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构主义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中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比较;推衍教学法分析;推导法;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 R24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14-02
由于各种新型教学方法不断地进入医学教育领域,在教学工作中探讨和研究适合于中专生学习的方法势在必行。然而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各自的优点和缺点。教学中如何能做到扬长避短,同时还具有学科特点,是本校教师们不断探讨的问题。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和比较,笔者认为推衍教学法是一种适合中医内科学的教学方法。
1 目前我国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几种常用方法的比较
1.1 传统教学法(LBL教学法)
表现为以教师讲授为主的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在短时间内向学生传授大量的知识, 具有知识的系统性、全面性,能及时完成教学任务;学生以听和记为主,被动学习,缺乏积极性和自主性,易于发困,因而不利于学生思考、运用、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对讲授的知识点也只是机械性地记忆,所以对知识的记忆也较差。多数学生习惯于这种教学方法。
1.2 PBL教学法
为以问题为基础的讨论式教学法,主要是教师课前提出问题,通过学生自学、讨论来学习相关的知识。学生对知识能加深理解和运用,增加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活跃课堂气氛,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1]。此法需要学生有足够的基础知识,所需资源较多、对时间要求较多,易耗费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不易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且所学知识不系统、不全面。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根深蒂固,有些学生不适应这种学习方式。另外,现实中还存在着师资力量、教学条件、教学思路不足等问题。
1.3 学导式教学法
其基本结构为:“自学解疑精讲演练” 4个环节。课上要求学生自学教材,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指导、解疑,并对关键的知识点进行精讲,最后学生作业练习。此方法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知识,能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本法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定,要经过逐渐过渡和逐渐适应的过程,适合自学能力较强的学生,对于有些学生尤其是自学能力较差的学生则白白浪费时间。
1.4 病案教学法
是PBL教学法的一种,以病案为基本素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创造情景,组织、引导学生讨论,寓原理于病案讨论之中,使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实践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培养学生的临床逻辑思维、推理判断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此法适合于有一定理论基础的学生,因此,在学习某一知识结束后采用较好,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也可用于新知识的学习之前,通过病案的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但不适合从头到尾使用。
1.5 多媒体教学法
以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有生动、直观、形象的特点,可用于语言讲述难以理解掌握的内容,可使教学内容形象直观化,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生动,可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中医内科大部分理论主要靠语言来描述,本法只适合少数宜形象、具体、生动的内容,不适合需要用语言来描述的理论部分,不适合经常使用。
1.6 LBL结合PBL教学法
是指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一部分病证用PBL教学模式授课,一部分病证用LBL教学模式授课,以问题为主的授课分次穿插于理论授课之中。具有LBL和PBL两种教学法的优点,没有把LBL与PBL与学科特点三者之间有机地结合起来[2]。
另外,还有其他方法,比如探究式教学法、诊所式教学法[3]、“探索性写作”教学法[4]、循证医学教学法[5]等等。
除传统教学法外,PBL、学导式、病案式及其他教学法均以学生为主体,多属探究性学习。
2 推衍教学法的形成及分析
2.1 推衍教学法的形成
中医内科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式虽然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应用起来比较分散,不利于融合入知识的整体性中,仍有某些不足之处。尤其在教学中更不能给学生安排较多的时间去查阅资料或讨论问题。综合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分析其实质无外乎包含在讲授、问题、启发、引导、自学、发现、讨论等各种基本方法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科特点、不同的学生素质,应该灵活地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由于中医各理论之间密切相关,内容整体性强、难于理解,而中等卫生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初中毕业生,文化基础较差,所以学习起来比较吃力,难以掌握。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大学生对知识掌握理解的程度,教学方法的选择就显得很重要。在多年的中医教学工作中,参考上述几种教学方法的实践效果,结合学生的综合素质,针对中医内科学的特点和规律,总结出适合中专生学好中医内科理论的教学方法,即“推衍教学法”,它是在推导法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的情境、协作、会话交流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结合中医内科学学科特点及教学内容,综合各种教学方式而形成的教学法。它保留了传统教学对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又体现了现代教学理念―教学互动、学生主体、知识建构等特点,起到了扬长避短的效果。
2.2 推衍教学法的内容
根据中医内科病证所共有的规律性,由教师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指导学生用已知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逐步推衍出新知识。它以含义、病因病机、分证论治之间的密切相联性为主要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成病证各项内容的一种教学法。这种方法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其步骤为 “含义、表现脏腑或病位病机病因证型各证型的表现方药其他” [6]。
2.3 应用推衍教学法的优势分析
2.3.1 能将中医思维贯穿于课堂始终,使病证的各项知识紧密相联,恰当地将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由于推衍教学法重在对新知识逐步推衍而出,以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等思想为指导,遵循疾病的发展规律,由含义推出病因病机,再推出证、证候表现乃至方药等各项内容,巧妙地将中医理、法、方、药等一环扣一环地融合在一起,它能将中医思维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体现出理法方药于一体的整体性。
2.3.2 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极积、主动地参与学习。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是学习者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主动的建构活动。在学习中医内科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中医医础、中医诊断、中药、方剂等基础学科,推衍教学法就是在此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所要学习的内容提出一些能激发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用已知的知识,以科学的中医思维方式去思考、去探究、去创新,通过合理的分析、讨论、判断,从而逐步推出新的知识点,达到构建新知识的目的。从课程的开始到结束,由于不断地出现问题,学生就会不断地去探讨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探究性学习。
2.3.3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长期记忆,促进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整体发展,为临床实践打下良好基础。推衍教学法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当中,它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构建自身知识体系。本法通过问题、讨论、启发、探究、分析、比较、创新等活动,逐步推出新的知识,这样前后知识点的因果关系清晰明了,使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长期记忆课程的主要内容。同时可使学生在学习时能将各科知识相互渗透、整合运用,对理论知识与临床运用也能融会贯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对病证分析、方药应用的技巧,为将来的临床实践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3.4 可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保持有效的互动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学习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学生在学习时,总是带有一定情感,这种情感的投入与学生学习该学科过程中所获得的体验密切相关[7]。本法从教师提出问题到学生思考、探究问题,再到师生之间讨论、推断,直至新知识的生成,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不断地进行沟通和合作。学生通过学习活动而获得知识会让他们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兴奋和快乐,体会到自身的价值,因此对学习《中医内科学》会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在这种体验下,学生更愿意与他人交流与合作,在师生的互动、民主、平等、愉悦、和谐的环境下,彼此之间就会相互沟通、相互容纳,互敬互爱。这无形中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2.3.5 既有传统教学的知识体系与结构,又能体现现代教学理念,是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集合体。使用推衍教学法教学从开始到结尾都保留了中医内科知识的完整性,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又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及学习方法的培养及师生互动、学生主体等特点,因此是传统教学法与现代教学法的集合体。
3 总结
推衍教学法是在推导法的基础上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结合现代教学理念与《中医内科学》特点形成的,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合作探究,使学生能够自主获得完整而系统的中医内科知识,达到建构新知识的目的,体现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金锁.“以问题为基础”教学的过程和方法[J].医学教育,1990,84(6):3-5.
