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的理论知识大全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的理论知识大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这次水利工程实习,我收益匪浅,不仅学到了许多专业知识,而且还从老一辈的水利工程专家那学到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现将实习以来的心得体会总结如下:
由于我们是在学校学到专业课时才进行这次实习的,因此这次实习是比以往任何一次实习都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意义。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后,才开始实习的,通过这次实习,使我更充分地理解了专业知识学习,进而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首先,通过这次毕业实习,使我更深刻地了解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知识。大学三年在学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后,逐步具有了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在校期间所学的内容都是理论知识,除上课程认知识习和假期专业实习外,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已学理论知识还远不够。通过这次实习,我对以前学习和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有了正确的认识。
以前课本上学的知识都是水利水电工程中最基础的内容,所运用的模型和原理也是最简单的类型。但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日趋规范和完整以及人民群众对建筑物安全、合理、经济的更高要求,工程上很容易出现各种问题和疑惑,如何快速正确地处理好这些问题?我想,那便是运用我们所学的知识和原理,根据问题具体找出“瓶颈”所在,找到突破口去解决好。其实,这些基本知识和原理很多我们都学过,但如何将他们联系起来,用于解决和、工程中的实际问题,则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总结。
“学以致用”的另一方面是“以小见大”。许多知识、原理往往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例如:我们在上次暑假实习时,我对工程采用基础静压桩法和锚杆固定的处理方案十分不解,因为静压桩比现浇混凝土桩经济费用高。因此,我推测是该工程地基土质软弱或砂化严重,我向项目负责人请教后得到了肯定。因为在学基础工程后,我一直记得授课老师这样告诉我们:如果地基承载力满足要求,应尽量少使用静压桩,静压桩费时而且费用大,也就是这个小道理,才让我产生上面的问题和疑惑。有些问题看似复杂,其实换个角度或换种思维可能就简单的多了。所以,除了将所学的运用于工程中,还应注意灵活、熟练掌握和运用那些看似再简单不过的原理和方法,从小处、细微处着眼,兼顾全局,一定能够更好地解决问题。
其次,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我更清醒地意识到施工管理的重要性。无论是从事设计还是施工或监理工作,我们都应该注重提高施工管理效率。这次施工实习的工程局,他们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方法都值得我们学习。尤其是在三峡水利枢纽工程实习,在建三峡大坝时运用的都是世界一流水平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模式,使我感受特别深刻。
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要考虑的内容多,范围广,所要安排的工作任务量更大,但这直接关系到工程的进度和效率。三峡水利工程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各项工作开展的有条不紊,工人们在工地上忙碌但有序,施工员、安全员、监理员也是在施工现场步步不离,认真将施工工作效率提高到最佳,而项目工程负责人则在工地现场指导。因此各项工作都在计划进行中。
通过这些引入先进管理模式和科学管理方法,施工效率有了很大提高,这样十分有助于施工的连续性和可续性。
最后,通过这次施工实习,使得我更全面地明白了今后的努力方向。其实,在这么短暂的施工实习中真的很难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但是,在这几天的施工实习中我从更全面的角度认清了今后所从事水利工程工作所需努力的方向。正如在实习中老师和工程师所说:“毕业后从事土木工程工作,需要的是谦虚和学习”。
的确,从大学毕业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后,我们所面临的如同一张白纸,一切都是新的,一切都在等待我们去努力。因此,面对那么多长期从事水利工程的同行前辈,他们工作经验比我们丰富,知识学的比我们扎实,学识比我们渊博,我们只有耐下心来,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我们才会有更大的进步,我们也才会在水利工程这一艰苦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领域取得更大的收获。
