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9: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制造型企业信息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商务 信息化 制造型企业 数字化
中国企业作为电子商务的参与主体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企业基础数据的信息化、企业基本业务流程和事务处理的信息化、企业内部控制及实施控制过程的信息化、人的行为规范管理等企业基础管理信息化工程,确保企业在规模不断扩大和业务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保持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繁殖内核,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
电子商务是指实现整个贸易活动的电子化。而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是最直接、最全面的,因为它将影响到企业各项业务的组织和开展,具体来说,电子商务对企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的影响和作用
制造型企业开展电子商务将有助于企业通过发展规模经济来提高经济效益,让更多的消费者体会到电子商务的便捷性。与传统交易过程相比,企业电子商务减少了售前、售中和售后三方面服务的人力和财力资源投入。减少了产品流通环节,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开展电子商务还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的库存成本。减少库存,意味着存货占用的资金量减少,资金的周转流通加快;同时,也减少了存货所占用的建筑面积和管理人员,节省了企业的支出。如浙江天能集团现有分销商1000余个,假如适当的结合当代电子商务,不但可以取得更多的销售利润,同时也可以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当中分得一杯美羹。
2.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生产力的影响和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电子商务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高度上的产物。电子商务作用于生产力要素,可以提高制造型企业生产力系统的效率,实现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有利于促进制造型企业提高生产力水平。
3.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竞争能力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使得信息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接收,处理和传输,这不仅简化了信息处理的一些程序,而且提高了信息处理的准确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料,从而在竞争中赢得优势。
4.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管理效能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有助于企业管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必然成为加强企业管理的一种战略手段。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必须赢在企业管理效能才能成为真正的市场赢家。企业管理层在关注企业绩效和企业市场价值的同时,更应该关注企业管理体系、业务流程的管理效能问题,卓越的管理效能是企业赢得市场的核心竞争机制。企业要赢,必须赢在效能,才是可持续的赢。电子商务使企业建立高效能的企业管理体系,建立高效能的管理团队,是现代企业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利器。
5.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机构层次的影响和作用
电子商务改变了企业经营管理机构中的中间层的作用,可以用信息网络替代中间层的管理职能。简便了企业机构层次,加强了企业的管理体系,使企业各机构通过信息网络相互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更有竞争力的整体。当今社会是信息发展的社会,能及时有效的收集信息并作出合理的决策,这就要求企业高层对于终端市场信息的把握。
6.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运营方式的影响和作用
在传统制造型企业的运营过程中,企业通过分析过去的销售数据来预测未来市场的需求状况,根据预测的结果,制定生产计划,根据生产计划制定相应的物料需求计划,然后根据物料需求计划向供应商采购原材料或零配件。在这种运营方式中,由于每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处理时间,企业为满足客户需求,保持一个较好的客户服务水平必须准备足够的原材料库存、在制品库存和产成品库存。常常造成库存占用过高,资金周转率较低。通过电子商务方式的应用,可以改变企业的运营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于电子商务的生产是客户需求拉动型的生产。通过与经销商的直接连接,企业可以迅速了解终端消费者的需求状况,并且将订单所需物料直接传递给供应商,供应商可以直接把原材料和零配件按照企业的生产情况配送到企业的生产线,实现准时制生产,减少了在制品库存。同时企业生产出的产成品直接送往经销商或消费者,减少成品库存的储备,实现“零库存”的生产方式。从戴尔电脑运营的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戴尔在接到用户订单后,迅速将订单分解成所需的零配件,并将零配件信息发送给相应的供应商,供应商收到信息后根据企业生产的需要将零配件送达生产线,企业组装的产品直接送往用户手中。因此,在戴尔工厂里没有零配件库存,而其产成品库存都是在运往用户手中的动态库存。
2)通过电子商务企业与供应商和经销商的联系更加紧密,许多非核心的生产、加工环节可以通过外包的形式分配给战略合作伙伴,企业只需要在专心于核心业务,这样可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减少产品成本,增强企业生产的柔性,增加运营的效益。
3)通过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将原来的采购部门与库存部门整合在一起,由于与供应商直接连接在一起,库存管理部门的职能大大减轻,相应的人员和设施大为减少,直接减少了企业相关的管理费用,同时由于库存量的减少使得企业的流动资金占用也相应减少,可以减少相应的财务费用。而采购部门主要负责与供应商及时沟通信息,保持信息系统的通常,并且通过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选择合格的供应商。
4) 通过电子商务企业的销售活动可以通过与经销商直接连接的网络进行,企业不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员和费用,经销商通过直接与消费者接触可以获取最新的销售信息,并通过网络传递给企业,企业据此组织生产。减少了过去需要大量人员和费用才能完成的销售任务。提高了销售活动的效率。与传统营销方式相比网络营销的费用大大降低。据国际数据公司的调查,利用因特网作为广告媒体进行网上促销活动的后果使销售额增加10倍,而费用只是传统广告方式的1/10,应用电子商务进行营销活动,使文件传递速度较传统方法提高81%,因错漏造成的经济损失可以减少40%,企业还可节省大量的广告印刷费及大量的电话、传真及差旅费等。企业要实现全部或部分电子商务过程电子化运营,企业必须对传统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寻求与商业伙伴紧密结合的销售信息化渠道,建立和维护牢固的供应链,和同行业企业发展同步,才能适应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需要。在电子商务的作用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以前的竞争关系变为了合作竞争关系。
7.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人力资源是企业资源管理的关键,这些资源在信息管理系统的作用下和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影响下,变为更加科学的自动协调形式和标准化形式,逐步向具有智能化、统一化的资源管理系统发展。
8.电子商务对制造型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影响和作用
网络银行系统是电子商务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企业实现电子商务化必须通过网络银行系统实现电子支付,要求企业必须具备适应电子贸易形式的财务管理系统。这种财务管理系统的应用将使企业资金结算、转帐、信贷等活动变得易于操作和管理自动化。利用计算机网络上的安全保障和数字认证体系,及时适应纸货币流被电子支付信息流所替代的发展趋势,企业才能够理顺内部的财务管理业务。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信息化的问题
虽然电子商务前景广阔,但像任何一个新生事物出现一样,总会伴随着机遇和挑战。在目前的国内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也有一些现实的问题亟待解决。
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电信市场是电子商务运行的基本环境,电信市场的非开放性,导致网络资源管理混乱,服务收费过高,网络带宽受到限制。
网络法规出台迟。根据对电子商务应用前景的在线调查结果,很多人不愿意在线购物,担心因遭到黑客侵袭而导致信用卡信息丢失。企业更是担心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担心商业机密的泄漏,担心网络上的商业欺诈行为。因此,急需制定相适应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其交易的安全。
信用消费的不发达和货币电子化进程缓慢。电子支付是电子商务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条件,我国在开发适用于电子商务需要的安全可靠的支付系统方面几乎是空白。传统上消费者对信用消费的排斥态度,对“隔山买牛”这种远距离购买行为的不信任,以及国家金融系统对在线远程结算的保守态度,都会促使这一问题表现更加尖锐与突出。
商品配送困难。很多城市到目前为止仍没有专业的配送企业,单件商品的长途运输或邮递的巨大成本以及时间上的延迟,足以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望而却步。
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还需加强。企业要实现电子商务,就是要实现企业信息资源的统一管理和共享,将与本企业有购销关系的贸易伙伴联系在一起,建立快速反应系统和“零库存”的供应链体系等,是电子商务应用的基础。
网络税收问题。世界贸易组织第二次部长会议决定,在下一次部长会议之前,不对网络贸易征收关税。如今WTO是否以及何时会对电子商务的关税问题达成最终协议仍在未卜之中。但随着网上交易量的迅猛增加,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电子商务与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的关系
篇2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存在问题;对策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微电子等先进技术的蓬勃发展,人类社会正实现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的转变;我国加入WTO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潮流之后,我国企业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信息化已逐步成为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的关键。而这其中,最值得重视的当属制造业。信息技术给制造业带来的是革命性的变化,它贯穿于一个制造企业的设计、生产、管理、销售等各项活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内容,从设计和生产的角度,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改造落后的传统技术,实现设计和生产过程的电子化、自动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管理决策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管理决策水平的提高,实现管理决策的科学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从市场销售的角度,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企业内外信息和知识资源,实现市场销售的电子化、网络化、智能化和信息化[1-2]。制造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提高我国的国民经济实力,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
1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历程
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历程开始起步,企业计算机从单项应用向综合应用发展;80年代初,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开始发展。自十五大以来,中央对信息化及制造企业信息化给予了高度重视,“制造型企业信息化关键技术攻关及应用工程”被列为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重大专项项目。十六大进一步指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跟随信息化的浪潮发展至今,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已有一定的规模,现今制造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统计,制造业工业总产值约占整个工业总产值的85%,占全国GDP的36%左右。
2我国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 制造企业信息建设投资不足,信息化人才匮乏