[2]卞华,毛秉豫.LBL结合PBL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 17(7):621-622.
[3]张丽霞 ,谢阳象.中医内科学诊所式教学方法的构思与实践[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29(2):84-85.
[4]赵琛,舒静,陈成川,等.探索性写作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3):87-88.
[5]刘玉苹.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15(14):225.
[6]王玉红.“推衍教学法”在中医内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1):103-104.
篇2
关键词:木构建筑吊脚楼技艺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traditional wooden buildings in north guangxi to the tech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Keywords: wooden building the diaojiao building skills
中图分类号: TU-0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广西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柳江人”和“麒麟山人”在四、五万年前就在此劳作生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开凿灵渠,把珠江水系和长江水系连接起来,七分水流入湘江,三分水流入漓江。中原文化不断的影响岭南地区,外来的文化深深的影响了广西,促进了广西与中原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这些文化主要分为“高原文化”、“中原文化”和“低地文化”,他们分别影响了像“高原文化”影响着丘陵地带的建筑形式,“中原文化”则影响着平原建筑,“低地文化”主要影响着沿海和沿边地区的建筑。而桂北地区因地方偏远,交通不便,中原文化进入的时间较晚,人数也较少,因此受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小,都延续着传统的生活生产方式,本文通过对三江侗族自治县马鞍寨的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进行研究。
一、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技术特点
1.建筑形式
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以干栏建筑为主要建筑形式,干栏式建筑的雏形是先民住在树上的巢穴,因为在南方湿热的气候环境下巢穴离地而居,有利于避免湿气,有利于通风散热,防止猛兽的袭击,也便于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等。经过长期历史的变换,受社会、人文、自然的影响,一步步变化到如今的干栏建筑文化。
马鞍寨地处桂北地区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属山区典型地貌特征,山坡多平地少,盛产杉木,所以当地的民居建筑以杉木作为建筑材料,依山而建,被称为半干栏建筑,俗称“吊脚楼”。村寨的人们顺应自然,依山就势,随遇而安。村寨的居民追求自然随性的性格和对自然的崇拜,吊脚楼的形式体现了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充分考虑地质、阳光、风向、水流等结合,成为侗族居民居住、防御一体化的住所。
2.空间结构特点
由于特殊自然环境制约的影响,传统的吊脚楼体量都不大,一般分为上下两层和一个顶层隔层。
一层。由于吊脚楼依山而建的关系,一层为架空的结构,空间与山地相连,木板、竹片或石片用作于围栏间隔,一层用于圈养牲畜、堆放杂物、粮食为主,并同时作为厕所使用。一层结构符合当地气候湿热的气候特点,架空后通风透气,还可以抵御毒蛇野兽的袭击。
二层空间宽敞,采光通风良好,作为人们的起居饮食的主要场所。二层以“间”作为基本单位,根据家庭成员的人数和用途,进行房间的规划布置,分隔出大小不等的空间,一般为三开间或五开间,中间为厅堂,是各个房间出入的枢纽,厅堂正中设神坛,厅堂侧面设火塘,火塘是家庭的主要活动中心,作为平时家人吃饭做菜,照明取暖的功能,也是家族聚集议事,人际交往的场所。
3.建筑和道路交通布局
马鞍寨的传统建筑布局没有严格的规划方案,建筑的分布以自然环境的形态建于山地中。由于山地限制,人们居住的吊脚楼体量一般都不大,以单栋建筑为主,占地面积小,因地制宜,根据山地环境的特征,依山而建,由于山地地形复杂,吊脚楼与道路交错于山间吊脚楼选址建造的随机性与修建道路的灵活性的关系,比任何平面布局的建筑更复杂,吊脚楼与道路的关系常出现的几种情况:
(1)在地势平缓空间较为大的情况下,屋前屋后都设道路,交通方便。
(2)若屋前或屋后有一方为高坎或崖,则在房屋临高坎或崖的另一方建设道路。
(3)当房屋两侧一面临高坎,一面靠崖的情况下,则将吊脚楼的山面朝路建造,并设屋门于山面。
4.营建方式
侗族人民充满智慧,吊脚楼的建造选用,当地优质的杉木为建造材料,采用穿斗式的构架技术,不使用一颗钉子,建造出来的干栏木构建筑坚固耐用。令人惊叹的是,自侗族建筑文明以来,侗族工匠们,仅仅依靠标满符号的竹片,就解决了所有的建筑问题。工匠们根据所建造房子的大小,用当地特有的工具测,量建筑材料,这竹片被侗族人民称为“香杆”,它是侗族人民世世代,代累计经验建造房子流传下来的,香杆上密密麻麻的标明了由侗族工匠们创造的13个独特的建筑字符,归纳着建筑构件材料每个环节材料的尺寸。吊脚通过简单的几何图形,运用结构力学原理,使得瓜,柱相连,枋枕交错,禀缘纵横,吊脚坚固。
二、桂北地区传统木构建筑的艺术特征
1.桂北地区建筑的美学特点
由于地处地貌特征复杂的大丘陵地带,吊脚楼大多建在坡地,根据具体的地貌特征因势利导,高低错落,各具风姿。其适度的体量给人以亲和感。下部架空、正面出挑的结构使建筑本身显得活泼轻巧,富于变化。
吊脚楼基础使用当地石材,其色青灰、质感坚实粗糙。主体部分由杉木构成,木材文理自然,色调呈茶灰色质地柔软。顶部小青瓦色调黑灰,质地坚实。建筑的三个主要部分在色彩感上呈现粗糙坚实、自然柔软、光滑坚实的对比统一的艺术效果。加之岁月的剥蚀是色彩呈珊出丰富的变化并与周边环境浑然一体。
在平面布局上变化多端,因地制宜,天际线灵活生动,采用“小”、“散”、“隐”的灵活布局方式,使吊脚楼盘旋在山间与自然景观相呼应。这样的天际线,错落高低,起伏有序,具有很强的艺术感,对形成建筑山地环境面貌有着重要的作用。
2.建筑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学观
中国古人历来,讲究自然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和谐发展,“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正是古人想要,表达的。传统木构建筑,根植与所处自然环境,建筑与环境道路安排有致,和谐统一,这正犹如“巧于因借,精在体宜”。 在中国广大的地域范围内,各地的木构建筑经历两千多年的发展与完善,与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地理等取得了很好的协调,表现出了无与伦比的地域适应性。
吊脚楼在选址上很注重与环境的关系。房屋大多面南而居,平行于当地自然山林的等高线,最终形成了与山林的走向相呼应整体形象,建筑与道路的布局都在山水地形、自然景观中相互协调,相互相应,一排排干栏木构民居建筑,色调统一,呈现出村寨的统一与完整,吊脚楼仿佛是自然生长出来的而非出自人造。
当地吊脚楼的建造就地取材,因材施用。采用当地盛产的衫木为建筑主材料,不污染环境,对材料的合理的使用不仅满足了功能的需求,而且形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建筑的开发并未破坏自然环境,而是与自然环境共同构成了山美、水美、建筑美的和谐画面。
参考文献:
1、雷翔:《广西民居》,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年
篇3
关键词: 框架-剪力墙协同作用
Abstract: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the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combined with practical exampl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rame-shear wall in the design of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and the matters needing attention.