另外,在这次毕业实习环节中,我也发现自己存在的一些不足和缺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一、专业知识掌握的不够全面。尽管在学校认真学习了专业知识,但是当前所掌握的知识面不够广,尚不能轻松胜任水利工程工作,因此,尽管在不久的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但我应该将所从事的工作看作是新的学习的开始,只是在实践中学习,才会掌握更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二、专业实践阅历远不够丰富。由于专业实习时间较少,因此很难将所学知识运用与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所获取的阅历更是很短缺。所以,今后我们在工作岗位上,一定要抓住机会,多向从事水利工程的前辈学习,同时要转换学习方法和态度,改变以往过于依赖老师的被动吸收学习方式,应主动积极向他人学习和请教,同时加强自学能力和驾驭解决难题的本领。
总之,我会好好体会这次实习给我带来的成果,我相信这对我今后的工作中是极其有帮助的。
编辑推荐:
小编推荐:标准实习报告格式
暑假实习报告
实习证明大全
篇2
关键词:兴趣;关键;给力;分层教学;过程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4-0117-02
现在的学生与以往学生相比有很多不同之处,由于所处社会环境的改变,他们多了一份胆识,少了一份责任;多了一份见识,少了一份智慧;多了一份浮躁,少了一份沉稳……当然,他们少了一份条框,多了一份自由;少了一份娇柔,多了一份真诚;少了一份知性,多了一份直觉……总之,是不好教了!这就是教师面临的实实在在的大问题。
笔者作为中职数学教师深有体会,学生不爱学习数学,不能严格遵守课堂纪律,如上课睡觉、说话、玩手机等一些不良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教学秩序,也间接影响教师上课的情绪。教师感觉到数学课不好上,一上课就想什么时候下课,想尽快摆脱学生、远离课堂。这种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况一直影响中职数学“教”与“学”的质量。
一、熟悉教材和大纲,熟悉学生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法则在教学上同样成立。“知己”就是熟悉教材和大纲,反复揣摩“三基”的要求和内容,做到烂熟于胸,使所要讲解的知识用到时就可想到,如闲庭信步,信手拈来,方可做到“旁征博引,上串下联”,方可做到“随心所欲,顺其自然”,方可做到因材施教。“知彼”就是增加对学生的了解。首先,了解每个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程度及运用能力,以便有针对性地补充知识要点;其次,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外向的多给机会发言,内向的多引导他发言;急躁的要他三思而行,慢性的要他行事果断;阳光少年要多感染别人,忧郁的人要多交朋友。如果是班主任,还可多了解他们的家庭:是美满家庭亦或是单亲家庭,有无兄弟姐妹还是独生女,家在农村还是在城市,父母对他们是溺爱还是撒手不管……如果和家长多联系,一定会事半功倍。多了解学生,才能因人而教。
二、快乐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更感兴趣,是笔者始终思考的问题。人人喜欢听故事。笔者自己或动员学生搜集数学故事,并让他们在课堂上讲述。故事分两类:数学历史故事和数学趣味故事。历史故事告诉我们数学知识的由来,甚至还有惊心动魄、可歌可泣或幽默生动的历史事件;趣味故事是将枯燥的数学问题化成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并发人深思的小故事。学生自己也参与其中,不是被动接受,因而激发了他们的兴趣,锻炼了他们的讲述能力和技巧。
借用现代媒体炒作手法,对数学知识进行新包装,与时俱进,增加教学兴奋点。笔者把包装叫做瓶子,把知识叫做酒,将包装和知识分为:旧瓶装旧酒,新瓶装旧酒,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新酒。旧瓶装旧酒指对原有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以夯实基础为目的;新瓶装旧酒指对原有知识进行新包装,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知识掌握。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会不由自主地回忆起现场场景,从而提高理解力、加深记忆力。比如,在复习排列组合时使用情景剧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子路、冉有、公孙华,以孔子对几个人期末考试成绩排名为内容,引出所解内容;旧瓶装新酒指对新知识进行系统学习,开始的学习应是传统和实在为好;新瓶装新酒是指对新知识进行包装,如对新学的公式编成朗朗上口的三字经或打油诗。这几种形式可以循序渐进,也可以并行使用。经过几次新旧轮换,学生就可愉快地掌握枯燥的数学知识,并能灵活应用了。
利用数学课和专业课的关系实施教学。如讲解三角函数一章时,把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和电工电子专业中的电子技术基础联系在一起,变理论与应用。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知识能力的提高”与“学习兴趣的培养”形成良性循环,改“要我学”为“我要学”,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使基础课与专业课相互交融。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水平,也提高了专业水平,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认清目标,端正态度,树立信心
