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气机械行业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气机械行业现状

篇1

关键词:智能化技术;电气机械工程;应用

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有效推动了我国工业的发展。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竞争促使企业对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尤为重视。就电气机械工程领域而言,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电气机械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了市场竞争力。智能化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发展,有效的提升了电气机械工程自动化效率。鉴于此,本文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进行深入探究意义重大。

1. 人工智能概述

对于人工智能,其主要是通过机器代替人工进行操作,从而实现节约人力资源这一目的,有效的增加了经济效益。现阶段的人工智能不仅仅能够代替人工工作,还能够完成一些人工不能完成的工作,由于机器操作完全受到精确的程序控制,并不会出现工作疲惫状态,能够使得工作效率得到有效的提高[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同样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极大的便利了人们的生活。近年来人工智能发挥的作用逐渐增大,呈现出人工智能与人们生活相互促进以及发展的新局面。

2.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发展现状

对于智能化发展,是市场竞争加剧以及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产物,其主要是由于社会需求与人工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应用,有效提高了产业生产效率。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逐渐成熟,并且在电气机械工程当中发挥的作用越发重要。当前智能化技术已经在社会各领域中得到有效的推广应用,诸如农业灌溉、信息处理以及电气化工程等,不仅仅有效节约了人了资源,还创造了客观的社会经济财富[2]。换一种说法,智能化技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基础。

3. 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领域中的应用

对于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其主要是由于我国社会的需求的不断增加。对于电气机械工程而言,电气技术具有较强的专业性以及技术性,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自动化,才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的经济利益最大化。与此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还能够保证电气机械工程的安全运行。现对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应用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3.1电气机械工程中变电站的自动化

电气机械工程工作效率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产生活质量,同时对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具具有重大影响。变电站作为电气机械工程的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其直接关系到电气机械工程安全运行,智能化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能够避免人工操作的误差,从而有效提高操作准确度以及工作效率。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可以依据变电站的实际运行情况可以实现自动的职能变动,其主要是采用微机设备代替电磁装置,利用电缆代替电力信号,从而实现了数据传输的自动化,有效提高了生产效率。

3.2机器故障检测实现自动化

众所周知,机械设备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会由于老化、磨损等原因出现故障。在智能化技术应用之前,一旦机械设备出现故障,必须通过人工查找故障点,不仅仅效率低下,还对故障位置拿捏不准确,促使电气机械工程的运行效率低下。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促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智能化可以在电气设备运行时,自动记录运行数据,一旦出现故障,只要根据不正常数据,就可以快速查询故障位置,有效减少了故障排查时间,从而有效增加了电气机械工程效益[3]。

3.3对控制系统的自动化建设。

控制系统在电气机械工程中尤为重要,其实现自动化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资源浪费,从而有效增加电气机械工程经济利益。此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利从而实现经济型办公。最橹饕的是在日常的机械故障处理、数据控制等均可以实现经济节约型,同时在人力资源上也会有所节约,最终实现经济效益。

4.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有必要加强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从而有效提升企业办公水平,进而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智能化技术在电气机械工程中的应用,能够实现自动化管理,从而使得调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有效提升了电气机械工程的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宇博.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应用探究[J].中国新通信,2015,02:92.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作用的加强,我国工业经济与整个国民经济一道开始步入良性运行轨道,增长速度较以前有所提高,增长质量较以前有所改善,工业结构在变动中趋于合理。目前,工业经济总量已达到相当规模,工业门类齐全,产品品种丰富,数量和质量都有较大幅度提高。从1992年起,除少数品种规格外,绝大多数产品已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但是,工业经济运行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妨碍我国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我国工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业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存在矛盾,工业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形势。进入九十年代以来,我国工业品已从短缺状态转变为相对过剩状态,从部分买方市场转变为全面买方市场,工业品的市场实现问题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据对全国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统计,到1996年11月底,产成品库存累计达5400多亿元,比年初增加800多亿元,大大超过合理库存的需要。从行业看,目前纺织、轻工、家电、包装、钢铁、汽车等行业的产品积压严重。1996年底,我国积压的手表1000多万只、自行车2000多万辆、汽车11万多辆。由于工业产品的市场销售不畅,使得工业企业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已有的生产能力,生产能力利用率明显下降。据第三次工业普查对900多种重要工业品的调查资料显示,半数以上工业品生产能力利用率在60%以下。例如,到1995年底,炼钢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6900万吨,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56.2%;汽车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328万辆,利用率只有44.3%;摩托车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1489万辆,利用率只有33.5%。此外,发电设备、照相胶卷、电影胶片、日用铝制品、复印机、农药、化学原料药、微波炉、录象机、内燃机、金属切削机床、油漆等生产能力利用率只有10~40%,小型电子计算机利用率仅为3.5%。

