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范文

时间:2024-04-12 17:54: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教师的素养

篇1

一、教师应该有全新的教育理念。

高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语文教师应该认识到语文课程目标是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心智健康的人才。新课程目标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只有转变了教育理念,才会不断地学习,才能改变自己的教学习惯,完成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角色的转变。

二.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高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对于本学科的常识、原理、方法、规则等有着纯熟的理解和认识,还要对其他学科的基本原理、主要内容有一定的涉猎,要避免固步自封。当然我们不苛求每一位教师成为全才,可以教授任何一门课程,而是要求教师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形成和发展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能力,提升综合素养,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师要具备较高专业的知识水平,能够让学生从自己的教学活动中获得较多的语文知识。要做这样一个“六一居士”:一笔好字,一口普通话,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佳作,一手好文章,一颗永远年青的心。教师具备课程的专业知识还不够,还要有学科全局观念,树立通才意识,打通交叉学科甚至不同学科间的经脉,使学生主体内蕴藏的资源在与其他学科资源的特定联系中产生碰撞、交流和融合。教师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 课程论 、教学论等各方面的专业知识。打铁还须自身硬,腹有诗书气自华。专业知识基础厚实了,在面对多样性的必修选修教材时才会取舍增减游刃有余。

三.教师要不断提升文学素养 。

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形成文学素养是理所当然的,而语文教师提升其文学素养的意义在于服务教学,提升教学效果,更好地引导学生。

新课标下,语文教师的工作目标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改变以往单纯的工具性知识讲述和传授,把性情陶冶、价值引导、审美培养等方面的内容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往高中语文教师把提高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工作目标,每天忙于应付各种考试、检查和复习,对于本属于自己特色的文学素养则无暇顾及。当前的新课标提出教师需要把文学素养作为培养学生的主要目标,教师的专业素养发展方向也应随之转变。

从语文学科的教学角度来讲,教师的文学素养提升对学生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教师只有拥有一眼清泉,才能够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溪流。因此,提升文学素养乃是语文教师的本职工作需要。一个语文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专业素养,才能将教学引领到行云流水般的化境,才能将古人“传道授业解惑”的理想活化为“生动感悟砺行”的心灵撞击与熏陶。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

教师首先要博采众长,独树一帜。在教学上要知道你的同行都在干些什么,你的学科前辈走到了哪里,你才能沿着他们的路继续走下去。不管你学了多少种教学思想或者教学方法,都不顶用,你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语文教师要因时而动,讲究教学策略,打破旧有的固定教法,形成鲜活开放的教学特色或风格。在课堂上,依据教学目标或重点难点,积极寻找其突破口,如“迂回战术,背景破题法,欲擒故纵法”等。

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 古文素养 误区 对策

历年来,古文教学“高投入低产出”现状一直为大家所诟病。专家们普遍认为一线教师古文学养不足,不能满足高中古文教学需要。教师们认为学生古文基础薄弱,初高中衔接失当,难以取得成效;家长们认为古文学习很重要,在学校没学好,可以在课外辅导班补足。这种三方都不满的趋势愈演愈烈,矛盾焦点全部集中在一线教师的古文教学能力上。

一、高中语文老师古文素养的定义及内容

(一)什么是古文素养。

胡明德认为:“关于语文素养的定义,学界至今没有统一说法……教师素养是教师在固定期限内,在自己教育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知识水平、教学能力及道德修养等。”古文素养就是高中语文老师为了适应教学工作和教学研究必须具备的古代文学素质和修养。

(二)古文素养包括哪些内容。

具体内容大致可以确定为教授高中古文必备的古代文学的语法知识、古代文学常识、基本古代文论知识和相应文化知识储备,以及新课改过程中需要的古代文学教学新方法和新设备的使用技能。

二、高中语文老师在提高古文素养方面陷入的误区

陈大维指出:“中学语文教师古文修养的缺失恐怕主要不在古代语文知识方面,即使有所不足……(而)主要是文论修养和文化知识储备不足。”

(一)知识储备层面的误区:一头扎入浩瀚古文书海难以自拔。

黄山谷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便面目可憎,语言无味。”为弥补自身古文知识不足,笔者确定如下阅读书目(节选):《中国文学发展史》、《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诗经选》、《楚辞选》、《汉魏六朝诗选》。这批书选本精良,涉及面广,博大精深。高中语文老师如能好好加以研读,假以时日,就一定能有效提高自身古文修养。

很快问题接踵而至。首先是这些优良选本大多是权威古本,一般收藏在各大名校图书馆内,市面上很难买到;其次,这些书古奥精深,若非一番艰辛仔细地研读,一时之间很难消化。看来,仅凭普通一线老师的满腔热情和一己之力是很难完成这个打牢古文素养基础的重任的。

对策:

