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雪范文

时间:2023-04-06 03:3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四月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四月,本应该鲜花盛开,春意盎然,所有生物都以一种新生的姿态迎接着新的一年到来,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日之季在于晨,可是这个春天,这个清晨,无情的上帝和我们开着怎样的玩笑?几乎在瞬间,多少房屋瞬间坍塌,多少生命瞬间消失,行走在这个充满劫数的地球上,试问,我们何时才是安全的?

非典的恐慌似乎才刚刚过去,我们似乎才刚刚进入平静的生活,h7n9又迈着强健的步伐以一种侵略者的姿态重新杀入我们刚刚平静的生活,刚刚不再担心苏丹红,又开始恐慌地沟油,汶川的伤害似乎还未抚平,雅安的悲痛又在猝不及防中悄然而来,我想问,这个世界到底怎么了?

多少人为了挽救灾区群众不分昼夜的忙忙碌碌,多少人为了更多的生命得以存活又付出了自己生命,那些伤痛接二连三的向我袭来,手捧着报纸,那一刻我的思维不再清醒,灾区,我能为你做些什么?才能够稍稍平息我一颗异动的心?总以为自己是理智的,总以为自己已经在这个尔虞我诈的社会上修炼成佛,可以金刚护体,百毒不侵,可是面对着这残酷的现实,我依然不能无动于衷,毕竟,我还是一个人,一个有良心的中国人。

泪水已然滑落,跌落在冰冷的地板上,四月的风无情的拷问着这个地球上的每一个人,未来,我们到底该如何生存,网络上,各种对地震专家的调侃一条条新鲜出炉,我不知道地震到底能不能预告,我不知道地震到底有没有前兆,但是我知道,地震局不是万能的,是啊,不震就不震,震了就震了,到底震多大,震后告诉你,荒谬吗?可笑吗?我没有资格指责任何人,可是,请问这些专家,能否把工作稍稍做的细致些,不要把精力都用在升官发财上,不要把思想都用着争权夺利上,你们稍稍认真一些,世界上将减少多少灾难,那个时候,我们将骄傲的说:谁说地震不可预言?

刚刚脱掉臃肿的棉衣,渴望着将我万般妩媚在五彩的春日里尽情演绎,我甚至刚刚准备好,还没有来得及体会到春天里的温暖,四月,下起倾城雪,网友在微信里给我发来雪地上的图片,我甚至幼稚的遗憾我怎么不在那个地区,不能够拍到如此壮观的雪景,网友稍后发来的语音信息瞬间将我雀跃的心情浇灭:姐,这么大的雪,我们地里的小麦怎么办呢?那一刻,我羞愧的无地自容。

近年的天气反复无常,二月间艳阳高照,热浪袭人,街道上处处可见丝袜短裙,大家直呼古城西安直接从冬季进入夏季了,可是刚刚穿了几天的夏装,多变无常的天气又从春天瞬间进入冬季,飘起了雪花,本来四季轮回,春夏分明的季节变得颠倒混乱,让人无从应对,或许早上是寒冷的冬季,中午就是火热难熬的夏季,我们要不要在这场大雪中反思,面对自然灾害,我们的出路在哪里?

篇2

春天在人们的心中是五彩的,但是今天却是银色的。

早上我突然被“滴滴答答”的声音惊醒,我从床上爬起来:“哇,好白呀,咦?不对,时光倒流了么?现在明明是春天,怎么会下雪?”我掐了自己的手一下,啊!好疼呀,看来是真的,四月下雪了。

我迫不及待地跑到楼上的平台上,只见雪花在空中飞舞,一片紧挨着一片,密密麻麻地从天空中飘落下来,小的像饭粒,大的像毛豆。雪越下越大,过了一段时间,就下起了鹅毛大雪,更大更密的雪花随风飞舞着,像一个个顽皮的小朋友在天空中跳舞。

走出楼门,我看到地上覆盖着厚厚的雪,好像铺着无边无际的地毯,就好像天空送给大地的礼物。脚下突然传来“咯吱,咯吱”的声音,我知道这是我走在雪上发出的声音。雪地上留下了一串小脚印,那串小脚印多么像我给“地毯”绣上的小图案啊!

