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疾病预防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肠道疾病预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肠道疾病预防知识

篇1

关键词: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 TV33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由于机场道面混凝土大面积铺筑和硬化条件所决定,道面施工多在气温较高的季节进行。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新拌混凝土暴露于外部环境中,受其影响较大。尤其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夏季大多阳光充足,空气相对湿度低,昼夜温差较大,多风,对施工有很多不利影响,容易产生质量通病掉边掉角;表面网状、条状或环状裂纹、板体断裂、蜂窝、麻面等。若对工序施工时机把握不准、施工方法不熟练,更易产生较多的质量通病,不仅影响工程的质量和进度,还直接影响道面的耐久性和安全使用。本文针对机场道面混凝土大面积铺筑施工特点,考虑环境影响因素,对道面混凝土施工过程中各种质量通病进行分析,提出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精心控制施工质量,铺筑“长寿命、低维护”的水泥混凝土道面。

一、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

(一)道面断裂

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施工质量问题,多数是出现在浇筑施工过程中。它是由于浇筑施工时间较长,或者施工工人对混凝土路面的切缝处理不及时等引起的。如果不及时处理,其断裂程度还会继续加大,影响道面的使用效率。

(二)不同形状的裂纹

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对混凝土配比、摊铺等施工流程操作不正确,使道面在短时间内出现条状、网状或者环状等裂纹;另外,在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长时间使用之后,出现大量失水情况,也会引起道面裂纹的出现。

(三)板面脱皮

机场道面脱皮现象,易在寒冷地发生。

脱皮的主要原因有:

1.水灰比过大,混凝土表面产生大量泌水,不仅延迟了做面时间,还降低了表层强度和抗渗能力,造成脱皮。

2.遇大风或高温天气,混凝土表面失水过快,形成假凝,不得已在混凝土表面洒水进行后续工序施工,致使表层砂浆和底层砂浆成分不一致,形成两张皮。

3.施工时被雨淋,表面露砂露石,为抹面和拉毛,在混凝土表面撒干水泥粉并揉搓,致使表层砂浆和底层砂浆成分不一造成脱皮。

4.做面过程中混凝土表面被尘土严重污染,降低了表面强度,造成脱皮。

5.养护期间覆盖和洒水不及时、不连续,导致混凝土表面强度低,造成脱皮。

6.混凝土所使用的砂石料含泥量大,这不仅降低整个混凝土的强度,还会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泥洞和脱皮。

7.抹面延迟时间太民,水泥初凝之后很久才抹面,干扰了水泥的凝结硬化,降低了混凝土表面强度,造成脱皮。

(四)掉边掉角

在场道使用过程中时常发生,不仅使观感质量降低,更重要的是掉下来的混凝土块威胁飞行安全。产生原因:边角部位受集中应力遭到损坏,产生掉边掉角;施工过程中,当混凝土强度尚低时,边角部位受外力扰动形成暗伤,在使用过程中受外力作用产生掉边掉角。

二、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成因

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出现以上的常见问题,其原因主要可以分成以下几点。(1)施工单位认识不足。施工单位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的提高负有主要责任,管理人员必须提高认识,才能有效管理施工,提高施工质量。但是一些施工单位过度地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对施工质量的管理,致使道面施工出现质量问题;(2)管理不善。施工现场的管理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施工质量。一些施工单位受到施工技术、管理手段等的影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效果较差,从而影响施工质量;(3)养护维修不及时。机场在对水泥混凝土道面使用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维修与养护,这样才能够保证道面的使用质量。但是一些机场的维修养护工作不及时,也可能导致道面出现质量问题。

三、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通病预防措施

(一)加强掉边掉角质量的预防措施

对板缝作圆弧倒角处理,改善边角部位的受力状况,消除应力集中。1.掌握好切缝时机,太晚会产生断板,太早又会扰动板缝位置,形成暗伤。通常在混凝土养护达3000C/h进行切缝为宜。2.避免过早拆模,拆模时要防止钢钎碰触边角部位留下暗伤;拆模后混凝土侧面应立即刷沥青以减少水分散失,保证边角混凝土水化正常进行。另外,混凝土振捣时一定要保证紧贴模板部位混凝土的密实性,做面时要少扰动,以避免形成暗伤而掉边掉角。

(二)改善接缝性能

随着温度和湿度的反复变化,接缝缝隙相应地张开和闭合,使路表水易于渗入而引起唧泥、错台、板底脱空和开裂等病害,或者使坚硬杂物落入而阻碍膨胀,引起接缝碎裂等病害。而作用在板边缘和角隅处的荷载所产生的挠度和应力要比作用在板中的大许多,这就加快和加剧了病害的出现。接缝成为混凝土道面结构缺陷的根源,严重影响混凝土道面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为预防因接缝引起的病害,应使用坚韧而富有弹性、耐冲击、耐磨损、耐老化、粘结力强的填缝料。目前,聚氨酯、氯丁橡胶嵌缝条等填缝料使用效果较好,有很好的推广前景。

