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制度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制度

篇1

关键词:牛;规模养殖;疾病;防治

1导致牛适度规模养殖发生疾病的原因

1.1养殖户或饲养员专业知识和技术水平低我国肉牛养殖从业者存在年龄偏大的现象,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新技术掌握不彻底。因此,存在对肉牛疾病的预防能力差、预测能力低等现象。大部分的养殖户都是把以往的养殖经验与自学相关养殖技术相结合,所掌握的养殖技术没有科学合理性,某种程度上欠缺专业性的指导,养殖管理又比较随意、粗放,直接影响着养殖户的收益。1.2养殖场所不适宜,环境卫生不达标有些养殖户在选址方面考虑不全面,常选择离市区及居民区较近的地方,空气不流通,水质也有可能受到周边工业排水的影响,从而导致牛整体体质及抗病能力降低。1.3牛场管理不到位饲养员对使用的工具管理松懈,不能及时做消毒处理,重复在场内使用,成为传染源,扩大疾病传染的范围;防范的措施及方法不得当,也会引发区域内规模性疾病的发生,导致牛场内大量的牛染病或死亡,加大了养殖户的经济损失。1.4疾病的防疫用药混杂现在市场上的防疫疫苗混杂、多样,养殖户一般都是通过已有的经验及他人的推荐给牛用药,缺乏科学性、专业性、系统性,从而导致患病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2控制牛适度规模养殖疾病发生的防护措施

2.1合理选址,加强牛场环境卫生的管理对于牛规模养殖的场地选择一定要慎重,要从根本上切断疾病的传播途径。可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设场,尽量远离居民区或离生活污水及其他牲畜远的地方。由于牛病发生最主要的根源在于环境卫生,所以要保证牛场供水水质,饮用水卫生达标,避免周边的水污染及其他不良有害气体的侵蚀;牛场不宜饲养其他牲畜,避免其他牲畜的疾病传播;及时处理牛的排泄物,避免蚊虫及细菌的滋生,定期清理牛舍,保证舍内干净、清爽、干燥、空气流通。

2.2提高养殖水平,加强管理牛的健康与日常管理密不可分,养殖户及饲养员的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牛疾病发生与传染的程度。牛场养殖户丰富自身的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制定相应的消毒制度、疾病预防制度、疾病治理制度等,有利于牛的疾病预防;饲养员应对牛场内的牛群定期、定点进行检查,一旦发生疑是病牛及已发病的牛,及时进行隔离和治疗,减少受害面,从根源上控制发病率。

篇2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病毒防治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1-2483-03

很多人在使用电脑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种情况:电脑的运行速度越来越慢,而电脑的毛病越来越多。卡死、蓝屏、黑屏、中毒、无法启动等现象给电脑使用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困扰,很多人认为这些问题是电脑老化造成的,其实,如果我们能合理的使用电脑,学会日常的硬件维护、软件维护和病毒防治,就可以有效避免这些问题,延长电脑的使用寿命。

1计算机维护

1.1计算机软件维护

1.1.1修补软件漏洞

计算机的每一款应用软件都难免会存在一些漏洞,这些漏洞很容易会被木马、病毒所利用,导致计算机中毒瘫痪。另一方面,软件漏洞往往会导致应用软件自身在运行中出现错误,导致使用的时候出现突然出现卡死、自动关闭等现象。对于这些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就是及时的升级软件,修补软件漏洞,从而避免软件被木马、病毒所利用,也让软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在升级软件的时候,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应用软件几乎都具有自动升级功能,在使用者不注意的情况下,它们会悄悄的在后台静默升级,影响网络连接速度,对此,我们可以对软件的升级模式进行设置,笔者个人推荐使用“有更新时提醒,不自动升级”的模式,以腾讯QQ为例,可以如图1所示进行设置:

图1

其次,很多应用软件在推出正式版本之前都会推出测试版,通常,测试版的软件缺乏稳定性,使用起来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我们在升级软件的时候,尽量不要升级到测试版,应该等到正式版推出之后再进行升级。

1.1.2避免软件冲突

大多数的计算机使用者都会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同类型软件,这就会导致相同类型软件在功能上发生冲突,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设置文件关联或默认软件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听音乐、看视频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软件作为默认播放软件,取消其他同类型软件的文件关联。例如暴风影音和迅雷看看,两者都是常用的视频播放软件,如果我们想使用暴风影音作为视频文件的默认播放器,可以在关联设置中勾选想要使用暴风影音默认播放的文件格式,如图2所示。

为了避免迅雷看看与其发生冲突,就要取消迅雷看看的文件关联,把文件扩展名前面的对号去掉,如图3。

1.1.3正确安装软件

首先,应用软件的默认安装位置几乎都是C盘,而C盘是计算机的系统盘,C盘里面的软件过多会导致系统运行速度下降,同时很容易使病毒直接入侵系统,导致系统瘫痪。其次,很多软件在安装的过程中会推荐安装一些其他的插件或软件,计算机使用者稍不留意就会导致“安装1MB软件,出现2MB垃圾”的现象,因此,在软件的安装过程中要谨慎观察推荐选项,去掉推荐选项前边的对号。以美图秀秀为例,我们在安装软件的时候要使用自定义安装的方式,合理选择安装位置,并取消推荐安装,具体可以如图所示进行操作:

图2

图3

1)选择自定义安装模式

2)选择安装位置

3)取消推荐安装

1.1.4限制开机自动运行

大部分应用软件都是默认开机自动启动的,自动启动的软件过多会严重降低开机速度,开机后如果不能及时退出,它们会在后台一直运行,导致计算机使用者上网时的网络连接速度变慢。以酷狗音乐为例,可以在设置选项中去掉开机自动启动选项前面的对号,禁止其自动运行,如下图所示:

1.2计算机硬件维护

1.2.1及时清理灰尘

灰尘是计算机使用过程中的巨大危害,很多计算机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都会出现噪音大、温度高、运行慢的现象,这通常就是计算机内部灰尘过多导致的。风扇是计算机散热的主要部件,风扇上堆积的灰尘过多,就会导致风扇旋转失去平衡、转速下降。而风扇的旋转不稳定就会导致计算机运行时噪音大,风扇转度低就会导致风扇无法有效的起到散热作用,使计算机运行时温度过高、速度下降。显卡上的灰尘过多就会导致显卡温度过高,致使显示器的画面模糊、反映迟钝,容易造成画面卡死的现象。主板上的灰尘过多,就会使计算机主板温度过高,轻则导致计算机运行速度迟缓,重则导致计算机主板损坏。所以,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及时清理灰尘。

1.2.2合理休息计算机

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很多人打起了“车轮战”、“持久战”,使计算机很长时间得不到休息,加快了计算机的老化。想要让计算机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就要懂得维护计算机,从而保证计算机具有良好的工作状态,在日常的使用中合理的休息计算机,可以大大减少计算机不必要的损耗,确保计算机具有最佳的运行状态,同时延长它的使用寿命。

1.2.3稳定电压

电压不稳定会导致计算机在运行中出现自动重启、自动关机等现象,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多麻烦,更重要的是,电压不稳会严重损害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尤其是硬盘,所以,在使用计算机之前,必须先稳定电压,例如电压稳定器或UPS,都可以很有效的稳定电压,避免在计算机使用中造成硬件受损。

1.2.4外部设备的维护

在计算机的使用中,外部设备的维护也很重要,对于计算机的外部设备,可以参考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维护:1)注意显示器的防潮、防尘和防磁。2)不使用时要及时关闭显示器。3)避免重复开关显示器。4)保证显示器具有良好的散热空间。5)保持键盘、鼠标和鼠标垫的清洁。6)避免液体溅入显示器、鼠标、键盘等设备。7)使用移动存储设备时要在安全删除之后再从USB端口中拔出。

