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资产管理办法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疗机构资产管理办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疗机构资产管理办法

篇1

第一条为进一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加强对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管理,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指外国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外方),按照平等互利的原则,经中国政府主管部门批准,在中国境内(香港、澳门及台湾地区除外,下同)与中国的医疗机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以下称合资、合作中方)以合资或者合作形式设立的医疗机构。

第三条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正当经营活动及合资、合作双方的合法权益受中国法律保护。

第五条卫生部和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以下称外经贸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全国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设置条件

第六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置与发展必须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并执行卫生部制定的《医疗机构基本标准》。

第七条申请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中外双方应是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人。合资、合作的中外双方应当具有直接和间接从事医疗卫生投资与管理的经验,并符合下列要求之一:

(一)能够提供国际先进的医疗机构管理经验、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

(二)能够提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医学技术和设备;

(三)可以补充或改善当地在医疗服务能力、医疗技术、资金和医疗设施方面的不足。

第八条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符合以下条件:

(一)必须是独立的法人;

(二)投资总额不得低于2000万人民币;

(三)合资、合作中方在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所占的股权比例或权益不得低于30%;

(四)合资、合作期限不超过20年;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它条件。

第九条合资、合作中方以国有资产参与投资(包括作价出资或作为合作条件),应当经相应主管部门批准,并按国有资产评估管理有关规定,由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机构对拟投入国有资产进行评估。经省级以上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确认的评估结果,可以作为拟投入的国有资产的作价依据。

第三章设置审批与登记

第十条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先向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医疗机构申请书;

(二)合资、合作双方法人代表签署的项目建议书及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设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三)合资、合作双方各自的注册登记证明(复印件)、法定代表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和银行资信证明;

(四)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对拟投入国有资产的评估报告确认文件。

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材料进行初审,并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提出初审意见,并与申请材料、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一起报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

第十一条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及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意见进行审核后报卫生部审批。

报请审批,需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向卫生部提交以下材料:

(一)申请人设置申请材料;

(二)设置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的《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及设置地设区的市级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关于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是否符合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的审核意见;

(三)省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关于设置该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审核意见,其中包括对拟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地址、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和经营期限等的意见;

(四)法律、法规和卫生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卫生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十二条申请设置中外合资、合作中医医疗机构(含中外合资、合作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和中外合资、合作民族医医疗机构)的,按本办法第十条和第十一条要求,经所在地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初审和所在地的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审核后转报卫生部审批。

第十三条申请人在获得卫生部设置许可后,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向外经贸部提出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设置申请申报材料及批准文件;

(二)由中外合资、合作各方的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的代表签署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合同、章程;

(三)拟设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董事会成员名单及合资、合作各方董事委派书;

(四)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机构名称预先核准通知书;

(五)法律、法规和外经贸部规定的其它材料。

外经贸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书面决定;予以批准的,发给《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

获得批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自收到外经贸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之日起一个月内,凭此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

第十四条申请在我国中西部地区或老、少、边、穷地区设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或申请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范围和内容属于国家鼓励的服务领域,可适当放宽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条件。

第十五条获准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所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向所在地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执业登记,领取《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类别和规模,确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设区的市级卫生行政部门受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执业登记申请。

第十六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命名应当遵循卫生部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名称由所在地地名、识别名和通用名依次组成。

第十七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不得设置分支机构。

第四章变更、延期和终止

第十八条已设立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变更机构规模(床位、牙椅)、诊疗科目、合资、合作期限等,应按本办法第三章规定的审批程序,经原审批机关审批后,到原登记机关办理相应的变更登记手续。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涉及合同、章程有关条款的变更,由所在地外经贸部门转报外经贸部批准。

第十九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合资、合作期20年届满,因特殊情况确需延长合资、合作期限的,合资、合作双方可以申请延长合资、合作期限,并应当在合资、合作期限届满的90天前申请延期。延期申请经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行政部门审核同意后,报请卫生部和外经贸部审批。审批机关自接到申请之日起45个工作日内,作出批准或者不予批准的书面决定。

第二十条经批准设置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在审批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完有关登记注册手续;逾期未能完成的,经审批机关核准后,撤销该合资、合作项目。

第五章执业

第二十一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执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关于医疗机构执业的规定。

第二十三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必须执行医疗技术准入规范和临床诊疗技术规范,遵守新技术、新设备及大型医用设备临床应用的有关规定。

第二十四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发生医疗事故,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二十五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聘请外籍医师、护士,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护士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办理。

第二十六条发生重大灾害、事故、疾病流行或者其他意外情况时,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及其卫生技术人员要服从卫生行政部门的调遣。

第二十七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本机构医疗广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医疗广告管理办法》办理。

第二十八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价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税收政策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监督

第三十条县以上地方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

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每年校验一次,《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校验由医疗机构执业登记机关办理。

第三十一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有关规定,接受国家有关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二条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律和规章,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查处。对于违反本办法的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和外经贸部门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予以处罚。

第三十三条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和地方外经贸行政部门违反本办法规定,擅自批准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变更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中外各方未经卫生部和外贸部批准,成立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并开展医疗活动或以合同方式经营诊疗项目的,视同非法行医,按《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规定进行处罚。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四条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在大陆投资举办合资、合作医疗机构的,参照本办法执行。

第三十五条申请在中国境内设立外商独资医疗机构的,不予以批准。

第三十六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外经行政部门可依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具体规定。

篇2

一、做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

围绕《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积极参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相关工作,落实相关任务与要求。

(一)认真制定《鼓励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指导意见》、《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办法》等文件,配合做好其他医改文件的研究制定工作。

(二)做好卫生经济政策研究和经费保障工作,重点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和完善公共卫生机构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费保障政策等,指导和督促各地落实改革措施。

(三)积极参与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落实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政策,开展药事费、处方费、护理费等专题研究。

二、认真做好“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研究及“*”规划纲要编制准备工作

在前期6个专题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成立“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综合研究组,邀请社会学、宏观经济学、财政学等方面的专家共同编制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适时邀请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国务院参事室、社会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领导和专家,对战略规划研究总报告进行全面评估,进一步修改完善后择期向国务院汇报。经批准后正式启动“健康中国2020”战略规划纲要的制订工作。

组织开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评估,为编制“*”规划纲要做好前期准备。

三、组织开展卫生专项资金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活动

在各项目省提前开展自查工作的基础上,年内联合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及部内相关司局,组织相关人员开展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和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提出进一步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的措施和建议,确保项目资金安全。

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执行总体情况、项目方案实施情况、项目组织领导情况、设备采购、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项目执行效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等。

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资金督查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建设程序、执行标准、工程进度与质量、项目资金到位情况、配套资金落实情况、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以及农村卫生机构人员培训、业务开展和运行管理等。

四、加快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一)认真组织实施好2009年中央专项投资建设项目。积极督导各地严格按照《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乡镇卫生院建设标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指导意见》和《精神卫生防治机构建设指导意见》开展规划设计,加强质量和安全管理,加快建设进度,切实发挥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二)加快卫生监督、妇幼保健、鼠疫防治、职业卫生防治以及儿童专科医院等专项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三)会同财政部门研究制定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按照成熟一批下达一批的原则,尽早研究下达2009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项目预算。

