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的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的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的建设

篇1

一、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我校由校本部(学生都是重庆市最优秀的学生)和分校(学生相对较差)构成,再加上学生个体化差异很大,所以学校对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校本课程开发非常重视,在五年前学校课程委员会的自我建设就成为了学校领导思索和规划的问题。学校课程委员会是为了实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整体规划学校课程设置方案、指导校本课程编制而设立了校内学术机构。课程委员会的成员由学校行政领导、各学科组优秀教师组成,在课程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校本有效运作。学校课程委员会定期对校本课程的编制进行业务指导,同时制定了一套对校本课程的实施评价及奖励措施。学校把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看作是学校自下而上的教师文化重塑,学校课程委员会根据这一力量实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这一目标的制度保障。

二、化学校本课程团队的建设

在学校如此重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的大环境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团队也因此而诞生。由教化学的学校党委书记亲自牵头,学校化学教研室主任、化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参与的化学校本课程研究团队诞生了。为了更快更好地进行化学校本课程的建设,团队同时还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适应高中新课程改革的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一级子课题“化学学科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课题研究。为了更快更全面地提高团队的素质,每学期请一次专家到校做专业讲座,同时派老师外出参观学习,每月一次正式会议,每两周一次部分老师的碰头会。当然,新事物开始,都不会一帆风顺,首先,并不是所有的教师都愿意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就算教师愿意,由于教师的知识技能、工作负担和时间限制、参与的方式等因素都会影响教师参与课程发展。新课程改革对教师原有的思维和习惯带来沉重冲击,教师必须以大量精力应对各种精神和实践压力。因此在新课程改革期间,我们也经历过各种阵痛但坚持了下来。现在,我们学校初三、高一化学校本课程都开设得很好。

三、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

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必须符合化学新课程改革的思想,贴近学生生活,重视实验教学,关注环境教育,培养社会责任感。首先确定了开设初三、高一的化学校本课程。由初三教研组长牵头负责,主要由初三化学老师及个别高中老师构成的小团队,开发了初二到初三化学衔接的《走进美丽的化学世界》校本课程,以及比初三层次略有提高的《神奇的化学》,由高中化学教师构成多个团队,分别编写了《小小化学家》《我们一起动手吧》《化学与生活》《化学与食品》《化工》《化学趣闻实验》等。

四、化学校本课程建设还在完善中

篇2

一、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校本课程建设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热点话题,但在实践中出现了不可忽视的认识误区和行为偏差。

一是认识偏差。有的教师把校本课程开发理解为编一套教材,纳入课堂教学就可以了;有的学校存在教育目标异化现象,把第二课堂活动摇身一变为校本课程;有的教师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目标理解不到位,将其定位为知识传递与技能培养,把校本课程变成为应试教育的抓手。

二是特性混淆。有的教师对兴趣活动、第二课堂、综合实践、社区服务、社会实践等课程界限认识不清。如不能恰当区分综合实践活动与校本课程,在实践中把二者混淆甚至等同起来。其实,作为两种课程体系,前者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达到国家规定教育目标的必修课程,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后者是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追求学生个性发展,学生有选修权利,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

三是内容单一。多数学校停留于行政指挥操作,没有建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没有学生需求调查,没有考虑教师状况与培训措施,缺乏教师力量整合。有的忽视学校特色的形成,只是为开发而开发、利用而利用,校本课程停留于浅层利用上,无关学校与学生的深度发展。如此校本课程,从教育哲学与学生需求看,是很不成熟的课程;从课程的角度来说,是不符合要求和规范的课程。

二、校本课程的本质坚守

校本课程的认识误区与行为偏差,深层根源是脱离了教育价值的本质坚守。只有坚守以学生需要为主要指向、教师自主为操作手段、学校特色发展为个性平台的课程本质,才能建设好立足学校发展、学生需求、教师可行的校本课程。

(一)融入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

实践中,校本课程开设的随意性较大,依托教师个人兴趣爱好,教师某方面有特长的,学校就开发这类课程,校本课程常常由师资决定,没有融入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并非由学生需求决定。校本课程应当是基于学生兴趣、教师特长、学校育人理念和办学特色有机结合的课程。

(二)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校本课程因学生需要而开发,为了学生发展而存在。我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以满足学生合理需要为前提,学生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择,教学组织也有充分的灵活性,通过校本课程设置的多元化、个性化、弹性化,为学生全面而个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学习时空。

(三)资源整合促使学校持续发展

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离不开资源整合,既有素材性资源整合,又是学习方式的整合。素材性资源整合强调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学习方式整合注重知识、经验、情感的整合。两种整合的有机融合,将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开放性的学习环境,不仅专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特长,更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三、走出误区的破解策略

(一)建立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态势,结合本校传统与优势、学生兴趣与需要,从知识拓展、学科综合、实践应用、技术创新、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发校本课程,逐步建立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凸显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与内容安排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兼顾差异,为学生提供合适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2007年以来,我校校本课程经历了启动、初步实施、践行反思三个阶段,既有困惑,也有大胆实践与创新。我们开设了机器人设计及操作、航模制作、科学DV等科技校本课程,开设了既开发智力又锻炼动手动脑能力、增强创新意识的国际数棋校本课程,还开设了既彰显中华语言与文化魅力,又弘扬优秀文化的诗文诵读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本质坚守和路径优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丰硕成果:在陶艺校本课程中,孩子们制作的“巴山棒棒军”泥塑系列作品,入选人教版美术教材;机器人校本课程两次获“机器人大赛”金奖;国际数棋校本课程两次获全国金奖和全国唯一的“最佳智囊团奖”。

(二)整合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一是结合部分学科相关内容,以情景化、活动化手法二度开发改编,使单一的学科技能学习改编成综合的注重体验和实践的活动课程。我校将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形成古诗词吟唱、课本剧表演等课程;把陶艺教学和美术教学中的手工、泥塑、面塑、雕塑、儿童画等教学相整合,开发了陶艺校本课程;开展“音乐联想绘画”教学试验课程,引导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用画笔来描绘音乐,用音乐来解读画面。

二是注重学生实际需求兴趣。作为课程创编的资源,需从学生实际需求和兴趣出发,通过教师、学生、课程资源的互动产生活动主题,使学生需要与社会资源成为校本课程的创编基础。在《科学DV—社会实践活动》中,我校教师将科学DV主题确定、资料收集、DV拍摄、后期制作、综合展评等整合在一个课程体系中,构成一个完整的主题活动,创编出适合学生需求的校本课程。

三是综合实践探究生成。以问题为源头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让学生在综合实践中滚动生成课程资源。如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对一些看似简单的加减乘除运算经常出错,我们引导学生将有“不用纸笔的四则运算”美誉的“国际数棋”纳入校本课程,孩子们参加“国际数棋”活动,既激发了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又开发了智力,增强了创新意识,丰富了课余生活。

