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东民俗文化特点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东民俗文化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东民俗文化特点

篇1

【关键词】雅尔塞镇;民俗旅游资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76-2

一、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一)创建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开发模式

所谓静态开发是指以游客静观或踏看为主的游览方式,多以民俗设施、民俗陈列为主要形式。梅里斯区建立的达斡尔民族风情园、水师营满族镇等民族村就是应用了这一模式。这类文化村,既可以使游客增长知识,又可以有效地保护传统民俗文化。所谓动态开发是以游客参与或半参与特定民俗环境中的活动为主的开发模式,游客可参与当地人的歌舞、饮食、竞技、曲艺等生活和游戏活动。齐齐哈尔有许多特点鲜明的、吸引力大的民俗活动,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敖包大会,还有其他各民族的节日和婚礼,都可开发成为参与性很强的动态产品。

(二)重点开发独具特色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俗的地域性决定了民俗旅游必须发挥民俗的地方特色,以地域内特有的民俗事象来吸引旅游者。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种类复杂、分布广泛,没必要也不可能全部开发。要在深入调研齐齐哈尔民俗文化旅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分类评价和统一规划、安排,重点开发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有较大的环境容量、资源组合优势较高、具有浓郁的民俗文化氛围的区域旅游资源。

民族、民俗旅游产品的开发应因地制宜、发掘特点,做到平中见奇、功能齐备,同时遵循特色性、保护性、文化性、参与性、乡土性原则。现有民俗博物馆游客停留时间短、消费低、互动性弱,可以规划建立民艺博览城,民俗食品博览城等参与性较强的项目。还可以在客源充足稳定的大中型城市建立民俗风情园。发展民族纯正、民族风情原汁原味、投入较小的民族自然村旅游,开发“关东立春”、朝鲜族岁首节等民俗节庆产品。而且还可以借助各种媒体,包括广播电视、街路文告、网络、报刊杂志等对雅尔塞镇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业发展水平、区域旅游形象进行宣传和促销。广泛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产品博览会和交易会,加大促销力度,提高旅游形象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建立雅尔塞镇旅游网站,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进行宣传和介绍。

(三)制定科学的民俗文化旅游保护规划

民俗旅游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旦开发过度,不注意保护就会枯竭乃至消失,造成“发展性破坏”。齐齐哈尔应积极确定民俗文化环境保护范围,正确评估民俗文化的现状,规划旅游接待量。要确定民俗旅游发展的最终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保持民俗旅游资源的原始性,遏制民俗的被同化趋向。

引导旅游者尽量减少对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影响,采取“政府主导+企业运作+社区居民监控”的管理模式,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向旅游地居民强调他们与旅游者之间的区别,向他们传递有关旅游者的背景信息,使他们意识到本地传统民俗文化的价值,激发他们对自己的文化生活的自豪感与文化自觉意识,促使他们主动地去维护自己的民俗文化。同时还应为旅游地居民提供学习民俗文化的机会,如现在有一些旅游地都采用了办学校或在现有学校中增加有关民俗文化课程的办法。此外,政府及有关部门也可以使用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来鼓励和扶持某些特色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比如,政府可以为旅游的活动提供各种便利条件或者经济补贴,甚至可以参与组织协调,创造节日气氛,使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得到巩固和加强。另一方面,要事先向旅游者提供有关旅游地民俗文化的准确信息,尤其是那些不易被外来者所理解和接受的部分,让旅游者与旅游地居民之间保持恰当的距离,以免因旅游者的歧视、好奇而对旅游地居民产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影响旅游地的好客度。要根据旅游地的民俗文化环境,对旅游者的穿戴及言行举止进行限制,以免旅游者的不恰当装扮及行为对旅游地居民造成不适当的影响。

(四)培养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人才

目前,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和齐齐哈尔职业学院等高校,均已设立了相关的旅游专业与课程。要积极利用这些资源优势,注重培养民俗文化旅游方面的专业表演人才、管理人才和研究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服务是旅游附加产品的主体构成内容,旅游服务质量是影响着游客从旅游产品中获得的旅游价值大小及旅游满意度的最直接因素。在强调民俗旅游地的硬件可以偏中低档的同时,其软件却被推向了较高级,这就要求旅游地的员工们在服务质量上达到高标准高档次,包括热情周到的接待、整洁规范的员工仪表、文雅大方的礼仪礼节、有效及时的办事速度和效率等。

对于雅尔塞镇来说,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首先是旅游服务人员的素质提高。包括其思想素质、文化素质、职业素质、业务素质,以及对雅尔塞镇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及旅游景点的了解程度。其次加强各旅游景区服务人员的日常管理和加强景区服务管理。最为严重的是有些旅游项目或活动场所的经营人员服务意识极其淡薄,经常出现伤害、诈骗、宰客现象。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影响游客游览兴致,既使有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旅游价值,恐怕也难以形成良好的旅游形象。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旅游管理体制上下功夫,转变原有的个体承包分散经营为公司化,企业化,运用科学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法,加强景区内所有从业人员的统一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二、民俗旅游产品开发策略

(一)突出特色、突出重点,打造精品

民俗旅游产品尽管替代性强,但其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也不能忽略。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其独具特色的文化,这种差异性使得基于每一少数民族文化所生成的旅游产品都具备吸引旅游者选择、购买的条件。雅尔塞镇在民俗旅游产品开发上,其一应以那些特色鲜明、具有一定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民俗为开发重点。例如达斡尔族,达斡尔族是全国人口比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较集中,齐齐哈尔是该民族主要聚居地之一,具有一定的资源优势和开发价值。达族风情旅游当前已经成为齐市重要的民俗旅游产品,但面对来自内蒙古的强力竞争,只有民族特色鲜明、突出,才能夯实吸引旅游者的基础。所以,在开发时应重在突出民族风情,以传统元素为重点,突出达族各类民俗的特色。对于非传统的、不具民族特色的设施,能满足接待即可,而不能当作开发重点;对不具民族特色的活动项目应舍得摒弃,以免喧宾夺主。其二,应以少数民族民俗中较具特色的某个方面为重点。例如满族,东北多地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方面都颇下功夫,如果齐市只是简单模仿的话,很难吸引游客,所以在打造满族民俗旅游产品时应突出有优势的方面———满语,满族风情在东北多处可以看到,但满语却只能在齐齐哈尔听到。产品有了差异性,自然易于吸引旅游者购买。

(二)提高产品品位,增加参与性项目

首先,提高导游人员素养,要求其掌握必要的少数民族文化知识,讲解中突出文化内涵,以满足旅游者求知欲望,提升产品文化品位。其次,通过参与性活动项目的安排,提升产品品位。例如带领游客学习少数民族歌舞,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食品、工艺品,举办少数民族特有的节庆活动等等。这样,既能凸显少数民族风情,又能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加深游客印象。在安排参与性活动时应注意,以具有代表性的民俗事象为中心,这些民俗事象当是历经长期传承而保留下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而非现代人刻意打造,更忌生搬硬套其他民族的民俗或者简单模仿。时下,不少地区盲目跟风,设计“抢亲”、“成亲”等旅游项目,一些男性游客甚至一路走来多次被“抢”,心不甘情不愿地掏“彩礼”,最后感慨“花钱赎身”。这种活动尽管参与性强,看起来又很热闹,但项目上马前论证不够,缺乏特色,往往造成游客有意回避甚至反感心理。开发民俗旅游产品时,应引以为诫,避免这类问题出现。

(三)加大宣传促销力度,提高产品知名度

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应以官方为主导,政府首先应高度重视,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对各种具有特色的少数民族风情可进行捆绑式集中宣传。关东文化旅游节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影响范围,是一个很好的宣传平台,应将少数民族民俗旅游列为关东文化旅游节宣传的重点之一。还可以利用国内外各种旅游交易年会进行宣传,将齐齐哈尔少数民族民俗旅游的特色传递给外地经营者。必要时可采用踩点促销手段,招徕外地经营商实地考察,通过他们的宣传,扩大产品知名度。此外,还应重视本地旅行社的宣传作用,采用一定的激励手段,激发本地旅行社的宣传积极性,扩大宣传促销网络。

【参考文献】

[1]马勇等著.旅游规划与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陈福义,范保宁主编.中国旅游资源学[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12.

