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医疗方案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8: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互联网医疗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互联网医疗方案

篇1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出发,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宏伟目标,凸显了国家对维护国民健康的高度重视和坚定决心。记者从卫计委获悉,按照中央要求,国家卫生计生委正在研究编制

《“十三五”健康中国建设规划》,此规划将成为今后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件。随着“健康中国”战略落地,“十三五”期间围绕大健康、大卫生和大医学的医疗健康产业有望突破十万亿市场规模。医疗健康产业也将引领新一轮经济发展浪潮,医疗服务、健康保险、创新药、精准医疗及互联网医疗等细分领域将突飞猛进。

大数据在中国医疗行业的应用亟待推进

然而,随着“互联网+”思维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深入和渗透,医疗服务如何才能适应这个大数据时代,充分运用各种有用的数据,建立高效快捷的服务平台,是眼前最亟待推进的事情。

发达国家有很多医疗大数据的成功应用值得我们学习。例如,美国疾控中心公布了医疗数据,通过告诉病人多种不同的医疗方案,让他们可以自己选择性价比更高的治疗方案。此外,精准医疗与大数据的完美结合,让个性化的治疗应用实现了新的飞跃。像癌症的治疗,通过对基因组等大型数据集的分析,研究遗传变异,实现个性化医疗和调整药物剂量。麦卡锡曾做出估计,在某些案例里,通过减少处方药,减少了30%~70%的医疗成本。另外,早期发现肿瘤的治疗和手术费用,是后期发现的一半。

医疗“互联网+”呼唤创新

篇2

我国医疗服务痛点

《报告》总结出我国传统医疗服务模式的五大痛点,并探讨了互联网医疗在重塑医疗资源配置效率、完善国家分级诊疗体系、优化医保收支结构、医疗关系形态重构等方面所能起到的作用和发展的机遇。

痛点一:优质医疗资源过度集中。

医疗资源分布失衡的问题反映在医疗机构和医生资源两个层面(图1)。从医疗机构来看,我国优质医疗机构多集中在城市,尤其多集中于东部。根据中国2013年各地区医院等级情况统计显示,11.2%的三甲医院资源集中在四大直辖市(北京、天津、上海、重庆),而地方各省中多聚在省会城市;东部卫生机构总床位数超过全国总数的40%,西部卫生机构则仅为29%,东部较西部多出近4.2万家医疗机构。

从医生资源数量上来看,医生资源分布失衡。东西部城市的差距则更为明显,一些东部发达城市的医生资源可达到西部城市的3?4倍。另外,优质医生资源向三级医院过度集中。在我国被调查的医院中,三级医院中级以上职称医生人数占到总数的55.7%,而非三级医院中的中级以上职称医生比例仅为19.8%。

因此,重组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是未来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和核心诉求。随着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技术的相继成熟,互联网医疗在医疗资源重塑方面具备了条件和能力。借助互联网超越物理时空的特性,互联网医疗必将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和管理模式的深刻转变,在重构医疗新秩序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痛点二:分级诊疗推行效率低。

虽然新医改提出要逐步建立分级诊疗制度以完善体制,从而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现象。然而,新医改实行至今已有7年,分级诊疗制度的建设仍未见明显效果,“抽水机现象”愈演愈烈,“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最为突出的问题就反映在双向转诊的推广和实践上。在我国,双向转诊面临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导向性差、机构转诊制度缺失、管理割裂和区域卫生规划不合理等困难。

如何能够打破旧模式下所形成的行业壁垒、部门利益、行政区划和专业局限,对各类医疗资源进行重组优化,已成为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推进过程中最迫切的需求。我国目前已经开启了多个网上医院分级导诊模式、互联网医联体和借助互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平台的试点,以互联网医疗助推国家分级诊疗体制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

痛点三:以药养医积重难返。

目前,医院医疗服务费用低,但是药价虚高和过度使用医疗资源导致医保负担仍然较重,其中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总额的45%。从以药养医到医药分开,医疗服务费相应提高,基层医院可能更需要增强医疗服务能力以吸引更多患者就医;公立医院可能需要控制大处方和过度医疗,推动医院信息化管理,从而降低运营成本。互联网介入医药新生态,医药电商重构药品供应链,PBM提供医疗福利管理,可穿戴设备与随之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医疗服务能力,远程医疗与在线健康咨询均有助于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痛点四:国家医保存系统性风险。

首先是医保结构不合理,我国医保以政府医保为主,商业医保为辅。其次是医保收支失衡,支付压力增大。支出逐年增长,未来可能收支失衡;支出总额较大,2012年三保(城镇职工、居民和新农合)财政支出9000亿,2013年为1万亿;收支增长率失衡,2000-2013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入年平均增幅33.20%,而支出年平均增幅为34.39%,未来将出现当期收不抵支。此外,从支付管理模式来看,支付不能满足投保人需求,支付制度推高医保开支,造成了小病必须去定点医院,给患者增添麻烦,大病报销额度不足必须自付或者依赖商业健康保险。这种支付模式让患者不能自由使用医保基金,最低报销标准的存在推动了医院和患者的过度医疗,增大了开支。

互联网医保切入商业健康保险行业,使医保分类多样化。以互联网与传统保险业结合,提供在线选择保险种类、保险性价比对照、在线投保、在线保费支付等方式让医保互联网化,消费者能够自主选择医保方案,减少退保率,让投保与赔付便捷化。投保人主动选择保险种类的方式可以教育市场,提高市民对保险的关注度。并且通过减少医保支出,预防恶意投保行为,提高医保支付便捷度和医保多样化,保证医保行业平衡发展。

痛点五:医院、医生、患者痛点多。医院方面的诸多痛点上面已有分析,总的来说,都集中在医院盈利的需求、职能本身所需的公益性和行政干预三者之间所产生的矛盾和问题上。就医生而言,特别是上级医院的医生,痛点同样来自于这三个方面。其中原因都可以归结于医生收入、医患沟通和医生职业发展的困境,体现的是医生-患者关系、医生-医院关系的紧张。

作为患者,由于我国长期缺乏健康知识教育和健康管理工作,大多公民对医疗知之甚少,不但使医患沟通成本非常之高,也使小病往往发展成大病,导致“看病贵”。医患沟通的缺失再加上目前对医疗纠纷处理的行政流程不够通畅透明、鉴定机构公信力不足,造成的误读和误解加重了医患关系的恶化。医患关系紧张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小病大看”现象的盛行,患者就医首选大医院大专家,将过量的医疗需求集中放到少数医院上,使得“就医难”的问题被指数性放大,也对优质医疗资源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在旺盛的需求下,借助互联网建立新的沟通渠道成为了一大热点,在线医患沟通平台、医医交流社区、患患交流社区等新的尝试层出不穷,互联网医疗在各方关系重构中可望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可借鉴医疗模式

面对我国传统医疗服务的多痛点现状,《报告》总结了美国的医疗服务模式,对我国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有可借鉴的作用。

首先从美国医疗保险机制、医生自由职业制度、双向分级诊疗模式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美国的医疗服务体系现状(图2)。

美国商业保险发达,医疗服务水平整体较强。保险公司可以有效管理医疗机构、医生和患者,引导患者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就医,引导医疗机构与医生提高服务能力、降低治疗成本,进而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患者不想支付高价的保费,就需要遵循医保公司的规定通过转诊的方式就医。门诊和诊疗费报销比例不同,保险公司提供医院和医生列表,患者通过保险公司指定的家庭医生转诊到保险公司签约的专科医生,基本免费;通过家庭医生转诊到没签约的医生,支付少部分费用;不经转诊预约签约医生,支付将近一半费用;不经转诊直接预约未签约医生,支付大部分费用。住院费用高最多报销5天住院费用,患者需及时向下转诊到护理康复类医院。保险公司与医院或诊所签约使之成为定点医疗机构,与医生签约使之进入医保内的医生目录。当患者复发率高致医保花费过高,如是医生原因则可能解除合作,医疗机构可能解雇医生;如是医院场地和器材原因,可能解除合作。

美国医生自由执业、分级诊疗体系成熟。从医生方面来讲,美国医生与医院间不存在人事隶属关系且财务分开,医院只是行医的场所。医生凭借行医执照自由执业,绝大部分医生有私人诊所,治疗需要时向医院提出申请,医生通过付给医院场地费的方式,在院内收治患者、做检查以及租用医院的手术室等设备。财务收入方面,保险公司会向医院支付检查、设备、住院等费用,向医生支付诊疗费用。患者看病时,他们根据医生资料和评价,选择自己医保签约的医生,因此,美国医生会在类似ZOCDOC这类在线预约平台上注册,提交个人档案和空余时间段,方便患者预约,同时提高知名度、建立个人品牌。

诊疗次序方面,患者可能通过双向分级诊疗、急诊就医和非医保直接就医的模式就医。双向分级诊疗模式针对拥有医保的患者,是应用最广的模式。患者通过社区门诊的家庭医生进行首诊,如果需要进一步检查,家庭医生会出具转诊单将其向上转诊到专科医生或综合性医院专家,由专科医生出具治疗方案,需要后期护理者再向下转诊到社区医院或护理医院。急诊就医模式有两类,一类是拥有医保的急病患者,直接预约医保范围内的急诊医生;另一类是没有医保的患者,直接预约公立医院的急诊室。非医保直接就医模式的所需花费全部自理,非急病患者直接预约综合医院专家或专科专家,类似于我国目前的专家预约,但是由于美国医生会选择具有支付能力的人,这种模式主要针对的是中产阶层。

