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5: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生活中的数学校本课程

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 特色 研发 地域 资源

一、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校本课程开发细节

(一)成立机构,拟定方案。为使教材编写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我校成立了由校长、分管副校长、教导主任组成的领导小组及以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组长的编写小组。领导小组主要负责校本教材开发和实施的领导工作,明确责任到编写小组,并组织各小组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进行编写。各编写小组以“学科”或以“专题”为单位,首先制订出详细的教材编写方案,然后由校长把关,组织研讨,形成共识。要求编写组成员深入进行研讨,实施“三个一”活动,即“一周一研究,每月一汇报,每学期一总结”,使之制度化、规范化,为校本教材的编写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强化培训,提高素养。编写校本教材,培训是基础。今年以来,我校先后4次邀请具有丰富编写经验的市教科所副所长安良海来校分别就校本教材编写的原则、步骤和方法等对参编人员进行集中培训。受训人次42人。每次培训长达4个多小时。通过培训,编写人员进一步弄懂了校本教材编写的目的与意义、方法与手段、框架与内容以及体例与结构等,夯实了理论基础,为下一步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拟定篇目,搜集资料。篇目是校本教材编写的前提,它决定着资料搜集的方向和路径。篇目拟定得好与坏直接影响校本教材编写的质量。鉴于此,我们要求所有参编人员按照“科学严谨、简洁均衡”的原则拟定篇目,篇目初步确定后反复推敲斟酌,有效避免了内容相互交叉重叠、涵盖不全面以及种属不分等现象。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修改完善篇目,使篇目拟定始终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

二、突出课程要点,努力打造校本课程特色

在校本课程开发实践中,我校探索出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经验,形成了以下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特点:

(一)全员参与。我校校本课程的编写工作打的是一场“人民战争”。参编者中既有领导,又有教师,既有学生,又有家长,真正做到了“全员全程参与”。如《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的编写,就是在全校2300名学生全员参与的基础上,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了60篇学生稿子作为教材内容。《襄阳晚报》发表了三(1)班学生家长王新春撰写的《昭明情思》一文,我们细细阅读后感觉这篇文章写得很精彩,便将其收录到《少年梦昭明情》一书中。

(二)形成系列。我们构建了“博爱”“博闻”“崇理”“崇真”四大板块校本课程体系,从德育、教学、办学特色三个方面确定了校本课程编写的内容,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旨在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审美情趣,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全面发展。

一是“博爱”系列――以学校深厚的昭明文化底蕴为依托,研发德育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少年梦昭明情》和《萧楚女的故事》,通过实施爱的教育,使昭明小学成为爱的家园、爱的港湾、爱的世界。我们编写的视频校本教材《葡萄伴我成长》,立足于“育人为本,养成为先”的理念,立足于日常教育实践,着力于开发符合本校实际的养成教育校本课程。通过种葡萄、护葡萄、摘葡萄、尝葡萄等校本课程的过程,使我校的行为养成教育系统化、规范化、特色化,并以此促进形成优良的校风。我们编写的《昭明小学与世界》一书包含昭明篇,襄城篇,襄阳篇,湖北篇,中国篇,亚洲篇,世界篇。以小见大,让学生了解昭明小学与世界,从而培养孩子国际化的视野。

二是“博闻”系列――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编写语文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古老的中国神话》《美丽的汉字》《昭明娃娃学古诗》《魅力朗诵》《大家一起学楹联》《小口才大演讲》等,让孩子们充分回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生活,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积淀丰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讲故事、语言表达的能力,提高了儿童的文学素养。

三是“崇理”系列――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学会探索知识,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我们本着“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原则,开发出《生活中的数学》等3本数学学科校本教材作为,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感情,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决心。我们编写的科技学科校本教材――《古城墙的诉说》一书,让学生从历史与科学的角度了解了古城墙,培养了孩子们热爱历史热爱文化的情操。

四是“崇真”体系――与学校特色教育相结合,研发艺术校本教材。我们编写的美术校本教材――《指尖艺术校园精灵》,通过剪纸学习,学生们了解了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感悟了剪纸的魅力,在剪纸学习中孩子们多一份体验,多一份感悟、多一分收获、多一份成功和快乐。我们编写的体育校本教材――《安塞腰鼓进昭明》,让孩子们通过学打腰鼓练耐力,练合作,同时体悟鼓声中蕴含的中国人民的刚强与勇敢。我们编写的音乐校本教材――《昭明京韵》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了博大精深的国粹艺术。

(三)确保质量。在校本教材编写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科学性原则,按照规律有序推进。在编写过程中力求突出“三性”。一是独创性。以“昭明”为本,以学校为本,以历史人物为本,努力挖掘各种人文资源,体现“昭明文化”特色,使其具有独一无二性,不可复制性,成为真正的、地道的校本教材。二是趣味性。语言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寓教于乐,并配以具有代表性的图、画,做到图文并茂,便于小学生阅读。三是综合性。吸收先进的课程理念,每一课后设计形成生动、具有可操作性与实效性的练习或资料补充。

篇2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达斡尔;民族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183-02

多元的世界依托于多元的文化,在人类寻求统一的思想文明的同时,也在探寻着多样性带给世界的生机与美丽。人类学研究推动了对多元文化的探究。世界的多元源于人类生存群体的多元,人种、民族的不同产出了不同的文化,而每一种文化有其特点与优势,是值得我们珍视和保护的。

达斡尔族在其产生发展的过程中生成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但在传承文化的过程却遇到了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语言的传承。达斡尔族有民族语言但却没有自己的文字。也正是因为没有文字使得语言的传承也遇到了巨大的困难。笔者为此从民族语言的传承入手,以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民族乡M民族小学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民族语言传承的问题和教育策略。

一、齐齐哈尔地区达斡尔族语言使用现状

黑龙江省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区在齐齐哈尔。其中梅里斯达斡尔族区是全国5个市辖民族区中的唯一的达斡尔族区。区内约有人口17.1万人,达斡尔族人口约1.2万人。大多分布于梅里斯区下属的乡镇内。其中卧牛吐镇管辖的河西村人口不多,但是达斡尔族人口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此地将达斡尔语保存得非常完整。莽格吐村人口较少,只有1300余人,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达斡尔族,掌握达斡尔语的能力都很好。哈拉新村历史已有三百多年,但达斡尔语只在与老辈人交流时使用。

河西村和莽格吐村偏远而封闭且达斡尔民族人口集中,这在齐齐哈尔地区是不多见的。其他地区的情况则与哈拉新村更为相近。而且近年随着开放程度的提高,河西村和莽格吐村也发生着变化。因此我们的调查研究选取了哈拉新村的达斡尔民族学校,以下我们称之为M小学。

二、了解M小学

为了深入了解达斡尔语言传承的情况,我们对M小学做了调查研究。M小学校园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建有2层楼的校舍,占地2000平方米。共有6个年级150人,同时还有一个50人的学前班,22名教师。在对M小学的调查研究中我们对全体150名学生和22名教师发放了问卷。其中学生问卷回收142份,有效问卷为136份。教师问卷回收22份,有效问卷为22份。同时我们还访谈了部分的学生和教师。

在同师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们感到了达斡尔民族特有的热情和真诚。这更坚定了我们深入研究的信心。他们似乎对我们的问题比较感兴趣,总能积极地回答,有时候还会给我们介绍更多达斡尔的生活。从这些调查中我们了解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达斡尔族学生对语言掌握程度低。达斡尔民族是典型的有语言没文字的少数民族,达斡尔语的传承主要通过口耳相传,然而由于通婚、城市化进程等因素的影响,使口耳相传这种形式失去了家庭教育的载体,现在家庭成员之间都很少使用达斡尔语进行交流,使大多数学生成为了被汉化的达斡尔人。调查问卷中显示,51%的学生表示听不懂不会说,39%的人表示听得懂一点不会说,只有10%的人表示能听懂而且会说。

2.达斡尔族学生对于民族风俗习惯的了解不容乐观。达斡尔民族虽然人口较少,却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习惯特色,但是达斡尔族学校的小学生们对达斡尔民族的传统文化了解程度非常低。69%的学生对于达斡尔传统文化表示懂得不多,73%的学生对于达斡尔族历史表示略知一二。在对小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他们一般都能说出库木勒节、敖包会这样的传统节日,但是对祭祀礼仪、抹黑节等达斡尔族特色风俗了解得不多。

3.达斡尔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责任感、自豪感。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可以发现,达斡尔族小学生对于传播达斡尔族文化都比较积极,而且很热爱本民族的文化,在与小学生的访谈过程中发现,有些小学生已经发现达斡尔语逐渐衰落的现状,有传承达斡尔语的责任感。达斡尔族小学生普遍存在民族自豪感,95%的小学生因为自己是达斡尔族而感到骄傲,但是经过了解,有些孩子的自豪感源于少数民族考生高考时有加分政策,这种外部的原因严重影响着小学生对于达斡尔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传承。

在与学生的接触中我们了解了许多关于民族语言学习的情况。与教师的接触中我们更多地注重了解语言教学方面的种种困难,这也让我们有些惋惜和感慨,但也肯定了我们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我们发现了如下困境与问题:

1.达斡尔族语言教学存在难度。达斡尔族语言教学课时少,一周能上一节课就不错了,而且就这可怜的一节课都不知是怎么挤出来的。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根本不能学完规定的课程,能达到入门的标准就不错了。到了六年级学生都忙着升学考试,课时更加紧张,到了初中有些孩子可能因为就读的初中不再是达斡尔族中学,这门课程基本上也就算断了,以后可能都接触不到达斡尔语。