(三)碎石的选择与质量控制

就体积而论,在水泥混凝土混合料中碎石占最大比例,也是道面的主要承载部分。碎石对道面的耐久性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碎石要由具有生产许可证的采石场生产,碎石的强度、耐磨性、粒径级配、颗粒形状等指标均应采取试样进行试验。首先要对使用的碎石进行碱活性检验,排除有潜在危害的碎石;其次要控制碎石有足够的强度,保证在车辆轮胎作用下起到主骨架作用,承受荷载而不被压碎;最后要严把碎石洁净关,对含石粉较高的碎石必须进行冲洗。在全面试验的基础上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时,初步确定料源。

(四)倒角技术开发

(1)原因:以往在道面切缝中,由于边角不密实、模板变形等,常有打边、掉边和双眼皮情况发生,较难克服,也比较难维修,对道面观感和质量都有一定影响。为了解决打边、掉边等问题,在不断探索研究之后,扩缝倒角便应运而生。通过扩缝倒角将扩缝后形成的道面直角变为圆角,这样既减少了应力集中问题,又可以通过增大工口扩缝半径,自然地消除掉小范围打边、掉边等质量通病。

(2)原理:切缝倒角主要是通过对扩缝机具的改进,使原来切缝形成的道面直角变为圆角,是基于传统扩缝基础上的一种技术改进,属于一种新兴的切缝工艺。倒角技术的核心在于对扩缝刀片的改进。传统切缝是一张刀片,切下去后形成的是直缝,倒角切缝则是在原有扩直缝刀片的基础上分别在两边增加了一张专用于倒圆角的刀片,使倒角刀片的刀刃为“凹”半圆形,切掉混凝土后则形成“凸”半圆形,即圆角。

(五)“麻面”预防措施

①混凝土开工前,应加工一定数量的养生棚,防止混凝土浇筑时被雨淋;②加强现场管理,搞好混凝土作业计划安排,防止“填仓”刚铺筑的混凝土与先筑混凝土养生、切缝交叉作业,避免养生、切缝施工用水冲刷刚刚浇筑成型的“填仓”混凝土表面;③严格控制砂子质量,粒径较大砾粒含量偏高时,应筛去砾粒;④混合料应拌和均匀,和易性好,条夯、滚筒作业时应充分提浆,保证道面表面有3mm~5mm厚砂浆;⑤抹面时,应先用木抹揉,压下突起的小石子和浮起的砂砾,增加表面砂浆稠度,避免钢抹时把砾粒刮起,造成“麻面”;⑥掌握好覆盖养生时机,如遇特殊气候,需提前覆盖时,应采取垫撑措施,防止覆盖物紧贴混凝土表面,粘走表层浆体,造成“麻面”。

(六)加强机场道面施工阶段的管理

施工单位需要增加对机场道面施工阶段是管理力度,不仅是在施工现场的管理方面,而且对施工材料的采购、施工人员的安排、施工机械设备的使用等都要进行有效地管理,尤其是施工材料的质量、混凝土材料的配比问题,更是直接影响道面施工质量关键因素,因此,相关施工单位必须提高重视,加强管理。

(七)机场相关工作人员积极开展监理工作

除了施工单位的管理之外,机场相关部门也要起到监理作用,对前期施工准备阶段、中期施工阶段、后期施工验收阶段等都进行科学、合理地监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机场的相关工作人员还可以利用自身的实际经验为施工人员提出较为实际的建议,以提高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的质量,为机场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道面。

结束语

总而言之,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关系到飞机着陆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同时也关系到机场工作的有序进行。机场相关人员与施工单位工作人员必须提高对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质量通病的认识,积极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创新施工工艺,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机场道面标准进行施工,以保证机场水泥混凝土道面施工的质量,为机场的正常、有序、安全运行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慧峰,李建丰.机场混凝土道面质量通病及其预防措施[J].山西建筑,2014,20:250-251.

篇2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

本院按要求设置公共卫生科,切实增强履行疾病预防控制职责的能力,并成立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的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保证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必备条件。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领导小组全面负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化建设的组织督办检查工作。医院公共卫生科负责组织相关科室落实各项公共卫生职能;医院医务科负责医疗救治和相关培训;医院临床科室负责落实本科公共卫生职能。

二、认真做好健康教育

利用黑板报及讲座等形式,及时向人民群众宣传党的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开展公共卫生教育、传染病与季节性疾病的防治教育、常见救护知识教育、用药知识教育,以及康复医学知识教育等,增强人民群众健康意识,提高健康水平。

三、传染病防治管理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及时收集疫情信息资料,按时汇总,准确及时上报;认真做好肠道门诊登记工作,特别是每年五月一日至十月三十一日对肠道门诊的病人认真登记,完成霍乱检索工作;成立发热门诊,完成疟原虫检索工作,防止传染病的流行。

四、预防接种工作

在本院妇产科设置预防接种室,持证上岗,严格按免疫程序和《预防接种工作规范》的要求实施接种。

五、公共卫生培训工作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对全院医务人员每年进行两次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新入院的医生必须进行传染病相关知识培训,经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管理条例、卫生部37号令、传染病监测信息工作指南、传染病诊断标准等相关内容。

六、加强重症精神疾病和死亡监测管理工作。

七、成立医院感染科,按要求布局,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要求,承担传染病救治任务。

