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难选择范文
时间:2023-04-05 00:20: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两难选择,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占有率 利润率 组合营销
营销总监在处理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时,在所难免会受到公司领导层的左右之言,如市场占有率高了,公司会认为利润率低了,而销售利润率高了,又有可能认为市场占有率低了,鱼与熊掌难得,真是一个“两难的选择”。
在市场的实际竞争中,由于过度的竞争,市场扩张难度增大,营销费用增加超过了营销规模的经济性所带来的成本优势,企业甚至为追市场占有率而牺牲利润,导致市场占有率和销售利润率并不成正比。二者的关系平衡难倒不少营销大员,成为营销总监常见的“两难选择”。而产品是公司完成营销任务和实现利润指标的武器,艺术地运用产品的组合营销,可以使销售总监由“两难”变“不难”。
组合营销,重点在于巧妙了解每个产品的成本、利润并以此为组合开展营销。笔者先推荐一种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产品结构组合分析法。
明星产品(新增长盈利的产品)
问题产品(属衰退的产品)
现金母牛(资金流量大,保证公司运转产品)瘦狗产品(己过成熟期的产品)
按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产品结构组合分析法分析:最佳产品组合是:1.迅速淘汰“问题产品”,2.让“明星产品”转化成“现金母牛”,保证“现金母牛”不受冲击,3.适当保留“瘦狗产品”,作为打价格战攻击对手的武器和成为“现金母牛”的挡火墙。
本公司如果只有单系产品的,应根据本公司和市场实际情况,以单系产品的各型号产品的成本与利润关系进行组合,或根据市场前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的现金母牛和明星。本公司如果有多项产品,应根据市场情况按“明星产品”“问题产品”“现金母牛”“瘦狗产品”“进行产品组合。
组合营销的法宝之二,是“三三合一”的市场博弈战略。
“一”是从一个系统整合的角度把各分散的市场归作为一个市场。从宏观战略角度看,全国无数的市场可以整合为公司的一个市场,一个大区市场可以由无数的小区域的市场整合而成。“三”是为了取“一”市场在资源配置,兵力布署、攻防角度、进退速度、克敌主次等方式选择上,均围绕一分为三的比例来展开,通过“一分为三”、“三三合一”的运作,最终实现夺取“一”个市场的目的。如何选择三个目标市场,应根据其市场潜力?我方品牌在目标市场的优劣?对手的优劣势分析?网络的合理布局?进入市场的大小阻力与实现目标的关系来综合考虑。可以把全局市场“一分为三”:
第一板块是“利润板块”,它给公司回报大,我方在本板块占竞争优势,是本公司重点市场,应给予的市场投入占总量的40%,回报效益占总量50%以上。
第二板块是“竞争板块”,有巨大利润和发展潜力,敌我双方在这板块势均力敌,市场最后归属不明确,公司投入资源是总量的50%,目的使其从“第二板块”过渡“第一板块”。
第三板块是“侧击板块”,这是竞争对手的高利润板块,本公司在这个市场处非优势,公司在这个板块投入资源是总量的10%,起到牵制、消耗对手有生力量的作用。
篇2
本周市场关注的焦点依旧在创业板,主板中的银行、券商、石油石化明显有资金流出的迹象,好像前两周一直在护盘的“神秘资金”突然消失了。其实违背规律的东西,即使存在,也不会长久。煤飞色舞就来了那么一下,就歇菜了,说明目前趋势性的机会根本就不在这些传统产业上,而是在新兴产业上,在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的行业中。本周在考察中科院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要结合实际坚持运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经验,积极回应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技创新活力,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真正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落到实处。这番讲话,让我们对目前行情的性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在稳增长的基础上促进经济结构转型,新兴产业未来将占据更多的GDP比重,这些就是未来几年我们投资者需要关注的重要方向。
说完大方向,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各大指数的技术状态。我们前几周的文章中已经指出了,6月份急跌之后会出现纠偏的走势,实际上上证指数从1850点起来直到上周走到最高点2092点都是一个超跌反弹。从运行的时间上来看,一般这种下降通道中的反弹,持续的时间不会超过4周,所以我们认为,指数下周将会出现方向选择,这点投资者是需要注意的。17日市场的运行,出现了行情结束的早期信号。当日K线带有上影线,显示上行受阻,收盘价很低,且收在5天线下方,表明空头力量占优。技术指标MACD红柱有所萎缩,RSI、KDJ向下拐头。但由于目前距离1849点低点的时间比较近,低点的支撑作用存在,因此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下一步的走势。
创业板今年以来的走势一直比较独立于主板,并且在本轮反弹中创出了年内指数的新高,眼看指数就要从底部的低点翻倍了。我们将创业板从2012年12月开始的行情划一个通道就会发现,目前通道的上轨在1160左右的位置,刚好是7月16日盘中高点附近,所以通道的阻挡作用就显示了出来。另外,MACD出现顶背离迹象,创业板指数短期调整难以避免,在通道线的下轨1010点和整数关口1000点附近将有一定的支撑。
基金的半年报已经陆续出来,我们看到,今年上半年业绩好的基金基本都是在新兴和消费产业中重点布局的。我们认为,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方向的新兴产业和消费行业在GDP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反映到证券市场上也会是相同的趋势。目前投资的关键在于认清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把握产业升级和变迁的趋势,并从中寻找到能够创造社会价值的优秀企业。很快新股发行将重新启动,又有一大批上市公司将接受投资者的检验,回头看这轮行情中涨的好的基本是过去3年上市的公司,那么在新一批公司中,也会出现未来的大牛股。
篇3
更深入一步研究,我们能经常发现,消费者面对同类商品时,往往会有难以取舍的消费选择问题。其中,需要在两件都很喜欢的东西里做出选择的概率最高。那么,在这种两难抉择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去影响消费者的最终决定呢?
事实上,其背后存在着某些比较容易被厂商操控的规律。
情况一:折中策略
你的产品和竞品都很受顾客喜爱,但是设计的理念十分不同。比如方便面,老牌竞品强调弹劲十足,而新品A产品则是非油炸、高纤维。如今消费者的健康意识在不断提高,面对排列在同一个货架排面上的两种产品,消费者难以取舍。在这种情形下,A产品怎样做才能有效提升消费者选择绿色健康的非油炸面呢?
我们暂且不考虑技术上的可行性,面对这个情况的最简易对策是,不妨设计第三种方便面,它是非油炸、高纤维且同时具备一定的弹劲,而且,在广告宣传中除了表达这个产品的健康特性外,会突出它的弹劲好吃。
这样的策略就是折中策略。由于两个既有的产品在属性上太过极端,而假定这两种极端属性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各有千秋,当顾客面临这样两种在偏好程度上“差不多”的极端选择时,他们脑部就会出现焦躁、不安等异常脑波活动,也就是大脑正辛苦地在进行着深思熟虑的理性算计,试图在两者间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
事实上,人类的天性其实是逃避极端选择的,纵使他很想特立独行,但也会经历极大的斗争,而且多数会从极端向中间靠拢,进而做出更加安全的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妥协效应”。
这时如果出现一种“折中”的新产品,大致定位在一个适当的中间点,那么就会因此缓解消费者在面临两难困境时出现的决策压力,从而提高这个具有中间属性的新产品的购买意愿。这不仅可以在新的消费概念上有所斩获,还可以有效减小消费者对原先竞品所在的极端属性里的消费偏好,可谓一鱼两吃。
当然,这个策略并不能有效提升消费者对A产品的消费偏好。在中国尚未普及绿色健康消费概念的情况下,贸然推出一种全新的消费概念时(比如非油炸方便面),往往会有较高风险――曲高和寡,厂商很容易陷入策略上的两难之境。但为了建立新概念之下的先发品牌优势,厂商往往又不得不推出这种极端的健康概念产品。
所以,最聪明的策略,或许是推出极端健康概念的产品,炒热新概念,但只为树立旗帜,然后在既健康又有弹劲的“折中”产品上发力,更容易取得最好的营销结果。
情况二:提供一个较次的选择
沿着上个案例来说,假定A产品受限于技术问题,根本做不出来既是非油炸又有弹力的方便面,无法推出“折中”产品,而你又铁心要推广“非油炸”这个健康消费的新概念,那么有没有其他出路可走呢?
