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本课程资源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校本课程资源建设

篇1

关键词:校本课程;理念引领;制定措施;成效;展望

近年来,我校以国家课程为纲领、地方课程为指导、校本课程为辅助,推进新课改。通过实践探索,我校校本课程建设初见成效。

一、理念引领,达成共识

学校要发展,什么样的理念就会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我们全体教师在实践中探索,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古人云:“百德善为首”。我们就以“至善尚美,学达德彰”为校训,打造扎根“巫山文化”的特色学校。

有了理念的引路,我们解决了学校向什么方向发展的战略问题。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建设上,我们立足“全面育人”的目标追求,充分讨论,刻苦学习,最终形成思想上的统一。

二、制定措施,全力推进

1.成立组织机构

为确保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进行,我们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为副组长,实验教师、教研组长为组员的组织机构,分工到人,责任明确。

2.科学论证,确定方向

为了避免教师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漫无边际的现象,我们结合学校教师及地域环境、资源优势,经过讨论,组织调查,并请专家帮助论证,围绕善文化的核心理念,确定了四大专题,即:礼仪类、艺术类、运动类、科技类。

3.制定实施方案

我们制定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方案》,多次邀请专家作指导,从目标的制定到专题的确定;从教材编写的要求到开发的步骤;从校本课程的评价到校本课程的管理,在宏观上勾勒出初步的轮廓,使教师有纲可依,有据可查,为教师完成此项工作提供“航标”,指明了探索素质教育的方向。

4.开展师资培训,提高课程意识

课程开发小组筛选有关课程开发的理论书籍和文章推荐给各教研组,作为教师学习和培训的内容。在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同时,校本学科组的教师们认真学习了相关文件精神,强化教师的课程意识。还组织教师参与远程培训和在线视频学习,让老师们进一步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了解校本课程的含义和特点。学校根据 “请进来、走出去”的办学原则,邀请上海专家来校作校本课程专题讲座,还经常组织教师参加培训与观摩活动,通过校际联研、公开课等形式开展教研活动。

5.强化管理措施,保证落实到位

建立了“校本课程开发”经验交流与推广制度,规范运行程序,制定工作评估、考核办法。明确教研组进行“校本教研”的职责要求,统筹规划、整体设计、定期召开校本教研工作例会,落实校本课程开发计划。规定各开发小组每周活动一次,学校课程开发小组每学期召开两次研讨活动,分析讨论校本课程开发中遇到的问题。

三、扎实耕耘,初显成效

1.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教师的水平

通过校本课程的研究和校本教材的编写,强化了教师的校本课程意识,加深了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理解,提高了教师的课程驾驭能力。

2.校本课程的开发,促进了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兴趣与需要,满足每个学生不同发展的需要。根据实际,我校因人设课、一班双牌、每周用半天时间(半日辅助活动)走班上课。开设了书法、手工(制作)等十五个项目,二十四个班。编写了《礼之魅》《剪之美》《绳之健》《棋之趣》等校本读本,每学期出版一期以学生作品为主的校刊《朝韵》。还集朝云小学全体教师的智慧,编写了《朝云》这套校本读本,其中选取了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学经典《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增广贤文》等诗词美文作为学生学习的内容。通过诵读,规范言行,修身养性,培养人格,在潜移默化中继承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

3.校本课程的开发,盘活了教学资源

校本课程的开发,启用了闲置资源,开发了社会资源,密切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到社区参加活动,服务社会。如:全开放公共阅读长廊、计算机教室等,经常得到使用,学校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校本课程的开发,为教师、学生、学校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4.校本课程的开发,提升了学校品味

在近几年的校本课程开发中,我们抓住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跃校园生活的同时有效地推进校本课程的实施。近几年来,学校各项工作均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

四、正视问题,展望未来

篇2

我们以“成长”为主线,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体验,充分发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优势,通过儿童自身的体验转化为他们内在的思想品质,把德育的目标内化为基本的思想素质和道德品质,从而促进学生内在道德品质的成长与个性全面和谐发展。

我们选取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身心特点、便于操作、主题鲜明的德育课程承载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构建德育课程体系,使学校德育更加课程化、系列化。

一、课堂德育资源

1. 学科德育渗透

《中小学德育大纲》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的主渠道。近几年,我校任课教师充分挖掘和融会贯通,把德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积极进行学科德育渗透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充分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功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 未来教育活力课程

学校结合可持续发展教育观――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秉承“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引进公益、课程、义工、企业、媒体等多方资源,推出“面向未来, 持续发展”未来教育课程项目,增设了传统文化、国际理解、数学应用、科学生活、健康体育、环保节能、艺术修养七大项目90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学习,学生在国学启蒙、绘本阅读、魔法数学、新闻时事、电脑绘画、无线电测向、英语话剧、球类活动中激发了潜能,培养了特长以及良好的生活情趣、艺术气质和文化品位,帮助他们打开眼界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培养了自信心,使学生体验成功和快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教师专业提升,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专题教育课程

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实践,通过主题班会、级会、专题讲座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文明、学习、诚信、健康、劳动、环保、守法、创新、勤俭等专题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深入课堂,提升学生行为习惯和素养。

4. 成长指导课程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辅导小组,结合心理课题《网络时代儿童成长的心理问题与干预策略研究》,对学生提供“一对一”个性化的成长指导,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二、校园品牌活动课程资源

1. 校园节日课程

我校努力构建的德育特色品牌,凸显“为每个学生拥有美好童年服务,为每个学生拥有幸福人生奠基”的目标追求,我校2008年开始德育课程化的探索之路,通过1-6年级分别举办艺术节、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英语节、成长节、诗歌节、合唱节、器乐节、书画节、配音节、戏剧节、辩论节、游园节、爱心节等校园节日,塑造快乐学习、求新进取的校园文化,让学生展示自我、收获信心、感受快乐、健康成长。

2. 国旗下讲话课程

围绕德育目标设计每周一的国旗下讲话,教师、家长和学生借助启迪性的故事、经典诵读诗篇、校园生活照片、视频短片、公益宣传片、爱国歌曲欣赏、歌舞表演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品质培养熏陶,达到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

3. 仪式教育课程

仪式是一种文化和愿景,是学校管理者的智慧和气度。简约、丰厚、生动的仪式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是教育理想与人生梦想的集体放飞,能唤醒学生对生命的重大感悟。近年来,我校不断拓宽德育教育的新途径,将仪式教育作为载体,积极构建德育课程化,取得显著成效。把入学礼、开笔礼、开学典礼、升旗仪式、祭孔仪式、入队仪式、军训、毕业典礼这些显性的德育资源转化为理想的德育课程,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在“润物细无声”的意境中化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力量。