目标是生活的动力源泉,是黑夜里指引前进的灯塔;如果失去了目标,就会在黑暗中摸索,茫然不知所措。
当前社会的浮躁心态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冲击,常常让他们迷失目标。中职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对父母和教师有一种本能的抗拒。教师讲“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学生认为“假大空”;给学生讲学习榜样,学生认为“高大全”。笔者转换思路,提问:“20年后,你想过怎样的生活,想让你的家庭过这样的生活吗?”学生都能积极响应,认真思考,并和笔者充分沟通。目标不分大小及好坏,只要树立了就能端正态度。告诉学生“将来的美好生活,现在必须努力学习的必要性”的道理,一般皆可接受。高姿态的话令人反感,低姿态而具体的话题则能打动人。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不妨将“学而思”作为座右铭。学生之间,经常交流学习心得,把提高学习效率作为课题常抓不懈。
“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对学生的每一点进步都要肯定、表扬。不但在班级,在学校,而且要和家长通报,使家长和学生都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树立成功的信心。有信心,就会有奇迹!
四、综合分析,分层教学
由于有以上三方面的基础,可按照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手段。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笔者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尝试,在课堂上采取混层分组合作评价的教学方法,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1.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他们分成A、B、C三个层次。其中,C层次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困难较大;A层次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牢固,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较强,B层次学生居中。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平均分组,选一个组织能力强的学生担任组长。
2.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教育目标,布置不同的课堂练习和作业,使他们在课堂上都能学有所长,学有所用,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自信心。
3.充分发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极性和主动性。在学习过程中,要发挥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调动学生的帮扶作用,让A层次的学生给B、C层次的学生讲解,B层次学生辅导C层次学生。根据不同层次学生反馈的信息,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对他们及时表扬和鼓励,让每个学生都有良好的学习状态。
每个组都是一个团队,用“木桶原理”给每个团队定制目标。检验一个团队有没有进步,不能看最优秀的学生,而应考查基础薄弱学生的进步情况。在学习进程中,组长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但要指挥小组成员完成自己的目标,还要充当教师的角色,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自从实施分层教学后,学生变得积极主动学习。课堂上,教师要用自己的激情影响学生,还要讲究互动,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看待。“热爱自己的孩子是一种本能,热爱自己的学生是一种神圣。”教师爱学生,学生也会爱教师。因此,教师一定要放下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去,用爱来撑起教学天空,让学生在教学课上都能积极互动,使教学、教育路程更加顺畅。
篇3
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可持续发展”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是人类对发展的认识深化的重要标志。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发表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份报告中,可持续发展被定义为:“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适应当前的发展需要,二是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适应当前需要是事物当前存在并生存的根本,适应未来需要是指事物在外部环境不断变化中而不断调整自己达到长远发展的目的。
2.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内涵