(四)协调、指导对口支援省市和灾区省加快推进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卫生系统恢复重建工作进度,争取年内完成全部医疗卫生机构房屋维修加固,全面启动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重建工作,力争年内能有一大批项目完成改造、建设任务。

(五)开展危房排查处理工作,保障医疗卫生机构建筑安全。

五、加强部门预算管理,深入开展专项审计工作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收支管理,强化对部属(管)单位的财务、内控、药品、医疗服务价格、基本建设、设备购置、收入分配、对外投资与合作等方面的监管,提高部门预算编制和执行水平,加快预算执行进度。

(二)探索卫生项目绩效评价新机制,积极开展卫生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工作,充分发挥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三)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财务收支、专项资金使用情况、基本建设工程等审计工作。

六、进一步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工作

(一)尽快完成《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版)》的全面修订工作,并下发各地执行。

(二)在东、中、西部选择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监测工作,掌握医疗服务成本动态变化与医疗服务价格标准之间的差距,为进一步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提供依据。

(三)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医疗服务收费方式改革,探索按病种收费,加强医疗服务价格管理,规范收费行为。

七、规范公立医疗机构建设和装备管理,促进城市医疗资源合理配置

(一)加大公立医院建设规模、装修标准、环保节能等方面的指导和监管力度,促进公立医院建设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进一步提高部属(管)单位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发挥示范引导作用。

(二)以2009-2011年乙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规划编制和实施为切入点,深入开展阶梯配置工作,进一步规范全国大型医用设备配置管理。

(三)全面完成违规装备大型医用设备的清理工作,继续完善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审批制度,调整管理品目,严格新型设备配置准入。

八、加强医疗卫生机构财务资产管理,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监管制度

(一)研究修订《医院财务制度》、《医院会计制度》和公立医院收支监管办法,加强医院成本核算和内部分配管理,推进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二)进一步加强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工作,认真做好资产处置和对外投资管理,研究制定卫生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切实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完整。

(三)继续完善新农合财政补助资金拨付办法,推动基金财务会计制度全面实施,建立新农合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加强新农合基金支出监管,开展基金管理情况专项检查,保障基金安全运行,提高参合农民受益水平。

九、推进药品和医疗器械集中采购工作

按照卫生部、国务院纠风办、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进一步规范医疗机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的意见》,指导各地全面推行以省为单位、以政府为主导的药品集中采购工作,并抓好文件落实,做好与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衔接。

指导卫生部国际交流与合作中心开展高值医用耗材和PET-CT等大型医用设备集中采购工作。

篇3

笔者所在的上海市公安局安康医院直属于市公安局监管处,在财务管理上实行“收支两条线”制度;医院所有收入实行全额上缴,所有支出由市财政统一拨款,以预算申报、逐级审批等形式进行拨放。医护人员及其他行政人员的工资均纳入公务员序列,根据工龄、职称、职务、级别等因素进行划分,并结合奖励考核制度进行加减。

我院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和应对出现的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教训,下面对于“收支两条线”运作模式的利弊及可行性进行简单的分析,希望对卫生系统的医疗改革推进有借鉴作用。

1实行收支两条线的优势

在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制度过程中,我院相对于卫生系统医疗机构来说,在机制运行保障方面的确有着非常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降低医院收支压力、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首先,“收支两条线”可以完全让医疗机构从利益至上的企业化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才能重新为公立医院的作用和功能进行准确定位,最大限度的实现公益性和服务性。

1.2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由于医院、科室的收入与经济利益脱钩,医生不必再从病人身上寻求创收,造成“看病贵、看病难”的主要因素也必然随之销声匿迹。因此,“收支两条线”可以让医院的收费更具合理性和规范性,使“按利开处方”转变为“按需开处方”。

1.3提高病患满意率、减少医疗纠纷事件:当前,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司空见惯,原因无非是长期的利益冲突所致,医院的逐利行为往往引起病家的不满,一旦出现纠纷事件后,要求医院赔偿也就成了病家理所当然的选择。而只有当公立医院淡化逐利动机、回归公益性时,才能缓解目前这种紧张状态,从而减少医疗纠纷,重建医院治病救人的高尚的形象。

1.4有利于对公立医院的统一管理,促进执业规范化:当公立医院一旦实行了财务“收支两条线”,其管理模式更接近于国家行政机关,而医护人员的工资收入也可转型为准公务员式。参照国家行政机关和公务员的管理办法,对医院进行规范化的统一管理,使医疗机构真正形成并落实行业规范成为现实。同时也可避免医院自主收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腐败和经济问题。

1.5减轻医疗保险负担、有利于医保制度进一步深化和推进:我院自2000年加入医保成为定点医院以来,每年都把医保费用控制在额定范围内,由此受到当地医保局的认可和奖励,这在一般医疗机构中是罕见的。所以,“收支两条线”也能缓解医疗保险的困境,减少医院恶意超标的可能,使得国家医保政策能顺利推进,惠及更多需要接受保障的人群。

2公立医疗机构实行“收支两条线”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对策

“收支两条线”这一预算管理办法看似简单易行,但在具体推行实施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问题,因为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制度落实和管理的偏差都会导致阻力的产生。根据我院实践的经验,提出以下可能存在或出现的问题及对策。

2.1财政是否具有足够的支撑能力:如果实行“收支两条线”,医院的收入可能会大幅下降,而支出变化不大,这个缺口就需要地方财政的补贴和保障,而且还存在部分医院由于盲目投资扩大规模而负债累累,这也需要政府为其买单,同时还要考虑到在改革初期还可能造成医疗供需双方过度利用卫生资源,从而引发政府财政风险。

对策:各地区根据地方财政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在合理控制医院支出的前提下充分估算好财政承受能力和可能出现的风险。

2.2制度滞后、管理不到位,导致医院收支混乱:我国现行的医疗机构管理体制中,特别是医疗支出中,有很多不确定因素难以掌控,卫生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在实施“收支两条线”的过程中,一旦出现制度落实不统一,管理不力或混乱,对医院造成收支不合理等情况,势必对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带来麻烦。

对策:首先应该确立卫生主管部门和医院之间行政隶属关系;其次,卫生、财政、药监等部门应该共同制订出与“收支两条线”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第三,监管到位,避免出现混乱局面。

2.3医院及医务人员的工作效率下降:由于缺乏了“多劳多得”的经济驱动力,“收支两条线”可能使得医院及其医生没有了积极性,给社会带来的将是另外一种看病难――推委、迟缓、冷淡等等表现。而医院失去了支配收支的权利,也就有可能束缚了医院的发展空间,如果预算外的支出在逐层审批中得不到满足,很容易使得医院失去发展的良机,也使得医疗条件和设施得不到及时改善,传统体制下的低效率可能回头。

对策:第一、从保护医护人员实际利益和工作积极性出发,合理制定医护人员工资收入极其重要,应该与本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基本持平。第二、对于医院的合理的支出需求,特别是为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服务的项目,经医院申报后,行政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该予以支持。第三,应该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业务工作、纪律规范等方面进行定期考核,建立有效的奖惩制度,激励医护人员的服务意识。

