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评价范文
时间:2023-03-26 05:2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国大学评价,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大学评价;学科评价;专业评价;大学排名;高等教育发展;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169(2013)02006008收稿日期:20121218
自2004年开始,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按年度连续《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报告》。2013年1月,中心完成2013—2014年度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工作,连续第10次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结果。此次评价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拓展,最终共获得555个排行榜,较往年增加了中国本科院校总排名、独立院校排名和高职高专排名。
一、本次评价的基本原则与创新
(一)本次评价的基本原则
1.正确处理管理导向与市场导向的关系,贯彻国家在教育、科学、文化领域的有关方针和政策,牢牢把握正确的政策导向的原则。《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机制”,《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也将“探索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措施,因此大学评价的将紧紧围绕质量与效益,最终服务于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2.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对不同类型大学区别对待的原则。本科院校分为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一般大学中包括了民办本科院校;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定位和目标不同,重点大学重科研,一般大学重教学,在具体评价中,重点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的比例为4∶6,一般大学的比例则为6∶4,以反映不同层次学校的不同发展方向。
3.正确处理定性与定量的关系,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在指标体系的确定、大学评价的数据收集和大学评价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充分考虑学校在发文、被引等定量指标和获奖、项目成果等定性指标之间的关系,将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结合起来,客观合理地开展评价。
4.正确处理投入、产出与效益的关系,实行三者兼顾的原则。从整个指标体系上来讲,投入、产出及效益是大学评价指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出发点,根据学校层次的不同,略有调整,重点大学进一步增加声誉调查指标,民办及独立院校、高职高专则相对简化指标,但无论如何调整,均兼顾投入、产出和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邱均平,等:2013年中国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创新与结果分析5.正确处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坚持两者同等重要的原则,实行分类评价。从2004年开始,中国大学与学科专业评价工作就分别从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评价,得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文理并重,分类评价,使整个评价结果体系更为完善。
6.正确处理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坚持适当偏重于效益的原则。从目前国内的几个主要的大学评价来看,大多数均非常重视学校的规模,这是一个正确的取向,学校的综合实力与学校规模之间关系密切,但不应忽视学校的效益,高投入低产出同样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指标体系中专门设立了人均产出和万元产出两个指标衡量大学的效益,适当偏重于学校的效益,使评价结果更为合理。
7.正确处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坚持适当偏重于质量的原则。在当前高校论文等成果急剧增长的环境下,单纯从数量上已经很难衡量一个学校或者专业的真实实力,因此,在搜集大学评价数据时,不仅需要从数量上开展评价,还着重从成果的质量上进行评价,如文献的引用次数、成果的评级和获奖等等,适当偏重于质量,尽可能做到更为全面进行。
8.正确处理国内数据与国外数据的关系,坚持既要两者基本对应,但又适当偏重于国外数据的原则。在采集成果是必须充分重视国际上有共识的数据,如三大引文索引收录的论文和引文数据,Science、Nature等顶级期刊的论文等,这有利于与国际接轨,鼓励高校和科研人员走向世界。
(二)2013年评价的创新
1.排行榜层次更加丰富。由于对象的拓展,2013大学排行榜首先增加了往年所没有的全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与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与此同时,由于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在科研和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设计上不同,往年大学评价中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没有一个统一的排行榜,一般大学很难获得自己在全国本科院校综合实力中的定位。经过充分论证,2013年大学评价中将第一次增加全国本科院校总排行榜,即按照一般大学科研和教学的比重4∶6,将重点大学、民办本科院校与一般大学一起进行排名,最终获得本科总排行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是按照一般大学的标准进行排列,因此,总排行榜在更大的意义上是为一般大学、民办本科院校在全国本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提供一个参照。新增的排行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评价结果的层次性。
2.重新审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存量,是指大学及其开设的学科专业从开办至上一个大学评价时间节点已经取得的成果;增量,是指大学和其开设的学科专业上一个大学评价时间节点至本次大学评价之间取得的成果。2013年大学和学科专业评价重新审视了存量和增量之间的关系。大学的综合实力提高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达到,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整个学校的综合实力才能够实现综合提高;而当某个学校的综合实力达到一定层次以后,做出某些突破性的进展难度较大,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学的实力和水平往往比较稳定;在大学评价过程中,在具体的指标数据的获取上采取历年累计成果的方法,适当偏重于存量,即充分考虑在过去一年中学校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也充分考虑学校的历史积累。对于一个学科专业的发展而言,应当允许高校专业的评价结果存在波动,相对于学校层面的评价,学科专业的评价应该更加重视在两次评价区间内所作出的成绩和取得的进步,因此,在本次专业评价中,适当偏重于增量,即在某些具体指标数据的获取上主要以上次大学评价至今这个时间段内开设专业获得的成果为主,这样更有利于指导专业发展的方向,同时为管理者提供指定发展规划的依据。
二、本次评价的对象与做法
在大学评价方面,教育部于2012年6月公布了《2012年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12年5月22日,我国共有普通本科院校844所,普通高职(专科)院校1288所,经国家批准设立的独立学院298所,经国家审定的分校办学点共62个。此外,根据大学评价的对象范围,还包括了教育部于2012年4月24日公布的《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中的民办院校403所。通过对数据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筛查,最终确定2013年大学评价的对象共2 742所(不含军事类院校和港澳台地区高校),其中重点大学131所(含26所一流大学),一般大学621所,民办院校403所,独立院校298所,高职高专1 289所。
在专业评价方面,虽然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12年9月已经公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的确定稿,但2013年学科专业评价最终仍然依照2011年9月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评价高校专业,原因主要有两个:首先,2013年的大学评价中专业评价的对象是2012年高考招生计划中公布的招生专业,国内大学公布招生计划时确定稿仍未出台,大多数院校并未按照确定稿修改专业名称;其次,艺术门类的专业划分过于概括,相较于修订二稿,确定稿中对大量的艺术类专业进行了合并,大多数学校开设的艺术类专业更为细化,为了使开设相关专业的高校能够更清楚得了解相关排名,采用修订二稿更为合适。2013年学科专业评价范围涉及修订二稿中的11个学科门类,94个专业类和432个专业。
三、大学及学科专业评价的结果与分析
(一)中国大学地区教育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地区教育竞争力排名主要和所辖高等院校数量与质量密切相关。图1为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结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从聚类分析的结果来看,在聚类进行到第5步左右时,各地区可以分为5个类型。北京的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特别集中,重点大学数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江苏、湖南、广东、安徽等6个地区聚成一类,这类地区高等院校的数量均居于全国前列,此外,民办院校、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多也是这个群体的一个重要特征;湖北、河北、辽宁、四川等14个地区聚成了一类,这类地区的院校规模在全国较为居中,从高等院校数量上看,一般大学、民办院校和独立院校群体构成了地区高等教育的主力群体;甘肃、新疆、天津等7个地区聚成一类,这类地区的最主要的特征是高等教育整体规模偏小;青海、、宁夏、海南构成了最后一类,这类地区高等院校数量均居于全国最后。不同类型的地区高等教育结构上的特点比较突出。
图1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层次聚类分析结果表1为中国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前10强的综合竞争力排名和得分。结合聚类分析的结果,上海、陕西等地高等教育规模虽然没有优势,但高等教育质量明显较高,因此地区高等教育竞争力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参考2012年的教育地区竞争力排名,从整个前10强来看,与2012年相比没有新的省份进入。地区竞争力排行榜排名前5的学校拥有的重点大学数量占到了全国的48.8%。表12013年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排行榜前10强
从地区高等教育结构及竞争力排名可以看出,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都集中于东中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集中了我国最优秀的高校,这些高校成为支撑本地高等教育竞争力的主力。与之相反,、宁夏、青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稀缺,本地的高校数量很少,且高校的实力远不及其他省区,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仍旧十分不均衡。
(二)中国大学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中国大学竞争力评价主要根据学校的不同性质和层次分为本科竞争力总排行榜、一流大学、重点大学、一般大学、民办院校、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排行榜,评价指标体系及具体的排名结果在中国科教评价网有详细信息\[7\],本文主要针对结果进行分析。
1.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2013年大学评价首次推出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其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按照一般大学评价的指标体系及权重,即按照教学与科研6∶4的比例对全国839所本科层次院校进行排名。从总排名结果来看,在中国本科院校竞争力总排行榜前50名中,重点大学占到了绝对多数,且相对顺序与重点大学排名结果差别不大,说明重点大学无论是在教学还是科研上均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一般院校中有首都医科大学、首都师范大学2所院校进入前50,比较突出的是,首都医科大学实力强劲,总排名中其名次达到了24,超过了多个一流大学(即重点大学排名前20%的院校)。进一步分析整个排行榜,我们发现,在总排行榜前100名中,重点院校达到88所,一般大学的数量12所,这个结果一方面充分说明“分类评价”原则的正确性,重点大学与一般大学的主要任务不同,分开评价是有利于不同类型大学的准确定位的;另一方面,12所一般大学能够进入总排行榜前100名,说明我国一般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同样势头良好,但与重点大学之间的差距仍然较大。总排行榜中,有6所民办本科院校进入前500名,排在第一位的江西科技学院总排名为414,超过了近半数的公立院校,说明民办本科教育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效果,但整体排名靠后也说明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之间存在极大差距。
2.重点大学竞争力排行榜。重点大学主要是指国家“985”、“211”工程所确定的院校、部属院校及省部共建高校。重点大学得到了国家较多的资助,基础普遍较好,在社会上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中国高校的最高水平。与2012年排名对比,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仍居于重点大学前5,排名未发生任何变化。武汉大学超越南京大学,两者分别居于第6和第7。131所重点大学排名基本保持稳定,部分学校排名略有波动,这充分说明中国重点大学的综合竞争力在保持整体稳定的前提下,各个重点大学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它们的排名有升有降,尽管波动不是很大,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大学的发展速度和水平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的。
