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文化概论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泰国文化概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泰国文化概论

篇1

关键词:大学泰语 文化导入 教学 语言背景

不同国家在文化和语言上差别很大。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心理特征和文化背景必定通过语言的形式体现出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依存、互相作用,我们要学好一门语言就必须先了解其所蕴涵的文化背景。学习泰语也是如此,要掌握好泰语,要懂得泰语的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同时也要了解泰语这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发展和不同文化的交融等各种因素。笔者在授课过程中通过所学知识的提示,导入与其相关的各种泰国传统的风俗文化,大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泰语教学效率。

1 泰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现状和必要性

在传统的泰语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很多教师对于泰国文化的导入不够重视,忽视了文化学习对于泰语学习效率提高的重要性。

1.1 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

泰语教学引入泰国文化受部分教师自身素质的影响而存在不足。作为一名泰语教师,应当不断加强对泰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泰语教学应善于将泰语与泰语背景文化融合在一起进行讲授,不仅传授语言模式,更应该传授该语言背后蕴含文化内涵。目前,部分教师在泰国文化知识的储备上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导致泰语教学中语法、结构训练等太多,学生在缺乏理解的基础上重复训练,感到枯燥。泰国文化导入将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泰语学习的热情。对于泰语学习而言,泰语在字母和声调较英语的字母和声调更多更难,加上泰语在语法、语义、结构等知识形式也是较为复杂,如果不引入泰国文化知识,学生将很难保持对泰语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

1.2 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影响

学生在学习泰语的过程中,由于都是零起点,加上课时少,习惯于被动接受式的听讲,主要精力用于泰语单词、语法结构的记忆,很少主动利用业余时间阅读泰国文化知识,造成对中泰两国文化差异的鉴别能力较差,出现了泰语语音语法扎实、词汇丰富,但实际运用泰语交流时存在严重不足和语言使用失误频繁的现象。

1.3 课程设置单一的影响

由于笔者所教授的班级是来自全校各个专业的学生,大学泰语的课时设计与大学英语一样,每星期上四节基础课程,这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说,几乎所有的精力都要放在语音知识的学习上,课程内容单一,学生学习起来就觉得很乏味。所以,课任教师也只能在有限的上课时间里给学生穿插部分与上课内容有关的泰国文化知识。为了不影响教学进度,所讲的文化知识都是一笔带过,学生对异国的风土人情很感兴趣,但是如果我们更多地文化,又不符合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2 泰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注意语言的交际性,精心设计课堂交际活动,营造语言学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不仅获得基本的语言技能,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为此,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文化导入的内容。

2.1 泰国风俗与文化

文化习俗是社会存在和发展形成的规则和约定,了解风俗文化更容易理解语言运用,比如同样的情境,泰国语言表达与中文表达有何差异,如何增强泰语的实际运用能力?了解泰国的风俗文化与中国风俗文化的差异,可以更好地把握泰语与中文在语用上的差异,从而更好地掌握泰语。对泰国文化和习俗的了解,则可以通过有意识地给学生制造一些情景对话,比如打招呼、问候,致谢、道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借此就可以导入各种场合用语的规范及作用;选择一些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话题,组织学生观看影视作品并适时讲解的方式进行,因为影视作品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现象、民族心理、风俗文化及价值取向等文化因素,能够较好地提升学生对泰国文化的理解,而影视作品中的对话、发音、习语等直观性和生动性,既可以提升学生对泰语的兴趣,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

2.2 创造体验泰国文化的环境

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要传授基础的语言知识及文化知识,还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感受泰国文化,如在校园内举办泰国文化节,邀请一些泰国朋友来共同举办;开展泰国传统服饰表演;定期举办泰语角。在这些活动中,泰语外教应作为主要的引导者,组织学生参与对泰交流活动。

2.3 语言表达方式

泰国和中国由于历史发展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内涵,体现出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有必要对此进行详细的讲解、解释,区别同一词汇和短语泰语与中文的不同表达方式,以便使学生能够对比理解。在泰语教学中,引入两国在民族语言的相同之处,也可以更直观地感知和了解泰语,加深对泰语表达的理解。比如泰语中的人称代词,“你、我、他”在不同的场合、不同身份地位、不同的职位,所用的人称代词也不同,而中文里的用法就没那么严格,没那么繁杂。

3 泰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策略

在泰语教学中,将文化导入与授课内容结合起来,讲授授课内容文化背景、文化差异知识,泰语基础知识与文化导入同步进行,使学生及时了解到中泰两国文化的差异、特点以及带给语言的影响,深刻理解到中泰两国由于不同的风俗文化背景、思维模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等导致语言上的差异性。

3.1 角色扮演法

在课堂上通过情景演示和录像演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泰国文化的认知度。情景演示的好处在于能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扮演教学内容所描述的角色,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到具体情境下的泰语表达方式,如:问候、打招呼、致谢、道歉等等,并可以在课堂上当场纠正错误的表达方式,从而提升学生对泰语语言表达的感知度。

3.2 图片展示法

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图片展示多运用于PPT演示授课,演示中可使用图片方式,形象的展示泰国的文化现象。比如泰国讲到泰国的饮食文化,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泰国饮食文化的魅力,教师可以制作关于饮食的PPT,尽量收集一些泰国知名小吃的图片,这样学生既可以很轻松的记住关于饮食的一些泰语名称,又能从视觉上了解到各种美味的泰国饮食。以达到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3.3 在课外活动中丰富泰国文化知识

引导学生开展各类形式的泰语活动,例如:泰语角,既能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能丰富学生的泰国文化知识;泰语知识有奖问答,泰语晚会,利用泰国的传统节日,与外教一起举办庆祝活动等等。在与泰语外教一起交流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和体会泰国语言文化。

3.4 开设泰国文化课程

提高教师素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单独开设泰国语言与文化课程或者开设泰语通选课。给大学泰语的学生单独开设一门泰国文化课的条件尚未成熟,但是我们可以在全校范围内开设泰国风俗与文化或者泰国语言与文化课作为选修课,鼓励大学泰语学生选学这门课,这样既能让大学泰语学生可以通过多方面的学习资源,来巩固所学知识,也可以让更多的在校大学生来感受异国的风俗文化,丰富课外知识。

总之,在大学泰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树立文化导入意识,要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加强对泰国历史文化、风俗习惯、价值取向、思维模式等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在泰语教学中不仅讲解语言知识,利用各种途径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泰语语言的同时,了解泰国社会文化,从而更好地掌握泰语实际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何自然.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

[2]邓炎昌.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2

关键词: 跨文化 教学能力 对泰汉语教学

一、引言

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颁布的《对外汉语教师标准》对教师的跨文化交际技能提出明确规定,不但要求教师了解跨文化交际的相关知识,而且要能将这些知识转化为具体的语言教学实践技能①。本文从跨文化角度,针对对泰汉语教学,讨论汉语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能力,并就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提出建议。

二、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层面

跨文化教学能力是指在跨文化背景下实现有效教学的能力。包括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及跨文化反思能力三个方面。

(一)跨文化的适应能力

对外汉语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甚至学生之间各自的文化背景也不同。一些在中国课堂上司空见惯的教学组织形式在对外汉语的课堂上不再适用。因此,要在多元的跨文化背景下组织教学,就要求教师在遭遇文化冲突时具备一种容忍力和调试力,但这往往并不容易。汉语教师想要在遭遇文化习惯冲突时正常地开展教学,就必须具备较强的跨文化适应能力,在心态上作出一系列调整,包括调整对自身课堂角色的定位,是领导者、参与者或是观察者;通过移情调整自己的价值观,不以中国文化习惯中的对错标准评判外国学生的行为,不以自己的判断代替学生的判断(如老师认为学生上课吃东西就是不尊重老师,并断定学生也抱有相同想法),只有这样,才能在一种良好的心态下组织教学并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二)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

除了要在心态上具备良好的跨文化适应能力之外,对外汉语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跨文化表达和交流能力,这是实现教学目标、强化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对外汉语教师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跨文化的表达和交流能力主要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语言的转换能力。这里的转换一方面是指各种语言如汉语、学生母语、媒介语之间的转换,在初级阶段,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有时教师需要借助其他语言进行交流。另一方面,是指教师在表达时,能根据学生的水平自由灵活地在各个难度等级的汉语词汇、语法之间进行转换;在解释复杂、高级的词汇时,能用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初级词汇进行可懂输入;能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选择适当等级的词汇、语法和语体,并进行调整和熟练转换。二是用非语言表达和交流的能力。非语言是指“身势行为、手势行为、目光语行为、交谈时的身体距离、沉默语行为、声音、语调、音量、绘画、图像、衣着打扮和人体姿态实物标志等等。这些非言语行为都可用做交流信息、传递思想、表达感情、态度……”②在对外汉语教学的课堂上,有时语言解释不清或解释起来费时费力的词汇或语言点,用非语言却能很轻松地达到交流效果。如在对泰国学生讲解“礼貌”一词时,上课的教师双手合十,向学生做了一个泰国人最常用的合十礼,然后又故意趾高气扬地从学生面前走过(在泰国文化中,从他人面前经过而不弯腰低头被视为是不礼貌的行为)。之后,他对比两种行为说,前一个行为就是“礼貌”的表现,学生很快就明白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起来,学生对老师生动的教学大为赞赏。可见,学习一些非语言交际的技能,能帮助汉语教师强化教学效果,也让教学变得活泼生动。

(三)跨文化教学反思能力

教学反思能力是指教师能够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对象,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及教学效果等方面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的能力,它是教师应具备的重要能力。由于教学的跨文化特性,对外汉语教师还应具备跨文化思维的反思能力。对外汉语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特殊的”状况,比如一个在国内很有效的教学方法却没有在对外汉语课堂上取得预期效果等,遇到这些状况,教师不仅要有控制当场局面,灵活改变教学计划的能力,更要有在事后进行积极、理性反思的能力。要时刻考虑文化因素,发现课题后能从跨文化的宏观角度掌握事件过程,发现问题症结,从而防止类似情况的再次发生。