这时你的主力必须放在绝对的健康概念产品上,同样通过宣传炒热这个新概念,吸引顾客的注意并加强尝试性消费。同时,再推出一支牺牲性产品,比如和你原先的产品一样,极力强调非油炸的健康概念,但是故意在其中加入某种瑕疵,例如口味较次,或是包装较次,甚至是更贵。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消费者注意到至少有两种产品都在强调这种新的、“主流的”健康概念,但是你的主打产品明显具有优势,而且比较容易被分辨出来。于是顾客原本在两个极端概念中的两难困境就消除了,他们如获大赦,脑中那些异常活动的脑波瞬间平息了,你主打的产品马上被凸显出来,而且帮助消费者遗忘了另一个极端――强调“弹力”概念的方便面。这就是所谓的“吸引效应”。
厂商在适当的时候推出较次的子品牌,为消费者提供一个次优的选择,这样更容易强化和烘托出优势品牌。
情况三:差异化的力量
如果对手厂商多数都在强调“弹力”概念,概念同质化严重(不同之处或许只是在包装、附加配料等无关属性上),这时A产品的最佳选择是坚守“非油炸”的健康概念,而且暂时不要太快推出同一概念下的不同产品系列。
原因是,对手厂商产品之间的属性十分相似,消费者的大脑会自动将这些相似的产品混淆成“同一种选项”,于是原先购买弹力面的概率就在这些口味之间被瓜分了,这称作“相似效应”。
换言之,对手推出同一种概念下的不同系列产品,并不会因此增加整体销量,而只是徒然增加运营成本而已。
笔者认为,在商战中,最愚蠢的决策就是推出一样好的产品(完全同质的产品),来和自己既有的产品竞争。第二愚蠢的决策是,推出和最主要竞争对手几乎同质的产品,在相同的市场里进行直接的厮杀。
通过上述三个情况,或许你要问,撇开以上各种效应不管,也不考虑谁更具有传统口味的因素,那么,究竟是非油炸的健康诉求概念面好卖,还是强调口感的弹力面好卖呢?
事实上,在消费选择上,消费者往往必须在实利型消费与享乐型消费这两种消费价值之间作出选择。非油炸的健康诉求就是一种实利型消费,主要在寻求理性的、实质上的利益;而弹力面主要在强调口感,所强调的就是一种享乐型消费。
实利型消费必须经过深思熟虑的理性思考,才能够感知到产品的价值,增加了消费者的心智负担,因此以健康为主打卖点的非油炸产品会降低消费者的偏好。而享乐型消费主要是通过直觉反应(捷径)来进行决策判断的,心智耗费较低,更容易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所以强调口感的弹力面更容易受到消费者的喜欢。
所以,强调口感的弹力面显然要比强调健康概念的非油炸面更具天然优势。
情况四:价格错觉
上述所讲的“相似效应”,同样会发生在价格上。
篇4
戒贪,戒恐
传说佛下山宣讲佛法,在一家路边小店看到一串佛珠,晶莹剔透。佛很喜欢,于是问道:“这佛珠怎么卖?”店老板态度非常坚决地说:“5000两银子,少一文都不卖。”佛笑了笑,走了。
回到寺里,随行的僧人很着急地问佛:“我们觉得您似乎非常喜欢那串珠子,怎么不砍砍价就走了,实在不行,我们帮您买下。”佛说:“一串珠子,叫价5000两银子,分明是那店主看出我心中喜欢,坐地起价,太贪心了。”众僧又说:“那您觉得那串珠子该值多少钱?”佛答道:“2000两银子而已。” 众僧说:“那我们去帮您买下。”佛说:“不急不急,500两银子就能办到。”众僧非常吃惊:“那怎么可能?”佛笑而不答。
第一天,佛吩咐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里和老板侃价,要求弟子咬定4500两银子,老板当然不卖,于是弟子回来了。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了,咬定4000两银子不放,老板同样没答应,于是弟子又回山了……就这样,佛每天都叫一个弟子下山,每天都给出比前一天稍微低一些的价格。眼见着一天天地,买主的出价一个比一个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应该以前一天的价格卖出,陷入了对自己深深地自责中,他责怪自己太贪,同时,每一天他又害怕明天别人会给出更低的价格,陷入恐惧而不能自拔。到第十天早上时,他在心里对自己说:这串珠子昨天有人已经出到200两银子了,今天会不会出到更低呢?老板想着想着,害怕了,不敢再想下去。
第十天中午,又有人来问价了,这次是佛亲自来了,问佛珠多少钱。老板怒了,心里说,怎么又有人来买佛珠了?难道这回会出100两银子,甚至50两银子不成?于是非常生气地回答:“佛珠不卖,多少钱都不卖,打死都不卖。”佛又问:“500两银子也不卖吗?”老板一听,高兴坏了,价格竟然反弹到500元了!当即回答:“卖,卖,我当然卖,我不光把佛珠卖给您,我还附送一具佛龛给您。”佛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道:“欲望无涯,适可而止;恐惧无边,凡事有度。善哉,善哉……”然后,拿上佛珠,走了。
股票也是股民心中的那串佛珠,当股价暴涨的时候,股民总是觉得还能再涨,在贪婪的心理下,不能及时止盈,而股价暴跌时,股民心中又出现了无端的恐惧,不能正确判断股票的价值,稍有反弹,就迫不及待地割肉出局。
贪婪与恐惧的炒股表现
贪婪是人之天性,每个人心中都有贪念,正常状态下,人不会表现出过分贪婪。可一旦遇到容易带来暴利机会的股市,人性的贪婪就显露无遗。得到的满足越多,贪念反而越大,不满足感反而越强。要了还想要,永无止境,这就变成了贪婪。
在贪婪的作用下,人们在股市中往往奢求利润最大化。总想买在最低点卖在最高点,甚至一个小小的波段差价都不想错过。吃鱼从头吃到尾,骨髓都要吮几口。这样操作一不小心就可能错过最好的卖点,甚至被严重套牢,事与愿违,得不偿失。做了长线做短线,做了主升浪,还想做次要趋势,甚至连小趋势的钱都想挣。什么钱都想挣的最后结果,就是什么钱都挣不着。忽而长线,忽而中线,忽而短线,意味着要随时调整自己先前的看法和立场,做一个充满矛盾的人。庞大的信息处理量和纠结的心理变化,容易把自己搞得身心疲惫。
贪婪的背面是恐惧。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或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心理情绪。遇到股市大跌,股市中有盈利的人是不会害怕的。而一旦本金开始亏损,看到账户上的钱天天减少。患得患失就开始产生了,随着亏损的加剧,人会逐步感觉到恐惧日益加深。想立刻卖出股票,摆脱这种状态,又怕一旦反弹,现在卖就吃了亏。结果股价又进一步下滑,恐惧再度加深。真的等到了反弹出现,又会想着高一点再卖,真的高了一点,又想着反弹是不是会再高一点?结果股价不再继续反弹,转而掉头下行,人们又陷入新一轮的恐惧,如此反复,恶性循环。恐惧超过极限,会出现两种行为:或底部割肉,或稍稍反弹就减仓。
在牛市中,敢于买进,敢于持仓的贪婪心理可带来巨大收益;在熊市中,逢低买进,持仓固守的贪婪会让你走向破产。牛市中,遇调整割肉,遇上涨逃跑的恐惧心理却让你与利润擦肩而过。熊市中,上涨跑路,持续减仓的恐惧却让你渡过难关。人往往像钟摆一样,总是无法把握恐惧与贪婪之间的平衡,在两者之间来回摇摆。
正确把握贪的尺度
如果才能正确把握恐惧与贪婪之间的尺度?要在牛市和熊市的不同时刻做到有方法的恐惧,有策略的贪婪。
在熊市末期和牛市初期,一个人人恐惧的时刻,你应成为有远见的少数,通过对各种经济指标、国际国内形势和国家政策的分析,明白牛市已近在眼前,情况即将发生变化。用心选股,积极介入,即使看空也不要做空。这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在大多数人恐惧、还在纷纷卖出股票或看空后市的时候,你的做法要恰恰相反。
