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管理类知识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商管理类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工商管理类知识

篇1

关键词:卓越绩效模式;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实践教学质量管理

实践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阶段的重要教育模式,教育改革强调了要将知识内容最终落实在学生的实践能力上,因此,许多学校都强调了实践教学作为检验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指标。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学科的专业性,要求了学生除了具备专业的知识储备后,还需要具有应对实际问题的能力,但是在当前的教育现状中,我们可以看出,许多高校没有真正地将实践教学落实起来。这主要是由于在实践教学中,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以及实习条件等的诸多限制,学校在实践安排上,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并且对实践教学的效果难以进行综合评定,因此就导致了学生对实践能力不加看中,许多企业不愿意接受应届毕业生,如此循环,就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成果。本文主要针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进行探讨,希望为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提供经验与帮助。

一、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笔者通过高校走访以及对市场进行深入的调查,对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教学现状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与探讨,教师、学生以及市场需求都十分肯定了实践教学在实际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且高校也已经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来为学生提供了相关的实践考察以及实践机会,但是,当前阶段,许多学校的教育中还是对学生毕业后的能力问题缺乏相应的措施,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社会,在应对实际问题时,还是缺乏相应的能力,分析其中的原因,我们发现,高校在进行实践教学时,没有真正地将实践教学的质量控制起来,没有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长处,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实践能力上没有真正的提高,当前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现状

(1)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知与评价。对走访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统计,其中有80%的学生都认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愿意投身到实践中的学生,只有16%,学校安排的教育实践的措施,有30%的学生对安排感到满意,这就表明了,学校较为看重实践教育,但是学生自身缺乏了参与实践的意识,整体缺少实践评价机制。(2)学生对校内校外活动的评价与期望。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学时,主要采用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基本案例以及有代表性的案例,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但是,这种教育形式长久以来没有改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感觉枯燥和无味,教学内容过于传统与老旧,教师在课堂上缺少教育氛围,影响了教学效果。在学生的校外实践中,学生多自主选择兼职工作,在兼职的目的上,学生大多选择工资较高的工作,因此,很多学生都选择了与本专业无关的工作,学生在企业进行培训与锻炼,就往往忽视了校内的课堂教育,这也就忽视了实践教学的真正目的。

(二)学校实践教学管理现状

人才培养方案存在不合理想象。许多高校现阶段的教育方式,仍是更为看重理论知识,对实践还是缺乏重视,实践课程虽然已经有所鞥鸡啊,但是所占比例还是很低。在实践课程的时间安排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现象。学校所安排的实践时间,多集中在了学生的毕业季,时间没有真正穿插在学生的日常课程中,许多学生在临近毕业之前,都面临着公务员等的考试,因此对没有过多的时间去顾忌实践课程,导致了实践效果不佳。实践教学的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存在着差异性。学校所设置的实践课程,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来进行改进,多年来的实践内容不变,因此在实践能力的培养上,效果不佳。

(三)实践教学管理存在的问题

学校内部机制存在着不完善以及不合理的状况,学校内部的沟通与协调存在疏漏,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使得学生在实践后,难以对学生进行更为合理的评估,学校缺乏一定的监管部门,不能对学校的实践活动进行管控,影响了实践的效果。

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机理

为了能够进一步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许多教育工作者制定了更为合理的卓越绩效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更加体制化的模式,来带动实践的高效性,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满意度以及学校的长期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简单来说,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可以称之为“领导三元”与“结果三元”,从学校的领导出发,结合市场的变化来制定出更加适应学生发展的实践培训计划,注重了培养的长远性,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更加重视教育的组成,将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保证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

三、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卓越绩效模式相结合

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应用其中,不管是从领导班子还是到政策制定上,都体现了更为完善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模块,能够更好地发挥实践的作用。(1)发挥领导作用,营造更加适应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应用环境。领导要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进行推广,将实践教学的质量进行把关,鼓励教师开展实践教学活动,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准实践活动,明确实践的目的,并且建立日常的考核机制。(2)制定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中,要制定出更加合理的实践教学管理办法,对教学的始终都进行详细的制定。(3)以人为本,重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工商管理类教师的选择上,要更加注重综合型人才的选择,选择专业能力过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课程的学习,建立更加具有专业能力的教师团队。(4)加强三级管理,加强实践监控管理体制高校所涉及的专业较多,各个专业具有不同的考核制度,工商管理类专业要根据自身专业的特色,来制定相应的监控机制,以此来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做出进一步的要求。

四、结语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学生的重点,是培养学生能够面对社会,培养学生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专业技能充分发挥到实际所需的地方,培养具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能型人才。因此,本科院校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工商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复合性,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工商管理人员,是十分必要的。学校在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学生培养中,加入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高效所接受。本文从当今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现状等实际情况出发,分析了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实际中的应用,可以明确地看出,运用卓越绩效管理模式是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学习的优秀管理模式,从领导作用出发,对教学管理制度以及教师水平等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通过监控制度的建立,能够切实保障学生在实践教育中的地位。这不仅能够保障学生参与实践的能力提高,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学生更加乐于参与实践,这也就保障了长远发展。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在工商管理专业中的应用呈现了积极的态势,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与矛盾,最为明显的是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难以形成更加明确的量化标准,对学生的实践效果无法进行更加全面的测评,因此,在后期的教育工作中,需要教育工作者逐渐完善教育体系,使实践教学真正发挥其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丁洪生,蔡颖,项昌乐,等.以创新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本科实践教学体系[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王小春.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绩效评价探讨[J].学理论,2013(15).

篇2

>> 工商管理类本科生经济数学应用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 工商管理本科生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毕业生就业技能培训实践研究 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职业发展导向下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专业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 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基于就业能力导向的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培养路径的创新研究 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基于“双面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 基于知识管理过程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商管理类学生理财能力培养对策的创新研究 基于素质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工商管理类应用型本科实习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本科院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素质模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0-10-08.

[4]St. John’s College. How does St.John’s prepare me for my future?[EB/OL].

.2010-10-20.

[5]Duke University. Degree Programs[EB/OL].

http://registrar.duke.edu/bulletins/Undergraduate/2003-04/degree.pdf.2010-10-15.

[6]Brown University. Brown gives students the freedom to direct their education[EB/OL].http://brown.edu/academics.2010-10-21.

[7]杨静.张庆亮.中外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比较[J].现代企业,2006,(10).

[8]严佳琪.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11,(7).

[9]胡兵.乔晶.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职业时空,2012,(1).