1.2.5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

要维护好计算机的硬件设施,就必须要在良好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主要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阳光直射。2)避免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3)避免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4)保证计算机拥有充足的散射空间。5)避免在电压不稳时使用计算机。6)避免电磁干扰,让计算机远离磁场。7)避免在灰尘过多的环境中使用计算机。8)禁止在开机时敲击主机或显示器。

2计算机维修

2.1拔插检测法

拔插检测法是解决计算机故障非常有效的办法,把计算机的各个部件逐一的拔除,然后观察计算机故障是否排除,如果没有排除,证明该部件没有损坏,把该部件重新插接后再拔出下一个部件进行观察,这样就可以找出发生故障的具体部件,然后对其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2.2轻敲振动法

当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可以先关闭计算机,然后轻敲主机或显示器,之后再启动计算机观察故障是否排除,如果故障排除,就可以确定是计算机零部件接触不良造成的故障,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维修。

2.3观察法

当计算机出现故障的时候,使用者要仔细观察计算机的每一部分,主要包括:1)确定各个接头是否接触良好。2)零部件表面是否有烧焦痕迹。3)零件之间是否存在短路现象。4)主机内是否堆积了过多的灰尘等。通过对一系列问题的观察,就可以及时找出故障原因,进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维修。对于接触不良的接口要重新插接,对于烧焦的零部件要及时更换,如果主机内部灰尘过多,要及时清理干净。

2.4软件诊断法

目前有很多软件可以对计算机故障进行全面诊断,在启动软件后,它能够通过对风扇转速、CPU温度、显卡温度、主板温度等因素的检测找出电脑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生成诊断报告。只要准确的找出了故障原因,计算机使用者就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维修,对于自己无法处理的问题可以找专业人员进行维修。

2.5替换法

替换法与拔插检测法如出一辙,就是用良好的零件替换可能存在问题的零件,如果在其中一个零件替换后故障得到解决,就可以确定是该零件出现了故障,然后对其进行维修,必要时进行更换。

3计算机病毒防治

3.1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

要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就要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具体可以参考以下几点:1)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2)不要打开来历不明的网络链接。3)下载后的文件要及时杀病,确认无毒后再打开运行。4)不要登录非法网站。5)插接移动设备时要及时查杀病毒。

3.2及时修补系统漏洞

系统漏洞是导致计算机遭受非法攻击的常见途径,要防止计算机被病毒侵害,必须要及时的进行漏洞扫描,及时修复发现的漏洞,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木马、病毒利用系统漏洞对计算机进行攻击。

3.3合理运用杀毒软件

要防止计算机感染病毒,杀毒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使用杀毒软件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及时升级病毒库。2)及时进行病毒扫描。3)合理设定安全级别。4)合理设置白名单。

3.4资料分档存储

多数计算机使用者都存在资料存储杂乱的情况,这就让木马和病毒有机可乘,很容易导致重要数据丢失,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就要对计算机中的资料进行分档存储。首先,对于本机磁盘要进行归类划分,C盘通常都是计算机的系统盘,应该避免存储其他软件和数据,而对于C盘以外的其他磁盘要进行分类管理,分清各个磁盘内存储的文件类别。其次,每个磁盘的内部也要进行归类,把应用软件和游戏软件分开存储,把工作资料和媒体资料分开存储。

3.5及时做好备份

一方面,对于计算机中存储的重要数据,一定要做好备份,避免电脑中毒后导致重要数据丢失,给计算机使用者自身造成损失。另一方面,给系统做好备份,这样在计算机感染病毒时就可以进行系统还原,有效的避免计算机中毒造成的损害。

4总结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已经必不可少,而要想让计算机更好的发挥它的作用,就要求每个计算机使用者都学会计算机的维护、维修以及病毒防治,这样才能保证计算机充分发挥它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珊珊.计算机硬件维护与故障分析[J].科技资讯,2009(2).

篇3

阿城紫皮大蒜已有800年的栽培历史,为黑龙江省地方名优品种,曾兴盛于计划经济末期。1998年阿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北方大蒜之乡”,2008年“阿城大蒜”注册为农产品国家“地理标志”商标。但由于多年的连作、栽培技术原始落后,导致品质退化、栽培面积和产量逐年萎缩,同时市场开发和品牌推广工作也十分欠缺,阿城八百年大蒜种植业正在走向衰退、崩溃的边缘。

关于大蒜退化机制,曾提出“种性退化”、“植株矮化”、“花叶病毒”、“隐蔽性减产”等多种模糊的概念。一种主流观点认为,大蒜感染病毒是南于长期营养体无性繁殖、未经种子有性世代所致。自从1919年报导葱蒜类病毒病以来,各国学者分离鉴定出多种病毒的颗粒及蛋白结构。20世纪80年代以日本为中心进行了大蒜茎尖脱毒苗试验研究工作,试图用脱毒苗替代种蒜用于生产。但是所谓的脱毒苗在田间很难维持无毒状态,到目前为止,尚没有成功的规模经济栽培例子。对于大蒜的主要传毒媒介昆虫为何物、传何种病毒、其病源传递与流行方式如何,尚未见较清晰的报导。我们认为,首先要把肥水不足导致的小葱头与病毒引起的退化两种不同的效应区分开,之后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加强肥水管理、大水灌溉降温以促进葱头增大,或者防治媒介昆虫以控制病毒传播途径。

经多年的田间跟踪调查,我们观察到阿城大蒜产区的传毒媒介害虫主要有蓟马、红蜘蛛、叶蝉三种。以田间大蒜植株数为基准,蓟马的发生概率为100%,红蜘蛛发生概率小于5%,叶蝉在局部地块的发生概率为0.1~0.01%。黑龙江省大蒜及葱蒜类生产田上发生的叶蝉为二点叶蝉(Cicadula fasciifrons),体色为鲜艳的淡黄绿色,多发生于干旱年份,属突发迁移性为害。每年的5月中、下旬,日出前的约1个小时之内对大蒜、洋葱进行为害。种植田周边有自然植被时易发生,住宅及100%开垦种植区较少发生。而美洲的葱蒜田发生的叶蝉为浅褐色紫苑叶蝉(Macrostelesquadric lineatus)。阿城大蒜产区蓟马发生期为5月下旬直至收获期的7月上旬,发生频度可谓“铺天盖地”。每株寄生50~100只蓟马,远高于国际上制定的防治蓟马的行动阈值(action thresh—old)标准(每株5~35只)。红蜘蛛一般在高温干旱的6月中旬至收获期发生。由于蓟马早于红蜘蛛寄生于大蒜整株的每个叶片,所以一般以蓟马为害为主,只有在极端高温干旱条件下,才同时发生蓟马与红蜘蛛的共同为害。