医疗主体方面,美国医疗行业与我国不同,营利性的私立医院是医疗行业的主体,包括医学院和医学研究机构的附属性医院,一体化保健组织,大型连锁医院,社区医院(门诊),专科门诊。服务分类齐全,满足从治疗到护理的各层次专业服务,有社区医院(门诊)、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康复以及长期护理院和精神疾病医院。其中,社区医院是美国医院的主体,提供70%的床位,收治60%的患者,大多数社区医院提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和二级医疗服务,部分能提供三级服务。社区医院是患者就医时的首诊,只有通过社区医院的转诊,患者才能流向其他医院。社区医院和医学院的附属医院联合形成医联体,实现医联体内部分级诊疗。其模式有学术中心和社区合作两种,前者是附属医院与社区医院医学上互通有无、资源共享,后者是附属医院与家庭医生投资成立新的营利性医院。

另外还有责任医疗组织(ACOs),它是2006年提出的新概念,指以初级保健医生为核心的自愿性医联体组织,旨在为联邦医保(Medicare)的参保者提供协同性优质医疗服务并控制医保费用。主张通过医师联盟来衔接各级医疗机构,加强不同医疗机构和服务之前的协调与合作,并因而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避免重复检查和治疗。而在满足了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中心(CMS)制定的服务质量绩效标准的情况下,ACOs可以获得因成本压缩、效率提高而带来的部分节余收入,并在成员之间进行分配。根据CMS的声明,截至2014年1月30日,ACOs已经节约的医保经费超过3.8亿美元。

ACOs模式的推进,使美国医疗市场产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革首先反映在药企的营销方式上。通过联邦医保和ACOs组织引导的价值医疗评价体系,在药物的选择和使用上从过去强调价格转变为强调疗效。为了适应竞争,药企由过去的单纯卖药转向提供整体疗效管理服务,纷纷开展了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从而整体上带动了美国互联网医疗业的发展。

《报告》还介绍了互联网深度结合医疗服务模式,并对新兴医疗服务的发展和成果进行了探讨。主要包括:第一,远程医疗服务发展情况。美国远程医疗发展迅速,一方面源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另外一方面也在于政府的合理引导。从服务本身来说,美国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起就开始陆续制定出针对远程医疗服务的全方位法规,涵盖了远程医疗过程中的信息安全、信息规范、服务提供者、服务范围、服务方式和服务质量监督等。服务的规范化不但避免了医疗资源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的浪费,也增加了公民使用的意愿。

从患者方面来说,美国医疗服务费用较高,远程医疗的方式可显著减少就医开支。同时,从2010年《平价医疗法案》起,联邦医保对远程医疗服务的报销范围和力度就开始逐渐加大,目前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保险报销都已涵盖了远程医疗费用。这两者极大地促进了患者对在线服务的接受度和付费意愿。而从医生方面来讲,传统模式中医疗业碎片化现象严重,通过远程医疗服务的模式可大大增加各医疗机构之间协调工作的效率,降低行医成本。随着联邦医保引导的价值医疗改革的推进,远程医疗服务模式可节省大量的医保经费,从而为医生和医疗机构带来更大的收益,因而医生和医院参与动力也较高。在医疗中各参与方的推动下,美国远程医疗行业发展十分迅速。

第二,医药分开助力处方电商发展。药品终端市场参与者市场占比依次为连锁药店、医药电商、医院药房以及单体药店。从提供的药品种类来看,医院药房主要提供医院内专用药,其他三类药店主要提供处方药、非处方药、健康用品以及医疗器材等。处方药放开,患者凭借处方单院外购买处方药,电子处方流通后患者可以凭借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在线购买处方药,而且网上购药能医保报销,因此80%的处方药通过院外销售,医药电商销售药品中有50%为处方药。除药品销售之外,美国药店还需要提供药品配制、处方审核、处方药控费,以及常见病和慢性病等诊断和常规诊断服务。

第三,电子病历与电子处方有效结合。奥巴马医改近年谋求建设电子病历系统,运用统一标准、出台法律条文并且使用特殊IT技术传播方式保证信息安全,推动电子病历全美流通。患者只需要在连锁药店注册,提交自己的社保号、电子病历以及医生开具的电子处方,就能建立个人档案,未来患者可以在线购买电子处方内的处方药。电子处方与电子病历方便处方药在线销售,网上药店通过为患者提供慢病治疗的处方药助力健康管理。

第四,PBM协调药品总体控费。PBM模式是介于保险公司、医院、患者及药店、药企间的平台模式,PBM公司能够为保险公司提供药品和医疗服务等方面的监督及管理服务(图3),一定程度上在降低总体医保开支方面可发挥重要作用。患者去医院或诊所就医,医生开具处方后,PBM可根据患者处方信息对处方进行审核,提供医生用药建议,包括药品的用量限制、药品使用权以及可报销药品类别等,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医生医疗服务水平以防止因为多次就医带来的高费用问题。

最后,在对国外经验剖析的基础上,报告进一步提出了美国经验对我国互联网医疗发展的启示,同时着眼于当前互联网医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其包括建立完善的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全科医生作为社区居民的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携带可穿戴医疗设备为居民提供上门服务的健康管理,并将资料记录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供医生诊断使用。居民看病先去社区医院进行疾病筛查,能治疗的患者留在社区医院诊疗,不能治疗的患者由社区医院转诊到医院治病。

医院则按照服务范围分为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提供专业疾病的检查和治疗,拥有专科诊断治疗的器材设备,由医疗级别的可穿戴设备厂商投资设立,实现专科医药-医药-设备检查的专业疾病生态圈,也可以由公立医院的医生投资设立专科门诊,或者成立类似慈铭体检的专业连锁医院;综合医院提供全科目诊断与治疗,由公益性质的公立医院、PPP模式的公立-私立医院合作模式以及公立医院医生走出体制成立的医生集团为主。

另外,独立的社区康复中心能够为患者提供专业的康复治疗,缓解目前三甲医院床位紧张、护工不足的现象;类似美国太阳城模式的专业养老机构模式,对于缓解随着老龄化时代带来的养老资源不集中、专业化不强的问题有较大的意义。

为了实现以上的医疗服务模式,解放医生呼声日起,从医生多点执业开始,到放开医生自由职业,再配合着相应的政策支持能够真正起到医生资源优化的作用。远程医疗提升了患者就医体验,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从医联体范围内B2B模式,到B2C在线医生对在线患者的远程医疗模式,从健康咨询的轻问诊到医生问诊在线化的远程医疗发展,远程医疗有助于均衡医疗服务。医保提供商通过引入医师或者类似于ACOs的方式介入医疗服务提供阶段,通过审核诊断与治疗方案,防止过度医疗、医药浪费控制保费支出,缓解医保支出压力,同时激励医疗机构减少过度医疗行为,与患者建立长期医疗服务降低成本。未来,医保支付方式可能由医保签约医药电商,发展医药电商在线购药医保支付模式。大力发展商业保险,为投保人提供多样化的医保方案,引导投保人双向就诊。放开网售处方药政策,发展医药电商为患者提供多样化的购药渠道,提高购药体验。

重构我国互联网医疗关系

着眼于当前互联网医疗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报告》对国内互联网医疗企业主流商业模式和传统互联网巨头企业的平台战略作了总结和分析。它指出我国互联网医疗可有效补充传统医疗服务,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成熟,关系重构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图4)。

首先,在互联网对就医、行医、医疗管理等各个环节深度渗透的新形势下,关系重构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发展的核心(图5)。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提高患者在各就医环节的体验是互联网医疗的价值所在。以患者为入口的企业主要切入的是患者在医疗信息获取、就医流程和沟通交流方面的需求和痛点。如以智能可穿戴设备为基础的健康管理服务,对应的是患者逐渐增长的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需求;在线问诊服务,它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和药店;随着线上社交网络服务的兴起,针对患者的医疗类社交网站也应运而生,如我国的“和你在一起”和美国的“Patientlikeme”都是其中典型。还有在市场方面,药品供应链各环节厂商,如药企、药店和保险等,当前都开始重度参与互联网医疗,产业集中度开始逐渐提升。另外,为提高对医疗保险费用的风险控制能力,保险业目前也在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服务。

二是从医生角度切入,打开信息孤岛,联接医生重构医(生)医(院)关系。当前服务以移动电子病历、用药词典、医学文献库等临床决策工具和医医社交网站为两大主流。在传统模式下,医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主要通过院内邀请、学术会议等方式,沟通成本高、机会少,医医之间形成信息孤岛的困境也制约了整体医疗事业的发展。通过互联网建立沟通渠道和方式,打破孤岛困境的医医关系将得以重构。

三是从医院角度切入,打通最后1厘米,连接患者与信息化服务。服务主要集中在就医移动信息化和远程医疗方面。就医移动信息化将医院服务与患者的智能终端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在手机上就完成挂号、医患沟通和医保药费支付等操作。在远程医疗方面,由于政策的支持,以医联体和“医院+药店”的远程医疗协作模式正在开展。不管是就医移动信息化还是远程医疗,都离不开医院的院内信息化建设,传统的医院信息化系统,如电子化病历、电子挂号系统和院内网络建设等,都为当前更进一步的服务提供了基础。

其次,BAT(中国互联网公司百度公司、阿里巴巴集团、腾讯公司三大巨头的首字母缩写)进一步打造医疗服务闭环。在目前互联网和医疗服务相结合的过程中,互联网企业表现的更为积极和热忱。传统互联网巨头作为行业先行者,都已在互联网医疗行业做了大量布局,其平台服务的意义已经不能单从患者、医生或医院的角度来单独分析,需要综合考量。

