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4-04-12 11:24: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关于“全面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精神为指导,适应城市化发展的需要,依据传染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等关法律法规,本着“公平可及、适应需求、公共财政、资源共享”和“平战结合、群专结合、防治结合、远近结合”的原则,满足疾病控制工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为广大群众提供高水平的健康安全保障。
二、目标任务
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总目标是:以建设健康城市为载体,以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标,采取城乡同步规划,同步发展的总体战略,用3年的时间,逐步建立起以城区为中心、农村为腹地、与我区经济社会地位适应的三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一)建立区预防保健中心,其主要职能是负责全区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和具体任务的实施,做好基层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质量考核;承担一般传染病、中毒、污染等突发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五大卫生的现场检测和微生物常规检测;负责疫(病)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调查和处理;负责基层卫生人员和从业人员的培训;负责产后42天检查、避孕节育知情选择与随访服务、儿童六一体检等妇幼保健服务工作;开展预防医学诊疗服务。
(二)建立镇预防保健所(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科),其主要职能是协助政府制定区域性的预防保健工作计划并负责实施;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负责儿童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等工作;负责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调查处理;负责社区卫生服务站(村卫生室)预防保健工作的业务指导。
(三)建立健全基层预防保健机构(社区卫生服务站),其主要职能是面向基层,面对家庭,提供“六位一体”的基层卫生服务,开展群防群治,按规范实施基层的预防保健工作;开展基层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助、配合卫生院预防保健所(科)开展预防保健工作,负责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负责儿童的健康检查、免疫接种、产后访视、计划生育咨询与随访服务及有关预防保健信息的收集和报告;疫情、中毒及有关突发事件的报告,传染病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协助上级业务部门对公共卫生事件的调查处理;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三、主要措施
(一)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加强对疾控体系建设的领导。各地要进一步提高对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是建设健康城市、提高生活质量的必备条件。要根据“总体规划、突出重点、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要求,各地要成立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把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共同参与,尽快形成城乡联动、盖边沉底的疾病预防控制组织领导体系,实施新型管理模式。
(二)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切实履行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要进一步贯彻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全市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随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对公共卫生的投入,其增加的幅度不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年前,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全部列入全额预算拨款的单位,其基本建设、设备添置、日常运行经费由同级财政安排,同时投入专项资金用于购买公共卫生产品,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和重大灾害防疫,计划免疫、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妇女儿童保健服务、健康关产品检测,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寄生虫病的预防、监测与控制,环境卫生、放射卫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职业卫生的监测,预防医学应用研究等公共卫生服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的预防保健经费补助,按所需人员经费和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由各级财政给予补助。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按卫生部等八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和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意见》的通知精神执行,区、镇政府辖区内服务人口,各按人均不低于2元的标准,购买其公共卫生服务,以后逐步增加。以上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切实加强效率、效益评估与使用情况的监督。
(三)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优化专业技术队伍政治业务素质。切实加强疾病预防专业人才队伍及严格控制新进人员的质量,逐步调整专业人员结构,加快建立以卫生专业为主,结合多种学科的科技、管理人才队伍,科学合理地配备专、兼职人员。同时,要改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运行模式,建立内部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疾病预防控制专业机构人员配备标准:区级按服务人口的1.2—1.5/万配备,镇卫生院预防保健所(预防保健科)、城区社区卫生服务站按服务人口的2/万安排预防保健专业人员,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每站设1名兼职预防保健人员。各级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所需的人员仍按有关规定配备。要着力提高基层预防保健人员的素质,确保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心下移和服务的公平可及,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需要。按照“平战结合、群专结合”的原则,实行征募制与预备役制,建立若干疾病预防控制的应急预备队伍。