在重点大学排名的基础上,根据世界一流大学的特征、标准及中国高等教育的实际情况,我们认为中国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一流的学者、一流的学科、一流的成果、一流的效益、一流的管理,而且一流大学必须是研究型重点大学。根据2013年重点大学竞争力排名结果,我们评出综合排名前20%(即前26所)的重点大学为中国一流大学。具体名单如表2所示。
与2012年的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相比,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跌出中国一流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进入一流大学。整体上来看,一流大学综合竞争力排名比较稳定,说明一流表2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
大学群体的综合实力均比较稳定。从具体的排名来看,除山东大学下降8位,西安交通大学下降5位,南开大学上升4位,其他高校的排名变动都在3位以内。26所一流大学中,理工类大学数量最多,有14所,占到全部的53.8%;综合类高校其次,有10所,占到总数的38.4%,文法类仅有中国人民大学与师范类的北京师范大学进入一流大学群体,这充分说明在当前的科学发展形势下,理工科类的高校与综合类院校的综合实力更为强劲。
3.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国一般大学的数量众多,分布地域较广,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与重点大学相比,一般大学承担着更多的教学任务。因此,一般大学的教学水平类指标权重要大于科研产出类指标权重。2013年共有621所一般大学参与评价。在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首都医科大学继续居于榜首,而且得分明显领先于排名第2的首都师范大学,说明在中国一般大学中首都医科大学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与重点大学相比,一般大学的排名波动幅度较大。与2012年排名对比,在一般大学竞争力前31强中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10所高校的排名波动都在10位以上(含10位)。有上海中医药大学等7所高校的排名波动在5-10位之间(含5位)。从学校的类型上来看,在一般高校前31强中,医药类院校与师范类院校数量最多,各有8所;理工类院校紧随其后,有6所;此外,还有综合类院校4所,师范类文法类院校各2所,艺体类与民族类高校没有进入前5%。前10强中医药类高校依旧占有绝对性的优势,共有7所高校,比2012年增加了1所。
从一般大学的类型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来看,医药、理工和农林类大学在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前100强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它们在621所一般大学中所占的比重,说明在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中,专业性较强的医药、理工和农林类大学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与之相反,师范、文法、民族、艺体类高校在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前100强中所占的比重明显低于这4类大学在全部一般大学中所占的比例,说明这4种类型的高校在一般大学中的竞争力较弱。表3中国一般大学竞争力排行榜前100强学校类型分布
4.民办院校竞争力排行榜。民办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补充和平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民办院校蓬勃发展,办学条件和教学水平稳步提升,民办院校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根据教育部所的最新“全国民办普通高校名单”,截至2012年5月22日,全国共有403所民办院校。我们主要从办学条件、人才培养、声誉调查等3个方面采用14个二级指标对这403所民办院校进行评价。民办院校竞争力前40强(前10%)中,本科层次的院校有35所,占绝对优势,前30强均为本科院校;民办专科在前40强中所占的比例从去年的5.13%提到高了今年的12.5%,5所专科院校全部来自北京和江西,其中北京3所,江西2所,民办专科排名第1的是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民办院校中的总体排名为32。从地区分布来看,江西、陕西、山东和北京等地的民办教育整体实力比较强,在前40强中所占比例均达到或超过了10%。
总体来说,民办院校的排名波动依然比较大,在前40强中,共有15所高校排名波动都在10位以上。在民办院校竞争力前40强中,江西蓝天学院、烟台南山学院和黄河科技学院仍然处于前3位,其中,江西蓝天学院连续6年位居榜首。与2012年的排名结果相比,排名前10的民办院校更换了4所,浙江树人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宁波大红鹰学院和三江学院在2013年进入前10。2012—2013年度是民办院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段,2012年研究生招生的院校中将首次出现民办高校,包括北京城市学院、吉林华侨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东方学院、陕西西京学院、河北传媒学院5所民办学校第一次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说明民办院校的实力已经得到长足发展,得到了社会和管理部门的充分认可。
5.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2012年,我们在中国科教评价网上首次公布了中国独立院校竞争力排行榜,社会反响良好,本次大学评价中,我们将独立院校评价正式纳入大学评价范围。独立院校竞争力评价采用的指标与民办院校采用的指标基本一致。从独立院校的排名结果来看,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位于全国第一,广东省在前10强中占到3席,且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学院、吉林大学珠海学院均是由广东地方政府与非本省重点院校合作开设,说明广东省在引进高等教育资源上走在全国前列。浙江省进入10名的也有2所,均是浙江大学所属的二级学院;此外,湖北省也在前10中占有2席。从全国独立院校的分布上来看,广东(17所)、浙江(22所)、湖北(26所)独立院校规模均居于全国前列,根据排名结果也说明这些地区独立院校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较强。
6.高职高专竞争力排行榜。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数据,全国高职高专院校的数量超过了1 200所,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2013年大学评价将高职高专院校也纳入评价范围,第一次正式公布中国高职高专院校竞争力排行榜。从高职高专院校排名前30的学校分布来看,山东省具有明显优势,前30中占有8席,且全部在前20名,有4所更名列前10;其次是江苏省,前30中占有4席,有2所名列全国前10,更有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位居全国第1。从全国高职高专的数量上来看,江苏省有高职高专82所,居全国第一,山东省有高职高专74所,居全国第三。说明这两个省份不仅数量多,而且实力强,高职高专层次的教育在这两个省份发展良好;除此以外,广东省高职高专数量在全国排在第二,有81所,然而前30强中仅有1所,广东省需要在提高高职高专教育的质量上引起注意。
7.中国大学科研竞争力排行榜。中国大学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主要职能,其中,科学研究在三大职能中占据着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对于重点大学来说,科学研究在其所有职能中居于首位。因此,科研竞争力评价是中国大学评价的主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按照“投入—产出—效益”的思路,将绝对量指标和相对量指标结合起来评价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的科研竞争力,并且分别从科技创新竞争力和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两个方面进行分类评价。得出了“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和“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
与2012年相比,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高校的排名相对稳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进入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强,而中国农业大学跌出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强。中国大学科技创新竞争力前20强中排名上升最快的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吉林大学,名次分别提升了6位和4位,排名下降最快的是天津大学,下降了5位,降至第17位。其他高校的排名波动幅度都在3位以内,基本保持稳定。中国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排行榜前20强名单中,南京师范大学进入前20强,中南大学则跌出前20强。除新晋20强的南京师范大学上升5名外,其他高校的排名波动幅度都在3位以内,基本保持稳定。
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竞争力还是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方面,综合性大学的表现均十分抢眼,在排行榜前20强中均占到了明显多数,充分说明我国综合性重点大学文理并重。在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竞争力前20强排行榜中,理工科类型的院校数量明显较多,其数量甚至与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人文社会科学竞争力较强的师范类院校数量持平,达到了4所,一方面说明理工科院校拥有较为强大的办学资源和资金优势,能在短期内改善教学条件,并引进优秀人文社科人才而快速提升其在人文社科方面的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充分说明近年来我国众多优秀的理工科高校充分重视学校的综合发展,加强人文社会科学的建设。
8.中国大学分类型竞争力排行榜。根据学校的不同特点,中国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分为8种类型: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药类、文法类、艺体类、民族类和农林类。为便于更好地了解每所高校在其所属类型中的水平和位置,主要依据“分类评价、同类比较”原则,分别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进行评价和排序。从评价结果来看,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医科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分别居于8种类型高校竞争力排名首位。结合中国本科院校综合竞争力总排行榜,我们可发现中国传媒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分别居于同类型竞争力排行榜首位,但是在中国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排名均比较靠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艺体类、农林类和民族类高校的综合竞争力较弱。
(三)中国大学学科专业竞争力评价结果与分析
1.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相对于本科专业而言,学科门类是一个更为宏观的概念,它可以帮助我们在更高层次上对国内大学的本科教育竞争力有一个“量”和“质”的总体把握。考虑到某些一般大学也有较为优势的学科门类,我们是将重点大学和一般大学整合到一起进行统一评价和排序的,得到了2013年中国大学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该榜单共包含839所中国大学,信息量更大,查询功能更强。从中不仅能够查出某高校的本科教育是否涵盖某个学科门类,而且还可以看出各个大学在12个学科门类的具体表现,其具体排名见中国科教评价网。
从学科门类竞争力排行榜结果来看,哲学、经济学、法学三大学科门类,中国人民大学均居于榜首,充分说明了中国人民大学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实力。北京大学现有本科专业涵盖了除农学之外的11个学科门类,且多个学科门类都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文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等4大学科门类都居于排名首位。工学前3名为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浙江大学,理学前3名为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综合竞争力前10强的重点高校中,每所高校都有至少1个位于前10名的优势学科门类,说明优势学科门类是支撑重点大学综合竞争力的基础力量。其他门类排行榜的结果与我们一般的一般认识基本一致,如教育学门类中,几个著名的师范大学均排在前列,由于体育类专业在我国的学科门类体系中也归于教育类,因此北京体育大学也以其较强的实力进入教育类前十;农学门类、艺术学门类的情况也基本一致。值得一提的是医学门类中,北京协和医学院虽然规模较小,但其学科专业涵盖了临床医学下所有学科点,其所有临床医学类专业均为国家重点学科,实力不俗,因此在医学门类中进入前5。
2.专业类竞争力排行榜。在2013年大学评价中,我们一共生成了431个本科专业的评价排行榜,从具体专业的排名中可以更加直观和细化地分析出每所大学所开设专业的优势和不足。根据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的专业等级划分标准,5专业为排在前5%的重点优势专业,4专业为排在6%~20%的优势专业,3为排在21%~50%的良好专业,2为排在51%~80%的一般专业,0为排在81%~100%的较差专业。在431个专业,全国仅1个学校开设的专业有41个,2-4个学校开设的专业59个,5-10个学校开设的专业56个。表4为2013年26所中国一流大学的专业等级分布及优秀率。表4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的专业等级分布及优秀率