2、地区工业结构严重趋同。尽管我国东中西部资源的丰富程度及经济技术条件有很大差异,但工业结构的相似率为97.9%。趋同化涉及的产业和产品众多,且有增加之势。目前彩电、冰箱、洗衣机、汽车、摩托车、化纤、纺织、塑料、化肥、自行车、钢铁等众多工业产品已在20个省市同时生产,最多的涉及所有省市。令人忧虑的是各地在选择未来支柱产业时仍在重蹈趋同化的老路。“九五”期间,有24个省市把电子工业作为支柱产业,22个省市把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16个省市把化工列为支柱产业,14个省市把冶金工业列为支柱产业。而且,省市之间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在省内地市间也广泛存在。

3、企业规模结构不合理,分工协作程度低。到1996年底,我国大中型企业达到23927家,占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4.72%,比1980年提高了3.46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工业总产值和利税总额在全部乡及乡以上工业中的比重由1980年的43.18%提高到了54.36%。1996年企业集团的数量已经达到1400多家。客观地说,我国工业企业在规模经济化的道路上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在一些规模要求高的行业,企业规模小而分散,多数企业没有达到合理经济规模。如钢铁企业,最小有效规模为400万吨,1996年我国炼钢生产企业有779家,平均产量仅12.84万吨,年产量在400万吨以上的企业仅有5家;汽车生产的最小有效规模为15万辆,目前我国仅有“一汽”一家企业达到这一标准。1996年我国汽车工业的整车生产企业122家,然而年汽车产量1996年才149万辆,这一产量尚不及世界汽车公司中排名第九的菲亚特汽车公司(1995年汽车产量为155万辆)。在石化行业,半数以上的炼油厂的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下,没有达到最低有效规模经济水平。在我国1600多家造纸厂、400多家啤酒厂、130多家洗衣机厂中,达到最小有效规模的仅为8%、12%、6.9%。虽然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许多工业产品产量已位居世界前列。例如,到“八五”末期,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4.5%;钢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2.9%;水泥产量占世界总产量占27.0%。但是,我国最大500家工业企业的销售收入尚不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家。我国大企业产品集中度较低,众多企业生产经营散、小、差的问题严重。例如,机械行业前10家企业集中度,美、日为50~60%,我国为4.8%;电子工业前10名企业集中度,美、日为65~90%,我国为15%;汽车工业前三家企业集中度,美国为90%,我国仅为33%。

4、工业增长质量不高。我国工业在高速扩张的过程中,工艺水平和技术体系没有得到相应升级,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及其比重的提高相当缓慢。如我国机电产业(包括机械、运输设备、电气机械、电子及通讯设备以及仪器仪表等)在工业净产值中的比重,1980年为19.8%到1992年只上升到22.2%。在进出口中,虽然我国工业制成品已占出口总额的86%左右,但多为一些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附加价值较低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同时一些科技含量高附加价值高的投资类设备,60%以上依赖进口解决,零部件也需要大量进口。如机械行业,大型建设工程、高档基础产品和石化、汽车等支柱产业技术密集程度高的装备越来越依赖进口,如石化的80%,轿车工业的90%的装备要靠国外。机械设备进口额,1990年为136.6亿美元,1995年为430.7亿美元,平均每年以21.4%的速度增加;国产机械设备的国内市场占有率从80年代初的90%以上,下降为目前的60%,其中数控机床、纺织机械、大型工程机构、胶印设备等高新技术的机械设备的70%甚至更多被进口产品所代替。此外,我国钢材达到国际标准的只占10%左右,品种也不全,国内市场需要的热扎板、冷轧薄板、镀锡板、镀锌板等优质材,40%以上还依靠进口;我国大型石化企业的产品品种只有1800种,工业发达国家达到几千种,我国合成纤维差别率只有10%,国外达到30~40%,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份额小,其产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3%左右,而发达国家一般在10%以上。