三、关于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建议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认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对于对外汉语教师极为重要,但很多对外汉语教师,尤其是初入职的教师或预备教师却在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如今,不少开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都把能为学生提供境外实习机会作为一大办学特色,但这些到境外实习的学生,有很多却遇到诸如课堂沟通障碍、教学效率低、教学组织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缺乏跨文化教学的能力。这也就提醒我们,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过程中,如何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教学能力应作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跨文化能力的培养不是只靠个别关于跨文化交际的课程就能完成的,它应该贯穿汉语国际教育的整个培养过程,而在各培养阶段的模式和重点不尽相同的。在此,我们针对面向泰国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各个培养阶段,对跨文化教学能力的培养提出一种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即:感知式训练―体验式训练―互动式训练―反思式训练。

在学生刚刚进入大学的阶段,还未建立起强烈的专业意识,绝大多数学生也没有任何跨文化教学经验,因此,在这一阶段,主要运用感知的方法,把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重点放在提升学生的文化敏感这方面。大学一年级会开设一些基础性的语言课和文化课,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泰语、中外文化等课程,而我们认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这些课程应有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或是英语、泰语专业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任课教师应有意识地从跨文化角度加入一些中外语言和文化对比的内容,如在现代汉语或泰语课上,不是单纯教授汉语知识或泰语,而是注意将两种语言结合起来,从语音、构词、语法及语言中所渗透的文化等方面做一些对比分析,如汉语普通话声调调值和泰语声调调值的比较,汉语句式结构和泰语句式结构的异同等,让学生在感知语言文化差异的过程中培养一种“双文化的意识和自觉”③。

第二阶段的体验式训练通常是在大学二年级,这时学生开始接触更多也更为核心的专业理论课程,诸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这些算是学生真正走进对外汉语教学范畴的课程。在这些课程教学中,除了理论的讲授外,对比研究、案例分析也很重要。在案例学习过程中,除了要让学生通过案例体会和学习对外汉语的教学方法外,教师还应从跨文化教学角度启发学生,让学生从一开始就确立对外汉语教学是在跨文化环境下进行的教学这一观念。有时,可以专门针对跨文化交际选择案例进行分析,案例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参考书上提供的,可以是影视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也可以是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的(如高年级学生的赴泰实习日记),目的是让学生积累一些间接的跨文化教学的经验。如果条件允许,最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些实践的机会,如和本校的留学生“结对子”,到本地的对外汉语课堂进行观课,让学生能够体验在汉语环境下的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教学。

第三阶段,学生开始进行赴泰实习,也就是说,跨文化教学进入“实战”阶段,他们要在泰语环境下进行汉语教学,也将通过与泰国学生的互动获得更多直接经验。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来说,长期浸在目的语环境中,对于提高目的语语言能力和感受目的语文化很有帮助。同样的,赴泰实习教师处于教学对象的母语环境,则能够更直接地了解泰语和泰国文化,提高对中、泰文化之间差异的认识,对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敏感性也很有效。如果说在之前的体验训练阶段学生学到的是一种带有普遍性和宏观性的间接经验,那么到了这一阶段,学生将获得更多微观的也是带有特殊性的直接经验。同时,在这一阶段,学生不再享有之前那种教师近距离指导的方式,而要独自处于异文化环境,经历跨文化交际的“蜜月期”、“沮丧期”甚至是“困难期”,这就要求实习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实时互动指导,若没有教师跟岗实习的条件,则可采用远程(如电子邮件、网络实时通讯等)指导的形式,从教学技巧、交际策略和心理疏导等方面同学生作互动式的交流和指导,让学生顺利度过“调整期”,最终达到“适应期”。

通过前三个阶段的学习和实践,学生已经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也对跨文化背景下的汉语教学有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过教师的成长规律公式,即“经验+反思=成长”。作为跨文化教学能力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第四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学会从跨文化交际角度对之前获得的经验进行有效反思,从而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的课程、专题讲座、师生研讨等多种形式,运用案例式教学反思的方法,对学生之前在实践阶段中的案例进行收集整理,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案例,对当时决策时的理念与疑惑及由此所做出的处理方式进行阐述,并与老师和其他学生进行讨论和探究。通过这种交互式和开放式的学习方法,一方面,可以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教学反思的方法,在今后的汉语教学中能够进行自主思考和独立判断。

四、结语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培养单位应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结合过程中不同时期的阶段特点,制订实施有效的培养方案,让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入职前就能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教学能力。

注释:

①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②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③周健.论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及教师的双文化意识[J].语言与翻译,2004(1).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12.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1.

[3]聂学慧.汉语国际推广形势下教师的跨文化教学能力[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9,第37卷(5).

篇3

【关键词】广西高校 东盟音乐 东南亚音乐 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79-03

目前,广西一些高校陆续成立了关于东盟的研究机构,如广西大学中国―东盟研究院、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区域)研究中心及中国―东盟政治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学院东南亚文化语言研究中心、广西艺术学院东盟艺术研究中心及中国―东盟民族艺术创作与展演研究中心等。各高校也根据办学特色,相继开设了东南亚歌曲、东南亚舞蹈、东盟文化与艺术概论、东盟歌舞作品赏析、东盟舞蹈训练等相关的东盟音乐课程。东盟音乐课程的开设扩大了学生的音乐视野,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除此之外,广西高校也积极利用自身优势开展了与东盟国家的音乐交流合作。如广西艺术学院从2012年开始连续四年举办了中国―东盟音乐周,不仅邀请了国内的众多专家学者,还邀请了泰国作曲家那荣、越南民族音乐家阮氏华灯、新加坡华乐协会会长郑朝吉、马来西亚作曲家余家和等东盟学者前来进行专题讲座和参加研讨会,并举办了泰国文化部艺术发展学院、新加坡鼎艺团的专场音乐会等,包括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叶小刚在内的音乐家们一致认为,音乐的创作和繁荣需要平台,中国―东盟音乐周在这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继北京现代音乐节、上海当代音乐周之后的中国新音乐创作第三大平台。由此可见,尝试开设东盟音乐课程已然成为各高校提高办学特色的途径之一。但由于广西高校东盟音乐教学刚刚起步,没有统一的要求与标准,因此,笔者经过走访调研,提出以下观点,以期能起到抛砖引玉之作用。

一、广西高校开展东盟音乐教学的可行性

笔者以《广西高校学生对东盟(东南亚)音乐兴趣及认知的调查问卷》为题,选取了广西地区综合类、民族类、艺术类、师范类、医药类、财经类、高职类各一所高校的在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7所高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音乐专业发放190份,共有效回收问卷179份,有效回收率94%;非音乐专业发放310份,有效回收问卷298份,有效回收率96%。调查结果显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东盟音乐都不够了解,但有94%的音乐专业学生愿意了解和学习东盟(东南亚)音乐,84%的非音乐专业学生愿意了解和学习东盟(东南亚)音乐。同时,以《广西高校开设东盟音乐课程的可行性研究――高校教师问卷》为题,通过走访、电子邮件、QQ聊天等方式对广西地区(包括南宁、桂林、柳州、玉林、百色、河池6个市)15所高校的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收回有效调查问卷28份。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高校教师对开设东盟音乐课程对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理解与尊重多元文化、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提升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提高广西高校办学特色与构建优势学科、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等方面的意义都是认可的。同时,据笔者不完全统计,广西高校已开设东盟音乐课程的有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艺术学院3所高校,而目前暂未开设东盟音乐课程的高校在其他课程,如外国民族音乐、世界音乐、音乐鉴赏中也有涉及东盟音乐的教学内容,并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广西高校东盟音乐课程的开设是有一定基础的,同时也是有意义、有价值,具有可行性的。

二、东盟音乐教学的目标

东盟音乐课程教学的对象分为音乐专业学生(专业音乐教育)、非音乐专业学生(公共艺术教育)以及东盟小语种专业学生;因此,课程目标应根据具体教学对象而制定。课程目标的制定应体现综合性、全面性原则。总体来说,东盟音乐课程教学目标可列为以下六点。

(一)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

各国各民族的音乐都体现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在东盟音乐的教学中,要将音乐的学习与自然、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联系起来,通过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认知、表现能力

对音乐的欣赏与实践是理解音乐的最好方式之一。通过对东盟音乐的风格、体裁、表现手法等方面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与分析能力;通过对东盟民歌、舞蹈、民族乐器的学习与表演实践,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

(三)培养学生对音乐、文化的理解能力

东南亚是世界上民族最为繁多的地区之一,其传统音乐就有上千种之多,颇为丰富。除此之外,由于曾经受到中国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欧美文化等多种文化的影响,这里也是世界上音乐文化最丰富最多元化的地区之一。通过东盟音乐的教学,能够增进学生对不同音乐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尊重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观念。

(四)培养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

通过学习东盟音乐,学生在理解文化多样性的同时,能够懂得每一个民族的传统音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等背景下产生的,都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并引发学生的再思考,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所具有的独特性价值,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热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五)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在教学中,通过对东盟各国、各民族多样性音乐风格以及东盟歌舞、乐器的学习与表演,培养学生对东盟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使学生具有乐于探究音乐以及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兴趣,能主动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与创造性思维。

(六)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

目前,广西多所高校都把办学目标与学生的就业面拓展到面向东盟。在东盟音乐的教学中,通过对东盟各国、各民族音乐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东盟文化的理解与兴趣,使学生具有国际视野,为学生毕业后前往东盟地区就业、与东盟国家进行交流与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东盟音乐教学的方法