为害葱蒜类的蓟马有葱蓟马(Thrips tadaci)、西花蓟马(Franklinella oceidentalis)、禾蓟马(F.tenuicomis)、马铃薯蓟马(F.schultzei)和蕃茄蓟马(F.fusca)。其中以葱蓟马最为常见,为害程度也最为严重。这些侵染葱蒜类的蓟马也广泛寄生于豆科、茄科、十字花科、菊科、烟草、棉花、禾本科作物及杂草等百余科植物。蓟马的生活史如图1所示。蓟马的成虫较耐强光,对白色、浅兰色有趋性,忌反射光。成虫的翅虽退化成棒状,但反应仍敏捷,遇异常情况时迅速从茎叶下落、进入土壤间隙中。成虫移动时,从植株的顶部,呈直立垂直状态,顺风横向飞跃。呈锯齿状跳跃转移。飞跃的着落点多为植株的基部,很少直接落到地表上。成虫的产卵部位多集中于葱蒜类植株的隐蔽位置,如心部细嫩叶的内侧这些嫩叶的组织中。若虫I(1龄幼虫)、Ⅱ(2龄幼虫)龄期是发育初期、忌光期;若虫Ⅲ(第1蛹期)、Ⅳ(第2蛹期)处于发育中后期,且有两次蜕皮过程。蓟马的整个若虫期均忌强光、雨水、低温及潮湿天气。在若虫的取食期,蓟马在大蒜、洋葱、大葱、分蘖洋葱的心部细嫩叶的内侧及避光处隐蔽、摄食滋生。鸢尾黄斑病毒(IYSV)就是在蓟马的若虫I、II期复制,在幼虫和成虫锉吸叶片时,病毒通过汁液与唾液混合的方式感染植株。2龄幼虫蜕皮后即刻入土化蛹,有第1蛹期和第2蛹期。这一阶段有三次蜕皮过程,均处于相对静止的非取食阶段。这一时期也是最易被花蝽、草蛉幼虫、捕食螨、捕虱管蓟马等天敌捕食的阶段,故多隐藏在土壤间隙、枯枝落叶下面以及大蒜叶片间隙深处、紧凑的洋葱心叶基部,在此渡过若虫Ⅲ、Ⅳ期和羽化期。因此若虫期均需隐蔽的场所。大蒜套叠的叶片间隙深处为蓟马隐藏滋生繁衍提供了一个最理想的场所。高温干旱季节的大蒜田,每个植株都有相当数量的蓟马。从蓟马若虫四个时期的生活习性对葱蒜类叶片结构特征的适应性而言,决定了寄生的频率次序为大蒜>洋葱>分蘖洋葱>大葱;就葱蒜类的生态型而言,蓟马的发生频率为低温湿润生态型>高温干旱生态型品种。长期以来,国内外的大部分葱蒜类产区,通常在蓟马发生后才开始防治,因为已错过了最佳防治期,所以难以奏效,蓟马被认为对许多杀虫剂具有很高的先天抗药性。这种源于对蓟马生活习性和大蒜叶片结构特点认识的欠缺,导致了防治上的一个误区。在多年防治蓟马的实践中,我们采取全生育期喷洒心叶的防治方式,取得了较好效果。

基金项目: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技“葱姜蒜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20093018),哈尔滨市科技攻关计划“阿城紫皮大蒜品种退化防治及栽培示范”(GJ2010GG002316)。

篇4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病毒;黑客攻击;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TP393.0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1-0000-01

Computer Network Virus Prevention Technology and Hacking Prevention Strategies

He Dan

(Shandong Yantai Border Check Points,Yantai264000,China)

Abstract:As science and electronic technology development,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uter technology has brought convenience to people at the same time,derived from viruses and hackers,computer network technology to people's use causes great inconvenience.In this paper,the characteristics of viruses and computer networks the way hackers do some analysis and some control prevention methods.

Keywords:Computer;Network viruses;Hacker attacks;Precautions

互联网的扩大与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成为人们行动上依赖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在此同时,计算机网络病毒和黑客对计算的攻击也不断的增加,且产生的破坏新日益加剧。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与黑客攻击的防范的研发成为保证信息安全的重要课题。

一、计算机网络病毒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危害

计算机网络病毒主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将病毒传播扩散,攻击网络中存在的漏洞和较为薄弱的环节或者是对网络资源恶意篡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攻击途径主要是网络文件的传送、软盘拷贝(移动存储介质数据拷贝)以及固化病毒等程序。这类病毒一般能够突破网络安全防御,入侵网络主机,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受此影响往往会降低,资源遭到严重破坏,严重的甚至会导致系统瘫痪。

计算机网络病毒具有极强的破坏性。除了程序受到它的攻击,网络硬盘分区也会遭到破坏致使主机不能正常启动,使得整个网络都无法正常运行。网络病毒的繁殖能力或者是再生机制都很强,一个公用的实用工具或者是使用的软件一旦被一个网络病毒入侵,整个网络都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感染。而在网络中潜伏的病毒一旦遇到成熟的触发条件,就会立刻活跃,而触发条件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各种软件和网络的用户名,网络的操作程序以及偶然的一次网络通讯或者是对话等等。

二、针对计算机网络病毒提出的防治措施

软件和硬件作为计算机网络的主要服务器和工作点,计算机网络病毒的防治最先考虑的应该是这两个部分。除此之外,计算机网络的综合治理工作也不能疏忽。要做好网络病毒的防治工作,首先就要把好工作站这扇大门,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病毒入侵。

服务器的网络病毒防治是针对整个计算机网络中心进行防治。服务器作为网络的支柱,一旦服务器瘫痪,整个网络也就瘫痪。而通常情况下网络服务器只要被击垮,所造成的损失将是灾难性的无法挽回的。就现状来看,防治服务器网络病毒的方法大多采用的是防病毒可卸装模块,以便能够提供实时病毒扫描的服务。有的时候也可以根据服务器上防毒卡的插入等相关技术去保护服务器免受病毒的攻击,以斩断网络病毒传播的途径,避免它们通过这些途径进一步传播。

单纯的利用技术手段去诊治计算机网络病毒并不能有效地对其起到杜绝和防止其蔓延,计算机使用者应该将技术手段和管理机制进行有机结合,提高自身的病毒防范意识,才能从根本上确保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营。

三、黑客经常使用的攻击术及应对策略

(一)协议欺骗攻击手段及其防范措施。源地址欺骗性攻击和源路由欺骗性攻击是协议欺骗攻击的两种主要手段。

1.网络源地址欺骗性攻击及其防治手段。基于许多网络应用程序都具有数据传输功能,就是数据包能够经由路由达到传送目标,而应答包也能顺应这个路线回到原地。这样的源IP地质就是有效地,这也是黑客利用源地址进行欺骗攻击的首要前提条件之一。也就给黑客攻击提供了有效地路径。

要有效地防止黑客利用源地址进行欺骗,可以采取以下相关措施。其中最为简单的一种方法就是让计算机放弃将地址作为验证基础,不再允许R类远程使用调用命令。此外还有删除rhosts文件。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会迫使用户改用其他的远程通讯方式,比如说telnet、ssh、skey等。

2.源路由欺骗性攻击方法及其防治手段。在一般情况下,信息包的传送都是经由起点到终点两点之间的路由器进行,但是数据包只是知道去的目的地但不知道怎么去没有输送方式。源路由可以让信息发的输送者把需要经过的路径写进数据包内,让数据包遵循一个出乎意料的路名陆续达到目标主机。

防止这类路由欺骗性攻击,通常使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选择配置好的路由器,让它抛弃外部进入的却自称为内部主机的报文。第二种就是关闭路由器上的路由,选择使用命令no IP source-route。

3.缓冲区溢出性攻击及其防范措施。缓冲区溢出性攻击作为一种系统性的攻击手段,一般写出超出其长度的内容,使得这些内容溢出缓冲区,造成程序堆栈造成破坏,致使程序执行其他的命令,最终达到攻击目的。当然往缓冲区内乱填东西并不能造成攻击的目的,最为常见的方式就是制造缓冲区溢出,让程序运行一个用户,然后再执行与之无关的命令。

堆栈保护是一种利用程序指针进行完整性检查的手段,属于编译器技术,主要是通过对函数活动记录中的返回地址的检查去实现。使用这种防护策略主要是在函数返回地址中加入一些附加字节,在其返回途中,对这些字节进行检测,看看是否被改动。一旦在这个过程中出现过缓冲区溢出的攻击行为,这种攻击则非常容易在返回前被检测到。