4. 传统节日课程

精心设计,提升传统节日为精品德育课程,为师生搭建德育自我体验的平台,在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国庆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中,通过亲子手工制作灯笼、风车、贴画、手抄报等形式,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深刻地理解传统节日的内涵,激发和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怀,让传统文化陪伴学生的成长。

三、生活德育资源

1. 劳动实践课程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包饺子、开辟菜地种菜、清洗鱼池、制作水果拼盘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在大自然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团结协作的良好品格,同时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

2. 社会公益课程

学校定期组织学生爱心义卖,向地震、旱灾地区捐款献爱心,到福利院探访老人,组织学生和启聪学校进行联谊、为启聪学校捐书、为连南小学、阳江白沙中心小学、新疆伽师县学校捐款、捐书、捐建图书馆等活动,感受到帮助别人的快乐,培养孩子们的爱心和社会责任意识。

3. 社会体验课程

发挥社区硬件设施资源作用,如青少宫、图书馆、博物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商企业等,让学生在课余有自助参观、交流、学习的好去处,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开阔他们的视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构建“学生体验合作基地”,编印《学生体验课程手册》,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到社会大舞台观察、体验、历练,课程活动后及时总结分享,展示成果,学生在德育系列课程中体验、感悟和提升,增长知识,开拓视野,提高综合能力,了解社,激发爱社会、爱自然、爱祖国的美好情感,增强学生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责任意识。

篇3

一、现状思考

作为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并列的课程类型,校本课程是由传统的具有校本选修性质的兴趣小组活动实践基础上发展而来,旨在弥补国家课程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方面的不足。但目前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存在以下突出问题:

(一)概念模糊,自我束缚手脚

现在有相当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的认识是模糊的,因此导致了诸多实践误区:有的学校把校本课程与必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混为一谈,混淆了两类课程的开发思维,有的学校在认识上窄化了校本课程建设内涵,把校本课程建设简单化地理解为编写校本教材。听说过这样一段反映校本课程建设的对话:一位教导主任对上级提出的“每校至少开设五门校本课程”的指标要求百思不得其解,非常苦恼地与同行交流:“我校想尽办法编排课程表,每个年级都设了五门校本课,但实际运行起来显得很是忙乱,大有国家课程被挤掉的趋向。我们认为上级安排那么多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根本不合乎实际,因为每周的总课时量已经限定,如果校本课程太多,课程表根本没有办法编排。”热心的同行则教给他一个可行的办法:“可以每个班开设一门,你们学校五个年级五年班,正好开齐五门。这样不就达到上级开设校本课程的规定要求了吗!”经此点拨,这位教导主任的思路“顿觉豁然开朗”。其实,这段对话反映的却是目前许多学校对校本课程的模糊理解,以及在实践操作方面“想当然”。试想如果上级要求学校至少开设10门以上校本课程,那么真不敢想象一些学校会做怎样的安排。究其原因,关键还是对校本课程的性质认识得不到位。

(二)操作失范,缺失生本意识

校本课程本有开发建设程序可循,但有的学校认为程序繁琐,随意进行简化,原本是严肃的教育课程,实施起来却是“率性而为”。最典型的误区有三个:一是省略了对学生学习需求和意愿的调查分析、科学评估这一重要环节。绝大多数学校在校本课程建设中还是仅仅着眼于区域资源、校本资源,更多的是基于教师视角,以及教师自身优势。一些学校由于缺乏学生主体立场,几乎所有的校本课程开发建设过程没有发现有学生参与。第二个误区是所有校本课程一律规定为学生“全员必修”,而忽略了校本课程“选修”特质。因此,某些校本课程的实施,对那些不感兴趣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加重了课业负担,更谈不上什么发展学生的个性与特长。第三个误区是将重点放在了文本开发上,可谓重文本、轻实施,似乎校本课程建设就是开发几门校本教材,每到一所学校,首先见到的是门类丰富、设计精美的校本教材,但教师的备课和教学情况却与教材不配套、不一致,这足以说明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尚未没有高质量地跟进,教学环节“瘸腿”,表现出松散的特征,没有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探讨创建相关的教学模式。

二、初步实践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走过一些弯路。面对实践困惑尤其是日益显露的问题和矛盾,我们对校本课程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反思,在此基础上开始了实践“蜕变”之路。

(一)调研学情,选课走班

校本课程与国家规定必修类学科课程的最大区别:学生“全体必修”学科课程,但可以根据各自兴趣意愿自主选修校本课程。也就是说,每门校本课程并不要求每个学生都必须参与学习。其本质与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是一致的,只不过校本课程已由原来的课外活动上升到课程地位,比传统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更加规范化,是以前课外活动的“课程化”。因此,做好学情调研,给学生自主选课权利,是促进学生差异化发展校本课程的内在规定。

在上述理念指导下,我校首先组建了由校长、教导主任、骨干教师、各班学习委员组成的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小组。在集思广益、深入研究确定区域内优势教育资源、校本化教师资源之后,学校通过问卷为主、座谈为辅的方式,以学期为周期,对学生的课程需求进行调研,初步确定学期校本课程选题,并印发给各班级学生,让在家长参谋下结合各自兴趣爱好,按照第一、二志愿,自主预选两门校本课程。上述工作一般是在开学后第一周内通过填报选课表方式完成。学校对各班级学生的反馈信息汇总后,正式确定学年度校本课程开发门类和任科教师,学校尝试编制形成《学期校本课程规划方案》。学期内校本课程开发门类一般是按选课学生数量来确定。一般情况下,全校学生对某门校本课程的选课数(第一志愿)达到15人以上,我们就将这门校本课程正式规划进来。以201O/2011学年度第二学期为例,我校共开发习性养成类(《习惯养成启迪》、《建康教育》)、艺术类(《写字(铅笔字)》、《纸工》、《走近泥塑》、《钢笔字》、《毛笔字》、什字绣》、《合唱》)、体育类(《摇旗橄榄球》、《田径竞技》、《篮球运动》)、科技类(《走近科学》、《与昆虫交朋友》)、学科拓展类(《成语故事趣味谈》、《英语读写俱乐部》、《陕乐学数学》、《语文大阅读》、《简单程序设计》)等五类19门校本课程。学校将每周二下午最后一节课统一设置为校本课程,在这段时间内,学生可根据自己申报的校本课程到相应教室或场地去学习。