1.以教学组为单位,设立阅读古文典籍兴趣小组,重新确立书目,动手搜集所需书籍;

2.以定期活动检查阅读进度和交流阅读经验,分享学习心得,撰写学习笔记或者论文;

3.在老中青各年龄层教师中,通过定期听课,积极促成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局面的形成。

(二)技术运用层面的误区: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设备,忽视教学规律。

毋庸赘言,古文教学得益于多媒体技术的地方很多,如讲白居易的以乐抒情的千古名作《琵琶行》,不少教师都会选用音乐辅助教学。课前可选用《高山流水》调动气氛,课中选用林海的《琵琶语》创设情境,进而辅用《十面埋伏》展现琵琶乐之精妙,最后用林海的《渡红尘》揭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人类共同情感主题。这样的多媒体使用可以说和课堂教学相映成趣、浑然一体,实在是妙不可言。

一旦遇到苏轼《赤壁赋》这样的情理佳作,多媒体技术就有点“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了。笔者见过有老师选用多媒体讲解这篇需要耗费三课时的重点课文,该课件共使用50张课件,数量不算多,课时安排紧凑,内容详略得当。细看多媒体使用,并没有出彩之处:除了音频朗读和图片展示(共计7张幻灯片,仅占总数的14%)利用到多媒体之外,其他部分(80%以上)多为课文知识点归纳,多媒体和课堂教学的结合使用状况极其不理想,不值得提倡。这正是很大一部分古文教学面临的困境:费时费力不讨好。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鼓励使用多媒体,绝不滥用。可以锦上添花,但绝不多多益善。

2.遵循古文教学客观规律,同时不断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

(三)理论实践层面的误区:轻视文言语法教学,偏重人文精神培养。

初中生学古文几乎不讲语法,以至于并没有形成一套完备的文言文语法体系,到了高中,尤其是高一,马上要求他们能读懂浅易文言文,实际情况是很多同学连“主谓宾定状补”是什么都分不清。

广大一线教师的普遍认识就是“得语法者得天下”,教学实践中分别做出不同调整:很多教师不惜放慢教学进度,用8~10个课时疏通这些语法知识,以期学生迅速获得高中古文教学必需的语法知识;更多教师则是顺应课时安排,将语法知识零零散散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以期学生能缓慢学习这类必备的语法知识,然后形成自己的体系。这种与“《考纲》精神”多少有点相悖的“灵活处理”,实属无奈。

笔者认为,“文”“言”之争在初高中教学中实在是大可不必的,应该回归到“言”为“文”之基础,“文”为“言”之升华的轨道上,这才是高中生学好高中文言文的不二法门。

对策:

1.高一教师讲授古文之前,务必统一安排学生学习文言文相关专题语法知识;

2.授课内容、课时和相关练习由高一教研组研究统一部署,以期达到“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与笔者有共识的广大普通高中教师在提高自身古文修养时,一定要极力避免上述三种误区,从知识储备、技术运用和理论实践三个层面上参照建议执行,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师 基本素养 提高方法

一、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

语文教师通晓语文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了解学科的研究成果,更要了解相关的学科知识,如历史学、地理学、美学、音乐以及理科的一般知识。谙习诸子百家,略通天文地理,他既是专家,又是杂家,这样才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游刃有余。笔者以为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可分为四层,最基层的是不可缺少的生活和普级教育知识,这类知识是一切人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它是干一切工作,学习一切专业的基础,这一类知识是非专业的普通知识。社会上每个人知识无论多么渊博,多么艰深,曾垒起多么高、多么尖的知识宝塔,它都是离不开这个坚实的基础。第二层知识是熟悉社会科学和其它百科知识。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初中语文《不钟山记》涉及到地理学,讲霍金涉及到物理学,讲《琵琶行》涉及到音乐等等,只有熟悉了这一层知识,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灵活自如。第三层知识是和语文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它能提高人们的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和指导。最后一层知识是教师知识结构的金顶——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它是任何一个教师从师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知识储备。

语文老师还需有一定的语文教科研能力。教师还应是研究者,教师角色的转变要求教师更加注重教法的研究,这要求教师由凭经验转变为凭借科学,才能完成由“教师匠”、“语文师傅”向“学者型教师”、“专家型教师”的转变,才能不断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有现代的语文教育理念

初中语文新课标认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认真研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研究自己的教学对象,从新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老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指导者,要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转变为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中心,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尊重学生人格,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注重学生的体验过程,不仅仅在课堂宣读教参中的参考答案,要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语文教师的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共同参与、平等对待、加强合作。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三、要有创新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认为“应创造性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策略”,要注意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新课标将创新教育摆在了突出地位。很难想象,一个因循守旧的语文教师能培养出很有创新意识的学生。为适应课程的需要,语文教师要在教育观念上创新,要根据时代要求,除旧布新,用新的思索新的方法来从事教改活动。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均源于“疑问”可以说,质疑是开启创新的一把钥匙。面对新的挑战,语文教师的创新主要表现在教师要有课程意识,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要学生指导探究性学习,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要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四、要有较强教育教学的管理能力