Keywords: frame-shear wall synergy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正文:
框架结构可以实现建筑的大空间功能要求,但是高度是受限的,剪力墙结构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可以实现建筑层数上的要求,但是剪力墙结构的布置对开间要求是比较严,所以为了充分发挥框架和剪力墙各自的优势,框架-剪力墙结构应运而生。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的抗侧力结构组成,这两种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变形性质都不相同,框架在水平力作用下属于剪切型变形的竖向空腹悬臂构件,而剪力墙在水平力作用下属弯曲型变形的竖向悬臂构件,由于有刚性楼盖将框架和剪力墙连接成一个整体,使框剪结构成为一个空间结构受力体系,其变形既非剪切型亦非弯曲型而是剪弯型。如下图所示:
由上图可以看出,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下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它拉着框架按弯曲型曲线变形,剪力墙承受大部分水平力;而在上部楼层则相反,剪力墙的位移越来越大,有外倒的趋势,而框架则呈内收的趋势,框架拉剪力墙按剪切型曲线变形,框架除了负担外荷载产生的水平力外,还额外负担了把剪力墙拉回来的附加水平力,剪力墙不但不承受荷载产生的水平力,还因为给框架了一个附加水平力而承受负剪力。所以,在上部楼层,即使外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很小,框架也出现相当大的剪力。究竟剪力在框架和剪力墙之间是如何分配的呢?
我们知道,在一般剪力墙结构中,由于所有的抗侧力结构都是剪力墙,侧移曲线类似,所以水平力在各片剪力墙之间按其等效刚度EIeq的比例大小分配。而框架的工作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其变形曲线为剪切型,楼层越高水平位移增长越慢,在纯框架结构中,所有框架的变形曲线类似,所以水平力按各框架的抗推刚度D的比例大小分配。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中,由于有楼板和连梁的连接作用,使框架和剪力墙协同工作,有共同的变形曲线,因而在框架与剪力墙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的力,这些力自上而下并不是相等的,有时甚至会改变方向。在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中,一般在方案设计阶段,框架的轴线尺寸已经有建筑要求确定,梁、柱截面尺寸也可按照框架结构的要求决定。结构要最后确定剪力墙布置的多少及位置分布。在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是抗震的第一道防线,而框架是抗震的第二道防线。一般,剪力墙的数量多,地震震害轻,多设剪力墙可以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但是,如果剪力墙的数量超过了实际需要,超过了合理数量,就会增加建筑物的造价,在经济上是不合算的。剪力墙增多,结构的刚度也随之增大,周期缩短,地震力也加大,不仅使上部结构内力增大,材料耗用量增大,而且也使基础设计困难,基础造价提高。而且,增加剪力墙后,框架负担的水平力会有所减小,但是为了保证第二道防线充分发挥作用,它所采用的设计剪力Vf不能小于一定的限额,即使剪力墙再多,框架部分耗用的材料也并不能减少。一般在具体设计时,可以布置剪力墙使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楼层最大位移与层高H之比达到《建筑抗震设计规范》或《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规定(ΔU/H不小于1/800)。而且,应保证在规定的水平力作用下,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比值满足规范规定,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不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框架不能跟剪力墙协同工作,所以应该按纯剪力墙结构进行设计,其中的框架部分按框架-剪力墙的框架设计;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10%但是又不大于50%时,二者按框架和剪力墙的理想协作关系发挥作用,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但不大于80%时,说明结构中剪力墙数量偏少,框架承担较大的地震作用,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宜按框架结构的规定采用,剪力墙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规定采用,但其最大适用高度不宜再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要求执行,可比框架结构的要求适当增加;当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80%时,意味着结构中剪力墙数量极少,此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和轴压比限值应按框架结构的规定执行,剪力墙部分抗震等级和轴压比按可按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采用,但其最大适用高度宜按框架结构采用,这种少墙框剪结构抗震性能较差,不主张采用,当结构的层间位移角不能满足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规定时,可按高规第3.11节有关规定进行结构抗震性能分析和论证。那么,剪力墙具体又该怎么布置呢?
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是抗震抗风的主要结构,应沿各主要轴线方向布置,在矩形、L型和槽型平面中,剪力墙应沿两个正交方向布置。一般情况,剪力墙应在纵横两个方向同时布置,并使两个方向的自振周期比较接近。布置原则是“均匀、分散、对称、周边”,均匀、分散是要求剪力墙的片数多,每片的刚度不要太大,《高规》规定,单片剪力墙底部承担的水平剪力不应超过结构底部总水平剪力的30%,因为片数太少,地震中万一个别剪力墙破坏后,剩下的墙再也无法承受全部地震力,局部损坏会导致全局性的影响,而且,地震力集中到一两片墙上,墙受得内力太大,截面实际困难(尤其是连梁),相应地基础承受过大的剪力和倾覆力矩,尤为难以处理。对称、周边布置是对高层建筑抵扭转的要求,剪力墙的刚度大,他的位置对楼层平面刚度分布起决定性的作用,剪力墙对称布置,就能基本能上保证建筑物的对称性,是水平力能从刚度合力点通过,避免和减小建筑物受到的扭转。另一方面,剪力墙沿建筑平面的周边布置可以最大限度地加大抗扭转的内力臂,提高整个结构的抗扭能力。剪力墙的间距太大,仅仅通过刚性楼板连接的框架和剪力墙的协同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所以一般剪力墙的间距不宜过大。剪力墙是结构的主要抗侧力构件,其刚度贡献至关重要,所以一般剪力墙宜贯通建筑物的全高,避免刚度突变,开洞时,洞口宜上下对齐。具体可以布置在以下部位:1.竖向荷载较大处,此处主要考虑:剪力墙可以承受较大的竖向荷载,避免了设置尺寸过大的柱子,满足建筑布置的要求;剪力墙是主要抗侧力结构,承受很大的弯矩和剪力,需要较大的竖向荷载来避免出现轴向拉力,(规范也明确规定,抗震设计的双肢墙,其墙肢不宜出现小偏心受拉)提高截面承载力,也便于基础设计。2.平面形状变化处,此处容易在楼面上产生大的应力集中,地震时也常常发生震害,设置剪力墙予以加强是很有必要的。3.楼梯间和电梯间,特别是在端部和凹角处设置楼电梯时,受力更为不利,采用楼电梯竖井来加强是有效的措施。当平面有较长的外伸时,宜在外伸段的适当部位设置剪力墙,以减少外伸段的无支承点的悬臂长度。
整体布置上,剪力墙宜成组布置,纵横向剪力墙宜合并布置为L形、T形和口字形,以使纵墙可以作为横墙的翼缘,横墙也可以作为纵墙的翼缘,从而提高其强度和刚度。同时剪力墙的长度也应当适当。为了保证剪力墙具有足够的延性,不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每一道剪力墙(包括单片墙、小开口墙和联肢墙)不应过长,总高度和总长度之比H/L宜大于2,连成一片的当个墙肢长度不宜大于8m,以免因剪切而破坏。而且,墙肢多长,中间部分的钢筋还未屈服,端部钢筋早就因变性过大而断开,致使许多竖向分布钢筋难以发挥作用。设置剪力墙后,端部的框架柱应予以保留,柱作为剪力墙的端部翼墙,剪力墙的端部钢筋配置在柱截面内,短柱加强剪力墙的承载了和稳定性,使剪力墙的延性大大提高。位于楼层上的框架梁也应保留,因为其作为剪力墙的横向加劲肋,可以提高剪力墙的极限承载力。同时,剪力墙宜设在框架梁柱轴线平面内,保持对中,如果剪力墙因建筑要求需要设在柱边,应加强柱的箍筋以抵抗扭转的影响。以下为几个框架-剪力墙结构的设计实例:
某医院,地下一层,地上十四层,设计时采用的是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最初只是在楼电梯位置布置了几片剪力墙,结构由于结构严重不规则,第一周期就出现扭转,后来经过多轮的试算,最后确定的剪力墙布置入下图所示:
某国税局主楼10层,如果采用纯框架设计抗震措施造价比较大,而且抗震性能也不是很好,最终采用了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布置剪力墙的时候也是试了很多次,最终选定的剪力墙布置如下图所示,既可以满足结构整体的抗震、周期、位移要求,又可以保证建筑造价经济。
