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转型调研方案

篇1

2017 年 2 月 8 日, SAP 大中华区召开会正式公布了2016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公司第四季度实现了非常闪亮的业绩,并以年度云业务三位数和核心软件业务两位数的增长势态,实现了历史最佳财年,业绩再创新高。这也是 SAP 在大中华区连续第三年取得强劲的业务增长。

据披露,SAP2016年全球财务总收入220.7亿欧元,其中云租用和支持收入29.9亿欧元,云和软件收入184.3亿欧元。

凭借在助力客户实现商业价值、培养杰出本地人才和推动卓越运营等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SAP大中华区荣膺董事会颁发的“2016 年度最佳大区奖”。大中华区成立于2013年底,是SAP所有独立大区中最年轻的一个。

作为一家全球领先的企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提供商,SAP大中华区之所以在2016年取得引以为傲的成绩,与其长远敏锐的战略眼光分不开,也离不开与之相伴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包容与多元的企业文化。

将责任融入云端转型战略

“未来一切都会以云的形式加以部署。每一家公司现在都需要将自己转型成为由软件来驱动的公司,才能够更好地将人、物和业务联系起来。”SAP全球高级副总裁、SAP大中华区总裁纪秉盟 (Mark Gibbs)在会上明确表示。

诚然,很多企业和SAP一样都预见了数字化转型、云端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如何紧跟趋势,抓住市场机遇,是需要具有战略眼光的商业思维和判断的。

当把SAP的商业表现与企业社会责任表现结合起来分析时,不难发现两者是齐头并进、互促共进的,这有力诠释了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模式。

2005 年9 月在“中欧企业社会责任2005(北京)国际论坛”上,本刊首次提出“企业责任竞争力”理念,到如今“企业责任竞争力”的理念得到了广泛应用。“企业责任竞争力”是指企业运用自身的专业优势解决社会、环境和员工等方面的问题,使得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同时,经济效益得以同步提升,即同时兼顾公平与效率。

当梳理2016年SAP大中华区的一系列行动时,不难发现其遵循的正是企业责任竞争力发展思维,主动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服务中国发展战略、行业发展需求、社会问题的解决等多个方面,才出现了如今多赢的局面。

第一,以中国战略需求指引公司发展方向。其实,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逐渐意识到,要赢在中国就必须根植中国。只有从中国战略发展需求出发,才能走对发展方向,不断开拓新的市场。

纪秉盟在当日主题演讲中表示,我们非常认真地研读了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也非常关注中国“一带一路”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发展战略,并且仔细考虑SAP可以做哪些工作支持中国政府这些倡议和战略的落地、实施。而要想实现在中国发展的目标,对中国的转型和发展做出贡献,就必须实现和中国本土的生态系统良好的互补和互动。在这方面SAP大中华区过去一年做得越来越好。

第二,以当前行业面临的问题为产品导向。正如纪秉盟所说,当前我国所有企业未来都要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在这场变革中,由于中小企业面临着更大的冲击,如何变革其产品、商业模式以及所有支持流程,不只是技术难题,也是资金难题。而SAP大中华区在商业布局上,并没有将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排除在外,反而将其定位为潜在的重要目标市场,并坚信这是2017年SAP重要的业务方向之一。

在当天会上,SAP宣布本地数据中心现已正式启用,向中国客户提供四款基于云的解决方案,包括SAP Ariba、SAP Hybris Cloud for Customer、SAP Business ByDesign以及 SAP Cloud Platform。纪秉盟在介绍时表示,SAP Business ByDesign并不是SAP推出的全新的产品,但是这款解决方案被非常精益求精加以重新架构。现在它完全基于云,面向中小型企业提供ERP的解决方案和服务。这款软件另一个特点是,SAP想以中小型企业负担得起的价格为它们提供非常优质的服务,也就是说SAP Business ByDesign能为各地中小型企业提供世界一流的云的体验。

正因为SAP大中华区考虑到了我国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面临的困难,才专门打造了一套可行的解决方案。当然,我们更期待SAP大中华区发挥引领作用,牵头搭建行业生态圈,推动中国本土的大中小企业一起走向云端、实现转型。

第三,以解决社会需求为己任。2016年,SAP大中华区在企业社会责任领域上了一个新台阶――5年战略计划。SAP大中华区发挥自身的优势,结合当前中国对云端转型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具有战略规划性的企业社会责任计划。

2016年8月 25日,SAP中国宣布“青年责任梦想+”2020企业社会责任计划,开启全新里程。此计划通过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计划到2020年为30万中国青年人提升数字化技能并助其运用数字化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这也是为中国企业转型云端培养专业人才。如此看来,未来几年,SAP的“青年责任梦想+”将对数字化转型和企业社会责任能力的提升Ю椿极的影响。

纪秉盟在该计划时表示,SAP致力于帮助中国社会实现数字化转型和社会的进步。青年一代是未来数字经济时代的领军人,我相信此次计划将深入帮助青年及女性企业家在互联网+的时代将数字技术转化为创新力量,并在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更上层楼。

正是因为从思利及人的角度出发,在中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的趋势下,SAP大中华区却以创纪录业绩,完美收官2016。纪秉盟在主题演讲中也坦言,SAP不只是业务表现是行业的佼佼者,确定其引领地位的是,2016年还荣获了杰出雇主调研机构颁发的“中国最佳雇主”认证,以及被第一财经集团评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杰出企业”。

目前看来,未来SAP大中华区不仅要转型云端,更是秉承着“让世界运转更卓越,让人们生活更美好”的愿景,致力于成为有行业影响力、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企业公民。

以行动助力女性企业家转型

非常值得关注的是,SAP在5年企业社会责任计划中,不只是关注青年,还特意将目光投向女性企业企业家,向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捐赠100万元人民币启动“@她责任梦想”项目,针对600位青年女性企业家,启动包括青年女性企业家社会责任工作坊、青年女性企业家高峰论坛和培训交流等活动,帮助青年女性企业家数字化技能赋能并深入培养企业社会责任理念。

当然,这与SAP对性别平等的长期关注有关,更重要的是SAP是从中国职场女性歧视现象出发,希望运用自身的优势和力量,为改变该现状做出努力。SAP的决策也是基于对实际情况调研的判断。

2016年,SAP联合中国妇女发展基金会、责扬天下(北京)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就如何提高女性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力、社会责任履责实践开展了积极的研究和合作。通过线上、线下的问卷调查和与企业家代表深入沟通与访谈,以及开展以数字化转型为主题的专项培训,了解中国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现状和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水平和能力。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全面分析,发现女性企业推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阻碍:一方面,用于鼓励企业创新发展的政策、专门资金、机构还很欠缺,资金、伙伴、信息的缺乏等因素限制着企业家的发展;另一方面,企业家的教育水平、创新意识与思维、管理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女性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能力仍处于较低水平,人才和资金的缺乏成为企业遇到的最大困难。

针对中国女性企业家在面对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却力不从心的现实,SAP经过认真研究,推出“@她责任梦想”项目。希望借助该项目帮助女性企业家借助数字化的浪潮实现转型,让女性企业成为中国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改革创新进程中的重要力量。这些女性企业家的发展将带动中小企业和互联网+时展。

用理念凝聚员工的认同感

诚然,2016年SAP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是2017年能否再创辉煌,纪秉盟在回答媒体记者质疑时一再信心十足地表示,我相信2017年我们会更好。因为他深信,SAP的包容与多元化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能留住人才、激发公司人才的创造力。

对于高科技公司,人才是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才等于财富。而SAP人才战略在留住人才、吸引人才方面有一套法则――包容、多元的理念。正因为在这方面的优秀实践,SAP大中华区去年12月获得了本刊与外商投资协会共同的“2016 中国外商投资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优秀案例”之“员工好雇主奖”。

SAP大中华区领导层深知:中国的人才非常在意将要服务的公司的使命、价值,也就是说他们在寻找雇主的时候并不是仅仅盯着钱看,也会考虑如果要为这家企业工作,这个企业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什么样的价值?它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表现是什么样的?