小学生们课堂上所学的达斡尔语无法运用到生活中。学生们课上所学大多是诗歌、儿歌或者是民族特色食物和节日的名称,能够学到的语言知识本来就寥寥无几,因为是语言类课程,不是升学重点学科,学校不太重视,学过以后没有规范化的考试使学生们及时地进行复习和巩固,最后学会的只有校园文化所要求的简单的向老师问好和打招呼,小学生们也只有在学校可以用些简单的达斡尔语进行问好和交流,由于普通话的普及和通婚家庭的不断增多,日常生活中基本用不到达斡尔族语言,这就导致了小学生们学到的达斡尔族语言运用不到日常生活中。

2.缺少教授达斡尔族语言的教师和研究力量。学校中熟练掌握达斡尔语的只有四人且年龄都较大,50岁以上三个,30~40岁年龄区间内一个,可以从事达斡尔族语言教学工作的只有一人而且50岁以上。根据调查可知案例中所提的学校教师老龄化严重达到了68%,处于青壮年的教师多是刚毕业的高学历学生,他们对达斡尔族历史文化变迁的了解不够,甚至根本不是达斡尔族人。在全校的22名教师内,达斡尔民族的教师仅有9人,仅占全校所有教师的40%。可以教授达斡尔语教师的稀缺和老龄化严重制约着达斡尔族语言的传承,因此要想发展好达斡尔族小学校达斡尔语的传承教育,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达斡尔族小学校民族语言传承的策略讨论

M小学是我们研究的对象,但却反映了齐齐哈尔达斡尔民族的整体存在的一些问题。关注达斡尔族的语言文化传承,以下问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与讨论。

1.加大民族文化传承的经费投入。要想将达斡尔语传承下去,必须涉及教学器材、教材、教学资料的开发,经费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这就需要当地政府和各级财政部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保证专项经费的投入,用以保证达斡尔族小学生能够在最适合的年纪接受母语文化并熟练掌握。

2.课程实施应立足于日常生活。学校与家庭的合作。在传承达斡尔族民族文化遗产的过程中,家庭氛围的熏陶和家庭成员之间有意无意的影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许多事项的传承是通过家庭内部的口耳相传实现的,例如达斡尔族传统歌唱曲目、舞蹈、剪纸艺术等。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介入传授有关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知识,让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学习,充分发挥家庭环境熏陶对促进达斡尔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学校与社区的合作。社区文化的吸引也是传承达斡尔族文化的有效手段之一。社区成员大多是达斡尔族人,拥有很多达斡尔族文化知识和技能,能够补充教师和家庭成员在传承达斡尔族文化过程中出现的漏洞。学校要尽量多与社区沟通设置活动,使学生加入到社区组织的文化活动,在活动中享受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学习相关的文化知识和技能。

3.努力寻求适合达斡尔族语言的课程实施方式。加强教学教材建设,少数民族学校要开展达斡尔族文化传承的相关教育,要有配套教材,教材要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联系紧密,有利于启发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教学手段,是教育改革的中心环节。学校十分有必要对达斡尔族历史文化的校本教材和课程进行建设,这种教材能够为学生学习达斡尔民族文化提供依据。教材应遵循“为学生写,教学生用”的宗旨,在知识体系上应该是完整性与非系统性的有机结合,教学内容上应该富有针对性、趣味性、实用性。学校应该鼓励相关领域的专家组织编写和出版有专业特色的教材。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内容必须融入本民族本地区的优秀题材,突出地方性、时代性、民族性,表达形式上可以有图片辅助,培养学生热爱乡土民族和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

4.大力培养达斡尔语师资力量。教师队伍是校本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校应该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校本课程改革中去。将民族文化融入校本课程不同于其他地区的校本课程改革,必须遴选一些有技术专长的达斡尔语专业人才参加到校本课程的改革中去。积极培养掌握达斡尔语并能够教授达斡尔语的教师,师资力量的制约是达斡尔语传承急需解决的问题。

达斡尔语言的保护与传承现状不容乐观,需要教师、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共同努力,探索出达斡尔语言保护与传承的新途径。希望经过齐齐哈尔市梅里斯达斡尔族区各方面的坚持不懈,可以将达斡尔族优秀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篇3

一、基于“学生”元认知,保持愉悦的情趣

小学数学活动课,必须注意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充分保护“童心”。小学生的年龄阶段(6、7岁),在心理学上称为儿童期(或称学龄早期)。这一阶段,小学生不但身体发育进入了一个相对平稳阶段,而且由于从一个备受家庭保护的幼儿变成必须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承担一定社会义务的小学生,这就促使儿童心理特征产生质的飞跃,概括起来,就是产生了在幼儿期没有的“好奇、好动、好胜”的“童心”。对于这些孩子,从生活中玩耍中学到的知识,要比书本上学到的知识更重要。通过自身体验获得知识能使头脑更加活跃。不论成绩如何,孩子首先要保持愉快乐观的学习情趣。不要把学习知识当作负担。而作为数学学习,则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组织开展符合孩子们的各种趣味活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1.关注“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能学

研究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已经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数学知识、技能和素质,并鉴别和利用校外“实践与综合应用”课程资源,包括自然与人文环境、各种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专门人才等资源,加以利用,使之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财富。因此实际综合活动所选取的内容要符合各阶段的学生的知识经验、兴趣特点及表达能力。例如低年级可以安排《找规律》《图形拼组》《成长的快乐》等。

2. 利用新奇事物,让学生愿学

挖掘学生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玩具,提炼加工形成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培养数学思维的教学资源,如利用扑克牌可以玩“24点游戏”;算术棋、五子棋等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如我在县小学数学研讨活动中就采用了影视剧中出现的超大扑克牌,让学生分组玩“耍大牌”游戏,效果甚佳。“三国华容道”学具学习空间转换,既了解了历史,又掌握了数学思维。

3.开展趣味游戏,让学生乐学

运用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和谐的游戏活动中,领悟一些简单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学好数学的兴趣。游戏内容很多,有摆小棒、算术套圈、数学谜语、数学接力赛、数学智力游戏、数学行军等。这些游戏活动,参加人数不限,灵活多样,简单易做,不需要多花时间准备,随时可以开展起来。例如我在教“3的认识”一课时,我让学生用3根小棒,摆一摆,拼一拼,组合出更多的图形。孩子们兴趣浓厚。他们每拼出一个图形,我都特别欣赏把它展示到大屏幕上。十多分钟的操作,孩子们兴犹未尽。我把学生拼出的图形归纳了一下,竟有四十几个之多。如汉字类(大、上等);字母类(N、F等);数字类(2、4、7);植物类(小草、小花);其他类(飞机、双人舞等)。最简单的小棒经过孩子们的想象创造,变成了丰富多彩的图画,既简明概括又妙趣横生。孩子们的表现、创造力、创造热情不能不叫人叹服。

二、挖掘“教材”的资源,发展学生数学思维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特点,其主要表现为生动有趣的、图文并茂的情景图的大量运用。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没有给出例题的字样,而是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和学习数学。北师大版教材强调从具体情景、活动操作中抽象出数学模型,让学生不要单纯地套公式,程式化地叙述“算理”。

笔者对现行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实践与综合应用”内容进行反思,了解其设计目的,挖掘学生在日常活动中及学习过程中能够体现相类似内容的素材,进行开发和利用,在低段数学课堂可以开展如下趣味活动:

1.数学史话活动: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家刻苦学习、数学对社会发展进步的故事及简单的数学史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数学,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勤奋学习、克服困难的品质。如数学故事会、数学名家事迹介绍、数学读书会等。

2.思维训练活动:在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能力的基础上,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思维方式方法,培养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等品质,不断提高学生思维发展的水平。如简算技巧、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数列规律、图形变换、智力竞赛等。

3.实践应用活动: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配合数学课制作教具学具、实地测量、参观访问、办数学墙服、商店服务与数学有关的创造发明等,培养操作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 结合“学校”的特色,丰富趣味活动课内涵

篇4

自从把孩子送到杭师附小后,君辉的妈妈发现孩子学得很轻松:每天晚饭前能做好作业,晚饭后他就去打篮球,或者练葫芦丝,不到9点钟孩子就可以入睡了。“学校是不是抓得太松了?”君辉妈妈心存疑虑。邱向理的答复是:我们学校上午上课, 下午玩。

上午上课,下午玩,意指杭师附小新的课程改革――将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放在上午,下午安排唱歌、画画、体育锻炼、“亲密接触”等活动课程。

“据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有4个记忆:清晨起床后、上午8点至12点、下午6点至晚上8点、睡前1小时。”邱向理介绍说,上午开设用脑量大、识记性强的课程,把一些活动类的、艺术类的课程放到下午。如此安排,可促进学生科学用脑, 高效学习。

对课程进行乾坤大挪移,邱向理是顶着压力的,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她让老师们守住一条底线――“上课有效率,玩得有内容”。

记者随机听了二年级的数学课――《统计与猜测》。马建红老师先出示了生活中常见的豌豆,并让学生猜:一夹豌豆有几粒?接着,学生动手剥豌豆,发现2~7粒都有可能。“那么一般有几粒呢?要解决这个问题怎么办?”“多剥几夹豌豆! ”有学生意识到实验取证的重要性。

学生分组实验,共剥了280夹豆子,绘出柱状图,发现4~5粒居多,没有9粒。“有没有9粒的豆子呢?”马建红问道。“估计很长的豌豆有。”有学生猜测。“那么20粒呢?”很多学生摇头了,隐约感知到统计与猜测一般有个常态范围。一节课下来,学生都在“做数学”,在实验中走向思维纵深,这便是杭师附小的“思维开发课堂”。