在东盟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应采用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音乐、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音乐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如下的教学方法:

(一)音乐学习与社会、文化背景相结合

每个民族、每个时期的音乐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要想让学生对东盟各民族的音乐有深入的理解,首先应该把这些音乐与其自然、历史、社会、文化等多方面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教学。只有真正理解了音乐,才能有进一步体验音乐、表演音乐的兴趣。如在讲授越南木偶戏的时候,介绍其逐渐形成的历史知识以及与中国木偶戏的关系;欣赏泰国面具舞蹈与音乐《拉玛坚》时,介绍其来源于印度宗教史诗《罗摩衍那》及其相关的历史、宗教、文学等知识,这样学生对所学的音乐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二)理论讲授与感知、体验相结合

东盟音乐的教学必须要将理论的讲授与视听相结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对各国、各民族的音乐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为学生进行音乐实践、表演提供便利。如教师在讲授越南独弦琴音乐的时候,可以展示独弦琴及其构造的图片,播放独弦琴演奏的音乐;在学生对独弦琴及其音乐产生理解的同时,教师也可让学生对越南独弦琴与我国的七弦琴等乐器进行对比,并思考两者有什么异同。这样不仅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考能力。

(三)理论讲授与实践、表演相结合

在教学中,可适量加入东盟民歌的学唱以及东盟舞蹈、东盟民族乐器的学习,这样更方便于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激发其学习热情。如在教授东盟民歌时,学唱越南民歌《过桥风吹》、缅甸民歌《海鸥》、马来民歌《Rasa Sayang》等;教授泰国舞蹈时,学跳泰国传统蜡烛舞、南旺舞的相关动作;教授印尼甘美兰音乐时,学习甘美兰的某件乐器进行演奏与合奏。相信加入了实践的东盟音乐课堂教学一定能产生更多的快乐。同时,在学校举办的各类文艺演出中,教师也可以给学生排练东盟音乐的相关歌舞与乐曲,使学生的音乐表演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四)注重讨论式、探索式的课堂教学

在东盟音乐的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的理解,教师应注意多与学生交流、讨论,并鼓励学生对不理解或不懂的教学内容主动提问,因为东盟音乐是我们在平时的生活中接触得比较少的,不能很快理解或有一些疑问是正常的;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讨论、提问逐步引导学生进行音乐的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东盟音乐的教学中要注意运用探索式的教学,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使学生能主动地探索问题与进行思考,并获得结论。探索式的教学也有助于学生形成开放性的思维。

四、东盟音乐教学的评价

东盟音乐课程的评价的层面应包括人文性、客观性、多样性等原则,不仅要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结果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对教师的教学态度、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接受程度、教学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一)对学生的评价

东盟音乐课程应注重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实践能力及创造性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主要体现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态度、回答问题、讨论交流以及课堂实践、课后作业、课外表演等情况的评价。形成性的评价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发挥。终结性评价,主要体现为阶段性考察、期末考试,考试形式可用笔试、口试以及笔试口试相结合进行。东盟音乐课程的总成绩由形成性评价的成绩与终结性评价的成绩相加组成。关于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成绩所占总成绩的比例情况,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自行决定,也可各按50%计算。其次,对学生的评价也要注意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二)对教师的评价

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对教师教学态度、教学过程、教学结果等方面。对教师的评价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一是通过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往往可以促进教师及时改善教学,因此教师可通过课内外交流、课堂上讨论、发放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获得学生的评价。二是教师的自我评价。教师通过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接受程度、活跃程度、学习效果等方面,来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三是通过学校领导、教研员及相关的任课教师的听课、评课,获得评价。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的学习情况、考试成绩来分析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与需要改进的地方。总之,教学的评价必须把自我评价及他人的评价相结合,并通过分析与反思,有效地改进教学。

五、东盟音乐教学的师资要求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和决定性因素,对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具备较高专业素质的教师是东盟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对东盟音乐授课教师的要求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一)授课教师应接受过“东盟音乐”或“世界音乐”的学习

一门课程的教学效果往往与任课教师的专业素质密切相关,只有教师熟练地掌握了教学内容才能把课上得游刃有余。因此,教授东盟音乐课的教师应接受过“东盟音乐”、“世界音乐(或外国民族音乐)”以及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等相关内容的学习,教师应具有教授东盟歌曲、舞蹈、器乐等理论、实践与表演的能力以及相关的历史、文化、姊妹艺术等知识。教师的专业素质是保证东盟音乐教学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二)授课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东盟音乐”对于我们来说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学生刚开始上这门课的时候也许并不能完全理解,所以教师应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把音乐的学习与相关的自然、社会、历史、文化以及美术、戏剧、影视等姊妹艺术紧密相连,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根据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加与删减,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感受、体验和理解音乐。

(三)授课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资源为教学服务

广西高校东盟音乐的教学刚刚起步,在很多资料不齐全的情况下,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来为教学服务。首先教师可通过报刊、书籍、网络等途径,也可利用与东盟国家进行交流的机会搜集资源,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教师还可亲自前往东盟国家进行学习与资料搜集。其次,教师应发动学生的力量,可让学生对某一专题的内容进行资料搜集。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报刊、书籍、父母、朋友等多种途径获得资料,一个班几十人搜集的资料往往比教师还齐全。再次,广西多所高校都有来自东盟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如果把这些留学生中会唱歌、跳舞以及会演奏东盟民族乐器的同学请到我们的课堂,让学生体验到“原生态”的东盟歌舞与乐器演奏,一定能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结语

广西高校东盟音乐教育目前还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各方面都有待成熟与完善,希望本文中提出的一些课程与教学方面的构想能为广西高校特色课程的建设尽一点绵薄之力。相信通过东盟音乐的教学,不仅能使我们的学生理解多元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具备国际交流合作的能力;更能为中国―东盟在经济、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建设做出贡献,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2014中国―东盟音乐周闭幕 成新音乐创作第三大平台[EB/OL].(2014-05-31)[2015 -02-11]. http:///cul/2014/05-31/6233639.shtml

[2]朱海鹰.东南亚民族音乐[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2

[3]王州.《世界民族音乐》课程论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

[4]王升日.广西高校东盟音乐课程探究[J].艺术教育,2013(5)

篇4

[关键词]东南亚;旅游景观特色;背景条件分析

[中图分类号]K92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283(2012)01-0048-03

一、前言

旅游景观泛指“一切可供观赏的景物”。德国地理学家洪堡给出的定义为透视中所看到的地表景色或景色基本相同的区域单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景观的研究也逐步深入到对旅游景观的研究。人们将区域中具有一定景色、景象和形态结构,可供观赏的景致、建筑和可供享受的娱乐场所等客观实体,以及能让旅游者感受、体验的文化精神现象,甚至该区域存在的优美的环境条件以及旅游接待服务等内容泛指为旅游景观。简单来说,旅游景观就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一切可供观看欣赏景观,它不仅包括山脉、湖泊、河流等自然环境,以及透过人们的视觉所能见到的道路、公园、街道、建筑物等“风景”,而且还包括声音、味道等人体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东西,以及生活氛围、城镇、集落的历史和文化等凭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获得的印象。而且,通过研究发现,旅游景观中更具有旅游吸引力的是那些洋溢着自然情趣的“人文景观”或渗透了文化精神的“自然景观”。

二、东南亚旅游景观形成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自然背景条件

1.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东南亚地跨赤道,属于热带气候地区。马来半岛、南洋群岛和缅甸沿海主要属于热带雨林气候,中南半岛的北部属于亚热带森林气候,中部属于热带草原气候。

东南亚降水量大,形成了众多的河流。中南半岛有较长河流,马来群岛河流多短促入海。河流穿流于山地与盆地之间,时而形成峡谷、急流、瀑布,时而形成平川、曲流,给东南亚景观增添了活力。

2.特殊的地质构造

今日的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组成,从板块学说看,东南亚是位于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汇的地方。板块与板块交界处是地壳活动能量释放的地方,正是由于板块碰撞导致了东南亚有众多的岛屿。马来群岛由12000多个大小岛屿组成,这些岛屿大多山岭高峻,外临深海,有很多活火山。这里是太平洋西岸火山带的一部分,数百座火山排列在岛上或海底,仅爪哇岛就有100多座。

(二)人文背景条件

1.悠久的人文发展历史

民族文化是一个特定的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主要标志,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主要是指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体包括饮食、衣着、住宅、语言文字、科学艺术、风俗节日等。东南亚各个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习俗和价值取向,演变成一个文化多样性的地区,有学者形象地把东南亚称为“世界民族的博物馆”。

据考古发掘证明,泰国很早就有人类生息和活动。公元前,这里已经住着孟人、高棉人和泰人。孟人是东南亚地区古老民族之一,7世纪初,建立了堕罗钵底国,其商业、佛教、文化已经很发达,后被吴哥王国征服。吴哥王国之后,泰国又经历了素可王国、阿瑜陀耶王朝、曼谷王朝,各王朝都留下了丰富的人文古迹。特别是曼谷王朝,所建立的大王宫、玉佛寺等名胜古迹具有鲜明的暹罗建筑艺术风格。

缅甸也是历史悠久国家,公元l世纪,在中部建立“骠国”,北部建立“太公王国”,南部建立“直通王国”。骠国的都城是用青砖砌成的圆城,周围80千米,有12座城门。都城四隅建有寺庙,城中居民超过万家。国王的宫殿富丽堂皇。公元832年骠国灭亡后,逐渐被蒲甘王朝所取代,缅王阿奴律陀崇信佛教,建塔造寺风盛行,历代君王继续在蒲甘建造佛塔,在短短二、三百年间蒲甘城便成为当时缅甸最大的佛教中心,享有“万塔之城”的美称。蒲甘王朝留下的建筑、绘画、雕塑是重要旅游景观。