2.4由于地方财政压力或经济的驱动力,可能会出现主管部门为医院下达收入指标,使得“收支两条线”徒有其表。

对策:违规事件能否遏止,关键在于法制规范是否健全、教育监管是否有力度。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收支两条线”的改革不但具有可行性而且还是当前医疗改革所必然的方向,理由如下:

首先从政府职能来看,作为公立医院资产所有者,理应履行其资产管理责任和承担盈亏责任;同时作为社会管理者,理应履行其公共管理责任,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督促医院规范服务行为,保证医院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医疗服务。对医院监管的关键环节是财务收支管理,对收支监管的关键措施是收支两条线管理。

其次,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是保证公立医院公益性的根本措施,可以切实改变目前公立医院“以药补医、收入归己、自行支配”的经济运行机制;有利于控制公立大型医院数量和规模、有利于提高公立医院资源使用效益、有利于从严控制医院高新技术和装备、有利于发展基本医疗和适宜技术。

篇4

关键词:新旧医院会计制度 主要变化

我国1998年的《医院会计制度》执行已经十年有余,旧的会计制度对于规范公立医院会计行为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医院各方面情况和环境的变化,十年前制定的医院会计制度已经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医院改革与发展的需要。2010年12月31日,财政部印发了新《医院会计制度》,规定自2011年7月1日起在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施行,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施行。这次改革不仅借鉴了企业财务会计改革的经验和国际惯例,更是医院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制度上的重大改革。

新《医院会计制度》是对原有制度的补充和完善,它的颁发和实施是医院会计的一次较大的变革,很多会计处理方法上更趋近于企业会计。与原医院会计制度相比,现行新医院会计制度有如下方面的变化:

一、调整了制度适用的范围

原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疗机构,包括各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根据中发[2009]6号《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国发[2009]12号《关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公立医院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二者在职能定位、财务管理、补偿政策等方面有较大差异。因此,新会计制度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级各类独立核算的公立医院,包括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门诊部(所)、疗养院等,不包括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另外,随着国家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兴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等政策的出台,非营利性医疗机构逐渐兴起,其经营方式、管理要求、运营目标等与公立医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新会计制度又规定“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非营利性医院可参照本制度执行”。

二、取消、新增部分会计科目

新制度修订了对固定资产的定义。在新制度中,固定资产是指单位价值在1000元以上(其中:专业设备单位价值在1500元及以上),使用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并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保持原有物质形态的资产。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大批同类物资,应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原制度没有像企业会计制度那样规定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只是规定按固定资产原值的一定比例从相关支出中提取修购基金,用于固定资产更新和大型修缮。原制度造成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始终反映的是原值,不提折旧难以反映资产的真实价值,造成资产价值虚增。并且原制度还可能会造成资产购置重复列支。因而新制度取消了固定基金和修购基金,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

新制度规定医院应当对除图书以外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在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年限内系统地分摊固定资产的成本。医院原则上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以反映资产因使用中消耗而发生的价值减少,进而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新制度还指出,图书参照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加强实物管理,不计提折旧。

新制度规定固定资产折旧区分不同的资金来源进行不同的会计处理:对于用财政补助收入、科教项目收入购建固定资产所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在计提折旧时增加累计折旧,但不计入医疗业务成本,而是冲减待冲基金。这样有利于较好地体现医院的补偿机制,有利于按照预算管理要求和项目管理要求反映财政补助项目、科教项目的收支和结余情况。将医院财政补助、科教项目以外的资金形成的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计入各期医疗业务成本,有利于完善医疗成本的核算,真实反映医疗成本,体现医疗成本与医疗收入之间的配比关系。

三、“药品”和“药品收入”科目核算发生变化

药品在医院物资消耗中占很大的比重,也是医院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具有品种多、数量大、价格不一、经常变动、领用频繁等,均符合存货的特点。为了加强医院药品管理,保证药品质量,减少积压和浪费,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新会计制度将药品并入了库存物资进行核算。

原制度将医院提供医疗服务取得的收入和发生的支出分为医疗收入和药品收入,医疗支出和药品支出主要按照医疗人员和药品部门人员的身份来加以区分,管理费用期末按照医疗和药品部门人数的比例进行分摊。这种核算方法没有真实体现医疗人员与药品活动相关的脑力劳动付出,造成药品收支结余过大,医疗收支结余不实,医疗与药品收支不配比等情况。在实际工作中,药品收入与医疗收入一样,都是医院提供医疗服务所取得的收入,医院耗用的卫生材料构成医疗收支的组成部分,在医疗收支科目下单列。这种核算方法避免了管理费用在药品支出与医疗支出之间的不合理分摊,解决了药品与医疗收支不配比的情况。

四、“坏账准备”科目核算发生变化

原制度规定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应收医疗款”和“应收在院病人医药费”科目余额的3—5%,为了准确反映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和经营过程中发生的无法收回的款项,新制度调整为累计计提的坏账准备不应超过年末“应收医疗款”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余额的2—4%,这样就可以真实地反映医院应收医疗款及其他应收款的实际情况,避免了资产虚增。

篇5

关键词:高校;医院财务管理;探讨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201-02

高校医院不同于其他社会医疗机构,属非盈利性医疗机构,是计划经济下高等院校的职能部门,其基本职能是为全校师生员工的预防保健、临床医疗、社区卫生服务、传染病防控等方面工作。高校医院的财务管理是学校财务管理的一个分支,虽是独立核算,但是属于学校的一个二级单位,资金运行归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随着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不断深化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高校医院原有的运行机制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诸多新的问题不断出现。高校医院的性质、定位以及如何适应社会化管理等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因此其财务管理也面临着如何改革的局面。

一、高校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目前的会计核算方法滞后,没有实行完全成本核算,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高校医院从管理体制上来讲,它隶属于高校,从服务范畴来看,它又是社会医疗市场的一部分,因此它既要遵守学校制度,又要遵守医疗行业和医保制度方面的财务规定,但在财务管理上很多高校医院仍实行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没有采用医院会计制度,这不能满足当前高校医院的发展和要求。例如应收账款未提坏账准备,固定资产未提折旧,财务分析难以达到提高医院管理的要求;高校医院往往只注重当期收入的核算,而忽视成本特别是大宗固定资产(如房产、大型医疗设备等)成本的核算。随着医院改革的深入,很多高校医院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如开展社区服务、实行工资总量包干、加班费及奖金类支出自筹等办法,某些方面促进了医院对成本的核算,然而医院对财务收支没有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医院自我经营意识不强,成本意识和成本观念淡薄,不重视以尽量少的投入、取得最佳的服务效果,存在着严重的等、靠、要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思想,医院的整体运营成本较高,每年依靠学校大量的资金补贴才能正常运行,依附学校生存,缺乏自我发展能力,资金的使用效率较低。

2.固定资产管理比较混乱、投资管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缺乏市场风险意识。目前,高校医院的各项支出大部分由学校拨款解决,不存在市场经营风险和关门倒闭的风险,造成医院人员市场风险意识淡薄。医院管理普遍存在重资金投入、轻技术和服务水平提高、淡化大宗固定资产折旧的现象,固定资产成本管理意识比较淡泊,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购置时,缺乏项目投入产出的科学的分析论证,可行性分析流于形式,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技术及服务质量的提高,导致盲目购置、更新固定资产,造成资金的浪费。医院往往忽视对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对固定资产不按要求定期进行盘点,对实物已经不在的或已经没有使用价值的该报废的固定资产长期挂账,不及时进行账务处理,造成医院固定资产严重账实不符。