到了下午,学生则会一头扎进更为广阔的游戏天地。国际象棋、魔力小厨房、创意空间、小画虫等30多个社团就像哈利波特的魔法一样,让学生着迷。而最让学生期待的,是每周二下午的亲密接触课,这一课程是依托学校立项的“小学情感教育校本课程研发――亲密接触活动”课题开发的,以培养和发展小学生的情绪能力为主要目标。学校教师会以“玩友” 的身份,带着十几个学生,选择孩子们喜欢的地方,选择孩子们喜欢的方式,进行师生之间、不同班级学生之间、学生与家长及社会人士之间的交往活动。

篇5

(一)研究的背景

1.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型人才的需要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应对考试,而是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适应社会的需求,为参与未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充分的准备。

2.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精髓的需要

我国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医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劳动人民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更是让我们受益终身的宝贵精神财富。因此,如何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相结合,成为目前我国学者非常重视的研究课题。该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中草药课程在小学校园的顺利开展,可以提高社会各界对于中草药文化这一传统文化项目的重视程度,从而促进我国中草药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同时,让小学生通过课程学习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能够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3.学校校园文化特色的需要

学校作为一所新兴学校,更要在新课改理念和目标的指导之下,充分发挥学校的优势,尽学校员工之所能,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成为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标兵。课题的研究引领学校将儿童本位下的中草药文化的教学作为我们的校园文化特色,因此,必将致力于通过校本教材知识和户外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掌握传统中医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运用到实践中,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切实服务,真正地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确立标杆性的校园文化特色。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国家教育部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修订概述中表明,修改原则第一条就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各学科的教育契机渗透德育;第二条原则是进一步精选对学生终身发展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并在修订后课程标准主要变化中很重要的一条原则是进一步强化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学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由此成为教育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在,中华传统文化包含很多,其中中医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块瑰宝,是对人体生命活动和疾病变化规律的理论概括,它融合了哲学思想,医疗保健,植物学等多种科学的思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其丰富的内涵受到全世界的注目。

关于中医药、中草药的教育教学课题研究的实验在全国各地均有一些零散的研究,但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北京市亦庄学校的陶景琳、周京媛、赵阳三位老师发表在《新课程・教师》2014年第02期上的《培养小学生中医药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一文中阐述了学校2012年立项该课题,从学校实际出发,著眼于学生整体发展,依托学校地域优势,实施特色教育。通过种植等一系列研究活动对中草药的药理认识和未治病理念,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也通过中医药文化的认知感悟我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增强民族自豪感。

上海张江高科实验小学的娄华英老师在《上海教育》2015年Z2期上发表的《开发小学中草药植物探究课程的探索与实验》一文中提出了他们学校依托地理位置――张江高科技园,学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居住在张江高科技园的孩子,随着园区的发展,学生家长的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其中不乏在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博物馆、孙桥农业园区等生活工作的家长,这些资源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方便了课题的有效开展。

苏州吴江的芦墟实验小学的江苏省“十二五”规划立项课题《城市化进程中小学生态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行动研究》其中也开发了“分湖百草园”这一生态教育课程活动资源,通过种植基地,供学生观察认识,动手实践等一系列课程资源,让孩子们对中草药这一传统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简单应用与身边生活中,实现了传承传统文化的理念。

由此可见,中草药等传统文化作为教育教学课题研究已渐成趋势,但是在全国各地均是一些零散的研究,并未形成一定的规模和体系,所以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实践研究推广,让中华传统文化不断传承下去。

二、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及研究价值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1.中草药

中草药(英文名:Chinese Traditonal drug)主要由植物药(根、茎、叶、果)、动物药(内脏、皮、骨、器官等)和矿物药组成。因植物药占中药的大多数,所以中药也称中草药。中国各地使用的中药已达5000种左右,把各种药材相配伍而形成的方剂,更是数不胜数。经过几千年的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科学――本草学。现在中国各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天然药物这门课,所讲述的内容就是通称的中草药。

2.中草药课程

中草药课程属于自然与生活科技领域,是指学校根据课程计划,从所拥有的区域资源出发,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的认识,在生活中的运用为主要学习内容,通过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实现课程目标的探究型、拓展型课程。

3.儿童立场

儿童立场是指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兴趣、经验和情感需求,真正认识儿童,发现和引领儿童。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让儿童自主地认识、选择课程并主动、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从而获得适合的成长。学校和教师的任务是要为儿童这种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使之愿学、乐学、会学、学好。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

这里是指学校从关注儿童的视角出发,遵循儿童认知发展的规律,一切站在儿童的角度上,为儿童自主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提供丰富的资源。也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的现场观察、动手尝试等路径,运用探究的方法培养儿童对中草药植物特征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在生活中的简单运用,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他们对中草药文化的热爱。

(二)研究价值

1.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让小学生主动参与到中草药的养殖与制作过程中,认识中草药的特性和作用,有利于感受中草药文化的博大精深,让中草药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2.通过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可以打通“学校特色文化”“校本课程”“课题研究”三块壁垒,使它们三位一体,建有品味的校园,塑有品格的教师,育有品行的学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理论依据

1.“做中学”教育理论

杜威强调人们应当从做事里面求学问。孩子应在做的过程中发现和发展自己。杜威提出:“教育最根本的基础在于孩子的活动能力, 使孩子认R到他的社会遗产的唯一方法就是去实践。” 可见,杜威的 “从做中学”强调的是要以孩子的现实生活为依附,即从孩子的现实生活出发。 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学校相互联系的枢纽不是科学,不是文学,而是孩子本身的社会活动 ,这样的社会活动就是从做中学。所以以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开发作为校园文化特色的学校,正是以杜威的做中学教育理论为依据的。

2.儿童本位理论

教育学领域的儿童本位说,即儿童中心论,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教育家杜威,是指课程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课程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在中国儿童中心说,在儿童教育中被称为“学生本位”,与之相对的是“教师本位”,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因此,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正是一切从儿童本位出发,以儿童为主体,教师引导儿童去主动参与、探索研究,建构自己对外部信息(中草药)的知识认知。

3.“人的社会全面发展”理论

从人的发展观点看,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要求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基于人的需要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而提出的新要求。这一点无疑是要求我们学校要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全面型人才,并不是止步于书本的“呆子型”人才。因此,学校开设的中草药课程就是要让学生面向丰富的社会生活,通过实践、调查、参观、访问等多种活动去了解社会、走向社会,使教学不再局限于学校课堂内,而是走出教室,走向校园甚至走出校园。教师也不仅仅是学校老师,而是社会专家、家长、学校老师和学习伙伴的有机结合;教材也从传统的课本中突破出来,发挥校本教材的作用。

4.课程改革理论

当今教育改革的新趋势――以校本课程来激活学校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现代教育理论证实,结合学校实际,开发以校为本的课程能进一步优化学校课程结构,给学生更多自主发展的空间。学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将来的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必定是多方面的。只有良好、有益的学习环境才能成就这一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我们蝶湖湾小学结合学校实际和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开发中草药课程,定会给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工作抓手。通过此抓手达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乃至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目标。

四、研究目标

1.学生培养目标

本着“教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这一观点,从站在儿童自我需求和自我发展的角度,以小项目引领的教学方式着手,通过设计一些简单有趣的中草药实验小项目,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开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地体验课程内容,逐渐掌握粗浅的中医学小知识,为以后的生活活动提供一定的帮助。

2.教育研究目标

本着“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理念,通过研究,探究适合小学生实际情况的中草药学习内容、教学教案、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从而让中草药课程能够具体落实到小学课堂中,让学生主动地学、自主地学、创造性地学。

3.教师管理目标

本着“用行动来收获” 这一价值取向,通过组织教师参与研究,整体提升教师的中草药文化业务素质、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水平,使老师们真正成为智慧型和实践型的有创新精神的教师。

五、研究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实践中得到教育,在实践中培养能力,是本课题的基本思路。因而在课题实施中,我们强调杜威先生的“做中学”理念,把学生自主的实践活动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2.综合性原则。弱化学科界限,改变单纯以学科的逻辑来组织教学的做法,联系社会生活实际,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进行综合性学习,使学生受到多方面的教育和锻炼,提高运用各科综合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

3.全面性原则。学校全体师生参与,全程教育是本课题的宗旨。我们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实践活动,并通过活动,让全体学生都受到教育,得到发展。

4.开放性原则。开放教育空间,开放教学内容,开放学习心态,培养开放型人才。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询有关文献,对我国在校园普及中医文化教学的研究和实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进行一定的借鉴,为本论文的研究提供相关理论基础。

2.案例分析法:通过我国某些省市的学校开展中医文化课程的一些比较典型的案例,分析在将新时代教育和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相结合这个课题上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提出科学可行的措施提供可靠的参考资料。

3.实验法:关于开展《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还是要通过具体的实验来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因此,学校决定在课程内容设计和课程实施设想的基础之上,以不同年级段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对其学习过程进行记录,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和总结经验教训。

4.对比分析法:通过对比自己学校和其他学校开展该课程的具体情况,分析彼此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借鉴其他学校优秀的经验,并不断改进自己学校存在的问题。

七、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一)课题研究思路

由学校教科室带头,依托全校各科室的力量,精选学校的骨干教师组建课题组,从文献资料、调查研究入手,整体思考研究内容,分工落实研究任务,逐步达成研究目标,边研究边总结,边总结边修正。基本从以下几步落实:环境布置(文化熏陶)――课程引入(系统教学)――实践拓展(认知升级),最终形成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的系列实践研究体系。

(二)课题研究内容(子课题设计)

本课题研究的是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下分五个二级子课题: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基于和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1.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筛选的研究