(四)要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提高日常运行效率和社会效益。卫生行政部门应本着满足城乡居民保护与促进健康需求,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日常运行管理,经常分析研究其运转情况,分级负责,分类指导,制定有利于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工作开展的配套政策,协调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确保政府公共卫生任务的落实。实行资源共享,合理利用区域内卫生资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成本,提高运行效率,推动投资环境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制定实施《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加大宣传力度,普及关法律知识,增强群众参与意识,依法保障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健康运行。
篇2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篇3
【关键词】兴安盟;疾控系统;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R4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12-0164-01
根据对2009年兴安盟疾控系统调研,本文分析了全盟疾控机构的人力资源配置现况,发现全盟疾控系统普遍存在人员编制不足、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素质不高、职称偏低等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下主要建议:增加相应的机构编制;制订疾控专业人员准入标准;分层次、分步骤地加强对专业入员的继续教育;整合疾控现有有限资源,理顺疾控体系。
1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队伍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卫生部长陈竺说:“现在全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医疗改革,现在的医学模式如果不转换,再富有的国家也支付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因此,关口前移、重心下沉非常重要。”随着社会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全社会对公共卫生的关注在日益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不仅严重损害公众健康,对社会、经济也产生很大影响,突如其来的“非典”、禽流感疫情的暴发流行就是很好的例子。
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如何迅速、有效地处理,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减少到最低点,这是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能力和作风的最大挑战和考验。为此,营造良好的事业单位管理氛围,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硬、技术强的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时代的要求。
2 兴安盟疾控系统的疾控队伍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2.1 调研单位:兴安盟疾控中心、阿尔山市疾控中心、乌兰浩特市疾控中心、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科右中旗疾控中心、扎赉特旗疾控中心、突泉县疾控中心。
2.2 兴安盟疾控中心和六个旗、县、市疾控中心疾控队伍结构现状:
2.3 兴安盟疾控系统的发展趋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规定,辖区的市级疾控中心标准:3~5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0~30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85~95人;10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0~30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85~100人。旗县级疾控中心编制标准:3~5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4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20~35人,服务人口<1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15~20人;10年人力配置标准服务人口10~4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25~40人,服务人口<10万,机构编制人数应为15~25人。
按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盟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85人;阿尔山市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15人;乌兰浩特市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5~40人;科右前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 80人;科右中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扎赉特旗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突泉县疾控中心编制数最少需要20人。
3 我盟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3.1 机构编制不够。由兴安盟疾控系统的人员总数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要求来看疾控中心编制严重不足,目前状况只能达到要求的50%~70%。
3.2 人员结构不合理。专业技术人员和非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严重失调,尤其是各疾控中心检验人员缺失严重。
3.3 年龄老化严重。据调查的兴安盟疾控系统,46岁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占75%以上,如果不及时对疾控队伍进行后备力量的补充,几年后将出现青黄不接的断档现象。
3.4 知识层次偏低。调查结果显示专业技术人员少,专业技术人员学历、职称比例失调,中、高级职称和本科及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比例偏低。
4 有关疾病预防控制队伍建设方面的几点建议
4.1 建议政府及编制部门为疾控中心增加相应的机构编制,以达到国家要求的相应级别疾控中心编制数。
4.2 各部门要严把入口关,选聘相应专业的本科及本科以上毕业生,坚决杜绝非专业人员进入疾控队伍,提高疾控队伍的学历和知识层次。
4.3 加强现有人员的培训力度,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 ,学历教育、继续医学教育、短期培训等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4 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工作效率,采用资源整合,互为利用,取长补短,让优势人员充分发挥作用。
4.5 与上级或先进疾控中心联合,共同完成某些项目或工作,即能又快又好的完成任务,还能提高自身队伍的综合素质。
