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式教学体系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混合式教学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5-0209-02
一、引言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是以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和激发学生创新能力为本的教学,其实质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习为中心、以自学为基础的发展性课堂教学。与“狭义工具论”或者汇集计算机专业各门课程前言或绪论知识的传统“计算机导论”教学不同,它强调在教学中形成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激发其对计算机领域科学探索的兴趣。实践表明,要实现课堂教学根本旨趣的转换,推进课堂教学的深层变革,急需建构科学合理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1]本文在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培养学生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的特点,构建了一套针对此门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
二、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与混合式教学
1.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计算机导论”是计算机本科专业一年级新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使他们能像计算机科学家一样思考。一旦学生迷上了这种清晰的、基础的、充满魔力的计算思维方式,并用于未来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会加深他们对人类行为的理解,并在更高的智力层面,大量地发现和探索问题解决与系统设计的有效途径。[2]
2.混合式教学。混合式教学将课堂教学与Web-based Learning结合起来,可以处理传统课堂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如为学生设计任务活动,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与交流,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促进学生的课外学习,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持等等。同时,混合式教学也能发挥课堂学习系统性、组织性、目的性、教师主导作用等优势。[3]
三、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根据“计算机导论”课程的特点,构建了一套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指标体系由四大评价项目、十一个评价要点以及最后的综合评价构成。四大评价项目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分别是教学目标、教学素养、教学过程、教学效果。
在“教学目标”评价项目中,“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体现计算机学科的需要和学科的标准,即计算机科学知识的掌握,还要考虑学生个人需要和人本标准,即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兴趣的增强、能力的提高等素质发展的目标;并且能将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的目标与计算思维培养的目标较好地融合与统一,使这两类目标具有内在联系。“教学目标的恰当性及形成性”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的教学目标与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匹配程度,与教材内容、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学生认知水平的适合程度,以及教学目标在计算思维形成上的恰到好处。即学生通过指定教材内容的学习和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辅助功能,能否实现所确立的教学目标,同时,学生凭借现有的知识基础和能力水平是否能达成教学目标,是否需要经过努力与学习在形成新的思路或发展出新的策略时才能达到;是否最终能达到教学大纲所需要达到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要求。
在“教学过程”评价项目中,“学习内容及提供方式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的教学模式,通过传统课堂与在线学习平台所提供的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学生的计算思维的形成;“学习方式设计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是否采用接受式或者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或者采用学生合作或独立完成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式是否适合特定教学目标和学习内容,以使计算思维得以有效建立;“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提供教学资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否能对课堂教学的内容给予有利补充;“学习组织及管理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在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课堂外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的有效性,如学习任务的布置、任务执行情况的监督与检查等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学习指导与答疑的有效性”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进行学习指导是否起到促进作用,如方法思路的点拨、疑难的解答等是否必要;利用在线学习平台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答疑,是否及时、准确、适当,是否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或提升学习效果。
在“教学素养”的评价项目中,“教师的基本技能”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具有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的素养和能力,只有在轻松、愉快、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展示和有效的培养、提高;“教师教学理论的基本修养”的评价要点是指“计算机导论”教师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否对教学活动具有较强的组织调控与应变能力。
在“教学效果”的评价项目中,“学生的学习状态”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对“计算机导论”的特定学习过程的经历与体验,以及这样的经历、体验过程让学生获得的计算机科学知识,以及接受的计算思维熏陶、计算机文化濡染,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度;“学生的学习成效”的评价要点是指学生通过“计算机导论”的学习,在计算思维的建立、计算机科学知识掌握等方面的情况,此项评价要点反映的是学习活动的结果性目标的达成度。只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因素与结果性因素相互配合,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思维的建立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基于“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不但要有学习活动的体验性目标的达成,而且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析出与特定结果性目标相配合的、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体验性目标的具体内容。
四、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的混合式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实施[1]
1.等级评定和解释说明。评价者先要对每一个评价要点给予好、中、差的等级评定。然后在观察、调查和测验等事实证据的基础上对自己给出的等级加以解释说明。比如,评价者对混合式教学“教学目标价值观的多维性”给出了“中”的评级,就需要进一步具体分析混合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如何体现出对计算思维培养方面的发展要求,但还不够充分等。再如,评价者对“在线学习平台资源的有效性”给出了“好”的评级之后,就需要分析在线学习平台的教学资源是如何适应学生自主、有挑战性的学习,使之顺利进行。又如,评价者对“学生的学习成效”给出了“差”的评级,就需要给出课后的学生调查结果或测验结果,作为证据支持。在给出等级之后的解释说明,不仅可以使等级评定更加理性、客观,而且可以更好地发挥评价“解释教学”、“改进教学”的功能。
2.分项评价基础上的综合评价。就各指标进行分项评价之后,要对混合式教学做出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是对混合式教学动用各种教学手段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有效性的整体评价。它把前面分项评价中的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联系起来,形成对混合式教学整体效果的评定和主要因果关系的解释。综合评价重点看教学目标有多少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的成分,最终又得到多大程度的实现,从而据此判断混合式教学在促进学生发展上的优劣等。这样,综合评价就抓住了“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促进学生计算思维形成这条主要线索,给混合式教学模式评定了等级并做出了解释说明。在实践中,如果需要更为精确的定量评价结果,就要研究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实际情况,据此赋予各个评价项目、评价要点适当的权重,通过加权求和获得定量的评价结果。其中,权重确定的合理性决定了最后所得分数的效度。
3.评价者素质。这套针对培养计算思维的“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需要评价者具有深厚的计算机科学专业素养。首先他必须具备掌握计算思维的内涵,对“计算机导论”教学的内在规律有所把握,能准确判断所提供的学习内容与所选择的学习方式之间是否相互匹配;其次必须具备深刻的洞察力,能够透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准确判断其学习是否处于自主状态,有效完成计算思维的建立。
五、结束语
培养计算思维能力的“计算机导论”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旨在为“计算机导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效果提供一种评价的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以培养“计算思维”为导向的“计算机导论”教学提供参考依据,并不作为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终结性评定。
参考文献:
[1]刘华.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及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3,(03):48-56.