在结合江南地区的土壤和天气的情况下,我们在创建学校中草药特色的基础上要对中草药进行一定的筛选,选择适宜江南地区生长的并且要适合儿童学习的中草药,一些难度较大的高寒或者是湿热环境下生长的中草药我们只能摈弃,或者就做一些了解就可以。我们是要进行种植与研究的,因此要考虑四季分明的特点,比如常见的春季的马兰头、蒲公英,夏季的海州常山,秋季的野,冬季的白术……选一些贴近儿童生活中常见的中草药进行研究,这样他们也易于理解和接受。

2.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师资培训的研究

由于不是科班出身,老师们对于中草药的认识几乎是零基础,为了更好地为以后的研究做准备,我们会采用“走出去 请进来”的方式来对老师进行培训。结合周边中医院的优势,定期委派老师去中医院的中医基地学习培训;同时学校会长期聘请一位中草药种植专家与一位中医药理学专家作为我校的专家顾问,来对我校老师做中草药方面的相关指导。

另外对于国内外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校本课程实践研究的现状作文献研究,并通过派遣骨干老师去参观和学习周边(如江、浙、沪)等一些对中草药校本开发有一定经验的学校,借鉴他人的学习成果,弥补自己的不足。

3.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实施的研究

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堂构架主要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校园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将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以中草药为介质,对接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型课程的知识点,开阔科学、艺术等拓展型课程的专题面。具体设想如下:

(1)以“感受中医文化――认识中草药――种植中草药植物――制作中草药产品――运用中医药知识”作为小学中草药课程的五大学习流程和板块,进行循序渐进的教学。

(2)将“以中草药实验园为载体,课堂理论知识学习与课外具体实验操作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架运用到每一阶段的中草药课程学习中。不同阶段小学生的关注点和理解能力不同,因此,学校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具体情况,实施阶段教学策略。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教学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的进行循序渐进的推进。

针对一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刚刚走进校门且对一切都充满好奇,我们主要以教导其认识中草药为主,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针对二年级的学生,由于其对中草药植物的生长已经有了初步认识,便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针对三年级的学生,则可以开始让其了解中草药的药理,中药有四气五味,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针对四年级的学生,中草药课程教学可以围绕中草药的种植展开,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

针对五、六年级的学生,在以前已经对中草药的外形特征、生长方式、药理作用进行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则可以以中草药产品的制作为主要教学目标,进而培养学生对中草药的运用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因为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且好奇心较强,因此教学内容必须是与小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且能够引起其探究兴趣的生活味性内容。

4.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不仅可以了解该课程的教学效率,还能够通过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对教学内容进行改进,具有重要的总结和指导意义,因此,评价机制的构建在课程设计中尤为重要。但是,如何才能够让评价机制更为科学合理,从而更加精准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现状和问题呢?那么就要依靠评价方式的选择和综合。由于中草药课程的特殊性,我们要考察的不仅是学生对于中草药理论知识的掌握,更要考察其对于这些理论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要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相结合的评价机制。

(1)过程评价和目的评价相结合

学习效果固然重要,但是学习态度也不可或缺。分数不能作为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情况的唯一标准,因此一定要重视过程评价。首先,由于中草药课程涉及中草药的种植,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学校需要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进行反复探究,因此,教师务必要求学生以“完成一种中草药植物的种植”为单位,实时记录其“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开展种植――养护过程――成果展示”的整个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也在不断肯定和否定自己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自主学习探究能力;其次,针对某次中草药实验,教师务必要求学生做好实验记录,从而贯穿“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得出结果――总结分析”的整个实验过程,从而通过实验来证明某个假设的对错,从而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这样的过程评价相较于直截了当的目的评价更加能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的自我评价过程。

(2)笔试评价和其他评价相结合

笔试评价是必不可少的评价方式,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还要结合其他的更加科学全面的评价方式。例如,种植情况评价,课程开始阶段让每个学生种植一片中草药植物,课程结束之后考查学生的种植情况,按照植物种植情况的好坏给出评分;制药情况评价,让学生制作某一种中草药产品,按照制作速度和产品优劣的综合情况给出评分等。结合不同评价方式的分数,按照平均分对学生的学习效率进行评价。

5.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校本教材编写的研究

开发与之相配套的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理论性的指导,为师生开展中草药课程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帮助。对于中草药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教师要及时总结和提炼,针对不足提出新的建议和方法,并进一步研究和修改课题,为课题的完善而努力。

以上内容由课题组成员分工承担相关子课题的研究,有些方面的研究还要根据不同年段、不同学科的特征,再分解子课题进行研究。

八、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6.3~2016.12):确定研究课题,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向上级主管部门申罂翁狻

2.实施阶段(2017.1~2020.1):根据制定的研究方案开展相关研究活动,进行过程性管理,分学期进行阶段成果总结,重点完成相关研究任务并撰写相关个案。

3.总结阶段(2020.1~2020.9):整理、分析过程性研究资料,总结研究成果。搜集课题研究中的原始资料,汇编成册。撰写研究总报告,组织结题。向上一级教科部门递交结题评审表和结题报告、结题原始资料。

九、保障措施

1.明确各项规章制度、落实相关奖惩制度,保证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

2.积极争取上级教科部门的关心支持,经常邀请教育专家和有经验的教师来校指导;积极向市内外有关学校辐射,与相关学校开展协作研究,取人之长,补人之短。

3.落实相关经费,建立科研专项基金,保证研究活动、教师培训和成果总结推广的所需费用。

4.建立总课题研究和子课题研究资料,采用文字、图片、声像等多种形式搜集过程性资料。设立课题管理小组,定期检查研究进展情况。

5.设立基于儿童立场的中草药课程研究工作室,明确课题组成员的分工和职责,落实子课题负责人。

6.利用学校《教学反思集》,及时收集、整理教师研究过程中的教学随笔,定期编撰校刊《会飞的花朵》,总结推广研究经验和成果。

十、预期研究成果

篇6

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英才学校

【摘 要】 传统体育游戏是勤劳智慧的各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这些游戏充满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大多不受场地、天气、器材等条件的影响,在任何地方都能进行。所以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课堂上经常开展传统体育游戏,不仅有益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密切同学之间的关系,而且对小学生的各方面身体素质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 传统体育游戏 小学体育课堂 体育活动 快乐成长

小学阶段是身体生长发育的重要时期,小学生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差,抵抗疾病的能力较弱,一不小心就会被病菌感染,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不能吃苦,不愿参加体育锻炼。但每个人都喜欢参加各种游戏,喜欢游戏的随意性、趣味性。而且大多传统游戏来自父辈的口传心授,耳濡目染,学生们并不陌生,易于接受,再加上不受场地、天气、器材等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就能进行。能把不愿意活动的学生吸引到外面,M行各种游戏活动,有效地锻炼身体,提高各种身体素质。

一、传统体育游戏“玩出”健康

传统体育游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游戏内容丰富,组织灵活,集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深受小学生的喜欢。如“跳皮筋” 、“ 滚铁环”、“投沙包”等就是学生们经常玩、易操作的代表性传统体育游戏。

跳皮筋是女孩们经常玩的游戏。这个游戏需要准备一根很长的皮筋,根据人数分成两组,一组撑着皮筋,另一组用两替跑、跳在皮筋中完成的全身运动。游戏以跑跳为主,中间也有踩、勾、点、转等动作。在课堂上经常做跳皮筋这种以跑、跳为主的传统体育游戏,可以提高学生弹跳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增进学生的健康,使学生更加喜欢体育课。滚铁环是男孩们爱玩的游戏。游戏以跑、推为主,中间有扭、转、拉等动作。此游戏推滚时是需要一定的技巧,不仅需要保持一定的速度,推力也应朝向倾斜的一方,铁环才不会倒地。滚铁环游戏需要小学生在慢跑的过程中,用铁环夹控制铁环的平衡。在课堂上经常做滚铁环的游戏,既锻炼了学生的身体,又可以提高学生对传统体育游戏的兴趣。是一项很适合小学生玩的体育活动。

二、传统体育游戏“玩出”聪明

传统体育游戏“打雪仗”是小学生喜闻乐见,冬天经常玩的体育活动。打雪仗是在雪地里用做好的雪球,学生分成两组,互相“扔打”。既要让自己的雪球打中对方,又要避开对方的雪球,学生们一边奔跑着,一边躲闪着,看准目标用自己的雪球扔向对方,自己的雪球扔完后快速跑回自己的阵地制造雪球,然后再重新加入战斗。同学们的欢呼声、雀跃声对不爱活动的同学也是极具吸引力的诱惑。同学们在游戏中不怕寒冷,玩得高兴,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也提高了学生们的反应能力和身体的协调性。通过对传统体育游戏的改编、创新,让学生们将传统游戏玩出“花”来,玩出“新”来,玩出“趣”来。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投掷技能技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创新意识,提高了学生动手、动脑、合作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三、传统体育游戏“玩出”优秀品质

传统体育游戏种类繁多,形式多种多样,有些游戏需要长时间的竞技才能克服障碍取得胜利,有时需要团队合作共同完成一个接一个的关卡,这就需要团队每一个人积极参与、协调配合,而且群策群力,在游戏中开动脑筋、形成技能,寻找技巧。如投沙包,学生虽然经常玩,但生动有趣的游戏规则、团队互相合作的配合战略吸引着他们,此游戏双方都要机智、敏捷、沉稳、勇敢:在中间来回跑的一组为了接住对方的沙包,营救本队的同学,不怕危险,顽强拼搏,施展闪展腾挪的功夫,既要接住沙包赢分,又要节省体力不让对方打到。投掷方为了取得胜利,更是有前有后,打配合,抢速度,有时一个回合就要半个多小时,气喘吁吁仍不分胜负,一片欢笑中锻炼了孩子们的身体、信心和毅力。久而久之会促进学生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品德,养成坚强不屈的意志,成为一个真正的充满“正能量”的阳光学生。

四、传统体育游戏“玩出”韵味

在传统体育游戏“跳皮筋”中, 小学生在皮筋中高兴地跳来跳去,一边唱着儿歌,一边跳着类似舞蹈的舞步,皮筋高度从脚踝处开始,跳过关后升到膝盖,又升到腰部、到胸、到颈部,再到耳朵头顶,随着高度的增加难度越来越大,中间跳的同学最后只能用脚钩皮筋,并且边跳边唱着自编的有一定节奏的歌谣。他们如一只只活泼可爱的小燕子飞来飞去,一边玩一边感受传统体育游戏带来的乐趣,跳出了欢乐,玩出了韵味。

我在多年的体育教学中,整理了许多传统体育游戏,并在体育课堂中实践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传统体育游戏不仅使小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加健康的发展,而且丰富了小学生体育课堂的趣味性,使小学生更加喜欢我上的体育课了。我一定要把更多生动有趣的传统体育游戏引进体育课堂,精心挑选适合小学生的传统体育游戏项目,将传统体育游戏灵活地运用到小学生的体育活动中。让小学生在传统体育游戏中健康、快乐地成长。让体育课成为小学生展示自己的舞台,是他们喜欢上体育课,并健康的成长着,这是我在教学中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我一生追求的目标。

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本土文化传承的艺体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研究》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YJ15067

参考文献:

[1] 《孙杲.体育游戏在小学体育教学中运用研究》孙杲-《[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4.