慢慢地,整个世界变白了。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光秃秃的树枝上,高高低低的屋顶上,都铺上了一床厚厚的白白的绒被子似的,真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我猜想着:地球妈妈一定是给自己换上了洁白的新衣裳,用雪花装点一下,迎接贵客的到来。

到了学校,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兴奋,我们都盼着快一点下课。叮铃铃……下课的铃声终于敲响了。同学们个个像离弦的箭一样,“嗖”地一声冲到了操场上,尽情地欣赏着美丽的雪景。雪花是那样的洁白无瑕,看着翩翩飞舞的雪花,我完全陶醉了,仿佛自己也变成了一片雪花在空中飞舞。忽然有人喊我,我才知道我是我,不是雪花。雪越下越大,不一会儿,房子白了,树木白了,真是应了那首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不禁感叹到。

我跑在学校的小院里,雪花直向我扑来,头发上,衣服上,到处都是雪。雪花像淘气的精灵一样,时不时跑进我的嘴里,凉飕飕的。我从车上弄来一团雪以为是沉甸甸的,可一拿起来,好轻啊,雪团摔在地上,像冰块似的。哇!小雪花越下越密,就像那无数片洁白的花瓣飘落在大地。雪越下越大,小雪花在空中你拉我扯,你拥抱我,我拥紧你,多亲密呀!大雪温柔地抚摸着大地,洒过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给大地镀上白银。这迷人的雪花,像白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又像七仙女洒下的花瓣,漫天飞舞。这鹅毛般的大雪,温暖了每个人的冬天,温暖每个人的心灵,使这个美好的世界变得更加快乐。

篇3

    对于月球的基本知识的讲解比较简单,学生也能接受,我采用的教学方式与前面讲解“最近的恒星—太阳”方式一样。开始用一首优美的乐曲《明月几时有》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沟起学生对美好月球的向往,然后请同学说说以前听说过哪些有关月亮的美丽故事或传说。学生说出了嫦娥奔月等故事。我设问:月球上真的有这么美好吗?引发学生思考。请同学们看书,或讨论,看看月球是不是真的如传说中的那么美好。学生积极看书,寻找答案。

    我设问:月球上面和地球上面有哪些不的地方?

    这个问题提出后,引起强烈反应:

    生:月球上没有空气。

    生:月球上没有水。

    生:月球上没有植物,没有动物。

    生:月球上温差大,不适合生物生存。

    生:月球表面有环行山,是流星撞击的。

    等等;

    学生能把月球的一些基本特征说出来了,为了巩固,我放映了一段宇航员等月的情景,让学生真实感受了月球表面的情景----一个寂静荒芜的世界。

    根据月球基本特征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

    1、 月球上会看到流星么?

    2、 月球上能放风筝么?

    3、 宇航员为什么一跳那么高?

    4、 为什么月球上没有生物?

    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争先恐后回答。在次基础上,进一步介绍月球的体积和质量,用图片直观展示月球和地球体积、质量的关系。

    把月球的运动和地球的运动对比进行讲解:

绕转中心

绕转方向

绕转周期

地球

自转

公转

月球

自转

/

公转

篇4

一、激发兴趣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源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充分说明,音乐的熏陶对于人的良好性格的形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上音乐欣赏课《大自然的声音》时,我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大大提高了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学习《辽阔的草原――走进内蒙》时,我先表演了一段蒙古舞蹈直接把学生带到音乐表现的场景之中,并请学生用语言描述对草原的印象,在不知不觉中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知识储备。接下来又用多媒体呈现了四组蒙族民俗风情的画面,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未成曲调先有情"使学生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了欣赏过程中。

二、全面感知

音乐感知是一种多种感知渠道协同作用的感知活动,开放的感知渠道越多,对音乐对象的把握就越全面、越精确、越深刻。

在教歌曲《保卫黄河》时,我首先请同学们熟悉歌词,说说这首歌表达了怎样的主题?学生经过思考认识到歌曲表现的是抗日军民英勇顽强的斗争精神和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接着,我又安排学生分段试听歌曲,要求听清楚各段的声音和演唱形式有何不同?起到了怎样的效果?学生大都能发现各段的演唱形式和音调的区别,只是说不出如此设计的艺术效果,我趁势点拨,学生恍然大悟,顿时对乐曲的艺术思想有了更深的领悟,很快找到了感觉,完美地表达出了歌曲的情绪和气势。