在牛市中期,在多空双方的对峙中,大盘犹豫着往上涨,涨一会,停下来看一下,再涨一会,又停下来看一下。这时要意识到大盘每一次的下跌回调,都是买入时机。要像一个新入市的投资者那样,具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有“不怕套、套不怕”的贪婪。不要股价稍有上升,就急于套现。
篇5
一、贵妇人来了,平静的生活乱了
在罗尔波尔海滨浴场不远处的山脚下,住着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他们每家都有四个孩子,孩子们从早到晚在一起玩耍。两家人生活都非常艰难,勉强靠着汤、土豆和新鲜空气活下去,星期日在汤里熬上块牛肉,对他们来说就跟吃酒席一样丰盛。
一天早上,贵妇人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来到乡下人的茅屋,来到蒂瓦什夫妇家和瓦兰夫妇家,从此,两家人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
他们首先来到蒂瓦什夫妇家。
“我的好心的人们,我来找你们,是因为我想……我想把你们的……你们的顶小的男孩……带走。”
面对贵妇人买孩子的请求,蒂瓦什夫妇的第一反应就是“一惊”,他们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但当确认之后,他们就毫不犹豫的“大怒”、“痛斥”,“气愤”不已,“给我出去,以后别让我再在这儿看见你们”,可以想象,蒂瓦什夫妇是多么地怒不可遏,蒂瓦什大婶更是气愤不平,这不是人做的事呀!可以说,此时此刻,蒂瓦什夫妇的心里既愤又骄,为德·于比埃尔太太要买自己的孩子而愤,为自己坚决不卖自己的孩子而骄。
在蒂瓦什夫妇家碰了一鼻子灰后,亨利·德·于比埃尔夫妇又来到了瓦兰夫妇家。
瓦兰夫妇面对贵妇人抱养孩子的要求时,先是“摇头”,但当听说“每个月可以得到一百法郎”后,立即使眼色互相询问,决心已经有七八分动摇了。但怎么下这个台阶呢?长时间的沉默后,夫妻俩一唱一和的表演开始了,女的首先打破沉静问道:“孩子他爹,你看怎么样?”“我看这并不丢脸”,好一个“不丢脸”,为同意买孩子找到了突破口,找到了理由,于是,开始公开露骨地讨价还价,“我们要一百二十法郎”,亨利·德·于比埃尔爽快的答应了这个价钱,并“又额外送了一百法郎”。于是立字据、请证人,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
看到此,也许读者会指责瓦兰夫妇而赞赏蒂瓦什夫妇,因为不管多么贫穷,在金钱和亲情的较量面前,还是应该选择亲情,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川端康成《父母的心》中有这样一句话:把不懂事的孩子送给别人,我们做父母的心太残酷了。宁愿一家人受冻挨饿,也无法忍受骨肉分离。蒂瓦什夫妇的抉择让读者看见人性的本真,也窥见现实困境中人性的光辉。但人又毕竟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里,一个以金钱关系组织起来的世界里,每一对父母都不能不首先承担起个人的和家庭的经济重担,都不能不重视金钱的作用,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更何况瓦兰夫妇也是为了这个家、为了小瓦兰美好的前途作想。
莫泊桑是法国现实主义作家,一个人道主义者,一个从现实社会生活本身思考人的道德发展状况的知识分子。这些,也都直接关系到如何评价小说中蒂瓦什夫妇和瓦兰夫妇的言行,直接关系到对作品主题的理解。
二、小瓦兰走了,蒂瓦什大婶却变了
小瓦兰被抱走了,他的父母每月可以到公证人那里领一百二十法郎,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财富,他们的物质生活肯定比邻居们好过得多、优越得多,但他们和邻居闹翻了,准确地说,是邻居和他们闹翻了,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当属原来的好邻居蒂瓦什大婶。
蒂瓦什大婶表示自己不满的方式一是骂,二是炫。她骂瓦兰夫妇无耻,光对着瓦兰夫妇骂还不足以“解恨”,还要挨家挨户对人说:“除非是丧失人性才会出卖自己的亲生儿子,这简直是一件骇人听闻的事,一件卑鄙龉龊的事,一件伤风败俗的事。”?骂得可谓痛快淋漓,畅快过瘾,但作者至始至终没有提到此时此刻瓦兰夫妇的反应,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也许,瓦兰夫妇自知卖孩子理亏,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来;也许,瓦兰夫妇不以为耻,我卖的是我自己的孩子,与你何干?
蒂瓦什大婶骂完以后就是炫,故意地炫。有时候她抱着自己的儿子夏洛大声地说:“我没有卖掉你,我没有卖掉你,我的孩子。我不卖我的孩子。我没有钱,但是我不卖我的孩子”,作者连用四个“卖”,两个“卖”和两个“不卖”形成强烈对比,一气呵成,蒂瓦什大婶那种洋洋自得的神情跃然纸上,她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将瓦兰夫妇死死地踩在脚下。这样的道德宣誓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月两月,而是一连多少年天天如此。久而久之,蒂瓦什大婶到最后竟然相信自己比当地任何人都高出一等,因为她没有卖掉夏洛。夏洛也认为自己比他的那些同学都高一等,因为他没有给卖掉。?
至此,不得不深思:蒂瓦什大婶为何有如此大的变化,以至于到了丧心病狂的程度?她真的是出于对瓦兰夫妇卖掉自己的孩子行为的鄙视?出于对普世道德准则的维护和坚守?抑或是其他原因?文中有以下三句话,或许能给理解这一问题提供答案:
蒂瓦什夫妇立在门口,望着那孩子给抱走,他们一声不响,也许心里有点懊悔不该拒绝吧。
瓦兰夫妇靠了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蒂瓦什夫妇无法平息下去的怒火就是从这一点来的,他们一直很贫困。?
他们的长子服兵役去了,第二个儿子死了,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养活她的母亲和两个妹妹。
道德只是一副安慰剂而已,却无法满足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物质诉求。老子说:“民不患穷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本来是生活贫困的两家人,现在却形成如此大的反差,蒂瓦什夫妇一家是儿子服兵役的服兵役、死去的死去,只剩下夏洛一个人和上了年纪的父亲辛勤劳动,养活她的母亲和两个妹妹。瓦兰夫妇一家是靠卖孩子得到的赡养费生活得很舒适。再说了,这样舒适的生活原本是可以属于蒂瓦什夫妇自己的呀!活生生的现实就在眼前,蒂瓦什夫妇心里的天平一下子倾斜了,后悔、嫉妒、宣泄、仇视随之而来,一句话,蒂瓦什夫妇的心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失去了平衡。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蒂瓦什夫妇还会拒绝卖掉自己的孩子吗?当然,时间不会倒流,19年后,小瓦兰回来了。
三、小瓦兰回来了,夏洛却出走了
夏洛二十一岁的那年,有一天早上来了一辆华丽的马车停在两间茅屋门口,一位挂着金表链的年轻先生从车上下来,搀扶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老太太对他说:?