[2] 曹珍《.传统体育游戏玩出名堂》曹珍-《[J].新一代:理论版》-.2012.

[3] 张进华《.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为新课程注入新“血液”》张进华-《[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篇7

1.加强学习培训,培养创新观念

围绕新课程改革,我校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进行学习培训。每学期开学前,校行政领导集中研究讨论,安排好学习内容、时间,然后组织全体老师集中学习、培训。我们每年暑假都要组织全校老师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培训内容全面丰富:课程改革理论、名家教育观点、新课程改革的经验、典型案例等。我们采取专题讲座,研究讨论、小组座谈、观摩交流等不同形式,面对面,体验式地研究教育改革问题。这些内容的学习讲授,主要是充分发挥本校教师的骨干力量,由校长、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学校教研室主要成员、学科组长、学科骨干教师来完成。随后,每个学期开始,在开学报到的忙碌中,我们总要安排一个半天由学科组长带领各组教师学习该年段该册教材,这让全组教师都能对即将进行教学的整册教材教学内容、目标和要求有整体的把握,对其在小学阶段中的定位有准确的感知。除此之外,我们学校每周三、周四下午为语数组业务学习时间,由学校教研室负责组织教师学习,并就所看内容进行讨论交流,使教师们及时准确地了解课改前沿信息,从而能以新的教学观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

2.推行集体备课

我校的“集体备课制”的基本流程是提前感悟教材一集体讨论教材一形成个性教案一撰写教学反思。集体备课的开展激发了教师的思维碰撞,促进了同行对话交流,使教师们在集体备课中求索,在教学反思中成长,充分发挥群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不断创新教法。

3.上好五种课:新教师汇报课、组内交流课、调研课、推门课及大教研课

每学期初校教研室就对五种课做好细致的安排。新教师汇报课在开学两周内完成,是了解每个新教师教学能力的窗口,也是让新教师扬长避短,融入新的教研集体的加速器。每学期每位教师要在年级组内上好一节交流课。上课教师要在课前说课,听课教师听后议课、评课。因为对教材的熟知和相同的教学困惑,在本组教师中开展的交流课,让教师们能坦然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调研课是学校教研室在调查研究某类问题或某些教师的教学而进行的课堂观察,问诊课堂是这类课的惯用模式。大教研课则是学校每个中心主题教研下安排的全校教师共同观摩研讨的课堂,每位教师都将从中有所悟、有所获。

二、革新课堂教学在“厚度”上突破

如何实现高效课堂,更好让学生活学乐学,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我校立足实际,创建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激趣自探自评点拨自练

课程专家余文森说:“我们提倡自主、合作、探究,要有一个步骤,有一种方式,有一种途径,给教师教学提供一个平台。”下面以数学课为例,进行简要介绍。

①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如一位老师在上《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时,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找百分数,使学生在上课前有心理上及相关知识的准备。在课堂上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学生会琢磨:用百分数有什么好处?为什么这么容易找到百分数?什么叫百分数?它跟分数有什么一样或不一样的地方?为什么这里不用分数而偏要用百分数?我们的孩子可能会因为认知背景的不一样,还可能会有更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激起孩子们学习百分数的浓厚兴趣。

②自探。激发起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出示尝试题(尝试题与课本例题相仿),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本。学生通过看例题,触类旁通,找到解答尝试题的方法,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心理。这时一般让好、中、差三类学生上台板演,其他学生同时在草稿本上练习,教师要巡回观察,及时了解学生尝试练习的情况。学生练习时,还可以继续看书上的例题,一边看一边做。

尝试学习,淡化教的痕迹,强化学的过程,这就是新课主干的教学。成功的体验诱使学生的自主学习不断深入。

③自评。新课的教学之后,即为学生初试成功之时,对于基本练习已能胜任。“似无疑时”正是小学生思维处于似懂非懂的临界状态。教师要把握时机,引导质疑辩论,求异思考。尝试练习后,可能一部分学生做对了,一部分学生做错了。教师根据三类学生板演的情况,引导学生评讲讨论。在评讲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在尝试讲算理了。这有利于发展学生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以及分析推理能力。

④点拨。学生尝试算、尝试讲以后,迫切需要知道自己算得对不对,讲得对不对。这时听教师讲解又成为他们的迫切要求。火候已到,就转入教师点拨环节。因为学生会做题目,并不等于掌握了知识,还必须懂得算理,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因此在学生尝试练习后,教师要进行系统讲解。这里教师的讲解同过去的方法不同,不要什么都从头讲起。现在学生已经通过自学课本,亲自尝试做了练习题。学生是带着问题走向课本,带着信息储备进入了课堂。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和教材的关键处进行讲解。教师的讲解,可以确保学生系统掌握知识。

⑤自练。为了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巩固新知识,提高练习效率,应该使学生有充裕的时间,安静地在课堂里完成作业,不要让教师的讲解充斥课堂,让学生多一些独立思考的空间。布置作业不搞一刀切,而是重点面向中等生和学困生,可为优秀生另外准备“超产题”。学生练习时,教师特别注意巡回辅导,尤其是对待学困生,及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为他们“课内补课”,效果特好!

新课堂教学模式的创建,转变了教师观念,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充满了灵动和活力。近几年我校青年教师先后在瑞金市、赣州市乃至江西省新课程改革教学活动中所上观摩课均获得好评。

三、推行主题教研在“精度”上耕耘

学校每两周一次的大集中教研,到底该怎么进行才有实效?我们是否经常有这样地感慨教师不愿参与教研,教研氛围不够浓厚。即使非要他讲,他也发不出独特的声音。为什么?我们想

因为他心中无物。是的,反思我们的教研活动,是否老师真正地内心需要?教学一线中的困惑、难点需要交流讨论,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策略的提供。学校教研室决定立足实际,对来自新课程改革教学中的问题、困惑进行梳理,并以此为问题进行提炼,确定中心主题教研。如:《如伺让学生自主快乐识字?》、《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有效追问》、《做学课堂如何有效使用教材主题图》、《三三年级作文起步教学该怎样进行更有效》等。实施中心主题教研的步骤是“讲座――上课研讨――总结提炼”,核心是“课例+问题”。下面就次教研活动谈谈我们的做法

环节一:问题的收集,将教师平时课后闲聊的问题收集起来。如①“一年级的学生太难教了,不停地说,

不停地动,根本不听招呼,怎么办?”“别说你们一年级,我们二年级的孩子上课都不知道该干什么!”②“你听,我的嗓子都哑了,《圆的周长》的教学任务还没有完成,怎么办?”③我班上的学生计算太差了,书写也不行,还有的学生经常不交作业,你们是怎么管学生的?④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短,低年级也就是15-20分钟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如何组织自己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你听,这就是我们老师在办公室闲聊的问题,是他们当时面临的最大问题。

环节二主题的确定。公布教师们闲聊问题,探讨研究主题。

环节三:资料的搜集。教师们有了问题的意识,也就有了解决问题的决心,你瞧教师们有的找书籍、有的上网查找有关组织教学方面的资料,如《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转化学困生》、《生命有多美,生本课堂就有多美》、《智慧课堂》、《谛听教育的春天》等。

环节四:专题的学习。资料收集好了,接着在教研组长的组织下,教师们围在一起,互相交流自己所搜集的资料,寻找一定的理论依据。然后校骨干教师在广泛收集资料及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主题讲座。这时,因为教师先进行了学习,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共鸣。

环节五集体备课。学习了资料,那只是教研的起步,经过商量,大家决定先备课,于是,大家围在一起,一起看,一起分析,一起商量本节课目标、教学设计,商量如何将研究的主题和目标的达成进行整合,写出教案。

环节六:上课,走进真实课堂。

(1)先由老师们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上一堂原汁原味的课,在此基础上,本年级的老师们结合新课程的理念集体逐环节研究讨论。[第一次讨论反思重在思考新课程理念的落实。老师们讨论的目的不是评价老师,而是围绕同一个目标,怎样把这一堂课上到最好]。(2)在老师们提出各种意见后,执教老师再综合老师们的意见进行第二次试教。[这一次,老师们往往理念落实不成问题。我们就把第二次讨论反思的重点落在理论与实际之间是否统一上。毕竟,有一些新的理念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并不一定有效果,或者效果不佳]。(3)在第二轮年级组内讨论反思过后,执教老师再通过全校试教,呈现出一堂从理念到设计都比较优秀的课。[三阶段两反思,是很好的磨课过程,更是理论到实践的契合过程]。