“所以正是基于在这些方面的表现,SAP在过去几年成功招募到了优秀人才,从而使在过去几年业务得到很好的发展。” 纪秉盟回答。

SAP大中华区人力资源副总裁陈玉兰去年12月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是人才。从全面关怀员工及其家庭的福利政策、灵活弹性的工作安排,到支持员工的人才培养和个人发展制度,以及促进性别平等方面的举措,我们都在努力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创新力,以促进公司的可持续发展。

2016年,SAP大中华区努力推进“多元与包容”计划中“性别智能”这一重要议题的落实。其重点是搭建更具拓展性的女性发展平台,分享女性精英洞见,持续推动女性领导力和幸福力提升。

为此,SAP大中华区为推进性别平等、提升女性领导力开展了一系列工作。SAP已在中国成功落地开展了SAP卓越领导力加速项目( LEAP)和女性职业成长在线研讨会两个全球项目,帮助SAP中国女性领导发挥个人才能、优势与个性,提升数字化领导力。SAP“商业女性网络”(BWN)在中国的建设也不断完善,连续两年举办商业高峰论坛外,还发起了一系列“商业女性网络沙龙”。SAP大中华区2016年还特地设立了 “Kids@SAP Day”(带着孩子来上班)项目,这一创新举措为公司职场女性缓解了工作与家庭平衡的难题。

篇2

在此次调研考察中,龙新民表示,坚决支持赛迪走集团化、数字化发展道路,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在社会上和国内外有深远影响的IT专业传媒集团。图为龙新民一行领导与赛迪集团主要负责人合影。

龙新民与赛迪媒体的优秀编辑记者代表――“金笔杆”奖获得者亲切会面并合影留念。

在视察中国计算机报社时,龙新民表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已经将中国计算机报社列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

2006年12月29日上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龙新民署长一行莅临赛迪集团调研,同行考察的还有总署办公厅、法规司、报刊司、音像司等司局以及信息产业部办公厅的相关领导。

龙新民一行领导在刘烈宏院长、李颖书记等赛迪集团主要负责人的陪同下,来到中国计算机报社、中国软件评测中心、赛迪顾问、中国电子报社、通信产业报社、赛迪网等赛迪下属单位调研,参观了赛迪媒体在平网结合和数字化转型领域开发的中计在线网、赛迪数字化采编平台、手机报、二维码技术应用、富媒体电子杂志等项目以及赛迪媒体出版物的演示,并听取了关于赛迪集团业务情况的汇报。

考察团阵容强大主管单位重视有加

龙新民一行的此次调研考察,从时间上看,紧随新闻出版总署的司局长会议之后,赶在新的一年到来之前。这一时间点背后的象征意义耐人寻味,首先体现出上级主管单位对赛迪的亲切关怀和高度重视,而更加让人关注的则是龙新民在听取赛迪集团业务情况汇报时所传递出来的重要信息。

龙新民充分肯定了赛迪集团走专业媒体集团化发展道路和积极进行数字化转型所取得的成绩,同时表示,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今后会继续坚定地支持中国计算机报的改制,目前已经将中国计算机报社列为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希望中国计算机报社在转换机制中做大做强主业,发展相关产业链,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分配制度改革,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为报刊社类单位改制做一个全面的试点。

体制改革成效初显赛迪转型捷报频传

主管单位的重视和政策环境的支持,为赛迪集团的专业化发展和数字化转型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龙新民直言,此次赛迪调研之行的目的,就是为了支持赛迪深化改革,做大做强,发展成为国内领先的专业传媒集团。

龙新民认为,赛迪集团在文化体制改革中具备三个有利条件。第一,中国计算机报是科技类大报,赛迪集团的六报十刊都可以界定在科普类刊物这个范围,这也决定了赛迪集团可以在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中进行探索;第二,赛迪集团发挥了自己特有的优势,找到了传统平面媒体与信息技术应用的最佳结合点,这也恰恰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所要推动的,传统的平面媒体应当去占领这些新兴媒体的制高点;第三,基于前两项优势和有利条件,加之赛迪集团的媒体定位于科技类报刊领域,这对于吸纳国内外的资本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这也符合文化体制改革政策,赛迪的发展思路和战略完全可以在实践中得到实现。

对于如何将这些有利条件转化为现实优势,赛迪的思路是市场化和资本运作双管齐下。自1985年《中国计算机报》创刊以来,赛迪媒体已历经20余年的专业化市场运作的考验;从2000年《中国计算机报》的借壳上市算起,赛迪传媒也已经拥有6年资本运作经验,这在国内的传媒行业是一笔非常宝贵的财富。

篇3

1目前职业教育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大量走访院校、发放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方式,调研了解了多所职业院校教师关于目前市场上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认识,总结造成产品供给与需求错位现状有如下几点原因。

1.1资源散碎,不成体系

从2006年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起步至今,十多年来,职业教育经历了教育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各地方示范校建设。这些建设计划中对信息化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均提出了要求,因而由“以评促建”产生了大量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但这批资源多是散碎的,未成体系的,没有进行过总体设计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动画、现场录像视频、微课程等,但因为不成体系,且制作标准不一,相互间难以形成衔接和呼应,因此,当教师在实际使用这些资源时会感到捉襟见肘,从而造成虽有海量资源,但无法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局面。

1.2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

包括笔者所在出版社在内,很多出版单位针对自身行业优势,结合专业特点,制作了单独成体系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这样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库(包)大多以知识点为基本建设单位,以动画、视频、教学案例、题库、多媒体课件、小型实训软件等为表现形式,构成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专业的教学辅助资源产品,成体系,较大满足了教师的使用需求,对于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可以根据自身教学特点,进行自由挑选和组合,是很好的教学辅助产品。但也因为该产品并不以某一种纸质教材为蓝本,因此对于教学经验欠缺的教师来讲,会有“挑花眼”的感觉,也会感到针对性不强,实用度就降低了很多。同时,由于这样的产品所包含的内容全面,一般来讲体量较大,从而定价较高,对很多职业院校系部来讲,承受不起。

1.3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

以笔者见过的数字资源形式来看,多是文字文本、图形图像、音视频、动画、多媒体课件、实习实训软件这些多媒体材料素材的不同组合,有单机版、在线版、客户端版等多种载体形式,但核心都是素材的堆砌,难以称为真正意义上的符合当今科技发展潮流下的互联网教育产品。同时,几乎没有产品是带有教学设计在内的,无法满足教师在新型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组织需要。

2当前环境下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解决策略

笔者认为,在当今数字化产品日趋受到重视而传统纸质教材仍有一定优势的境况下,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一体化设计,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是职业教育教学产品提供的最有利策略。

2.1全媒体出版理念解读

2.1.1什么是“全媒体出版”理念

此处,“全媒体出版”包含3个维度,一是基于“大出版”“大教材”思想,一体化考虑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设计,使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两者紧密结合、优势互补、无缝对接;二是在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内,结合专业教学特点,设置产品模块(如知识点模块、教学课件、实训软件等),选择多媒体呈现形式(如动画、视频、虚拟现实演示等),综合考虑单机版、PC端网页版、APP移动端版等多种媒体介质的使用,基于最有利原则选择几种媒体介质的组合;三是考虑互联网时代学习者的学习特点,在内容表达方式上尽量通俗化、图表化,增强学习者学习兴趣,同时便于以片段形式在各种媒体介质和平台上。

2.1.2“全媒体出版”理念为谁服务

通过大量走访院校、收集调查问卷、与教师/学生座谈等多渠道调研,笔者认为,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产品服务对象主要为教师,在完全满足教师需求基础上,可适度考虑对有进一步学习需求的学生略有延伸。因此,一门课程的全部产品形态应包括:必选项和可选项两类。必选项包括:纸质教材(以尽量图表化、通俗化的方式纳入理论性强和与知识点直接相关的内容)+数字化课程(以教学设计为结构框架的,以知识点罗列的列表方式纳入动画、视频等多种表达形式)+实习实训模块(带有考核功能)。可选项包括:微课程(对现场操作性知识点或知识难点的名师解析)+数字化教材(纸质教材内容与多媒体技术的完全融合)。