3.高校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容易形成财务管理上的漏洞。高校医院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医院确保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贯彻执行、保护财产的安全完整以及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健全,财务管理上存在诸多漏洞,比如记账、收款、付款等岗位设置不合理,未形成岗位之间的相互制约的机制,保管人员、收款人员等不相容职务之间没有严格分离;对药品及低值易耗品的保管、使用、记账未建立一套实物流转与凭证流转的可稽核制度;由于缺乏强制性规定,很多高校医院对药品的采购尚未实行公开招标,存在如商业贿赂、二次议价等为个人或小集体谋取不正当利益等现象。这些都是源于医院的内部控制机制的不完善,财务监督与医院财务管理相脱钩所带来的不良现象。高校医院的账务由学校财务处负责管理,学校财务处往往忽视对医院等二级财务核算单位的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指导,医院内部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影响资金使用的整体效果。

二、完善高校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措施

1.健全内控管理制度,加强会计监督,是做好高校医院财务工作的重要举措。切实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规范高校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高校医院应根据自身特点和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定相符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应涵盖高校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贯穿决策、执行、监督和纠错的全过程,覆盖各项业务和全部事项,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性的控制。同时为确保内部控制的有效执行,必须加强对内部控制实施过程的监督,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保证各项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例如对发票等收入凭证和收款、记账的职能分离,以防止收款不交账的舞弊、贪污等现象;加强药品集中采购的规范及日常管理,防范药品采购过程中的不正之风。高校医院可参照社会医院的做法,对使用数量多、金额大的药品进行公开招标、集中采购,以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维护广大患者的利益,杜绝不正当得利的行为。规范药品采购、验收、出入库制度,药库保管人员应依据供货单位的发票、清单及有药剂部门负责人签章的药品申领单办理出入库手续,并按每种药品逐项登记药库实物账,同时报财务入账。与学校有关部门协商,制定校医院医疗设备、器件、家具等的采购、使用和销毁等管理办法,以提高设备利用率。制定固定资产内控制度,定期盘点,固定资产发生变动,及时到学校资产管理部门办理相关手续,及时记录固定资产实物账并填写卡片,同时报财务入账,保证账账、账卡、账实相符。另外做好医院信息管理系统和医保系统软件的维护及应用,严格按软件规定程序执行,提高医院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2.执行新的医院会计政策,实行完全成本核算,降低运行成本,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高校医院作为一个具有一定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的专门医疗机构,属于社会大医疗行业中的一部分,应借鉴社会医疗改革的政策做法和改革方向以及成功经验,尽快与社会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接轨,走社会化发展之路,以相对独立的姿态服务社会,重视自我经营和自我发展,其财务管理应该视同社会医院,执行财政部颁布的新的医院会计制度,按照其要求严格规范财务管理,实行完全成本核算。医院应根据自身实际和管理需要,借鉴社会医院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的成熟经验和做法,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方法。以各部门为成本对象进行成本核算,按照规定的成本支出范围和成本确认原则进行合理的成本核算,核算各部门的收入、支出项目和内容,为价格决策和价格竞争提供依据。通过实行成本核算,对医疗服务的各个环节、各个部门进行系统的成本控制,进一步调动各部门内部管理的积极性,增强职工的成本和服务意识,降低各项费用支出,提高资源利用率,强化医院内部综合管理,合理调整医院收支结构,通过控制成本、节约开支、降低医疗成本,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3.加强风险意识,强化投资管理分析。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校医院逐渐与社会医院全面接轨,如成为社区基层卫生医疗机构、二级以上的综合医院等,医院的业务范围不断拓展,社会化性质不断加强,与之相应的风险也日趋加大,这就要求医院必须强化风险意识,切实加强财务规范化管理,注重对实物资产的管理。财务人员应履行监督的职责,检查医院的经济活动,合理使用资金,参与医院大的经济活动项目的可行性论证,切实保障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经济性,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人员通过财务分析和科学的论证方法,对项目投资科学地加以分析评判,为医院的经济运行情况、存在问题、发展趋势和解决方案提供有力的分析,参与经济决策。

4.实行绩效考核,提高医院整体工作效能。为了客观评价高校医院的经营行为和经营成果,寻找经营管理中的不足之处,促使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必须对高校医院实行绩效考核,以便客观、全面地反映医院资产运营效果和财务效益状况,有助于正确引导医院经营行为,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实现绩效考核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客观评价医院各部门和员工工作效能,有利于调动职工积极性,促使员工能力进一步提高,将医院的目标与职工个人的目标联系起来,实现员工绩效的改善。但是,高校医院进行绩效分析评价时要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短期效益与长期效益的关系。医院不能过分鼓励各部门追求经济目标,否则,必然会损害社会和患者的利益。

高校医院的改革是一项涉及高校、高校医院及其职工等各方利益的系统工程,也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涉及的一分子。随着社会医疗体系和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改革,高校医院经营的社会化既是挑战也是发展的契机。高校必须顺应时代的发展,探索与高校医院改革相适应的财务管理办法,才能实现高校医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 喻利仙.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医院财务管理和内部控制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12).

[2] 黄丽.娟高校医院财务面临的困境及化解对策[J].会计之友,2006,(11).

篇6

关键词:简析;撤销合并;管理方法

1 单位机构撤并的基本情况

2011年8月,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发文宣布撤销市皮肤病医院,将市皮肤病医院(以下简称皮防院)并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下简称疾控中心)。根据《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资产处置方面的有关规定,该项行为属于撤销、合并范围,应按资产处置的相关方式进行处理。文件下达后,主管部门委派专业人员对被撤并的单位负责人进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包括对其任职期间的资产负债情况、固定资产管理情况、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等进行审计。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完成后由疾控中心委托具有资质的资产评估机构对皮防院的资产进行评估,即选择由当地财政部门认可的会计师事务所对皮防院撤并前资产负债表的真实性和国有资产的价值进行评估。评估完成之后由主管部门向本级财政部门申请执行具体的财务及资产并账工作。经本级财政部门审批同意后,执行资产及账务的撤并工作,处理不良资产、清收债权、偿还债务等,账务上的合并处理在次年全部完成。

2 机构撤并后管理整合

机构撤并后,被撤并的单位终止一切活动,而撤并主体单位则增加了大量的人员、固定资产以及相关业务活动,此时对于撤并主体单位来说,并不是简单的将被撤并单位的资产及人员一并了事,而是要从整体上对撤并之后的服务宗旨、管理方法、财务、人力资源以及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1]。