[3]陈放著.中国旅游策划[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

篇2

一、10种类型美丽乡村含义

(一)高效农业引领型。在新农村建设引领下,特色产业经营突出,实现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设施化、科学化经营,依托现代企业和农民合作社,产销结合紧密,农民收入和集体收入同步快速提高。比如:长春市陈家店村、四平市高家村、公主岭市房身岗子村等典型。

(二)三次产业融合型。实现高效农业、农产品加工、网络营销、乡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的美丽乡村典型,通过一二三产业互融互动发展,延长产业链条,达到产加销结合、农工商并举,农业多重增值,农民多点增收,形成田园综合体构架。 比如:吉林市大荒地村、务本村,延边州春兴村等典型。

(三)农村生态保护型。主要是在生态优美、环境污染少的地区建设美丽乡村,其特点是自然条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生态环境优势明显,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比如:通化市赶马河村,延边州腰甸村、小山子村等典型。

(四)传统村落整理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对村内已有的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修缮整理完善,客观还原历史面貌。村内整体房屋建设规划科学有序,与古村落和古民居风格和谐统一,实际实用,方便生活,促进乡村旅游。比如:通化市鹿圈村、曙光村,延边州白龙村等典型。

(五)环境整治提升型。美丽乡村建设突出,抓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有效,农户围墙大门改造整齐美观,绿化美化亮化突出,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建设比重大,建立起设施维护和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比如:长春市双合村、四平市F山子村、辽源市永治村、松原市杨家村、白城市架其村、梅河口市永强村、公主岭市火炬村等典型。

(六)民俗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独特的民俗文化、关东文化,饮食、住宿、服饰、舞蹈、书画等有自身传统,并且民俗文化传承得好,发扬得好,展示得好,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起到教育育人、示范带动、凝聚精神、鼓舞干劲、弘扬优良文化传统作用。比如:白山市果园村,松原市查干花村,延边州金达莱村、光东村等典型。

(七)名景古迹挖掘型。建设美丽乡村具有历史优势,村内已有知名景点景观、古迹,或通过对已有的名景古迹进行升级打造,或通过全新设计建设打造知名景点景观、挖掘整理修复古迹,使名景古迹成为本村一张形象名片。比如:吉林市松凤村,延边州防川村、红旗村等典型。

(八)乡村旅游打造型。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根据各村地域区位、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等实际,开展休闲农业观光采摘游、生态环境体验游、历史文化纪念游、民俗文化体验游、乡村农家乐等旅游服务,有力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比如:通化市赤柏村、地沟村,白山市望天鹅新村,延边州仁化村等典型。

(九)历史名人弘扬型。美丽乡村建设通过展示弘扬本村、暂住或来过本村的历史名人,以及抗日、抗联民族英雄,提高村知名度,历史名人的典型召引示范作用明显。比如:通化市繁荣村(高志航)、公主岭市大泉眼村(于凤至)等典型。

(十)传统农耕展示型。美丽乡村建设通过传统农耕器械、文化展示,以及按照传统农耕耕作方式进行农业生产,带动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比如:四平市蔡家村、延边州春和村等典型。

二、培育10种类型美丽乡村四项措施

(一)高度重视。培育不同类型的美丽乡村,对于彰显美丽乡村个性,实现各具特色、各美其美、引领示范、带动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可以根据实际,选准不同的切入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因此,各地要高度重视,把典型模式示范工作纳入年度重点工作任务,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和条件,切实把培育10种类型美丽乡村作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突破口,精心谋划,科学组织,加强领导,快速推进。

(二)科学归类。各地要组织人员,按照10种类型标准,对2015年、2016年创建的美丽乡村和2017年计划创建的美丽乡村,进行对号入座、科学分类,有针对性进行培育和完善提高。各地总体归类划分工作4月20日前完成,并报省新农村办。

(三)典型示范。以市州为单位,会同县(市、区)按照10种类型,具备条件的,每种类型选择1~2个美丽乡村,进行重点培育。各地按照10种类型,采取村申报、乡镇把关、县(市、区)审核、市(州)推荐办法,全省选出10种类型的典型模式村(每种类型选择1个以上村),作为参加省农委开展典型模式推荐遴选的典型,推荐典型要坚持好中选好、优中选优原则,要注重质量,不搞平衡,宁缺毋滥,推荐工作在4月末前完成,并报省新农村办。

篇3

一、立足县情实际,释放资源优势,做大特色产业育项目

亚麻、旅游、是兰西的特色、优势产业,也是兰西的立县主导产业。兰西坚持做大做强主导产业,释放产业资源优势育项目。一是做大亚麻产业育项目。兰西是中国亚麻之乡,有近百年的亚麻种植生产加工历史,是中国亚麻产业的发祥地之一。兰西充分利用这一得天独厚的产业优势,通过做强种植、加工、编制、培训“四个基地”,打造产品研发、检验检测、信息服务、产品交易“四个中心”,办好中国(兰西)亚麻旅游文化节和全国亚麻汽车用品交易会,建设亚麻产业园区和亚麻文化展览馆等方式,育壮亚麻产业,并制定出台了《兰西县全民创业工作实施意见》,鼓励能人办企业、干部创事业、群团搞实业、百姓兴家业。几年间,兰西相继荣获“中国亚麻纺编织名城”、“全国纺织产业集群试点地区”、“全国亚麻汽车坐垫生产基地县”等荣誉称号。二是做大旅游产业育项目。兰西旅游资源富集,蜿蜒近百公里的拉哈山植被丰富,是全省唯一的平原地区省级森林公园,秀美的呼兰河依山流淌,东部泥河水库风景怡人,西部辽阔草原令人神往,遍布境内的金元文化遗址和享誉全省的东林寺、显佑宫等宗教文化场所,加之厚重的关东民俗文化、亚麻文化都为兰西发展旅游产业奠定了基础。兰西旅游被省旅游局列为“全省春、夏、秋、冬四季及春节旅游精品线路”节点,兰西怀旧之旅品牌被列入北国风光特色旅游区中六个重点打造的民俗产品之一,黄崖子关东民俗旅游文化村被评为AA级景区。在全省旅游名地评比中,兰西被评为“全省100个最值得去的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产业吸引了大量的人流、资金流,全县年可接待游客60万人次,实现收入6 000万元。三是做大产业育项目。兰西是“中国东北之乡”,东北以其肉脂好,抗逆性强等特点,名列世界地方名猪种排行榜第四位。为了将品种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进而形成经济优势,兰西坚持引龙头、壮基地、强加工、活营销发展战略,经过几年发展,兰西核心种群数量达到430头,二三元养殖量达178万头,肉经营连锁店发展到34家,产品成功打入家乐福、好又多、北京世纪华联等超市,并销往8个省的80多个市县,年销售额超过4亿元。两年来,昕旺食品有限公司年产400吨肉肠制品加工项目、超越肥业年加工3万吨生物有机肥生产项目和江苏雨润集团200万头屠宰加工项目相继落地。

二、科学谋划布局,搭建发育平台,建设“五区一带”摆项目

为了科学摆放项目,谋划产业布局,形成发展优势,根据资源、区位及产业分布情况,兰西规划建设了“五区一带”。一是打造滨河亚麻产业园区摆项目。整合原亚麻厂1 000多亩土地,并释放该地段麻企集聚优势,以规划打造大型现代化亚麻产业集团总部基地为目标,规划建设滨河亚麻产业园区。重点摆放会展中心、中国亚麻博物馆、4 000万米亚麻布染整及色织纱、色织布项目,并吸纳域内外亚麻生产加工项目入区。二是打造东方食品产业园区摆项目。依托三道班工业园区,以打造集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食品产业基地为目标,规划建设东方食品产业园区。目前,江苏雨润集团200万头屠宰加工项目、四平恒慧集团亚麻酸及速食馄饨加工项目、哈尔滨露易司集团玉米深加工项目和哈尔滨三联药业医药产业园等食品药品加工类项目已集中摆放入区。三是打造平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摆项目。以神农集团、绥化农垦分局等企业集团为依托,以构建龙头企业为核心,基地为载体,农民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为目标,在平山镇规划建设平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中摆放现代农业生产项目。目前,大兴神农建设、吉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已经入区。四是打造北安新型能源开发产业园区摆项目。与中国油气控股有限公司合作,以打造大规模颗粒燃料生产基地为目标,在北安乡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产业开发园区,充分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地热等新能源,重点利用兰西年产100万吨玉米秸秆,开发生物质颗粒燃料。目前,城市燃气集中供应、秸秆颗粒燃料生产、地上煤矿开发及加工机械、锅炉生产线等项目已集中摆放入区。五是打造兰榆科教产业园区摆项目。充分释放榆林镇毗邻哈市、对接哈市的桥头堡作用,整合榆林镇100万平方米废弃地和林荣小区资源,依托哈工大华德学院,以建设面向全省的产学研基地和全国唯一的亚麻学校为目标,规划打造了兰榆科教产业园区。目前,哈工大华德学院分院建设项目已落户园区,在华德学院的引带下,一些省内大专院校也有入区意向。六是打造拉哈山旅游经济开发带摆项目。以拉哈山省级森林为依托,从榆林镇马鞍山沿拉哈山、呼兰河到北安乡五道岗规划打造纵观兰西南北的拉哈山旅游经济开发带。目前,除已在开发带中的黄崖子关东民俗文化村、南山绿色生态景区、东林寺景区等景区外,马鞍山、十八湾和五道岗等景区和一批绿特色餐饮、休闲娱乐等项目均已摆放进带。另外,兰西充分发挥黑大公路的经济动脉作用,在公路沿线打造项目平台。重点摆放了三联药业、钾肥、生物质柴油醇、天然矿泉水、系列多功能可降解黑色液态地膜生产、中电集团机械加工等项目。

三、塑优发展环境,营造安商氛围,建立服务机制扶项目

牢固树立抓项目就是抓发展,服务项目建设就是服务经济发展的理念。建立了一个重点项目、一套服务方案、一名牵头领导、一个主抓部门,一套工作班子的“五个一”服务机制。充分发挥领导在项目建设中的组织指挥、协调服务、督促检查作用和主抓部门的职能作用,成立了金融办公室、项目集中建设办公室、网络与诚信建设办公室、财政税收研究办公室、新能源开发办公室和“马上办”办公室等六个专项办公室。实行严格的考核制度,做到任务明确、责任到人,措施具体、考核科学,问责追究、奖优罚劣。充分发挥机制效能作用和专项办公室职能作用,把服务打造成品牌,开展金牌服务活动,扶持项目发展。尽全力满足项目建设的各方面需求,最大程度上减少审批程序,营造高效透明、服务至上的亲商环境,做到立说立行、急事急办、特事特办,为投资者提供方便快捷、周到细致的服务,保证了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同时,不断优化投资环境,以招商为民、亲商利民、安商富民为宗旨,努力营造良好的亲商、富商、安商的社会氛围。