篇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跨跃式发展的时代机遇。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课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单元,因此,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如在线案例、在线百科、在线课堂MOOCS,等多媒体资源及在线实践操作等,在这一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获得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又难以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优势,导致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引导与渗透仍然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同时,高校课堂虽然已经利用在线教学资源,但仍大多停留在PPT、Flash动画以及视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演示层面的应用,以信息的展示与传递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信息反馈存在片面性、滞后性、被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鉴于此,本文拟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法为融合媒介,探析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优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缺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现有文献主要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重要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概念方面的研究,例如,Jennifer Hofmann(2001)指出混合式教学的思想是教学设计人员将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献给学习者,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Micheal Orey(2006)从学习者、教学者角度定义了混合式学习、教学,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教学是一种将知识和学习、教学风格相匹配,并在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进行选择的决策组织能力。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汤姆逊(Thomson)公司对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好的混合式学习培训方案能够带来更好的生产、工作效率”。斯隆组织(Sloan Consortium)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组织认为混合学习更适合教学的需要。美国教育部网站公开的一项大型调查报告显示从1996 年到 2008 年间通过对高等教育元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少数文献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例如,Garrison(1990)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学习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南。Carol A. Twigg(1994)从数百个申请学校中挑选出30个学校提出“学习设计”框架并做了混合式教学的专项实验。其中,部分研究集中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基于MOOC的翻转式教学、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翻转式教学等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翻转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红美,陆国栋,2014)。尽管上述文献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概念、重要性、必要性和课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对混合式教学在课堂的实现模式研究较弱,且已有相关文献强调对在线资源的利用,却没有说清楚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融合路径与方法,也缺乏从理论模式到实践及评价的整体研究。
已有文献对项目化教学研究较多,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实践及效果等方面展开。例如,Solomon(2003)认为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方法,以跨学科的实际项目为问题进行小组式学习。John(2005)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刘景福认为项目化教学以学科观念与原理为中心借助现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钟志贤认为项目化教学由内容、活动、情景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Kurubacak(2007)通过实践研究了网络在线项目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Fezile(2011)研究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设计开发及其效果。Bell(2011)强调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具备多种能力,如沟通、谈判及协作能力等。由上述文献分析可见,项目化教学注重选取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性问题,能够较好的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拟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与混合式教学融合,在项目中嵌入模块化的主题知识,从而探索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项目主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资源要素、情景要素、知识主题要素与课堂教学互动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有机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提升知识传授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对模块知识的吸收,能提高综合能力。其中,四要素整合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从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凝练项目主题。这些整合建立在线下对实际问题的调研的基础之上,再从线上寻找案例资源,与实际问题作匹配分析,并估计其匹配程度;同时,结合原有教材知识点,对所提出的项目化问题作知识匹配分析,从而凝练出基于知识点的项目主题。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直接或间接调研,广泛查阅线上案例资料,并要求进行线上相关课程或微课知识点的学习。
篇3
关键词: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
引言
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主要发展趋势,能够帮助教师以信息化技术,完善并改进教学模式,拓展和延伸传统教学理念,使信息化技术切实有效地融入到大学英语教学体系中,成为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英语表达能力,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抓手,可以更好地契合时展的诉求,培养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优秀人才。因此,深入探析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挖掘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要指将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的资源优势结合起来的线上线下教学模式,能够通过结合两种形式不同的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深入式的学习”,提升学生对理论知识、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1]。其建构的目的并非对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的简单应用,而是借助网络平台和教学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维度,从线上线下的角度提高学习深度,拓宽学习范畴,明确学生学习的目标,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深入地理解理论知识。从而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质量。在原则上,教师在开展混合教学活动时,应注意如下几点问题。首先,混合式教学的线上教学并非“形式”或“辅助”,而是专业教学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培养、发展学生的必备手段和条件。其次,线下教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课堂活动,而是根据网络教学的教学成果和学习成果,设计更深层次的课堂活动。再次,混合教学模式虽没有统一的教学范式,但却拥有较为统一的目标,即发挥线上线下教学的优势,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参与度,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意识。最后,混合式教学的理念是充分利用线上线下资源、校内校外资源,以资源构建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资源构建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及教育国际化的发展[2]。
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工具功能强大
在多年的更新与实践应用的过程中,我国各类教学平台的系统更加稳定、功能更加强大,教学效用更加贴近日常教学,使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的融合力度得到有效地提升。譬如“基地校”“名师微课”“导学监测”“移动讲台”“学生点评”等应用工具,能够将学生的移动智能设备变成专业教学的工具,可以从学生学习需求和兴趣爱好的角度出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并且大部分应用工具拥有较强的实用性,教师能够用手机开展随堂拍摄工作,使课堂内容直接共享到网络平台中,帮助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和温习,而小组评分功能,则可以提升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公平性及民主性,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实效性。
(二)创新教法,激发兴趣
根据混合教学模式的理论内涵,能够发现混合式教学没有相对统一的范式,可将当前较为流行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帮助教师创新大学英语教学方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英语知识,提升自身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譬如将翻转课堂、项目驱动、远程教育、微课教学、MOOC慕课平台等教学模式,融入到英语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体系存在的问题,更可紧密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新颖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的支持下,更好地投入到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三)资源丰富,利于自主学习
大学英语是语言类学科,注重学生语言听写能力与表达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学生构建良好的学习生态,使学生在浓郁的学习氛围中,更好地学习英语知识,掌握英语技能,提升英语表达的能力。而混合式教学平台拥有较为成熟的知识架构和完善的数据资源,能够帮助英语教师整合各类教学资源,阐述不同知识点的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学生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好地学习和应用英语知识,能够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譬如“基地校”教学平台拥有海量的英语教学资源,学生可通过观看原声电影、访谈节目,训练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学生可根据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检索出相应的学习资源,提高专项训练的质量与效率。
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的应用问题
(一)学生参与度低
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拓宽学生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然而在实际的应用中,却发现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普遍较低,作业完成度不高,且难以结合教师要求开展科学的课外学习活动。究其原因在于学生探索意识低、没有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教师由于平台限制,难以即时地、实时地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进度。而在资源整合构建中,学生无法被现有的教学资源所吸引,难以真正地投入到线上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进而导致线上教学效果较差,线下教学进度受到影响,严重制约了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的建设与发展。而要想切实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质量,除了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意识,使学生切实地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
(二)缺乏创新意识
混合教学模式注重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注重线上教学功能和线下教学功能的相互映衬。因此,教师应根据混合教学的特征,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教学模式,使线下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国际化视野的重要平台,使线下教学成为学生巩固和汲取知识的教学阵地,进而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支持下,帮助教师构建全维度、立体化的教学网络[3]。然而在实际应用阶段,教师却缺乏创新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意识,难以将多种教学模式、学习模式及教学方法有机地融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进而导致混合式教学难以发挥真正的育人功能和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教师没有深入理解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只是将混合教学模式作为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综合应用,却没有认识到混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目的”是拓展学生的学习深度,长此以往,导致各类教学模式难以融入到混合教学模式的体系架构中。
(三)缺乏角色转换
在混合教学模式中,教师要想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和深度,必须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学习资源、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及课程内容[4]。然而由于大学英语教师没有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导致线上教学资源的构建质量和线下教学氛围的营造效果不尽如人意,难以提升大学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极大地影响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作用发挥,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由于教师过于重视学生的应试成绩和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片面追求应试教学效果,导致教师所构建的教学资源过于理论化、复杂化、学术化,难以使学生真正地投入到线上学习的过程中。
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英语教师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的核心组成部分。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应转变角色定位,充分认识到学生需求在线上教学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自主地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服务者,以学生为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重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其次,英语教师应结合社会发展对外语人才培养的要求,将跨文化交际培养、国际化视野培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提升英语表达能力,推动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根据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内涵,教师要形成融合学生发展与专业教学的教学理念,要根据学生的就业趋势、发展需求,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参与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譬如学生的就业趋势是对外贸易,则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与对外贸易有关的学习资源。
(二)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
首先,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混合式教学流程,将英语教学活动划分为三个功能模块,即课前模块、课中模块及课后模块。其中课前模块包括问卷调查、名师微课、教师空间、课前导学、班级通知等环节,通过网络平台的推送功能,将教学目标、网络信息及教学资源完整地传达给学生。课中模块则包括学生点评、导学监测、课堂记录、互动课堂、移动讲台等环节,教师需要以信息化教学、数据分析、资源共享、网络交流等方式,巩固线上教学内容,推进线上教学进程,提高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后模块中,应将专题社区、班级通知、教师评价等环节纳入到线上教学中,通过多媒体练习、社区讨论、资源展示及反馈诊断等方式,复习课堂知识,拓展课外知识,使学生在线上学习中开阔眼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其次,以精准化思想,明确课前、课中、课后等不同阶段的教学任务、目标及方法,并利用信息化平台,将混合式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记录到教师空间中,随后根据具体问题、目标完成程度,优化现有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其更好地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三)创新混合式教学方法
混合式教学是综合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充分地融入到英语教学活动中,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在线教学的活动中。然而要想切实发挥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功能和作用,还需要英语教师从以下两个层面出发。首先,将信息化教学平台、工具及方法有机地融入到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提升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效性。譬如教师将微课模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在巩固线上教学知识的同时,深化课堂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从多个角度探寻英语知识的应用维度。而将直播教学方式融入到线上教学中,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提升学生参与线上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其次,创新传统教学方法,教师可将小组合作模式从课中引入到课后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线上教学的方式,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所分发的学习任务,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将翻转课堂引入到混合式教学模式中,教师可集中精力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此外,在创新应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应以多种教学工具为抓手,提升线上教学的新颖性。譬如将大数据技术融入到线上教学平台中,可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评价线上教学的效率,帮助教师发现混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5]。
(四)构建线上教学内容
首先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应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为主,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需求,整合校内外英语教学资源,将西方国家的英语资源纳入到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中。随后根据资源的呈现方式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制定相应的学习任务,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解决现实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以支架理论为抓手,帮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解决英语问题,到后期,则逐渐撤出“支架”和“指导”,要求学生自主地探索问题的答案。其次,在线下教学中,教师应将成果展示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内容,明确学生存在的共性问题,随后重新规划和设计课程内容,使学生在互动课堂、信息化教学中,获得成长和发展。而在英语教学内容设置上,则应加入网络教学内容,使网络教学内容与英语教材内容相衔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及掌握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
结束语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教学资源的利用率,提高课堂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质量,帮助教师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为教育信息化、数字化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构建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角度,规划课程结构、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唯有如此,才能补齐混合式教学的短板,提升英语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参考文献:
[1]张爱苗.互联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32(15):165—166+169.