2.2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形态设置思路

如上产品设计是针对解决当前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供给与需求存在的错位问题,旨在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具体来说,基于以下几点考虑。(1)纸质教材的自身优势和多媒体技术限制促使职业教育产品设计中纸质教材与数字化教学资源一体化考虑,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基于多年的阅读习惯,以及纸质教材本身的体系完整性、便于记笔记等优势,相信纸质教材不会在短期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多媒体技术还存在硬件配套,以及业态刚刚兴起,产品表现效果和内容质量还存在一定限制原因,纸质教材和多媒体技术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无缝对接融合是目前最有利的产品设计方式。(2)当今的出版社身份由教育产品出版商向教育产品服务商转变势在必行。笔者认为,“服务商”的含义可以借鉴普遍服务行业,即首先提供标准化菜单,在此基础上满足个性化需求,此处的个性化需求则又分为学校资源背景和教学特色要求以及满足个别学生进一步学习诉求。依此,上述产品中必选项即为标准化菜单,可完全满足当今“互联网+教育”下,教师进行教学组织的全部需求。若学校有个性化需求,或者对学生延伸学习有特别要求,可考虑增加可选项内容。

2.3全媒体出版理念下产品设计实现核心要点及突破建议

在笔者近5年的实践探索中,对产品形态构成越来越笃定,全媒体出版理念也被各职业院校教师所认可,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难点,也是产品推向市场的核心要点,笔者仍在积极摸索和总结。在此浅谈几点突破建议,供同行借鉴。(1)出版社编辑需要深度转型,成为懂教学、有资源、懂技术的专家型、复合型编辑。出版社在实现数字化转型过程中,一定要明确内容服务商的定位,并积极承担起相应责任,其中,编辑是整个转型过程的核心力量。要以全媒体出版理念进行产品策划,为教师提供全套教学解决方案,有两大难点,一是提供精准知识服务,二是提高资源质量。这需要编辑改变以往单纯组织者的身份,不再只是对某一领域有所了解,搭建院校教师间平台,组织成立编写委员会,完成教材编写进而出版。而是需要编辑懂教学,深度了解院校培养学生定位,了解知识框架设置和知识掌握的深度,以此作为产品设计的出发点,甚至将工作前移到直接与企业接触,了解企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的要求,同时了解学生学习特点,从而进行教学产品一体化设计。在实现设计过程中,又需要懂技术,要对当前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有一定的了解,以便与计算机专业人才商谈呈现形式,及选取最有利实现手段。还需要利用编辑自身多年在某一领域内形成的专家资源,请专家对产品设计以及产品demo进行审查,提出修改完善意见。经此几轮工作过程,才能推出提供精准知识服务和高质量资源的全套教学解决方案,供市场检验。(2)要借助各种社会力量,完成产品初期开发,择机形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出版社数字化转型,编辑是核心力量,但能称为专家型、复合型的编辑人才匮乏是现状。解决方案有二,一是从头培养,优势是内部成长,把控性强,缺点是成长速度慢,没有成熟经验,摸索时间长且成功概率无法估量;二是借助社会力量,如出版社与新兴的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开发某一产品,形成合力,共同创业,在此过程中完成人才培养或转化,优势是成长速度快,缺点是无法完全把控,有经济风险和人才流失风险。笔者认为,在当前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的现实下,第二种方案为优。出版社可以尝试拿出某一项产品,在充分考察新兴多媒体技术公司的专业背景、计算机技术能力、公司组成架构和以往成果、合作意向等多项指标后,选择与出版社情况相匹配的公司,两方各持50%资金投入,形成工作组,制定工作方案、时间节点和商讨机制,共同完成产品开发,并以各自优势渠道推广产品。经过这一合作过程,出版社编辑全程参与,培养能力,积累经验,完成转型。同时,如果出版社与多媒体技术公司合作情况良好,可考虑对多媒体技术公司持股等更深层次合作,逐步完成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3)产品设计除了关注需求,还要关注需求量。数字化教学资源的需求和需求量是两个不同概念。需求量是指愿意为获得数字化资源付诸的行动,与为了使用这些资源需要付出的代价或者支付的成本直接相关。有研究指出,当使用资源的成本越高,则对该资源的需求量越少。此处的成本包括4类:一是时间成本,包括搜索时间、下载时间、阅读时间和修订整理时间,耗费的总时间越长,成本越高;二是货币成本,包括产品购买、相应设备购置、上网费用等,支付的货币越多,成本越高;三是智力成本,资源的难度系数越大,耗费的脑力越多,成本越高;四是交易成本,供给者和需求者达成买卖意向还不够,需要有专门的交易场所和途径。由此,对于全媒体出版理念下的职业教育教学产品设计,需要考虑纸质教材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匹配度和衔接性,数字化教学资源整体框架的界面设计友好性,做到界面简洁、易检索,动画等多媒体时长合宜且优化响应速度,内容编排上的通俗化、图表化,产品销售模式和定价与院校情况的匹配,以及考虑政府采购等交易渠道和场所。

3结论

(1)鉴于十多年的职业教育发展,数字化教学资源需求与供给已经成为职业院校与出版社共识,但鉴于多种原因,需求与供给存在错位情况。(2)数字化教学资源产品的需求与供给错位背后原因有三:一是资源散碎,不成体系;二是成体系的教学资源库(包),体量庞大,且与纸质教材内容对应度低;三是多数数字化教学资源,以素材为主,难称“产品”,缺乏教学设计。(3)笔者通过多方调研和实践探索,提出“全媒体出版”理念,作为在当前情况下为职业教育提供教学产品设计思路,同时结合实践经验,解释了什么是全媒体出版,为什么要提出全媒体出版,以及实施全媒体出版中需要突破的三大难题,即编辑的深度转型,利用各种社会力量培育人才队伍,关注产品设计的需求量,并浅析了相应解决办法。

作者:杜琛 单位:人民交通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刘辉,贾慧娟.传统纸媒与新媒体协同的高校教材类产品策划:以轨道交通(铁路)专业教材为例[J].科技与出版,2015(12):30-34.

篇4

近日,惠普宣布扩展其融合云产品组合,全新解决方案涉及私有、托管和公有云环境,包括:惠普CloudSystem和惠普云服务自动化 3.1,为云服务的快速部署奠定基础并提供必要的管理平台;惠普持续交付自动化1.1,实现云应用流程的全自动化;全新升级的惠普云服务,在计算、存储和应用平台即服务领域提供公有云服务。(李奕)

近日,凯捷咨询联合 MIT 数字化业务中心宣布企业如何实施“数字化转型”并从中获益的全球调研结果。这项名为《数字化优势:行业领导企业的发展》的研究显示,这些企业借助数字技术的发展来实现企业的业务转型以及取得良好的财务表现,都归功于“数字化的优势”。(金小鹿)

近日,由AIX专家俱乐部举办的AIX高手挑战赛2012年赛全国总决赛在北京大学举行,最后银行业选手包揽前三名。中国金融电子化公司张鹏、招商银行吴陶、民生银行的赵永杰分获冠、亚、季军。(陈翔)

近日,UT斯达康启动一项全新的战略计划,重点提供下一代媒体服务,重点提供媒体运营支持服务和宽带设备产品及服务。UT斯达康的目标是成为一家下一代媒体服务公司,进入利润率更高的业务领域。(陈翔)

近日,英国电信( BT)宣布 , 在Gartner 公司的亚太地区网络服务提供商魔方象限报告中,BT被列入领导者象限 。Gartner 公司今年早期公布的全球网络服务提供商和泛欧网络服务提供商魔方象限报告也将BT列入领导者象限。(金小鹿)

篇5

当与时尚业的零售商、品牌厂商以及制造商谈论起他们的IT优化计划时,他们经常会提到对于云端部署的顾虑和担忧。

云应用可以使新系统以最低的成本和最快的速度运行,已成为软件市场上增长最快的项目。在阿里巴巴最新的财报中,阿里云的收入已经达到了30亿人民币,同比增速138%,成为阿里巴巴四大新兴主营业务之一。而最近Mint Jutras的企业解决方案的报告显示:“目前,以SaaS为基础的应用占分销和制造软件的36%,未来十年内将增长到65%。”

之所以有如此快速的增长,是由于云的广泛应用能力能够涵盖几乎所有的业务类型。如果细究时尚行业的瞬息万变的特定需求,我们会发现,云端的模式是它的最佳搭档。

为全渠道增长做好准备

在当今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时尚行业的公司必须寻找到与客户沟通的新方式。

由此需求产生的销售和分销渠道网络要求覆盖零售商店、网上商店、产品聚合器、便利店以及报摊亭等。公司将业务迁移到云端,就能够无缝连接这些出口,以最快的速度实现对整个网络的实时可见性。