2.1服务宗旨的整合 包括:①总体目标的整合:就是对机构今后的使命和目标所作的全局性、长远性的规划,对原来双方的服务宗旨和业务范围进行融合的过程,以明确机构今后的业务范围、发展方向等。如疾控中心、皮防院合并后,双方的服务宗旨融合在一起,市疾控中心的原服务宗旨中"疾病预防控制"就包含了对皮肤病、麻风病、性病的防治[2]。②经营方针的整合。合并前疾控中心的经营范围为非盈利性的公共卫生检测、疾病预防控制等,而皮防院则是盈利性的对专门病症的治疗,合并后的经营范围得到了有机的融合。③职能的整合。疾控中心合并前的职能主要为疾病预防与控制、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控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实验室检测与评价、技术指导与应用研究等政府对社会的疾病预防控制职能。而合并后的职能中融入了对皮肤病、麻风病、性病的防治,增加了皮肤、性传播疾病的职能,包含对全市皮肤性传播疾病的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参与性病、艾滋病爆发疫情的紧急处置和控制等。

2.2管理的整合 ①管理思想的整合。就是要融合撤并双方的管理思想,拓宽管理上的视野,以先进的管理思想指导单位的管理活动。②管理制度的整合。就是制定新的或扩大原有的制度和法规,作为撤并后单位职工的行为准则和对制度的保障,使撤并后的单位在管理制度上实现统一化、规范化。管理整合的步骤有:①调查分析,就是在了解被撤并单位的管理现状和历史的基础上,找到原单位在管理上的漏洞与不足。②推行新的管理模式,就是在撤并后的单位内部推行整合后的新的管理制度[3]。③管理上的融合创新。要使被撤并的机构和人员能够接受新的管理制度、管理理念,需要在创新和突破上下功夫,要在过程中不断调整管理内容和重点,更新管理理念和方式,从而提高管理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找到最合适的管理方式后,需要坚持。

2.3财务整合 财务上的整合通常包括了:①财务管理目标的整合。即撤并后单位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是一致的,目标明确的。②会计人员及组织机构的整合。原皮防院是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且有盈利性的医疗项目,而疾控中心是全额拨款事业单位,撤并前基本没有盈利性项目,因此在撤并后要对原皮防院的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进行职务调整和一定的业务培训,以使他们能尽快的适应单位的财务制度。③会计政策及会计核算体系的整合。撤并双方在撤并前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核算体系往往会有一定的差别,如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的差别,医疗机构与卫生机构的差别,整合就是要使撤并双方在撤并后能够获取真实准确的会计信息[4]。④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财务管理制度的整合是保证撤并后单位有效运行、规避财务风险,使单位日常经营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⑤固定资产的整合。包含对优良资产的调配使用和对不良资产的清理报废,是提高单位资产使用效率的重要保障。

2.4人力资源整合 人力资源整合就是对单位"人"的管理,直接关系到撤并后单位的安定团结,做好人力资源整合,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平稳过渡的原则。人员整合要做到全面兼顾、扎实推进,不可贪图速度而急功近利。②积极性优先的原则。在整合中要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灵活机动、不拘泥于形式。③保护人才的原则。要发现人才、保护人才,防止人才流失是人力资源整合的根本。④多种方式组合的原则。在整合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巧妙运用各种方式以达到人力资源整合的最佳效果[5]。

2.5文化整合 每个单位都自己的文化氛围和精神面貌,要使撤并后的单位可以保持团结和积极向上的氛围,就要进行文化的整合。文化整合的步骤一般为:①找出撤并双方文化上的异同点。分析和查找文化上的异同点,为下一步的整合提供决策依据。②找出撤并双方文化整合上的主要障碍。③确立机构文化发展的理想模式。可以对撤并后的机构在思想文化、道德礼仪上做一个初步的设想,在具体工作中,确立最理想的文化发展模式。

3 结论

在整合期间或整合后可能发生的其他情况与处理方法:①固定资产的报废处置。被撤并单位的资产经评估后确实已不具有使用价值的固定资产可申请报废,按照《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应报主管部门审批、本级财政部门备案后方可进行报废的账务处理。②长期未收回的债权的核销。对于债务人倒闭或发生重大财务困难或其他无法偿还的情况,经再三催讨仍无法收回的款项应报单位领导审批后予以核销,规定限额以上的要报经主管部门审批同意后方可核销。③确实无法支付的债务的核销。对于在被撤并单位撤并前账面上已存在多年,确实无法联系债权人或债权人实际已不可能收回该笔款项的,可报单位领导审批后予以核销。

加强对事业单位撤销合并后的管理有利于快速实现平稳过渡、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事效率、提高内部控制能力,盘活国有资产、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对工作人员进行重新培训安排,也有利于发现人才、提高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更加有利于减少三公经费的开支、节约国家资金。

参考文献:

[1]汪振友.20世纪60年代初期苏联驻华商务机构撤销问题的历史考察[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21(06):62-127.

[2]吕万兴.撤销中小金融机构工作面临的困难及对策[J].西南金融,2002,(08):27-28.

[3]王荣.国、地税机构合并:税收征管的现实选择[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5,19(03):21-24.

篇7

一、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

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年度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资产管理组织,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既扩大医院经营自主权,又保证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经营不善的国有医院实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产权、经营权改革。

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院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费用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及医疗收费公示制度。召开医院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投资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延伸办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准入、监管和指导。

组织实施新一轮医院创建等级工作,完成等级评审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抓好示范中医院和重点中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中心卫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认真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食物中毒、救灾防病、安全生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组织开展经常性模拟演练,保证各项应急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准确。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综合监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法律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监测抽捡、案件查处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强化市级指导、培训和督查职能。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在乡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监管模式,充实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临床用血和采供血监管,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组织实施好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群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安全。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教兴医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好"235"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学科、优势专科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次队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做好省、西安市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

七、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篇8

**年全市卫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市委一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和卫生事业统筹发展,紧紧围绕保障广大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个中心,突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卫生改革发展三项任务,切实做好重大疾病控制、卫生执法监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人才培养、爱国卫生和卫生行风建设六项工作。解放思想,转变职能,创新机制,依法监管,不断提高全市卫生行政管理能力和医疗卫生服务质量,为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推进"药、水、游"三大产业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努力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工作

按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总的目标要求,全面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护体系建设任务。正在建设的疾控中心务必于6月底前完成各项建设和装备任务;已完成基建任务的县(区)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按照平战结合、重在能力建设的原则,市传染病医院、急救中心和10个县传染病区建设必须于10月底前建成投入使用,逐步建立起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疾病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

切实做好非典、人间禽流感、艾滋病、结核病、肝炎等重大传染病的防治工作。建立健全防治工作的长效机制,落实防治措施,防止重大传染病流行和蔓延。以碘缺乏病和煤烟型氟、砷中毒为重点,全面完成"十五"地方病防治和95000户防氟改灶任务,组织考核和验收。实行计划免疫分片包抓责任制、定期检查表彰和责任追究制度,制定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责任追究办法和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组织开展计划免规范化乡镇和"达标"县区创建活动,首批岚皋、旬阳和平利三县达到建设标准。进一步规范计划免疫技术服务,市、县疾控中心和8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完成规范化接种门诊建设任务,提高接种质量,"七苗"有效接种率保持在90%以上。加强重点疾病的预测、预警和预报,建立和完善传染病疫情网络直报制度,提高网络直报质量,杜绝谎报、迟报、漏报、错报现象发生。