(三)三方兼顾促进校本课程开发

一是妥善处理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的关系。在国家、地方课程许可范围内,考虑地方、学校、学生差异,对教学内容进行补充、拓展、延伸,促进学生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

二是既对学校已有经验进行集聚、提炼,又关注未来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对学生发展的要求,发挥自身特有的灵活性并加以革新。加强对学科经验、学生经验、教师经验的提炼与总结,形成校本课程亮点,不断吸收新的知识、经验,形成充满活力和具有时代性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三是妥善解决好队伍问题。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一线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力量结合体,必须充分发挥作为课程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一线教师自主开发课程的作用。

(四)引导学生助力校本课程开发。

在中小学实施校本课程,目的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固有思维模式,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身处家长固有观念包围下以分数为唯一评判标准的环境中,学生还是会把掌握学科知识作为重要的评价标准,忽视学习活动中实践体验的重要性。因此,教师要促进学生转型学习方式,促进和关心学生个体的自由、健康发展,是新课程的主要立足点和着眼点,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应注意开发学生个体的创新潜能。

(五)排除校本课程建设的干扰因素。

校本课程建设受到各种干扰因素,包括传统文化的束缚、家长固有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影响、教育评价的单一、师资不配套、校长偏好等。分析这些因素产生的根源,坚持适宜学生发展需要的课程本质,走出校本课程建设的各种误区,排除干扰因素,是校本课程发展本质而现实的迫切需要。

篇3

【作者简介】陈庆丽,江苏省无锡市广丰中学(江苏无锡,214000)校长。

怎样让每位初中生在属于他们成长的重要阶段健康而有个性地发展,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责任担当与艰巨任务。为回归学生个性发展、教育机会均等和教育公平的教育本真意义,使每个学生都能接受到适合的高质量的教育,获得自我发展的动力和机会,使各类学生的潜力都能得到充分开发,实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让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成”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努力实施课程校本化的差异教学。

一、基于校本课程的差异教学内涵

中国教科院研究员华国栋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1]华国栋在《“差异教学”实质刍议》中更具体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教育测查和诊断基础上,以“保底不封顶”、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2]

学校的教学实践与国内外的教育理论启示我们:每个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但是差异并不等同于“优劣”。我们进行差异教学的核心内涵是“从差异出发、为了差异发展而开展有差异的教学”。我们着眼于“差异”,而着手于“课程”,全力开设适合学生差异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的校本课程建设,关注学生差异的不同起点,更加强调以“学”为中心,为教师提供必须了解的学生需求这第一资源。关注学生差异的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不仅从能力、成绩上考察,更要从学生的性格、能力和认知风格等方面进行调查和了解;关注学生差异的不同呈现,教师提供更加复杂、更加精细、更加个性的教学样式;关注学生差异的不同目标,更加关注每位学生的差异发展,设计差异化的教学内容、过程与结果,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得到自主发展。

二、差异教学课程实施的操作路径

(一)创建网络型结构课程

课程是教学内容和进程的总和。新一轮课程标准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学习产生实质性的变化,提倡自主,探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首先要从课程框架的整体调整开始。

学校要将以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为核心的课程框架调整为能尊重学生认知规律和水平,注重学生主动学习的情境、和谐氛围创设的课程设计;课程内容与学生的基本需要及生活有密切关系,并十分关注学生情感的丰富和理智的发展。[3]学校创建以学生兴趣、内需、能力、情感、思维方式与学习风格等为本的丰富性课程;充分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多开设学习项目,构建以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为基本模块的网络型结构课程,将三类课程引向模块建构、个性建构、自主建构。

我们开设的“拓展型课程”,采用“选课”、“走班”形式,强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着眼于学生与未来生活对接的素养培育。这类课程主要包括阅读、行行摄摄、博物、小小地理家、电影欣赏、谜语世界等人文类课程;纸艺、动漫设计、百灵鸟合唱、木刻、陶艺等兴趣类课程;航模、机器人、小发明、电脑制作、花的秘密等科技类课程;心理调适、规划成长、义工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类课程。“拓展型课程”侧重于兴趣、动手与体验,增加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提高他们科学、人文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

我们开设了“研究型课程”,根据培育全人的目标,将课程应该是学生全部的学习经历的思想贯穿其中,设计了将“德育”与诸多学科融通的“专题寻访课程”,以无锡和附近城市乡村的特色专题为研究对象。这类“研究型课程”,旨在改变学校德育活动设计流于浅层认识,容易置于课程体系之外的状态。这类“研究型课程”,从促进学生发现意识、探究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养成入手,研究主题的自我选择和走出校外的触摸经历,不仅增加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宽度,而且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建构能力和研究能力。

基于现实状况,我们在基础型课程上作课程模块组合,即数学与英语学科作为组合模块一,体育与健康作为组合模块二。数学与英语设置自主发展、基础综合、基础强化三类课程,体育与健康设置快乐乒羽、活力排球、魅力篮球、健美武术等课程。所有课程要求在实施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后侧重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的满足。教师根据学生多样的差异,设计差异化教学模块,促使学生在适当的教学目标、适合的教学策略和弹性的作业设置下达到学生个性成长的最大值。

(二)规划差异性多元课程

课堂是实施差异教学课程的重点。学生的差异是多样的,针对学生的多样化差异,我们树立“为多元智能而教”的差异教学思想,寻求积极的差异教学策略,通过发挥各种不同的智能活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不同作用,创造一种适合每一个学生的课堂教学,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实现课堂学习中优异与公平的双重目标。[4]我们主要从“课程设计”的五个方面进行重点规划研究,即掌握学生学情分类化的新起点设计,呈现教学目标分级化的助学案设计,调动学生兴趣多元化的多情境设计,调整学生思维灵活化的精策略设计,适合学生选择自主化的弹性作业设计,以期营造适合学生差异的课堂环境。

通过“掌握学生学情分类化的新起点设计”的研究,创设课程的适合性。奥苏倍尔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设计学生的未来是由他们已经掌握的知识能力决定的。因此,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需要、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对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习潜在状态有一个总体的了解,“为学习者设计教学”。只有对学习者有透彻的了解,对他们有精准的定位,下一步的教学才有匹配的最佳效果。

通过“呈现教学目标分级化的助学案设计”的研究,创设课程的递进性。我们认为差异教学给予学生不同的成长路径,就是需要对教学目标有一个递进式设计,分级化设置为:基础性目标,拓展性目标,提高性目标,让学生逐级达成,逐级跳跃,调整他们挑战有难度学习的动机和能力。教学目标对所有的学生不是一个终点,而是可以分解出来的很多站台,学生可以选择时机下车,再上车,达到下一个站。

通过“调动学生兴趣多元化的多情境设计”的研究,创设课程的情境性。生活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音乐情境、课堂情境等,来自师生的真实生活,让每一个学生在其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或声音,唤醒了对知识的情感记忆,有利于师生从不同的认知背景走向共同的情境空间,将各自不同的理解层次融在一个现场性强的环境里,相互认同,相互补充,形成类似交响乐的和声之美,实现差异教学中异曲纷呈的精彩局面。