综上,框架-剪力墙结构从建筑上来看,可以满足建筑的大空间要求,从结构上来讲,如果设计合理,可以充分发挥框架和剪力墙两种不同结构形式的受力优势,大大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而且还可以节约造价,可以说是一举多得。以上是本人设计的一点经验总结,由于水平有限,不足之处请各位同仁多加指教。
参考文献:
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特点;结构施工;施工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对房屋的需求量日益增大,高层建筑建设规模不断扩大,以更好地解决我国的人口居住问题,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然而,近年来由于高层房屋修筑的增加,房屋的结构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从而给高层房屋施工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随着高层建筑施工环节的增加,我们需要加大高层建筑施工质量控制,以确保建筑施工的质量。下面结合工作实践,主要就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特点以及施工技术应用进行了论述。
1 高层建筑的结构类型及施工过程
1.1 高层建筑结构概述
(1)框架结构:在高层建筑施工中,首先应该做的就是将建筑的基本框架搭建起来,这是建筑施工的根本所在,主要是由建筑的梁和各部部位的柱构成的,将他们相互连接组成框架的结构,这种结构在多层房屋的建筑施工中是比较常见的。框架是整个建筑的根本所在,因此在实际施工中一定要加强框架的强度使其不容易变形更加坚固,承担起基础的作用。由于高层建筑的形态各异,所以框架的设计是可以非常灵活的,同时框架的抗震性相比之下是非常弱的,这就需要建筑中的其他结构与之相呼应进行加固。
(2)剪力墙结构:通过钢筋混凝土墙材料结合建筑物的内外侧墙体组成的就是剪刀墙结构。它施工时通过大模等相关技术使建筑物平面分成很多的开间,进而建筑物的水平和竖直方向的负荷得到很大程度的减少,它具有高强度的作用。
(3)框架与剪力墙相互结合构成的结构:在高层建筑超过15 层的建筑施工中,就应该使用框架与剪刀墙相互结合的结构体系进行加强稳固和抗震的施工,这样的施工结构可以很好地将平面格局分配合理,具有很坚固的建筑物基本结构。
(4)筒体结构:建筑物的侧面承重力通过筒体结构完成,将各个筒体固定在建筑物的基础之上进而形成了一个将高层建筑封住的壁梁。它主要是悬空的,这样的设计有利于高层建筑可以消除侧力造成的弯矩。
1.2 高层建筑物的施工过程
(1)高层建筑物基本框架结构的施工:高层建筑物基本框架结构的施工是非常重要的,决定着建筑物的质量安全。基本框架的施工过程有两种,第一种是先对建筑基础进行浇注施工,这很大程度地解决了如何对高强混凝土进行制造和浇注问题,然后就是将建筑的大梁和楼板一起装在预先设计好的位置。另一种方法就是先把建筑的梁进行装制,再进行浇注混凝土,最后把建筑物的楼板吊起来。这样施工过程有利于将各个模板相互合理地组合起来。
(2)高层建筑大模板的施工特点:在对高层建筑物进行大模板施工时,大部分建筑物都已经超过16层。在剪刀墙的平面上通过充分地利用大模板进行浇注施工,同时在建筑物的外部墙体上使用砖进行砌筑,在内部墙里是通过使用钢筋混凝土设计的,充分地使得建筑物具有很稳健的结构。
(3)筒体结构的施工:筒体的结构设计工程是比较大的,根据筒体的基本特点分析,使得进行建筑物施工时要大量的筒体结构,使得运输的过程很难有效地进行,用相关技术设备将筒体垂直运送到楼板上是容易受到季节和环境的影响的,这样的施工过程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的,技术工人通过运用提模的施工方法,将各个筒体从底部一层层地输送到梁、柱等框架结构上的。
2 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技术应用
2.1 高层建筑梁式转换层施工
梁式转换层采取把上部剪力墙落于下部的转换大梁框支梁之上,同时由框支柱支持框支梁,工程上把这个称为梁式框支剪力墙结构。梁式转换层结构的传力方式采取墙-梁-柱,传力直接且明确,在实际的工程上不仅便于计算、分析,而且其施工也是简单明了。在底部大空间框支剪力墙的结构体系中得到广泛应用,是因为其梁式转换层因其独特的优势,但是对上下轴线错位结构,由于需要较多转换次梁,也就有着比较明显的局限性。在工程实践中,其结构形式多种多样,基本原理大多采取用下部的转换大梁以支托上部的结构。
总的来说,进行高层建筑转换层的设计时,因为下部楼层空间比较大,转换层高度就有可能发生突变,这就需要考虑把转换层上、下楼层的结构抗侧刚度和承载力设计达到一致,以确保转换层的传力部位有效,来满足高层建筑抗强风与抗震设计的要求。在进行转换层的抗震设计时,除了要考虑风荷载、竖向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以外,还要对竖向地震的作用进行计算。竖向地震剪力计算一般可通过反应谱法或者动力时程计算,工程上往往近似考虑把转换层地震竖向剪力以重力荷载内力乘增大系数(通常选取 1.1)。在对上部无完整剪力墙进行设计过程中,如果其不符合前述框支梁条件,那么设计时先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规定,计算时要按照转换梁设计由剪压比控制来确定,应当具有合适的含箍率。
2.2 高层建筑的钢结构施工
钢结构高层建筑的施工,通常根据建筑本身的特点进行施工。钢结构的焊接、吊装、安装和拆除等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对于那些较高的高层建筑,外框基本都是以全钢结构为框架,通过钢梁斜撑和核心筒的连接来达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并通过楼面钢板的铺设与混凝土的浇筑来保障楼面的平面刚度。另外,在进行钢结构施工时,塔吊的起重能力对钢结构的施工质量与效率有着直接影响,所以在进行钢结构的施工时,除了应严格进行钢结构的测控、吊装和焊接技术之外,还要严格地控制塔吊等辅助设备。在钢结构中焊接技术也是十分重要的,由于钢结构的焊接技术内容比较复杂,而且质量要求较高,施工任务较重,所有在施工过程中需要采取合理的焊接工艺才可保证工程质量。通常工程焊接的方式一般采用斜立焊和立焊的方式进行,采用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在焊接时尤其要注意好焊枪的施焊角度、焊丝伸出长度、焊缝层间清理,从而形成一套完整的焊接操作方法,完成钢结构的焊接工作。
2.3 高层建筑的混凝土结构施工
在高层建筑结构的施工中,混凝土的施工技术显得尤为重要。由于高层建筑的施工周期较长,混凝土可能会受到气候与工作条件的影响,这时就要控制好混凝土的强度。在开工之前,要按高层建筑的设计要求来配制不同强度等级的混凝土,并进行相应的强度测试,等到试验结果出来后,为了达到高层建筑的施工标准就要对混凝土的配合比进行一定的调节。在泵送混凝土时要进行细致的检查,因为在高层建筑施工时施工单位为了抢工期都会忽视养护的时间,在对混凝土浇筑时没有完整的养护措施与具体方案,易产生混凝土结构的问题。试验需要调整的是砂石、水泥和含水率的配合比,在调整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调整,严格计算配合比,保障工程的施工质量。在混凝土养护时,要从人员、水源、养护时间要求、昼夜和覆盖等多角度考虑采取措施,还要注意根据不同水泥品种来确定养护时间,并且加强养护期督查工作。除此之外,也需注意非混凝土的质量问题所产生的裂缝,设计中需要设置一些永久性伸缩缝,防止因结构断面突变而产生的应力集中,要高度重视构造钢筋的配置,对采取混凝土小型砌块等轻质墙体,要增设间距不超过3m的构造柱,较大层高的墙高中部要增设混凝土腰梁,需特别留意梁底的砌筑要求和屋面保温与隔气层的合理设置。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现代科技技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高层建筑工程结构施工作为一个非常复杂的项目,我们需要将现代科技技术运用到高层建筑结构施工当中,不断的提高我们高层建筑结构施工技术水平,以确保高层建筑建设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胡远洋.关于高层建筑结构中的转换层施工技术分析[J].中华民居(下旬刊) ,2013(12) :328.
篇5
【关键词】 建构主义 高职院校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1(a)-0032-01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时代,新时期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英语教学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优秀专业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一环。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英语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推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1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建构主义是西方教育心理学继行为主义、认知学派之后提出来的最具革新性的理论,是目前西方教育心理学的最新和最具前景的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流派众多,异彩纷呈,但其核心理念和思想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和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具体来说, 建构主义的知识观强调知识是客观现实和主体意识相互作用的结果。