篇3

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将传染病网络直报信息导出Excel 200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本病流行主要为EV71、CoxA16肠道病毒所致。发病年龄为3个月~29岁,以5岁以下儿童发病为主,3岁以下发病率最高,占79.43占%。湄江镇、永兴镇、黄家坝镇等乡镇发病率高于其他乡镇。发病职业以幼托和散居儿童为主。发病高峰季节为 4月-7月、10-12月两个发病高峰,其中以5月、11月发病较多。

结论:加强疫情监测敏感性,广泛开展社会人群健康教育,普及本病防控知识,做好儿童个人及家庭、托幼机构、医疗机构预防控制是预防和控制本病流行的关键。

关键词:手足口病 流行特征 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350-01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HFMD疫情资料来源于湄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报告、流行病学个案、传染病网络报告信息系。2012年累计报告914例,实验检测143例确诊58例。

1.2 方法。HFMD病例报告均统一由县疾控中心专业人员负责个案调查登记,按要求采集咽拭子、肛拭子标本,上送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科实验室检测。病例诊断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院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1年版)》规定的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诊断病例的诊断标准行制定。

2 结果

2.1 流行概况。2008年5月14日湄潭县发生首例HFMD,以后全县各乡镇病例报告逐渐增多。患者有中低度发热,手、足、口腔部位发生皮疹和疱疹表现的有907例占99.23%。有高热39℃以上,发生典型皮疹和疱疹,有肺部感染或抽搐、肌阵孪、昏迷、恶心、呕吐等症状的有7例,占0.77%。采集病例咽拭子、肛拭子等标本上送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科实验室检测143例,确诊58例,检测结果EV71 15 例,CoxA16 19例,其他肠道病毒24例,我县的手足口发病流行株以肠道病毒CoxA16、EV71为主。所有病例经过及时住院及居家隔离治疗,大部分一周内痊愈,少数病程严重的2~3周痊愈出院,有1例死亡。

2.2 流行特征。

2.2.1 地区分布:2012年HFMD中,病例分布在15个乡镇,湄江镇发病最高,其次是黄家坝镇、永兴镇,主要是湄江镇在城区,人口密度和流动性较大有关。报告病例居前五位的是湄江镇290例(31.73%),黄家坝镇116例(12.69%),永兴镇100例(10.94%),天城乡54例(57.45%),石莲乡52例(5.69%)。各乡镇发病情况见图1。

2.2.2 年龄分布:我县HFMD年龄3个月-29岁,其中以1岁组发病最高,报告294例,占总发病的32.17%,0~52例(5.69%),2~227例(24.84%),3~153例(16.74%),4~77例(8.42%),5~45例(4.92%)。5岁以上66例(7.22%)。各年龄组发病,见图2。

2.2.3 性别分布:所发病例中男576例,女338例,男女性别比为1.7∶1。

2.2.4 职业分布:HFMD主要分布为散居儿童、幼托儿童和学生,其中散居儿童649例,占发病总数的71.01%,幼托儿童223例,占发病总数的24.39%,学生41例,占发病总数的4.49%。农民1例,发病总数的0.11%。

2.2.5 季节分布:2012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4~7月、10~12月是发病高峰,4~7月发病452例(49.45%),10~12月393例(43%),1月发病12例,2月报告9例,3月报告14例,8月报告15例,9月报告19例。2012年发病分月分布见图4。

3 采取措施

3.1 疫情发生后,立即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报告的所有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工作,采集部分(病情较重的)患者的粪便和咽拭子标本,送遵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实验室检测,患者送医院隔离治疗。

3.2 组织相关人员多次深入各HFMD患者所在小学、幼儿园、社区、村组及各乡镇发放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单、手册14000余份,各村张帖预防HFMD的宣传画,宣传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高峰期在县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滚动播出宣传片,对发生重症病例区域发放了消毒液,指导患者家庭和学校开展消毒和防控工作。

3.3 按照卫生部《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1版)》严密监测疫情,要求各卫生院实行日报告制度,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于每日17点汇总以短信形式上报政府、卫生、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及时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3.4 定期指导医疗机构的就诊和消毒工作,认真学习卫生院部《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0版》,重点培训重症病例的早期和诊断等,切实做好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治疗。

3.5 实行24小时电话值班制度,随时上网浏览网络疫情报告情况,并及时响应和处置预警,每周对疫情进行分析,及时做好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加强各部门间的联动和信息沟通,按时上报相关信息,共同做好我县的HFMD防控工作。

4 讨论

2012年该县HFMD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显示,手足口病报告病例数具有明显地区性、季节性和性别差异。该病传染病医院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做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染的关键,加强对托幼机构、学校等重点地区和人群的疫情监测和管理,适时适量对环境、室内常用用品及托幼机构玩具进行消毒,室内通风,勤晒被褥,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等都是预防的重点。

加强对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和村级卫生人员的HFMD等夏季传染病防控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对重症肠道病毒感染病例的识别、诊断、报告、救治及应急处置工作水平。特别是村级卫生人员,作为三级防保网络的第一个关口、第一道防线,处置能力的加强和提高尤为重要;收治医院要进一步防止医院内感染的发生;继续加强对托幼机构及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指导力度,督促落实各项防病措施,减少暴发疫情的发生。进一步做好全县HFMD预防知识的宣传,减少肠道病毒感染疾病的发生,保护全县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篇4

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按上级部门相关要求,特建立传染病上报制度,内容如下:

1、班级内发生传染病,班主任在第一时间教务处,上报内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及联系方法、所患疾病、发病日期、诊断单位。

2、教工发生传染病,学科或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报教务处,上报内容同1。

3、学校方在接到上报疫情后在第一时间上报疾控中心,根据要求采取相应措施。

4、传染病患者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实施办法》进行隔离治疗,传染期内不得复课复工。

5、对于班级或科室内发生疑似传染病的,班主任、部门负责人在第一时间报教务处,经查确有传染病可能的,同3进行处理。

6、对于瞒报,谎报,漏报,迟报及其他人为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相关法律及规定有关责任人将被经济处罚、行政处分及追究有关法律责任。

(一)报告病种

1、法定报告的甲类和按照甲类控制的乙类传染病。

学校内发现甲类(霍乱、鼠疫)传染病疑似或确诊的散发病例,乙类传染病中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炭疽疑似或确诊散发病例。

2、法定报告的乙、丙类传染病。

(1)呼吸道传染病。学校内在疾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生麻疹2例及以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3例及以上,丙类传染病中流行性感冒、风疹、流行性腮腺炎10例以上。

(2)肠道传染病。学校内在疾病最长潜伏期内发生急性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5例及以上、痢疾及丙类肠道传染病10例及以上。

3、非法定报告的传染病。学校班级内出现集聚性水痘、手足口病等非法定传染病病人以及集聚性不明原因疾病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4、发热事件。

同一班级内在1天或3天之内突然出现有3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头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人应向学校保健教师报告;同一学校内在1天或3天之内突然出现有5例以上的体温大于38度,并伴有痛、咽痛、肌肉酸痛等类流感症状的病人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5、食源性疾病学校在短期内发生因食品原因引起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有发热症状的病人10例及以上,应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报告。

(二)报告要求

1、学校校长、老师以及教育行政部门分管领导为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责任人。学校指定专人负责传染病疫情报告,应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和传染病报告登记簿,加强对师生健康情况晨检或巡查,及时发现传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及时报告。

2、学校师生中一旦发现有上述情况的,学校保健教师应做好学校传染病病人登记,在第一时间内以电话和网络形式报区教育局办公室或体卫科艺科,同时报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发现学校内上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集体性发热事件和水痘、手足口病等非法定传染病暴发疫情应立即电话向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做好新续发病人的动态报告。

三、传染病预防

1、学校应认真执行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生法等有关法律规定,做好对新生的预防接种凭证入学,配合镇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所在地的卫生服务中心做好相关疫苗免疫接种、传染病监测等工作。

2、学校每年应拨出一定比例的传染病预防控制专项经费,用于学校肠道、呼吸道传染病暴发疫情的应急预防控制,包括应急药物储备、疫苗储备、消毒药械以及现场疫情控制等。

3、每年组织对校内从事饮食、饮水、保育行业人员定期体检,发现属法律规定的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及时调离岗位。

4、加强对学校内食堂卫生工作管理,建立规范工作制度,防止食品在加工制作过程中交叉污染。做好师生饮水卫生、确保提供师生安全、卫生、合格的食品与饮用水。做好校内粪便管理和苍蝇、蚊虫

等媒介昆虫消杀灭工作。

5、做好对学生健康查检和巡查,进行健康知识和传染病预防的

健康教育。

四、传染病疫情调查处理

篇5

【关键词】 传染病;疾病爆发流行;流行病学研究;学生保健服务

【中图分类号】 R 179 G 478.2 R 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00-9817(2007)10-0951-02

做好学校传染病疫情管理,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掌握学校传染病 爆发疫情流行趋势,提高学校对传染病疫情控制的认识,切实做好学校传染病的预防与控 制工作,现将2004-2006年广西校园内发生的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特征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分 析广西 壮族自治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调查处理的2004-2006年传染病爆发疫情,包括完整的初 次、进程、结案报告。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和Excel 2003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总体情况 广西2004-2006年发生在校园内的传染病爆发疫情179起,报 告发病10 123 例,无死亡病例,波及人口153 441人,罹患率为6.60%。其中2004年报 道33起,占 传染病总爆发起数的62.26%,发病2 955例,罹患率为13.08%;2005年报道48起,占传染 病总爆发起数的75.00%,发病2 755例,罹患率为4.02%;2006年报道98起,占传染病总 爆发起数的83.76 %,发病4 413例,罹患率为7.09%。

2.2 分布特征 2004-2006年报告的179起传染病爆发疫情中,发生在乡镇的 分 别为20,34,76起,分别占总爆发起数的11.17%,18.99%,42.46%;市区为9,2,1 4起;县区为3,5 ,3起;农村为1,7,5起。每月均有爆发事件报告,2,8月均只有2起事件报告,6月报告5 起。报告事 件数较多的月份为11,3,4月,报告病例数以11月(1 857例)、12月(1 357例)、4月 (1 145例)最多。见表1。传染病爆发疫情以乡村中小学为主。2004年乡中学占33.33%(11 /33),乡小学占27.27%(9/33);2005年乡中学占22.92%(11/48),乡小学占45.83% (22/48);2006年乡中学占21.43%(21/98),乡小学占51.02%(50/98)。见表2。