近年来,我国制造企业加大了对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据调查,2008年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投资总额达到了437亿元,2009年我国的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投资总额已达到514亿元,较2008年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资力度提高17.6%。与此同时,我国制造型企业对信息化人才引进有所提高,2009年企业对信息人才的引进较2008年提高23.7%。但从国家重点制造企业来看,70.5%的企业对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大多数企业的融资渠道较少,外部资金来源不足,难以为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后期发展提供后续资金,导致信息化不完全。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仍然是制约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表明,80.6%的制造企业缺少信息化人员,即使是国家重点制造企业,仍有62.3%缺少信息人才。
2.2制造企业信息意识薄弱,认知程度不高
随着信息化的深入,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化的意识和认知程度逐渐提高。调查显示,我国制造企业每100人计算机拥有量由2008年的28.8台提高到2009年的32.3台,增长12.2%;此外设立CIO的制造企业也有所提高,由2008的39.9%提高到2009年的43.1%,增长8.0%。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意识的薄弱依然是制约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因素。调查显示,制造企业自发的信息化建设需求不超过29%,50.1%的制造企业对信息科学技术知识表现为短缺。较多数制造企业缺乏信息化建设的系统观,未认识到信息化对于企业自身发展的重要性;部分制造企业对信息化持观望态度,怀疑信息化的效益和可实施性,担心会破坏原有的系统体系,导致企业无法继续运营;少数制造企业把信息化理解为简单计算机操作,没有意识到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复杂的长远工程。
2.3制造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不够广泛深入,管理体系不健全
我国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有了一定的提高,管理体系也有了一定的完善。从内部局域网的使用来看,建立内部局域网的制造企业由2008年的48.6%增加到2009年的52.1%,增长7.2%;从ERP管理软件的使用来看,2009年比2008年增长了10.5%。但是,制造企业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不够广泛深入。大多数企业还停留在网上查询(73.2%)、信息(71.4%)等一些基本计算机操作上。对信息技术应用的深(下转第36页)
篇3
论文摘要: 管理信息化是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的基石,本文提出结合行业特点选择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通过基于AHP(层次分析法)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提供一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信息集成模式选择方案。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生存与发展不再是孤立的,大多数中小企业必须实现信息化才能融入和紧密联系在这个经济生态链中。中小企业信息化资金短缺、技术人员匮乏是事实,但面对中国融入世界经济浪潮之中,信息化管理对于一个中小企业的管理创新、成本控制、新产品开发、市场研究、营销策略和客户服务,乃至生存至关重要。中小企业信息化刻不容缓。2005年8月,中小企业信息化联盟在京成立,以“携手同行,引领中小企业信息化未来”为主题,宣布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小企业司和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组织实施的“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正式启动。
由于企业信息化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许多中小企业来讲,信息化已然是陌生的事物和全新的课题,无论在信息化规划还是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都存在很多困惑和狐疑。中小企业信息化变革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中国地方区域经济的兴衰。
1 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研究
中小企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其运营基本上包括了生产、供应、销售、财务、人事,甚至研发等。但限于规模,中小企业内部专业分工不细,一般一人“身兼数职”;内部管理水平由于中小企业最重“机动”弹性,要快速应对市场变化,对内部工作制度化、系统化程度不足,系统的精确度与完整性较差,管理方法受资深干部主观经验影响大;不同行业的企业之间,很难找到相同的运行规律,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难度。
综合考虑中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小企业资金匮乏,信息化技术和人才的不足等特点,按照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实施的侧重点的不同,将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集成模式分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和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三种:
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以实施企业资源计划ERP的管理信息化为中心,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信息化必须结合中小企业行业特点,深度挖掘企业的目前的信息化需求。纵观ERP近40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企业资源管理系统的发展主要是基于制造型企业,对于中小型内部中最为突出的问题:库存不准,材料积压与停工待料并存,财务管理混乱等现象,正是ERP管理中所要解决的问题。
制造型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集成ERP模式的优势:(1)ERP时的制造型中小企业更加面向市场、面向经营、面向销售,能够对市场快速响应;它将供应链管理功能包含了进来,强调了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之间的新的伙伴关系。(2)ERP更加强调企业业务流程,通过工作流程化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支持企业过程重组。(3)ERP更多地强调财务,具有较完善的业财务管理体系;这使得价值管理概念得以实施,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更加有机地结合。(4)ERP较多地考虑人作为资源的因素在生产经营规划中的作用,也考虑了人的培训成本。(5)在生产制造计划中,ERP支持 MRPII与JIT(Just-In-Time)的混合生产管理模式,支持制造型中小企业多种生产方式(离散制造连续流程制造等)的管理模式等。
2、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集成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首先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如加入国际或国内产业链,与大企业结为业务伙伴企业等方式。
中小企业在供应链中定位很重要,中小企业作为供应链中供应商还是配套厂商,渠道商还是零售商,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目前的信息化需求。中小企业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SCM模式主要适应于纺织、食品等消费品行业,如服装、鞋帽、食品、百货等;机器设备的零部件加工行业,如空调、汽车零部件生产小企业。
3、中小企业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是指根据小企业的行业特征,在节约有限人力、物力、财力的基础上,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以经济全球一体化和电子商务为依托,首先实施客户关系管理的信息化,然后逐步分阶段实施中小企业全面管理的信息化。在服务型行业、消费品行业、商品零售行业中的中小企业可以首选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管理信息CRM模式,例如旅游公司、美容、超市商场等组织;对于其他中小企业,如果企业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最大化客户价值、推行精细营销,可以先实施CRM客户关系管理,或是实施具有CRM功能的管理信息子系统。
2 层次分析法简介
2.1层次分析法(AHP)概述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A.L.Saaty教授于二十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方案或多目标的决策方法。其主要特征是,它合理地将定性与定量的决策结合起来,按照思维、心理的规律把决策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实现定量化决策问题。该方法自1982年被介绍到我国以来,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决策问题提供简便的决策方法。尤其适合于对决策结果难于直接准确计量的场合。应用层次分析法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首先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成不同的组成因素,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及隶属关系,将各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分析结构模型,然后对模型中每一层次每一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依据客观现实的判断给予定量表示(也可以先进行定性判断,再赋值量化),再利用数学方法确定每一层次全部因素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最后通过综合计算各层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权值,得到方案层相对于目标层和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组合权值,并以此进行方案优劣次序的排序,作为评价和选择方案的依据。
2.2 层次分析法(AHP)应用程序
运用AHP法进行决策模型构建时,需要经历以下5个步骤:①、建立系统的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正互反矩阵)③、针对某一个标准,用和积法或方根法计算各备选元素的特征向量W(权重);向量W的分量Wi为层次单排序。④、计算最大特征根λmax;计算当前一层元素关于总目标的排序权重;⑤、计算一致性指标CI、RI、CR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3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构建
1、确定总目标: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选择与建立,关系到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成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成长。首先中小企业要有信息需求作牵引,即信息系统的实施原动力在于企业的本身。通过对信息系统的深刻认识,确定中小企业信息化系统的总目标,弄清信息规划决策所涉及的范围、所要采取的措施方案和政策、实现目标的准则、策略和各种约束条件等,广泛地收集信息。
2、建立多层次的递阶结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按目标的不同、实现功能的差异,将信息化模式选择考虑因素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经济效益、管理效益、技术要求、预算(考虑计算繁琐,实际运用时可以增加)。可以选择的管理信息化模式有企业资源计划集成模式(简称ERP模式)、基于供应链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CRM模式)、面向客户关系管理的集成模式(简称SCM模式)。可以构建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
3、确定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层次结构模型中相邻层次元素间相关程度。通过构造两比较判断矩阵及矩阵运算的数学方法,确定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见表(1),确定方案层对准则层各元素的判断矩阵见表(2)。
表(1)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
管理效益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预算
ERP
SCM
CRM
ERP
SCM
CRM
表(2)方案层对于准则层个因素的判断矩阵
4、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RI为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是足够多个根据随机发生的判断矩阵计算的一致性指标的平均值。 n为判断矩阵的阶数。四阶矩阵的RI=0.8931,三阶矩阵的RI=0.5149。
5、计算层次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即计算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见图(2),和方案层对于各信息化需求因素的判断矩阵单排序,见图(3),包括方案层对于经济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管理效益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方案层对于技术要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和方案层对于预算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2)准则层对于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图(3)方案层对于因素层(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单排序和一致性检验