篇3

关键词:职业发展导向;应用性人才;工商管理类;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2-0036-03

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步伐的不断加快,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大量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更加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并要求高等院校在本科层次上能培养出大批在素质、能力、知识等诸方面都适应生产经营一线工作需要的应用性专门人才。但我国的本科教育大多定位于学术教育,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很大(高林等,2008)。同时,有关本科层次应用性人才的培养导向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研究,尚未达成共识,还有进一步梳理与探讨的必要。基于此,本文以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的工商管理类专业为例,结合江苏理工学院本科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情况,就如何有效地构建职业发展导向的应用性本科人才多维能力培养实践教学体系作初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模型构建

(一)应用性本科人才的职业发展培养导向

关于应用性人才,国内许多学者进行了界定与分类(季诚钧,2006;杨兴林,2007)。但无论如何分类,实践创新能力是应用性人才必备的要求(贡福海,2013)。本科应用性人才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应用性本科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发展与技术变革的能力,为其将来职业生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个坚实的平台(王秋红,2008)。江苏理工学院在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职业发展为导向,将学生进入职场后的发展目标定位为“企业部门经理”,并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有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要求为指导,从企业对“企业部门经理”的能力素质要求出发,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性本科人才。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模型

在一个企业中,部门经理处于企业组织架构中的中层位置,是上级部门的决策信息提供者和命令执行者,是其他部门的服务者和配合者,是本部门的管理者。企业部门经理的德、能将决定着企业能否健康持续发展。要想成为企业的部门经理需要具有多维能力:在境界维度方面,要有做经理、坐经理、作经理的能力;在结构维度方面,要有核心能力、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在层级维度方面,要有基础、中级、高级和专家级能力之分。在对文献资料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部门经理”的能力素质调查结果,提出企业部门经理培养导向的工商管理本科人才多维能力结构模型,如表1所示。

就境界维度而言,“做经理”是指所开展业务的各环节都亲历亲为,这就要求企业部门经理熟练掌握该部门各项工作的要领;“坐经理”指不仅自己要做业务,还要率领和指导员工开展工作,并引导员工融入到团队中;“作经理”就不需要自己具体从事某项业务,要为团队确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部门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前两个阶段是达到第三阶段的必要前提。企业部门经理的“做―坐―作”过程,显示的是对不同层级和结构能力的要求。

就结构维度而言,“核心能力”是作为一个企业部门经理所必需的、基础且重要的能力,无论其所在何种部门或是承担何种岗位都是应该具有的;“专业能力”是依据部门经理所在的岗位,或是部门类别不同而需要的专业知识、技巧及能力;“领导能力”是指能带领团队不断前进的能力、留住好下属的能力等。

不同的境界维度在各个结构维度上,所要求的层级维度存在差异。例如,企业的营销部门经理在“做经理”时,需要初级“客户导向能力”、中级“团队合作能力”和高级“市场分析能力”、“新市场开辟能力”;到了“作经理”时,各结构维度的能力均提升为高级乃至专家级。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设计

(一)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总体框架

为了便于学生更早、更好地融入社会,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基于企业部门经理培养导向的应用性人才多维能力模型,我们从理念层、载体层、服务层、平台层、设施层五个方面构建了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生的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总体框架如图1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既包括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主要环节,也包括课外创新创业体系建设(黄爱华,2013)。科学的理论课程体系是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合理的师资结构是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有效保障。为此,我们优化了理论课程体系,强化了“身心元素”和“科学元素”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并将企业教师、社会培训师融于学校师资队伍,有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这是“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在理论教学中的体现和反映。

(二)职业发展导向的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多维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应用性本科人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靠学校的课堂教育、理论教学是难以实现的,还要依靠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鉴于地方本科院校普遍存在的学生素质教育弱化、学生能力与企业实际需要脱节的现实,为适应“企业部门经理”的培养,我们在整合原有实践教学平台的基础上,以“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为线索,构建了一个校内校外平台相支撑、专业专门平台相促进、多层多用平台相协调的“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教学体系(见图2),旨在以职业发展为导向,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

校内实践教学基于基础实验教学平台、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和专门实验教学平台实现。其中,基础实验教学包括7大模块,即管理学模块、经济学模块、财务管理模块、银行业务模块、市场营销模块、人力资源管理模块、定量分析方法模块,覆盖专业基础课的实验教学内容,其目标在于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核心能力;专业实验教学则涵盖各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内容,例如会计学专业的手工模拟实验、市场营销专业的综合技能训练等,其目标在于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专业能力;专门实验教学包括EPR综合实验、技能竞赛、科研项目三部分,其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领导能力,即综合能力。EPR综合实验是让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一次接近于真实企业环境的创业演练,训练学生在高仿真度企业经营流程中运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实际操作。专门实验教学满足各专业学生理论知识与综合能力同步发展需求,全面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专业能力。从大学二年级开始,通过“多方位、多层次”大学生学科竞赛体系的设置,将各级别的学科竞赛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系统的衔接各层次竞赛内容,由浅入深的提高学生综合能力,达到培养“企业部门经理”的目的。此外,在积极开展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基础上,又积极申报江苏省以及全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这些项目的开展,不仅训练了“企业部门经理”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而且由于与专业相结合,也进一步增强了其专业能力和领导能力。

校外实践教学基于校外实习基地和校企协同平成。其中,校外实习基地的主要功能是承担学生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任务,目的是培养学生将课程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运用到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实践能力。此外,学校还与部分较大规模的企业共建校企协同平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合作,如我校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形成科研团队和人才培养团队;企业在我校设立企业创新基金、学生奖励基金和教师队伍教研基金,为学生提供教学实践基地;双方还通过共建实验室、科研项目实施、教材编写等方式共同承担起人才培养的任务。

总之,通过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实践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熟悉了有关实践操作的方法与技能,又能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紧密结合起来,提高了“准企业部门经理”的综合能力。

三、职业发展导向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多维能力实践体系的实施保障

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顺利实施的基本条件是使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理论教学体系的与之相匹配,以及管理、保障机制的与之相匹配。为此,应优化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建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并强化管理机制和保障机制,使得其实践体系顺利实施。

首先,要培养未来“企业部门经理”,需要有一种跟得上时代要求和技术发展要求的培养理念和课程计划。基于对“企业部门经理”所处地位的理解,理论课程体系应包括四个层次:一是身心发展知识,强化学生对身心发展的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二是坚实的经济管理基础知识,目的是教给学生有关经济管理的基本原理;三是专业知识,此类课程着力于使学生对所学专业有很高的专业能力,同时促进对企业精神、商业环境的理解;四是自然科学、艺术、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希望学生能深入了解未来工作将依赖的社会、人类环境,以及他们将面临的专业问题和道德问题。

其次,为更好地突破传统教育过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实现教育资源在更大范围上的共享,应对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利用网络,构建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基于此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教师能从繁重的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学生能从灌输式教学中被拯救出来,更有利于充分激发教师与学生的创造性,也有效保证了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的实施。

最后,进一步健全人才培养管理体系是顺利实施培养“企业部门经理”多维能力实践体系,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保证。只有有了科学、规范化的管理体系和保障机制,才能确保人才培养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运行。健全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和质量管理等。“双师型”或“双师”素质教师为主体的师资队伍、先进的仿真性实践教学环境、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科学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则是构建强有力的保障体系的四个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高林,吴智泉.发展应用性高等教育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8,(5):44-47.