2.3 报告病种 按法定传染病分类,无甲类事件报告;乙类传染病报告4种 (甲肝、细菌性痢疾、副伤寒、麻疹)39起,占总事件起数的21.79%(39/179),报告发病 1 414例;丙类传染病报告5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其 他感染性腹泻 )99起,占总事件起数的55.31%(99/179),报告发病5 978例;其他传染病报告1种(水 痘)41起,占总事件起数的22.91%,报告发病1 483例。发生事件较多的前5位传染病为流 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细菌性痢疾、甲型副伤寒。见表3。

呼吸道传染病5种,爆发疫情134起,占74.85%,报告发病6 413例;肠道传染病4种,爆 发疫情44起(经水传播22起,占54.55%;经食物传播5起,占11.36%;经生活接触传播2 起,占4.55%;混合途径传播13起,占29.55%),占24.58%,报告发病3 659例;其他途 径传播1起,占0.56%,报告发病51例。

3 讨论

广西校园内传染病爆发事件逐年增多,事件主要集中在乡村中小学,表明农村学校突发公共 卫生问题仍然是目前学校卫生工作的重点,与丁胜非等[1]报道相似。呼吸道传染 病 为学校内主要爆发疾病,最常见爆发的传染病为流行性感冒、水痘、流行性腮腺炎和麻疹。 因此,应加大校园内呼吸道传染病防治的力度。在肠道传染病爆发事件中,水传播为主要途 径,以细菌性痢疾、甲型副伤寒、其他感染性腹泻为主要爆发疾病。因此,学校饮用水的管 理和监测力度亟需加强。每年3-4月和10-12月为传染病爆发季节,根据这一特点,在疾病 流行季节前期要制定行之有效的控制措施,把传染病爆发疫情造成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学校传染病爆发事件的逐年上升由多种因素造成,如部分学校卫生人员和设备不足、环境卫 生及食堂卫生状况欠佳、饮水系统未达到卫生要求等,依然是学校卫生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食堂卫生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卫生知识缺乏也是原因之一,部分学校寝室、教室拥挤,通风 不良,与相关报道[2]基本一致。学校是传染病疫情发生的重要场所,预防和控制 学校 传染病爆发事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1)学校加强对《传染病防治法》、《食品卫 生法》、《学校和幼托机构传染病疫情报告工作规范》(试行)等知识的学习,强化学校管 理人员和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加强校医队伍的建设以及学校基础卫生设施的建设,切实改 善广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条件。(2)加强学校经常性卫生监督工作,促进学校卫生工作走 向法制化轨道。(3)加强各级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和教育部门以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爆 发疫情处理的重视程度,各地应明确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在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 责任,实行行政责任追究制度。各级领导应按照有关规定,根据疫情的不同级别,指挥疫情 处理和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关系,这是有效控制疫情的根本保证[3]。(4) 加强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构建学校卫生工作的网络体系,使之与疫情网络相通 相连,提高疫情报告的敏感性。

4 参考文献

[1] 丁胜非,陈碧云,段红英,等.湖南省2004-2005年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流行病学 特征.实用预防医学,2006,13(3):654-655.

[2] 谭春梅,董柏青,梁少伶,等.2002-2004广西重大传染病流行病学特点分析.广西预 防医学,2005,11(3):136-139.

[3] 林枚,董柏青,龚健,等,影响学校细菌性肠道传染病爆发疫情流行时间的多因素 分析.中国热带医学,2006,6(1):25-27.

篇6

一、高度重视,精心部署。接到局党委的抗灾救灾通知后,院领导高度重视,立即召开会议,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的抗灾救灾工作领导小组,并抽调精兵强将共10人组成抗灾救灾卫生服务队,同时要求全院干部职工提高思想认识,把当前的抗旱救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来抓。

二、深入开展调查,全面掌握当前农村旱情。动员会结束后,第十队就赶赴xx县各乡镇,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角和中小学校、农户家中,通过“问、察、访、听”全面了解乡情、校情、村情、旱情和学校师生、群众的生产生活情况,传达各级党委政府当前的抗旱救灾政策措施,为当地群众加油鼓劲,增强民众抗灾救灾信心。公务员之家

三、积极开展工作,大力宣传生产生活自救。每到一处,服务队最关心的就是当地群众有没有饮用水、饮用水是否安全的问题。进校舍、走村入户宣传有关饮用水安全知识、疾病预防控制特别是肠道传染病预防知识,并对一些存在饮用水安全隐患的学校、群众发放了饮用水消毒剂,要求当地学校师生和老百姓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提高安全防范意识,杜绝喝生水,杜绝食用不干净食物,严格饮用水、餐具消毒措施。在一些人员集中的集镇,服务队不顾路途劳累,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紧张的义诊、宣传工作中,在集镇开展健康咨询、送医送药的医疗救助活动,吸引了前来赶场的众多农民朋友,许多老人前来咨询,服务队重点向群众宣传了天气干燥容易引发的上呼吸道疾病和肠道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知识,并耐心解答就诊群众关于防病治病的各种咨询。卫生服务队热情周到的服务,专家们耐心细致的解答,让当地老百姓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尤其是老年人、妇女们和儿童们对这次活动的开展连连叫好。

四、工作成果。截止3月15日,卫生服务队走遍了xx县所有8个乡(镇),为400多名老百姓义诊和开展疾病预防知识咨询、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11000份,展出展板12块次,免费为老百姓发放价值19764.00元的药品和消毒剂。医院还组织全体干部职工进行抗旱救灾捐款5590.00元。

