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常见的疾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常见的疾病预防知识

篇1

关键词:玉米;疾病;有机施肥;合理种植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1-0078-1

1 浅谈常见的玉米疾病及其病状特征

1.1 黄叶苗

黄叶苗是一种最为常见的玉米和水稻等农作物的疾病,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叶色灰绿,心叶短小,生长缓慢或停滞,中下部叶片逐渐变黄干枯,根少而细。对于玉米一旦得了这种疾病。玉米的幼苗,秧苗叶色淡绿,逐渐褪绿变黄,叶尖先黄,然后沿叶脉由上向下扩展,导致空秆和秃顶增多,严重时植株全株枯死,造成减产甚至部分绝收。黄叶苗主要是由于土地干旱或者土地的透气度不足而导致植被的供氧不足而引发的。

1.2 白化苗

植被的白化苗的根本原因是基因突变,由于基因突变而导致植被的DNA控制叶绿素合成的片段的缺失或变化,从而无法制造叶绿素。而玉米的白化苗症状主要表现为前期叶片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呈现淡黄色和淡绿色相间的条纹,但是叶脉的颜色仍然是绿色,而基部会呈现紫色的条纹,再生长10天左右,基部的紫色条纹会变为黄白色,而叶肉会明显的萎缩,较为严重时会呈现大片的白色玉米田。

1.3 紫叶苗

与白化苗相同的是黄叶苗也是由于基因的突变而引起的玉米叶片发黄的疾病,这种疾病在玉米幼苗时期最明显。所以在我们选择玉米幼苗的时候要格外注意。

1.4 玉米矮花叶病苗

玉米矮花叶病苗又被叫做花叶条纹病。此植被疾病是自70年代后期以来,广为流行的一种新病害。玉米矮花叶病在玉米生长的整个时期都可能受到病害发病初期,首先在最幼嫩的叶片上表现不规则、浅绿或暗绿色的条点或斑块,形成斑驳花叶,并可发展成沿叶脉的狭窄条纹。生长后期,病叶变成黄绿色或紫红色而干枯。病株的矮化程度不一,早期感病矮化较重,后期感病矮化轻或不矮化。早期侵染能使玉米幼苗根茎腐烂而死苗。受害植株,雄穗不发达,分枝减少,甚至退化,果穗变小,秃顶严重,有的还不结实。玉米矮花叶病苗是一种通过病毒侵害的一种难产的疾病,所以在种植玉米的时候要经常清除田间杂草,拔除感病弱苗,选用壮苗移栽,减少毒源。

1.5 青枯病

青枯病是一种多种农作物都易感染的疾病。青枯病也是由病毒引起的,患了此病的植被日间会呈现萎靡的症状,而到了夜间会有所好转。但是不久后,植被就会呈现青枯症状而彻底枯萎。一般在高温高湿、重茬连作、地洼土黏、田间积水、土壤偏酸、偏施氮肥等情况下,该病容易发生。

2 浅谈玉米疾病的防治措施

2.1 合理安排玉米的种植密度

玉米弄否健康的生长从而获得高收益根玉米的生长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而玉米的生长环境包括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浓度等诸多方面,而合理的安排玉米的种植密度能充分和高效的改善玉米的生长环境。固定面积的土地尽可能多的去种植是一种不合理的行为,玉米的种植密度高会严重影响每一株玉米接受光照的程度和氧气的吸收量,如果光照不足或氧气不足会导致玉米的产量低、质量差,造成田间郁避,田间湿度大,后期伴有降雨,病害达到一定的发病条件,就会迅速发生。玉米的种植密度应该因品种、因地、和气候条件灵活掌握,这样才会有效的防止疾病的发生,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2 玉米的科学施肥和常见病的防治

合理施肥防治玉米疾病的发生和获得高产高质量玉米的科学方法。根据玉米种植人员长期的工作作结,科学的玉米所施基肥:氮、磷、钾各施1/10;苗肥: 施氮肥1/10,磷肥2/10,钾肥3/10攻;秆肥:施氮肥2/10,磷肥4/10,钾肥6/10。然而根据情况不同也可以有所调整,比如在玉米间苗后,适时补施氮肥,能有效的防止黄叶苗病的发生。用0.4~0.6g的硫酸锌加水100斤进行喷雾,每隔7天喷1次,只需2~3次能防治玉米的白化苗。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一般隔7~10天喷1次可以防治紫叶苗。增施钾肥,如果没钾肥可补施草木灰。对缺钾严重地块,可在苗3叶期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钾、钾宝、草木灰浸出液进行幼苗喷雾可以有效的防治黄绿苗。

2.3 合理搭配种植

农作物和农作物之间合理的搭配种植有时候可以起到互补互利的效果。比如大豆,玉米与大豆适合种在一起。大豆是固氮作物而玉米是耗氮作物,两种作物种在一起的话可以相对减少化肥的使用;同时玉米属于高秆作物,大豆属于矮秆作物,两种作物一起种植还可以充分利用光热资源。

3 总结

篇2

关键词棉花病虫害;症状;防治;河南沈丘

棉花病虫害的早期识别和适时防治是夺取棉花高产的关键环节。因此,掌握棉花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及症状,因地制宜采取农业、物理、化学等措施综合防治,是促进棉农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