总之,只有保证疾控队伍具有较高的综合工作能力,才能做到把传染病控制在上级部门规定的范围之内,有效及时的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更好地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李爽,陶红宇.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及开发的探讨[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8(4).26~27
[2] 陈莉.某省疾控中心人力资源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5,9(5),223~225
篇4
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建设
按照卫生部《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加强疾控中心的基础建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已经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区已投入使用。通过硬件建设,大大改善了疾控机构的工作条件。在加强硬件建设的同时,我们还结合本地区传染病发生流行特点,制定了《应对流感大流行应急预案》和《汉川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从人力、技术、设备、物资储备等方面加强了卫生应急工作,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处置能力。为提高疾控中心专业技术人员的业务素养,加大了培训力度,对市疾病控制中心的业务骨干进行了重点培训。认真做好计量认证工作,进一步规范了实验室的管理,加强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杜绝了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急性传染病防治
1、紧急疫情处理:
2、网络直报:为了确保传染病疫情信息及时报告,程序规范,保证全市疫情报告网络的畅通。针对当前传染病信息报告不及时的问题,我们严格按照《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的要求,全面对我市疫情网络直报情况进行整改,使我市传染病直报及时报告率较去年的有较大提高。进一步完善了市、乡两级疫情报告网络体系,对全市34名传染病信息管理员实行聘任制,责职到人,奖罚分明,实现了疫情报告定领导负责,疫情资料定责任人收集,疫情网络直报定人员操作。健全了以传染病病例个案报告为基础的医疗机构网络直报工作,解决了疫情及时报告与订正、常规监测与突发事件预警和流动人口疫情报告管理等诸多问题。我们现已能按月进行传染病疫情报告分析,并建立健全定期公布传染病疫情制度。32个疫情报告网络直报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责任明确、程序规范、网络畅通。
二、寄生虫病防治
篇5
许多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认为,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完成,卫生监测检验的职能已整体转移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成立的卫生监督机构已不再具有卫生监测职能。事实上,目前各地也都是大体按照上述看法进行的分工,也有的卫生监督机构将部分监测检验职能委托给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外的其他有资质的机构,这些都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要求。但也有极少数的卫生监督机构自行开展卫生监测检验,之所以出现如此情况,笔者认为,是因为按照现行的法律法规,卫生监督机构独立开展卫生监测检验也是合法的。当然,其要出具有法律效力的监测报告,则其监测检验的条件必须经过相关的资质认证。
之所以说目前卫生监督机构开展卫生监测是有法律依据的,主要基于以下考虑。首先,《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规定的卫生监督职责,分别包括进行食品卫生监测、检验和技术指导和对公共场所进行卫生监测和技术指导。《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也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饮用水卫生监督监测工作。由此可以看出,代表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卫生监督职责的卫生监督机构有责任进行相关卫生监测、检验和技术指导。其次,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和条件,承担卫生监督的现场检测、执法取证工作。卫生部《关于卫生监督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进一步规定,卫生监督机构是行政执法机构,应加强卫生监督机构的技术手段和能力建设,配备快速检测设备,开展快速检测技术培训,规范设备使用,提高执法技术水平。由此可见,卫生监督机构行使卫生监测检验职能是合乎法理的。
虽然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将卫生监测的任务委托给了同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就是卫生监测的唯一机构,也不意味着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对卫生监测负有法律上的责任和义务。它与其他具有资质的机构一样,仅仅是可以承担卫生监测、预防性健康检查、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审验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能否承担,关键看有没有卫生监督机构或其他当事人的委托。
尽管目前存在着卫生监测由哪个机构来进行的争议,但从法制建设的未来走向看,卫生监测检验的任务最终会落到作为独立第三人的经过认证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身上,这个第三人可能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也可能是其他的机构。当然,这并不排除卫生监督机构在进行卫生执法时可以利用现场快速检测手段寻找证据线索,但其结果要作为证据,还需经过其他认证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的进一步确认。
笔者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作为卫生执法最早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即将修订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其最新的送审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的规定:
“经国务院认证认可监督管理部门认可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可以从事食品检验检测活动;未经认可的检验检测机构不得从事食品检验检测活动,出具的食品检验检测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食品生产、流通和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在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需要对食品进行检验检测的,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实施检验检测,并支付相关费用。”
“对检验检测结论有异议的,当事人应当委托符合本法规定的其他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复检。”