[2]李璐璐.基于新指南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9(16):56—58.
[3]杨姗姗,龙秋菊.基于在线直播课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32(6):135—140.
[4]左依娇.基于网络平台的线上线下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0,33(3):172—173.
篇4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6C-0159-03
一、改革背景及依据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传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通过职业教育的信息化来推动职业教育的改革是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2012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中指出: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支撑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基础。因此,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优势互补,这样既可以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可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要的混合式教学逐渐成为教学改革的主流和趋势。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混合式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都将重点放在校内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对于社会综合资源的关注和利用相对不足;高职院校往往在计算机、多媒体教室及校园网带宽等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较多,但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资源建设和应用等方面相对滞后,缺乏有效的规划和管理,限制了信息共享与资源整合;大多教师还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思想,对混合式教学的认识不够深入,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信息化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推广和创新较少,不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动机难以激发和维持。而混合式教学模式下,学生除进行课堂学习外,课后还可以实现网络自主学习,进行在线测试、答疑、讨论协作等学习活动。因此,课程内容能否吸引学生主动进行线上、线下学习是成功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
为了更好地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对传统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优化和整合教学资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实施混合式教学的关键一步。据此,为了让教学内容更符合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国内外一些职业院校尝试通过将岗位、课程、职业资格认证、竞赛相互融合的方式来改革课程教学,从而更好地将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及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直接与企业、行业的职业岗位(群)进行对接。《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也提出:职业院校要加强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的合作,积极推行“双证书”,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进行。而近年来,基于专业基础、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企业岗位能力的职业技能大赛应运而生。借助职业技能竞赛平台促进专业教学和激发学生潜能,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用、以赛促改”的目的,也是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改革已在商务英语专业、会计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国贸专业、市场营销专业、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等专业尝试和开展,而在环境监测相关专业的应用尚未见有相应的报道。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环境监测技术是高职环境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专业技能。在职业教育信息化逐步深入的大背景下,对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是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而为了保证混合式教学的顺利实施,通过对环境监测课程教学的改革,将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有效地融入课程教学中,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竞赛的内容落实到授课计划中,将课程考试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使学生通过学习能真正掌握环境监测的基本技能,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提高今后在就业中的竞争力,将是对该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的一种新尝试,也是有效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关键。
二、改革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改革,将环境监测课程教学和学生考证、竞赛相结合,强调岗证一体、课证融合,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结合更多元化的信息化教学手段,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为环境监测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教学内容保障。同时,确保学生通过混合式教学学有所成,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此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潜能,培养学生扎实的环境监测技能,为社会输送高技术高素质的环境监测技术人才。
三、改革措施
(一)整合优化教学内容,加强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参照当前环境监测相关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标准,根据课程教学大纲要求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以行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依据学生毕业后从事环境监测工作的任务组织和优化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模块化(详见图1)。根据环境监测行业工种考证的类别对环境监测课程内容进行重新构建,将环境监测理论学习与职业技能培养相结合,不仅让整门课程的学习目的和技能要求更加具体化和明确化,还能使学生在掌握一个完整专业模块的内容后具备报考相应工种技能鉴定考试的能力。
同时,在完善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及时关注行业的发展趋势,结合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补充教授新的测定方法和监测技术、行业标准等,淘汰过时和陈旧的知识。优化教学课件,完善多媒体资源库,建设网络教学平台,从而实现网络互动教学、网上答疑和练习、在线测试和讨论、教学资源网络共享等,使学生能更好地进行线上和线下的自主学习,为环境监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从而为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构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环境监测课程体系
紧密联系岗位能力、技能认证、技能大赛、实训基地,实施“理论和技能相互融通,课、证、赛、岗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和改革建设,全方位推动环境监测课程的工学结合改革。将环境监测各工种的考证要点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的“水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和“大气环境?O测与治理技术”赛项的竞赛内容融入课程体系,从而实现课程模块与职业岗位、课程体系与考证培训及竞赛训练的完美融合,使混合式教学的内容更加丰富,也让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施更为有效,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建设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的环境监测课程教学改革,目的是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学习中真实体验实际工作过程,使其掌握更多的职业岗位技能。因此,在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中,构建系统的“实验―实习―技能训练”实践教学体系,使实验和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进行有机结合。在实验课程的设置中,根据实际条件建立“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开放性实验”三层次的实验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以及理论认知能力,从而实现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实现实验教学内容与当前环境监测的新技术、新方法有效接轨,同时结合水污染控制技术、环境影响评价等后续课程开展综合性的实验内容。
(四)加强校企合作,建设高质量的实习实训基地
在课程改革中要实现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必须以校企合作为载体,增强学生的环境监测技能水平,达到“毕业能上岗,上岗能称职”的企业用人标准。因此,可以通过专业技术支持、技能培训、实训教材编写、校内授课等合作方式,建立稳固的校企合作关系,使企业由单一的用人单位角色转变为人才培养的直接参与者和最终使用者,实现校企同育。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技能实操机会和了解工作岗位职业要求的机会,学校为企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学校也在深入的校企合作中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的目标。当然,在完善校外实训基地的同时,也必须加大校内实训基地资金投入,建设符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装备水平先进、管理规范、特色鲜明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五)提升专业教师的教学和技能水平
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教学改革的有效实施要求任课教师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和丰富的专业实践教学经验,同时具备较高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操作水平。因此,教师可以定期前往监测企业、分析仪器公司进行学习和培训,及时全面地了解国内外分析仪器和环境监测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并结合行业动态,将新的知识和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
四、改革过程中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一,结合行业动态和社会需求,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资源库,建设网络课程。这是保证混合式教学实施的基础。但教学资源库及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具备相应的信息化制作技术。教改团队需要拥有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微课、网络平台建设的经验,才能够满足混合式教学中信息化技术应用的要求。