通过“调整学生思维灵活化的精策略设计”的研究,创设课程的灵活性。教师对学生多样差异的精准把握和适度推进,提供丰富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内容和样式,并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的变化而发生的灵活调整。什么样的策略适合什么类型的学生表现,文静的学生适合什么,爱挑战的男生适合什么,自信不足的孩子适合什么,思维不严谨的孩子适合什么,注意力易分散的孩子适合什么,这些都要取决于课堂生成过程中的教师对教学策略的熟练把握和适度运用。

通过“适合学生选择自主化的弹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创设课程的自主性。学生在课堂里能够有自我选择学习任务和学习方式的权利,能够有自我调控自我总结的能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呈现掌握知识和方法的递进节奏,我们归纳为学生对“自主性”等的理解和喜欢。弹性空间里的弹性作业,让学生自我表现充分得到张扬,学习主动性被唤醒,学习从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建构。

差异教学课堂的实践探索,让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了具体可观的方向,有了教师课程领导力施展的抓手,有了师生共长共融的合理空间。

(三)实施校本化匹配课程

课程实施需要经历一个严谨过程。从课程规划设计、课程需求调查、课程项目选择、课程过程实施、课程综合评价到课程总结调查,这是一个环形的严谨的结构,是一个需要严肃思考的完整的过程。在具体实施中,我们主要从需求调查、项目选择、过程推进等实施核心部分入手。

需求调查是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一步。教师研究学生,要具有了解意识、理解意识、发展意识。了解意识就是教师具备对学生的基础、认知、兴趣、思维逻辑、个性等的了解,通过前测和后测、观察、调查、访谈等全面了解学生的优劣长短。调查前后的数据与信息为课程实施提供了第一手精准的依据。学会调查,与学生实际接轨,成为教师实施差异教学的必修科目。理解意识就是教师对学生的个性和优势等认同并尊重,不以片面的眼光衡量学生的优劣,不以成绩的高低来认定学生的高度。发展意识就是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在各方面发展自己的长处,通过增值发展评定自身增长幅度,在实施过程中恰当地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愉快的发展。

项目选择是校本课程实施的关键环节。我们认为要让学生在适合的教育中享受教育的愉悦,首先要做的是最大程度地放手,让学生自主选择。在课程推荐、课程选择单发放、家长会交流协商、学生自主选择、教师分别指导等系列活动推动后,学生完成了学会选择的行为跃变,也逐步完成了从被动学习到独立自主的心理跃变。其次,课堂目标、学习任务、达成路径、总结深化、作业巩固等课堂环节也为学生提供了选择的可能。

为了让学生得到更多发展的自由空间,教师可以在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多方面要提供选择满足学生的需要。师生关系从尊重知识转为尊重人格,从尊重单一的教学为先转为尊重人的需求呼应和心灵契合。

过程推进是校本课程实施的第三步。在差异化教学实践中,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样式,我们按照实践教学样式――改革教学变式――形成新型教学样式的实施路径,既体现差异教学的目标性,又体现各学科各学段的特殊性,给予教师更多的自主空间。我们在课堂教学样式的研究实施过程中,认为课堂教学需要经过“自主学习、指导学习、巩固提升”这“三步实施阶段”;课堂逐渐从教学常态中彰显出“自主探究、差异呈现、合作交流、师生共学、精讲点拨、巩固训练”等“六个重要环节”;我们逐步提炼概括了适合差异教学的“教学前测、情境体验、问题暴露、任务选择、弹性分组、辨析探微、小步跳跃、设置冲突、反思诊断”等“九种课堂要素”。在差异教学校本化课程推进中,逐步形成了我们的教学共识,即课堂教学“369”样式(3步阶段、6个环节、9种要素)。课堂教学样式的匹配,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内容包括学生生命成长在内的深度理解和精准把握。实施校本化匹配学生发展的课程,才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差异化成长。

(四)采取差别化绿色评价

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和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教育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它主要起着导向、诊断、鉴别、激励的作用。[5]学生个体的成长应该是全面而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评价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自主性发展。评价最重要的目的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

采取差别化、开放性的绿色评价体系,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明确方向,在评价结果中自我诊断,让教师更明白有效的评价策略和深刻的评价意义。

首先,对每个学生背景进行立体评价。我们深信每一个人的成长都有其背景,在背景分析下的学生才能还原其本质。因此,我们设计了“学生能力调查表”“家庭氛围指数调查表”“多元智能调查表”“学习兴趣调查表”和“学生基本情况汇总表”等测量表,全面了解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学习风格、多元智能等方面的差异,为差异教学提供学生基本情况方面的支持,为学生评价提供立体背景。

其次,对学生多个方面进行诊断评价。增加教师对学生学业、心理、趋向等的诊断精度,并设立导师制,增加对学生的有效指导与及时反馈。为精细化学生差异发展指导,通过双向选择为学生配备导师,每位任课教师担任不少于5名学生的导师,开展学习方法和心理辅导,为学生发展提供指导。除此以外,强化学科方面的诊断力度。要求任课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优势、问题、潜力等方面进行阶段性诊断,并提出适切性建议。因此,“外语、数学”学科诊断书和学生体质健康报告应运而生。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和班主任联席会、学生座谈会和家长会,凭借数据和事实,强化各界人士对学生学情诊断的精确性和学生成长生长性的理性认同,保证校本课程实施的质量和效果。

再次,对学生各个起点进行增值评价。我们探索实施了增值系列评价。一方面通过“广丰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表”的平台,确立了道德品质、学习能力、运动与健康、交流与合作、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为评价的六级指标。依据多元智能等理论彰显学生个性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另一方面,我们设计了学生成长手册《奔跑吧,青春》,既根据学生学习取向、学习习惯、学习潜力、家庭因素等情况构建相应的“学生档案”,又将学生成长中静态档案信息和持续的动态成长中的“我的认知,我的实践,我的风采,我的进步”信息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同伴小组、班委会、教师及家长定期评价,引领学生自主管理、挖掘潜能进行差异发展,获取不同程度的增值进步。

三、差异教学校本实践的行动思考

多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认识到,差异教学引发的教学变革还有很多需要思考和变革的空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实施差异教学需要改革学校管理模式的实践途径。要改变师生的心智模式,首先必须从实践行为入手。改变管理行为,改变教学行为,改变学习行为,差异教学才真的落到地面,成为培育完整的人的有效途径和教师的自觉选择。

2.实施差异教学需要搭建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诸多平台。我们要借助差异教学,充分认可学生在多方面表现出来的个性化才华,引领学生不断成长,激发他们的成功动机,让每一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成长的合适位置。

3.实施差异教学呼唤与多样课程相匹配的教学样式。差异教学是集合作教学、个别化学习、分层教学等多种教学的特点,具有新型发展理念的教学。因此,我们学校还需要创建更为个性化的课程,在探索教学样式定式的基础上再推出多种学科的变式,使教师能够掌握多样的教学样式和相应的教学手段,以适应学生多元的需求和长效发展。