“那边,我的孩子,第二所房子。”
他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家一样。
这位年轻先生就是小瓦兰,白发苍苍的老太太就是贵妇人亨利·德·于比埃尔太太。夏洛看到小瓦兰的富有、修养、彬彬有礼,很明显,小瓦兰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再看看自己十几年来的贫困、劳累、负重,他备受刺激,暴跳如雷,优越感荡然无存,他把这些怨恨一股脑儿地发泄在父母身上,他说自己的父母一定是个傻瓜,才会让人家把瓦兰家的孩子带走,并粗暴、冷酷地责备道:“你们简直是糊涂虫。像你们这样的父母,只会给孩子带来不幸。我要是离开你们,这也是你们自作自受。”“与其像现在这样,还不如不生下来。我刚才看见那一个,肺都要气炸了。我对自己说:瞧,我本来应该是这个样子。”“不行,想到这件事太痛苦了。我宁可到别的地方去谋生。”于是夏洛跺了一下脚,朝他的父母转过身来,嚷道:“土包子!”粗鲁、缺少教养、背弃亲情、忘恩负义的夏洛就这样愤然出走,消失在黑夜里。
假如小瓦兰成了乞丐或者是浪荡子,夏洛还会出走么?其实,夏洛只看到了豪华的马车、金灿灿的表链等光鲜的外表,而忽略了这些都是偶然而不可知的结果。再说,这些年来,小瓦兰真的快乐吗?瓦兰夫妇真的能舒适地生活吗?
“我们没有孩子,我和我丈夫很孤独”“年轻女人欢天喜地,像从铺子里买到一样喜爱的小玩意儿似的,抱着啼哭的小娃娃走了。”文章中的“孤独”“小玩意”值得玩味。
“啊!亨利,你看这堆孩子!他们像这样在尘土里打滚,有多么可爱!”
那男的什么也没有回答,他已经听惯了这种赞赏。对他来说这种赞赏是痛苦,甚至可以说是责备。?
贵妇人赞赏别人的小孩,对他丈夫来说是“痛苦”和“责备”。?英国散文家查尔斯·兰姆在《伊利亚随笔》中写道,兰姆终身未娶,没有孩子。所以有孩子的人常常在他面前炫耀。兰姆说孩子没有什么稀奇,好像阴沟里的老鼠一样随处可见。这多少有些吃不着葡萄便说葡萄酸的意味。但没有孩子,肯定是人生的一大缺憾,是没有面子的事情,中国更是多子多福,没孩子会被人家骂着断子绝孙,等等。所以,德?于比埃尔买小瓦兰真是出于爱吗?要打一个问号。
再看看小瓦兰回家时的言行:“他走进瓦兰家的茅屋,就像是他自己的家一样”,“你好,爸爸!你好,妈妈!”本来就是自己的家,此时已变为“好像”,“你好”中的客气与平静,透露出的却是几分陌生,几分凄凉,像在完成一项任务,更像在演戏。
这当儿,老头儿全身哆嗦着,用他那从来没有失去过的平静声调说:“你回来啦?”好像一个月以前还见过他似的。?
这样的相见本应是极不平静的,而小瓦兰的父亲却平静的好像刚刚见过一样,这是一种故作掩饰,内心却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好像一个月以前还见过他似的”,可见小瓦兰的父亲一直在想着自己的儿子,儿子一刻也没离开过自己。?19年一见,本应抱头痛哭,但他们不能哭,不能流露真情,因为这个孩子已经不是他的了。19年来,瓦兰夫妇承受着骨肉分离的煎熬、良心的谴责、邻居无休止的谩骂。但儿子回来后,他们不是在家享受亲情,而是迫不及待地“一定要,立刻”去见有身份的人,到处张扬、炫耀,他们要让所有人知道:我没卖错,我儿子很优秀很富有。但不管怎么样,这份亲情已经被完全阻隔,这个孩子已经不属于瓦兰夫妇了。
如此看来,卖和没卖的两个家庭都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快乐,蒂瓦什夫妇没卖孩子,也落得自己后悔,孩子埋怨并愤然出走的下场,两家都是痛苦的。莫泊桑到底想要揭示什么呢?
篇6
[论文摘要]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在处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的关系等问题时,却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方案,面对基础课程,放弃和强化的意见相持,使教学面临两难选择。文章分析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的形成原因,做出了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价值判断,明确了教学目标追求,并在此基础上探寻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问题解决的合理途径。
当前,在高等职业教育的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专业课程体系面临着重新设置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模式等问题。其中,如何处理好艺术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的关系,寻找合理的变革策略等问题亟待解决。因为“职业教育承载着满足社会需求的重任,是培养为社会直接创造财富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教育”。
“艺术设计”专业被正式列入国家高等教育招生专业名录以来,作为高等“工艺美术”教育的代名词,其解构了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称谓,并逐渐重构了高等应用性造型艺术教育专业类别和课程,这主要是为了扩展我国高等艺术教育的全球视野,使之能与国际特别是欧美相应的造型艺术的专业提法相应。然而,如若仅是艺术设计专业概念的转换并不能解决艺术学科教育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为满足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求与适应市场就业的导向,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必然面临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模式等一系列的变革和转换,这就要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既不能简单地沿用原有的工艺美术教育设置和方式,也不能粗率地套用国外现成的艺术设计教育经验和方法,营造富于时代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高等艺术设计教育模式才是发展中的理性追求。
如若将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分为“基础”和“应用”两个层次,那么,如何处理好“应用”和“基础”的关系,如何将课程系统中的应用课程与基础课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是构建艺术设计课程体系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两难选择
“课程改革的实质是课程现代化问题。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不同的原则和价值取向。”同样,面对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问题,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和处理方案。
1.取消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主张将基础课程从艺术设计教学中驱除,从此艺术设计教学不再设置基础课程,节省相应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成本,以增加设计科目的课时量,拓展应用教学的空间等。持此类观点的学者认为,取消艺术设计专业教育的基础课程能更有效地抓好专业应用课程的教学,调度教学时空,扩大利用效率,有效地保证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落实。这是根据教学实际状态而采取的变革对策,是实事求是的教学表现。有些专业教师时常感叹:“当前学艺术设计的学生,专业基础太差,文化素质不高,综合能力更令人失望。”因此,与其勉强学生学习他们不太愿意学、而且不容易学出成效的,不能快速或直接转化为设计技能或专业素质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美术文化课程以及公共必修课程等,还不如让学生们全力以赴地学习专业应用课程,特别是“电脑”的应用性设计软件等,如此而行,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会高一些,教学改革的成效会显著一些。或许,这些应用性技能教学会比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更直接、有效、快速地转化为就业的能力和条件。
2.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面对日益增长的应用性造型艺术的社会需求,艺术设计专业技术的广度和深度与日俱增,其课程教学的内容将更复杂更多样,艺术设计学习的难度和要求也大幅增加。因此,没有艺术设计文化基础、没有基础造型能力、没有相应的专业基本素质等绝不可能顺利完成相应的艺术设计应用科目的学业。而且,作为向“高”“新”专业技能冲刺的平台,或者就满足学生进一步深造的需求而言,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显得更为重要,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不容置疑,一切艺术设计的应用性专业课程都需要依托一定的造型专业基础,没有专业基础,是根本学不好现代应用技术,学不会艺术设计的。取消艺术设计专业基础教学,也许一些教师可逞一时之快,一些学生也可能会做雀跃之状。但是,这好比无本之木,刻木求剑、拔苗助长式的教学思维,是违背教育规律的,难免有误人子弟之嫌,是难以脚踏实地地展开艺术设计教学的深层次追求的。很多教师反映,不少大三、大四的学生,甚至是毕业后已经就业的同学,时常感叹当年专业基础没有学扎实,给眼前的艺术设计工作造成障碍,十分后悔等。可见,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学习只能加强,不能废除,而且还要在时间与空间、教学力度上给予保证,削弱基础教学的思维和做法均是没有出路的。
虽然,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围绕的是同一个培养目标,即培养国家经济建设急需的艺术设计人才,但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和空间极为有限。资料显示,高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约占专业应用课程总课时的1/3,可谓时间少、任务重,所以在如何摆正二者的关系问题上引发了不同的、极为对立的教学思考和做法。因此,探寻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核心价值和正确位置显得格外重要,而这种探寻也面临着两难的境地和风险。
二、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现状和形成原因分析