在东南亚文化形成过程中,外来文化(印度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和西方宗教文化)对其发展进程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就派使团到东南亚传播佛教,从此佛教在这里盛行,泰国、缅甸、柬埔寨、越南、老挝等国的大部分人信仰佛教。佛教是泰国的国教,无论国家大典,军队出征,新法令颁布,国王的加冕和官员的晋升都要僧侣光临。对普通泰国人来说,从出生的剃发仪式、接受初等教育、出家为僧、结婚仪式、生病服药,一直到死,婚礼葬礼以及新建房屋、商店开业等都要举行一定的佛教仪式。所以,佛教景观和遗迹是泰国旅游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东南亚地区人们除了信奉佛教还信奉伊斯兰和基督教等。印度尼西亚是世界上最大的伊斯兰教国家之一,90%的人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对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均有巨大影响。阿贡清真寺、伊斯蒂赫拉尔清真寺、三宝垅大寺等都是伊斯兰教文化圣地。

2.复杂多变的政治体制

东南亚政治体制既受世界上其他国家政治体制的现代因素的影响,同时又保存了自身的传统政治形式。比如把现代议会制度与君主制度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君主立宪制国家。在这种类型的国家里,传统的君主仍保持其地位和权威,但是却受到了来自现代民主因素的制约和挑战,君主不再拥有绝对的权利。由于传统和现代两股势力在东南亚各国政治体制中的较量,因而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政治体制。此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有的政治体制还与宗教相结合,影响着国家的政治体制和人们的思想意识,引导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形成了与政治体制相符合的思想文化。

三、东南亚旅游景观的特色

(一)别具一格的海滨岛国景色

除老挝之外,东南亚其余国家都是沿海国家或岛国,漫长的海岸线蜿蜒曲折,港湾交错。这里湛蓝色的海水,洁白柔软的沙滩,温和明媚的阳光,再点缀以婆娑摇曳的椰树和星罗棋布的岛群,吸引着成千上万游客。著名的海滨有:泰国的帕塔亚海滨、洛坤海滨、宋卡海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海滩、波德申海滩、边佳兰海滩;菲律宾的马尼拉海滩、宿务海滨;缅甸的毛谈棉海滩、仰光海滨等。

帕塔亚位于泰国春武里府,濒临曼谷湾,距泰国首都曼谷东南约150公里。它是东南亚著名的海滨旅游度假胜地,享有“东方夏威夷”的美誉。帕塔亚风光旖旎,碧海蓝天,沙白如银,椰林茅亭,别具东南亚热带风情。潜水、钓鱼、高尔夫球等各类休闲、娱乐、运动设施资源丰富,深受游客青睐。

马尼拉是菲律宾共和国的首都,也是全国最大的海滨港口城市。它地处菲律宾群岛中最大的岛屿—吕宋岛西岸,也称“小吕宋”,濒临天然的优良港湾—马尼拉湾。市中心的黎刹公园和沿罗哈斯滨海大道两旁,高层建筑鳞次栉比,高大挺拔的椰树和苍翠的棕榈相互掩映,使城市充满了生机。

(二)得天独厚的热带风光

东南亚各国多位于热带,得天独厚的热带旅游资源使东南亚拥有壮丽秀美的山川景色,绮丽迷人的名树异花,世所罕见的珍禽异兽,这对中高纬度游客来说尤感奇特。

马来西亚有“热带旅游乐园”之称。大汉山国家公园有许多珍贵的动植物,包括马来貘、野象、野牛、树蛇和犀牛、岩羊等稀有动物,还有800多种热带兰,500多种鸟类。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两侧,茂物植物园是世界最大的热带植物园,园内共有1.3万种热带植物,各种棕榈、兰花齐全。

(三)多姿多彩的火山景观

东南亚是火山集中地区,特别是印度尼西亚共有火山829座,其中200座为活火山,占世界总数的1/6,所以印度尼西亚又被称为“火山之国”。爪哇岛是印度尼西亚火山最多的岛屿,全岛山脉绵延,群峰耸峙,火山带横贯岛屿中部。海拔1800米以上的火山峰有58座,其中3000米以上的有14座。到爪哇岛旅游的人,站在该岛任何一个高地,只要你抬首眺望,最少能看到一座火山。巴厘岛火山众多,有经常喷发的活火山,有休眠火山,如画的火山群给岛上增添了许多色彩。

菲律宾的塔尔火山口长24千米,宽14千米,形成了170米的湖泊,湖中有岛,岛上还有小火山口。这种湖中有山、山中有湖的景色使人流连忘返。马荣火山,是菲律宾最大的火山,呈圆形,像一个巨大的三角形蜡烛座耸立在椰林和稻田中间,绮丽壮观,被人们誉为“世界上最完美的火山锥”。

(四)神秘丰富的宗教文化

东南亚是信奉多种宗教地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和印度教,早在1世纪这两种宗教便相继传入东南亚,长期以来宗教对东南亚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宗教圣迹遍布各地,寺院、庙宇、古塔、石窟、教堂等比比皆是。

佛教是泰国的国教,全国佛寺多达3万座,国人90%信奉佛教,有30万人出家向佛。曼谷是宗教文化名城,有“佛寺之都”的美称。玉佛寺是泰国最著名的佛寺,始建于1784年,是泰国王族供奉玉佛像和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因寺内供奉着玉佛而得名。

缅甸古都和佛教文化遗址蒲甘,云集了各个历史时期建造的佛塔和佛寺,有“万塔之都”的美称。大金塔是缅甸著名的佛塔,坐落在仰光丁固达拉山冈,始建于公元前的仰光大金塔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缅甸最古老的佛塔,缅甸人把大金塔奉为佛教的圣地,视为民族的骄傲。

(五)光辉灿烂的名胜古迹

东南亚历史悠久,人口稠密,形成了许多历史名城和文物古迹。这些名胜古迹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东南亚的古建筑就是众多文物古迹之一,如泰国的大王宫,印尼的日惹苏丹王宫、菲律宾的马拉卡南宫、柬埔寨吴哥古城等都是建筑的杰作。

吴哥窟古迹位于柬埔寨金边湖北面,它与埃及金字塔、中国的万里长城和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并称为“东方四大奇迹”。主要包括吴哥窟、吴哥城和附近一些庙宇。吴哥窟古迹的每一座建筑、每一块石头都是经过精雕细刻的,每一个浮雕都充满想象力。

婆罗浮屠位于爪哇岛中部日惹西北约40公里处默拉皮火山的一个山丘上,是印度尼西亚的佛教建筑和雕刻的杰出代表,婆罗浮屠的梵文意思就是“山丘上的佛寺”。婆罗浮屠一直被人们称为“南半球最大、最古老和最壮观的古迹”,其工程之浩大,建筑之壮观,一直为世人所惊叹。

(六)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

东南亚民族众多,生活着400~500个民族,成为世界上民族最为众多、文化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每个民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他们及饮食习惯不同,婚礼节庆不同。东南亚的民俗风情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对旅游者有很大吸引力。

宋干节又叫泼水节,是泰国、缅甸、老挝等国家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届时全国放假,举国同庆。宋干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活动一般持续三天,有些地区要持续一周以上。各地区具有不同的庆祝方式。但以泰国清迈最为热闹。每年宋干节都有大批国内外旅游者云集清迈。庆祝活动有花车游行,巨象游行,歌舞表演。泼水是最热闹的活动,人们端着大盆小盆水互相倾泼,追逐嬉戏,到处是一片欢乐景象。

在马来西亚,人们主要的婚礼习俗是“倒插门”,即男子入赘女家。在越南,有几个民族还保留着抢婚的习俗,当一个男子看上某一个姑娘后,就准备财物,一切就绪,即去抢亲。柬埔寨人的婚礼都在女方家进行,一般要举行三天,第一天是入棚日,第二天是正日,第三天是拜堂日,形象地被称为缠线拜堂的结婚仪式。

四、结语

东南亚各国,不管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城市”新加坡、“千岛之国”菲律宾,还是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柬埔寨、越南,都是人们梦寐以求的度假胜地。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的提高,对旅游的需求也与日俱增,这些优美独特的旅游景观作为人们旅游活动的载体,是旅游可持续发展所依托的核心资源,同时也具有易受破坏的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所以,在观光游览这些宝贵的旅游景观时,要杜绝一切有损于旅游景观活动行为的发生,真正做到生态旅游,绿色旅游和文明旅游。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2](英)希尔.东南亚系统地理[M].凌起译.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3]刘稚.东南亚概论[M].云南大学出版社,2007.

[4]黄民生.东南亚旅游资源区域特色和背景分析[J].世界地理研究,1999(2).

[5]任啸科.世界地理全知道[M].华文出版社,2009.

[6]国家地理系列编委会.环球国家地理[M].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7.