从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的专业等级分布及优秀率情况来看,中国一流大学普遍表现出学科专业“全而优”的特征。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津大学以外,其他19所大学所开设的本科专业总数都超过50个。其中,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吉林大学和山东大学所开设的本科专业总数多达百余个,充分体现出这些高校“规模大、学科全”的办学特征。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少而精”的代表,专业总数均不超过55个,优秀率分别达到了96.36%,85.71%和84%。清华大学2和0专业均为0个,说明该校全部的本科专业都达到了排名前50%以上的良好及更高水平。从专业优秀率来看,全部26所一流大学的专业优秀率比去年均有所提高,这是因为全年专业优秀率的计算中除去了全国开设院校4个及以下的专业,我们认为,专业开设的学校数量少恰恰表明开设学校在本专业上的特色和实力,因此,在今年大学评价中,全国开设学校数量在5个以下的专业排在第1的学校4,这是导致专业优秀率普遍升高的主要原因,同时,这也说明中国一流大学大多数均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在某些比较特殊的专业如天文学等专业上,也只有这些重点大学才有能力开设。中国一流大学在本科专业竞争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不仅综合竞争力领先于其他高校,而且本科专业的竞争力也普遍处于比较优势的地位。
四、启示
(一)我国教育资源地区分布仍不均衡
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及教育资源都集中于中东部地区,特别是北京、上海、南京、武汉等城市。与之相反,、宁夏、青海等地的高等教育资源非常稀缺,本地的高校数量很少,且高校的实力远不及其他省区。从现实因素来看,中东部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这些地区的高校不仅能够得到充足的教育经费,而且能够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及生源。客观来说,这些地区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及劣势有其必然性,而且在短期之内很难有所突破,但绝对不能坐视不理任其差距进一步加大。近年来,我国政府已经在逐步加大对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投资,2008年教育部新增5所“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这5所高校分别来自于、宁夏、青海、新疆和海南,说明国家正在采取措施努力缩小教育资源地区分布的差距。
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影响高校分布的重要因素,也是影响地区内高校建设质量和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中国大学教育地区竞争力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一般来说,如果某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该地区的高校就能得到更为充足的教育投资,并且吸引到优秀的教师,其生源也会优于其他地区。这些条件综合在一起就造就了经济发达地区在教育竞争力方面的优势。高等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甚至有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二)各类高校层次突出,应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
2011年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二稿, 2012年最新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出台,从专业目录的变化上我们同样可以发现高等教育专业化发展的趋势。本科教育是一个综合培养的过程,应紧跟科学发展的潮流,充分夯实学生的基础,因此适当剔除已经过时的专业,合并过于细分且设置不合理的专业是必然的趋势。艺术类专业以往一直归入文学类专业,这不利于艺术类专业的发展,因此本科专业目录中新增了艺术学门类,这些变化均充分显示了国家在本科层面教育上的指导方针。在这种变革下,各高校如何结合自身优势和外在环境,合理地调整学科发展规划及专业设置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
中国重点大学学科门类齐全,获得的经费比较充足,聚集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且具有较强的学科点作为发展支撑。无论是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还是科技创新与人文社科创新竞争力方面,重点高校都具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因此,重点高校应该更多地面向国际化,努力跻身于世界优秀大学的行列。对于一般大学而言,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应充分重视突出特色;民办大学与重点大学、一般大学之间综合实力的差距在短时间之内很难缩小,更应当充分重视突出办学特色。
2013年大学评价较往年最大的不同点之一是增加了全国本科高校总排行榜,初衷是为以往归入一般大学、民办大学排名的高校提供一个在全国定位的标准,因此得分是以一般大学排名的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的。从结果来看,前100所大学中仅有12所一般大学,民办大学排名第1的高校在全国高校总排名中在400名开外,充分说明了不同层次的高校之间存在的差距明显,不同层次高校发展目标和重点不同,为我们以往分类分层次评价提供了良好的诠释和有力的支撑。《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指出:教育体系和制度建设目标应当实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形成,高等教育和继续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并且一再强调教育的衔接问题。由于我国适龄适学群体的数量十分庞大,而高等教育的资源相对有限,因此这两类院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补充,针对这两类院校,应更多地从办学资源的角度进行评价。当前独立院校和高职高专在发展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管理问题,吸引更多的资源提升自身的办学条件,以进一步提高办学质量。
(三)大学发展的速度加快,应继续重视国际化程度
根据指标的划分,大学的评价主要依照“投入—产出—绩效”这个脉络进行评价,在原始数据的收集中可以发现,在绝对数值上,各高校在投入和产出两大类指标上的增量均十分明显;在自然科学的产出上,各类高校,尤其是重点大学的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在国际上发表的论文数量及被引次数均有显著提高,但结合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所的《世界一流大学与科研机构竞争力评价报告》来看,质量问题仍然是中国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差距所在,并且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大学提升国际影响力的主要因素。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中国高校的国际表现力仍然不容乐观,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显著性成果。
中国高校必须要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才能尽快缩短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不断提高自身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我国高校的国际化水平亟待提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我国高校在各类国际性竞赛中的获奖数较少;第二,我国高校与国外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程度偏低;第三,我国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还没有严格遵照国际科研规范,造成无法进行对等的学术交流,这从我国在国外重要期刊上的论文被引率低也可以看出来,缺乏国际研究视野和标准化的学术规范严重阻碍了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国际化发展。因此,对于中国大学,尤其是中国重点大学来说,在未来的发展和建设中一方面要加强国际科研项目合作、加强国家间人才交流与互访,同时加强对学术规范及国际标准研究流程与方法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要增加海外优秀人才、资金、项目的引进。(责任编辑齐睿)第13卷第2期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13 No.2
2013年3月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Edition)Mar. 2013
篇2
(1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湖北 武汉 430071 2华中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9)
摘 要:目前,湖北省共承担了11项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如何对同期项目进行对比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是摆在项目管理者面前的一道难题。文章拟采用项目等级评价法(Program Assessment Rating Tool,简称PART),对湖北省承担的3个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同类型项目的监理和评价工作提供一种解决思路和方案。
关键词 :项目等级评价法;项目监理;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F42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05
*基金项目:湖北省科技信息研究院2014-2015年度学术基金课题(项目编号:HBSTI2014-YB02)
收稿日期:2015-02-15
2011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了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以下简称重大专项项目),旨在支撑科技创新,提高我国科学仪器设备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装备水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项目设立至今,湖北省共承担了11项重大专项项目,为推动大型科学仪器设备的开发和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如何对这些项目进行科学、有效的监理和评价,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是需要项目管理者深刻思考的一道问题。笔者首次将项目等级评价法引入到重大专项项目的监理工作中,对同期立项的3个项目进行了对比和评价。
1 项目等级评价法的内容
项目等级评价法(Program Assessment Rating Tool,简称PART),是美国总统预算管理办公室推出的一种项目评价工具。它遵循“更严格、更系统、更透明”的原则,主要应用于项目绩效评价管理。目的在于加强政府支出的绩效评价,提高预算编制和审核水平。
1.1 项目等级评价法的原理
项目等级评价法是以客观资料为依据,经过设计一系列指标,提供以事实为根据的项目评价判断。从原理上看,项目等级评价法是一个诊断工具,从项目目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项目效果等4个一级指标出发,并设计若干个二级指标,对被评价项目的目标、管理和成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以确定该项目的有效性如何。对项目管理者而言,它为项目评价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方便项目管理者实施系统评价;对项目承担者而言,该方法促使项目执行者参照这些指标规范自身行为、弥补不足;对社会公众而言,该方法也是其了解项目本身及项目监督过程的有效途径。
1.2 项目等级评价法的内容
项目等级评价法包含4个一级指标:项目目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项目效果。项目目标是指项目的设计是否合理清晰,目标是否明确,项目成果是否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项目规划是指项目承担单位是否制定了合理的年度计划、长期计划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完成;项目管理是指项目是否有规范的管理体系、财务状况是否良好、是否对前期意见和建议进行调整;项目效果是指项目是否达到预期效果、能否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能否达到产业化的要求。根据项目类型和需要,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又分列3~4个二级指标,以便对被评价项目的目标、管理和成效进行细致而全方位的考核。
1.3 权重设计及计算方法
4个一级指标的满分均为100分,但所占权重有所不同。考虑到该评价法的考核重点在于项目最终的实际应用情况,故项目效果的权重占到50%,项目目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所占权重分别为20%、10%、20%。根据每个指标的得分和权重加总计算出该项目的综合得分,公式如下:
综合得分=项目目标得分×20%+项目规划得分×10%+项目管理得分×20%+项目效果得分×50%
1.4 确定项目级别
根据项目综合得分情况,相应地划分为四个等级:有效、基本有效,一般和无效,具体分数段设置可视项目类型和需要而定。具体到重大专项项目,笔者根据项目性质和实际工作经验,将这四个等级的分数段划分为:有效:90~100分;基本有效:70~90分;一般:50~70分;无效:0~50分。
对于单个项目而言,运用该评价可知项目进展情况和完成状态。并且通过自我对比,可获知该项目的薄弱环节,即加权前得分较低的指标;而对于多个项目而言,通过综合得分的对比,可知各个项目所处的相应等级,判断该项目的有效性如何,并通过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比,可得知项目间的差距和具体问题所在。
2 项目等级评价法在重大专项项目中的应用
从2011年中央财政首次设立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项目至今,湖北省已承担了11项此类项目,笔者长期跟踪和监理这11个项目,并运用等级评价法对同期立项项目进行比较分析。在此,笔者选择中央财政在2012年给予湖北省立项的3个项目为例,阐释如何运用等级评价法对其进行有效的监理和评价,发现各个项目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建议。