对知识的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真正的知识是个性化的;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强调学习不是教师把知识像一个实际物体一样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学生主体根据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促使学习者因为新知识经验的介入而导致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变。因而建构主义的学习是个性化的理解,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生才是有思想、有个性的积极主动的惟一学习主体。在展开意义建构前学生的头脑里已经储备了相关的丰富的知识经验。建构主义理论要求师生角色的转变做了更多的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传递知识的权威角色,在学生建构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只起到辅助者和合作伙伴的作用。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承担更多的管理责任,要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成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建构主义对学习环境也做了要求,即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简而言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传统意义教学的一种颠覆,是在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学习环境等方面提出的完全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学理念。这一理论启示我们要转变教学思想,打破惯性,改变我们长期存在的填鸭式的灌输式教学。在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开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实践,能更好地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2 在英语课堂上体现建构主义的指导作用
高职院校的学生往往给社会造成 入学成绩低,厌学情绪强,素质低,不好管理等印象。但这不能成为高职院校课堂尤其是英语课堂教学效果难提高的借口。实际是因为我们缺乏对教学对象的理解,不能结合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指导作用。
要想激发学生潜能,打造理想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创设历史情境。建构主义理论要求“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学习外语的重要性,认识到它的交际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教师要认真钻研课前的warm-up内容,选取日常生活中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节日,运动,时事评论,工作面试等等,精心设计创设情境,尽可能将真实生活场景搬进课堂,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自然会提高。
其次,尊重学生先前知识经验,激发学生潜能。学生绝对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是很重要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都是积极主动的学习主体,学生们都有愿望而且也有能力自主的展开建构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因而他们的先前知识经验必然不同,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不是一味地给他们灌输现成的知识,要尊重并利用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当具体问题呈现在他们面前时,他们可以从已有的相关经验出发,依靠他们已有的认知能力,形成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假设,从而建构了新知识,丰富发展了个性。
再次,围绕“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建构主义要求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建构主义要求以意义建构为目的的学习。意义建构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深刻的理解。它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和围绕的中心。因而在英语课堂上,要围绕这些“主题”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学生的答案往往是开放性的、不唯一的。教师要在教学中多用赞美性语言,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课堂上遇到不顺时,应用幽默、诙谐、委婉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减轻学生的挫败感,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展开知识的建构,把知识固成自己的知识。
总之,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是能激发学生学习效果的一种有效理论。用建构主义理论来指导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是富有实际意义和价值的。它对我们教学第一线的教学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时代和英语教学改革要求我们培养更多与国际化接轨的人才,需要我们不断结合学科特点和实际教学情况开发更多更好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因此,深化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翻转课堂 非良构知识 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哲学(温彭年,2002),该理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在每个人的头脑里对客观都有自己的理解,这与每个人的原有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有关。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Jean Piaget指出,学习最基本的原理就是发现。知识的本质是主体对环境提供信息的适应,这种适应是能动的适应。建构主义最重要的观点是知识是个体主动建构的,而不是被动接受的。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与教学观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定情景下利用一定外部刺激主体借助以往经验进行意义建构而获得的。知识不是由他人传递的,学习者也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在一定目的驱使下主动建构的,这种知识的建构过程不能由他人替代。夏尔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积极性、建构型、累积性和目标指引性四大特征。所谓积极性,指知识的建构是学习者的主动行为。哲学家维柯指出,人们只能清晰地理解自己建构的一切。只有自己建构的经验才能被学习者理解、运用,并内化为知识。杜威认为,理解在本质上是联系动作的,将学习与不确定情景中的探索联系在一起,学习者从探索中生成新的经验,并改造旧有的经验,从而建构新的知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通过各种途径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建构自己对复杂问题的理解框架,这种理解只存在于学习者个人头脑之中,别人无法替代,因此建构性是建构主义学习的重要特点。同时建构主义学习是逐渐累积的,认知结构的功能具有不变性,一方面个体把外界情景提供的信息整合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形成知识结构的扩充,另一方面原有知识结构无法认同的信息将引起知识结构的重组与改造,形成知识结构的调整,皮亚杰将前者称为同化,后者称为顺应。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在同化―顺化―同化的动态循环中形成知识累积。另外,建构主义的学习具有目标指引性,学习者能够主动建构理解是因为情景中包含的知识刺激能够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当学习者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学习目标时,学习成功性将大大提高。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形成学习目标,将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特点,建构主义教学与行为主义教学存在巨大差异。首先,建构主义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情景、学习资源甚至教师都是为学生树立学习目标,发展学习兴趣,展开自主探究,形成知识建构而提供的广义教学环境,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生在自己的认知体系中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形成经验的累积;其次,必须在真实的情境中展示问题(项目、案例或矛盾),问题应是一项真实的任务,能够在学习者原有经验基础上形成有效的认知刺激,激发探究兴趣;再次,建构主义学习强调协作学习,现实的和虚拟的学习小组将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思维,帮助学习者形成知识建构,因此学习环境应该支持协作学习;最后,学习任务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知识和问题应具有非良构的特征,拒绝唯一正确的答案与评判标准,学习评价重视过程而轻视结果。
