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文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12 15:48: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东南亚文化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东南亚文化概论

篇1

[关键词] 东南亚;高校;就业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08-03

[基金项目]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研究课题“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市场的探索与实践”(dm1003)。

[作者简介]蔡其明(1968―),男,广西恭城人,广西民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是高校就业工作中的基本环节。通过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和就业政策,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掌握择业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对设置有对外汉语、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院校而言,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系统,也决定了相关专业院系能否长期持续稳定地发展。

在广西区内,随着东南亚小语种的升温,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大学、广西国际商务职业技术学院等都开设了面向东南亚的小语种专业,广西与东盟诸国的互动加强,仅2010年广西派往东盟国家交流学习的高校学生就有5000多人。[1]广西民族大学是国内较早设立东南亚小语种专业的高校之一,从1964年开始,先后开设了越南语、老挝语、泰国语、柬埔寨语、缅甸语、印度尼西亚语和马来西亚语等本科专业和亚非语言文学硕士点,形成了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系列学科群。长期以来,广西民族大学有大量学生在东南亚就业,学校就业部门在积累了丰富的就业指导经验的同时,也发现了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如何妥善解决,促进学生有选择、有目的地健康择业、快乐择业,是当前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中需要持续思考的内容。

一、高校毕业生东南亚就业情况现状

随着中国―东盟交流的日益频繁,东南亚相关语种专业的学生到东南亚国家就业或升学的比例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广西民族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高校学生东南亚就业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首先,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占有相当比例。在就业部门2012年通过毕业调查统计的数据中,国家汉语教师志愿者64位,成为东南亚就业的重要途径。其次,2012年赴东南亚升学或就业的学生分为16个专业,除了小语种以外,旅游管理、英语、汉语言文学、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四个专业是东南亚就业群体的第二主力。再次,从2006年到2012年的学生就业数据看,泰国、越南、菲律宾是东南亚就业的主要目的地,其中,有记录可查到的越南就业学生人数在出国流向中超过六成。最后,根据就业统计表的数据,东南亚学科专业的大部分毕业生均面向东南亚就业,专业对口率较高,就业率及就业质量也较高。如,在已统计的老挝语专业东南亚就业学生中,很多选择红塔集团驻老挝分公司、中工国际投资(老挝)有限公司、云南电网驻老挝办事处、大唐海外老挝项目管理处这样的大型国企。

从高校学生东南亚就业的途径来看,目前主要有以下途径:首先,通过国家汉办的选拔派遣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这是最常见,也是最便捷的方式。其次,通过学校的招聘信息、专场招聘会等方式求职。再次,以 “3+1”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出国留学的学生,在留学期间就已经关注就业形势,并提前与相关单位联系,历年就业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甚至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了这一方式。

二、现有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缺失

面向东南亚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经过多年建设,已经日趋完善。不过仍然可以发现诸多问题。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例,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错位。伴随着每年东南亚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就业去向单位的多样化,学生能力与社会需求在部分方面呈现出比较大的错位。在前些年广西民族大学向东南亚部分用人单位下发的《用人单位人才需求调查问卷》中显示,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单位认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团队意识不够优秀,有18%的用人单位表示毕业生的文字及口头能力较差,有12%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工作主动积极性和团队意识打出差分。而当前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往往是普适性的,很少就以上问题制订针对性的指导办法。

2.学生对国外就业的出国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情况很少进入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的视野。一般认为,国外就业会产生由“外国人”身份带来的社会文化适应问题。虽然在东南亚就业的学生有许多已经有了东南亚生活经历,但是非小语种专业的学生往往是第一次出国。由于语言交流(即使小语种专业仍然存在语言交流问题)和思维方式的差异,可能存在压力或焦虑情绪,产生适应性困难。

3.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设计往往截止于毕业生离校,而忽视了国际教师志愿者的“二次就业”问题。由于国际教师志愿者通常为一年期,虽然2010至2011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留任率达到64%,但是通常情况下,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会在一至三年后选择回国或留在所在国,从而面临“二次就业”。

4.东南亚就业市场拓展的途径和实践仍在摸索之中。当前由高校就业部门主动开拓的东南亚就业渠道较少,往往是企业招聘和学生自行联系两种方式,就业部门能够提供的帮助很少。广西民族大学目前已经有意识、有计划地走访了部分东南亚的用人单位,获得了许多关于毕业生情况的反馈,但是在就业市场主动开拓方面,由于其难度较大,还没有很有效地进行。

三、东南亚就业视角下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

根据高校东南亚就业的主要特征,有针对性地制订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对策,是高校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的前期铺垫。