2.1 确定各二级指标
我们已知项目等级评价法包含4个一级指标:项目目标、项目规划、项目管理、项目效果。根据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的性质和特点,并参考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笔者将每个一级指标下面设置了3~4个二级指标。
2.1.1 项目目标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设计是否合理清晰,目标是否明确,是否能够经受住检验。因此,笔者将其二级指标分为3项:项目设计合理清晰(30分);项目目标明确(30分);项目成果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0分)。
2.1.2 项目规划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承担单位是否就实施项目制定了合理的年度目标和长期目标。考虑到重大专项项目采取的是一家单位牵头、多家单位联合承担的合作模式,故笔者将其二级指标分为4项:项目牵头单位实施制定了合理的年度计划(25分);项目牵头单位实施制定了合理的长期计划(25分);各子任务单位实施制定了合理的年度计划(25分);各子任务单位实施制定了合理的年度计划(25分)。
2.1.3 项目管理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承担者对项目的管理情况,包括管理体系、财务状况、查漏补缺等工作,故笔者将其二级指标分为3项:项目有规范的管理体系(30分);项目财务状况运行良好(40分);项目已对专家的意见建议作出调整(30分)。
2.1.4 项目效果
该指标主要考核项目的最终应用效果。考虑到重大专项项目的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仪器应用单位的实际需求,并能够实现产业化,故笔者将其二级指标分为3项:项目达到预期效果(30分);项目的完成满足应用单位的实际需求(35分);项目可运用于实际生产、满足产业化的要求(35分)。
2.2 专家定量打分
在重大专项项目的监理和评价过程中,由相关技术专家和财务专家把关,听取项目承担单位汇报项目进展情况,查看与项目有关的实验场地、实验仪器等硬件条件,之后深入考察各子任务承担单位的工作情况及任务完成情况,查阅相关财务资料、管理档案等,最终形成项目整体监理意见,并给予打分评价。以中央财政在2012年给予湖北省立项的3个项目为例(分别用项目A、项目B、项目C表示),在某次监理中专家打分情况如表1所示。
2.3 加权得分并确定等级
将各一级指标下的二级指标得分相加,即得到该一级指标的最后得分,再根据权重按公式计算出该项目的综合得分,并得到其对应的等级如表2所示。
2.4 结果分析及评价
通过最终的综合得分及评价等级可知,三个项目总体上都较好地完成了本监理期的计划任务,其中项目A为“有效”,项目B、项目C为“基本有效”。重点在于对比三者各自的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得分情况。
2.4.1 项目目标对比
对比三者的“项目目标”得分,并无明显差异,且得分都较高,各二级指标的得分也较为接近。说明三者的项目设计都比较合理,目标比较明确,可以预期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2 项目规划对比
对比三者的“项目规划”得分,项目C得分最高,而A、B的得分都较低。再参考二级指标及专家文字意见可知,原因在于项目C的牵头单位和子任务单位的任务完成情况都很良好,年度计划和长期计划非常合理,保证了项目任务的顺利进行;而项目A、B的项目任务进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滞后,未按计划全部完成。
2.4.3 项目管理对比
对比三者的“项目管理”得分,项目A得分最高,其次为项目B,得分最低者为项目C。再对比三者的二级指标可知,三者的差距主要体现在财务状况一栏。原因在于专家在监理过程中发现,项目B、C的财务状况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是项目C,财务问题比较突出,项目资金未实现单独核算,账面较为混乱。
2.4.4 项目效果对比
对比三者的“项目效果”得分,项目A得分最高,其次为项目C,得分最低者为项目B。再参考二级指标可知,项目B的3个二级指标得分均偏低,原因在于其任务滞后较多,导致暂无法完全考证其研究成果是否达到预期效果,也无法考核是否可满足应用单位的实际需求。
2.5 建议及对策
通过等级评价法,对比三个重大专项项目的综合得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就不难发现三者之间的差距,及各自存在的具体问题。针对项目A,项目承担单位应加快任务执行进度,完善在应用方面的成果评估,加大实验数据量,不断完善产品性能;针对项目B,项目承担单位同样应加快任务执行进度,并加快仪器的成型及现场示范工作,以考核是否可满足应用单位的实际需求,达到产业化的要求,同时项目经费的使用应进一步规范;而项目C的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但财务问题较为突出,故项目承担单位应针对专家提出的财务问题进行严肃整改,严格执行国家针对重大专项项目的相关文件精神。
3 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项目等级评价法已在各类项目评价和绩效管理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包括政府直接支出项目、竞争性补助项目、固定/按公式补助项目、法定项目、购买资本和服务性资产的项目、信贷项目、研发项目等。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项目评价和绩效管理,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项目类别、项目性质加以改善和贯通。以重大专项项目为例,运用等级评价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1 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问题
通过专家对各个项目的定量打分,可知该项目的执行情况及所处的等级。但这未必能完全体现出该项目存在的风险因素。如案例中的项目C,在任务进度方面完成良好,但财务问题很突出。仅仅从项目等级评价法的打分表中,不能完全体现出该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应预留专家文字意见部分。在形成最终评价报告的时候,应结合项目的得分情况及专家文字意见,综合评价该项目各个方面的进展情况和完成状态。
3.2 专家标准不一致问题
篇3
对于中国经济,我曾在2015年作过一个判断,就是经济是L型的,2016年一至四季度GDP增速是6.7%~6.8%,走得很平,预测2017年应该是6.5%,拉长来看,预计2016―2018年这三年都处在L型波动筑底时代。2017年可能会有一个二次探底,但总的幅度不深。不过从2016年开始,我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苗头,即“新5%比旧8%好”,未来通过改革构筑的5%新增长平台,比过去靠刺激勉强维持的8%旧平台要好,随着供给端的出清、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得到升级,企业效益得到改善。
从结构来讲,2017年房地产投资可能比2016年要略差一些,但是我们认为2017年的出口和制造业投资会更好一些。随着政府不再刺激房地产,中国经济结构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对前期扭曲状态的一个修复。
从通胀来看,今年一季度会见顶,后面会逐步回落,总体来说2017年是一个温和通胀的时代,原因主要是供给端的出清,今年政策强调去产能的加码扩围。
从具体逻辑来看,分析宏观经济通常有两个维度:第一个是从5~10年的中长期角度看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背景,第二个是从半年到1年的短期角度分析当前经济形势。
对于中长期的发展背景,摆在中国面前的是两个前景,一个前景是改革转型成功,经济增速降一半,进入质量和效益更高的增长时代;第二个前景是改革转型失败,不断地刺激旧经济,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转型成功的概率是多少?二战以来,全球100多个追赶经济体中,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成功转型的经济体只有12个,这就是当前我们面临的挑战。为什么中国经济一定要实现结构转型?大家讲了很多的逻辑,我就讲一个,中国最大的人口红利来自于1962―1976年出生的这一批人,这一批人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特点。20世纪90年代这一批人二三十岁正值年轻,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及加入WTO,使得人口红利得到很好释放。现在这一批人已经是40~55岁,如果不延长退休年龄的话,再过五年他们将开始退出劳动力市场。所以说未来几年中国人口红利正在加速消失,人口老龄化正加速到来,这就是我们所处时代的发展背景。
对于短期经济形势,中国经济从2016年到2018年都是波动筑底。之所以有这样的判断,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是供给出清和需求探底。在经济长期处在寻底的过程中,很多传统行业的中小企业退出了,行业集中度得到提高,尤其是市场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其产能出清较为充分,进入了一个“剩者为王”的时代,而去年又叠加了行政化去产能,所以出现了大宗商品价格暴涨。另外,从去年开始,中国环保压力越来越大,企业原来的隐性成本不断被显性化,导致很多不具备规模优势、不在行业龙头地位的企业很难复产,而且银行也对这些企业限贷,因此大家看到中国传统行业的出清以及行业集中度的提高是不断持续的。
二是去库存进入尾声,转入补库存周期。2014―2015年大宗商品价格暴跌,内外需求萎缩,导致库存大幅度下滑,从去年6月份开始去库存转为补库存,平均而言一轮补库存周期是一年到一年半,所以说我们推测这一轮补库存周期可能会持续到2017年年中。
三是房地产投资触底回升,2017年二季度可能二次探底但幅度不深。去年10月进行了一次房地产调控,从销量到投资的传导时滞为6个月左右,房地产投资在2017年二季度前后可能二次探底,但回调幅度不深,预计2017年房地产投资增速为1%~3%,一、二、三线城市去库存较充分并有补库存需求。
四是预计今年的出口会比去年好一些。原因主要是两个:一个是外需的改善,另一个是人民币的贬值。去年6月份以来,欧美的PMI指数在回升,国际贸易变得活跃起来,这是外需的改善。2015年8月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从6.1贬到将近7,贬了约14%,从某种程度上改善了贸易条件。
政策:从稳增长到促改革防风险
从政策的角度,大家已留意到中国的公共政策发生了系统性转向,从稳增长转向了促改革和防风险。实际上,过去中国是三年一个周期,我把它叫做房地产周期,也是一个流动性周期,即每三年刺激一下房地产、放一次水,然后随着经济启稳、通胀预期抬头,又开始回收流动性,接下来就出现股市、债市波动以及流有越粽诺纫幌盗形侍狻U庵滞ü刺激房地产拉动经济的方式,实际上对经济结构造成了很大扭曲,也抬升了广义和结构的杠杆,造成了很大的金融风险。
对于公共政策,我一直讲有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也是最好的政策组合,是减税、放松管制和产权改革。减税背后蕴藏的价值观是政府不知道创新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通过减税让企业自己去寻找。如果说不减税,继续把钱收上来,搞产业补贴,制定产业政策,这意味着政府知道未来创新和转型的方向在哪里。两者是价值观的不同。中国的税负究竟重不重?我认为,从显性税负来说可能不一定重,但从综合税负来说可能比较重,比如由于一些规制不是很透明带来的寻租成本,以及房价和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带来的额外成本等。产权改革就是用有效率的产权替代无效率的产权,上世纪80年代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和90年代的“抓大防小”等其实都是产权改革,并释放了巨大的改革红利。
第二个层次是大规模搞基建。中国还有大量的基建缺口,而且趁着现在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之前,中国搞基建的成本还不是那么高,当人口老龄化时代真正到来时,搞基建的成本可能会非常高昂,这就是为什么欧美的基础设施建设速度远远落后于我们的原因。同时,搞基建会降低整个社会的运输成本,提升运输效率。
第三个层次也即最差的方式,是刺激房地产,因为房地产是一个低效率的和非贸易的部门。我判断今年公共政策处在一个十字路口,尤其是在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上半年。为什么说是这个时点?因为2016年12月份甚至2017年1月份的信贷投放都是超预期的,由此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总体还是相对比较稳定的。如果2017年下半年和2018年上半年经济再回落,我们又回到刺激房地产的路径上,那我们离中等收入陷阱就越来越近了。但是如果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的那样,今年通过建立长效机制推动供给侧改革,那我们将迎来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成功转型的曙光。
房地产:小周期结束,建立长效机制
对于房地产,首先要弄清楚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城镇化。中国未来城镇化的形态究竟是什么?过去我们曾走过弯路,那时我们经常讲区域均衡发展、西部造城运动、控制大城市规模、小城镇化战略等,但后来发现房价上涨幅度大的都是大都市圈,而且人还是往大都市圈流入。历史证明,之前的城镇化战略存在一定问题,三四线城市面临去库存压力。房地产周期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长期看人口、短期看金融。判断一个城市未来的房价,核心就是判断其人口的流动趋势。我们研究了欧、美、日、韩等十几个经济体人口流动的基本特点和城镇化经验,其中我重点讲一下美国和日本,因为这两个最有代表性,美国人地关系不紧张,日本人地关系紧张。日本大都市圈人口占其总人口的比重在过去100年是不断上升的,而且这个规律从来没有被逆转过,日本1.3亿人,3600万人在东京都市圈。美国也如此,人口也是继续往大都市圈迁移。为什么?因为大都市圈更节约资源、更有活力,这是城镇化的基本规律,是城市的胜利。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城镇化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到城市;第二个阶段是人口从农村和三四线城市到大都市圈,很多三四线城市未来将出现人口净流出或者人口增长停滞,我们目前就处在第二个阶段。由此,我们对房价的预测就变得简单了,未来中国房价会变得越来越分化,那些人口净流入、库存低、土地供给跟不上的地区房价会不断面临上涨压力,而人口净流出、库存高的地区房价不会再涨了。
那很多人会问,根据国际经验,人都是往大都市圈迁移,我们未来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应实行大都市圈战略。先来看看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究竟是不是人口太多的问题。我们将它们与东京、首尔等大都市进行比较,东京的面积仅比北京多10%,但东京是3600万人,北京是2200万人,上海为2400万人,东京比北京多1400万人,首尔的面积是北京的一半,首尔是2500万人,比北京多300万人。东京、首尔的人口密度都比北京、上海大。
大家可能会继续问,为什么东京、首尔等人口密度比我们大,但交通压力没有我们大呢?我们对比一下轨道交通建设情况可以发现,北京的轨道交通是“回”字型,比较稀疏,中心压力非常大,而东京不仅人均轨道交通是北京的4倍,密度大,而且呈“井”字型,人们居住、就业、教育、医疗等都可以在一个区域里解决,不用大量地无效调动人口。所以可以测算,如果我们的城市规划能够改善,未来十年北京可以新增1000万人,上海可以新增600万人,这两个城市都可以容纳3000万人。