篇7

关键词:手足口病;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069-01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大多数患者症状轻微,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者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鉴于该病的传染性强,发病率高等特点,下面谈谈有关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

1手足口病概述

手足口病流行无明显的地区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多见,冬季的发病较为少见。该病流行期间,可发生幼儿园和托儿所集体感染和家庭聚集发病现象。肠道病毒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

人是肠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肠道病毒主要经口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经水或食物传播尚不明确。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造成手足口病传播。人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后均可获得特异性免疫力,持续时间尚不明确。病毒的各型间无交叉免疫。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但以小于三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2手足口病防控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多数传染源难以控制。手足口病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均为手足口病的传染源,在流行过程中隐性感染者比显性发病者多百倍以上。轻型患儿家长往往忽视就诊和治疗采取隔离措施。这些均使手足口病传染源难以控制。

2.2健康教育宣传较少。现有的预防措施中,虽对于儿童家长和幼托机构均有明确的建议,但相关的健康教育形式不够生动,宣传力度不足,使得家长和老师对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认识不够。调查发现,大多数家长以及少数幼托机构和学校人员对手足口病了解不深,式有不必要的恐慌心理,或对病情掉以轻心,或对预防控制措施不甚了解,甚至发现有学校有关闭门窗,采取浓醋熏蒸消毒的现象。

2.3监管力度不够。由于疾控部门对幼托机构及学校的监管权力有限,尽管已提出防控措施建议,但部分单位未重视,使得晨检登记管理不规范,晨检工作流于形式,消毒程序也欠规范。

2.4未开设独立的手足口病诊疗区域。许多地方的医院均未开设专门的手足口病诊区。医院尤其是大型医院,由于儿科就诊人数相对较多,加之陪护人员也多,极易造成手足口病在医院内的交叉感染。

3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措施

3.1针对手足口病传染源的不同,进行防控教育,提高防控意识:通过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提高社区人群对传染源的认识和鉴别,特别是提醒小学、幼儿园老师及家长及时发现传染源,及时隔离治疗传染源。这在手足口病防治:作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向幼儿家长、托幼机构、中小学的教师介绍手足口病的防控知识和措施,使他们了解熟悉,并不断强化对儿童集中场所的依法管理,是卫生人员的应尽义务。

3.1.1对于个人的预防教育措施。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儿童;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居家治疗的儿童,不要接触其他儿童,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3.1.2对于托幼机构及小学等集体单位的预防控制教育措施。手足口病流行季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时,工作人员应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每日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面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教育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的习惯;每日进行晨检,发现可疑患儿时,要对患儿采取及时送诊、居家休息的措施;对患儿所用的物品要立即进行消毒处理。

3.2医疗机构的预防控制措施

3.2.1加强预检和分诊工作。疾病流行期间,医院应实行预检分诊,并专辟诊室接诊疑似手足口病人,引导发热出疹患儿到专门诊室就诊,候诊及就诊等区域应增加清洁消毒频次,室内清扫时应采用湿式清洁方式;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每一位病人后,均应认真洗手或对双手消毒;诊疗、护理病人过程中所使用的非一次性的仪器、物品等要擦拭消毒;同一间病房内不应收治其他非肠道病毒感染的患儿。重症患儿应单独隔离治疗;对住院患儿使用过的病床及桌椅等设施和物品必须消毒后才能继续使用;患儿的呼吸道分泌物和粪便及其污染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医疗机构发现手足口患者增多或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死亡病例时,要立即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机构报告。

3.2.2及时进行日常监测与报告。手足口病的检测工作要加强,要分析疫情并将防御手段及时制定出来。要检测出EV71病毒流行病原的型别,把病毒基因、致命性的主要关系的主要关系区分清楚,掌握手足口病的预防手段。要根据《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对其网络报道要在一日以内做好。若爆发流行疾病,应依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其他相关要求,向全社会及时发出信息报告。

3.2.3做好专业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各地应对医疗机构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人员进行手足口病防治技术培训。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依法开展对辖区内医疗机构手足口病防治工作的指导和考核。

4结束语

防重于治,防控部门要从健康教育的角度去提高人们对手足口病的防控意识,及时了解手足口病的疫情或发病动态,做到早发现、早防控、早治疗,就能够取控制好该病的发病疫情,将危险降到最低。

参考文献

[1]张立群.手足口病病因及防治 [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年05期

[2]杜玮.手足口病的防治[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1年05期

篇8

1 对氟与方法

1.1 对象

抽样选择本区海滨街道、友谊街道各1所小学、大场镇、杨行镇各1所民工子弟学校1~5年级学生作为干预组;选择上述地区学生人数相近、学校环境卫生设施相仿的1所同类学校1-5年级学生作为对照组。干预组原有2457人,对照组原有2257人,因观察期间对照组1所民工学校关停拆迁,考虑到样本的均衡性,干预组中相应剔除同地区1所民工学校,因此,干预组实有调查对象1708人,对照组实有调查对象1626人。