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一定要善于管理。语文教学工作本身就是一种管理工作,语文教师就是教学管理人员,语文教师的管理就是实现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自动化管理。语文教师在提高自己教学管理能力的过程中,要善于解剖自己,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发挥特长,学会倾听,学会调控。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平等互助的教学情境,在真正了解学生个性和特长、爱好和要求基础上,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比如针对不同的学生设计不同的目标,布置不同的练习,采用不同的教法,在教法上采用启发式、自由讨论式,综合研究等多种方法,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要有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篇4

小学语文学科,由于其基础性、工具性特质,课堂教学的效率,不同于其它学科来得明显,它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立足课堂,从语文启蒙教育的基础抓起,切实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综合能力,熏陶母语情感,为他们的人生奠基。立身课改前沿的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

一、灵敏的专业感觉

实施“高效课堂”的关键因素是教师,在高效的语文课堂上,能让祖国的语言文字润泽学生的心田,首要的条件是语文教师要有灵敏的专业感觉。

1、专业价值感 “桃李满天下”是每一个教师的价值感。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教会孩子能读写生字、生词,会流利朗读课文,会练习口语训练,会写作文……那么简单,老师们是在平凡的岗位上振兴着祖国的母语事业,让更多的未来建设者,真正领悟祖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捧起教科书,就是肩负着沉甸甸的历史的重任。当我们向孩子们演讲着教科书中的人文精神,用高尚的道德情操熏陶着学生时,为的是培养未来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当我们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工整地书写汉字,一边是在传承着祖国的古老文化,一边又是在教孩子们做堂堂正正的中国人;我们一遍又一遍地引导孩子们边读边想,读中思、读中悟,是在把孩子们引进思维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我们带领孩子们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是在把学生带入明天的“试验场”,培养他们适应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

走进平凡的课堂,每位教师应有“我骄傲,我自豪”,因为我是小学语文教学工作者的自豪感。有了这一荣誉感,就能够怀揣着崇高的理想,坚定着无悔的信念,爱岗敬业,甘守清贫,乐此不疲地奋斗一生。

2、专业激情感 一名小学语文老师,要能让更多的孩子爱上你的课,除了教学技艺高超外,还要有对语文课堂有饱满的情感和旺盛的精力。课堂上,教师是学生的“偶像”,一个手势,一颦、一笑,都浸透着教者对课堂的感情,对学生的深情。“一句深情的表白”会使孩子们动情地随教者进入喜怒哀乐的情境中。试想一个没有感情的老师,怎么可能将冰心的“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那种博爱传递给孩子们。就不能将《爱如茉莉》的那份浓浓的亲情在课堂中绚染。诚然,教师并非生活在真空中,来自工作、生活、社会各方面的压力自然会影响着他们的情感,但走进课堂,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目光,此时的我们已属于这神圣的课堂。专业激情感是一个教育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情怀和职业道德素质的体现。

3、专业气质感 一个有志从事语文教学的老师,他们的气质主要表现为:有高尚的师德,有热爱语文教学的情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有渊博的知识,有熟练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博爱的情怀,能善于培养学生倾听、说话、朗读、写作、观察和文化拓展等方面能力,爱好广泛,举止大方,有亲和感。

二、智慧的专业设计

语文课堂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效果。“高效课堂”的专业设计它应建筑在减负增效,让学生在主体地位中学会学习,学会运用的基础之上,无疑它设计的内容、形式,体现着新一轮课改的理念。体现着“高效课堂”的特色。要让课堂高效体现在教学的每个流程中,要在“精”、“简”、“新”、“实”、“活”上下功夫。

1、钻研教材求“精” 高效语文课堂应抓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放,通过能力渗透人文性。怎样有机地将文本中的能力要求转化成实际的达成目标,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真正吃透教材,教师在钻研教材时力求做到:(1)研究学生,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需求、学习情感等具体特点,教师要心中有数;(2)研读教材,教者要熟悉小学语文课标中的总目标,各年级的教学目标,教材中的各单元教学目标,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及它们之间的的联系,疏理出清晰的知识体系,便于目标定位准确;(3)研读文本。文本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升语文能力的凭借,教者要努力探寻科学、合理的语文学习的切入点,真正把握文本的能力要求,把握课内知识点与课外链接知识点间关系。(4)要研读教法,做到教法为学法服务,首要的是掌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备好“导案”和“学案”,在掌握学生“课前预习”完成的情况后,根据学生的需求,探讨因地制宜的教法与学法,力求让每个学生学有所得,不给学生煮“夹生饭”。