“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需要对食品进行抽样检验时,应当按照食品安全标准规定的采样规则进行取样,并将检验结果告知被抽查的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生产、流通、餐饮服务监督管理部门抽取样品应当付费,并不得收取抽样检验费和其他任何费用,所需费用按照国务院规定列支。”
篇6
体系建设齐头并进
公共卫生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历来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同时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吉林省卫生厅坚持以人民健康为已任,在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中做了大量艰苦细致的工作,进而摸索出了“领导有力、规划科学、有章可循、责任明确、常抓不懈”的建设模式。
首先,加强对“两个体系”建设的领导,项目建设得到有力的组织保证,吉林省成立由一名常务副省长和主管副省长任组长的全省疾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也参照疾控体系成立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改委,成员单位由省发改委,卫生厅、财政厅、建设厅组成。按照省里的要求,各市州也比照省里的做法成立了各级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报省里备案。省政府主要领导经常深入实地,了解情况,解决问题。
其次,科学编制全省各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体方案,并列入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规划。
按照国家关于建设项目遴选的相关要求,省发改委和卫生厅组成了联合调查组,分赴各省9个市(州)和41个县(市),对各地上报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救治体系建设项目进行了实地踏查。通过各地调研,准确掌握了各地业务用房和设施装备情况,为科学制定全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整体规划提供了充足、准确和详实的依据。
第三,加强两个体系制度化建设,使各级项目管理有章可循、标准明确。全省疾控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成立后,多次召开工作会议,研究领导小组工作方案,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他们通过制定各种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基本原则、建设标准和保障措施,强化了项目管理、规范了项目的建设内容、建设布局和工艺要求,为全省公共卫生两个体系建设提供了一套可供操作的依据。
第四,明确落实两个体系建设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地区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各地遵循“下管一级”的原则,积极主动,不等不靠,及时、主动地解决有关问题,在时间和工程质量上严格把关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他们坚持不懈搞好项目建设的检查监督,推进建设进度。
合作医疗全面推进
农村卫生既关系到农民的身体健康,也关系到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重点,也是卫生工作的战略难点。
2003年7月,吉林省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四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省份之一,他们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选择了九台,蛟河,公主岭,敦化,扶余等6个县(市)进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
篇7
1 明确职能定位
新形势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迫切需要各乡镇卫生院相应防疫工作职能转型,面向服务群体转变服务模式,明确自身任务承上启下,切实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1 负责组织实施辖区内预防接种工作。
1.2 完成传染病疫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1.3 指导有关辖区内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1.4 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卫生防疫知识。
1.5 承担辖区具体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
1.6 指导督促村卫生所(室)开展相应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1.7 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只有职能定位明确,才能熟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组织相应技术力量将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2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
乡镇卫生院要保质保量地完成全年卫生行政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达的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切实履行工作职能,确保在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建立责任目标管理体制。即: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责任制由卫生局局长和院长签定,内容主要为乡镇卫生院承担的主要工作任务指标和责任,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措施;卫生院疾控科(公卫科)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疾控科长(公卫科长)签定,内容主要是围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指标和奖惩措施;辖区卫生所(室)工作目标责任制由院长和卫生所长(卫生室负责人)签定,内容主要是对卫生所(室)具体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和责任的界定,质量要求和考核奖惩措施。
实行责任目标管理,不仅让乡镇卫生院在疾控工作开展过程中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目标、有要求,目标任务清晰,而且通过建立的奖惩机制,可以激发基层疾控(公卫)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荣誉感,有效地促进各项疾控工作的开展。
3 加强能力建设
提高乡镇卫生院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能力是完成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的保证,能力建设工作不仅要提高思想认识,还要克服等、要、望的观念,要立足自身,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3.1 加强队伍建设 稳定基层疾控工作队伍,提高队伍工作素质是加强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当前不少乡镇卫生院由于在体制机构发展过程中沉积的用人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导致疾控工作队伍结构参差不齐,对此需要卫生行政部门切实拿出具体政策进行干预。另外,还需要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加强对基层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以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乡镇卫生院也要建立相应绩效分配机制,留住人才。只有采取切实可行的有效的方法,建立起一支专业型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才能确保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顺利实施。