环节七达成共识,共享收获。

经过前阶段的交流研讨,每个教师受益其中。最后环节则由教研员总结、提炼出主题的实施策略,作为本次主题研讨质的提升。

中心主题的教研,有内容,有重点,有血有肉。我校中心主题的教研获得上级专家领导的高度评价:主题式教研实际、实效,值得提倡。近年来,正是在学校有效教研的潜移默化熏陶下,使~大批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长起来,成为全市小学教师队伍的佼佼者,他们现在已能通过自己的言行带动和影响周围的同事锐意进取,不断学习。

四、开发校本课程在“宽度”上发展

开发校本特色课程,基于两点认识①八一小学在传承和创新中铸就了优质的教育基础,形成了独特的办学风格。②学校现有教职工180多人,师资素质精良,教师一专多能,是一笔宝贵的课程资源。因此,利用学校的教学资源,结合本土文化,成功开发了三大类七个校本特色课程:三大类即艺术创意类、知识拓展类、本土文化类:七个大课程是《童谣碰碰车》、《经典诵读园》、《红色小列车》、《采茶小剧组》、《快乐一刻队会》、《艺术快乐苑》、《快乐腰鼓队》。

做法如下:1.每学年初,学校通过报刊、广播及橱窗等媒体宣传校本课程的设置构想,使学校优秀的、有特长的老师积极参与到校本特色课程实施中来;2.结合本校教师各自的特长,根据各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开设课程,如低年段为童谣、手印画,中年段开设红色小列车和韵律操,高年段开设经典诵读园及快板等;3.授课时间为每周一课时,安排进各年级课程表中;4.课程内容由教师们自行编写,学校组织审核,编写的教材注重开发本土文化资源,贴近学生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如今,童谣、快板、剪纸、剪贴画、红色故事短剧等20余个校本特色课程生动鲜活地走进八一小学的常态课堂,如花般绽放:①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氛围,增进了学生的身心健康;②满足了现代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多元需求;③为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搭建了一个个舞台,教师在课程学习中创造,在资料收集中学习,在课程教学中反思,与如火如荼的特色课程共成长,彰显了我校课改的活力。我校校本特色课程成果于2010年4月进行了展示,获得了本市及外县市领导与同行的一致好评。其中语言类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使我校的语言文字工作有创新有突破更有质量,省专家来我校验收指导时给予了高度评价,学校被评为“江西省语言文字示范校”,并推报参评国家级语言文字示范校。

篇8

关键词:羌族;互动;民间美术;美术新课程

中图分类号:G423.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23X(2012)12-0170-03

四川的羌族分布范围较广,主要的羌族人口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茂县和北川是四川羌族的主要聚居地,羌族地区大都自然条件较差,经济水平低下,信息闭塞。但源远流长的羌族文化具有十分灿烂的成果,羌族民间美术以精美的羌绣著称于世,但传统的羌族民间美术在现代外来文化的影响下,正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如何保护羌族民间美术的民族特色,彰显民族特色,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四川羌族民间美术的留存与传承

(一)四川羌族主要民间美术品种的留存

1.挑绣

挑绣是羌族服饰留存下来的主要品种。挑绣在明清时代已经盛行,主要为女性所擅长,羌人从头到脚都被羌绣所包装, 羌族妇女心灵手巧, 人人能刺绣, 从小就学会了挑绣的手艺, 挑花时用五色丝线或棉线在蓝色、白色、红色、 黑色的棉布底子上绣成各种图案,绣时不打样,全凭临时发挥制成,图案主要取自现实生活中的动植物。除此以外,还吸收了如字纹(寿、贵、万)、云纹、夔纹等图案样式,大概有一百多种图案。挑绣方法有扎花、 十字挑花、 盘花、 帖花四种。羌族传统服饰的头帕、腰带、围腰、云云鞋、婴儿头盖、 手帕、 长衫长裤、坎肩的滚边、围裙、飘带、袖笼子、绣包、香囊、 绣花鞋、鞋垫、香包和出嫁时陪嫁的绣花枕头、被罩等都是她们一针一线地绣出来的。

2.碉楼

碉楼是羌族最具有民族特色的民间建筑。早在两千多年以前, 羌族就以其精湛的建筑技术著称于世。羌族的碉楼具有抵御外敌、保护家园、 贮存物品、保护妇孺、压龙脉、民族象征等功能,人文价值很高。羌族修碉楼时, 充分考虑到地形地势, 一般选在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 数十家聚居为一寨, 然后分台筑室。选材时充分利用河边取之不尽的石块和山上的黄土, 施工时不绘图、不吊线, 也不用柱架支撑, 全凭经验修建。羌族的这种建筑技术被周围的其他兄弟民族所学习,形成了川西北藏东南的高碉文化圈。

3.木锁

羌族地区在大门上普遍使用木锁而不用铁锁,精巧的木锁质地坚硬、不易损坏、不易腐烂、用时长久,由于木锁的使用寿命能和碉楼相始终,而碉楼往往能伫立数百年甚至上千年而不倒,因此木锁就被冠以“千年木锁”的美誉。

4. “释比”的图经

《刷勒日》是羌族“释比”的宗教经典, 是一部无文字说明的图像经典。该图经为折叠式两面绘图,长176 公分, 宽16 公分, 有图108 张, 分为九个部类, 主要有《祭祀图》、《大葬图》、《婚配图》、《幸运图》、《箭位图》、《蛇神图》、《驱邪图》、《生肖图》、《属相图》等, 包含着极其丰富的羌族原始宗教内核, 羌族的所有宗教经典均在此经上展开诠释, 被“释比”视为圣书, 是羌族的文化艺术瑰宝。

(二)四川羌族主要民间美术品种的传承

羌族只有本民族的语言而没有本民族的文字, 因此,羌族的民间美术都是没有文字记载,全凭口传心授, 一代一代地不断传承。

口传心授相授是羌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民间美术技艺的传授方式,其中既有师徒相授又有父子之教,传授的首先是当下生活中适用或精华的技艺,这是羌族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承形式,这也是中国民间各种美术品种传授和技艺训练的主要方式和途径,是长期不变的传统。

但在四川羌族,尤其是茂县羌族集聚的偏远农村及小型市镇等地方,父(母)子相传的祖传制和师徒制仍然是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父(母)子相传的祖传制往往在子女升学、就业等方面遭遇很多尴尬,子女不愿学,觉得太“土”,学了也挣不到钱,外出务工又不好找到相应的工作。民间美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无用论”,对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随着本世纪以来的社会变革、现代外来文化的渗透和现代化运动,羌族的部分民间美术因不适应社会的需要而被淘汰,只有一部分得以传承与保留下来,有的品种面临失传或灭绝的境地。

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在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的发展,羌族民间美术的外界社会需求明显增加,其传承逐渐与社会生产结合起来,这种发展变化使个体的单传式教育与产品生产结合,融传承教育于劳动生产之中成为可能。[1]

二、茂县羌族美术新课程

实施的现状与问题(一)美术新课程实施的现状

1.在教学内容上没有充分发挥民间美术的优势,没有凸显民族特色

据笔者所进行的调查,茂县的中小学美术教学的内容主要还是以课标教材为主,羌族丰富灿烂的民间美术没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得到足够的重视,仅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有少量的涉及,在对初中和高中所做的调查中,都没有涉及羌族民间美术的内容。在对其他内容美术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情况的调查中,主要是对卡通、漫画等外来美术进行了一定的开发与利用。

2. 新课程理念贯彻不彻底,美术开课率不高

按照四川省中小学美术课程开设的要求,小学每周2节美术课,一学年以40周计算,总课时应为80节;初中每周1节美术课,一学年以40周计算,总课时应为40节;高中按美术新课程的要求,高中学生三年学习美术的课时总数不少于54节;从笔者调查情况来看,茂县地区中小学美术的开课情况十分不理想,不少学校没有按要求开齐、开足美术课,美术课被其他学科老师占用的情况普遍存在。

3. 美术教师“教非所学”现象突出

“教非所学”,是指美术教师所“教”的学科,不是自己所“学”的专业,也就是学科专业不对口。根据笔者的调查,茂县中小学美术教师的学历合格率逐年在提高,中小学美术专任教师的主业(指主要任教的学科)对口率每年都略有增加。茂县地区的绝大部分地方的小学美术教师存在学历合格但专业不对口的问题,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素质亟待提高。

(二)问题与分析

茂县羌族地区目前所采用的美术教科书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美术》,大多数学校的美术教师仍然是用“老办法”教“新教材”,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脱离羌族学生的生活环境和发展需要,没有有效地利用羌族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没有得到充分地激发。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美术教师的美术新课程理念有待进一步加强,树立校本课程和地方美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理念,提高美术教师的业务水平,开发适应羌族学生的美术教育课程与教学资源,改进教学方法;二是以羌族民间美术为核心的地方美术文化没有得到弘扬,学生不愿意学这些“找不到钱”的“土玩意儿”,虽然实施的是美术新课程教材,但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又缺乏教学实施的师资和硬件条件。

这种现状的负面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民间美术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和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使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受限;二是使羌族地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找不到教学内容的“支点”,造成了“新的”学不来、教不下,“旧的”不想学、不想教的两难境地。

三、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

美术新课程实施的互动(一)美术新课程的实施是传承羌族民间美术的途径

羌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它曾在中国历史上创造过辉煌灿烂的民间美术文化,为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然而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羌族神秘厚重、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文化正在慢慢地消失,抢救、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的民族文化,是羌族中小学美术新课程实施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羌族中小学生是羌族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承人,中小学校是其接受教育、成长成材的摇篮,具备传承羌族民间美术文化的便利条件,在美术新课程的实施中,开发以羌族民间美术为核心的课程,可以成为羌族民间美术传承的主要途径。

(二)羌族民间美术是美术新课程实施的内容

我国实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相结合的“三级课程管理”制度,[2]美术新课程在羌族聚居的地区实施,应当充分利用并适应当地的地方美术文化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羌族民间美术文化是羌族地方文化的典型和精华,积淀丰富的羌族民间美术是羌族地区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是美术新课程实施的重要资源。

(三)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美术新课程的实施相互促进

美术新课程的基本性质是人文性,[3]在羌族地区开发并实施以羌族民间美术为内容的美术新课程,可以促进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

学校教育是一种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教育,在中小学美术新课程的实施中,实施羌族民间美术教育,是对传承方式的创新,可以极大地扩大传承的广度,对普及羌族民间美术的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羌族民间美术的丰厚资源和和成果,也为美术新课程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它们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1]李砚祖.大陆地区工艺美术之传承方式、困境与创新[J].浙江工艺美术,2001, (1).