2、目标设计求“简” 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协调发展。但就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堂课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切实的课时目标,让学生一课一得。直接地说,就是要让学生获得一个知识,掌握一种方法,培养一种情感。将课本中的教学要求细化到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点,力求教学目标简单、明了,不含糊其词,不求大而全,力求步步到位。课前向同学们公布教学目标,课堂结束前检查目标达成度。

3、教学过程求“新” 教学过程的设计能否给学生以全新的感觉,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必须时刻遵循着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这一训练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小学语文课堂创新的主要途径有:(1)从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中创新,由老师“包”堂,变为老师点拨,学生自主探究。(2)从其他学科教学方法中创新,选择并整合小学社会学科、自然学科、艺体学科,以及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方法。浙江有位教师将江苏邱学华老师的数学“尝试教学法”。移植到小学语文教学中,成为“尝试学习法”。 (3)从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创新。陶行知有过 “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的嘱咐。我们要改进并创造出新的小学语文的教学方法。如高年级小学生阅读《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往往采用“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我们完全可以改进后使用。(4)从各种教学实验中创新。在大量的教学实验的基础上形成、发展乃至成熟、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可以学习、移植、改造与创新。我市正在实施的“预学导航”就是将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由课前“放羊式” 的预习,变为 “导学目标式”预习,给足预习的时间,让他们充分地自学,在预习中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引领全体同学去讨论,去学习,去练习。(5)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创新。在音、像、图立体交叉的视、听觉中增强教学效果。(6)从国外的教学方法中创新。新课程将布卢姆的情感、认知和技能三领域的教学目标,改造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样的“目标教学法”,是中国画的改造与创新。

4、巩固训练求“实” 高效课堂实施的目标就是务实。巩固训练是强化教学效果的必要形式,为了在单位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最大效率,巩固训练就要在实实在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字词教学,力求新授一个,会识写一个,会灵活运用一个;朗读训练,要求学生用心去读,读得眉飞色舞,读得真情切切,重点精彩部分可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阅读感悟能让同学们用心去悟,抒发他们心底深处的真实情感;课堂练笔,能让学生们结合文本和现实生活直抒胸臆,表达他们的真实感受。5、教学方法求“活” (1)根据课文的人文性选择教学方法:语文学科之所以与众不同,在于它间接地将品德情感教育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以优美的语言、美好的形象、真挚的感情、引人入胜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从而起到潜移默化地熏陶人、感染人的作用。为体现语文学科的这一性质和特点,教学时要适当地采用朗读法、讲读法、情境法等。 (2)根据课文的题材特点确定教学方法:小学语文教材不仅内容非常丰富,而且文体也众多,有记叙文、说明文、诗歌、童话、寓言等。选择教学方法就要考虑教材的内容、体裁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3)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选用教学方法:小学低年级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思维的具体性较强,理解能力弱,缺少感性经验。我们就多选用直观、谈话等教学方法,并且要不断更新变换,保持运用教学方法的新颖性。中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可以选用“导读法”、“谈话法”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4)根据教师的教学风格使用教学方法:一般说来,教师往往使用那些掌握得比较好的教学方法。例如,年轻教师多采用实验讲读法,较少使用谈话法。一个教师对教学方法掌握得越多,他就越能找出最能适应特定教学情景下的方法。教学方法的选择还取决于教师的个性特点,教师本身的特性允许他可以着重运用某些方法。如李吉林的情境法等。

总之,无论选择何种教学方法都必须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得到发展,要以能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发展学生为目的,优化课堂教学,让学生乐学、会学。

三、永恒的专业追求

篇5

只有我们具备了创新素养,才能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条件。我们素养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养。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我们就是学生“法”的对象,可见只有我们创新素养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才能提高。那么,如何才能提高我们的创新素养呢?

一是要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从书本中汲取营养,使自己拥有科学系统的理念素养,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教育科研知识的实践者。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缺少理论指导只会劳而无功。因而对于我们这些在教育一线工作的人来说,理论学习就显得非常重要。

我们可以利用教学的空余时间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逻辑学、文章学、语言学、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开阔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认知水平。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学要求我们必须搞好创新教学,而创新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教学行为对教育科研的依赖性,创新教学必须以教育科研为先导,而要搞好教育科研,没有丰厚的理论知识是不行的。奋斗在教育一线中学语文教师受条件所限和环境影响,当中有的想搞好教育科研,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因而,无论从教学的实际出发还是教育科研着想,我们都得重视理论学习,为改进自己的教学而学习,针对自己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而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教育理论素养和执教能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丰厚理论知识的教育实践者。