“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是遵循中职教育的规律,针对社会的职业岗位群而创立的学业门类。中职学校的定位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大量技能型人才与高素质劳动者,在对学生进行高中程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根据职业岗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实施职业知识与职业技能教育。与高校不同,中职的专业定位更贴近时代、更贴近市场,必须随着技术革新和地方经济转型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从专业建设的过程说,必须经过科学的定位规划、合理的专业布局、持之不懈的内涵建设,并进行不断的专业调整以适应未来,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二、东莞市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现状和误区
东莞市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经济比较发达,对职业人才的需求比较旺盛。2010年,东莞市积极推行职业教育的改革,构建“广东省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提出到2015年,全市公办中等职业学校由19所整合到13所;到2016年,完成由文科专业偏多向工科专业为主等方向的专业调整计划。此次改革对东莞的中职学校来说,可谓是天翻地覆的变化,不仅明确了各校的办学方向,重点在于全市各校统一了专业布局。一批重点专业得以保留并加以发展,一批不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给撤销,还新建一批符合学校定位的专业。目前东莞市现有中等职业学校26所(含4所技工W校),在校生7.23万人,其中公办14所、民办12所;有省级以上重点中职学校12所(截止到2016年6月),其中国家级重点10所、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4所;有2所国家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立项学校。全市中职学校开设专业从原来的30多个变成现在的70多个,其中有18个被广东省教育厅评为省级重点建设专业。
总结东莞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历程,有以下几个误区:
1.“一窝蜂”
因为时展的特性,每一时期都有热门的行业。这些热门行业所对应的专业一般都会引起社会和各院校的重视,从而导致了各校“一窝蜂”来抢建某些热门专业。结果使得就业市场迅速恶化,“热门专业”不热变冷,背离了人才需求的规律。2010年前,东莞的30个中职学校,大多开设了“计算机及应用”和“会计”这两个专业。实际上,在2011年,笔者对东莞某中职学校“计算机及应用”专业的304名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发现学生对口就业率不足10%,远没有达到专业培养目标。当前,电子商务作为一门新的热门专业,又产生了“一窝蜂”现象。经统计,2015至2016学年,东莞市开设有电子商务专业的学校有18家,占22所普通中职学校(去除南方舞蹈、体校、篮球、卫校这四所专门类的职校)的8成,专业未来发展前景不容乐观。
2.“一阵风”
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一些职业院校没有经过充分的论证,就匆忙上马了某个专业的开设,结果因各种原因导致该专业无法开办下去;或是经过充分论证的情况下,确定了该专业有着较好的前景,但是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较大的困难,职业院校没有想尽办法去克服,结果是放弃了本来大有前景的某专业。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典型的“一阵风”。例如,某中职学校在1997年前就开设了“汽车维修”专业,但是开办过程中遇到了实训设备购买经费不足、东莞本地生源偏少等困难,2001年只好停办,所有的专业老师都进行转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大发展,一些坚持下来的中职学校汽车维修专业则越做越大、越做越强。
3.“一团糊”
职业学校的管理者,在专业建设上容易犯思路不清晰――“一团糊”的毛病,学校办学方向模糊,专业建设跟风,追求高大全。东莞市进行公办中职学校合并,以“重点专业”为名字命名新学校,就是为了解决学校办学思路不清晰的问题。实际上,原东莞市各中职学校都在专业建设方面或多或少存在这样的问题。例如,某中职学校,目前开设专业共有29个,2015年秋季停止了其中5个专业的招生;还有3个专业一年级在校生不足30人,专业生存的压力较大。
三、可持续发展专业建设的途径
1.科学的专业定位
所谓专业定位,就是确定专业建设的方向。对专业进行科学的定位是专业建设成功的基础,专业定位应该秉承“理念先行,长远规划”的原则。好的理念是从一般的看法或思想中提炼,并有创新性地提出来的成果性思想,它能指导中职教育的专业建设。目前流行的专业建设新理念有:多元结构综合职业观、能力中心的人力资源观、新职业主义的核心技能观、项目建设的系统经济观、以就业为导向的和谐社会观等。专业规划的前提就是对当前社会经济的需求有充分的认识,且对未来社会发展的程度有预判。东莞市从东莞制造业名城的实际出发,在完成职业学校更名后,在2013年出台全市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调整方案,其中提出了适当缩减文科类专业规模,理工科专业在校生规模要达到60%以上的基本目标。截止到2015年秋季,东莞市中职学校理工科类在校生人数为59797人,占在校生人数的82.7%,已远超当年的目标。东莞各中职学校也借助专业调整的契机,通过对东莞产业经济进行细致的调查,开发出适应产业要求、符合学校定位方向的新专业,并对新专业进行了详尽的规划。