在上《二泉映月》一课时,我精心挑选了与乐曲相吻合的歌曲《二泉吟》在课初播放,哀怨低婉的歌声与凄凉沧桑的画面,一下子把学生带到阿炳生活的时代。教师在音乐伴奏下,以其生动而富于情感的语言音调,从容地吟诵着导言,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此时,学生聆听凄美的音乐,看着感人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他们完全沉浸在审美的情境之中。来自情感、视觉、动觉、想象的众多感知要素,从各种渠道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唤起了他们的感情共鸣,收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三、交流提高

通过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交流、模仿和表现,使学生学会用音乐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获得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如在教"切分节奏"这一难点时,我让学生根据节奏的长短关系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解决,结果使我意想不到的是,学生讨论热烈,效果显著。他们有的口读节奏,手击节拍,有的象手鼓似的,拍击桌面,有的同学想起新疆动手腕、动脖子的舞蹈,掌握的非常好。

四、自由创编

在新型的课堂模式下,合作探究被引入课堂教学,我在教学中多给学生创设机会,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演唱及表演能力,发展学生表演潜能及创造性潜能,使学生能用音乐的形式表达个人的情感,享受到美的愉悦,感受到情感的陶冶。

例如,在上《浪漫月光曲》这一课时.我让学生分小组对"李白邀月图"这幅中国画展开想象,然后将想到的结果用各自的方式表达出来。结果让我惊讶:有的小组唱起《思乡曲》,非常感人;有的小组表演《八月十五月儿明》;还有小组进行短剧表演。整个课堂每位都学到了丰富多彩的知识又锻炼了勇于创新的能力。

篇5

关键词:中学音乐教育;流行音乐;引入音乐;引入建议

一、中学音乐中教学中适当引入流行音乐的积极意义

1.适当引入流行音乐,能够培养学生音乐创造力和音乐表现力

中学教育面对的是13―16岁之间的青少年,这个年龄段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几年,也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初步形成的时间。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则应当注重学生对音乐学习兴趣的培养,引导他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流行音乐相对于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来说,本身就具有丰富的艺术创造性。特别是它独具一格的演唱形式,充分运用了很多高科技手段,无论是舞台布景,还是音响合成,还是演唱场所、演出气氛,都打破了以往的演出形式,呈现出一种个性和活力。相对比我们的课堂教学来说,这正是所欠缺的地方,流行音乐也因此收到了大多数中学生的欢迎,而通过对于流行音乐的欣赏,对于学生音乐表现和音乐创造素质的培养,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

2.适当引入流行音乐,能够扩展学生的欣赏视野

一些优秀的流行音乐,大多具有充分的美学特征,是我们音乐欣赏中不可缺少的素材。首先流行音乐有一种针对性,多数流行音乐都是针对年轻人来创作的,不同的年轻人在欣赏它们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或者觉得他朗朗上口、或者觉得他们旋律优美等等,让每一个听众都觉得这首歌仿佛就是为自己写的,都一种针对性的认同感,正是这种认同感,丰富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流行音乐有一种真实美,让年轻人听到了之后,有一种亲切感。如张含韵的《酸酸甜甜就是我》中唱到的:“耳朵里塞着小喇叭躲在被窝里看漫画,虽然我还在象牙塔,我多么想一夜长大。”这不正是每个中学生现实生活的描绘和期待着自己快快长大的真实写照吗?再次是流行音乐有一种时代美,流行音乐的创作和演出时间都非常快,特别是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一个热点事件,几天后就会在网上找到针对该事件创作的歌曲。这种鲜明的时代特征,符合了中学生对于实效性、潮流性的追求,呈现出以往的音乐音乐形式所不具备的艺术价值,对于学生欣赏事业的丰富,有着积极的意义。