二是要更新理念,转换角色。变“主演”为“导演”,变“讲堂”为“学堂”;变传授者为促进者、合作者,变传递者为研究者、设计者、开发者。

传统课程关注的是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我们教师的职责主要定位在知识的输出和传递上,只是把传播已有的科学文化知识作为主要任务,教科书成了“圣经”,教师成了“搬运工”,致使学生形成了一种依附权威的思想,以及“教师说该怎样做,他们就怎样做”的行为模式。

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已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大包大揽,滔滔不绝。要知道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你不去调动他的思维,他只是被动地等待,被动地接受。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善于把学生引进一种力所能及的脑力劳动中,向他们预示着并且使他们得到成功的,那么,就连那些调皮捣蛋的学生也能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而新课标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一个有效途径。它需要我们加强教学理论学习,认真研究教材教法,研究教改中出现的问题,研究教学规律,结合教材和学校实际设计好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课堂结构及教学方法,摆正师生在课堂上的位置,放下架子,营造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最大的思维活动空间,积极主动地去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他们的思维创新活动,互相启迪、相互合作,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是要不断研究校情、学情、教情,做到因校择教、因人用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校不仅是我们的工作场所,也是我们学习和研究的场所。工作中,我们除了不断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可以从优秀的有经验的老师那儿获得更多的教学经验,也可以通过优秀教师的示范性教学方案或教学实例中得到启示,从而提高自己教学素养。

篇6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

G633.3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是指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为完成教书育人任务和自我职业发展所应具备的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职位对其知识、能力所要求的程度。

高中语文教师专业素养具有下列特征:首先,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体现在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每个个体在后天社会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并且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出来的。其次,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由多个层面构成的。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应该包含四个层面,即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道德,专业情意。

一、专业知识是语文学科的基石

要想给人一碗水,自己要备一桶水,这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语文教学者同样要遵循这样的规则。

语文学科专业知识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语文基础知识和语文能力。语文基础知识包括文学常识,语言学知识,逻辑知识,文学鉴赏知识以及语文教师应该掌握的其它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例如,掌握汉语拼音、标点符号、积累一定的名言警句、修辞方法、听说读写方法、语法常识、文章体裁、写作方法格式等等。

高中语文教师的语文能力主要包括表达能力、沟通能力、阅读能力、鉴赏能力、审美能力及评判能力。表达能力由语言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组成。高中语文教师的交流能力主要指能用语文语言传递信息并进行沟通的能力。高中语文教师的阅读鉴赏能力包括:熟练掌握各种阅读方法和技巧;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审美评判能力主要指敏锐的审美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以及批判的精神。这些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掌握的如何,是教好课程的关键,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必修课。

二、专业技能是语文学科的重点

打铁先要自身硬,教学重在能力强。高中语文是基础教学的收尾又是学生知识水准更上一层楼的开端,这一时期学生处于生长的多重期和活跃期,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对于学生的接受程度至关重要。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也是一场考验。

高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主要是指教师的教学技能,包括教学知识和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教学知识由教学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知识组成。教学的理论的知识由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语文教学方法论、语文教育心理学组成。教学经验知识主要是指经过教育教学实践总结而成的课堂教学经验。包括使用普通话、规范书写板书的能力、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等等。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能力主要是指课件制作和使用教学电子设备的技能。掌握好语文教学的专业技能,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基本功。

三、专业道德是语文学科的准则

教人先做人,育人重育德。语文是国学的主枝,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语文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劳。

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在从事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遵循专业道德的行为准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语文教师是用语言表达实现授课,用情节描述反映思维,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师,他面对的是从少年走向青年的学子,是思想渐熟的一代,这个时期才和德缺一不可,有时德比才更有积极作用。在2008年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对于教师的专业道德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和划分。中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包括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同样,以上的道德规范也适用于高中语文教师。除此以外,还应该包括尊重学生的人格,勤学进思,无私奉献。可以说语文学科专业道德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高中语文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四、专业情意是语文学科的职责

爱岗要敬业,责任重于天。高中语文教师岗位平凡,但位置重要责任重大。

语文学科专业情意是指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性向和专业自我四个方面:(1)教师的专业理想,主要指事业心、责任感和积极性等方面内容;它要求教师工作要专一,进取和主动不能缺少,勇于负责和开创。(2)教的专业情操是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带有理智性的价值评价的情感体验,它是构成教师价值观的基础,是构成优秀教师个性的重要因素,也是教师专业情意发展成熟的标志;(3)教师的专业性向是教师成功从事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人格特征,或者说适合教学工作的个性倾向;(4)教师的专业自我是教师个体对自我从事教学工作的感受、接纳和肯定的心理倾向。

篇7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必要性

(一)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特征决定了必须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