Infor云端客户Christian Louboutin的Jean-François Roncatti表示:“在上世纪的最后7年间我们新开了100多家门店,公司的变化巨大,云的项目和我们管理流程和谐发展充分证明了整个组织获得了巨大的转变和进步。”

用分析代替揣测

对于时尚行业来说,云的另一个优势是能够让用户应用更高级的规划工具。对于对价格非常敏感的时尚行业来说,改进的计划能够让这一切大不同。

使用社交CRM工具是改进计划的方法之一。Nucleus调研公司指出,“社交CRM能够让销售人员的工作效率提高近12%。与社交媒体平台相结合,通过研究购买模式,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和喜好,时尚行业的公司可以通过先进的技术和分析工具获得相应的深刻见解,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凭空猜测顾客的需求。”

重要的是,这个大数据的分析依托于海量的存储和处理功能,而这些功能在本地部署解决方案往往是不能实现的。但是有了高度优化云端的服务器,用户可以在他们选择的设备上发掘出他们需要的各种功能。

加快对客户的响应速度

流行的趋势转眼即逝,时尚行业公司必须以闪电般的速度抓住客户需求。现在,单一产品的设计、制造和运输由不同公司来完成已经是一个普遍现象,这需要统一的云端系统进行协调。

通过帮助用户进行内部的联络以及和不同地方的供应商的联系,云端系统加强了价值链协作能力并加快了从概念到消费者整个流程的速度。

提前预测销售峰值

时尚业本质上存在着很大差异。季节、产品系列、销售、推广以及其他特定的因素会带来很多的IT环境需求。例如,纽约时报曾报道中国的阿里巴巴,它的在线支付系统可以处理一天的“购物狂欢节”超过57.5亿美元的支付需求,这相当于美国零售业去年“在线周一”活动的2.5倍还多。

这意味着巨大的工作量。这种业务峰值需要调动起大量的日常操作时没有充分利用的处理能力。不仅是管理基础架构极其昂贵,更重要的是无法保证可以从容地处理这些激增的业务需求。

另一方面,利用云的可扩展性模式,用户可以持续获取他们需要的能力而不必支付额外费用。而且,当面对激增的工作量,IT系统应该是做好充分准备来面对这一切的。假如阿里巴巴没有能力应对这些激增的需求,会发生什么?像亚马逊和阿里巴巴这样的业界大佬可以依靠自己强大的IT基础架构来应对,而那些小规模、同时又有着同样需求的公司则应该使用可扩展性强的云来解决这一挑战。

量力而为

当采用依靠于互联的特定任务应用套件的现代基础架构时,你可能会考虑,如果将业务迁移到云端,是否会让现有IT系统产生巨大变动? 你可以一次引入一个云的应用,逐步地转变成一个综合的解决方案,从而逐渐评估出这种模式是怎样为你的业务推波助澜的。

篇6

关键词:服装设计;计算机技能;体系构建;消解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116-3

中国服装业在80年代初引入计算机技术开始,经过30多年的发展,计算机技术已经涉及到服装行业的设计、生产、销售、管理等各个环节,服装企业也逐步由传统手工业化向现代信息化转型迈进,在这个升级转型的过程中,需要大量有计算机技术背景的服装专业人才,而院校作为向社会企业输送人才的摇篮,责无旁贷。全国高等院校、中职校但凡有服装专业的都开设有计算机类课程,每年都会从院校走出大量的有此知识背景的毕业生,看起来应该是一个比较完善的供需关系。但近年来,从毕业生和企业两方面的反馈信息来看,情况却一点也不容乐观,毕业生找不到与其能力相适应的计算机类工作和企业这方面的人才紧缺的矛盾显得尤为突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诸多,对现代服装企业的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趋势认识不清,人才培养模式陈旧,服装软件市场的无序、混乱、低层次竞争等,都在制约着高校培养合格人才的培养,因此高校需要紧跟时展的步伐,不断更新育人理念,以信息化为背景,构建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

一、服装计算机技术的定义、涵盖范围及发展趋势

服装计算机技术基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服装CAD系统(Computer assist drawing或Computer Aided Design),即计算机辅助设计制图部分。②服装CAPP(Computer Aided Process Planning),即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③服装CAM(Computer assist manufactory),即计算机辅助制造。④服装ERP系统(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实际是企业供需链的管理。此外,还需加上近年来而随网络电子商务兴起的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NAD,以及面向服装订制的三维服装人体测量技术MTM等。

从以上的几个系统模块来看,CAD、CAPP两系统处在服装产业链的前导部分,CAD则重于服装款式设计、结构图绘制、制作服装样板、推放码、排料等,而CAPP主要面向工艺数据的设计控制。现在大型企业的服装设备越来越先进,连最基本的缝纫机都已经电脑化,因此信息化、数控等现代手段在逐步改变传统的手工控制方式。CAM则处于产业链的中部,包含了CAPP的部分辅助制造准备内容,ERP系统则基本贯穿了整个服装产业链,它是一个集中了物资资源、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的集成化管理系统,从全局范围去优化企业资源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CAPP、CAM、ERP等新的服装计算机辅助技术有部分规模化的大企业中被研发应用,极大地提升了服装企业的效益,但国内的中小型服装企业在这方面发展得比较缓慢,从发展的远景来看,这些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将是现代服装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高校服装计算机技技能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知识的教学中,拥有相对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体系对成功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从对本科院校中服装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计划调研来看,诸多院校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与准备明显不足,抽样调研统计结果见表一:

2、课程设计单一化,缺乏整体性。在调研中发现,高校计算机类课程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其一为平面辅助设计课程,具体到服装专业中反映为计算机效果图、结构图的绘制。其二为结构辅助设计课程,表现为服装制版、推放码、排料内容。从相对系统的计算机技术教学体系来看,这样的课程设计明显缺乏后延,对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设计、ERP企业资源计划管理方面的内容考虑不足,同时也缺乏相关知识课程的补充,比如因网络电子商务兴起的网络计算机辅助设计NAD、三维测量辅助设计MTM、CIMS、服装柔性加工系统(FMS)等。

3、计算机技术类课程与相关主干课程群互渗性深度不够。对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课程的片面理解,导致教学计划中设立课程的时候,把它作为一个或两个独立的课程来设定的,因此,在该类课程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与其它主干课程群的联系是断裂的,或者是松散的。学到的技术手段不能即时、不间断地放到实践环节中加以应用,这对巩固、熟练应用该技术都是不利的。

篇7

数据中心“不差钱”

先看看哪些国内外的公司又在数据中心领域“烧钱”吧!

亚马逊AWS近日宣布,将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建立一个数据中心群,目标是进一步扩大云计算服务区域。亚马逊AWS的服务目前覆盖12个地区,计划未来还将增加5个地区。

到2017年底,谷歌计划在全球建设12个新的数据中心,以扩展其云平台服务的空间。届时,谷歌的云平台将覆盖全球15个地区。

据悉,微软公司很快也将在法国,以及美国的几个州增加新的数据中心。

阿里云、腾讯云都加快了“出海”的步伐,在海外布局数据中心节点,将其云服务的触角伸向海外。

2016年11月,万国数据成功登陆美国纳斯达克,当时外界最关注的题之一就是万国数据募集的资金将会以多快的速度投入到数据中心建设中。5月初,万国数据的2017年第一季度财报显示:第一季度,万国数据净增7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总签约面积;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的收购项目正在顺利进行中,这将增加在建数据中心面积1万平方米;近期正在新建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将新增4000多平方米的数据中心面积;运营中与建设中的数据中心数量也由2月公布的14个增加到了16个。

新扩建数据中心或是发生在数据中心领域的并购、重组、上市等新闻不绝于耳。全球数据中心市场正在蓬勃发展。

Gartner较早前的一份统计报告显示:全球IDC的市场规模从2010年的183.2亿美元迅速扩张到2015年的384.6亿美元;从2010年到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规模增长了近5倍,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5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已达到492.4亿元。

近两三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的发展仍然保持上升的趋势。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IT投资保持继续上涨的态势,2019年数据中心市场规模将达到3640亿元。

在中国,数据中心是刚需,这一说法已经产生了很多年。特别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在中国的兴起和快速普及,国内大型和超大型数据中心建设如火如荼。甚至曾经作为地产商业巨头的万达集团,也已形成了商业、文化、网络、金融四大产业集团,并早在2015年就建成了成都云基地。最近,万达又宣布与IBM合作,在其云数据中心部署IaaS、PaaS、认知技术、区块链和物联网等。

我们看到加入数据中心大潮的厂商越来越多,很多甚至是从房地产、制造、商贸等领域跨界而来。这也造成人们的担心: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是否会出现大量数据中心资源闲置的情况?