[7]黄秀莲,沈文轩.最新世界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篇5

【关键词】艺术设计;设计创意;作品分析;识别

一、艺术设计概述

1、设计作品鉴赏

艺术作品赏析,设计作品鉴赏属于美育的范畴,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的基本知识,观摩中外设计行业大师的经典设计作品,掌握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思维方法,开阔眼界,加深理解,从而增强鉴赏能力和专业素养。作为一名艺术设计的学生需要有能够感受设计之美的眼睛和理解设计美的大脑。

许多人对一件作品的态度仅停留在欣赏的角度,而鉴赏对于欣赏是更深一个层次,多在欣赏之后还有继续深入识别、分析、判断甚至批判的意思。可以说鉴赏是欣赏的一种升华,当然,当深入对一件作品的欣赏,则需要对此有一定的知识储备。

2、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

艺术设计涉及到的范围很广。二维的有平面广告,书籍设计,VI设计,包装设计等;三维的有的手工艺产品设计,工业产品设计等另还有三维空间环境设计,四维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等等。虽然每个领域看似千差万别,但相互关联。这也是一个设计师即有可能进行建筑设计,同时也有产品设计。如何评判一件设计作品的好坏,优与劣。但每个人都会因为年龄,性别,文化层次,生活经验,物质或精神需求水准等方面的因素而有不同的标准,即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设计界的名人

谈到设计界的名人,二维平面设计的有冈特・兰堡、福田繁雄、靳埭强、陈幼坚等。服装设计的有可可夏奈尔、克里斯汀・迪奥、三宅一生等;建筑设计的有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勒・柯布西耶、贝聿铭等。他们的作品无不体现出创意。

二、设计师陈幼坚及作品简介

以二维平面设计师陈幼坚为例,陈幼坚生于1950年,在香港长大,中学理科毕业后,只念过十个月的夜间设计课程。他曾赢得本地及海外设计奖项五百多个,其公司在1998年japen typography association 所举办的比赛中,一连夺得九个奖项,当中包括一个最杰出作品奖。他于1989年更获得香港艺术家联盟颁发的“设计家年奖”。其公司在1996年被美国纽约graphis 杂志选为该年度世界十大设计公司之一。他的海报及腕表设计没美国三藩市现代美术博物馆纳为永久收藏品。

陈幼坚来自一个令人爱恨交加的城市――香港。在这个快速变换的城市里,陈旧交汇,东西连接,贫富并存,空气中处处弥漫着那种“现在就要的”紧迫气氛。纷繁芜杂之中,陈幼坚,却以独到的设计风格将东情西韵融会贯通。在牢牢把握市场脉搏的前提下,使东方文化重新焕发了新资。

陈幼坚从不否认自己是商业设计师,但他认为这并不妨碍他成为艺术家。“商业是命题,艺术是境界,我所做的无非是在努力将商业命题做到艺术的境界。”他做到了:1996年美国权威的设计杂志graphis评选世界十大设计公司,陈幼坚设计公司作为唯一的一家亚洲公司列为其中。他为这次盛事设计的海报充分体现了他的风格--中西合璧,简约中透着东方的神韵。陈幼坚被公认为设计大师,但也更喜欢“视觉艺术家”,认为在视觉艺术的最高境界中没有行业、空间、地域、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分隔,艺术家的创作应游刃于不同的领域。风格也不必限定于一种,简约或者是繁复都只是手法,艺术家应随机应变,运用自如。

1997年前夕,迪斯尼公司委托陈幼坚进行庆回“庆回归珍藏版”设计。回归之路,艰辛曲折,可与“西游记”齐名:当年唐僧师徒历尽艰辛,蹰蹰西行,如今众望所归,西方不亮东方亮。于是由迪斯尼家族唐老鸭和米老鼠等组成的“东游记”诞生了。

2002年在接受可口可乐公司邀请设计“可口可乐”中文标识时也遇到了挑战:客户摈弃了沿用24年之久的中文标识,要求所设计既有中国特色又兼具国际风格。看似简单的要求落实到四个方块字上着实不易。他在仔细研究了“coca-cola”的英文标志后,沿用其中的飘带和笔划弧度,经数月的构思和修改,创造了充满现代感的新表示,让人一眼就能认出“coca-cola”家族的新成员。真可谓方寸之间见功力。如今新标识已随着“可口可乐”的动感广告和各种产品迅速传播,成为新的时尚风标。

陈幼坚为北京申奥设计过海报,他也希望可以为上海2010世博会出力。他认为奥运会和世博会都是展示中国文化和国力的大好时机,作为一个炎黄子孙能够参与盛事,实为一大快事。这也是为什么他每年必百忙之中抽空接受日本、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韩国、澳洲以及英国等地的邀请,向当地设计界讲述“东西古今融会再创”的设计理念,同时也弘扬了中国文化。

2002年,陈幼坚三幅最新的艺术作品(照片拼贴画和装置艺术品),应香港精艺轩画廊之邀,参加了5月份在美国芝加哥举办的“2002芝加哥艺术展”,该展览是美国最具规模的国际艺术展览。同年6月,其作品在瑞士巴塞尔举行的“巴塞尔艺术展”,该艺术盛会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是目前最具影响力的现代艺术盛事,并被誉为“国际艺术界的奥林匹克”。

三、结束语

创意即为创作构思,它是一个作品的灵魂。它需要策划,经营。创意的特性是:无法预测、无法组织、无法系统化、而且绝大多数都遭遇失败。创意的基本思维方法有辐射思维、多向思维、换元思维、转向思维、对立思维等等。创意不是一个程式化、概念化的表现,而是目的性极强、较为广泛的思维活动。一个好的设计创意,必有其打动人和耐人寻味之处。

除了创意之外,一个作品还受它的实用功能,工艺技术,材料,艺术品位,社会效益等因素的影响。使其不仅具有实际用途,而且能满足结构设计科学、合理的要求,也就是好用,用时能产生舒适感。艺术品位指的是艺术设计作品中的审美属性和文化底蕴。评判一件设计作品或产品艺术价值的高低,除了它美的外观使人悦目之外,再就是看其是否具备文化的内涵。很多经得起艺术标准衡量和长时间考验的作品,都具备有较高的艺术品位。社会效益是艺术设计鉴赏在信息时代特有的一个带有边缘意义、复合性的标准。它是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杠杆,它有时会与传统的艺术规律和理念相冲突,然而,艺术设计只有在真正的融入社会时,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更大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泽厚.中国美学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篇6

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体系内涵

实践教学,顾名思义是将实践与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作为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职业需求为目标的专业,其实践教学体系的内涵可从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教学和教学实习几个方面来概括。

第一课堂即课堂教学。《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明确指出: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国际汉语教师的职业需求为目标,围绕汉语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形成以核心课程为主导、模块拓展为补充、实践训练为重点的课程体系。可以说,实践教学是第一课堂教学的重要方法,包括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等。

第二课堂是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的,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而言,第二课堂是开展丰富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包括文化体验与交流、社会实践、教学见习等。通过这些实践行动,增强学生对职业的了解与体验,为教学实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学实习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全日制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性培养方案》中指出,专业采用课程学习与汉语国际教育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年,其中课程学习1年,实习及毕业论文1年,可见教学实习作为实践教学内涵的重要性。

二、加强汉硕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在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汉语已经逐渐深入到世界各国的语言学习中。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全球通过各类方式学习汉语的人数约3000万。而据2015年9月的人民日报报道,最近10年来,中国已在126个国家设立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中小学孔子课堂,用于帮助外国朋友学习汉语,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目前,已有60多个国家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达1亿人,比10年前增长3.3倍。

全世界学习汉语人数直线上升,国家对汉语推广的工作也逐年重视。国家汉办从2004年开始设立孔子学院,致力于对外汉语教学,而以培养对外汉语教学专门人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校也由最初的20余所增加到目前的107所汉硕培养院校。然而,人才培养的增长远远赶不上对外汉语教学所需要的实际人才,汉语国际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近年来越发突出。据相关统计,目前全球汉语教师缺口量超过500万,许多国家因汉语发展速度太快,中文外教严重不足。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是适应汉语国际化的需要而产生的,对于满足海外汉语教师需求有着重要作用。加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实践教学培养,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在当前环境中尤为重要。

三、探索汉硕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举措

(一)建立符合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涵盖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教学实习等整个人才培养过程。而建设实践教学体系的前提,是既要符合国家总体培养方案和现实需求,也要结合本校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办学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高校自身办学优势与资源,建立起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符合当前社会对国际教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当前汉语国际教师紧缺的背后,是教学目标与教学手段、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等的诸多矛盾。要充分挖掘这些矛盾背后的原因,不断改革教学理念,丰富实践教学手段,才能真正实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培养的目标。

其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培养离不开培养高校自身的实际。学校国际化办学方向与思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专业的发展空间与发展方式。以湖北大学为例,目前学校已在除非洲之外的世界五大洲近30个国家的100余所高校或科研机构建立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合作关系,在美国、巴西、波兰分别组建了海外孔子学院(课堂),中华合作办学以本科为主。在此基础上,学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专业就立足学校的传统优势和现有的招生培养状况,把针对巴西和东南亚国家的汉语国际教育作为专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开设巴西葡萄牙语和东南亚国家语种的教学课程,建设汉语国际教育文化体验与教学中心等,这些都是特色发展、差异发展的探索之举。

(二)改革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要构建科学的课程教学体系,就要提高专业实践教学的设课比例。没有足够的教学实践,重视专业实践教学只是句空话。目前,全国各高校在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学分低,教学时间少。要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中的比例,除了设置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外,在理论课教学中增加实践教学的方式方法。例如,语言类模块培养内容中,可以设置相应的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实践课程;文化类模块中,可设置武术、舞蹈、音乐、剪纸、戏曲等方面的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类模块中,可设置教学实习和教育技术培训等实践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内容,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高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实践时间。

此外,案例教学、实训教学、观摩教学、模拟教学等,都是在课程中实现实践教学的有效方式。

(三)实践课程与教学见习相结合

教学见习可以增强学生对未来职业价值的了解与认同,并初步熟悉未来职业规范,加深对职业的认知感与认同感。通过观摩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学或视频,获得本专业的感性经验,为未来教育实习和教学打下基础。

文化体验活动。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类文化实践,如自愿报名参加暑假泰国文化交流,协助学校留学生举办国外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参与到国外高校来我校的文化交流项目活动,参加中外礼仪、口语大赛等活动等。通过这些平台,让学生接受国际化理念熏陶,熟悉教育管理模式、教学方法等,锻炼英语等外语口语,对外汉语教学及跨文化交际能力,了解外国学生的爱好兴趣、思维方式和中外差异等。