去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让我们看到了转机。会议对房地产的定位和提法非常先进,提出了建立房地产长效机制。第一个先进的定位和提法是,“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如果能把房价控制住,让老百姓都买得起房,那么可以腾出更多的储蓄来旅游、教育子女及赡养老人等,岂不是更好。这一提法明确了房地产的居住属性和消费属性,否定了其投资属性和投机属性。
第二个先进并且关键的提法是“人地挂钩”。过去城镇化存在的一个问题是,人往大都市圈迁移,但我们为了控制大城市的规模,没有把用地指标调过来,导致一二线城市房价过高,三四线城市库存过高,然后在去库存时导致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不一定充分,而一二线城市库存去化不仅充分,而且房价大涨。
第三个很好的提法是,“特大城市要加快疏解部分城市功能,带动周边中小城市发展”。这一次没有再强调区域均衡发展、小城镇化战略。我认为这一提法是确立了大都市圈战略,这与人口往大都市圈迁移的城镇化基本规律是相符的。
大类资产配置:上半年黄金是首选
对于大类资产,我有如下几个判断:
关于股票市场,今年没有指数级的机会,但结构性的机会非常多。因为从整个估值体系来讲,一看企业盈利,这一轮企业盈利的恢复来自于需求的改善和供给端的出清,没有人相信通^刺激房地产带来的需求改善可以持续,供给端的出清可以持续,但过程可能相对比较漫长。二看无风险利率,今年上半年无风险利率很难对股票估值中枢有多大贡献,而且最近因为利率上升,实际上对于股票市场产生了一定压力。三看风险偏好,今年最可能有变数的是风险偏好。随着今年党的的召开,我们能不能从改革的方案准备期进入落地的攻坚期,这就需要重点观察我们的公共政策。前面已经讲到今年的公共政策将面临新的选择,存在很大变局,甚至决定了后面五年,所以说今年是风险偏好最有可能发生变数的一年。由此,股票市场目前看得清楚的只有供给端出清导致企业盈利改善,因此建议大家围绕两条主线来做,一是业绩超预期的,二是改革超预期的。
关于债券市场,从基本面来看今年上半年经济还是总体稳定,而且一季度通胀还处在一个相对的高位,再加之我们看到货币当局仍然是通过MLF这种成本比较高、期限比较长的方式补充流动性,表明其去杠杆的态度比较坚决,所以建议继续等待机会。大致到二三季度,当经济增速、通胀再度回落时,基本面可能形成对债市的支撑。
篇4
一、美国大学排行评估体系分析
1.美国大学排行评估的主要机构及其步骤
美国的大学排行评估主要是由民间机构发起,数目众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评估机构有:佛罗里达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普林斯顿大学,美国研究委员会和美新社。佛罗里达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中心的“最佳研究型大学排行”,以为管理者了解和改进学校的绩效状况为目的,评价内容包括科研经费、捐赠资产等9项;普林斯顿大学的大学排行榜,以帮助学生择校为宗旨,评价内容包括管理、学术、课程等10项。尽管这些大学排行评估机构形式多样、目的各异、选择的指标和侧重点差异较大,但却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综合反映了美国高校的实力。
2.美新社的大学排行评估体系
1983年,美新社(U.S. News and World Report)首次对美国本科院校分类排行。美新社的大学排行体系规模较大,数据来源可靠,具有较高参考价值,在美国乃至世界都得到广泛应用。该排行的结果综合反映了院校的教学、科研水平和学生就业等方面的实力,为学生和家长提供了各种可比的数据,为他们选择大学提供丰富的信息。
美新社的大学排行方法依据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的高等教育分类方法。该基金会提出的高等院校分类,是目前美国高等教育界认可的占主导地位的分类方法。该方法主要根据高等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办学水平分出等级,自1973年首次提出分类至2000年的20多年间,先后历经了五种分类版本。美新社是按照1987年版的分类法将大学分为四类,即全国性大学(National Universities)、全国性文理学院(Nat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地区性大学(Regional Universities)、地区性文理学院(Regional Liberal Arts Colleges)。美新社在对不同类型的大学进行排行评估时,聘请各大学校长、学院院长和学校招生办公室主任等参加评估,并要求他们从五个层次进行评分,最后计算出各院校在每项指标上的平均分,与其对应的各项指标权重相乘并加总,最后得到各院校的综合得分。
美新社2004年大学综合评价量化的这些指标主要反映高等院校的教育投入和教育产出。其中,一级指标包括:同行评议(peer assessment)、新生情况(student selectivity)、师资情况(faculty resources)、保持率(retention)、财力状况(financial resources)、校友捐赠率(alumni giving rate)和实际毕业情况(graduation rate performance)。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及对应权重见表1。
稳定性是衡量一个大学排行评估体系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美新社自首次推出大学排行至今已有20多年,其指标体系和权重一直保持比较稳定。其中,变化较大的是一级指标“同行评议”(Peer assessment),由最初的“学术声誉”(Academic reputation)到2003年的“同行声誉”(Peer reputation),再到2004年的“同行评议”(Peer assessment)。“新生情况”下二级指标的设置与权重也略有变化。由此可见,美新社的大学排行评估体系具有相对比较稳定的指标体系,因此,该大学排行评估体系在美国乃至世界都有着广泛的影响。
二、中国大学排行评估体系分析
1.中国大学排行评估的主要机构及其方法
现行比较有代表性的大学排行是:网大“中国大学排行榜”、中国校友会的“中国大学排行榜”以及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课题组的“中国大学评价”。这三个机构的大学排行选取的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各异。
2.中国校友会的大学排行评估
2002年9月,中国校友会开始对中国大学进行排行,其主要目标是向社会提供一个公正、客观、全面的反映中国大学综合实力的排行榜,为学生及家长选择理想大学和专业提供更加丰富的信息。2005年,中国校友会和《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以“大众参与,大众评选”为宗旨,以“科学、客观、公正、公平”为原则,由评估委员会主任、中南大学教授、中国大学评价咨询专家蔡言厚负责大学排行指标体系的设计。与2003、2004年的评估指标体系相比,2005年的评估指标体系有了进一步的完善,运用金字塔原理和“新闻洞”理论,以全新的视角选取评估指标体系。中国校友会2005中国大学排行的评估指标体系有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31个三级指标,102个指标参数。一级指标与二级指标及权重见表2。
中国校友会2005年大学排行评估指标体系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指标的选取主要反映高校办学和科学研究水平指标;二是注重指标数据的时效性。将积累性指标与年度相结合,积累性指标数据排行榜中50%左右的指标数据均反映了高校2004年度的状况。三是引用中国权威媒体调查数据,独立进行声誉调查,保证排行的公正性、客观性和权威性。
3.网大的中国大学排行评估
1999年,网大推出了中国第一份从消费者角度评价的中国大学排行榜,引起了社会巨大的震动。网大的大学排行评估指标体系较多的借鉴了美新社的大学排行评价指标,具有明显的“移植色彩”(表3)。
2004年,网大大学排行评估指标体系及权重与1999年相比有了一定的变动。该指标体系的一级指标中,增加了声誉指标,并把原来的学术分为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两个一级指标,物质资源不仅包括科研经费,还包括图书总量及生均图书量和校舍面积及生均面积。二级指标比原来更为具体,其评价指标更多以人均拥有量来衡量。该项目评价指标及权重的确定由三轮问卷调查组成。在问卷调查中,采用了特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
4.大学评价课题组的大学排行评估
以武书连为首的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大学评价课题组,自1997年在《中国高等教育评估》按年度发表“中国大学评价”以来,在国内引起了广泛关注。该课题组评价指标体系庞大,涉及多种类型评估,指标稳定。首先,该评价指标体系将中国的大学分为四个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其次,该指标体系大量运用数量和规模指标,对人才培养和本专科生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评估的基础是以不同类型大学的科研人员平均具有创新能力,并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的标准。2000年,该评估指标体系做了重大调整,以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为一级指标,包括23个二级指标。2001年,该评估指标体系重新做了调整,将二级指标体系改为三级指标体系,使指标体系更加科学(表4)。
三、中美大学排行评估比较
1.评估思想的差异
评估思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两国评估指标及权重上,不同的评估思想侧重不同。中国大学排行评估注重“总量”,选取的指标体现的是高校的科研学术能力、师资力量等,评估目标都是以高校的综合实力来衡量,没有针对不同高校的个性来衡量,评估模式单一。而美国大学排行评估则是依据不同类型大学、不同的评估目的选取指标。
评估思想的差异不仅表现在两国之间的排行评估指标体系上,也表现在国家内部各排行机构的评估指标体系上。目前中国大学排行的评估思想各具特色,网大号称“从消费者角度评估中国的大学,力求反映大学的办学效益”。广东科学管理研究院则称“唯一解决了不同大学相互排行的大学排名”和“以对社会的贡献作为唯一衡量标准的中国大学评价体系”,中国校友会称“中国第一个排名指标最全面的排行榜”。由于对中国大学排行评估思想的差异,以至于同一高校在不同的排行榜中名次相差甚远。
2.评估指标的差异
一是评估指标的侧重不同。从整体上看,美国侧重同行评议、师资情况和学生保持率;中国侧重学术科学研究,在对教师、学生方面的指标过于简单,如毕业生就业率、学校声誉、学术论文等社会关注的指标用得甚少。相反,美国大学排行则注重这些指标。
二是评估指标体系的稳定性。评估指标体系的相对稳定性是一个指标体系成功的重要标志。可以保证评估对象具有可比性,使其具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3.评估方法的差异
中美大学排行评估方法的最大差异在于解决不同类型大学排行的可比性问题上。中国大学排行榜中都没有对大学分类,虽然武书连借鉴美国做法,在排名中将现有中国大学分为四个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但是,在具体排行评估上,并未体现不同类别的大学排行。而美国对大学排行的基础就是对不同大学进行分类,然后针对不同大学的特点进行排行,这样保证了不同类型大学的可比性。
数据收集的信度和效度方面,国内各大排行都未完全公开采用数据及其数据的来源。很多数据是否有信度难免使人怀疑,只有公开、公正、客观的数据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实际情况。因此,排行公布高校名次之外,有必要公布数据来源。这也是我国大学排行引起争议的原因之一。美国排行评估的数据有来自权威机构的经过整理加工数据,有调查整理的,在公布排行结果的同时,还公布可比数据,这就保证了数据的真实、可靠。
篇5
这个冬季Chanel配饰系列略显装饰艺术风格,无论戒指、项链、腰带、胸针及手镯都点缀了鲜亮的翠绿,与服饰的色调相映成趣。而其中的几款耳环却如同中国古代的玉佩,看起来格外亲切。玉石是中国特色的宝石,在国际品牌的设计中并不常见,但此次Chanel的设计也非完全巧合,因为20世纪20年代兴起的装饰艺术运动本身就借鉴了许多东方艺术元素,以简约的几何造型为主。有趣的是,玉佩造型的吊坠令Chanel的“双C”Logo 看起来都像是中国纹样。
上海韩束“落户”台湾
2010年1月5日,中国知名护肤品品牌韩束在虹桥喜来登大酒店与台湾杏医国际签订产品协议。此次双方的合作是两岸化妆品行业的首次触电,上海韩束授权台湾杏医国际在台湾独家韩束“东方花容悦颜精粹系列”中的首款主打产品:东方墨菊水韵系列。该系列采用最珍稀、鲜纯的无污染原料,其中主要成分为:中国五大名菊之一的墨菊,其提取物,具有高保湿、高渗透能力,轻松解决因为缺水而导致的干燥型肤质。台湾杏医国际将于2010年联合台湾众多电视购物频道正式宣传、发售韩束墨菊系列。
“2010中国大学星级排名”出炉
《21世纪人才报》公布的最新一期的中国大学排名中,北京大学蝉联中国大学排行榜榜首。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大学评价课题组首次推出“2010中国大学星级排名”,据介绍,中国大学星级排名以大学的人才与科研产出的质量为基准,是对我国大学办学成就与办学水平的分级评价。评星标准强调的是大学的师资水平、毕业生质量和科研成果水平等。星级评价结果分为6个星级,最高为六星,最低为一星,今年仅评出“三星”以上大学。在此次排名中,北京大学等荣膺“中国六星级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9所大学跻身“中国五星级大学”。
环保低碳成为2010年旅游纪念品流行趋势
上海一项2010年旅游纪念品流行趋势预测报告显示,环保、低碳将成为旅游纪念品设计开发中努力付之于实践的理念。如何通过创新设计和科技手段,实现生态环保材料的应用,逐步减少自然材料的资源消耗,这不仅是2010年也是今后旅游纪念品开发的趋势。这份预测报告还显示,世博主题将成为2010年度崇尚的流行趋向。专家认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将对旅游纪念品的设计、造型带来新的创意。设计师们将利用各种元素来诠释“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2009年中国演艺名人公益行为指数正式
近日,由天下英才传媒集团正式了2009年中国演艺名人公益行为指数,对当今中国500位艺人、100位主持人、100位新人的公益行为进行考量。其中,李连杰、崔永元、姚晨分列三类榜单之首。综合三榜,潜心于公益慈善的崔永元得分最高。总体而言,公众对500位演艺名人的公益行为评价,满意度不如此前的专业素养指标。100位新人中,“当红炸子鸡”小沈阳排在第三位。
美伊娜多升级版PT精华露上市
美伊娜多PT系列以提倡“简约护肤步骤,增强美容效果”为首要重点,继PT精华乳上市热销之后,PT精华露也在2009年12月份上市。缔凡白金致美精华露兼具精华液与保湿露的双重功效,能快速给予肌肤滋润感,而且融入了美伊娜多经典灵芝、人参精华,同时添加了防止青春痘的温泉矿物质精华成分和抗氧化的VEP精华,产品功效全线升级。
篇6
武洁
8月 15日,上海交大将公布“世界大学学术排行榜”。在这份排行榜中,哈佛大学位居榜首,东京大学为亚太区第一。北大清华进入前200。其中内地共有22所高校进入世界500 强行列,这一数据比7 年前增加了 14 所。( 8月15日《长江日报》)
内地22所大学跻身500强,主持上述排行榜的专业人士给出的解释是:“主要还在于论文数量增长非常快,有的学校论文数量成倍增长。如果仅看论文一项的排名,内地高校进入前50名的就有4 所。但综合评价下来,都在150 名之后”。看来,论文数量在22所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500强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不可否认,作为科研工作的成果,论文的确是个重要的体现形式,拿论文数量作为大学排行榜的指标之一,一定程度上也不无道理。不过,当“论文数量的翻倍增长”成为越来越多的中国大学进入世界大学500 强的理由和依据时,这能否代表中国大学学术水平的突飞猛进,倒是需要打上个问号。