(1)专业定位对外要与当地区域经济需要相适应
职业教育要服务区域经济,所以要建设能有效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通过密切联系地方经济,以地方经济的需要为前提,设立契合地方经济需要的专业。以东莞的经验,职业学校的专业定位结合地方经济重点产业,该专业则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东莞的32个镇街,每个镇都有重点发展的产业。在模具名镇――长安镇设立东莞市机电工程学校,重点专业为模具和数控;在服装、毛织名镇――虎门镇、大朗镇设立东莞市纺织服装学校,重点专业为服装和毛织;在家具名镇――厚街镇设立东莞市轻工学校,重点专业为家具。经实践证明,地方经济促进了职业学校的专业建设,同时,职业学校培养的契合产业需求的人才也有效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2)专业定位对内则要与国内外职业教育现状相适应
要了解国内外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深入了解职业教育先进地区在专业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学习先进地区相似专业在定位方面的一些做法。不仅如此,还要从纵横两个方面考虑专业的定位。纵向考虑,中职学校的专业定位,要符合国家中职教育的要求,需要区分高职院校的或是本科院校的专业定位;横向考虑,中职学校的专业定位要考虑区域内职业学校的相似性,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下表是2015-2016学年东莞市中职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最多的十二个专业,专业的竞争激烈程度可见一般。
相对来说,在专业目录中,东莞市的中职学校在农林牧渔类、交通运输类、土木水利类、能源与新能源类、资源环境类、石油化工类、司法服务类等各大行业没有任何专业的设置。因此,东莞市各中职学校可以在如上的专业类别中取得突破。
2.合理的专业布局
专业布局调整能促进专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匹配与对接,会推动职业院校转变办学定位,有利于促使职业院校资源重组,最优利用,激发新的生长点。只有专业布局符合学校实际、符合市场需要,才能保证招生和就业等需要,从而确保学校健康持久发展。一是要依托地方多个优势产业,形成学校的两个以上重点专业,避免产生将鸡蛋放到一个篮子的风险。二是专业结构以重点专业为基点,构建近质结构的专业群,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充分实现有限教育资源共享,便于扩大办学规模,取得较好的办学效益。三是在办好优势专业群的同时,积极开拓创新,通过“工作室”等形式,去创设面向未来的新专业。
3.专业内涵建设
专业的内涵建设包括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基地建设、质量评价体系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就东莞各中职学校专业建设的经验总结几点:
(1)加强教学与行业的结合,科学设置课程
专业建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专业人才,而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则是由课程体系来体现。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它决定了培养的人才进入社会后是否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是否能利用学习到的专业知识在专业职位上有所作为。在专业建设中,专业的课程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行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通过行业指导办学,专业课程与行业培训接轨,建设基于行业标准的专业课程体系。例如:有些课程内容较少,可不以学期为单位完成一个课程;有些课程需要连贯的时间,可停掉其他课而专注完成本课程。东莞市原威远职中就曾引入北大青鸟的课程,该系列课程安排紧凑、与工作任务接轨、上课和考核时间灵活、注重学生实际学成,已完全跳出学期为单位的设置,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
(2)加强教师的专业培训,优化教学团队
教师作为课程的主要实施者,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课程顺利进行的关键。搞好教师教学团队的建设,是专业培养能否达到目标的根本。目前,东莞的中职教师,大多是高等院校的本科生甚至是研究生,他们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实训经验缺乏,甚至对所教授课程的中职专业不甚了解。目前,东莞市教师培训以师德、教法、课程建设、管理类等居多,专业培训较少。大量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教师进行专业教学,不仅不利于专业教师的成长,也不利于学校的专业建设,因此有必要加强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除对专职教师的培训,还可以拓宽企业优秀工程师加入兼职教师的渠道,优化教学团队。企业工程师的加入,可以让专业教学团队的配置更加合理,同时也在合作过程中促进了专职教师的成长。