3.适当引入流行音乐,有利于曾强音乐课堂的吸引力,改善师生关系

在传统的音乐教学中,由于过去传统上对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分要求,导致了初中音乐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上的单一性,这种单一使音乐这一最具情感魅力的课程特征,得不到充分地发挥,从而出现了学生喜欢音乐,但是不喜欢音乐课的怪现象。通过流行音乐的引入,能够让我们的音乐教育更好地与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契合,让音乐课堂重新发挥出对学生的吸引力,教师也不再是音乐资源的垄断者和规定者,而是成为了学生音乐资源利用的指导者、学生音乐生活的指导者。通过流行音乐的引入,在教师的认真筛选和指导下,让学生去欣赏和学习他们所喜欢的音乐,学生自然就会重新回到音乐课堂的怀抱,音乐教师也会重新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中学音乐教育中引入流行音乐的几点建议

1.明确引入流行音乐的目标

首先是情感和态度,要让学生通过流行音乐的学习,体会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对于音乐、学习和生活,有一个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其次是过程和方法。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上,都有较高的难度,体验教学法、对话式教学法等新型的教学方法,开展起来都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流行音乐就相对简单一些。举例说来,流行音乐的乐理方面,就可以给学生以很大的探索和创新的实践;最后是知识和技能,最直接的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歌曲的含义,能够演唱歌曲。发展的目标,是在直接目标的基础上,能够让学生对歌曲进行适当的改编和创造。可持续性的目标,则是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了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并且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对于引入目标的明确,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引入流行音乐,通过这种引入,让学生获得怎样的益处和发展,对于后续的工作来说,是一个保证性的基础。

2.认证做好作品的筛选工作

首先,对于艺术性和思想性较高的作品,要大开绿灯;对于内容粗俗,甚至不健康的作品,要予以坚决地抵制。这种评价的标准,是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思想水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青少年有着青春的懵懂、有着对爱情的向往、有着对理想的不懈追求。教师就要对众多的流行歌曲,予以辩证的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尽可能多地发挥他们的正面教育功能。对于那些内容粗俗、带有消极和颓废性质的歌曲,要予以坚决地抵制。

其次,要注重所选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性。流行音乐有着其自身的艺术特点,在筛选时,不能严格按照古典音乐或者民族音乐的标准来要求,在选择时要尽可能照顾到作品的音乐性和风格性,流行音乐节奏强烈、清晰、单纯而富有变化,伴奏多以电子乐器为主,配器灵活,演出方式多样,所以我们可以从旋律、音响、色彩、和声等多方面来衡量所要挑选的作品的音乐性,同时更应展现流行音乐风格多样的特点,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

3.探寻不同的引入方式

除了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明确,教师方法,也就是引入的形式,也是至关重要的,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作品的全面接受。

第一种是从作品创作的背景引入。每一首优秀的艺术作品都有其自身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流行音乐也是如此。例如为了展现我们中国人民举办奥运的热情,有了《北京欢迎你》的问世;为了号召全中国人民一起抗击地震,同舟共济,有了《生死不离》的诞生等,从作品创作的北京首都入手,不但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背景和创作初衷本身,对于学生来说,也是一个教育和扩展的过程。

第二种是从不同音乐体裁的交融点引入。很多流行音乐都吸收了民族民间音乐和戏曲音乐,使音乐具有了全新的艺术魅力。例如腾格尔的作品、斯琴格日乐的作品等,这些歌曲既有流行韵味,又有民族风情,从这一角度进行引入,不仅能够拉近青少年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的距离,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习惯,去探究音乐的内涵和相关文化联系的本质。

第三种是从各种音乐活动中引入。我们可以选择适合学生聆听的流行音乐,在课间和课外活动进行播放,不但放松了学生紧张的情绪,也培养了学生聆听和欣赏音乐的习惯。同时,在各类音乐活动中大力引入流行音乐,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和途径。如流行音乐擂台赛、艺术节中流行音乐大比拼环节等,不但适当地引入了流行音乐,还锻炼了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和心理素质,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

综上所述,流行音乐作为音乐大家庭中的一员,长期以来,我们似乎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这种音乐资源的重要性,除了我们音乐教育观念上的差别之外,流行音乐自身的因素也有很多,也是和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文化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流行音乐进课堂的重要意义,明确教学目标,做好作品的筛选工作,采用不同的引入方式,对流行音乐进行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使之成为我们中学音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关键词】音乐美学;音乐形式;音乐内容