事实上,中国大学对于论文的重视,早已不是什么秘密。当论文数量成了压倒一切当仁不让的首要指标时,质量和水平自然会大受影响。现实中,一些大学为了在论文数量上抢占先机,早已顾不上论文的质量,能发的要发,不能发的也要想方设法的发。如此论文数量上去了,但却是以论文质量的下降甚至整体科研的浮躁和论文的抄袭之风为代价的。以论文数量换来的大学排名,恐怕也意义不大。
篇7
如果您要挑大学,选大学,依据是什么?林林总总的大学排行榜,您觉得有用吗?是否可以将大学排行榜作为我们选择大学的依据?大学排行榜究竟有没有值得我们参考的因素……
三足鼎立,各有取向 肖娟群 赵莹
所谓的“大学排行榜”是由单位按照自行设定的评价体系和具体指标对各大学综合实力做出的评价,在此基础上,还有按地区、按录取分数进行排名的排行榜。我国先后有约20家机构了近百个大学排行榜,其中比较知名的主要有三家机构,一是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小组(武书连版本),二是中国校友会网。三是深圳的网大。还有一个是由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注:虽然上海交通大学的是“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但在业内比较受肯定)。
广东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小组:三级指标,新增大学性价比
《中国大学评价》采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为一级指标,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二级指标,包括研究生培养,本科生培养(包括本科毕业生数量和质量),自然科学培养,社会科学研究;三级指标,包括博士生培养,硕士生培养,硕士生培养环境,本科生培养(包括本科毕业生数量和质量,本科毕业生质量分近期质量和远期质量两次)。
2013年1月7日,《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了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跟往年相比,该排行榜新增了不少评价指标:包括首次设立了大学性价比排名、不再使用SCI等国外引文数据库等。此外,与科学研究相比,自然科学研究权重较大,人才培养以及本科生培养权重大;强调为社会服务,以对社会的贡献为唯一衡量标准。该排行榜衡量指标较多,既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方面的因素,又有对院校数量与规模的参考。对于综合实力、科研强的院校,较易在该排行榜上位居前列。
中国校友会网:侧重“校友成就”与“学术成就”
自2003年起,中国校友会网已连续11年与国内多家新闻媒体合作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2012年12月20日,中国校友会网最新编制完成了《2013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这是中国校友会网大学研究团队连续第11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报告公布了最新的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100强和2013年中国一流大学名单。
中国校友会网基于中国大学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从国际影响、国家发展和社会贡献三大视角审视和考量中国大学,侧重从“校友成就”与“学术成就”对中国大学进行选优排序。该排行榜体现了中国大学对世界文明、国家富强和社会进步的贡献率与影响力。
网大:六大硬指标
2013年1月11日,网大2013年中国大学排行榜正式出炉。网大相关负责人表示:“对于大学排名,网大一直非常谨慎。任何依靠客观数据的排名都有局限性,但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法可以相对客观地评价中国的大学。何况中国大学情况复杂,《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所采用的众多投入产出指标,在中国难以有确切数据,所以目前只取一些有质量保证的‘硬指标’。”
网大采用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分别是声誉、教师资源、物资资源、学生情况、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其中声誉一项,数据来自于网大的社会调查,这也是国际公认的比较客观的评价指标。其余5项指标来自高校及第三万机构。
过去,大学之间的比较和竞争都是笼统的、简单的,每个人心目中的大学排行榜也是模糊的。这个排行榜的标准可能是大学名气,也可能是专业实力、学习环境或是地理位置,甚至是漂亮的校园景观。但自从进入“大学排行榜时代”之后,大学之间的比较开始量化,细微到具体名次和数字,拉大了原来在人们心目中旗鼓相当的大学之间的差距。以上提到的三家机构的大学排行榜,正是由于各自的不同价值取向,导致了同一所学校在不同的排行榜中,名次可能相差悬殊。
以《中国大学评价》的排行榜为例。浙江大学之所以能综合实力连续三连冠,超越广大国人心目中的清华和北大,是因为考核浙江大学的主要指标是以次数为主要标志的学术影响力,这个指标突出的是大学的科研实力。但是,每个大学排行榜,都有不同的排行指标,有的排行榜注重大学的科研实力,有的注重大学规模,有的更注重人才培养质量,有的则注重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大学社会声誉。
我们简单浏览一下这些综合排名榜单,很容易就可以发现理工类和大而全的大学排名比较靠前,文科类和小而精的大学则相对靠后。很典型的例子就是,许多高校在合并和扩招前后,排名相差极为悬殊。这是由于很多排行榜要考虑量、引用率、论文被点击数量或下载量、教授与毕业校友获得重量级奖项等硬指标,因此,越是综合的大学在这类标准化指标为主的排名上“越占便宜”。除此外,大学排行榜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还加剧了大学之间的竞争。目前我国还没有官方的大学综合排名(在2013年1月29日,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了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这是国内最具权威的高校实力的排行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以及包括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的普遍认可,考生和家长可选该排行榜为自己填报志愿服务),如今社会上很多大学排行机构都是民间组织,排名机构本身的评价水平和公信力也一直是民众质疑的焦点。
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 深海
正是各个排行榜采用不同的大学评价指标体系,即使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版本排行中所处的位置不同,有的排名相当悬殊。那么,在考生、家长眼中,排行榜是否就是选择大学的依据;大学生,他们持何种观点;大学招办主任和大学教授,又有哪些建议。
高三考生及家长:热捧,部分人当成选择大学的依据
关于大学排行榜,在我们的采访中,有部分高三考生和家长比较推崇大学排行榜。江苏某高中高三学生小雨在谈及大学排行榜时说:“高三的精力都放在复习上了,根本没有其他时间搜集大学资料。有人说,认识大学应该从历史、人文、大师等方面深入了解,可从大学排行榜上我能够及时、便捷地找到关于我比较感兴趣的相关大学排名。只要每次网上出现大学排行榜的信息,我都会第一时间关注。”小雨的这番话得到了微博上一些高三考生的认可,他们认为,高三复习时间紧张,没有多余精力放在深入认识大学上,而通过大学排行榜能够比较快捷地了解各所大学的情况。但同时,在不同大学排行榜版本中,有些院校的排名悬殊让他们觉得有点无奈,不知道该参考哪一个排行榜。而且,他们也不知道该如何从信息庞大的排行榜中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大学。
多数高三家长对大学排行榜比较肯定,他们觉得,虽然目前各种版本的排行榜眼花缭乱,但他们会搜集一些重要信息,作为孩子填报志愿的重要依据。来自四川的某位家长就非常迷信各种排行榜,“我已经给孩子买了几本关于大学排行榜的书,没事就拿出来研究。从排行榜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哪个学校好,我们只关注前二十名的学校。孩子填志愿,我们也准备参考排行榜来择校”。
但在采访中,还是有一些高三考生和家长比较理性,在他们眼中,排行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有待商榷。他们认为,可以将排行榜作为择校参考依据,但过分依赖和迷信却万万不可。微博上一个高三微群的几名考生都觉得,对待每一份排行榜都需要多一点理性与科学分析,避免盲目和跟风。他们说应多查阅不同版本的高校排名情况,更要参考学校的学科排名和特色专业建设情况。有些学校综合排名低,但某些专业排名靠前;有些高校综合排名很高,但某些专业排名却较低。不同的排行榜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不同,评估的指导思想也不一样,有的注重人才培养,有的注重科研指标,还有的注重社会声誉。所以如果要全面地了解一个大学的综合实力排名,选取的参照系越多,实际的结果就越接近客观现实。除了参考大学排名外,他们觉得还应该通过学校招生简章、学校网站、与大学生交流等途径,选择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学校。
大学生:多方参考,择校不可尽信排行榜
对于排行榜,来自某大学的方雷有许多话要说:“我的故事很‘悲催’。在志愿填报时,之前的准备工作不充分,听周围人说大学排行榜是非常好的参考,我就和父母根据排行榜选择了一所近几年上升比较快速的学校。我们都觉得这是学校发展前景好的象征。等我毕业的时候,说不定学校的排名又提高了呢!可是进入大学之后才发现,这所大学根本没有想象中美好,排名的上升也是因为学校在前几年发展过程中合并了其他几所学校。现在每天的学习我根本提不起激情,后悔当初的武断。希望我的故事能提醒高三的学弟学妹,万不可尽信排行榜,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选择大学才是最重要的。”
而另一位大学生肖禹却讲着自己另一番与排行榜的故事:“众多排行榜都是以一套评价体系来衡量所有高校,其评价指标也多侧重于科研及大学的综合实力,容易忽视大学的软实力。所以我在参考排行榜时,会把目前比较关注的几种版本一起拿来对比,找出自己想要的信息,比如重点看某个院校的师资实力。最终找到适合自己的大学。”
大学招办主任、大学教授:需理性,适合自己总相宜
面对如今很多高三考生追捧大学排行榜的现象,东华大学招办主任陆忠平说,依据大学排行榜武断选择大学的做法是不科学的。选一所大学,不能片面地看大学排名,他建议考生和家长应该侧重看大学的文化传承、历史发展以及学科特色。目前在国内,有些大学是多科性的,也有的是综合性的。不同类型的大学有着不同个性,这种“个性”就集中体现在大学的文化和精神层面上。对于大学排行榜,考生应持理性态度,要参考连续几年,客观评估一所学校的发展状况。这一点尤其重要,随着高校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实力和专业的水平也都在不断的变动中。有些是传统意义上的名校,而有些学校或专业,虽然目前排名不很靠前,但是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因此。现有的排名只能反映过去,不能预示未来。另外,考生在选择大学时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大学,选择与自己个性气质、兴趣爱好相对应的大学。具体来讲,比如你喜爱建筑学,那么你就去留意在土木工程方面具有鲜明学科特色的大学,以此类推。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一位教授也与此观点一致,他说:“对于大学排名,考生不能不屑一顾,当然也不能太看重。虽然大学排行榜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存在偏差,但还是有一定依据的,可以作为参考。同时又不能过于看重,让这些排名指标决定考生的大学选择。即使是大学排行榜中名列前10名的高校,她的所有学科也不可能都处于该学科的前列。而排名相对靠后的高校,同样也有在同学科中排名在前的专业。不论学校的排名在前还是在后,都有她的特色专业或者方向。只是数量上不同而已。”
对于大学排行榜,很多大学招办主任和大学教授都建议考生要理性看待。每一位考生在理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并非完全相同,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在填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并与理想、兴趣、爱好相近的大学与专业。
三种参考指标,慧眼识热榜 肖娟群 陈美贤
面对形形的大学排行榜,考生该以一个怎样的态度来对待?而考生和家长经常发出这样的疑惑,究竟应该依据哪个排行榜选择大学呢?面对排行榜上那些复杂的数据,又该如何找出对自己填报高考志愿最有价值的信息呢?“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这句至理名言对考生选择大学排行榜同样适用。
尽信榜不如无榜
实际上,当前我国任何一个排行榜都是量化后的结果。高校的一些硬性指标,如一年所发表的科学论文可以量化,校址、图书等有形资产也可以用数字来量化,但有些如大学的优秀历史传统、校园文化底蕴、优良的学风、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口碑等代表软实力的无形资产,却是无法测量的。衡量一所大学是一件十分复杂的事情,它不像体育运动,通过比赛就能决出胜负排出名次;也不像产品评选,通过规定的硬性指标判定就可以完成。我国的大学,既有一批实力雄厚的重点大学,也有一批普通院校;既有教学型大学,又有研究型大学。从学科上分有理、工、农、医、哲、经、法、教育、文、史、管理、艺;从类型上分有综合性大学、多科性大学等。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学由于所承担的任务与培养目标的不同,在办学特色、方向和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用同样的指标体系衡量不同类型与层次的大学显然是不科学的。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语言文化教育领域、中国矿业大学在矿业能源领域都是非常有优势的大学,简单用统一评价指标对这三者进行排位和比较,有失公允。这就好比是将苹果与橘子、萝卜与白菜摆在一起比较孰优孰劣,意义并不大。
正是意识到以上问题,我们的大学排行榜也在发展演变中不断调整完善。譬如除了每年备受瞩目的大学排名前百强等报告,各大机构还分别公布了中国独立学院排行榜、中国民办大学排行榜、杰出校友排行榜、科技奖励排行榜、社会科学奖励排行榜、校友捐赠排行榜、最受媒体关注大学排行榜、大学研究生规模100强、教师水平100强、教师绩效100强、毕业生质量100强等榜单。
毫无疑问的是,任何大学排行榜都是有局限的,没有十全十美的大学排行榜,名目繁多的排行榜层出不穷地不断也有一个好处,至少可以让大家认识到这个道理:尽信榜则不如无榜。
尽管当前我国大学排行榜各唱各的戏,各说各的理,令公众“纠结”不已。但并不代表它没有价值,家长和考生可以通过大学排行榜了解到大学更为全面、更加丰富的信息。面对形形的大学排行榜,用好用对排行榜,考生应当谨记“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大学综合排名、各学科门类排名、各本科专业排名等指标均可作为参考,至于一些所谓的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大学性价比排行榜、本科专业数量排行榜之类的,对于填报志愿指导意义并不大,只是多呈现几个侧面让大众们了解大学而已。而考生和家长应该从以下三种参考指标对排行榜信息的采用有所取舍与侧重。
根据考生类别(文科、理科或其他)识榜