5、国有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严重滑坡。近几年,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和亏损额一直呈上升趋势。独立核算的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1992年为23.4%,1993年27.8%,1994年30.9%,1995年33.5%,1996年37.7%。1997年上半年,全国亏损企业亏损面占国有企业总数的45%。从国有企业亏损额来看,国有企业亏损额增加很快,净盈利逐年减少。亏损企业亏损总额占盈利企业盈利总额的比重,1985年为42%,1995年上升为43.9%,1996年1-4月和1997年1-3月甚至出现了超过100%,即整个国有工业净亏损的严重情况。反映企业经济效益的另两个重要指标——资金利润率和资金利税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据统计,1980年,国有独资核算工业企业的资金利润率是16%,资金利税率是24.94%。到1985年两项指标分别是13.2%,23.53%;1990~1995年资金利润率各年分别是3.2%、2.9%、2.7%、3.2%、2.6%、1.9%;而这期间的资金利税率各年分别是12.34%、11.81%、9.71%、9.68%,9.77%、8.01%。

二、我国工业今后发展的主要对策与思路

我国工业经济在新形势下所出现的问题,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和市场推动的原则来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措施。

1、调整和优化工业结构,通过工业的结构性调整来解决因结构性原因引起的产品实现问题。前面分析指出,我国目前在低档次、低附加值的工业部门中存在因过度竞争而造成的市场实现困难,但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工业部门存在供求缺口,也有相当部分的产品的市场让给了进口品。这一现实表明我国目前工业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已从总量不足转为结构失衡;工业生产结构与需求结构发生了错位。因此,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理应成为现阶段我国工业经济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调整和优化我国的工业结构主要包括:克服地区工业结构同构化、调整企业组织结构和促进工业结构升级。各地区重复建设、重复投资、搞“大而全”、“小而全”,历来是我国地区工业同构化的主要原因和表现。要克服地区工业结构同构化,首先要求各地在选择支柱产业时要突出本地区的优势。各地在确定支柱产业时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比较优势来进行。例如,在资源丰富的地区形成资源加工业的优势,而在资源缺乏的地区就没有必要继续发展资源加工业,重点应转向技术密集型工业。在资源禀赋大致相同的地区培植优势产业则要注重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应以市场为导向,突出发展在国际国内市场上已有较大竞争力的工业。其次,要推动产业在区际间进行转移。当前应着推动发达地区的传统工业特别是资源加工业向落后地区转移。这既可以使发达地区腾出空间和其他资源推动产业升级,也可使落后地区发展起来的产业一开始就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当然,产业的区际转移也应采取市场方式,不要重复行政干预的老路。沿海向内地、东部向中西部转移传统产业可以采取技术投资、机器设备投资等形式与接受转移的地区建立合作或合资企业,也可建立独资企业。由此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实现产业的地区重组。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造成工业结构性矛盾的原因之一,必须改组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既要鼓励生产和经营的合理集中,推进规模经济,实行大公司、大企业战略,又要搞好专业化协作,尤其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围绕名牌产品或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配件和服务,构建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的格局。当前工业结构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工业结构层次低,产品性能落后,缺乏市场竞争力。因此,促进结构升级也是解决工业结构性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产业升级不只是指在现有产业中培植出适合新的市场需要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同时还要求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其中包括由劳动密集型工业上升为技术密集型工业,培植满足新的市场需要的新兴工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世界工业化的一般规律和我国当前工业运行中的现状,促进我国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技术进步。要采取措施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鼓励产学研联合以促进科学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和技术成果的产业化的步伐,鼓励企业建立技术开发中心、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加快各产业主体技术水平,以技术改造老企业;同时要发展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的高附加值、高关联度的产品,特别要大力培育和发展名优产品,努力开发新产品、新品种,促进产品的升级换代。