6、根据所有的层次单排序计算的结果,计算各层元素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重,进行总排序,以确定递阶结构图中最底层(信息化模式方案)和各个各信息化需求因素对总目标的重要程度。先算出BiCin,再计算ΣBiCin,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如下表(3),得出总排序结果见图(4)。
表(3)总排序结果矩阵计算表
图(4)总排序结果
7、构造好判断矩阵后,需要根据判断矩阵计算针对某一准则层各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虽然在构造判断矩阵B时并不要求判断具有一致性,但判断偏离一致性过大也是不允许的。因此需要对判断矩阵B进行一致性检验。CI是总排序一致性指标CI=ΣBiCIi ,RI是层次总排序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ΣBiRIi,最后算出CR层次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 CR=CI/RI,一般而言CR愈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愈好,通常认为CR£0.1时,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根据分析计算结果,考虑相应的决策。
4 结论
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通过对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整体全面综合考虑分析,保证了在信息化基础模式及相关技术平台等的选择上具有适当的量化依据,同时明确了信息化相关影响因素,具有帮助企业高层对企业实施信息化进行有效的监控和管理的能力;利用基于AHP的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模式的构建,进行企业信息化规划,能较好地实现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经营战略的动态一致,有助于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选型,避免了中小企业信息化需求的盲目性、从众性;合理进行信息化的投入,节约了有限资金,抓住宝贵的时机,为中小企业信息化进一步深化、升级奠定良好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制造业 企业 科技信息 服务模式
中图分类号:F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1-149-02
1 国内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
当今科技的推动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加快,科技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信息随之被各行各业抬到了重要的战略资源地位。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企业必然顺应信息化以及科技信息化的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大力推进科技信息化,提高管理水平,适应市场变化,成为带动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的重要力量,最终实现我国实现工化、现代化的目标。
1.1 政府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着力于科技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政府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高度重视,从1999年开始,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的基础性建设工作――“国家科技成果信息系统”立项建设。根据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加快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国家科技部于2000年启动了国家科技信息资源平台的建设。我国在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部分着重强调了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和提升软件产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物联网研发应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中国期刊网”、“中国科技图书馆”等一批以提供文献信息为主的网站;同时还建成了“中国公众科技网”、“中国科技成果”、“中国科技统计”等综合性科技信息网站;以及“中国农网”、“中国林业信息网"等专业性科技信息网站。除此之外,新华网、新浪网等多种综合网站也专门开辟了与科技相关的版块。2010年初,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2010年6月,三网融合终于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1.2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
学术界对于科技信息的相关理论研究有着众多的方向,简要归纳如下方面:
(1)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刘娅在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研究中,根据信息服务发展的历史阶段,将信息服务可以分为传统信息服务和现代信息服务,并对两者进行界定。认为传统信息服务一般是指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以前发展起来的信息服务,主要是以文献信息为主的信息服务和咨询服务。
(2)科技服务体系研究。李燕,徐晖认为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构成可以分为四个层次,政府机构、半官方机构、民营机构和企业内设机构。
(3)科技信息服务模式的研究。沈洪,苏小华对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进行研究,认为我国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发展方向:1)信息服务提供的多元化。2)信息服务提供的开放化,最大可能的实现资源共享。3)信息服务提供的集中化。4)信息服务提供的有偿化。
(4)科技信息服务区域研究。黄晓虹、王东红等根据国家政策和相关资源系统平台,结合南宁高新企业特征和科技创新信息服务,讨论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地方也积极开展科技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各省市地区基本上都拥有自己的科技信息网,而且科技信息也深入各个行业。
(5)科技信息服务行业研究。高瞻在《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中提出要建成高素质,高学术水平、高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基地。同时要强调必须实现信息集成,信息共享,保持信息流的畅通。杜平安在《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中认为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内容科技根据构成企业全部活动的四大功能进行分类:产品设计的信息化、产品制造的信息化、供销服务的信息化、企业管理的信息化。
2 国外企业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在国外,政府都把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列入国家政策。20世纪90年代,美国咨询业产值达到了2030亿美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20%;1995年,美国管理咨询业已经实现了260亿美元的收入,占全球管理咨询收入的52%。同样,欧洲的管理咨询业发展也很快,1997年欧洲18个国家的管理咨询公司为13.4 万个企业提供服务,年收入达207亿美元,且以每年20%―30% 的速度递增。日本1995年拥有咨询机构6000家,管理咨询收入达47亿美元。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信息服务的应用:
(1)美国和法国都大力支持信息服务机构的发展。美国信息服务的机构不仅包括了专业图书馆、信息中心,还包括属于公司企业的信息服务机构和自主经营的私人信息机构。法国将科技信息服务机构分为三个层次:国家级科技信息(情报)机构和科技文献中心、大区科技情报中心网络、地区性科技情报(信息)服务机构。法国政府致力于利用新技术把科技信息服务贯穿到各行各业生产过程的每一步。
(2)德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信息服务的发展,不仅专门制订情报发展制度文件,还投入巨额资金支持专业情报工作的发展,同时注重数据库的质量标准,提高信息产品的质量。1984年,政府提出了《1984--1987年联邦政府促进情报文献纲要》,从政策上支持科技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两年后,政府又制定了情报工作的发展计划,计划内容包括专利、文献资料、经济专业情报等。
(3)在日本,80年代末就有44%的企业建立了信息网络管理系统。科技情报中心被日本作为全国的核心,在全国范围内收集齐全情报信息,并建立情报信息库,之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22个分支服务点,通过与全国情报信息中心联网来开展信息检索服务,最终形成了一个成熟全面的科技文献信息检索网络,承担起向全国提供科技信息服务的任务。
3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所存在的问题综述
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诸多在“点”和“线”上做文章的问题。这里将从企业、信息技术、政府三个方面阐述企业科技信息服务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企业
(1)传统的经营理念与企业信息化不同步。企业信息化不单是将企业信息化的技术使用于企业经营管理中,它更需要的是企业管理者思想上的接受,以及在日常管理运营中合理的运用。但是现在国内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并没有理解并接受这个观点,导致在管理上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2)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企业只有加大对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积极建立企业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模式,才能提高企业运作效率。但是由于部分企业对于企业信息化不够重视,因此投入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很少,导致该项技术虚有其表,不能在企业里发挥它应该有的作用。针对此点不足,安徽省为破解企业科技信息化建设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计划在2011―2013年间,建设10000家“数字企业”典范,预计2011年将建设3000家“数字企业”。
(3)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利用率低。我国的信息加工基本上还处于手工处理阶段,90%的信息资料尚未电子化,利用率极低。据相关研究报告得出,我国虽然有一部分企业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但是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够成熟、现货市场和有形市场不够完善、市场诚信度不搞、相关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导致企业对于发展电子商务,发展企业信息化模式没有信心,更没有紧迫感。
3.2 信息技术
(1)网络信息资源过于零散。当前网络科技信息数量很大并且动态性强,但这些信息资源分布零散。对使用者来说,搜索信息成为了如同海底捞针一般的困难,而信息系统的检索方法又有不相同,所以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成为了他们遥不可及的愿望。
(2)当前网络信息资源组织混乱。由于网上信息分类与组织目前并无统一标准,所以现有网上服务的信息分类是自成体系。众多网络科技信息系统的资源信息只侧重于某一个方面,例如,技术前沿动态或科学发现。实际上,科学技术只是科技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个系统还包括了科技政策、科技条件、科研管理以及科学与经济和社会的互动等其他内容。目前我国网络科技信息服务还远未达到集成以上信息的高度,急需在“面”上寻求突破。
(3)现有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服务方式单一。当前的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的方式多为单向的信息,很少开展互动或个性化的服务,在服务深度上很少达到为决策提供依据的高度,这使得网络科技信息服务变成海市蜃楼的技术,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3.3 政府
(1)缺乏统一规划,法律法规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尚无完善的统一规划和标准,应该加快制定信息安全、个人信息保护、网上支付、网络信用、网上交易等法律法规和标准。根据中小企业信息化特点,制定修订地方和部门的管理规章和规范,重点完善技术装备、标准、电子认证、信息安全、信息系统集成和工程监理等规章。
(2)政府资金投入不够。目前,我国中小型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数量庞大,如果政府没有重点的全部投入资金支持所有企业建设企业信息化,这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是不现实的。所以政府要有侧重点的,同时又能兼顾最多的企业来向其提供建设企业信息化的资金,保证整个市场最大化实现企业信息化。
科技信息是国家的重要资源,也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如何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本土实际情况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是当今企业生存环境需要考虑的重大问题。企业、国家和整个社会应该站在战略高度,审视当前科技信息服务的不足,采取有效措施,使企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全面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娅.关于建设集成化网络科技信息服务系统的几点思考[J].现代情报,2005,4(4):67-69.