中国互联网医疗发展前瞻

通过对国内外互联网医疗企业发展环境、趋势和方向的调研和分析,互联网医疗中国会提出了对未来我国互联网医疗业发展趋势的判断,在线问诊导诊、远程医疗、医药电商(图6)、中国PBM模式、智能可穿戴及慢病管理、精准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应用等重要垂直分支将迎来历史发展机遇。

篇3

现代医患关系正呈现出激化之态,日益普及的社交网络在推动医患关系和谐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回顾近年来医患纠纷及暴力事件的发生情况,从市场供求关系的角度分析医患关系紧张的成因;提出现代医患关系的内涵较之传统概念更加完善,同时阐明该变化的意义与实现途径;最后分析国内新兴的社交网络和移动互联网对现代医患关系发展趋势的重要影响,并对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简要提出应对策略。

关键词

医患关系;社交网络;在线诊疗

“生物医学”模式下的疾病诊疗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里获得了长足而显著的发展,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医患关系中人性的淡化。我国的医疗卫生行业被推向市场以后,这一弊端已逐渐显现,医患关系正趋向紧张,医患矛盾亦日益尖锐。解决医患矛盾的根源在于推动医疗资源总量的增加和分配的公平,与此同时,医患矛盾的缓和需要多种方式的共同作用。本文着眼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社交网络的兴起,提出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医患关系的概念,从而借助社交网络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

1医患关系的困境与成因

1.1医患纠纷及暴力事件发生情况

近20年来,我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均呈上升趋势。据中华医院管理协会调查显示,98.4%的医院发生过医疗纠纷,其发生率和医院床位数呈正相关;73.5%的医疗纠纷会影响医院正常工作秩序;从经济损失上看,全国县级以上医院每年医疗纠纷索赔金额高达42亿元,占医疗收入的5.9%;自2002年9月1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实施以来,中国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平均每年上升22.9%。与此同时,暴力伤医等恶性事件的发生比例亦在逐年上升。有研究数据显示,发生医务人员因医暴而受到明显损伤事件的医院的比例从2008年的47.7%上升至2012年的63.7%,每年每所医院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1]。各类医疗投诉、医患摩擦更是层出不穷,给医疗服务行业的正常运转带来了空前的压力。

1.2医患关系紧张局面的成因

医患矛盾的本质是患方医疗需求的日益增长与医方的医疗服务相对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之间的矛盾。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包括器械和技术在内的高端医疗资源大量涌向高层次医院,医疗资源纵向分配失衡状况愈发严重。特别是对于我国由政府主导、半市场化的医疗行业而言,满足医疗需求的方式相对单一,导致高层次医院超负荷运转及医疗资源效率低下等一系列医疗资源配置问题。在政府卫生投入不足、医院发展靠自营创收的社会环境下,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与服务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客观因素的限制,由此出现医患沟通不畅、医疗道德建设相对滞后等一系列问题,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2]。可见,改变医患关系紧张的根本方法是加快医疗资源合理分配的进度,同时提升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使更多的医疗服务需求者得到及时而便捷的医疗服务[3]。

2医患关系内涵的发展与更新

2.1医患关系内涵的发展与变化

互联网高速公路的发展与普及,为专业的健康社交网络铺设了基础,推动了医患关系概念的更新。借助网络,医生可以同时与多名患者进行信息交流,医患关系由此发展为一个医疗团队与其所负责的多个患方之间的关系,即由原来的“一对一”变为“一对多”的医患关系。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概念极大拓宽了医患关系的范围,尤其把不同的患者团体囊括其中,同一类疾病的多个患者作为一个群体的共同医疗需求得到更高效的满足,在高度互动的在线站点内,患方群体相互交流,为处理当前医患关系提供了便利;同时,医生与其负责的多个患者借助网络平台相互交流,可以更便捷地传递最新、最准确的诊疗指导,使循证医学得以更有效的贯彻。

2.2医患关系内涵变化的意义

2.2.1增进医患沟通。

和谐的医患关系建立在良好的沟通基础上,但面对面的沟通不仅耗费医患双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而且常常“沟而不通”。2011年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接近三分之一的互联网用户平时不愿与医生分享健康信息[3],而新概念下的医患关系利用新通讯技术弥补了这一缺陷,医患沟通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由个人发展为组群,这显著拓宽了沟通范围,提高了沟通效率。

2.2.2提高患者认知水平。

在过去,信息不对称一直是医患沟通的障碍,但众多患者因各自不同的病症可以形成相应病患团体,出于对病友的高度信任,在该团体中患者可自发地相互分享患病、治病的经验,进而能提高患者个体对于相应疾病的认知,使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2.2.3营造良性就医氛围。

患方对医方的低信任是阻碍和谐医患关系的直接社会原因。在新概念的医患关系下,患者通过网络能够更加了解医生的日常工作状态及其职业的特殊性;同时,患者群体还能相互监督,形成制约,减少“无理取闹”的发生,有利于对医生产生理解、信任和尊重,从而有利于和谐医患关系的形成。

2.3适应现代医患关系新内涵的途径

2.3.1建立高效医疗资源整合与分配模式。

新概念的提出必将对现有的医患关系与医疗模式产生冲击,因而需建立新型的医疗咨询和治疗模式,例如网络上流行的“春雨医生”和“求医问药网”之类的新兴医疗方式,极大提高了医疗资源整合与分配效率。

2.4.2培养适应新型医患关系的医疗工作者。

面对新形势下的诸多变化及其影响,医务工作者不能将目光局限于传统医患关系上,而应加强医学知识的积累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利用新兴沟通模式与患者进行多种渠道的交流。

2.3.3加强网络医疗信息的建设与监督。

网络信息环境十分复杂。首先,互联网时布信息门槛降低,导致各种“伪知识”大行其道,因此要加强对于虚假信息的监督力度。此外,由于网络的便捷性,患者往往会选择“患—患”沟通,因大家“同病相怜”,难免会出现误解医生的情况,所以要对于病患间的沟通正确引导。

2.3.4借助网络舆论正面宣传。

网络媒体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医患关系的新概念下,网络媒体需要扮演双重角色,一方面要站在患者的角度上合理判断,另一方面要站在医生角度合理思考,处理好网络舆论与医患关系的问题,力求报道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3医患关系发展的物质基础与趋势

3.1推动医患关系现代化的物质基础

3.1.1移动互联网的推广。

回首二十年来的网络历程,我国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6.32亿,普及率达46%;互联网经济总量占GDP的4.4%,达到全球领先国家的水平,高于美、法、德等发达国家[4]。2014年全球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保有量超过20亿,移动媒体成为用户连接网络的首选方式,这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此同时,移动通信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使社会步入了4G通信时代[5]。巨大的网民基数、便捷的移动设备、高速的通信网络为我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社会正向移动互联网时代迈进。

3.1.2社交网络的普及。

《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显示,经常登录社交网站的网民比例高达53%,从社交网站获取健康信息的用户数量之庞大可见一斑[6]。移动互联网的兴起,为社交网络平台的涌现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社交网络已然触手可及。腾讯公司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社交平台手机应用———微信,截至2014年初其用户保守估计已超过6亿,是社交网络在移动互联网中应用的成功范例之一。

3.1.3应用软件的移动化。

应用于移动互联网中的社交网络,其用途目前已远远超过了交友、聊天和分享等传统通讯功能,移动互联网融入医疗行业已是大势所趋。目前市场上可以下载到的医疗健康类手机应用已超过2000款,包括面向患者求医问药的“春雨掌上医生”、面向医生学习交流的“医学文献”以及用于购买药品的“康康买药”等各类不同功能的手机应用如雨后春笋般萌生,满足了医疗行业内各方的多种需求[7]。

3.2现代医患关系的发展趋势

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使人们对就医的时间成本更为重视,医院内咨询、挂号、候诊需花费大量时间是多数轻症患者选择在线寻求诊疗帮助的重要原因。有调查数据表明,约34%的用户曾利用过社交网络的支持寻求医疗信息;约有73%的患者在就医之后继续在线寻找医疗信息,并且其中超过六成用户认为搜索的健康信息影响了他们的健康决策[8-9]。其他民众选择通过互联网获取健康信息和指导的初衷不一,譬如寻找更经济的治疗方案、对就诊过程中的医疗术语做进一步的了解、在网上查询相关信息以佐证及甄别医生的诊疗方案、自我保健等[10-12]。同时,微信公众号、QQ群等网络社交平台也发挥巨大作用,它不仅使许多“同病相怜”的患者获得了情感上的慰藉,也让他们分享求医问药的经验,更好地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4现代医患关系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4.1网络媒介对医患关系的负面作用

在新医患关系的背景下,发挥社交网络的优势有助于医患之间的交流,但潜在的问题也不能被忽视。从患方角度来看,由于疾病具有复杂性与独特性,看似相似的疾病实则机理、治疗存在巨大差异。患者之间的好心交流、经验之谈,有可能酿成大错,出现“好心办坏事”的尴尬结果。此外,不排除个别人员混入患者队伍中,向患者兜售药品、散播虚假信息等现象的发生,破坏“患者圈”的正常秩序[13]。从医方角度看,社交网络平台可能会加大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这对原本已劳累不堪的医务人员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4.2对策

网络的开放性较大,导致医疗信息良莠不齐,很难获取有效信息,甚至出现网络医疗诈骗等问题。鉴于此,建议由各大医疗卫生机构牵头,按区域、疾病种类、医生等建立类似于“医享网”式的医疗服务网络平台。患者可根据自身具体情况选择进入不同的患者圈,一方面有助于患者产生同病相怜般的“共情”之效;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医生间相互竞争与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由于有正规医疗机构的维护与监督,医疗信息的可靠性大大提高,患者求医问药也将更加方便快捷。同时,借助社交网络建立患者圈,还可以实现患者之间的相互制约,减少医疗纠纷,也为基本医疗常识的普及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网民医疗卫生知识水平的提高。

综上考虑,在将移动互联网应用于医疗活动时,要加大基本医疗常识的普及力度,提高患者对医学的认识,减少“病急乱投医”现象的发生,同时提醒患者不要随便采纳病友的药方,治疗详情应以专业医师为准。此外,加强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对不法分子严惩不贷。平台上的医务人员应以自愿为主,量力而行,并给予适当奖励,鼓励医务工作者在留有余力的情况下通过网络平台为患者解疑答惑、排忧解难。

作者:徐志杰 王经杰 戚麟 单位:第二军医大学学员旅

参考文献

[1]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2]袁晓玲,赵爱平.医患沟通技能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0,25(10):91-93.