篇4

关键词:历史校本课程;推广

从2003年开始在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中学里开始了多样化校本课程。作为校本课程之一的历史校本课程有其自身的特点,探究如何在中学里更好的推广或延伸历史校本课程显得十分重要。

一、高中开设历史校本课程现状

校本课程作为各级中小学推广的项目开展以来,一方面,高中历史校本课程推广活动呈现形式越来越多样,活动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活动效果越来越显著等特点;另一方面,由于高中教育存在毕业、升学、高考压力以及学校之间办学水平不同等问题,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展情况仍然不是很理想。可见历史校本课程在高中推广发展尚有很多急需完善之处。

二、高中历史校本课程的主要制约因素

高中教育的任务性和某些学校办学的功利急躁性,导致课改以来提出的素质教育难以在中学深入贯彻,特别是一些作为拓展视野、增长见识、启迪智慧的历史校本课程。由于校本课程对学生考试成绩以提升不能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使其在学校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学校对历史校本课程的认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以及学校课程资源的建设,深刻影响着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

(一) 历史校本课程理念得不到合理贯彻

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属于必修的基础学科之一,历史学科在中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历史校本课程对高中生智力发展、身心成长的作用毋庸置疑。今天的高中校园,由于应试教育在目前中学教育仍占据绝对优势,分数决定论、分数考核论仍主导学校、教师、学生考核标准;学校围绕分数进行管理,教师围着分数教学,学生看着分数学习。校本课程,成为一些学校的珍稀行为,开设历史校本课程更是凤毛麟角了。因此学生的兴趣、潜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高,虽然渴望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但是迫于功课压力,无暇顾及“课外活动”。一些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存在“校本课程浪费时间”、“校本课程让学生精神涣散”等看法,校本课程在这些学校成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活动形式、或成为单纯的摆设。如此看来,历史校本课程更是海市蜃楼。

(二) 实施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缺乏保障

校本课程,有广义、狭义之分,简言之,就是指作为国家课程的一种补充,是为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开设一门课程。当代高中生,他们一天到晚除了课堂学习就是课堂作业,历史校本课程算是见缝插针的事情。高中生除了吃饭、睡觉、行走所必需支配的时间,一天大约12小时用来学习;从起床到睡觉,他们要早读一节,上课8-9节,晚修2-3节,共12-13节课,以每课时40分钟计,上课总共用约8.5小时;以每天平均4-5科功课,每科教师布置30分钟作业量计算,学生正常情况下要2.5-3小时完成各科作业。这样,学生可自由支配时间为0.4-0.8小时,如果按运动、学习各占50%比例计,学生每天可用校本课程时间大约0.2-0.3小时,这样历史校本课程的时间就更紧了,目前校本课程尚无明确的标准,若借用一句老话,历史校本课程效率就低多了。

(三) 历史校本课程的指导缺失

历史校本课程是学生有效利用或开发兴趣进行的课外的探究活动课程,受“校本课程浪费时间”的影响。一些学校管理者和学科教师,对历史校本课程未能建立有针对性适合高中生发展指导机制,仅仅编基本历史乡土教材就完事大吉,历史校本课程处于整体的“迷茫”状态,成为历史校本课程发展的“瓶颈”。高中生思想已具相当的独立性,他们对各类社会现象及人生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学习之余,他们有自己的个性,喜欢追求独立、自主,开始深入探究、思考人生。正如有些教师认为“校本课程让学生涣散”那样,历史校本课程的实施关键在于引导如何利用。高中生处于发展知识、提升能力的关键拐点,如果未能对他们的兴趣意识作积极有效的培养,不仅浪费他们为数不多的课外时间,还将使得他们探究的能力徘徊不前,甚至影响他们的终身发展。

(四) 历史校本课程资源匮乏

历史校本课程作为与国家、地方分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目前一些高中、特别是农村高中、乡镇高中,课程资源较为匮乏,主要表现为资源数量缺乏和资源质量不高。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高中生获得课程资源的便捷与其是否丰富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积极性。除了国家课程的教科书,学校应建立结构合理 、内容丰富的资源体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一些学校,特别是农村高中,面临着资源短缺和资源质量不高的事实。在资源建设中,虽然国家和各省市主管部门制定了相应的标准,然而一些学校由于人力、物力、财力问题或是校领导对资源建设认识不够充分;另一方面,学校会因为评级达标,短时间齐刷刷开设一系列校本课程,没有足够的论证时间设计历史校本课程,违背了循序渐进教育成长的规律,会导致“资源过剩”。

三、开发历史校本课程资源的有效措施

中学历史学科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课程计划框架内,立足于弥补国家课程之缺失的基点上,谋求与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协调一致发展。为进一步培养高中生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也是学校应以每位学生的终身发展需要出发,构建全方位的课程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培育氛围,推进历史校本课程的进一步深入。

篇5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个层面

为了整体推进我校的课程建设,我们从两个层面来

展开。

第一个层面: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实到位,并对其做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

国家课程,是实现国家培养目标的主要载体,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基本依托。学校在开展课程建设时,必须坚持以国家课程为主导的原则。我们必须保证国家课程落实到位,扎扎实实地完成国家课程教学计划和规定的教学任务。要想圆满地完成国家课程计划和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必须在实施教学时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认知能力,对国家、地方课程中的相关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拓展延伸,以此保证教学的高质量高效益,进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基于这种理解和认识,我们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时,除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外,还要补充相应的拓展资料,以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对于信息技术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几个版本的教材,学生学起来都存在较大的困难,兴趣不高,且不能实现便捷的人机对话。为了更好地完成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实现课程目标,提高教学质量,我们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和相关教

材,对学习内容进行了梳理重组和拓展延伸,使教学内容更系统更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且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融为一体。我们研发编辑出的“二毛学校信息技术教与学电子读本”,采用了网页形式,不但实现了人机直接对话,而且便于学生自学,学生学习兴趣浓厚,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质量起到了促进和推动作用。另外,我们依据儿童喜爱韵律的特点,创编了“蹦蹦跳跳身心好”儿童韵律操,丰富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主动锻炼身体的自觉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地方课程,如北京市“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专题教育”、“预防专题教育”、“安全应急与人民防空专题教育”、“健康教育”,昌平区地方课程《爱我昌平》、《走进昌平》等课程,我们将其与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整合起来,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方法的同时,思想受到教育熏陶,品行得到培养提升。

