数字化建设的现状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190-192.

[5]谭远宏,赵家文,刘健华.我国档案数字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9):174-176.

[6]杜敬民,陈文.基层档案室档案数字化建设研究[J].河南科技,2009(01):2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