1主要病虫害危害症状

1.1立枯病与炭疽病

棉花从播种到出苗后的整个苗期均可遭受多种病菌侵染,导致烂籽、烂芽、烂根。棉苗从子叶期到1~2片真叶最易感染各种根病,引起根部和茎基部腐烂,幼苗萎蔫死亡,以苗期立枯病、炭疽病的危害最重,分布最广。立枯病:棉苗出土后常见烂芽,茎基部出现淡黄色或黄褐色病斑,后扩展围绕嫩茎使病部变黑褐色并缢缩,病苗很快萎蔫倒伏而枯死,在病斑及周围土面上常有白色蛛丝状菌丝体,子叶上产生不规则形黄褐色病斑或穿孔病斑、脱落,发病最适宜温度15~23 ℃;炭疽病:常造成烂根或烂芽,棉苗出土后,在接近地面的茎部出现红褐色梭形条斑,略凹陷,纵裂严重时病斑部变黑,苗干枯死亡,子叶发病多自边缘散生半圆形褐色病斑,有些发生于子叶中部,散生近圆形,褐色边缘近褐色,病斑干枯脱落后使子叶残缺不全,在多雨高湿的情况下,病斑部散生许多小黑点状分子孢子盘,形成桔红色分生孢子,幼苗根部被害呈黑褐色腐烂,致使幼苗死亡。

1.2棉花枯萎病

棉苗从子叶期即可表现症状,现蕾期达到发病高峰,表现出叶片蕾铃大量脱落,重病株大量死亡。常见的类型有青枯型,植株的叶子颜色不变,全株或植株一边的叶片萎蔫下垂,或在雨后病株的叶片突然萎蔫下垂死亡;黄化网纹型叶片出现黄色、淡黄色斑块,并逐渐变褐枯死或叶脉变黄叶片保持绿色形成黄色网纹状;矮缩型病株节间缩短,株形矮小,叶色深绿变厚,皱缩不平,病株的部分叶片出现黄化网纹或黄化斑块,出现叶片大量脱落等症状;不论哪种发病症状,剖开病株茎杆,都可见植株的木质部导管变褐色,部分病株在潮湿的环境下病秆表面产生大量粉红色霉层,引种是该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靠流水等传播蔓延。

1.3棉铃虫

俗名钻桃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它的食性很杂,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其他近200种作物,在棉花上主要为害棉花的蕾、铃、花。被害蕾苞叶炸开后脱落,造成被害花不能正常结铃,青铃被害后引起烂铃。6—8月是棉铃虫的为害盛期,此时成虫的卵多产在植株上部嫩叶正面和幼蕾的苞叶上,第2代以后世代重叠严重。

1.4棉蚜

俗称腻虫,在河南省1年发生20多代,常造成叶子向背面卷缩,叶子变小,推迟开花,结铃,生长受到抑制,植株变矮,叶数减少,根系缩短,蕾铃数减少,成株期受害后上部叶片卷缩,中部叶片呈现油光,下部叶片枯黄脱落,蕾铃受害引起蕾铃脱落,一般5月下旬至6月上旬为苗蚜高峰期,7—8月为伏蚜高峰期。

1.5棉叶螨

又称棉蜘蛛。其成螨和若螨聚集在棉叶背面刺吸植株汁液,受害后叶片出现小红点,为害重时红叶面积扩大,棉叶和蕾铃大量焦枯脱落,植株成光杆状如火烧,对棉花的产量影响很大。凡距离杂草虫源地近的地块、干旱少雨的年份发生早且严重。

2综合防治措施

棉花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蔓延[1-4]。

2.1农业防治

选种抗病虫品种或药剂拌种,适期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合理轮作,科学浇水施肥,改善棉田生态条件。

2.2化学防治

当百株棉蚜1 000头以上或卷叶率在10%左右时,棉叶螨百株200头或有螨株5%时开始防治,在棉苗期可采用50%拜特灵乳油,或50%久效磷乳油加水50倍涂茎,药剂靠近地面棉株基部,可有效防治棉铃虫、棉蚜、棉叶螨的为害;在棉花的生长期,2代棉铃虫可采用“点点划圈”的方式喷雾防治,3、4代棉铃虫可采用“两翻一扣,四面打透”的方式防治,不仅省工省时,而且还能节省农药,可以选择7216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或苏云金杆菌等生物农药,也可用90%万灵粉剂5 000倍液、70%拉维因3 500倍液、70%灭多威、50%辛硫磷1 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525~750 mL/hm2,或50%灭蚜净、20%螨死净2 000~2 500倍液进行防治,或在当地植保人员指导下进行防治。棉花病害,在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800倍液等杀菌剂均匀喷雾或顺根淋浇,每7~10 d喷1次,效果显著。

3参考文献

[1] 刘文江.棉花病虫害综合防治的对策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8(16):154,157.

[2] 王华.对症施药防治棉花病虫害[J].种业导刊,2008(4):36-37.