投资热的背后是什么

在探讨数据中心建设是否过热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为什么数据中心市场发展如此迅猛?

从大的时代背景来看,我们已经步入了数字化时代。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IT或者更具体的说数据中心成了企业转型的动力和最重要支撑。而且,在企业业务发展的过程中,IT不再是以往被动的、辅助的角色,而成了主角,可以促进业务的创新,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正是基于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IT或者数据中心的地位和重要性,想想应该通过怎样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IT或者数据中心在企业云化和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作用,并深入挖掘其价值。

传统行业正在快速IT化。IDC的统计数据显示,67%的全球Top 1000企业已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核心的战略。通用电气首席执行官Jeff Immelt(杰夫・伊梅尔特)表示,通用电气已经成为一家数据和软件公司。AT&T首席战略官及技术和运营总裁John Donovan(约翰・多诺万)认为,面向未来的数字化运营一定是建立在“软件化”的平台之上,并需要重新定义整体架构和所有业务。未来,能够在商业市场大展拳脚的可能都是“IT公司”,也就是能够玩转IT的公司,就像通用电气、AT&T一样。

数据中心的发展与IT软硬件的发展是同步的。Gartner预测,在软件与IT服务收入增长的推动下,全球IT支出将于2017年达到3.5万亿美元,相比2016年的3.4万亿美元增长2.9%。

赛迪顾问的报告显示,2015年,中国IT市场增长超过12%,规模接近1.5万亿元;未来3年IT市场仍将保持10%以上的增速,IT领域将出现新的驱动力、新的IT基础设施,以及新的生产要素和新商业模式的供给,新的产业变革时代将到来。

在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的产业变革过程中,数据中心的发展正呈现出大型化、集中化的趋势。企业业务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社交、物联网等新兴应用的出现,让传统的小规模、分期、低能效的数据中心捉襟见肘。

目前,全球数据中心的建设规模不断扩大,许多地区的超大型数据中心的规模甚至达到数十万平方米。从市场接受度来看,数据中心行业正在经历一次洗牌,用户更愿意选择技术力量雄厚、服务体系上乘的数据中心服务商。

特别是随着云计算的兴起,业务的增加、服务范围和地域的扩展等,云数据中心的规模越来越大。未来的数据中心将朝着全球化、国际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

不过,数据中心规模的扩大,并不意味着数据中心越来越“笨重”,反而因为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变得越来越轻,越来越灵活和自动化、智能化,而且数据中心的拥有者越来越注重数据中心的高能效和绿色化,一些大型云数据中心的PUE值也越来越低。

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在数据中心建设方面不遗余力的企业,其背后往往是第三方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或云服务提供商。虽然许多大型企业由于业务发展的需要,仍然在持续建设自己的数据中心,但是有数据显示,数据中心外包服务是大势所趋。

现在,政府已经很明确地提出,尽量采购社会化的服务,而不是自己建设数据中心。许多伴随着云计算、大数据诞生和成长的中小企业、创业企业本身就“长”在云上。比如,一款由中国人设计的社交App――musical.ly覆盖了全球155个国家,拥有1.2亿注册用户。它的IT就建在亚马逊AWS上,自己没有一台服务器,整个IT运维团队也只有3个人。我们在市场中也逐渐看到一些传统行业的企业,比如制造、能源、零售、教育、医疗等,也逐渐走上了外包加云计算的演进路线 。

毋庸置疑,云化是数据中心市场蓬勃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因素。有专家指出,企业数字化的本质就是业务全面云化。云服务从业者逐渐增多,云计算生态链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走向并深入云计算。RightScale 2015年的调研数据显示,已经有88%的企I在不同程度地使用公共云,大多数企业未来会将更多的应用迁移到云端;55%以上的企业表明,当前至少有20%以上的应用是构建在云兼容架构上的,可以快速转移到云端。

赛迪顾问的数据显示:2014年到2016年,中国云计算整体市场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16年的销售规模达到2797亿元,增长率为41.7%。从产品结构来看,云计算基础设施所占比例最大,达到60.2%。

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是当前数据中心市场的一个热点。云计算在中国市场不断加速地大规模部署,进一步提升了用户对于高性能数据中心解决方案的需求。对于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定义,以及建设标准,业内一直在研究和论证。

数据中心是重要的基础设施和资源。就像“要想富,先修路”所说的,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必须拥有稳定、可靠、持续供应的数据中心资源。数据中心是一个需要持续进行投入的领域,并要根据应用需求的变化,随时进行调整和优化。

在很多行业,基础设施先行都是“硬道理”。比如,电信市场的发展要依靠大规模铺设光缆,投资建设基础网络;在石油行业,大规模投资管线网络的建设是前提;交通运输业更是如此,大量轨道交通基础设施、机场的建设要先行一步。

在IT领域,基础设施市场的发展总是领先于应用市场的发展。企业的云化和数字化转型,依靠的是数据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优化。

抓住这次的热潮

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一直在快速发展,并在其中经历了几次发展的。得益于互联网的大发展,早在2015 年,以电商、社交、游戏等细分互联网应用为主的中国互联网市场稳步扩大。在这一时期,不仅腾讯、阿里、百度等互联网行业巨头快速扩张,许多新兴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以及向互联网转型的各类传统企业都是数据中心建设的积极参与者。互联网企业数据中心的规模化、标准化、分布式等对机房的建设、IT设备的采购和应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去IOE”,以及整机柜交付、软件定义等新的产品和交付方式快速兴起,并成为其他行业学习和借鉴的榜样。

有专家指出,未来几年,互联网行业仍将成为数据中心需求的主体。互联网行业企业应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根据自己的特性和需求,做好未来的战略方向规划,让业务再迈上一个台阶。

我们看到,虽然有些企业将数据中心向偏远地区迁移,但北上广等一线城市和沿海地区仍然是数据中心需求旺盛的地区,毕竟这里有庞大的客户群。在中国,重要的经济和人口中心都是数据中心的黄金地段,大型公司通常会在这些中心区域设立总部或分公司,并希望附近有数据中心。同时,也有很多当地的小型企业在寻求数据中心空间,降低网络成本。此外,经济中心的电信市场具备更多的透明度、可用的熟练劳动力,以及完善的基础设施(特别是电力传输),这些都是数据中心发展的重要支撑因素。

从财报我们看出,万国数据基础设施资源的扩张速度非常快,深圳五号数据中心目前拥有1万平方米的在建面积,预签约承租意向率已达50%。另外,万国数据新增的北京三号数据中心预计将于2018年上半年投入运营。

在第三方数据中心服务市场上,依旧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既有三大运营商,也有像世纪互联、 万国数据、中金数据这样老资格的数据中心服务商,还有BAT企业,以及越来越多的云服务提供商。随着时代的变化,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新技术不断涌现,数据中心服务市场比拼的不再是单纯的数据中心规模大小,或者服务商本身的资历,而是一种综合实力的体现,除了数据中心的优质资源、运营的丰富经验以外,还包括创新的观念和意识、适合不同用户需求的新型产品和服务、技术创新的能力、新的商业模式、全国乃至全球化的完善布局,以及整体生态系统的构建等。

对于那些已经在这一市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数据中心服务商来说,绝对不能吃老本,更应该与时俱进,用新的思维、新的技术、新的模式,不断完善和扩大现有的业务格局,打造更具有差异化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赛迪顾问预测,2017年至2019年,中国数据中心市场仍会保持平稳增长的态势,增长率接近20%;模块化数据中心市场将成为投资热点,目前大型模块化数据中心的占比已近50%;2019年,在云计算的推动下,我国模块化数据中心的整体规模将达到157.9亿元。

基础设施先行

在云计算刚刚兴起时曾经出现过“数据中心过剩论”,大家感觉应用上线的速度跟上不数据中心建设的速度。今天,在云计算、大数据等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各种规模和类型的企业都在积极探索云化道路的时候,我们又看到了所谓的“数据中心烧钱热”。有需求才有投资。现在人工智能、物联网、超算等的蓬勃发展,对于数据中心的发展来说又是一个利好。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热,预示着整个市场将有更大的发展。