大学排行榜按考查侧重点不同可分为综合实力排行榜、学术资源排行榜、学术成果排行榜、科研创新能力排行榜、声誉排行榜、物资资源排行榜等。中国校友网甚至还推出了高校国家重大科技进步奖排行榜、高校中国专利奖金奖排行榜等。对于文科考生而言,对那些以SCI、CSSCI数量、院士数量、创造发明数量等作为衡量学术能力主要指标的综合排行榜(如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排行榜)或其他学术资源排行榜、科研创新能力排行榜,大可不必太在意。反之,对于理科考生而言,可以适度以学术成果排行榜、高校国家重大技术发明奖排行榜等作为参考。另外,体现实验设备情况及科研经费情况的物资资源排行榜也可纳入参考范围。有高校在理工科研究生录取过程中,往往发现许多来自设备欠佳高校的高分生源,因实验操作环节不合格而落榜,所以有意在实验相关领域有所造诣的考生应对此引起重视。而对于艺术类等其他类别的考生,则可参考类似艺术类大学排行的榜单。
根据专业兴趣识榜
考生在理想、兴趣、爱好等方面存在着个体差异,这就要求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与自己理想、兴趣、爱好相近的专业。“院校排名属于面子,学科排名才是里子”。大学排行榜通常是学校综合实力的排行,但是排在前面的名校不一定所有专业都强,许多排名在后的大学一样有一流专业。有些学校虽然不是“985”,也不是“211”,但是设有特色学科且排名全国第一。例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原南京气象学院)虽然不是“211”,但是该校的大气科学全国排名第一。在全球气象剧烈变化的情况下,想以气象工作作为自己的理想职业,当然要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作为备选高校。
大学排行榜按排名对象性质不同分为重点大学排行榜、普通大学排行榜、独立学院排行榜和民办大学排行榜;按地域不同又分为省市大学排行榜、地区大学排行榜和港澳台大学排行榜等。不同分数段的考生可以选用不同的排行榜,对于高分考生,可以在排行榜前一百名、前五十名甚至是前二十名的学校中进行具体了解。但考生。切忌受排行榜影响,盲目追求热门高校。经常有一些高分考生,参考大学排行榜进入了一个综合排名靠前的学校但所学专业实力不强,最终因入错行而悔恨不已。对于二本分数线或其他分数并不理想的考生,在参看大学排行榜或独立学院、民办大学排行榜时,对于排名靠后的学校,除了看榜单,还可以多咨询在这所学校的学生朋友。他们会对学校的实力有更直观的评价。另外,相对于这一分数段的考生而言,这些榜单上的名次重要性已经不强了,考生更多要考虑的是兴趣爱好、地域倾向以及家庭经济等因素。事实上,仅仅了解学校和专业方面的排名指标,还不足以让考生作出最终决定。对于大学地域比较在意的考生,还可以看看大学所在城市的排名情况,例如,中国校友会网推出的《中国一流大学城市排行榜》。
另外,“学科排名”也可以成为考生选择大学的依据。它是由教育部的《中国高校学科动态排行榜》,这是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对国内相关高校一级学科进行的评估。这项评估是各高校自愿申请参加的,评估所用的数据来源于各高校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等公共信息源,充分体现了评估结果的合法性、合理性、科学性。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公布》。评估结果在前五位的学科中,超过75%是国家重点学科,“985高校”占73%,“211高校”占84%。此次评估是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连续10年自主开展的第三轮学科评估,历时一年。评估对象是具有研究生培养和学位授予资格的一级学科,以高等学校为主,兼顾科研院所。
根据职业规划识榜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体适能 健康促进
前言
2010年《中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近二十年,中国大学生的体适能在持续下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下降,已经不单只是学校体育课程的教育问题,更成为了全社会各部门普遍关注的社会问题。北京师范大学毛振明教授研究表明,中学阶段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下降首先会危害他们一生的健,更严重的是可诱发学生心理的“亚健康”。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体质的健康状况影响到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体适能是评价人们身体健康状态最新的概念,不仅是对身体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价,同时也针对心理健康及工作能力。近年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接受。[1]
1 体适能的概述及国内外研究状况
1.1 体适能的概述
体适能源于上世纪60年代西方运动生理学界,后经台湾、香港的学者翻译为“体适能”。世界卫生组织对体适能所下的定义是:除了应付日常工作之余,身体又不会感到过度疲劳,并有余力去享受休闲及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目前国际上把体适能作为健身的一项主要目标。体适能因个人需求的不同分为两种,一是技能体适能,主要包括速度、反应、爆发力、协调性和灵敏性等素质,这是运动选手为在竞技比赛中夺取最佳成绩所追求的体适能;二是健康体适能,主要包括心肺耐力、体脂成分、肌肉力量和耐力及柔韧性等素质。[2]
1.2 健康体适能检测方法
⑴身体质量指数:体重/身高的平方(体重单位为KG,身高单位为M。)
⑵坐姿体前屈(测试柔软度):评估关节的可动范围以及肌腱与韧带的伸展性。
⑶一分钟屈膝仰卧起坐:评估身体腹肌的肌力与肌耐力。
⑷立定跳远:测试瞬发力。
⑸三分钟台阶测试(适用于35岁以上人群,35岁以下人群采用男1500米,女800米跑步):测定心肺功能或有氧适能。
1.3 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体系的发展与现状
改革开放36年,我国人民早已摆脱了物质贫乏的旧生活,物质生活日益丰富,但大多数人对于健康的理解过于片面,一味注重营养的补充而不重视全面健康。我国大多数学生的食物营养不仅足够甚至超标,但学龄十几年保持身体锻炼的却少之又少,我国的体育健康教育远远落后于我国的经济发展。[3]
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高校数量也随之增加,形成的庞大学生人群是我国社会中一个重要的特殊群体。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重要载体,其身体素质对我国人口健康素质的改善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相比于国外运用体适能作为健康评价体系,我国则长期以“体质”作为评价大学生身体健康的核心。体质是指人体自身的质量,是人体在形态、生理、生化和行为上相对稳定的特征,可以反映人体的生命活动、运动能力的水平。在九十年代制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里,主要强调的是对各种运动技能的达标,对大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评价的分值所占的比例非常低。根据不同时期大学生身体健康评价标准,国内学者进行了相关的研究,1985年~1995年的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大学生身高发育基本停滞,男生体重增长显著,女生体重增长不显著,耐力和柔韧素质是中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薄弱环节。1985~2000年研究调查发现,我国男女大学生体质与健康总体水平有进步,形态发育、男生上肢肌肉耐力、女生腹部肌肉、耐力、爆发力等素质均有不同程度提高;速度素质、耐力素质、柔韧素质、肺活量等均不同程度下降;肥胖及超重学生比例增加;学生近视率较高。[4]
“体适能”概念的引进不仅提高了对我国学生身体素质的要求,更从身体与学习、工作的配合度,心理健康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体适能”在我国愈来愈受到学者的关注,但正真开始实施“体适能”健康训练或身体检测的教育体系寥寥无几,这是值得我们关注的。
1.4 影响高校大学生体能的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原因很多且由来已久、牵涉广泛。第一是思想观念的偏差,无论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都存在重智育、轻体育,重营养、轻锻炼,重技能、轻体能的倾向。在中小学时期学生脑力、体力发展最为旺盛时也是应试教育最为突出的时期,给学生造成严重负担,并且形成了轻视体育运动的的观念,伴随着轻视体育的观念成长使大部分学生即便到了大学还是难以消除既定思维。这种观念使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识不足,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虽然当前大学生对体育锻炼和增强体质健康的作用持积极地态度,绝大多数学生都知道积极参与体育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然后只有极少数的学生能够坚持在一定时期内进行体育锻炼,大部分人缺乏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动机。大部分学生因为长期的错误认识没有建立正确的健身观和体育观。
第二是没有明确体育课程改革方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制定是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当代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其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淡化了体育竞技。大多数人清楚并理解健康身体的重要性,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却认为没病就好,并不觉得自己有多需要参加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或者是认为课业、休闲、人际关系等都比身体健康来的更为实际,所以高校体育课程改革与身体健康越走越远。[5]
调查发现绝大部分大学生不会长期坚持进行体育锻炼,除了一小部分学生会在体质检测前进行短期训练,更多的同学不会主动进行锻炼。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中二年级的学生最多,最少的是大四的学生,主要是因为大四学生没有体育课,再加上找工作、考研、写毕业论文等事情使自己难于脱身。
2 健康体适能
体适能不是由任何一种单一的组成因素或单一器官的形态结构和机能所能决定的,而是由健康体适能、运动体适能和生理体适能构成的完整体系,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的完整体。
健康体适能(Health related physical fitness)是指人们在拥有维持基本的身体健康前提上,心血管、肺和肌肉发挥最理想效率的能力水平。其包括: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肌肉适能与人体的爆发力和耐力,心血管适能与心脏病、高血压,体脂肪含量与学生中出现的肥胖症、营养不良等等都有直接的关系,通过对肌肉适能、心血管适能和柔韧适能的检测可以获得人体的各项机能状况,充分反映个体的健康状况。
3 体适能与健康之间的关系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病痛,更是一种躯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全良好状态。健康是人体的一种身体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体不会有任何疾病,各种生理参数也都处在正常变化之内,对生活和工作持良好心态并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6]
我国对体适能的定义是指机体有效与高效执行自身机能的能力,也是机体适应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的一种能力。一种满足生活、工作及娱乐需要的能力,并且是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能力。与“体质”相比,“体适能”更能全面的反映出人体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是机体健康状态、适应能力和运动能力的全面表现。[7]
体适能是指机体适应生活、运动和环境等因素的应变能力。健康则强调了机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是身体、精神和社会的完美状态。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的体适能是身心健康的必要生理基础。身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体适能就好;身体表现为非健康状态,体适能则差。反之,体适能的好坏也是能体现健康“状态”的好坏。[8]
4 大力发展大学生体适能评价体系
健康促进作为一个新的公共卫生理念,是综合性和应用性的科学理论,引起了全人类的关注。如何培养人们的体育兴趣,是每个人都学习和掌握必要的体育活动技能,主动积极广泛地开展体育锻炼,已成为体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学校是实践健康促进的主要场所,是健康促进的重要实施领域。[9]
社会和学校应大力发展体育事业,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积极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最大限度地减少各种健康危险因素,实现健康的目的。因此,应着力构建体育健康促进体系,在充分发挥体育的健康促进功能的同时,为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体适能、提高生活质量发挥更大的作用。
结论
现在我国的大学生健康评价体系已经充分包含了健康体适能所要求的检测项目,然而如何使体适能评价体系在应用中落实,并且去影响大学生对自身健康和体适能检测的认识,从而主动积极的去了解是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不仅关心学生的身体素质,更加注重学生对学习、生活、工作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强调以为人为本、为核心是我们今后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 江崇民. 《国民体质测定标准》的研制[J]. 体育科学,2004(3):33~361.
[2] 陈菊平,付克翠,孙健,等.1985~2005 年广西壮族和汉族大学生体质比较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2007(1):104~106
[3] 赵洪中.山西省忻州市成年人国民体质监测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5,41(2):135~137.
[4] 魏晓光,试析发展学生“体适能”(physical fitness)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4(5):15-17
[5] 毕春佑,健康体适能教学的实验观察,[J]体育学刊2003(1):50-52
[6] 刘蓟生.2000年我国大学生体质现状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1):101-107.
[7] 任晋军,李瑞年.对中国大学生体质综合评价分值的研究. 体育科学,1997,17(4):61-63.