[2]钟启泉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An Interactive Study on Heritage of Qiang Folk Art in Sichuan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New Curriculum

——A Case Study of Maoxian County, Aba

TAO Xu-quan

(College of Fine Arts,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 Chengdu, 610110, Sichuan, China)

篇9

【关键词】内发说;外铄说;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5.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27-0060-03

【作者简介】赵庆林,江苏省扬州市梅岭小学(江苏扬州,225000)教科室副主任。

杜威认为:“教育理论史的特征表现在教育的‘内发说’和‘外铄说’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前者认为教育是以自然禀赋为基础,后者认为教育是一种通过外在环境的强制而获得习惯以克服自然禀赋的过程。”在今天的教育现场中,对立的两种观点分别产生两种不同的教育教学实践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的手段进行外部控制;另一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通过激励和指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实现内在价值。在可见的将来,关于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论之间的争论还会继续下去。本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和实践是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样一个角度,并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实践,希望对当下小学生自主发展的内涵和价值进行澄清。

一、自主发展的内涵与当下价值

(一)自主发展的内涵

所谓“自主”,按照华东师范大学彭正梅教授的《教育哲学指南》一书中的解释,“自主”从字面上理解是自我管理,暗含自我调节的意思。“自主”不仅指那些独立的选择,也指那些虽然源于外部力量但本人同样赞同和认可的行为。与自主相对的是控制或者是他治,是指通过外部力量管理自我。发展是一个综合体的概念,可以从知识、能力与情感三个纬度去界定发展的方向、过程以及质量。因而,所谓“自主发展”就是指建立在学生内在兴趣以及对外在价值认可与赞同基础上的知识增进、能力提升与情感养育的过程。

(二)自主发展的当下价值

1.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核心素养已经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理论命题,也是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要解决的实践问题。核心素养中的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从中不难看出,自主发展是对核心素养这一宏大主题的微观探索。

2.学习方式变革的深入探究。

对学习方式的研究一直以来都是热点话题。当下我们正在进行从“教”转向“学”的研究与探索。而心理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受内在动机激励的学习可能是最丰富的学习方式,它的特点是持之以恒、有整合性的深度以及有利于迁移。自主发展把学习建立在主体之上,深刻关照学习者的内在兴趣,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关注并与教育对象之间建立价值认同,这是当下小学生的学习方式可能进入深度变革的重要端口。

3.教师专业的深度探索。

在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普通的人际关系,它的定位往往透露出教师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从“自主发展”的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自主发展不等于独立或者完全的自我指导。事实上,没有任何外部影响的世界是不存在的。那么,这就带来了我们如何给学生施加影响而不妨碍他们自主性体现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涉及提供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的视角,也必然会将教师专业成长引入到深层次的领域之中。

4.未来公民的素养奠基。

未来公民需要高度的自律自省的精神,需要更强的自我管理的意识,需要在复杂的情境下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决定了在今天的学校生活中,学生不能只是旁观者,而更应该是思考者、建设者。自主发展最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实现人的精神独立和发展自主。建立在自主发展之上的教育,无疑是在为未来的公民进行素养的奠基。

二、自主发展的课程实践

(一)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环境

自主发展的课程环境是基于学校、家庭对自主发展课程愿景即形成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改善学习品质以及提升生命质量的共同价值的追求而形成的,它由校园环境、学科文化、家庭氛围以及具体的指导原则构成。(图1)

1.构建自主发展的校园环境。

围绕自主发展的核心,在学校层面,构建学校的自我管理的校园文化,包括精神层面的学校育人目标、教育教学理念、核心主张等,也包括物质层面的学校的环境改造,为学生的自我管理提供可以操作的平台;在班级层面,构建学生自主管理的班级文化,让学生参与并成为班级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实施者。我们要从激发小学生的自主发展意识,提升自主发展能力出发,重新改造与提升学校的校园环境,让学校成为最有利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场所。

2.构建自主发展的学科文化。

在学科教学层面,面向全体教师,传播“学习即生长”的课程理念,以重新“发现儿童”为契机,认识并能够积极运用儿童自身所蕴藏的发展能力,建立依靠儿童自主发展的学习方式,形成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的学生观、教材观、教学观等,形成借助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科教学深度变革的学科文化。

3.构建自主发展的家庭氛围。

自主发展离不开家庭的支持。在学生自主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每一个家庭在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学校可以为家庭教育提出努力的方向,使家长意识到自主发展的重要性,并能够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机会和平台,营造自主发展的家庭氛围。

4.构建自主发展的指导原则。

自主发展本身就有指导的要义,离开了教师、家长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发展是无法实现的。但是这种指导是有要求的,超出了指导的要求就会损害学生的自主发展。我们要遵循自主发展的核心要义,分别从价值层面、行为层面构建自主发展的具体指导原则,从而规范教育教学行为,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适切的指导方式和内容。

(二)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架构

所谓“自主发展课程架构”是指立足学科、主题、活动等,基于学生自我管理,以自主为核心,以发展为目的构建的课程架构。自主发展课程架构的构建需要立足学生个体,从学科学习、主题活动和社群生活中描绘自我可能的发展愿景,并分别从自主选择、自主设计以及自主经营三个层面进行整体实施,最后回到自我评价层面,分析自主发展遇到的问题,评估自主发展的现状,重新描绘自主发展的可能,形成课程螺旋发展的结构。(图2)

1.学科课程:基于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

语文学科和英语学科侧重于让学生在文本的丰富和筛选中发展自主。首先根据学习主题确定粗略的可供选择的文本范围,再与学生共同进行筛选。筛选的过程就是师生价值认同与自主发展的过程。数学学科以任务单为载体,学生自主展开研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方法解决共性问题,形成新的学习资源。技能学科以多样的形式,围绕教学目标创造性地研发可供学生选择学习的内容。

2.活动课程:基于主题活动的自主设计。

活动课程基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分为学科活动课程和德育活动课程两个方面。学科活动课程立足于单元学习目标,基于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和个人的意愿进行分组,建立研究性团队,根据主题自主设计研究活动,开展有主题的深度学习;德育活动课程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立足于学校育人目标和现有校本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设计有价值的德育活动主题,自主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德育活动目标,自主设计具有价值性的德育体验任务,等等。

3.社群课程:基于学习生活的自主经营。

社群课程是以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班级管理,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为目的,基于个体与整体的关系维度建立的课程。如,基于学生与学校关系维度研发“校长小助理”课程,让学生参与学校的规章制度、重大活动等的制订和策划工作,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学校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基于学生与年级关系维度研发“级部小助手”课程,让学生参与年级各项活动的设计与管理;基于学生与班级关系维度研发“班级小助教”课程,让学生参与班级的班规制订、成长规划等。

(三)构建自主发展的课程策略

1.有效利用多方资源,开展家庭与学校的整体联动。

学生自主发展课程的实施离不开家庭、社会以及学校的共同参与。而家庭、社会与学校参与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自主发展的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实施学生自主发展课程,我们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理性分析,合理利用,重点将家庭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自主发展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和学校的自主发展活动、自主学习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整体联动效应,以利于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教育实践活动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2.有效利用学科与德育活动,创设学生自主发展平台。

学生自主发展课程的实施需要立足于学校本身。也就是说,学校是学生自主发展培养的主体,而在学校中又以学科以及德育为自主发展课程的重要载体。因此,在学生自主发展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科以及德育活动的范畴,深入到学科以及德育活动本质之中,寻找激发学生自主发展的要素并积极研发提升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学科教学范式和德育活动范式,创设学生自主发展的各种各样的平台,并且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实践的平台。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方法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各种各样的有效模式,而如何针对本校师资队伍的状况和学生的实际,尤其是农村小学课堂的状况,逐步的改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并形成一定的模式,是我们每位农村教师值得思考的课题。

一、端正对“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正确认识

教学的有效性是个永恒的话题,大面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和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新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也是教学有效性的具体体现。

所谓“数学教学有效性”,主要是指通过师生一段时间的教与学后,学生所获得了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即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数学教师教得再辛苦,工作再认真也是无效的,是徒劳的。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有无发展是衡量数学教学有没有效益的重要指标。

与课堂教学有效性相对的是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是相对有效教学而言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从不喜欢到喜欢数学这门课程,这都表示学业上有收获,有进步,这样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更进一步来说,“低效或无效”也可以说是不需要教师教,学生也能理解。从专业角度来说,就是学生没有发展。所以有效的教学就是学生获得充分发展,内容包括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与发展!