[2]季诚钧.应用型人才及其分类培养的探讨[J].中国大学教学,2006,(6):57-58.

[3]杨兴林.应用型人才及其培养模式的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6):164-167.

[4]贡福海.地方高校卓越应用性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3,(10):50-52.

篇4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一、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命力,就必须重视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具有应用能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以便于企业能够走得更远。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和领导者应该充分的认识到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采用多样化、有效的途径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因此,文章针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给企业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企业在市场环境中经营的过程中,需要重视市场中存在的各种风险,并采取各种措施规避各种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更多专业能力突出、业务水平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充分的发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做好各项基础工作,这样能够有效的降低投资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损失。这就对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采用合适的方法,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训,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素质。高校为了保证学生能够更好的就业并实现自身的价值,就要求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工商管理类人才的毕业和就业奠定坚实的基础。高校在进行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时应该根据市场发展规律以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并聘用双师型教师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教育,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专业知识教育时,还应该重视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这样的举措能够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以便于学生能够尽快的融入到企业实际工作中,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提高整个企业的市场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三、加强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分析

1始终坚持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以学生为本原则,在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时应该将学生作为主体,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活动时,应该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原则,让学生在理论教学和实践培训中充分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应用能力,为未来求职奠定坚实的基础;其二,灵活多变原则,如果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时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该种问题应该坚持灵活多变的原则,对现有的基础设施、教学资源以及教学条件等进行全面的评估,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等设置针对性较强的课程,这样能够为学生的顺利就业和工作效率的提高提供巨大的帮助;其三,整体性原则,为了保证高效的各种培训工作能够顺利的展开,就应该始终坚持整体性原则,对信息化系统进行整体性优化,对多种培养方式进行综合评价,以此选择最佳的培养模式,并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对工商管理专业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优化,以便于理论教学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理论支持,并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应该根据市场以及企业竞争的实际需求,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划分,通常划分为应用型和理论型两种,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相应的培养目标。在进行理论型人才培养时应该重视国内外先进管理理念、知识的教育和引导,这样能够让所有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进行创新,不断的丰富企业经营管理的创新理念。在进行应用型人才培养时,应该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的培训,通过实践培训能够帮助工商管理类人才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应对国际以及国内经济形势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以便于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中站稳脚步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3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为了保证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就应该根据不同特色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需求,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以便于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应该适当的删减不必要的课程,理清专业课程教学的重点,同时还可以创建交叉培养的模式,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理论培训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实践应用能力培训,保证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综合能力能够适应市场以及企业的实际需求。在设置公共管理专业课程培训计划时,应该对社会和企业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充分和全面的了解企业管理和学科知识之间的关联,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此外,由于企业内部分工不同,对人才专业能力的需求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应该创建模块化教学模式,针对企业的实际需求制定模块化的培训计划,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培训能够有效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专业化水平,更好的胜任企业赋予自己的工作。

4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创新是企业得以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工商管理类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在思想上渴望创新,并且具有进行创新的能力。企业领导者或者管理者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借鉴国内外先进企业的管理理念和经验,并对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训。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该重点对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训,用理论指导实践,并且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不断的验证创新理论和积累经验。通过创建应用型的教学体系,重视在实践中探索和经验的累积。企业在制定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时应该不断的创新思路,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导、以学科为基础以及以创新为后端,充分的发挥工商管理类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此外,企业在进行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时还应该重视职能需求,通过对市场以及企业的需求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有目标、有计划的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知识与技能进行培训,尽可能的增加实践内容,不断的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社会交往能力、信息化水平以及实践应用能力等。通过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够为企业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较强创业竞争力和就业能力的技术应用型、复合型工商管理类人才人才。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提高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就应该始终坚持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训的原则,明确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以便于工商管理类人才能够更好、更快的胜任企业赋予自身的工作,为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建英,李总.基于学科竞赛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J].成功教育,2010,(08):15.

[2]任瑞全,张和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05):30.

[3]林常青,肖胜鹏.基于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专业课教学改革――以独立院校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13,(12):18.

篇5

关键词:经济法;教学模式;工商管理类专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对于各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经济法律知识的教育,使之能运用经济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工商管理活动中的实际问题,是实现工商管理活动法治化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实现“高素质、宽基础、懂经济、知法律、会管理、善创造、能应变”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1]。正因为如此,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多设置了经济法这门课程,都趋向于将经济法课程确定为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基础课程。

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大多只是简单地将法学类专业同名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行移植,很少有人研究基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特点的经济法课程体系、教育手段和方法,导致目前为工商管理类专业开设的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效果还不能令人满意。主要存在经济法总论与经济法部门法律制度脱节,经济法具体法律制度与案例教学不能有机结合,教学过程中师生联系不紧密,教师“一言堂”的现象普遍存在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相比较,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有其独特性,本文拟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内容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等教学模式改革方面进行探讨。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

法学专业的经济法课程是讲述这一部门法的理论、制度以及规范的法学学科,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与法学类专业经济法学课程的性质和设置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和基本内容也不相同。通过与法学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比较,明确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特点,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的课程设计、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课程内容涉及法律范围更广泛和综合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基本内容涵盖经济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部门以及国际民商法等知识。具体来说,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导论,介绍法理学基本知识、民法基本知识、经济法基本知识。第二,市场主体部分,介绍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三,市场行为规制部分,介绍合同法、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知识产权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第四,宏观调控部分,介绍财政法、税法、价格法等具体法律制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从范围上看,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内容要远远大于法学经济法课程所包含的具体子部门法。因此,相对而言,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具有极强的综合性,即它不是一门独立的单一的学科,而是包括多门法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一门综合性课程。