音乐美学是对音乐中美的研究,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也正是音乐美学研究的热点,其具备高度的抽象性和哲学性,展现了非凡的魅力,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成为一门特殊而优雅的学科。

一、音乐艺术的形式

(一)音乐形式组成的基本要素

音乐形式组成的基本要素主要有表情和因素。表情是表现音乐形式的主导性因素,主要是指通过音响感受和表达与人情感活动相对应的运动形式,包括利用音响的强弱、高低以及连续的表达形式从而赋予音乐艺术多样性的情感表达。从音乐美学角度考虑音乐形式的基本组成的表情可充分展现情感的灵活和自由,彰显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体现的情感。音色的运用更是赋予了音乐形式的多样性和体现了音乐的色彩美感,历代作曲家进行音乐创作时都会考虑如何配合多种乐器的音色将其以最佳的形式予以表达,而不同的音色组合可展现出不同的音色魅力甚至开拓出多种音乐艺术形式,例如印象派的作曲家——德彪西,便是以和声色彩的创作闻名。

(二)音乐形式各种组织手段

将音乐形式的各种要素合理运用多种组织手段加以有序的组合可充分展现音乐意识的魅力,如同零碎的机械零件经过有效的组合可构成多种功能的机械设施。音乐各种组织手段正是依托于音乐的基本要素通过例如旋律、和声、曲式包括古典艺术手段和现代作曲技巧将基本要素综合融汇构成独特的音乐形式的整体,可以说每一种组织手段都会展现出不同的音乐美感例如和声可充分展现节奏和韵律的美感体现音色的特征。

(三)要素和组织手段的媒介—形式美的法则

音乐意识形式美的法规是将基本要素和各种组织手段结合的媒介,人们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一定的审美观,而形式美的法则。例如自然和谐、节奏韵律以及多样平衡等均是对与音乐艺术形式的统一规则,也正是作曲家在欣赏和实践音乐意识的过程中所创造和体验美感的来源。音乐可以将其视为一种运动,不同于人们体力上消耗的运动,而是人们一种心理不断呈现的运动,在人们依靠听觉感知到音乐多种音色、音响的多样性和高低,展现出空间的移动进而产生心理的幻觉并逐渐形成音乐的感知。音乐形式的物理发生振动运动正是物质运动和展现音乐形式实践艺术性的现象,一种音乐声音的消失随之被另外一种音乐形式替代从而展现出音乐组织的过程,形成完整的音响感知到音乐的延续。

二、音乐艺术的内容

(一)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中音乐性的内容没有文字多余的叙述和形象的说明,观众通过音乐的直接感受便可以通过音乐本身的逻辑、音响、音色感受到音乐意识的内容,此种直观的感受所涵盖的音乐艺术的内容称之为音乐性的内容。例如,在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中,开篇中富有感情的音乐编入命运的敲门声,充分体现了音乐性的内容,不需要人们通过说明和主观想象便可以直接感受到音乐艺术的形态和作品想要表达的深层次内容。音乐性的内容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为基本情绪,二为风格体系,三为精神特征。基本情绪是群众在作品的直接刺激下激发感官器官情感深刻感受到音乐的内容,形成与音乐相呼应的情绪,音乐作品也直接传递着情绪和内容;风格体系的主要组成要素是运用自身结构特征的综合,也正是展现音乐形式的内在将其在美学范畴上予以区别,人们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依据自身的感官,按照专业性的因素将其划分为古典、浪漫、现代等派系;而精神特征是赋予音乐意识类型内涵的最终要素,体现着音乐作品更高层次和更丰富的内容,包括作曲家所处的社会背景、内心情感以及人生阅历等。