高中生在学习和身心发展方面表现出一些特征,相比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明显增强,目的明确,更服从于主体心理调节上的需要;认识水平提高,独立能力、自我意识、独立感增强,成人的指导和调节逐渐成为辅助。高中生懂得了一些事情,但是又不能彻底的了解,在意志和情感上缺少一种关爱,使得他们的意志和情感相对比较脆弱,不健康的学习方式也会使一些高中生感到厌学、自卑。以上这些问题都突显了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紧迫感。

(二)现代人人品人格的失落要求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丰富的物质生活面前,精神生活贫乏极了,人们找不到正确的生活目的和人生观,只是一味的沉迷于物质生活的追求与享受之中。人文教育是以人为能动性的生命作为前提,人本身具有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能力,用过去的说法,就是人性的因素。人性的因素与知识的因素不一样,人性是人的生命以内的东西,知识是人的生命以外的东西。对于处在成长中的高中生,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势在必行。

(三)人文素养教育是我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人的素质为根本目的的教育。全面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理念。加强高中生的人文素养教育,实际上就是为培养现代化的中国公民打下基础。个人的人文素养必然会影响到整个社会人文素养的发展水平,一个国家的人文素养的高低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衡量尺度。缺乏人文素养就意味着社会的发展失衡,必将终究影响到社会的长远发展。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人文素养的实践探索

(一)创造和谐的人文校园环境

校园作为育人的主要场所,应该具有优美的物态人文环境以及构建和谐的人际人文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具体潜移默化的长效性。从形式上看,它没有明确的教育者,受教育者也并不察觉自己处在受育的过程中。这种教育是学生身在校园环境中无意间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他们更多的依赖于自身的态度体验、情感体验和非认知心理因素启动的状况。

(二)提高高中语文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

高中生阅历短浅,对教材的内容、形式及所负载的人文精神、思想、情感的深层把握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教师应通过巧妙地挖掘教材的潜在价值和意义,有意识地引领他们共同创造、共同分享“精神盛宴”。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人格素养,以渊博的知识、超强的能力和高尚的品德来影响和感染学生。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来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语文教师要想使自己的教学工作取得预想的结果,必须提升自身的情感素养,以满腔热情的态度来对待学生,以真挚的感情来带领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文世界里遨游,给学生以真诚和无私的爱。

(三)充分利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内的资源,用课文中点点滴滴的美去感染学生,用一颗爱心去关心学生,用一份责任来担负学生,在课堂这个集体氛围中对高中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和熏陶。在课堂互动中,语文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出一种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从而充分利用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深度挖掘教材的人文意蕴

语文教材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它以知识运用的形式呈现教材内容。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①在识字和写字中领略中华汉字的文化底蕴。汉字博大精深,里面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②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趣。在我们在训练学生阅读的时候,语文教师应当抓住时机来引导他们努力把模范人物的优良品格移植到自己身上,借助教材中这些得天独厚的育人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③在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写作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内容,实际上就是用人文的视角和胸怀去思考社会、解读人生和畅想未来,可以促使学生深入思考,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④在口语交际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表达交往能力。口语交际训练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中学阶段是训练学生系统言语的最佳时机,语文教师要抓住机会努力调动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话语权,逐步培养学生敢说、能说、会说、乐说的习惯和勇气。⑤在综合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语文综合活动课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以往灌输式、主导式的教学方式,要求语文教师在综合活动课中扮演启发者、指导者、合作者的角色,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精心组织学生进行学习。

(五)改革语文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为了更好的考察语文教学的情况,通过完善教学的过程,改进教学内容,促进高中学生能有效的提高语文学习效率。但是现实中,过多的高中语文教师太注重评价结果,过多关注考试的成绩,而忽视了学习的全面发展,对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和片面。语文教学更注重情感的特点,不能完全采用单一的量化方式进行评价,应该采取见仁见智的多元性和开放性的评价体系。

三、总结

高中语文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劳的和谐发展。可见,借助语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关注人的生存价值和意义,弘扬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正确的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郝亭亭.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教学研究.2011(02)

[2]吴惠青.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生命教育价值取向[J].教育科学.2010(01)

[3]刘洋.浅谈人文素养在高中语文新课程中的存在、价值和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08

篇8

【关键词】选修课 语文教师 中学生 教育教学

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来说语文教师注重的是必修部分。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选修课出现了多样化、个性化等变化,成为了语文新课改下的重点。高中语文选修课具有学科性、基础性、发展性、综合性、实践性等特征,其对语文选修课实施有重要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语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重视课程文化;变革教材内容,重构教材体系等方法完善教学,让语文课程也渐渐地充满活力。其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实施就是一个亮点,但其选修课模糊不清,给语文教师带来一些困惑。比如说:语文选修课的目标定位不清楚、选修课服务主体存在的问题、课程评价的公平性存在的不足等。这些新的困惑需要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进行思考。因此,无论是高中语文教师还是中学生,都需要重视语文选修课实践,对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化发展等有很大的提升,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新变革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构建课程文化。首先,语文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根据国家教育方针的相关要求,语文教师必须开拓视野,既要关注科学教学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比如:某学校的素质定位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等。其次,主体意识增强。突出教师是“教”的主导地位,学生是“学”的主体地位。再次,对语文的研究自觉性增强。语文教师主动参与培训、与学生对话、加快语文专业化发展。语文选修课的深入,使得教育文化、学习文化渐渐地整合为“语文选修课文化”。