篇8

关键词:档案 信息化 保密

中图分类号:G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25X(2012)O9-0088-01

一、概述

近年来,档案信息化工作逐渐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而档案信息化的关键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应用,而档案信息资源的关联的应用肩负着为企业转型和精确化管理提供信息支撑的重大责任。

在国内对于实施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在其他行业已经取得了许多经验和教训。能源企业如何建设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并保护档案信息秘密值得展开探索。面对全新的网络化、数字化环境,电子文件的接收、存储、保管、利用以及电子文件的完整性、真实性等都带给传统“实体档案”管理模式以巨大的冲击,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加快档案数字化建设,更快、更好的提供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紧迫任务,在当前这个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档案信息具有很高的价值,档案信息安全也成为重中之重。档案信息在流动传播过程中,由于网络的不安全性及信息系统自身的漏洞,给黑客的入侵、病毒传染、信息的非法窃取等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网络档案信息安全极端脆弱,也给国家安全和企业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失。所以档案信息化建设中的保密管理也就成为我们当前面临的新的难题。

二、对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保密管理工作的认识

对于档案信息化建过程中的保密管理工作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大事来对待。首先要在思想上重视、观念上创新。保密管理工作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障,它对于加强企业信息资源保护、避免无谓失密泄密损失、实现健康平衡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通过调研及探讨并结合一些企业的经验和教训,我们发现,企业在在推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做好保密管理工作,应注意克服两种错误认识:一是不重视安全保密管理工作,片面强调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应用第一,把安全保密管理工作放在从属地位;二是对企业信息化建设采取因噎废食的做法,认为既然企业信息化建设不安全,不如不搞企业信息化,拒绝利用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为提升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水平服务。

三、当前能源企业档案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目前档案管理的模式主要是采用电子和手工并行的管理模式,包括档案的接收、整理、保管、利用等,在保存电子档案的同时,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同时手工整理实体档案归档。

(一)当前的文书档案管理系统主要使用OA系统,目前通过OA系统,保证了公文的正常规范流转和归档,而其他形式的档案材料在移交档案部门时尽可能提供电子文件,基本做到了档案的电子化;随着公司的发展,现在使用的OA系统并不能完全适应档案工作需求,其引发的问题还有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二)档案存储模式

当前档案业界还是支持以纸张为主要的存储介质。集团不仅需要解决部分纸质材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还需要解决企业日益增长的声音信息、视频信息等档案信息资料的数字化转换和处理。

(三)档案查询模式

在手工查询档案信息的检索过程中,检索流程为:查到案卷目录,再查到文件目录,根据文件目录记录的档案档号信息查到档案在库房的存放地址,然后通知库房调卷,办理相关手续。纸质文件给检索调阅带来了困难,且在此过程中,查询的途径不够全、查全率、查准率低,容易出现文件丢失、损坏或无法找到所需的资料;而电子档案信息资源在交换、流动、分析、事例、开发、提炼、创新过程中的安全保密管理不到位使得档案管理人员难以充分的利用业务档案资源向公司各级部门提供良好的服务。

四、企业集团整体建设档案信息保密技术防范

集团式管理的企业,下属机构众多且层次复杂,涉及多元化行业,分布地域广泛。并且各所属机构业务重点不同,档案管理的重点及管理特性也不同,各机构都设有独立的档案管理机构,相对独立地对本机构的档案进行管理和利用。

集团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就是要实现所属机构与总部档案系统档案信息的互联互通。根据总部及所属机构网络基础建设情况,信息化系统建设模式,程度以及系统维护能力等不同的情况,部署可支持既集中又分布的混合式建设方案。同时在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之初就统一考虑和规划信息保密管理的技术防范问题要使信息系统的技术防范和管理与企业信息化发展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投入使用”。使安全保密技术检查能力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不断的得到加强和提高。

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中各类软、硬件系统的研制、开发和安装,必须符合保密管理要求,做到防泄密、防窃密。涉及保密的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所采取的安全保密措施应与所处理信息的密级管理要求相一致,并按其最高密级的防护要求进行防护。承担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系统集成、综合布线、软件开发、服务咨询及工程监理等单位,必须通过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和保密工作部门的保密审查。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不得交由境外机构或人员承建。涉及国家秘密信息的档案计算机信息系统的承建单位,必须具有《涉及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证书》。档案信息化系统工程建设的保密管理实行审核备案制度。

五、加强管理是做好企业档案信息保密工作的关键

篇9

先是勒索软件Wannacry爆发,后是Petya勒索病毒变种通过邮箱附件大肆传播,人们在安全防御方面时刻都面临着新的挑战。“WannaCry和新的变种病毒的出现给我们的警示是:任何时刻,安全问题都不容忽视。”梭子鱼亚太区销售副总裁James Forbes-May(詹姆斯・福布斯)指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新时代的安全问题将呈现多途径和多样性的趋势。”

综合备份策略是一剂良药

第三方调研数据显示:全球近30%不同类型的企业都受到过勒索病毒的攻击,近29%不同类型的组织和机构受到过恶意软件的攻击,而近51%的组织和机构并没有全面的抵御安全威胁的工具。

其实在WannaCry爆发之前,梭子鱼网络已经了高级威胁防御(BATP)。这是梭子鱼网络推出的基于云的集成服务,由多层威胁检测和智能机器学习组成,可以针对勒索软件、恶意软件和高级网络攻击提供深度防御,通过特征扫描、静态分析、动态行为分析等多层检测后综合到沙箱中,实现对多态攻击的准确检测。这种基于云的服务已经集成到所有梭子鱼网络的安全解决方案中,可跨多种部署环境保护诸如Web程序、用户、网络、电子邮件和应用程序等。此外,BATP自动连接到一个全球威胁情报网络中,该网络从世界各地的各种来源收集威胁数据,为抵御所有入侵提供实时保护。

梭子鱼网络的统计数据显示,BATP平均每天阻止2万起攻击。WannaCry出现的这一天,BATP阻止了134万起攻击,较日常增长近7400%。截至目前,梭子鱼网络没有收到一起客户因为遭受WannaCry攻击而寻求售后服务支持的申请。在WannaCry来临时,梭子鱼网络的客户可以说是临危不惧。

梭子鱼网络的威胁防御体系可以从预防、检测和恢复三个维度全面抵御像WannaCry这样的勒索病毒。

第一,梭子鱼网络多重威胁检测。梭子鱼网络的威胁防护系统是针对多重威胁设计的,包括电子邮件、网络下载、Web应用程序、操作系统和移动设备、终端用户等。梭子鱼网络威胁防护体系能够识别和防御这些威胁向量。

第二,梭子鱼网络BATP。BATP是防御安全威胁的关键环节,贯穿整个基础安全设施。BATP是一个多维度的安全解决方案,拥有强大的全球威胁情报网络,在所有入侵源防御中可共享威胁情报,为订阅安全服务者提供实时保护。比如,在中国发现一个新的通过邮件传播的恶意软件并抵御时,该样本会被打上标签,并共享到BATP体系中,这样梭子鱼网络全球的用户在遇到此类威胁时可以直接检测到并阻止,实现最快的拦截。

第三,梭子鱼网络的备份。数据保护已成为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勒索攻击的影响降低到最低,快速恢复的能力至关重要。一个全面、综合的备份策略是抵御新威胁必不可少的良药。

防御未知威胁,关键要做到“主动防御、事先防御”。James Forbes-May也认同,“主动防御、事先防御”是必要的,其核心在于“备份和恢复”策略。有研究表明,最有可能从勒索病毒中恢复的企业都是事先拥有数据保护和灾难恢复策略的企业。这意味着用户需要遵循“3-2-1”规则:3份数据备份(包括原始数据)、2个异地备份和1份本地备份。

梭子鱼网络的备份一体机可实现在线重复数据删除,以及异地云复制或本地复制,无论是硬件部署还是虚拟化部署,都拥有多合一的功能特性。梭子鱼网络的云存储、云管控和Cloud LiveBoot恢复,允许对虚拟机进行简单的远程复制,实现无缝多站点管理和快速恢复。点到点复制、本地控制、本地管理和本地LiveBoot恢复,能够对私有环境部署或本地云部署操作者提供全面保护。

梭子鱼网络备份解决方案是利用快照和细粒度文件恢复方法保护服务器和虚拟机(VMware和Hyper-V)的一套独立解决方案,其复制、调用和保存全部采用统一的策略管理。