按照"改革发展,依法监管,网络规范,住院分娩"的工作思路,组织开展妇幼卫生"基层工作年"活动。进一步规范基层网络建设,依法规范母婴保健技术服务市场,完善孕产妇、儿童系统管理,管理率分别达85%以上。发挥各级医院妇产科、儿科在妇幼保健工作中的作用,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产科建设,提高住院分娩率,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做好"降消"项目实施工作。

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安康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力度和工作进度。继续创建卫生县城、卫生集镇、卫生示范村,做好已创建卫生县城荣誉的保持工作。组织实施农村改厕改水,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卫生条件。健全市级和十县区红十字会组织机构,充分发挥红十字会在赈灾和救灾防病工作中的作用。

二、切实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省、市《关于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坚持把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从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继续向农村倾斜,不断改善农村卫生比较薄弱的状况。切实落实农村卫生经济政策,对疾控中心、妇幼保健、卫生执法机构和政府举办的乡镇卫生院"一长两干"、离退休人员的工资实行财政全额预算管理;对乡镇卫生院其余人员的人头经费暂达不到80%补助标准的,可分年度逐步达到;对村级"两员"报酬按照每月不低于600元的标准予以保证。市疾控中心和白河、汉阴、岚皋、宁陕县疾控中心要实现财政预算全额管理。

深化农村卫生改革。继续完善乡镇卫生院人、财、物上划县区卫生局管理工作,制定管理措施和办法,加大管理力度,提高两个效益。对非建制的乡镇卫生院(所)实行撤并重组,采取租赁、承包、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国有民营、托管、拍卖等多种形式改制经营,增强发展活力。大力推行院长公选制和防疫妇幼专干公考制,保证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能力。

加大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增强以项目建设带动我市农村卫生快速发展的意识。组织实施好乡镇卫生院建设、贫困县医院建设、中医院建设、卫生专项建设、艾滋病示范县区建设等重点项目,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期完成建设任务。做好卫生贷款项目的报帐、资金返还、人员培训和设备管理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提高中西部农村卫生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做好旬阳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参与"的原则,切实做好宣传动员、方案制定和组织实施工作,努力提高农民参保率。要及时总结经验,完善管理办法,确保试点工作顺利运行。

三、大力推进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按照整合资源,优势互补的原则,对现有卫生资源进行合理规划,突出各自特色,加强优势、强势专科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卫生资源效益。做好市传染病医院、儿童医院、妇产医院以及急救、麻风病防治、职业病防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等中心的组建工作。做好铁路医院、卫生所移交地方管理工作。

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思路,进一步深化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建立公立医院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政府、资产管理组织,医院之间的责权利关系,做到既扩大医院经营自,又保证政府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目标的实现。

要大力发展非公立医疗机构,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疗卫生事业,打破公立医院的垄断局面,促进多种所有制医疗机构有序竞争。对经营不善的国有医院实行股份制、国有民营等产权、经营权改革。

对政府主办的公益性医院要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积极落实财政补偿政策,认真执行医疗服务价格、药品费用分开核算分别管理、药品集中招标采购、病人选择医生、住院费用清单查询及医疗收费公示制度。召开医院管理和经营体制改革研讨会。

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按照投资多元化、工作规范化、服务多样化的思路,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逐步引导部分二级医院延伸办社区卫生服务。卫生行政部门依法加强准入、监管和指导。

组织实施新一轮医院创建等级工作,完成等级评审任务。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医院临床质量控制体系,减少医疗纠纷和事故,开展医疗质量大检查。抓好示范中医院和重点中医院中医优势特色专科建设,市中医院中医药科技大楼竣工投入使用。做好医院内交叉感染管理工作。继续开展创建示范中心卫生院工作。

四、做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工作

认真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建立完善应对传染病爆发流行、食物中毒、救灾防病、安全生产等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工作机制、工作预案,做好物资储备和人员培训工作,建立一支反应迅速的医疗卫生应急队伍,组织开展经常性模拟演练,保证各项应急任务顺利完成。

严格执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报送管理办法,确保信息畅通无阻、及时准确。要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健全机制,落实责任,开展经常性的警示教育,坚决杜绝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

五、强化卫生执法监督

进一步加强卫生执法综合监督,切实做好传染病防治、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等重点领域的监管,强化法律教育培训、监督检查、监测抽捡、案件查处等措施,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全面实施食品监督量化分级管理。按照属地管理和责权一致的原则,强化市级指导、培训和督查职能。加强卫生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完成卫生监督执法体系建设项目。探索在乡镇设置卫生监督派出机构的监管模式,充实加强基层和农村地区卫生监督执法力量。广泛开展无偿献血宣传,加强临床用血和采供血监管,杜绝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组织实施好传染病防治、医疗市场和食品卫生等专项整治活动,确保群众公共卫生、食品卫生、医疗卫生和职业卫生安全。

六、加大卫生人才培养力度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科教兴医的观念,切实抓好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组织实施好"235"人才发展战略。加强重点学科、优势专科建设,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梯次队伍。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完善继续医学教育学分制管理办法。以高层次卫生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加强农村和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继续组织城市医疗机构,从设备、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采取"一对一"对口支援的方式帮助农村卫生机构发展。做好省、西安市和市级医院对口帮扶工作。积极开展医疗卫生科研工作,推广新技术,拓展新业务。版权所有

七、转变职能,全力推进卫生行业精神文明建设

篇9

Key words urban areas;health resources;allocation;countermeasures

摘要: 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是卫生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本文针对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思考:制订并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覆盖广泛和功能齐全的公共卫生体系。

关键词: 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对策

城市卫生资源是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做好城市卫生资源配置工作,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是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的重要内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合理配置城市卫生资源,实现卫生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是广大卫生管理专家当前讨论的热点问题。本文在调查了江苏南通市卫生资源配置现状的基础上,就城市卫生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提出如下思考。

1 制订并实施区域

卫生规划,调整存量资源 以区域卫生规划基本要求为原则,实施医疗卫生机构的全行业管理,根据市区发展规划,对卫生机构的布局、卫生资源的分布、结构进行合理调整,逐步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层次分明、互相支持、资源共享的完善的卫生服务体系,减少卫生资源的闲置与浪费,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对现有的大型医疗设备按功能状态进行估价,将功能完好但闲置的设备,按照其现有价值,有偿调剂到需要装备的单位。对各类医疗机构的功能、服务范围,根据居民卫生服务需要特点进行重新明确,疾病归口管理,各级、各类机构间建立相互协作、双向转诊的良性关系,而不是恶性竞争,从而实现市区医疗机构功能齐全、定位明确、服务规范的新局面。

2 构建以城市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相结合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城市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关键是要调整城市医疗服务体系,逐步构建以医疗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二级结构,建立起分工合理、双向转诊的新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2.1 明确政府办医责任,集中力量办好城市医疗中心

2.1.1 合理确定公立医疗机构的规模和数量 按照保障基本医疗供给和履行公共卫生职能的总体要求,卫生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将那些主要承担基本医疗任务、代表区域医疗水平、在医疗服务体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医疗机构由政府继续办好,以充分发挥区域医疗中心在主导基本医疗服务、调控服务市场、平抑服务价格等方面的功能。对那些市场机制较难发挥作用的专科医疗机构承担的传