(二)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

音乐中非音乐性的内容是指需要通过文字、语言或者其他图像可展现说明的音乐内容,此种非音乐性的内容需要观众通过主观可视的内容体验音乐艺术的形式和其内涵。音乐非音乐的内容一般概括出了作品想要表达的内容和情节,可充分展现出作品的多种形式和变化。例如,在我国著名的民族交响曲《梁山伯和祝英台》中,小提琴协奏曲会为乐曲章节配有标题便于让观众感受作品的含义,整篇将其划分为“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三个内容,充分赋予了作品浪漫主义色彩,展现了对当时旧社会俗礼的控诉以及恋人美好的心愿。音乐非音乐性的内容一般是由于音乐本身的音响无法让听众直接感受到作用的内容,需要听众通过一系列的联想才能获取的。因此其带有浓重的主观色彩,通过音乐感受联想到多种画面和内容,并通过多种画面和内容完善整个作品的情节和过程。许多作曲家均会利用多种暗示和象征表达自身的感情,抒发作品的情感,以恰当的文字和语言象征特定的事物和情感。特别是在19世纪以浪漫派为主的欧洲音乐便广泛运用了语言文字的形式渲染了多种感情和作品氛围。

结束语

音乐美学不仅仅具备艺术的美感和哲学特性,而且音乐美学在音乐艺术形式和内容的思考研究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对于更好发现音乐艺术规律,欣赏音乐艺术魅力具备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帆,石敦岗.音乐美学角度下的音乐艺术形式探讨[J].芒种.2013(12):21-23.

[2]占羚,陈思遥,蒋凌羽.基于美学视域下关于音乐内容与形式及其关系的思考[J].黄河之声.2015(05):35-36.

篇7

关键词:审美教育 审美情趣 音乐鉴赏 互动教学

一、音乐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鼎足

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手段当中,音乐教学至堪重要。《慧人慧语》中说“吼一吼,精神抖;唱一唱,烦恼忘”。音乐赋予了生命更多的意义,让生活变得绚丽多彩,让世界变得充满阳光。音乐超越了时空,让无数人的心灵进行了沟通,它跨越了国界,让无数人的斗志昂扬,赶走了低落的情绪,增强了人们的自信,唤起了无数人的渴望。在音乐的影响之下,很多平凡的头脑,也产生过灵感的火花,有了非凡的成就。在音乐教学当中,通过高歌一曲,或者通过欣赏音乐,很多学生提高了音乐技能,在音乐中陶冶了心情,改善了心境,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加了音乐修养,对音乐的感知逐步增强,进而提升了审美能力,改善了心理素质,达到了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提升了教学效率。

二、鉴赏音乐,让学生懂得音乐与人生的关系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音乐古已有之,好的音乐让人涤荡心怀,让人心潮澎湃,那么音乐要素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它又如何提高人的素质和能力的?

1.音乐是倾诉。音乐是创造者的一种心境,优秀的音乐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能够促进人们对自身的了解,能够让人们得到无穷的力量,从而对自己进行审视、改善,从而认知自我、改变世界。

2.提高智力。音乐是灵魂的律动,是反映现实的最绮丽的艺术,是陶冶性情的宝器,是提升智慧的金玉之声,能提高一个人的综合素质。作为新一代的人,我们应该具有必要的音乐审美能力和必需的音乐文化水平,用音乐来美化自己的人生、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互动教学,让学生尽情地自我展示

传统课堂重规沓矩,学生昏昏沉沉,一课结束,有的学生如盲人执镜,聋者听海,不知所云。互动教学方式,除旧布新,以学生为主,师生关系融洽,使学生能尽情地自我展示,教师加入其中,巧妙引领,适当点拨,师生合作,其乐融融,无拘无束,氛围和谐。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够得到充分发挥,他们能够放开手脚,每一个人都能最大限度地把潜质挖掘出来,个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1.合作的价值。合作是产生智慧的源泉,这种互动教学,就是一种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教学当中的合作,合作的价值,不仅仅是掌握了学习的要领,还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提升了音乐素质,升华了道德素养。

2.尽情发挥。如教唱《金孔雀轻轻跳》之时,我把音乐课堂办成了一个五光十色的舞会,学生可以尽情歌唱。有舞蹈才华的学生还带头翩翩起舞,课堂气氛欢快喜悦,迭起。其中有几个学生大胆地对舞蹈动作进行了演绎,获得满堂喝彩。学生们沉浸其中,不仅仅学习了,还进行了艺术的享受,群情踊跃,成就感颇浓。