坚持开齐开足国家、地方课程,并结合实际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拓展延伸,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它是其他活动等无法替代的。

课程建设的第二个层面:依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要,结合我校的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有益补充,它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对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有着强有力的促进作用为使校本课程得到科学的开发,使其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纳入到科研课题的研究之中。

在基层学校工作的同志常有这样一种感受:工作头绪多,教学教研校本培训等任务重,如果再加上校本课程的开发,更显得困难重重。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我们在深入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上,将各项工作有机整合,全面协调,在深入发掘校本教育资源的过程中,使校本培训、校本教研、校

本课程建设等工作融为一体,挖掘教师的智慧潜能,提高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的能力和水平,研发出符合时代要求、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进而促进师生快速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的思考与认识,我们确立了“发掘校本教育资源,促进师生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课题。2006年9月被批准为昌平区“十一五”规划课题。2007年,又获准立项为北京市“十一五”校本专项科研课题。

校本资源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是校本课程建设的源泉,是促进学校特色形成、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我们将校本课程开发与校本课题研究融为一体,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课程建设工作逐渐展开。

(一)建立组织机构,提升课程建设的理性认识

课题研究之初,我们成立了“专家指导组”、“领导管理组”和“课程研发组”。校长率领、主任带头,骨干教师参与,使开发校本课程有了组织保证和较为雄厚的人力资源。

在实际开发的过程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开展课程建设,并不是简单的事。不是课上增加一些自主教学内容,就是课程改革了,也绝不是自编几篇教学资料、开展一些自主活动就形成校本课程了。只有充分发动教师,深入发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慧潜能,将校本教育资源按课程建设要素研发,才能开发出较高质量的校本课程。在开发之初,我们发现,虽然老师们天天与课程打交道,但谁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什么是课程,我们的校本教育资源怎样才能转化成校本课程。为了明确认识,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校本课程,我们组织了多次专题培训,就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什么是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为什么要进行校本课程建设,国内外校本课程建设的现状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的培训。我们还为课程研发组的干部教师推荐了网页信息、书刊杂志等,以此引导大家深入研究学习,使大家方向明,方法

清,步子稳,路子正,为做好校本课程的研发工作打好思想

理论基础,铺平科学研发道路。

(二)科学引领,规范开展课程建设

“课程是教学内容及进程的总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年,王策三,《教学论稿》,202页),它是系统规范的教学过程。它的建构需要科学、系统和规范,因而必须科学引导,规范操作。我校的课程建设融于校本课题研究之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课程研发的科学系统和规范(校本课题2005年纳入了昌平区校本研究管理,2006年申报为昌平区“十一五”校本研究规划课题,2007年又转为北京市校本专项科研课题,此课题已于2009年7月圆满地结题)。

四、课程建设取得的一些成效

1.通过开展课程建设,锻炼了干部队伍

参与并领导课程建设工作,多数干部没有经验,只能是在干中学,由不甚了解或理解不深到广泛学习深入理解,从而站在了课程建设的前沿,领导指导各自分管的课程建设工作。干部们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课程的领导能力和水平大大提高。

2.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锻炼出了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校本课程开发建设中,教师受益匪浅。在充分发掘教师智慧潜能的同时,促进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提高了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课程的研发力和执行力。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报纸上发表文章200余篇,教师中有近500人次在各类比赛、评优活动中获奖。

3.开发实施校本课程,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了学生特长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丰富了教育教学活动,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求。培养了学生的特长,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生的进步发展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肯定与好评,他们在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中频频获奖。近三年来,学生在参加各种比赛活动中,有l000多人次获得区级及以上奖励。

4.开展校本课程建设,使学校得到快速发展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干部管理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专业成长、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三年来,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在区春运会、秋运会上,学生的竞技成绩始终保持在全区前四名的较高水平上;在区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中,成绩优异,连续几年名列前茅;在艺术教育、信息技术、特殊教育、德育工作、教科研工作等方面均取得突出成绩,近三年来,学校荣获100多项集体荣誉奖。

5.研发出了适合学生学习、促进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

篇6

关键词高中数学知识 拓展类 校本课程建设 措施

一、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

1.补充了国家教学课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是对国家教学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当前数学校本课程相对来说有着一定的知识结构,而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应用,将数学知识有效拓展,丰富了数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并保证了数学知识教学的全面发展。

2.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保证了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这种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主要是对学生的发展给予极大的关注,将学校办学的特色全面体现,进而对社会发展的教育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并将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不同层次水平以及需求加以满足,保证学生最大限度的全面发展。

3.提高了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使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升。这种校本课程,加深了教师对社会资源、学校资源以及家庭资源的深入了解,并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以及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保证了教师专业技能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师的教学质量显著提高。

总而言之,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保证了学校和教师的综合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现状

1.教师课程观念较为传统

目前,教师课程观念相对比较传统,由于受到应试教育较深的影响,学校和教师的基本课程观念难以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学校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的教科书有着极大的依赖,其课程计划也有着一定的指令性,其思维处于一种相对陈旧的课程习惯性思维中,缺乏对数学新知识和创新知识的研究,进而不利于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

2.教师知识技能准备不足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建设发展,往往需要教师有着相对丰富的基础知识和一定的课程问题意识,在课程实际的改革发展中,更要做好课程建设的实践性训练。而教师缺乏课程理论以及相关实践经验,在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开发的过程中,其相关的评价体系始终处于一种探索的阶段,缺乏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经验和基础模式。

3.缺乏针对性引导

由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是一种全新的课程体系建构,现阶段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往往有着一定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规范化、完善性、发展性以及科学性的建设始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4.忽略了学生的实际需求

将学生的实际需求忽略,是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主要问题。由于任何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开发,最主要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全面发展,而当前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难以从根本上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充分的了解,对于个体的实际需求缺乏针对性的调查研究,进而使得教材在实际的编写过程中,难以和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相吻合,因此失去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并影响课程的质量。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还包括,在实际的建设发展中,学校的重视度不够以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难以保证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的全面健康发展。

三、 关于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思考

1.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意识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培养教师的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意识。首先,加快选修课课程建设,将更多的课程建设时间留给教师,保证教师对于开发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有着充分的认识。其次,逐渐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创新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以及多层次和可选择的数学知识课程体系,并转变育人模式,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最后,要帮助学生逐渐养成学生反思和研究问题的习惯,做好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并对教师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进行培养。