四、结束语

计算机技术的使用越来越广泛,同时带来的病毒损害也越来越多。面对网络病毒的侵害和黑客的恶意攻击,我们必须加强防范技术的研发和使用,多注意日常系统维护,做到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雷震甲.网络工程师教程(全国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考试指定用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8

[2]谢希仁.计算机网络[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1

篇5

关键词:计算机;维护维修;病毒防治

作为信息时代的显著标志之一,计算机逐渐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在人们现阶段的工作与生活中,计算机技术的存在无疑能帮助其大大提升工作效率及生活质量。因此,一旦计算机感染病毒或出现故障,直接就可能导致用户数据信息的泄露、资料丢失以及运行故障等等。为此,如何对计算机进行科学使用,并做好维护维修以及病毒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1计算机维护维修的相关方方法

1.1计算机使用维护方法

在用户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当使计算机的运行处于一个良好的环境中,保持稳定的电压,如果有必要可以进行UPS添置。计算机运行过程中尽可能和录音机、电视机等保持一定的距离,避免发生磁场干扰现象。计算机运行的环境要求有合适的温度和湿度,避免严重的灰尘积累和静电干扰,对于主机箱中的灰尘和碎屑应当及时定期作出清洁,避免出现通风不畅导致卡机的现象。此外,操作过程中不要出现错误使用,在计算机通电的情况下,千万不要将信号缆线和电源线直接拔除,更不要在带电的情况下进行硬件的直接拆卸,也不能对机箱进行随意移动或震动,对于一些不了解的文件内容和软件包,不可能对其随意修改或删除。用户在使用计算机过程中,应当注重对硬盘数据的保护,有选择地使用硬盘保护卡能够避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硬盘错误删除或改写的现象,从而使其时刻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不仅如此,保护卡对于病毒入侵和系统分区都有明显的作用,都可以在重启之后继续工作,但由于保护卡工作具有时效性的特点,对于一些新型病毒入侵或长时间工作的计算机保护能力并不是很强。因此,需要安装一些保护软件,这些保护软件能够起到良好的保护效果。

1.2计算机使用维修方法

1.2.1故障检查与维修。当计算机运行发生故障时,首先需要做的工作就是对故障进行准确诊断,接着最难的工作就是故障定位,只有对故障发生的根本原因进行确定,才能进行准确的维修与处理。按照维修的基本顺序,应当为:先测试后分析、先后主板、先软件后硬件、先确诊后维修。同时,在整个检修的过程中应当注意是否有异味、报警声以及部件的松动等。1.2.2故障解决办法。①鼠标、光驱等故障。通常来说,计算机的核心硬件不会发生严重的故障,鼠标、光驱以及键盘经常会发生故障,造成故障的原因多数是因操作者使用习惯不当造成的。在光驱指示灯亮起的时候,直接按下弹出按钮就可能会对机芯部件产生损伤。此外,在使用鼠标时应当注意保持清洁干燥,而鼠标垫上有污垢的话则也会影响到光电的接收效果。②系统故障。如果计算机开机后能通过自检,但是没有办法进入到系统中,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般都是病毒感染导致,进而造成系统文件出现损坏。此外,如果是硬盘故障也同样会造成这方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用户可以尝试通过安全模式进行检查,通过系统文件检查器和设备管理器进行检查,发现故障并进行解决。如果遇到设备显示“!”的,则可以在身份查明之后,决定是否设置中断或删除。此外,还可以重新进行驱动程序的安装,从而对系统文件进行恢复。如果无法进入到安全模式,则可以通过光盘进入系统对相关文件进行查找。③开机故障。如果计算机出现蓝屏、黑屏以及无显示等情况时,硬件故障或接触不良都会导致此类情况的出现。此时,就需要对电脑的风扇、电源、主板、CPU以及显卡等进行检查。如果出现关机、开机等死循环的问题,则应当需要对内存进行全面检查,然后检查其是否感染病毒。如果是计算机的内存发生问题,则用户可以自己采用橡皮擦或高纯度酒精将氧化层去除掉,然后将内存槽中的灰尘进行充分清除,将其重新固定牢固并作出检查。

2计算机病毒防治的相关策略

2.1对补丁进行及时安装与更新

在设计防火墙与杀毒软件的过程中,由于会有一定的风险与漏洞,从而使得这些风险会对计算机进行入侵。为此,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应当及时不断地更新与升级计算机中的防火墙和软件,尽可能安装最新的补丁,及时弥补并解决整个程序中存在的问题。

2.2构建完善有效的防范机制

在访问来源不明的网络数据时,应当安装防火墙和杀毒软件,并且要保证杀毒软件时刻处于正常的运行状态。对于在浏览计算机网页的时候携带有病毒的信息,通过杀毒软件能发挥防火墙的重要作用,从而拦截并查杀病毒信息,最终保证计算机的运行始终处于正常状态。在安装与使用杀毒软件或防火墙时一定要选择正确的版本,这主要是由于正版程序无病毒存在,进而可以很好地防护计算机系统安全。

2.3备份重要数据资料

无论日常工作中如何对病毒风险进行防范,但是一旦出现病毒感染造成的后果都可能是非常严重的。在做好上述防范措施的同时,用户还应当对于一些重要的数据和资料进行加密与备份处理,尽可能将病毒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

结语

为了使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得到充分保证,需要采取相应的计算机维护维修与病毒防治措施。针对计算机出现的故障问题,用户应当对发生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具体的故障根源及时进行维护与维修;针对计算机可能面临的病毒入侵风险,用户有必要按照相关的杀毒软件和防火墙,并对重要的资料信息进行备份、加密处理,切实保证计算机的运行处于安全的状态。

引用:

[1]彭素娟.计算机维护维修与病毒防治[J].学理论,2011,04:192-193.

[2]李金河.浅析计算机病毒防治及故障维护[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2,05:49-50.

[3]吴恒.计算机的维护维修以及病毒防治方法的探析[J].硅谷,2012,23:169+191.

[4]刘书强.浅析计算机维护维修与病毒防治方法[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2:166+168.

篇6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特征;危害;防治

0引言

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诞生至今的六十余年间,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计算机得到了广泛应用。与此同时,计算机病毒的问题亦越来越突出。对此,只有深入了解计算机病毒的历史与来源,对病毒的特征与分类加以剖析,增强对病毒危害的认识,才能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的防治。

1计算机病毒的概述

1.1病毒的定义

从广义上定义,凡能够引起计算机故障,破坏计算机数据的程序统称为计算机病毒。1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指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毁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能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计算机病毒是一个程序,一段可执行码。就像生物病毒一样,计算机病毒有独特的复制能力,蔓延快而难以根除;与生物病毒不同的是计算机病毒都是人为地制造出来的,它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纯计算机学术问题,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了。

1.2病毒的历史

早在1949年,电脑的先驱者冯・诺伊曼在《复杂自动装置的理论及组织的行为》的文章中谈及,可能会出现一种能自我繁殖的程序――现在称之为病毒,但当时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

十年之后,这个概念在一个叫“Core War”的电子游戏中付诸现实。这个电子游戏由道格拉斯・麦耀莱、维特,维索斯基和罗伯特・莫里斯三个年轻的工程师研制。这是所谓“病毒”的第―个雏形。

1986年初,巴基斯坦的巴锡特(Basit)和阿姆杰德(Amjad)两兄弟编写了Pakistan病毒并在一年内流传到了世界各地。这是--世界流行的第一个真正的病毒。

1988年11月,美国六千多台计算机被病毒感染,造成Intemet不能正常运行。这就是著名的“蠕虫病毒”事件,使人们真正注意到了计算机病毒的存在和危害。

1998年,出现针对Windows95/98系统的计算机病毒,如第―个直接攻击、破坏硬件的计算机的CIH病毒。

计算机病毒的发展史几乎就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史。只要计算机技术有新的发展,病毒技术就立刻有新的突破;只要出现了一项新的计算机技术,利用这项新技术编制的新病毒就一定会随之而产生。