篇3

关键词:大学生;亚健康;营养;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3-0167-03

一、研究目的

目前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规律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越来越多的慢性疾病,例如肥胖、高血压、恶性肿瘤、精神病等正在逐渐地侵蚀大学生的身体[1]。相关研究表明,不合理的膳食结构和模式是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病因[2]。更为令人担忧的是,在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社会不同群体,即便受过大学教育者,也很难系统地知晓不良饮食习惯是大多数慢性病发生的主因。同时由于现代社会工作的快节奏,很多职业人员都处于“亚健康”状态,如心慌、气短、全身乏力、头疼、头晕、精神不振、情绪低落、反应迟钝、失眠多梦、白天困倦、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烦躁、焦虑等症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定义的人群只占总人口数的15%,其中15%的人患有疾病,70%的人处在“亚健康”状态,而大学生群体中患亚健康的比例逐年增加,这应该引起学生、学校和社会的重视[3,4]。本文分析大学生饮食习惯和健康状况,旨在强调对大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提出科学的膳食方法,引导大学生改进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营养观念;引起高校与社会对大学生健康的关注。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其脑力和体力活动旺盛,对营养需求量大,同时学习和就业压力越来越重,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习惯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学业的完成和社会的整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5]。如何在教学中通俗易懂地阐明饮食与疾病的关系、营养与健康的关系,使学生不仅仅是掌握营养学基本理论,同时能够将所学的理论结合实际,将营养与健康的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学以致用,至关重要。

二、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本研究于2012年9~12月,对选《营养与健康》课程的17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是18~22岁的大学生,其中男84名,女92名。

2.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现状调查方法,参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6,7]自行设计《饮食与健康问卷调查表》。本次调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饮食习惯,另一部分为健康状况。共设置34个问题。被调查者以无记名方式填写调查表,当场回收调查问卷。调查时间分别在开设《营养与健康》课程前和结束该课程后。共发放问卷176份(选课的大一和大二同学),回收176份;有效问卷176份,有效回收率100%。

3.统计学处理。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编号,资料和数据输入Excel,对数据进行x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

4.结果与讨论。第一步是利用电脑统计软件SPSS17.0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初步筛选出具有统计学意义(P

三、结果

1.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生活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作息时间、运动情况、大便是否规律等5项内容,具体结果见表2。从表2可知,与教育前相比,学生熬夜习惯和大便不规律情况大大减少,作息时间不规律现象也有显著性的降低。

2.营养教育前后学生对营养认知情况。表3显示,不同性别的学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情况有显著性差异。教育前后,女生对营养知识的了解都要优于男生。

3.营养教育前后学生的饮食习惯。分别在营养教育前后对学生的生活习惯进行了调查,其中影响因素较高的是:不吃早餐、饮食搭配不合理、经常吃零食、吃夜宵等。从表4可知,营养教育后大学生吃早餐的人数明显增加,饮食注意营养搭配,吃夜宵和零食的同学大大减少。

4.讨论。首先一些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作息时间不规律,很多大学生习惯于“开夜车”,早上起床晚的现象较为普遍,但是大多数大学生喜欢体育健身,近60%大学生健身安排有一定规律,每周保证3次锻炼,并且每次运动30分钟或以上。其次,大学生不讲科学饮食,习惯于馒头、咸菜等,根本没有考虑到每餐的质量。并且饮水量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机体的正常需要。大多数有吃零食的习惯,不正常的饮食习惯不仅造成大便不正常而且使得摄入的各种营养不均衡不能满足机体需要。并且可以看出,女生营养素摄入量个体内和个体间的差异高于男生,原因可能是女生的食物更为多样化或食物摄入不规律等造成[8]。再次,教育前对于疾病与饮食习惯的相关性了解不全面,不确切,营养与健康教育后对大学生的生活及饮食习惯均有一定的影响,对疾病与饮食和生活习惯的相关性意识具有一定的提高。

通过对比调查可知营养与健康教育对大学生来讲必不可少,大学生的营养与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学校、社会的关注,从全国大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调查以及有关学者进行的大学生调查中,都说明大学生对营养知识掌握的很少或漠不关心,没有注意自己的膳食行为是否会影响自身的健康状况,从而凸显了营养教育的重要性。而高校恰恰是扮演教育者的最好角色,营养知识的普及是解决大学生营养缺乏现象的根本。大学生的营养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它是学生完成学业的物质基础[9],整治优化大学生消费的社会环境,为大学生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和消费环境。关注并注重促进大学生的膳食健康,才能提高全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更加重要的是,这些良好的营养习惯对于其一生的健康都非常重要,同时还能通过他们向整个社会传递正确的营养健康习惯,为减少常见慢性病的发生做出潜移默化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彦杰.浅析大学生膳食与健康[J].中国食品与营养,2006,(6):61-62.

[2]Kant AK. Dietary pattems:biomarkers and chronic disease risk[J]. Appl Physiol Nutr Metab,2010,(35):199-206.

[3]傅善来,蒋有倩.走出亚健康——21世纪健康新视角[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4]Whiting P,Bagnall AM,Sowden AJ,et al. Interventions for the treatment and management of chronic fatigue syndrome:a systematic review[J].JAMA,2001,286(11):1360-1368.

[5]刘翠格.营养与健康[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1).

[6]曾翔云.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解析[J].中国食品,2004,(3):42-43.

[7]李里特.国外营养教育与管理[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4,(5):4-6.

[8]Store KS,Radechi-SV,Moshfegh AJ,eta1.The number of 24h dietary recalls using the 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s automated multiple-pass method required to estimate nutrient intake in overweight and obese adults[J].Public Health Nutr,2011,(18):1-7.