聚焦云端

随着企业将架构和业务迁移至云端,企业需要重新认识和重视安全问题,可以从两个维度来考察:一是所选择的云平台本身的环境和架构的安全性,二是企业在云端的业务和数据的安全。

从某种程度上说,云平台本身提供了一种“共享型安全模式”,为所有在云端的用户提供基本安全保障。但仅有这些安全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用户还需要更专业和全面的补充安全策略。用户要认识到“云安全”的重要性和全面性,其安全等级不亚于数据中心的安全等级。

近些年,梭子鱼网络一直聚焦于提供云环境下的安全和数据保护解决方案,包括梭子鱼网络下一代防火墙F系列、梭子鱼Web应用防火墙等,让用户放心地迁移到云。James Forbes-May表示,梭子鱼网络的云安全解决方案,高效智能且简单易用。

梭子鱼网络云端Web应用防火墙可以确保Web应用在云环境中的安全,提供全面的应用安全综合解决方案和持续保护。梭子鱼网络下一代防火墙F系列可以在云环境中保护网络边界,实现流量访问控制,加密ExpressRoute,保证低延迟,并提供MPLS故障保护。

除了支持公有云以外,梭子鱼网络也为混合云部署提供全面的安全解决方案。用户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估自身云环境的安全问题:应用程序、基础网络、数据、用户管理(身份管理)和设备访问。这些领域均有可能出现攻击和安全隐患。因此,用户需要从环境、身份管理等环节入手确保安全,包括入侵检测,以及在受到攻击后及时响应并恢复等。

最后James Forbes-May概括到:“梭子鱼网络能够提供一套全面的产品组合,帮助用户在上述所有环节有效防御威胁、应对攻击和快速恢复。该产品组合涵盖网络安全和应用安全系列产品(NG、SSLVPN、ADC和WAF),还包括全面的数据保护系列产品(云端备份与归档)。”

想本地客户之所想

“我已经扎根中国市场近13年。作为一家全球的安全和存储解决方案提供商,我们尊重并遵守中国政府的各项政策。我们的立足点在于:如何更有效地帮助全球的用户解决安全和数据保障等方面的问题,切实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满足客户的应用需求。”James Forbes-May表示,“我们会根据本地市场的需求,不断改善产品和服务,满足本地用户的所有需求。这才是我们可以立足于中国市场之本。”

在产品方面,梭子鱼网络的新产品推出后,会在全球同步发行,客户满意度超过90%;在技术支持方面,梭子鱼网络目前在上海有10人左右的原厂技术支持团队,负责响应本地客户的需求,同时在本地设有仓库,可以实现一两天内到货;在服务和培训方面,由于梭子鱼网络大学采用全英文授课,而且教授的技术相对复杂,为满足中国本地客户的需求,梭子鱼网络对培训模式进行了调整,首先会安排在线本地化培训,其次进行面对面的授课和交流。目前,梭子鱼网络每个月在北、上、广、深等城市都进行例行培训。

“我们还将根据中国市场的需求,不断改进产品和服务,以满足本地化市场的需求。”James Forbes-May表示,“我们聘请了资深的云领域专家,着力打造梭子鱼网络亚太地区生态体系,目的是使梭子鱼网络亚太区的云战略更加系统化、集中化和本地化。中国是该生态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2017年,梭子鱼网络的业务重点依然会放在云安全领域,更好地帮助客户解决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梭子鱼网络还会在传统的旗舰产品上继续发力,比如邮件安全网关、备份一体机等,继续保持市场的领先地位。

篇10

当前,工业4.0概念延伸的智能工厂(Smart Factory) 成为了产业界和经济界的热门话题。这场机器与机器对话的工业革命,正在世界各地悄悄兴起。智能工厂把制造自动化扩展到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通过人与智能机器的合作,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技术专家在制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它智能制造将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上,从自动化向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方向发展。那么到底什么是智能工厂?智能工厂的德国和中国样本是什么样子,本文将向读者系统地展示。

智能工厂的定义和特征

2017年3月,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承办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年会上,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会上肯定了我国制造业不断创新的成果,并认为在工业4.0智能工厂时代工业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建设将不断提速。2017年4月7日,由e-works数字化企业网主办的“2017深圳智能工厂高峰论坛”在深圳召开。深圳市也在准备于今年12月开幕的深圳国际先进制造与智能工厂展,智能工厂的发展已经成为未来趋势。

当前,智能制造热度高企,石化、钢铁、机械装备制造、汽车制造、航空航天、飞机制造等行业纷纷开始探索建设智能工厂。作为“中国制造2025”的主攻方向,总理一直高度关注智能制造和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刚刚提出2017年要全面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推进制造过程智能化,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这必将加速智能工厂在工业行业领域的应用推广。

工信部印发的《原材料工业两化深度融合推进计划(2015~2018年)》也提出,要以智能工厂示范为着力点,推动企业向服务型和智能型转变,提升我国原材料工业综合竞争力。

实际上,早在这些战略和计划之前,包括数字化工厂、智能工厂以及智能制造等概念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原来的概念都是建立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之上。数字化工厂的本质就是实现信息的集成,通过对企业全部流程进行数据采集,建立数据库,将物理工厂变成数字化工厂。

而今提出的智能工厂,是在数字化工厂的基础上,利用物联网技术和监控技术加强信息管理服务,提高生产过程可控性、减少生产线人工干预,以及合理计划排程。同时,集初步智能手段和智能系统等新兴技术于一体,构建高效、节能、绿色、环保、舒适的人性化工厂。可以看出,智能工厂的本质是人机交互,也就是赋予智能工厂自主判断、自我学习、自行维护能力,能够采集、分析、判断、规划和现有的数据和流程;也可以利用可视技术进行推理预测,利用仿真及多媒体技术,将实境扩增展示设计与制造过程。

当然,概念上的实现需要技术的支撑,没有硬件的支持,智能工厂也是空中楼阁。

在硬件配备上,智能工厂主要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优质、高效、柔性、低耗能模式生产的工厂。比如智能工厂配备的智能仪表等要具有自我监测、自我维护的感知能力,能够理解环境信息和自身信息,并进行分析和判断;智能设备能够实现互联互通和实时控制,通过设备间的互联来提高设备间的协同作业的能力,从而使生产模块间的搭配方式更灵活、更自由;同时还要有系统的软件来支撑,实现总体数据整合,通过进行大数据智能分析来建立专家系统,进行智能决策。

除此之外,由于智能工厂主要在3C制造、物流仓储、食品饮料、机械制造、材料加工、包装、汽车、医药、消费品等行业应用较多,所以智能工厂的生产设备需要具备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和可维护性,并符合人机工程理念;生产流程能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生产物料、生产过程、物流、仓储、销售、应用数据可追溯;此外一般还需要具备生产可视化系统,能快速提供完整、准确、及时、一致的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生产资源、生产物流、操作人员等信息,并支持移动和固定客户端。智能工程还需要配备完善的产品质量管理系统和测试检验系统,以让产品质量稳定可控达到行业先进水平。

智能工厂的德国样本:西门子、博世、巴斯夫和奥迪

作为工业4.0概念的提出者,德国也是第一个实践智能工厂的国家。

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东部城市安贝格的西门子工厂就是基于互联网智能工厂的早期案例。西门子工厂主要生产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及相关产品,产品种类达1000多种。安贝格工厂可以看做是所有智能工厂的原型工厂。该工厂将工艺的规划与工程化、生产系统的规划与工程化、仿真优化及验证全部实现数字化,并且能够达到实体与数字信息同步,达到设计、制造、调试信息一体化的联动,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数据变化,都能在整个环节上同步进行变更,强调的是集成的、统一的数据标准。

正是依赖统一的数据和联动机制,安贝格工厂仅通过工业互联网就可以进行联络,大多数设备都在无人操作状态下进行挑选和组装。安贝格工厂为全球6万多家客户提品,达到自接到订单,最短可达到一天之内为用户提品,生产组织形式真正高效、灵活。这个占地10万平方米的厂房内,员工仅有1000名,最令人惊叹的是,每100万件产品中,次品约为15件,可靠性达到99%,追溯性更是达到100%。