[2] 李燕,徐晖.对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J].安徽科技,2002(08).
[3] 沈洪,苏小华.电力科技信息服务模式及创新研究[J].东北电力技术,2004,25(02).
[4] 黄晓虹,王东红,谢沛善.南宁高新企业科技创新信息服务平台的构建[J].商场现代化,2007(29):219-220.
[5] 周海涛,李岱素.国外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概况及对广东的启示[J].广东科技,2006(5):34-35.
[6] 高瞩.信息化环境下制造业成功的秘诀[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02(09).
[7] 张永超.国外信息服务与国内科技文献资源共建共享趋势[OL].2008-4-17.
[8] 钟鸣.日本科技机构的运行机制[J].全球科技经济嘹望,2001(11):45-48.
[9] 杜平安.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与现状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3(13).
篇5
关键词:ERP;MES;集成应用
近些年来,许多大中型企业都在实施ERP和MES系统的集成应用,但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却面临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解决得好坏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成败,比如:很多企业对ERP和MES两者间的功能模块关系区分不清,甚至存有根本认识上的错误。鉴于此,对ERP和MES的主体功能加以正确认识,以及辨析功能上的本质区别,对实施系统集成应用项目和推进整体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生产运营
制造型企业的生产运营流程主要以制造和装配的产品为对象,结合制造要求,调动组织所需的设备和设施,形成批量化生产。生产运营管理的主要目标就是以最节省的人财物消耗来生产出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因此,可以得出一条贯穿于制造型企业的纵向信息化主轴――生产过程。公司生产部门根据市场需求计划、自身产能和资源等来制定出主生产计划并下达给分厂、车间,生产调度、准备和其他部门根据主生产计划来配置所需的人力、原辅材料和设备等资源,形成信息化的横向主轴。从纵横两轴来建立起主体架构,再把我们惯用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模型依照支脉的形式添加进去,从而形成制造型企业的信息总架构,发挥其指导作用。
二、企业资源规划
通常,制造型企业的资源规划主要是以公司财务为中心结合供应链、生产物流、人力资源和资产管理为核心,构筑形成ERP的内部业务体系。管理理念上主要应用体现在计划控制、成本核算、全面预算等方面;软件模块结构上需要拥有可共享、快速部署的能力。在企业信息化项目实施中,通常要包含尽可能多的企业管理Model,因此在企业管理层面ERP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ERP还要协调WMS、CRM以及用于制造执行过程管理的MES等。在制造型企业内部实施过程中,生产、技术和财务部门通常作为ERP的信息数据核心,销售和采购部门则作为ERP的信息数据源头,人力、设备等其他模块作为辅助,使信息数据流在ERP内部得以高效传递、整合。我们以生产方面来讲:主生产计划模块根据企业管理Model提供的人力、原辅材料、设备、工艺要求及销售分析等因素制定企业生产计划。每个企业管理Model按照ERP生成的标准进行信息归集并返回给系统。ERP可以完成生产管理中绝大多数的功能,表面上看已经全部整合了,但是结合到我们具体实施进程来,就会引导着向企业的每条生产、装配线更深入地来看待,发现ERP只是在商务宏观面发挥着重大功效,而在微观层的生产线上切实发挥功效的却是MES。
三、制造执行系统
该系统是面向车间层面的制造过程管理IT系统。MES的集成性、适应性、开放性和可扩展能力对车间制造过程的改善运行质量和过程敏捷发挥着重要功效。从设计制造的纵向和生产准备的横向两轴来看,纵向在产品设计阶段是以产品数据管理为核心整合产品设计信息,再结合ERP形成产品的物料清单,同时把产品装配要求、工艺参数信息同时传递给ERP,主生产计划运行后,结合客户需求编制计划和装配要求下发到各个分厂、车间,装配完成后入库并等待出库操作指令。横向与纵向制造数据贯通,生成物流和工厂的设备、人员和装配工艺的准备信息,得到的生产数据经过MES分析、整合后发送至不同系统的不同模块,形成信息枢纽:提供生产计划完成率和制造成本给ERP;提供客户订单生产进程给CRM;提供市场剔退产品质量信息给PDM,以支持产品的改进提升和新产品的设计。
随着ERP应用的不断深化,起初相对闭环的信息流也会不断暴露新的信息缺口,MES的信息中枢作用愈发显得重要了,在内部为生产线提供资源合理调度和优化,业务功能模块主要可分为:(1)制造资源分配、监控;(2)作业排产;(3)装配工艺和规格标准;(4)信息采集;(5)现场员工监管;(6)产品的质量管理;(7)过程控制;(8)设备维保;(9)绩效管理;(10)生产单元调度;(11)产品追踪。
四、ERP和MES的主要差异
企业在具体项目推进中,经常出现ERP和MES业务功能重叠问题,实质上在数据信息流转中,两者的服务客体、功能和范围是存在明显差异的,ERP为MES提供总体运营目标,MES对计划进行优化后反馈结果,二者得到有效集成。在生产计划中:ERP主要是以批次为单位的下发给生产车间的计划,执行精度为批次;MES的生产排程通常是给出一周的时间表或每天每个工序的时间表,生产排序给出每个工序的生产顺序,生产调度根据现场情况调整生产顺序,执行精度为具体零部件。在质量管理中:ERP在质量标准中为商务而进行质量管理,主要对现有产品存储质量标准,并且为生产提供质量依据,执行精度是对生产现场的关键点进行质量检查;MES则为生产过程中异常情况进行质量管理,提供给每道工序进行质量分析和追踪,并且联接质量检测设备和人员加以管理,执行精度可到工位点。在跟踪执行中:ERP对在制品进行跟踪,针对所生产批次的产品和批次进度,确定批次完成情况,生产订单的投入和产出,针对原辅材料库存和产成品库存;MES对在制品的跟踪为车间作业排产而进行,主要针对生产现场所有相关工位和仓库区域。
五、结束语
结合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推进来看,ERP发挥的功效已能被大多数企业接受。MES目前还处于起步推广期,虽然MES具备对上下游业务环节进行贯通的功效,但在企业具体业务需求实现过程中,往往发现ERP和MES的模块功效具有不少看似交叉、重叠之处,因此产生一个焦点问题――我们对两者应用功能差异需要进行深入理解、剖析,有效界定、规划好ERP和MES系统功能也成为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稳健、成功实施的关键一步。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信息化供应链 物流
中图分类号:F71 文献标识码:A
Make use of the information-based terrace builds to build efficiently supply chain
Qin XuejingLiu YuanXia
(Hebei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bstract: The logistics business enterprise is information-based and will arouse the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by all means information-based, it will bring a logisticsindustry revolution.