1.校、学院和就业指导部门三级机构相互协作,在课程设置、实践实习等方面加强面向东南亚市场的对口性。学校与泰国、越南、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以及美国的几十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近年来在小语种专业中普遍采取具有特色的“3+1”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动手和交流能力。高年级的学生在国内学习两年后,还到东南亚国家学习一年或半年。在小语种、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等主要面向东南亚的专业中,除了小语种语言的习得以外,安排跨文化交际学等心理适应性课程,安排太极拳、民族古典舞、剪纸、中国文化与传播等中国特色艺术课程,使学生能够以“文化”促进在当地的融合与沟通,学生对该类课程设置反映良好。

2.就业部门应重视“最后一公里”。过去的就业部门,往往是以毕业班学生为对象的“第四年”指导。事实上,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应该由“临阵磨枪型”转变为“长期备战型”。从学生入校安排职业生涯讲座、职业技能评测,到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的第一步,才是从最初一公里到最后一公里的完整的就业服务指导体系。就业指导应该在学生大学生涯里贯彻始终。尤其是就业信息的反馈,应当全面、细致地进行,以作为将来就业部门工作的参考资料。对于学生的出国适应性与心理健康情况,就业部门应该做好预估,提前安排心理咨询通路。对参加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面临的“二次就业”问题,就业部门有针对性地保持联系并展开反馈调查,在就业咨询、招聘会协助等方面,尽力帮助其获得优质工作岗位。

3.高校就业部门应该有目标、有系统地探索研究东南亚就业市场,包括帮助学校建立校友联络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市场拓展情况档案库及就业信息联通机制,探索出开拓东南亚就业市场的途径与方法,搭建与东南亚政府或其他机构的就业合作关系。关注校友分布、当前工作状况并获得联系方式,根据东南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特点制作不同的就业宣传资料,有计划、有目标地进行目标单位走访,了解目标单位的人才观、用人特点、招聘方式和招聘程序,了解其当年的人才需求情况、邀请目标单位来校召开专场招聘会等等都是就业市场拓展的实际工作。

四、系统化的东南亚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

2003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努力构建一个更加完善的、符合“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四化标准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对于如何构建系统化、高效率的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张玉柱认为,应当从职业教育系统、就业培训系统、就业服务系统和就业市场系统四个方面进行。[2]这是按照大学生求职的流程设计的、主要进行服务指导的体系,基本涵盖了大学生求职过程的方方面面。

1.在职业教育系统方面,学校要加强对这部分特殊专业学生就业指导的力度,全程正面指导毕业生进行正确的个性化的择业期望调整、职业素质测评、职业生涯规划等教育、转化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为择业指导提供思想保证。此外,还应开放个性化指导和心理咨询窗口,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指导,帮助其预估、预处理国外就业的心理健康问题。让学生对自身专业学习及就业的特殊性有清醒的了解和准确的定位,用教育国际化、人才国际化、就业国际化的视野和要求引导学生正确就业、择业。

2.在就业培训系统方面,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就业培训目标、确定就业培训内容和选择就业培训方式。一是整合校内的培训师资,在课程设置上体现出面向东南亚的色彩。比如在国际经济与贸易、旅游管理等专业,可以开设“东南亚文化概论”这样的介绍性选修课程。二是形成健全的就业服务机构,就业培训系统需要注意与个人工作技巧等接轨,可以适当联合校内培训中心,也可以加强和社会力量结合,推出面向东南亚的小语种培训学习、中国特色文化学习、艺术课程学习。

3.在就业服务系统方面,努力做到大学生就业成本优化,降低大学就业成本。包括提供公开的就业市场需求信息和用人单位情况介绍等。目前广西民族大学就业部门通过毕业生就业信息网、广播系统、公告栏等多种形式及时将就业情况通知给相关学生,除此之外,也注意与院系辅导老师互动,交流东南亚校友情况,及时掌握毕业生动向。在东南亚就业的总体形势及特点分析、就业宣传资料制作方面,对有意至东南亚就业的本校毕业生了解就业热点、盲点或薄弱地区起到了很大作用。

4.在就业市场系统方面,除了与历年就业主要流向单位沟通举办就业洽谈会,建立健全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等就业信息网络,及时更新就业信息、建立就业后的信息反馈档案以外,还应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差异;共识;文化休克;泰语教学