2.培养教师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的相关能力

在实际的拓展性校本课程建设中,要保证教师有着对校本课程开发的具体能力。首先,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全面提升自身的素养,并定期参加各类课程改革的培训,领会课改方案的基本要领,并明确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情况,及时关注现代化数学知识的发展趋势,从更高的角度对高中数学教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其次,要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交流,对新的课程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完善课程内容,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最后,要保证教师顺应当前时展的基本要求,了解现代化教育的实际发展需求,全面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和教育方法,积极推进教科研活动,全面提高自己的教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并结合学生的长远规划和实际需求,建设好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

3.应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推进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

经济的飞速发展,也推动了现代化教育改革的全面建设,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中,更要顺应当前时展的潮流,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和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充分融合。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借助信息技术拓展研究性学习的相关知识,并使用互联网平台,使学生的知识拓展,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认识。同时,注重数学知识的某种转变,并不断征求意见,将探索的过程推进,做好高中数学知识校本课程的相关课时安排,并对其呈现的形式加以确立。

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建设发展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和学校实际的发展特点,对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以及知识结构进行全面提升,从根本上保证教师全面的发展,从而推进现代化高中数学知识拓展类校本课程体系的建设发展。

参考文献

[1] 何睦.“历史发生教学原理”视角下章节起始课教学的建构与反思――以“函数的概念”为例[J].中国数学教育:高中版,2014(6).

[2] 徐晶.高中数学折纸校本课程开发与应用[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3] 陈仙红.数学作业校本化的三点尝试[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1(4).

[4] 朱陆君.初中数学校本作业开发的流程和案例[J].中学数学,2012(24).

篇7

2006年,我校成立了“校本开发委员会”,通过科学规划,精心指导,认真汇编,目前已初步形成数十套比较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并根据学生的选择需要,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校本课程因校而异,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所以我们一直在摸索中开发,在实践中探索。在反思中调整。

一、在摸索中开发

1.校本课程资源选择要适合本校实际

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充分开发和利用本校、本地区的教育资源,增强课程对于学校需求和学生需求的适应性和针对性。国定课程不能做到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特点的学校和具有不同特点的学生的需求,而校本课程的重要意义正在于能弥补这一空白。如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也各不相同,如果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就能开发出具有地域性的校本课程。比如我校地理组开发的校本教材《溧阳山水揽胜》,就是充分依托溧阳这块古老而秀丽的土地上众多的自然风光和名胜古迹,而我校地理位置处于溧阳两大风景名胜区之中,位于“天目湖畔,南山脚下”,对学生了解家乡、建设家乡、保护家乡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2.校本课程的开发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总的原则是:为了一切学生的全面发展。从内容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句话: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为当地的经济建设服务;弥补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从操作的层面上说,可以具体细化为三个方面:要有兴趣:要以活动为主;要兼顾校内外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3.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有科学的规划

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步骤是:学校成立校本开发委员会,下设校本课程审议评审小组;起草校本课资源和学生需求评估材料;学生自愿申报自己喜爱的校本课程,教师结合自身特长和学生申报情况填写校本课程申请表:学校初步汇总后,学生填写学生校本课需求表;学校制定校本课程修订方案;学校校本课程审议小组填写校本课程审议评审表;学校填写校本课程选修目录供学生重新选择: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制定本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安排校本课程活动地点;教师撰写课程纲要,编写教案;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进行过程性评价、阶段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尽管我们考虑得比较细致,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也存在很多不足与疏漏,有待于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

学校实施校本课程开发,一般来说不应是预设的,而是在实践中“创生”的;不是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反复实践,逐步成熟。

二、在实践中探索

我校校本课程的开设根据学生志愿选课,实行走班开课、学分管理和课程评价,由学校教务处统筹管理。

1.常规管理

由教务处负责,主要负责排课、教师教案的检查、教师上课情况的检查、均衡学生选修科目和班级的选择,督导学生上课的情况。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班主任和教务处一起协调,建议学生选修其他学科。对学生上课的管理,由科任教师负责统计班级选修人数,名单上报,准确了解学生的上课情况。

2.备课、教研管理

以教研组和备课组为单位,定期反馈实施和开况。对存在的问题由教研组集体解决;无法解决的问题向上反映,共同商讨解决;对于不可行的坚决去除,不妥的及时修正,不完善的及时弥补,新发现的及时补充开发。

3.教师要求

全校所有教师应该具备“上好一门基础课,开设一两门校本课程”的能力,每位教师要切实做好校本课程的选题、备课、上课,每个学期每门课(或课题)分课时教案不能少于5个,每个学期每位教师教授此类课程应不少于5个学时。

4.学生评价

以发展性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为主,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发展的潜能,自主选择学习。学期末交小论文、报告、实物,参加各科竞赛,进行成果展示。

三、在反思中调整

1.校本课程开发尚缺乏规范化、系统化

目前,很多学校都不同程度地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且编写了校本教材,但大多不符合校本课程开发的要求;校本课程的开设也缺乏科学性,如课程的开设、节数、时间和场所的安排等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校本课程的落实情况仍缺乏规范化。

2.校本课程开发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

许多教师参与课程开发面临着工作负担重和时间有限等现实困难。由于课程开发在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使之成为许多教师不愿参与课程开发的原因。

3.教师职业特点使改革和合作存在困难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大多都是独立解决问题,并且习以为常。而今改革和合作要求教师打破原有教学方式,有些教师往往很不愿意,甚至难以与他人交流分享和合作。

4.并非所有教师都愿意参与课程开发

一方面,鉴于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工作性质,很多教师对课程开发缺乏关注和积极性。参与者在特定的社会背景下也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国家、地方课程的影响太大,开发出的校本课程大多迎合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要求,无法满足自己的实践需要。

我校地理校本课程《溧阳山水揽胜》的开发虽然顺利起步了,但是在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理论支撑、课程开发范围、以及经费投入保障等方面还有待于我们去研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也有待于我们进一步解决。如目前的高考制度制约了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学生和教师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高考科目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建设;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信息的渠道不多,致使资料收集不全;经费保障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资金投入不足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顺利推进;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机制不完善,配套的考核、奖励制度不健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不高等。