Key words: Information-based supply chain logistics
今天,知识经济和网络信息化的浪潮正席卷全球,这场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行业纷纷迈入信息和网络时代,中国物流业也不另外。
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物流对于信息的依赖可能是其他行业难以比拟的,而信息技术毫无疑问是实现信息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在物流信息化的进程中,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的信息技术只有在有需求的时候才有可能起到推进产业发展的作用。这是一个很浅显的道理,但却很容易被人们忽视。
从实际出发,中国物流产业对于信息技术的需求应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基础信息化,最大的作用就是使企业顺利实现信息的采集、传输、加工和共享,最后在决策过程中有效地利用各种信息;第二类是在基础信息化实现以后,一些条件比较好的企业将会开始寻求改进,利用积累下来的数据,进行流程和日常操作的优化;第三类,也是最高层次的需求,就是供应链管理,用来调节企业和企业之间的协作关系。
供应链系统物流完全适应了流通业经营理念的全面更新。因为以往商品经由制造、批发、仓储、零售各环节间的多层复杂途径,最终才到消费者手里,而现代物流业已简化为由制造经配送中心而送到各零售点。它使未来的产业分工更加精细,产销分工日趋专业化,大大提高了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效益。
目前有一部分信息化基础比较好的企业已经开始考虑优化问题。这也是来自降低成本、加快周转等经济上的压力,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而优化集中在几个最能产生效益的环节,比如集中库存、集中采购等局部环节。这一层次的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得还很不完备,据估计,在收集到的案例中,明显含有这块功能的信息系统仅占15%左右。
在中国的现实情况下,基础信息化的需求还是主流,很多企业所需要的就是快速对市场作出反应,也就是说只需要有数据,能够提高决策水平,抓住眼前的商机,就能够使经营额和销售额有大幅度的增长。至于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对他们来说,可能还稍显奢侈。
这个层次的要求虽然很初级,但能解决很多基础问题,满足企业最迫切的需求,应该被充分重视起来。而现在多数的信息化解决方案总是偏向于求大求全,过于追求技术的高端化,所以,往往会出现适得其反的结果。中国的企业要想真正实现物流的信息化,就必须紧紧抓住需求这根主线,循序渐进,寻找适合自己的路。
我国企业在构建全国范围内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可能会遇到经验、人员、资金上的困难,更多的情况是面临着国内企业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一个比较理想的解决办法是:采用外包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即企业主要关注自身的业务发展,而将自己不擅长的IT专业技术、管理软件、服务器网络、维护升级等工作交给专业化的“平台”服务供应商去做。
目前,这样的供应链管理“平台”服务供应商已经悄然在我国出现,并且已经得到了国内多家大型企业的高度评价,据了解,一些企业在最初组建自己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时,就面临着供应商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难以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的困难。采用基于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思想的“商友世界”供应链管理平台,企业除了投入少、无须购置管理软件和硬件设备以外,更是一步跨入了世界先进的供应链管理的技术平台,取得了与世界跨国企业集团的对话资格。
然而,我国企业的信息化做得远远不够,面临三大问题:一是投入资金不足,二是专业人员缺乏,三是信息化认识水平不足。析其原因,也有三方面:首先是中小企业生存压力大,影响了他们的信息化积极性;其次是现代信息技术更新快,专业人员培训滞后;再次,是中小企业在信息化管理方式变革上还不适应。因此,中小企业更该结合实际,循序渐进,推动信息化发展。
据了解,很多企业是因为外部压力走上信息化的道路的企业市场专业化分工的特性往往很显著,因而,它跟其他企业的业务协同需求是比较突出的。如果企业主营业务依附于另一个企业,比方说,它是另一企业的专营经销商,那么,为了业务的顺利开展,它可能会相应地提升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因为有些厂商可能对订货单据有严格的格式规定,只接受网上订单,不接受手工填报的单据。
然而,对于业务流程相对简单、应用需求相对单一、经营状况经常变化、专业技术人才缺乏的企业来说,不适合选择使用那些系统复杂度高、使用难度大的产品。另外,与财大气粗的大型企业相比,一些制造企业可能存在资金方面的限制,这同样让它难以支持一个大而全的企业信息化方案。
幸运的是,并不是大而全的软件才对企业起促进作用,对一般企业来说,简单适用的软件能带来明显的变化。关键是要挑选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软件,对症下药才会药到病除。中小型企业可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采用“滚动式”的投资方法,认真分析自身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是从信息化效益最明显的业务切入,随着业务的发展,逐步扩充或调整企业的系统。
而在踏上信息化之路前,企业对信息化的成果和过程要有个合理的预期,“合理期望”是一般企业成功实现信息化必需的健康心态,信息化并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物流成本在制造型企业总成本中所占份额是相当大的。然而,企业的物流成本的影响因素是极为复杂的。其一,企业的物流水平跟企业的整体战略规划直接关联,如企业的生产和供应网络的总体布局。其二,它还受地区交通运输环境的制约,如交通网络和承载能力等。再者,企业有可能将物流配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物流信息化不能出脱于这些因素的制约,它是物流系统规划与执行的辅助工具,而非其本身。再优秀的物流信息化系统,它降低企业物流成本的效果也会因为需要跟企业业务磨合而存在一个滞后期,并且跟企业的内外部环境、信息系统应用范围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将信息化系统作为点缀,或是对其寄予过高的期望,都是不可取的。
企业对标准化流程比较适应后,信息化系统的初期效果也渐渐巩固,而随着业务的扩展与提升,出现新的标准化管理需求时,企业需要对原有系统进行再升级。将提升供应链管理作为信息化切入点是个比较合适的选择,事实上,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开始意识到了提升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价值。总而言之,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带动中国IT整体市场快速增长的核心动力,而供应链管理信息化将是企业信息化浪潮中一片热土。企业只有尽快实现信息化,才能够根据生产力,提供充足的应变能力,提高流通的效率和效益,从而大大节省流通费用,满足客户对高质量、低成本服务的需求,发展企业。
作者单位:河北经贸大学马列部
参考文献:
篇7
黎光:从1995年到2000年,我在一家制造型集团公司负责财务管理方面的工作。从担任产品成本核算和总账会计开始,到担任子公司的财务经理,再担任整个集团的财务经理,经历了各个岗位的历练,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财务实战经验,也对集团型企业的管控机制有了深刻的理解。那段时间经历的研发、采购、生产、营销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业务,让我对集团型企业的整体运营有了比较清晰、直观的认识,也间接地为后续的企业管理软件架构和系统实施工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举个例子,在担任集团财务经理的时候,计算机非常稀有,企业所有的核算工作都处于手工阶段。每到月底,办公室里都会堆满各种各样的单据和凭证,这些凭证全都要靠手工来进行收集、整理、分类、汇总,最后得到财务报表。在这个过程中用算盘或计算器计算结果常常出错,经常需要财务人员加班加点核对数据,工作效率低下。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核算和分析要求越来越高,却找不到合适方式提高效率。所以我当时意识到,作为企业必须引进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管理,作为财务人员必须掌握财务软件。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进了一家大型软件公司工作,并一直工作了将近十年,期间经历了从测试员到产品经理再到总架构师的角色转换。在这个过程中,对企业管理信息系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软件的需求收集、开发、测试、软件销售、客户调研、产品实施等过程有了全面的理解。在该软件公司工作期间,很幸运,作为产品经理全程负责研发了当时比较先进的ERP系统,并且首批通过了国家科技部评审,该产品投入市场后在很多企业得到了较好的应用。
总的来说,在生产企业工作期间,我切身体会了企业运作的各个环节,深入了解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也萌生了用信息系统管理企业的最初想法。在软件公司工作,接触到管理软件从开发到实施的方方面面,在理解管理软件实质的同时掌握了用软件工具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的能力。担任信息总监职位前的两任工作从不同角度锻炼了我在企业内部从多个层面进行软件架构和实施的能力,最后变成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践者。
《信息化建设》:从制造型企业到软件公司,您有了甲乙双方的工作经历,那您觉得甲方和乙方对于信息化建设的考虑有何不同?