4.实施差异教学要完善与教学行为相应的保障系统。随着选择功能扩大之后,教师作为帮助学生选课的课程导师地位也将逐步彰显。教师对多样课程的综合性了解和差异学生的多样化区分能力也将成为教师的又一项能力指标。学生课程导师制也必将日渐成为必需。学生差别化、个性化、绿色化评价体系的完善也必将显得更为重要。

篇4

一、天正小学的做法与经验

(一)天正小学的做法

南京天正小学是一所新建小学,学校的老师为每一位孩子的全面发展和终生发展倾心教育。课余之时,孩子们到校内的各个文化社团参加自己喜欢的学习活动。兴趣的氛围、艺术的熏陶、校园文化的滋养,诞生了校本课程《学做纸浆画》和《纸浆画创意教程》。天正小学的纸浆画,顺应了孩子们的天真童趣,在无拘无束的游戏和玩耍的过程中,他们用灵巧的小手,信笔涂鸦。天正小学的纸浆画,展现了孩子们爱美的纯净童心,大胆率真的画面,或粗犷简洁,或细致绚丽,流淌着孩子们对美的追求与表达,散发着中国民间艺术的意韵,传递着传统与现代的气息。美术老师在探索的过程中,创造条件,形成经验,设计出轻盈美丽、取材容易、制作简便的纸浆画。尤其是创造性地设计出干纸浆画的制作技术,从而使低年级的推广工作更为方便。纸浆画不仅仅是一种新材料绘画的创作体验,更重要的是让孩子们在感受美,创造美的活动中,快乐学习,丰润心灵,健全人格。天正小学将“创意纸浆画”作为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主题是经过深刻的思考、系统的设计和科学的论证的。

学生的发展需要是课程的主要内容。2010年,天正小学的胡金涛老师独自开始了纸浆画的开发与研究,在探索过程中,胡老师与部分孩子一起经历了无数次的尝试,终于让纸浆干湿比例合适,并使之可以永久附着在木板上不脱落。给专业学生讲设计的要求和基础知识、技法等,学期开始时就布置这种作业,学生从生活中注意观察、收集,最后进行创作,从学生方面来看,当发现自己的建议或作品被老师采用,自己的作品被老师收集成册,他们对美术就产生了很大的兴趣。美术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时,一定要科学地利用人力和物力资源。

(二)天正小学的经验

1. 内容的实用和创新

根据多元智能理论,各个学校在选择校本课程内容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既体现本校的特点,又体现学校所在行业的特点;同时要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与具体性,从而促进每个学生多元智能的发展。学校之所以要研究开发校本课,就是因为现行材对本校实际情况来说不够实用,只有开发的校本课程切合实际,同时注意创新的内容和方式方法才会让学生感兴趣,也才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创新中又是要重在它的实效,和实用上而教师要研究个体意义上的创新。在学校和依据班级不同的情况进行创新,在现行的教材上的创新。也只有即实用又有创新的东西才能得到学校及上级领导的支持和肯定,才会有发展的潜力。天正小学的校本课程纸浆画的开发与研究为每个孩子多元智能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舞台。

2. 主体参与的广泛性

学校美术课程要有持久性,这样开发出来的校本课程才会注有源源不断的活力与生命力。而做到这一点就是要有广泛性和参与性。显然,天正小学做到了。天正小学的纸浆画创作不仅吸引了孩子们,学校的老师、孩子的家长、后勤员工的创作热情和潜能也被激发了,他们也纷纷加入纸浆画的创作中来,天正小学俨然变成了一个飞扬着快乐与激情的乐园。现在,纸浆画的课程已经成熟。学校每学期都有一个月的“纸浆画月”,利用美术课的时间教授纸浆画,此外,对纸浆画兴趣浓厚的学生还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学校的纸浆画社团。学生和老师们的纸浆画作品更成为了学校对外交流的官方礼品。

二、工作改进计划

(一)现实与理论的依据

对比天正小学的成功经验,笔者对所在学校实际情况做出如下的分析。

1. 学校实际情况

学校2009年起有4项天河区级课题曾对儿童诗歌创作的教学进行研究,分别是《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儿童诗歌教学中评写结合策略的研究--以小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为例》、《小学古诗词赏析中儿童诗创作教学策略的研究》和《给合“童诗绘本”开展儿童诗“赏写绘”教学策略的研究》。课题组成员有多篇儿童诗歌创作和学生美术创作策略的在《师道》《广州教研》和《天河教育科研》等期刊上。在儿童诗歌创作研究中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有一定的基础。

2. 文献研究与理论支撑

笔者从大量的文献研究发现,大部分的幼儿园老师和小学老师都喜欢绘本,而且接触绘本的程度较深,也接受过绘本教学的相关培训和对绘本教学的开展。但是,现阶段幼儿、小学阶段的绘本教学却过于强调绘本的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注重文字信息和教育意义的传递,注重绘本的欣赏和对绘本的表演,却忽略了“绘本”作为一种阅读性文本媒材所蕴含的绘画、设计、装帧等创造性美术内容的开发。

在小学阶段的绘本教学,大部分绘本教学则学成为小学低段语文教学的重要补充,绘本阅读成了朗读、识字的第二课堂。让绘本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和趣味性,失去了绘本阅读的意义――激发低年级学生的阅读兴趣。而在一些有关绘本的学生比赛中,也更多的是以学生讲故事或者以舞台剧的效果来体现绘本的文学价值。

从研究发现,相比于绘本在文学功能的开发,绘本的美术价值和功能却没有得到充分的认识和开发。在现在小学阶段中,绘本的美术价值和功能开发主要体现在美术课教学中对于绘本的引入和应用,特别是在低年段的美术教学中,绘本故事进入美术课堂,使得美术课趣味性更强了。但是,除此之外,现在小学阶段中绘本教学很少涉及到绘本制作的一些创造性知识:绘本的编绘、绘本的设计、绘本排版装帧。

篇5

运动教育模式是由美国体育教育家达里尔・西登托普提出的一种课程与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来自于游戏理论的运动教育理论为指导思想,以教师直接指导、合作学习和伙伴学习为学习方法,以固定分组、角色扮演为组织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比赛为主线,提供给不同运动水平的学生真实、丰富的运动体验的体育教育模式。

二、学前教育专业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

校本课程开发,其核心理念是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校本课程是基于学校、立足于专业、为了学校发展而开发的课程。是由于我校不同专业均有其特殊性,才使得校本课程开发成为可能。结合学前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通过科学指导和安排体育锻炼,培养学前教育学生的健康人格、增强其体能素质、提高其综合职业能力,养成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能力与习惯,提高生活质量;为全面促进学前教育学生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服务,为学前教育学生未来的就业服务。