从内涵来看,课程就是教学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是有组织的教学内容,是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的教学设计方案。影响课程开发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社会需求、个性发展和知识体系。因此,在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课程开发。当前具体的情况是,绝大多数高校都尽可能多地开设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通常都是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性课程三部分组成。各类课程根据教育目标要求均相应地占一定课时比例,这已经形成了定式。其中基础课程一般占专业课程的1/3~1/4,根据需要,各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或课程结束后,还相应安排实习和实训的教学内容。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职”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在指向性和应用性教学目标的规定下,为了务实高效地办好艺术设计专业教育,人们的眼光不约而同地盯在了基础课程教学这块,向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要时间和空间,就不足为怪了。
艺术设计专业属于造型艺术范畴,所以基础课程的构成形式通常参照纯粹艺术教育的样式,课程也是对应设置的。如设计素描——素描、设计色彩——色彩、三大构成——基础图案设计等。基础课程中还可以找到与透视、解剖、史论等科目相对应的艺术文化课程等。不可否认,结合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需要,开设各种专业基础课程是应当而正确的。但问题是当前相当一部分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高校学生,特别是“新高职”或“三本”的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专业基础更低。因此,才造成了在实际教学中的重重困难。教学效果差的状态迫使部分教师在无奈中选择了放弃基础教学。“与其让学生混迹于基础与技能中,在无效和茫然中丧失学习的信心,还不如干脆‘因材施教’,取消基础教学而选择应用先行。”因此,计算机应用软件教学成为首选。
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建设和教学目标追求
通常学科课程开发有三种模式:通过分析学习主题的活动内容来选择课程内容,旨在引起所期望于学生的目标模式;以知识的学科体系为中心,重在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不在于预定的行为目标的过程模式;强调课程即学习经验,以及教师、学生及环境相互沟通与影响的环境模式。结合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状态,建立合理的有价值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体系就成为教学发展的关键。
然而,面对高校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与变革,笔者认为,完全“放弃”或过分“强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做法,均不能较好地解决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困境,都存在思想认识上的偏颇和教学把握上的局限性。
1.取消高等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没有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效地实施艺术设计相应的课程教育,更不可能通过教育学生的智能水平达到国家规定的、职业市场所需要的深度和宽度,降低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这种做法与教育目标相悖。从认识层面上看,这类教学选择与辩证唯物观的认识论原则相悖,也与教育的普遍性规律相悖。试想,就算学生掌握了某一计算机设计应用软件,而计算机仅仅是一个高级工具而已,没有艺术创造能力、没有基本的造型能力和审美思维作基础,不可能有效地实现艺术设计意图,不可能搞好设计工作。没有专业基础,就不可能有较大的专业作为。
2.加强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育,这种提法虽说没有错误,但是不现实。因为,在教学实施中,如何掌握教学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寸,难度很大。在高等艺术设计教育的“时间紧、任务重”的前提下,教学时空都不可能不受到制约,基础课程教学和其他类别课程的教学一样,只能在规定的时间和范围内实施,突破某一课程的时空限制,都会对其他课程教学的实施造成重大的影响,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这正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职教育改革的一个难点所在。提高教学效率,才有教学发展的出路。笔者认为,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价值和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对“基础”内涵的认知上,开展教学主要要解决以下专业基础问题:其一,造型能力的培养。造型能力即古人所指的“存形状物”能力。根据约定俗成式的认知,艺术设计课程属于造型艺术范畴,因此,造型能力的培养应成为教学的首要追求;“造型能力作为一切艺术设计活动的专业基础”的认知早已经得到艺术实践和艺术教育的验证。其二,审美把握能力的培养。从本质上看,艺术设计就是审美把握,就是美的追求与创造。因此,对美的认知,特别是对形式美的规律的把握就显得极为重要和不可缺失。有不少的设计师在艺术设计实践中,虽然能完成设计,但却不能营造出美的感觉,创造出美的造型等。其实,大量的艺术实践可以证明,没有审美能力是不可能搞好艺术设计工作的。
3.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能力的先导应该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思维是创造的基础。艺术设计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最常用的思维方式是形象思维,在导入形象思维的过程中,融入创造性的审美把握,将其落实于动手能力的培养上,这是艺术设计基础课教育最为重要的追求。
4.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主要是美术文化素质、专业素质以及人文品格的培养等。通过艺术设计基础教育,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
总之,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如果只是简单地舍弃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的价值和教学目标,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因此,艺术设计基础课程的合理设置和安排成已经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四、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解决的新思路
艺术设计的专业本质是“设计”与“应用”,特别是当前高等艺术设计教育和高等职业艺术教育非常注重和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在此前提下,深化艺术设计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在有限的高等艺术设计和高等艺术职业教育的时空中,既要较好地解决学生的专业基础问题,又要圆满地展开专业应用性教育,致力于解决二者之间一直存在着的对立、僵持和矛盾的僵局,成为首要问题。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思维为我们教学时空资源整合提供了全新的思路,而“行动教学”模式和思路为我们解决强化艺术设计基础教学而有可能挤占专业应用课程和其他课程教学“时空”的问题提供了可能。
1.将艺术设计所有的专业应用课程划分为系列行动教学目标或“行动项目”,以教学活动小组的方式展开教学。在教师的主导下,利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自主选择和分析项目,解决行动项目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和专业基础问题。将专业基础课程内容融入或“返还”到应用项目中,使之成为行动小组有待自主解决和探究的“课题”或问题。其中,由于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应用课程完全融合于“行动学习”课程,从形式上看二者的“争时占地”的教学矛盾也相应得到化解。在此,高等艺术设计的课程总目标并没有改变,只是专业教学的形式和课程体系完全改变了。专业基础的问题都隐含在应用性行动教学之中,以“够使用、能发展”为原则,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一并得到解决。
篇7
为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保证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制定颁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16年10月1日起施行。
婴幼儿配方乳粉
及产品配方的定义
《办法》中的婴幼儿配方乳粉指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要求,以乳类及乳蛋白制品为主要原料,加入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和(或)其他成分,仅用物理方法生产加工制成的粉状产品,适用于正常婴幼儿食用。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指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使用的食品原料、食品添加剂及其使用量,以及产品中营养成分含量。
设立注册门槛
提高生产要求
《办法》明确,我国境内生产销售和进口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需经食品药品监管总局注册批准,并严格限定申请人资质条件。只有具备相应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检验能力,符合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要求,实施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对出厂产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项目实施逐批检验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才能申请产品配方注册。