黎光:首先甲乙方的信息化工作内容不同。甲方需要根据公司所在行业性质、公司的战略发展要求及业务部门的需求编制信息化蓝图和实现路线图;编制信息化预算、匹配信息化资源、建设信息化团队;对已经建成的信息系统进行日常维护;在信息项目建设过程中偏向技术选型和项目管控,如对质量、进度、成本进行控制,确保在有限资源情况下按时完成信息化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乙方则主要是根据甲方的要求用适当的技术手段满足甲方的需求,需要在某方面或多个方面具备专业信息化解决方案。
其次对信息化工作者的要求不同。甲方对信息化人员的要求是熟悉行业、企业业务特点和管理流程,能调动信息化建设所需的各种资源 ,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同时当然需要具备信息化需求掌控和广泛的信息化专业技能,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满足企业各种类型的信息化需求。乙方人员则更加强调专项专业能力,能用产品和技术满足客户需求。
信息化建设的成功是甲乙双方紧密配合的结果,作为企业CIO应充分利用乙方的专业能力和前沿技术,不断提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建设》:您是如何理解“信息总监”或CIO的?他应该承担哪些责任?
黎光:我认为企业的CIO首先不只是一个信息主管,也不仅是一个信息部经理的职位;CIO是一个站在企业战略层面来规划、建设和运营信息化系统的综合性岗位,目标是帮助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不断提升运营效率,帮助企业转型,实现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是公司不可或缺的关键角色。
《信息化建设》:我们知道,您负责了《贝因美信息化蓝图》的制定工作。能谈下蓝图的制作过程吗?它在公司的发展中将起到什么作用?
黎光:企业信息化蓝图的编制是一个滚动优化的过程,我们公司的信息化蓝图以三年为一个周期,每年会根据公司战略的修正和需求的变化对蓝图进行优化。所有信息化项目建设都必须以蓝图为依据,确保信息化建设有序完整,避免出现各类信息孤岛。
信息化蓝图是和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紧密关联的,它不仅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也汇总了各部门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需求,是未来和现实的有机结合。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化的支撑,任何业务的发展和优化都应该把有序建设信息化工具放在重要的位置。
《信息化建设》:在贝因美工作的四年间,您已经顺利完成了ERP、BOSS、CRM、全程追踪追溯等系统建设,请问,您觉得确保这些项目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黎光:信息化项目的成功首先离不开公司领导的坚定支持。这个支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源的倾斜,包括人才和资金的支持;另一方面是真正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公司非常重要的一项日常工作,对信息化建设投入极大的关注度。
其次是要具有一个团结、专业、有激情的团队。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庞大复杂,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是推进信息化建设稳步进行的必要条件。
第三,信息化项目管理要具备专业能力。对每一个项目我们都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严格进行项目管控,保证每个项目能够按时交付,不断满足和超越业务部门的需求。作为一个领导者,需要在整个团队中有足够的威信,只有这样才能够凝聚所有成员的力量,避免内耗,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
《信息化建设》:在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的今天,全程管理与追溯系统是否真的确保了贝因美婴童食品的安全?
黎光:全程管理和追溯系统是食品安全的保障之一。它通过信息化系统使产品生产和销售全过程透明化,让消费者了解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可以对产品进行监督,让消费者放心。
通过奶源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对所有牧场送来的生奶进行盲采盲检,确保关键原材料的安全,并且对每批生奶进行留样,建立风险评估系统。通过供应链管理,我们对供应商送来的每一批原材料进行监控,从而知道每一批产品的供应商和批次,保证生产线的每一批原材料的优质。在加工阶段,我们的生产线管理系统严格监控每一道工序,使得每一个工艺过程都能够做到透明化。产品上架以后,消费者也可以通过扫描产品上的二维码获得产品质检证书等有关该产品的各种信息。假定某一批次的产品出现了问题,公司将能够通过分析数据库里关于该产品的数据准确锁定同一批次可能有问题的其它产品,对同批次的产品进行迅速召回。全程管理和追溯系统将从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紧密联系在一起,让整个过程变得可视、可控、可追溯,从而很好地保障了食品的安全。
《信息化建设》:我们还知道,您在以往的工作经历中曾参与、负责实施了多家民营集团型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您觉得这些民营集团在实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有哪些?作为CIO,应该如何去应对这些挑战?
篇8
【摘要】本文通过对天津市江浩物流有限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企业纳入天津钢铁集团公司MES(制造执行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其江浩道北库储存天钢生产的中厚钢板应用MES系统,探讨仓储企业应用信息化给企业带来的实时动态操作掌控现场信息,低成本、实现库位管理、提高库管效率和提高物流速度以及信息资源共享等,从而为生产厂家的生产、企业物流和销售客户服务。
【关键词】江浩公司;MES系统;中厚钢板;江浩道北库
1.概述
天津市江浩物流有限公司道北库储存天津钢铁集团公司的中厚钢板应用MES系统,即从天钢提供用户订单需求,到生产计划安排:炼轧厂炼钢、连铸坯和轧制中厚板成品,成品从中厚板车间轧钢成品库运入厂外成品库(江浩道北库)的入、出库、库存、盘库、退库的销售、回收物流来探讨天钢的第三方物流仓储企业江浩物流有限公司应用MES系统服务天钢和下游销售客户,完善天钢企业物流管理,进而为将来天钢企业管理建设ERP系统(企业资源计划)取得宝贵经验。
现就项目的调研分析作一简要论述。
2.江浩公司综述
2.1 企业简介
天津市江浩物流有限公司坐落在天津市东丽区无瑕街境内,东频塘沽区西边界,南频津塘公路,北距京山铁路约100米,距天津钢铁集团公司3.6公里。
该公司做为民营独资物流企业,有着自己的经营范围:“普通货运、空车配货、货运、搬倒、装卸、吊装、仓储、劳务服务、进出口业务。”该公司现有员工近300名,两个仓库合计约375亩,其中江浩道北库300亩(含室内仓库,库区铺水泥路面5000m2,设置办公、业务、生活等区域,机械装卸、加工、计量设备)。存储物资状况:主要有中厚钢板、螺纹钢、钢坯、矿粉等;是集仓储、运输、装卸、配送、搬倒、加工、信息处理为一体的专业物流公司。
2.2 基本概况
天津钢铁集团公司在企业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於2009年起步,先在中厚钢板生产、销售试行MES信息管理系统。江浩道北库作为钢铁集团公司的厂外成品库,主要存储天钢的中厚板。该库原来的起重装卸设备为流动式汽车吊,后建设起了多座L型门式起重机(最大起重载荷为25吨和16吨)投入使用。这样,不但提高了装、卸发运钢板的作业效率,减轻了地面司索工的劳动强度,还大大降低了装卸成本。
为钢铁物流服务的江浩公司道北库应用MES作为天津钢铁集团公司中厚板生产线MES系统的一部分,利用自己企业的资源优势和良好的服务来实现对天钢中厚板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的企业管理升级。目前,天津钢铁集团公司每年中厚板成品中除少量在中厚板车间轧钢成品库直接销售发运外,几乎全部在江浩道北库办理收、存、和销售发运。
2.3 该公司的仓库类型
露天式物料场,还有彩钢板式室内仓库。
3.江浩公司应用MES技术对实际的指导
3.1 MES特征与核心地位的概念
MES是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缩写,即生产制造执行系统。他的各模块是企业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执行部分,可以将生产现场数据反馈到ERP系统中去。江浩公司仓储管理纳入天钢MES系统的探讨,体现物流当中仓储管理是对产品实物信息进行跟踪和控制的重要手段。
目前,从各种行业来看,国内很多企业在进行ERP系统为标志的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往往忽视了与过程控制层直接相连的成熟的MES系统的支撑,使得ERP系统不能及时地掌握到工厂发生的实际情况,成为空中楼阁。这也是许多企业信息化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国外一些先进的制造型企业信息化结构日趋统一在EPR/MES/PCS的架构下,MES在企业信息化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核心关键作用,即是中间层的作用见图:(钢铁企业MES的软件功能架构)