三、运动教育模式的足球课程构建

1.教学计划进展

足球是以注重脚控制物体运用规则和策略的团队对抗体验射门的情景比赛。足球运动需要在比赛中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进行进攻和防守,运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系统掌握足球内容。此外运动教育模式要求每个学生进行多样性的角色扮演,让学生学会理解和包容。达里尔・西登托普认为,一个运动教育模式的运动季的时间跨度不应少于20次课。我校把36个课时作为一个足球运动季,按照运动教育模式进行体育课教学,根据运动教育模式中运动阶段的划分,将足球运动季分为“练习阶段”“季前阶段”“正式阶段”“季后阶段”。其主要内容如下(图1、表1) 。

2.练习阶段:制作教学任务卡片

教学任务卡片1

练习内容1:球性练习

基本技术:拉球

拉球是指用前脚掌触压球,并向某一方向拉动的动作方法。拉球到位后,通常要连接一个推拨动作,使球离开原地。拉球在足球比赛中常用于过人变向前或传球射门前的准备动作,特点是动作幅度小,易于掌控,动作方法见图2。

(1)面对来球方向,用前脚掌触压足球,脚掌压球不要太紧,以免拉动不灵活。

(2)转身将球拉至身体另一侧,换脚,同样动作方法反复练习。

(3)髓关节转动要明显,才能使拉球变向明显。

要求:熟练动作,初步掌握脚对球控制的动作感觉。

时间:30分钟。

练习方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口令练习。

管理员:教师。

教学任务卡片2

练习内容2:球性练习

基本技术:拨球

拨球是指用脚的内侧或外侧连续触碰球的边侧,使球向内侧或外侧连续滚动的技术动作。拨球在比赛中常用于传球或过人时的准备,特点是简单,易掌握,是初学者较为常用的一种技术,动作方法见图3。

(1)左脚站立支撑,面向足球。

(2)右脚脚背内侧触碰球的外侧,使球向一侧滚动。

(3)接着用脚背外侧触碰球内侧,使球向另一侧滚动,同样灵作方法反复练习。

要求:熟练动作,初步掌握脚对球控制的动作感觉。

时间:30分钟 。

练习方式:集体练习、分组练习、口令练习。

管理员:教师。

3.季前阶段:制订小组、个人评分标准及评分表

见表2、表3、表4。

4.正式阶段:小团队比赛

正式阶段是逐步向正式比赛的过渡阶段。目的是在实战中全面提高每人的技术和战术能力。在小组间进行循环赛,比赛人数根据实际情况和时间状况逐步增加,可以进行1对1、2对2、3对3、4对4及5对5的比赛。比赛场地、球门大小可以根据人数进行适当调整。比赛前要制订比赛规则,规则在正规的比赛规则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如1对1可以像半场篮球那样进行攻防转换,界外球可以改为任意球,防守人距进攻人适当的距离。多人比赛规则可以在正规比赛规则基础上作适当的修改,要适合人数、技术、水平等特点,有利于学生技术、战术的学习和发挥。裁判由第三方担当,强调对裁判判罚的理解和尊重。在比赛人员的对阵上,教师要安排水平相近的人员进行比赛。比赛安排在课的后半部分,前半部分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足球技术的复习、练习以及延伸的战术学习和练习。

5.季后阶段:正式比赛

这是足球运动季的最后阶段,由队长和教练带领自己的球队一起商讨战术和配合方法,并在比赛中执行。这个阶段主要进行之前赛制所规定的各个球队之间的循环赛和联赛。规则可以是正规的比赛规则,也可以适当进行修改,要让所有人员都在场地上体验一定时间的比赛。在比赛各个阶段按照庆祝活动所设的奖项由投票和数据统计产生最佳教练、最佳射手、最佳裁判、最佳统计员、公告员等奖项人员,将足球运动季推向并结束。

四、成效分析

在学前教育专业足球课堂中采用运动教育模式教学,对学生在运动技能的掌握以及足球学习兴趣的激发上都有较大的作用。在提高学生团体凝聚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通过将足球教学与运动教育模式教学相结合来进行小组学习和练习,并以小队为单位进行比赛,可以加深小队成员之间的了解,增强团队凝聚力,有利于学生团队精神和集体学习能力的提高。这种模式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有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我校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主力队员的女子足球队于2015、2016年连续两年获得了广州市南沙区中学生足球赛女子组亚军,还获得了2015年广州市富力杯足球赛中职女子组第四名的好成绩。

使用运动教育模式进行足球教学也存在以下一些缺点:前期材料的准备工作比较烦琐和复杂;在小组分队问题上存在分歧;课堂文化氛围渲染的长期性与领导核心服从能力的艰巨性以及多种角色分工的评价标准困难。

运动教育模式运用在足球校本课程中有其自身的优点,同样也存在缺陷,也需要其他教学模式的补充与填 补。运动教育模式不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完全否定,相反,应将运动教育模式和传统教学模式结合运用在教学过程之中。

参考文献:

[1]吴 昊.刍议高中体育与健康校本课程开发目标取向[J].西安体育学院W报,2007(1).

[2]任玉梅.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体育教学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09(12).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董翠香.新课程标准下中小学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l):94-97.

[5]楼兰萍.关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性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0):1389-1390.

[6]冯小军.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涵义与实施[J].体育学刊,2008(6): 63-65.

[7]姚 杰.健美操课程中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模式对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D].苏州:苏州大学,2010.

[8]张 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教育能力培养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2(20).

[9]高 虹.对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改革和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3(17).

[10]向丽芳.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体育活动组织教学能力的培养[J].体育科技,2015(1).

[11]黄忠诚.幼儿体育游戏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5(4).

篇6

关键词: 园艺校本课程 教学实践 见解

园艺校本课程是我校在职校课程改革实验中开设的一门选修课。它是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创业园建设的实际需要,凸显学校的办学特色,于2009年下半年推出的校本课程。

作为学校指定负责开创这门校本新课程的专任专业教师,我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特长,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投入“园艺校本”新课程的开发探索工作中。现在我校的园艺课程已在农业机械、农村经济管理、多种经营等涉农专业开设。通过两年多的教学实践,我对园艺校本课程开发有了一定的见解,在此做简单介绍。

一、学习校本新理念,开发好园艺校本课程

开设一门新课程,先要弄清这门课在整个教学中该如何定位。

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学校搞过的自编教材。新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多元化教育的需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要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公园绿化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同时考虑到创业园建设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应该体现学校的特色,应该为了学校并立足于学校实际而设计。

园艺校本课程应该侧重于实践探索,让学生活动起来,接触花草树木与泥土,以某些园艺项目活动为线索,围绕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索。园艺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的知识,融知识了解、实践探索、研究学习为一体,成为一门充满惊喜和乐趣的综合实践性课程。在上课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走出教室去亲近自然、触摸生命,要在观察、探索和操作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能,增强了环保意识。