二、大学生学习特征与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
建构主义寻求适合高级学习的教学途径(温彭年,2002)。斯皮罗认为,高级学习要求学习者能够将知识广泛联系起来,形成理解并灵活运用。相对中小学教学内容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内容通常具有这种结构不良的高级学习内容特征。大学生学习内容更倾向于理解性、探索性和运用性。大学生经过小学和中学知识累积,原有经验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在较高起点上对新的知识进行同化与顺应,从而不断在学习中形成认知的平衡。
具体而言,大学生的学习具有自主性、探索性和实践性等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学生已经具有较成熟的心智和较强的自律能力,大学生能够理解自己的学习动机,并通过自己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自主性。大学生的学习动机通常来自于证书取向、兴趣取向、意义取向和成就取向(陆根书,2010),任何一种学习取向都能转化为学习动机,并激励学习者开展自主探究学习过程。在大学学习中,绝大多数知R都是在学习者找出问题、搜集资料、自主探究、互帮互助、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这一过程正是建构主义强调的学习观,因此,大学生的探索精神决定了建构主义理论符合他们的学习特点。大学生的学习还具有实践性特征,大学中的很多课程都是通过论文、设计、案例进行考核的。这要求学生不但对基本知识进行记忆,还需要灵活运用。建构主义强调学生的学习是在真实的情景(案例、项目、矛盾等)中开展起来的,大学生进行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学习过程。
综上,根据大学生的学习特征,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学中尤为适用。高等教育通常格外强调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常以案例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以基础理论学习再实践(案例分析、实训等)的顺序安排,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摆脱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思想;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接触实践,通过情境创设激发学习动机,在问题探索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主张“干中学”的学习理念。因此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情境、提供素材、给予自主学习时间和成果展示的机会都是必要且可行的。依据建构主义理论,传统课堂模式不利于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动力。但是近年来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时间、空间、资源与策略,相对传统课堂,更符合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要求。
三、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的高校翻转课堂教学启示
翻转课堂是对传统以讲授为主课堂模式的重大改革,该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进行了课内外置换,其核心是在课堂之外从事基础知识学习(贾非,2015),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场所。翻转课堂将知识学习安排在课外,因此知识的获取不依赖于教师的传授,而是学生通过资料查询、问题思考、小组讨论等方式主动习得的。这种教学环境符合建构主义理论的认知原则,是对统教育模式的重大改革,在高等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中起到尤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关于翻转课堂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教学模式的讨论,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构建应获得如下启示:
1.利用微视频设置学习情景,进行抛锚式情景教学。在教学中应用的微视频被称为微课,刘运华等从微课的应用与功能出发,认为微型课程的理论基础主要是抛锚式教学、基于问题的教学和情景认知理论。教师应将教学重点置于一个宏观情境中,引导学生借助情境中的各种资料发现问题、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翻转课堂的抛锚式情景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对问题的凝练、资料的搜集和问题的解决都在课外完成,教师的角色从“讲授”转化为“合作”。学生在课外通过自主学习和探索完成知识的理解与建构,课堂上主要用于学习成果的展示和复杂知识的深度剖析。翻转课堂的抛锚式情景教学同时体现了合作学习和交互式教学理念,而这两种学习模式均属于建构主义学习模式。
2.在学生课外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提供足够的学习资源,合适的认知工具,并进行自主学习策略设计。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通常将相应知识点教学视频作为主要的学习资源,同时互联网、图书馆中的相关资源必须向学生开放。认知工具在帮助和促进认知过程,在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综合思维中起着重要作用(余胜泉,2000)。为了支持学生自主学习,教师还应该选择合适的学习策略,一方面要考虑知识内容的特征,另一方面应考虑学习者的认知能力。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不是知识传授者,也不是学习组织者,而是高级学习伙伴。因为非良构的知识没有唯一的答案,参与学生的学习讨论中,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发挥正向促进作用。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切忌表现出权威性,不要提供观点,而是提供学生探索方向、思维启示和学习资料。教师避免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而是帮助学生启迪智慧,提高兴趣,加深理解。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翻转课堂教学应建立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教学评价体系,更重视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又称过程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目的是发现每个学生的潜质,改善学生学习,为完善教学与学习而进行的过程性评价。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离不开动作的,只有针对动作过程的评价,才能指导、修正和完善动作。形成性评价通常是不易量化的,更P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温彭年,贾国英.建构主义理论与教学改革――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综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5):17-22.
[2]陆根书,韦娜.大学教师教学观与大学生学习风格的相关研究[J].教学研究,2010(01):1-12.
[3]贾非.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文教资料,2015(19):165-166.