2.教学重点偏重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性

不同专业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课程设计必然根据教学对象原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能力,有针对性地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和侧重点。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的法学知识基础较为薄弱,其学习本身强调应用性,注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相较于法学经济法对理论性的高度关注,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特别注意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辩证关系。课程不宜也没有必要过深地介绍法学专业理论,而是侧重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管理工作中所必须的法学基础知识和常用的经济法律法规。

3.教学要求以能力培养为主和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启发式教学,在介绍必要的教学内容的同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案例教学,通过案例来示范思维方式和思维特点;注重分析方法的传授,训练学生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和法学视角,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自我建构知识与拓展能力结构的能力,提高学生自己学习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经济法在教学中要注意适当补充作为非法学专业学习法律所必需的知识,适当介绍各种法律制度制定的理论依据及其意义,并注意避免使用生硬难懂的法律术语。要尽可能将复杂问题使用通俗易懂的一般性语言作深人浅出的分析,以帮助学生理解。

二、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教学模式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经济法课程而言,应该着重研究经济法课程建设如何与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特点相结合,教学模式改革应该以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出发点,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践教学为导向,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培养应用型工商管理类人才。

1.课程内容设置要体现出实用性和包容性,符合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

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是作为学科基础课设置的,考虑到工商管理类人才未来参与社会工商管理活动对法律知识的需求和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在经济法课开设前并没有学习相应基础法律知识的实际情况,在课程内容安排上,要打破纯粹法学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体现课程的实用性与包容性。既要学习法学专业体系中的“经济法”、“商法”,还要学习“民法”中的法人制度、法律行为制度、制度、所有权制度、时效制度等基本法律制度。另外考虑到上述法律知识的实际运用,与之相关的程序法律制度在经济法课程内容范畴中也是不能缺少的。

在课程学习内容安排上,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应当以商法制度为主要内容,全面讲解商事主体、商事行为等商法制度;考虑到学生的法律知识状况,有必要先行介绍部分民法知识为学生提供应当具备的基础法律知识,最后再辅之以民事、行政及仲裁等法律知识;同时设置相应的经济法内容,讲解宏观调控法律制度。这几个方面制度内容的设置于内容本身而言彼此具有密切的关联性,是可以彼此相容的;于学生而言应当具有的法律知识体系也是实用的、相对完备的。内容设计上更加丰富,也充分体现了课程开设的目的,完全能够满足相关专业人员对经济法律知识的需要,由此其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

2.教学方法应该以范例教学法为主,注意知识讲授的通俗易懂

在教学方法上,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应避免采用,要让学生从原有专业思维方式中跳出来适应法学的理性思维,准确理解掌握法律知识,而且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2]。要改变学生对法学类课程死板枯燥的固有印象,惟有“范例教学法”才是首选的教学方法。经济法范例教学即是将精选出来的示范性、典型性的经济法重点法律制度和案例材料作为教学内容,通过个别来说明一般,使学生能由点到面,从部分到整体来理解和推知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能够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3]。这种教学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热情,鼓励学生根据具体的情景去检测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更能引导学生从重点知识的学习入手掌握相关法律知识的学习特点和方法,为以后更好地学习其他经济法知识奠定基础。应说明的是,在工商管理专业经济法教学中引入范例教学法,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如案例分析、专题讨论、多媒体教学等,让学习者从选择出来的有限的例子中主动地获得本质的、结构性的、原则性的、典型性的东西,借助这些东西理解并解决一些结构相同或类似的单个现象。

另外还应当注意,要将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教学与法学专业经济法的教学区分开来,不仅仅是在内容上的不同,更重要的是在讲授难度、方法上的区别。工商管理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讲授,必须立足使学生掌握在未来工商管理活动中应当具备的经济法律知识为教学中心,注重知识点的讲授、注意知识的难易度、讲究讲授知识的通俗性。因此,经济法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使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具备相应的经济法律常识,而非成为法学专业人才。

3.教学手段的丰富化和现代化是提高经济法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

为了更好地发挥范例教学方法的实际教学效果,必须配合采用丰富多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成为学习过程的策划者、教练、指导者、导师和顾问,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双方平等式、对话式、探讨式、互动式教学场所,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手段如下:

(1)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对实际案例的讨论和研究。以案说法、以案讲法,形象、生动、深刻地讲授经济法律知识,不仅有利于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准确理解与掌握,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效果提供保证。当然,案例教学必须以大量典型的案例为依托,由此经济法课程的教学文件,除了课程体系下的实用教材外,相应的教学案例库或者案例教辅材料也是必备的。

(2)专题讨论:组织学生对经济法中的重点、焦点问题迸行讨论。程序是教师事先拟订讨论题目并将其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课下搜集资料、撰写发言稿,讨论时要求学生登台发言,在学生各自表述完他们的观点及论据后,教师再作点评和总结性发言。专题讨论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逻辑思维、文章写作、法律论证等能力,更有利于加深其对经济法律法规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3)多媒体教学:经济法课程应该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通过购买教学光盘、制作教学课件、录制电视台播放的“今日说法”、“经济与法”、“庭审现场”等法制节目,编辑整理制作成与课程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视听资料等方式进行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具有形象直观、信息量大、直接再现社会生活的特点,使学生明了法律和现实社会生活的紧密关系,明确学习法律的意义,坚定法律信仰和社会使命感。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学生注重案件的发展过程,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法官、学者、律师“以案说法”中将使其所学的法律知识融会贯通,增长法律语言和文字的表达能力、法律逻辑思维能力、法律逻辑判断能力、运用经济法原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全国普通高校工商管理类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6

关键词:企业;工商管理人才;应用能力;培养

优秀的人才可以使企业在竞争中胜出,避免被淘汰的危险,因此人才对于企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基于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企业需要的是具有综合能力的管理人才,在处理问题时能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这些能力能为企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作用。因而,在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需要特别关注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现状

1.培养目标不明确。目前,我国在对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进行培养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原因是我国将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笼统地归类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没有根据个人擅长的专业领域对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区分。有的人擅长于管理理论的研究,而有些人更加擅长于管理技术方面的应用,企业在对人才进行职位部门划分时,应该根据他们所偏重的专业素养进行划分和培养,这样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趋向于大众化,特别是对管理专业的教育缺少目标性和差异性,没有根据不同的管理岗位的职能进行应用能力的培养,笼统地为他们设置相似的课程,这使得工商管理类人才因为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而导致核心竞争力的缺失,无法适应市场需求,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2.课程体系存在缺陷。我国对于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定位发生错位,使得我国高校在对工商管理人才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进而导致在培养体系上缺乏一个具体的系统,没有根据人才的特长进行划分培养,所有人学习同样的课程,使得他们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方式大同小异,缺少核心竞争力,不利于个人和企业的发展。在培养过程中,缺少与现今市场关联,使得实际与理论脱节,无法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案例中进行创新,使人才在应用能力方面存在缺失。