1.2 方法

调查内容包括腹泻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腹泻发病情况以及学校饮食、饮水等内容。调查方法采用①问卷调查:抽样选取3个地区干预组和对照组三年级学生进行腹泻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的问卷调查。干预组于干预前、后进行2次调查,对照组同步开展调查。干预组中312人参加干预前问卷调查,306人参加了干预后调查。对照组中262人参加第1次问卷调查,232人参加了第2次调查。调查由经过培训的相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防疫医师上门进行,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10%的对象进行质控调查,质控调查符合率为98%。问卷调查结束,资料录入电脑建立数据库。数据分析用SPSS13.0软件,用X2检验。②腹泻发病情况调查:按WHO腹泻病标准:“24h内连续大便3次及以上,大便性状改变者”确定为病人,列入病例统计。在学校中均建立腹泻专册登记,由学校卫生老师对学生腹泻发病情况进行调查和登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落实专人负责干预组学校,2004年5~11月份观察期内,通过每月1次健康教育讲座(或放录象、发放宣传资料、发告家长书、召开家长会)等形式,对干预组所有学生进行腹泻疾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以及个人不良卫生行为的干预;每月1次对食堂卫生、消毒、生菜进货和加工等各环节进行重点指导,对饮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在腹泻高发季节(5~11月)每季度1次对从业人员进行肛拭采样,每月1次对食堂操作环节进行采样开展肠道常见多菌种检验,发现从业人员带菌及时调离工作岗位,环节阳性及时指导学校落实各项干预措施。观察期间,对照组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2 结果

2.1 危险因素监测和干预控制

2004年5~11月份观察期内,对干预组学校从业人员和食堂操作环节(从业人员双手、砧板、盛器、菜刀、门把手以及苍蝇等)采样开展肠道常见多菌种检测。对3所干预组学校9名饮食从业人员肛拭采样3次,采集肛拭标本27件,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1件,阳性率为3.70%;对食堂操作环节采样5次、采集样品计125件,其中检出大肠杆菌阳性1件,阳性率为0.80%。对检测中发现的1名从业人员带菌者及时调离原工作岗位,针对食堂操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强了预防性消毒措施的有效落实。

2.2 两组干预前后腹泻病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比较

表1显示,干预组对腹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腹泻的主要措施知晓率在自身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变化,而对引起腹泻的病原体以及腹泻的病因的知晓率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有关腹泻预防知识知晓率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第2次调查,干预组对在外就餐是否考虑食品卫生的正确态度在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变化,对健康教育重要性认识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与家人谈论饮食卫生重要性、及时到医院就医百分率均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各项有关腹泻预防态度上差异均无显著性。通过健康教育,干预组在预防腹泻的行为方面有明显改变,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到个体摊点就餐、不喝生水等正确行为的比例明显升高,与自身比较及组间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干预组学校晨检措施的落实也有了明显提高,在干预前、后和组间比较中均有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第2次调查前后晨检措施的落实也有了提高,也有显著性差异。

2.3 腹泻控制效果

2004年5―11月份观察期内,干预组登记腹泻病例15例,罹患率为8.75%o,对照组登记腹泻病例28例,罹患率为17.22%,干预组腹泻罹患率低于对照组,两组人群腹泻发病差异有显著性(X2=4.78,P

3 讨论

大量调查显示,不洁饮食饮水,不良的个人卫生习惯,缺乏良好的卫生防病意识和生活环境卫生状况差是引起腹泻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目前预防儿童腹泻病缺乏特异性手段和方法,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是控制腹泻病的有效手段。本次调查通过多种形式对干预组进行腹泻疾病预防知识的健康教育宣传,对干预组涉及学生饮食、饮水等各环节以及个人不良的卫生行为进行干预,取得了一定效果。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在腹泻预防知识、态度和行为改变方面普遍有所提高,其中对腹泻主要传播途径和预防腹泻的主要措施的正确认识、在外就餐考虑食品安全、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到个体摊点就餐、不喝生水、学校加强晨检措施的落实等方面干预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儿童腹泻是常见病、多发病,在预防上缺乏特异性的手段和方法,儿童腹泻病发病率高与缺乏基本的卫生防病意识、不良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密切相关。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健康、知识积累和行为确立的关键时期,大量的观察显示,通过卫生健康教育,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可以明显地降低儿童腹泻病的发病,是控制腹泻病发生的重要手段。本次观察结合健康教育、行为干预和对学校内可能引发腹泻疾病的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和控制,对预防和控制儿童腹泻发病起到了一定效果,印证了健康教育和危险因素干预是预防和控制腹泻病行之有效的手段,同时也为今后在我区儿童青少年中进一步推广实施该项策略提供了依据。

篇9

关键词:手足口病;疫情分析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儿童急性传染病, 1957年开始有本病的报道,1981年我国出现首例病例,2008年病例数急剧爆发,死亡数居丙类传染病之首,卫生部将其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为了解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为日后疫情防控进行指导性管理,现对我县2012年手足口病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疫情数据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统计局人口年度统计资料,实验室检测结果来源于盐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2方法 利用EXCEL2003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2结果

2.1疫情概况 2012年全县共报告手足口病353例,报告发病率43.89/10万,占全年各类法定传染病报告总数的25.78%。其中临床诊断病例331例,实验室诊断病例22例;轻症病例349例,重症病例4例,无死亡病例。