[4]麦肯锡.中国的数字化转型[J].IT经理世界,2014,17(17):12-13.

[5]欧阳盛劼.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研究[J].卷宗,2014,4(9):262-262.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中国网民搜索行为研究报告[R].北京:2013.

篇4

高血患者基本情况介绍

骆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目前管辖骆驼和贵驷2个街道,区域面积46 km2,实际服务人口逾10万。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辖区发现高血压患者10927人,纳入日常管理的10761人,患者以≥60岁的老年人为主。

应用家庭自测血压进行血压管理监测

2014年5月,骆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从慢性病自我管理矩阵成员中挑选出125例高血压患者,向其分发电子血压计用于家庭血压自测。中心要求患者定时测量,并将血压值及时记录在健康管理手册相关页面上。家庭医生定期收集这些手工记录的血压值,结合随访时测量的血压数值,根据病情调整用药和治疗方案,进行健康干预。

家庭自测血压管理中发现的问题

由于这些血压值是患者自行测量之后手工记录,记录时并没有医生在场,测量值的准确性完全依赖于患者的配合程度和自觉性。如果患者依从性不高,缺乏每天实事求是记录数值的耐心、恒心或者由于患者年纪大、记忆力不好等主观因素导致血压数据漏记、错记现象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依从性差的患者忘记测量血压后,随意编造一个血压值充数。一旦记录下来的血压值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得不到保障,就失去了血压监测的意义,科学管理血压更无从谈起。

探索解决对策

如何让患者的家庭自测血压值得到真实体现和及时反馈,是骆驼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直思考和探索的问题。2015年7月,中心在家庭自测血压的基础上,引入“互联网+”的先进理念,利用无线网络,实现了血压值的实时传输、远程监控、双向预警和多方反馈。这种新型的“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方式,一举突破了血压自我监测的瓶颈,在全省率先开启了社区高血压患者日常管理的“云模式”。

中心在辖区内选取了32例血压控制不理想的3级高血压患者进行首批试点,向他们免费出租远程血压计(该智能无线传输血压计已通过美国FDA认证,临床性能达到欧洲ESH标准,能有效确保测量的精准度),每人1台,租期1~3个月不等,签订使用合同,告知使用方法。该设备无须电脑和数据线,每次测量后血压值将自动实时传送至中心的医生工作平台和预先设定人员的手机或者微信。

远程血压监控管理的流程和具体方法

家庭医生将每台远程血压计和该患者的个人健康档案、身份信息、联系人手机号码或者微信号码一对一绑定,根据患者病情和生活规律,在监控系统中设置个体化的血压测量方案、血压预期管理目标和血压异常预警值,并为患者量身定制包括饮食、运动、药物、心理调适等六大方面的健康管理方案。目前我们主要监测晨峰、药后、睡前和随机4个时间段的血压值。

患者按照监控方案,在家定时测量血压。血压值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上传至中心的医生工作平台。监控系统自动生成血压曲线图、等级评定和各类血压分析报告、临测小结供医生调阅参考。家庭医生无须和患者见面,只需坐在诊室的电脑前,通过医生工作平台进入远程管理系统,就可以在第一时间掌握患者的血压波动情况,分析病情,调整治疗方案、数据的实时传输,确保了数据的真实可靠和及时性,有效避免了患者于工记录血压值带来的麻烦和不可控性。血压值自动纳入到居民健康档案的慢性病随访记录中,减轻了医生的工作量,提高了医生随访效率,确保了数据的真实性、

监控系统的多方通知和双向预警功能十分完备。目前中心开通了短信和微信2条信息化途径,患者每测量1次血压。相关联系人(一般为家庭医生及患者家属)的手机短信和微信APP端即可收到相关提示。一旦血压值超过设定的监控数值,系统自动报警,家庭医生和患者家属能及时收到预警短信与微信提示,便于医生和家属及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系统异常预警的提示设置非常人性化,可以根据医生工作需要和患者实际情况,设置1次异常提醒或者几次异常提醒,并且可以开启夜间防打扰模式。

监控平台自带决策支持系统,能够帮助医生按照高血压临床防治指南的要求,完成规范的诊疗计划,向患者推荐科学的防治行动和任务。

效果评价

中心开展家庭血压自测近2年,试点远程血压监控半年多来,收效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方便患者,节约看病成本

中心辖区一部分为城郊接合部,一部分为农村地区,地域广阔。患者一天几次到社区站点测量血压并不方便,远程血压监控的开展,着实方便了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他们足不出户就能把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反馈给家庭医生和自己的亲属,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解决了患者看病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提高医生工作效率,降低医疗成本以往,为了真实完整地记录血压波动情况,家庭医生需要多次打电话询问患者或者上门随访,工作量大,遇到住得偏远的患者,医生辛苦不说,工作效率也不高。现在,医生在诊室里用鼠标,或者休息在家时通过微信,就能对所管辖患者的血压情况一清二楚。手机短信和微信APP的运用,大大加强了医患之间的有效沟通,动动手指,全程监控,治疗方案轻松调整。可以说是“互联网+”的运用把中心的家庭医生从繁琐的慢性病随访管理中解放了出来,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医疗资源,降低了管理成本。

推进三级诊疗。合理分配医疗资源建立在家庭血压自测基础上的实时远程监控为慢性病三级诊疗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篇5

关键词:物联网、互联网、RFID

一、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最早出现于1969年,始于美军的APARNET。互联网是指具有“地址”的计算机终端按照共同的规则(协议)连接起来的全球性的信息网络,从而实现无时空限制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1999年,MIT Auto-ID中心Ashton教授首次提出了“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概念: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和条形码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突尼斯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正式定义“物联网”:任何时刻、任何地点、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除RFID外,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终端等技术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1]。2011年,工信部发表的《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中指出,物联网利用感知技术与智能装置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通过网络传输互联,进行计算、处理和知识挖掘,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信息交互和无缝链接,达到对物理世界实时控制、精确管理和科学决策的目的。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概念看,物联网是对物联网的继承和发展,互联网是物联网的基础,互联网和物联网中应用主体之间的通信和交流均可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进行,不受时空的限制。此外,物联网将互联网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发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交流互动。

二、物联网与互联网的架构

互联网的承载网(IP网)是一种分组数据网,TCP(UDP)协议用于进程复用;TCP/IP是目前连接不同物理网络形成互联网的协议体系。在该协议体系下,网络主机包括应用层、传输层、互联网层、网络接口层。

物联网在技术架构上可分为三层:感知层、网络层、应用层。感知层主要是利用RFID技术、传感技术等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识别;网络层主要依托现有的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实现对信息的传递;应用层是物联网的顶层,经应用层基础设施和中间件的信息处理和服务,物联网已应用在多个领域。

从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体系结构看,物联网具有更复杂的体现结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涉及的技术非常多,包括:RFID技术、传感技术、M2M技术、云计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隐私保护、安全加密等。

2、物联网具有更为丰富的网络终端。在互联网中,网络终端主要是电脑和手机。而在物联网中,网络终端可以是人们能够想到的任何物品。

3、较之互联网,物联网对网络的安全、可知、可感、可控等方面的有更高的要求。物联网的承载网需要采用更为先进的分组数据网[2]。

三、物联网和互联网的应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得到了充分发展和广泛应用,电子邮件逐渐取代了传统书信,WWW浏览几乎可以查到你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互联网服务基本实现了泛在化,无论是政府、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参与到互联网服务和被服务中。

借助于智能终端网络和应用程序之间连接的实现,物联网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可以有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物联网首先可以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4]:

1、环境检测:在环境监测中物联网技术能发挥巨大的作用,例如利用感应器感知温度、湿度、烟雾浓度等信息,并实时处理这些信息。

2、智慧城市:通过在城市内部署通信、云计算等基础设施以达到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和提高公民生活质量的目的。

3、智慧商务:基于RFID,人们可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实现无缝的互操作;将RFID技术集成到供应链管理系统中,可以支持产品识别、物流跟踪等。

4、智能家居:采用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的建筑不仅可以减少水电等资源的消耗,还可以提高人们我对居住和办公条件的满意度。

5、远程医疗保健:物联网健康医疗方面的应用可分为两类。一是针对患者提供远程医疗解决方案。二是保健,利用传感器跟踪人的日常活动,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跟踪数据提出建议,使人们拥有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6、安全和监控:在商场、停车场等公共场合安全监控是一种必然。物联网有望以更低成本、植入性更高的产品代替现有摄像头,提高安全防范性能。

显然,物联网应用的范围非常广泛。与互联网应用不同的是,互联网提供的服务具有虚拟性,而物联网的应用是实物,是实物之间的互操作。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将物联网与互联网之间的差异总结为表1。由此我们可以认为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它通过传感器、RFID、无线通信等技术建立起实体世界的互联。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多,具有广大的发展空间,要推进这一新技术的发展,就要更大程度的使更多的人感受到新技术带来的优势。(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国际电信联盟(ITU).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5.