3.缺乏创新能力培养。我国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于理论的传授,缺少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是传统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缺乏课堂的互动,无法通过头脑风暴来挖掘头脑中的各种创新思维,不利于人才的创新能力培养。在企业竞争中,缺少创新能力的公司很容易会被社会淘汰,因此,目前的企业需要创新能力的注入,以保证自身的发展。

二、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1.教育目标的要求.高等教育是为了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就业机会,对于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专科和本科教育中,对于企业工商管理专业,学校都应该以培养企业的实用性人才为目标去设置教学课程,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足够的应用能力去胜任企业的岗位工作。因此,在课程设置上,除了学习管理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学习工商管理的应用技术,这样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企业需要的实用性人才。

2.市场就业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在寻找工作时,往往会因为不清楚或不具备较强的应用能力而面临求职障碍,如不知自己适合什么工作,或者是找不到自己心仪的工作。特别是管理类专业的学生,由于学习内容宽泛,大多以抽象的理论知识为主,无法对企业的实际问题进行实践,而导致在求职道路上因为应用能力的缺乏而处处碰壁。目前的企业寻找的是一名具有应用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优秀大学生。因此,高等教育需要对人才的应用能力进行培养,通过结合市场实际,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其中,使其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三、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培养的措施

1.明确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目标。为了让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好的体现,高校在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时可将其分为理论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这样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的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在应用能力培养时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理论型人才的培养,应该注重让他们学习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培养他们将学习到的知识理论应用于企业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挖掘他们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创新能力;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让他们掌握企业工商管理中会使用到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并且使他们懂得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发现企业运营中的问题,然后挖掘出该问题的解决方法。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培养企业工商管理人才的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有效提高他们的核心竞争力,也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2.建立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系统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更好地培养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首先,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企业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对不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课程进行设置。其次,由于企业对人才应用能力的评估时特别看重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因此需要通过建立交叉学科的培养计划来培养综合管理人才。该计划的关注点是在于培养人才的综合管理能力,通过补充一些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技术类学科,以此确保人才可以学习到经济、社会、科学技术类的知识,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在企业的日常实践中,职能部门的工作更多的是交叉在一起的,作为一位企业工商管理工作者,如果具备多种学科知识,当他在从事某个管理部门的职能工作时,可以与其他部门的职能进行更好地对接,避免由于单一化的管理职能,而忽略了其他更加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决策。最后,应该采取模块化的教学方式,结合企业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能与企业的发展实现对接,因此在进行课程学习时需要将其模块化。按照企业的职能部门对培养教学进行分类,明确不同的职能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能力,在各个模块化学习中有侧重性地进行课程的增加和删减。3.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创新能力。只有不断的创新,企业才能更好地发展而不被社会淘汰,因此,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工商管理人才是当前企业最需要人才。在对人才创新意识的培养过程中,企业可以通过观摩和学习国内外先进理论,对企业人员开展课程培训。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培养体系,将理论知识和企业部门的管理实践进行结合,使人才在实践过程中能进行管理创新,使管理人才在复合学习中进行思考和创新。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发挥工商管理人才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勇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善于思考和解决问题,活跃自身的思维方式,从而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企业通过以上的方式对人才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也能够提高人才的工作能力和综合管理能力,从而使企业的发展更快更好。

四、结语

目前我国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培养现状是缺少对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企业的对人才的要求,无法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需要掌握丰富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技能以及培养处理企业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的创新,给企业提供更好地发展方向,促使企业在竞争中生存下来,也能时国家经济快速发展。

作者:邹记龙 单位:南昌大学共青学院

参考文献:

[1]唐时俊.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J].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1).

[2]任瑞全,张合振.如何培养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应用能力[J].商场现代化,2013(15):109.

篇7

       毕业论文选题太大太难,自己短时间内不能完成是不行的,选题太小太简单,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也不行。应从实际出发考虑选题是否切合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是否可以收集到足够的材料和信息。小编采编了工商管理博士论文题目给大家参考。

1.工商管理博士项目国际认证研究 

2.法国尼斯大学工商管理博士学位班(贵州)招生启动  

3.从工商管理博士项目看AMBA认证的价值诉求、实施路径及对我国的启示 

4.工商管理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的关键过程与要点 

5.国企当自强——访华彩咨询集团董事、工商管理博士白万纲  

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7.解析工商管理对促进经济发展的影响  

8.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9.工商管理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的国内外比较

10.基于动态过程的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11.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 

13.探索工商管理专业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4.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研究综述

1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16.浅析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17.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讨

18.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19.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实施 

20.基于嵌入式学习的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模式探析

21.提升工商管理类学生专业能力的ERP实验教学探讨

22.工商管理案例研究作者成熟度的文献计量分析

23.工商管理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 

24.基于文献计量方法的“十一五”期间工商管理学科国内外研究热点比较与分析

25.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案例教学模式及其评析

26.地方高校创业创新型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27.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28.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探索 

29.工商管理专业特色建设研究——以普通财经类院校为例

30.试论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 

31.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析

32.加强工商管理培训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33.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34.关于工商管理教学案例库建设的思考

35.我国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36.国外工商管理教材浅析 

37.工商管理情境教育体系的内涵、架构与协同效应 

38.对工商管理类重点大学教育管理流程再造的思考 

39.论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0.工商管理函授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41.论工商管理的人才培养及现状的分析  

42.工商管理学科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43.工商管理应用型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44.以ERP模拟实验室平台打造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45.工商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46.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47.论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48.浅论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分析 

49.基于创业教育的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50.Wiki环境下“工商管理模拟”教学的探索  

51.浅谈如何加强工商管理培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52.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探析

53.对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54.区域经济视角下的广西高校工商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研究 

55.中国工商管理案例研究现状和发展动向的计量分析

56.创新教育视域下高校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基于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的实践与探索

57.我国工商管理研究的知识来源与结构——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

58.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59.论案例教学价值取向的变革——基于对工商管理案例教学的分析 

60.工商管理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61.工商管理学位论文质量分级评价问题的探讨 

62.基于培养工商管理类应用型人才的ERP沙盘模拟实训探析 

63.谈工商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思考

64.工商管理类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体系

65.浅析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改革方向 

66.应用型本科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67.浅析工商管理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 

68.关于工商管理类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69.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内涵与界定标准 