2.2地区分布 全县12个乡镇均有病例报告,发病数排在前三位的是近湖镇133例(占37.68%)、上冈镇50例(14.16%)、庆丰镇29例(占8.22%)。病例呈散在分布,无暴发疫情和聚集性病例。

2.3时间分布 全年每月均有病例报告, 3-7月份为发病高峰,报告病例260例(占73.65%),其中5月份病例数最多,85例(占24.08%),1月份还呈现一个发病次高峰,报告病例为53例(占15.01%),8月以后疫情趋于平稳。见图1。

2.4人群分布 ,病例主要集中在0-5岁组,共报告病例339例(占96.03%);发病年龄最小6个月,最大11岁;男性病例236例,女性病例117例,男女比为2.02:1;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报告病例数为337例(占95.47%),幼托儿童13例(占3.68%),学生3例(占0.85%)。见表1。

表1 2012年建湖县手足口病发病年龄分布

2.5病原学检测 全县共送检47例病例标本(标本为咽拭子、肛拭子)到盐城市疾控中心检测,其中肠道病毒71型(EV71)阳性17例(占36.17%),柯萨奇A组16型(CoxA16)阳性5例(占10.64%),阴性25例(占53.19%)。对4例重症病例采样检测,检验结果EV71阳性2例,阴性2例。

3讨论

资料分析显示,2012年建湖县手足口病疫情在时间分布上出现大小双峰波型,与国内一些报道不一致[1],,3-7月份为全年的发病高峰,1月份出现次高峰原因是上年12月份冬季高峰的延续,8月以后疫情趋于平稳,未出现秋冬季高峰,这可能与各年的气候因素有关。病原学检测结果显示,我县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病原体是EV71型病毒(17/47)和CoxA16型病毒(5/47),两者比为3.40:1,这与其他报道相一致[2],无其他肠道病毒感染,且4例重症病例中有2例EV71型病毒阳性。年龄分布主要为6岁以下儿童,占96.03%,尤其集中在1-4岁,占83.85%,可能与该年龄段儿童抵抗力低、卫生意识差有关。职业分布以散居儿童为主,占95.47%,幼托儿童只占3.68%,与其他报道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不一致[3],原因可能是上报医生报告时填写不规范、不准确造成的,因为4岁以上儿童大部分均已入托入学,因此,需进一步加强疫情报告的规范性和准确性。男性明显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02:1,可能与男孩天性好动,活动范围较大,增加了感染机会[4] 有关。病例分布于全县各镇,近湖镇为疾病高发地区,可能与该镇为县城所在地,人口密集,人口流动性大,卫生条件差有关。

根据我县手足口病的流行时间、地区、人群的分布特点,采取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加强疫情监测,做好6岁以下以散居儿童、托幼机构儿童为主要人群,医疗机构、托幼机构和城镇外来人群聚居地为重点地区的手足口病的防控工作。散童高发与环境有关,散居儿童活动范围大,在该病流行期间,尽量少到人口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被传染机会。对于托幼机构,教室和宿舍每天通风2个小时,儿童用具和玩具定期清洗消毒;定期开展手足口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儿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杜绝病从口入;做好因病缺课登记和晨检工作,发现可疑病例立即送诊。由于手足口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多,儿童普遍易感,至今尚无疫苗可预防,因此,必须加强健康教育,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普及手足口病防病知识,形成人人参与防控的氛围,有效遏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蔓延。

参考文献:

[1]王彦霞,许汴利,陈豪敏,等.河南省2008-2010年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病原学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8):761-762.

[2]蒋庭魁,王臻,陈慧萍,等.浙江省2008-2009年手足口病疫情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11,23(2):23-26.

篇10

一、各街道、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登革热等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针对本地区发生传染病流行的危险因素和重点问题,周密部署,制定预案,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各单位之间要加强沟通与协调,切实形成部门间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二、各街道、各部门要广泛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进一步加大环境卫生的整治力度,清理病媒生物的孳生环境,做好改水改厕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近期,我区将在辖区范围内开展“五清一消杀”环境卫生整治活动,即“清垃圾、清厕所、清沟河塘、清洁街巷、清摊点、一消杀”,以全面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有效预防疫病的发生。各街道、各单位要按责任范围,切实做好盲流窝点的清理工作;城管、环卫部门要积极配合各街道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商、城管执法要组织专项清理行动,加大对流动摊贩的清理力度。

三、各街道、各社区居委会、工业片区要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宣传活动,特别要引导市民群众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保持室内通风的良好个人卫生生活习惯。全面科学地宣传和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提高人民群众的自我防护意识。

四、辖区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要切实加强学生儿童的卫生防病工作,特别是以手足口病为主的春夏季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晨检制度,确保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教育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辖区各中小学和托幼机构的督促检查和指导。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认真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关于加强手足口病等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防控工作的通知》、《转发关于印发〈肠道病毒(EV71)感染诊疗指南(08年版)的通知》的精神,开展传染病防治专业人员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和医疗技术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发现和报告手足口病、人禽流感等传染病的能力及预防控制、临床诊断和救治水平。

六、卫生监督部门要加强对食品、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卫生的专项整治工作,落实餐饮业和饮用水的卫生监管措施,有针对性地对餐饮业、饮用水和公共场所开展卫生监督检查,防止食物中毒和食源性疾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