定位明确了,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方向,事情才好办。

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园艺校本课程

(一)经过反复的调研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有许多可利用的园艺资源。

1.我校校园绿化、美化工作搞得相当好,大大小小的花坛、花境将教学楼前后、校园各处的墙角墙边都布置得郁郁葱葱;校园里有不少名贵的花卉树木,一些木本植物还立有标牌。

2.姜堰市近年绿化美化做得很好,城市里公园绿地也不少。街道、社区、住宅小区有许多园艺景致,植物种类也不少。特别是近来郊区利用保护设施栽培园艺植物。

3.市区居民在庭园、阳台、窗台种养盆花的很多。许多学生家庭常用室内植物和插花来美化、绿化家庭环境。

4.学校是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计算机在我校及学生家庭已非常普遍,网上有大量的园艺资源。

总之,尽管我校不具备充分条件,但是可以借助上述园艺资源来进行园艺教学,让学生学习身边和家庭实用的园艺。特别是,上述的第三项不仅属于资源,而且是学生学习这门功课的兴趣和需求的重要来源。

(二)怎样利用校园、社区与家庭环境资源设计园艺教学呢?我的做法如下。

1.利用校园现成的环境资源。我设计了多个园艺学习课题与实践项目,比如“校园花卉分类、识别”,“校园花卉分布调查”,“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花坛艺术设计、布置”,“校园花卉标本制作”,“校园花坛整理”,“校园花卉修剪”,等等。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学生们有时在教室中学习、讨论,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探究和操作实践。校园中有那么多的知识与学问,这是许多学生平时没有留意的,在园艺活动中他们常常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

2.利用社区与家庭园艺资源。我设计了“家庭花卉调查”、“家庭环境与养花”、“家庭盆栽花卉的管理”、“中国传统花卉”、“花饰我家”等园艺学习课题,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或亲戚、朋友、邻居家的花卉,在家庭花卉上进行花卉的养护管理实践。

3.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开拓园艺教学新天地。围绕学生最容易接近的家庭园艺,创造条件组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园艺课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园艺活动课题可以在教室开展,如“生活插花”、“水仙花雕刻”等。还有一些课题活动可以室内外结合开展,我有时会在课前让学生帮忙将一些园艺物品搬到教室里来,有时会派出小组代表到外面取一些东西。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这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4.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和了解大量的园艺杰作。如我设置的“城市花坛艺术”、“中国名园”、“中国名花”、“插花”等课题项目,就利用了网络资源。现在的学生,家中大多有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自己的园艺活动。

三、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选择园艺教学方式

对于园艺课,我以为教师先要认清一个问题:开设园艺校本课程目的不是教给学生多少园艺理论知识,也不是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多少专业技能。我们的目的在于以园艺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环境、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具有探究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园艺、对美好的事物有所感悟。也就是通过它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教学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园艺课堂是一个开放性课堂。

如学习“中国十大名花”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校园里就有其中的月季、山茶花、杜鹃花、桂花,让学生们根据花卉的标牌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它们枝叶的形态,回来后上台进行画图说明。这样结合活动进行学习,学生们学得特别积极。

其次,在园艺课中更多进行“做中教”、“做中学”。

学生们经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和操作实践。中职学生已经在一些学科课程里学习了不少植物知识,但平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缺乏实际经验。园艺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让许多学生受益匪浅。

四、搞好园艺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以评价。评价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对学生园艺课平时学习的评价,我采取了以下方式。

(一)课内作品展评。让学生在课内将园艺作品搬上讲台,做简单说明,让全体同学欣赏评价。

(二)用我自备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各个学生的优秀成果或园艺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在下一堂课里展示给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欣赏与评价。

(三)校园展览。将学生的一些园艺作品直接运用于布置美化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师生欣赏评价。

五、积累经验,使园艺校本课程走向更大的成功

我校的园艺校本课程刚刚起步。由于这项工作属于首创性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虽然获得了一些成功,但离教育改革的要求尚远。我将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不断加强自学,向周围其他搞校本课程的同仁学习,向有园艺实践经验的人学习,从而积累经验,在园艺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新形势下;小学;德育课程;校本建设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教育事业中不断推进德育课程国家建设、德育课程地区建设、德育课程校本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注重小学德育课程教育和教学,注重培养广大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通过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可以更好地培养他们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使广大小学生逐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为他们日后为人处世、全面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树立正确的德育教学理念和方法

在新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在德育课程教育教学中就必须坚持德育思想理念,在德育课程设计中坚持德育思想的课程设计理念和教学理念,坚持和贯彻德育思想的教育思想,努力突出小学生特色教育以及技术能力的培养(比如体育技能、音乐视奏技能和绘画技能等);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教学理念,注重对学生思想品质、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具体德育课程设计中要注重设计的问题具有挑战性、可操作性;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但进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分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努力做到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最大程度地实现优化组合,优势互补,可以采取“异组同质,同组异质”原则,以此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知、情、意、行的教育与培养:使小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关于社会道德关系、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道德理论的基本观点;感受由于事物真善美和假恶丑等所引起的爱憎的真切情绪体验;学会排除各种内部或外界的干扰,通过自己自觉顽强的努力实现某种思想品德行为和道德目标;学会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思想品德认识、思想品德意志和思想品德情感支配下的正确行动。同时注重对小学生统一性发展的教育。注重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促进小学生学习德育课程书本知识和课外行动的学习兴趣,以更好地培养自己的道德奉献精神,并以此来更好地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二、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

为了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就必须在坚持国家课程标准、地区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更好地贯彻和坚持校本课程标准,尤其是校本德育课程标准。各个小学也必须努力加大教学队伍对德育课程教学转化与结合的熟悉程度,加大小学德育教学队伍建设。小学可以根据本校经济状况对小学德育教师进行培训,促使他们通过培训班进行思想政治知识、思想品德知识再学习,以更好地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在学校也可以通过考试制提高小学德育教师对人教版德育课程的熟悉程度和专业程度,同时加大对他们教师职业道德的考核,以促使小学德育教师道德示范专业和榜样作用。例如,德育教师在具体的德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促进小学生教育、自我教育和思想内部矛盾运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小学生自己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并且对于涉及到社会道德规范、传统舆论教师必须尊重小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同时注重小学生的个性发展。如果发现小学生的价值观与社会道德规范或舆论相反,要予以及时正确地引导和纠正,而不是指责小学生,这样会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德育教育适得其反。

三、注重小学德育教学中新型师生关系的建设

在新形势下要更好地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教师就必须做到在德育课堂上改进德育课程教学方法,做到尊重差异、引导小学生在展示中积极进行交流和分享。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社会道德规范、事迹、案例的讲解和分析帮助小学生创造良好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重视教学情境创设,提高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以新型的民主、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小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知识,鼓励小学生努力掌握重点德育理论知识,帮助小学生更好地学会做人、学会做事,让优秀的学生带领部分后进同学更好地学习思想品德理论知识,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学习。

四、结语

在新形势下不断开展小学德育课程的校本建设,有利于促进我国小学教育,更有利于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以及整体的教学质量;更有利于响应我国素质教育策略,提高小学生整体综合素质。