1.3病毒的来源

计算机病毒是人们编制出来的特殊程序,它的主要来源如下:

(1)搞计算机的人员和业余爱好者的恶作剧或寻开心制造出的病毒,例如圆点一类的良性病毒。

(2)软件公司及用户因自己的软件被非法复制而采取的报复性惩罚措施,如巴基斯坦两兄弟编写的Pakistan病毒。

(3)旨在攻击和摧毁计算机信息系统和计算机系统而制造的病毒。例如1987年底出现在以色列西伯莱大学的犹太人病毒,就是雇员被辞退时故意制造的。

(4)用于研究或有益目的而设计的程序,由于某种原因失去控制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无意中制造的计算机病毒。

2计算机病毒的特征

2.1传统的特征

传染性传染性是衡量一种程序是否为病毒的首要条件。病毒程序一旦进入计算机,通过修改别的程序,把自身的程序拷贝进去,从而达到扩散的目的。

隐蔽性病毒通常是编制技巧高而短小精悍的程序,附在正常程序中或隐蔽之处而不易发现,或以隐含文件形式出现,如不经代码分析,病毒程序与正常程序难以区分。

潜伏挂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统后不会立刻发作,它可长期隐藏在系统中,当满足一定条件时被激活,并开始破坏活动与广泛传播。

破坏性破坏是计算机病毒的最终目的,病毒程序通过运行来实现其破坏行为。

可激发性计算机病毒的发作一般都需要激发条件,这些条件可以是某个时间、日期、用户标识、特定文件的出现、使用次数或特定操作等,名目繁多。

2.2新的特征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编程技术的不断提高,病毒出现新的特征。

(1)利用邮件系统和网络传播

如“求职信”病毒就是通过电子邮件传播的,其病毒程序代码通常央在邮件的附件中,点击附件时,病毒程序便得以执行并迅速传染。

(2)极快的传播速度

病毒出现后,即通过互联网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爱虫”病毒在一、两天内便置欧美计算机网络于瘫痪的境地。

(3)多变种

目前多种新病毒使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例如“爱虫”属脚本语言病毒,易编写且易被修改,能在十几天中,生成三十多个变种。

(4)具有蠕虫和黑客程序的功能

计算机病毒可利用网络进行传播,具有蠕虫的特点;某些病毒还具有黑客程序的功能,一旦侵入计算机系统后可以从中窃取信息,并远程控制这些系统。

2.3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

随着Internet的发展和普及,计算机病毒又出现了一系列新的发展趋势。

没有国界新病毒层出不穷,电子邮件已成为其传播的主要途径。病毒家族的种类越来越多,传播速度愈来愈快,传播空间越练越大,呈现无国界的趋势。例如“美丽公园”、“探索蠕虫”等恶性病毒,通过Internet在几天内就传遍整个世界。

多样化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软件的多样性,病毒的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发展的态势,还出现专门感染特定文件的高级病毒。例如Java病毒,通过浏览含有Java病毒的网页,不知不觉中病毒闯入使用者机器进行复制并通过网络窃取个人秘密信息。

智能化“维罗纳(verona)”病毒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超级病毒”,它不仅主题众多,且集邮件病毒的几大特点于一身,防不胜防。最严重的是它将病毒写入邮件原文,这标志着病毒技术的一次巨大“飞跃”,它无疑成为今后出现规模与危害更大的病毒的一次预演。

隐蔽性更强新病毒隐蔽性更强,或将主题随用户传播而改变,或将自己装扮成常用的程序,或将病毒代码写入文件内部,不一而足。例如身为附件的“欢乐99”病毒,呈现为卡通的形式迷惑用户;又如“矩阵”等病毒会自动隐藏、变形,甚至阻止受害用户访问反病毒网站及下载相应杀毒软件。

破坏性更大 新病毒的破坏力更大,它可以修改文件、通讯端口、用户密码,挤占内存,还可以利用恶意程序实现远程控制等。例如,CIH病毒破坏主板上的BIOS和硬盘数据;又如“白雪公主”病毒,一旦计算机被其感染,内部的所有数据、信息以及核心机密都将在病毒制造者面前暴露无遗而任其为所欲为。

3计算机病毒的分类与危害

3.1计算机病毒的分类

计算机病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分类。

若按其表现性质可分为良性的和恶性的:良性的危害性小,不破坏系统和数据,但大量占用系统资源而使系统无法正常工作;恶性病毒可能会毁坏数据文件,甚至使计算机停止工作。

若按激活时间可分为定时的和随机的:定时病毒仅在某一特定时间才发作;而随机病毒一般不是由时钟来激活的。

若按病毒入侵方式又可分为以下几种:操作系统型病毒,用它自己的程序意图加入或取代部分操作系统进行工作,可以导致整个系统的瘫痪,其典型代表有圆点病毒和大麻病毒;原码病毒,在程序被编译之前插入到FORTRAN、c、或PASCAL等语言编制的源程序里,完成这一工作的病毒程序一般是在语言处理程序或连接程序中,外壳病毒,常附在主程序的首尾,对源程序不作更改,一般测试可执行文件的大小即可知;入侵病毒,侵入到主程序之中,并替代主程序中部分不常用到的功能模块或堆栈区,这种病毒一般是针对某些特定程序而编写的。

3.2计算机病毒的危害

任何病毒只要侵入计算机系统,都会对系统及应用程序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轻者会占用系统资源降低计算机工作效率,重者则可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计算机病毒对计算机系统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几种:

(1)删除或修改磁盘上的可执行程序和数据文件,使之无法正常工作;

(2)修改目录或文件分配表扇区,使系统无法找到文件;

(3)对磁盘进行格式化,使之丢失全部信息;

(4)病毒反复传染,占用磁盘上的可用空间或在盘上产生破坏现象,使磁盘可用空间减少;

(5)占用系统内存,使内存可用空间减少,造成一些应用程序无法运行;

(6)占用系统时间,使系统运行速度减慢,影响计算机系统运行效率;

(7)破坏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使计算机不能正常工作。

4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计算机病毒的防治要从防毒、查毒、杀毒三方面来进行:“防毒”是指根据系统特性,采取相应的系统安全措施预防病毒侵入计算机;“查毒”是指对于确定的环境,准确地报出病毒名称,该环境包括内存、文件、引导区(含主导区)、网络等等;“杀毒”是指根据不同类型病毒采用相应的杀毒软件进行病毒的彻底清理。

在计算机使用过程中,我们要重视计算机病毒的防治。首先是“防”,其次才是“治”,因而最重要的是预防。我们要加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杜绝病毒进入计算机,并做好防护措施:备份系统中重要的数据和文件;打上系统最新补丁;用相关软件防卫恶意插件和软件等,例如360安全卫士、qqkav、优化大师等;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升级和查杀电脑;对系统做ghost备份,如有必要加装还原工具或还原卡;遇到数据交换的情况首先考虑是否有病毒传播的可能,对于外来磁盘,一定要经过杀毒软件检测,确实无毒或杀毒后才能使用;对连网计算机,如果发现某台计算机有病毒,应该立刻从网上切断,以防止病毒蔓延;不访问不健康网站,不打开有可能不安全的邮件;关闭木马常用端口,下载运行工具预防木马病毒。