篇4

[论文摘要]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发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构建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使地域文化与旅游文化共同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地域文化是指一个地域的地理、历史、经济、社会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体现地方特点的文化。齐齐哈尔市建城已有八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在历史长河里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催生了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已经成为全国有名的绿色食品之都、装备工业基地、生态旅游之乡和历史文化名城,赢得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魅力城市等称号。当前,如何充分发挥我市地域文化优势,打造齐齐哈尔旅游文化品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地域文化内涵是塑造旅游文化的灵魂

在本地文化资源中,选择那些能吸引人的眼球的要素,开发出有说头、有听头、有看头、有玩头的旅游产品,提供有独特体验、有新鲜感受、有无尽回味的旅游服务,已经成为当今旅游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齐齐哈尔的地形地貌、人文历史独特,构成了古朴、原始、神奇的地域文化资源优势。

一是生态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我市拥有世界闻名的扎龙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最大的芦苇湿地。扎龙湿地是首批被国家列入“世界重要湿地名录”的,也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数以百万的游客。河流漫溢,苇草丛生,湖泊星罗棋布,是鸟类栖息繁衍的天然乐园。据统计,扎龙自然保护区有各种禽鸟296种。其中尤以鹤类居多而文明于世,世界上现有鹤类15种,在扎龙就可见14种鹤。我国有野生鹤9种,扎龙就有野生鹤6种。世界最珍贵的丹顶鹤不足2000只,扎龙就有400多只。因此,齐齐哈尔成为驰名中外的“鹤乡”。鹤文化已经成为我市的特色品牌,写鹤、画鹤、吟鹤、摄鹤蔚成风气,观鹤成为著名旅游品牌。一曲感人至深的《一个真实的故事》就是歌颂为寻找走失的丹顶鹤而献身的我市姑娘徐秀娟。扎龙驯养的丹顶鹤曾在澳门、黄鹤楼放飞表演,独特、鲜明的鹤文化正在提升我市知名度和竞争力。此外,齐齐哈尔四季分明,沃野千里,空气清新,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达到326天。境内的“一江九河”未受污染,绿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全市有14个中国特产之乡,获得绿色食品标识120个,绿色食品产业快速发展,生态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特色鲜明。首批国家级梅里斯绿色观光农业园等就是生态休闲旅游的代表。风光旖旎的明月岛、集自然与人文景观为一体的东北最大的城市公园龙沙公园、穿城而过宛若晶莹剔透的城市项链劳动湖等构成了鹤城旅游文化的精彩华章。区位上,齐齐哈尔是我省西部与内蒙古东北部旅游的中心城市,有区域旅游合作的基础。观鹤节,鹤翔人舞,共同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齐齐哈尔的大湿地与大庆的大油田、五大连池的大火山、黑河的大界江、呼伦贝尔的大草原共同构成了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成为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之首。

二是工业文化旅游资源气势恢宏。齐齐哈尔是重要的装备工业基地,为我国建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象马恒昌小组那样的产业工人在创造物质财富同时,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这里有被总理誉为“国宝”的中国一重集团、“掌上明珠”的北满特钢集团。有亲自选址,为国防建设做出重要贡献的华安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以及和平厂、建华厂等三大军工企业。有亚洲最大的铁路货车生产企业齐车集团,有全国机床行业“十八罗汉”的第一和第二机床厂,已有三家企业已经成为国家级工业旅游示范点。

三是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凝重厚远。齐齐哈尔城始建于1125年,1954年前曾作为黑龙江省省城达255年之久,是我省历史文化名城。有曾被写入历史教科书的昂昂溪文化和被学者称之为“北方半坡”的滕家岗文化遗址、有一千多年历史的辽金塔子城遗址、有中国最北的“金长城”遗址、金代蒲峪路遗址等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有建于1695年的黑龙江将军府旧址,曾居住过萨布素和寿山等68位将军。有民国黑龙江省最早的行政机构黑龙江督军署旧址,有吕氏旧居等流人故居。有马占山将军打响全国武装抗日第一枪的江桥抗战遗址。可以说,完全可以打造成一条北疆历史文化游的精品线路。

四是民族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异彩纷呈。齐齐哈尔有达斡尔族、鄂温克族、蒙古族等35个少数民族,蕴藏着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等多宗教构成了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有我国大陆唯一的五教道德院,有建于1939年东北著名的佛教圣地大乘寺,有建于1684年的全国重要文物保护单位、我省最大规模的卜奎清真寺,有哥特式建筑风格的圣弥勒尔教堂等。这些建筑流光溢彩,无论是在设计、彩绘、建筑、造型和布局等都极具体现其科学、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艺术价值。

五是关东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我市已经连续举办了六届的中国齐齐哈尔关东文化旅游节,紧紧围绕冰雪文化、雪鹤文化、民俗文化等开展旅游文化活动,是东北地区重要的旅游节庆活动之一。挖掘和弘扬生生不息、艰苦创业、开拓进取、敢为人先的“闯关东”精神的内涵,为重振齐齐哈尔老工业基地雄风提供强有力的精神支持,赋予了新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我市至今尚有山东村、山东屯的文化遗存,全市有七成以上人口是关内移民的后裔,生活和生产方式仍有关内习俗。电视剧《闯关东》就多次提及齐齐哈尔。全国闻名的甘南兴十四村就是典型的山东移民村,它已经成为我省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和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村。我市历史悠久的冰雪游园开全国的先河,自1963年首届开办,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二十八届。冰浇艺术在全国更是堪称一绝,冰雕玲珑、雪雕奇伟、冰灯璀璨已成为旅游亮点,深受中外游客的欢迎。

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文化的特色,旅游文化的灵魂存于地域文化的内涵。因此,齐齐哈尔要依托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开掘其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建设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创新性的旅游文化,全面打造文化鹤城,让文化发展与旅游发展真正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策动力。

二、依托地域文化生产力提升旅游文化竞争力

地域文化资源是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域文化的优势决定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我们要依托地域文化优势提升旅游文化的竞争力。

一是结合地域文化品位定位旅游文化特色。根据我市地域文化的特点和景观分布及自然资源现状,可以开发建设昂昂溪文化旅游、辽金文化旅游、红色文化旅游、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历史建筑文化旅游、工业文化旅游、生态文化旅游、农业观光文化旅游、都市观光旅游九大系列旅游产品。鹤文化研究也要进一步挖掘内涵,以鹤文化与关东文化的表现形式,逐步形成齐齐哈尔的文化品牌。

二是提炼地域文化精髓包装旅游文化形象。要根据齐齐哈尔地域资源特点,挖掘、开发并创造出自己的个性化产品,力求与众不同。目前,我市已经形成夏秋有绿博会、观鹤节、小交会、和平节,冬春有关东文化旅游节、冰雪节等,构成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旅游文化格局。同时,还要充分利用齐齐哈尔文化艺术品广场等作为展示和推介艺术作品和旅游产品的平台。

三是突出地域文化特点塑造旅游文化精品。当前,齐齐哈尔市的旅游业对文化的继承、传播和交流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必须在认真研究、深入探讨的基础上,确立目标、塑造形象,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注意研究旅游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体现旅游景区、旅游管理、旅游商品、旅游服务和旅游促销的文化性。

三、以地域文化优势推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开发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文化的交流和相融趋势明显。保持和发展民族文化特性,并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转化为适应现代经济需求的旅游文化产品,对于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要促进旅游文化与地域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解决人文资源开发滞后于旅游资源开发的问题。旅游业是一项经济、文化兼承的产业,随着经济文化的互动和广泛交流得到快速的发展,加强我市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的整合与开发,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含量和品位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深入挖掘我市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按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世界大湿地、中国鹤家乡”的定位,突出生态特色,要大力实施地域文化发展战略,打造我市独特的旅游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新兴旅游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域文化融于旅游产品、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之中。要依托我市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深度开发和挖掘其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加快建设民族文化旅游。同时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要确立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思路,形成多元化投入、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坚持用市场的眼光看待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方式配置地域文化资源,用市场的机制开发地域文化资源。我市旅游产品档次低、品种少、地域文化特色不突出,旅游文化企业总体上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考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制定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其次要注重培养乡土文化人才。牢固树立文化人才资源是第一文化资源的观念。乡土人才是最为宝贵的财富,鼓励和引导他们创作出更多的文化艺术作品,打造出更多的文化艺术精品,特别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品。要延长旅游文化产业链条。旅游文化产业是综合性产业,市场空间大,社会效益大,最为直接的就是能够带来就业岗位的增加,相关产业收入的提高。这就需要社会各方面的支持配合、相互协作,深层次地研究、挖掘、整理、开发,利用地域文化资源作为重要内容。比如以达斡尔族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艺术表演、文化展览等,开发各类衍生文化产品,形成高效益的文化产业链。

篇5

关键词:二人转;传承;发展特定

地域文化与历史传统共同催生了特色的地域性艺术形式。东北文化的野性之美是其公认的特点。可以说,独特的自然环境与人文资源滋生了属于东北特有的文化,一种充满关东风情、北国豪气的地域文化。就像细腻的沪上江浙选择了委婉柔丽的越剧,黄土高原的汉子们选择了高腔大嗓的梆子,草原上的蒙古民族选择了燎亮高远的草原民歌……这些艺术形态的存在,说明了群体性格对艺术形式的选择,东北二人转也同样是东北人民的选择。