二、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几年来,数学教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理念为广大教师所认同,各种极具新课程理念的教学模式、方法不断涌现,素质教育在新课程改革地推动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亮点,还只是停留在点上的,特别是在一些条件优越的学校中产生的,从面上来说,不符合课改精神的现象还大量存在,应试教育从根本上还没有真正转变一般,尤其存在于教学设施落后、师资条件差的农村学校之中。考察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还没有从普遍意义上摆脱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教学中的无效、低效现象俯拾即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观念的滞后。

教学观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缺乏教学的效率观念目前的多数农村学校中,上个世纪70年代前后的民转公教师还占有比较大的比例,代课教师也有一定的比例,这两者撑起了农村学校的半壁江山。由于年龄大、缺乏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教育教学观念上,往往还停留在“讲授――接受”的层面上,对新课程改革抱着一种“课改是青年教师的事,我们靠边站”的思想,没有融入到课改大潮之中,拿着新教材,唱着过去的歌谣。教师教得苦,学生也学得苦、累,学生的能力、素质得不到充分的发展。

(二)教学形式化。

照搬照抄一些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案例,不管本地实际,不研究学生特征,教学时心中无学生,满足于是否把教案完成了,忽视学生的动态生成,呈现一种教学形式化的趋向。

(三)课堂效率不高。

不充分利用课堂的40分钟,不注意通过教学的双边互动优化并调控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有效教学的时间,不去反思应该怎样通过改进教学设计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等途径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而是一味地强调增加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刻苦用功的重要性,课后作业、家庭作业多得让学生喘不过气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长时期处于投入大、负担重、效率低、质量差的被动境地,从小就磨平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的教师视教学为儿戏,课前不认真备课,课堂上随意发挥,废话连篇,毫无教学计划和效率意识。这是教师工作态度和责任心的问题。

(四)师生课堂交往互动的不和谐与不平等。

有的师生双方不能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积极地交往,眼睛没有交流,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导致一些学生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上开小差。还有的学生由于性格的原因,不主动地与教师或其他学生互动,不愿意举手回答问题,而教师也往往忽视这部分群体。还有,从很多课堂上,我们发现,坐在教室前排的学生与教师的交往总是多于后排的学生,教师随手一点,随口一叫,“你”,就会把机会让给这部分学生。所以说,学生学习差异的形成,除了我们常说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外,常常是课堂的实用时间及交往机会的差异造成的。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转变观念,提高专业素质。

(1)加强学习,更新观念。作为一名教师,新时代的课程变革将给教师带来挑战,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机遇。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不仅和课程资源的再创造和校本化实施有关联,还和有效性提高的另一主体学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①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曾经有一位家长问孩子所在校的校长:你说我们送孩子上学是为了什么呢?校长反问道:你认为呢?家长说:我觉得是为了学习未来成功和幸福人生的智慧。家长的话很有道理,教育的真正的目的就是人的发展,是使人成“人”的过程,即自然人成为社会人。于是我们的教学过程不再是“师送生接”的机械过程而是一个“以理解为前提的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发生教学。”

②树立新的课程理念,改革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新课程指出:课程不仅仅是知识、也是经验、是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的反思性、批判性、建构性的实践活动;它不是静态的、预设的,而是动态的、生成的。也就是说在课堂这个主阵地上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传统的师讲生听的教学方法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大胆改革课堂,运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模式精心设置问题情境,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参与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充满喜悦的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2)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农村中学的学生,从小生活在农村,见识少,知识面不广,所具有的知识一般源于书本知识,很难把书本知识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因此他们认为所学的数学知识对自己的生活没有什么用。另外,有的家长文化素质较低,目光短浅,不懂得知识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样才能教育好子女。广大农村家长双双外出打工的比例较大,孩子学习无人照管。这些,都是阻碍学生学习的客观因素。农村中学学校教育条件差,我们应该正视这些农村客观现实。教学要融于教育因素。初中数学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要多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讲明知识的重要性,帮他们认识、分析二十一世纪所适用的社会人才,使他们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产生“我要学”的迫切内心需求。

新课程标程十分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不仅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生活圈内,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无穷乐趣,而且还要激发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动力,培养探索精神、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做到学以致用,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作用和价值,感受到数学的魅力,树立起在中学时期一定要学好数学的正确观念。

(3)准确解读教材,实现有效重组与整合。

新课程赋予教师整合教材的权力,但是当我们由一个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一个课程的开发者的时候是需要主见、需要智慧、需要研究、需要创造的,而静下心来正确解读教材、悟透编者意图、构建系统完整的知识体系是前提。只有在准确解读教材之后才能抓住教学内容本质进行有效重组与整合,实现在教学中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基于教材,但又不为教材所束缚,源于教材但又高于教材,实现直正意义上的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①对教材资源进行再创造。

对教材资源进行的再创造,就是一方面以学生的需要和发展为前提,在教师与教材的对话和信息交流中,有选择地对教材的内容精心进行整合、取舍和挖掘;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对自己发展有意义的知识点主动探究。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现再创造的有效方式就是对资源整合、取舍和挖掘。

具体的讲,其内容包含对教材内容的加工及对课堂生成资源的引导。对教材资源的加工我们可以从教材内容的“五化”入手,即从教材内容的心理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问题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操作化入手、从教材内容的结构化入手和从教材内容的最优化入手;课堂生成资源的引导可从事件的积极方面出发,利用一切可利用手段和材料,把握好数学学科实际与生成资源的内部联系,把学生从事件的另一端引到正常的教学中来,达到促进教学,发展学生的目的。

②对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化开发。

课程实施与自己的地方特点产生的冲突,切实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及学校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参与课程资源的校本化的研究中来,因地制宜,以校内为主、校外为辅,相互结合,注重校本课程的层次化、一体化并兼顾质量与数量的关系,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开发出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使其充分发挥最大的育人功能,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获得充分、和谐的发展。

(4)要有效地创设情景,诱发学生学习主动。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了解学生,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引导有效的自主探索,寻找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能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享受数学“成功”之乐,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①要注意情感的诱发,以趣诱情,使每一个知识点都成为学生急于捕捉的猎物。课堂上教师扣人心弦的开场白、精彩的结尾、幽默的故事、创新的方法都能使学生情绪处于兴奋状态。例如:教学五年级数学上册《积的近似值》例6时,把小狗和“小偷”的课图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情绪,打动学生的心灵,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进数学内容的情境,顺利地学会了数学知识。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诱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同时,更应注重学生兴趣的持续保持,做到“课伊始,趣已生,课已尽,趣犹在”。这样你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也会随之不断升高,学生会不自觉地爱你的课,期盼着下一课的到来,日积月累,学生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②要注意情感的投射,教师以情感来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小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尚未明确,根据学生的情感迁移特点,在数学课堂上要以满腔的热情关爱每个孩子。对无心的学生多提问,尽管学生回答错误,也要先请他坐下去,然后抓住学生积极反应的时机,再让他们好好地表现。对粗心的学生则要让他们多多板演,对自信心不足的学生让他多交流,对于农村,由于家庭教育、环境教育和办学条件与城里学校有一定的差距,出现种种问题生比例要大一些。因此,教师就要对他们耐心的指导教育,更要注重情感投入。而对班上的佼佼者要给予更多的机会让他更好的表现和发挥。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回答问题应以微笑、欣赏的目光给予肯定和鼓励,任何情况都不能够忽视和嘲笑学生,对优秀生、问题生要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意识到老师在真诚地帮他、爱他,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③在体验中“展”趣。在问题解决的尝试中,教师通过鼓励的评价,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形成兴趣的持久性。这需要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层次性的问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解决问题后做出合理的评价,让学生产生兴趣的迁移,保持兴趣的持久性,延伸到数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每一个学段。

对于农村的学生而言,富有时代气息的事物对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展示富有时代气息的情境,这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让学生从数学角度观察事物和思考问题,真正由情感体验激发有效的数学认知活动。

(5)要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孔子教人,各因其材”。这就说明了因材施教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有共性又有个别差异。在我国的教育形式下,对发展差异的学生,同时叫齐步走,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这是课堂教学的一大难题。怎样处理个别差异与面向全体之间的关系,可以做到以下三点:

①根据学生基础,降低知识难度。小学数学这门学科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大多数知识点都有它的基础性和深化性。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农村小学,教师要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实际,把教学内容和知识点通过降低难度,使新知识变成似曾学过的知识,或是找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比较中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通过类似的探索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使学生易学乐学。

②根据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新课程理论指出,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的灵魂,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参照课程标准,明确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各种接受能力和环境因素来制订。因此,我们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和数学学科知识的特点,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出具有差异性和分层次性的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目标,要保证后进生“吃得了”,良好生“吃得好”,上等生“吃得饱”,这样就能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③根据学生能力,设计多层次习题。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能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习题的设计要以人为本,要有生活性和开放性,要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的新课程理念,教师应根据本班学生的知识能力,依据知识内容和农村学生的认知程度设计多层次练习,做到由浅入深。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做不同的要求,让后进生能完成、优秀生有深化的发展。使之呈现“芝麻开花”式的发展,达到各自的高度。

(6)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世界。

卢梭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种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儿童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环境中进行学习,同时必须十分谨慎地对儿童接触的事物加以选择,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与合理的教益。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素养。所以我们不能把儿童看成是空空的容器,他们来到学校不只是让教师通过特别的方法给他们灌输课程内容,达成教师当前在功利驱动下的某种目标,而应该引领儿童回归生活世界去学习数学。

(7)活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有效的评价,换句话说,就是恰如其分的评价。它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起课堂氛围。评价应该是客观公正的,在此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教师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思路,发现错因,然后作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的评价能锻炼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此外,表扬应该明确,具有指导意义,应该避免“表扬依赖症”,让评价真正发挥激活课堂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之,在教学中,要联系实际,挖掘农村地区的有利优势,寻找数学题材,让课堂教学贴近生活,加强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新学知识的巩固,使课堂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