第二,利用已有的教学条件,开设与岗位实习、考证培训、技能大赛密切相关的教学项目,从而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课改团队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去了解岗位能力要求以及知识体系,还需对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点进行有效归纳,并在实验设计与考证项目结合上进行反复地实践、探索和讨论。同时还要对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相关赛项内容和要求进行深入的解读,具备丰富的指导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经验。以此才能实现“工学结合”的原则,更好地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修订课程体系,开发实践性强的实训项目,形成以行动导向法为主要特点的教学模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理论认知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协作能力等,使学生获得更全面的行业竞赛和企业工作岗位体验。
第三,结合后续课程和监测环境设计综合性及开放性的实验项目。授课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后续相应专业课的教学内容,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和环境,才能确保实验项目的连续性、完整性和拓展性。
第四,构建符合职业岗位的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团队需要深入到典型环保公司、环境监测站、污水处理厂等单位调研,了解企业岗位设置、人才需求及岗位能力、知识、素养、资格证书需求,并通过咨询环境监测行业的有关专家,对该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全面分析,确定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人才毕业后所从事的职业岗位和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建设学习领域课程标准,制定出“课、证、赛、岗”相融合的课程体系。
五、结语
篇5
关键词:E-Learning;混合式教学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
作者简介:王希斌(1981-),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侯九阳(1969-),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立项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546)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089-02
课堂教学目前还是各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中教师都面临着学生人数不断增加、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内容不断丰富的局面。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向更多的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因此,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组提出了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课程设计中契合“自主、协作、探究”的教育理念,将传统面授教学与在线学习两种方式结合来体现完整的学习过程。该模式依靠在线自主学习中丰富的学习资源,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讲授为辅,锻炼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理念
教学过程包括“教”与“学”。“教”就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学”就是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身能力。“教”的过程体现在课堂教学中,而“学”的过程则体现在学生自主在线学习中,把这二者结合起来就形成“混合式教学”,即将面对面(Face to Face)的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E-Learning)有机结合起来的全新教学模式。
1.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核心
在教学活动中,强调在线自主学习的过程,注重教学环节的交叉性,通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技创新的意识。
2.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学生地位的主体性、教师地位的主导性、教学环节的交叉性、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二、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1.转变教学模式,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我国各中学已经逐步开展信息技术的素质教育,但由于地域经济、师资力量、文化发展等因素的差异,使得大一新生的计算机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据全国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的调查显示,入学时已达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的占14%;已学过一些,但不能达标的占37%;根本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占49%。这就给组织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如果教学起点过低,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必然会使程度较好的学生受到影响,出现一些学生“吃不饱”的现象;如果教学起点过高,加大教学内容难度,又会出现一些学生听不懂的现象。为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较好掌握各种计算机操作技能,基础较好的学生又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由此,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开展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适应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
2.转变授课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采用课堂上教师进行多媒体演示、学生听课、实验课学生再进行练习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只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进行放大,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根本不能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又是新生入学后的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因此,在该课程教学中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的探索与构建
为了保证本课程的教学质量,课程组重构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创设了网络在线学习与传统面授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环境,并设计了相应的混合式学习模式。
1.重构教学内容体系
“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多年来一直为全校各专业大一学生开设,目的是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其将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经过课程组多年的努力,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已逐渐成熟。2012年,课程组调整了教学内容体系。该课程由54学时的教学专题内容组成,每一个专题内容都由在线学习和课堂面授两种形式混合进行。
2.创设混合式学习环境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兼有理论与实践特性的课程。面授教学主要应用于理论教学,在教师讲授中主要介绍课程重、难点内容,同时向学生讲解电子课件及辅助教学网站的使用。在面授学习中,教师与学生可以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等方式了解学习者的学习进展,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在线学习主要是应用于实践教学,主要强化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电子课件和辅助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自主学习平台。学生可利用这些学习条件自主安排学习进度和学习内容,学习者可以在实验课堂,或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得到他们所需要的各种学习信息,例如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学生通过在线练习来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3.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
创新混合式学习是以改变教师职能为基础。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教、学生被动学,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创新混合式学习模式后,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关系发生了本质的变化,教师主动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除了在面授教学过程中讲解重点、难点问题和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问以外,还兼有管理学生合理安排在线学习时间和掌握在线学习进度的责任。
四、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意义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采用E-Learning协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可以实现教学手段从“粉笔+板书”、“计算机+大屏幕”到“网络化教学平台”的转变,教学方法上实现课内与课外密切结合,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转变为“课堂精讲+网络自学”的教学模式。通过该课题的研究与实施,具体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1.因材施教实施分级教学
通过网络自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计算机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非线性地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实现分层次教学,真正做到因人施教。
2.结合专业实施对口教学
根据专业性质、各专业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真正体现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价值,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知识以及今后工作奠定基础。
3.结合实际实施自主学习
E-Learning系统主要特征为:可以实现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通过网络自学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同时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同时,采用E-Learning系统可以为每名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实际操作机会,直到其熟练掌握为止,从而保证了教学的实际效果。
4.交流平台实施协同学习
利用Internet覆盖面广的特点,E-Learning系统提供了交互式的、反馈及时的教学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与教师和所学习的知识打交道,而且要与他们的学习伙伴交流。通过交流平台方便学生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促进了知识的创造、交流和共享。
五、总结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一年级学生的一门公共课程。为了适用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进一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笔者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提出了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通过该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可以解决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分层次、不分专业以及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真正实现因人施教开展个别教育,倡导个人自学,从而实现计算机基础教学质的飞跃。通过一轮的教学实践,基于E-Learning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益,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其他课程的教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摘要:混合式学习是将传统课堂教学与E-Leaning进行优势互补,以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今天,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遇到瓶颈,混合式学习模式为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专业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地思路和方法,是一种可行有效的学习模式。结合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需求及特点,给出了应用建议。