一、海伦二人转的发展脉络

(一)建国前的“跟班卖段”

海伦二人转的最早历史可以追溯到晚清时期,那一时期的二人转由两个男性表演,通常称为“双玩意”,较为著名的艺人有海伦镇北疆:朱万山;绥化大彩霞:吕红章;北安金不换:福等。民国以后,开始有许多艺人活跃在海伦市文艺舞台上。他们为后来的海伦二人转乃至于整个北派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例如:著名歌唱家郭颂的师父艺名“金蝴蝶”的付海清、黑龙江省海伦市东北二人转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石桂琴的师父任刚、当年海伦会戏最多艺名“四季花”的韩德祥,以及海伦市第一位女演员,大鼓书演员程小芳等。他们都将自己的艺术在海伦大地开枝散叶,形成了早期海伦二人转的雏形。

(二)建国后“盛开的民间之花”

1958年海伦县民间艺术团归国家所有,艺人们摆脱了跟班卖段,每段才五毛钱的尴尬局面,摆脱了大车店表演的局限。这一时期出现了“四季花”老先生的徒孙,“小蒙古”马春荣的传人张晓东和窦义;王洪奎传人李凤玉和李宝忠;赵大芝的传人张乐和张鑫等;任刚的徒孙,郭秀荣的传人张雪艳和夏秀敏;夏淑云的传人连二、连三、连四、连营、高浩等。在跟师父“走穴”的时候,年轻一代的艺人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切磋,这个时候开始有了互赠唱本。这些唱本有的是师父赠给下山的徒弟的,也有的是艺人之间互相赠送的,这些互赠的唱本在一定意义上给现代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滚地包”或者“走穴”的时候,许多艺人都是偷着学艺的。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她本人就曾经偷学过“小蒙古”马春荣的唱腔,再通过自己的理解转化为自己的唱腔。改革开放之后,社会转型使大众审美趣味倾向于大众化、世俗化。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长期被压抑的欲望被唤醒,娱乐至上和享受主义开始占据主导地位,而大众文化的通俗性和娱乐性刚好契合了这种世俗化的审美需求,为大众文化的迅速兴起提供了主观上的可能性。2012年10月18日,经国家批准,“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前身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是国家承认的中国第一家专门保护、研究、传承北派二人转的机构。传承中华曲艺、保护北派二人转。

二、海伦二人转的发展现状

艺术需要市场才能生存。各类艺术都有其生存环境和现实意义,时代有时代的特质,文艺也是如此,在文化体制和艺术体制不断革新,多元文化迅速发展的形势下,民间文艺已经完成了其主要的历史使命,不可能再占据艺术舞台的中心。在传媒技术推波助澜的形势下,休闲文化、消费市场的浪潮必将颠覆传统文化,文艺和中国传统戏曲等艺术的发展前景都将受到制约。

(一)传统传承方式的掣肘

据黑龙江省海伦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讲述,在她早期的学艺生涯中,都是靠着师父的耐心口授,自己则白天跟着师父学习唱腔,晚上研究唱腔。事实上海伦早期的二人转艺人在教学或者寻找自己传人时,都是没有手本的。他们完全靠着口传心授,师父一句一句地教,学生一句一句地学。用老艺人的话讲就是“宁赏十垧地,不教一出戏”,许多老二人转艺人的绝活不是谁想学就能学的。直到2002年,海伦市第一艺术学校成立,校长李威请出了很多当时海伦的著名唱将,比如邓晓坤、李广文,以及受过父亲孙汉学、母亲王化荣两位艺人家传的孙淑华等等一大批海伦转坛名将,从此,海伦二人转开始了办班教学的模式。2012年,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二人转传承人赵晓波将“黑龙江赵晓波二人转艺术传承基地”从延寿县迁至黑龙江省“二人转之乡”海伦。从此海伦二人转的发展与传承开始了双足鼎力的局面。

(二)“非遗”保护下的缓慢发展

对民间文化生态的保护,不仅是为了保留古老的民族文化,留住古老的艺术瑰宝,更重要的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的需要[1]。2007年至2009年,文化部先后命名了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共计1488名,并专门举行了颁证仪式。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文艺正逐渐失去其往日的魅力,有些剧目想借助高科技制造声光完美的虚拟舞台来挽救文艺,其结果似乎也不理想,视觉刺激毕竟不是文艺的灵魂。思想深度和贴近生活的艺术精神才是文艺的精髓。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文艺不断被边缘化,文艺观众的相对数量逐渐减少,经典剧目凤毛麟角。为了文艺的生存与发展,文艺理论工作者和实践工作者都在尝试突围,但是最可怕的还是文艺人放弃自己的艺术。

三、海伦二人转发展对策分析

(一)商业化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的借鉴

传统民间文艺的商业化、产业化发展并不是空谈,有着有力的历史依据与现实条件。“京剧”的“国粹之路”就是借助商业化与产业化的。200多年前,徽班在吹吹打打的唢呐声中走进京城,靠的就是“三庆的轴子、四喜的曲子、和春的把子、春台的孩子”,赢得了高票房,逐渐称雄京华剧坛,最终成了大气候。谁能说商业化与产业化就不是二人转发扬光大的可取之路?海伦二人转具有浓重的北派二人转风格,我们完全可以借助文化品牌,宣传海伦二人转,以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为基地,着力打造“纯绿色二人转”,提高海伦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海伦文化产业建设创造一个优良的发展空间。近几年来,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们也正在向着这方面迈进,像邓晓坤、李国兰、赵晓波、单桂清、李凤玉等海伦市著名唱将都在近几年与沈阳市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有过合作,录制传统正戏的光盘。早在1997年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就开始录制VCD光盘,至今共录制近600套发行量超100万盘,含二人转节目189个,由黑龙江省音像出版社、吉林长白山音像出版社等多家出版社出版发行,既创造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又很好地宣传了海伦市的北派二人转。在招商引资与地方文化产业结合方面,黑龙江省各界已经做出了努力,由海伦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牵头,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与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合作,拍摄26集具有典型北派二人转风格的大型二人转系列短剧《戏说关东趣事》,从侧面很好地拓展了二人转文化产业价值。[2]沈阳莎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霍燃亲自参加了在拍摄地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举行的开机仪式。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的演员:赵晓波、魏三与吉林省著名二人转演员郭旺、郝大勇等著名演员参加了此次拍摄。北派二人转是海伦的一张特色名片,有利于推进海伦的文化产业发展。这不仅可以提升海伦北派二人转的知名度,而且还可以促进两个省份演员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从而开辟了海伦二人转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实现了文化产业与地方经济的有效融合,对于促进海伦地方经济发展必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大众传媒手段的借鉴

进入21世纪,大众传媒在中国迅猛发展。伴随着书籍、报纸、杂志、电话、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传媒的普及,二人转的发展开始全方位地进入人们的视野。近些年来,北派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开始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其中,大众传媒就扮演了一个很好的角色。影视媒体为二人转传播带来了更为有效和快捷的方式,消费者习惯了通过电子传媒来了解和接收信息,当然也习惯了用这种简单的方式来接受媒体的信息灌输,二人转出色地完成了由人际传播到大众传播,由民间文化过渡到大众文化的过程,利用影视媒介对自身进行全新的包装,为自身的发展传播获取更大的推动力,由一个地方曲种演化成了一个众所周知的说唱音乐艺术。如今在许多媒体和网站上,我们都能看到以海伦二人转为代表的北派二人转的身影。早在1998年,央视《曲苑杂坛》节目来海伦录制二人转《西厢下书》、《南派送情郎》及《北派送情郎》,中央电视台、黑龙江省电视台、人民日报、黑龙江日报等对海伦市二人转的产业发展情况都进行了相关的报导。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走遍中国专题部还于2004年专程赴海伦拍摄了专题片《永不停歇的二人转》,在央视三套节目展播。新华网曾以题为“海伦二人转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对海伦北派二人转进行专题报导。黑龙江日报曾以“赵晓波:打开梦想之门”为题目,对海伦市赵晓波二人转传承基地进行专题报导。中国戏剧网曾以题为“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努力推进传统二人转艺术”,表达了海伦市人民艺术剧院全体演员对弘扬传统海伦北派二人转的决心。中国文化报则以“到海伦去看绿色二人转”为题对海伦二人转进行了深度报导。在时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大众传媒为海伦二人转的传承与发展贡献了一份无形的力量,同时也为弘扬海伦市北派二人转打开方便之门。有人说档案是“铁皮柜中解放出来的生产力”,这正是档案经济价值的体现,也说明档案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二人转的发展也应该由此得到一些启示。

四、结论

电视、电影和网络的发展,让我们看到了文艺的传播可以凭借现代传播手段变得迅捷而广泛。这些光影交错的传播方式充实了人们的业余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挤占了包括地方戏——东北二人转在内的传统民间文艺演出发展的空间。人人都可以自娱自乐,甚至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说法也并非耸人听闻。娱乐性将成为群众选择艺术的重要因素,而以对话为主要表现形式的民间文艺演出,娱乐性是欠缺的,几乎世界各国的民间文艺演出都经历过功利性的时代,成为教化的工具,负载政治教育的功能。在海伦二人转的演出中,许多传统剧目都对东北民俗有所体现,承载了大量东北民俗文化,海伦二人转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对东北地区的民俗生活起到了一个很好的传承和保存作用[4]。民间文艺演出要生存,就必须重新回到群众中去,重新定位自己的市场价值。在社会化媒体环境下,用户有了非常大的参与和交流空间[5]。

作者:徐洁 单位:绥化学院

参考文献:

[1]由婧涵,徐洁,荆丽娜,等.民间传统艺术的文化生态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6,(5):41-43.