[2]蒋林涛.互联网与物联网.电信工程与标准化,2005(02):1-5.

[3]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工信部物联网白皮书(2011),2011.

篇6

平安好医生是平安集团旗下的一个互联网医疗平台。与其他互联网平台不同,平安好医生采用了自建医疗团队的模式。这意味着平安好医生成为了传统医疗机构的直接竞争对手。

对平安好医生来说,医生的顾虑通常都很简单:在医院里发展得不错,不可能放弃这个平台,以及“平台能持续吗”“职业规划是什么”“职称怎么办”这些现实的问题。

现在,平安好医生已经打消了一部分医生的顾虑。平安好医生现在拥有985名专职医生,分别在北京、上海、广州、合肥办公。此外,这个平台还签了4万名兼职医生。据平安好医生提供的数字,现在平台的注册用户为4500万,日均问诊量为8万至12万人次。

和其他的互联网创业公司不同,平安好医生的创立是为了服务平安集团的保险业务的。“管住健康、管住财富”,这是平安集团董事局主席马明哲对平安这家庞大的综合金融机构的业务界定。问题在于,商业医疗和健康保险在平安集团的保费收入中的占比低到并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而在国外,这可能是利润率最高的险种之一。

在中国,由于无法进入公立医院体系,商业健康保险的客户群主要是高收入人群,在缴纳医保之外,普通人额外购买商业保险的并不太多。平安集团显然对这块保险业务有更高的期望。这也是马明哲邀请王涛加入平安好医生的原因所在。

2013年年底,王涛从阿里巴巴离职。此前,马明哲与他见面时,谈了对健康医疗的想法―马明哲10年前就想做医疗平台,目标是通过大数据来优化健康险业务。

中国医院数据很封闭,外部机构难以拿到,10年来,马明哲的念想没有太多进展。如今,环境虽然宽松了,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数据就能被商业机构商用。

春雨医生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在线问诊。问题在于,在移动医疗这个市场中,春雨医生比平安好医生做得更早,如果走春雨走过的路,平安好医生比春雨晚了3年,这不是一个好主意。 >> 平安好医生CEO王涛(左)认为自建医疗团队能使服务质量更稳定。

王涛还有其他顾虑―在达到一定问诊量后,问诊量的增长进入一个缓慢增长的过程,这是春雨医生遇到过的问题,平安好医生团队分析出来的原因是,用户的体验与付费是个屏障。免费可以带来用户的快速聚集,但留住用户需要更好的服务。兼职并不利于解决更好的服务这个问题。医生的主业在医院,他的第一职责是专注于医院的本职工作,在闲余时才登录在线平 台。

持续性是另一个问题,五元十元的问诊费,对医生算不上是好的激励机制。如果是外科医生,他们面对的现实问题是,手术一台接一台,可能分配给问诊的时间相对更少。一些经验丰富的医生,未必适应互联网问诊的方式。

王涛觉得在中国直接开医院,相对比较困难,时机不成熟。自建医疗团队则显得更加可行,它使得服务的质量能更稳定。

说服第一个医生是最难的,突破口在广东。这里是远程医疗最先试点的城市,医生的思维更加开放,3个月后,平安好医生在广州招揽了200位医生。

当然,这与平安好医生提供的激励机制密不可分,它给骨干医生开出的年薪达数十万元,关键是还有期权―期权是医生内部交流最多的话题,互联网公司上市后,实现财务自由的故事对医生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虽然往往需要很长时间的等待,且结果未知。

医生数量增多带来的是问诊量的变化。上线两个月后,平安好医生单日问诊量达到5万人次。这个数据是平安好医生提供的,无法佐证其客观性,像中国医院的大部份数据一样,是一个谜团。如果经得起推敲,体现出的是用户对在线问诊的巨大需求。

“每天问诊量那么多,医生的管理问题这个心理关是过了。”王涛说。

平安好医生设定的阶段性目标是3年招1000名医生,这个目标在2015年年底接近达成,当时平安好医生的App还没上线,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相当激进的扩张计 划。

平安好医生做问诊的最终指向是商业医疗保险,接下来,如何让问诊量与保险业务产生关系,是平安好医生要解决的问题,也是春雨医生寻找的盈利模式。

无论平安好医生,还是春雨医生,它们与用户的交集更多产生在支付环节,诸如医疗过程、费用控制等关键信息的获取却是缺失的,更不用说患者的个性化信息。

这与大多数国家的现状相似。美国凯撒医疗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它建立了一种被称为HMO(health maintenance organization)的体系,支付方(保险公司)与服务方(医院)有约定折扣,体系中的会员,可以购买价格实惠、质量相对可控的医疗服务,类似于具有标准化特征的医疗产品。

2014年,王涛率队去凯撒医疗学习考察。凯撒医疗有近千万名会员、38家医院,既提供医疗保险服务,又给会员就医提供便利,相当于保险方能在把握医疗风险的前提下,对会员的就医费用有更好的掌控。

“控费的一个关键环节是预诊与分诊,它有助于患者获得最优的治疗方案,比如骨折,可能5万元的钢钉和1000元的石膏效果差不多,分诊会告诉你哪个合适。”王涛说。“另一个层面,你的家庭医生还有健康管理的作用,从长期来看,减少了用户的费用支出。用户也很开心,他并不想生病,这就是家庭医生的作 用。”

学习与考察给平安好医生团队带来的启发是,平安好医生显然没有足够的保险会员,它们第一步是要发展会员,而切入点正是家庭医生,比如,用户购买商业保险后,可以把线上问诊与线下诊疗都涵盖。

线上问诊平台,平安好医生正在建立,但线下诊疗如何解决,还是个问题。

平安好医生原本打算自建诊所。这显然是一个比自建医疗团队更重资产的主意,所以平安集团决定成立独立的万家诊所公司来做这件事。平安好医生提供资金与品牌,让线下医生开诊所―平安好医生提供客源,线下诊所提供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控费。

平安好医生曾经的计划是与香港一家超过百个诊所的医疗连锁机构展开合作,从上海开始,快速开出10家诊所。但受制于牌照与选址等问题,并不顺利。现在更重要的是,监管机构在尝试新事物时,也只能一点一点开口子―医疗来不得一点马虎。万家诊所公司承接这一业务后,已经在选择其他的合作方。

在大城市里把家庭医生服务推行起来后,再往更深渠道去做,更像是一个理想状态,毕竟,家庭医生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是一个比较新的观念。一个直观的表现是,连线上问诊都是有了疾病才展开,平时做健康管理这一点,几乎没有什么人重视。

最新的进展是,平安好医生与平安人寿就家庭医生服务正在展开合作,形式是,把平安好医生的服务作为平安人寿用户的一种奖励政策,用户可以通过平安人寿App里的健康服务通道,连接到平安好医生平台。

“我们是鼓励在线上先问诊一定量的客户,有些医生口碑起来后,我们向用户推荐线下家庭医生服务,这样有诊所,能见面,”王涛说,“对接保险后,再开诊所。这个有点类似于凯撒医疗的HMO体系。”

现在的问题是,即使中高收入群体,也并未显示出对商业健康险的更大需求,商业险在当下并不意味着能对接更好的医疗资源。

不过,从平安好医生的发展脉落来看,这至少是一个有益的尝试,通过线上咨询,建立分级诊疗的可能性,再通过万家诊所来实现诊治。

对平安好医生来说,它正在逐步实现第一步―建立最大的健康管理平台。王涛计划的第二步,是通过平安好医生的App来卖保险,保险覆盖线上线下的费用,再通过线下诊所实现控费,建立类似于凯撒医疗的中国模式。

这个模式要在中国践行的前提是,对保险精准定价,这几乎是当前最大的难题―没有足够的数据能实现精准定价。

如今,平安好医生正在与平安寿险试着开发一些新的互联网产品,比如,癌症险、流产险等。在产品设计思路上尽量减化,免核保、条款简单,而不是像传统健康险投保的时候要体检,人工核保。

“不能太复杂。这是健康险的痛点。人家搞不清楚我到底能保什么,还需要人讲解。买了也不知道能不能通过。”王涛说。 资料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平安好医生与平安健康险一起成立了一个10人左右的团队来做产品设计。传统的保险产品是基于数据的一个精算过程,好医生做好了心理准备―互联网保险产品可能亏损,“做了之后才能有数据,有了数据再调整费率”。

平安好医生平台还在试图与医院商谈,能不能把好医生上的用户预约、检查和体检等做对接,为用户实现导诊,它解决的问题是,明确让用户知道去到什么地方,一键解决,而不用面对医院现场的未知状况。