篇8

一、转变观念,深化认识,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纳入课程规划

早在20世纪90年代,我校就从开发学生技能入手,开设了最初的校本课程——劳动技术课,1997年7月建立了专用劳技作品展室,用于展示学生的活动成果。1998年9月建立了专用劳技教室,2000年新课改以来,按照国家课程方案要求,开发校本课程,我们本着让学生在知识、品质、能力、个性等方面得到和谐、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规范课程设置与教学,大力实施素质教育,对活动室和作品展室进行了多次改造,并逐步建成了理、化、生探究实验室和机器人实验室。目前,学校配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兼职教师22人,分年级开设了相关课程,将课程、课时、师资、场所等一一落到实处,并多次召开校本课程教学研讨会,保证了校本课程的有效实施。

二、挖掘课程资源,发挥地域优势,突破瓶颈,抓好校本课程开发

开发并上好校本课程最大的障碍是师资问题、课程资源问题。工作中,我们通过师资培训,综合运用校内外各种教学资源,突破了校本课程开发、实施的瓶颈,教学及各项活动有声有色。

1. 制定方案,明确目标,有序开发。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课程建设项目管理组,结合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的实施,整体规划校本课程的建设工作,综合分析学校的地域特点、教学需要、学生情况,并结合先进学校的开发经验,制定了《东营市胜利第五十五中学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明确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目标、任务及课程体系、实施步骤、管理与评价方法,消除了教师对课程开发的困惑,指明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强化了课程建设的有效性、针对性,保证了校本课程建设的有序进行。

2. 加强师资培训,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一是选拔有特长或有相关兴趣爱好的教师任教;二是多方面开展针对性培训;三是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政策激励,在先进评比、职称评审等事关教职工切身利益的工作中,学校采取了同等条件优先推荐的办法,在教学工作量的计算中与其他学科同等对待,对开发校本课程的教师给予适当鼓励,教师研究校本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大增强。教师有近10篇校本课程教学论文在国家正式刊物发表;5件作品获山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东营赛区一、二等奖;四位教师的作品获优秀奖。学校鼓励教师自制教具,如与孤岛采油厂地质所结合,制作了抽油机模型,方便了《石油科普知识》教学;担任研究性学习教学的老师,制作了部分探究实验器材和实验教具,4件教具获东营市自制教具一等奖,推动了校本课程建设,促进了学生发展。

3. 因地制宜,按需开发,校本课程内容丰富。校本课程的服务对象是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校本课程学生最有发言权。课程开发之初,学校通过座谈和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学生的需求进行了摸底,了解到了校本课程在学生中的需求,手工制作、创新活动、了解家乡、美食制作、民间艺术、科学探究等受到学生广泛欢迎,根据学生需求,学校列出了校本课程的基本目录,并组织力量开发。

因“师”利导,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潜能。在我校,有几位喜欢剪纸、刺绣、布贴画等民间艺术的女教师,他们经常在师生联欢时,用自己的剪纸作品美化教室,或当场献艺,受到学生欢迎和追捧。这就是最好的校本课程资源。为把教师资源优势转化为课程开发优势,学校因势利导,选派教师参加孤岛采油厂老年大学组织的剪纸提高班学习,并与剪纸名家进行了深入交流,为剪纸课程的编写与教学提供了鲜活的素材。以剪纸为基础、刺绣、布(线、纸)贴画、毛线编织、缝纫、手工艺品制作等内容逐渐走入校本课程,形成手工制作课。在手工制作课中还有一项特别的科目:大头针扎画,这是李景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创作的实践中,于1997年独创出来的一种艺术形式,别具特色。除此之外,学校校本课程编委会组织教师通过外出学习、查找资料等手段,又编写了《古诗文诵读》、《美文赏析》、《学生礼仪教育》、《物理研究性学习》、《化学研究性学习》等多本校本教材,丰富了校本课程。

三、打造和谐高效课堂,增强校本课程教学效果

1.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师生共同成长。校本课程教材由教师编写,而教材又需要不断的完善,教学资源也需要不断更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做到与学生共成长。如,劳技李景兰老师在指导学生制作《磁悬浮喷洒器》时,由于相关原理学生还没有学到,李老师与学生一起查资料,设计组装,一次次试验,终于成功,荣获省三等奖。共同学习,对师生双方都是一个促进,也融洽了师生关系。

2. “做中学”,培养学生个性发展。课堂上,以实际操作为主线,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每组一个操作台。教师在讲授每节课的目标及安全要求后,让各小组学生共同思考,一起动手操作,在“做”中交流构思。合作探究、相互学习,即解放了学生的头脑,也放开了学生的手脚,主动思考,取长补短,展示个性,成为课堂上学生的共同追求,激发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如,李同学为解决人们的打鼾问题,提出了“止鼾枕”的设计思路。施大尉同学观察到人们如果两手均拿着东西,无法开门,设计制作了“脚踏式开门器”,解决了这一难题。王同学为解决刮鱼鳞问题,设计制作了“刮鳞器”,孙同学了解到酒后驾车是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后,设计了“酒驾报警制动器”,并在省市级创新大赛中获奖。

3. “游中学”,在实地参与中体验校本课程。学生的体验实践带来的感性认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这一点上,我们注重利用社会资源,特别是我们在《走进黄河口》、《石油科普知识》的教学中,我们组织学生前往黄河口湿地游览,见证芦花飞雪,欣赏鸥鹭合鸣,体验河海交汇的壮观,对课堂上的所学、所悟有了更深的体会。同样,我们定期组织学生前往社会实践基地参观学习,听石油工人谈石油生产,谈地质结构,谈科技创新,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也学到了石油人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

4.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整合课程资源,推动校本课程教学。教师在教学中,采取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丰富的图片,结合相关的视频资料,期间安排学生的交流、讨论、探究,让学生在各自的脑海中绘出一幅风景画、直观图,课堂有声有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样,在“折纸、剪纸与数学”、“民俗风情”、“祖国名山游”等实践活动中,学生利用课堂所学的数学、历史、地理等知识,并结合上网查资料,到图书馆查阅书籍等,突破了学科限制,让学生的知识得到了综合运用,也间接促进了学生其它学科的学习。

5. 加强课程融合,实现课程综合化,舒展学生发展的翅膀。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学生沉睡的智慧,舒展学生自主全面发展的翅膀。手工制作课正是实践这一使命的沃土。教学中,我们坚持以“激发兴趣—动手实践—反思改进—成果激励”为主线,做好“三结合”,即将课堂教学与艺术教育相结合,通过制作戏剧脸谱贴画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将课堂教学与日常生活相结合,通过走进厨房、用劳动成果回报父母等活动,寓品德教育于教学中;将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相结合,通过挑战想象力、科技小制作等活动,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学生制作创意作品2000多件,其中的210件作品先后在县、市、省级比赛中获奖。