[9]李源晖.安徽省大学生饮食习惯与营养健康调查[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2,18(6):83-86.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课题基金(2012)资助

篇4

关键词:建筑消防;设施安装;施工;质量通病

中图分类号: TU99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建筑设备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消防设施的安装是建筑施工中的重要安装过程。对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要求不仅仅是针对小康的追求,而是转向于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尤其是对居住条件改善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并且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配套设施也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而趋于严格化。严格意义上讲,建筑工程的消防用水抗火灾能力,是基于建筑设计和材料选购方面的,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是工程施工的安装时的质量。如果消防设施安装的施工质量没有做好有效的控制,会严重影响设施的正常运行,但是,根据我国的数据资料显示,安装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建筑质量通病,具体如下:

1.建筑消防设施安装过程中常见质量通病

1.1建筑消防供水系统的设施安装管理方面的质量通病

建筑消防供水系统的设施安装是按照建筑工程规划进行的,在对管网试压做强度检测和检修措施时,试漏步骤是在常压和起压两种状态下分别进行的,但是对于强度的试验是有工作下压力以及试验条件下压力两种条件的,如果单方面只对建筑工程现场的管网做试漏试验又或者是试验压力的试验是否非相关设定和规定相符合,就会启动整体运行的系统。由于消防设施对于水资源的采集途径和方式特别的重视,因此,对于有些无法满足正常消防安全的建筑群体,以及室内消防安全设备不全甚至是缺失的建筑楼层,在建筑施工没有按照正常要求进行安装的,会导致建筑后期使用的一系列问题。

1.2建筑消防应急室消防安全系统方面的质量通病

对于建筑消防应急室,也就是通常建筑中的室内消防栓存放处的安装以及压力是否符合墙体的消防栓东扩存放处的设置过梁标准,是否会因物理压力从而导致消防箱体的变形,以致于在火灾或者其他灾害发生时箱门打不开等问题的出现。其次,由于消防栓箱体的底部预留位置的设置,是用气焊焊接的割孔,是在消防安装后,消防栓的焊接洞口方向是不能能与墙面呈90度倾斜角的,也不可以与墙体之间的距离拉小,这会对消防栓的防水袋不能够正常安装,或者是防水袋在长时间放置以后发生弯折,这种安装情况会影响实际应用防水袋的水流量。最后一点,建筑室内消防栓的附件问题也时常发生,主要体现是在建筑装修过程中因设计效果而对消防安装设施进行修饰和掩盖,或者是在进行装修时房建主题色和消防栓的颜色相融合,很难进行区分和使用,最严重的是,将消防栓位置进行改装,把防水袋和家庭使用水管连接,或者是在消防墙口用来摆放物品等现象也是在整个建筑消防设施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

1.3建筑消防设备的质量通病

第一,建筑工程中的消防电梯的定位标准不规范。在工程标准中有明确规定,消防电梯的电源,电源的线路铺设,电梯的自动转换设备,承载质量,电梯的承载运行速度,消防电梯的挡水设置,排水量控制,消防栓的位置设定等细节必须正确进行操作和管理,如果不满足正确的施工安全标准,都要进行全方位的检测,并且修正或者是重新安装。第二,消防中的防火帘,防火门的质量监管。在对消防装置质量的安全控制上,要严格对其材料进行检验,已达到安全标准后方可继续施工。例如:在常见的消防安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消防填充材料采用的岩棉没有达到国家相关标准,没有进行专门的防火试验,防火门或者是防火帘不能够正常开关,防火帘没有达到背火面的安全要求,在使用喷水式的防火系统装置时其使用方式不是独立进行的系统等,如果一旦发生建筑消防安全问题,在短时间内,只能是人为控制电路,而不能线路自行熔断控制。

1.4建筑消防设施中的自动喷水装置系统的质量通病

第一,建筑工程中的消防管材的质量监管以及管径没有符合安全建筑的相关规定。自动喷水的灭火系统装置没有根据国家的采用“热镀锌钢管”标准进行采购实施,有的钢管甚至出现管壁的厚度不均匀现象,系统的喷头不符合规定标准,喷水的只管过多等现象。第二,在焊接处,没有正确操作,如果水管的直径≤100毫米时就应该采用标准的螺纹式连接方法,当直径≥100毫米时就要采用焊接技术,但是水管的直径≥50毫米时就要配用防晃支架,如果管子的方向进行调整时,防晃支架也要随之增加,但是实际建筑消防设施安装过程中,为了加快施工进度,并没有因标准而增加防晃支架,,甚至对防晃支架的忽略。第三,自动喷水系统的连接方式没有根据标准执行。在国家建筑施工对连接方式有明确的规定,均采用丝接或者是沟槽式的机械连接法,而非实际工程中的大批量焊接流程,并且在一次焊接后没有进行二次镀锌的焊接。第四,消防安全设施中的自动喷水感温喷头与周围建筑物之间的距离不符合标准,致使火灾事故发生时,感温原件对楼板的灭火起不到消防作用,导致火势的蔓延。但是消防灭火的喷头里建筑物过近,又会使喷水效果达不到正常水量高度,消防灭火不彻底。

1.5消防材料的使用错误

在有些消防施工中,存在使用塑料材料的供水管道作为建筑的基础建设设备,还有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塑料装置的供水管连接。由于塑料的物理性质,导致受热后的强度和硬度会降低,甚至出现软化现象,如果发生火灾,水管在没使用之前就被建筑高温损坏,消防输水系统会崩溃,对火势也不能够及时的控制,其次,如果使用塑料管连接水道,在发生消防问题时,由于建筑的损坏,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坏管道结构,会造成水量的流失,在实际工程中不能够保障水压的需求标准。

2.建筑消防设施安装中质量通病产生的原因

2.1建筑施工队伍的素质差异性

由于对建筑施工进度的加快和效益,建筑单位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方面重视度不高,标准也针对需求程度有所改变。其次,消防建筑施工的人才培养没有得到高度的重视,在消防设备的性能和试验检测方面技术不成熟,对工程的施工技术停留在建筑表面,而没有深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管理。