此外,还可组织学生参加语言文化、外事礼仪等培训。中国传统文化实践活动,引导其参与教学基地和社会相关行业的工作实践,结合专业课程的科研调查、社会实践等。

(四)拓宽实习渠道,加强基地建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培养过程中,教学实习是学生从理论学习到教学工作的过渡阶段,也是检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是否达到培养目标的一个过程,是培养汉语国际教育人才的必要环节。学生只有通过教学实习,才可能适应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胜任多种教学任务,最终成为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和国际化的专门人才。

重视实习前培训。在学生海外实习前,可加强对其出国前的专项培训,包括外语能力强化、外事礼仪纪律培训和目的国文化风俗讲解等。

完善实习组织管理。形成一系列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实习每一环节的指导和管理,为实习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为实习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充分的制度保障。

加强基地建设。基地建设是实现实践教学的基础。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来说,建立稳固的、真正能为学生提供实践条件的实践教学基地离不开与国内外高校和文化传播机构建立国际合作交流。

(五)加强实践教学效果评价

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应贯穿整个培养过程,在教学、实习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中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让不同角色的教育者参与考核与评价,并制定相应的激励与约束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培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

例如,在学生海外实习过程中,可结合导师意见、实习所在学校教师与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学生实习报告、学生自评等形式,结合制定具体的考核评价标准,最终对海外实习学生做出准确的评价。这个评价不仅能实现对学生的考核,还能不断完善海外实习这种实践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崔希亮.对外汉语教学与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与展望[J].语言文字应用,2010(2):2-11.

[2]杨金华.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实践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2):54-56.

篇7

关键词:体距 体距差异 汉语课堂 启发

一.体距的含义及分类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Schopenhauer)曾经讲过一个寓言:在寒冷的冬日,一群豪猪为御寒而彼此挤到一起,可是很快它们便感觉到对方有刺,于是相互分开,而寒冷迫使它们再次相互靠近,结果又被刺痛。就这样反反复复,直到最终找到一个使大家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适中距离,这就是叔本华的豪猪法则也叫刺猬法则同样,社交的需求使人们走到一起,但每个人自身不同的性格和一些特殊的毛病又将每个人相互之间的距离拉开。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也需要找到一个让大家彼此都能忍受的最佳的适中距离,这种距离体现了一种礼貌和良好的举止。如果距离太远会使人感觉冷漠,满足不了社交的需求,而距离太近,有可能会发现对方种种令人生厌的性格和让人难以忍受的毛病,容易失去身份认同,迷失自我,如何找到并保持一个最佳的适中距离成为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良好交际的必要条件,所以人与人之间要保持适当的体距。

体距即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研究人们在交际时保持相互间身体的距离并由此而体现出来的特定的含义。它认为个人以及个人扩展的范围构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分为四种:亲密距离、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和公众距离。亲密距离(15-46cm)适合用于夫妻关系及情侣之间;个人距离(15-76cm――76-120cm),限于朋友、熟人,或亲戚间的交往;社交距离(120-210cm――210-360cm)适用于正式的外交活动,公共距离(360-450cm――750cm)适用于演讲,不适合人际沟通。

二.西方国家与中国的体距差异

交际双方所处位置的距离不仅告诉我们双方的关系、心理状态,也反映民族和文化特点。交际距离因文化的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在西方国家,如德国、英国和美国,人们的空间观念比较强。在美国,如果男性勾肩搭背可能会被认为是同性恋。在德国,男女在与人相见时都喜欢握手;在美国,女士很少握手;在前苏联,男士见面时常爱拥抱和亲吻;在伊斯兰国家,同性之间也习惯拥抱和吻面颊,在异性之间却严格禁止体触,连握手都被视为禁忌;在泰国,人们都在公开场合避免体触,触碰别人的头部则会犯下大错。而在中国,男性之间时为了表达亲密,搂着肩膀也是十分常见的,女性之间,挽手牵手挎着胳膊更是随处可见。但无论在中国还在英美,两个女人在谈话时要比两个男人谈话的离靠得近些。西方国家异性见面交谈时体距比中国异性之间的体距要小得多,因此中西方异谈,中国人往往产生错觉,认为英美人在向自己表爱意。而事实上,英美人总是与他人保持一定的体距,以免发生体触(亲密关系除外)。一位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空荡荡的阅览室里,一位读者刚刚坐下,心理学家就坐在她(他)旁边,试验了80次,没一人能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大多数人都默默地换了一个远一点的位置。也有中国人如法炮制在一所大学自习室里做了这个试验,当一个人坐在中国学习者旁边时,没有一个中国同学离开自己的位置,只是将自己的学习用具挪得离自己更近些,让出位置给新来的那个人。由此可见,中西方对于他人侵占自己的空间时所采取的态度不同,西方人会主动保护自己的领域而中国人只是内心回避。

以上可以看出,中国人“体距近”,英美人“体距远”。而这一差异体现了东西方人对于“共性”和“个性”或者说对于“群体”和“个体”的不同看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差异,原因是很多的,如两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民族信仰的不同。

所以,我们可以说东方广袤的中原大地滋生了“集体主义”,“共性”是准则,体现在体距上是 “体距近”;西方浩瀚的大海养育了“个人主义”,“个性”是准则,体现在体距上是“体距远”。

三.体距对对外汉语课堂的启发

在韩国教学的这段时间,我发现韩国虽然是东方国家,但是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我认为他们属于“体距远”的类型。在汉语课堂上,对于不熟悉的人他们不愿意一起坐,刚开始的时候甚至不会主动和同学说话,他们喜欢有自己独立的空间。除非老师要求对话,他们很注重个人的空间,虽然他们愿意和老师交流,但是对于距离还是很敏感的,为了更好的汉语教学,老师和学生也应该保持距离,这种距离应该是社交距离,特别成人学生,他们希望和老师多接触,多交流,但是老师也应该遵守体距原则,与学生保持距离。而对于小学生,与他们熟悉后,这种距离可以近一点,可以是个人距离,这样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亲切,更有利于汉语教学。所以针对不同的群体这种体距也是有差别的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汉语教师和来华留学生的文化背景不同,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流一定是一个跨文化交际的过程。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或者不同班级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国家,他们有着不同的民族信仰和文化背景。虽然很多留学生因为喜欢中国文化而学习汉语,但是他们来中国之前的教育基本都是在自己家完成。在他们心中有着自己国家的文化标准。关于非语言交际中的体距,有些国家的学生可能特别注意到这个问题,习惯用自己国家的体距标准来衡量中国人之间的体距。他们在自己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体距的标准,喜欢他人离自己比较远。也有学生不太在意师生体距这个问题,他们习惯聚集在一起生活,无论是上课还是下课都喜欢身边不远处有朋友。如果你离她太远,她会以为她把你惹生气了。控制师生之间的体距,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反之,则可能产生跨文化交际冲突。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并不是非常正式的外交场合,也不是以演讲的形式呈现,而大多数是小班授课的形式。此时师生间的空间距离更像朋友的距离,但是很多留学生有自己的个人空间,不希望老师进入。所以,课堂中的师生体距应该比个人距离大一点,又比社交距离或者公共距离小一些。它不属于个人距离,也不属于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这正体现了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体距的特殊性。根据霍尔提出的个人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的具体数值,有研究表明适当的师生体距为120-360cm。但是这不是绝对的,不同年龄、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汉语水平、不同培养目标下的留学生对于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体距的态度不同。我们也要因人因地而异。

作为一名汉语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汉语基础,较好的讲课能力以及课堂组织管理能力,更需要充分发挥非语言交际能力,从而更好的完成跨文化交际。课堂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远近属于非语言交际,也是教师的一种自身素质和礼仪规范的体现,这种素质和教师的仪表一样重要。到底应该与学生保持多远的距离,要依据不同国家的学生而不同对待。更需要根据学生间的个体差异性而区别对待。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共同来维持的。教师忌讳与学生走得太近,尤其是男老师与女学生,女老师与男学生。教师也不应在课堂中与学生隔得太远,可能让学生觉得教师不友好。有的留学生热情地靠近老师,却被他们无意识躲开,使得留学生觉得老师不喜欢自己。对外汉语课堂中师生间的体距反映了学生对老师的态度,也反映了老师对学生的态度。为了很好的教学,有一个和谐的汉语教学课堂,在教学和平时与我们的同学相处过程中要把握好体距原则。

四.总结

体距原则在我们生活社交中无处不在,它折射出本国的文化,它反映出一个国家的道德规范、 行为规约、思维模式及思想意识,对于个人来说,它反映的是一个人的素质和礼仪规范。不管我们是与本国还是外国人交际,都应该注意体距,特别是作为一个汉语教师,所面对的都是不同国家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学生,更要注意体距,把握好体距。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著.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胡超.非语言交际中的身心距离探析[J]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1):26―6.

[3]綦甲福.人际距离的跨文化研究 ―论中国留德学生的人际距离体验和跨文化学习[J].北京外国语大学学报,2007(11).