[2]海伦市委宣传部.26集电视剧《戏说关东趣事》开机仪式在海伦市联发乡百兴村隆重举行[EB/OL]./wq/hl/2013-08/08/c_132614169_2.htm.

[3]何玉红.企业档案的作用与价值[J].陕西档案,2016,(1):52-52.

篇6

关键词:民居文化;传统民居保护;传统民居价值

中图分类号:TU241 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满族儿女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不仅为中华民族文化做出了灿烂辉煌的历史业绩,而且广采其他民族之长,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民俗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随着历史的推移和人类社会的进步,有些民俗保存了下来,而有些民俗已经或正在消失―泯灭,终被当代文明所取代。赫图阿拉故城内尚保留了一处清代中晚期典型的民居院落,从中可窥视满族民俗之一斑。

吴良镛先生在国际建协20届大会的主旨报告中指出:技术和生产方式的全球化,带来了人与传统地域空间的分离,地域文化的特色渐趋衰微;标准化的商品生产,致使建筑环境趋同、设计平庸、建筑文化的多样性遭到扼杀。

2.赫图阿拉故城民居现状介绍

2.1历史沿革

赫图阿拉,位于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地处长白山西麓山脉的边缘地带,四周峰峦起伏,林莽苍苍,诸水萦绕。赫图阿拉故城,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山城式都城。是女真各部“依山作寨”树栅为城的典型实例,也是众多女真山城中至今保存较完整的唯一一座古城遗址。它不仅对研究中国古代筑城之法与建筑发展史有较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对研究女真族发展史与居住史都有重要价值。

2.2建筑历史价值评估

赫图阿拉故城,在建城之制与修建施工技术上,不但吸收继承了中国古代建城传统,而且有自己的独创,对清以后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为后世所继承与发展。民居的建成离不开社会条件,包括历史、文化、宗法制度、习俗、哲理观念等。

(1)依地而筑,就势建型

“赫图阿拉”是满语,汉意为“横岗”,即平顶的山岗。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上自虎拦哈达南岗,移于祖居苏克浒河,加哈河之间赫图阿拉地,筑城居之”。城坐落于羊鼻山半山腰向北延伸的一块台地上,城墙沿台地突出的边缘而砌筑,内城南依羊鼻山,北对苏子河,东靠白砬山,西向索尔科河,遥对呼兰哈达。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上命于赫图阿拉故城外,更筑大城环之”。外城南越羊鼻山,北临苏子河,东界白砬山,西对索尔科河,可谓背山面水,形成了人工与天然为一体的军事屏障。

(2)特定筑城法的演示

墙体外表面在砌筑手段上,采用自然片石砌筑,墙体内以黄砂土夯筑。夯土内每隔30mm布一层直径5~8mm的硬杂圆木,圆木间距约20mm,布成与墙体垂直成“丁”形。这种采用圆木于夯土内的筑城方法,早在汉代就已广泛的应用。

(3)满族民居院落――与民族习俗的映射

民居正房3间,明间(正中间)开门,为厨房,设灶4处,东西次间分别为2个单独的口袋房,室内砌万字炕,弯道炕上放木板箱柜,西次间为长辈居住,箱柜上摆放供器、掸瓶、帽筒等,山墙正中悬挂祖宗板子与家神案子(挂画)。

口袋房,万字炕、天地龛、索莫杆子(神杆)民居无一不具,至于关东三大怪“窗户纸糊在外,大姑娘叼着大烟袋,养活孩子吊起来”,在民居内皆可觅到踪迹。“烟囱矗墙山,如双塔,然每当炊时,烟气弥漫,远望之,仅剩云中城阙而已”(《沈故》卷二),在民居可再现其佳景。

3.整修措施

3.1修缮指导思想

依照《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本次维修为现状修整,即保证原来的建筑形制、结构、材料和工艺技术。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本着保护文物完整性、真实性、延续性的修缮原则,尽可能多的保存大量的真实的历史信息,最低限度的干预文物建筑,避免维修过程中修缮性的破坏,为后人保护、研究文物提供可能与方便。使现存的遗构益寿延年,消除其内在隐患。

3.2现状勘察及修缮要点

(1)地面、台基部分

a.原状特征:

台基平面呈长方形,南北7.54米,东西11.45米,高0.08米,室内外地面为条形青砖铺墁,尺寸规格290×155×50 mm。室外地面砖风化、酥碱,碎裂达40%;条砖局部松动、移位、碎裂,西侧台基被遗址部分和杂土掩埋。

b.修缮要点:

加固基础、补砌台基散水,松动、移位碎裂的砖按原制补配归安;清理建筑及西侧遗址周边的杂乱积土。

(2)墙体部分

a.原状特征:

整个建筑为硬山式,墙体有山墙、槛墙、后墙、隔断墙四大部分组成。南面槛墙部分墙体最下一层为毛石,毛石之上用青砖垒砌,青砖规格290×155×50mm,十字缝砌法。山墙下肩墙部分为毛石砌筑,毛石之上用青砖垒砌,砌法为五层顺砖一层丁砖。现室内次间和梢间设隔断墙,室内整个墙体白灰罩面。在建筑东西两侧外,各有一个烟囱。东山墙有一通体裂缝,最大处2公分。

西山墙现共有3条裂缝,左起第一条长约1.5米,最大处2公分;第二条在正中间处,长约3米,最大处5公分;第三条在右边从下肩墙起通至拔檐砖处,长约2米,最大处3公分。现裂缝用水泥或黄土勾缝填补。

外墙各角砖风化严重,约占30%;后维修时毛石墙砌筑后用水泥勾缝。整个室外墙体雨水侵蚀严重,布满青苔。室内墙体白灰罩面空鼓、脱落,墙体雨迹斑斑。

b.修缮要点:

用同规格青砖对墙体风化、酥碱部位进行剔补,统一打点后重新勾缝。对砌体风化、裂缝部位超过3cm的进行适当剔补,剔补时不必将整砖剔出,以免影响结构;3cm以下的剔补风化、裂缝部位后,用青灰修补。铲除墙体水泥罩面和水泥勾缝,按原制重新打点勾缝。铲除室内残损的灰皮,按原制用白灰重新罩面。

(3)大木构架

a.原状特征:

形式为五檩五架梁,五架梁上施瓜柱承托三架梁,三架梁上立脊瓜柱,托脊檩,各檩下设枋。现室内梁架下吊棚,梁檩交接部分朽损,局部有劈裂现象。由于中间为厨房,棚顶和梁架被熏成黑色。

b.修缮要点:

对大木构件糟朽的部位进行修补,对开裂部位用干燥木条粘牢补严,劈裂超过2cm处加1~2道铁箍钉牢,拆除檐檩铁线,修补完成后加两道铁箍钉牢。对拔榫的木构件待屋面整修时,按原制归安。

(4)木基层部分

a.原状特征:

由椽子、飞椽、连檐、瓦口、望板组成椽径120 mm,飞头100×100 mm,连檐80×80 mm,瓦口50×40 mm,望板3cm。通过勘察、望板、椽子上的雨渍发现,因为渗露,造成望板、椽子局部糟朽,檐部椽头、连檐、瓦口受冰雪浸沤、冻胀、脱漆、褪色,局部朽损、移位,以致正面的望板、椽飞劈裂、塌落严重,木构件朽损达60%。在后维修时后檐仅做圆椽,缺飞椽部分。

b.修缮要点:

按原制修补、更换朽烂的椽飞、连檐、瓦口、望板。按原制补配后檐缺失的飞椽。

(5)瓦顶部分

a.原状特征:

干槎瓦面,两侧各瓦5陇合瓦,用青色布瓦;蝎子尾清水正脊,无垂脊。瓦面植物滋生、松动移位,整个瓦面向正面塌落,多处漏雨,残损60%。

b.修缮要点:

编号拆除瓦顶、苫背。在望板上抹1-2公分白灰护板灰。再用4:6灰土做平均厚8公分的苫泥背,泥背上抹3公分的青灰背,按原制补配缺失瓦件,然后重新瓦瓦。

3.3施工要求

维修所用木材必须是已经干燥的木材,材质必须与所要维修的构件相同,联结加固的铁件必须经过防锈处理。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的方案批复及方案组织施工,如实际情况不在设计依据之内,应及时与设计方联系,重新修改和补充完善设计。施工中要特别注意文物建筑的形制和构造特点,注意保留原工艺和材料选配。

4.结语

传统民居作为中国数千年历史文化的浓缩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信息,其时刻传递出地方民族气息和无穷魅力的传统魅力。关于传统民居建筑项目的保护修缮,我们业已积累了大量行之有效的经验。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地域的项目采取迥然不同的方法,同时“修旧如旧”、“可识别性”的历史建筑修复特征被逐步放大。

参考文献:

[1]陆地.建筑的生与死――历史性建筑再利用研究南京,2004.