[4]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篇7
【关键词】建构主义 物理思维 批判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2-0168-02
一、基本概念
1.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与分类
在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的指导之下,建构主义者在对传统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的新观点。建立在一系列观点之上的建构主义主要可以分为: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个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认识过程中社会因素的社会建构主义;以及认识者不必建构现实世界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
2.物理思维分类与基本方法
物理思维分类主要包括:①物理抽象思维:通过物理判断与推理的形式来反映客观物理材料的运动规律,最终认识物理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②物理形象思维:建立在物理表象基础之上的物理形象思维主要特点表现为形象性、二维性、动态性以及创造性。③物理直觉思维:通过高度简化浓缩之后的方式洞察事物的物理实质,并在第一时间内作出科学的猜测与设想。
在物理学悠久的历史进程中,物理思维方法已经形成相对独立的一套完善系统,主要包括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等科学推理法、抽象与概括、科学臻美法以及等效、数学等各种物理思维方法。
二、建构主义理论在物理思维培养中的作用
1.建构课堂教学新模式,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激发学生思维。
在建构主义环境下,教师建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信息、资源,在拓展学生思维的基础上体验“意义”建构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处理教材,教学思路清晰、过程流畅,充分展示学习内容的实用意义;在课堂疑问中应因人设疑,灵活多变,努力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在此基础上诱导学生建立新目标,并通过不同学习途径达到目标,充分激发学生思维。
2.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培养批判性思维。
建构学习作为一种诊断性和反思性学习方式,意味着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增强学习信心,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而学生在学得高级知识的基础上构造新的评价体系,从事自我监控、自我测试、自我检查等各种诊断和判断学习目标的活动,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反馈,促进学生自我诊断、反思和评价。教师也在此基础上进行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思维批判性。
3.利于促进新、旧知识的交互作用
建构主义认为,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建立在以前学习基础上对原有知识的深化、突破、超越或质变。在解决物理问题的学习过程中,激活原有的知识,然后通过更高层次的认知同化或顺应过程,重新建构新知识与原有知识两者结构间的联系或规律,在基础上进一步分化和融会贯通,总结共同因素,上升至更高的层次,将新、旧知识重新形成一个整体结构。如此一来,学生必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在潜移默化中唤起头脑中已有的相关概念,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概括与深化形成新概念。
三、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培养策略
1.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品质培养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必须在概念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包括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及培养思维的批判性。其次,物理教学还必须在规律教学中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这主要包括:①通过创设教学情景,使学生在了解物理过程的基础上,培养物理思维的灵活性。②通过“协作”、“会话”等形式剖析物理意义、适用条件与范围,由此培养学生物理思维的深刻性。再次,还必须明确物理习题教学在全面培养思维品质中的作用。
2.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
形象思维是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而进行的思维。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形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注重学生物理学习的实践性,在加强实验观察的基础上形成丰富的物理表象。同时,随着多媒体的广泛应用,通过视觉和听觉感受物理形象,形成广泛摄取物理表象。②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物理学习中展开想象,掌握形象思维的方法,如通过类比法由旧知通向新知;在物理习题教学中重视图形结合;抓主要矛盾的理想化方法等。
3.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抽象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为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创造物理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②学生头脑中原有的知识是进行意义建构的基础,可以充分应用原有物理知识,建立合理的教学内容逻辑结构,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概括能力。教师要“授之以渔”,应当教会学生抽象思维的方法,使学生在把握新旧知识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掌握物理规律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过程。④引导学生在抓住物理问题本质的基础上,理清物理教学的因果分析,并灵活解决实际问题。
4.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直觉思维培养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直觉思维培养措施主要包括:①根据对事物的知觉印象,建立宽广、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物理学科的基本结构,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并由此形成合理的物理认知结构。②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运用类比、联想等方法重视整体分析,加强立体思维,训练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最终达到有效培养学生物理直觉思维的能力。③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将思想具体化和形象化,提倡学生争辩,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敢于发表见解的良好习惯。④建构主义理论注重营造和谐、融洽的课堂气氛,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在此基础上了解学生的直觉思维,并对其进行合理的引导、培养和训练。
四、总 结
目前,以创造性思维为核心的创造能力培养正逐渐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我们在素质教育中培养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责无旁贷。而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物理思维在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结合物理自身的特点,挖掘素材,在对传统物理教学弊病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新的观点,进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将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之路。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美术教学 建构主义教学 客观主义教学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独立或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思维、创造能力,建构主义理论则认为知识是在人们与环境的交互的过程中获得的,而不仅是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本文将对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做一对比,说明建构主义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美术教学的特点
美术教学的特点是学生亲自实践、亲手操作、手脑并用,它要求每个学生人人自己动手,通过尝试、操作、研究、调整、完成作品,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经验,这一教学过程与其他科目以文化知识的传播为重点的教学模式有本质区别,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操作的训练上,也要注重在操作的过程中对技术原理与方法的追思、学生对技能学习的体会,更注重技能训练中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创新的养成、技能的掌握、态度的养成、能力的发展有机统一。
二、客观主义教学和建构主义教学的对比
教育理念决定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目前的教育大体可分为两大教学方式,客观的教学方式和建构的教学方式。
客观的教学方式认为世界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教学过程中只要按照前人的经验与客观理论,对所存在的客观结构进行再现与认识就可以了,而客观的东西是不变的,因此知识也是相对稳定的。在这种教学模式下,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是教师将知识准确无误地传递给学生,学生从所听到的知识中获得相同的理解。
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是建构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D.J.Cunnighan,1991)。[1]因此,学习活动不是由教师单纯向学生传递知识,也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信息的过程,而是学生凭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与外界的互动,主动地生成对该知识理解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学生所学的知识也提出了新的理解,即知识不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通过课本、文字、图片及教师的板书和演示等所进行的对知识的传授,而是一种理解和假设,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不存在唯一标准,而是依据自己的经验背景,通过自己的方式进行学习与理解。
两种认识论支持着不同的教育方式,传统教学和探究教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强调间接经验的作用,注重对已有文明的继承,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直接经验的作用,提倡亲历过程。实际上,它们各有长处,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取舍,具体对比见下表。
两种教育方式的观点、优缺点对比
三、建构主义教学的特点
基于上述观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应具备五个基本特征:(1)学习的目标:深层理解。学习目标是获得知识的意义。但目标不是从外部由他人设定,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设定。其深刻程度可以用几个指标刻画:能否用自己的语言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能否基于这一知识作出推论和预测,从而解释相关现象;能否用这一知识解决变式问题和综合性问题;能否将所学知识迁移到新问题中去。(2)学习的内部过程:通过思维构造实现意义建构。要求学习者在建构自己的知识和理解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对各种信息进行加工转换,形成假设、推论和检验。学习是累积性的,不是简单叠加和量变,而是深化、突破、超越和质变。(3)学习的控制:自我监控与反思性学习。学习者要不断监视和判断自己的进展及与目标的差距,采用各种增进理解和帮助思考的策略,并对学习活动进行阶段反思和整体反思,修正学习策略。(4)学习的社会性:充分的沟通、合作和支持。(5)学习的物理情景:学习应发生于真实的学习任务之中,强调多样的、情景性的信息与有利的建构工具。
篇9
关键词:建构主义 远程教育 交互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首先提出了认知建构主义,他认为学习不是对知识的记录或简单复制,而是学习者在原有知识结构基础上的发展,是对现有知识的再理解和再创造,是一个同化或者顺应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社会在个人建构过程当中的作用,社会建构主义完善和发展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知识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对客观现象的表述,而是一种言之成理的解释或假设。不同的学习者在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对其进行理解,所以也就不存在绝对的真理或唯一的标准。而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与意义建构四大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二、远程教育的特点
(一)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成人作为远程教育的主要对象有其自身的特殊性。首先,成人学生的个体差异较大。由于成人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不同的经历,导致了他们在认知水平、学习动机上都有较大的差异。反映在英语教学中,学生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尤为明显,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显然已经无法满足要求。其次,成人学生通常都有工作,安排统一时间进行面授有一定的难度,难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二)教育媒介的特殊性