关键词 :混合式学习;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1、混合式学习模式
混合式学习(Blending Learning)是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信息技术为重要手段的新型学习方式。
国际上比较典型的定义是:Blending Learning focuses onoptimizing achievement of learning objectives by applying the“right” learning technologies to match the “right” personallearning style to transfer the “right” skills to the “right”person at the “right” time[1]。
国内学者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优势和网络在线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既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2]。
黎加厚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是指对所有的教学要素进行优化选择和组合,以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将各种教学方法、模式、策略、媒体、技术等按照教学的需要娴熟地运用,达到一种艺术的境界[3] 。
从以上国内外学者对混合式学习的定义看出,混合式学习是对所有学习要素的进行有机融合,传统的课堂教学与通过网络进行在线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相互结合和互补,既能优化学习资源的整合,又能提高学习效果;既发挥课堂学习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混合式学习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集中使用多种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机会,丰富学习者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手段,增加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实践能力。
随着云计算、多媒体、移动平台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以及大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水平的普遍提高,混合学习模式有了更为广阔的用武之地,这为探索新的专业实践能力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和实践基础。
2、高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现状
作为新兴产业的电子商务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知识体系不断更新,商业模式也在不断创新,但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却显得底气不足,一方面各行业电子商务人才奇缺,另一方面电子质量的提高已刻不容缓,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2.3 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慢,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不强,专业实践能力创新培养较弱
由于电子商务专业课程的内容变化较快,不断涌现的新知识、新技能能否融入到学生的课程体系中,这对专业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教师需要利用现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平台,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新实践。目前大部分高校都开设了类型多样的课程网站,鼓励、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博客、论坛、微博等平台与同学、教师互动,激发学习兴趣。但由于网络平台在内容组织方面缺乏一定的系统性,知识点较为零散,而且需要能够及时维护;课程网站虽能解决内容体系的系统性,但往往疏于更新,同时多为学生简单的浏览、下载操作,互动性较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热情。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利用网络互动平台,探索教学模式,创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高专业实践能力的互动机制十分必要。
3、混合式学习模式在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中的应用建议
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复杂问题,一方面需要寻求制度上的保证和教育理论的宏观指导,另一方面需要重点研究教学模式,因为它是对教学实施起到核心影响的因素之一。
3.1 构建开放式教学以及互动学习机制
为了进一步推进电子商务本科专业教育在以金融和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的财经类院校的健康发展,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要求,需要突破传统封闭式教学对专业的局限性,强化对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综合素质,积累实践经验,获得较强的就业竞争力甚至是创业的能力。在传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虽然通过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但仍难以弥补在理论联系实践方面的缺失。
混合式学习模式把当前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现代网络E-learning学习两者优势进行结合,在知识内容体系上按照能力培养的不同需求进行划分,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一方面借助不受时空限制的网络学习平台,提供大量在线学习视频及资源,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内容安排;另一方面通过面对面的课堂授课,进行互动讨论,为学生答疑、解惑,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混合式学习可以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学习,构建知识架构,培养创新能力。教师可以加强引导,多与学生互动沟通,教学相长,构建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3.2 通过多元化实践途径提升教学效果
探索针对不同的教学环节灵活的引入教学元素,尽可能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采取多样化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利用多种类资源进行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建立多层次多目标体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自主性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实践能力。
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当前多样的媒体资源,使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及判断性不断增强,对教师讲课内容产生质疑,对自己通过探索所得的结论充满自信是当代大学生充满学习活力的体现。同时,电子商务专业作为新学科,内容层次本身具有一定的争议,如果对学生进行“填鸭式”地灌输,反而会压制学生的活力,使学生失去课堂学习的兴趣。如果由学生亲自动脑、动手习得专业知识,通过互动机制适当引导,对学习的积极性将会成倍增长,从而形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同时,实践环节突破实践课程为理论课程服务的传统模式,增加开放式课外实践环节的实践课程体系,让学生接触真正的项目工程,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余参与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走入市场。一方面能很好强化理论知识的掌握增强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也为自己积累实际工作经验,在毕业时轻松跨越“工作经验要求”的就业门槛。
3.3 突破传统考核模式,着重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
考核评价是教师用以诊断自身教学质量,了解学生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向,学生用以检测学习状况的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考核评价往往简化为了考试,教师把它作为课程教学的结束,学生则把它当作任务,二者所关注的都只是成绩。电子商务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传统的考核方法已无法全面地衡量学生实际水平。
混合式教学的考核办法突破传统的以考试为主的考核模式,而以促进学生个性与未来发展为核心,着重于对学生能力发展的评价考核,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建立有利于实践能力培养的可操作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实践部分的比重,提高学生对实践课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利用考核方式的改革,推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把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和与行业标准对接的企业认证纳入考核体系,在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方面实现多元化,体现学生通过努力锻炼所获得的成绩,激发学习活力,增强信心,进一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4、结束语
混合式学习为电子商务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另一方面也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成功的混合式学习,需要进行精心的课程内容、主题设计,有效、全面的课程指导与实施,以及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式。因此,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君亮,王移芝 混合学习环境下无缝学习策略的应用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J]. 2014,24(2)
[2] 何克抗.从Blending Leam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电化教育研究[J].2004,(3)
[3] 徐玲,何巍. 基于社会性软件的高校混合式教学策略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J]. 2013,31(11)
[4] 阮高峰,徐晓东. 基于公共互联网服务的混合式学习课程建设——以《人类学习与认知》课程为例.现代教育技术[J]. 2009,19(8)
[5] 王霞,刘岚. 财经类院校电子商务本科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实践.价值工程[J]. 2012,4, 271(31)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混合式教学;课程改革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数字化网络教学模式的一种策略。当前主要是指面对面的课堂学习(facetoface)和在线学习(E-Learning)这两种典型教学形式的有机融合,即线下线上教学结合。混合式教学方式要求教师在面对面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要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进行整合,以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实施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必要性