染病防治、精神病防治、妇幼保健服务等,主要由政府举办,逐步实行购买服务。急救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等,由政府举办。对政府不再继续举办的医疗机构,要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分步实施、保证稳定的原则,通过适宜的形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地级城市市区办好1~2家综合医院和1家中医院。

2.1.2 大力扶持城市医疗中心的发展 医疗机构体制改革和规模调整以后,政府要集中力量加大对公立医疗机构的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和维修、重点学科和人才建设、执行政府指令性任务等方面的投入。要改革和完善财政投入方式,及时解决公立医院在发展、改造、用地、科技进步等方面的问题,确保公立医院稳定健康发展。公立医院要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原则,建立和完善现代化医院管理运营体制,切实提高国有资产和财政资金的利用效率和社会效益。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可吸纳民资或外资参与合作建设,合作后其非营利性质不变,允许合作者有一定的回报。

2.1.3 推进公办医疗机构运行机制改革 一是建立出资人制度。为明晰公立医院的产权关系,加强对国有医疗卫生资源的管理,按照管资产、管人、管事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出资人制度。探索成立卫生国有资产管理与投资发展中心,履行政府出资人代表职责,代表出资人聘用院长,通过契约明确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使医院具有真正意义上的经营自主权,形成法人治理结构,做到政事分开、权责明确。二是实行以“两权分离”为核心的院长负责制。对继续由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按照经营权与所有权分离的原则进行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院长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风险抵押、委托经营等管理方式,严格考核制度。积极探索效益工资、绩效工资、岗位工资、年薪工资等多种报酬实现形式。三是创新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公立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打破人员身份限制,实行全员人事和全员合同聘用制,促进公立医院员工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2.2 实施重心下移,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

2.2.1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定位 所谓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是指以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为供给主体,对所负责的社区人群提供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综合性的卫生服务。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急性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家庭和居民进行卫生指导、健康教育和管理,组织开展社区卫生活动;负责一般伤病的治疗,开设家庭病床,提供家庭医疗卫生服务;负责围产期保健和儿童计划免疫;提供医疗信息和转诊服务;提供急性病人出院后家庭恢复期的服务;向上级主管部门报送卫生信息等。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可以从全科医疗开始,逐步过渡到医疗与防保工作的结合,从集体对社区人群负责制过渡到全科医师对社区人群负责制。

2.2.2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的原则 发展城市社区卫生,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为指针,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加快整合卫生资源,建立健全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必须符合三点原则:一是以人为本的原则,以社区居民卫生保健需求为导向,以健康为中心,合理规划布局;二是与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和社区建设总体规划,以社区建设带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三是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并合理配置卫生资源的原则,立足现有卫生资源,对区域内的医疗卫生机构统筹规划,通过重建、改建、转型或功能转换等途径,建成符合要求的卫生服务机构。

转贴于

2.2.3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设置 原则上每个街道(镇)设置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人口5万人左右。服务人口超过5万人以上的街道(镇),考虑到便民的原则,可增加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原则上由政府举办的一、二级医院和企事业单位的卫生机构改建,部分三级医院按照统一规划,承担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组建任务。在坚持以政府为主办好社区卫生服务的同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根据公平、择优的原则,打破部门、所有制界限,吸引社会力量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加快形成多元化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的格局,培育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市场。

2.2.4 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建设标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站业务用房使用面积分别不少于1000m2和100m2,功能分区合理,符合卫生学标准。按规定设置科室、配备常用仪器设备及卫生技术人员。

2.2.5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卫生行政部门引导和组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城市综合性医疗卫生机构建立稳定的业务合作关系,制定双向转诊的临床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考核监督,确保双向转诊工作有序开展,真正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和“救治在医院、康复在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指定专门的职能科室和人员负责双向转诊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双向转诊流程和处理规范,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转来的患者要开通“绿色通道”,及时提供选择科室、预约检查、组织会诊及安排住院等服务,同时将康复期患者和诊断明确的慢性病住院患者转回社区,并提供跟踪服务。

2.3 制定服务和价格规范,引导居民合理消费 无序的竞争降低了卫生资源的利用效率,不规范服务既增加了患者负担,又浪费了有限的卫生资源。因此,应该按照机构功能,制定科学、合理的服务规范和服务范围,规范各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行为;同时,理顺医疗服务价格体系,实现各级医疗机构服务价格的合理梯度,引导病人合理流向。另一方面,在规范了各级医疗机构服务行为的前提下,通过政府的协调,与职工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加强合作,将社区卫生服务纳入到医保服务范围,并建立鼓励病人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保报销规定,提高基层卫生服务的补偿比,这样既可以促进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又有利于节约医保基金支出。

3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依法加强卫生全行业监督管理

3.1 发展非公医疗机构以扩大服务提供量 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一个重要手段是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在公平有序的竞争下,各医疗机构会更加重视医院的运转成本核算,重视设备的投入和基本建设的可行性论证,避免浪费,从而达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凡符合投资要求的任何境内外资本投资主体,应当可在市区域内申请举办各类医疗机构,不受数量、地点、类别、性质的限制。以需求为导向,积极鼓励和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投资者到医疗资源相对薄弱、需求比较迫切的城市新区、城郊结合部、开发区等区域投资举办医疗机构;引导社会资本向特需医疗、康复医疗、老年病院、医疗美容、中西结合等特色明显的适宜领域投资;放开举办主体,鼓励各类社会资本举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鼓励各类民资或外资参与政府不再举办的公办医疗机构的改组、改造或改制。近年,南通市在市开发区利用民间资本举办了南通瑞慈医院,规模和效益都较理想,对市区医疗机构的深化改革和拉动竞争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这方面的经验值得很好地加以总结。

3.2 实行医疗机构分类管理 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为非营利性质,原则上不鼓励公有资本新设医疗机构。由公立医院改制的民营医院和新设立的民办医院,其性质实行自主申报,鼓励其定为营利性医疗机构;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主要提供基本医疗服务、执行政府规定的医药指导价格、所获利益主要用于改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可核定为非营利医疗机构。民办医院在获得执业许可证后,定为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工商注册登记,定为非营利性的医疗机构则到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登记。民办医疗机构享有充分的用人和分配自主权,在人才引进、技术职称评定、参加学术组织和学术活动、政策知情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的待遇。按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健全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体制,实行对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的结合监督管理。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中介组织对医疗机构的指导和服务功能,规范并引导医疗服务市场竞争。

篇10

1.1财务预算不科学

预算管理是医院财务管理的基础,同时也是制定、落实医院内部经济责任制的依据。强化医院的财务预算管理,可以增收节支,提高医院资产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但是部分医院财务预算的编制方法和过程并不科学,在编制财务预算时常常根据上年度财务统计的数据进行简单地推算,财务预算缺乏必要的事前论证和事后评价过程,没有对资金的使用效益和合理性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评价,甚至对以前年度支出不合理的现象视而不见。没有科学的依据,凭主观推测,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财务预算的控制作用,给医院造成资金的浪费。部分医院虽然编制了财务预算,却流于形式,编制完后将预算置之一边,既没有对财务预算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监督,又缺乏对预算内容执行的考核制度。