第二,教材内容更新,建构教材体系。新课改以来,语文教材编写呈现多元化。选修教材按照五个模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和文化论著选。从课程来看,语文选修课融入了“领域、科目、模块”;从教程编排来看,打破了以往的“文选、知识、助学、巩固系统”等编程。语文教师更加积极的探索建构学习目标、内容、评价、资料、方法、指导、实践活动等体系,为语文选修课体系的多元化、开放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教学方法的完善,构建新体系。语文教师应认识到“自主合作探索”实现知识建构的重要性,通过接受性和自主性探索实现语文选修课课程实践。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高中语文选修课中需要处理的矛盾关系。第一,语文选修课程与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的关系。课程专家分析:选修课程与校本课程标准不同不能划分为同类课程,但要做到选修课与必修课相对应,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相对应。目前一些学校开设的语文选修课程,都是围绕高考,虽然突出了共性特征,却缺少了个性特征。第一,有的语文教师把选修课当作必修课来教,使选修课校本特征被淡化,导致选修课实践与课程目标不一致。第二,不能很好地处理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如:选修课成了点缀、还有的选修课成了必修课。第三,语文选修课资源不符合学生学习需求。第四,课程教材选用与自主开发教材关系不合理。

其次,高中语文选修课实践方面的不足。第一,语文教师选课及选课指导存在不足。比如:语文选修课限制太多、学生选课过于盲目,没有收到好的效果、选课被教师或家长包办、选课指导过于功利性,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第二,语文教师教学与管理不足。比如:照本宣科,按照书上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把选修课当成必修课的复制品;选修课授课方式随意,忽视了教学主体,没有收到良好教学效果;选修课学习时间过长,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教师开设课程及配置不足。第三,课时与开设时间存在问题。如:语文选修课内容多,但是时间少;必修课和高考训练占用了选修课时间;选修课集中在高二,容易造成营养过剩与知识消化不好。第四,评价存在不足。语文教师通过评职称、定奖金为升学率标准;学生对语文选修课评价过于形式化;任意的评价;语文选修课在高考中体现不明显。

最后,高中语文选修课其他方面的不足。第一,选修课与必修课衔接内容不够。如:开设时间、教材内容、教学方式衔接不够。第二,选修课“非语文化”现象。如:不同学科都要培养学生的综合文化素养,不能把什么都归入语文素养,语文选修课不等于文学课。第三,高中语文选修课任意性存在尴尬局面。如:一些文学赏析类课程需要利用图书馆和阅览室的资源,还有网络资源,但在这方面教学条件缺乏。第四,高中语文选修课充满功利性。

三、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的策略

首先,落实与完善高中语文选修课标准要求。第一,把握好选修课教学原则。如:语文选修课教学基础性和时代性原则;选择性和个性化原则;语文选修课教学多样性与层次性原则;创新性和人文性原则。第二,符合语文课程结构和要求,规范其开设和教学。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需要遵守课程目标要求,不能草率随意、不能单纯从教师知识储备和喜好决定教学内容、不能把选修课作为必修课的补习课等;选修课的课程目标和教学方法不同;语文选修课需要个性与特色。第三,语文选修课与必修课需要衔接,提高学生全面语文素养。在开设时间、教材内容与教学方式上进行衔接。第四,重视语文任意选修课的开设,确定好开设思路。比如根据学生的情况开设语文选修课;根据不同文学体裁开设选修课;根据学科知识的需求开设选修课;根据自主、讲座等方式讲授选修课。

篇9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语文 创新

随着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进步,语文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也在不断改革创新中,这些趋势都为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新课改趋势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显得更为重要,这不仅可以促进我国高中语文教学水平的发展,也可以提高专家学者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研究的积极性。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国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现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创新进行论述。

一、高中语文教师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坚持新课改长期性和艰巨性

高中新课程改革虽早已在全国各地陆续开展,大多数高中语文教师也都基本上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但也还存在着沿袭保守教学方法、教师凌驾于课堂和学生之上、极度追求升学率、急功近利等现象。但是很多一线高中语文教师对教学改革的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没有仔细研读新教改,想当然、盲目地进行所谓的新课改教学。而在寄希望于目光短浅的改变教学现状的简单做法没有成功后,就陷入了语文教学课改的死胡同,并产生了畏难心理,使得新课改难以顺利进行。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这种“盲目”性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不再仅仅满足于书本或生活中所给予的知识和经验,引导学生学会重新思维和探索。高中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过程,我们必须不断地学习和领会新课程的精神,有机、灵活地探求新的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仅要系统地掌握基本技能技巧,还必须学习教学科研的新理论和新方法,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