与传统的面授教学不同,远程教育广泛采用广播,电视和网络等通讯手段组织教学,特别是网络这种新生媒介的出现,既有助于学习者根据各自的特点自主安排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学过程中通过人机互动,实现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但远程教学对学生自主学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习动机不强烈或者习惯传统面授的学生在面对这样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时,会有一定的障碍,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意义建构是教学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三、英语远程教育中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
(一)情境化的学习环境
传统的认知论认为,知识是对外部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学习一记录这些知识。传统教学强调一般原理和抽象规则的传授,具体到英语教学中则是着重语法的解释和背诵,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容易使学习与实际运用脱节,而且英语水平较低的学生容易产生畏难心理。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应该在与现实情境相似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内容要与实际问题类似注意知识表征的多样化。电大英语远程教育摆脱了传统去情境化的教学方式,利用网络上传大多媒体资源,力求实现声音,图像,文字全方位的整合,为学生创造一个接近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的水平,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组织学生进行课程实践,锻炼学生研究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境化的网络资源和小组实践,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加强协作与会话一一意义的双向建构
协作与会话是实现意义建构的重要手段。由于不同的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各不相同,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理解客观世界的一个方面。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在这里,学生既可以是知识的学习者,也可以是知识的创造者,老师既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环境的创造者,也可以是协作与会话的参与者。学习者通过与他人的对话协作,资源共享,可以更全面地建构对新信息的理解。而且这样一种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进来。电大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除了在网络上提供BBS留言板,E一mail之外,还组织形式多样的小组活动,如英语角,旅游英语实践,商务英语实践等,此外,还展开多次小组讨论。学生针对教师预先设置的问题,进行资料搜索,自主学习,协作讨论等,通过这样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既满足了学习者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也保证了学习的质量。
(三)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总是从其对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并将其与自身己经掌握的经验建立某种联系,旧经验对新信息进行同化或顺应,从而建构起新信息的意义。学生不是机械的记录和背诵笔记,而是意义的建构者。而教师不是知识的呈现者,而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引导者和协作者。建构学习论认为,我们的知识是由结构良好领域和结构不良领域构成的,所谓结构良好领域主要指的是各个学科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结构不良领域是指与具体情境相联系的经验与知识。建构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以理论来进行,而是用自身丰富的经验进行分析。应用到英语远程教学过程中,教师淡化了知识点讲解,而是注重引导学习者进行主动意义建构。通过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不良领域的经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成就感。
(四)学生自我评价与教师总结
学生的自我评价或自我反思,指的是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也就是学习者对任务目标、认知策略学习过程的认识,监控和调节能力。及时地对学习进行反思,可以使学生对学习策略及时调整,在动态的过程中取得进步。教师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同时也应当及时反思教学情境和教学过程的设置和实施,以便进行全程监控和及时调整。电大远程教育设计了《学习活动记录表》,师生分别对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和评价。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有更客观的认识,同时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以后的情境设计、问题解决提供了很好的参照。
篇10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学习者 构成 特点
近二十年以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lnternet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其影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主张的学习环境是指学习者可以在其中进行自由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场所。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来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学习者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构成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在这里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
(一)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二)协作。协作在一定的意义上是协商的意识,它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协商主要有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自我协商是指自己和自己反复商量;相互协商是指学习小组内部之间的商榷、讨论和辩论。
(三)会话。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不可缺少环节。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此外,协作学习过程也是会话过程,在这过程中,每个学习者的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四)意义建构。它是教学过程的最终目标。其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建构意义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的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
(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组成
在建构主义的研究中,很多研究者得出这样的结论: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就是学习环境的设计,为此他们在这方面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在这里,我们就以D.H_Jonassen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模型为例.简要介绍具体的学习环境,它主要包括六个部分:
1.项目:这是整个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设计的中心.项目就是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需要阐明和解决的问题。
2.相关的实例(或个案):为了使学习者更好地解决项目,为学习者提供的与项目相关的实例或个案(如法律、医疗或社会调查等方面的实例或个案)。
3.信息资源: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需要用到的各种信息资源(包括文本、图形、音频、视频和动画等)以及通过因特网上获取的各种有关资源。
4.认知工具:主要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用于帮助和促进学习者认知过程的工具。
5.会话与协作工具:就是使学习者群体可以相互交流、讨论、共同建构问题的意义的一些工具,比如电子邮件、聊天室等。
6.社会背景支持:在设计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时要考虑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物质条件等方面对于当前学习所能提供的支持。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基本特点
1.情境的真实性。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要求教师建构一定的情境,而这种情境是基于社会生活的现实.或接近于现实的情境。以帮助学习者在问题解决学习中经历与真实世界相似的认知.并促进他们问题解决能力的迁移以及通过仿真的问题对学习者产生吸引力。
2.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在这种学习情境中,要求教师在课前就要准备好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应用到的较全面的材料,包括网络上搜集到的,以便学生学习使用。
3.认知工具的多样性。在此环境中,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各种认知工具。通常是可视化的智能信息处理软件,如知识库、语义网络、几何图形证明树、专家系统等。
4.学习过程的协作性。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为了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透彻,就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协商,特别是小组之间的协商,让小组成员之间的思维碰撞,促进学习者的创造性学习。
三、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者的特点
(一)在此环境中对学习者的起点能力的要求与传统教学不同。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即使是有些问题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那么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要提供这样的相关实例,以便让学习者借鉴,所以在这种学习环境中,就要求学习者能够善于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对当前问题的解释,提出他们的假设。
除了在学习内容上的要求之外.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还要求学习者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的应用能力,因为整个学习过程是在网络的环境下进行的。首先要求学习者会运用搜索引擎来寻找解决问题的资料.并能下载互联网上教师提供的教学材料:其次还必须知道怎样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和应用聊天室。进行学习者之间的协商活动;最后还要求会制作简单的网页以便将学习的结果设计出来。
(二)对学习者的学习的坚持性要求较高。学习的坚持性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困难。坚决完成学习任务的品质。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学习者是一个主动的探究者,这种学习的动机主要依赖学习者的个体特征来维持.这对学习者来说是一个艰巨的任务,而且展现在学习者面前的是一个开放的问题空间.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学习者要自行选择承担的任务。并设计问题解决的方案,确定问题的假设,搜索和筛选资料,然后采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来解决问题,最终形成结论。所以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要求学习者有较大的坚持性,才能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N持高度的热情,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知难而上,坚持不懈,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三)要求学习者的合作能力较强。在传统环境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对客观知识的记忆,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封闭的。而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中.要求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通过会话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主要形式是教师通过各种同步与异步交流工具为学习者建立起对话共同体、知识创建共同体、学习者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更容易产生对某个话题或问题的不同解释。清晰地表述他们的观点。
但由于学习者经验背景的差异,所以学习者对问题的看法和理解经常是千差万别的,这就要求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通过大家的思维碰撞,来深入对学习内容的理解,纠正和补充自己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
- 上一篇:花生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 下一篇:供应链包装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