系统没有绝对的安全,只有重视病毒预防,计算机才能处于相对的安全之中。

篇7

1病毒病与茶黄螨症状区别

二者均是为害植株的幼嫩部位,使叶片变小畸形,叶片变褐,植株矮小,严重时落叶、落花、落果。

1.1病毒病症状

辣椒病毒病症状常见的有花叶、畸形、枯顶、条斑等。花叶型:病叶呈现浓绿与淡绿相间的花斑。皱缩、叶片畸形:初期由心叶叶脉褪绿,逐渐变为花叶皱缩,以后病叶增厚,叶缘向上卷曲形成斗状,幼叶狭窄或出现线状叶。后期植株上部明显丛簇状,节间缩短,植株矮化,重病果出现深绿相间的花斑,有疣状突起。条斑型: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逐渐扩展到侧枝、主茎及生长点,造成落花、落叶、落果,以至整株枯死。

1.2茶黄螨症状

成螨和幼螨多聚在辣椒的新叶叶背,嫩茎、花蕾、幼果等部位刺吸汁液,致使植株受害。受害叶片背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并有油浸状光泽,叶缘向背面卷曲,形成下扣斗。花蕾和幼果受害则不开花或开畸形花,重者不能坐果(似条斑型病毒病症状)。果实受害,果柄表面呈白色至灰褐色,丧失光泽,木栓化,受害严重时,落花、落叶、落果,造成减产。

二者的主要区别为:病毒病初期由心叶脉褪绿,逐渐变为花叶皱缩,以后病叶增厚,叶缘向正面卷曲形成上扣斗。而茶黄螨危害是整片叶褪绿,叶缘向背面卷曲形成下扣斗;病毒病危害果实时出现深绿和浅绿相间的花斑,有疣状突起,而茶黄螨为害果实是果柄表面呈灰色至灰褐色,丧失光泽,木栓化而变硬;病毒病病叶危害叶片主脉呈褐色或黑色坏死,逐渐扩展到枝、主茎及生长点;而茶黄螨危害是叶片背面任何部位都可能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并有油浸状光泽。

2发病原因

2.1病毒病

主要病原是黄瓜花叶病毒(CMV)和烟草花叶病毒(TMV),黄瓜花叶病毒主要在多年生杂草及蔬菜地上越冬,第2年由蚜虫传播。烟草花叶病毒在土壤中、病残体、种子或卷烟中越冬,主要通过田间农事操作由汁液接触传播。当田间遇到高温干旱天气,有利于蚜虫繁殖和传播,病毒病的发生也会相应加重。翁田镇2008年冬季至2009年上半年受干旱少雨天气影响,全镇冬季瓜菜不少面积受病毒病为害,特别是辣椒病毒病发生严重,占种植面积的24%左右,其中黄皮尖椒和泡椒发病较重,发病率达41%,造成大面积减产。

此外,辣椒病毒病发病原因与重茬地、缺水、缺肥、管理粗放、苗弱等有一定的关系,定植晚易引起该病流行。

2.2茶黄螨

茶黄螨是世界性的主要害螨之一,食性很杂,繁殖较快,危害严重。可在30多个科70多种植物上寄生,目前翁田镇蔬菜生产主要危害茄子、辣椒、番茄、菜豆、黄瓜等。近年来,翁田镇冬季瓜菜从10月份开始种植,天气干燥,相对湿度在75%以下,各类蔬菜苗期均发生严重,但由于虫体较小,不易被瓜农观察识别。该虫发育适温16~28 ℃,在温度28~30 ℃时完成一个世代仅需1~5 d,在18~20 ℃时需10 d左右。因此,翁田镇每年冬季瓜菜在10月份、11月份茶黄螨发生为害严重。

3防治对策

3.1病毒病

3.1.1选用抗病品种

如中椒2号、海花404、茂椒6号、黄金606(黄皮尖椒)、新丰五号、中椒5号、红英达、洛椒4号、朝天椒。

3.1.2种子消毒

用10%磷酸三钠溶液浸种20 min,用清水洗净后再进行浸种催芽。

3.1.3栽培管理

根据翁田镇广大菜农绝大多数应用塑料薄膜覆盖的新技术栽培方式,争取早定植、早结果,进入病毒病盛发期时,辣椒已植株健壮,根系发达,抗病力增强。另一方面,在大田管理时,结合天气情况,及时防治蚜虫。

3.1.4药剂防治

(1)防治病毒病:在发病初期,可用20%病毒A WP 500倍液喷雾,或用50%菌克毒克WP 200倍液加欧姆丰收SC 500倍液喷雾,连续3~4次,每次间隔5~7 d。(2)防治蚜虫:可用10%吡虫啉WP 1 500倍液喷雾,或用3%啶虫脒EC 1 500倍液喷雾。

3.2茶黄螨

茶黄螨繁殖力强,数量增加迅速,防治重点是压低基数,视当地天气情况,早发现、早防治。喷药重点是植株上部,连续防治2~3次即可基本控制茶黄螨危害。

3.2.1农业防治

清除田边地头杂草及田间枯枝落叶,平整土地,减少虫源。

篇8

【关键词】 甲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学 预防 控制

甲型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疾病,呈流行性或散发性。不同地区发病率有所不同,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的甲型肝炎发病率高;卫生环境差的地区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增高;在温带地区,甲型肝炎发病全年无季节差别,但每隔6~10年可在冬春季节发生1次流行周期,我国冬春季节发病数较多。甲型肝炎的高危人群包括日托机构的儿童、工作人员和家庭成员以及同性恋者,常由于身体密切接触促进肠道途径传播。日托中心危险性最大的是2岁以下共用尿布的儿童。儿童感染后常无症状,是导致家庭内接触感染的重要因素。

一、传染源

甲型肝炎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传染源主要是HAV感染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占80%)和显性感染者(占20%),尤其是甲型肝炎患者。但并非病情越重,其传染性越强。HAV感染者主要通过粪便排出病毒并污染外界环境。甲型肝炎的潜伏期为15~45d,病毒常在患者转氨酸升高前的5~6d就存在于患者的血液和粪便中。发病2~3周后,随着血清异性抗体的产生,血液和粪便的传染性也逐渐消失。因此,以甲型黄疸型肝炎为例,传染期即患者粪便的排毒期,自发病前2周至黄疸出现后2周内,排毒高峰是在潜伏期末至发病初期,患者于发病后4周即无传染性。HAV感染者病毒血症期较短暂,约出现在发病前1周至血清ALT异常高峰后,于潜伏期末其血中HAV含量最多。而长期携带病毒者极罕见。

与甲型肝炎患者密切接触者,接触者经潜伏期后,可能成为患者或亚临床感染者。由于患者在黄疸出现前2~3周即可在粪便中排出HAV,因此接触者在感染后至发病前有高度的传染性,具有重要的流行病学意义。

HAV虽能感染一系列灵长类动物,引起肝炎病理改变和较轻的临床表现,从粪便中排出病毒,但非人类灵长类动物作为对人的传染源作用不大,偶有传染给饲养人员的报道。

二、传播途径

1.由粪-口的传播途径

(1)人与人密切接触 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从实验感染人体或动物的粪便中收集到甲型肝炎病毒时间是在症状出现前2~3周至症状出现后8d之内,黄疸出现后19d~4周内不再有传染性。

(2)粪便污染食物和水源传播 水源污染可引起甲型肝炎暴发流行,但发生率并不高。不少甲型肝炎流行呈地区性,发病与进食污染的贝壳如蚶、蚝、鱼类和其他海产品以及不适当的烹调方式有关。上海等地1988年甲肝暴发流行让人记忆犹新。

(3)苍蝇和蟑螂 在从粪-口的传播途径中,苍蝇和蟑螂起着重要的作用,应当引起重视,但在这方面的研究甚少。

2.非粪-口途径传播(即胃肠道外传播途径)

(1)空气飞沫的传播 动物实验证实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使2只黑猩猩感染,在一些患者出现黄疸前或期间收集的尿液标本中检测有低水平的病毒。