2.2建筑施工的消防管理的欠缺

在建筑工程消防体系中应该保持正常工作运行状态,在管理中需要对消防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做阶段性的检测和维修,在火灾发生之前做好设备的高性能状态,达到及时灭火,控制火势蔓延的目的。但是在实际建筑管理中,建筑单位并没有做到及时定时的检测,设备试验,报警系统的维修,喷水装置的清洗等工作,导致在火灾发生时不能够正常使用。

3.质量通病的对策

制定可实施的管理和治理措施,针对特殊问题,作出重点性的解决方案,实事求是。从建筑消防的施工着手,严格把关。利用媒介手段普及消防安全意识,营造消防氛围;其次,加强与政府的联系和协调工作。相关建筑部门对施工现场的勘查工作;加强消防检验机构的产品发展和售后保障。

结束语: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提升,建筑消防的施工,验收机制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标准,需要各个部门消防责任意识的增强。对于消防中的管道材料的使用,技术工艺,设备的改进措施,需要我们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吸取教训,对消防安全的提供可靠,安全的防火设施基础建设。

参考文献:

[1]金志成.基于建筑消防设施安装过程中常见质量通病的探讨[J].价值工程.2013(01-08).

篇5

1.诊断治疗社区常见疾病

全科医生的重要责任是采取迅速、有效、正确、安全的措施及时为患者解决不同疾病的痛苦,其工作内容包括常见门诊。急诊以及意外伤害的抢救治疗等。全科医生在进行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应担负起对社区人群宣传疾病相关知识的责任,帮助人们改善生活习惯,并建立疾病相关预案,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社区疾病救治网络。

2.有效行驶医疗卫生资源

由本文调查可知,全科医生占社区医生总数的80.00%,因此全科医疗服务在社区服务网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根据患者所表现出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必要时可积极调动各其他医疗机构对患者进行共同治疗,从而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与生命安全,有利于增进医患关系,降低医患纠纷发生率。由于患者实际情况不同,经济情况各有差异,对医疗卫生资源的需求也各不相同,全科医生应从患者角度出发,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控制医疗成本,避免部分患者由于无法负担医疗费用无奈放弃治疗,影响患者治疗效果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

3.影响家庭与人群卫生保健

全科医生由于自身工作性质,能够为家庭、个人提供持续性、综合性以及协调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可根据患者的心理、生理以及社会角度对患者自身疾病进行合理有效的研究、诊断与治疗。由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方式不断改变,慢性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因此全科医生应积极建立本社区预防治疗各类慢性疾病的医疗网络,从而达到疾病预防、控制与处理的目的。

4.维护个体群众安危

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可结合实际工作经验,并根据患者家庭、心理、社会以及行为等多因素对其造成的各类影响,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为患者及其家庭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保健指导及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生应重点维护社区中老人、孩子以及围产期孕妇等特殊人群的安危,重点监督儿童疫苗接种情况、孕妇孕检情况以及老年病防治等。加强对本社区内部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有效的家庭控制与管理,并可同时进行特殊职业康复工作。

5.为社区居民预防疾病提供帮助

全科医生可利用自身工作优势,有效宣传疾病预防知识,如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促使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定期接种相关疫苗,降低疾病发生率,保障人们身体健康。全科医生也可参与本社区卫生监督工作,将疾病预防工作深入每位社区居民生活中。由于自身工作因素,全科医生可了解部分患者实际身体情况,并与疾病预防相结合,提供科学的疾病预防方法,达到更为有效的疾病预防目的。

6.承担照顾医学的发展任务

篇6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篇7

【关键词】疾病预防;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建议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0616(2015)21-45-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非常重视。疾病预防体系建设也有了长足的进展。这种体系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事件应急等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问题提出建议。

1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工作职能得不到有效发挥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一个综合性系统,他既承担着政府部门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同时又兼有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技术职能,他需要不同部门间的相互协作,同时也需要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监督机构、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但是,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中由于缺乏统一指挥、分工合作机制,基层普遍存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建设不足而又承担过多指挥与协调责任,使得各个部门之问的工作职责不能落实到实处。

1.2应急处置能力滞后

随着人们的生活环境与生活方式发生改变,经济的飞速发展,传染病的种类、类型不断出现变化,这就对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一些非传染病危害,如食品、饮用水安全,环境、职业危害等问题所引发的群体性公共卫生事件也越来越受到政府和,这就需要我们加强队伍能力建设,完善应急机制,加大设施投入,加快设备更新,增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的能力。

1.3缺乏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专业性强、危险性高、责任重大,需求德才兼备并具有较强群众工作能力的工作者。但是,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过程中过多的缺乏专业人才,很多疾病控制部门人员结构不合理,综合素质不高,这些都大大抑制了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发展的步伐,再加上经费、编制等问题,造成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难以引进拔尖专业人才。总体上来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发展过程中缺乏专业性人才,急需一支理论知识和实践比较丰富的疾控队伍。

1.4多头管理模式

图1显示,多头管理模式造成管理的松懈及混乱,卫生局内部就有妇幼科、防保科、红十字会和医管中心4个部门,存在重复及交叉管理,布置任务及考核时间独立,缺乏有效的考评体系,多头管理的弊端,使得基层医院工作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

2解决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存在问题的建议

2.1整合各部门的工作职能

为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得到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应该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对相应的职责进行调整。目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明确和完善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对工作中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划分,即归类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具有以下几个优点,如:(1)避免了职责重复,浪费资源;(2)避免不同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2)提升工作速度,提高工作效率。