限制配方数量
让百姓明白消费
国内许多企业采取“类似配方、不同品牌、加大宣传、扩大市场”的销售策略,即简单把一个配方的组成成分及含量略作改变形成多个“新配方”,生产不同产品不同品牌,然后在不同渠道销售,通过夸大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
《办法》要求每个企业原则上不得超过3个配方系列9种产品配方,每个配方系列包括婴儿配方乳粉(0~6月龄,1段)、较大婴儿配方乳粉(6~12月龄,2段)、幼儿配方乳粉(12~36月龄,3段)。此举旨在通过限制企业配方数,减少企业恶意竞争,树立优质国产品牌,让百姓明白消费。
《办法》还要求,同一企业申请注册两个以上同年龄段产品配方时,产品配方之间应当经科学证实并具有明显差异。为优化企业产能、满足市场需求,《办法》允许同一集团公司全资子公司(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和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具备生产该产品配方的相关条件)可使用集团公司内另一全资子公司已经注册的产品配方。
规范标签标识
解决宣传乱象
《办法》明确要求,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注册申请人应当提交标签和说明书样稿及标签、说明书中声称的说明、证明材料。标签和说明书涉及婴幼儿配方乳粉产品配方的,应当与获得注册的产品配方的内容一致,并标注注册号。营养成分表应当按照婴幼儿配方乳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规定的营养素顺序列出,并按照能量、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可选择性成分等类别分类列出。
《办法》还对标签和说明书涉及产品配方的声称作出了详细严格的规定,如对产品中声称“生乳”、“原料乳粉”等原料来源的,要求如实标明具体来源地或者来源国,不允许使用“进口奶源”“源自国外牧场”“生态牧场”“进口原料”等模糊信息;不允许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不允许明示或者暗示具有保健作用;不允许明示或者暗示“益智、增加抵抗力或者免疫力、保护肠道”等;不允许以“不添加”“不含有”“零添加”等字样,强调未使用或不含有按照食品安全标准不应当在产品配方中含有或使用的物质;不允许标注虚假、夸大、违反科学原则或者绝对化的内容;不允许标注与产品配方注册的内容不一致的声称等。
明确监管要求
与申请人法律责任
篇8
本文作者:刘琳工作单位:江苏师范大学学院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可行性
(一)“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特点1.教学设计以情感目标设计为重点教学目标是一个多层次的目标体系。“基础”课教学要培养什么样的能力,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培养什么样的态度等有关学习者发展的问题,在教学设计时都要用具有可观察、可测定性的术语精确地加以表述。“基础”课教学要实现的总目标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传统教学注重认知领域对道德和法律知识的讲解传授,对于大学生是否领会、如何应用、怎样分析、综合创造以及评价判断等,缺乏更为有效的方法来具体展现和反馈,而贯穿于以上认知领域分目标实现的恰恰需要情感领域的教学设计,情感目标在“基础”课案例教学中应当是实施的重点。情感学习包括学习者的接受或注意、参与反应、价值评价态度以及价值观组织比较,从而形成个人品质性格等等内容,这是一个价值标准不断内化的过程。2.教学策略要遵循“引导—发现”程序教学程序是指教学内容各组成部分的排列次序,也就是先教什么、后教什么。“基础”课要实现学生在情感价值态度方面的目标,通过案例,让学习者了解典型人物或典型案件的存在,并且在案例中体现符合教学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展示典型人物的命运或典型案件的后果,因而案例教学比直接的劝服更具有效果。“引导—发现”程序是以问题解决为中心,注重学生独立活动,着眼于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程序[2]。这个程序要求教师按问题创设出认识上解决难题的情境,以案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综合和比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能够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方案并进行假设和验证正误,作出认识上的结论。3.教学方法需要多种方法结合并且以讨论法为核心遵循“基础”课案例教学的程序进行教学,教师和学生必须采用一定的方法、形式和媒介。过去把教学方法的使用局限在教师运用的层面,仅仅作为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并传授知识技能的方法,这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取渠道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传授。教师应当是学习主题、目标和情境的设计者,指导学生去如何有效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启发学生主动去探索、思考和选择知识。“基础”课教学应围绕形成学生价值观点的核心目标,通过对案例主题的群体讨论,启发学生群体思考,让学生在参与、倾听、表达、协作、论辩等过程中形成对价值观判断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案例讨论法在“基础”课中的使用,并不排除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的辅助应用。(二)“道德两难”案例应用的关键1.“道德两难”案例与大学生道德经验紧密相关大学生具备较高层次的道德判断和推理能力,但欠缺的是成熟的道德知行统一性。近年来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在大学生日常实际生活中得到了有效展现,但是在大学生群体中也出现了某些引起社会高度关注的败德现象和违法行为,比如“拼爹”现象和药家鑫案件,尽管只是个别案例,但是从一个侧面凸显了高校“基础”课教学的实效性当中针对大学生思想实际的“灰色地带”。道德两难案例的应用要凸显针对大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道德经验设置道德两难情境,提高大学生面对实际道德困境中的知行判断和理性选择能力。道德两难案例情境的设定可以是学生身边真实的道德两难问题,还可以是社会实际发生的热点、焦点问题并且有可能被大学生遭遇的道德两难问题。在道德两难案例中设置的道德冲突规范必须是真正的两难道德选择而不能是非常明显的善恶抉择,这样才能推动大学生在道德两难实际案例中的道德推理选择能力的发展。2.“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必须具有开放性“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设置是案例教学成败的前提条件。只有围绕道德两难案例的问题系统完整地体现对道德冲突多方面的考察,并且这些问题容纳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引导性,才可能实现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目标。例如在上文提到的海因茨偷药救妻的案例中,教师可以设置的问题:海因茨该偷药吗?为什么应该或者不该?假定要死的是一个陌生人,海因茨应该为陌生人偷药吗?为什么人们应该尽其所能搭救别人的生命?不论用什么方式都行?为什么人们一般都应该尽其所能避免犯法,不论何种情况下都应该如此?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具有开放性的讨论空间,只有如此才可能在充分的讨论基础上实现价值观引导。(三)“道德两难”案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运用应避免的误区1.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法混同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是通过案例材料结合教学主题,使学生把握概念和理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提出行动方案以及结合理论与实践的高级能力。但在“基础”课教学实践中,受限于案例编写的能力和教学组织能力,虽然冠名为案例教学,但实际上是举例教学。这种举例教学通常把现实的例子作为课堂讨论的材料加入课堂讲授中,作为对某一原理的现实注脚,或为增加说服力,或为增加趣味性。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并不是以围绕案例的问题教学为向导进行教学设计,无法体现出案例使用的“引导—发现”程序以及价值评估判断功能。2.案例教学的案例设计不合理道德两难案例材料的益处是可以通过观察学生对两难情境中具体行为选择的分析讨论,判断评估学生所接受的价值观念意识是何种情况,在评估基础上进行引导教学。但由于对“基础”课案例教学方法理解运用方面的偏差,易产生案例教学设计环节的某些缺失。首先,对案例的编写并非按照案例教学的设计方法来编写,无法实现教学目标。其次,案例教学进程并非以问题讨论为主体,在教学策略上对于教学的顺序和节奏、教与学的方法尤其是学生如何学的方面,无法发挥案例教学的整体功能。最后,案例教学中的测试性案例使用设计方面缺乏,导致对教学效果有效评估的困难。在通常理解的案例教学中,所使用的是真实和典型的案例材料,这种案例带有明确的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结论性倾向,但是在教学中往往缺乏对测试性案例材料的运用。
“基础”课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建议和原则