“有个团队一直在谈,私立医院比较好谈,三甲医院比较困难。”王涛说。

比如,平安好医生与平安银行正在展开这些合作,它们向平安银行提供服务卡,这个服务卡涵盖的正是平安好医生的诊疗与体检。

对平安好医生来说,与平安人寿和平安银行的合作最大的益处莫过于导流。仅平安人寿对平安好医生的导流就接近40%,这也体现出了保险与医疗结合的一种趋势。

在移动医疗领域,阿里巴巴正试图通过支付与卖药赚钱,腾讯在医疗方面的投资注重轻资产。即便走得更远的春雨医生也还没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在未知的道路上,谁是更好的模式尚不得知。

和其他互联网创业团队一样,平安好医生团队在平安集团里是个异数。在平安集团内部,一些部门开晨会时是要唱歌的,这对具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来说,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就像平安好医生在做的许多事情一样,都是从无到有的。

篇7

网络诊疗 方便患者

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进行医疗服务的时机逐渐成熟,多家医院已经开启了多个网上医院分级导诊模式、互联网医联体和借助互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平台,利用医生零碎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扩大医生执业半径,助推分级诊疗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使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询诊问药,而且看专家不排队。事实说明,借助互联网真正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当前,就医移动信息化将医院服务与患者的智能终端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在手机上就完成挂号、医患沟通和医药费支付等操作。西安某中医医院今年初开通网络诊疗、远程诊疗,副院长告诉记者,该院建立了50人的服务支持特勤组、20人的在线医疗分析咨询顾问、10人的上门服务专家医生组及20人的数据分析及软件服务的技术团队,确保移动医疗的及时性及准确和安全性。该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享受相关诊疗服务,根据不同病种和环境的患者,医院提供可选性方案满足患者,解决患者就医难等问题。下一步该院将投入可穿戴式移动健康小站,“365×24小时”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别让“网诊”先入为主

不可否认,去医院看病要排长队、挂号缴费很麻烦,网上问诊就简单很多,只需敲敲键盘,动动手指,点点鼠标,省时省力又省钱。那么,问题来了,网络问诊,真的靠谱吗?

“医生,我之前网上查过了,像我这种头痛可能是得了脑肿瘤或中风。”就诊前先网上搜上一圈,掏出一沓小广告,问神药能否降血压,甚至指挥医生开药方……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门诊办公室主任吴春维告诉记者,作为医生,面对这些“反客为主”、“自我诊断”的患者,心里其实很无奈,但也会耐心给患者解释。

在网上搜索一个最简单的症状(比如头痛),往往会查出各种不同的回答。记者在网上搜索“头晕”“腹痛”“恶心”“乏力”四个症状,同时提交后,找到相关结果约720300个,回答也有很多种,大致统计后,最多出现的4个可能的诊断结果分别是:心肌炎、小儿流行性感冒、子宫内膜损伤、关节炎。

这种“盲人摸象”式的自我诊断往往给患者造成心理暗示,干扰医生诊断。吴春维说:“现在是信息时代,打开电脑在网上看病已日趋成为现实,对于根据自己疾病症状搜网的行为,我认为并非都是坏事,但必须要懂得辨别。”

有多年门诊经验的吴春维总结,“网络问诊”情况多半出现在35岁以内的年轻人群中也有一定原因。现在高学历的病患越来越多,很多人在看病之前都会对自己疾病有所了解,对于网上看到的一些信息也会当面向医生们求证,这样利于医患沟通。“但是,网络上的信息比较繁杂且良莠不齐,对于没有医学背景的市民来说不太好分辨,搜索只能做个大概了解,应尽量前往正规医院,千万不能自行对症下药,以免延误或加重了病情。”她提醒道。

“网络问诊”在当下这个快节奏的社会,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和价值,但也突显了相当不安全的特性。每个人的病情都是很复杂的,往往同样一种病需要不同的方法治疗,包括选择何种药物、采用药量大小等都不相同。

“医学是一门未知多过已知的科学,医生看病是一门综合学问,更是一门艺术,计算机难以取代。”吴春维建议,患者可以通过网络学习一些医学常识,但千万不要先入为主。

网上问诊 医生资质难保障

时下,只要在互联网搜索引擎上输入“医生”、“医院”等关键词,就能轻易找到很多相关网站,其中不乏“名医”、“老专家”坐堂会诊。然而,“网上问诊”在为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有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综合病区主任谢汝石说:“病患与医生在网上直接文字交流,这种交流的信息量跟面对面的交流的信息量是不一样的,无法实现中医讲究的‘望闻问切’。有时,患者对自己的症状描述也不一定到位。”

另外,网上开出的药方也是千差万别,内容难辨真伪,有的“处方”甚至耸人听闻。记者登录某求医问药论坛,发现一位“老中医”仅凭患者几句简单的病情描述,就开出有十几味草药的“处方”,并且剂量很大。对此,谢汝石说,一些病症即便在做完医学检查后尚不能马上确诊,仅凭描述就开“处方”,其可靠性值得怀疑。

再有,网络论坛上为数众多的“医师”、“老专家”,是否真的具备合法行医资质也很难判断。曾有记者在某医药网站申请用户成功后,用化名在“申请专家诊室”页面输入“诊室名称、联系人及电话、诊室设置”等,便可以轻松成为“医生会员”。

对于一些非正规医院网站的“网络医师”、“专家”的身份,谢医生也表示质疑,正规医院的医生很难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在为广大网友“开处方”上,“网上接诊”的“医生”真伪难辨。

“网上问诊”也很可能成为一些人推销医疗器械、药品、保健品甚至非法药品的幌子,使不少患者深受其害。

济南市卫生局卫生监督所医政监督室主任王孜介绍说:“有的骗子就利用这个网络平台,先把第一季度的药免费寄给患者,之后再重复卖药。如果患者吃了这些药出现了不良反应,想再找这些人是找不到的,因为对方只留有一个联系电话,事后的维权也是很难的。”

网上问诊存在安全风险

近日,互联网医疗何去何从引起热议,起因是在国家卫计委的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宋树立表示,目前互联网上涉及医学诊断治疗的工作还不允许开展。

“除了医疗机构提供的远程医疗外,其他涉及医学诊治的工作不允许在互联网上开展。可以做健康方面的咨询。”宋树立说。

早在2014年8月,国家卫计委有关远程医疗的规定就引发过对互联网医疗未来的讨论。

国家卫计委当时关于推进医疗机构远程医疗服务的意见,明确指出:非医疗机构不得开展远程医疗服务;第三方机构可以为远程医疗服务提供平台,但不能直接开展服务;医疗机构间开展远程医疗服务,邀请方应当向患方充分告知,并征得其书面同意。

对此,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与护理处处长李大川曾表示,执业医师法要求医师在实施医疗预防保健措施之前,必须要亲自诊察和调查,没有经过医师的亲自诊查不能作出处理决定。“这种诊查活动包括了视、触、叩、听等各种活动,对于医疗机构之间开展的远程会诊服务,国家卫计委要求医疗机构作为责任主体,这是因为如果患者仅仅通过网上的问诊,仅仅通过患者提供的一些资料就作出诊断和处理,这存在着医疗安全方面的风险。”

利用互联网做好医疗服务

那么,禁止网上医学诊治,是否就让互联网医疗服务无路可走了呢?

刚刚推出“微医”平台的某挂号网总裁廖杰远认为,互联网医疗还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不允许网上医学诊治是出于对患者和医生双方的‘负责任’。事实上,我们一直都是按照这个规范做的。”廖杰远介绍,互联网医疗可以致力于导诊、挂号等诊前服务和在线复诊、患者管理的诊后服务。

好大夫、春雨医生等网站也表示,目前主要的服务属于“健康咨询”,而非“医疗诊断”,禁止医生下决定性结论,禁止医生开处方药,禁止医生出治疗方案,以此区分“咨询”和“问诊”,规避医疗风险。

“互联网医疗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服务。”廖杰远认为,“互联网对传统行业的重塑调整,其本质是效率的提升,具体到医疗行业,就是对医疗资源配置利用的优化,让患者和医生、医院管理者更省时、更省心。”

篇8

【关键词】移动终端 云计算 应用

1 前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互联网应用已经开始深度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中。手机作为互联网重要的应用平台,在手机功能不断升级的推动下,移动终端互联网业务已成为互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手机用户正在快速增长,手机创新技术也在不断研发与应用,这对推动我国移动终端互联网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在互联网应用领域,云计算正在被消费者所喜爱,这种服务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户硬件设施水平低,但数据资源需求大的问题,云计算以其便捷的服务性正在被移动终端平台所注重,移动终端服务应用晕计算能够有效解决手机硬件储存设备局限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移动终端的服务范围与水平。为了更深入了解移动终端中云计算的价值,笔者尝试总结云计算在移动终端应用的典型表现,以供移动终端云计算的研究提供支撑。

2 云计算简述

云计算是一种借助互联网平台为用户提供虚拟化资源计算服务的模式,这种计算资源是将网联网中各类资源数据进行整合,形成一个资源池,这个资源池既可以定向延伸,也可以定向计算,它摆脱了传统资源服务依赖计算机、移动终端硬件水平的限制,移动终端客户只需要点击平台操作,就可以通过虚拟网络获得相应的云计算服务,具有非常大的便捷性。云计算之所以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应用,在于云计算具有庞大的云资源,可以通过虚拟网络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例如淘宝、微软等大型机构都在建立自己的云资源,以满足客户需求。此外,云计算服务不拘泥于位置,用户可以通过各类网络平台及时获取晕资源,具有一定的便捷性。云计算还具有可扩展性、可靠性以及成本低的优势,这是云计算快速发展的优势保障。