篇7

【关键词】景观;文化;横滨;山下公园;景观设计

Talking about Landscape and Culture with a Historical Walk in the Yamashita Park of Yokohama

ZHOU Chun-yan1 YANG Chun-di2 CHEN Yu-juan1

(1.Guangdong Forestry Technology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China; 2.Guangzhou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Vocational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403, China)

【Abstract】Landscape is a anthropic place and human activities closely link and affect the properties of it. Possessed of aesthetic and historic properties, landscape is not a simple natural complex, for it reflects various cult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t patterns of human activities. The disappear of historic districts in the city and the shock of exotic culture lead to the gradual abs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today.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s of landscape and cultur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m.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features of landscape design in the Yamashita Park of Yokohama, It also suggests that landscape architecture design combine landscape with culture artistically to embody city features.

【Key words】Landscape; Culture; Yokohama; Yamashita park; Landscape design

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我们的城市出现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旧城改造局部或整体地改造和更新了老城区的物质生活环境。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失去充满集体回忆的精神生活环境。很多的城市历史地段被改造成住宅地块、商业地块,城市的历史文化痕迹被钢筋水泥抹去。文化的缺失使城市形态趋向雷同、文化差异性日趋减少、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与归属感日趋减弱、人气冷落。在全球经济竞争激烈的今天, 城市形象就是一种生产力。只有保持个性化特色并且不断创新,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独领。因此,城市必须用城市文化和场地精神来塑造景观,通过地域景观的特征来增强城市的个性化形象。

1 景观的内涵

景观(landscape)是指某地区或某种类型的自然景色,也指人工创造的景色。泛指自然景色、景象。从广义上讲,景观是反映统一的自然空间、社会经济空间组成要素总体特征的集合体和空间体系,包括自然景观、经济景观、文化景观。景观一词最早在文献中出现是在希伯莱文本的《圣经》(the Book Psalms)中,用于对圣城耶路撒冷总体美景的描述。最早的含义更多具有视觉美学方面的意义,即与“风景”(scenery)同义或近义。目前文学艺术界以及绝大多数的园林风景学者所理解的景观也主要是这一层含义。各种词典对“景观”的解释也是把“自然风景”的含义放在首位。

园林中所说的景观,是指具有审美特征的自然和人工的地表景色,意同风光、景色、风景。按照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可将景观划分为自然景观、管理的景观、人工景观,并常将管理的景观和人工景观等附带有人类文化或文明痕迹或属性的景观成为文化景观。文化景观实际上是人类文明景观,是人类活动方式或特征给自然景观留下的文化烙印,反映着景观的文化特征和景观中人类与自然的关系[1]。本文所说的景观,主要是指文化景观。

2 文化的内涵

对文化一词有以下定义,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意识形态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各种制度等。英国学者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定义文化时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个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它一切能力和习惯” [2]。

美国人类学艾尔弗内德・克罗伯和克莱德・克拉柯亨指出:“文化是包括各种外显或内隐的行为模式,它借符号之使用而被学习或传授,并构成人类群体的出色成就;文化的基本核心,包括由历史衍生及选择而成的传统观念,尤其是价值观念;文化体系虽可被认为是人类活动的产物,但也可被视为限制人类作进一步活动的因素。”文化是人类生活的反映,活动的记录,历史的积沉,是人们对生活的需要和要求、理想和愿望,是人们的高级精神生活,是人们认识自然,思考自己,承托精神的框架。

3 景观与文化的关系

日本学者给景观下了这样的哲学定义: 景观是人们在特定场所与时间感受到的某种环境氛围或意境,是给人以各种情感反响的文化环境[3]。景观不仅仅是一个物质实体, 更是人类生存的精神文化空间。梅宁说: 景观不仅是眼前所展示的组成物, 而且是我们心目中所呈现的意象与情感;景观是文化的产物, 文化塑造了地域景观[4]。景观与文化的关系是相互的,文化通过景观来反映,而又改变着景观。人对景观的任何改造,都会将自身的文化渗透到景观当中。于是景观便贮存和散发着这种文化,而这种文化的渗透必然会改变着原来的景观。纳萨尔认为,文化构成景观,同时,景观也能影响文化,今天的景观是历史文化价值的积累[5]。能激发人们空间美感和历史感的, 显示城市个性魅力的景观,具有美学特质与历史特质。这两个特质都与地域的悠久文化有关。人类文化习俗强烈地影响着居住地景观和自然景观的空间格局,景观特征可以反映出其独特的文化价值。景观风貌特色是在长期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显示了城市形态的多样性与文化丰富性, 决定了城市发展的潜在活力,是重要的城市文化资源。

“人并不是生活在单纯的物理宇宙之中,而是生活在一个符号宇宙之中”,德国哲学家、符号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如是说。符号是一种记载人类过去、表达希望和理想,赖以认同和寄托的语言和精神空间。景观是时代的文化符号。一处景观常常记录着一段历史、一个故事,象征和代表着一种意义和价值。景观因为附着的历史人文价值而有意义,富有生机和活力。景观设计首先要善于发现、保存和丰富这种意义和价值,把它“物化”成具体、实在的景观符号。此处的“物化”就是指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中,通过景观要素、形态和环境空间的规划设计,将历史文化的主题、内涵和外延较为生动形象地进行表达,使游览者在观赏过程中能够通过直觉、联想、想象、移情等体验方法对历史文化深入感受[6]。在现代景观中,作为城市节点的城市公园是区域文化体现的重要场所。

4 横滨市山下公园景观设计

山下公园是日本横滨市的一个开放性的临海公园,面积不大,既是市民喜欢的休闲绿地,也是横滨著名的旅游景点。公园的设计者不是什么大师,总体设计构图上也并无什么惊人之处,她之所以如此受欢迎,是因为充分发挥了城市公园的休憩功能、生态功能、空间景观功能及美育功能。特别是在文化传承方面,山下公园是横滨城市文化的一个浓缩,是横滨印象的一个缩影。设计师将景观与历史文化艺术性地结合起来,每一个景点,都具有横滨特色,记录着历史。人们把游览山下公园称为“历史散步”。

4.1 横滨印象

4.1.1 城市概况

横滨(Yokohama) 是日本的第二大城市,神奈川县的首府。位于东京都中心往南约30公里处,东临东京湾,是著名的国际港口城市。面积437.38平方公里,人口3,703,852人(2013年12月1日),其中外国人约为77,253人(2012年4月1日)[7],约有15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在这里居住。

4.1.2 发展简史

最初,横滨只是东京湾畔的小渔村。1859年,横滨成为自由贸易港。1873年发展成日本最大的港口,1889年建市。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曾使横滨遭受巨大的损失。横滨地处全国四大工业区之一的京滨工业区的核心,工业发达,主要以钢铁、炼油、化工、造船业为主,全市有大小工厂8300多家,工业生产总值居全国第三位。横滨港是全国最大的港口,也是亚洲最大港口之一。

4.1.3 文化特点

作为日本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横滨是西方文化在日本的发祥地。开港后,外国人纷纷到这里经商、居住,带来了西方的饮食文化、建筑文化、衣着文化等。横滨是西方公园的发祥地,也是近代体育的发祥地,当时很多的先端潮流风俗,都是从横滨开始的。充满异国情调的街道,先进的海外文化,是这个港口城市给人的基本印象。横滨的文化特色是多文化并存,例如,在建筑上,既有维多利亚式的山手西洋馆,也有中式古典的中华街关帝庙,还有日式传统的三溪园;例如,在饮食方面,法式料理、中国菜、英式下午茶、怀石料理等应有尽有,百花齐放。横滨在接纳外文化的同时注重保留本土文化特色,地域景观多元化,体现文化多样性和历史的发展轨迹。

4.2 山下公园

4.2.1 公园概要

山下公园(Yamashita Park)是横滨最有名的公园,可称为横滨的“脸面”。它于1930年3月建成开园,面对横滨港,沿海岸长约1公里,是日本最早的临海公园,也是最早的西式园林。不仅是市民喜爱的休憩之所,而且是游客必到之处,是横滨的观光中心。按照日本的都市公园法,山下公园属于都市公园中的风致公园(Natural beauty Park),为特殊公园的一种,以自然风景为主要观赏对象,一般建于树林、湖沼、海滨等良好的自然环境形成的地块上。公园面积74,121平方米,其中草坪面积约15,000平方米,当时的建筑预算是971,000日元,每年接待游客约200万[8]。

4.2.2 公园历史

1923年9月1日,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整个城市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市民的不懈努力之下,到了1929年已基本恢复了原状。作为关东大地震复兴事业象征的山下公园,其基址是将灾区的瓦砾填平海面,并在上面覆盖优质的土壤堆砌起来的。该工程从1925年起用了4年的时间完成,公园的基本轮廓也于那时形成。开园五年后举办了复兴博览会,盛况空前。1961年经过再次整修后大致形成现在的面貌。1988年,在横滨博览会举办之际修建了东侧的地下停车场和位于其上方的世界广场,景色保留至今。

4.2.3 主要景点介绍

图1 山下公园平面图

山下公园的平面为长方形,采用规则式布局,轴线明显(图1)。设计融合了法国园林和意大利台地园的特点,大草坪和广场又具有美国园林的现代气息。公园视野开阔,开放性强,从东往西,主要有世界广场、庆典广场、下沉花坛、中央广场、大草坪等几个景区。景区的标志性景点以水景、建筑、雕塑、花坛等为主,它们都有个共同的特点:体现横滨特色。以下介绍几个:

(1)冰川丸(图2)