1.教学案例筛选需要真实与虚拟相结合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形成一定的思想意识,提高道德情操和具有法律意识等是“基础”课的教学目标。从案例教学最早应用的哈佛大学法学院的案例选择来看,倾向于真实的案例应用,这是由法学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的,因为法律问题探讨的是规则应用的事实。在“基础”课法律部分的案例教学设计中,必须应用真实的案例达到教学目标。而对于“基础”课中应用案例教学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在案例筛选方面需要把握真实案例与虚拟案例的结合。这两种案例在教学中具有不同的价值,真实案例的分析引导可以传达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道德两难”特征的虚拟案例分析可以评估学生的情感状态和价值判断。真实案例的选择需要贯彻的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时效性原则和启发性原则。在教学实践中,主流媒体提供的比如“焦点访谈”、“道德观察”、“今日说法”、“3•15”晚会等,都是真实案例的渠道来源。虚拟案例的编写可以参照真实案例的情境,设计两难的困境或问题,可与实际生活产生“认知的相似性”,在分析或选择过程中有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实际应用。2.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效主导原则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是重要起始,这种主导作用体现在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案例,并且设计围绕案例开展的教学环节,对案例材料和演示进程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划分和问题设计。首先,教师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素养。“基础”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德育的主渠道,在道德两难案例的教学应用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理论素养优势,引导学生用正确的理论和方法来分析道德两难问题,阐述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人生价值观,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其次,教师要具备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力。对于道德两难案例的编选需要教师在现实生活基础上,挖掘具有时代感的新知识、新观念道德两难案例。“基础”课教学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增强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解决成长成才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基础”课教学表现出很强的综合性和应用性,强调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大学生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再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师必须依据一定的教学思想和理念,结合自己对教学过程的理解和认识,以各种方式和方法对师生在教学中的活动进行精心设计。教学设计是指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为理论基础[3]。3.思想政治课的价值导向原则道德两难案例教学要处理好案例选择与教材导向的关系。案例教学的方法除非是在法学和商科教学中可以实现课程全部内容的案例教学覆盖,在“基础”课中,适当选择适合于道德两难案例教学的难点内容开展案例教学,形成“基础”课案例教学改革的课型之一。道德两难案例是具有开放讨论空间的案例,在组织讨论的教学环节中,由于学生各自的生活背景以及道德经验各异,提出不同的价值观念十分普遍。因此,需要教师正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导向原则,在案例讨论总结的环节要引导学生正确深入地理解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多元价值并存的合理性和导向性,理解道德行为和道德情感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提升道德和法律教育的效果。案例教学实践已经使这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断得到巩固完善,在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2005年课程新方案”已经实施多年,新课程改革后积极探索新课型教学,通过道德两难案例教学,把思想道德教育理论和法律知识融入与现实结合的案例当中,不但真正体现“基础”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而且切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切实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提高其实践抉择能力。
篇9
关键词:道德 道德价值观 两难 教育教学法
一、“道德两难问题”的理论基础
“道德两难问题”是根据瑞士学者皮亚杰和美国学者科尔伯格等人创建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而采取的相应教学方法。所谓“道德两难”,指的是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可兼顾的情境或问题。通俗的来讲,就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其中所倡导的“道德两难法”,是指同时涉及两种道德规范且两者不能兼顾的情境。道德两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在教师设计的道德两难情境中,让学生直面道德两难冲突,引导学生通过道德讨论解决道德冲突。
二、“道德两难问题”在思政教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及意义
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观等方面学习养成与评判优化的教育。正如科尔伯格指出的那样:道德判断是人类道德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前提。我个人也认为,道德判断分为道德评价和道德推理,是道德认识中的重要成分,发展学生的道德评判能力,对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具有重要作用。
一般说来,道德两难问题对于促进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道德敏感性,使他们更加自觉地意识到各种不同的道德规范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意识到自己的道德价值取向与别人的道德能力的道德价值取向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冲突,提高学生在道德问题上的行动抉择能力,深化学生对各种道德规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
亦然,这种“道德两难”的问题解决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也在促进学生道德的逻辑推理发展的同时,也能有效地使学生的道德判断发生有意义的向上运动,甚至使学生的道德认知发展阶段产生更高一层次的建构,更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对思政教育整体的认知与感悟。这样子,道德两难教学法对思政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道德两难教学法对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积极作用
道德两难教学法能不能成功,关键看教师在教学中所处的位置。从道德两难教学活动的结构看,两难教学是一种特殊的人际交往活动。在这一交往活动中,教师作为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需要具备以下四种技能:知识的提炼与生活化、教学设计的灵活性与趣味化、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与教师素养的运用、教师的课堂管理与顿悟能力。
1、 知识的提炼与两难问题讨论案例的选取
学生通常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假、大、空”,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不可信。因此,教师在编选道德两难问题时,要求其具备敏锐的生活观察能力和知识的加工能力,还应当根据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知识、经验和其他素材进行加工和虚构。所选题材应具备两难性、生活性、可行性、可信度等特征。
2、 教学设计的艺术性
采用灵活的动态教学设计,是道德两难教学法成功的关键,这就要求教师有更高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师不仅要确定达到目标的总体思路,还要设计教学的具体组织形式、师生沟通的方式等。道德两难教学法的运用过程是一个突出的动态教学过程,因此,教师的教学设计不是在教学之前一次性完成、静止不变的,需要针对教学中的情况不断调整,这种调整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分析。
3、 教师个人独特的人格魅力的渲染引领作用
这个主要取决于教师本人的表达能力与理解能力。道德两难教学法的重要阶段就是学生直面道德冲突展开讨论,这阶段是提高教师沟通能力的平台。教师可以通过观察、讨论、提问等方式洞察学生的内心世界,也可以利用一些促进人际沟通的技术,比如在听取了对方的话后,再按照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把对方的话说一遍,看自己是否真的理解了对方的意思。这一阶段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教师最好是以支持者和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只要不失时机地点拨、启发即可。
4、 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
道德两难教学法中,因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它比传统的讲授法更容易出现混乱局面,这也是锻炼老师教学组织能力的好机会。教学组织能力是指教师组织课堂活动、维持教学秩序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提出自己的观点,以免影响学生的选择。当学生的讨论离题甚远时,可以适当地把学生的讨论拉回主题。此外,当学生的讨论不够深入时,教师可以及时地加入讨论,使得学生的讨论能更加深入,以便进行道德推理。
总之,两难教学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中的运用与实践,不仅提高了政治课的趣味性、实效性,而且也提高了教师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大力提倡。
参考文献:
[1]鲁艳.小论德育中道德两难问题的教学[J].基础教育研究,2000(6)
篇10
关键词 社会价值取向,反馈,社会两难决策,水资源。
分类号 B849:C9I
1 引言