中泰交流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文化上。中泰自1971年7月1日正式建交后,双方关系日趋密切,文化交流上更显频繁。泰国的华人日渐增多成为中泰关系发展良好态势的重要体现,中泰能够在一起和睦相处,且相互对各自文化产生浓厚兴趣,这大多是基于中泰对彼此文化的包容与认可。然而中泰虽然同属于一个文化圈――东亚文化圈,但生活环境与历史背景的差异造成文化上的差异,这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语言、生活习惯、接受心理等方面,认识到这些差异性有助于泰语专业的学生从异中找同,在相同中更好地互相学习。

从大的方面来讲,政治影响文化。泰国借鉴的是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必然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产生碰撞,而政治制度必会影响文化。但我们对待两国不同文化的突破点不要放在不同上,而要放在相似性上。

相似性最典型的是佛教,泰国人信仰佛教的比例要占去全国人口比例的95%,几乎达到全民信佛的程度了,且寺庙也广泛分布,泰国的73个省中约有三万多个寺庙。泰国人民在思想上受佛教影响很大,佛教渗透到泰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相信生命的轮回与因果报应。中国人的信仰融合着儒、释、道三家,而佛教早在汉代就已经传入中国,影响着许多信徒,历代都有高僧修佛,并在境内修建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寺庙。佛教的传播与发展也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融,故可作为双方交流的重点。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多多关注关于佛教的一些专有词汇,了解佛教的一些教义,引导泰语专业学生走进佛教。而中泰两国都在“崇礼”这点上达成共识,尚礼之风成为中泰文化上的共同追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教授基本的礼仪规范,学习泰国的基本礼仪,掌握关于礼仪的词汇。此外,中泰两国都以红色象征喜庆、欢乐。都喜欢莲花,莲花与佛教有关,因此佛教作为信仰的泰国的超市都喜欢命名为莲花超市;在中国,莲花常比作君子,代表圣洁、高雅。泰语老师在上课时都可以进行两国文化的异同分析,在分析中逐渐清晰。中泰都是大家庭的生活,会经常参加大大小小的活动,这些都为学习泰语专业的学生带来熟悉感。

从语言上讲,汉泰语也有许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属于汉藏语系。都由声母、韵母、声调三部分组成,且声调都能从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找到对应声调(泰语声调共五个,除泰语的四声)。在泰语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抓住两种语言的共通性,给学生以熟悉的氛围,再去分析汉语与泰语中易混淆出错的地方,这样的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泰国在性别上更注重于男女有别。泰语中不仅男女写法上存在差异,且读音都要区别开来。而汉语表示男性用“他”,表示女性用“她”,写法不同,但读音没有区别。中国人更讲究长幼有序,但泰语只有很少的词去表达对长者的尊敬,汉语中询问年龄学问多,对儿童会说“你几岁了?”,对稍长一点的孩子会“问你多大了?”,而对待老人要问“您高寿?”对不同的年龄段有所区别,而在泰国人口中就只有“你几岁了?”,来适用于所有年龄阶段的人。

不同的文化交流是好事,但不同的文化常会带来迷惑、紧张和不适应,这种心理体验有一个S忻词叫“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人类学家奥博格提出的理论,指的是在跨文化中的各种不适应症状,是指人们对于另一种不熟悉的文化及环境的各种心理反应。这需要进行跨文化的训练来接受不同文化所带来的心理冲击。中泰两国在时间观念上的差别也相当明显,中国人喜欢守时,并且认为守时是一种美德。如果两个人约好了时间,而一方并没有因为什么特殊的原因迟到,会被认为不尊重对方。而这些在泰国人严重就并非这样,他们的时间观念没有中国人的时间观念强烈。泰国人的时间观,主要集中在当下,对于过去以及未来的观念要差很多。因此在中国人对泰国人在时间观念上的随意性要理解,将来如果到了泰国也不会因为不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而因为对方迟到而愤怒。泰国人常习惯于每天诵经,唱国歌。吃饭时按照西方人的习惯喜用刀叉,很少使用筷子,由于处于热带地区,泰国人有喜欢喝冰水的习惯。这些细小的知识点不仅很有趣,且很实用。

在泰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熟悉泰语的基础上,还要有意识地去接触了解泰国的环境、历史、风土人情等以便于更加全面、深入的去启迪泰语专业的学生。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外语作为语言更是一个需要掌握词汇的基础上再综合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的结果,因此全面地认识中泰文化的异同,比死记硬背效率要高得多,且文化方面的异同性教学探讨很有意义,毕竟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认识到中泰文化存在的异同对泰语教学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对教好泰语,建立完备的泰语教学模式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理杏德・刘易斯.文化的冲突与共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