6. 以培养科学素养为重点,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的特点,我校一是结合学科内容,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研究课题,自主探究并得出结论,相互交流,共享研究成果。二是开放图书室、阅览室、实验室、综合实践活动室、计算机室及各专用馆室,为研究性学习提供平台。三是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就身边的现象或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出调研报告,提高探究问题的能力。如,学生撰写的“假期中学生旅游调查分析”、“关于对孤岛市场菜价的调查报告”等,条理清晰,论证充分,有思考深度。通过这样的研究活动,学生在探究、分析中加深了对社会现象及问题的认识,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7. 专项活动,提升实践能力。

一是开展职业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利用假期和休息日参与自己感兴趣的职业活动,或者体验父母的职业,让学生尊重劳动,了解社会。如,组织学生参与胜大超市组织的“小小实践家”活动,受到学生和家长欢迎。

二是组织专题实践活动,强化传统美德教育。如以“尊老敬老,孝顺父母长辈”为主题的孝亲活动中,鼓励学生在自己生日这一天为父母做一件事,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体验父母的艰辛,领悟子女的责任。

三是开展校内模拟实践活动。如,学习“走进黄河口”后,组织开展“小导游”实践活动,通过角色互动,再现黄河口风土人情,让学生学会在类似场景中解决问题的基本方式、方法,也增强了全体学生保护母亲河、爱护地球湿地的意识。

篇9

摘 要 高职游泳校本课程的开发集学校、社会、家长等多元因素于一体的教学改革过程。本文从四个角度对高职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撑体系进行探讨,积极促进游泳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完善理论与实践构建高职游泳校本课程新模式,并构建评估监督机制,促进高职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系统、完善、可持续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职游泳 校本课程开发 支撑体系

高职游泳校本课程的开发集学校、社会、家长等多元因素于一体的教学改革过程,在开放民主的基础上,对学校的教育资源进行再分配,通过自上而下的加强对高职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视,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设定教学目标,从教师培训提升教学技能和广开言路民主的吸取对课程建设的有益建议两条途径进行建设,实现游泳校本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配置,完善理论与实践构建高职游泳校本课程新模式,并构建评估监督机制,促进高职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系统、完善、可持续的发展。

一、建立健全政策教会学生生存技能

高职游泳校本课程的开发将国家、地方、学校三个层面有机集合在一起,相互作用,密不可分。游泳课程不仅是一门技能课程,同时通过技能的学习可以提升学生避险自救和生存的能力。国家和学校要以体育课程要求标准为蓝本,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游泳课程,建立健全政策,在此基础上强调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以学生的需求为根本,因人制宜、因地制宜的开发课程,将游泳技能传授给学生,增强学生对生存技能的重视和对生命的尊重,激发学生对游泳的热爱,从而努力培养学生终身运动意识。教师要尊重学生存在的个体差异,服务学生的客观需求,兼顾学生的教学参与程度,归还学生主体地位,唤醒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使学生终身受益。高职游泳课程的前提是体育理念指引下的安全和健康教育双结合。例如,在新千年初始,台湾省教育部就已经制定了高职游泳教学的文件,上海市教育局也明确了学生四年级之前学会游泳的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开发游泳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增强学生安全意识的培养和生存技能的提高。

二、自上而下改革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

选取某省的20所高职学校进行调研时,对于游泳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国家和政府的扶持资助占有相当大比重,校长也是确保课程顺利实施的重要组成因素。改革的自上而下是力度的体现,可以由校长牵头设立“学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委员会”,会员包括校长、体育教师、学生、家长等多层面代表组成,通过民主决策,由委员会共同制定课程计划和实施方案以及课程评价。校长是一个学校的元首,执掌着学校教学方向的设定和财政支配权,也是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人物。要加大校长对校本课程开发和扶持力度,既关注宏观调控,又关注微观调试,对课程统筹安排,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工,从两个层面确保课程改革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有条不紊的持续发展。

三、合理资源配置保障资源的高利用率

游泳场的建设是游泳教学的基础设施,是高职游泳课程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影响因素。加快游泳场馆建设是摆在游泳教学面前一项重要且急迫的问题。高职游泳场馆建设尤其特殊的特点,可以根据学校场地的具体情况缩短游泳池的尺度,这样远比50×25m的游泳池造价低。高职游泳池池水要控制在1.6m以下,适合初学者学习情况,确保安全教学。如果学校经费或场地受限,那么学校就要将社会游泳资源有效利用起来以供学生的需求,通过就近的原则借助社会资源完成游泳课程开发,作为缺少游泳场馆的学生同样具备游泳教学开发的基础条件和设施保障。

借助社会资源,推动课程改革,人人学练游泳是上海提出的口号,有效利用上海社会游泳馆资源应用于高职游泳教学中,效果显著,思路开放,成为教学课程改革的典范,实现了学校与社会、社区的资源共享,提升了游泳馆的利用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共同促进,共同发展。

四、确立管理机制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

游泳课程的设立于陆上体育课教学间存在差异性较大,确保教学安全有序进行,就要有强有力的监督组织。学生个体差异的存在使水作为介质的体育运动不适宜所有学生,要对这部分同学进行妥善的组织和管理,管理监督机制起到积极的作用。可以建立由班主任、体育教师等人组成的考勤小组对学生上课出席率做出评定,组织无法正常上课的学生做好见习和观摩,因心理障碍无法进行游泳的同学,班主任要适度做好心理疏导,由体育老师辅助鼓励学生参与游泳教学,在心理和技术上实现双重保障。要联络游泳馆的管理人员对水池及水质的安全卫生进行检测,确保学生的身体安全。针对于水压和浮力所导致的呼吸和运动受阻,甚至可能出现呛水的现象,要对学生进行及时的危机处理,做好安全监督,在明确理论和技术要领的基础上熟练技能,做好入手前、游泳中和上岸后的观察,排除危险隐患,确保学生人身及环境的安全。

综上所述,高职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支撑体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要积极促进游泳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学生安全和生存技能的培养,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促进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意义突出,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泳,王蓉.南京市中小学游泳校本课程开发的利弊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篇10