作者:吴东利 单位:兰州市永登县城关镇五渠小学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校本课程;设问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小组协作

中图分类号:G633.5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111-03

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的建立,赋予了基层学校参与课程开发的权力。这客观上要求学校有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来丰富自己的教育思想,实现学校教学价值的最大化。设问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其主要思想是要通过设问来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

1 设问教学模式的教学背景和教学目标

设问教学模式的教学背景 国家和地方课程管理体系常常以传授知识本身为设计原则,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主体地位,普遍侧重于课堂教学本身,很少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则以学校为基地,对课程进行选择和改编,旨在满足资质不一的学生的不同需求,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设问教学模式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教学内容是在师生互动中完成的,并且十分注重挖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设问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设问教学模式改变了课堂教学的单一班级授课制,辅之以分组教学和个别教学。在教学活动中所设的问题通常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亲身解决问题,体验知识就在生活当中。设问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非常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

2 设问教学模式要坚持的原则

所设的问题应充分体现教学过程 设问教学模式通常将教学过程分成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涉及的相关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问题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供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过程,培养了学习能力。

所设的问题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 设问教学模式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起点水平及个性方面的差异,提倡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不是从空白开始的,已有的经验会影响现在的学习,所以要设计适合学生能力与知识水平相当的问题,所设的问题要呈现较大的灵活性,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的问题。

所设的问题应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相联系 设问教学模式应当改变以学科知识为取向的课程体系,采取以学生的发展或社会问题为取向的课程体系,所设的问题要把教学内容与学生身处的环境和个人实际情况联系起来,这样学生才有兴趣去探究,去解决问题。

3 设问教学模式的组织结构

在以上教育理论的指导下,本文构建出设问教学模式的组织结构,如图1所示。

设问教学模式是以所设的问题为中心,以任务为驱动,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发展、兴趣和差异性来设置问题,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学生则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来自主探索问题的答案,并加以应用。课程安排中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这四个教学环节可以通过问题的设置来进行任务驱动。每个问题就是一项小任务,若干个问题有次序、有逻辑安排在一起,就可以有组织的引领教学任务。在设问教学模式中,教师、学生和课程安排是通过“问题”这个纽带联系在一起的,如何合情合理地设置问题就成了设问教学模式成败的关键。

一般情况下,对问题的设置必须按照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来设计,要为学生提供明确的课程目标,要让教学任务变得明确具体。

4 设问教学模式的主要设问方式

设问教学模式的设问方式主要以“问答”形式出现的,即“老师问、学生答”,所设的问题由浅入深可分为三种:直接设问、间接设问和反思设问。

直接设问 一般是明确告知学生应该去完成什么任务,如:网页中的超链接都正确吗?

间接设问 一般是让学生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如:常见的网页素材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你用到了哪些?

反思设问 反思设问可以由教师设问,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来,一般是总结性的,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探究的,如:你的作品有创新之处吗?

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要合理利用这三种设问方式,要注意对教学策略的研究,要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设问”只是学习的方式,而不是固定的模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内容设置不同的问题,不应把教学搞得僵化和模式化。

5 设问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

主题 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

活动过程 选定活动主题,制订网站开发计划,设计制作网页,完成网站建设。整个教学活动采取以小组协作的方式,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

以小组讨论的方式确定活动主题;以小组分工的方式收集网站素材;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规划网站结构,进行网页制作;以小组自评、互评的方式参与作品评价。

教师通过所设的问题来指引教学活动,学生则在不同的设问条件下向教师有意引导的方向思考,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如表1所示。

教师所设的问题通常以“问答”的形式出现,但部分问题也可考虑以“表格”等其他形式加以取代,这样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教师可以改变设问方式,将“网站的层次结构设置合理吗?”这个直接设问以“学习记录表”的形式出现。教师可以给每个小组分发一张学习记录表,叫学生填写网站的层次结构。这样既可以让学生从系统的角度出发,设计出作品的总体框架,把握住所要表达的主体内容;也可以让学生在微观上勾画出每个页面的布局、需要展现的内容。学生填写后的学习记录如表2所示。

6 关于设问教学模式的反思

“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教学活动实施一段时间后,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本次活动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关心集体、参与集体活动。学生通过各种有效的渠道(如网络、书籍、实地考察等)增加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培养了组织协调能力。当然,本次活动在设计上也有欠缺的地方,比如在主题选择上可以再慎重一些。“走进宁波的历史文化”这个主题内容就有点偏大,导致教师和学生的活动过程偏长,容易造成学生在活动时偏离主题。若将主题改为“走进母校的历史”或许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次教学活动所设的部分问题缺乏针对性,还可以更细化,比如可以将“网页版面美观吗?”这个问题细分成以下三个问题。

问题1:网页里避免了大量闲置无用的空白吗?

问题2:网页总体色调一致吗?

问题3:网页里文字和图片的位置编排合理吗?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候,可以尽量采取“小步子、慢速度”的方式,一步步分阶段实施教学内容,把教学的主体角色还给学生,建立一种“教师合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此外,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还必须慎重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

各小组成员是否真正完成了各自的任务,是不是存在水平高的同学统揽本组大部分任务的现象;教师要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提出问题,制定学习记录表。这会不会大量增加教师的工作负担;评价作品的时候是否避免了给学生排名次,是否由于评价对学生造成了心理负担。

篇9

一、课程选择

课程选择是校本德育课程开发中最普通的活动。我们经过充分调查,提出了以“小白鹿系列童话”为主题的课程内容,有助于激发学生走进书籍、走向美好的兴趣和愿望,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使他们的童年在亲近童话中变得生动、润泽。

二、课程整合

自本学期起,我校将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课程与“小白鹿系列童话”进行整合,教师带领学生读童话、讲童话、品童话、演童话,以童话代替枯燥的讲解,以童话丰富德育教育的内涵。如在历险性的童话中,儿童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并获得成长的经验;在关怀生命的童话中,儿童体会到爱的力量、友谊的崇高和伟大……通过童话阅读,学生感悟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守护了精神家园,从而使学习变得更加自觉和主动。

三、课程实施

我们秉承“为了一生的幸福”这一办学理念,确定了我校的培养目标:培养“纯洁高尚、灵动自信”的白鹿学子。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就是我们开设童话德育课程的依据。学校以童话为主线,以阅读为抓手,实施一系列课程。

1.创童话。以校名“白鹿”为起源开发的“小白鹿系列童话”是我校的校本德育特色课程。学校营造了浓烈的童话氛围,开辟了班级童话园地、黑板报童话专栏等,吸引了一大批学生参与写童话的活动。我们用学生的作品来教育学生,用学生的作品激励学生创作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与创作能力,带动了越来越多的学生加入到创作童话的活动中来。

2.画童话。在遴选原创白鹿童话的基础上,我们开展全校插图绘画比赛,鼓励学生为小白鹿童话配上精美而生动的插图,通过绘画表达自己对童话的理解。我们选择了优秀的小白鹿童话和配套插图制成学校校本教材——《小白鹿童话记》童话读本,全校推广阅读,提高了童话教学的成效。