管理学理论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管理学原理的课程体系设计要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综合管理能力为导向,以学生专业管理素质、社会责任素质得到全面提升,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才能真正达到预期教学效果。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课程改革、实施混合式教学,提供了更有力的条件。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可以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将混合式教学方法运用到《管理学原理》课程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管理学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混合式教学应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中,可以将《管理学原理》课程实践部分内容按照管理职能分为若干个管理技能模块,在每个技能模块训练中采取学生参与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例如,老师与学生互动、学生与学生互动、男生与女生互动等方式,营造学生参与自主学习的环境,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学生会很愿意提出问题、深入探索问题,最后概括总结问题。这样,老师要求学生认真配合课程项目的开展,全员参与,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互联网+”的新形势要求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以及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高校教学改革引入了新的理念。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了“互联网+”的理念,互联网在各行各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都在从“辅助者”向“引导者”转变。互联网+课程建设,给探索课程建设与课程改革模式,灌注了新的理念。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课程建设进行深度融合。基于这种新理念,传统的《管理学原理》课程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平台进行调整,用信息化改造它,用混合式教学法改造它,以在线学习、MOOC等方式促进《管理学原理》课程改革,达到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2.市场对人才新的需求要求更新教学方法。新的市场环境对管理者的素质、技能提出新的要求。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从粗放型向技术型、智力型转变,市场环境的变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高校的教学方式也要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改革。混合模式教学方法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用于《管理学原理》课程,学生在教师面对面的教学指导下,获取理论知识,在线上与老师互动、与同学互动,甚至共享全国名校名师优质课程,从中获取更广泛的知识,理论知识与管理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协调、管理、创新能力。
3.教学对象的变化要求教学模式改革。目前“95后”已成为高校的主要教育对象,他们生长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环境下,普遍具有自我意识强、个性张扬的特点,有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思想活跃,易于接受新事物,模仿学习能力很强;1995年后中国电子信息迅速发展,中国家庭电脑在1995年以后开始增多,更确切地说,“95后”是真正的网络时代人,信息化程度特别高。在教授《管理学原理》课程中,要结合“95后”学生的特点,改革教学模式,强化“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引用混合式教学法对该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管理学原理》是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它强调的原理、方法、原则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的基本观念和思维方式,了解管理过程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及其管理方法。在熟练掌握上述内容的基础上,要求能利用有关理论和方法,分析、解决具体管理问题。因此,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除了学习管理理论外,还要培养学生应用管理理论、原则、方法的能力。采用混合式教学法,是把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发挥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作用。在《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实践中,将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与网络化教学方法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以便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教师面对面教学。《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中的面对面教学,教师不仅教授学生管理基础知识,而且指导学生怎样运用管理知识。学生通过分组研讨、小组汇报等方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进一步讨论课堂中遇到的疑惑及问题。同时,教师针对学生课前网上讨论企业案例和课堂研讨分析企业经营案例的情况,在课堂上结合企业案例和学生讨论结果,讲解各知识点的重点和难点,最后做进一步的总结、归纳和拓展。此外,教师布置下一阶段的学习任务及在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以保证下一阶段的学习活动能够正常进行。
2.网络在线教学。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于《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完善网络教学环境,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设计网络教学课件,建立网络教学交流平台等,引进MOOC网络教学,精心设计本课程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结构,以改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通过可选择的交互方式主动探究管理知识。教师通过网络开展对学生的辅助教学,弥补课堂学习资源不足的问题,使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
3.学生协作学习。要求学生之间进行课程学习的研讨、交流、合作,以达到对学习内容的掌握和更加深入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运用ERP沙盘模拟是以沙盘教具为载体,进行协作学习,学生运用管理学及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做出生产、供应、营销、技术、财务、人力资源与后勤等有关方面的决策,使学生树立了共赢理念,增强了全局观念与团队协作能力。
三、《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应该注意的问题
1.注重传统教学与混合教学模式的统一。混合教学中的在线方式虽然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便利的沟通工具、先进的互动手段等独特的优势,但教学中不能完全采用线上教学,如果缺少教师的系统教学设计,缺少教师在课堂的系统教学,教学效果并不会很好。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2.强化学生的学习主体定位。不论是课堂教学还是线上教学,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只有让学生认识到主动学习的重要性,并从主观上主动学习,特别是《管理学原理》课程,才能真正获取管理知识,提高管理能力,增强综合素质。教师在设计教学流程时,应该更多地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3.注重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理论课教学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结合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逐步探索一种《管理学原理》课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根据不同模块的教学目标要求,分层次设计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管理学原理》课程体系。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的同时,教学团队应该进行教材建设,根据混合式教学新特点,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编写一本全新的适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经济管理人才的《管理学原理》教材,以适应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课程改革需要。
作者:陶会平 单位:江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参考文献:
[1]禹海慧,吴孝政,易想和.工商管理本科“管理学原理”课程设计思考———基于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视角[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篇8
关键词:1234混合式教学体系;人力资源管理课程;金课;教学改革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2018年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本科教育应合理对大学生有效“增负”,打造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有挑战度的“金课”[1]。在遵循“二性一度”标准下,各高校加快课程改革步伐,特别关注如何运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作为高校人力资源专业重要的主干专业课程之一,同时也是工商管理、文化管理、市场营销的专业基础性课程,目前仍存在教师理论教学“满堂灌”,学生实践能力弱,被动学习等“水课”痕迹。近年来信息技术驱动智慧教学的兴起,教育全域实现线上教学,在线开放免费课程和教学管理平台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的研究视角。面对这一现状,传统人力资源课程应如何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现教学效果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已经成为教师开展教学探索的新课题。
一、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存在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智慧课堂已超越“三尺讲台、一支粉笔”的教学情境,而在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外输式理论教学,导致学生知识的浅层学习,课堂内容吸引力不足,教学氛围沉闷,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很大程度上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使课程建设常常陷于填鸭式教学、应付式教学。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痛点”,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教学资源匮乏与封闭教学资源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效果而运用的要素。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教学资源一般为教师选定教材,配套课件和案例等教学辅助材料。一方面,学生在单线教学中获取课程资源十分有限。教师主要围绕教材制订教学计划,开展面授教学和期终考核,对教材使用存在一定的依赖性。在教学计划下,教师教学任务紧凑,不会过多介入其他课程资源;同时,网络信息检索技术影响课程资源配置深度与广度,能否引入优质的拓展性教学资源取决于教师信息技术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传统的教学资源信息具有延迟性。教材的发行需要文字、印刷到出版的过程,在互联网时代,信息的错综变化势必导致教材内容的滞后和实践应用技术的过时。虽然教材等教学资源涵盖了优质的教学成果,但缺乏合理的开发与利用,终究陷入浅层学习的困局,导致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弱,知识面单一和专业知识更新延迟等。06
(二)线下课堂教学空间吸引力不高目前主流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空间是以教室为中心开展师生对话或者教师演讲授课的物理空间。在这种教学场景下,单线教学空间割裂师生的有机关联。为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教师全力讲授新知,学生被动听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师生互动时间有限,教师下课即失联。每次课堂教学机械化运作,造成师生教学倦怠,无法满足学生多元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经济与管理类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这些学生综合素质较高,思维活跃,语言表达能力强。在知识付费时代,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提前享受了虚拟线上空间带来的教学红利,传统教学课堂的封闭教学环境吸引力不强,线上学习、自主学习、碎片化学习已成为学生第二课堂的新潮流。