1.2固定资产管理不到位

固定资产价值高,使用期限长,其结构、状况和管理水平关系到医院能否实现较高的资产收益,对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部分医院不重视固定资产的管理,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还停留在账面上的数字,忽视了对固定资产实物定期的清查,对固定资产的实际使用情况不了解。有些医院虽然开展了定期清查工作,但对清查过程中固定资产帐实不符的现象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去查找存在差异的原因,出现资产管理漏洞,造成固定资产帐面价值与实际价值的差异逐步增大,最终形成一笔糊涂账。另外,由于对固定资产使用名称的不同,造成不同部门实物的信息不准确,很多固定资产的使用没有进行跟踪记录,导致财务信息不完整,给固定资产的清查工作带来许多困难。有些医院医用设备实物的管理归在设备科,而该医用设备账务的处理在财务科。设备科根据医用设备实际投入使用的情况进行资产登记和管理,而财务科则根据医院是否收到该医用设备的采购发票进行账务处理;同样,当医用设备达到使用年限或无法继续使用时,使用科室提出申请报废,设备科审核确认后对该医用设备进行核销登记,而财务部门却无法下账,必须得到主管部门对该设备报废的批复之后才能进行账务处理。这两个部门的工作往往不能同时进行,存在时间差,造成医院固定资产账实不符。在现实工作中,医院领导常常通过会计报表来了解医院的资产状况,然而,会计报表所记录的资产价值却不是对医院固定资产实际状况的如实反映,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

1.3物资采购部门、配送部门和使用部门

工作脱节医院物资配送部门的主要职责是对采购部门采购的物资进行入库、保管,并根据使用部门的需求配送至相关使用科室。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物资使用部门并不十分了解物资配送部门的库存状况,仅仅根据自己对某项物资的需求而向采购部门提出采购申请,采购部门往往是只要使用科室提出了申请,相关领导签字同意就开始进行采购,没有对采购物资的品种、规格、数量向配送部门进行核实以确认是否应当采购或采购多少数量。这种情况下采购回来的物资容易造成库存的积压和浪费。由于医疗物资具有其特殊性,对安全性、时效性的要求极高,特别是卫生材料中的高值耗材,如果超过了有效期限,会给医院造成极大的资金浪费。

1.4成本核算不全面

成本核算是医院经营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也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通过全成本核算,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提高医院服务质量,有利于提高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新《医院会计制度》的实施,更进一步要求医院实行全成本核算。但是,由于对全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些医院只重视对临床、医技科室医疗成本的核算,而忽略了对行政后勤部门的成本核算。有些医院的全成本核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成本核算,虽然将管理费用和辅助费用摊入临床和医技科室成本中进行核算,但目的仅仅是为奖金分配服务,临床和医技科室人员对此也不理解,工作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影响了医院的全面发展,成本核算工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解决的办法

(1)加强财务预算管理,正确评价财务支出。财务预算应是内部控制的一个手段,预算管理在实施阶段,就能够对医院资金的支出情况进行定量有效的控制,在医院正常运作的过程中,能够对各个部门的工作以及医院的盈利与投资进行有效的预测控制,并且能够在事后鉴别偏差,及时纠正在管理中存在不利于医院发展的因素。编制预算的目的是控制支出,因此医院在编制预算时,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上年财务数据的简单加减,除了要对医院日常的开支进行合理化的预算外,还要对医院各项资产的经营效益和资金使用的合理性进行分析和评价,充分分析上年甚至是以前年度资金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通过财务预算对不合理的支出结构进行调整。同时,还要加强财务预算执行过程的监督,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考核。预算管理是一个医院全体职工参与的活动,必须要有一定的责任考核制度。通过考核各项量化指标,公正、客观地评价各个部门的费用支出和工作人员的工作业绩,充分发挥预算管理的奖励制度,激发医院全体职工的工作热情,减少甚至杜绝不合理的开支,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

(2)医院根据《医院财务制度》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的规定,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按照科学化、规范化和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适合本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明确岗位职责,加强固定资产指标的考核,将考核结果与经济效益挂勾。固定资产管理部门要严格遵守医院相关规定,对固定资产实行定期的清查,做到账账相符,帐实相符,对账实差异要找出原因,对因账务未及时处理而形成的差异要及时调整账目,对因人为的管理不善造成的固定资产损失应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固定资产实物管理部门要建立完整的固定资产档案,对固定资产实行分类统计、明细帐、卡管理;固定资产使用部门要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和固定资产卡片,定期对本部门固定资产账、卡、物进行核对;财务部门要根据合规、合法的凭据做账,要做到固定资产增加时有“上账”,处置时有“下账”、变动时有“调账”、清理时有“对账”,设置固定资产辅助簿和动态卡片,将未入账的固定资产进行详细登记,纳入医院统筹管理的范畴。医院购置固定资产时一定要明确记录资产信息,固定资产的名称、型号、规格、数量、金额、购买日期、生产厂家及技术标准等等都要有详细记录。同时,医院审计部门也要加强对固定资产管理各个环节的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并对相关部门的改进工作进行追踪检查。通过各部门科学地管理和分工协作,最大化地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

(3)物资采购、配送和使用部门各尽其职,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和联系,保证信息的准确交流和传达。物资配送部门应和财务部门一起做好存货的购进、发出和库存的日常核算,登记存货卡片,定期对库存的物资进行清查,对使用效率低、周转周期长、临近使用期限的物资重点关注,及时向使用部门和采购部门通报库存物资的状态,提出合理的使用建议和采购计划。采购部门采购时也要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兼顾使用部门的需求和物资配送部门的采购计划,避免盲目地采购。物资配送和物资采购部门要充分发挥为病员服务、为临床服务的职能。同时,物资使用部门在提出采购申请前也应向物资配送部门了解库存情况,在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库存物资,做到最大限度地为医院节约医疗成本。有条件的医院还可以安装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做到物资采购、配送、使用部门和财务部门及医院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联网,随时能够查询了解到物资的入库、存储和使用情况,利用现代信息化的手段提高物资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4)提高对成本核算的认识,健立健全成本核算制度,完善成本核算体系。成本核算是医院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科学的成本核算与分析结果也是制定医疗机构合理的收费标准的重要依据。医院管理部门在制定成本核算制度时要认真分析日常工作中出现的各类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寻找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合理协调各成本支出和收益单元的分配,制定出较为完善的、符合医院战略发展目标的全成本核算管理制度。医院应设立专门的全成本核算机构,同时还要向医院广大职工广泛宣传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加深职工对成本核算的理解。成本核算部门在进行成本核算时,要严格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的规定,按照临床服务类科室成本、医疗技术类科室成本、医疗辅助类科室成本和管理费用(即行政后勤类科室成本)对成本核算对象进行分类,实行科室成本三级分摊的分摊制度,按“谁受益,谁承担,谁分担”的原则分配,科室成本单元的划分也应当在执行制度的前提下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区别对待,通过核算项目的精确划分,编制各科室直接成本表、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表和医院临床服务类科室全成本构成分析表。生成的成本报表同时要达到以下三个基本要求:(1)是依据财务制度规定的成本核算流程而编制的;(2)期间与会计报表一致;(3)成本数据合计与会计报表总费用一致。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