(2)病毒经血或经皮传播 病毒感染后可出现短暂的病毒血症,经皮注射是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由于输注血液制品导致甲型肝炎暴发已有报道,多数患者的病毒血症早于临床症状出现前7~10d,常在ALT高峰出现前消失,极少持续到黄疸早期。

(3)母婴传播 曾对6例患甲型肝炎的孕妇(其中3例为临产期)作随访观察,未发现其新生儿有 HAV感染的证据。

但最近一起新生儿监护病房发生垂直传播流行暴发,依据表明,HAV感染可能通过破裂的胎盘由母亲血循环进入胎儿血循环。

三、流行特征

1.国外报道,每隔3~5年出现一次甲型肝炎发病高峰。我国属于甲型肝炎的中、高流行区,周期性不明显,但有冬春季节性发病高峰,在某些经济欠佳的农村、乡镇居民年发病率达100/10万,在大、中城市居民中,甲型肝炎发病构成比占病毒性肝炎的60%左右。全国甲型肝炎的高发年龄为5~14岁的儿童,乡村居民发病年龄常提前,而大城市居民延后。如上海(1988)甲肝流行时高发年龄为20~39岁者占83.5%。而目前我国城乡人群的HAV感染的流行率为80%左右,一般成年人均已获得自然感染后的稳固免疫力。即隐性感染者较显性感染者居多,可达3~20:1,在血清抗-HAV水平较高的人群中,尤为明显。

20世纪80年代我国先后在上海、江苏、四川分离出China81、China83、LCDC-1、S85-1、PRCl6、 PRC37和L-A-1,通过对这些株的核苷酸进行比较,其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8.7%、89.9%、89.9%、89.9%、88.7%、88.7%和94.6%,均属于A亚型,遗传距离小于5%,被认为具有非常强的地域性,直到近年来对1985年从黑龙江省分离出的1株甲肝毒株L-A-1的研究才确证了在我国也有B亚型的存在。在1988年上海甲肝暴发流行时,自1名甲肝患者粪便中分离出的1株甲肝病毒(简称 HAV Lu-8株),具有细胞适应快、增殖周期短的特点。而通过对HAV Lu-8株的研究,认为Lu-8株与早期报道的中国株有比较大的序列差异(>10%),同L-A-1株遗传距离相对较近(为5.4%)同属B亚型。中国甲型肝炎病毒的发现时间、地点

2.HAV基因型分布及其流行特征

(1)hHAV基因性分布及其流行特征 104株hHAV株中,基因I型占80 %(83/104),其中I A亚型占68%(71/104),主要分布在南北美洲、中国、日本、前苏联和泰国。I B多来自欧洲和地中海地区,Ⅲ型多见于欧洲、东南亚和日本等。

hHAV基因型的分布主要有两种模式,即以一种基因性为主的地方性分布和以多种基因型同时存在的非地方性分布。第一种模式见于美国,16株中有15株属于I A亚型,且其中13株存在于同一地区。说明该地区存在HAV地方性流行株。在HAV高流行区如印度、中南非洲和南美洲,也存在地方性流行株,并呈周期性流行。在这些地区,人群感染年龄较早,发病多为婴幼儿,亚临床型多见。我国属于HAV高流行区,基因型分布为I A亚型,由于分型株数较少,是否存在其他基因型和亚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西欧、日本和瑞典的HAV株则属于多个基因型和亚型,表明这些国家不存在地方性流行株,而以各种输入株的形式存在,主要是由到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旅游者带入所致。

ⅢA亚型曾是印度北部和尼泊尔HAV周期性流行的主要原因。此亚型在斯里兰卡、马来西亚、瑞典和美国也有发现。ⅢB亚型多来自于日本和丹麦。基因Ⅱ型和Ⅶ型各有一株HAV,分别来自法国(CF53)和塞拉利昂(SLF88)。由于目前用于分型的hHAV株,多来自医院的临床病例,一些亚临床型或无症状感染者是否存在其他HAV基因型,尚待进一步研究。

(2)sHAV基因型分布及其流行特征 非人灵长类HAV共有4株,是从自然感染的HAV的新、旧大陆猴子中分离到的,每一株代表一个独特的基因型。

来自世界不同区域不同基因型sHAV,在自然界中有着特定的宿主范围。据调查,sHAVⅢA亚型(PA21株)仅存在于鹰猴,Ⅳ、Ⅵ型(CYl45株和JM55株)则来自非洲绿猴,说明不同基因型sHAV是在自然界中自然产生,并循环于当地的一个生物种(或亚种)。

某些类人猿特别是黑猩猩对hHAV易感。猴感染HAV后,呈亚临床症状或很快恢复。体内出现抗-HAV。Balayan报告,来自旧大陆的猴HAV感染率为45.35%,其中黑猩猩感染率最高,为86%~100%;来自新大陆的猴感染率为77.92%,以鹰猴感染率最高,为76%。

参 考 文 献

[1]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卷) 1998.

篇9

关键词:儿童 中毒 药物

文章编号:1008-6919(2007)03-0069-02

中图分类号:R994.1

文献标识码:B

【经验交流】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儿童中毒的种类和途径已悄然发生变化,为此,我们回顾总结了自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儿童中毒病例,探讨儿童中毒的新变化和新特点,提出防治的新重点.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我科收治的中毒患儿共132例, 占同期我科住院人数1.34%. 其中男62例, 女70例, 0-3岁58例, 4-6岁53例, 7岁及7岁以上21例(见表一).

表一近5年我科收治患儿及中毒患儿基本情况总结

1.2方法回顾性总结中毒儿童的发病年龄组成、中毒物质种类、中毒的基本途径、发现及送治时间、入院后采取的治疗措施、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及患儿的预后等,分析这些因素与患儿预后及转归的相关性,总结有关防治儿童中毒的经验和教训。

2结果

2.1发病率及年龄特征发病率呈逐年上升,年龄以学龄前儿童为多。

2.2中毒种类及途径132例中毒中药物中毒50例, 占37.9%, 其中误服占多数40例, 患儿或家长擅自加大用量10例; 灭鼠药中毒32例, 占24.2%; 植物中毒18例, 占13.6%,; 农药中毒15例, 占11.4% 食物中毒10例, 占7.6%;有害气体7例, 占4.5%. 途径经消化道吸收中毒124例, 占93.9%, 经呼吸道吸收中毒7例,占5.3%, 经皮肤吸收中毒1例, 占0.8%。

2.3转归 送治时间24小时内为较早送治, 占124人, 治愈及好转率占97.6% 8人为超过24小时送治.好转率为62.5%, 总治愈及好转128例, 治愈率83.3%好转率13.6%其中6例有不同程度后遗症, 无1例死亡. 住院时间3-20天(见表二)

表二发现及送治时间以及与转归的相关

2.4救治方案本组132例患儿中,有76例经彻底洗胃处理,至呕吐物清亮无味.药物中毒给予拮抗剂减轻毒性或防止吸收,给予利尿、透析等促进毒物代谢.一氧化碳中毒给予高压氧治疗.农药中毒如确诊为有机磷中毒,立即给予阿托品抢救,同时应用解磷定.全部中毒患儿均静脉滴注葡萄糖、维生素C、利尿剂等.并根据不同病情应用能量合剂、胞二磷胆碱、呼吸兴奋剂、激素等.应用抗生素防治感染 .总之, 发生中毒时应尽早作出中毒诊断, 以便积极采取抢救措施 由上表也可见早期治疗影响着患儿的预后. 明确诊断后应立即治疗, 否则会失去抢救机会. 毒物性质未明时, 按一般的中毒治疗原则抢救患儿. 以排除毒物为首要措施, 尽快减少毒物对机体的损害; 维持呼吸和循环等生命器官的功能; 采取各种措施减少毒物的吸收, 促进毒物的排泄, 正确及时的应用特异性解毒剂.