2.2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为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组织管理。成立应急领导小组与相应职能应急小组,全面负责突发事件应急措施,保证各路专业技术人员能第一时间在突发事件现场集结。(2)应急人员应该加强培训,提高现场处置水平。(3)完善工作程序并定期组织演练。各职能部门根据常见突发事件,如:传染性疾病、食物中毒等提前制定工作程序并定期组织演练,使应急人员能够临危不乱,从而提高应急能力。改进慢性病管理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慢性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因素。因此,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加强对慢性病防治的管理。首先,应该以民众健康为核心开展健康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向人们宣传什么是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人民群众对对慢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增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降低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其次,应改进慢性疾病管理模式,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使得慢性病管理机构工作能落到实处。最后,要善于运用各种资源,使得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提高管理效能。

2.3构建专业技术队伍

疾病预防控制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工作,为了能够更好的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为了系统建设疾病预防控件体系,在发展过程中应储备高素质。

培养和引进专业的技术人才:建立一支能打仗、打胜仗的专业技术队伍。各个职能机构应该根据本机构实际情况对人才进行优化、重组,尽可能的引进高素质、专业型领人才,全面提高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力,加强人员培训和演练,提高疾控应急处理水平,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自从自2003年非典发生以来,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政府加强了疾病控制预防投资力度,虽然取得了成效,但是经费问题一直存在。为了解决疾病预防控制发展过程中经费不足的问题,主管部门应该进一步引起重视,建立健全的经费管理制度,使得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能够有一个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对疾控工作公益性活动等进行深入落实,从而减轻群众医药费用负担。

2.4加强对预案的编制和管理,健全和完善预案体系

加强SARS、鼠疫、霍乱等传染病等传染病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及施行,同时注意事故灾难类、自然灾害类、群体性心因事件等预案体系的制定。协调和衔接各类工作,实现预案的动态管理。

2.5做好物资、经费储备和应急装备配备,提高后勤保障能力

物资、经费的提前储备至关重要。卫生应急物资储备制度必须建立起来,制定科学的应急物资储备录、储备计划和调拨、更新、报废等管理制度,加强对储备物资的动态管理,保证及时补充和更新。

2.6加大卫生应急检测检验设备的投入,提高卫生应急检验能力

要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能力,必需更新实验仪器设备,提高实验室的检验检测能力。

3结语

篇8

【关键词】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特点;重要性;途径

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主要是一种应用预防医学的理论与技术,是将一、二、三级的预防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具有危险因素,或亚健康状态,或早期病人,或轻型病人等提供健康并促进诊疗的管理服务,从而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进行控制,避免转变成相关疾病,进而使病人的相关症状得到减轻,病情得到控制以及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等的一类诊疗服务[1]。该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其服务的对象较广,从造成疾病前的相关健康危险因素到亚健康状态,都是服务的对象,该服务不仅落实到了社区卫生的服务中,也弥补了个体和群体之间诊疗服务的裂痕,该服务化被动预防为主动预防,本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理念,对预防和控制疾病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特点

预防控制疾病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主要目的,其主要从群体的防治出发,从个体的服务入手,在总结个体防治的基础上,制定出群体的防治方案,从而对群体的疾病预防和控制提供一定的指导依据。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②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目的:将一、二、三级的预防措施相互结合起来,有效的指导高危因索的干预作用,疾病的及时发现、及时诊断以及及时治疗,将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真正落实好;③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象:包括具有危险性因素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或是为了消除危险性因素,诊治早期或者潜在性的病人;④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疗方法:主要是采用综台防治的措施,将健康教育、咨询以及健康促进都贯穿于服务的整个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患者能自觉、主动而又积极地去改变自身不健康的生活方式。

2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

2.1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重要性: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开展对疾病防治和控制机构带来极大的帮助,它不仅有利于把流行病学引入到相关临床医学界,而且还有利于大众群体观点的传播,进而促使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联合行动,一起寻找更有效的普查、诊断以及治疗的技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医学界科学快速发展的需要,是相关疾病预防和控制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人民群众疾病基本防治的需要。因此,公共卫生与临床医学、防与治、群体与个体以及自身实践与指导基层,都不应该被机械地分割开,而应该有机地结合起来,发挥其共同的作用。

2.2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是疾病预防和控制的基础:从过去的相关疾病、传染病以及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和治疗经验来看,其病院的控制和消灭,主要都是以控制传染源以及预防性等作为主要措施之一,因此,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

此外,流行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也需要有坚实的生物医学以及临床保健来做基础,而建立合理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系统,其工作人员必须要懂得相关的基本操作过程,具备防治结合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实践技巧,而这些都是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中所涉及到的。再者,对痰病的预防和控制,首先也是要防治结合的。可见,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涉及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涉及面较广。 转贴于

3如何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3.1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国家相关部门在《关于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指导意见》的一文中提出,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组织是很有必要的,因为社区卫生服务组织主要从事的是预防、保健、相关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以及常见病或多发病等的治疗和康复。对于身肩负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社区卫生服务平台的全科医生来说,任务是繁重的,再加之这两区域也是最薄弱、最重要、最需要大力研究合开发的领域,因此,必须要做好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其技术规范以及技术措施的实施,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也应该积极而主动地到社区进行“防治结合”的开发与研究,真正做好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