山下公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艘停泊在岸边的豪华客船,是活跃于日本与北美航路的定期船只,优美的外观、先进的设备和优质的服务为她赢得了“北太平洋女王”的美誉。冰川丸长年在北太平洋航道营运,共横跨太平洋248次,成绩辉煌。1961年5月,退役后的冰川丸作为横滨开港100周年的纪念之一被保留在山下公园前面的横滨港。2003年11月横浜市将其指定为有形文化遗产,成为横滨的象征。如今,她作为博物船供人参观,船上还有假想航海体验的仿真装置与货真价实的法国餐厅和咖啡店供游客休憩。冰川丸从横滨驶向世界,最后荣归故里。她的历史,就是横滨开港历史的一个缩影。

图2 冰川丸

图3 水之守护神像

(2)水之守护神像(图3)

山下公园中央广场的主景是个喷水池,水池中心的雕像名为“水之守护神像”。这个雕像也有来历,是横滨的姊妹城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圣地亚哥市于1960年所寄赠的。1957年10月横滨市和圣地亚哥市成为了姊妹城市,之后便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交流活动。横滨曾向圣地亚哥寄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石灯笼、友好之钟、茶室等建筑小品,而圣地亚哥则回赠了此雕像。在希腊神话中,水神俄刻阿诺斯(Oceanus) 生育了地球上所有的河流及三千海洋。对于港口城市横滨来说,这个雕像不仅体现了城市印象,更寄予了守护和祝福。她是文化交流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是友谊的象征。2010年,为了纪念横滨与圣地亚哥姊妹城市交流合作50周年,雕像所在的喷水池被命名为“圣地亚哥友好之泉”。

(3)《穿红鞋的女孩》雕像(图4)

1979年建成,灵感来自于日本诗人野口雨情1922年发表的童谣《红鞋子》,雕像的造型就是童谣的主角――穿红鞋的女孩。据说这首童谣以真实故事为题材,以横滨港为舞台,描述了一个穿着红鞋子的小女孩被外国人带着从横滨港码头乘汽船去外国的故事。该童谣在日本流传广泛,反映了横滨当时的社会现状。雕像双手紧握,并膝坐着,面朝大海,遥望远方,表情忧伤,似乎就是在异国他乡思念故国的那个女孩的化身。看到这个雕像,人们或许会回忆起那首童谣,去回想或追寻横滨的那段历史。

图4 《穿红鞋的女孩》雕像

图5 印度水塔

(4)印度水塔(图5)

在公园西端并不起眼的一处,有一座印度式的建筑,名为印度水塔,曾是公园的饮水设施,现在只是用于观赏。该塔是1939年由在日印度协会寄赠给横滨市民的。在1923年的关东大地震中,当时住在横滨的印度人中有116人受灾,28人不幸丧生。横滨当地民众在忙于城市复建的同时,对受灾的印度人也伸出了援助之手。不仅提供物资,为了使这些失去家园的印度人能继续留在横滨,市民在他们的住宅重建方面也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为了表达对横滨市民由衷的感激之情,以及对地震遇难同胞的慰藉,印度协会寄赠了此塔。虽然称之为塔,但它的外观非常小巧,更像一座亭子。水塔采用印度寺庙建筑的样式,圆拱状的绿色屋顶,主体采用灰白色石材,内部天井的马赛克装饰美轮美奂,充分体现了民族特色,并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这个具有异国风情的建筑不仅是感激之情的凝结,还是互爱互助精神的象征。

(5)ZANGIRI(图6)

ZANGIRI是1989年完成的一个雕塑,造型是一个巨大的人脸。这个是“西洋理发发祥地”之像。设计源于民俗文化的“ZANGIRI头”,它是明治时代盛行的一种男性发型,被认为是文明开化的象征。当时有句很流行的话是“敲敲ZANGIRI头就能听到文明开化的声音”。明治2年,日本最初的西洋理发店在山下地区开业,将欧美风的ZANGIRI头这种发型带进横滨,使这里成为文明开化的前沿。或许,这就是横滨人接纳外文化的开始。雕塑是微笑的,给游人带来了欢乐。历史不是枯燥无味的书本知识,它可以通过生动而形象的景观来讲述。

图6 ZANGIRI

(6)世界广场(图7)

公园最东端的世界广场建于1988年,广场的平面参照了航海必备工具――罗盘针的造型,设计风格与巴塞罗那的Guell公园相似。广场中央是个喷水池,地面铺装以放射线状延伸向周围的树林,宛如流向绿色的海洋。航海,将横滨与世界连接起来,使其在交流中发展,在学习中进步。广场的下方是公园的停车场,既是方便周边的服务设施,又是公园景观的一部分。广场和停车场的设计将公园东部地面抬高了8米,加强了景观立面的层次感。停车场的设计巧妙,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与公园景色协调,外观设计具有建筑美感,也是一处美景。

图7 世界广场的喷水池

对于横滨来说,山下公园的功能不仅仅在于其作为城市公园所具有的游憩、生态、美化等方面,更重要的她能为这座城市“创造一个标志,一段记忆,一个场所”。在历史散步的过程中,人们欣赏着有形的景观,解读着无形的文化。历史并非只是单纯的过去,也是思考未来的途径。

5 结语

景观文化是景观贮存和散发的精神内涵。这种附带于景观之上的文化与其他的文化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自身的特征:①时空性。同其他文化一样,景观文化也具有时代性和地域性。不同时代、不同地域,文化价值观也显然不同。②传承性。景观是维系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体现城市文脉。③社会性。人脱离不了社会,所创造的文化同样也脱离不了社会。脱离社会和生活的景观文化,是肤浅、空洞的文化,是一种伪文化。④直观性。景观文化是通过一些实体来呈现的文化,具有一定的直观性,通过载体的表述与观者产生共鸣[9]。风景园林中的景观不仅是一个视觉的物质性场所,更是一个精神场所,是城市记忆的凝聚和延续。景观设计不仅是对场地进行生态、美学改造,更重要的是以景观符号为载体,通过物质、形式等体现区域文化。因此,理解区域环境,解读场地文化是设计师的首要任务。风景园林中的文化不应该局限于区域历史的再现,还应该是对场地现有文化的维护和延续,并且创造符合当代价值观的新的景观文化,这样一种文化才是真实的,才是地域的,才是唯一的。

【参考文献】

[1]余新晓,牛健植,关文彬,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9-70.

[2]陈立旭.都市文化与都市精神―中外城市文化比较[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3]藤和,角田幸彦,井川明,等.景观环境论[M].东京:地球社,2000:16-22.

[4]王紫雯,陈伟.城市传统景观特征的保护与导控管理[J].城市问题,2010(7):12-18.

[5]Joan Iverson Nassauer.Culture and changing landscape structure[J].Landscape Eco,1995(4):229-237.

[6]张群,高翅,裘鸿菲.从景观符号看传统景观文化的传承[J].华中建筑,2006,24(8):135-137.

[7]维基百科:横滨市[OL].http:///wiki/%E6%A8%AA%E6%B5%9C%E5%B8%82,2013.

篇8

[关键词] 麦庄;《关云长》;商业片;双编导制

麦兆辉、庄文强两位导演是华语影坛中为数不多的优秀导演组合,两人曾在香港电影低迷的时候,联手刘伟强共同出击,打造了经典的警匪题材电影《无间道》系列,以力挽狂澜之势一举让低迷的香港影市再度焕发光彩,随后又拍摄了类如《窃听风云》等经典电影。面对此次的转型挑战,麦庄两人开创的麦庄模式似乎越来越清晰,成为影片质量的有力保障。

本文回顾了麦兆辉、庄文强创作《关云长》的方式方法,分析挑选出该片与众多商业片不同的独特之处,尝试归纳出麦庄的商业片模式。

一、以尊重编剧工作为表现的剧本导向价值观

就像地产和零售业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 “区位、区位和区位”,电影最重要的三个因素是“剧本、剧本和剧本”。日本著名导演黑泽明曾说:“剧本的弱点要在剧本完成阶段加以克服,否则将给电影留下无法挽回的祸根。”可见,影片质量的提升始终离不开优质的剧本,剧本导向是一种传统的学院派的价值观。剧本导向的价值观是麦庄团队的传统,早在“刘兆强”(刘伟强、麦兆辉、庄文强)的铁三角时期,刘伟强就引领了这种价值观的形成。麦兆辉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刘伟强很尊重编剧的工作,香港的编剧是很少钱的,他为我争取酬劳,给我加人工,让大家都知道编剧的重要,提高编剧的地位。”①

麦庄的剧本导向价值观体现在尊重编剧工作。尊重编剧工作不仅指尊重编剧,对编剧的艺术创造和智慧成果在经济上和名誉上给予公正待遇,更重要的是编剧本人尊重自己的工作,怀着敬业审慎的态度对待这份神圣的工作。谈到香港编剧稿酬低时,他们说:“编剧也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我觉得我的工作态度配得上我的酬劳,我可以不断地改,一个剧本可以写5次,每次都是完整的不同的故事。”②麦兆辉和庄文强的共同点是对电影的热爱,他们进行剧本创作时专业而考究,愿意花费时间精力研究和积累创作素材、对素材进行消化和思考。

从《关云长》剧情中对历史资料、文学素材的取舍及重组的方式即可窥得麦庄丰富的积累和勤奋的思索以及在积累和思索过程中形成的态度。他们对立功报曹、弃曹投汉这段故事的演绎颠覆了《三国演义》中根深蒂固的套路,对曹、关、刘等人的性格为人都提出了不同于传统的见解,进行了人性化的联想和设计。比如关羽对刘备的忠心也有动摇的时候,内心多了些思想斗争;刘协也不是将皇权随便赠人的傀儡皇帝,他要面对残酷的现实;曹操的贤达亲民、至情至理挑战了史书记载的极限。他们对中国古代的民俗文化也做了诸多研究。另外,我们知道关公是惟一一个横贯儒、道、佛三大中国教派的神o,为此麦庄对宗教也进行了研究,从片中普净这一角色的塑造可以窥见。