篇9
关键词:验证性因子分析;英语课堂学习焦虑量表;探索性因子分析;一致性检测
一、背景简介
外语焦虑(foreign Languge Anxiety),作为影响大学生英语英语学习情况的主要因素,一直被国内外的研究学者所关注。Horwitz,曾在1986年提出了外语课堂焦虑量表,从此之后,很多的学者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对其进行因子分析的有Aida(1994),Pascual(2001),Matsuda (2004),Mak (2011) 和Park (2014)。以上学者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外语学习者和不同的英语学习水平的受试者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Aida的研究中,96名美国的学生学习日语,他们处于初级日语水平,再次研究中,Aida的研究结果表明,有三个潜在的因子能够解释42%的外语学习焦虑变量。Horwitz的受试者是108名美国学生学习西班牙语,结果表明有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Pascual F.的研究是针对198名西班牙学生学习英语的情况进行分析,学习者处于初级水平,他的研究结果和Aida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非常相近。Mak对313名中国香港的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五个潜在的焦虑因素。韩国的Park对217名韩国大学生学习英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得出连个潜在的焦虑因素影响大学生的焦虑水平。本研究在总结了以上研究结果的同时,针对中国大学的英语学习情况尽心分析,具体调查中国大学生的焦虑状况,发现其中的焦虑潜在因素。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山东烟台三所高校中的36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学生都进行外语焦虑量表调查。第一组的学生的结果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二组的学生的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所采用的分析软件分别为SPSS20.0和AMOS。
三、研究结果
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前,首相对所有的数据进行normality检测,所有的数据的kurtosis 和 skewnesss都在-2和+2的范围之内,说明数据分布十分正常,对焦虑量表的内在一致性进行检测发现crobach Alpha 是0.79,表明内在一致性也正常范围以内。巴特利球形检验数据为0.899,表明此数据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
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有的33个问题可以归结为四个潜在的焦虑因素,他们分别为交流性焦虑,考试性焦虑,负面评价焦虑和与外国人交流焦虑。其中交流性焦虑所占比重最大能够解释所有因素的27.4%,其他三个潜在因素共同可以解释28.6%的变量。在此结果中有三个问题(item15, 16, 30),共同解释变量低于0.4,所以这三个问题在验证性因子分析中进行删除。
验证性因子分析主要来验证新的数据是否完全适合所得的模型,第二组学生的数据同样也进行了normality检测和内在一致性检测,所有的数据都在正常的范围以内。
CMIN DF CMIN/DF GFI CIF TLI RMSEA
256.01 142 1.83 0.91 0.92 0.94 0.44
以上的数据显示CMIN/Df为1.83在低于数值3,表明此此数据适应在探索性因子分析中的模型,其他的考查数据,例如GFI,CFI,TlI的数值都高于0.9而RMSEA的数值低于0.5,所有的数据都表明了第二组学生的数据适应新的模型。此模型可以作为分析中国大学生英语的课堂焦虑情况,四个潜在的因素能够56.1%的解释所有的焦虑变量。
篇10
对于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的影响
大学是传承和创新知识的社会组织,大学存在的状态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体现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也与社会文化形态形成密切的互动关系。在对5所美国大学的考察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中美大学在支持学生创业就业方面的不同,这反映了中美大学发展阶段、体制机制和文化观念的不同。
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国家,有完善的市场经济, 秉持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理念。美国的高等教育已完成大众化,处于普及化与国际化阶段,对生源尤其是优质生有需求。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是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需要完善的阶段,强调集体和共性、强调教育的意识形态性是中国社会文化与教育价值观的重要特征。中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大众化完成、国际化起步阶段,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资源,还是稀缺资源。
美国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的内在动力机制是把高等教育作为产品的市场意识,其直接动力是学生自主择校带来的高流动率。从所考察的5所美国大学来看,美国大学有以下特点。
第一,与经济实力相一致的高投入。美国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与高等教育密切相关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在2014年是53101美元,居于世界第9位;中国是6747美元,居于世界第84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国家,其大众化更多体现的是经济增长的必然趋势;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行大学扩招,到2002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其大众化更多是源于政策驱动的。
第二,与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相呼应,美国大学把学生当作消费者。在美国,生源是稀缺资源。在一定意义上,美国的高等教育属于学生购买服务的行为,学生至上的服务理念实质上就是消费者至上,这使得以学生为中心得以落实。同时,学生购买的是包括住宿、学生服务在内的高等教育的总产品,课堂教学和学生服务都是产品的一部分,这就推动了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
第三,美国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形成了对人才诉求的多样化。美国大学尊重学生多样性、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并融入学生管理的各环节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各个方面。例如,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校园总体设计,以学生诉求为中心的服务中心和环境设计,如宗教场所、不同文化的区域等。
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以公立大学为主,经费来源单一,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对招生计划、专业设置和经费分配的控制较强,学生在校际之间和校内不同专业之间的流动性差。中国的大学更多地是把学生作为教育与管理的对象,而不是教育产品的消费者,为学生服务的内在动力和直接动力更多地体现于大学的社会责任和上级的评价。因此,中国大学长期以来形成了在教育主管部门与高校之间是以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在学校领导与教师和学生之间是以学校领导为主,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以教师为主的理念与格局。
中国的大学在学生服务与管理中投入了大量精力,正在形成自身的特色与体系,并且在毕业生就业创业方面有自己独特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与美国大学不同的是,中国大学面对的不仅是有需求的学生,而且是所有学生,还要满足社会、家庭对大学所提出的特殊要求。不论在工作层次上还是工作内涵上,中国大学还处在由粗放式向内涵式发展的初级阶段,离科学化、学科化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教育的
基本状况和特点
(一)基本情况
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学生事务管理部门的专门职能在美国大学非常重要,并越来越受到重视,主要体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机构,发挥就业服务职能。所考察的5所大学均设有大学生就业服务或指导中心。以乔治・梅森大学为例,该大学生就业服务中心有多达20名员工;有3个职能明晰的工作部门提供分类咨询;有不同学科背景的工作人员,应学生发展需求进行相应的专业培训。中心工作的主要开展形式有开设就业辅导选修课,开展各种与就业相关的咨询,举办有偿的招聘会(企业付费),开展各种提升学生就业能力及与雇主加强交流的活动。
第二,将就业创业融入到学生服务体系。美国大学的学生事务管理服务体系中融入了大学生就业服务的内容。所考察的5所大学的学生服务体系始终把学生发展与社区适应和美国文化融合作为学生服务工作的重要内容,鼓励学生参与社区和社团的文化活动,提升学生素质,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第三,将就业支持与创业教育融入全人教育的过程中。美国大学以学生需求为中心,将教学、科研、服务作为实现全人教育的载体,通过管理体制加以落实。美国大学的核心理念是“服务”,不论是学术还是学生事务管理,其目的都是为学生服务。学生事务管理和学术管理有着有效的工作机制加以协调。例如,乔治・梅森大学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校长和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同时向教务长负责;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务处有分管学生事务的副教务长。5所学校都高度重视学生的学业咨询,将其作为学生在学校学习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完善学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继而为毕业做好准备提供了有力保障。
第四,通过提升教师的实践和服务社会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美国地方政府高度关注大学服务社会的能力,如当地政府投资建立梅森企业中心,该中心是政、学、研相结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依托乔治・梅森大学强势学科的咨询公司。目前,已有80多家公司入驻该中心,其中有教师自己创办的公司。梅森企业中心不仅使大学真正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引擎,而且为教师实践能力的提升、学生与社会的融合、学生创业等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二)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与中国大学就业创业工作的不同点
第一,美国学生的就业咨询和就业教育具有自主选择性。美国大学只对有需求的学生提供服务;就业咨询和课程的选择是学生自主的行为。例如,在乔治・梅森大学,只有约10%的学生选择就业指导课,而在中国大学,国家要求就业创业课成为必修课。
第二,美国就业教育咨询的立足点不仅在于帮助学生就业,而且帮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启发学生做自己想做和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则是要教育学生适应社会,把调整大学生就业观念作为就业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先就业后择业,鼓励学生到基层、小微企业、边远地区工作。
第三,大学毕业生就业率是美国大学校内评估的重要标准。美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并不高,平均就业率约为60%。与就业率相比,美国大学更注重学生的在校率和学业完成率,即更注重大学职责内能做好的事。中国大学承担着促进大学生就业的社会责任,就业率是家长、社会衡量大学质量的重要依据,也是教育主管部门分配资源的重要依据。
第四,美国大学的就业率与专业选择和专业标准制定没有对应关系。所考察的5所大学都强调全人教育。美国就业市场以素质和能力用人,而不是简单地因专业而用人。大学教育把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作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中国目前越来越关注人才培养与社会的适应度,并把就业率作为大学专业调整的重要依据,就业率也是衡量大学对社会的贡献度的重要标准。
第五,美国大学的活动是由学生事务服务中心统一策划的,比较注重活动效果的科学性评估。中国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活动也越来越成为大学生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内容,但其与学生能力的培养之间不一定具有针对性与匹配性,同时中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的获奖情况,而不太注重活动效果的定量评估。
第六,美国大学生创业是因学校、专业、个人而异的自主选择,大学对学生在校的创业情况并不关注,因为学费比较高,同时学业比较紧张,在校创业的学生并不多,毕业后立即创业的学生也不多。但是,美国大学比较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乔治・梅森大学的创新教育中心主要通过本科生参加科研项目、学术课题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弗吉尼亚大学有1/3的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加州波莫纳州立理工大学的高影响力活动(High Impact Practices)也是通过本科生参与课题、学科竞赛等方式提升其创新能力。中国大学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创业教育,要求把创业教育纳入必修课,允许学生在校休学创业,同时推进以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
第七,美国大学形成了协同育人的体制机制。美国大学明确全人教育的理念,并以此为中心来设置管理体系,以形成育人合力。中国大学的教学体系与学生管理体系一般分属相对独立的部门。比如,教务处是教师教学的管理部门,学生处是学生管理的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部门属于学工系统。学校不同部门的职能分割,将学生需求分离处理,往往难以形成合力。学校以科研为导向的激励机制更是使大多数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自身的科研和职称评定上,如何将就业创业教育与服务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如何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还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
对中国大学的启示与借鉴
2014年年底召开的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工作部署暨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联席会进一步强调,为应对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国将进入全面创业的社会形态;第一,就业创业课程必须成为大学的必修课;第二,每年就业质量报告,并将就业率与专业设置紧密联系;第三,教育部将单列就业指导教师职称,开设创业学科,并允许学生休学创业,要求各地各高校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目前,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越来越成为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一开学就会十分关注就业问题,很多校园文化活动也与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密切相关。
面对中国国情,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是高校管理工作者尤其是学生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综合美国大学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经验,我们应该在以下五个方面借鉴并完善。
(一)界定大学的职能边界,抓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要矛盾
在美国,对于就业创业服务来说,大学与政府之间的主动权在政府;在学校主动开发人力资源市场与企业有效需求之间,主动权在企业的有效需求;在学校的就业创业服务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之间,主要矛盾在人才培养质量。因此,做好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首先要明晰政府及大学的责任,抓住主要矛盾,让政府承担就业创业的主要责任,让大学回归应该做和能做好的事。对政府而言,应该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责任,不能忽视高等教育的发展规律而简单要求高校与社会需求相适应,要尊重高校独特的存在方式和运行机制,要促进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与高校综合改革的相互衔接;要促进地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向市场化、公司化转变,以激活人力资源市场活力,实现从给予到服务的转变;要通过税收、激励等政策鼓励企业支持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实习和实践机会。对学校而言,要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上,以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推进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和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核心竞争力。
(二)管理转为顺势治理,激活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的内在动力
管理向治理的转变,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重要标志。美国大学最大的活力就是不同办学体制并存,学生享有充分的自,在市场机制调控下激发了自下而上的活力。在中国深化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扩大大学办学自,赋予学生自主选择权:政府要赋予大学在人员编制、专业设置方面的自;大学要给予学生专业选择、学分互换、学习方式的选择权。学生选择权的增加可以促进教师和学校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在学生享有选择权、大学拥有办学自的前提下,大学之间的竞争有利于促进学校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促进学校自发面向市场、面向学生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此外,要按贡献度完善资源的分配方式,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支持。中国地方大学在为地方人才培养方面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根据《2104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北京大学等名校约1/3以上学生出国留学,而中西部地方高校有80%~90%的学生选择在国内就业,其中绝大多数学生选择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然而,就业贡献率最高的地方高校获得政府、社会的支持往往最少。因此,要加大对中西部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支持,出台政策积极鼓励市校共建,推动高校所在城市对其的支持。
(三)创新大学管理模式,协同推进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
美国的全人教育理念的落实机制值得我们借鉴。在教学部门和学生管理部门的协同方面,中国高校可以参照美国大学的模式,教务部门与学生部门相互融合;推进大部制改革;建立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将学生服务纳入教师考核,以协同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第三、第四课堂的融合。例如,安徽工程大学提出,就业工作的基本思路是推动“招生、培养、就业协同,创新、创业、就业协同,以专业结构调整适应社会需求,提升就业规模;以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岗位需求,提升就业质量;以加强各方协同突破现实瓶颈,提升就业水平”。此外,安徽工程大学建立了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四)以职业素养建设为重点,推动就业创业工作向精细化、科学化、学科化发展
中美大学在师生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培养上存在不同之处。相较于美国大学成熟的职业素养培育机制,中国大学还处于职业精神培育初级阶段。学生工作部门和辅导员投入的精力比较多,管理比较粗放。因此,中国大学有必要进一步加强师生职业素养建设。
第一,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就业创业工作要从经验总结上升为理论研究,从事务性的工作为主上升为学科理论指导下的创新性、验证性的实践为主。例如,安徽工程大学制定《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主题班会课程化、设立辅导员工作室、辅导员课题与职称单列、制定辅导员培训规划等方式,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同时,设立专门工作室,从工作标准、活动策划、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大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进行研究。
第二,改革以科研为导向的单一激励与评价体系,根据不同岗位实施分类评估和考核,把学生服务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系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学生创新能力、就业创业能力的提升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第三,制定就业创业指导课程标准,加强学科意识和学科平台建设,支持就业创业指导的科学研究。
第四,加强就业创业队伍专业化建设。加强辅导员队伍培训,提升培训的针对性,实现咨询师认证、职称单列,同时开展多层次的研讨。
第五,推进就业创业服务与咨询的科学化、学科化、精细化。把需求调研和实效评估结合起来,按需咨询;提升就业创业指导中心的工作内涵与层次,更多地转向活动的策划与评估,探索项目化方式运作。建议教育部就业指导中心开展就业创业咨询与服务的创新项目评选与推广工作,开展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