[4]施宏.非语言交际的文化差异[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1―2

篇8

在时光的过滤中,人们通过一个个怀旧事件赋予过去价值和意义。社会学家认为,怀旧是社会发达进步的表征,国家愈发达,它的人民愈怀旧。怀旧最早表现为一种文化意象,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常见现象,也是中国文学的突出主题,春秋时期中国就有怀旧(乡愁)文学和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汉朝班固《西都赋》揭怀旧本源为“愿宾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而在西方文化中怀旧也与抑郁、乡愁等联系在一起,被理解为一种自我治愈。今天,大众怀旧的价值判断和文化选择日益演变成为一种个人意识,并趋向于社会文化和心理现象,归根结底是一种文化情结。

怀旧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怀旧乃人之常情,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它的影响。社会的激烈动荡和转型嬗变,给人们带来诸多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怀旧便成为人们缓解心理压力、寻求心理平衡的常用心理保护方式,怀旧行为的背后,是人类寻求心理安全感的表征。社会变化和时代消费的加速,曾经的流行文化和生活方式迅速被时间覆盖,人们对当下的不适应,成为怀旧加速的催化剂。于是在韵味绵绵的怀旧情景中,广大国民陷入集体怀旧,只要有过去有故事就能成为怀旧的理由。有学者形容这一现象时称,如今是一个人还没长大就要怀旧的时代,这是一种现代性症候。社会越发达,人们越容易怀旧,人们总想调和现代生活和传统积淀之间的关系。

怀旧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悠久的文化体验和文化情愫。随着全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瞬间震撼、即兴冲动、同步反应、断裂混杂等为主要特征的后现代消费文化,以席卷一切的态势弥漫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文学、音乐、影视、旅游等文化资源,被前所未有地超越时空地肆意征用和重组,生活的碎片化、无中心化、不连续性和陌生感,宏大都市与诗意化田园之间的紧张关系,都成为一种新的时代症候。在这样的社会氛围里,一种“恋旧”、“返乡”的情绪悄然兴起并快速播散。其中一个最集中和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对家园的记忆和想象,逃离都市、返回人类原本诗意栖居地的追寻日渐强烈。于是在老歌、老照片、老电影等“老”字号艺术产品受到青睐的同时,古镇、古城、古村落等古文化旅游掀起热潮,怀旧情绪及其引起的怀旧消费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和经济现象。有学者指出,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证明,乡土怀旧的记忆和想象,恰恰体现了现代人“身份表述”和“文化认同”的危机和焦虑,并具体体现在“故乡”与“他乡”的意识混乱和复杂心理上。而对家园潜意识的怀旧感,正是导致心理矛盾的根源。我试着对后现代文化语境下大众怀旧现象和文化消费形态进行比较考察,从怀旧与文化的关系切入,分析大众怀旧情结及其价值判断、文化选择和消费形态对当下文化的建构与影响关系。

怀旧:一种面向过去的情感消费

在后现代消费文化背景下,现代人的怀旧情绪及其带来的怀旧消费已不仅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成为一种经济现象。

大众怀旧对象可谓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引发怀旧刺激物类型和怀旧元素有:人(亲人和朋友)、物(古董、服装、珠宝、玩具、书籍、家具以及照片等有形的和音乐、歌曲、录音等无形的东西)、事件(作为个人事件的生日、毕业纪念日、节假日、结婚和作为的历史纪念日和体育事件等),这些元素是现实生活中最容易诱发或唤起大众怀旧的典型诱因。这些因素能够激活和唤起人们的怀旧记忆和怀旧情感,其中有关时代特征的符号、过去家庭经历、往昔时光、老品牌、爱国心等,都是引发人们怀旧的主要情感类型和唤起消费诉求的正向情感动因,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消费态度、行为倾向和购买意愿。怀旧的时间向度永远指向过去,怀旧情结引发的怀旧消费,是一种面向过去的消费。现有的怀旧消费主要集中在娱乐和审美产品方面,波及影视、广告、歌曲、老照片、老城市等文化领域及消费领域的各个层面。

当然,由于产品的复杂多样和不同消费者生活体验的差异性,大众的怀旧特性也存在差异,比如许多人对旧电影和流行音乐的偏好就具有明显的怀旧色彩。怀旧经济日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人们的怀旧情结演变成现实的怀旧行为,与之相应的怀旧文化便应运而生。曾几何时一度风靡的邓丽君热潮再次涌起,相关海报、卡带与碟片再次成为人们回忆往昔、填补记忆空白的寄托。在大众文化盛行的今天,现代人追求多元生活方式和返璞归真的情感选择,形成一种强势的流行文化趋势。怀旧不单被视为文化诉求、社会范畴和心理现象,而是已经渗透到个人消费和商业营销的方方面面。怀旧风格的餐厅酒店、专卖店,怀旧照片、服饰、电影,报纸“老照片”和“老物品”等栏目,网站的怀旧金曲和怀旧剧场以及类如《前世今生》、《上海的风花雪月》等怀旧出版物等都受到消费者的青睐,甚至成为消费时尚,推动了怀旧文化和消费主义的盛行,怀旧经济与文化消费蔚然成风。

怀旧,也是一种情感消费。人的情感中,什么都会变,唯有过去变不了。目前,怀旧消费多以食品、服装、化妆品、书籍、音像制品等为主,这些带有时代特色的商品很容易引起消费者在情感上的认同。诉诸情感是怀旧消费的逻辑起点,也是怀旧文化的核心魅力。人们在回忆中寻求慰藉,在怀旧中寻找力量。当怀旧成为欲罢不能的心结时,种种情感的需求便会成为消费的动力,从而孕育商机和财富。

1965年,为迎合美国社会普遍怀旧的心态,《怀旧》杂志创刊,如今成为美国最畅销杂志之一。其消费主体正是那些靠想象塑造历史、补偿现实缺失、重获精神平衡的大众群体。前几年山东画报社推出的“老照片”系列,使得怀旧图文书籍成为流行文化消费品牌和文化产业。记忆犹如一面后视镜,映射着过去的岁月。过去不可逆转和不可挽回,只有图像和文字才能重现它。怀旧文化在利用现代传媒技术作为中介时,很少单纯利用文字这种前工业时代的常用形式,而多借助摄影图片等更直观的视觉形式。在读图时代语境下,怀旧图书与其他怀旧文化读本多采用“图片+文字叙述”的形式。人们在浏览这些照片的时候,宛如穿越时光隧道,重回昔日时光。读图时代使得文化描述方式实现了由文本到图像的跳跃,使视觉在时空上都得到延伸,伴随视觉触动而来的是对图像记忆的深刻和对其文化意义的消解。暧昧的怀旧,这是现代人无法挥去的情结。与之俱来的文化想象,是温馨曼妙的。民众的怀旧情结,一旦被某个事或物击中,便像决堤之水一发难收。

前不久,一条基底为浅水红色、印有牡丹图案的普通印花老式床单“国民床单”,蹿红微博,引起疯狂转发,被称作“那些年,我们一起用过的床单”,成为一道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可以说“国民床单”是年代更替的物语,弥散着亲眷和儿时的味道,承载着我们的集体性缅怀,封存了我们成长的私密印记,见证着人们生活冷暖的流转,是找寻生命存在感的线索,也是让人触景生情的载体。回溯过往,它是一种趋同化的大众消费选择,而今这种同质性消费体验早已被绚烂的消费文化冲淡和溶解。

模式:时尚经典上流淌的大众文化

在《乡土中国》中把乡土作为中国社会最核心特征,强调乡土对于中国社会的意义。当代文化的空间景观从都市到田园牧歌转变,呈现出从现代变异为传统的特点。根据珍尼斯·多恩的看法,怀旧不仅是一种感伤情绪,还是一种修辞实践。怀旧诉诸艺术表现,艺术符号充当怀旧书写的媒体。

在文学叙事中,乡土怀旧成为艺术创作与现实消费的缝合体,乡村作为记忆象征和怀旧符码而存在,成为最重要的怀旧对象,是文学叙事的肇始地,“都市怀旧”往往让位于“乡土怀旧”。鲁迅、沈从文、周立波、赵树理、孙犁等先后完成了乡土怀旧启蒙教化的深刻主题;在当代作家作品中,贾平凹的商州系列、实的白鹿原、李锐的吕梁山,莫言的高密东北乡、苏童的杨树枫故乡、阎连科的耙耧山脉、张炜的胶东半岛等,都是以乡土审美作为坐标文本,以乡村文化作为精神皈依,乡土成为作家怀旧想象的审美对象和文本叙事的内在肌理,是充满时间感和历史感的文化回忆。近年来在文学领域,怀旧声势尤为浩大,掀起一股怀旧热,一系列包括“老房子”、“老古董”、“老照片”、“老城市”等“老字号”丛书的出现就是鲜明标志,堪称是诠释古老怀旧之风的代表性重要作品。

以怀旧之名的消费主义,使怀旧具备了被消费的各种可能,几乎没有一种商品能够对怀旧免疫,即便被人们当作一次性消费品的电影也是如此。当下,追忆十年前的青春岁月,正成为全球银幕的流行话题:中国有《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韩国有《建筑学概论》、泰国有《初恋这件小事》,校园恋情在步入而立之年的“80后”观众的追捧中,从小清新变成了大热门,当代中国电影步入后现代个性文化消费境地。相较于其他文化载体,电影这种融合了声光影音的艺术形态,更容易创设出一种让记忆重现的微妙氛围。去年,央视首播纪录片《甲子》,用纪实影像梳理了上世纪下半叶中国社会变迁,其中的一些镜头勾起了很多观众的记忆。其实,从《雪花那个飘》到《请你原谅我》,从《唐山大地震》到《高考1977》,从《亮剑》到《中国远征军》,中国电影电视从未停止将目光与思考投射到过去岁月,引导着人们一次又一次进行集体怀旧。

后现代语境下的影视怀旧,凝结着公共记忆和个人记忆,却加载了各种奢望:或是借穿越逃避现实压力,或是抱着回忆止步不前。而将怀旧照进现实,发掘过往的精神价值,能朝花夕拾吐故纳新的怀旧,却可以成为一种超越,获取一种积极的动力:拒绝不切实际的逃避,好好地活在当下。而对历史的缅怀、对记忆的唤醒,应该是怀旧电影消费本身的价值。适逢泰坦尼克号游轮沉没百年之际,卡梅隆执导的经典电影《泰坦尼克号》,时隔14年在世界各地影院重新起航,14年前震撼银幕的奢华场景,14年前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14年前风靡全球的背景音乐,14年间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生活经历,浑然天成地组装出了一场以怀旧为主题的视听盛宴。《泰坦尼克号》再度成为票房传奇,其支撑力量正是以集体怀旧的方式激起了观众们的情感共鸣。但实际上就詹明信的观点而言,怀旧电影看上去好像把我们带回到过去的历史当中,并不能真正捕捉到社会现实中的历史性,取而代之的是一堆色泽鲜明的具昔日风尚之风的图像。换句话说,怀旧电影中所表现的并非是“真实的历史”,仅仅是对于过去的某些模仿,过往的时间在电影中成为一个可供消费的所指意象。