篇3

关键词:自主创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一、 引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一个区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其实现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提升的前提和保障。回顾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发现,特定时期国家的倾斜性投入和政策导向作用于具备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的东北地区时,造就出了我国工业化程度最高、实现工业化时间最早的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工业经济大本营。然而,一个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东北地区的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林立,科技人才和产业技术人员数量众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居于前列。可以说,正是由于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塑造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同样,对于改革开放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逐步落后,我们除了可以从地理位置、思想观念、市场发育程度、所有制结构等视角进行剖析之外,不能忽视的是,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前,东北老工业基地并没有充分利用自身雄厚的科技实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科技对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水平发展的助推作用,没有充分利用科技创新能力来为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技术支撑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方向指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所面临的产业结构落后的境地。可以看出,自主创新能力始终是影响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未来发展中,立足于自身的科技实力,发挥自主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作用,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 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过程分析

东北地区是我国近代工业起步较早的地区之一。经过建国以后特别是“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经济建设,东北地区已基本形成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建材、煤炭等重工业为主体、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工业基地。以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吉林和齐齐哈尔等重工业城市为代表的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做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改革开放后,由于受体制性因素和结构性矛盾的影响,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逐渐地拉大,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煤炭、石油、黑色金属等资源的持续开采和粗放经营所导致的资源枯竭和开采成本上升,使建立在这些资源基础上的东北地区原材料工业日益陷入困境。目前东北地区除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业和黑色金属冶炼及加工业这三个行业外,其余行业的全国市场占有率均在10%以下,不少工业产品品种和品质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在国际市场竞争加剧、出口趋缓的形势下,东北有国际竞争力的工业产品很少,由于产品品种和品质不适应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东北工业一些曾经颇有优势的产品也正在失去市场。同时,在国内许多行业都已经出现的生产相对过剩、存结构性需求矛盾凸显的竞争形势,使得本来就比较缺乏具有较高竞争力工业产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处境更加艰难。

按照工业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以原材料为主的重工业化产业结构应当向高加工度化和技术集约化的产业结构演进。然而,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企业科技含量低,相当部分企业的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产品老化,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能力。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经济增长主要靠传统产业推动,新兴电子、通讯及高新技术产业增长缓慢、比重较低,无法成为主导力量。东北地区增长速度较高的行业仅有4个,且均为传统行业即石油天然气采业、黑色金属采选业、电力工业、木材加工业。东北三省产业结构的特点决定了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以发展大型工业和规模经济为主,与此同时,还要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可持续发展、重视发展服务业之路。为了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发展,关键是用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全面改造传统产业,带动传统产业的升级,使老工业基地在更短的时间内缩短与国内其他地区以及国外发达国家之间的距离,缩短与国内信息化程度高的地区之间的距离。东北老工业基地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加强自主创新活动,推动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将能使东北老工业基地获得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 东北老工业基地创新能力分析