3.2因地制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充分利用预防医学的相关理论、技术以及设备优势,探索并推广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尽量将疾病预防和控制的诊疗服务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卫生服务中。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从而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需要。此外,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还应该做好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社区示范点工作,作为自身实践的基地,并进行不断的研究、总结经验,从而发展和完善防治结合的技术与方法。

3.3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要有所区别,不能等同于一般医疗机构的临床医疗服务,要尽量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因此,在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时,疾病预防和控制机构要和社区处理好以下方面:不争利、不负面竞争,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团结,配台默契,通力合作,尽量扩大组织系统的整体功能,进而做大做好社区的疾病预防和控制的综合防治[2]。

4结语

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对疾病的预防和控制,以及控制医药费用的高额增长等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和重视。预防医学诊疗的开展,首先应该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进行防控,其次,要对当地的情况进行调查和了解,将基础防控和特色防控相结合,最后,应该积极的开展相关的“预防医学诊疗服务”的宣传工作。只有这样才可以真正起到对于疾病的预防和控制,最终实现预防医学诊疗服务治病救人,提高患者相关疾病防治的知识水平,促进患者健康,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老年人营养;疾病预防

随着我国社会人口老龄化的日趋严重,越来越多的城市和地区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在老年人中,最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老年人的营养与疾病预防问题,疾病是老年人所面临的普遍问题,而营养缺失与疾病密切相关。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健康问题应放在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

1 老年人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

通过对华中地区100多个自然村进行筛选,通过综合比较,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其中的20个自然村中的55岁以上老人进行调查,调查以问卷形式进行,并进行最终的统计分析。参与调查人数为1643人,调查内容包括对常见老年疾病的知晓程度、饮食结构等问题。通过调查,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1.1 老年人对常见老年疾病知晓程度 通过对1643名老年人进行调查,针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内容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调查分析,不难看出,绝大部分老人对于老年常见病知之甚少,少部分人有所了解。而在比较熟悉的很少一部分人中,以患者居多,同样也是在患病之后才有所了解。

1.2 老年人对日常营养知识知晓程度 针对1643名老人日常营养知识的调查,结合对保健知识的内容调查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老年人日常食谱以谷物与蔬菜为主,对鱼类摄入相对较少,豆类食物摄入量也不多,这也与我国传统饮食习惯有关。

2 老年人营养与慢性疾病的关系

老年人由于身体状况以及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是慢性疾病的高发人群,这与老年人日常饮食习惯,饮食结构有着很重大的关系。相比于正常来讲,营养不良的老年人更容易患一些常见老年病。

2.1 由于生理性变化和饮食习惯导致的老年病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各项功能也相应的减退,这是老年人面对的首要问题之一,最为明显的是消化系统的机能减退。由于老年人肠道功能的衰老,对事物的消化能力降低,导致许多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疾病。加之老年人对营养吸收认识不全面,大量摄入油脂类食物,加重消化系统负担,大量脂质类物质难以转化成能量,而形成多余脂肪,导致肥胖症。同时,使得血脂血糖增高,为糖尿病、高血压埋下隐患,也构成了血管梗塞的危险。

2.2 由于疾病导致营养不良所引起的疾病 老年病大多为慢性病,对老年人长期以来造成病痛折磨。不管是什么疾病,都会影响到老年人的饮食,从而导致营养不良。如有口腔疾病问题的老年人,牙龈炎、牙周炎是老年人常见病,牙痛使得老年人对食物的摄取有所改变,从而导致营养不良,进而加大患癌症等疾病的风险。慢性心功能不全也会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它使得老年人肠道淤血,严重影响脂溶性维生素、钙、铁等人体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吸收,会造成老年人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2.3 由于药物作用阻碍营养吸收 老年人由于自身慢性疾病以及其他原因,经常会长期服用大量药物缓解,不仅如此,老年人中还存在大量药物滥用的情况。因此,药物作用的营养不良也是老年人患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常见的抗惊厥药物苯妥英钠、苯巴比妥等会导致生物素、钙、叶酸和维生素D的缺乏,从而导致老年骨质酥松症的发生。抗肿瘤药物会严重影响食欲,使得食欲下降,造成老年人营养不良。利尿药物会加剧人体水分和矿物质的流逝,导致矿物质缺乏症的发生。因此,长期使用药物对老年人来说只能说是饮鸩止渴,虽然对一些病症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对人体奔上还是会造成很大伤害。

3 影响老年人营养状况的因素及对策

3.1 改变观念,调整饮食结构 传统观念认为,肉类及一些补品营养价值很高,对于老年人需要补充。而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也认为,老年人要吃好一些,因此在饮食时大量摄入脂肪,而发生血糖血脂增高,为高血压、心脏病埋下隐患。同时,一些地方吃饭盐摄入量过高,喜欢吃的口味重些,过量的盐摄入量也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调整饮食结构,合理安排膳食至关重要。对于老年人应多吃一些含钙质的食物,如豆制品、奶制品等,补充钙质,防止骨质疏松症。控制油脂摄入量,多补充维生素及人体需要的矿物质,多吃蔬菜和水果,对肉类,尤其是较肥的肉类控制摄入量。每日对盐的摄入量也要控制,不要过量食用。尽量吃新鲜蔬菜,少吃腌制食品,防止癌症发生。