3讨论

儿童中毒是儿科急救领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医学的发展, 感染性危重症日益减少, 急性中毒的比例却有逐年增多趋势,统计结果表明, 中毒仍是危及儿童生命的高危因素, 其中治疗性药物中毒居儿童中毒的首位, 其次为鼠药、食物中毒等, 本文的回顾分析结果也符合这一特点,这与50年代儿童中毒以植物中毒为主已明显不同,这一特点也与近年的文献报道相一致[1]。其中,药物中毒以误服为多见,临床资料显示,中毒儿童的家长或监护人看护不当,儿童自行取食是造成儿童误食的主要原因,部分家长则由于缺乏基本的医学知识和用药常识给患儿服用药物过量或种类错误造成患儿中毒。分析中毒途径,可见口服给药后经消化道吸收中毒最多,这与口服给药途径便捷、最常用、使用率高有关,其次为经呼吸道吸收中毒, 再次为经皮肤吸收中毒. 年龄上以学龄前年幼儿为多, 学龄儿童占少数,这与年幼儿无知,缺乏生活经验,不能辨别有毒无毒有关。. 另外,早期发现儿童的中毒症状,积极进行自救和快速送至医院专业治疗对于预后的好坏具有重要的决定性作用。 由此可见, 在儿童中毒预防上, 首先要做好药品管理, 家长要存放好药品, 不要擅自加大药量, 医务工作者应正确使用药物, 向家长说明药物服用方法. 其次, 妥善保管好家中灭鼠、灭虫等剧毒药品, 避免儿童接触. 再次, 做好健康宣传, 不要随意采食野生植物. 还有, 由于儿童年幼无知,家长在预防儿童中毒上起着重要作用, 各地应普及预防中毒的健康知识教育, 防患于未然。

篇10

关键词:鲫鱼;大红腮病;细菌

中图分类号: S943 文献标识

1发病症状

病鱼停留在距离水面5~10厘米处,不游动,用物体敲打水面,鱼会下沉,但过一会又回到原来水面不游动。病鱼鱼体黑瘦,鳍条尖发白,鳞片松动,鳃部黏液增多,水肿、出血,呈鲜红色。解剖病鱼发现腹腔内有淡黄色液体,肠道无食且红肿,最明显的症状是肝脏出血,严重的伴有肾脏等内脏器官出血;胆囊肿大,颜色变深或呈墨绿,胆汁充盈,有的胆汁变褐色;一般泄殖孔无红肿现象。

2发病原因

主要原因为鲫鱼和罗非鱼均属底层的杂食性鱼类,其食量大,专门寻觅池底病菌丛生的有机污染物为食料,哪里腐烂的有机物多,就专往哪里吞食。因此,历来渔民均将鲫鱼作为“下脚鱼”搭配放养,视其为“清道夫”自动地清洁打扫池底卫生,尤其在长江、珠江流域的养鱼者习惯于搭配放养所谓“下脚鱼(鲫)”,认为这是一笔额外收入,无需增添饲料。然而,随着近年来实施高产高密度的集约化养殖,过度投饲、施肥,加之池塘老化以及工业废水的污染等影响,常构成养鱼池水中缺氧,以及水质恶化,内含氨氮、亚硝酸盐和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从而致使鱼体内血红蛋白含量由均值7.2%降至4.1%,造成极度贫血的鲫、罗非鱼等体质虚弱,非常容易感染出血病,感染病菌有液化产气单胞菌,点状气单胞菌以及屈挠菌类粘细菌。据测定,该类病原体能在池底有机污染中存活达15天,比一般肥水水域存活长三分之一,加之水温适应,营养丰富,该类病原体可长期潜伏鱼体内脏及肠道部分;一旦水环境发生缺氧等恶化,便乘机侵袭食鱼体内脏、肾、脾,甚至脑神经也会受害。体内血液中红细胞被溶化,特别是鱼体薄弱环节鳃丝部位显露出来,带来充血,溢血等症状,其实,此病乃鱼类出血性败血病中分歧反应,是鱼类出血病之一。

经研究人员检测,养殖水质正常,镜检病鱼无寄生虫和真菌,推测此病可能由病菌与病毒共同感染所致,或先由病毒感染再由病菌扩大蔓延传播直至死亡。

3 流行情况

鲫鱼大红鳃病发病期在5~6月份和10~11月份,水温20℃~26℃为发病高峰期,主要危害体重250克以下的鲫鱼。由生物媒体传播,扩大感染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通过实验,取病鱼池中藻类及鱼鳃上甲壳类寄生虫等通过培养分离出产气单胞杆菌,然后接种至健康鲫鱼体上,经24小时后发病,由此可见,病鱼池中水体生物如轮虫,剑水蚤藻类等通过放水、换水措施也能扩大传播此病范围。但应指出,目前多地用于鲤科鱼类饲料中含碳水化合物过多,超过国内外公认的20%~40%含量的1~2倍,也有些鱼区还习惯于全部用玉米、麸皮、糠、糟等所谓精饲料养鱼,其实适得其反,由于超标喂用碳水化合物,引起体内代谢紊乱、形成鱼体内高血糖、高肝糖及高肌糖所谓“三高”病。据测定,在天然水域中正常鲫、鲤含血糖均值分别为66毫克/分升~59毫克/分升,在人工饲养条件下,鲫、鲤血糖值超高1.2倍~3倍以上,明显的呈现高血糖症和糖尿症,从而导致诱发好糖菌、病毒及寄生虫(蠕虫)的大量寄宿、繁生,直至暴发病毙。

4 防治措施

第一,加强饲养管理。放养前鱼种、饲料及渔具要用稳定性二氧化氯液消毒,鱼种用0.3毫克/升~0.4毫克/升,饲料、渔具用1毫克/升浸泡15分钟即可。投饲要遵循“定时、定点、定量”规定,以及定时做好清除食场残饲等卫生工作。另还须严控饲料质量,对鲤科鱼类饲料如草、鲢、鳙、鲤、鲫、鳊等养殖的家鱼,其中碳水化合物最高不得超过40%,投喂量以鱼类食量70%为宜。

第二,彻底清塘。要彻底清除池中淤泥,消灭池内病菌病毒等有害病原体,清塘药物颇多,最宜为生石灰,带水清塘用量每亩用量75公斤~100公斤,干塘用量35公斤~40公斤。全池均匀泼洒,不留死角。另外,在池周围堤坡堤岸要采用一元稳定性二氧化氯液体,使用浓度为0.3毫克/升~0.5毫克/升,全面均匀喷洒。

第三,预防。由大量实践表明,用新型生物免疫剂一氧化氮前体物饲料添加剂,既可提高免疫力,增加体质,又可加速细胞分裂,促进生长发育。达到“生物防治和促长”的目的,据统计,应用本剂后,可提高鱼成活率达85%~95%,增产率达9%~31%,降低用饲率20%左右。

第四,治疗。在该病发生前预防最宜,在发病期间均可采用一种超强氧化剂复含高氯酸锶药物,笔者已研究成功将其特殊处理使其安全可靠地高效使用,由于目前国际化学界上也将其列为超效消毒剂,又是良好、价廉的抗病促长剂,既可内服又可外用。据美国农业部研究机构报告,内服高氯盐,按每公斤体重用0.04克,可减少或免除体内寄生的柯奇菌、伤害沙门菌、大肠杆菌、噬菌体、肠道病毒、新城病毒、牛痘病毒及脊髓炎灰质病毒等,同时在体内还能转化成亚氯酸酶,促进机体吸收生长,可增加体重3%~31%,减少饲料量7%~18%,并经验证,即使增加用药量5~10倍也未曾发现有害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