近年来,作为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决策问题,社会两难决策已成为研究的热点。社会两难指的是一群人(N≥2)必须决定是最大化个人利益还是集体利益的情景。在这种情景中,“个体意义上的合理会导致集体意义上的不合理”。而如何使人们都采取合作行为,达到群体利益最大化是社会两难问题研究的焦点。
社会两难决策中,影响群体合作行为的因素关涉更多的是个体特征。其中,价值取向被证明是影响群体合作的非常关键的成分,它是指人们对自己结果和他人结果的相对稳定的偏好。社会价值取向一般可分为四类:(1)利他型:使他人利益最大化;(2)合作型:使共同利益最大化;(3)个人型:使自己利益最大化;(4)竞争型:使自己与他人利益的差距最大化。其中,后三类是主要的个体价值取向,对人们在群体中的合作行为具有很好的预测作用。利他型取向虽然也存在,却是少量和不稳定的。Van Lange等发现具有亲社会行为的被试比个人型和竞争型的被试展现了更多的安全依恋的方式。Nancy等从遗传基因的角度对个体的合作与竞争进行了研究。但也有人发现,人们的决策还受到环境信息、规则以及任务情景的影响。为了避免个人的损失,合作取向的被试其合作行为也会减少,而对于个人取向的被试,内疚感会增加其合作行为。
以往对两难决策的研究较为关注任务、个性和社会因素,却很少涉及决策者的认知因素。事实上,个体特征影响社会两难巾的决策行为,实际上也是使决策者的认知发生了变化所致。同时,以往研究大多采用一次性决策任务(one-shot dilem-ma),这显然不符合许多真实的决策情景。因为在多数情况下。人们面临的是动态决策任务。在这种任务中,先前的决策结果是后续决策的条件。因此,信息反馈往往足影响决策者后续行为的重要因素。Pillutla等研究了不同反馈操作对合作行为的影响。何贵兵研究发现,集体反馈比个人反馈更能促进被试的合作行为。Simonsohn等研究发现,被试受本组成员的决策信息影响显著。
因以往研究中反馈形式大多较为单一,且多是单轮游戏决策。因此,本研究将采用多种反馈方式,即递增的正反馈、递增的负反馈、大部分人合作、大部分人竞争这四种反馈方式,并进行多轮游戏决策。同时反馈更为明确,即告之他人具体的决策信息,以研究人们的决策特点。
当今世界资源减少问题日趋严重,水资源已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问题之一。那么,如何让人们节约用水,保护有限的水资源,将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课题。因此,本研究将以水资源两难问题为任务背景,研究个体的社会价值取向与反馈对两难决策的影响,观察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个体采取合作或非合作行为,以期对水资源的保护和人们节约用水提供一些有益的建议,同时对群体合作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提出改善群体合作和提高群体绩效的新途径。
在动态的社会两难决策中,本研究认为,社会价值取向会显著影响群体成员的合作行为。反馈也会影响群体成员的决策。同时,社会价值取向与反馈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2 方法
2.1 被试
选取西北师范大学研究生72人,其中男40人,女32人,年龄大致在23~33岁之间。
首先让被试填写社会价值取向问卷。本研究采用的是三重对策矩阵(triple-dominance matrix)。这些矩阵有以下的规律:选择一,自己得分是3个选择中最高的;选择二,自己与他人得分的差异是3个选择中最大的:选择三,双方得分之和是3个选择中最高的。测试时将3种选择随机打乱。如果倾向于选择一,表明被试是个人主义取向;倾向于选择二。表明被试是竞争性价值取向;倾向于选择三的被试是合作性价值取向。参考了Dreu与Mc-Cusker的标准,将在12次决策中有7次一致反应的被试划归为其中的一类。以往研究证明这种测量方法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与重测信度。这种测量矩阵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72人中有63人至少在7次选择中保持一致,将其划分为具有较为稳定价值取向的人。其他9人反应不稳定。将其划为不能确定类型。如表2所示,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类型呈不均匀分布(X2=38.44,p<0.01),这说明当面临两难的决策情景时。不同价值取向的被试对同一情景的判断不同。
参照以往研究。将竞争性取向与个人取向的被试归为一类,称为非合作型;将合作性取向的被试归为一类。称为合作型。为了做到被试间的匹配,把非合作型的24人以及从合作型的39人中随机抽取的24人作为正式实验被试。因此,参加正式实验的被试为48人,合作型与非合作型各24人。其中男生28名,女生20名,年龄在23~30岁之间。
2.2 实验程序
2.2.1 实验工具和场所
采用计算机和问卷结合的形式。在计算机上装有Windows XP操作系统和Visual basic6.0程序,实验采用Visual basic6.0编的程序。实验场所是一个有四台电脑的工作室。被试在实验过程中不允许交流。通过计算机编程,主要呈现水资源两难决策的任务情景和动态反馈过程。实验任务是对一个水塘的水进行抽取,实验中规定,每人每次抽取的水量在0~25吨之间,每次取水量在0~20吨之间叫合作,在21~25吨之间叫竞争。实验中,4人一组进行游戏任务。同一组的4人被随机分配到四种不同类型的反馈信息条件下。
2.2.2 实验步骤
采取2(社会价值取向:合作型与非合作型)×4(反馈:递增的正反馈,递增的负反馈,大部分合作反馈,大部分竞争反馈)实验设计。其中,社会价值取向与反馈都为被试间因素。
首先按照社会价值取向将被试分为2组,每组24人,然后将每组随机分为6个小组,每小组4人。在被试阅读完实验指导语后进入正式实验。
任务情景:一处水塘,附近有4户居民,4户用水都取自水塘,水塘现有水580吨。据专家推算,当水塘水量保持在480吨以上(包括480吨)时,水塘可以再生。否则,水塘消耗过大,补充不及,将会影响水塘的使用。也就是说,在4家取水量不超过100吨时,不影响水塘的使用,因此4家
需平均抽取25吨以内。其中,(1)当每家平均取水量在0~20吨时,水塘的补充大于等于消耗。(2)当每家平均取水量在21~25吨时,水塘的消耗大于补充。
游戏规则:您就是其中一户居民。您每次的取水量在25吨以内。所有被试,每4人将随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从水塘取水。游戏共6轮,取水过程中请不要交流。
同时,正式取水前,电脑会提示被试,游戏任务分两个阶段,前3轮为第一阶段,该阶段无反馈(反馈指的是:其他三人的取水情况)。3轮结束后,开始第二阶段,也为3轮,该阶段将会有反馈。同时,第一阶段结束后,电脑会提示被试,第二阶段开始。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每组中4个人分别接收到以下4种不同类型反馈中的一种:
递增的正反馈:第4、5、6轮的反馈信息分别为:上一轮其他三人取水量共为60、48、35吨,且把上一轮取水完毕后水塘剩余的水量告知被试,4~6轮的总水量分别由(580-60-z)×1.16,(580-48-x)×1.16,(580-35-x)×1.16计算得来,其中,x是被试上次的取水量。
递增的负反馈:4~6轮的反馈信息分别为:上一轮其他三人用水量共为63、69、75吨,同样地,把该轮取水前的总水量告知被试,计算方法同上。
大部分竞争:4~6轮的反馈信息分别为上一轮其他三人的具体取水量。其他三人的具体取水量中,两个取水量在21~25之间随机选取,一个取水量在0~20之间随机选取,3个数值随机排序。
大部分合作:同上,4~6轮的反馈信息为上一轮其他三人具体取水量。而其他三人的取水量情况正好与大部分竞争条件下相反,同样,3个数值随机排序。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第二阶段中,合作型与非合作型被试在4种不同的反馈类型下的平均取水量及标准差如表3所示。从表3可以看出,合作型被试在4种反馈类型中的平均取水量均小于非合作型被试。方差分析显示:不同社会价值取向间取水量差异显著,F(1,40)=33.359,p<0.01;不同反馈类型之间差异不显著,F(3,40)0.665,p>0.05;社会价值取向与反馈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3,40)=0.782,p>0.05。
结果表明,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其取水量存在显著差异,证实了社会价值取向在资源两难中对被试决策有显著影响,同时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证明了价值取向量表的效度。
尽管反馈主效应不显著,但在不同反馈类型下,将被试实验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决策结果作为组内变量进行分析发现,有无反馈存在差异,且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反应不同。我们将实验两个阶段,不同社会价值取向的被试在有无反馈条件下的平均取水量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结果如表3。
对表3结果进行重复测量的多元方差分析发现,实验阶段主效应不显著,F(1,40)=0.144,p>0.05,实验阶段与反馈类型相互作用不显著,F(3,40)=1.242,p>0.05,而实验阶段与社会价值取向交互作用显著,F(1,40)=10.470,p<0.01,实验阶段与反馈类型以及社会价值取向交互作用显著,F(3,40)=3.037,p<0.05。
因实验阶段、反馈类型与社会价值取向之间有交互作用,因而以实验阶段为组内变量,将两类被试分别在各个反馈类型下的取水量进行单因素重复测量分析。结果发现,在实验不同阶段,4种不同反馈条件下,两类被试表现不同。从图1可以清晰地看到被试在接受反馈前后,即实验两个阶段中取水量的变化以及不同被试取水量变化趋势的不同。在第一阶段,合作型与非合作型被试的取水量差异显著,F(1,46)=9.582,p<0.01。在第二阶段,尽管由于反馈的影响,被试的取水量发生了一些变化,但非合作型被试的取水量依然显著高于合作型被试,F(1,46)=34.608,p<0.001。对于反馈类型,可以看到,递增的正反馈,递增的负反馈以及大部分竞争的反馈条件下,非合作型被试的取水量都发生了显著变化,而合作型被试只有在递增的负反馈条件下反应明显,即大大减少了取水量。
4 讨论
本研究表明,社会两难决策中,个人的价值取向是非常重要的相关因素。合作型被试比非合作型被试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这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也证实了假设。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反馈信息时,个人的价值取向更能对其决策行为进行解释。由此可见个人特征在决策中的重要性,这也正与适当性框架相符合。对于反馈而言,主效应并不显著,但通过分析可以看出,4种不同类型的反馈其效应是可以相互抵消的。同时,本研究中的四种反馈类型并不是简单的对称关系,递增的正反馈与递增的负反馈虽然是他人的整体取水量在不断减少或增加,但这里又包含了总水量变化的信息,即在递增的正反馈条件下,他人整体取水量减少,但总水量基本上增加,而在递增的负反馈条件下,则反之。大部分合作的情况下,被试是会跟随多数人采取合作行为还是为了个人利益去依从少数。而大部分竞争的情况下亦然。由此可见,这四种反馈类型,每一种类型都可独立看作一个变量,每一种反馈类型都会形成一个两难决策情景、
精品范文
1两难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