二、高中语文教师要积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和和谐的教学课堂

目前,普遍存在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为主。这其中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教师不能做到对其他学科知识进行整合,过度重视课堂教学,而不是突破课堂教学的约束扩展到课堂外的社会之中,不重视语文同其他学科知识信息以及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除此之外,学校还只是把教学的重心放到高考现实和学生分数,而轻视在教学环节中对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培养。高中新课改的另外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习惯和养成健康人格。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改变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师生关系,打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地位,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和质疑精神。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在教学环节中的传授者、讲解者地位,而转变教学中处在配角地位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导地位,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把学生学习的质量和学习的收获作为判定教学效益的标准。新教改要以学生为本,语文教师要始终牢记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变“传话筒”为“对话者”,变“单面教授”为“平等交流”,正确对待和引导学生的创造欲,为学生提供在学习和交流中自我展示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把感受和思考用语言或文字表达出来,培养他们主动探求知识、发表独立见解的习惯和能力,不断增长知识信息提高和素质能力。

三、高中语文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

(一)提高学生综合语文素养

在高中语文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将走出教科书与请进课堂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思想引导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把语文课堂教学与当今复杂多变的世界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在学到丰富知识和文化熏陶的同时,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锻炼学生怀疑性思维能力

要在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养成怀疑的思维能力。在实践中怀疑自己的不足,在实践中激发自己的创新思维,让学生逐渐适应自己知识探索者的角色,充分调动语文知识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在课堂上能提出一个好问题,就如同抛砖引玉,激发同学们自主思考,逐渐自己解答出答案。

(三)设立情景式语文教学课堂

每一种课程都需要教具,语文也不例外。不过随着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都在普及多媒体技术。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是通过生动具体的环境或是道具,让学生在课堂上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投入到书本中的愿望。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的视频、图片,也可以使用实物道具,同时配上相应的对白和音乐,重现作者创作时的情境,让同学们犹如是身临其境,产生联想,体会作者作文时候的心情。

(四)引导学生创新阅读

读和写是学习语文的核心,只有阅读能力提高了,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学习水平。通过语文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和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指导,应选取一些具有文学代表性强、并能够锻炼创新思维的文章或书籍。也要加强引导学生利用好课外阅读的机会,指导学生进行创新性阅读,提高阅读质量。

四、高中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

当今教学实践中,教学越来越多的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以达到使语文课堂教学容量变大、传授知识和吸收信息的效率提高的目标。在新课改形式下,在课堂内外创造出一种浓厚的趣味性语文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丰富的教学内容中学习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另外,语文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阅读相关文章查找相关资料,使得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互相补充,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进而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

结束语

总而言之,课程改革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学习。更新观念,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技术水平,以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法,适应高中新课改的要求,努力使自己成为新课程的行家里手。

参考文献:

[1]杨鑫.浅谈高中语文教学创新教育[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7年12期

[2]杨雯.语文学科中的创新教学尝试点滴[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篇10

高中语文素养教学对学生而言,是一件“双赢”的事,语文素养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做到的,它需要日积月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新课标中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整个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语文教学的目的简单地来说就是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价值观、积极的人生观,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在对学生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也是对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提高的过程,对整个社会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当前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1.学生语文基础底子薄

高中生的语文底子薄就会在作文习作中出现错别字、病句、词义不明、结构混乱等诸多问题,这说明学生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语文素养较差。

2.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兴趣

在语文课堂上,我发现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很大一部分学生除了课上时间外,课下基本不学语文。学习上不是出于对语文的兴趣,更多的是采取题海战术学习语文,这对整个语文学习是十分不利的。

3.学生文化鉴赏力不够

目前,我们的教育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作为社会、家长仍然看重的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这就造成传统教学理念与课改新理念之间的矛盾,很多学生仍然没有课余时间读名著,积淀文学素养。

三、提高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有效策略

1.提高高中语文教师的整体素质

作为高中语文教师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要有不断创新的语文教学新理念。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培养自身的文学鉴赏力,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素材。在对学生授课之前必须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例如,如何通过背景导入课文、课程的最后如何进行概括总结进行思想的升华等。

2.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每节语文课堂中

一个成功的课堂应当是学生与教师处于良性互动的状态。在实际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都是不同的,作为教师必须能够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因材施教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必须在课堂上通过听说读写,将语文素养教育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文学素养。

3.将语文素养教育延伸到课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