(3)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工学结合
职业教育的特性在于它的职业性,决定了它必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面向企业需求的岗位群制定专业培养目标。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可以提高职业学校的培养效率。东莞市各职业学校都根据自己实际,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分别有:“车间进校”“企业课堂”“专班培养”“组建职教集团”等。其中“企业课堂”是现代学徒制在东莞的本土化实践,采用“2+0.5+0.5”课程模式,即“2年(学校学习)+0.5年(企业课堂)+0.5年(顶岗实习)”,让学生实现从知识技能到岗位能力的跨越,完成由学生角色到岗位熟练从业人员的完整教育过程。东莞市开办“企业课堂”的校企合作范例有:东莞理工学校与全国LED产业联盟,市机电工程学校与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等。“组建职教集团”是指2013年以来,东莞市职业院校先后组建了纺织服装、模具、LED、财经、汽车等7个以专业为纽带的职教集团,促进职业院校、行业协会、企业等各方面的师资、设备、技术、教学、实习等资源共享,将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对接,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4)提高学生的毕业标准,确保培养质量
长期以来,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都是中考的失败者,主动选择职业中学就读的学生不多。特别在东莞地区,基本实现了所有户籍学生都可以上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的目标。一些学习目的不明确的学生不能入读普通高中,被动地就读于职业高中。大部分职业高中的新生都存在学习动力不足、得过且过的情况。所以,部分中职学校为了降低学生的流失率和毕业率,也相应降低了毕业标准。毕业标准的降低,意味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从而降低了社会对该学校的认可度。东莞某中职学校,严抓校风建设,对学生在考取技能证书、学业成绩、德育评价等都有严格的毕业要求。2008年该校高一级共有1020新生入学,到2011年该届学生高三时仅有706人,流失率高达30%。但是高流失率不代表培养质量的降低,经了解,大部分流失的学生是因达不到学校的要求而流失。经过多年的耕耘,该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生源反而越来越多,还建设成为省级示范性中职学校。
(5)积极回应生源合理需要,吸引更多学生报读
生源是一个学校的生命线,专业建设得好不好,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学生对专业的期望。针对目前中职学校学生需求的多样性,积极回应生源需要,是职业学校增加吸引力的关键。就专业建设方面来说,回应学生就业的需要,增加合作企业的“工学结合”的课程,对学生的就业加以指导;回应学生升学需要,可以设立高考辅导班,进行中高职三二分段的建设,还可以争取出国留学深造资金支持。目前,东莞市已计划投入一部分资金,用于加强东莞中职学校与新西兰、韩国、德国、台湾等地区的合作。
4.专业建设的调整
要建设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达到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专业建设的不断调整是最为关键的一环。需紧扣市场脉搏,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根据人才需求微调,人才培养方案也将调整,课程、师资、设备等等也随之变化。衡量专业需要调整的指标主要有专业招生、学生就业、横向对比等。首先在专业招生方面,当前东莞中职学校招生形势日益严峻,2016年秋季东莞中职招生计划数为28300人,实际录取在东莞参加中考学生人数仅为13789人,打造更吸引学生报读的专业成了东莞各中职学校最为迫切的问题;其次在学生就业方面,就业市场经常风云突变,各校都设立了培训就业部门,需及时根据专业就业情况进行反馈,每年都要对专业课程进行调整;最后横向对比其他学校同专业的建设情况,有无保持自己专业上的优势,专业的特色在发展过程中能否继续保持,需要专业建设者不断创新以增强专业的竞争力。
专业建设是个漫长的过程,只要中职学校存在,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就是永远不停止的过程。目前,东莞市公办中职学校的专业调整已基本到位,但是可持续发展的专业建设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献:
[1]周建松.基于可持续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建设机制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0(04):84-87.
[2]于素芳.论高职院校专业建设c可持续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0(36):22-24.
- 上一篇:社区卫生服务站控烟制度
- 下一篇:健康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