【关键词】校本课程 地域特色 教学理念

新世纪以来,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化,美术教育在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受到越来越广泛的重视。中学美术教育界对自身课程特质的认识也在不断走向深入,在众多关于美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实践中,开发体现地域特色、校园文化与本校学生实际需要的校本课程,成为美术教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就指出,美术教材“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地方资源和文化特色,向教师和学生提供易教、好学的教材。应使教材具有多元选择性,以适应不同地区的教师和学生的需要。”这段表述为我们进行校本课程建设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校本课程对于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体系,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完善人格修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升美术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个人教育教学实践提出对美术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美术校本课程中的作用

校本课程的开发离不开对学校所在地文化资源的利用。由于自然与历史的原因,文化资源往往都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特征,这是构成校本课程地域特色的一个重要物质基础。以福州为例,在这座具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里,著名的“三坊七巷”就遗存众多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中国古代坊巷建筑的活化石,衣锦坊的“水榭戏台”“欧阳花厅”、光禄坊的“刘家大院”等都极具闽都传统建筑特色,在这片神奇的街区里,还诞生了众多对中国近代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名人。这一切就构成了美术校本课程开发重要的人文基础。美术教师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收集各类古建筑的外在造型与内部装饰构件图片,结合这些建筑的产生年代以及主人的身份和文化旨趣,编写《福州优秀传统建筑中的艺术与人文》校本课程,充分发掘“三坊七巷”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使学生在获得视觉艺术熏陶的基础上,获得人文素养的提升。

我校地处福州晋安区,本区内寿山乡出产的寿山石被誉为“国石”,是篆刻与石雕艺术的珍贵材质。福州雕刻艺人“因材施艺”利用这种石材创造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寿山石雕,已经成为福州工艺美术一个杰出代表。具有独立造型的寿山石雕刻品历经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积淀了大量的艺术精品与丰富的工艺造型技法,是美术校本课程可资利用的宝贵教育资源。将寿山石雕艺术欣赏纳入校本课程,有利于学生在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同时,培育热爱家乡的情怀。此外,我校附近还有福州著名的道教祖庙东岳庙,依然保持明清时代的建筑风格,也是引领学生认识我国传统宗教建筑艺术的好素材。

学校所处地域的文化资源是校本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便于教师就地取材、组织教学,通过师生共同参与、现场体验、动手实践,提升美术欣赏与创作水平,加深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同。

二、加强学科与教师间的横向交流,丰富美术校本课程形态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不能仅局限于美术学科内部,也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美术教师的个人行为,而应当做一项系统工程,整合学科和教师资源为美术校本课程建设服务,实现美术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横向交流。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美术创作领域已大量应用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这就要求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者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建立与信息技术课程之间的互动联系。利用校内现有的计算机资源进行美术校本课程教学,与信息学科老师合作共同建立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网站,收集相关美术资料,建立美术电子资料库,实现校内教育信息资源共享。还可以邀请信息技术教师讲授美术应用软件使用的相关课程,帮助学生通过互联网技术学习美术。

美术校本课程还可以与历史、语文等人文学科建立横向联系。比如学习地方工艺美术欣赏时,可以要求学生联系历史课程中的有关知识,深入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还可以邀请本校历史教师为学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传统的中国画家都有很深的文学修养,中国画往往都是诗、书、画、印融为一体,充满了浓郁诗词意境,美术校本课程可以引导学生将美术课程中的视觉艺术欣赏与语文学科中的古诗文鉴赏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学科之间的良性互动。

美术教师团队中的成员除了具有一般的美术教育能力外,往往还有各自的美术专业特长,有的擅长中国画,有的擅长西洋画,有的则在雕塑、摄影、设计方面有较深的造诣,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注重发挥不同美术教师的专业特长,将校本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处理,形成美术教师之间分工协作、取长补短的良性互助合作关系,提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效率。

三、更新观念改进美术校本课程的教学方式

美术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改变单一的课程教学模式,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到“三坊七巷”亲身感受闽都传统建筑的艺术魅力,聆听古建筑专业和民俗学家讲解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建设艺术与民俗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到寿山石博物馆亲眼目睹“国石”的神奇韵味,深入了解寿山石艺术的悠远历史,到寿山石雕刻家的工作室参观寿山石雕的创作过程,倾听艺术家的创作体会。带学生参观学校周边的东岳庙,拍摄雕花石栏、大殿、壁画、神像等照片,倾听老人讲述有关典故。此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之美,运用画笔、相机等工具记录山水人文景观。

兴趣是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构成学生美术学习的重要动力源,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根据当代中学生的时尚喜好,发掘其中的美术教育因素,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卡通漫画以独特新颖的造型为新一代青少年学生所广泛喜爱,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卡通漫画形象作为人物造型学习的载体,学生不但可以学习到人物的比例、结构、线条方面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还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文化生活。青少年普遍喜欢表现自我个性,美术校本课程可利用学校举办运动会或文化艺术节的机会,开展班级班徽、T恤衫设计比赛,提升学生校园活动的审美内涵。此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美术作品的展示载体也得以极大的丰富,突破了传统纸质媒介的限制,电子媒介成为学生更乐于接受的新型媒介,这也为美术校本课程教学方式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正确处理美术校本课程中“动”与“静”的关系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它需要学习者通过眼睛去感受作品的美感,即欣赏,这就是相对“静”的部分。同时,美术学习还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造型技巧,动手参与美的创造过程,这可以视为相对“动”的部分。校本课程的实施要达到良好的效果,就要处理好“动”与“静”的关系。

校本课程中涉及大量欣赏性活动,依托校园数字图书馆,建立美术作品欣赏图库,内容涵盖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现代设计、新媒体艺术等要使此类活动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就要求美术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获得与美术欣赏相关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了解欣赏对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使美术欣赏真正成为愉悦学生身心,拓展知识视野,积累审美经验的学习过程。美术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此类较为潜在的、静态的学习的意义与价值,为更为动态的美术创作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对静态的欣赏性学习所累积的审美感受能力,要通过学生亲自参与美术创作活动才能得以升华和巩固。我校以建立手工艺教室,配备了各种制作工具和材料,方便学生进行各种(陶艺、版画、雕塑、等)美术造型活动美术校本课程应当按照美术造型规律,开展各种富有生活情趣的创作活动。例如通过让学生为班集体创设环境,给自己的居室进行装饰设计,开展文化创意小制作等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日常的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参与到美化生活的创造活动中去,增强对美术校本课程学习的亲切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应注重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以地域文化和校园文化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充分体现时代性特征,调动本校师生的积极性共同参与课程建设,使校本课程成为美术课程体系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