东北地区借助早期工业的发展和国家的支持,沉淀了大量的优质科技资源,积累了雄厚的科研能力。截止到十一五期间,东北地区共有中直、部属和省属科研开发机构约502家,其中中直院所34家,省级以上工程技术中心69家,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26家,这些科研机构中的不少科研院所在所属研究领域内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例如,中科院沈阳金属所在新型纳米材料、金属功能材料等领域居于国际领先地位;中科院长春光机所是中国科学院最大的下属研究所,在光电子材料和仪器仪表等领域有很强的技术优势;信息产业部49所是全国最大的传感器技术研究基地;航空工业集团627所是我国第一个拥有风洞试验室的空气动力学研究基地;中国船舶重工集团703所是我国最大的舰船燃气轮机及新型动力研究基地;中国机械研究院哈尔滨焊接技术研究所是我国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焊接技术研究基地。东北三省还有182所高等院校,可为东北制造业向自主创新模式转化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据科技部《2010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辽宁、黑龙江和吉林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分别为57.97、45.41和45.21,分别排在第6、第13和第14位,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上述统计分析表明,东北地区整体综合科技进步水平较高,在科技创新方面已具有较强的基础和实力,在某些领域的科研能力甚至居于国内前列。同时,东北地区所拥有的沈阳、长春、大连等七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区域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得到了很大提高。东北地区七个国家级高新区的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均高于同期全国的增长速度,营业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均高于全国国家高新区的平均增幅水平,而与东北三省的同期增长水平相比更是高出了近2倍。东北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经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动力之一。此外,从区域内地理位置上看,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理位置相近,有利于区域内科技人员非正式关系的流动和新知识传播,从而有助于区域内科技能力的协同培养和科技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因此,东北老工业基地应当以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作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内源动力,通过东北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巩固和自身增强来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四、 自主创新对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影响分析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面临技术改造、技术升级的情况下,相对于技术引进方式所需要的巨额资金而言,充分利用东北现有的丰富的科技资源和较强的研发实力,通过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显然更具现实意义。虽然国内对于自主创新的定义尚无统一的界定,但笔者认为,在熊彼特等学者提出的以“创造性破坏”为核心的创新概念基础上,自主创新更加强调不依赖外部的技术引进,而是依靠本国自身力量独立开发新技术、进行技术创新的相关活动,即立足于本国或本地区的实际需要,通过本国自身的学习与R&D活动,探索技术前沿、突破技术难关,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技术,形成自主开发的能力,从而寻求完全本土化的发展路径。从这一意义上说,立足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现状和科技实力,寻求对自身资源的充分利用和技术适用性的最大化,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

一方面,自主创新通过影响技术结构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技术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总体技术体系中各种水平、等级和不同形态的技术所占比重及相互关系(交叉性的、综合性的),即使彼此分割的技术也会结合起来组成一个技术“家族”。但实际上,无论是量的方面还是质的方面,产业结构都是由技术结构决定的,而技术结构的变动离不开自主创新的因素。自主创新将会促进产业技术进步,而一个产业的技术进步可能又会为其他产业的技术进步奠定基础,从而形成“技术进步群”。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而言,通过加快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装备、石化、钢铁、农产品深加工、医药等优势产业,能够进一步发挥不同产业质检的关联和带动作用,有利于装备制造、大型冶金和石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同时,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东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同时,更能够通过信息、生物和医药、新材料等重点领域的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等优势产业与数控系统、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和促进,从而提高东北地区的产业增长质量,促进东北地区新经济增长点的出现。

另一方面,自主创新可以通过发挥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效应来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关联是指不同产业之间所存在的上下游关系。区域内产业关联程度高,则说明区域经济凝聚力强,经济综合实力高,可以通过产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取长补短,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从而使区域内的产品在市场上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的产业经济链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割裂状态,区域内始终没有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这种产业关联的不紧密也直接导致了较低的产业集聚能力。例如,吉林省的汽车业作为支柱产业,工业产值在本世纪初就超过了700亿元,根据国际经验,汽车产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力大体为1∶1,对汽车服务业等下游产业的带动力为1∶2。照此计算,汽车产业对上下游产业的带动力应该达到千亿元以上,可吉林省远远没有发挥出汽车产业巨大的带动能力。例如,吉林省内的钢铁企业产品主要以建筑用钢为主,没有汽车用钢;作为吉林省内的另一优势产业,吉林省石化工业也几乎不能生产出能用于汽车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立足于区域优势产业的自主研发和自主创新,打通不同产业之间内在的技术关联,发挥不同产业发展之间的协同效应,才能打造出一种基于产业技术关联的工业关联结构,从而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五、 自主创新推动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分析