由于《无间道》系列在商业和艺术上的成功,以麦庄和刘伟强为代表的剧本导向价值观在香港盛行起来,电影圈开始重视剧本,涌现出许多逻辑缜密和构思精巧、富有思辨和人性警示的作品。

二、制片人的思路的渗透

麦兆辉和庄文强拍电影的目标很明确,首先要能赚钱,在制片人的思路的渗透下,他们的剧本读起来仿佛能嗅出制片人的味道。他们的制片人的思路在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一)经典剧情换新颜

《无间道》系列和《窃听风云》后,麦庄拍警匪片的技术已是炉火纯青,《关云长》在外人看来是他们风格上的大转变,实则他们是将《关云长》作了一场“古装黑帮电影”处理,江湖由香港转至三国,着眼点还是江湖中身不由己挣扎着的一众人。一贯地注重刻画人物内心矛盾,一贯地感叹每个人物面对现实的无奈,在《关云长》中延续着,片中每个人的选择都意味着无奈和取舍,使得全剧整体感场面宏大,也很悲壮,特别是关羽过五关斩六将,刀下未必不是重义气有礼节的忠臣良将,无奈战争就是个杀人以使人不被杀的悖论,乱世更使有志之士迷惘。《关云长》有着《无间道》一样深刻沉重的主题,同时是类似于《无间道》的“双雄会”,对此麦庄也不蔽饰风格的雷同,他们坦言最擅长的是警匪片、双雄会,并且拍摄的大多数影片会是这个类型。

(二)采用双编导制

即麦庄共同编剧,共同指导,但各有偏重,各取所长。麦庄对各自的长项和能力有清晰的认识,两人都是既写又导,保障了剧本和导演不脱节,开机了,编剧也可以在片场调整剧本,大部分电影是做不到这样的。但也各有侧重,经常是麦兆辉在片场调度,从事给演员示范讲解、向摄影师等发号施令等工作,庄文强则是埋头改剧本。庄文强说,“麦兆辉的强处就是能把很不现实的剧本,变成现实的,有可操作性的东西。另外他很懂得跟演员沟通,告诉他们该怎么演。”两人正好互补。双编导制有助于编剧和拍摄过程的多样化和理性化,促使成片各方面品质呈现得较为平衡和全面。

(三)考量剧本的性价比

如同导演读剧本时就对其中的文字是否能转化为影像有大致的判断,制片人在读剧本时就能大致计算出拍摄成本,而渗透着制片人思路的麦庄“在写的时候他已经在开始控制成本了。因为你想到一个故事,你觉得很过分,但你自己是有理性的,你的经验会告诉你这部电影会回收多少钱,你很快会算到制作费。如果那个制作费只是到一个地步,你不可能每一场都千军万马”③。麦庄更多的出于性价比考虑舍弃了败走麦城这场戏。静下心来打磨剧本,本着对制片人负责的态度,摒弃“假大空”的场景,而将精力集中在提升内容质量和剧本可操作性上的编剧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体现着负责的创作态度,值得学习。

(四)立足商业片后做加法

麦庄从不遮掩拍电影的目的性,经常在采访中被问到拍摄某部电影目的时直截了当回答为了赚钱,这和许多导演不同。一些导演有着较高的艺术追求又难以割舍商业情结,在两者间纠结皆不可得,剧本很宏大,与预算一接轨就开始不停做减法。麦庄则是很实在地先放低姿态,首先考虑影片在商业上的可行性,而后开始做加法,量力而行加入艺术上的追求,最终结果是人们发现他们的影片在艺术性上做得并不差。比如思考如何避免“过五关斩六将”中几场打斗造成的审美疲劳,并做了几个创新之举:(1) “过五关斩六将”一关一色。第一关东岭,镜头慢慢摇过士兵操练的宏大场景,斜晖中孔秀瞥见关公的飞骑绝尘而来,关公得知此战难免后摆出备战的架势(此处即用了戏曲中的关羽亮相),其挺拔的身姿在逆光中矗立着,是金色;洛阳关斩韩福和孟坦的恶战是黑色;由邪恶太守流星锤卞喜的汜水关是紫色;经济富庶、百姓安居乐业的荥阳关,由爱民如子的太守王植镇守,是正义的红色;滑州关丛林大战秦琪是绿色。此外曹操厚葬关公使用了白色,总共用足了七种色彩,使耳熟能详的三国故事呈现得五彩缤纷,每一场戏都是新的视觉冲击和戏剧冲突。(2)情景的创新。东岭关采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武术设计,并配合建造了一座瓮城,让演员骑着马在狭缝中飞速追逐着激烈打斗,把存在于很多武侠迷脑海中多年的白驹过隙景象第一次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是惊艳的一笔。滑州关将士使用的兵器是弓弩,关羽为躲避枪林箭雨不得不在起伏的丛林中快速并曲折移动,导演巧妙地融入近年来风靡全球的“跑酷”,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观赏性、趣味性和商业性。④而洛阳关的一番恶战后,为避免紧接着的汜水关打斗造成审美疲劳,麦庄又使用了非常巧妙和节约预算的处理方法,使看片者会心一笑,佩服导演的巧思。

三、群戏风格和双男主模式

(一)群戏风格,为演员阵容添筹码

麦庄善于塑造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惯于挖掘每个角色的人格魅力,影片中很少有大善大恶的形象,每个人各有两难的处境,各有需要保护的人,各有原则底线,这也逐渐成为麦庄模式的特点。《关云长》中,“义气”与“天下”在关羽内心激斗,兄长、爱人、百姓、曹操麾下的良将义士,该保护谁?是做一个为兄弟誓言大开杀戒的大丈夫,还是一个识得时务、保全大局、解救普天下苍生于水火的小人?对于曹操来说,从识才而厚遇,到惜才而守信,再到不惜一切挽留以致军心动摇,最后痛下决心欲斩除后患,这个过程是回归大局、回归理性的过程,其间不乏难以取舍的内心斗争。其他人物如刘协、普净、韩福、王植,等等,每个人的选择都意味着无奈和取舍,每个人物在自己的原则内都是英雄,都散发着人格魅力。

群戏风格虽然为麦庄带来了额外的巨大的工作量,因为要把配角当做主角一样来挖掘,但其收益是可以为演员阵容添筹码。因为每个角色都有深度的刻画,演技成为主角和配角共同的追求,因为配角和主角一样具有人格魅力,就增加了大演员愿意出演小配角的可能性。麦庄的群戏风格可以帮助影片博得大牌配角的青睐,大多数演员挑剧本无非一看片酬,二看导演,三看戏是否有突破。试想,如果五关六将都是《三国演义》中的丑陋形象,大牌演员多半是拒绝饰演,除非开出足够吸引力的片酬,就像周润发自毁形象饰演黄四郎,收起片酬来自然毫不手软;反之,如果配角也有演技发挥的空间,大牌演员从演艺生涯的多样性发展考虑,则会愿意尝试,如果这个配角恰好还很有人格魅力,那大演员自降片酬都要来演了,在创作剧本时增加的成本,这时候就成倍地节省回来了。

(二)双雄模式

影片舍弃了传统的一个男主角一个女主角的套路,采用双男主角的模式,可以称为“双雄模式”。该片最初只有一个男主角关羽,确定由甄子丹饰演。上影集团在决定做这个项目的时候提出给主角阵容增加分量,确定另一男主角曹操一定要由姜文饰演,最终确定了这个模式。麦庄为打动姜文对剧本做了不少改动,使人物性格更加贴合姜文的气质,故事线索由关公和绮兰的感情转变为曹关亦敌亦友的微妙关系,与《无间道》“双雄斗”暗合。双雄模式有助于剧情的拓宽,使故事线索不拘泥于一对男女主角的感情发展,可以发散出兄弟情、敌人、亦敌亦友等各种“双雄”线索;并且两位同性别的演员不分主次地同台飙戏,有利于双方互相激发和催生更精彩的表演。

从《无间道》到《关云长》,麦庄的群戏风格和双雄模式渐渐成形,在此影响下华语电影似乎有抛弃男主角或女主角一枝独秀的趋势,涌现了《神探》《窃听风云》等一系列群戏风格的影片,双雄模式则在上影近年出品的《风声》中也曾运用过,《风声》是双女主角,而且也是双导演。历史和实践证明,群戏风格和双雄模式的影片在票房和口碑上都有上佳表现,许多观众表示此类影片剧情更精彩,观影后有更多回味和议论的空间。

具有上述特点的麦庄模式在一次次商业片的运作实践中日趋成熟,具有实际的研究价值和借鉴意义。剧本导向的价值观和制片人思路的渗透等属于制作成功商业片的战略方法,值得长期积累和逐渐提升;而双编导制、考量剧本性价比、双雄模式等属于具体明确可实施的战术方法,值得在今后商业片运作过程中反复借鉴、运用和研究。

注释:

①② 影武者:《专访〈无间道〉编剧庄文强》,于: 2007-03-28 02:11, 。

③ 《实录:麦兆辉否认铁三角散伙还会与刘伟强合作》,.cn, 2008年8月4日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