(三)课程内容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加注重教学内容的务实性、实用性和实操性。而实际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技术应用模块教学难以平衡,在目前的教学计划中,教师理论教学的课时布局偏重,而忽视技能的实训实践环节,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注重教材内容过多讲解理论知识,在实践实训环节课时留存时间较少。其次,大部分高校教师在企业工作履历短,校企合作机会少,无法真正传授学生社会实践经验。同时,高校由于资金问题缺少实践实训的平台,学生根据教师主导的情景模拟教学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最后课程考核方式仍为期末闭卷,对知识点记忆力考核权重大,忽略对专业综合素质和职业精神的考查。
二、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混合式教学对传统人力资源教学模式改革的作用混合式教学是将线上平台和线下课堂的优势有机结合,引领学习者从浅层学习走向深度学习的一种教学模式。翻转课堂作为双线混合式教学的一种有效策略和方式,颠覆传统教学教师主导的统领地位,将教学主动权转让给学生,凸显以学生“学”为中心的新教学范式。通过整合全网络平台优质课程资源,搭建双线教学管理平台和建设虚拟仿真实训平台,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有助于打破线下单一的教学空间,有效增强课程教学内容的质量,弥补课程实践教学不足,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被动学习向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协学习转变。
(二)人力资源管理课程1234混合式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模式作为未来教学的新范式,应明确信息与教学的关系,不在于强化教学过程的“技术论”,而是要发挥应用技术对教学的支撑作用,提升教学质量。虽然合理运用混合式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效,但是混合式教学没有统一的模式,应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需求为出发点来制定相应的教学模式。立足传统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教学困境,本文从混合式教学理念出发提出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思路———打造1234的人力资源课程新教学模式(见上图)。具体表现为一个培养目标,两个主线,三种工具,四个环节。一个目标即“传授知识、注重实践、提升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两个主线是线上线下双重教学主线,三种工具为大规模免费开放线上课程、混合教学管理平台和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四个教学环节包括在课前、课中、课后和课终教学闭环。1234人力资源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重新整合教与学,学与用,主体与主导、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课程目标与学生差异化的关系,促进“以学习为中心”教学范式的转变,减少教学成本,优化课程供给,满足个性需求[2]。
三、人力资源管理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准备与课前翻转一方面,在课程资源准备上,教师应肩负双线教学空间建构者的角色。比如,课前教师在超星学习通平台上新建课程门户,设置好章节布局,提前把PPT,案例资料,电子书等课程资料上传到线上平台;同时,通过集体备课,积极围绕知识—技能—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选择录播或者搜索优质线上课程资源,配套相关在线学习课程视频资源,以供学生自主选择。在线上课程资源选择上,可以参考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人力资源管理国家精品课程和超星学习通名师教学示范课等资源。经过前期的活动设计,教师完善线上资源的配置,搭建好多元化便捷性的教学资源平台后,便可邀请学生进入线上班级,放开资源权限,学生可以碎片化,自主化学习。同时,教师针对性提前指令,公布线上教学空间的使用指南。另一方面,在课前教学活动上,通过翻转课堂模式,设计以自主学习和社会交互为驱动的学习活动[3]。第一,教师在搭建好线上平台后,在超星学习通上视频预习通知,课前打卡,章节内容测试和课前讨论群,督促学生完成课程预习。由于线上视频成功地复制还原了教师授课的教学场景,对理论知识讲解于线下课堂有等质的效果,学生观看视频后,实现线下课堂与线上平台的翻转,完成课程内容的初步认知。第二,学生预习后自主完成课前测试,线上平台系统实时自动改分,师生即时收到反馈,调整线下课堂的教学重点。第三,课前打卡和讨论群发挥教学空间的交互功能,提高用户使用黏性。在维果斯基的发展理论中,交互作用直接影响认知的形成[4]。线上打卡和讨论群有利于促进生生和师生的交互,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线上学习的积极性。
(二)课中应用教学课中阶段是混合式教学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线上线下有效联结的教学枢纽,课中阶段应该尽量设计有趣生动和符合岗位实际需求的实践实训活动,积极运用先进的人力资源虚拟仿真实训平台,通过信息技术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想学、乐学和好学。一方面,在线下课程导入方面,教师应在课堂上针对课前测评结果开展难点重点精讲,帮学生理清课程内容思路,提升知识内化。另一方面,在课程实践实训环节上,首先综合运用超星学习通平台和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根据人力资源规划、工作分析、员工招聘、职业生涯管理和培训与开发六大模块,创设机构仿真,环境仿真和业务及工作流程仿真,还原真实工作场景;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设计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商业游戏等体验式项目实践训练活动。比如在职业生涯管理模块上,教师可以在超星学习通平台的真实案例视频,引发学生讨论,现场分组开展辩论赛;通过直播和线上投票的功能,吸引每个学生各抒己见,设身处地参与到案例场景中;通过学生评论区弹幕说出自己的想法,辩论实时投票,教师收获教学反馈;教师还可以对职业生涯管理涉及的心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理论进行延伸,启发学生对职业选择的思考。再如,在战略规划模块,让学生自主分组,进行无领导小组协作,在人力资源虚拟仿真系统上情景模拟完成组建公司、市场分析、战略制定等一系列指令,最后形成角色分工合作,履行职位职责,推选出“公司总经理”上台述职,接受师生的提问,在此实训模块中,不仅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运用,而且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和交际等实践能力。
(三)课后探索阶段课后是学生巩固课程内容,提高教学成效,满足学生高阶性认知发展需求的阶段,虽然在课中阶段学生对课程理论的实践运用有了初步的认知,但单次的实训实操尚未形成扎实的专业技能。如果课前课中是自我理解和分享理解,那么课后则是对课前和课中知识的反思与升华,针对课前课中的内容提出新的挑战。具体操作方面:教师针对性地在超星学习通平台布置兼顾个性化和拓展性的课后作业,促进学生浅层学习向高阶学习的转变,例如模块化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心得、文献阅读笔记和专题调研报告等课后作业。由于此类课后作业注重学科前沿知识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学生权衡自身情况选择相应任务,系统会根据学生选择的任务推送学习资源,例如名师在线讲座链接、知网文献和专题调研资料等,形成以学生为中心,教师辅助的自主性和个性化探究学习。
(四)课终提升与考核混合式教学应该注重全程观,而课终是课程教学的最终一环。在传统的人力资源课程中,课终意味着闭卷考试,这种结课考核偏重理论知识,形式呆板,考核结果基本通过,大部分优良,并不能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要改变传统单线教学学业质量“低水平均衡陷阱”的现象,应废除统一答案的闭卷模式,回归到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终环节凸显知识、实践和素质三位一体的人才需求。在混合式双线教学中,课终考查了前三阶段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注重过程性考核,即学生课前、课中和课后双线教学出勤率,任务完成度和互动积极度等。为保障双线教学的教学模式有序进行,过程性考核应占据较大的分值,决定课程的通过率;另一方面从“产学研”相结合出发,创新课程结果性考核方法,例如课终阶段,教师可以在教学管理系统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双百工程”或“挑战杯”创业大赛,要求学生规定时间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线上提交与本课程相关的申报书,通过线上生生互评,师评和校评获得项目评分;或者,参加校企合作的人力资源实习项目,企业线上评分获得实习考核评价。最后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结合,合理分析各部分内容的权重,得出课程分值。
篇9
关键词:Java;实践教学;混合式学习;混合式模型
1 Java实践课的现状分析
Java程序设计课,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此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实践中逐步掌握程序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面向对像程序语言应用能力。因此,这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特色鲜明的课程。
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教学方式大多仍然采用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同时结合一些上机实践操作来巩固知识点,这种常规方法,在进行Java基本语法、结构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来说,仍然是有一定成效的。但是,如想进行更深入的项目实践教学,这些常规方法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
1)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实践效果不显著,造成学生实际动手设计程序能力差。
3)忽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对于提高Java程序开发课程的教学质量,国内外曾有学者尝试进行案例驱动式教学,教学效果有一定的改观,但问题是,很多教师本身也没有太多项目实战经验,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大部分缺乏项目实战经验的教师在案例教学的实践中并不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在Java实践教学中,引入混合式学习理念,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2 混合式学习理念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一种在师生二元论思想指导下的计算机网络与教学整合,它把计算机网络有机地应用到传统教学过程之中,既强调学习者知识的自我构建,又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以及学习伙伴的协同作用。[1]从现实意义来讲,混合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的混合,也是教学资源、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目标、教学媒体、教学与工作、“学”与“习”的混合。
进行混合式教学的尝试,遵循下面模式,如图1[2]:
图1
3 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型
基于运用了观察法、对比实验法、实证研究法及跨学科研究方法,对目前计算机专业的主干课Java程序设计课的实践教学进行了观察及实验性教学,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的基本模型可以用图2来表示。
图2
从横向坐标来分析,包括资源、方法、环境、理论四个方面的混合。从纵向坐标来分析,包括组合、整合、协同、扩展四个层次的混合。
可见,混合式学习是各种学习资源的混合,是各种学习环境的混合,是各种学习理论的混合。进一步分析,可得出混合式学习的以下4个层次:
1)组合。各要素在这个层次中,是相互独立的,各种不同学习资源、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可以线性地组成一种简单的混合学习方式。通过资源的整合,架设学习资源服务器,可以融入许多校企合作的程序开发项目,有效解决了教师实战开发经验短缺的瓶颈。
2)整合、融合。整合、混合学习方式指的是把各种学习方式融合到一个相互支持的学习方法结构体系,这种融合是属于非线性的。
3)协作、合作。“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强调各种学习方式的结合和学习者间的协作,尤其像今天的大型程序开发,更要强调程序开发者的团结与协作。
4)扩展与超越。创造性的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环境,进行适合人的需要的有效的教育与学习。这需要为师者、学习者的极大的智慧。培养一个好的Java程序员,不仅需要构建其严谨的逻辑架构思维,还要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及灵感。