移动终端云计算主要是通过移动终端互联网平台,按照用户需求提供资源服务的一种模式,通过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更加灵活和便捷,用户只要有一部手机或者IPAD就可以链接互联网,进行存储数据、浏览信息、获取资源等需求,极大满足了用户的资源需求,改善了人们的互联网使用品质。

3 移动终端云计算应用分析

移动终端云计算服务已经开始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下面笔者从医疗、就业、阅读、存储四方面总结其应用表现及价值。

3.1 移动终端云计算实现用户自身云医疗

传统医疗模式是群众需要到医院挂号、看病、拿药治疗等,而且经常需要复诊,从时间、精力、人力、资金等方面都给消费者带来了一定负担。为了解决这类问题,移动终端云计算正在研发建立移动传感器系统,目的是用户通过移动终端感应器输入自身状态数据,然后通过云资源进行定向分析,科学的提供消费者的病情以及治疗方案,大大提高了医疗效率,节约医疗成本。虽然这一功能尚没有形成体系,但是简单的移动终端云医疗正深入社会中,如通过移动终端挂号、导诊、查看大夫水平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

3.2 移动终端云计算提供精准化就业服务

就业是当前民生领域的热点问题,提高就业率,提升就业水平成为改善民生的热切需求。移动终端云计算在推动就业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移动终端云资源能够通过建立就业岗位与就职需求人员资源库,能够快速的匹配岗位与人才,为岗位招聘需求与人才就业需求搭建直通轨道。此外,移动终端云计算能够快速收集当前就业市场信息,通过分析经济、政治、文化等大环境数据,计算就业领域各行业的发展动态,为就业者提供就业素质需求提升、快速找准就业定位等提供了便利,极大避免了就业者走弯路的可能。

3.3 移动终端云计算提供了便捷阅读模式

阅读是提升民众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而有效阅读、便捷阅读、精准阅读则成为民众阅读消费的一种导向。移动终端云计算以其云资源数据的丰富性、快速计算分类、建立共享平台等特点能够有效为移动终端用户提供阅读服务。例如,移动终端云计算能够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掌上化,用户只需通过手机专属平台,就可以轻松获取各类图书馆资源,并精准找到自己的需要的数据信息。移动终端云计算还可以短时间内将最新的新闻资讯提供给阅读者,阅读者只需通过专业的平台就能够短时间内了解国内外发生的热点事件。此外,移动终端云计算也为学生提供了专属阅读学习服务,部分中学通过手机云计算服务开展了掌上拓展学习资料、开展跨区域校际阅读交流等,实现资源共享,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移动终端云计算有效解决了存储硬件不足问题

传统的互联网存储量依赖于计算机或移动终端的硬件水平,而云计算将存储虚拟化,用户只需将存储资源上传到网络,就可以轻松进行存储与提取,有效摆脱了硬件限制。对于移动终端来讲,云计算为用户提供了随时对地存储信息的便利,使用者在生活中、工作中、上班途中,只要有网络连接,就可以将需要的资源随时进行存储。此外,一些大型公司也在积极建立云存储平台,通过购置大型服务器和高速宽带建立高效的存储服务品牌,以便于用户更好的进行数据存储。

参考文献

[1]曹社香,单士华.面向云计算的移动终端应用健壮性增强研究[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04).

[2]陶长顺.一种基于云存储的移动终端网络存储设计[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1(10).

[3]张文丽等.智能移动终端计算迁移研究[J].计算机学报,2016(05).

作者简介

王欣欣(1980-),女,吉林省长春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长春科技学院系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和云计算。

篇9

关键词:Internet of Things;RFID;传感网;M2M;智能

中图分类号:G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0-0144-01

一、物联网的基本原理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无线数据通信技术,构造了一个涵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结构体系。在这个网络体系中,商品与商品之间进行直接的“交流”,不需要人的干预。其实他的实质是利用RFID技术来实现的。

而RFID,射频自动识别技术,赋予了物品开口说话的权利,使得物品之间能够进行间接的交流和沟通[1]。在物联网的概念下,RFID标签中保存着规范而具有交互性的信息,通过开放新的计算机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进而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二、应用与技术

物联网有许多应用领域,包括:智能家居,智能医疗,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电力,智能农业,智能工业等领域。物联网可以以电子标签和EPC码为基础,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形成的实物互联网络,宗旨是实现全球性物品之间信息的实时共享。物联网的系统结构由信息采集系统、PML、产品命名服务器(ONS)和应用管理系统四部分组成。

PML是产品生产商根据先前已知的原则,对产品进行管理,并依据XML标准来对产品实施信息管理的一种信息检索服务器。PML服务器在物联网中的主要作用是以方便可行的格式提供对产品原始信息进行有效的描述,以便于其他节点的及时访问。

信息采集系统,信息采集系统主要是由产品的电子标签,读写器,驻留有位信息采集软件组成,其功能主要实现产品识别,以及对EPC码的采集与处理。当存储有EPC码的电子标签经过读写器的感应区域时,产品的EPC码会自动的被读写器识别,从而实现自动化的信息采集,采集到的信息再交由上位机信息系统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与处理,使得这些被加工处理过的数据能够被上层管理系统加以利用和管理。物联网通过与互联网相连,使得物理世界的任何产品无论何时何地都能进行互联,并且可以识别任何产品,让这些有型的产品都附带上了动态信息,使其成为了智能产品。

三、联网的发展与市场培育

从国际上看,欧洲,美国,日本都十分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前景,并都做了大量的研究与开发工作。把ICT技术充分用到了各行各业,把感应器嵌入到全球每个角落,例如电网、交通(铁路、公路、市内交通)等相关的物体上。并利用网络和设备收集到的大量数据通过云计算、数据仓库和人工智能技术给出解决的方案。把人类智慧赋予与万物,赋予地球。他们提出“智慧地球、物联网和云计算”就是美国要作为新一轮IT技术革命的领头羊的最好证明。在北京2009年11月全球物联网会议上,他们介绍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Internet of things ---An action plan for Europe)其目的也是企图在“物联网”的发展上达到引领世界的目的。作为国家层面成立了《传感器的网络标准工作组》。而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也启动了基于互联网的物联网和基于电信网的物联网的相关标准和研究课题的申报工作。中国的几大电信运营商积极投入“物联网”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的工作:物流信息化、公交视频化、校讯通、农村信息化、渔牧业监控、水文水质等。

感知交通:

1.打的找车不再困难??——“越是着急越是打不到车”是每个打车人都会遇到的难题,但是如今,无锡移动帮全市90%以上的出租车装上了智能定位管理系统,每辆车的位置在中央平台上都能显现出来。市民只需一个电话就能叫道车。系统还有同事防盗报警、定位查车、轨迹回放、广告信息等多项功能。不仅保障了司机的安全,更大大方便了乘客。如果哪天你不小心把随身物品忘在了出租车上,而又不记得具体车牌号码了,别担心,该平台的“查询历史车辆”功能将能帮你立刻查出相关的出租车车牌号。2.智能公交助力市民优先——等公交车从不会像地铁般悠闲,往往是我们“望眼欲穿”后,“拥挤不堪”的公交车才“姗姗来迟”,但是无锡移动助力打造的“智能公交”平台将能“感知”车辆位置,并实现智能调度。它让车辆调度员足不出户就可以知道车辆行驶到什么位置了,车内是否出现过度拥挤,哪条线路需要增派车辆了。

感知健康:

1.预约挂号远程会诊——医疗行业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行业,无锡移动与我市各大医院积极打造的医患通系统,搭建起医患沟通的感知平台,实现论文手机预约挂号,较好地促进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随着TD与物联网的融合,数字健康工程将为人们带来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些应用将推动着未来的医疗信息化向系统网络、信息移动化、服务远程化的方向迈进。2.体检竟然如此便捷——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资本,但是繁琐的检查程序总是让现代都市人“望而却步”,但是有了物联网的支持,只要在你的手指上套上一个小夹子形状的传感器,你的体温和血糖就可以马上被测出,并且实现24小时跟踪。更让人诧异的是类似的传感器甚至可以植入到人体内部,包括体温,营养物质、有害物质含量等信息均可通过传感网传输至患者随身携带的TD手机上,帮助医生提出更科学、更加有效地治疗方案,这样的智能健康检查,怎能不使我们希冀。

四、结束语

由于物联网是基于现代高新技术,而提供的服务内容应属现代服务业,从发展服务产业角度看,物联网也是我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它所包涵的微纳制造技术、仪表及测试设备、各种信息通信网的制造和工程,则属先进制造业。

参考文献:

[1]田美花.基于RFID技术的生产执行系统关键技术研究[J].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7:56-57

[2]肖慧彬.物联网中企业信息交互中间件技术开发研究[J].北京:北方工业大学,2009:12-30

篇10

事实上,这并非编剧天马行空的想象。据介绍,先进的心脏起搏器能够监测患者的心跳情况并记录在案,通过特定的传感器,将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发送给医生;这些数据可以让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的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更好地实现个性化治疗;也可以根据患者的心跳情况,在预设的治疗模式中实时选择,确保电刺激的效果。于是,一次完美的暗杀就这样成了。

上述案例中提到的通过传感器发送数据,就是物联网的应用。物联网与医疗的结合,能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那么,究竟什么是物联网?它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物联网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1995年比尔・盖茨的《未来之路》一书,在该书中,比尔・盖茨提出了Internet of Things的概念,只是受限于当时无线网络、硬件及传感设备的发展,并未引起重视。