从上图看,钢铁企业MES是从企业经营战略到具体实施之间的一道桥梁。
MES是美国管理界上世纪九十年代提出的关于制造业企业信息化的新概念,它通过计划监控、生产调度,实时传递生产过程数据,来对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复杂问题进行实时处理,在信息化中起到了核心关键作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MES的核心功能的话,就是:计划、调度+ 实时处理。[1]
3.2 江浩仓储MES服务于天钢中厚板生产下线入库和销售物流
3.2.1中厚钢板成品在中厚板车间的中间库下线。
3.2.2中厚板从中间库移交至厂内成品库(即:轧钢成品库):
厂内质检部门对表面判定合格后,中厚板由中间库移交至中厚板车间的轧钢成品库。
3.2.3轧钢成品库将中厚板移交厂外成品库(即:江浩道北库):
由于轧钢成品库库容量限制必须将库内中厚板分批倒运至厂外成品库。
车间成品库人员通过MES对需要出库的中厚板打印中厚板装车清单并进行出库操作。
规定装车原则:按照合同材装车;余材按照同钢种同规格装车。
3.2.4中厚板入库厂外成品库以及检查和库管工作:
1)入库管理:中厚板重车到达厂外成品库后,营销部的厂外库管理人员进行入库操作;按照转库清单核对实物验收、检查;各项检查要完整、并按规范记录、合格后检查人员签字。将中厚板卸入到厂外成品库垛位中。堆放原则:有合同的按照合约堆放;余材按照同钢种同规格堆放;
次日上午9:00前将上一日21:30前检查记录合格入库的中厚板货位号等信息输入MES系统。最后将检查原始记录进行保存,保存时间两年以上。
2)盘库管理:按天纲要求,厂外成品库通过MES系统每天上午与天钢营销部对账,即厂外成品库管理员每日上午9点前提交炼轧厂轧钢成品库上一日21:30前运往厂外产品库的厂外库期末库存材料垛位信息清单;经营销部确认后,再开下一轮提货单。每天盘库即不用月末盘库。但是每年中厚板车间有几次停产检修时该库在现场用人工盘库,不能使用MES系统自动盘点。
3)出库管理(货物销售):按运输合同装载货物;现场根据提货客户现场调度提供的情况检查车牌照号、司机姓名是否与提货(发货)凭证一致,检查车辆装载货物名称、数量、规格型号等基本信息是否与发货单据一致,车辆载货不超高、不超重、不超宽(对超限车辆应检查是否有交管部门的批准证明),检查装载货物是否捆绑牢固;各项检查项目检查完毕要认真填写检查记录,记录含检查日期、检查人员签字等;最后司机持检查登记(含出门证)出库。
这一流程完后该库库管人员将出库货物(中厚板)在MES系统销账。
4.使用MES系统的优势和疑问
MES系统成功使用后厂外成品库(江浩道北库)减少了计划和统计员。其优点:统计方便、降低人工成本和提高物流速度、指导销售、财务管理以及客户满意度方面都比没有应用MES系统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但是该库还认为:当前使用MES对仓库发货也存在疑问:①由于系统设计和部分钢板判定延迟导致在同一个货位摘片操作装车耽误时间问题,客户意见特大和库内现场操作员工劳动强度增大。②一个提单只能开600片,③由于权限问题,在仓库的终端无法显示上游信息。
5.结语
江浩物流公司作为第三方物流提供仓储用地作为天钢厂外成品库进行中厚钢板收、发、存业务所应用的MES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动态操作掌控现场信息,实现精确库位管理、提供灵活的配货功能、提高库管效率和货物发运效率以及为天钢和库内信息资源共享,减轻了该库室内员工手工操作的劳动强度,节省人员和方便销售、便于财务管理等优点已经是众所周知的。
对于该库使用MES反映出的在同一个货位摘片等问题,本人提出三点建议供今后共同研究探讨:
①在系统许可下,一次性提单建议从系统原设计最多600片提高到600~1500片之间;
篇9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叉车作为装备制造业中的一部分,近十年的发展非常迅速。而作为叉车行业的领头羊,杭叉集团大力推进两化融合,不仅是应对国际竞争的重要措施,更是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调整振兴的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更强更精
杭叉集团前身杭州叉车总厂是原国家生产叉车的重点企业,2000年通过改制成为股份制企业。下属一家合资公司、44家控股子公司和2家参股子公司。是中国叉车行业的排头兵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培育企业,目前已跻身世界物料搬运设备制造企业前11强。公司主导产品为叉车及其他物料搬运设备,已形成1-45吨内燃叉车、1-8吨蓄电池叉车、牵引车、仓储物流设备等全系列。2012年集团总营业收入92亿元。
一直以来,杭叉集团母公司实施“两头强、中间精”的发展模式。当前,随着国际国内市场形势的变化,夯实企业基础需要的是创新和再发展。
结合两化融合示范企业的要求,杭叉集团的两化融合工作将按照推进总部型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综合集成。推进研发设计与生产制造环节信息系统集成,实现产品设计、工艺和制造过程的数字化控制和并行处理;推进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加强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生产制造执行系统(MES)和底层设备系统的纵向贯通,构建管理控制一体化的信息系统;推进企业产供销环节信息系统的集成,探索企业营收统一核算并在总部属地汇总缴纳所得税的路径和方法执行。
具体包括推进企业建设产业链协同体系。发展订单驱动的制造模式,促进产业链企业间生产计划、物流仓储、加工配送、财务结算、技术及研发等业务系统的联网、集成与协同,降低平均库存水平,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整体竞争力。 推进企业私有云和大数据应用。建设企业私有云,推进数据资源在总部集聚;在支持生产经营中应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产品营销及服务等环节的智能决策水平和经营效率。
融合推进术
当前杭叉集团在智能化装备开发、生产装备智能化(机器换人)以及生产经营管理中都大力推进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积极效果。
在生产经营管理信息化领域,杭叉集团在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深入应用信息化进行管理,形成了从销售到设计、生产、发货、财务的信息化平台。销售环节采用了电子商务系统,渠道商和客户可以通过互联网下单,并跟踪到订单的各个执行阶段。设计环节应用了PDM系统和solidworks三维软件平台,实现协同设计。生产环节依托ERP系统,规范和再造了内部核心业务的各个流程,获取核心业务各个环节的信息,并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管控。
据了解,杭叉集团信息平台的特点在于采用了定置开发的方式,从企业的实际出发,结合先进的管理经验,整合杭叉的信息系统,将单子商务系统、PDM系统、ERP系统架构在同一平台上,使各个系统间的数据能实时共享,业务能实时流转。同时平台的数据和财务系统间的深入集成能够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一致。
生产装备智能化领域则针对劳动密度大、技术性强的工位采取了智能化的设备,例如焊接工位和整机检测工位。杭叉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原先焊接工位的劳动强度大,焊接时产生的废气和强光对工人的身体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该岗位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岗位人员难以稳定。针对这一情况,集团引进了焊接机器人技术,机器人能根据不同的零部件编制不同的焊接路线,编制完成后只要选择焊接路线就能自动对零部件进行自动焊接。
而在整机检测工位要求检测的值必须要准确、仔细。对此,杭叉集团采用了汽车生产线中的自动检测线,通过预先对各个叉车参数设定标准值,再由传感器收集检测的数据与标准值进行比较,自动判断合格或不合格。这样一来,一方面取消了专门的检验人员,使整机检测在调试过程中自动完成;另一方面,边调边测的检测模式能够避免重复的调整和测试,因而大大提高了调试人员的工作效率。
篇10
关键词:管理会计;问题;制造企业
一、管理会计应用于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意义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企业深受复杂多变环境的考验,在生产经营以及管理的过程中也面临着更多的问题,而管理会计则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管理提供一定的依据,从企业的战略及预算、绩效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决策分析等各个维度,为其创造出切实的高价值,让股东的利益真正地实现最大化。基于此,企业不得不重视管理会计在其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在制造业企业中,管理会计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具体体现于下列两点:其一,可为制造业企业的生产与经营活动提供较为合理的决策。在制造业企业中,它的决策包含了这几种,即生产决策以及成本决策、定价决策,管理会计能针对制造业企业的财务状况展开具体的分析,并发现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而为制造型企业的实际生产活动与成本控制、定价等,提供有力的依据;其二,对于制造型企业所产生的经营偏差,管理会计可帮助其提前作出预防及控制。管理会计可基于目标成本管理体系的建构,来为制造型企业生产资源的消耗以及生产材料的控制等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进而促成其成本控制目标的达成。[1]由此可知,有必要将管理会计应用到制造型企业的运营与管理中,以提高制造型企业的整体运营效率及质量。