70.论工商管理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

71.工商管理特色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创新探讨

72.工商管理课程实验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

73.企业工商管理的未来发展方向及管理模式探索研究分析

74.论公共管理与工商管理的区别

75.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措施

76.工商管理专业体验式教学方式的探索与实践

77.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质量学生满意度探讨——基于一项案例教学实践调查

78.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79.工商管理大类专业内分流研究——以西安石油大学为例

80.浅谈企业工商管理类人才应用能力的培养 

81.关于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研究 

82.工商管理专业本科教育改革研究

83.工商管理教学中的案例教学与知识转换

84.工商管理信息化发展对策研究

85.工商管理类毕业生市场适应能力的调查与分析

86.应用型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知识与技能的分析 

87.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现状研究

88.创业大赛实践与工商管理类课程教学的互动研究——以《市场营销学》为例

89.应用型工商管理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90.论知识经济时代的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创新

91.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就业状况及培养模式研究——来自广东工业大学与广州大学城其他高校的研究启示

92.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探索

93.论新时代下工商管理的职能研究

94.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学生培养模式之我见

95.工商管理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96.地方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97.走特色之路建设工商管理专业 

98.论高等农业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

99.对开放大学课程体系的分析——以英国开放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群课程体系为例

100.工商管理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01.构建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

102.工商管理对企业转型的影响分析 

103.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宿迁学院为例

104.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析

105.工商管理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106.工商管理案例教学规范化八个问题 

107.以能力为本构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实践探索 

108.中外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109.我国工商管理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措施

110.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分析 

111.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112.工商管理专业模拟实训教学模式研究 

113.独立学院工商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对策探析

114.我国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15.新时期工商管理的职能探索

116.普通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翻转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117.试论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分析及发展方向

118.工商管理培养系统思维创新:面和脸的辩证法 

119.基于系统原理的地方高校工商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20.工商管理专业案例教学困境及制约因素分析

121.从工商管理教学改革机遇看应用型人才培养

122.高职工商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分析

123.我国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改革取向的探索

124.重庆工商大学工商管理特色学科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思路与实践

125.浅析工商管理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126.工商管理的热点问题分析及发展趋势

127.浅论高职工商管理专业的教学改革

128.论概念、人际与技术“三位一体”的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篇8

1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构成

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大学生同时具备“学生”以及未来“企业管理实践人员”双重身份,所以该指标体系将同时关注这两个方面的能力要素,根据人力资源的胜任力模型,紧密围绕知识学习和掌握以及技能运用和创新两个重点评价方面,并着力体现我校工商管理类专业较强的IT/通信行业学科特色,此外,还将兼顾其他基础性指标,如学生身心素质等。指标体系的形成拟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完成。

(1)使用专家法拟出一级指标及二级指标。专家主要是学校的相关老师,含学生就业工作的教师,拟出5个左右的一级指标,每个一级指标下包含3~5个二级指标。

(2)通过问卷方法对指标的合理性进行初步评价。根据专家法中拟出的指标制定问卷,让被访者对各个指标的重要性或合理性打分,最终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调整指标体系。

(3)项目主要研究人员讨论制定最终的评价指标体系。

2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效度检验

指标体系确定之后,需要进一步对其有效性进行检验,通过检验之后才可以展开实际应用。为此,将按照以下主要步骤对所提出的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效度检验。

(1)应用已经制定好的指标体系对重庆邮电大学2006、2007级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评价,得出每位学生的综合能力评价得分。为了便于分析,每1项内容的度量值均按照优、良好、一般3个等级设置,并分别赋予3、2、1分值。并运用统计分析软SPSS(StatisticsPackageforSocialScience)来对调查结果进行效度检验。在所发放的120份问卷中,回收问卷108份,回收率达90%。其中有效卷94份,问卷有效率为78%。

(2)利用SPSS软件进行效度检验。测验的效度指的是测量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即它能够测出所要测量的心理特质与行为特质的程度。换言之,效度指测验能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测量目的。它是科学测量工具最重要的质量指标。一个测验若无效度,则其他任何优点都无法发挥其真正的功能。在此我们计算的是测试的效标效度,效标效度是指测验结果与效标之间的一致性程度。在此将专家的评价作为效标,利用积差相关法求效标效度(Pearson法)得到结果为0.861.具体操作如下:在SPSS中单击Ana-lyze—>Correlate—>Bivariate,选择自评值和效标值变量进Variables,然后在Correla-tionCoefficients中单击Pearson。得到以下表格2。

从效度上来看,效标效度为0.861,说明学生自评值和专家的评分相关性较高,即该学生能力评价模型能够很好的反映出工商管理专业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工商管理课程体系优化提供了较好的依据。

3工商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根据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课程体系优化的主要思路,然后将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项指标与课程体系优化相结合,提出对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优化,从而达到提升工商管理类专业学生素质能力的目的。

3.1课程体系优化思路

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工商管理课程体系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终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和迅速适应社会需求的能力”,这一观念是课程体系的设计、改革以及完善的出发点和目的。

(1)以能力培养为主要目的。结合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出,学生在信息领域相关知识、基础知识和心理素质三个方面亟待提高。以优化课程体系为基础,在课程建设方面需增设这些方面的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应该改变以往的只请教育专家等为主的人对课程进行编制,还应该邀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员等参与到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中去。在对各个不同的会计及相关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素质和应能够掌握的知识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合理设置课程体系。在教材的选用上,结合本专业实际针对性的选用一些在未来的工作中实用性较大的教材。

(2)以满足社会需求为核心。必须加强工商管理人才与供求双方的联系,使工商管理人才能够充分了解社会对该类人才的需求状况以及能力要求,订立教育目标,设置工商管理课程,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工商管理人才人才。因此,工商管理专业课程的优化设置,必须在工商管理教学研究组和工商管理人才需求方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使学校的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3.2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工商管理专业课程优化要以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依据,以“培养能力,社会需求”为思路。依照学生能力结构指标体系,进行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确保实现培养目标;同时,按照研究性教学的思想,进行课程建设。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学生科创活动等实践环节的指导和监控;在现有实践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与IT业相关的实习基地,并对学生实习环节进行合理的指导和监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按照指标体系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优化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依照课程体系,建立研究型教学团队,提升师资队伍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本文提出二位一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见图1)

篇9

关键词:工商管理;创新;实践教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36-03

引言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多的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其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为了使学生毕业后能够更好的满足社会需要,许多学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锐意教学改革。如,纷纷开设了各种热门专业或补充了热门课程,开始着力培养复合型、宽口径人才,并把学生的特点定位在创新性上。不可否认,许多学校的这种认识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而且这些措施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不错的效果。但仍然存在一个根本问题并没有解决,就是传统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强调思辨,往往从书本到书本。因此,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很难获得提高。事实上,创新的冲动来自于实践,创新的过程也必须来源于实践。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更深层次的发挥学生的个性自由。强调实践能力正是对脱离实际的弊端的否定[1]。庞思勤认为,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其实是一个实践问题,要想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就要在创新实践中摸索锻炼[2],本文认为,从本质而言,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统一的,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实践环节。