3.即兴创编。学习是为了创造,所谓才尽其用。一年级新教材中有《幸福拍手歌》的教学,我启发学生进行“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根据音乐配合动作,不仅仅是手、脚,也可以,头、肩、腰、胯全部动员,动作优美,表达了对真善美的向往,传递了愉悦、健康、快乐、幸福等信息。而且,时代感鲜明,娱乐感强烈,时代性的精神风貌得到了尽情地展现,魅力无穷,让观者回味无穷,击节赞赏。

篇8

关键词 必要性;原则;改革创新

1 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的必要性

首先,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时代进步的需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是实施兴国安邦战略的一项关,键性决策,而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要靠教育,小学教育是这种人才培养的奠基阶段,我们必须从小抓起,通过学校创新性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性的学习,切实培养年轻一代的创新精神和开发他们的创新潜能。

其次,提高小学生的创新阅读能力是适应素质教育、减轻学生负担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的规模和培养能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但是应试教育仍影响着民族文化素质,成为青少年个性发展和创造精神培养的障碍。

近几年来,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不断开发人的潜能,发展人的能力。因此,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而且,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需要。所以,在阅读中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开发学生在阅读方面的潜能,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保证。

2 在阅读中,实施创新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2,1科学原则。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在科学原则的基础上进行,从一开始就教育学生尊重科学,尊重事实。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时,最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教会学生在有了新的主义或想法之后学会自己去验证,宝库而去收集相关的资料、相关的信息,以及如何去排除无关因素的影响,最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去检验,坚持科学原则是创新教育的基石。

2,2开放原则。与封闭式教学相对,让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注重联系实际进行教学。传统教学往往把学生禁锢在书本中,注重学生接受式学习,认为学习书本知识才是最有用的。显然这受到了“应试教育”的影响,如果要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将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接触社会、接触自然,通过发展感性认识来触发其创新的灵感。所以在教学重要打破书本的局限,要结合实际,从现实中汲取营养,创造丰富的直观,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来活跃学生的思想,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其丰富的创新精神。

3 提高小学生创新阅读能力应当进行的改革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听、说、读、写的训练,虽各有要求和渠道,但是其根本便是阅读教学。因此,推进语文素质教育,首先必须落实好阅读的素质教育。

3,1改革阅读教学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渠道,教师在阅读教学重要创设开放的、多维互动的阅读教学环境,让学生在学习和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习创新性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通过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实践操作,掌握知识,领悟学法,形成能力,并迁移至课外去学习教材以外的知识,去探索独立阅读中发现的问题,去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2教师要走出“传授式”和“应试式”教学误区。创新潜能能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得以体现,首先取决与语文教师是否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观。我认为创新能力培养教育所需要的教学观是以“三个方向”为指针,以激励学生的语文学习积极性和主动行为教学的主要反面,以帮助学生具备语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教学的本质内涵,以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为教学的根本不目标。有了这样的教学观,在教学中才能处理好教师、学生和教材的关系,才能使师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和拓展。

篇9

1 提高审美素质,突出音乐教学的美育功能

在音乐教学的诸多功能中,它的美育功能是在学生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功能。因此,我在教学中,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重点突出了音乐教学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各种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手段,来培养学生们的综合审美素质。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学生作为审美主体,怎样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知识和审美情趣。教师如何按照音乐教育的自身规律,发挥音乐艺术以情动人,以美感人的特殊功能。这些问题都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山谷静悄悄》一课的合唱教学中,我潜心挖掘教材中描绘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内涵。为学生创设了能充分感受这首艺术歌曲表达意境的学习环境。当音乐声起,随之播放从电视片《动物世界》中剪辑下来的描绘大自然风光的录像片断:巍峨的群山、壮观的瀑布、静静的山谷、缓缓的小溪、山间的野花……使这首艺术歌曲的形象有静、有动,随着动感的不断加强,后力度由渐弱到最弱。在这音与像完美结合的教学氛围中,孩子们的情感为之所动。他们犹如身临其境,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感受着伟大祖国名山大河的美妙。加上教师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准确漂亮的指挥手势,流畅而富于表现的钢琴伴奏,都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感染。使他们准确地捕捉到了歌曲的艺术形象,并把自己听觉和视觉的感受,融汇到那有控制的、柔美和谐的音乐中。那起伏的歌声,不仅描绘出充满生机的美丽山谷形象,同时也表达了青少年对祖国大好山河无限赞美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了青少年的综合审美素质。