在实践中,可以合理的选择、进行有侧重的混合式的教与学,实践证明,多重资源的融合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混合式Java实践教学模型的实施
4.1 混合式学习的构建
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Java实训交流平台,结构如图3。
图3
主要包括感悟空间、体验空间、和创新空间三大模块。其中感悟空间让学生通过文字、讲义学习专业理论知识;体验空间让学生通过视频动画复习教师上课讲过的重点内容;体验空间上各个学生用Java开发的各种程序、软件;创新空间上各种成型的软件架构,各成员可组队进行设计项目,各项目组创建讨论组。
4.2 混合式理念的教学设计
在整个混合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以学习活动为中心,强调教学皆可活动化。
4.2.1 学习活动的设计
学习者的学习和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学习者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学习者认知机能的发展、情感态度的变化都是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构。从学习者的角度看,这种相互作用就是学习活动。[3]因此,学习活动的设计必须作为教学设计的核心,学习活动以学习目标的形式进行设计,包括任务目标、成果形式、活动内容、活动策略和方法,以此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加工和思维,从而达到发展学习者心理机能的目的。
如,在学习“IF条件语句”时,布置如下活动“已知数a,b,c,若c为a,b的和,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写出语句。”
此问题及解决方案可放在体验空间,然后由此可反思更多类似的问题,如把问题更改为“已知数a,b,c,若c为a,b的差,则输出''right'',否则输出''wrong'',写出语句。”
然后,再进一步深化,条件语句及循环语句的嵌套,以及进一步加入逻辑判断等智能化元素到实际开发中的案例中去。这些活动,都在创新空间进行体现,学习者可以进行交流合作。而做出来的好的案例,又存放进资源库,给其他同学学习参考,不断丰富资源类库。
4.2.2 学习环境的设计
现在的程序开发,往往是一个团队的协作结果。在整个程序语言的实践教学中,培养开发者的人际协作能力也尤其重要。
在Java的实践教学中,学习环境的设计主要表现为学习资源和学习工具的整合活动,以及教师对开发人员的协调与分工。
4.2.3 媒体传播的设计
Java程序设计的学习,需要不断的复习、巩固,才能学得更扎实。媒体传播设计包括教师的课件、各个设计案例、来自大中型软件开发公司的实际代码集、学习视频等。在整个混合式教学内涵里,媒体传播是最边缘层次的设计活动。
4.3 学与教的策略
这是一个“学”与“习”的混合过程。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求,学习具有如下特点: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过程是以自主探索为主,学习者之间必须协商、合作;[4]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信息技术是主要的学习工具。因此,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策略:(1)引导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2)引导良好的小组协作学习;(3)进行及时的评价与修正。
5 混合式教学的评价
在混合式教学中,教师是课程设计的主要参与者和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因而,教师评价是混合式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对学习者的基本素养、业务能力、程序开发与创新能力进行评价。
5.1 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评价
对学习者的评价是混合式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最基本的教学环节之一。在混合式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再是单纯的课堂听课,其形式多样,过程复杂,单纯的期末考试不能反映学习者的学习成就。在Java程序开发实践课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知识、程序开发的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和学习过程与方法的变化,以及开发程序的团队沟通能力。
在实践中,教师可制订观察表,对各阶段的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记录,从而帮助学生做到客观的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
5.2 教学过程的评价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征求学生对教学过程的意见,收集相关的信息与数据,不断诊断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改善教学活动,从而使教学过程更为有效,最终实现学习者学习能力的提高。
6 结束语
通过实践,在Java实践教学进行混合式教学,在项目实操测试中,进行混合式教学的班级的动手能力比使用单一的“讲授+上机”的方式的班级强,在Java实践教学中应用混合式教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突破了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完善了教学手段。
通过多种资源的混合学习,学生的动手编程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另外,从教学内容上,拓展了学生的视野,突破了课堂内的时间瓶颈,打破了时空界限,改变了认知方式,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成为现实,有利于培养学生开发程序的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混合式学习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4).
[2] 侯阗.译的Blended Learning应用模式构建[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篇10
【关键词】混合型教学 高等化学 教育研究 教学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7-0234-01
一、国内外对混合型教学模式的研究概述
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网络技术的成熟,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学者开始着手从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技术来革新教学模式。混合型教学作为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有益补充和改进,最初被国外的研究者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形成了对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及绩效特征的有机理论体系。从混合型教学的内容和教学形式来看,它是将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与网络在线教学、离线教学等进行协调和同步,并通过一定的结构化或非结构化的方式来实现对知识的学习,从混合式教学的影响因素中可以得出,对于混合型教学必须满足于一定的时间、地点、适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对混合型教学的应用最初在企业的培训中,比如IBM公司的“Basic Blue”混合型培训系统,能够实现对分布在世界各地的员工进行有效的集中培训。
我国关于混合型教学的研究从最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对混合型教学的不断反思与实践中,对混合型的概念也提出了更加完善的回答,所谓的混合式,就是通过不同的媒体进行混合,借助于不同的通道,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以实现对知识进行有效教学的混合。同时,对混合型教学的复杂程度也提出了四种层次,即组合式的混合型、整合式的混合型、协作式的混合型、扩展式的混合型等。随着对网络技术的深入应用,借助于网络的远程教学方式逐渐在大学和教育结构投入应用,并提高了学习者的满意度,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二、混合型教学模式的一般教学模型
结合混合型教学模型的一般结构和特点,主要从以下几点来展开。
1)结合学习者的学习特征来定教学计划
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主要是其具备的一般能力和学习基础,比如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对网络学习的认知情况,自主学习能力又如何,对新型的教学方式的态度能否有效适应等。因此,必须通过对学习者的基础状况进行分析才能有效的设定教学计划。
2)有针对性的设定教学内容
教学计划的有效实施是建立在教学内容的基础上的,为此,在混合型教学中,对教学内容的确定需要通过对教材,以及根据各学科、各单元的教学目标来细化知识点,确定知识点的范围,从而形成结构化、形象化的知识体系。
3)对教学目标的总体部署
混合型教学旨在实现一定的课程教学目标,而具体的教学目标的部署是建立在学习者的基本情况和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来定的。设置相应的学科整体教学目标,并建立教学阶段不同的教学分目标,对相应的知识和能力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4)有步骤的开展教学活动
混合式教学的主要环节就是在计划和目标都明确的情况下,有步骤的开展课题教学,从而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对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在混合式教学中,要认真做好教学内容的有效表达和教学目标的分步实施,让学生能够从知识点之间的关系中,结合课堂讲授、网络交互、文献阅读、资料收集、在线讨论、以及相互协作和分组实践,从而优化混合式教学的多种教学方式的学习效果。
5)构筑教学环境,实施教学评价
对混合型教学的有效实施,必须实现对教学环境中的各类硬件基础和软件要素的全面支持,同时,必须将教学评价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以实现对教学目标与教学实践之间的紧密融合,形成阶段性和总结性教学评价相统一的综合评价体系,以便于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知识掌握程度,动手实践能力、交互协作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全面分析。
三、混合型教学模式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实施与应用
高等化学教育主要包括无机化学、有机化学,以及分析化学三大类,结合每一类化学教育都与其相应的实践教学密切相连,对于高等化学教育课程改革来说,无论从知识体系的构建还是从能力体系的提升,都需要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综合运用,来实现学生的化学素质和能力。为此,混合型教学模式在高等化学教育中的应用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1)导学阶段的设定
从高等化学的教学改革要求出发,结合相应学科的课程教学目标,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来将整个课程的学习计划和教学方式给予公布,让学生能够从自身角度来明确各教学内容,以及网络、课堂、实验室等不同教学组织形式,让学生可以充分做好心理准备,实现对教师的认同和信任。
2)网络讲授阶段
网络技术平台的搭建,为学生借助于信息技术来实现彼此之间的沟通和对新知识的收集和学习带来了便利,比如通过网络通信方式来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和探讨,通过一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进行相应的分组教学和分组协作,来解决教学中的疑惑和问题,同时,在网络资源的环境下,学生能够从中参阅更多便捷的知识资源等。
3)开放知识资源系统平台,及时进行课程教学评价
高等院校知识资源系统的开放,包括图书馆、多媒体资料库、网络机房等,为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同时,在进行混合型课程教学过程中,对各教学阶段的教学效果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和评价,通过组织教学评价,来优化各类教学资源和改进教学方式。
四、结束语
通过对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分析,结合高等化学的教学实际,并对混合型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如何从教师和学习者的角度来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并结合传统面授的教学模式,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实现学生能够从混合型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和能力。同时,教师在开展混合型教学时,一定要从课程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从对高等化学各知识体系的宏观把握上进行全面的设计,以促进混合型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和效率。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混合式教学的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