本文将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与经验,并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与解决方法,以期对中国的工商管理类人才培养提供一点借鉴。

一、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特点及实践环节的必要性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3](1998年颁布),工商管理类是管理学学科门类下的一级学科,包括了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和旅游管理等本科专业。从这些专业看,工商管理类专业与其他自然学科的专业不同,由于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宗旨是满足工商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的需求,其毕业生也大多从事企业实际管理工作。因此,此类专业的实践特点更加明显。

对于工商管理类的专业教学而言,虽然通过理论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技能的掌握,但理论学习仅仅是技能掌握的前提,真正的技能必须在实训过程中通过实践强化才能掌握[3]。因此,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就必须重视教学模式中的实践环节。没有实践环节的训练与提高,也就不可能产生真正意义上的创新。

二、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环节面临的问题

尽管许多高校已经认识到实践环节在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该方面的改革与实践。但在课程设置、师资选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与不足。

1.实践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缺乏。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很多高校的工商管理类课程设置仍然是以理论科为主,“理论课多,实践课少”的现象依然存在。尽管很多学校已经认识到实践课的重要性,并有意识的开始增加实践环节,但由于受经费投入、师资条件的影响,上述现象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各个学校都已经开设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设计等诸多环节,但保障各环节的实践和经费投入有限。根据调查和实践证明[4]:实践性教学和理论教学的比例应在3∶2 ~ 7∶3 之间比较合适,但目前实践环节的比例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因而学生并不能达到实际训练的效果;另一方面,领导对实践环节的重视不够,往往把把理论教学看得更重要些。

就目前而言,工商管理类课程的教材并不缺乏,而且每年都在推陈出新。但对这些教材进行研究发现,一方面,教材雷同现象严重,很多教材的章节设置甚至内容安排都差别无几;另一方面,教材主要集中在理论教学方面,缺乏专业实践环节的教材。即使有一些专注于实践环节的教材,作者也不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可供选择的实践教学教材仍然显得捉襟见肘。

2.经费投入不足、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由于实践环节的设置需要大量的设备购买和师资配备,因而,必要的经费投入和支持是必不可少的。1989年,美国学者沃克温(J.F.Volkwein)的研究也表明:经费投入的多少与高校质量、水平和成功程度有着密切联系[5]。显然,实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具有实践经验教师的聘任就成为开展好实践教学环节的前提,也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但很多学校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使得经费投入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即使有一些学校认识到实践环节的重要性,并投入的大量的经费,却也仅仅局限于购买了大量的硬件设备,然后一放了之。因此,建设适应工商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需要的、完备的实践与实习基地,也就成为当前诸多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3.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双师型教师,即指那些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由于工商管理类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使得实践经验对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表现得更为明显。教师作为整个实践性教学的灵魂,其理论水平的高低与实践经验的丰富程度将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尤其是一些案例教学和模拟教学中,生硬的理论知识并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缺乏实践经验的老师对模拟效果也很难做出精确的点评。这就需要每位教师不断学习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参与企业的管理实践,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但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学校在人才引进时,往往更看中的是应聘教师的学历和文凭,如是否具有博士学位等,并不太注重其是否具有实践经验。但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以及创新能力。教师应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中,把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全面发展作为己任并集中精力启发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4.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的评价体系。实践教学作为理论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需要和理论教学一样,制定一套明确的管理制度、完整的教学大纲、持续可行的经费投入计划以及教师考评体系。和传统的理论教学不同,由于其发展较晚,很多学校都是在摸索中前进,并没有一套标准化的操作规程,这所导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实践课程的混乱与不规范,如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虽有要求往往流于形式,缺乏严格的检查,使得整个教学活动极具随意性。因此,为了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的优势,就要求各教学和管理单位,在制订实践教学计划时,必须先制定规范的实践教学标准,同时要求实践课程设计不但要重基础,还要重专业,实现学生专业与素质的综合培养。

开展教学评价的意义主要是通过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评教师和学生的教学与学习效果,因而包括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但对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评价,由于缺乏经验的支持,就变成了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如果无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合理的评价,就会导致学生学习不主动、不认真,从而导致实践环节的失效;如果不能对教师作出综合评价,就会导致缺乏实践教学的积极性,甚至会敷衍了事。因而,制定有效的实践教学操作标准和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三、提高创新人才实践能力的途径

1.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通过改革教学培养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增加实践环节所占比重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一个有效途径。课程设置的改革可以通过实验教学模块和实习教学模块来进行[6]。实验教学模块主要是指导教师根据课程需要,有目的的设计涵盖专业知识面较广的实验内容,由学生根据实验要求在实验室完成,如ERP实训、网上炒股模拟、商务谈判模拟等。实习教学模块则主要包括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等。企业实习的目的是使学生亲自参与企业的生产实践,通过亲身体验达到对企业业务的一个全过程、全方位的感性认识;专业实习则是希望到校内外的实习基地参观与学习,帮助学生加深了解基础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能力;毕业论文的目的则是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全过程的培养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通过毕业论文检验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体系

当然,改革课程设置,还必须有规范的教材与教辅。由于目前实践教学用书可选择用书并不是太多,高校应该鼓励具有丰富和成功经验的教师编写一些实践用书,并在应用的基础不断加以修改,从而最终达到规范和提高。

2.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创新型人才的实践能力,就必须具有一支既具扎实的理论功底,又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由于目前高学历的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正逐渐成为高校师资的生力军。尽管他们具有较高的学历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并十分擅长理论教学,但由于其中多数都是一毕业就走上讲台,缺乏从事工商管理工作的实际经验,因而讲起课来也就“纸上谈兵”,缺乏激情和感染力。解决此类问题实际有多种途径。