篇8
一、基本原则
1、政府负责原则。根据《国家医药储备管理办法》,医药储备是政府职能,按照中央统一政策、统一规划、统一组织实施、分级储备管理的原则,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建立医药储备,主要负责本辖区的药品、医疗器械储备。
2、依法规范、有偿调用原则。药械储备管理部门及相关承储单位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突发性公共事件做到反应迅速、及时调运。药械储备实行品种控制、总量平衡、动态管理、有偿调用,以保证储备物质安全有效使用。
3、储备能力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原则。药械应急储备要立足现有财力,同时根据本县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药械应急储备单位的发展以及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情况,相应调整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品种目录和数量。
4、政府、企业、医疗卫生单位共同承担原则。政府负总责,药品经营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具体承担药械的应急储备工作,政府对储备的特殊品种全额承担购入和保管费用,对强制更新品种以及企业储备的保管费等实行补贴。
5、储备常用药械与储备急救药械相结合原则。在储备常用药械的基础上,为应对突发性事件及灾害的发生,重点应储备医疗急救药械和消毒杀虫药械。
二、工作目标
通过药品、医疗器械储备,确保县城及19个乡(镇)群众在遭遇突发性事件及灾害侵害时,能及时提供药品医疗器械物资供应的保障。
三、储备任务
1、储备期限: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量至少保证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救治受灾群众10天用量。
2、储备数量:县本级按城镇发生一般突发公共事件时(启动县Ⅳ级应急响应),需要救治的受灾群众人数10天所需的药械物资数量(约80万元)进行储备。
3、承储单位:全县药械应急储备任务由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卫生局共同指定的药品经营批发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承担。县本级药械应急储备由医药有限公司负责承担除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储备的品种(主要是预防接种疫苗)外65%的药械储备量,人民医院负责承担35%的药械储备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预防接种疫苗等品种的应急储备(药械应急储备任务详见附件1)。
4、储备地点:医药有限公司应急储备的药械存放在公司应急储备药械专库,人民医院应急储备的药械存放在医院药械库,预防接种疫苗存放在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药库。
5、储备品种:凡承储单位所储备药品113个品种、预防接种疫苗3个品种、医疗器械12个品种和消毒杀虫剂6个品种(储备目录详见附件2、3、4)。
6、储备方式:药品、医疗器械储备方式为动态储备,采取边流通边补充更新的方法,对效期药械品种定期检查,定期更新,对有效期内无法实现流通更新的品种,超过效期即进行强制更新,确保有符合质量和数量要求的药品医疗器械库存。
四、保障措施
1、建立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责任制。成立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管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全县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工作的组织协调工作。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对应急储备药械质量的监管,县卫生局负责对应急响应启动后药械的应急调运和使用,以及每年药械品种、数量计划的调整,县财政局按照县政府下达的储备计划和任务做好药械应急储备所需资金安排和相关补贴;各承储单位的主要领导对本单位承担的药械应急储备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并明确具体责任科室和责任人(药械应急储备责任部门及责任人详见附件5)。
2、建立县药品医疗器械应急储备金及补贴制度。药品、医疗器械(附件2、3)应急储备资金由承储单位负责;无法流通更新需强制更新的特殊品种(附件4由医药有限公司负责储备的)由政府出资储备,并按有效期由政府出资强制更新;部分能轮换更新的应急接种疫苗(附件4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储备的)由政府出资一次性购买,以后由承储单位按有效期更新轮换储备,其中附件4所列丙球蛋白、漂白粉、漂白精片资金补贴由县应急储备金支付,不在本储备体系中列支。具体储备资金以附件4所列储备量的标准核算;强制更新品种的补贴由县食药监、卫生、财政等部门现场核实后,据实补贴。药品经营企业承储量大,政府对人员工资、运输费、保管费等每年进行适当补贴。应急储备资金及补贴纳入县政府年度财政预算。
篇9
1、认真贯彻落实省卫生厅《省疾病预防控制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大疾控专业人才培养,采取培训、培养、引进等多种办法,全面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
2、积极争取中央、省对县级疾控中心基本建设的支持,争取设备更新添置。
3、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绩效考核,提高中心综合服务能力,逐步形成运转高效、处置有力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
二、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1、实施好重大传染病、免疫规划等民生工程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适时开展督查和指导,确保各项民生工程按照序时进度,扎实推进。
2、继续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相关项目工作,提高服务质量。2013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列入民生工程,继续为适龄儿童提供免费、规范、方便的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服务;做好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和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管理等工作的技术指导工作,进一步规范管理。及时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质量和效果的考核评估工作。(应该说2013年的均等化项目有压力,也有动力,压力是整个项目纳入民生工程,民生工程要求项目实施更规范,牵涉到实施中质量真实性、规范性、时效性以及满意度和知晓率等等;动力是经费增加到人均30元,而且地方配套也会全部到位,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保障)。
三、继续抓好重大疾病等传染病防控工作