2 培养和形成良好的节奏感

节奏是组成音乐的核心元素之一,被称之为音乐的“骨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节奏感,即交给了学生把握音乐律动的钥匙。从指导学生熟悉基本节奏型入手,可采用以下方法练习:

2.1 采用划拍法使学生了解熟悉常见的基本节奏型。这是借鉴数学的一种理性训练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大体能按时值的组合较准确地击出各种节奏。

2.2 身体动作与节奏结合,培养学生内心的节奏感。借鉴瑞士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原理和节奏训练方法,引导学生使自身体动与音乐律动和谐吻合,有利于学生用整个身心体验音乐流动的“脉搏”。

2.3 引导学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节奏原型,学习节奏的组合。生活中有丰富的节奏原型,学生往往未加注意。引导学生将生活中的各种节奏与音乐节奏建立联系,用“活生生”的节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对音乐元素的体验和感受将深刻亲切得多。

2.4 按曲调的节奏朗读歌词。曲调节奏实质上就是生活节奏和语言节奏的浓缩提炼。按曲调节奏朗读歌词往往带来一种韵律感,使歌词的学唱变得容易,学生也可以从中体会品味掌握音乐元素带来的乐趣。

3 重视问题的设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通过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主动思索以获得问题的解决。教学实践证明,设疑是现代目标教学中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它发挥了以学生为主体的作用,能够培养学生思维、探索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创设一种紧张、活跃、和谐、生动、张弛有效的理想气氛。

如在处理歌曲时:“小乌鸦急急忙忙为妈妈捉虫子,心情是怎样的?乌鸦妈妈年纪大了,飞不动了,心情又是怎样的?怎样唱才能体现出它们的这种心情?”教师根据歌曲内容成功地创设了以上问题情境,引导质疑,学生恍然大悟,体会到可以运用速度的变化,表现出歌曲的情绪。

4 音乐课堂应重视音乐欣赏

我们知道,音乐教学的宗旨不是为了单纯地传授知识和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乐感。人们常说,同样是一首歌曲,为什么有的人唱出来有强有弱、声情并茂、给人以美的享受,有的人唱出来却枯燥无味甚至还跑调呢?这就是音乐感的具体表露。因此,音乐感觉的好与差就直接关系到对音乐作品的感受、理解,以至创造表现的能力。音乐教学的宗旨也就自然而然地要对学生进行感受能力的培养了,继而发展到对音乐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的培养,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这几乎是国外先进音乐教学的共识,即音乐教学贵在培养学生的乐感。

篇10

一、结果>过程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阅读教学的目的性不强,缺少针对性,更多注意的是阅读结果的正确性,而忽视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指导。我们总以为:阅读课就是看文章做题目,学生看懂了,题目做对了就达到了我们阅读教学的目的,这其实是对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一种误解。正如Dr May Lee所说的:It’s not reading.It’s testing.我们不是在教阅读而是在测试学生。导致学生在进行阅读时走过场,学生只注重阅读的结果而没有完全理解阅读的材料,不懂阅读方法的运用,没有阅读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我们的任务是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给阅读的方法,使学生形成一定的阅读策略,而做题目显然不能达到这些目的。长此以往,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下降,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二、活动>训练

在英语教学的初级阶段,往往侧重听说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对词汇的认读和拼读,导致学生在高年级接触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时,就产生了畏惧感,觉得束手无策。多种多样的听说游戏层出不穷,诸如,猜物、接力、传话等等,均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听说能力。但关于阅读方面的活动由于比较沉闷而难以开展,教师一般不选择这样的活动。

三、课本>拓展

大部分教师的阅读教学只局限于教材中的内容,学生的视野越来越窄,从而导致部分学生逐渐丧失学习英语的信心和兴趣。然而,在日常的英语教学中,有意识地尝试和充分拓展“故事”,帮助学生巩固教材,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会让学生从中获益。所谓“故事”,是指词、句、段围绕主题而有机地结合,使文章表达出一种信息。故事拓展使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再次得到印证,使重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成为可能,从此激发学生的“反馈”能力,扩大语言使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