第一,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高校对教师的引进应该打破传统的仅仅局限于高校毕业生和校际之间的人才交流外,还应该把目光投向部分企业。对于在企业具有一定实际经验,又具备优秀教师素质的人才加以引进,从而丰富教师群中的实践性知识。 第二,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制定规范的教师企业实践计划。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一方面,学校可聘请企业的管理人员担任学生的校外导师,指导学生的实践课程并言传身教一些实践知识;另一方面,利用暑假或寒假等较为集中的假期,学校可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去企业对口部门从事一些相应的工作,积累实践经验。通过加强校企之间的合作和规范的教师培训计划,双资型教师的比例必会逐步提高,高校地实践教学水平也必会上升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实践出真知,实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必须环节。但该环节赖以实施的保证实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高校应该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对校内实验室的建设,包括硬件与软件的购买,还包括实验环节课程的设计;另一方面,高校还应该放眼校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基地,如高校应该和当地或外地有条件的企业进行联合,建立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或校企共建开放型实验室等,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除此之外,高校还应该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让具备条件的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毅力和责任心[7]。

4.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构建基于实践能力的双评考核体系,就是对学校的实践骄傲学环境和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对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评价是一般根据工商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学条件、教学管理、教学效果、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并设置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AHP法、DEA等确定各项评价指标的权重,进而综合评价学校的实践教学环境。

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则可以根据本文所述内容,从企业实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与评价。以毕业论文设计为例,毕业设计作为工商管理类本科教育中最重要的实践环节,是对学生专业学习过程的总检验,也是大学生进行的首次创造性地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有益尝试。因此,对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评价也就变得尤为复杂,一般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见表1)。

表 1 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

结束语

培养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各高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工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也决定了在新时期开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必须重视实践环节的设置,尽管各高校一直在探索,期望能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工商管理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但受传统教学模式及实践教学投入不足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目前在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及他人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作者的教学实践,首先分析了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实践环节所面临的问题,然后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应对措施,以期能对其他高校工商管理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某种程度上的借鉴。

参考文献:

[1] 戴晓霞,莫家豪,谢安邦.高等教育市场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8.

[2] 庞思勤.实践能力与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考与行动[J].中国大学教学,2008,(11).

[3] 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经济学、工商管理本科人才社会需求和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摘要)[R],2009-06.

[4] 胥悦红.推进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策略[J].民族教育研究,2007,(4).

[5] J.F.Volkwein.Changes in Quality Among Public Universities.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1989,(2).

篇10

关键词:工商管理 大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1998年,随着我国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调整,管理学从经济学科大类中独立出来,成为与经济学并驾齐驱的一级学科。工商管理作为管理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近年来迅速发展并相对成熟,业已成为管理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挑战,客观上要求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要富有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根据时代要求和社会需求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成为各高校工商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工商管理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工商管理学科是一门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技术科学及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叉学科,其培养目标定位在为工商企业培养具有数理分析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江文奇,2008)。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企事业单位的决策咨询、计划、生产、人力资源、财务和营销等管理与分析工作,实践性较强,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将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要会经营管理,而且要懂工程技术,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熟练掌握沟通、交往、协调、组织、领导等多方面的实际管理和创新能力。

2.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具体构成

禹智潭、黄炳根(2008)提出工商管理类学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智力、创新意识和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基础知识包括外语知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交叉学科知识;创新意识包括思想能力、愿望能力、意志力和纠错能力;创新智力包括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和信息检索能力;创新方法运用能力包括综合法、分析法、比较法、演绎法和反问法的运用能力。

3.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

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也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苏晓晋(2007)认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影响。内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外在因素包括教育观念、教师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此外,教育教学体制、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大学生自身素质也被认为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教育制度为大学生的创新提供体制保障、创造有利条件,而且通过一系列的规范,激励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教学制度包括教学管理制度与考试制度。齐晶(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社会传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和创新教育环境三个方面。社会传统分为社会氛围和传统文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而创新教育环境的影响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郑婧(2007)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要素有:单一的教学方式、僵化的课程设置、落后的教育观念、薄弱的创新实践、传统的考核方式、亟待完善的教学管理模式。曹颖颐(2008)认为,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包括创新学习能力、创新知识基础、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技能和创新环境。

4.工商管理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式思考

4.1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

工商管理类专业应适应社会与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和技能,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富有时代特征和创新精神,能在国内外各类公司(企业)从事管理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管理人才。

4.2需要明确专业的培养要求

专业的培养要求包括了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要求。①知识结构要求,工商管理类专业教育应使学生具备扎实的管理学理论基础和工商企业管理知识,掌握现代企业管理方法,熟悉企业经营管理的专业知识,了解工商管理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②能力结构要求,一方面应该培养学生熟悉工商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与各个环节的业务工作,掌握从事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程序、内容与方法,具有分析和解决工商企业管理问题的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应培养学生的工具应用能力,包括具有较强的外语听、说、读、写能力,并能以外语为沟通桥梁从事企业管理活动;具有熟练的电子计算机操作能力,能运用相关软件解决企业经营管理问题;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③素质要求,应该培养学生以社会责任为价值取向,诚信务实为根本,毕业生应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正确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理念、较强的创新思维和创业意识等综合素质。

4.3应该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与实践

以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培养方案及其课程体系进行修订与调整。遵循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合理搭配、课内与课外学习一体化的课程设计思想,构建“两大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通过理论和实践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极大地提高其与人才培养规格和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科学规划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包括人文素质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工具方法性知识、相关学科拓展性知识、实践性知识。知识结构体现在普通共同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限选课四部分。应该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创新能力人才培养的关键。工商管理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通过课堂教学中实训、分阶段实习和综合模拟实习、校企合作、社会调研与毕业论文等形式来完成。

4.4应该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实践 应根据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要求与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改革,突出管理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与实战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核心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在课程内容改革中,一是深化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加强教学平台建设,修订了课程的教学大纲;二是力求教学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在系统介绍现有教材基本管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扩充了大量辅助教学内容,极大地丰富课堂授课的内容,提高单位课时的教学信息量,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三是及时引进最新研究成果,建立跟踪阅读制度,追踪前沿问题,将国际最新发展的管理理论引入教学,并在教学中融入教师的理论研究成果,力求反映出工商管理学科发展的最高和最新水平;四是调整实践教学内容。根据各年级专业主干课程和学生掌握专业知识的程度,分层次设计教学实践的内容。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校园与社会相结合。

基金项目: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研究重点课题“工商管理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2009),长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长春市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的团队组建及胜任能力问题研究”(11RY06)。

参考文献:

[1]江文奇.工商管理类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途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8):17-19.

[2]禹智潭、黄炳根.工商管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4):157-159.

[3]苏晓晋.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证分析与对策[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12):14-16.

[4]齐晶.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07.

[5]郑婧.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安:西北工业大学,2007.

[6]曹颖颐.大学生创新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作者简介:

孙丽辉(1954-),女,吉林长春人,吉林财经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市场营销。

刘文超(1983-),男,湖北黄冈人,吉林财经大学讲师,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服务营销、创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