当前的文化消费,呈现一种以怀旧名义走向复古、以时尚名义打造经典的趋势。在乡村田园风格甚嚣尘上的今天,平民家中的老旧物件和居庙堂之上的藏品一样,受到怀旧之人的追捧。不少人从中嗅出商机,将旧货翻出高价出卖;更有聪明商人,将簇新产品赋予怀旧和经典内涵,将“回忆”售卖给喜欢怀旧经典的人群。尤其在收藏、古玩杂件和旅游等流行品方面,复古风更是渐成热门主题。带有明清遗韵的中国式怀旧物件更是带给收藏者消费动力,怀旧收藏如明清家具以其用料考究、做工精细、文化底蕴十足、升值空间巨大备受收藏者的青睐,成为收藏市场的热点。怀旧物品如陈年普洱茶、陈年老酒、古旧的留声机、收音机、怀表闹钟,从民间不同渠道收集的布艺、刺绣、泥塑、陶瓷等,在市场颇受青睐。怀旧餐厅更是古典味十足,墙上是黑白老照片、老城市市井图、老式挂钟,桌上的老唱机里转动的是民国老唱片;书架上陈列着老瓷器、老相机等,主题多样,风格各异;怀旧展品则从煤油灯到搪瓷缸,从像章到布票粮票等凑到一块儿,简直是最鲜活的历史课堂,每天顾客络绎不绝。怀旧旅游如到北京胡同听鸽哨、进上海弄堂参观石库门等也方兴未艾,吊脚楼、石板路、黄桷树、川西风光也让人憧憬。总之,在当前怀旧消费日益扩散而相应怀旧产品供给不足的情况下,任何跟怀旧有关的情感产业都能寻找到很好的发展机会,这既是社会对恢复文化本身丰富意义与持久价值的急切呼唤,也是对文化资源肆意超越时空地征用和重组。它导致的一个后果是,假古董、伪民俗、矫情做作等到处可见,低俗化利用、粗鄙化开发、开发性破坏比比皆是,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关系紧张。

怀旧需要时尚包装。怀旧消费不是简单的复旧,而是需要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因此要让怀旧元素成为产业资源,必须以现代视角,主动挖掘自己品牌中潜在的怀旧元素,对怀旧元素重新策划、设计和开发,增加文化内涵,一言以蔽之,就是要重新加工怀旧,让怀旧变得时尚。这方面成功的案例不少,比如中式对襟袄冷落几十年,突然变身为唐装盛行;普通编织的绳结化名“中国结”成了流行祝福挂物;城市胡同老街如北京的后海、成都的宽窄巷子等成为闻名的“文化创意街”,各种古典唯美具有中国特色的怀旧小店成为街头巷尾风景,那些行将消逝的旧风遗俗糅入现代意识和崇尚后,旧日风采更为迷人,一时成为复古时尚。怀旧与流行结合,也给家具业和装潢业带来灵感创意,人们热衷于寻求新古典主义或新中式,家具市场除了流行价格不菲的红木古典家具外,还流行故意做旧的乌木、老船木和“苍蝇屎”木家具等。

透视:有一种怀旧叫伪怀旧

当下大众怀旧并不具备真正的怀旧内核。首先怀旧的主体是伪主体。大多怀旧的主体尤其是年轻人并未生活在他们所怀想的情境世界,而真正生活其中的是他们的父辈和祖辈,后者倒没有年轻一代那样具有浓厚的怀旧情结。生活的主体成为自己故事的旁观者,而旁观者则篡位成为虚幻过去的当事人,这种怀旧无疑充满想象的成分和虚伪的色彩。时间和空间的区别在于你可以回到熟悉的地方,却回不到熟悉的时间中去。

怀旧制造景观堆积下的幻象,怀旧文化是商品逻辑和景观社会的体现,是对隐望操纵下的虚假幻像的迷恋,如对老上海怀旧中有关旗袍、麻将、黄包车等景观重现,却无法让人穿透时光重返真实的老城市。怀旧是消费文化的表征,怀旧并不是真的追念过去,而是一种高度消费主义的文化现实。如旧工厂改建的文化创意园区、各种怀旧式餐馆会所、红木家具、青花瓷、留声机古董等等,均是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的消费景观,其实在本质上是以怀旧的名义进行的一种炫耀性消费,这种怀旧时尚并不意味着日常生活的审美化,恰恰是日常生活异化的体现。甚至有专家指出,这种形式的怀旧是在贩卖回忆,是“披着怀旧的皮,做着赚钱的事”,是“绑架怀旧”的行为。近年来改编的电影如《七龙珠》、《阿童木》等,都是很廉价地把我们记忆中的形象生拉硬扯到和当年完全不同的时空背景里,然后贩卖回忆。怀旧情结真实地介入了中国人的生活空间,是当下怀旧文化的重要特点。过往成为怀旧的对象物,但无论如何怀旧中不能忽略的是我们成长记忆里保存的那些温暖细节,过往景观在人们的怀旧中带有温情脉脉的色彩。而另一方面,此在的场景却成了永远缺席的在场者,现实虽然在场但却缺席,怀旧拥有了过去,却失去了此在。

怀旧是文化消费,也是一种现代性症候。日益加剧的全球化进程,使得人们在现代性怀旧追寻中丧失了文化认同的基石,全球化带来的同质化导致对文化多样性与市场多样性的冲击与背离。随着社会的转型升级,原有的结构秩序、道德标准、价值规范在解构和解构中遭到质疑,导致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无所适从,怀旧便成为人们放逐灵魂之地和埋藏欲望之所。同时全球化不由分说地裹挟中国与世界接轨,也加剧了人们对古老民族传统的怀旧情结。于是一方面向往着代表先进文明的现代化,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血脉情怀。矛盾纠结的时代情绪下最简便的心理方式便是选择回归,回到故乡,回到自然,回到童年,回到自我。这样,当人们在城市遗留下来的老传统和点点滴滴的文明碎片中遥想、沉浸在那一张张貌似真实的图片中遐思时,抑或灵魂能够得以安宁。尽管这种虚伪的怀旧貌似回归过去,逃脱不了消费逻辑和文化幻象的钳制。但是这种寻根式怀旧方式,也许是人们对后现代人类文明和文化实质的反思与希冀,与其说乡土怀旧是对古老乡村文明的想象,不如说是对都市现代文明的期待。

怀旧:渗入你的生活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奠基人雷蒙德·威廉姆斯认为“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在全球化时空背景下,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渗透了怀旧文化和怀旧逻辑,怀旧成为人们浸润其中并习以为常的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怀旧成为一种流行文化并迅速弥漫开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大众媒介对怀旧文化的催生与建构,营造这种生活方式的神奇之手是现代传媒。大众正是通过传媒建构的社会知识和社会影像来认知世界,来确认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现实生活。怀旧行为表现为对过去历史、文化符号的怀念,一方面它是对历史的沿袭,防止历史的断裂和遗忘,另一方面又是利用一些媒介形式来重构历史图景,重塑某些历史元素,通过这些元素和平台,诉说和缅怀曾经。而当大众传媒与文化消费复杂地勾连在一起时,怀旧就能在日常生活消费领域中成为消费潮流和时尚元素。大众正是依靠电影、电视、广播、报纸、书刊等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让怀旧的文化消费理念深入人心,按照消费社会的逻辑形式进行怀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无形中改变着传统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最终在不知觉中制造了一个新意识形态的神话。

怀旧既是一种生存方式,也是生活目的本身。怀旧文化的风行离不开消费主义意识形态。大众文化从它诞生那天起,就与大众媒介携手并进,制造着符合消费者所需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被贴上“怀旧”的标签,并产生了新的消费价值。其内在逻辑就是要迎合最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当大众文化与大众媒介在商业上一拍即合,大众媒介便力求在传播精神思想之外,寻求一个商家和消费者皆大欢喜的卖点。怀旧产品的推出,掺杂着商家和媒体的经济利益诉求,商家让消费者消费自己的记忆。

需要提醒的是,创业者应该把目标消费者定位为某一特殊群体。如80后是一群标靶明确的消费群体,2010年央视元宵晚会“小虎队”再聚首共同演绎《星光依旧灿烂》,给70后、80后观众带来当初青春的悸动。紧接其后《永远的小虎队》一书出版,形成未卖先热的局面。无独有偶,服装品牌佐丹奴曾推出了一款全球限量发售两千件的LiLei & HanMeimei T恤,T恤上是中国80后熟悉的中学英语教材中的人物:李雷和韩梅梅。T恤的销售情况异常火爆,两千件很快被抢购一空。李雷和韩梅梅带来的各类衍生文化产品也相当之多,以此造成的消费现象与消费心理被《南方周末》称为“集体记忆”。这种集体意识作为一种凝聚力量,象征着民众共有的信念和道德态度。不过,种种商业开发也让李韩两位主人公和那个纯真的时代负载了太多无关的价值。可见,大众媒介对于怀旧文化的塑造并不是单方面的,有其积极的地方,也有其消极的影响,在怀旧文化与消费价值同构过程中,文化的社会功能往往被削弱,而怀旧的消费特征被无限地放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