1998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创造性地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产品电子代码)系统的“物联网”的构想(即“狭义物联网”);1999年,美国Auto-ID(自动识别实验室)首先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称物联网主要是建立在物品编码、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和互联网的基础上;2005年,ITU(国际电信联盟)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综合二者内容,正式提出“物联网”的概念,包括了所有物品的联网和应用(即“广义物联网”)。

目前较为公认的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本质上是一个信号采集和处理的网络。它利用传感器或人为设置的身份识别码,把物质世界中的信息变为电信号,电信号通过电信网络传送到计算机处理系统和显示系统,经过计算机处理后的数据存储备查,在必要时计算机将发出报警信号或者控制信号,报警信号或者控制信号由通信网络送到指定的地方报警,或由指定预设装置执行控制。

物联网包含以下系统,有些物联网可能只包含其中的一部分。

传感器:传感器可以把一些物理量的变化变为电信号的变化。传感器有很多种类,可以是声、光、压力、震动、速度、重量、密度、硬度、湿度、温度、图像、语音、电波、化学;或者是气体的流速、流量、气压、成分;或是液体的流速、流量、成分;或是固体的数量、重量、硬度等。

电子标签:电子标签是上个世纪新发展起来的技术,已经获得了很多应用,例如超市用于标识商品的条形码。现有的电子标签有条形码、二维码、磁卡、接触式IC卡、非接触卡、RFID。

电信网络:物联网的信息传输更多的是小数据量的传输和特大数据量的传输,小到每月只发送几个bit,大到连续不间断地发送大幅图像,这对通信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实现高效率物联网通信,需要通信行业做出新的标准和新型接入设备,以适应物联网各种通信的需要。现有的通信网络有电缆、光缆、微波、蓝牙、红外、Wi-Fi、WinMX、移动通信(2G、3G、4G)、卫星等。

数据处理:物联网采集到的数据有各种不同的应用,应用的实现需要由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这些处理包括汇总求和、统计分析、阀值判断、专业计算、数据挖掘等。

显示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图像和信息常常需要直接显示或经过计算后显示到计算机或者大屏幕上,常见的显示状况有图像、图表、曲线等。

报警系统:物联网采集到的信息常常需要直接报警或是经过计算机处理后报警,常见的报警形式有声、光、电(电话、短信)等。

控制执行系统:有一些物联网不仅被要求采集、处理和存储信号,还被要求发出控制指令,经过网络指挥指定的预设执行装置,通过指定预设执行装置的指令执行行动以达到控制目的。

我们把人类信息通信网分成实现人与人通信的电信网(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和实现物与物通信的近场通信网(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Network)或者说传感网(Sensing Network)两个角度,这两个角度的发展是并行推进的。由此,产生了物联网演进的两种模式,即电信网主导模式和传感网主导模式。电信网主导模式就是由传统的电信运营商主导,推动物联网的发展;以传感网为主导的模式是以传感网产业为主导,逐步实现与电信网络的融合。

由于物联网起步时间较晚,在行业中并没有形成体系化的应用,目前物联网的应用包括牲畜溯源、机场防入侵、电力管理、平安城市建设、数字家庭和医疗保健等。

医疗物联网全面发展

如上所述,物联网尚未在行业中形成体系化的应用,但是有些行业已经开始进行探索,并初具规模。比如在医疗行业,无论是患者管理、医疗管理、用药管理、医疗环境管理还是家庭监护都方面,物联网技术都有应用。

在患者管理领域,可以通过物联网实现对患者实时动态的管理和定位跟踪。以婴儿防盗系统为例,在婴儿身上佩戴可发射出RF射频信号,且对人体无害的智能电子标签。婴儿电子标签定时发射具有唯一ID信息给婴儿防盗系统,系统据此对婴儿所在位置进行实时监控和追踪,还可对企图盗窃婴儿的行为及时报警提示。同理,RFID技术也可以用在对失智老人照护管理上,可以实现对失智老人的实时监控,无疑能大大改善老人的健康状况。

在用药方面,通过对分发给患者腕带或二维码的比对,可以准确实现患者身份的识别,进而消除医嘱执行过程中的差错,提高医疗安全系数。目前,已经有不少医院在门诊和病房的发药和输液流程中使用这项技术。对药品的管理、药品使用的管理以及对药品原材料的全程监控,是物联网在医疗领域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医疗物资管理方面,医疗设备、器械等引起的感染是引起医疗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采用基于无线计算和识别技术的消毒供应中心监控系统,结合移动终端和条码技术,对消毒包进行全过程质量追溯,可以大大减少医疗差错。以无锡市人民医院的消毒供应中心质量追溯系统为例,其功能就包括:质控追溯(清洗、打包、灭菌、存储、申领、发放、使用、回收全流程记录)、绩效管理(统计分析、成本核算、工作量统计、绩效考核)、库房管理(手术器械、一次性耗材的入库、出库、盘点、申领)、手术管理(手术备包计划、器械清点、二级供应室)、器械追踪(单件手术器械的追溯管理)、植入物追溯(植入性物品消毒、使用管理)等,并能实现对厂商外来手术器械、外院代消毒包的管理。

从广义上讲,医疗废弃物的管理也是物资管理的一部分内容。医疗废弃物管理解决方案以 GPS 技术结合 RFID 技术实现可视化医疗废物运输管理和实时定位,运用高速、高效的信息网络平台和EDI(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实现医疗废物实时全面的监控。

在家庭监护方面,通过物联网的家庭监护、传感设备,可以实现在家庭实时对生命体征进行监测。比如一款叫“医用箱”的产品,就集成了血压测量、心电测量、血氧测量和血糖录入评测等功能,并通过3G通讯进行在线传递测量数据。这样一来,社区卫生机构或健康管理机构就可以通过相关软件对所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监控和分析,在方便居民的同时,也能大大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

本文开头所提到的完美暗杀则是家庭监护的升级版,不止是对生命体征的实时监测,还能对患者治疗模式进行远程调控,实现双向信息交互,这也是远程医疗最直接的体现。

在医疗环境管理方面,通过楼宇控制和能源管理,可以实现视频监控、门禁感知,包括对于医院的员工进行一卡通和电子监管。

此外,在医疗服务的一些细分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新的尝试。比如无锡市人民医院用的输液监测网络系统。该系统中的输液监测传感器能监测到输液过程中每一滴药液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微处理器分析可得到输液液量、液速和时间等参数。这些输液参数通过物联网传送到护士工作站,护士能通过网络实时监测输液全过程,系统还可以实现在输液结束或发生输液故障时发出报警信号。

IC卡与RFID技术的结合同样前景广阔。卫生部已把推进IC卡的应用列入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加强IC卡和RFID技术在医疗保健、公共卫生、药品、血液等方面的应用,与银行、社保等部门联合开展医疗就诊卡的通用模式与标准研究;推进集个人ID信息、社保、医保、医疗、金融等服务于一体的“一卡通”产品的应用;在医疗智能卡内记录诊疗信息,逐步取代传统的病历本;推进IC就诊卡的区域化应用,开展异地就医刷卡结算,提供随时查询诊疗信息及IC卡明细清单服务。

卫生部信息化推进办公室副主任高燕婕认为,物联网给医疗服务带来的便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融入物联网技术的医疗监护、移动服务等,可以实现成本更加低廉、更加方便快捷的医疗服务;第二,通过医疗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远程医疗服务;第三,随着经济发展和民众保健意识的提高,通过物联网能够实现自助医疗,进而缓解医疗资源紧缺的压力,提升整个医疗服务的水平。

据媒体报道,《卫生领域RFID与物联网发展规划》已于去年下半年编制完成并上报。除了在医疗方面的应用外,卫生部还计划将物联网技术推广到更广泛的公共卫生领域,以实现不同卫生主体间的信息互通。高燕婕表示,未来将通过逐步推广物联网应用以环境监控设备的联网、急性传染病检测、追踪病源体流动,以及远程监测慢性病等目标。

医用物联网面临的问题

物联网对医疗和管理的积极推动显而易见,物联网本身起步较晚,它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医学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邓世洲说,物联网在医疗领域主要是为物资、人员管理和临床医疗服务。因为物资、人员管理方面主要是用RFID技术,而后者目前的发展已经比较成熟,只要医院想做,肯投入,基本上没有难度。真正的难点是在临床医疗服务方面,因为缺少医疗传感器。物联网的瓶颈在传感技术,这不仅仅是医疗方面的问题,其他行业的发展也同样受制于传感器。

以人体心电图的实时采集远程传输为例,这其中有血流信号、肌肉、皮肤放电等的各种干扰。如何在这许多的干扰之下稳定、准确地采集数据,并通过无线网络实时传输到数据处理中心,对医疗物联网提出了挑战。人体内植入传感器的情况就更为复杂,体内压力、温度、酸碱度、氧化还原反应等,对传感器不仅有采集技术上的要求,同时对传感器材料的生物安全性也有很高要求。

在市场方面,医惠科技集团董事长章笠中认为,阻碍医用物联网发展的原因是大家对物联网应用的了解和信任还很不足,物联网带来的裨益还未充分赢得医疗机构管理者的认可。其次,有些打着物联网解决方案名义,滥用物联网应用旗号的供应商和企业,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各方对物联网应用的正确认识。再次,对信息化所带来价值的评估观念,中外有差异。“以移动护理为例,按照美国机构的测算,系统上线七个月就能收回成本。为什么?因为用了移动护理以后,护理工作量大大减轻了,光是人力资源成本一项就能节省很多资金。更何况,移动护理在减少医疗差错方面效果明显,而由医疗差错引发医疗纠纷所致的经济损失,更是无法预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