3.读童话。学校每学期添置优秀的童话书籍,为每个班级配足图书,每周四专门开辟两节阅读课,由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欣赏,帮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童话作品。课间,让学生相互推荐优秀童话作品,开展读书漂流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自主读书的好习惯。通过广大师生的共同合作,整个学校充满了和谐的、童趣的童话氛围。

4.讲童话。学校定期开展童话故事演讲比赛、家庭亲子读童话活动等,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实践能力。2013年5月,我校举行了“相约经典,点亮童心”德育展示活动,4节精彩纷呈的童话班队展示课受到了与会领导、老师和家长的一致好评。

5.演童话。当学生理解了童话故事的内容,教师组织学生改编、表演童话故事,既能回味故事的内容,又可以挖掘学生的表演才能。在一年一度的“童话节”活动中,我校“九色鹿”少年宫社团为学生准备了精彩的童话剧、课本剧。由小白鹿童话改编的童话剧《雪夜里的红灯笼》《小白鹿的守候》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家长和老师;童话剧《小红帽》诙谐幽默,乐趣无限,获得了张家港市金奖、苏州市铜奖的好成绩。学生们在表演和观看的过程中,对童话的内涵有了更深的领悟。

篇10

关键词: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预设;有效达成

我校是一所新撤并的农村初中,为了创出“全面发展”的特色之路,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此,首先对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进行了有序设计,并根据预设的课程目标制订出了一系列实现目标的措施,同时,为确保预设目标的有效达成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

一、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序设计

课程目标的预设是课程开发的首要工作。只有明确了课程开发的目标,才能使课程的后续开发能有序进行。校本课程目标的预设要从学校发展的需要出发,同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多样性发展的个性需求,并以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为依托进行有序设计。

1.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开发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自2004年三校合并成立以来,学校毅然决然确定以“全面发展”为办学特色,并励精图治,锐意改革,在实践中走出了一条创新之路。学校领导层一致认为,作为育人的场所,学校不仅要教孩子知识,还要保护学生的兴趣。从这个角度讲,单靠抓课堂远远不够,课外文体活动与课堂学习同样不可或缺。对初中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一个在学中玩、在玩中学的环境和空间,因此,搞好课外文体活动对他们的身心成长尤为重要。

如何抓好课外文体活动,形成学校特色,取得丰硕成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带动学校各项工作高效开展,学校领导班子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把抓课外文体活动作为推动学校教育跨越式发展,创办“省内一流的现代化学校”的一个重要举措来实施。利用我校的师资、场地器材、环境一流等有利条件,我们确立了学生在校“每天快乐健身一小时”的课外文体活动主题,制订了“还给学生自己的童趣,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全员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活动目标。

2.课外文体活动能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

初中学生是人生中最生动的年华,他们都有自己的兴趣、特长和爱好,在学习之外他们需要一个能充分放飞心灵和尽情挥洒个性的时空。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教育肩负着培养人的崇高使命,因此,坚持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有计划、有意识地引导和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以造就一大批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是学校教育责无旁贷的任务。而课外文体活动正是学校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

课外文体活动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提高学生身心素质,推进学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课外文体活动是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培养的重要手段,在遵循体艺科技教育规律组织活动的过程中,蕴涵着品德修养、身心健康、审美情趣、社会适应、学会合作等众多教育因素,是学校素质教育创新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多元设计

根据学校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的目标设计也应呈现多元化、分层化的特点。(1)近期目标:①树立“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倡导“创特色教育,办品牌学校”的办学理念,促进师生身心素质的发展;②推进课外文体活动文化价值的逐渐形成和日臻完善;③发挥该活动在实现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高效的发展环境”的学校发展目标过程中的促进作用;④充分体现活动在促德、健体、益智、审美等方面的教育功能;⑤逐渐形成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体系,促进课内课外、校内校外及家庭的一体化活动进程,激发学生对课外文体活动的兴趣,培养终身体育意识。⑥探索适合义乌环境,同时具有我校特色的学校课外文体活动多元模式,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身心和谐发展。(2)远景目标:①不断强化全校师生的课外文体活动意识,突显学校办学特色;②通过课外文体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健康发展的水平、团结合作的意识、终身体育的思想和审美能力、自主创新的能力得以全面增强;③将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传统与时尚融汇一体,融合多学科的教学因素,体现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呈现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整合,体现“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④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推动学校的科学管理和教师特长、学校特色逐渐形成。

二、课外文体活动校本课程目标的有效达成

1.精心组织,确保各项活动有序开展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问卷调查,并充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我们把课外文体活动内容设置为“竞赛类、特长类、娱乐类和其他类”4个大项和篮球、无线电测向、篆刻等44个小项。在具体实施中,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从安全管理、技术指导、场馆设施、评价激励、制度保障及舆论宣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索和合理的组织分工。

课外文体活动时间长,学生参与多,涉及场馆广,其间如果没有精心的组织和人员的落实,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因此,学校鼓励全体教师的参与,既有助于加强管理和指导,同时教师的亲自参与也是对学生的有力示范。如,班主任负责检查督促和管理本班学生的参与情况,体育、艺术和科技等专任教师系统安排活动的内容体系和评价考核体系,参与活动的组织和指导,引导有特长的教师或聘任校外人士组织专项活动的开展,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安全管理和学生参与质量效果的评价等,这是开展好课外文体活动的必要保证。

2.加强管理,反馈及时,调整到位

由于课外文体活动项目多,时间长,参与活动的学生多,涉及场地广,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为此,必须加强管理,及时反馈,调整到位。如,部分学生无法在课外文体活动前完成作业,从而影响了对活动的正常参与,对此,学校及时做出决定,允许他们带作业到专门阅览室继续完成作业,但老师将对该教室实行“监控”。如果一段时间内,同一班级未完成作业学生人数较多,学校领导将了解任课老师布置的作业量是否过多,防止增加学生负担。又如,有时发现因动作迟缓而迟到的、因没有确定自己的活动项目而到处瞎逛的学生较多。这时,学校会马上作出决定,由政教处对学生活动到位情况给予检查,并与班级三项竞赛挂钩,从而杜绝此类现象的再次出现。

3.建立健全评价机制,激发师生参与热情

为了激发广大教师与学生参与课外文体活动的积极性,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以保证课外文体活动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学校在活动管理、评价等方面不断进行创新。在构建课外文体活动评价和考核体系方面,我校提出学生评价看参与态度和活动效果,教师评价看参与情况和协调指导效果,班级评价看学生参与面和班级文体特色的形成,具体要求每天都有纪录,每月总结一次,学生每学期评价一次并记录到成长记录册中,班级考核与文明班级评选挂钩,期末开展“课外文体活动先进集体”和“课外文体活动优秀指导教师和优秀学生”的评比,有力地促进了“课外文体活动”长效机制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张耀辉.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依据.东莞实验中学,2007-09.

[2]胡建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