1、做好艾滋病防控工作。继续推进“五扩大、六加强”,强化宣传教育、高危人群干预、咨询检测、关怀治疗等艾滋病综合防治措施;加强性病和艾滋病防治相结合,将性病防治宣传纳入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中,继续做好性病疫情监测、报告和资料管理工作,完善全县梅毒监测网络。
2、加强活动性肺结核病人的发现与治疗。开展耐药结核病防治工作,稳步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规范诊疗行为,落实结核病患者登记报告和治疗管理措施;提高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加强结核病实验室建设;针对不同目标人群开展结核病健康教育;规范卡介苗接种,做好监测及不良反应处理工作。
3、加强手足口病防控工作。及早进行安排部署,加强农村散居儿童和托幼机构重点人群的防控。积极开展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霍乱等肠道传染病的监测报告和处置工作,一旦发生突发疫情,及时有效进行处置和应对。加强狂犬病、丙肝、性病等传染病防治工作。
4、做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控。
做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慢性病相关项目的技术指导。
四、进一步规范免疫规划工作,预防和控制疫苗可预防传染病
1、提高全县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管理水平。完善和规范全县儿童预防接种信息化管理。保持90%以上的常规免疫接种率和95%以上的建卡率。加强乙型肝炎预防和控制工作。做好脊灰、麻疹、乙肝、流脑、乙脑监测工作。进一步完善全县冷链系统的正常运转。
2、完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监测系统,提高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和快速处置能力。
五、进一步提高公共卫生网络信息报告和管理水平
1、抓好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工作,重点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要求的基层必备的项目内容。
2、提高全县传染病疫情预测预警能力,及时审核、分析疫情报告和信息资料,提升预测预警能力。
3、加强死因监测工作,推进县级医疗机构死亡登记工作。
篇10
省、市、县3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所学专业均以医疗卫生及相关专业为主,非医学专业比例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高于省级,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比例高于市县级。从学历、职称和专业构成来看,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业务素质较低,还有待提高。在学历上,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专业技术人员学历主要以专科和中专为主,占全体人员的63.27%。大学本科人员所占比例较低,研究生学历人员明显不足。在职称结构上,全省疾控机构专业技术人员以中、初级职称为主,占总人数的71.80%,其次为无职称人员,占总人数的16.73%,高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偏低(11.40%),无职称人员偏高(16.73%)。另外,行政管理和工勤人员所占比例也偏高(13.05%)。说明,全省专业队伍业务素质不高,人员结构不合理。适宜的人力资源配置是有效落实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必要条件〔1〕,由于缺乏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作业务支撑,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得不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新发传染病的诊断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能力。由于受一些因素的影响,高层次人才引不进来,现有专业队伍配置不稳定,不能适应当前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的需要〔2〕。
2建议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知识、技能含量较高的工作,需要技术水平高、应对突发能力强、组织协调能力好的专业人才〔3〕。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之一〔4〕。根据湖北省人员队伍专业素质较低,人员结构不合理、人员队伍不稳定的特点,建议如下:
2.1政府重视,增加投入是人力资源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目前,全省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整体待遇不高,不利于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是造成人才流失和业务素质不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各级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生活水平,下拨防病经费,从而保证各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运转经费到位。以达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稳定疾病预防控制队伍,保证疾控事业可持续性发展的目的〔5〕。
2.2加强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疾控机构专业术人员业务素质。根据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需求,制定疾控专业人员长期的培养规划,分层次、分步骤地进行培养。积极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大学等学历教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素质,改善疾病预防机构人员结构。加强培训工作,积极开展有针对性地实践技能培训,提升卫生技术人员的工作实践能力。定期积极选派人员到上级单位和大学进修学习,及时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理念、新知识和新技术。同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选派优秀业务骨干到国外培训,学习国际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尤其是实验室生物安全技术、基因与芯片技术、新发传染病控制等,提高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6〕。进一步带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整体发展。
2.3以科研促进人发展。科研项目是衡量科研单位综合科技实力和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促进科研单位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7〕。以科研工作为龙头,积极开展应用性课题研究,①对重点课题加以政策、经费的资助,力争涌现一批学科带头人,以点带面,以老带新,促进疾病预防控制队伍整体素质和能力水平的提高〔8〕。②着重于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各级疾控中心应设立青年科研专项基金,资助具有良好前景的科研项目,以提高青年科技人员申报高层次科研项目的研究起点与质量〔9〕。使中青年科技人员已快速成长为科研队伍的中坚力量。
- 上一篇: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 下一篇:高中历史如何提高