二、管理会计应用于制造型企业运营管理的问题
(一)企业信息管理系统中未真正融入管理会计内容
在实际的工作中,制造型企业总体上还是将财务会计视为主要的管理工具,系统也并未设置各项业务流程的切入点,部门之间并未构成联动性,整体显得过于分散,特别是并未形成一个现代化的信息系统,以做支撑。基于上述原因,致使管理会计中所需的精准、具体的信息资源未能提供到位,导致各个部门之间不能够形成有效的沟通,给事前和事中控制带来极大的阻碍,致使管理会计并未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二)企业认识度偏低,无专人或专门的部门负责
虽然当前许多企业均已认可了管理会计在其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多数只是流于初级形式和初浅的层面,只达到对相关的理论与方法的简易化应用,不能将管理会计的实际作用发挥出来,也不知道具体的实施方法,仍然交给会计部门来负责,过分关注算账环节,并未注重管理环节,致使事前预测与事中控制这两项能力明显不足,继而使管理会计备受制约,难以发展。
(三)会计人员的个人能力不足,不能够开展实质性的工作
管理会计人员的缺口较大,使企业不能将管理会计工作执行到位。管理会计本身是一个具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应具备多方面的超强能力,即整体运用产、销、买、财务管理等多个方面的强大能力,另外,要能知晓一些计算机技术知识,结合理论和实践,并不是对企业的单纯计算行为。由于深受传统意义上的会计理论的影响,绝大部分制造型企业的管理者往往对管理会计有所误解,以为这只是一种简易的核算工作,由此造成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管理会计未能够将自身的管理理念及方法有效地运用起来。
三、制造企业中对管理会计进行有效应用的建议
(一)推动企业组织架构调整
推动企业组织架构的调整,明确管理会计工作在企业中所承担的职责。伴随着信息化的飞速提高,现代企业的管理组织架构正从以往的金字塔组织结构逐渐转化为扁平化组织结构。在此趋势的影响下,管理会计在制造业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所以,应将管理会计在企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突显出来。具体来讲,可对企业的财务组织结构稍加调整,让管理会计和财务会计真正地分离开来,确保管理会计在财务组织架构中始终占据较高地位,如把管理会计的主体组织架构建于人事组织架构之上,按照业务形态来完成分组,使得整个组织架构更加扁平化。
(二)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
第,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本来的成本计算方法是较为落后的,一些额外费用,比如物流费、采购费、个费、定制费等,计算难度比较大。有鉴于此,企业要构建一套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促使成本达成信息化,并使成本达到更先进的精细化管理水平。第二,企业可借助于云计算技术和互联网,来构建成熟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让制造业企业现存的种种单独管理会计信息模块能够切实地整合起来,并在具体的经营及管理业务中,全面贯彻管理会计的内容。第三,企业应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整合管理会计工具与方法,对所搜集而来的数据作出合理的分析与处理,将数据价值有效地挖掘出来,为有关决策提供可靠的参考。
(三)加强管理会计型人才的培养
以制造型企业自身角度出发,其若想实现管理会计在其经营和管理中的应用,首先要引进高素质的专业管理会计人才,对此,内部培养是一个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笔者认为,制造型企业为此需定期地组织内部员工开展专业知识的培训,持续强化员工团队及个人的专业素质,并且鼓励他们与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才多多展开学习交流活动,与企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结合,建构起适应自身发展的、科学的管理会计模式。与此同时,制造型企业还需时刻提醒自己的员工,强化其在成本控制方面的管理观念,加深成本控制管理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的影响。
(四)促进业财融合,加强成本管控
1.从采购开始切入,建立定价模型
根据行业特点来进行,特别是制造型企业,本身就具有材料占比最大的特点,影响最远。因而,对于制造型企业来说,其成本控制的起点应当从采购原料方向切入。原料成本的控制能够直接地影响企业生产成本控制的最终效果。从单价方面看,则应根据最终的售价,倒算出材料的最高可接受价格,以作为定价依据。另外,需利用先进的管理会计理念来测算单次最佳采购量以及再次订货点,为成本控制的成功迈出关键一步。
2.探讨企业成本归属,分析成本动因
笔者认为,较为精准地划分变动成本及固定成本,能有助于明确地划分出企业的产品盈利能力与责任;在将公司成本动因找出后,企业需要开始下定决策,此时,我们可运用变动成本法来择优选择。在此处,变动成本法具体所指的是:企业基于成本性态分析的基本前提,仅将其在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用变动生产成本视为产品成本中的若干构成内容之一,并且,将非生产成本以及固定生产成本这两项成本,视作管理运营中的期间成本,直接用当期收益来执行补偿的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此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企业经营决策和科学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评价和考核等多项内容的有效制定提供可靠的信息。
3.进行本量利的分析,建立销售定价模型
本量利分析对于制造业企业而言,是一个较实用的决策工具,它包含在管理会计中。其在划分以及理解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的基础上,可帮助企业管理者分析营销决策等因素对企业息税前利润的影响。首先,应锁定盈亏平衡点,使得总收入能够同总成本销量相等,利用公式计算出保本而要达到的最低销量。从边际贡献等于固定成本这个角度出发,可将因为保本条件而必须有的销售金额计算出来。要将盈亏平衡销量及销售收入计算出来,可以建立模型,计算目标收益所需要达到的销量。可以利用EXCEL图表建成动态模型,随时根据企业的要求测算出目标数量和金额。
4.加强营运资本管理
运用管理会计方法计算各融资方式成本;资金是公司的血脉,是公司可以存续的必要条件。因此,加强营运资本管理,降低融资成本对公司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营运资本管理是指企业获取和使用流动资产的过程。营运资本的有效性会要求管理者必须满足该条件,即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得基于流动资产的投入和产出的平衡、流动资产的配比获取来确立决策。
5.加强成本管控
管理会计成本核算系统若将作业成本法视为指导,则可促使成本信息的可靠性与相关性大幅提升。在“作业消耗资源而产出消耗作业”的基础原则下,依据资源动因来为各项作业内容追溯,分配它们的资源费用,可将作业成本计算出来,随后可按照作业动因的基本情况,将其追溯以及分配至每一个成本对象中,最后实现成本计算。成本管理务必要能够从成本核算系统转化为成本控制,以企业竞争优势的有效提高为最终目标。可使用管理会计工具价值链来展开分析,“企业内部价值链”所指的是,企业内部能够为客户创造出价值的主要的和相关的活动,上述的价值活动可划分成两种,即基本活动、辅助活动,经过分析来判断制造业企业的内部现有的各项作业究竟有无价值,找到使价值增加、或使成本降低的机会,进而识别与明确企业的最关键的成功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在现代制造业企业中可发挥比较大的作用,企业的管理者需对管理会计有足够高的重视度,并正视其对制造业企业的实际影响,加强管理会计在制造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的应用,形成成熟的管理控制体系,同时,要持续地引入精尖人才,做好本量利的分析并构建销售定价模型,与此同时,还要加强营运资本管理和成本管控等,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飞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骆晓霞.管理会计在制造业管理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分析[J].时代经贸,2019(14).
[2]刘瑛.管理会计在各行业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建议——以制造业为例[J].中国商论,2019(5).
[3]杨晶.管理会计在制造业管理中的运用与实践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
[4]郭晓红.管理会计在制造业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建议[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2).
- 上一篇:医共体情况汇报
- 下一篇:疾病预防控制应急预案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制造业的未来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