1. 自主创新加速主导产业的升级。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装备制造业特别是重大装备制造业,具有较强的生产、研发和人才优势;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气机械仪器制造、仪器仪表等行业具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其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机械行业中居于领先地位。但是,不同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所处生命周期阶段肯定不会完全相同,有些产业处于逐渐衰退的过程中,而有些产业则在不断发展壮大甚至逐步占领或主导市场。立足于自身科技实力和生产需要的自主创新活动,能够进一步促进区域各产形成更为合理的比例关系,发挥东北老工业基地现有的人才、科研及资源、市场优势,从而推动产业链的自我完善和升级,逐步改进和更新现有产业部门,并依照产品生命周期规律淘汰不适合于社会需要、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的部门;在自主创新活动的催动下,进一步丰富产业内容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技术效率的效率的提升,从而推动东北地区主导产业向更高层次的结构发展。

2. 自主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相对于新兴产业而言,传统产业是建立在一般技术基础上的原有产业部门,例如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钢铁、汽车、制造等产业。通过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科技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支持为重要推动力量、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有效的技术学习与技术创新活动,将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老工业基地的产业质量。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装备制造业和原材料工业两大重点产业上,应当牢牢抓住当前世界产业技术走向,通过自主创新着重解决重大关键技术,搭建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合作平台,提高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借助于新技术和新工艺的运用,使传统制造技术得以产生根本性的变化,进而推动整个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得到升级。同时,随着信息、生物、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高新技术已逐渐融入到传统制造技术,使制造业的生产运作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导致制造业传统生产方式变革,进而提高传统工业的知识技术含量和效率,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换代,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技术竞争力的形成。此外,通过自主创新,推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之间的集成创新、融合创新,在培育和衍生新的战略性高科技企业集群的同时,也能对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3. 自主创新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老工业目前所开展的项目多半是冶金、石化、机械制造为主的等传统工业项目,这些项目经过技术改造和升级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但是,相对于传统工业来说,新型制造业具有市场前景广阔、附加值高和投资周期短等特点,其市场潜力则更为可观。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并不等于只注重传统工业项目的升级改造。实际上,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东北新型制造业的崛起。自主创新,特别是突破性的自主创新往往能够打破原有的生产技术体系,催生出新的工业部门,从而改变工业部门的构成,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自主创新活动中,新产品、新工艺、新能源、新材料的发明和应用,能够扩大社会分工范围,拓宽生产活动空间,从而形成新的生产门类和部门。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经济体系中,不同产业之间业已存在的前向或后向关联关系,使得自主创新活动的运行能够通过改变产业间的投入产出联系,推动上下游产业之间互为产品创新和过程创新局面的形成,从而使原有的工业项目和工业部门依次向其前、后关联产业扩散,在促使其发展创新的同时,也能导致新兴产业的出现和崛起。

六、 结束语

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倾斜政策的带动下,逐步形成了以制造、钢铁、石化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同时,在几十年的发展历程中也具备了一批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研发中心为主体的较强的研究开发能力。应该说,这种科研与研发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代的辉煌发展。然而,改革开发以后,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并被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利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东北老工业基地整体发展水平持续下滑的局面。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计划的逐步深入实施,应当进一步深入挖掘和整合东北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通过强化自主创新活动,优化技术结构、发挥不同技术之间的关联效应来对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施加影响,最终通过加速主导产业的升级、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促进新兴产业的出现来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甘曦之.东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问题及其调整.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11):53-55.

2. 霄,孙莉.东北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论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15(3):74-79.

3. 赵树宽,刘战礼,陈丹.基于产业集群的东北跨行政区域创新系统构建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2):118-123.

4. 易军,汤姿.东北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状况评价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5,(3):94-96.

5. 彭建娟,李建华.东北老工业基地区域科技能力特征浅议.东北亚论坛,2006,15(1):53-56.

6. 沈宏超,洪功翔.苏淅沪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比较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11,(8).

基金项目:吉林省软科学引导项目(项目号:20090657,20090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