3.2 控制饮食,防止暴饮暴食 在饮食方面,应合理安排三餐。老年人生活比较规律,在三餐的时间上是基本可以保证的,但是对于三餐的质量和数量难以保证。由于子女的到访,许多老年人会准备大量饭菜,同时又不想浪费,总会过量食用。而午餐的饮食过量就导致了晚餐吃的过少,形成暴饮暴食。老年人消化功能本身有些减弱,暴饮暴食极易导致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生。对于老年人来说,合理的饮食至关重要,要严格控制饮食摄入量,避免暴饮暴食。

3.3 合理用药,防止药物滥用 老年人自身生理机能的下降,使得老年人在生活中感到许多不适,需要长期用药物调整。我国有句老话“是药三分毒”,药物的毒副作用也就随着长期用药而产生。老年人对于药物的使用应谨遵医嘱,不可自己乱用药,也不可不按规格用药,导致摄入量过多而致使器官损伤,营养不良。

4 结论

不难看出,老年人营养不良与老年疾病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两者相互作用,营养不良会导致疾病发生,而一些疾病也会导致营养不良。因此合理安排饮食,不仅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对于老年人身体健康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统计信息中心.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J].中国医院,2005,(09).

篇10

一、继续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1.继续贯彻落实《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规范化建设,逐步建立规范化考核评估机制。

2.进一步加快疾控中心建设进度,规范实验室仪器设备的配备,今年底全部完成建设项目。

3.加强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和疾控机构基本信息系统的管理,做好信息分析、评估工作。

4.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开展县级以上疾病控制管理、现场流行病学、实验室检验管理等疾控人员的培训。继续举办省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为各市培养现场流行病学骨干。

5.加强*年度中央补助*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项目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专项资金的管理,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能,促进我省疾病防控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加强重大传染病预防与控制

6.认真组织学习宣传贯彻《艾滋病防治条例》,制定和实施《*省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10年)》。成立省级艾滋病防治政策宣讲团,争取到*年底,对全省50%的县级以上主管领导干部培训一次。落实“农民工预防艾滋病宣传教育工程”,争取年底农民工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到65%。完善监测检测体系,继续加强高危人群筛查,4月底前完成公安系统监管场所艾滋病筛查工作。加强示范区督导,总结推广综合防治工作经验,加大力度推进美沙酮维持治疗、安全套使用和针具市场营销等干预措施,*年美沙酮治疗门诊数量扩大到10个以上。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切实落实“四免一关怀”政策,做好免费抗病毒药品的管理,加强艾滋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7.继续开展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的监测工作,进一步做好非典、人禽流感预防控制工作。加强流感疫情监测,做好应对流感大流行各项工作。完善与农业等部门传染病防治信息的通报、联防联控机制。加强管理,做好实验室生物安全、医院内感染控制工作。

8.继续加强结核病防治工作,加大归口管治力度,加强肺结核病人的转诊和追踪工作,加强乡镇中心卫生院查痰点的建设和查痰质量控制工作,逐步开展流动人口肺结核病人的免费治疗工作,开展耐药结核病以及结核病、艾滋病双重感染控制工作。保持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DOTS)覆盖率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保持在8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治愈率保持在90%以上。

9.加大狂犬病预防控制力度,遏制狂犬病疫情上升势头。加强重点地区督导和疾控专业人员犬伤后伤口处理知识培训,编制防治知识宣传资料,加强对农村地区宣传,普及防治知识。

10.加强鼠防机构建设,完善鼠疫防治管理系统和监测网络。抓好原鼠疫疫源地的灭蚤工作,降低鼠疫宿主动物和媒介的密度和数量,加强南方九省鼠疫联防工作。

继续抓好霍乱、流脑和登革热疫情的监测和疫情处理工作,防制疫情暴发和流行。

三、加强免疫规划工作

11.贯彻落实《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加快进度,*年底前全省完成乡镇卫生院预防接种规范门诊建设。加强冷链设备的更新、补充和管理工作,组织制定《*省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管理办法》等配套文件,开展专项督导。抓好儿童卡介苗、脊灰糖丸、麻疹苗、百白破苗、乙肝苗和乙脑苗等“六苗”基础免疫,保持“六苗”接种率达90%以上。建立健全乙肝监测系统,加大乙肝防治宣传力度,开展*年以后出生的适龄儿童乙肝疫苗的查漏补种工作。在重点地区开展消灭脊髓灰质炎、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或查漏补种工作,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有效控制麻疹。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疫苗效价、免疫效果和AFP监测。继续加强流脑疫情监测等预防控制工作。

四、抓好地方病和寄生虫病防治工作

12.制定落实《*省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10年)》配套文件,加强重点地区肝吸虫病防治工作,加快肝吸虫病防治进程。开展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实施十周年纪念活动,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组织专项督导,推动碘缺乏病防治工作。

13.做好《血吸虫病防治条例》颁布后的宣贯工作,加强疫区流动人口血吸虫病监测,继续开展原流行区交叉查螺工作,做好粤沪闽桂浙五省区血吸虫病联防联控工作,加强以中小学生为重点的宣传教育工作,巩固消灭血吸虫病防治成果。

14.以实施全球基金疟疾控制项目的实施为契机,推动全省疟疾防治工作开展;做好疟疾病人的早发现、早报告和正规治疗工作;加强基层镜检站建设和人员培训,提高基层卫生人员的报病意识和防治能力。抓好全省消除丝虫病总结评估和世界卫生组织消灭丝虫病认证准备工作。

五、稳步推进慢性病防治工作

15.加强监测和重点市县麻风病防治工作督导,继续推进全省基本消除麻风病进程,做好麻风畸残康复工作。加强性病监测,推行性病规范化门诊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