位于德国洪堡的博世工厂主要生产汽车发动机零部件,作为博世公司旗下智能工厂的代表,博世工厂主要解决的是机器与人之间的协调关系,在博世工厂,人始终能在智能生产中找到一席之地,而且人是整个生产体系中最灵活的一部分。尤其是在很多装配的精细环节,机器的出错率依然很高,所以博世工S也建立了工人同机器人“混搭”而成的生产线,这样就将人力转移到更加灵巧和复杂的工序中去。

为了便于人机对话,博世工厂生产线所有零件都有一个独特的射频识别码,能同沿途关卡自动“对话”。每经过一个生产环节,读卡器会自动读出相关信息,反馈到控制中心进行相应处理,从而提高整个生产效率。独立的射频码给博世公司旗下工厂的20多条生产线带来了低成本高效率的回报。目前博世在全球十家工厂每个月扫描200万个射频码。而这种让每个零件都能说话的技术,也是智能工厂的重要体现形式。

德国巴斯夫化工集团凯泽斯劳滕工厂也是智能工厂的佼佼者。还是对于射频码的利用,传统化工巨头巴斯夫则在这方面更进一步。巴斯夫位于凯泽斯劳滕的试点智能工厂所生产的洗发水和洗手液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随着网上的测试订单的下达,其生产流水线上的空洗手液瓶贴着的射频识别标签会自动地跟生产机器进行通讯,告知后者它需要何种肥皂、香料、瓶盖颜色和标记。在这样的流水线上,每一瓶洗手液都有可能跟传送带上的下一瓶全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巴斯夫化工集团的很多理念已经引起了欧洲化工界的普遍注意。德国Dechema协会2016年9月公布的白皮书“化工企业的数字化”更是将巴斯夫工厂作为典型案例进行解析,PROCESS杂志于2016年10月在德国维尔茨堡举办的“第六届数字化工厂”论坛的总结认为,智能化工工厂是全数字化控制的、建立在数字化流程设备基础之上的综合化工生产基地。其主导思想是:为复杂的流程工艺设备开发数字化的3D模型,从流程设备的规划设计、生产制造和安装调试开始,在流程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内都可以使用的3D模型。而巴斯夫智能工厂建设以来的第一号目标就是,每一台真实的流程设备都有一个完整的、可供智能化网络使用的数字化图像数据。

奥迪一直都十分重视生产线技术的创新和突破。目前,奥迪在生产的许多方面都已经达到了“智能工厂”的要求。例如,通过增强现实工具“世界之窗”(Window to the World)系统,预生产中心的员工能够将虚拟3D零部件投影到汽车上,从而实现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汽车开发精确结合。在奥迪模具部门,先进的3D打印设备能够生产出复杂的金属零部件,其智能工具可以通过准确的高压分配对金属板材进行冲压,精确度高达百分之一毫米。在英戈尔斯塔特工厂的装配车间,机器人与员工在生产线上并肩工作,机器人以适当的速度和符合人体工学的位置向员工传送零部件。

在奥迪智能工厂中的零件物流运输全部由无人驾驶系统完成。小型化、轻型化的机器人将取代人工来实现琐碎零件的安装固定。奥迪智能工厂发明的柔性抓取机器人最大特点在于柔性触手,这种结构类似于变色龙舌头,抓取零件更加灵活。除了抓取普通零件外,柔性抓取机器人还可以抓取螺母、垫片之类的细微零件。

奥迪的在线杂志《Encounter》还展望了未来汽车生产的远景:放弃传统的装配线,采用独立智能工作台(competence islands)生产汽车,所有的部件由3D打印制作,无人机负责材料的运输,汽车则在生产完成后自动驶离生产线。

可以看到,德国的智能工厂主要依赖数字化、模拟仿真、模块化及相对标准化的产品设计,和基于自己产品的物料清单、工艺清单的数字化、信息化与自动化的高度融合,来实现智能工程的稳定运行。

智能工厂的中国样本:格力、美的、海尔和鸿海

美的已在合肥、武汉、广州空调生产中心建设了三座智能工厂。所谓“智能”,指工厂在设备自动化、生产透明化、物流智能化、管理移动化、决策数据化进行了升级和改造。主要用于美的家电空调等产品的制造。工厂内建有智能化中控中心,可实现线上线下数据共享,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实时了解数据,接入平台。

据悉,美的智能工厂的设计与搭建共耗时两年时间,前期走访德国、日本等国调研,累计投入50亿元。厂内共布设有1500台机器人,改用智能工厂后,订单交付周期缩短50%,效率增长100%。在C2M(Consumer to Manufacturer,反向定制)的制造模式下,客户从下订单到收货,12天完成,还可全程订单跟踪。在美的的智能制造产业布局中,库卡作为主体,帮助美的集团在机器人本体生产、工业自动化方案、系统集成、以及智能物流等领域全面布局。

在格力空调武汉生产线,已实现高度自动化。经过格力人不懈的努力,格力在智能制造上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主研发的智能产品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智能AGV、数控机械手、大型自动化线体、数控机床、智能检测设备、工业零部件等10多个领域,上百种规格产品,超百项专利技术。整个格力电器武汉工厂共安装了120台工业机器人,这些机器人和自动化生产线都是格力自己研发生产的,具有完全知识产权。在格力智能总装工厂里面,AGV智能物流系统自动将需要的物料运达指定地点,然后由机器人接力,将物料提上生产线,自动打上螺钉螺母,之后在计算机控制的生产线上,由机器人自动安装底盘、插管、顶盖等各个部件,中间还穿插人工辅助的以机器人操作为主的焊接和制冷剂灌注等工艺流程。最后在末端进行自动化套袋、包装,一台空调就生产出来了。

海尔先后建造了沈阳冰箱、郑州空调、佛山滚筒、胶州空调、青岛热水器、FPA电机、青岛模具和中央空调七大互联工厂。在不断改良、迭代中追求高精度下的高效率。海尔的智能工厂可以实现信息在“人―人”、“人―物”、“物―物”之间自动传递的理念,此外柔性生产线、智能互联工厂可以满足为用户大规模定制的需求。

海尔打造的智能平台COSMOPlat是“企业和智能制造资源最专业的连接者”,能够帮助更多的企业更快、更准确的向大规模定制转型。作为中国首个、也是最大的自主研发和创新的“工业互联网”平台,COSMOPlat目前有20多套相关软件均属海尔自主产权开发。它既不等同于美国由“软”至“硬”的模式,也跟德国以“硬”求“软”的模式不同,而是海尔在打造互联工厂的实践中,逐步构建的一个开放共享的生态体系。该平台运转的核心用户可以全流程参与产品设计研发、生产制造、物流配送、迭代升级等环节,进而实现产品从大规模制造到大规模定制的快速转型。现在海尔COSMOPlat平台上聚集了上亿的用户资源,同时还聚合了300万+的生态资源,形成了用户与资源、用户与企业、企业与资源的3个“双边市场”。目前海尔的COSMOPlat与通用电气的Predix、西门子的Mindsphere平台已经成为智能制造的代表平台,推动中国的制造业不断向智能制造领域迈进。

鸿海集团布局的智能工厂已经扩及在中国28个厂区,智能工厂朝向无纸化、无人化和图像化发展。目前鸿海正在与英特尔(Intel)合作,推动富士康在武汉智能工厂转型。 鸿海集团积极布局机器人、高阶设备、数控机床、智能生产、智能工厂与系统整合。透过建立平台,累积庞大的数据数据,逐步具有分析能力,朝向软硬整合目标前进。鸿海集团在中国持续布局熄灯工厂,目前集团熄灯工厂数超过5个,有望增加到10个,包括成都制造平板计算机的塑料成型、喷涂、CNC加工等制程,就采用熄灯工厂模式。 此外,鸿海集团在重庆厂区的一体成型计算机以及显示器部分制程,以及郑州厂区的CNC工厂,也采用熄灯工厂模式。

中国建造“智能工厂”还需要苦练内功

2017年3月,上海市经信委印发了《关于上海创新智能制造应用模式和机制的实施意见》,以加快上海智能制造发展,实施期限为2017-2020年。《意见》指出,培育10家引领性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建设100家示范性智能工厂,带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此外,唐山曹妃甸区出台《打造北京曹妃甸F代产业加工制造基地工作方案》,提出通过创新协同制造模式,到2020年,联合北京打造5个智能工厂或互联工厂,建设50条(个)自动化生产线或数字化车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